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五) (第一集) 2000/6/5 香港九龙 档名:12-033-0001
请掀开讲义,第一面第二大段「依教趣求」,请看第一节:
【今吉祥云寄发心住。谓缘佛十力。而发志求。起大悲心。下化含识。悲智相导。种智相应。名发心住。】
经文从这个地方才是正式的入参学了。前面给诸位报告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也是表圆满,不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数字,要懂得它代表的含义。其实世尊是将我们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把它分做五十三类。由此可知,「五十三」是代表我们整个社会一切的人物,这才叫圆满。也就是说明,我们一个人生活在世间,决定不能够离开群众单独生活,所以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一定要懂得如何跟别人相处。菩萨道的修行,菩提道的圆满,要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做人的圆满。由此可知,佛法不能不学,你不学就不懂得做人,不懂得做一个圆满的人,然后才知道这个教学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佛教学的对象,无论男女老少,学生当中有沙弥还不满十岁,也有年岁很大的一百六十多岁,都是佛弟子,都需要接受佛陀的教育。他教给我们,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都不可以离开。这是善财童子离开他的老师。老师,前面介绍过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十信章」,在文殊会下他证得了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他已经证得清净心。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正念现前;正念是无念,无妄念。许多同学读过《六祖坛经》,都知道无妄念。正念的起作用叫做智,智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是无知,《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它在不起作用的时候是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知而后才能够做到无所不知。我们今天求知恰恰相反,我们是希望什么都知道,结果是什么都不知道;纵然知道,也搞错了,也不是真知道。
所以不仅是佛,佛里面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教导我们,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同一个原理原则,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佛教没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孔子知道,老子也知道。孔子再往上面去,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大圣他们也都知道。因此圣贤人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目标非常接近,我们仔细观察这才了解,这是真实智慧圆满的教学,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根本智得到之后,要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要怎样去修学?要去接触;你眼要见,耳要听,一接触就通达明了,快得很!我们在佛经传记里面看到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也是得根本智之后,跟善财童子一样,出来参学。他在短短的期间,把印度所有的宗教典籍都读尽了,都通达明白了。读佛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三个月就念完了,也全部通达了。为什么我们搞一辈子,纵然我们长寿,能够活到两百岁,两百岁这一部《大藏经》也没有法子通达,他为什么三个月就通达?我们现在晓得,我们的基础不一样,他得根本智,我们没有得根本智。没有得根本智,学起来就困难;得根本智,学起来就容易。所谓「一闻千悟」,一接触就一直没有障碍的全部都通达。所以古人教学的方法有它的道理,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决定不能够看轻了。那真是一个不但是讲究竟,它是非常稳当快速成就的方法。我们今天讲的这些科学方法论要跟它相比,相去远又远之。这些前面交代的话,我们就说到此地。
现在我们看这段经文,这是到『发心住』。『寄』是代表的意思。吉祥云比丘,五十三参前面三位,代表三宝,佛法僧三宝。在佛法里头总是把三宝放在最前面,这是我们修学的根本法。菩萨的名称,含义很深很深,『吉祥云』。特别是在中国,中国古时候晚辈对长辈请安都是用吉祥。「吉祥」两个字怎么解释?最简单的解释,你应该得到的,你都得到了;你应该享受到的,你都享受到了,这叫吉祥。不应该得到的你得到了,不应该享受的你享受了,这是不吉祥。此句里头含义很深很广,真的是所谓「种善因得善果」,你的果报跟你的因一定是相应的,这是吉祥,不相应这就不吉祥了。所以这两个字非常非常之好,在祝福里头是很圆满的祝福。
