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七)第一集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1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七)  (第一集)  1999/7  香港九龙  档名:12-025-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掀开讲义,第五段:「法界人类」。这是为我们简单的介绍华严会上,有哪些不同身分的人,佛在经上为我们略说了二十种。第一是:

  【菩萨。】

  『菩萨』,这里面所含的范围非常广大。什么叫做「菩萨」?这两个字它的定义,我们要认识清楚。佛陀、菩萨、罗汉,都是古印度梵语音译的。菩萨这个名称,古时候把它翻作「大道心众生」;唐朝玄奘大师将它翻作「觉有情」,这个意思是说明,菩萨是有情众生,但是他是一个觉悟的有情众生,不同凡夫是没有觉悟的有情众生。玄奘大师翻的意思很好,给我们拣别出来,佛菩萨与凡夫差别之处。由此可知,菩萨这个名义里面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下面所说这十九种,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菩萨,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你能够觉悟,不迷惑了,你都是菩萨。

  但是觉与迷是有标准的,标准虽然有很多,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标准,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什么才是觉悟。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说明它的定义,凡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些烦恼都还在的人,这个人就是不觉;最低限度要把见思烦恼断掉,这个人才算是觉悟。我们明了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是由於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见思烦恼,六道轮回的现象就没有了,所谓是超越六道轮回,这样的标准才算是觉悟,真的觉悟。佛家觉、迷的标准,是以这个为底限。这样的人在佛法里面称为阿罗汉,小乘圣者。大乘圣者,不但要超越轮回,还要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的人,才称之为正等正觉,这就是菩萨。菩萨之觉,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说见思烦恼、说尘沙烦恼都不好懂,我们在讲席里面,把这些名词简化了。什么叫见思?见是见解,思是思想;烦恼是错误、错觉,迷而不觉,这就是烦恼。换句话说,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造成我们许许多多的困惑;由於这些困惑,使我们的行为不端正,造作许许多多的错误罪业;这种业力变现出六道轮回的境界,使我们堕落在其中,长时间的受这个苦报。轮回是这么来的,世界是这么来的,灾难也是从这儿来的,所以佛教导我们,就是觉悟,没有别的。当我们没有觉悟的时候,佛教导我们,减低我们的灾难,减低我们所受的痛苦,佛教给我们用什么方法?三皈、五戒、十善。

  当我们读到经论里面的教诲,尤其是《观经》里面讲的三福,第一条就是帮助我们消除业障,帮助我们消灾免难,佛给我们是真实教诲。佛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菩萨的根本,菩萨的基础,菩萨是从这个地方修学成功的。如果我们要想作菩萨,实在说,诸佛如来希望我们早一天契入菩萨的境界,早一天都能证得菩萨的果位,使佛陀的教诲才真正的落实。诸佛如来示现在世间,目的是帮助我们作菩萨,过菩萨的生活,入菩萨的境界。我们应当要明了,菩萨的根本就是「净业三福」,我们要认识清楚,才不至於迷失了心性。

  在现代这个社会,《楞严经》上说得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正如何辨别?佛法有个原则,凡是从自性里面求的,这是正法;凡是心外所求的,就不是正法。佛家讲外道,外道不是骂人的话,外道的意思是心外求法,称之为外道。所以佛法叫内学,佛法是从心性当中去求。我们要积德、要累功,积德就是存好心,累功就是行好事;好的标准要称性,与性德相应这是好,好心、好事;与性德相违背,那就不好。净业三福总共十一句,这十一句就是性德,这十一句就是标准。我们应当细说,细心的来研究、来学习,如何能够做到「孝养父母」。

