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第二集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32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  (第二集)  2000/12/5  香港九龙  档名:12-036-0002

  请看讲义第一面,第一大段「依教趣求」第二个小段:

  【善财闻善知识教,一心正念。随顺智慧光明。通达甚深解脱。忆持自在三昧。敬奉清净教海。观察诸佛威德。】

  昨天我们讲到此地。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这一句:

  【欣乐诸佛住处。】

  『欣』是欢喜,『乐』是爱好;爱好诸佛的住处。这一句意思,我想大家都不难懂。居处的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有决定的影响。因此选择居住的处所,在人生是一桩大事。而尤其是中国人,中国人相信风水,总得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做为居住的环境。风水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一定有。古人跟我们说了一个原则:「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这两句话意味深长,使我们真正理解风水究竟是什么。要用现代的话来说,风水就是我们居住的环境。在佛法里头说「境随心转」,所以世尊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看相、算命、占卜、风水都是佛所不许,而这些东西确实是存在。

  诸位这两天都在看《了凡四训》的连续剧,孔先生算了凡先生的命运,不能说不准确。细细的读这个小册子,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真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怎么会没有命运?当然有。可是世间人知道这当然之事,他不知道所以然的道理。命运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缘造成的,世间人不知道。唯有大圣大贤,他们有真实的智慧,把这个事情所以然的道理为我们指示明了,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命运不是上帝主宰,也不是神明给我们定的,更与阎罗王没关系。命运从哪里来的?命运是自己造的,正所谓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一定要受恶报」;命运的道理就是因果报应,这是真理,自己作自己受。至於天地鬼神,不过是因势利导而已,他不能改变你。我们求神明保佑,他真的能保佑吗?他没有这个权力。我们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真的能保佑我们,但是你不要迷信。佛菩萨用什么方法保佑我们?佛菩萨把这个道理说明白了。

  业可以转变,诸位要晓得,善的业因可以变为恶的,恶的业因可以变为善的。谁在那里转变?在自己。佛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说明了,我们如果真的能体会、能懂得,我们要想得善的果报,没有别的,认真努力种善因。只要能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纵然过去生中造作许多恶业,这一生当中应当受很多苦报的,都能转变过来,确实能消业障。所以不是佛菩萨给我们消的,不是天神、阎罗王给我们消的,自己消的。

  从什么地方消起?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从起心动念之处。人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觉悟了。大乘经论里面讲得很透彻、讲得很明白,十法界的众生,从佛法界到地狱法界,一切众生都具足十法界的业因。佛家讲阿赖耶识里含藏的业习种子,我们有成佛的业因,我们有作菩萨的业因,我们也有地狱、饿鬼、畜生的业因,没有一个人不具足。现在我们要问,如果我们要想作佛,怎么个作法?佛告诉我们,如果你想作佛,你就学佛,加强佛种子的缘;因已经有了,佛因再加上佛的缘,必然佛的果报就现前,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每一个众生,不但是人,一切众生都有地狱的种子。地狱的种子是什么?瞋恚嫉妒,这个念头是地狱的业因。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做了一些好的事情,看到心里难过、不顺眼,生嫉妒、生瞋恚,你就又跟地狱的业因又加上缘了地狱的业缘,将来的果报就堕地狱,地狱境界就现前了。这个道理不但是佛经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古今中外宗教里面所说的,圣贤人所讲的,讲得太多太多了,只可惜我们现代人把它看作迷信,没有把它放在心里,更不能够依教奉行,我们过失在此地。所以我们不懂得造善的缘,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讲席里常讲,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随顺自己的贪瞋 痴慢,随顺自己名闻利养,这样造作都是属於恶缘,让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恶的种子起现行,果报不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真搞明白了,我们就晓得怎样做人。人不是这一生,有过去生、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们跟一切众生结的缘,有善缘也有恶缘。善缘,在这一生当中,无论在世法、在佛法,有很多人帮助我们,世法里头所讲的「贵人多」;你的贵人多,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容易成就。可是要知道,我们也曾经跟许多众生结了恶缘。恶缘,在一般讲,魔障多、冤家多;你想做一桩好事,这些冤亲债主他来障碍、他来破坏,他不让你成就。我们学佛的人懂得,遇到这些事情,过去生中我对不起他,今天他这样子对付我是正确的。他来毁谤我,他来侮辱我,他来陷害我,这是我应当承受的果报,欢喜接受,毫无怨言。不但没有怨言,决定没有一念恶念报复,我们这个业障就消掉了。如果别人骂我们,我们再回去骂他,这是冤业愈结愈深,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是绝大的错误。