后面一个「云」字,云字用意更深,云是像云彩一样。云彩,古人也晓得,现在我们更清楚,它代表什么?非有非无。远看,我们在云层下面看空中的云层,不能说没有;你接近,接近就没有了。所以它代表的是非有非无,说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如是。明了真相,《金刚经》上常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云」在此地就是表梦幻泡影,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也不能说它真有。就像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一样,你要很冷静仔细去观察,你才知道事实真相,非有非无。因此我们决定不能执著,你执著就错了,你知道非有非无,你就不会执著。你要知道因果不空,你决定积德修善。佛经上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为什么不空?因果的转变不空,因果的相续不空。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循环也不空,因果永远在循环,永远在转变,永远在相续,这就是我们世间一切现象的真相。我们努力修善积德,这个转变愈转愈殊胜,愈转愈好,这是一定的道理。人不可以不行善,人不可以执著,这是诸佛菩萨跟我们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云」表这个意思。
在五十三参代表里面,不论他的身分是男女老少、出家在家,五十三位善知识中,出家的有五个人,在家的多,出家的不多。出家决定是示现教学的工作。教学,在家不是一样教学吗?对,是一样教学。像维摩居士,在家的;在家佛、在家菩萨多得很。示现出家,是对於一切众生里面某一类的根性来说。这一类愿意发心从事於这个工作,献身於教学,终身从事於教学,专心致志,没有家累。有家累一定有分心,精神力量不能够集中,不能把这桩事情做得十全十美,是这么个原因。现在的话来讲,牺牲奉献,舍己为人,是这个意思。
吉祥云他是以出家人的身分,为我们表演「发心住」。发心,初发心发的是什么心?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什么?我们佛弟子常常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发这个心,就是发心住的菩萨。我们想想,我们不少同修都发了这个心,我们是不是发心住的菩萨?也可以说你是发心住,但是不能跟吉祥云比,吉祥云真发心了,我们这是口头上发心,心里没做到。所以天台大师讲,我们这个发心叫「名字发心」,有名无实,这个没有用处,不能解决问题。现在我们是受了菩萨戒,「名字菩萨」;受了比丘戒,「名字比丘」,绝对不是真的。如果自己认为「我是真的比丘,真的菩萨」,你妄语,你骗人,这个不可以的,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分。我们发心真干,真正在学习,做得不圆满。我们发心普度一切众生,虽然有这个心,我们能力不够,真的遇到事情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哪里能称圆满?断烦恼,烦恼习气还是断不了。天天想断,烦恼减少一点,并没有真断。一年比一年减少,这已经很了不起,你已经在真干,这叫观行菩萨。观行是你已经在做,不是有名无实,你已经在做,但是你做的分量不够,再努力去做。
烦恼里面,佛给我们讲也分类,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大类分为这三大类。你把见思烦恼断了,真断干净了,这有点像了,所以叫相似位的菩萨,你有点相似,还不是真的。真的要怎么样?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像此地无明也断一品了,这是真的,所以这叫分证位的菩萨,他们才是真的菩萨,《华严经》上称为法身大士,他们证得法身。
什么是法身?佛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我们今天是读佛经,懂得这一句话,晓得这个意思,自己做不到。他是他,我是我,我不是他,他不是我,我们还是有界限存在,那你就没有证得法身。证得法身的人没有界限,跟一切众生都没有界限,自他一体,法身大士才证得。吉祥云在这里是发心住,他是刚刚证得。虽证得,还不够深度,证得很浅,但是他确实是证得。「住」,这个意思是安住,不会再退。「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他的地位,他这个地位不会退转,只有再往上面提升,不会往下退堕,这称为「住」。
下面这是解释,『谓缘佛十力,而发志求』。这是真正学佛,向佛看齐。佛有十种特殊的能力,我们今天讲超越一切众生的德能智慧,这十种是能力也是智慧,所以叫十力智。学习这个,这才发大志愿,求无上的佛果。生起大悲心,上求下化,落实在「众生无边誓愿度」。佛果的十力,这十种力,我们在此地简单的做一个介绍。它是说如来,这是讲的究竟果位,没有比这个再高,没有比这个更圆满,他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决定没有错误,没有遗漏,这才是圆满真实的智慧。我们讲第一种到第十种,只能举例,细说说不尽。所以世尊把它归纳成十大类,每一类里头,细说都是无有穷尽的。
第一种是「是处非处智力」。什么叫「是处」?什么叫「非处」?它的意思是说,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这就是因果。诸位必须要晓得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世间法不是讲我们这个地球,不是讲我们人生一世,那太小了。世间法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讲十法界。十法界很难懂,十法界从上面说,第一个是佛法界,第二个是菩萨法界,第三个是辟支佛法界,第四个是阿罗汉法界,我们称它叫四圣,这四种都是圣人。下面就是六道的凡夫,有天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鬼法界、地狱法界。总共十法界。