  中国古圣先贤讲到「孝」,一定要「顺」,孝顺。父母贪图名利,要求子女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我们要不要顺?这个不能顺。那到底「顺」怎么讲法?要顺父母的性德。普贤菩萨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个「顺」是有讲求的,众生都在造恶,我们也能随顺吗?所以世出世间圣贤所讲的顺,都是讲顺性德。道家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是见性的话,佛家讲的明心见性。他要没有见性,这个话说不出来。佛家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些都是见性的话,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一个,大乘经教里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由此我们才能体会到,世出世间的圣者他们教我们随顺,是随顺性德。

  所以我们孝顺父母,我们知道父母有佛性,父母本来成佛,我们这随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侍奉父母的时候,时时刻刻提醒他,时时刻刻警觉他,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见性成佛,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需求,生活上的照顾,那是小孝;大孝,一定要帮助他作佛、作圣。这是菩萨道,这是菩萨行。在家里能够如是孝顺父母,然后把孝顺的心扩大,菩萨戒经里面说,孝顺一切众生。不仅是如此,世尊说得更清楚、更明白,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去行孝、去尽孝,这个人才是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我们在日常课诵里面,常常念到四弘誓愿,我前面所说的,都是四弘誓愿里头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是指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度是什么意思?孝顺的意思,奉侍的意思,全心全力照顾、帮助的意思。我们要孝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人就是菩萨。所以菩萨范围非常之广,不分类别,在我们人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能懂得这个道理,能行这桩事,无一不是菩萨。华藏世界是菩萨的法界,极乐世界也是菩萨的法界,极乐世界纯是普贤菩萨法界,很特别。华藏世界,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多元的法界,为什么?许许多多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这些人都跟著佛陀学习,身分、行业虽然不同,全是菩萨。我刚才说,下面这十九类都是菩萨。

  《华严经》上所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菩萨,多就是各个不同的族类;像底下所讲的「比丘」是一类,「比丘尼」是一类,到末后「诸类神众」也是一类,每一类里面又可以分无数类。使我们看到华藏世界的圆满,华藏世界的殊胜,给我们莫大的启示。他们为什么能够和睦相处?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赞叹,互助合作,为什么他能做到?因为他们全是菩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太小了,这个地球不大,地球上住的这些众生,特别是我们人类,为什么彼此不能相容,彼此互相残害?这又是什么原因?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

  我们地球上这些人类,各个不同的种族,各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何能够相容,相亲相爱?我想这是许许多多人心目当中的期望,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做到。怎么作法?向《华严经》学习,就能做到。因为华藏世界做到了,我们学习华藏世界必定也能做到。所以《华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教科书,教导一切众生人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发菩提心,用今天最简单的话来说,要发为人民服务的心,为社会服务的心,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就是为众生服务,无条件的为一切众生服务,释迦牟尼佛第一个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要想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人都能过得生活幸福美满,这是举世之人心愿当中所希求的。虽有这个希求,但是终成泡影,这个愿望达不到。这什么原因?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曾经多次跟诸位报告过,这是极复杂的因缘,世间的学问解决不了。政治不能解决,武力也不能解决,经济还是不能解决,科学技术更不能解决,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教育。世间的大圣,就像中国的孔老夫子,出世间的大圣释迦牟尼佛,终身从事於教学的工作。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认清楚,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究竟圆满的教育,我们要把它认清楚。世间幸福美满的教育是佛法,佛教育,如果对於佛法本质都认识不清楚,都搞错了,我们学的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你把佛看作神明看待,错了,迷信!释迦牟尼佛不是神,观音菩萨也不是神,他们是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他是什么样的地位,他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我们要认识清楚。释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现给我们看,他是一个义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我们现在用这个名称来称他,符合他真正的身分。他一生所作所为是做义务的,义务就是义工,一生作义工,不要报酬。他教学的内容,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各个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体,有教无类。佛如是,孔老夫子也是如是,孔老夫子教学也是有教无类,这就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学。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是这么一个身分。我们今天为佛弟子,也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身分,我们向老师学习,老师是个社会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然要把自己这一生,奉献给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我们干这桩事情;要像世尊一样,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认真努力去劝化。也许有人觉得,这个事情太难了。