  你看看《金刚经》上所说的,这是同修们都念过的「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金刚经》上只是提一提、引用一下,这个故事在《大涅槃经》里面说得很详细。你看看菩萨对於冤亲债主是怎样的处置,我们要学习。菩萨在深山修行,没有惹任何一个人;歌利王看到不顺眼,把他凌迟处死。「凌迟」是用刀一片一片把肉割下来,这样的割死,不是很痛快叫你死的。而忍辱仙人没有丝毫瞋恨,而且还发了个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你看看那是什么样的心量!所以这是大福报,这是大智慧,究竟圆满的戒定慧三学。忍辱仙人成佛了,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说的话兑现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尊者前世就是歌利王。这个冤不就解了吗?来世做非常好的师生,非常好的朋友。所以我们要记住,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跟任何一个人结冤仇。

  不但不能跟人结冤仇,畜生也不能跟它结冤仇。不要以为畜生妨碍我的生活,我讨厌它,随便杀害它。它也是一条命,它前生做错事情,愚痴造业,堕落在畜生道。它的苦报受完之后,也会转到人世来。所以,我们要以真诚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一切小动物都真诚的爱护,跟一切众生广结善缘。它有智慧,它也通人情,你爱护它,它也会照顾你,彼此互相照顾,互相帮助,这个生活多美满!何必要结冤仇?结冤仇,实在讲,是非常愚痴,跟自己过不去,不是跟别人。不但是动物有灵性,再跟诸位说,植物有灵性,瓦砾、尘土都有灵性。它要没有灵性,佛怎么可以说「依报随著正报转」?正因为它有灵性,所以人,只要你从内心里面发出真诚、清净、平等的慈悲,你住在这个地方,树木花草都供养你;树长得特别好,花开得特别香,供养你。你居住这个地方的土地,山川田地也显得格外的秀丽,田园也格外的肥沃。为什么?你自己的福报所感应的。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要不要去改风水?不要了。要改什么?要改心,风水是心可以转的。佛的住处,美好到极处,一丝毫的缺陷你都找不到。为什么?佛的心是圆满的,中国古人所讲的「止於至善」。佛的心是究竟圆满的善心,佛的念是究竟圆满的善念,佛的行为是究竟圆满的善行,所以他感得的居处是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毗卢遮那佛的住处,我们在净土经里面看到阿弥陀佛的住处,世尊为我们宣说,我们看了、听了,生起无尽的仰慕。这个佛土,就是此地讲的『住处』,是善心、善念、善行所感得的。我们懂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要修心,我们要修行,才能感得诸佛的刹土。

  这个道理,特别是在念佛的同修,我们每天念阿弥陀佛,能不能生净土?跟诸位说个老实话,未必能生。为什么?古人说得很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道理在此地。经上又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由此可知,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凭藉的是什么?心净,这能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每个人所享受的福报不相同。凡圣同居土的福报比不上方便土,方便土的福报比不上实报土。这是什么原因?每一个人修的福不一样。所以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就知道我们要修的是什么,我们要学的是什么。

