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七)第四集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74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七)  (第四集)  2000/10/12  香港九龙  档名:12-035-0004

  请看讲义第四面,最后这一行:

  【念佛一门,诸教欣赞,理致深远,世多共行,故复略叙,无厌繁说。】

  这一段是总结吉祥云比丘对於善财童子的教诲。世尊常常教导我们,在无量行门当中,念佛一门是一切诸佛称赞、一切诸佛所弘扬。我们从《华严》这一章经里面所体会得到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可以说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念佛的方式很多,我们净宗祖师大德所提倡的持名念佛,而佛在《观无量寿佛经》,概略的为我们说明十六种念佛的方法,《十六观经》。总的来说,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分为这四大类。四类里面每一类都含摄无尽,所以哪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

  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真的无有一法不是念佛法。这么多法门当中,实在是以「持名」对於我们现前众生,特别是末法众生最适合。佛法里面讲契机,最契末法之机,也就是最适合我们现代人修行,用一句佛号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念掉。佛在大乘经,特别是《华严》,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换句话说,本来是佛。为什么我们今天落到这个地步?佛讲的话是真的,决不是虚妄,「出现品」所说:「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在内)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知道佛法自始至终是追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我们自己的智慧跟诸佛如来完全相同,无二无别;德相也相同。

  「德」是什么?能力,处事待人接物办事的能力也跟诸佛相同。诸佛的能力我们一般人讲神通广大,他能够随缘示现,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是能力。《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真正是不可思议!「相」是相好,我们今天讲的美好、自在、快乐,佛统统具足。有人问:我们现在生活得这么苦,怎样才能够得大自在?真实的快乐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极乐是不是真的?真的,极乐也是我们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为什么苦成这个样子?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毛病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的根源,执著这个身是我,起心动念都为我,苦就来了,乐就不见了,我们自心本具的智慧没有了;迷惑颠倒现前,我们的德没有了。德能没有了,变成什么?变成造业;把德能变成造业,把智慧变成世智辩聪。这一桩事情,佛也说得清楚,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今天是妄想,所以把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失掉。

  佛教导我们,对我们的期望是希望我们真正觉悟、真正回头,这一生就证无上佛果,这是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想我们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的榜样,善财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为什么能证得,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得?他之所以能证得,是他对於这个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肯放下;他不能放下,他的境界就不能向上提升。他在文殊菩萨会下接受教诲,在那个地方放下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了贪瞋痴慢,他境界往上提升,所以文殊菩萨准许他毕业。毕业出去参学,第一位遇到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代表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他接受教诲之后,把一切法门也舍弃掉,专修专弘念佛法门,境界又提升了一级。

  我们下面这两段省略掉了,「恋德礼辞」,「礼辞」是放下,「恋德」是感恩,感恩、放下。放下他的境界往上又升一级,升到第二住,放下二住他才能生到三住。由此可知,不肯放下永远不会有进步,身心世界全部都放下了,彻底放下了,他就圆成佛道。所以说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他把那个生相无明放下,那就是圆满成佛。真正功夫总不外「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又帮助你看破,辗转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一些法身大士他们用功的秘诀就在此地,没一样放不下。再跟诸位透露一个消息,你放下多少,你就得到多少。「舍得」这个名词是佛教的,你舍得愈多,你得的就愈多;你要不肯舍,你就不能得;舍就是放下。如来果地上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都舍了,他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圆满,智慧德相圆满。他要不是圆满的放下,他怎么可能有圆满的得到?