  我在雪梨,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跟我说,对不同宗教、族群的往来,他没有信心。为什么没有信心?他说:我们自己这个宗教里面,派别就很多,意见就很复杂,自己跟自己都谈不来,还能跟其他宗教交谈吗?他说的这个话是实话。自己教会里面摩擦、隔碍,我们想想,他们天主教有,我们佛教又何尝没有?同住在一个寺庙里头,两个和尚两个意见,三个和尚三个意见,也是钩心斗角,怎么能和合?这个现象是正常的、是真的,为什么?他是凡夫,他没有学佛,他每天的生活、思想随顺烦恼习气,各人搞各人的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怎么会相同?不会相同的。正知正见才会相同,烦恼习气决定不会相同,所以一个人一个意见,决定不能够和合。

  可是我们知道,和睦族群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华藏世界是个例子,极乐世界也是个例子。为什么毗卢遮那佛能做到,阿弥陀佛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仔细想想,他做到的原因当然很多,我把它归纳三点:第一个真诚的善心,纯善之心,没有一丝毫的恶意,这是第一条;第二条真诚的爱心,我们佛家讲慈悲,真正的爱心,纯是一个爱人、爱物之心,佛法的术语讲慈悲到了极处;第三个条件,无私、无条件的布施供养。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这三个条件做到了,我们学习,我们也能做到,就可以和睦不同的族群。

  别人以不善的心对我,我还是以善心对人;别人以瞋恚的心对待我、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我还是以真诚心、善心、爱心对他;他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依然是无条件,尽心尽力帮助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有佛性。王阳明说,一切众生皆有良知,他也有良心。他现在是被烦恼盖覆住了,迷惑颠倒,我们以善心、爱心、无条件的布施供养对待他,时间久了,他会受感动,他会回头。回头,他也是菩萨,他也是佛。所以我们决定不能因为,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要报复,我们要舍弃,那就完全错了。记住,佛家有一句话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怎么可以轻易的舍弃众生?我们要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这就是度他。帮助他脱离轮回,帮助他脱离十法界,希望他能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些都不是空话,确确实实都能够做得到,这才是菩萨。

  我们要学菩萨,就在我们自己现前生活之中;我们的生活富裕,你就行富裕的菩萨道;我们的生活贫贱,就行贫贱的菩萨道。富贵、贫贱那是业报,另外一桩事情;存菩萨心,行菩萨道,又是一桩事情,人人能做得到。只要抱著舍己为人,为众生服务这个心,你就是菩萨。你是个家庭主妇,家庭是你的道场,是你修菩萨道的道场,家里面的人就是你服务的对象,是你恭敬的对象,是你供养的对象,是你孝顺的对象,是你奉侍的对象,你能把这个念头一转变,你那个家庭是真正的佛道场。为一家人服务,常常存著服务的心、报恩的心,不为自己,为众生。世间一般凡人,你为什么活著?为自己活的,为我的父母、妻子、儿女活的。菩萨不一样,菩萨为什么活著?为众生。活是为一切众生,死也为一切众生,决定不为自己,只要这个念头转过来,你就是真正的菩萨。为自己是迷惑颠倒,为众生是大彻大悟,佛菩萨差别就在这一念之间。

  离开家庭,这就进入社会。在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你就都在行菩萨道。你经商,开个店,店就是道场,顾客就是你度化的众生,就是你服务的对象,真诚、善意、爱心,无条件的帮助。当然你做生意,货真价实,绝不欺骗顾客,你就在行菩萨道。绝不求取非法的利润,利润合理,你是商人菩萨。商人菩萨跟一般商人不一样的,他有善意、有爱心,以服务为目的。以此类推,无论哪一个行业,只要你付出真诚的善意、爱心,全心全力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你就在行菩萨道,任何场合都是道场。所以这第一类,第一类涵盖所有不同的族类,无一不是菩萨。菩萨的法界,哪里还会有灾难?我们再看第二:

  【比丘。比丘尼。】

  这是佛的学生。这两类,他们的身分很特殊,是负有承传如来家业使命的两个族类。正法久住,利益众生,靠谁?要靠这两类。这两类发的心很大很大,彻底的牺牲奉献。出家,家不要了,也就是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全心全力来做佛菩萨的事业,推广佛菩萨的事业,做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这两类,世间人称法师。世间人称释迦牟尼佛为天人师,诸位想想,「师」什么意思?师是老师。老师是什么意思?老师要教学,要天天跟大众上课。要每天教学,那才叫师。

  这两类,比丘是男众,比丘尼是女众。现在的社会男女平等,教学比较方便。在古时候男女有别,男众教女众不方便,女众教女众;女众教男众也不方便,这男众教男众。现在我们这个讲堂,大家坐在一起听经,从前不行,男女一定有别,要分得很清楚。现在对於男女有别,还在继续认真去做的,我看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请我们吃饭,男女不同席,男众坐在男众的席位上,女众要坐另外一个席位,不能够同在一桌吃饭。他们还讲究这些礼节,这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我看到很欢喜。

  华藏世界男女还是有别。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发愿出家,跟佛学习,愿意献身给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一生奉献这一个事业。所以佛教导他们,我们在许许多多经论里面都看到,佛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主要是对比丘、比丘尼说的。其次,再讲护持佛法的:

  【优婆塞。优婆夷。】

  这两类是护法的。弘、护是一体,有弘法的人,没有护法的人,弘法工作做不成功,一定要有护法。这两类的人,优婆塞跟优婆夷都是梵语,它的意思近事男、近事女,亲近佛陀,亲近僧团,承事服务的这些人,我们今天讲护法;或者是说,僧团、道场里面义务的工作人员,是属於这两类。也都要遵从佛的教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就会做得很圆满,就会做得很有成效。现在我们知道许许多多的道场做不到,本身里面矛盾很多;出家人当中有矛盾,在家信徒里面也有矛盾,不和。佛教给我们「六和敬」,我们把它忘得干干净净,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跟这六条完全相违背。这不是佛的道场,这是什么道场?魔道场;在这个道场里面,身心都受折磨,不清净、不快乐。

  这些现象我们要知道,这些现象为什么发生,我们更要清楚,把世尊这句话忘掉了。我常常教人读经,劝人念佛,有很多同修来告诉我,经我已经念完三千部,佛号好几年没有间断,依旧烦恼重重,身心静不下来,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顺心,好像学佛没有效果,没有得到利益,来问我这什么原因?我点点头,没错!你天天念经你不会念,天天念佛也不会念,为什么?念经打妄想,念佛也打妄想,对不对?「是。」他也承认。那你就不会!要怎么念法?佛教给我们「受持」,佛在经典讲那些道理,你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你接受了吗?没有接受。明是明白了,什么叫接受?照做就接受,没照做。所以你只有解,没有行,那有什么用处?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是行,有行无解,读经有解无行,统统不得力。你不得力的毛病在哪里,你要把它找出来,把这个毛病消除掉,功夫自然就得力了。

  所以每部经到最后,末后一句话结尾:「依教奉行」。一定要依据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老老实实去奉行,你这才叫「受」,你真的接受了,你真的在学佛,像个佛了,你存的是佛心,你学的是佛行,你是真正在学佛。真正学佛的人,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凡夫眼睛里头不认识你,诸佛菩萨、天龙鬼神认识你,认识你、知道你是真正的好人,佛是最好的人。你现在学好人,学佛就学好人,那哪有不拥护的道理,哪有不护念的道理?我们所以得不到诸佛护念,得不到天神的拥护,是我们没有学佛,就是没有「受」;「持」是保持,依教奉行,永远依教奉行,佛家常讲「尽形寿」,依教奉行,那才叫受持;持是保持,决定不失掉。

