[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4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93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开示:创古仁波切
翻译:堪布丹杰
日期:2006年6月1日~5日
整理:Sigrid
校对:法聚法师、庆喜法师
 
药师经教授
 
接着说药师经的部份,在最开始藏文的经文当中,有一段是特别提这部经梵文的名称:
 
阿呀 巴嘎弯 悲夏贼 咕鲁 悲主以呀 巴拉巴 谁布噜哇 布拉尼 达吶 比些司 比司达吶  那嘛 
玛哈呀纳 苏答啦(梵文发音)
 
也就是就是印度文,这个梵文在印度的经文当中并没有特别立出来,而是西藏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在经文中会特别加上这一段梵文的经名,因为这代表的意思是它的法源、源流是非常清净的,而不是由这个译师、翻译者他自己撰写臆造出来的,这是因为佛陀当时在印度出生,降生之后并且开示佛法,那时佛法非常兴盛,次第的传承下来,传到了西藏并且翻译成藏文,所以当时的译师为了能够纪录、纪念这样的一个传承,所以在最开始才会有这样一个梵文的经名。
 
药师经经名的意义
 
同时这个梵文的经名还有第二层意义的,这是因为在未来陆续会有千佛出世,而每一尊佛他都会降生人世间,并且广为说法,同时也都会在菩提迦耶这个地方成就佛道,而他们所说出来的法,也都是用梵文所讲说的,所以当我们多念诵这些梵文的经名,也帮助我们种下一个梵文这些经译的种子,所以代表说在未来如果我们见到佛陀,并且能够跟随他们听闻法,能够修持的时候,由于过去我们有这样梵文经名的一种习气跟认识,我们更容易听懂他们的法要,同时也更容易将他们所说的法忆持记忆在我们的心中。
 
这样一个梵文的经名,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感恩这些译师,感恩过去这些翻译的大师们,最早在印度佛法是非常的兴盛,当时在西藏并没有佛法,就算西藏的弟子想要认识佛法想学习,也非常的困难,首先要学习梵文,然后才能够修持法要,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其他的机会来修学,但就是因为透过了译师,将这些梵文的典籍翻译成藏文,之后西藏的弟子们便可以读诵及学习,同时也能够修持,这可以说都是这些古代译师们的恩德,印度当时的大师班智达们,是不会藏文的,同样在很多藏地的弟子们也不会梵文,中间都要靠译师们的翻译跟传述,才让弟子们能够学习修持佛法,所以特别要忆念这些大师们的恩德。仁波切也特别讲到,他自己现在也不会中文,各位也不会藏文,虽然佛法是这么珍贵存在,但是就需要有一位翻译,所以仁波切说也要特别谢谢这位翻译(指堪布丹杰)。
 
接下来讲到经典的名称,就藏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是《圣世尊药师琉璃光本愿差别广大大乘经》,也就是说这里面最主要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个大愿,是为了能够让众生得到加持,同时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得到短期、暂时的各种利益,还有得到究竟长期的利益,因此述说了这部经。
 
各位可以看到在经名下面有一段藏文并没有翻译出来,中文意思就是向一切佛菩萨礼敬,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翻译大师们的一个礼敬,为什么要有这样一句要礼敬诸佛菩萨的经文呢?是为了在翻译的最开始,先礼敬的话,能够帮助他在翻译的过程都能够圆满而毫无障碍,所以首先要礼敬诸佛菩萨,在所谓译师礼敬的部份,传统上有两种礼敬。第一种叫做认识知道这是什么论典的礼敬;第二种是依照各自的本尊来礼敬。
 