  我们要想离苦得乐没有别的,我们果然也能够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我们就真正得到快乐,乐在其中。这个乐给你说,你也没有办法体会。为什么?你没放下,你怎么能体会得到。你放下了一些,你就体会到一些。这个世间人、这个世间圣贤也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这个快乐我们没有得到。为什么?我们没有帮助过别人。我常常帮助人,喜欢帮助人,这个快乐才能够体会到,不是真干的人体会不到,所以这里面有大乐在其中。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为我们示现的是教学,所以诸位一定要认识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什么?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教学;用现代人的说法,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从事於这一个工作者,他乐不乐?乐。他乐的是什么?儒家所讲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人生第一大乐事。儒家这个说法对於佛陀教育来讲,可以说体会到一些,不能达到究竟圆满。为什么?佛陀的教育是令一切众生各个圆成佛道,这个意义多么圆满!自己一无所求,正是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三轮体空」;没有丝毫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叫三轮体空。佛菩萨如是示现,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要能够向往,要能够学习。於是我们一定能够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我们自性本具圆满的智慧开了;转恶为善,我们自性本具的德相现前。大家一定要认清楚,佛在经论上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什么是恶?为自己是恶,为众生是善。这个是善恶最基本的一个标准,我们要认清楚。念念只想自己是恶,念念想众生是善,我们能这样的学,这也是念佛,佛这样教我,我们常常想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这怎么不是念佛?所以你想想看,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一定口里挂著阿弥陀佛,只要懂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全都是念佛。所以他的「理致深远,世多共行」。

  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实在讲,都本著世尊的教诲,世尊在《观经》虽然把念佛的方法归纳为十六类,这十六种念佛方法把持名念佛摆在最后,第十六是持名念佛,我们要晓得,最后的就是最重要的,就是最好的、最殊胜的。《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观世音菩萨摆在最后,实在讲佛法跟世法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我们世间歌舞表演,最好的摆在最后面,压轴戏,佛给我们说法亦复如是,最好的放在最后。所以持名摆在第十六、摆在最后,你就晓得佛是什么样的用意,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才深信不疑。

  善财童子参访头一个吉祥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头一个,而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华严会上的教学,一个最初、一个最后都是念佛,这意思不就很明显吗?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当中虽然说了许许多多法门,没有一个不归到念佛法门。念佛是始,念佛是终,我们要深深体会到佛菩萨教诲的意思,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在此地。

  今天我们有许许多多警觉性比较高一点的朋友们,除了我们佛门同修之外,有研究哲学的,有信仰各种不同宗教的,还有一些研究科学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这个世界不太平,这个世界充满了危机,灾难并没有过去。这个灾难许多宗教里面讲的末日,在全世界、中国也有,外国好像比中国更多,都讲到这一个世纪末,地球上有大灾难要发生,我们听到了,我们也看到不少这些资讯,灾难到底有没有?中国古时候的圣人,佛教里面佛菩萨教我们要理智,绝不迷信,佛法是破迷开悟,佛法不迷信。我们用理智来观察这个世间,看看它有没有灾难?冷静的去观察,很可能。为什么?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这个世间人他想什么?我们从这里观察。他想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如果他的想法、说法、作法都不善,这个灾难就是真的,不是假的。灾难从哪里来的?是他想出来的,他说出来的,他做出来的。他想、他说、他做那是因,造不善的因一定有不善的果报,造善因一定有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从这个地方观察就知道,就不迷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么在现前的环境怎么办?十几年前,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下午,他走的时候也是下午,整整是同一天告诉学生:世界乱了,佛菩萨、神仙来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遗言,最后的教诲。我们现在这十年来,很冷静的观察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的变化,对於他老人家这种垂训深信不疑。所以我们要救自己,要救自己必须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灾难来了不怕,我有好地方去,丝毫恐惧都没有。我们可以提前往生,提前离开这个苦难的世间,所以是好事不是坏事,值得庆幸的,决定不是悲哀的,这是乐不是苦。我们真正要在短时间成就自己的功夫、往生净土的功夫,要想真正成就这个功夫,首先要放下身心世界,特别著重修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别人的事情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惠能大师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可以把别人的事情放在自己心上,这样作法就把自己的善念、善心、善行破坏掉,这个损失决定不是别人是自己,坏了自己这一生修行的大事,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警觉的。

