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 (第三集) 1999/10/7 香港九龙 档名:12-028-0003
请看讲义,「比丘会」最后两段:
【得此三昧力故,即时获得十千真实菩提之心,成就十千甚深三昧,具足十千诸波罗蜜,圆满十千智慧光明,发起十千自在神力。身心柔软微妙,增长信乐,住菩提心,坚固不动。】
这一段经文说明『得此三昧』,所获得的真实功德。这个「三昧」是「见一切佛境界无碍眼」,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经文里面每一句都讲『十千』,「十千」是代表大圆满,并不是真实的数字,把它看作数字,那就错了,是表圆满,大圆满,用这个来做代表。《华严经》是用数字来表法,所以处处都是给我们讲「十」,十是圆满,「十千」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
第一句是讲真实的菩提心,我们懂得表法的意思就容易体会了,圆满的真实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菩提这两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确确实实一定要到见性才是圆满,我们在经论里面常常看到始觉,始是开始,什么时候叫始觉?天天都始觉。菩萨位次上,从初信位的菩萨,一直到等觉,每一个位次都是始觉,这开始觉悟了,所以菩提心确确实实有许许多多程度上的不相同。菩提心一发,真的发了,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华严》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发了是什么样子?同学们如果读过《大乘起信论》,你们想想这个题目「大乘起信」,刚刚生起信心,不是很高的,是大乘法里面初入门的教科书,《起信论》上所讲的就是发菩提心的样子。再看看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无过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上所讲的境界,也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并不很高;换句话说,就是刚刚明心见性的境界。这些都足以供给我们做参考,我们如果真正发起菩提心,就契入这个境界。
《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如果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个即非菩萨是什么?即非真实发菩提心的菩萨。不能说他不是菩萨,但是这个菩萨发菩提心了,不是真的,不是真发。不是真发,他也发了,这个话怎么讲法?我们如果用天台大师六即佛的说法,大家就好懂了。六即佛里面,第一句要记住,「理即佛」。什么叫理即佛?就是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大家都是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虽然本来是佛,可是现在迷惑了,是个迷惑颠倒的佛,是个头脑不清醒的佛,一天到晚造罪业的佛,我们现在搞成这个样子。从佛性上说,从心性上说,我们跟十方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修行能够成佛就是依这个条件。
《起信论》里头也说,马鸣菩萨讲「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自性佛,就是天台家的理即佛,本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人人都有佛性,可是现在我们迷了,不觉。不觉本来没有,本觉是本来有的,我们要相信这个道理,整个佛法的信心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深深相信自己有佛性,自己本来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楞严经》上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我们才变成这个样子,愈迷愈深,每况愈下,落得如此地步。总算我们过去生中还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知道回头了,这也是始觉,这开始觉悟了。