十法界彼此不相知,彼此不相逢,它确实存在。就像今天科学家所说的,十种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用这个来解释十法界,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也就像我们今天看电视,一个画面有十个频道,十个频道都没有离开这个画面。你打开一个频道,它就现一个境界出来;换一个频道,又一个境界出现。这就是说明十法界依报正报种种现象,庄严,我们用现在的话讲,现象,宇宙人生的现象;在佛法里面讲依正庄严,换成现在的话讲,宇宙人生的现象;不相同,为什么不同?因果不相同,你造什么样的因,就现什么样的果。造因就像我们开频道,你开哪个频道,现哪个画面,就这么个意思。所以我们自己不能不明了,不能不学习。
这十法界不是《华严经》上讲的佛法界,《华严经》上讲的佛法界是讲法身大士,比这个还要高,这个统统叫世间,世间界限在此地,《华严经》上讲的才叫出世间。出世间得有个名词,这个名词怎么来的?跟十法界是相对建立的,因为有世间,所以就要说个出世间。有十法界,所以叫个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相对建立的名词;没有十法界,当然也就没有一真法界。所以名字相不可得,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建立这些名相。名相不可以执著,懂得它的意思,不要去执著。为什么?假设的,并不是真的有。佛法修学的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许许多多的假设你统统都要搞清楚,可不能当真;当真,那你就坏了,你就搞错了意思。
既然有十个法界,十法界的业因果报非常复杂,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给我们讲「十如是」,就讲得很详细。天台大师更加详细的发挥,把十如是一展开,百界千如。讲到「百界千如」,这已经是放大很多了。再告诉我们,过去三千、现在三千、未来三千,愈说愈多,愈说愈广,愈说愈深,重重无尽,无非是说明因缘果报这个事实真相而已。既然这么复杂,佛为了讲经教学方便起见,复杂因素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单单讲最重要的这个因素,这样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
我们从上面看起。第一个是佛法界,诸位要记住,这是世间法里面的佛法界。佛说:平等心是佛法界。人的心平等,这个人成佛了。所以我们学习,把佛陀教给我们的总纲领归纳,归纳得愈简单,愈容易记住,容易学习。「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我们说了五个。佛给我们讲,这五个里最重要的是平等,对我们讲的。我们的心就是不平等,不平等就做不了佛。平等心是佛,这是讲第一个因素。
缘,我们简单说,我们归纳这十个字五条,「真诚,清净,正觉,慈悲」是缘,「平等」是因,果报是佛。菩萨第一个因是六度,菩萨不可以不修六波罗蜜。我们有不少同学受了菩萨戒,无论你是出家菩萨或者是在家菩萨,你要是不修六度,你就不是菩萨。六度里面哪个最重要?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跟前面五条都是因,般若波罗蜜是看破,前面五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放下。布施是放下悭贪,持戒是放下恶业,忍辱是放下瞋恚,精进是放下懈怠,禅定是放下散乱,那是放下;般若是看破。你要是不认真修学六波罗蜜,你怎么可能看破?你怎么可能放下?
我学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是章嘉大师,我头一次跟他见面,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现在知道佛法很好,很值得学习,但是不晓得从哪里入门?他老人家就教给我:看得破,放得下。就教我这个。我问他:从哪里下手?布施。布施是放下的落实,放下才能看破。你放不下,你怎么会看得破?一定要真干,这是菩萨道。
我们现在是认真努力在学,身心世界统统都放下了,我们算不算是菩萨?算。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刚才讲了是观行菩萨、相似菩萨,而不是真菩萨。真菩萨是什么?真菩萨的标准,《金刚经》上世尊给我们开出来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个标准高,那个标准是吉祥云的标准。由此可知,吉祥云比丘真正做到四相都破了。不但四相破了,四见也没有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统统放下了,这是真菩萨,这是一真法界的佛菩萨。这个意思说得深、说得广,实在讲,对我们来讲,我们很不容易学到,我们必须把这个水平降低,降到我们现在可以做,而且容易做、欢喜做。讲到最低的标准,就是「种善因得善果」,善业决定得善报,恶业一定得恶报,这是讲到最低的。什么叫善?什么叫恶?我们纵然不能做到,一定要知道。凡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利益别人的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是不善。
今天白天亚视来访问我,他听到我说这些话,他告诉我一句,他说:古人常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有什么过失?我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这一句话错了,误导了许多众生。他眼睛瞪住了。这一句话错了,跟佛法讲的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为什么佛告诉我们为自己是恶,为别人是善?佛说的有道理。我们今天大家都晓得,我们生在六道轮回,十法界是世间,上面那四种世间我们就去不了,生生世世在六道里打转转,苦不堪言。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有我」。什么时候没有「我」了,你虽然在世间,在四圣世间,不在六凡世间,那就快乐无比。