  我们要修的是清净心。我们总结世尊在大乘经论里面教导我们,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们写成五句,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大菩提心。说「大菩提心」很多人不懂,我们这样说出来,诸位就比较清楚一点,会有一个概念:你感得的依报,你感得的居处、住处清净庄严,无与伦比。「受用」,这是享福,享福要修福报。什么是福报?与人为善是福报。决定不可以与人为恶,与人为恶就错了,那感得的是苦报,不是福报。念念与人为善,行行与人为善,纵然是被人陷害、被人杀了,像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杀了,在我们一般人看到:「这好人没有得好报!」这是我们肉眼凡夫看的。佛菩萨看的不一样:「忍辱仙人得好报。」什么好报?忍辱波罗蜜圆满了,这是好报。他修学这个法门,他毕业了,不起丝毫怨恨之心,他成佛了。凡夫看:「他被人杀了,死得很惨。」佛菩萨看的时候:「他成佛了,他的道行圆满。」圣人与凡夫对於一切法的观察是不一样、是不相同,这些道理我们要明了,我们要知道认真努力去学习。

  所以居住环境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不能不选择。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大都市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如果我们禁不起诱惑,往往就堕落了,很快速的就堕落了。所以古时候这些大德们,建立道场为什么选择在山林,他不选择在都市?不但不选择都市,连乡村都回避。道场建立在深山里面,交通非常不方便。他用意很深,尽可能的避免外界的诱惑,帮助初心容易得定,道理在此地。他们选择的修行处所,堪舆家都说风水极佳。於是我初学佛的时候,就有人跟我讲:「出家人个个都会算命,个个都会看风水。」我说:「何以见得?」「他们建的道场都是风水地理最好的地方。」我听了笑笑,我给他的回答:「未必。」

  出家人真的去看个好风水的地方来建道场?不是。如果出家人真的有这个心,要去看风水选择地方,他心就不清净了,他的心也不平等了,他没有智慧,他怎么会选择到好风水?为什么每一个道场风水都那么好?是因为那些修行人心地善良、思想善良、行为善良,所谓是「人杰地灵」,这个就是讲的「福人居福地」。佛,我们念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第一个是福德,第二个是智慧,「足」是圆满的意思;佛福德圆满了,智慧圆满了,他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的地理自然就变好了,道理在此地。所以不是有意去看风水,他是个有福报的人,他在那里一住,那个地方风水本来不好,因为他去住都变好了,就这么个道理。如果这个人心地不善、思想不善、行为不善,再好的风水地理,他到那里去一住,住不了半年、一年,那个地理风水全都变坏了。

  所以要晓得,动物有灵感,植物也有,矿物也有,这个道理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实实在在是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根本的理论,法相唯识家的经论讲得透彻。山河大地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经论上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把基本的原理跟我们说出来。所以说是有情、无情,依报、正报,同一个心性,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幻相。所以境界,说真的,刹那刹那都在变,刹那不住,随著我们的念头在转变,这就是所谓「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佛一语道破事实真相。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自己居住的环境之美好,完全在心地。

  初学的人,纵然明白这个道理,妄想习气转不过来。转不过来,你就决定被命运所拘,被境界所转。所以善知识才选择清净的居住,帮助你成就道业。选择的条件,远离闹区。所以佛经里面常讲,修行人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没有吵闹的地方」,佛的标准是指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在古代牛叫的声音很大,乡村农夫都养牛,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这个地方就很清净。在这个地方建茅篷、建一个小道场,自己清修,或者大众在一块共修,这个场所就叫做「阿兰若」。现在地球愈来愈小了,大家都这么说,地球上的人口是愈来愈多了,要想找一块清净地方非常不容易!大都市都是几百万人口,所以现在修行难!现在修行如果成就,他的功力超过古人十倍都不止。为什么?如果古时候有大成就的人,生在今天社会,恐怕也被淘汰掉了;他是那个环境好,诱惑力量少,他能成就。我们今天不成就,当然就不必说了;要成就,决定超过古人,因为我们的考验比古人要难十倍以上。诱惑的力量多,诱惑的力量强,在这里面能成就,也值得我们欢喜,毕竟是禁得起考验,你才能有成就。所以初学的人对於居住的环境,不能不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刚才所说,要选择一个清净的地方。