觉悟之后,这才学佛。也发了心,有多少同修发了心,受三皈,受五戒,受菩萨戒,这一受菩萨戒,那就是菩萨了,不过对於菩萨的法式不清楚、不明白,菩萨的境界、菩萨的心行一无所知,只是受了个菩萨戒,挂了个菩萨名,这天台大师讲你现在在什么位子上?叫「名字菩萨」,名字菩萨是有名无实,出不了三界。天天读经拜佛修行,功夫不得力,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处事待人接物依旧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名字位菩萨,还是继续搞六道轮回。如果你的觉悟提升了一层,高一等了,你真用功,你知道三界很苦,你知道佛陀的教诲非常宝贵,你信佛,读经求解,我不但要读,经里面所说的意思我要懂、我要明了,不但要懂,要深解义趣,我要解得深,要理解得透彻,我也肯认真努力去做,这个地位叫「观行菩萨」,六即佛里头观行即佛。这是功夫得力了,能够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控制住,虽然烦恼习气没有断,但是不会现行,这样的人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为什么?你烦恼没断;烦恼习气没断,只是控制住而已,你有定慧力把烦恼习气控制住。这是观行位的菩萨,也发了菩提心。
更高一层是相似位的菩萨,跟真的菩萨有一点像,也就是说他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他的果报在四圣法界,不在六道,超出六道。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他在这个法界里头。当然他们也有菩提心,他们有觉悟,比我们高明得太多太多了,但是不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境界,还不算。《金刚经》上讲菩提心的境界是什么?一真法界的境界,超越十法界,所以四相破了,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四相他放下了,连四相的念头都没有,《金刚经》的后半部,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才是真的菩萨,这个就是发心住的菩萨。所以此地讲『即时获得十千真实菩提之心』,圆教初住以上,法身大士,他们超越十法界了。这一句境界我们要明了、要懂得,这都是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初住以上的菩萨。
『成就十千甚深三昧』。「三昧」是梵语,意思是正受,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正常的享受。不但是正常的享受,甚深的正常享受,这是什么意思?用浅显的话来说,十法界里面的依正庄严,他都不起心动念。我们凡夫眼见色、耳闻声、舌尝味,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会起心动念,今天人家请我吃饭,这一道菜味道不错,动念头了,这就没有三昧。三昧是什么?境界现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叫三昧。起心动念就没有了,起心动念是凡夫。佛讲凡夫的受:苦乐忧喜,合自己的意思乐,这个菜好吃,合自己的口味,不合自己的口味就讨厌。每个人口味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跟印度人口味就完全不同,印度人吃辣,烧烤、咖哩、辣椒,我们吃那个菜很苦,吃不下去,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由此可知,每一个人苦乐忧喜的标准都不一样,这是凡夫的受。
诸佛菩萨觉悟的人,他的受是平等受。到什么时候我们要入这个境界,吃印度餐不辣,吃得也很舒服,那就行了。无论什么样的菜,我们吃起来都一样,你就得平等受。可是我们现在确实功夫不到家,我们真的受不了。上个月我们有个机会到澳洲去旅游,有些小城市没有中国菜,我们吃外国的烧烤,有几个同修回到新加坡之后,火气上升满口都起泡。人家当地人,天天吃那个没事,我们吃了两天就受不了。这就是我们凡夫有受,这个受不是正常的受,佛菩萨的受是正常的受。我们想佛菩萨何以能受得了?佛菩萨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所有一切受都是平等、都是自在,这叫三昧。
「甚深三昧」,这个境界就深了、广了,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他都能平等受。我们要学,可是有很多同修说学不来,你为什么学不来?你的念头没有转过来。什么念头?我们是轮回的念头,你要把轮回的念头转成菩提的念头,问题就解决了。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问题才能解决,就不难了!所以说来说去,总而言之,要转念头。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学佛要改心理,把凡夫的心要改成佛菩萨的心,我们修菩萨道就不难。心不改过来,难了,太难太难了!宗门教下祖师大德都教导我们从根本修,从根本修是改变心理,然后无论什么境界,你接触到都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叫极乐。十千是圆满的,圆满的正常享受。
