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四)第四集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28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四)  (第四集)  2000/4/13  香港九龙  档名:12-032-0004

  请看讲义第二页,最后的一段:

  【善友设有实过。尚忘非取法。至圣尧舜。其犹病诸。自除如来。孰能无过。以人废道。翻是自欺。况权实多端。生熟难测。】

  文殊菩萨教诫善财,寻师访道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条,不见世间过,这是修行人成败关键之所在。清凉的注解就说得更清楚,『善友设有实过』,这是假设这一位善知识他确确实实有过失。我们做学生的人应该以什么态度?『尚忘非取法』,他真有过失,我们也不会把过失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把善知识的过失放在口上,那就造罪业了,造得更重。我们跟他学的是学法,他说的没有错,至於他能不能做到,那是另一桩事情。

  昨天跟诸位报告过,天台智者大师教导我们「能说不能行」,就是「善友设有实过」。这个人他只要讲的东西如法,没有讲错,没有违背圣教,我们应当学习。他做不到,我们可以做到,学生依旧能够得利益,这是一个学生修学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如果是听说别人说老师的过失,我们耿耿於怀不能放下,也不愿意跟他学,那就大错特错了。你去找一个老师没有过失,找遍天下也找不到,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清凉在此地讲得很好『自除如来,孰能无过』。他没有过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才没有过失。说句老实话,等觉菩萨还有过失。哪些是等觉菩萨?在佛门里面,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我们听说他的过失就不愿意跟他学了,哪有这种道理!我们跟他比,悬殊太大了。我们是初学,他已经是大圣,教导我们足足有余,绝不可以疑惑。

  世间人,这两句说得好,『至圣尧舜』,这是世间的圣贤;『其犹病诸』,这个病就是还免不了有瑕疵、有过失,还避免不了。所以儒家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值得赞叹的,能够改过。能改过,这个人就是觉悟的人;觉悟的人就叫做菩萨。

  去年,澳大利亚雪梨天主教会举办了一次宗教座谈会,邀我去参加。与会的有三十多个人,来自六个不同的宗教,这六个包括他们自己,六个宗教。我们分组讨论,这个会开了三个多小时,中午招待午餐。会开完了之后,他们的大主教做总结的时候,说的话我们听了非常感动。他说过去由於我们没有往来、没有接触,不了解各个宗教的教义、状况。今天我们经过三个小时的座谈沟通,我们发现你们宗教里面有很多好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在过去这一千年,这是我们天主教的过失,没有能够和其他宗教往来,对於其他宗教有很多不礼貌、轻慢之处,当面来道歉。在这个月初不久,我在新加坡,有同修们拿到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给我看。罗马教皇、教宗对全世界道歉,求上帝原谅全世界的天主教徒,特别是过去对其他宗教的无礼、轻视。难得!所以我觉得天主教他们有学习的精神,他们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去年我们开这次会,距离教宗公开向世界道歉,求上帝原谅,时间不到半年。由此可以看到,他们效率相当之高,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反过来看看我们自己,佛门里面即使是出家人,也是毛病百出,谁出来给人道歉过?什么时候看到有在人面前当面承认「我错了」。在这一点,我们就比不上天主教。所以我说这一些主教、神父都是菩萨化身来示现给我们看的。他们好的地方,我们应当学习,应当向人请教。

  我在三十年前,我教过天主教。年初我到美国去,在洛杉矶遇到一个天主教的神父,参加我们的座谈。这个神父对我很亲切,告诉我他过去在台湾住过十二年,曾经在辅仁大学教过书,他知道我在多玛斯修道院曾经上过课,他知道。所以我还有一些神父、修女的学生,我对於他们了解比较多一些,他们许许多多处所比我们佛教都殊胜。无论是个人修持,对社会大众的服务,这个在我目前所看到的,其他宗教都比不上他,他们有组织,有严格的训练。别人的长处一定要学习。佛法今天就是理论上长,可惜没有落实。不能落实,比不上他们,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的。决定不可以因为佛教徒、出家人一些不如法,连佛教也把它抛弃了,那就可惜了。我们一定要知道佛的教诲是好的,他的学生没有能够做到,那是另外一桩事情。我们要跟佛学,我们不是跟这些佛教徒们学。我们要跟佛学就对了,那就没有错误了。

  至於佛弟子,无论是在家出家,昨天一段经文教给我们观察他是不是善知识,这上头有标准的,昨天把标准说出来了。善知识当中,最可贵的是真善知识。善知识跟真善知识的差别在哪里?善知识能说不能行,他说得一点没错,完全根据经典理论说的,字字句句都有根据,没说错,这是善知识。所以他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我们应当跟他学习。如果说能说又能行,这叫真善知识;加一个字,真的不是假的,真是智者所说的国之宝也。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他有资格教学。