  念佛大家都会念,怎样把这一句佛号念好,怎样念得有真实的成就,那就不能不用功夫去探讨教理。佛在经教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道理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现象是什么?宇宙人生的关系又是什么?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后才肯定、毫无疑惑的接受佛陀的教诲。正如古大德所讲的真实教诲,决定不是虚妄的。我们能够理解,能够相信,能够依教奉行,一定得好处,所得的好处超过我们想像之外,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在这个时代来到这个世间,得人身、闻佛法,这个缘分比什么都殊胜,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够相比。得来不容易,现在遇到了,遇到要把这个机缘空过,你说多可惜!这一种殊胜的机缘决不是生生世世可以遇到的,多生多劫偶然才遇到一次,开经偈讲:「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遇到一次。彭际清居士也是这个说法,「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些话无非是教导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把握,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学,这样才不辜负佛祖的恩德。我们要以成就报恩酬德,没有成就报恩酬德是一句空话,决定要有成就。别人的事情、别人的因果,我们只要把这个事情道理讲清楚、讲明白,我们就不辜负对方,他自己怎么作法是他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

  新加坡有一位谈禅法师,他是福州人。这一位法师在新加坡也是个传奇人物,出家多年自己住一个很小的地方,住个小房子,每天在城隍庙卖香烛纸钱,人家到城隍庙烧香,一份香烛纸钱一块、两块,几十年如一日,自己生活非常清苦。他一生不攀缘,就靠这一点点收入,累积起来数字很可观,都拿去做好事。往年美国旧金山有一个大觉莲社,大概到美国去的,也许都去过这个地方,叶明居士在那里负责主持。当时买这个地方,我听说是七十多万美金,谈禅法师送了他四十万,捐献四十万;现在听说福州那个地方有一个寺庙,名字我一下想不起来,听说建得很好很大,他捐了一百多万美金。他的钱不是大富长者布施供养的,不是的,他是卖香烛累积的。我看到他生活的艰苦,他平常喝水喝自来水,买一杯矿泉水要花钱。我们去看他算是贵宾,买一杯矿泉水来招待,这是招待贵宾的,这样艰苦的生活。他的钱捐出去之后,他说得很清楚,我这个钱捐给你做什么事情,往后是你的因果与我不相干。捐出去之后问都不问,真实功德,心地永远清净,永远是慈悲。不像有人捐出去之后,还问问我这钱是不是做了好事?拿去干什么用?心不清净。他懂得,他懂道理,各人有各人因果,我捐献给你是建寺庙、建道场弘法利生,这是我的因果;你拿去怎么做是你的因果,我们并不相干。

  在今天这个社会作斯示现,又何尝不是菩萨之类,表演给我们看。我想我们同修当中喜欢做善事情的人很多,做了之后一定都牵挂,是不是真的给我做了?谈禅法师就表演这一套给你看,各有各的因果,决定不能说:我做这个好事,结果人家把这个钱拿去做别的用处,没有做到,算了,以后我不再做好事了!把我们自己做好事的善念都断掉,不要说善行,念头都断掉,这是绝对错误的。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种善因得善果,善的意义是什么,善的行为是什么,我们才能体会到一些。也从这个地方省悟过来,行善不容易。再回头想一想,我行善行了不少年,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好的果报,一天到晚生活得这么痛苦?你要冷静观察谈禅法师,你就觉悟,我们行善里面掺杂了很多不善在里面,人家行善不掺杂毫分不善,所以他得的果报殊胜。经典里面讲的是理论,也讲方法,难得有菩萨示现做给我们看。

  新加坡还有一个一百零一岁的许哲,她也做给我们看,都不是凡人,做出榜样来。在佛法里面属於三转*轮之中作证转;我给你做一个证明,你看看我怎么个修法?我们现在这个根性确实是很钝、不利,怎么讲都省悟不过来,仔细去观察,然后慢慢的会觉悟到、会体会到,我这一生当中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工作?应该怎样修行。修行修什么?就是修正生活上错误的行为、工作上错误的行为、处事待人接物错误的行为。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修行不是每天念经、拜佛、敲木鱼叫修行,那是修行的样子,未必是真的。真的修行是从内心里面改过自新,真正是断恶修善、转迷为悟,那叫真修行。样子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做给那一些还没有回头的人,做给他看,让他们看到,那些人在修行,让他心里头起一个修行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光明,他永远在黑暗里面,起这一个念头就像闪电一样放一次光,虽然很短暂但是也很可贵。所以我们做出个样子是度他、是利他的。自己真干不在形式,我们一定要懂得,佛法著重实质不著重形式,这是讲自修;但是接引广大众生就著重在形式,形式就很重要,是接引众生的。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接引众生的方法,跟自己真修的方法不一样。这一段经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我们看底下一章:「海云比丘二住章」。第一个大段:「依教修学」。