  我在最近,澳洲给我一个永久居留。我在澳洲建立一个小道场,选择图文巴这个都市。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个小城,人口只有八万人。这个地区四分之一的人从事於教育工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水平高,人口少,环境清净,诱惑就减少了。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建个小道场,将来目的是培训弘法人才。如果住在乡村里面,当然会更清净,但是我们的交通、生活,许许多多不方便,没有办法。选择这个地方,是乡村跟都市的中间,我们生活的需求也很方便;没有都市那么样的繁华,而且这个地方的人非常淳朴,文化水平又很高,所以是个很理想的办学场所。

  土地取得也很便宜。前一个星期,我在那里买了一所天主教的教堂。他要出售,我把它买下来。土地面积,要是香港人算,是算平方英尺,我那个地方是五万平方英尺。五万尺。价钱合我们香港人的钱两百五十万,五万尺的面积。这个教堂建得很好,建的时间大概不久,很新。所以取得容易。两百五十万,在香港买一个小楼都买不到,我们在那个地方可以能建一个道场,生活程度很低。这就是说,我们要选择佛住处,适合我们修行,适合我们养道、适合我们修行,这是不能不知道选择的。

  再看下面这一句:

  【解了诸佛轨则。】

  『解』是理解,『了』是明了。对於『诸佛轨则』,「轨」是轨范,「则」是原则,都是从纲领上说的,诸佛修行的轨范、修行的原则,不能不了解,而且了解得要深,了解得要广,了解得要透彻,我们才懂得怎样学习,才知道成就。诸佛的轨则是什么?我们这两面对联上写的二十个字就是。这是综合大乘经论无量的教诲,把它归纳成十句二十个字。凡夫日常生活用的是妄心,用妄心修行,不但不能成佛,世尊在楞严会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修到最后的结果是成了魔,大的是变成魔王,小的变成魔子魔孙。佛说的这个话,我们细细去想一想,细心去观察,一点都不错。不论在家、出家,如果是用虚伪的心,最后都变成魔了,不会成正果的。成正果,要学佛。学佛的什么?学佛的「真诚心」。真诚心要落实,处事待人接物,「真」就不假,「诚」就不虚。我们世间人用心就是虚情假意,虚情假意的作为是自欺欺人,这个要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

  看看一些修行人,出家、在家,回过头来再想想自己。因为人最不容易觉察到的,就是自己。看别人的过失容易,看自己的过失难。看别人的过失,造业;看自己的过失,开悟。我们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过失,有一个方法,看别人。看别人不要把别人过失放在心上,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常常比照自己的心行,容易发现自己过失。发现自己过失,这叫觉悟,悟后起修。这个话怎么说?你觉察到之后,赶紧要改,改恶向善,改迷为悟,这叫修行,这叫功夫,真正修行不能不知道。我们一般人修行功夫不得力,修了多少年没有成就,甚至於消息都没有。什么原因?完全用的是虚情假意。古大德都教导我们「从根本修」,哪里是根本?真诚心是根本,我们首先从这里修。我们以真心待人,我们以诚心处世。他们用虚情假意对我,我用真诚心对他。

  有些人说:「这样我们会吃亏,会上当!」没错,古人讲得好:「吃亏是福。」你不肯吃亏,你怕上当,你就随波逐流,你不能成圣、不能成贤。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个个都肯吃亏上当,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遵从佛菩萨的教诲,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说得好:「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做。」这是真正的佛弟子,这才是佛的好学生。我们要学佛的真诚,从这个地方学起。其次,我们要学佛的清净心,身心清净。我们要身清净,首先要懂得心清净;心不清净,身清净是做不到的。