  起心动念不违背佛经所讲的道理,与这个道理相应,言语造作与佛所讲的教训相应,特别是经典里面教导我们,哪些事情应当要做,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我们决定不可以去做,这叫持戒;持戒的范围很广,义理很深。我们到此地来听经,不少同修自己开车来,遵守交通规则就是持戒,违背交通规则,犯戒,你就破戒了。戒律的意义无限的深广,要懂得,而不是教我们死在几个戒条上,戒条是纲领、纲要,你要懂得每一条戒律真正的含义,你才知道怎样去做。

  教化众生,是出家弟子主要的使命;除了教化众生,更重要的传持正法,绝不能够叫佛教育中断。就像世间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家里世世代代传承到了你,你不能够底下没有传人、没有儿孙,你就对不起你的父母,对不起你的祖先。佛法亦复如是,我们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还有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不能说佛法到我这里就完了、就结束了,不可以;一定要培养继起的弘法人才,这是出家人的使命。

  受持,后面才是读诵;受持是行门,依教奉行,读诵是解门,解行相应;解帮助你行,行帮助你解。所以一定要读诵大乘,我们学哪个法门,要读这个法门里头主修的经论。修学净土法门,《无量寿经》是我们主修的功课。净土有五经一论,你全读也可以,选一、两种也可以,做为自己主修的功课,天天要读诵。要把经里面所说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自己生活行为,你就是受持。自己能够做到了受持、读诵,这是自利,自利之后要行菩萨道,菩萨道要帮助别人,为社会、为大众服务。那怎么做?「为人演说」。诸位要记住,演是表演,做出样子给人看,那是表演。所以我们的生活是表演,我们的工作也是表演,我们各个的应酬也是表演,整个的生活都是在表演。表演什么?表演菩萨道,表演菩萨行,一定要让人家看到这是菩萨的生活,这是菩萨的工作,这是菩萨处事待人接物,作师作范。

  所以有人问我:法师,你常常在外面讲经说法,你讲经说法的题目是什么?我的标题很清楚,讲义前面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是我们的总题目。这八个字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表演的,出家的弟子一生要奉行这八个字,念念、行行都要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师是表率,范是模范,要劝化、要教导,所有学佛的同学们,人人都要在自己的生活环境当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同类的生活人,为同一个行业的大众们,做出最好的模范、最好的榜样,这就是「为人演说」。

  我们很想做而做不到,做不到的障碍是什么?我们没有发真心为别人,虽然发心为社会、为众生,这里面还掺杂著自私自利,所以你的工作就有障碍,你的菩萨行就不圆满。真正觉悟的人,不掺杂一丝毫的自私自利,圆圆满满完全将身心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一切众生,《楞严经》上所说的「将此身心奉尘刹」,就是这个意思。尘是表示多,无量无边,刹是一切诸佛的刹土;意思就是为无量无边一切众生服务。这是真正觉悟了,这个人是真的菩萨。要想菩萨道、菩萨行真正落实,必须克服自己的障难。什么是障?我们没有智慧,这个事情要高度智慧,没有智慧是障。我们没有德行,这难;也就是说我们的烦恼习气丢不掉,这是难。

  所以四弘誓愿才有下面两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两句要做不到,前面那一愿是虚愿,度众生的那一愿决定不能落实。你要想大愿落实,第一个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舍弃自私自利。所以自己要冷静的反省,我们的病根在哪里?断烦恼,从根本下手就容易,枝叶就好断了。所以先找根本,不难找到,在我们习气习染当中哪一种最重?如果贪心重先断贪心,瞋恚心重先断瞋恚心,自己要去找,要去检点。贪心里面,大概贪的对象是五欲六尘,如果贪财的心最重,爱财、贪财,你就要下定决心舍财,把它舍得干干净净,根就断掉了。贪色的心重,你要把情色断得干干净净;贪名的心重,要把虚荣舍得干干净净;你从这里下手,克服自己的障难。自己的毛病习气自己要晓得,那就是觉悟;真正能够断除,改过来,这叫修行功夫,你有真功夫了,真功夫是改过自新。