  【海云比丘治地住,谓常随空心,净治八万四千法门,清净洁白,炼治心地,故名治地。】

  第二住的名称叫『治地住』,治是对治、是治理,地是心地,所以称为「治地住」。这是紧接著前面教导我们念佛,念佛的用意就在炼心,这是治心地。下面简单的解释:『常随空心』,「空心」是真心,心里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如果有一物就错了,真心里面有一物,这个心就变成妄心,就不是真心,不可以有一物。佛家用表法最常用的是轮,佛家称为「*轮」。现在很麻烦,*轮功仿冒我们的mark,使社会对我们产生许许多多的误会,这个必需要澄清。「轮」就是圆,这个我们都很清楚、都很明了。圆有个圆心,在几何里面讲圆心,你们想想圆心有没有?有,决定是有。圆心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形状,圆心是空的。佛告诉我们:真心就是圆心,空的;空不是无,空是有,你要是说无,那你就错了。空是有,它能变现圆,圆是依心变现出来的。「圆」是什么?圆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有是无中生有,能生万法的是空,空所生出来的这个一切万象这叫有,这个有是从无生的。然后你就知道这有是真有吗?那不是真有,佛法叫妙有。什么叫「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个叫妙。这个是真理、根本的大道理。因此佛教导我们,我们的心要空、心要寂,寂就是静。空是什么?不能有一物。寂不能动摇,心不能动,心一动心就坏了。

  我们想一想我们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心里面都「有」,不只有一物,拉拉杂杂的不晓得有多少?牵肠挂肚不知道有多少,你心坏了,心一天到晚都在动,连睡觉还作梦不老实,都静不下来,所以我们凡夫的心是动的。心里面「有」就错了,真心就失掉了,这叫妄心。妄心才变现六道轮回,才变现这个许许多多灾难痛苦,是从这儿来的。

  这一些法身菩萨他们很了不起,他们能够随顺空心,那就是随顺真心。此地讲的空心,我们讲的真诚,真诚就是此地讲的空心。心里面有一物、有个念头就不诚,古人解释「诚」这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起一念,诚就没有了。所以这一些法身大士们,他们的本事永远安住在一念不生,他有这个本事,所以能够『净治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不是数字,如果是数字,这个数目字不大,它是表法的,代表无量无边,代表六道、十法界一切诸法。「法门」就是对治我们烦恼习气的,我们烦恼习气无量无边,所以佛教给我们的方法也就无量无边。譬如说我们举大的例子来讲,我们有贪心,贪是严重烦恼,佛教给我们布施,布施就是净治贪心;我们常常会造恶业,佛就用戒律教我们持戒,持戒是净治恶业;我们常常发脾气,佛教给我们忍辱,忍辱是净治发脾气、净治瞋恚的,他都有方法来对治。众生有多少烦恼,佛就有多少方法来对治。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众生没有烦恼、没有毛病,给诸位说,佛的法门也没有了。法门从哪里来的?是从烦恼这一边相对建立的。法门本来也没有,因此我们要知道,我们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对治烦恼,烦恼没有了,法门就不要了。如果烦恼没有了,你还执著法门,就又变成烦恼。所以佛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身菩萨毛病没有了,所以这个法门也舍了,净治八万四千法门。所以药是帮我们治病的,病好了,药也就不要了。如果病好了继续还吃药,这又吃出毛病来,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两边都舍掉,病跟药统统都舍掉。

  『清净洁白』,「洁白」在古印度是代表善,洁白就是纯善,清净纯善。『炼治心地』,「炼」是锻炼,从初发心到等觉都是在锻炼,所以这一个位次就称之为「治地住」。菩萨在这一个阶段修行,心完全安住在对治心地。这一段是简单介绍第二住名称的含义。

  我们看第二小节:

  【善财闻善知识教。】

  这个善知识就是前面吉祥云比丘。善财听了他的教诲:

  【一心正念,随顺智慧光明,通达甚深解脱,忆持自在三昧,敬奉清净教海,观察诸佛威德,欣乐诸佛住处,解了诸佛轨则,思念诸佛出现,趣入诸佛法界,安住诸佛境界。】

  善财在这个地方,这一段所说的现身说法,他表演给我们看,这叫真学,这叫真干,我们比不上他。这一对比就清楚了,我们在老师那里听说教诲,下课出了门都忘得干干净净,还是我行我素。老师所教导的,跟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毫不相关,这个学法怎么能成就?善财一生成佛,成就圆满的佛果,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你看看他接受吉祥云菩萨的教诲,人家真干!『一心正念』,这一句是总说,一心是真心,一心是诚心,诚心诚意,无有二念,无有杂念。『随顺智慧光明』,怎么个随顺法?我们讲到最浅的,我们能做到的,佛在《十善业道经》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能不能随顺?这是佛门修行的根本法,善法的指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我们能不能昼夜都把这个放在心上?起心动念都与十善相应,这个叫「一心正念」。我们的境界,初学人一心正念是指这一桩事情。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字字都与十善相应,句句都与十善相应,这个念佛叫正念,这个念佛才能往生;口念弥陀,心地不善,怎么能往生?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善修到圆满,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这个才圆成佛道。

  这个地方讲「随顺智慧光明」,我们今天能够随顺十善业道就行了,我们这一生生凡圣同居土就决定有分。他们随顺智慧光明是生实报庄严土,我们要达到这个境界,当然最好的课程是修学《大方广佛华严》,你能够通达大方广,学习佛华严,那是智慧光明,跟海云比丘就没有两样,跟善财童子也没有两样。这是我们目前学不到的,我们学不到,学最低的、最根本的童蒙教学,我们学最根本的十善业道,决定不能够疏忽。大家常常都能够忆念种善因得善果,什么是善因?十善就是善因,你一定得善果。你就是不学佛、不求往生,你要是修十善业,昼夜常念十善业,常行十善业,果报生天,你来生一定享天福。生天的人往生的瑞相,我们一般凡夫观察,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几乎没有两样,他们往生也是没有恐怖,身体柔软,颜色很好看,相貌端严,你去看他不会有一丝毫恐怖的感觉。他是善人,他生的是善处,他生天道。

  下面是举出几个例子,前面是总讲讲说。『通达甚深解脱门』,「解脱」两个字怎么讲法?我们从最后说起,「脱」是脱离三恶道、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是果报,你成就了。「解」是解除,解除是从因上说的。佛给我们说,你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轮回?因为你有见思烦恼,见思烦恼解除了,你就脱离六道。为什么你会堕三恶道?因为你有贪瞋痴,你把贪瞋痴解除掉,你永远不会堕三恶道。见思烦恼解除,永远不会再搞轮回;尘沙烦恼解除,现在中国不讲解除,解放,一样的意思,你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统统解放,你就出十法界。解是从因上讲,我们念解。解是做动词,念解是名词。把它解开,解开动作上讲是念解,解脱。「通达甚深解脱门」,解脱道理很深,方法精细,你必需要通达、要明了,你自然就晓得怎么去做,一定要认真去干,你才真正能够契入境界。这个要学,要读经,当然最好的是有一些同参道友,常常在一起研究讨论,理愈辩愈明。我们有许多人在一起,这个理愈辩愈不明白,这也是常有的事情。为什么愈辩愈搞不清楚?没有放下。你没有放下,你心里有许许多多烦恼在那里纠缠,你怎么会搞得清楚、搞得明白?心要是空了,就明白了;心里面有,就不会明白。