  现在这个世间,我们常常在资讯里面看到严重污染,说起来非常可怕。我们是凡夫,离不开饮食。我们所吃的严重污染,不但是这些肉类污染严重,蔬菜有农药,那个农药是污染,米里面掺著有化学粉,水里面有漂白粉。真的,佛在经上讲,我们很可怜,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每天的生活,三餐所吃的:「饮苦食毒。」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年轻的人不知道,像我这个年岁的人,就有很深刻的体会。我们年轻的时候,五十年前,那个时候所过的生活,吃的东西,蔬菜也好、米也好,跟现在吃的味道不一样。为什么?那个时代没有污染,所以食物养人,滋味鲜美。现在我们三餐吃的是毒,人怎么能不生病?内有贪瞋痴三毒,外面又有这些严重污染做为助缘,内外交攻,人怎么会不生病?我们看到世间奇奇怪怪的病,时有所闻。归根究柢,心不清净。把清净心变成了三毒,变成了贪心、瞋恚心、愚痴心,变成三毒。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是三毒,把外面的境界都变成了毒素,没有一样东西不带著毒素在里头。水有毒,再跟诸位说,空气有毒,你说怎么得了!

  所以想一想,我们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如何来改变我们环境?现在大家都讲求环保,几乎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地区都在讲求环保。能不能收到效果?很难。难在什么地方?他只懂得治标,不懂得治本,本是清净心。如何能够保护清净心?消除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情绪的污染,要把这些东西消除才行。心得清净了,心清净然后身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了;环境随心所转,这才是治本的办法。佛经里面讲得多,讲得透彻,可是非常遗憾,世法里头讲科学,说佛经不合科学,佛经是迷信。佛所说的真实语,反而没有人相信;世间人所讲的虚情假意,大家都著了迷。众生可怜!经上常常讲:「可怜愍者。」这一句话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读了感触非常之深,真正是可怜愍者。中国谚语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诸佛菩萨,「老人」。我们不听诸佛菩萨的话,不听古圣先贤的话,我们眼前吃的亏大了。这是第二个要学的,「清净心」重要。一切时、一切处,怎么样保护我们的清净心,就是心地不受外面境界的污染,这个很重要、很重要!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修行才有成绩可言。

  第三「平等心」,这条非常重要。心不平等,就谈不上清净,清净是以平等做基础。世尊为我们说十法界的业因。十法界业因,实在讲,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业因,哪一个业因最重要?佛举例而言,作佛的业因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六度心」是菩萨,「缘觉心」是辟支佛,「四谛心」是阿罗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天人。这是佛举例跟我们说,平等心是佛。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学平等。这个很难学。五个手指伸出来都不一样齐,怎么个平等法?佛教导我们不要看「相」,为什么?相不平等。佛教我们看「性」,性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这个方法确实是好,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够观察一切众生的真性。楞严会上说得好,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舌叫「尝性」,在鼻叫「嗅性」,见闻觉知的「性」是平等的;「相」不平等,「识」不平等,「性」平等。

  佛眼睛当中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确确实实本来成佛。他怎么看的?他从性上看。如果从相上看,有十法界;从性上看,一真法界。相上看,一切众生的形相千差万别;从性上看,共同一法身。这是佛教我们怎样去修「平等观」,上从佛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没有一样不平等。你能够把平等观修成,你成佛速度就快了,不必三大阿僧只劫,一生就能成就。《华严经》在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成佛,他表演给我们看。他何以能一生成佛?他懂得修真诚、清净、平等,所以人家一生成就;不是分证,是圆满的成就。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闻佛法,无比的幸运,又能够听到圆教大乘。只要我们自己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努力,我们也会跟善财童子一样,在这一生证得圆满的佛果。

  第四个,「正觉心」。「觉」是不迷,觉而不迷。「正觉」,这个觉没有错误。在我们初学,到底什么是正?什么是邪?如何来辨别?这有一定的难度。佛在经典上教导我们,经典就是区别的标准。凡是与经典上所说的相应,这是正觉。与经典所说的不相应,那是邪觉;纵然觉,它不正,纵然是有智慧,在佛法里面讲,那叫世智辩聪,不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正觉。佛教众生破迷开悟,彻始彻终的教学,《无量寿经》教导我们「住真实慧」,就是教我们住在正觉里头,要觉而不迷。「觉」的样子是什么?我怎么个住法?我们要懂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觉心不动。」可见得真诚心是觉,清净心是觉,平等心是觉,慈悲心是觉。慈悲是个爱心,永恒不变的爱心。前面跟诸位说过,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样一个大的冤家对头,仙人对他的真诚爱心丝毫没有打折扣,这才证得究竟圆满的忍辱波罗蜜,成就大圆满,成就大解脱、大智慧。我们有没有能体会到?我们能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学习?然后才真正能够体会得到,何以别人一生能成佛,我们修了许许多多年,毫无成就可言,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要把它找到。