所以佛讲的话对,六道是从哪里来的?六道本来没有,就是因为你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这个念头变成六道轮回。所以佛教我们要把「我」打破,「我」打破,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为社会想,为别人想,为众生想,久而久之,这个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你就超越六道,这是善,这是真的,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所以世法跟佛法要有很清楚、很明了的辨别,把它区分出来。造恶因,这是为自利,一切都为自己的利益,这个人来生在六道里面,说老实话,三善道都没有分,哪里去了?三恶道去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地狱道的业因是瞋恚,饿鬼道的业因是贪爱,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搞贪瞋痴,自私自利决定增长贪瞋痴,果报在三恶道,这个我们不要。我们不但不要,我们还要去拯救三恶道的众生,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对於一切众生因缘果报的事情,果报到底怎么转变,怎样相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种叫「是处」,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是恶报。绝对没有种善因得恶报的,造恶业得善报的,没有这回事情。这是第一种智力。
第二种是「业智力」。业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我们常问:你在做什么事?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事造完了之后,就叫业。就好像我们办事,事办完了之后要归档,那个归档就是业。我们一般人起心动念是在造作,言语是造作,身体的动作是造作。归档归在哪里?佛法讲归档归在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识是印度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藏识,藏就是仓库,统统归到这个仓库里面。这个仓库没有形相,肉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手也摸不到,它确实是存在,永远不会失掉;什么时候遇到缘,它就起现行,就起果报。这个事情麻烦,全归在藏识里头。造作的业就太多太多了,佛给我们归纳,归纳起来总不外乎三大类,一类是善,一类是恶,一类是非善非恶,就是无记,说不上是善恶。我们拿毛巾擦一把脸,喝一杯茶,说不上善恶,这叫无记。你的造作再多,这三类收尽了,包括尽了。
佛知道,不但知道你现在所造的,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你未来会造的,佛都知道。这么一说,过去、现在、未来,那个人的命运不是定了吗?确实,人真的是有命运。不过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他老人家决定不主张我们去占卜、看相、算命、看风水,释迦牟尼佛不主张。这个命有没有?有。有,为什么不主张我们这样去做?你去做这些事情没有意义,对於你没有好处;现在人讲的迷信,没有好处。佛教我们要相信自己,建立自信心,不要侥幸试图去改造命运,那是完全错误的,你完全被别人骗了。怎样改造命运?我们多做好事,少做坏事,命运就改过来了,就改好了。多做坏事,少做好事,也改命运,改坏了。所以命运改好、改坏,全在自己一念之间,何必要问人?
我们仔细想想,佛讲得非常有道理。心地清净的人,常常反省自己所造作的,自己的前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一生多为社会做好事,多为一切众生做好事,自己就有深深的信心,前途一片光明。纵然遇到有灾难,种种不如意,决定没有恐怖,决定没有惊慌错乱,没有。心是定的,心是快乐的。知道,像我们学佛的人有佛菩萨保佑、护法神保佑,肯定的。这是「业智力」。
第三种是「定智力」,知道一切「禅定三昧」,这是讲修学。在修学过程当中,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叫禅定。诸位这一点一定要知道,绝对不是说只有禅宗才修禅定,那你就搞错了。佛家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就以这个来做比喻,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所修的全是禅定。因此佛在《金刚经》上才给我们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我们的方向、目标完全相同,全是修禅定。
什么叫禅?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得好,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禅定」两个字的定义给我们说出来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真正懂得,我们眼看种种色相,如果真能不受外面色相影响,心里头又不起心动念,我们的眼在色尘上入了禅定,得禅定了,眼在色尘上得禅定。耳听声音还会受影响,耳在色尘里头没有入禅定。眼入了禅定,耳没有入禅定。这种情形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必须六根对六尘境界统统都入禅定,那才管用。有一根入不了禅定,你的定功都不深;换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对色相上来说,譬如有人不贪财,财看得很淡,再多的财物他绝不动心,他在财里头得禅定。他见到色他动心,色里头不行。然后你才晓得这个花花世界,你样样都入禅定,你才能出得了六道;六道里有一样你还会动心,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才晓得「一切诸禅三昧」这个里面非常复杂,境界无限的深广,佛全都明了,这叫「定智力」。这三条:是处非处、业跟定,都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叫真理,这是真理。理通达明了了,帮助别人,你要懂得观机,你要了解对方的程度、根性,应机说法,这才真正能帮得上忙。