  实在讲,汉朝大儒马融,这有很多人都知道他,他是汉朝的大学问家,但他毛病有。确实他有嗜好,他的嗜好断不了。他的学生最有成就的,郑康成,就是郑玄。郑玄在他的会下三年。他的学生很多,郑玄这个人好学,认真努力。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勇猛精进。马融看出来,马融知道,他所学的东西这个学生全都学去了,老师对学生还嫉妒。可是郑康成很聪明。老师怎么会发现这个学生会有成就?马融上课用一个布幔,像这个布幔拉起来,后面他家里养的有女乐在那里唱歌。他一面听音乐,一面在跟学生上课。学生们哪一个人不想到那个幕后面去看看?总是喜欢看看、去听听,所以上课就不太注意,这一眼就看穿。唯有郑康成三年,连那个帐幕理都没有理,这个学生了不起,确确实实夫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郑康成做到了,这么一个好学生。

  三年学成了,离开了。马融放不下了,想把他害死,买了杀手在路上拦截。郑康成离开老师的时候,老师带这些学生到十里长亭去送行,给他饯行,每一个人给他敬酒,目的是把他灌醉。每一个人敬三杯酒,郑康成在那个时期喝了三百杯。中国的典故「三百杯」,是从郑康成来的。他酒量大,三百杯酒喝下去之后,小小的礼节都不失,头脑清楚。这一告别之后,送走了之后,他从小路溜掉了,所以这学生确实是聪明。老师认识学生,学生也不含糊,留下这么一段典故。这就是老师能说不能行,学生能说又能行。学生超过他,真的超过他,超过太多了。

  我们现在读《十三经》,殿本《十三经》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都是郑康成注的。这就是做学生的态度,虽然老师对他有嫉妒,他对老师始终尊敬,始终没有说老师的过失,这是做弟子之道。老师心量小一点,也是人之常情,谚语里面常讲「同行相嫉」,这是难免的事情。可是做弟子之道一定要懂得,不仅是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给天下做学生的人做榜样,做个好样子。老师爱护你、成就你,对老师当然更要尊敬;老师不喜欢你,找你的麻烦,你也不可以恶意对待老师。成就师生之道,无一不是教诲社会、不是教诲后人,这个功德利益无量无边。

  如果从大乘佛法来说,我觉得这两位都是菩萨。为什么?他们在演戏,表演给我们看的,让我们在这当中体会。马融是不是真的有过失?很难讲。也许是菩萨示现,故意做这个样子,成就学生的德行,成就菩萨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这一层,我们凡夫看不到了。这后头有『况权实多端,生熟难测』,就是讲这桩事情。人家在唱戏,人家在表演,我们哪里晓得真假?所以真正没有过失只有如来一个人。究竟的佛果,才是完全没有过失。

  『以人废道,翻是自欺』。这两句话要记住,绝不可以因人而废道。听说哪个人有什么缺点不好了,我们就不跟他学了,这是你自欺,自欺必定欺人。我想我们每个人在求学过程当中,都会遇到这些境界。早年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我听到批评方先生的人就很多。哪些人批评?家乡人,同乡。说他家里怎样怎样,他小时候怎样怎样,我们没有理会,绝不把它放在心上。我们知道方老师有学问、有德行,值得我学习,决不会因为这些闲言语,我就废弃学业,那个损失没有法子弥补。我们再找一个像这样的老师,找不到了。

  学佛之后,我亲近章嘉大师。许多一些大法师跟我见面:你跟章嘉大师学,那是政治和尚。说话的语气态度非常轻视。等到章嘉大师圆寂,这一火化,烧出一万多颗舍利出来,那些说话的人都呆了。你说他是政治和尚,他圆寂烧出一万多舍利,你将来死的时候看能烧得几颗舍利出来?真修行人,我遇到这样一个善知识。我跟他接触时间三年,也不算是短,每个星期见一次面,我看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一生没有见到第二个这样的人,都在定中。说话言简意赅,肯定柔和,叫你听了之后,决定不生疑惑。非常可惜,亲近他的人不多,也许是他的地位高了,一般人不敢亲近。其实章嘉大师非常温和,他常常告诉我,他没有戒心,任何人见他,随时见他,他都乐意接见,这真善知识。

  以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在我面前毁谤老师的,说老师闲话的人很多。大概李老师也知道,怕我受影响、会退心,曾经跟我做过两次解释。很难得,很不容易。所以做学生基本的态度,要听佛的教诲,「设有实过,忘非取法」,这是佛对我们的教诲。如果你对这个过失有疑惑,你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会给你解释。许许多多他教学的手段、方式,接见大众善巧方便,我们智慧浅、见识浅,见不到,再听别人闲言闲语,这就起了是非。一定要向老师请教,老师一定会给你解释,这是做学生应有的态度。如果因人废道,那就太可惜了,我们这一生修学成就的缘就断了。你说这多可惜,那还会有什么成就?