  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如是,当年追随释迦牟尼佛这些出家学生,比丘、比丘尼亦如是。他们一生过的生活,三衣一钵,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过的物质生活是社会大众最低的水平。为什么?一切众生的病根,确确实实是贪心,贪是大患。为什么会瞋恚?贪不到才瞋恚,如果样样都贪得,他就不会生瞋恚心。所以佛才把布施列在第一条,菩萨六度第一条布施,布施就是度悭贪,四摄法里面第一条也是布施,我们要明白佛教学的意义在哪里?拔除我们的根本烦恼,帮助我们破除无始以来的习气,这是智慧的教学。

  我们凡夫都以为特权是荣耀,不守法比人家高明,其实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行为,所以佛第二条教给我们持戒,守法,守规矩,这是大德。人人都能守规矩,社会就安定,世界才能和平;繁荣兴旺,一定是安定、和平的基础里面,才能够造成。社会不安定,世界不太平,哪里会有繁荣兴旺?如果在这种状况之下,发现有繁荣兴旺的这些事情,这个事不吉祥,不是好事。这里有大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教给我们些什么,我们要清楚,我们要认真学习。

  今天时代跟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可是释迦牟尼佛的精神永远不能改变,原则永远不能改变;换句话说,我们要过现代人最低的生活水平,你才真正能够享受到身心清净,自在快乐。你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是真正的幸福,我们佛家讲清福。清净无为是大福报,没有烦恼,智慧增长,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称心如意,得大自在。佛教育里面,我们能够圆满的学到。

  出家弟子,少数人,不是多数人,担负起社会教育工作,这个工作需要在家同学们护持。我到此地来讲经说法,实际上,跟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要说得尊重一点,法师给我们上这一堂课,实际上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如果这里面没有这些优婆塞、优婆夷热心护持,这个法会就不能成就,他们费心在这里经营,租借道场,一切必要的设施,他们都很认真在这个地方做得很好,所以这个法会才圆满。圆满,不仅仅是这个小场所,诸位看到,我们对面架著摄影机,这个摄影机是现场网路传播,我们今天在此地两小时这一会,全世界网路都看得到。所以同学们告诉我:法师,你讲经不是在场那么多的听众,在全世界同时在网路上收看,最保守的估计几十万人。没有优婆塞、优婆夷他们热心如法的护持,我们与网路面前、电视面前许许多多的同学们,共学的机缘就没有了。

  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是一九七七年,当时是此地圣怀法师,谢道莲居士,他们两位邀请我来的。第一次来,在此地住了四个月,请我讲《楞严经》;前面两个月在九龙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倓虚老法师的道场,我在那边讲两个月;后面两个月,就搬到香港蓝塘道光明讲堂,寿冶老和尚的道场。两面的同修都照顾到,那个时候隧道还没有,要坐渡轮过去,交通相当不方便。香港的地铁刚刚开工,没有地铁、没有隧道。所以没有护法,这个法会就不能成功。我连续在香港讲了不少年,以后这边有一位雷居士,她全心全力发心护持,使我们在香港讲经,一直到好像是一九八七年。八七年以后,雷居士往生了,这个地方没有人请我,我就不能来了,所以在香港讲经就中断。

  一直到前年,香港回归,我来参加回归的大典。过去在香港讲经,大概有十年,七七年到八七年,整整十年,有深厚的感情,到这边来参加回归。遇到我们一些老同修,老同修来找我,「法师,你好久都没有到香港来了」。我说:没有,大概是有几年。「七年没有来了。」那么长吗?想想算算看,确实七年。为什么没有来?你们不请我,我怎么来?这不能怪我。我很想来,你们不请我,我没有办法来。於是他们就又发心,有几位同修热心来发心。我说:好,发心,我可以答应,每个月我来讲三天。往年,大概是每一年来一次,住一个多月,连续讲。现在我这么长的时间抽不出来,每个月来三天,我答应你们。所以没有护法,法会是搞不成功的。到这边来讲经,找个什么场所?他们就想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我知道,以前我来过,相当理想。我问我们的同修们,我们架设网路,现场直播方不方便?可以,能办得到。决定租了这个地方,每个月给他租三天。