首先如何知道这是什么论典的礼敬,是由于过去在翻译的时候,西藏的国王制定了一个规矩,佛经主要分为三藏,也就是经、律、论三藏。所以只要翻译佛经的部份,最开始的礼敬就是要礼敬一切诸佛菩萨,因为佛经的内容是很广大的,所以要礼敬的是诸佛菩萨;如果翻译的是律藏,由于律典内容的繁文缛节是非常多,当中非常多有关善恶取舍非常细微的东西,所以要礼敬的偈文提到说要礼敬一切遍知;第三个是论藏,论藏是为了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当中谈到了所有道次第的修持等等,因此在这部份为了开启智慧,所以论藏的最开头是要礼敬文殊童子。
 
在译师翻译这部份透过上面的偈文,礼敬的对象是谁,你就知道这一部经典他是属于经、律、论的那个部份,由于这也是国王所制订的一个规矩,所以这一句礼敬也被称为国王制订一种礼敬的语言,现在这一部药师经,是属于经典的部份,所以是礼敬一切诸佛菩萨。
 
缘起
 
接下来是经文的部份了,分为两个部份:一个叫序言;第二个才是正文。序言的部份就是在第一页上面第一段的文字都是序言,这个序言的部份,并不是当时佛陀亲口所说的,这里是有一段历史的,当时佛陀在印度圆寂之后,由于不忍佛陀圆寂的悲伤,所以陆续有非常多的阿罗汉都示现涅槃,而拥有阿罗汉的果位者,像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陆续的进入了涅槃,不仅是殊胜的佛陀入灭了,同时殊胜的比丘众、阿罗汉众也都入灭了,当时很多天人都形容当时的情况,整个世界就好象只剩一团灰、一些烟而已,什么都没有了,是令人非常难过的情形。
 
当时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叶尊者他知道了,他想一定要赶快将佛陀的经典及开示结集起来,第一次的结集,是需要五百位阿罗汉,但是只找到了四百九十九位,还差一位,这时候,他们知道还有一位阿罗汉,但已经入定了,而且就在这个天界当中,这时有一位阿罗汉进入神通,就化现到天界去找这位阿罗汉,并请他下来一起来结集,因为还差一个人,这位在天界禅定的阿罗汉,叫做帕龙达尊者,当请他一起来结集经典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佛陀都已经涅槃了,他也不愿意下来,要继续入定,当时送了这一件法衣,还有一个钵给另外的阿罗汉带回到人世间。这个时候大迦叶尊者,很严厉的制订了一个规矩,他说在经典还未结集之前,不准任何一个阿罗汉再涅槃了,要不然就都没有阿罗汉了。
 
大迦叶尊者也透过神通,知道还差一位,这一位就是阿难尊者,但当时阿难尊者还没有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要如何才能够让他证得阿罗汉呢?方法就是要他受苦,让他难过,让他生起出离心才会精进想要修持佛法,这个时候,僧众就特别用一些语言,说他犯了错误,然后就把他赶走了,赶走之后,阿难尊者当然非常的伤心,心想我在佛陀身边待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竟然被赶走了,心中非常的难过而生起出离心,接着更精进地开始修持佛法,透过修持佛法,证得了果位之后,具备了神通,原来当时大众把他赶走的原因,就是为了经典的结集,因为还差一位阿罗汉之故,这时候他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后,就有五百位阿罗汉,陆续的他们就有几次的结集,结集了经、律、论三藏。
 
经典的部份最主要是由阿难尊者他来结集,律典的部份是由一位叫优波离的尊者结集,论典是由迦叶尊者来结集的。当时这些阿罗汉们要结集佛陀所开示的经、律、论藏首先都会聚在一起,然后一起向佛陀涅槃的涅槃城,发愿祈请之后就向阿难尊者请法,阿难就开始说出当时佛陀说了什么样的内容等等,接着由大迦叶尊者将论典的部份说出来,优波离尊者就将佛陀所开示律典的部份,一点一点的说出来,再记载下来。
 