  末后这一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权」是菩萨示现,是古佛再来。你们大家看小说,看《济公传》,济公是古佛再来的。他也不持戒律,一天到晚疯疯癫癫的,大权示现。民国初年镇江金山寺有个妙善法师,跟现在普陀山妙善法师名字完全相同,不是一个人,人家称他作「金山活佛」。他的行持跟济公差不多,也是不守清规,成天跟居士们打成一片,不讲求威仪。但是他很奇特,所以他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尊敬。他就是一件长布大褂,冬天也是它,夏天也是它;被人发现了,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不热。他不穿鞋子,打个赤脚,也不梳头,也不洗澡。一生没有洗过澡,身上有香味没臭味,奇怪!人家供养他,不管供养什么东西都吃;还有人供养钞票的,拿到钞票也吃掉。你说钞票多脏!他没事。乐观法师写了一本《金山活佛神异录》,有流通的,诸位可以看看,这是大权示现。所以他究竟是真的有过失,还是假装有过失?生熟难测,我们没有办法知道。

  道场,哪个道场都一样,古德常常教导我们,龙蛇混杂。这个道场里头有不善的人,也有佛菩萨装成不善的人,你怎么会认识?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不管他是真的不善、假的不善,我统统恭敬,那就没有过失了,就没错了。我统统恭敬,平等的恭敬,这就对了,这就是普贤菩萨教诲我们的。我们亲近善知识,能不能有成就,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

  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文殊是他的根本老师。他在文殊会下成就了,我们一般讲毕业了,可以出师了,他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这个学生老师不留了,你可以出去参学,成就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所以往后离开老师参学,这是《华严》著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要被经文迷惑了,五十三参就是我们离老师又回到社会,离开学校回到社会了。回到社会,你每天生活工作,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你接触到的,这就是五十三参。经上举了五十三类,每一类无量无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些人事物。你在这个里面,把你所学的落实,这叫五十三参。我们学了之后,要懂得这个意思。眼所见,耳所听,身所接触的,没有一样不开智慧。正是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他初见五祖忍和尚,他说了一句话说得很好: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就是五十三参。我们要是遇到祖师,一定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五十三参,所以把自己所修所学的落实。文殊这一会,我们就报告到此地。往下,我们看他出去参学了,这个参学落实在生活上。这个小题目:

  【吉祥云比丘初住章。】

  华严圆教初住菩萨。善财参访初住菩萨,就说明他已经到初住;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了。所以四十一品无明没破,没有资格参学,天天乖乖的跟著老师。这一品无明破了,你才有资格出师,就是毕业了,你到社会上去历炼历炼,「历事炼心」。这四个字,是往下五十三参修学的总纲领,在一切人事物里面去炼,去锻炼。锻炼什么?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内容太丰富、太多了,我们记不得。我们写了二十个字,做了一副对联摆在两边,就炼这个,没有炼别的。无论见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家出家,佛教或者是其他宗教,炼什么?真诚心,决定不用虚妄心,待人一片真诚;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正觉心,炼慈悲心,往后这么大部头的经文,内容就是如此。学著看破,学放下,学自在,学随缘,学念佛。

  怎么知道学念佛?吉祥云比丘就是教善财童子念佛,头一个老师就教他念佛,谚语常讲「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师教你念佛;最后一个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恍然大悟,他念的是哪个佛?念的是「阿弥陀佛」。所以善财修什么法门?修念阿弥陀佛的法门,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他才真正叫「老实念佛」。真的老实,所以人家一生成无上道。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得,这一部四十卷的《华严经》,就是善财五十三参,我们就得到了。你要不了解这个事实,你天天去念《华严经》,也白念了,念的没用处。所以你真正掌握到纲领,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所以这是初住菩萨。

  【有十善友寄十住位。】

  这是一个大段落。『十住』,有十位菩萨来做代表,从初住、二住到第十住。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住开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第四十二位就是如来圆满的果位。所以菩萨果位,在《华严经》上是这四十一位。

  在没有介绍之前,先要跟诸位交代几句话。净宗法门,难信易修,确实是难信之法。我初学佛的时候,当然受方东美先生影响,这个影响是好的。佛教是教学,不是宗教。佛教是世间最圆满的哲学,特别是这一部《华严经》。方东美先生是哲学家,他告诉我:《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他把它看作哲学概论,佛家的哲学概论。这部书它编辑的方法,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的方法。最难得的也最特殊的,后面还带表演,把理论方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你看,这个表演就是五十三参。世界上编教科书,没有编得这么好的。当年他把这个书介绍给我,没有人介绍,我们自己看不出来。

  我以后学《华严》、讲《华严》,想想从前看《四书》,我也就略略的体会到一些。朱夫子,这是宋朝人朱熹,大概也是看到《华严经》这个诀窍,他编了一部《四书》。《四书》那一种架构,很像《华严》。他所取材的,他取《礼记》里面两篇,《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取两个人,孔老夫子跟孟夫子是表演,这两个人是如何把中庸之道、大学的方法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他们做到了,做出来给你看。所以我看很像《华严》,他是不是在《华严》上得的灵感、得的启示,编这么一部书?这个书编出来之后,果然大受欢迎。从宋朝一直到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读书人都把这个当作主要功课来修学。非常像《华严》,但是《华严经》里面,理论跟方法讲得多,比表演的分量要多出很多,这是世尊的慈悲。