  末后一个,「慈悲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落实在事相上就是慈悲。事相,具体而言,总不外乎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前面四心化做一个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智慧的爱心。这个爱心不是虚假的,这个爱心没有染污,这个爱心没有高下,这个爱心没有迷惑,慈悲!这是佛菩萨的心。我们能从这里下功夫,从这里学习,这是成佛之道。佛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下联所说的。看破,什么叫「看破」?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都能够通达明了叫看破;看穿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你对於一切法决定是一尘不染,这叫「放下」;一丝毫都不会染著,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没有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看破是解门,放下是行门。

  在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听清楚,不能产生误会。有很多人听经执著在言语上,没有体会到意思,搞错了。听说我讲「放下」,他工作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他说他一切都放下了。过了几天,生活成问题了,写信给我:「法师,你教我放下,我统统都放下了。我现在没钱,我没饭吃了,怎么办?」这个搞错了,我没有教你放下工作,我没有教你放下家庭。我教你放下的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是教你放下这些。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看破、放下,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看破的是什么?放下的是什么?我们向他学习。释迦牟尼佛没有放下工作。

  有人告诉我,学佛是消极的。我就问他:「释迦牟尼佛是干哪一行的?」你们想一想,他是干哪一行的?在社会上这么多行业,他干哪一行?用我们现在的术语来说,释迦牟尼佛所干的这个行业,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对不对?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既然搞教育了,天天要给人上课。没错,讲经说法是教学,我们的术语叫「讲经说法」,现在人叫「上课」。每天给大众上八个小时的课,经典上记载,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你说他消极吗?你去找找,现在全世界哪一个做老师的人,一天上八个钟点课,四十九年不休息?你一个都找不到。这样的人你说他是消极,那什么叫积极?你再找个积极的人来给我看。说话乱说,不通过大脑的,胡说八道!

  又何况释迦牟尼佛是义务的教育工作者,他教人不收学费。现在做老师的,在学校上课有薪水拿,还有钟点费。释迦牟尼佛没有收过学费,完全是义务的教学,这样的人要叫他做「消极」,这个人的罪业很重,这是冤枉人。世间找积极,再也找不到,比不上释迦牟尼佛。我们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然后我们自己才真正学到东西,也知道从哪里学起,怎么个学法。所以,你看看释迦牟尼佛放下什么?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他没有放下工作,他很认真、很努力的在工作,而且一生全心全力帮助社会广大群众,教化一切众生。

  他教的是什么?我们把它归纳成三桩事情:第一个教一切众生转恶为善,第二个教一切众生转迷为悟,第三教一切众生转凡为圣。这种教育多么伟大!佛教里头没有迷信,佛教里头没有消极。我们说佛教,很多人总是马上就联想到:「这是宗教。」我不搞宗教,我学佛是因为真正明了释迦牟尼佛搞的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我跟他学。唯有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才能够普度众生,才能够救苦救难,才能够自度度他。我们是把这个搞清楚、搞明白了,追随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佛虽然不在了,经典在,遗教在。我们认真读诵、研究,依教奉行,做佛的真实弟子,解决我们人生种种疑惑,使我们确确实实在这一生当中离苦得乐。所以一定要晓得,放下,是放下烦恼,是放下妄想、放下执著,不是放下工作。你从事於哪一个行业,你要敬业、要乐群,这是佛教导我们的。绝对不是说放下工作不干了,那是消极,那是曲解如来真实义,你听话听错了,把意思错会了,要自己负责任,佛没有这个说法。