第三句『具足十千诸波罗蜜』。「十千诸波罗蜜」,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量法门。大乘法里面,佛常说六波罗蜜,六度万行,十千波罗蜜就是万行,这一句具足成就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什么样子?完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迷,都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统统与佛法相应,那就是圆满波罗蜜多。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法身大士他们成就「见一切佛境界无碍眼三昧」,所以他做到了。这是过佛菩萨的生活,也就是觉了「大方广」,契入「佛华严」的境界,过佛华严的生活,这样的圆满。
下面一句『圆满十千智慧光明』。前面「十千诸波罗蜜」,是自性德能圆满的流露,这一句「圆满十千智慧光明」,是自性般若的流露。我们要问学佛为什么一定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有什么好处?心地不明有什么不好处?你读读这些经文就明白了,心性不明起惑造业,你免不了三途六道的苦报。明心见性之后,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统统显现,好处就在此地。
下面一句『发起十千自在神力』,你的德能,自性的德能现前了,你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才是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我们世间人常讲真善美慧,世间人有这四个字,有名无实,你什么时候看见哪一个人过真善美慧的生活?不但人间没有,天上也没有。不但天上没有,跟诸位说,声闻、缘觉、菩萨都没有,十法界里头统统没有。真善美慧哪里有?明心见性就有了,法身菩萨有,一点都不假,他们现在证得,他们过的是真善美慧的生活。他的境界,他的智慧,他的德能,我们凡夫怎么想也想不到,我们的想法全是属於妄想。「自在神力」,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能力。力,为什么加个神?神是超出我们凡夫的能力,神是所谓神奇莫测,他这个能力太大了、太微妙了,我们凡夫比不上、办不到,他都能办,他得大自在。
下面给我们略举他的德用,『身心柔软微妙』。不但是德性,而且是德相,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这个地方也就有很大的差别。觉悟的人「身心柔软微妙」,说明什么?他没有烦恼,不但没有烦恼,习气也没有。我们凡夫有贪瞋痴慢,所以凡夫之人刚强自用,自以为是,处处总觉得高人一等,贡高我慢。看看诸佛菩萨,人家身心柔软,没有这个习气,你跟他们相处,平易近人,一丝毫的习气都没有,处事待人接物柔和爱语。我们在世法里面看,真正这些领袖大人物,他们对待下人都是很柔和的,摆著官架子,打官腔,说话严厉,是什么?小官,地位不高。这个显示什么?他没有福报。做大官的,大的领袖,他有大福报,人家显示出心平气和,量大福大,纵是下属有忤逆、违背,也有冒犯,他也没有在意,对人总是笑容、总是柔和。这个人我们一看,这人有大福报,你们要不相信,你去念《了凡四训》。
袁了凡先生他看人观察入微,他举出的例子很多,而且都是做学生时代。这些学子去赶考,或者是考秀才,或者是考举人,或者是考进士,他跟他们接触,看到这个人温文儒雅,心情平和,待人有礼谦虚,他的判断,这个人这一次考试一定得中,将来的前途一定是无量的。都被他料中,这个观察这叫学问。所以有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看人一看就清楚,你有多么大的前途,你有多么大的福报,一眼就看穿,还有什么好计较的?没有好计较的。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学身心柔软。明心见性之后才有微妙,我们现在学柔软,微妙是自然成就,那是学不来的。
『增长信乐』。你只要肯认真的学习,你的信心确实会增长。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尤其是做现代的人。昨天我们讲完之后我出去,有个同修告诉我,他说中国有一些很有修行的老和尚,他们说不久的将来这个世界上还有灾难,灾难发生的时候,每个人头脑都迷惑颠倒、都神志不清,这个很可怕。但这种情形有没有?很可能。你看看一个地震,我们人被地摇几下,头脑就不清楚了,惊慌失措!所以这些事情很可能的,平常我们要「增长信乐」,就能够应付这些灾难。
道场,道场愈是大,人多愈复杂,人多意见多,每一个人都自以为是,每一个人都不服人,你想想今天这个道场建立多么困难!有一些人受不了这些气,掉头而去,他就走了,不到这个道场来了;甚至於本来发心在这儿作义工,做得很欢喜,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算了!下次不来了。每一个道场都有这个情形,有人来告诉我,我劝导他们,那一些刚强狠戾自用之人,很难相处的人,我们今天学佛要把他当作佛菩萨来看待。佛菩萨为什么用这个方法来对待我?要我修忍辱波罗蜜,他这个气焰摆在这里,看看我受得了、受不了,我不能离开他,离开他,忍辱波罗蜜没地方修了。忍辱波罗蜜要是没有的话,什么事都不能成。佛在大经上讲得很好,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虽然有福,你保不住,随修随失掉,最后还是受苦受难。