  现在请看经文。这里头有的是经文,有的是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取其精要,帮助我们学习。第一个小段:

  【谓始入空界。慧住空性。得住不退。故名为位。】

  这是解释初住,解释这个十住。为什么叫「住」?在这个阶段叫「住」,『始入空界』。「空」,用现代哲学的话叫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家叫空性。佛家的名词很多,叫真如,叫本性,叫一真,叫法界,统统都是这个意思;唯识学家里面叫第九识,庵摩罗识。名词术语很多,说这一桩事情,经论里面,轻而易举就能够看到几十个不同的名词。於是我们又要想到,释迦牟尼佛对於一桩事情,为什么讲这么多的名相,让我们后人学得迷迷糊糊的?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有很深的意思在。什么意思?教我们不要执著言说相,不要执著名字相。言说、名字可以千变万化,都是说明一个事实,教你要体会它的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句重要。名词术语他说得很多,就是教你不要执著。佛法最怕的是分别执著,一落在分别执著里面,佛所讲的真实的义趣,你就没有办法体会到了。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态度,他讲了三句话。「离言说相」,这个离就是不要执著;「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不要执著;「离心缘相」,你只可以听,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你要想它的意思就想错了,那不是佛的意思,是自己的意思。所以你不要想,懂就懂了,就悟入了;不懂,愈想愈离谱。这是佛学的难处,你懂得方法,你就不难,决定不要去想。实在道家《老子》我们一翻开头两句话也是讲这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决定不能够分别执著,决定不能在里头打妄想。你要是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一听佛的话,你马上就悟道了,你就悟入了。

  我们为什么不会悟入?一听就分别、就执著、就打妄想,这是我们没法子悟入的。所以我们看看古时候,看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经还没讲完,还不到一半,开悟的人就有好多个了。什么原因?他们是一心谛听。经上常讲「谛听,谛听」,谛听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谛听。你在听经,夹杂妄想分别执著,那怎么行?佛没有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自己错了,自己没有懂得佛的意思。

  所以佛的经本展开,我也常讲,我讲的是真话,经本展开,经本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你要说经本里头有意思的话,那你是侮辱释迦牟尼佛。没有意思,为什么能说得出来?早年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个比喻。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的大弟子当中,智慧第一舍利弗,大家都赞叹,讲经说法大众都欢喜听。有人向佛请教:舍利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佛指著旁边,正好旁边有一面鼓,指著这个鼓做个比喻,舍利弗的心像鼓一样,这里面什么都没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你一敲,它马上就响。所以他给你讲经说法,你一问他,他立刻就回答你。不会说「我想一想再给你讲」,想一想就完了,想想,你里面就有东西了。

  佛没有心,圣人没有心,所说出来的东西,自然的流露。从哪里流露?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感应流露出来的,没有意思。有一丝毫意思就流不出来,就堵塞了。所以佛经典哪有意思,这个道理先要懂得。正因为经教、圣人的东西确实如此,它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我们去用它的时候,无量义。所以我常讲长说、短说,深说、浅说,你只要会了,体会到了,你就得大自在,就能够普遍应一切众生的根机。这叫经,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我常常也做比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得都不错。说人话,人得利益;说鬼话,鬼得利益。没有不得利益的,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佛经难就难在这里。所以佛教学,祖师大德教学,只有一个目的,教你开悟。悟了之后,你把经一展开,活的不是死的。你没有悟的话,这个是死的。死的东西,你怎么会得受用?你怎么能教别人?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无量义,我们要懂得。何以能?他心住空界。

  「始入空界」,「空界」这一句话也不好懂,我们用《六祖坛经》的话来说。南方跟六祖的缘很深,大家对《坛经》都很熟悉,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入了空界。六祖通了,他本来无一物。所以人家卖柴,柴卖掉得了几文钱,回去了。从窗口经过,里面有人念《金刚经》,他在外面听了几句,念的人没有开悟,他听的人开悟了。为什么他会开悟?他心入空界,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一听就懂了。我们天天念不开悟,妄想杂念太多了。这个东西把自己的悟门堵塞了,把开悟的机会障碍住了,这是我们自己的过失。人家心地清净,最低限度这就是初住菩萨。所以你要问惠能大师是什么地位?初住以上,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初住,在天台六即佛里面分证位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他不是相似位,他是分证位。他是真佛,但不是圆满的真佛,他是分证的真佛。

  『慧住空性』。能住的是智慧,它不是妄想。妄想住情识,在我们一般讲「凡情」。妄想是住在凡情里头,真实智慧是住在真性里头。但是要知道,性慧不二,所以『得住不退』。这个「住」是十住位,决定不会再退到十法界里面来。他是刚刚超越十法界,决定不会再退到十法界里面来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所以这叫住,这是解释为什么它叫十住。这里头有十个层次,所以称为十住。下面再解释:

  【以菩提心为体。直心偏增。名入空界。】

  『菩提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直心,深心,大悲心」,这叫菩提心。直心是菩提心之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悲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有体有用。体是直心,这个「直」不好懂。我们另外看一看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菩提心,他讲的跟马鸣菩萨用的词不一样,佛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他是这么说的。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这个意思能体会到了。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真诚到极处这个心,菩提心的体。换句话说,是我们自性真心的本体。人人皆有,一切众生个个不无,大家都有一个真心,都有一个理体。可惜我们现在把这个真心染污了,真心蒙蔽了、障碍了,而不能够现行。所现前的?妄心。真心加上迷惑,就变成妄心。我们现在用的是妄心,妄心的现相是什么?妄念纷飞,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妄心叫生灭心。真心,真心没有念头,没有念头就不生不灭。

  真心离念,没有念头。这里头很微细。我修,我把所有念头都洗掉,什么也不想了,确实没有念头了,真心有没有现前?没有,你还是个妄心。怎么回事情?你守住那个妄心,守住那个无念,还是个妄念。我无念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我无念了」,还有个「无念」在,所以还不是真心。那个功夫算不错了,将来往生的时候,生四禅无想天。这个功夫修成到无想天去了。他不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佛告诉我们确实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但是宇宙人生一切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真心。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真心不动,但是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不是说「我一个妄念都没有了,我什么也不知道」,那是无明,那不是真心。这里头必须要辨别清楚,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这是真诚,真诚到了极处。

  自受用,深心。深心,古大德给我们解释,好德、好学。对自己决定要好德、好学,才不会造罪业,才不断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这是对自己。对别人要大慈大悲。所以慈悲心是对别人,慈悲心不是对自己,对自己慈悲就坏了。佛家,诸位都晓得常言说得好,「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佛家常说的。可是又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又怎么个讲法?慈悲对自己就出祸害,方便对自己决定下流。慈悲、方便是对别人,不是对自己,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在菩提心里面,慈悲方便是第三条,是对人的。对人要慈悲,对人要方便,对自己决定要严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佛道,是菩萨行。

  初住菩萨发菩提心了。菩提心一发,这个人就是初住菩萨。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我们讲辟支佛、阿罗汉,他们没发菩提心;他要是发菩提心,他就出了十法界,他就是初住菩萨。初住叫发心住。发心的样子是什么?《华严经》上面有给我们解释、介绍。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你们听听这个名称,大乘、起信,这是刚刚入门。《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就是初发心的样子。我们看一看、对照对照,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看看像不像?就知道自己菩提心有没有发。菩提心的样子,念念为众生,决定没有为自己。为什么?原来众生就是自己。这个道理深,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原来是自己。为众生是真正为自己,你才能成圆满的佛道;为自己不为众生,是最不懂得为自己。佛说凡夫颠倒错乱,到底颠倒在哪里?就颠倒在此地,不了解事实真相。

  《华严经》说得是很好,很不容易体会。佛在这里两句话,把宇宙人生真相说破了。哪两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八个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讲明白了,讲完了。但是我们不好懂,我们没办法理解,佛才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解释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要听懂了,何必说这么长久?从这里我们看到佛的慈悲,也看到佛教学手段的高明,教学的艺术。上根利智几句话问题解决了,这种人好教。下下根人也好教,为什么?他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他老实。教他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他就乖乖的念下去。他一个妄念不夹杂,念了两、三年,他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成功了。上智下愚好教,最难办的是我们当中这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最麻烦了!所以害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要懂得这些事实真相。

  刚刚发菩提心,『直心偏增』,他这三个心不平等,偏重在「直心」,悟入空性了。空性,说性空意思也相同,这叫入空界。也就是佛家常讲的「万法皆空」,初住菩萨入这个境界,所以他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分别执著没有了,他放下了,万法皆空。这是对於「唯心所现」体会得,还有一个「唯识所变」没有能够体会得透彻。唯识所变,这说的是什么?因果不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包不包括在万法之内?包括,因果也是一法。既然叫万法皆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会变成果,因空了;果又变成因,果空了。因果也是空的,说它不空,是它转变不空;因变成果,果变成因,转变不空,相续不空,是讲这两桩事情。

  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世间,每天看到的许许多多的众生,这是什么?这就是转变不空,相续不空。这把我们迷惑了,以为这些东西都是真有的;身体也真有,众生也真有,万物也真有,看错了。其实都是幻相,《金刚经》上说得好「梦幻泡影」。所有一切境界相,不但是我们人间,六道、十法界都是梦幻泡影。真正明白之后,人与人之间,人与一切万事万物之间,只有什么?缘。所以明白人肯珍惜这个缘,缘的这个时间很短暂。这个短暂的机缘,我们要结善缘,不要结恶缘。为什么?因为因果不空。这才给你讲「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是从因果不空上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上讲的。所以一切恶缘、不善的缘要把它了断。跟算帐一样,结帐结掉。善缘、好缘要增长,这个世界就会美好,把这个世界转变成一真法界,把这个世界转变成极乐世界。