第四种是「根智力」,知一切众生的根性。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尤其是六道里面的众生,差别太大太大,我们要是冷静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像我们看小朋友,看三、四岁的,五、六岁的,你冷静观察有些小朋友很有慈悲心,好像是天性,他看到小动物死了之后,他会流眼泪,他会哭。我们在美国圣荷西居住的时候,从前我们韩馆长她那个孙子就很有善根。他们门口有一棵树,他的爸爸要把那棵树锯掉,他打电话给他奶奶,说:奶奶,爸爸要锯那棵树,树好可怜,你赶快救救它!从这个地方观察,他有慈悲心,他有这个善根。所以像这种情形,我们仔细观察众生根性不一样、不相同,他对外面种种感受,他那个反应不一样。
佛家把根性一般分为三等:上根、中根、下根,这是大分,细分也是太多太多了。上根的人,听到圣贤人的教诲,生欢喜心,生尊敬心,他肯发心学习。中等根性的人,听了之后不能完全相信,不能完全理解,纵然想做,也只能做到几成而已。下等根性的人,他不懂,他也不相信,他决定不会去做。可是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那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根性差别从哪里来的?是迷的浅深不一样。迷得浅的人,根性就高;迷得深的人,根性就往下降,是这么个道里,所以你要善於教学。佛在经上常讲,没有善根的人,帮助他种善;已经有善根的人,帮助他增长,帮他提升;已经提升到相当程度的人,帮助他成熟。这是观机,一定要了解众生的根性。这里面包括得很广,当然在后天包括教育,他的家庭教育,他的学校教育,还要观察社会教育,然后确定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
第五种是「欲智力」,欲是欲望;这些都是观机的,你要了解众生种种不同的欲望。所以佛帮助人,菩萨帮助人,第一个条件是要投其所好。大乘经上常说,菩萨接引众生,「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是手段,他用手段,先投其所好。所以佛教给我们,人与人之间相见、应酬,这个事情怎样才能做好?佛教给我们四个方法,这四个方法在佛经里叫「四摄法」。说「四摄法」很多人不好懂,我把它换一个名词叫「四种交际法」,大家好懂了,人与人之间往来四种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布施。这个「布施」怎么说?特别著重在多请客、多送礼。你跟人家交际,首先是「先以欲勾牵」,用这个方法接近,先建立交情,「礼多人不怪」,先用这个办法。第二个是「爱语」,爱语是常常关心他、照顾他,这是布施恩德。人都会知恩报恩,所以要布施恩德。第三个是「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对他都有利益,对他都有好处,他才会对你生起信心、 欢喜心,这个交情愈来愈厚了。最后一条是「同事」,同事是把我所学的这些真正好的东西介绍给你,这才把佛法教导他,这是究竟圆满真实的利益。否则的话,这一份东西是好礼,他不受,你给他他不接受。必须有方法按部就班,到最后他对你很相信,慢慢识货了,你介绍他能接受,这个要懂,这都是佛教的。真的,古人称赞「世间好语佛说尽」,佛都讲尽了,我们纵然自己想到的,都不出佛教导的范围,所以对於佛菩萨的教诲,实在是五体投地,没有话说。
第六种是「界智力」,知道世间众生种种界分。「界」怎么讲?我们在社会上交际应酬有讲各行各界,「你在哪一界服务?」我们从这里就体会到界是什么?大的来说,不同的国土、国家的界限,不同国家的人,这是界限;不同的种族那也是界限,不同的文化也是界限,不同的历史也是界限,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是界限,乃至男女是界限,老少也有界限。现在外国人讲「代沟」,代沟就有界限了,上一辈跟下一辈有界限。由此可知,在十法界里面,这个界限之密就像罗网一样很复杂,你不能不搞清楚。你要不搞清楚,你的教学,你的修持,都有障碍。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都能通达,於是这里面的障碍才能够化解、才能够圆融,这是高度的智慧。
第七种是「至处智力」,这是知一切道的结果。这个说的「一切道」,这个道是通达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都是指你的修学,你修学到最后得什么样的结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譬如佛在佛经上常常跟我们说的修五戒十善,这是一个道,他将来能到达的地方是人道跟天道。如果修四禅八定,他将来一定能够生到色界天跟无色界天。同样的道理,一心一意专修净土法门,他知道将来一定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诸如这一类的,这就是说你修的是什么因,将来会得什么样的果报。我们世间人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所种的,你后来会得什么。这一条里面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应机说法。他是什么样的根性,佛菩萨用什么方法教导他,他将来得什么样的果报。於是再从这个果报里帮助他向上提升,而不是让他止於这个阶段,那就错了,一定要帮助他不断向上提升。
第八种是「宿命智力」。宿命是我们今天讲的神通,有能力知道你的过去世,你过去一世、二世、三世,乃至於无数世,佛都知道。要用现在的话说,佛为什么会知道?用近代科学的话来说好懂,不难懂,他有能力超越时间。我们今天没有能力超越时间,不能回到过去,他有能力超越时间,所以他就能够回到过去,能够看到过去。现在科学家讲的「时光隧道」,你能够超越时间,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