  真正能看破、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快乐。「自在」,佛经里面讲的「解脱」。看破将迷惑解脱,放下将烦恼解脱了,那个人怎么能不自在?自在快乐,经典里面常讲的「常生欢喜心」,这个「欢喜」与真诚相应,与清净、平等相应,与正觉、慈悲相应,这是真欢喜。这个境界佛菩萨得到了,中国古人也有得到。从什么地方我们能看到?《论语》上能看到。《论语》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这个境界。「学」,学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习」,是将觉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习」。「不亦说乎」,这个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就是我们讲的「自在」。这种喜悦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不是外面的刺激,内心里面生的欢喜,真欢喜,这是真正的受用,现在一般人讲「享受」。你们享受的是什么?学佛的人享受的是欢喜。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常生欢喜心,这是学佛人的享受,至高无上的享受。

  欢喜人就不会衰老,古人常讲:「忧能使人老。」一个人天天烦恼、忧虑,老化得很快;一个人天天生活在欢喜里面,不会衰老。所以诸佛菩萨没有衰老的相。阿罗汉有衰老的相,辟支佛、菩萨、佛陀没有衰老的相。为什么?常生欢喜心。人到这个时候,修行,自己修行功夫就圆满了,得大自在。可是不要忘记,自己修行到家了,自己去享福去,享自己清净、快乐,享这个福去,那你慈悲就没有了。你在初学的时候,曾经发过愿,什么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你成佛之后,虽然得清净、自在、快乐,不要忘记度众生。众生在这里受苦,你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如果你不帮助,你就违背本誓,你说话不算话,你就是打妄语,你就是自欺欺人,你怎么能叫「佛菩萨」?怎么能叫「圣人」?所以自己证得圣果之后,只有一桩事情,帮助一切众生转凡为圣。这是诸佛菩萨唯一的一桩大事业、大因缘。所以成佛之后,不是说没事做了,成佛之后事更多,但是没有自己的事情,自己永远是清净自在的。忙的是别人的事情,忙众生的事情,所以我叫这种事情叫「无事忙」,「忙无事」。忙得不亦乐乎,自己没事,为别人而忙。所以他也不会累,他也不会变,他也不会衰、也不会老,这是真实的受用。

  处世,对人、对事、对物随缘,决定不攀缘,决定不勉强,这点一定要知道。修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我们常讲「志同道合」,这才能在一起共修。志同道合的标准是什么?六和敬里头前面两条,「见和同解」是志同,「戒和同修」是道合,有标准的。这种同修是真的同修,大家在一起互助合作,真正成就道业。但是要晓得,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很少,我们能不能去求?你要是去求,你就攀缘了,你就不是随缘。攀缘不自在,烦恼多,随缘就自在。

  在浙江杭州云栖寺,是明朝末年莲池大师的道场,莲池大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做出来给我们看,随缘而不攀缘。他看到那个地方环境好,非常幽静,是一个修行养道的好处所,他在那里搭一个茅篷,自己一个人在静修。以后偶然被人发现:「这个人修行很有道德,有智慧、有学问。」於是仰慕他的人,就愿意跟他学习。所以志同道合的人是自己来的。人来多了,这个茅篷住不下,再盖一间。人再多了,再盖一间。以后逐渐形成变成丛林,变成一个大道场。那些人都是仰慕法师德行而来的,不是他到外面去招的。所以这一点要记住,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决不去拉信徒。佛法是师道,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是求学,不可以招生,招生就不像话了,招生就显得傲慢了。「我的学问道德不错,我可以教你。」这就自尊自大了。诸佛菩萨非常谦虚:「我没有道德、没有学问。」他一定要来,「好,来,我们同学。」哪里敢去招生,哪有这么大的胆子!这是诸佛菩萨首先教我们谦虚。