所以《金刚经》,佛教菩萨讲六波罗蜜,布施、忍辱讲得最多;由此可知,菩萨的修学这两点非常重要。我们喜欢布施,前面我跟诸位讲,你在此地作义工为大家服务是布施,我们不是用金钱布施,用我们的劳力来布施,我要怎样策画护持这个道场,是用我智慧来布施、用劳力来布施,这叫内财布施,比出一点金钱,那个功德还要殊胜。金钱是外财,外财比不上内财。如果遇到几个人对待你面色不好看,你受不了,你不来了,你把在此地修布施、修忍辱的机会失掉了。所以我们要把这些人,侮辱我的人,甚至於毁谤我的人,常常找我麻烦的人,对我毫不客气的人,我把他看作菩萨,我成就我忍辱波罗蜜。我绝不离开他,使我有机会修布施波罗蜜,又成就忍辱波罗蜜,有什么不好吗?要知道正法道场这个缘很难遇到,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一天我就修一天福,决不能把这个机会错过,决不能受外缘的障碍,顺逆外缘都是考验自己,我们要能受得了才行,这样子「增长信乐」,增长信心,增长法喜。
『住菩提心,坚固不动』。自己真正安住在觉正净,真正安住在利乐有情,所以学佛没有别的,处处收歛自己,恒顺众生,我们才能够成就佛法,才能得佛法真实殊胜的利益。末后这一句好,「坚固不动」。坚固我们信心,坚固我们的愿心,坚固我们的修行,不为一切境界所动摇,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再看最后这一段:
【文殊菩萨具足安住真实吉祥微妙功德,普贤胜行。劝诸比丘安住普贤胜行,入於甚深广大愿海,得心清净,身清净,得身轻利,广大不退神通,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诸如来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这一段菩萨修学一切功德落实了,落实才是真实的圆满。『文殊菩萨具足安住』,「具足」是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安住在『真实吉祥微妙功德』,什么叫「吉祥」?你应该得的福报,你得到了,这是吉祥。不应该得到,你得到,不是吉祥。那是什么?祸根,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凡是不应该得到的,不可以取,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种种享受,只能够取我们应该得到的,这是吉祥。应该得到的,自己能够不受用,能够布施供养别人,那就是大吉祥、大福德。所以世出世间这些圣贤,他们的福德,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虽然具足大福德,他们还是节俭,过著非常节俭的生活;为什么?将他自己这个福报布施给一切众生。
我们要学习,我们没有福德,而且喜欢浪费,那怎么得了?不但来生果报不堪设想,怕的是这一生到晚年就没有福报了。现在年轻体力还强壮,受一点苦难,算不了什么。所以有福要想到晚年去享,晚年体力衰了,需要人照顾。少壮的时候要懂得节俭,少壮时候浪费,我们看的例子太多,古时候的例子,现在眼前,诸位都能看到,到年岁大了,福报享尽,真可怜,人太多太多了!我们能保得住,我们自己福报到晚年还享受不尽?靠不住,一个大灾难来了,不知道产生什么变化。所以积德累功,勤俭修福,比什么都重要,你才真正得到吉祥的功德,文殊菩萨教给我们的。
文殊菩萨教学的纲领:十波罗蜜,这在《华严经》上。通常大乘经上只讲六波罗蜜,十波罗蜜是后面又加了四条,按照这个顺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愿、力、方便、智,文殊菩萨教给我们十波罗蜜。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是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常随佛学」,句句都重要,「请转*轮」。我们到这个地方来,这些同修请我们来讲经,这是属於请转*轮。后面「请佛住世」,这个现在讲,请法师来讲经,讲个几天,讲几个月,短时间的。几个人能在短时间就开悟、就证果?这不可能。
我在求学的时候,老师曾经问过我:你将来学成之后有什么打算?我给老师说,我说:我学成之后,每个地方到处去弘法,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推荐给广大的群众。老师听了摇头,「你只可以自利,不能利他」,我听不懂什么意思?他说:你可以自利,不能利他。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为什么不能利他?他说:你想一想有几个人听一部经就开悟、就证果?我想想真的,是难!我说:那怎么办?你要住在一个地方,不要动,讲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个地方人才会有成就。我明白了,李老师在台中住三十八年,在那个地方讲了三十八年,所以台中往生的人很多。