这个事情我们听到觉得很奇妙,很不可思议,其实科学家已经在这上面用了许多时间在研究,理论上讲得通,但是现在事情办不到。他们的理论,实在说跟佛家讲的理论不一样。他们是用加速度,如果我们速度能够超越光速,就能够回到过去,就能够看到过去一切的状况。佛家不是用加速度,佛家是用禅定,比加速度还要来得高明。为什么?时间上的障碍,空间上的障碍,到底从什么地方来的,科学家现在没搞清楚,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只知道宇宙间的现象,确确实实有这些现象的存在,现象怎么来的,所以然的道理,他不懂。
佛知道,佛给我们讲世间原本是一真,没有界限,没有时间的障碍,也没有空间的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是这么来的,这把所以然的道理搞清楚了。然后佛讲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个事情就解决了。禅定不是别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而已。这是三桩事情,你能够把执著放下,对於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我绝不执著,六道就突破了;六道突破,这是突破一部分的时间跟空间,突破一个小范围。然后我一切分别也放下,世出世法我都不分别,你突破的界限更大,这个时空界限能突破到十法界,你都明白了。再能够把妄想也统统放下,那是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层次也都突破了,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我们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没有别的。
佛有什么东西教人?佛说:我什么东西都没有,我哪有东西教人?你们修行成佛,是你们自己成佛的,不是我帮助你的。你肯放下。佛对我们的帮助没有别的,只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穿,让我们明了,了解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自己去做才行。自己不做没有用处,懂得再多不行,一定要放下,放下是真正得到。「舍得」这两个字是佛教的名词,舍是放下,你放得愈多,你得的就愈多。你不肯放下,你得的很有限,就那么一点点。你把整个虚空法界都放下了,你得到的是圆满的,整个虚空法界你都得到了。我们学佛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会有岔路,都不会走向歧途。学习最可贵的也是抓到这些重要的纲领,重要的原则,这样一来对於「宿命通」我们就不怀疑了,我们在理论上讲这是可能的。
所以用不著去学神通,学神通就错误了,学神通就不通了。你那个通很有限,孙悟空只有七十二变,你说多可怜!你想想看他那个范围多窄小。神通的能力无量无边,他才只有七十二,算什么?所以我们明了,孙悟空的神通是学来的,不是从自性里头修得的,他是学来的。学来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要称性。佛教给我们是真实的,绝不向外攀缘,绝不向外求。所以佛是教我们从内心里面去求,这是内学,不向外面去攀缘。我们也不是跟释迦牟尼佛学,我们修净土也不是跟阿弥陀佛学,都是回归自性。净宗讲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哪里是向外?不是向外,我们才真正懂得净土、弥陀之殊胜。
第九种是「天眼智力」。见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生生世世都看到了,这个「天眼智力」是圆满的。小的天眼通,现在中国称作「特异功能」,有没有?很多。我过去在美国的时候,曾经遇到中国派了十个这种特异功能到美国去访问,在洛杉矶跟我们净宗学会的同学在一起接触过。年龄都不大,都是二十出头不到三十岁。洛杉矶我们有一个同学,想考考他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他能够观察人体的内脏,她就请他看。他一看之后,他说:你在十几岁的时候得过肺病,现在你的肺病还有一个疤,已经钙化了。她吓了一跳。其实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她跟她先生结婚二十多年,从来没有把这个事情告诉她先生。真的是有这么回事情,他真看到了,指的部位很正确。
她让他给她治身体,他用他的手掌,从她的头顶按摩,她就感觉得他这个手掌有一股很热的热气,确实是有点功夫。於是她就问他,她说:你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多半这个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从小他就有。然后她问他:你这个能力会不会失掉?「会,如果杂念多了的时候就没有了。这个事我们相信,他这个能力是他心地清净,能够保持清净心,他的能力就保持。如果接触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讲花花世界,他要看多了、被染污了,他的能力就没有了。所以有这种能力,三十岁以后大多数都失掉。能够保持的,大概保持在二十几岁,十几岁的时候能力最强,三十岁以后差不多都没有了,归根结柢还是清净心的问题。所以确实有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很多,我们不能否定。