  理论上讲得通,事实上当然可以实现,问题就是我们知不知道去转,肯不肯去转。人,凡人都有命运。看相、算命的香港不少,哪一条街上,我看了都挂的有算命看相的。真有看得很准的,为什么?你有命运被人算定了。命从哪里来的?你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你的。与上帝没关系,与神圣没关系,与妖魔鬼怪都没有关系,自己造作的。既然是自己造的,当然自己可以改变。你们看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真是毫厘不差。於是他相信,一个人一生都是命运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哪里能逃得出命运?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他妄想也没有了。为什么?一切都注定的还打什么妄想。今天该赚多少钱,命里注定的,想多赚不到,想少也丢不掉。想用尽心机去赚钱,赚得的还是命里定的,你冤不冤枉?

  所以了凡先生什么都不想了,他入了无想定。跟云谷禅师在禅堂坐了三天三夜,一个妄念不生,他是入无想定。云谷禅师佩服,一个凡人坐在那里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了不起!很佩服。就问他:你是什么功夫?他说出来: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我现在都知道了,想也没有用,不如不想了。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贤,原来你是个凡夫。然后开导他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自己可以改,教他断恶修善,改造命运。他修行有了效果,真的把命运改过来了。

  所以你们如果怪你的命不好,去找这些算命看相的,那些人对你没有帮助。纵然算得很准确,也无济於事,何必去请教他?不如回过头来断恶修善,改造命运,创造自己新的命运,这就对了,就正确了。为什么有命运?因为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有命运,你就会被人算定;哪一天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人家算就算不灵了。可是妄想分别执著要断掉,又谈何容易?佛法巧妙,不需要断,转一转就行了,你的命运也改变。怎么个转法?以前妄想分别执著都是为我,受命运拘束,现在我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为众生,我把这一转,不为我了。对我自己决定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我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自己的命运没有了。你要求福报,那你的福报就大了。为什么大?一切众生的福报变成自己的福报,转过来了。你要寿命,寿命长了,一切众生的寿命转变成自己的寿命。

  大乘法跟小乘法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小乘法硬是要自己断烦恼,证菩提,大乘法是把念头转过来,比小乘简单,比小乘快速,比小乘成就殊胜。转过来,不为自己。为自己,你想想你的日子过得多么苦。今天你在社会上有地位,你做到大官,你每天操劳很多事情;你发大财了,你也为你的财产在那里操心,这是自讨苦吃。如果念头一转过来,我做高官不是为自己,是为人民服务,完全没有一点私心,没有一念为自己,我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做好了,人民有福报;做不好,他没有福报,与我不相干,我在这里头没有一丝毫得失。你说你的心多快乐,你的心多清净,你的心念念都生智慧。无论你的工作量多么大,多么辛苦,你都是清净、平等、自在、健康、快乐,你现在得到的。你经商、做工也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是用我这个行业、用我的工作,帮助一切众生,方便有多门。

  有同学来跟我说:我们开个素菜馆,好不好?我说:好!素菜馆就是道场,老板是佛陀,员工是菩萨。素菜馆要怎么开法?不赚钱为目的,这个世间人他就不愿意干了。赚钱为目的,你就会做得很辛苦,也未必能赚钱。素菜馆以什么为目的?布施为目的,欢迎别人来吃。你哪有那么多钱?我只收回成本。人家在别的餐馆吃要十块钱,我这里只要三块钱,你门庭若市,你生意好得不得了。不赚钱,为贫苦众生服务,这就叫行菩萨道,这就叫度众生,这就是给社会大众做榜样,你就是菩萨了。一句话不要说,天天在行菩萨道,潜移默化,你就会影响这个地方,让每一个做生意、做买卖的人都学你,都不赚钱,都为社会大众服务,你赚得更多。为什么?布施,愈施愈多。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一定的道理,这叫因果不空。你们要不相信,你试试看,你看我的话灵不灵?