同时就在结集的当下,他们也就写下了序言,特别记载当时佛陀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之下,说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这里提到的「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这个部份都是序言,同时这部份的序言虽然不是佛亲口说的,但也是符合佛制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佛在未涅槃前,也曾经嘱咐过后世的弟子说,你们要将我的教言结集起来,同时你们也可以注明是在那里讲的,听法的人有谁,讲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可以加上去,所以这部份的序言,可以说是得到了佛陀加持跟开许的序言。
 
经文内容:序言
 
看到这序言的部份,第一句谈到「如是我闻:一时...」,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就代表着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说只是一个传说的故事而已,而是当事人在当时、在某个地方,他亲耳所闻的,而记录下来的。所以说如是我闻,「一时」就是当时,薄伽梵就是尊者世尊,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在当时的印度诸国最主要有六国大城,在这里面,佛陀是到了广严城的地方,他为了要利益所有的众生而来到了这里,坐在这个乐音树下,当时有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还有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同时有民众来听讲,还有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等等,另外还有非人类的,像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在藏文里面还有提到像是伽楼荼,就是金翅鸟,紧那罗就是非人,还有摩睺罗伽就是大莽蛇等等这一些非人众,无量的大众都恭敬围绕而在听法,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佛陀说出了这部药师经。
 
接着是「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这里提到承佛威神,在佛经来讲,有一种是叫做佛陀加持而述说的经典,一种是佛陀开许亲口讲说的经典,以药师经来讲是佛陀特别加持了文殊菩萨,而述说出来的一部经典,所以这里说,文殊室利法王子是承佛大悲的威神力,从座而起,然后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个习惯特别像现在在传授皈依戒也好,或者传授戒律的时候也好,便是这样的一种跪姿,就是右膝着地,左膝抬起来,并且合掌于心间。当时弟子们向佛陀来请法的时候,都是以这样的姿势来请法的,所以说是以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来祈请。
 
接下来翻到第二页,文殊菩萨当众就向佛陀祈请,他说「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后面提到「令诸闻者业障销除」,这里说众生有非常非常多的苦,最主要的苦就有三个部份,也叫做三障的苦,第一个叫做业障,第二个叫异熟障,第三个叫烦恼障,烦恼障是可以透过我们修持禅定而消除的,第二种异熟障是指说异熟果,如果投生六道畜生的话,那就是异熟投生到了畜生已没有机会修持佛法,这时的方法就只能透过一些发愿跟祝福才能消除这种异熟障,最主要的就是业障,业障指的就是过去所造的的业,而造成今生身体上的不健康、生病,或者心里的伤心、各种的烦恼,或者各种的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业障,文殊菩萨主要发愿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所有的众生能够消除这些业障,就是要开示诸佛的名号及本大愿殊胜的功德,特别针对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所谓的像法转时,是指正法快消失要坏灭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希望佛陀能够开示利益他们的诸佛名号。
 
接下来「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这时候世尊听到文殊室利童子的请问之后,他就赞叹说「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善哉!善哉!在藏文就是勒克梭!勒克梭!,善哉应该是一个古语,现在的意思就是「很好!很好!」「亚玻堵!亚玻堵!」(藏音)就是很好,「你问的很好」,为什么说赞叹文殊童子他问的很好呢?因为「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因为你是以大悲心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一切业障所缠的有情们,那业障就是指有情过去生造了很多恶行,在今生造成身、心上很多的痛苦的这些有情,还有很多的天人等等,为了要利益安乐他们,所以你劝请我来说,这是非常好的。
 
文殊菩萨「汝今谛听!极善思维!当为汝说。」在中文是只有翻译汝今谛听,这个谛听的部份,藏文是有三个部份的:第一个谛听部份是要「听好」;第二个就是「完整的聆听」;再来第三个就是「极善思维」,或者叫「善加忆持」,就是要记下来,所以可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个是「听好」,第二个是「完整的聆听」,第三个是「要记在心中」。主要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都需要具备这三个部份,具备这三个能够消除我们听法时所产生的过患。
 