  这是优婆塞、优婆夷,他们的使命。诸位同修要知道,弘法跟护法一体,像我们今天讲电脑硬体跟软体,护法是硬体,弘法是软体,有软体没有硬体不行,有硬体没有软体也不行,一定要密切的配合,佛法才能够久住世间,发扬光大,普利一切众生,护法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很清楚,弘法的人才不是没有,有;没有人请他去讲经,他虽然发心,虽然有能力、有智慧、有才干,没有地方去发挥,多数都埋没掉了,非常可惜,非常痛心!

  我学佛出家,我是把佛法搞清楚才出家,不是糊里糊涂出家。我出家的时候谈条件,我要走弘法利生的道路,这个道场我出家,要让我在这个道场讲经,如果没有这个环境我不出家。所以我剃度师父很慈悲,他答应我的条件,我不搞经忏佛事,专门讲经教学,到佛学院教学,自己道场讲经。我师父比我小一岁,很年轻;我三十三岁出家,他只有三十二岁,年轻的法师。在我没有出家之前,我们是好朋友,以后听说我辞掉工作,到台中去学教,学得不错,一定来找我。找了我九次,我看他满虔诚,我才答应他。他也答应我的条件,我们彼此合作,希望佛教能发扬光大。但是非常不幸,他到第二年还俗了,跟一个女徒弟结婚,我这个后台马上就失掉了;换了一个住持,就不答应我讲经,我就遭遇到困难。既然出家,又不好意思还俗,逼著我没有办法,再回到台中去亲近李老师,继续跟他老人家学习,所以我在台中住十年。

  以后我讲经,是法师请我讲经。讲经,听众慢慢多了,认识人多了,听众对我很恭敬,常常还送供养来,请我讲经这个法师,心里看到就很难过,找机会把我驱逐出境,我遭的苦难太多太多了。我听众里面有个韩居士,北方人,非常豪爽,北方人喜欢打抱不平,看到我这个样子,她很不服气,她来找我,她说:我家的房子很大,有空房,你可不可以到我家里来住?我们租地方讲经。我把这个意思,回到台中向李老师报告,问李老师可不可以?李老师说行;老师同意,我就接受她的供养。我在她家里住了十七年,租地方、借地方,凭她的人事关系,她是经商的,商人,我讲经一直没有中断,始终保持一个星期至少三次,多的时候七天都在讲。所以我这四十年的生活很充实,一天都没有空过。

  以后韩馆长在台北建了「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我们有固定场所来讲经。前年她往生了,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损失,这个护持没有了,我们讲经的缘,看样子又要断了。还算不错,韩馆长有先见之明,把护法的工作交给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也非常了不起,承受这个使命,全心全力来护持,所以我们两个人密切的配合,来经营新加坡的居士林跟净宗学会。居士林,我们在那里办了讲堂、念佛堂;净宗学会培养弘法人才。所以没有一个真正懂得护法的人,换句话说,护法的人也是菩萨,只有菩萨才护持菩萨,如果不是菩萨,决定不会护持佛法的。哪个地方有菩萨,优婆塞、优婆夷,他必定会请法师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这个道场会兴旺。