  我在香港讲经也有几十年了。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我们就不做宣传工作。为什么? 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到处讲经说法,没有做宣传工作。人来得少,有缘。你要是大肆宣传,找一大批人来了,自己讲得不好,人家听得很不满意,岂不是教人家生烦恼,耽误别人的时间?这是无量罪过。我不撒广告,你自己来的,讲得不好,我没有找你,我对得起你,是你找来的,我没有去找你来听,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我们自己对自己所学、对自己所说的,我们自己不满意,并不是觉得我还不错,我们始终都是在学的、学习这个立场,一直到等觉菩萨都在学习,虚心的学习。中国古圣先贤也提出警告,说:「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这是讲文人最大的一个害处、祸患是什么?好为人师。孔夫子不敢为人师,释迦牟尼佛也不敢为人师。你看看大圣大贤多么虚心,多谦虚!再看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都是自己非常谦虚,尊重别人,抬举别人,这是美德,这是善行,我们应当要学习。

  轨则里面最后一条,「念佛」,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华严经》提不提倡念佛?我相信读过《华严经》的人都明了,《华严经》第一个提倡念佛。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经文太明白了,《入法界品》最后的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但提倡念佛,提倡念阿弥陀佛,提倡求生西方净土。所以,在前清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是从前没有人说过的,他第一个倡导。「《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既然有大、中,还有个小,小《华严》是什么?「《佛说阿弥陀经》。」彭际清居士,很了不起的人,他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跟《华严经》看作一部。《华严经》的分量大,说得最详细,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只有两卷,分量少,里面所说的内容是《华严》的精华、《华严》的纲要,所以称之为中本《华严》。而《弥陀经》完全是劝导我们念佛。这个经文不长,佛在这个经本四次劝导我们念佛,真的是一而三、三而四,慈悲到了极处。我们把念佛放到最后,念佛才是究竟圆满。

  你要问为什么?如果对於大乘佛法研究、修学稍稍有一点心得,我相信这个答案你非常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佛跟我们讲的基本原理。既然一切法从心想生,我念佛当然就成佛,我念菩萨就作菩萨,念什么就成什么。我今天要成佛,除念佛之外,怎么个成佛法?成不了佛,只有念佛才能成佛。《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佛跟我们讲的念佛成佛的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因。你本来是佛,现在你为什么不是佛?因为你现在不念佛,所以你成不了佛。你将来到哪里去?将来到三恶道去。怎么晓得你到三恶道去?因为你念三恶道。你天天在念,时时在念,一时一刻都不停止。念什么?念贪,贪财、贪色、贪名。贪是什么?贪是饿鬼,贪心是饿鬼。你念贪,你念的是什么?你念鬼道,所以死了之后,他就到鬼道去了。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满意,天天嫉妒瞋恨,那是念地狱,死了以后就堕地狱。是非善恶没有能力辨别,愚痴!愚痴是畜生。所以心里头常常念著贪瞋痴,果报就是在三途,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十法界摆在我们面前,将来你到哪一道去,就看你念什么。佛希望我们个个人都成佛,希望我们早一天成佛,希望我们快快成佛。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念佛。《华严经》教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你看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今天我们念的这一章这是海云比丘,前面这一章吉祥云比丘,跟诸位介绍过,他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是「诸佛轨则」,这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大家好懂,诸佛的修行成佛之道。一切诸佛成佛之道是怎么修的?念佛修成的;「念佛成佛」,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今天跟诸位讲这一句,「解了诸佛轨则」,就是我们这个道场对联里头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是一切诸佛修行证果的轨则,轨范、原则。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第三集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五)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第七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四)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第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新青年救国之新道德[栏目:太虚法师]
 五百罗汉 141、宝光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师父的爱[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高处的智慧,低处的心(达真堪布)[栏目:福慧修行]
 印光大师说故事 90、投河而死 直立而生[栏目:灵岩故事]
 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栏目:宗性法师]
 26.酒的妙用[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论学佛必须福慧双修的重要意义(游有维)[栏目:其它]
 以责任感和自信心开拓人生——读《法华经》一得[栏目:陈星桥居士]
 08-027菩萨功德海[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