而佛在经上,特别在《楞严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佛说我们六根的能力周遍法界,所以如果我们要是得到法身菩萨的天眼,我们坐在此地,可以看到十方诸佛讲经说法。我们眼能看到,耳能听到,不要用科技传播,这个东西太笨了。我们自己有本能,我们想到哪里去,不要乘飞机,很麻烦,我们有「神足通」,比飞机还安全、还可靠、还快速。都是真的,佛讲的话都不是假的。我们今天这些能力丧失,丧失在我们有烦恼,我们有杂念,我们有分别、有执著,这些东西害死了我们,害苦了我们。我们不知道,还以为这是好东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还讲这些话,你说糟不糟糕?不知道佛给我们讲的才是句句真话,世间人讲的很多是偏见、邪见、错误知见,误导了大众。我们是很幸运,有幸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我们这才明白过来,这才省悟过来了,不再走旧路,遵照佛菩萨的教诲,我们走出一条真正希望的大道。
佛的天眼是圆满的,尽虚空遍法界他都看得清楚,都看得明了。所以从欲智力、界智力、至处、宿命、天眼,可以说都是属於观机,帮助别人。有这些能力,那真是普度众生,没有困难,他真有智慧,真有能力。我们这些众生为什么没有得度?是不是佛的智慧德能还有欠缺,还有做不到的?不是的。我们不能得度的原因是怪自己,自己不肯相信,不肯接受,不能奉行。如果我们能信,能够接受,能够理解,能够奉行,从凡夫地到如来地并不困难。难在怎么样能令人接受,难在这个地方,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
什么叫无缘?他不肯接受,不肯相信,这么好的东西送给他,他都不要。很多!有些人想要要不到,有些人有这个缘分他不肯要。不说别人,学佛的佛教徒,现在科技发达,印刷术发达,得到佛经不难,许多同修家里面,家庭环境稍微好一点,都请一部《大藏经》在家里面供养;不看,装璜,摆在书架上好看的,做装饰品。这就是不信,不肯学,成天还是名闻利养,花天酒地,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搞这个,这就叫无缘之人。家里供著佛像,摆著《大藏经》,也是无缘之人。有缘之人,一天到晚老实念佛,真干!真干是有缘之人,佛对他就帮上忙了。不肯干的,佛菩萨帮不上忙,我们从这些例子想想就明白了。
最后一条是「漏尽智力」,这是自他双方都有的,这是讲果德。你自己修学到一定的程度,你很清楚、很明了。像我们常常听到的,不是没有,常有,还不少,绝对不是迷信。有人自己晓得他哪一天往生,他并没有生病,知道什么时候走,知道自己到哪里去,这是讲念佛的人。还有在世间一生当中是好人、善人,积功累德,多做好事,他虽然没有学佛,他也知道他什么时候走,他知道他来生到哪里去。有些人又到人道或到哪里去投胎,像西藏密宗活佛转世,那就是到人间再投胎。确实有这个事情,但是也有些是假的,你要仔细去观察、去辨别,他到底是真还是假,不难看出来。
我在很小的时候,还是在抗战之前,我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记忆就很清楚,现在还能够记得这些事情。那是我外祖母的邻居,是住在县城里面,我们是去看外祖母。隔三、四家邻居,不远,一个老太太过世,她自己知道她生天,所以走得非常好,没有病苦,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人走的时候很好的一个现象。那个时候不知道念佛,我们那个地方没有佛法,善人善终,所以确确实实知道。这是属於「漏尽通」。
真正的漏尽,「漏」是烦恼的代名词,刚才我们讲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了,完全放下,你对於你自己过去、现在、未来,你怎样去生活、活动,没有一样不知道,没有一样不自在,决定不会再堕落。活动空间太大了,我们今天讲生活空间,虚空法界都是他的生活空间。他的生活完全是为了帮助一些苦难还没有得到解脱的这些众生,圆满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发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全心全力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十法界的众生,帮助一真法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干这个,做得很快乐、很自在、很圆满。这是略略介绍,佛果地上十种特殊的智慧能力。
这个地方的意思,吉祥云比丘初发心,他要求得像诸佛如来果地上这样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能力,然后才能帮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他是为这个发心,为这个来学习。这个『求』,就是求学,他现在还没有圆满。『起大悲心,下化含识』。学习在哪里学习?要在教化众生当中学习,所谓「教学相长」。绝对不是说,我学成之后我才来帮人,这个是办不到的。一面工作,在工作里面学习,在生活里面学习,这是真正的学习。如果我们的学习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工作,那不是真正学习,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求进步,在生活里面求进步,在工作里面求进步。
经典里面,佛的经教虽然多,适合中国人的,实在讲只是十几部经论而已。我们中国人最喜欢多,喜欢学习,这里面第一种大概算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国人没有不念《金刚经》,没有不欢喜《金刚经》。《金刚经》确实是好,言简意赅,全文只有五千多字,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精华纲要都在其中,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最适合於我们现代人现前的水平,《无量寿经》是值得赞叹的。《无量寿经》在文字上没有《金刚经》那么深,好懂,所以你念起来会很有趣味,《金刚经》难懂。这两种东西相辅相成,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就会一帆风顺。把《金刚经》里面的精义,精华的义理落实在《无量寿经》;将《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训,落实在我们的生活,落实在我们的工作,这叫真正学佛,一定要帮助人。