我到处跑是不行,但是我又不能不跑,为什么?我没有庙、没有道场,我在这个世间是作客,不是作主,自己有个道场才可以坐下来作主。我一生都是住别人道场,没有自己的道场,只好作客了。作客要守客人的本分,古人常讲客随主便,总是要随缘,随顺主人,我们一定跟他配合得很好。我懂得作客的道理,一般道场请我,第一个我知道我是客人的身分,绝不攀缘信徒,我不会看到信徒,「你贵姓,你住在哪里,你的电话多少」,我从来没有过。我身上也有个电话本,里头大概不超过二十个人,这是经常有必要事情联络,没有必要事情我绝不问人家你姓什么,我从来没有问过人。你们也许发现过,我坐在那里,你们常常来看我,我没有问过你姓什么,没有问过,我不需要认识。古人讲得好,「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人愈少,是非愈少。所以我第一个不攀缘,不需要认识人。
第二个我不接受供养,我住在别人道场,所有供养全部归常住,我有必须要用钱,常住替我付,我懂礼。第三有人发心皈依,归常住的老和尚,我不接受皈依。我要给人传授皈依,皈依证上还是常住老和尚的名字。但是我所住的道场都是居士道场,居士道场没有法师,所以皈依证上我就印上名字。过去在台湾,我住的是韩瑛居士的道场,我跟她配合很好,她护持三十年,她往生之后,我就离开了。现在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请我,我住居士林的道场。自己没有道场,一生随缘,随缘就自在。有道场很苦,天天要操心,房子漏了,还找人来修补,你说多麻烦!打电话,还缴电话费,你说这个多讨厌!我什么事都不管,除了读经、讲经、念佛之外,没事。
「请佛住世」,要请法师长住在这个地方,让我们大家每天都有经听,每天都可以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这样对佛法才能够深解义趣,时间短了不行,这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乃至於「普皆回向」,普皆回向这一句话,我们的心量拓开了,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前面九条都是为一切众生,为正法久住世间,不为自己,没有个人利益,没有小团体的利益,这就如法。这是『普贤胜行』,这十大愿王。
『劝诸比丘安住普贤胜行』,普贤菩萨是这个修法,文殊菩萨也劝六千比丘修学普贤行愿。六千比丘接受文殊、普贤的教诲,『入於甚深广大愿海』,「广大愿海」就是普贤行愿十大愿王,『得心清净』。何以修十波罗蜜、修普贤行,得心清净?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心就清净。我们今天学《华严》,也修十波罗蜜,也修普贤十愿,我们的心不清净、身不清净,什么原因?著相,关键就在此地。我们著相修,我们为自己修,为自己的功德修,为自己的利益修,为我们这个团体的利益来修,心量太小了。再看看这些菩萨们,他们的确跟佛学到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们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修,你看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心清净。诸位要晓得,清净不清净都在分别执著,只要有一点点私心,你的心就不清净,私心完全没有了,你的心当然清净。《金刚经》上这两句话就太重要了,离相修善,修善就是要学普贤十愿,要学文殊十行,离相才是真正的文殊、普贤行,著相就不是,得心清净。
心清净了,身就清净,为什么?境随心转。我们的身要跟心对照起来看,身是境界,身体是境界,身随著心转,心清净,身就清净。诸位同修可以冷静观察,看自己,很冷静的观察自己,自己在欢喜的时候整个身体舒畅,自己在痛苦的时候整个身体紧张,我们的身随著心转。自己烦恼多、忧虑多,身体就不健康,许许多多的病痛;如果心清净了,什么毛病都没有。昨天有个同修告诉我,他在大陆上遇到一位老修行,年岁很大了,修的法门很多,身体不健康,很多毛病,常常要找医生,天天离不开药罐子。大概在一年前,遇到净土法门,遇到《无量寿经》,遇到之后非常欢喜,专门依照这个经典修学,老实念佛,其他修的乱七八糟统统都丢掉,不到一年他什么毛病都没有,现在也不要吃药,也不要看医生。什么原因?心清净了,专心。以前修是杂修,修得太多,心不清净,关键在此地。只要专心一致,身心健康,长寿快乐。
『得身轻利』,「轻」是轻安,「利」是便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健康,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虽然在老年了,体力状况还跟壮年差不多,轻利。轻利这两个字通常是形容少年人的,菩萨确确实实是这样的,永远不衰老;虽然年龄是增加,身体状况永远保持著不衰老。这是我们在讲堂讲得很多,功夫得力,人不老、不病、不死,学佛的好处。你不肯学佛,老、病、死,你决定逃不过。而且老得很快,一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渐渐就入衰老的状况。这一句是告诉我们,身心清净就不会衰老。人,实在讲,是要长寿,为什么?寿命不长,我们学习还没有成就就死了,这叫魔障,四种魔里叫死魔。死为什么是魔?我们功夫还没成就,才学到一半,寿命到了。