第一个如果我们听法的时候,带有烦恼的话,就好象是一个有毒的容器,也就是说听法的确是在听,如果我们带着是一念恶心,或者烦恼的动机,那就好象要将水或是东西倒进有毒的容器里,那这些水也会变成是有毒的一样,所以要消除不清净的动机,要好好的来听。「听好」的意思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动机来听闻,透过这个能够消除第一个听法的过患。
 
第二个是叫做完整的聆听,这意思是说,有的时候在听法时耳朵并没有专注的在听,就好象是一个倒过来的容器,不论是牛奶或茶都倒不进去的,同样就好象一个人如果不专注听,所有的法也是进不到他的心中的,所以完整聆听是指心要专注不散乱的来听闻。
 
第三个就是极善思维,或者说当善忆持的意思,有的人的确很专心的在听,但是他都记不下来,无法忆持,这时候就好象容器是有破洞的,如果倒了再多再多的东西,也全部都会流出来的,所以说要善忆持,要好好的记下来,透过了这三个,就是具备好的动机来听。首先是「听好」,第二是「专注」,完整的聆听,第三要「忆持」在心中,这是经典当中提到的,同时也是我们听法时候要具备的三个要素。
 
接下来文殊菩萨他就回答了,文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唯然就是说就像世尊您所说的要带着清净的动机来听,要专注完整的来听,同时还要记在心中的来听,我会这样子做,所以唯然,愿说!请你宣说这个经典,我等乐闻!序言的部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当时佛陀是在什么样的因缘说出了这一部经典,同时刚刚也提到这个结集经典的一个缘起,透过这个序言,也能够让我们回忆起、忆念起佛陀他当时的恩德,然后对佛陀、对这些大师们生起信心,这是序言最主要的目的,今天的下午的课程就讲到这里。
 
最后我们也提到说,在平时无论我们在讲说佛法,听闻佛法,或者我们来接受灌顶,或者做了任何善法的修持,最后我们都会要做个回向,将一切善功德要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个回向有一个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无论做了任何的善行,我们积聚了这些善业,如果我们这些善业没有回向的话,譬如说当我们生起了嗔心,嫉妒心的时候,就会把这些积聚的善减少,或者是消除,所以为了不要让这些善的功德消失,所以我们要做回向,就不会被这些嗔心,或者逆缘所伤害、消除。
 
这里做一个比喻,这些善行、善功德,就好象是小水滴一样,这小水滴如果就放着在那边,放着放着就干了,如果你能将它汇入到大海当中,只要大海没有干枯,那这个小水滴都存在里面。我们现在无论做任何的功德,我们要将它回向给一切众生,只要众生还在,这一切的功德就会存在的,所以说回向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要来做回向,将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得到喜乐,尤其现在各种的病痛、灾难、战争、饥荒等等,都能够得到消除。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5
下一篇: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3
 三乘佛法心要·小乘·五蕴
 极乐净土修持简轨
 转心四思惟·第三项修行的警醒:业报因果 摘要
 三乘佛法心要·金刚乘·两种禅修方法
 止观禅修·第三部分 “止”与“观”之融合
 转心四思惟·第三项修行的警醒:业报因果
 转心四思惟·第一项修行的警醒:珍贵人身 五自圆满
 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六章 三摩地之彻底修习
 三乘佛法心要·大乘·六波罗蜜(六度)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三三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序言[栏目: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
 《人间佛教要略》:可操作性的修学方法[栏目:人间佛教]
 25.深山居处寂静 Dwelling in the deep mountain stillness[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上师致信(三)珍惜佛法才能拥有[栏目:达真堪布]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九集[栏目:慈法法师]
 一二三、放生感应录[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外道的禅那定心的慧根心所,也是修所成慧吗?依照马哈希的方法观照无常、苦、无我是否可证入涅槃?[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栏目:王骧陆居士]
 Kevaddhas Story[栏目:Amitabha]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