「下化含识」,「化」,是从成绩上说的,教化。我们教,这是事;教了他,他就起变化,所以说是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化是讲成果,所以它不讲教学,讲教化。教学未必有成就,教化是真有成绩,他真的起了变化。「含识」,这是指一切众生。「识」,就是有情识的,这个名词比较含蓄。要说得不好听的,就是有烦恼,有烦恼的就是众生。「含识」就是有烦恼的,对於有烦恼的众生要帮助他、要教化他。
教化要有个热心,众生很难教化。你好心对待他,他怀疑你,他会起疑心,「你为什么会对我这么好?你有什么企图?」愈想愈讹,愈想愈可怕,他最后不敢沾你的边了。所以一定要有大慈大悲,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很大的耐心,很长的耐心。去建立什么?首先建立信心,他对你真正相信,不怀疑,你送他好东西,他才敢接受。他对你没有信心,对你怀疑,你送他再好吃的东西,他认为「你这里头下了毒,你害我的」。他把它丢掉,他也不吃。所以一定要先建立信心,要起大悲心,大慈悲心。佛家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是方法,便是什么?便是非常适合的方法;便是便宜,很适合。由此可知,方法没有一定,众生根性不相同,用的方法就不一样。但是这个方法决定对他很合适,这是要有高度智慧,没有高度智慧不容易做到。
佛菩萨有一套摄受众生的本领,我们在此地看到的,『悲智相导,种智相应』。这两句话是说教学所依据的。教是教化众生,学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中国人讲的「教学相长」,教别人自己得利益。佛经里常常看到「师资道合」,老师帮助学生,学生资助老师,相辅相成,彼此互相都往上提升,这是教学。
「悲智相导」,佛法教学不离开这两个字,慈悲、智慧。我们平常供佛像,供佛像绝大多数都是一佛二菩萨。天台宗他们供养释迦牟尼佛,两面是阿难、迦叶,是这样供法的;也有供养文殊、普贤。我们修净土宗的,当中供养阿弥陀佛,两面是观音、势至。什么意思要懂,佛代表法身,代表究竟圆满,是我们希求的果报;菩萨代表修德,教我们怎样修学,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悲智相导。华严宗供养毗卢遮那如来,代表大圆满,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慈悲。小乘里面供养的跟天台供养是一样的,但是小乘只供养释迦牟尼佛,天台旁边供养迦叶跟阿难。阿难代表教,代表教下,迦叶代表禅宗,叫宗门教下。如果供养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的是慈悲,代表实践,都是此地讲的「悲智相导」。我们要有智慧,要有慈悲心,慈悲就是把智慧落实,一定要去做到,这样才能成就。
成就的是什么?「种智相应」。「种智」是佛家讲智慧的三个名词,我们一定要懂得。佛这个「智」里头含著有三种智、三种觉。一般人只知道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常讲的,大家提起来都懂得。你怎么会有觉?觉从哪里来的?觉从智来的,没有智,你就没有办法觉。智是体,觉是用。佛有三种智:「一切智」是自觉,「道种智」是觉他,「一切种智」是觉行圆满。所以要讲得完全,佛这个「智」里头的含义有三种智、三种觉。这里头讲的是三种智,三种智都相应。
「一切智」,用现在哲学的话来讲大家好懂,知道宇宙人生的本体,这个智慧叫一切智。「道种智」,是知道宇宙人生的现象。现象太多、太复杂,所以叫种种,种种是比喻多。这些种种现象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怎么发生的?怎么演变的?最后演变成什么结果?这些你统统通达明了,这种智慧叫道种智。然后,本体跟现象结合成一个,这叫圆满的智慧,叫「一切种智」。此地讲「种智相应」,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无论是在生活,无论在工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相应,这个学佛哪里会错?丝毫错误都没有。
所以学佛是怎么个学法,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凡是不能与「种智相应」,不是「悲智相导」,那就不是学佛。今天有人问我*轮功,*轮功跟这个不相应;不相应,它就不是佛法,一定要懂得。再说,我们现在已经好像是学佛了,也天天读经,天天拜佛,我们与这八个字相不相应?如果不相应,充其量是天台大师讲的「名字学佛」,有名无实,决定得不到佛法的受用。所以学佛必须要研究经典,要通达经典,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你知道得愈深愈广愈好。然后要落实,要去做到。做到,当然一定是先从少分,不会多分,我们的烦恼习气很多,毛病很多,嗜好很多,一下要断断不了,慢慢的断,慢慢的来,循序渐进,这是绝对大多数人所走的这条道路。走得快、走得慢,这在个人。个人勇猛精进,你就速度快;你是懈怠懒散,速度就比较慢,我们总是真正在学佛。
可是在我们经验当中,我们从古人修学过程当中来观察,这个速度像几何的加速度一样,愈学愈快,开头是很慢。为什么?开头信心不能建立,好处没得到,半信半疑。真正甜头尝到了,那个味道浓了,那个时候你就勇猛精进了,止都止不住的。所以菩萨精进是真正深受利益,你才会懂得、才会体会到。这叫发心住,这是与悲智、种智刚刚相应,这一相应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称他作初发心的菩萨。这是一真法界里面初发心的菩萨,不是我们,我们这个初发心跟他那个初发心,有很大的差别。就好像一年级的学生,我们是幼稚园一年级,他是大学一年级,不能相等的;都是一年级,这个程度差别很大,他们是真正大学一年级。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