  可是你不要错会意思,「这个会发大财」,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可能就发不了财,不可以有这个念头。财愈多愈要布施,我布施的范围更大。一个餐馆赚钱的时候,我再开一个。再赚钱的时候,我再开三个。全世界开连锁店,统统布施,照顾贫穷,照顾低收入的人。你这个人是菩萨事业,这不是凡夫。所以懂得这个道理,心要清净,要了解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我供养别人,就是供养自己。要把穷苦的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他们现在过这样困难的生活,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菩提心从这个地方发。再接著看:

  【语其相也。】

  谈到菩提心的样子、相状。

  【与法界虚空界等。】

  大乘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真心。我们现在的心量多小,两个人都要吵嘴,都不能相容,你说人多可怜?这是迷惑到极处,两个人都不能相处,造的罪业就深了。今生虽然得人身,转眼之间哪里去了?三恶道去了。为什么到三恶道?心量太小了。心量小,这个人没有福报。诸位要知道,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量大福大」,量小福就没有了。

  我常常劝我那些朋友们,你们做生意当老板,你们要找伙计、找员工,你要仔细观察有没有福报。你底下用的人都是有这个福报,你生意兴隆,你决定兴旺。如果底下的人都没有福报,你这个生意搞不了几天就得关门。你要做长官,要找这些部下,也要找有福报的。你要是个军官,你招的那些兵,招各个都有福报的,准打胜仗。为什么?他有福报,那个将军是福将。福报从哪里看?量大福大,他能包容,大小事情在他是大而化之,心地真诚、清净、慈悲,这种人决定有福;做事情认真负责,决定可靠。我们找人、交朋友,要找这些人。这些人对我们决定有好处。所以菩提心相,那是与法界虚空平等;虚空多大,心量就多大。这一句是解释菩提心相,相状有这么大。下面一行文是简单介绍古大德为大众解释佛经,它有个原则。它有四个例子,用现在话讲,它有四个原则。第一:

  【随相消文。】

  先把文字表面的意思讲清楚,这叫『消文』。第二:

  【以教拣别。】

  这属於判教,佛讲这部经的意思,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现在读的这个书是属於华严宗的,《华严》是依贤首的判教。贤首判五教:小、始、终、顿、圆,这个意思是属於哪一个意思,而实际上,它是圆融。《华严经》上说得好,「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有次第、有等级的,圆融是没有次第、没有等级的。由此可知,真正差别在哪里?是接受的对象,我们学的人根性有差别。我们如果是小乘根机,祖师大德跟我们讲经用小乘讲法,我们是大乘根机,他就用大乘讲法。经没有大小,经没有五教、四教;人有大小,人的根性有大小,确实有差别,所以才说圆人说教,无教不圆。所以教,前面跟诸位提到没有定法,它没有意义,所以这个意思就可深可浅、可长可短,完全因人而异,人是听众。契理是没有问题,契机必须要注重。『以教拣别』,这是契机,才能够令大众得真实的利益。第三:

  【本迹融会。】

  『本』,是诸佛菩萨他们亲证的境界。『迹』,是他所现的形象。在迹象上来说,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生活起居、工作行为跟我们一样,没有差别,这在迹象。而在本地完全不相同。我们凡夫是在迷,他在悟;我们凡夫有苦,他没有苦。凡夫的感受,在佛经里面讲不外乎五种:苦、乐、忧、喜、舍。身有苦受、有乐受,心有忧受、有喜受;当我们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的时候,叫做舍受,统统舍下了。舍受好,但是时间太短,外面轻轻有一点诱惑,烦恼又起来了。苦乐忧喜都是烦恼,七情五欲。而诸佛菩萨所示现的不一样,他没有苦乐忧喜舍,所以他的受叫「正受」,佛学的术语叫「三昧」。三昧是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永恒不变的享受,所以这叫真乐。极乐世界,我们不要想错了,到那里一定非常快乐,那就完全搞错了。到那个地方苦乐都没有,才是真乐。有苦有乐,那个乐还是苦,那个乐不是真的。为什么?相对的。苦乐两边都没有,忧喜两边都没有,真乐!甚深的义趣,我们要能够体会到。

  「本迹」如何能够融会贯通,对我们的好处多了。我们也有本,也有迹;佛菩萨有本迹,我们也有,决定没有例外。佛菩萨能以种种示现,我们又何尝不是种种示现?不过人家清楚,人家明白,叫不昧因果。我们完全无知,把假的当真的,这就好比什么?好比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菩萨知道自己是演员,演的是假戏,演得很逼真,让大家很开心,这是菩萨。凡夫是什么?到台上表演,忘掉了,以为是真的,所以他真有苦、真有乐,这错了。要知道佛菩萨跟我们凡夫都在表演,他觉悟,我们迷惑,我们假戏真做了。他们是真做假戏,我们假戏真做,就这么一点差别。所以反过来,凡夫就成佛了,凡夫作佛一念之间。第四个原则:

  【观心虚求。】

  这一条最重要,这一条真正能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虚求』,这两字用得好,不可以坐实,一坐实就坏了。前清《金刚经》有个注解,叫《心印疏》,从前道源法师讲《金刚经》喜欢用这个注解,这注解是不错。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它还是坐实,换句话说,没有虚求,可见得这个事情不容易。什么叫「虚求」?离心意识叫虚求。所以这个「虚」,它的意思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心是妄想,意是执著,识是分别。换句话说,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虚求」。只要你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在里面,你就坐实了。换句话说,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是真心;有妄想分别执著叫妄心。妄心怎么能够求到真实?宇宙人生真相你怎么会明了?唯有用真心,干什么都要用真心。如果你做生意,你来问:法师,我要用真心,我一个钱都不能赚了。妄心能赚钱?我不相信,真心赚得比你更多。你妄心赚得很有限,真心赚得无量无边,你不懂。为什么?你从来没有用过真心,不知道真心作用的广大。你一向都是用妄心,什么叫真心,你也体会不到。体会不到,这是事实,是有它的难度。所以佛菩萨有善巧方便教我们转,把私心转成大公无私的心,这样就好。