我自己想想我感触就很深,如果我在四十、五十就死了,我对於佛法的契入很浅薄,纵然幸运能往生,也只能生凡圣同居土。我又多能活上个二十年,对我的利益太大了,我往生决不是在凡圣同居土,最低限度也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也沾了一点边;再让我能够活个五年,我就很有把握取实报庄严土。你想想看这多重要!所以没有长时间的薰修怎么行?寿命可以延长,只要断恶修善。我没有求长寿,袁了凡先生也没有求长寿,算命先生算命,他的寿命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多岁。寿命怎么延长的?积功累德而延长的。我的寿命就更短,年轻的时候多少人给我算命看相,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现在已经延长相当多了,我也没有求长寿;再能够活五年,我就把握取实报庄严土了。所以我们要珍惜宝贵的寿命,世间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这个是真的,真的要认真努力去求得,假的统统要放下,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全是假的,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弘法利生随缘,绝不攀缘,有一天机会我很认真努力干一天,明天没有了,若无其事,决不说好可惜,有这个念头就错了,你还是没有放下。真正放下,得大自在,所以才得「身心轻利」。
『广大不退神通』。这是讲处世应变的能力,你的能力广大。神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力,通是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事,一切物,一切理,都能够通达,所以称之为神通。只要通,什么事就好办;所有一切的毛病,发生的关键就是不通,不通就出毛病。譬如我们身上,诸位晓得,神经系统、微细血管很多很多,哪一个小微细血管不通了,毛病出来了。我们手指、脚指,这微细血管如果不通,这个地方就麻木了。如果大的血管不通,就重病现前。所以你有病,你身体不舒服,你去看医生,医生一定问你,首先问你大小便正不正常,如果正常没有什么大毛病,为什么?主要管道通了,你那个毛病发生在小的管道上,不是主要的。这个我们都有经验,只要通了,什么事就好办了,问题就是不通。
我们对於这个世间人情法理都不通,如果通了,什么环境你都能相处,你都会处得很好。你为什么处事待人接物常常招惹些麻烦?你不通人情、不通事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所以才出许许多多障碍,许许多多的麻烦。政治家,中国古人常讲政通人和,上下管道通了,没有疑虑,没有障碍,社会就安定,天下太平。「通」这个字非常重要,世法通了,世间法里头没有障碍,佛法通了,就修行证果了。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没有别的,就是把不通的地方给你打通。你有妄想,不通了;你有分别,不通了;你有执著,不通了;除了妄想分别执著,就全都通了,这个意思深了。这些菩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所以他们证得的是「广大不退神通」。
『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诸如来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末后这一句是大用自在,我们今天作用确实受了许许多多限制,他们得自在了。诸位要知道,今天讲得这么多,都是他们获得广大三昧的德用,这个三昧名字叫「见一切佛境界无碍眼」。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我们念佛人所讲的一心不乱。念佛只要念到一心不乱,这里头所说的你全都得到。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到不了这个境界?我们不是一心称念。佛菩萨教我们念佛用什么方法念?一心称念;《无量寿经》上,佛教给我们「一向专念」。我们今天是怎么念佛?我们是多向杂念,不专,一面念佛一面还要想东想西,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放不下,所以我们得不到三昧。烦恼业障习气消不掉,关键就在此地。
念佛的时候要记住,纵然做不到一心称念,也应该做到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比较容易做到,一心是比较困难。一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专就是决定不能够掺杂,不可以夹杂,不夹杂就叫专。这样念佛,就能够得力了,功夫能得力。所以说办事的时候,我们把佛号放下,专心去办事,念佛的时候把工作放下,专心念佛,这个样子佛也念得好,事情也办得好,两边都好。千万不可以,办事的时候又念佛,念佛的时候又想著事,佛也没有念好,事也没有办好,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他们有能力,每天随时随刻可以亲近十方诸佛如来。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人一样,参访诸佛,供养诸佛,供养诸佛是得大福报,修福!亲近诸佛,听诸佛讲经说法,智慧!所以人家每天干的是什么事情?福慧双修,所以他的福慧才能够达到圆满。不像我们,我们现在一天到晚在烦恼里头打滚,苦不堪言。他们「成就一切佛法」,我们所成就的是三途六道,怎么能比?「比丘会」就报告到此地。再看下面第四个大段「诸乘人会」:
【文殊菩萨渐次南行,经历城邑聚落,至福生城。於其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曾所止住,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大塔庙处。亦是世尊毗卢遮那於往昔时行菩萨行,能舍无量难舍之处。是故此林名称普闻无量佛刹。此处常为天龙人非人等恭敬供养。】
这段文先给我们介绍文殊菩萨的行止。『渐次南行』,「南行」是指出方向。这个「南」不是东南西北,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东南西北,那你就看错了。南是代表光明,是代表智慧,他向哪个方向?向光明这个方向,向智慧这个方向。为什么用「南」来代表?诸位要晓得,印度是在北半球,今天大家晓得地球是圆的,佛经上也说得很清楚,虽然没有说地球是圆的,住的地是圆的,意思很清楚。佛讲十方世界,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那不就圆说出来了吗?我们这个世界有上方,还有下方。上方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下方也有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佛都说出来了。我们住在北半球,按照五行的分配,北方是水,东方是木,南方是火,西方是金,中央是土;南方是火,火的相是光明,南方是赤道。所以在北半球,愈往北走愈寒冷,愈往南走愈炎热。所以南代表光明,代表智慧,取这个意思。文殊菩萨所在的方向都叫做南方,不管他在哪个方所都叫南方,智慧之方,光明之方,取这个意思。
『经历城邑聚落』,「城邑」是都市,「聚落」是村庄。他到处教化,也都在旅行,走过很多的城市村庄。『至福生城』,「福生城」也不是一个城市,你要把它看作一个城市,你又错了。你学考古,到印度找个福生城,决定找不到,没有这个地方。什么叫福生城?这个地方有人启请菩萨说法,有人启请菩萨在这个地方长住,这个地方就叫福生城,普贤行愿里面讲的「请转*轮」、「请佛住世」。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热心的同修们,大家发心请法师来讲经说法,请法师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一方,这一个城有福了,众生有福了,这个城就叫福生城,是这么一个讲法。由此可知,凡是善知识所住的地方,往后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表演给我们看,他们所住的地方都叫做南方,他们所住的都市都叫做福城,众生有福,叫福城。所以他到福城,我们就想到这个地方的四众弟子欢迎菩萨,启请菩萨在这个地方弘法利生。
『於其城东』,「城东」也表示意思,都是表法的,决不是真的东方。东是什么?太阳出来的地方。象徵什么?佛法从这个地方生起了,这就叫城东,决不是这个都市的东面。说不定这个道场建在都市的西面,西面也叫城东,也不叫做城西。城西是什么?太阳落下去了。这是佛法生起来,统统含著表法的义趣。所以它的字不可以依文解字,「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意思错会了。每一个字它代表的意义,我们要懂得。
菩萨这一行,住在『庄严幢娑罗林中』,这是道场的名字,这个道场名字也是表法的。「娑罗林」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这个地方树木很多,树木高大,是修行人最理想的道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出家修行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们没有房舍,讲经说法都在树下。所以树愈高愈大,树荫阴凉,学生围绕著,老师在那里讲经说道,晚上每一个人找一棵树下打坐,他们过的是这种生活。所以我们要晓得,这是修学的好环境。「庄严幢」,幢是高显之义,形容他们智慧高、德行高,居住在这个地区,弘法利生。而这种地区,过去诸佛也是选择这种场所,做为修道的处所。我们看华藏世界、看极乐世界,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都是有繁密的大树,不但我们喜欢树木多,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喜欢。所以树木多的地方,确确实实是一个很好修道,修身养性的地方。我们到中国,看到从前古大德建的这些道场,都在深山,繁木树林之中,环境幽雅。人在那个地方,自自然然心境就能跟大自然融成一片,没有都市这一种繁华、噪音骚扰,没有!身心容易得到清净,对初学的人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