  底下一句是:『忆持自在三昧』,这都是在修学过程上说的,「忆持」决不是分别执著。譬如我们学佛的同修,每天你去读诵《阿弥陀经》,读诵《无量寿经》,这个课程每天都不缺,念得很熟,记得很清楚,这叫忆持。我们的忆持跟菩萨的忆持不同,我们忆持没有忘了自己,「我每天都做功课,我功课一堂不缺」,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具足,我们是这个忆持,凡夫的忆持,也算不错了,这个忆持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这些大菩萨们跟我们也一样,每天早晚功课也不缺,也是诵经念佛,但是人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这个高,他这个就是我们常讲的,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诵经「诵而无诵,无诵而诵」,人家入这个境界,他们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果报不一样。在这个地方,必需要跟大家说明提醒同学们,只有著相忆持净宗的这个法门行,可以往生,著相忆持其他的法门都不能成就,所以别的法门难!唯独这个法门行,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不需要断烦恼,只要你忆持的功夫得力。得力是什么?就是伏烦恼。烦恼伏住了,也就是我们要把念头真正转过来,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的苦难,怎么样帮助一切众生化解他的苦难。不管我们有没有能力做到,常存此心,慢慢的就会有智慧。果然常存此心,你就得到佛法加持,为什么?佛是这个心。佛是念念帮助苦难众生,我也念念帮助苦难众生,心心相印,就得到佛法威神加持。佛念念为苦难众生,我们念念为自己利益,怎么搞都不相应,所以学佛得不到佛法加持,道理在此地,我们一定要懂得。

  这里说忆持「自在三昧」,这四个字是名词。念佛的人念佛功夫得力叫「念佛三昧」,他忆持的是自在三昧;念佛三昧,佛说的是三昧中王,无量无边三昧,念佛三昧是总的。念佛三昧成就了,哪有不自在的道理?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不自在,不自在的原因要晓得,是没有放下,放下就自在了。譬如你行路挑一个重担,你当然不自在,很辛苦,你背的包袱很重。现在世间人不是背一个包袱,背了许许多多的包袱;不是挑一付担子,挑了好多担子,他怎么不可怜!他怎么不苦!佛菩萨为什么快乐?他把所有担子都放下,所有包袱都丢掉,所以他得自在。这个重担在哪里?重担就是你心里面的忧虑,你心里面的牵挂,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无量无边,你不知道你所牵挂那个东西全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你操心叫白操心。你操心能有效果吗?说实在话是毫无效果,我们要觉悟。

  如果你真的要想关心你的家亲眷属,真正想帮助他离苦得乐;香港往年何东爵士的老太太,何世礼将军的母亲,这个老太太有智慧,老太太真的帮助了她一家人。她怎么帮助?她真的万缘放下,你们儿女干你们的事情,各个不相关,根本就不管你。她们家里是多元文化,老太太是念佛的,儿子、媳妇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不错,一家很和睦,儿子媳妇对老太太很孝顺,有伦理的观念。她们家里宗教自由,互相不妨碍,各人搞各人的。老太太往生预知时至,她功夫成就。儿子媳妇家里的这些人召集起来,跟他商量一下,我们家里一生都是宗教自由,彼此互相尊重。我今天往生,我对你们有一个要求,你们念佛送我往生,这就算是我们母子一场。最后的要求何先生接受了,家里人都相信。我听说好像是开了一个往生大会,把亲戚朋友统统都找来,看到她坐在那里走的,这一表演之后,我听说何世礼将军就不再上教堂,都念佛了。这个方法妙绝了,最后一招表演给你看,你看是真的还是假的?现在好像正觉莲社那个房子,就是何东爵士以前的住宅,他捐献出来给佛教。这个新闻,过去往生的时候,我们在台湾报纸上都看到,自己真正干,最后表演给大家看,这是不用言教用身教,让你看看清楚,叫忆持自在三昧,她走得那么轻松、那么潇洒、那么自在。

  实际上自古至今不只何东老太太一个人,很多很多,你有缘常常听到、常常见到,你没有缘你见不到。这在佛法里面,见不到是我们业障重,业障轻的常常听到、常常见到。希有的因缘,这些人都是真正忆持念佛三昧。特别是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诲,经典里面讲的道理,经典里面讲的方法,经典里面讲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念不忘,念念落实,所以才有这样殊胜无比的成就。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认真努力来学习。他能成就,我也能成就,佛法决定是平等法,决定没有特殊例外的,所以说各个都能成就。你说我业障重,他业障也不轻,他念佛能消除,为什么能消除?真干!念头一转业障就消除,一念私心起业障就现前,念念为别人、为社会、为众生、为佛法,业障就没有了。我们明白道理,懂得消业障的方法。今天晚上还有一些同修要受三皈五戒,所以经就讲到这一句。往下的我们下一次再接著讲,今天就讲到此地。