  现在新加坡的居士林,差不多是世界闻名了,无比的兴旺。怎么兴旺起来?有道风,有学风。现在每个月从其他国家地区到新加坡参学,来看我的人,已经达到五百人。所以我在新加坡应酬也很多,客人太多了,天天都有从其他国家地区来的同修们,他们是组团来的。大的团一百多人,小的团二、三十人,我们都非常热诚的接待。不仅仅是我们佛门里面这些同修道友,我们认真热诚的在一起研究学习;另外新加坡有九个宗教,有许多不同的族群,我们也在做团结融合的工作。所以每一个宗教他们重要的庆典节日,他们都邀请我,我都去参加。新加坡的宗教、族群团结成一家人,希有难逢!在其他地区我们看到,宗教与宗教之间彼此不相往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看到,新加坡的宗教不是,彼此密切的合作。

  最近,印度教请我讲经,这大概是有史以来头一次。印度教,就是我们佛经里面讲的婆罗门教。前几天,李木源居士来告诉我,伊斯兰教要请我讲经,回教,太难得了!宗教与宗教之间,这样才真正的密切集合在一体。我们早就有这个构想,我们还没有做到,他们先做了,这是我们对他们尊敬、佩服的地方。我早年的想法,我们的佛学院,现在办的是培训班,时间短,我们争取在新加坡办佛学院。如果政府批准,我佛学院里面有宗教课程,我们佛弟子对於每个宗教、每个族群,都要有认识,都要有了解,所以每一个宗教的教义,我要请他们的传教师,到我们佛学院来上课。我们佛教是教育,绝对不排斥任何宗教,对任何宗教我们尊敬,我们爱护,我们赞叹,我们全心全力互助合作。这在新加坡,我们做到了;帮助社会安定,推展开,世界和平真正的基础。

  所以有很多人问:法师,你为什么这样作法?你的思想从哪里来?我说我的作法,是学毗卢遮那如来,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世,有教无类,这里面不是有婆罗门吗?这是代表各个不同的宗教。我们办的是社会教育,绝不排斥任何宗教,特别欢迎任何宗教,我们来共同学习。佛法是智慧之法,佛教是智慧的教育,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唯有智慧才能够断烦恼,唯有智慧才能带给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出家之后,最初接触的宗教是天主教,我在辅仁大学讲过经。在台湾,天主教最高的修道院,多玛斯修道院,给神父、修女上过课。所以我跟他们接触,我的经验很丰富,我们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赞叹,没有矛盾,没有歧视。我们将这种经验推广,推广到所有一切宗教之中,这就是佛陀教育的落实,多元文化的落实。所以你要问,我们这些从哪里学来的?从《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学来的。经,不是白讲、不是白念,落实到社会,落实到生活,落实到一切不同的族群、一切不同的宗教,我们学这个课程没有白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能融合,你的一家人怎么会不能融合?

  你一家人、你一个团体之所以不能融合,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自私自利,出在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或者是为自己想得太多,为别人想得太少,为自己做得太多,为别人做得太少,毛病出在这个地方。这不是菩萨,这是凡夫,如果是菩萨,家庭决定美满,你的工作一定非常顺利。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的员工对你一定忠诚,为什么?你以真心待人,你以爱心待人,无条件的照顾人、帮助人,谁不尊敬你?谁不认真来奉事你?我们怎样待人,人家用什么来回报,一定的道理。

  所以弘法跟护法这种配合,可以引用到我们生活上,引用到工作上,引用到我们自己参与的社团上。佛法活学活用,现学现用,是一门有用的学问,是一门有用的教学。不是学了没有用处,学了没有用处的东西,我们何必要学它?浪费这么多精神,浪费这么多气力,那叫愚痴!学了立刻就管用,学了马上就见效,这是佛法殊胜之处。这个社会许许多多其他的教育,不能跟佛法相比的地方就在此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七)第二集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一)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五)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二)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五)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七)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七)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九)第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空山松韵[栏目:达照法师]
 正念和妄念的交战[栏目:济群法师·微教言]
 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一二、明遍僧都之问答[栏目: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栏目:业露华]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栏目:演培法师]
 顺应天道的喜乐人生[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12.白毯女孩[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04-020佛陀的格言[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