『往昔诸佛曾所止住』,过去诸佛也曾经在这些地方住过,在这些地方讲经说法,修行养道。『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大塔庙处』,「塔庙」未必建得很高大,只要德大、智大,就称之为大塔庙。塔是藏佛舍利,供养佛舍利;庙是个形象,相貌。往后佛法传到中国,才真的建大塔庙。在古时候的印度,只有塔,没有庙。出家人往生圆寂了,收藏骨灰,佛家都是用火化,收藏舍利,建塔。但是传到中国之后,不但有塔,而且还有庙。这个庙宫殿式的,这是古时候的帝王尊师重道,以自己这个福报,自己享受的福报也要让老师,也要让父母,享受同样的福报,这是孝顺。佛在《观经》三福,第一句话:「孝养父母」。
在古代的印度人,不是不懂得孝养,他也懂得,但是佛总是恒顺众生。佛陀没有出世之前,印度的宗教已经很多,很盛行,我们今天看到印度教,印度教就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佛教,外国人他们的计算法,佛教只有二千五百多年,印度教有四千多年。在佛那个时候,他们叫婆罗门教,很古老的宗教。这些宗教家们,他们都提倡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要教化众生,如果要讲求种种享受,印度人看起来,你们比不上婆罗门,人家真修行,你们是假的。所以佛也要跟他们一样,只能够做得比他更好,不能不及,这就是要随顺当时的风俗习惯,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信仰,佛的教导大家才相信,才会依教奉行。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的风俗习惯跟印度人恰恰相反。中国人尊重帝王,中国人讲孝养父母,自己有福报,决定不能让父母日子过得很贫苦,这讲不通的。自己有了大的福报,不能不照顾老师。在中国古时候,师徒如父子,现在没有了,现在师道没有了。从前师徒如父子,学生对老师的孝敬,跟孝顺父母没有两样。唯一的差别就是在丧服上的差别,父母死了穿孝服,服丧三年,老师死了没有孝服,心丧三年,那个心情跟父母过世没有两样,叫心丧三年,就是在没有孝服,其他的没有两样。老师的生活一定要照顾,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兄弟完全一样,一生都要照顾。所以从前老师教学生他认真,为什么?学生报答太厚了;你要不认真教学,你怎么对得起学生?所以他做了皇帝,享受世间第一等的荣华富贵,怎么能够让老师住个小茅篷,那人家要把这个学生骂死了,你忘恩负义。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这些法师都是帝王师,皇帝都尽心尽力供养。这是佛法在中国,总希望将老师生活样样都照顾到,使老师能够安心办道,让老师能够方便教化众生。
这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在某一个地区有某一个地区的作法,不能说不对;都对,符合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一切都合。如果我们对老师的物质生活都不照顾,他三餐饭都有忧虑,哪有心情办道,哪有心情去讲经说法,利益众生。所以佛家常讲「身安则道隆」,「*轮未转,食轮先」,在弘法利生之前,先要让我们生活安定,生活安定才谈得上修行,才谈得上教化众生。古人所讲的都有大道理,我们要能细心体会,才能够令佛法长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年代。凡是有佛法,就是有大福德,就是有大因缘。这是说到道场的建立。
『是故此林名称普闻无量佛刹』。凡是有修行人的处所,无论在什么处所,这个地方都是名称「普闻」。我们人不知道,鬼神知道,诸天知道,诸佛菩萨知道。真正发心办道,依教修行,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就是「名称普闻无量佛刹」。『此处常为天龙人非人等』,这是讲八部护法鬼神,他们『恭敬供养』。凡是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恭敬供养,这个地区不会遭难。现在这个世间,大家知道天灾人祸很多,我们要想消除这些灾难,太难了。为什么?一切众生共业所感,人心要不转变过来,灾难没有法子消除。但是我们尽心尽力,如理如法的修学,我们住在这个地区,可以使这个地区的灾难减轻,可以使这个地区灾难的时间缩短,这是肯定的,可以做得到的。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学,不为自己,为苦难众生。他们无知,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人教导,所以这些人造作一切罪业,我们不能怪他。所以真正修行人看到这些事实现象,反过来要问自己,现在我们遇到这种现象,如何认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学帮助他们,不能完全化解,刚才说一定要帮助他灾难程度降低,灾难的时间缩短。我们邀集志同道合,大家共同来修学,这个力量就更大了。所以每个月我们有机缘在此地,有三天在一起学教,白天也有不少同修参加这边念佛,这个功德很大,对整个香港地区,对整个东南地区,都有消灾免难的作用。我们的心愈真愈诚,力量就愈大,决定不可以轻视自己,不可以疏忽这一个大事因缘。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