  三皈五戒我在此地略略的说明,然后我们举行一个简单隆重的仪式。皈依是正式发心做佛的弟子,我们从今以后以佛为师,佛是我们老师,我们要跟佛学习,所以我们受这个三皈的仪式,做这个仪式。这个仪式是拜老师的仪式,佛家不称拜老师,称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很慈悲,也非常有智慧,没有私心,佛绝对不是说,你们今天起拜我做老师,你是我的学生,我是你的老师,佛不是这个说法。佛教给我们以什么做老师?以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为老师,《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佛」是智慧,「法」是德能,「僧」是相好,六根清净、一尘不染,那是相好。所以佛法僧三宝,佛是教我们要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外面三宝,皈依外面三宝不能得度,你不会成就,你搞错了。但是外面这个三宝要不要?要,而且很重要。它重要在哪里?诸位要晓得,外面这个三宝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这个,我们会忘掉。众生非常健忘,出了大门就忘掉,还是随顺你的烦恼习气,你回不了头来,你找不到依靠。所以皈依形式的三宝很重要。像这佛像,我们看到佛像就想到我们要「觉而不迷」。佛是智慧,佛是觉悟,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我们看到佛像,就要想到我一定要觉而不迷,对人、对事、对物不可以迷惑。

  法宝,只要看到文字、看到书本,不一定是佛经,这是形像,看到这个东西就想到我要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我们从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回过头来,要依靠正确的思想见解,这叫皈依法。所以我们是不是真的回头,是不是真的有依靠,这个非常重要!

  第三个皈依僧,僧是出家的僧团做为代表,看到出家人,你不要去管他,一见到这个形像就要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心是不是很清净?有没有被污染?现在人常讲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乃至於生理上的污染,我们身心离开一切污染回归到清净,心清净、身清净这叫皈依僧。所以三皈的真正意义,「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所以形像住持三宝有很大的功德,我们见到这个形像能够提醒自己,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过去我们对三皈有几次的详细讲解,都留有录像带,赠送给同学们。五戒我们就不再多讲,五戒在《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的讲解就是详细说明五戒。发心受五戒,《无量寿经》这一段的经文要多听几遍,知道自己在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去做才如法,皈依之后我们真干。

  这样皈依有些同学说这个太玄了,凡夫总要找个依靠,找不到依靠的话,好像是白来了一场,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我们给你找三宝形像的依靠。「皈依佛」,我们是皈依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皈依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我们皈依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欢喜。我们皈依释迦牟尼佛不皈依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摇头,这不听话,所以我们皈依阿弥陀佛就非常听话。「皈依法」,我们的法就取净宗的五经一论,现在我们特别取的是《无量寿经》、《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五经一论里这三种最重要,三种依靠一种都可以,我们都能成就,专修专弘。「皈依僧」,僧我们介绍两位: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菩萨僧。见到观世音菩萨,就要想到我要像他一样的大慈大悲;见到大势至菩萨,我要像他一样有智慧、有理智,不感情用事。大势至代表智慧、代表理智。

  千万要记住,不是皈依净空法师;皈依净空法师,你们就完全错了。这是三皈,一定要讲清楚。我在此地把三皈传授给大家,是为大家做个证明。你们在此地佛菩萨形像面前隆重的宣示,皈依我给你们作证。皈依证我上面冠的是三皈证明阿闍黎,阿闍黎是传授我们三皈的人。好,这个大意说明之后,我们就做个简单的仪式,这个仪式从简。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第一集)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七)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四)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六)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二)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三)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六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十)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九)第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严八十分义 发菩提心分第四十三[栏目:乘一法师]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六[栏目:蕅益大师]
 极乐世界不退转的五个因缘[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心经广义 开经[栏目:冯达庵居士]
 密勒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上师[栏目:上师讲故事]
 禅与悟(圣严法师)[栏目:禅宗文集]
 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更具信心[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菩提心的殊胜[栏目:菩提大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圣者言教 第四课(十)修行者应时时忆念无常[栏目:圣者言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