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第二集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9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  (第二集)  2001/2/20  香港九龙  档名:12-037-0002

  请掀开讲义第一面,「依教趣求」第二段最后两句看起:

  【趣入诸佛法界。安住诸佛境界。】

  昨天我们讲过十法界因行,我们从业因就能够体会到果报。『佛法界』,在《华严经》里面是所谓的「华藏世界」,在往生经里面说的是「极乐世界」。在其他宗教里面,有说「天国」、「天堂」、「天园」,那是不是诸佛的法界?这一桩事情,实在说,与法界没有关系,与修德有关系。如果他是入了佛的境界,换句话说,在十法界里头,无论哪一个法界都是佛法界。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示现出生在我们的世间。在日常生活当中,佛与我们和光同尘,我们看佛跟我们没有两样,每天也是要吃饭,也要穿衣,也要工作。但是我们要明了,我们住的是十法界里面的人法界,而释迦牟尼佛他住的是佛法界。

  这个话怎么说?我们怎样去体会?为什么说我们住的这个法界是人法界?何以他住的是佛法界?我们同在一个地方,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同在这一个地区生活,何以我们的境界不一样?这里头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人没有忘掉自私自利,没有忘掉是非人我,没有忘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在这个境界里头生起无量无边的分别执著,这叫人法界。佛法界是怎样的?我们知道,诸佛如来心地清净平等,他没有分别,他没有自私自利,《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无四相,四相的念头都没有了,《金刚般若》后半部所说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个「见」是见解、念头,念头都没有了。所以在他的境界里面是平等的,决定没有人我之分,更不会有国土之分、族群之分、宗教之分,没有这个分别!他与一切众生自自然然融成一片,这是佛法界。佛法界,诸位要晓得,无处不在!你说十法界里头,哪一个法界不是佛法界?

  佛所住处,任何一个法界都是佛法界。诸佛菩萨现身在畜生道,畜生的法界是佛法界;示现在饿鬼道,饿鬼法界是佛法界;示现在地狱之中,佛家常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菩萨在地狱里面度化那些苦难众生,佛菩萨住的是佛法界。佛法界叫「一真法界」,因为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生起虚妄分别执著,才把一真法界变现出无量无边的法界。诸位要知道,「十」不是一个数目字,「十」是代表无尽,世尊为我们讲解方便起见,无量无边法界略举这十大类。这个我们能想到,我们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境界就不相同。也就是说,我们两个人对於一桩事情,对於一个物件,两个人看法不一样;看法不一样,就是你境界不相同;境界不相同,也就是各住各的法界,这是凡夫!

  今天善财童子、海云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示现的目的是提升我们的境界。我们要学佛,学佛要学得像佛,要能够入佛法界,要能够住佛境界,我们就修成功了。怎样落实?还是一句老话,离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诸位一定要知道,妄想分别执著是错误!世间人对一些事物,他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斤斤计较;斤斤计较就是严重的分别执著,这个错了,我们是住凡夫的法界了。这个境界很低,不高。

  世间圣人常常跟我们讲:「量大福大。」这个话很多人都听说。在佛法里面,佛的心量,我们常常赞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心量,这是诸佛的心量,这是诸佛法界,这是诸佛的境界。我们怎样把这个小心量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我们把眼前这些现象误以为是真实;不但身外不是真的,连自己的身体都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大家都念得很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我们的身体。天天念,念了几百遍,念了几千遍,还没有看破,还不能够放下。所以,佛祖、这些历代的善知识们,为什么教我们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道理在此地。念了一千遍,念了一万遍,境界依旧转不过来,你还要念。有一些同修问我:「《无量寿经》已经念了一万遍,但是境界转不过来!是不是这部经不灵?是不是这个方法有问题?」「不是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你的功夫还不够。」譬如这个人肚子饿了,「怎样才能把饿病治好?」「你吃饭。」「吃一碗,不饱!是不是饭有问题?」「没有问题,再吃一碗。」「还不饱。」「你再吃第三碗。」「吃饱了。」可见得不是饭的问题,你那个饭的量不够!我们境界转不过来,也就是读经、听经遍数不够。

  古德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诸位要晓得,从前人读书千遍他就觉悟了,现在人读书千遍不能觉悟,什么原因?现在人的业障比从前人重。从前人千遍能开悟,现在我们试试看,念一万遍,看能不能开悟?一万遍不能开悟,再念一万遍。决定有开悟的时候。悟入之后,境界就转了,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佛的境界是什么样子。佛境界大自在!身心清净,无忧无虑,无有牵挂,见思、尘沙烦恼都没有,跟我们现前的生活完全不相同。决定不被外面境界所转,在天堂绝不生贪恋之心,在地狱绝不生瞋恚的念头,他住的是平等真法界。心平等,境界平等,法界平等,那叫做诸佛法界,诸佛境界。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请看底下第三段:

  【渐次南行,向海门国。】

  这两句是经文。下面是清凉大师的注解:

  【疏云】

  清凉大师在疏里头给我们解释这两句。

  【表观心海】

  『海门国』是表这个意思。

  【为治心地深广门故。海为法门,普眼法云,深广覆润诸众生故。表治地中观察众生,生起深广大悲故。】

  这是二住菩萨。『渐次南行』,这是善财童子参学,他是离开了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他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是念佛法门,这个用意很深!五十三参第一个法门,念佛法门。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有没有在这里想过?有没有留意经文里面排列顺序所含的深义?一个头一个尾,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当中这五十一位善知识,虽然各人修的法门不一样,那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这个「念佛」是广义的,并不是指念阿弥陀佛。但是,在所有一切念佛法门当中,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最为殊胜。怎么晓得?吉祥云比丘修这个法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修这个法门。如果不是特别殊胜,他为什么用这个方法来为我们显示?我们学《华严》要在这里面去体会,然后对於弥陀法门深信不疑。

  怎么样修学?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个共同的原则,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乃至於修学其他宗教法门,你只要符合这个原则,全是佛法。什么叫「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法」就是「觉悟之法」。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只要懂得这一个秘诀,无论修学哪个宗教都是佛法;这个「佛法」的意思,都是觉悟之法,你一定会觉悟。如果你与这三句话相违背,你天天念阿弥陀佛还是迷惑颠倒,念《华严经》也是迷惑颠倒,你不觉!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什么叫「离言说相」?不执著言语,我要听言语里头的意思。你懂得不执著言语,你就要想到不执著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不能执著,文字当然也不能执著,你执著就错了。言语文字它诠的是道理,希望你从这些形式里面去体会它的道理,道理明白了,言语文字不需要去理会。第二条「离名字相」,佛教化众生,为了说话方便起见,他老人家也造了许许多多专门术语。为什么要用专门术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我们晓得名词术语是佛陀教化众生的工具,讲经说法的工具,也不能够执著。我们从名词术语懂得他的意思就行了,这个重要。

  第三条说得就更透彻,「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心缘相就是我们心里攀缘。这个话怎么讲?听了之后,我心里就想:「佛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起这个念头,就落在心缘相,你不会开悟。为什么?你是用妄想分别执著来接受佛说法,妄想分别执著是迷,迷不能破迷,用心缘相决定错解佛的意思,曲解佛的意思。怎样才能解佛真实义?一定要离心缘相。换句话说,你就用直觉去感受,听懂了就懂,听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错。绝不可能说你能够想通了、想对了,没这个道理。为什么?佛的言说是从真心里头流露出来的,我们要用妄心去接受,把佛真心里头露的法全把它变妄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因此,我们要用真心去接受。懂,就懂;不懂,绝不理会。中国过去教童蒙都用这个方法。你听不懂,没有关系,你再听第二遍,再听第三遍;遍数听多了,你就悟了,你自然就懂了。决不能去思考,决不能去想像:「我以为怎样怎样…」,那错了。「我以为怎样…」,落在第六意识。换句话说,你依旧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你怎么能接受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可以,可以用意识。大乘佛法的目标在明心见性!跟小乘法的用心完全不相同。小乘法没有离开心意识,所以你用心意识能理解;大乘佛法不行!用心意识不能理解。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白,然后才知道如何能够契入大乘。

  我们自己修学、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在讲台上跟大家研究经教,我们要问:我们今天讲这段经,这段经需不需要准备准备?准备就是心意识,有什么好准备?没有得准备。为什么没有得准备?佛经,跟诸位说老实话,没有意思。佛没意思!正因为他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是他没有心意识,所以它就变成无量义。我们有意思,意思只有一个,不能有两个;佛没有意思,所以字字句句里面就含著无量义。同样这一部经文,随便你怎么说,都说得很有道理。过去我们初学的时候,同学当中常常开玩笑:「佛经一展开,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人也懂,鬼也懂。」确实是如此,它里头含无量义。如果我们用心去研究,就一个意思;一个意思可能还错了,决定不是佛的意思。为什么?佛没有意思,你怎么能把意思加给佛?他没有意思,他是从自性当中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有意思,佛没有意思,妙就妙在此地。所以世尊一生说法,《般若经》里面讲,没有说一句话,谁要是说佛说法,那叫谤佛!佛确实没有说过一句话。这个话诸位细心去体会,体会得其中的义趣,然后才知道我们应当如何学佛,在这一生当中学得像佛,这是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立志向上,不要辜负佛的期望。