  『观心』。「观」是慧,「观心」就是前面讲「慧住空性」。空性就是心,慧就是观,要用智慧去观。慧里面没有妄想,有妄想就不是智慧。有妄想是什么?我们今天世间人讲聪明。聪明这里头有妄想,没有离开妄想;智慧决定没有妄想。智慧难,聪明多。佛家讲聪明跟智慧意思完全不同。慧,一定从定中得来的。定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心不清净、不平等,哪来的智慧?清净、平等生智慧。心不清净、不平等所生的,佛家叫做「世智辩聪」,这是世间人的聪明,他不是真智慧。换句话说,他解决不了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世智辩聪反而把问题搞复杂了。这种事情古今中外,不但历史上常见,我们如果冷静观察现前的社会,我们周边的人物都犯这个毛病。他执著,他不觉悟,他不会回头。能够稍稍觉悟,想回头了,念佛的人、学佛的人,他明白这个道理,认真努力学习,渐渐省悟过来,这一悟过来之后,就得大自在。

  所以佛法教我们作观,这是佛法修学的三个普通的纲领,禅宗用得最多,观照。绝对不是说,你去研究研究,研究是用什么?用妄想,用分别执著。观照就是不用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现在哲学里头有个术语叫直觉,有一点这个意思,直觉。绝不通过思惟想像的,用这个方法你才会看到真的东西。功夫再升等,照住。照住,在一般讲是得定。如果用我们净宗的修学三个阶段来说,观照就是功夫成片,照住就是事一心不乱,最高的境界是照见;大家念《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是最高层次的,在净宗是理一心不乱。说法不一样,境界意思完全相同。宗门讲这三个阶段:观照、照住、照见,净土宗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名词术语不一样,达到的境界完全相同。所以要想把妄想分别执著舍掉,难!实实在在是难,我们自己要晓得。

  我为什么不学禅?其实我学佛第一部书就是读《六祖坛经》,我非常喜欢、非常爱好,过去我也曾经讲过不少遍。为什么不学?自己想一想,妄想分别执著断不掉,那就是说我不是禅的根性。我对於修禅的人很赞叹,他的本事比我高,他能够断烦恼,我断不了,所以我回过头来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转变,转就容易多了,转烦恼成菩提,转自私自利为一切众生,这个我可以办得到。转己为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我从这个路子走。这几十年当中,有那么一点效果。这个效果,我想诸位同修都非常明显的觉察到,从哪里觉察?你们常常听我讲经,我讲了四十年,你们把过去我讲的那些录音带,跟我现在讲的比较比较,我有进步。有进步就转过来了;没有转过来,决定没有进步。从这个地方看到的效果。这是古德介绍经典四个原则,最重要的是末后这一条。

  【得四一门。非数他宝。】

  这个『四』就是第四。你要是第四这一门得到了,『非数他宝』,佛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你所讲的经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经。谁的经?你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但是我们的自性并不很明显,很模糊,若现若隐,藉著释迦牟尼佛的经这一照,我们这个光就透出来,就跟他结合了,就是这么个味道。这就相当不错了,藉著他的光引发我们自性光明。

  【轻此一门。解脱逾远。】

  如果你把这一门看轻了,你光讲前面三门,前面三门,那就是说的「能说不能行」,你不能成就。有第四这一门,能说又能行。由此可知,真正修行功夫没有别的,观照而已。观照是真正改变思想,改变我们的见解行为,舍弃自己的成见,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决定有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到此地。这个向下经文是正式介绍吉祥云比丘,对於善财童子的教诲,给我们带来真实的利益,这个下一次我们接著再讲。好,谢谢大家。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五)第一集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四)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一)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第七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七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一)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七)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七)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五)第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二十二)[栏目: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净土宗教程 第一编 净土宗的成立[栏目:大安法师]
 念佛名号的功德[栏目:仁焕法师]
 《中阴身自救法》上写著,人死后第四天,有阿弥陀佛放红光接引亡者,但有的书上写阿弥陀佛放白光接引,不知..[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净土十疑论》译解 3[栏目:慧律法师]
 人天路上 布施为先[栏目:布施]
 泰国禅修老师参访记 2 大威瓦老师谈禅修[栏目:参学经历]
 第十册 宗教概说 第十七课 佛教对神坛的看法[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十册]
 试述《大乘起信论》与大乘佛法之修行(陈勇)[栏目:大乘佛教理论]
 生命感悟[栏目:佛网文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