  这个事情怎么落实?《楞严经》上讲「最初方便」,这个话说得好,最初、第一步我要从哪里入门?关系太大了。第一步跨不进去,一生就没法子了。我常常勉励同学们,第一步「放弃自私自利」,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我们首先要学什么?学「无我」。「无我」不是没有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一样很自在,每天跟大家一起相处,一样穿衣吃饭,执著这个身体是「我」的念头打掉。「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我穿的这件衣服,这个衣服是「我的衣服」,它不是「我」,这要搞清楚,我的衣服,总不能把衣服当作我。身体是什么?「我的身体」,身体不是「我」,是「我的身体」。这个话你能听懂吗?身体不是我,身体跟衣服一样,我的衣服、我的身体,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你能把「我所有的」放下,慢慢就会把「我」找到了,那个「我」是真我,决不随身体生灭。就像我们人的身体,决不会随衣服生灭。衣服穿破了,脱掉、丢掉了,换一件新的。我们明白了,我这个身体用了几十年,用老了、用旧了,差不多要坏了,不要它,丢掉,换一个新的身体。所以身体是我所有的,不是我。

  你首先把这个观念转过来。众生修行不能开悟、不能证果,第一个因素就出在这里,他始终把自己身体当作我,错了!他没有找到真正的我。把身体当作我,这是头一关,头一关必须要突破。往后的关口还很多,但是头一关突破不了,后头就不必谈了,谈了也没用处。佛在经上说得很多,说得非常微细,我们一步一步的来。现在我们要来就事论事,这个观念换过来,可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佛在经上说过,小乘阿罗汉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了,就是破我执,经上有个比喻,「如断四十里瀑流」。瀑流是瀑布,这个瀑布多大?四十里长那么大的瀑布,就好像一下把它断掉,让它不流,我们想,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佛用这个比喻「断我执」难!

  可是大乘人破我执他有善巧方便,比小乘高明。大乘用什么方法?转念头。像我们现在初学的时候,起心动念都是为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我们今天知道错了。佛教我们转,怎么转法?不能不起心动念,要不起心动念,你已经成佛了,你就不是凡夫了,决定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不要想我,这就把念头换过来,这个方法比小乘高明太多了。换句话说,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人民,决不要为自己,自己就得到解脱了。这样才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但是还超不了十法界,你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如果念念还有自己,「我以为是这样的…」、「我想是这样的…」,这个不行,念念增长我执,你修得再好,你都出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你天天在增长执著,你怎么能脱离六道?阿罗汉脱离六道了,凭什么?不执著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没有执著,他超越六道了。辟支佛、菩萨更进一步,不但不执著,分别都没有,他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位菩萨,法身大士,他们无明没断尽。「无明」是什么?妄想。妄想要尽了,一真法界四十一个位次没有了,那叫圆满成佛,究竟成佛。佛把世出世法依正庄严一语道破,我们不能够不明白;你要不明白,你怎么可能成就?

  我们真正想成就,决定要把自私自利舍掉。很多修行人懂这个道理,听得很多,为什么都不能舍掉?「这一舍掉,我明天怎么活?」他还想活,他还怕死,他不敢舍!所以他永远入不了门。不知道这全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生活所需,愈舍愈多,不是舍了没有了,愈舍愈多!这个道理是真理,世间人不懂。佛在经上常讲,世间人贪图财富,财富能贪得的吗?贪不到!你命里头有多少财富,你什么时候财富现前,都有一定的,一定的时节因缘,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过去生中造善恶业定的。只有真正懂得、真正体会佛陀教诲的人他明白了。

  我们这几年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一位谈禅法师,福州人,我跟他见过很多次面,这个人在新加坡是传奇人物。他住在城隍庙,城隍庙摆个小摊子卖钱纸、香、蜡烛,供给这些善男信女们去拜城隍。那个钱就是一块、两块钱的收,他这个摊子摆了几十年,这些钱他都积蓄下来,存在银行,自己一分钱都不用。生活非常简单,吃饭没有两个菜,喝水是自来水。我们去看他,承蒙他瞧得起,把我当作贵宾,特地到旁边小店买一杯矿泉水,他招待贵宾的。他的钱到哪里去?捐献给道场。我最初跟他认识是在美国旧金山,旧金山有一个大觉莲社,我在那里讲过不少次的经。大觉莲社当年买这个道场是美金七十万,谈禅法师就送了四十万。人家钱送过去之后,不闻不问,什么名义都不要,只留一句话给他:「我这个钱是我的因果钱,我造的因;今天我把这个钱交给你了,以后因果是你负责任。」这一句话交代完之后,以后再不会想这个事情,心地清净!

  听说福州有个西禅寺,西禅寺大概他捐助了一、两百万美元,捐出去之后再不过问了。「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这是他的口头禅,所以他心地非常快乐。他这个事情做了,决定没有后悔,决定没有牵挂,决定不会再去想想,完全是为佛法、为众生。我们对这个法师非常尊敬,这个法师跟其他道场法师很少往来,他有他特异的作风,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从这个地方我们能观察,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他心地清净,一生过最清苦的生活,过最简单的生活,感化众生。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边都不沾,他过的是什么生活?佛菩萨的生活,那是「趣入诸佛法界,安住诸佛境界」。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他的本迹。是不是诸佛菩萨示现的、化身的?都很难讲,我们对他非常尊重。所以修行的起步,改心,改变心理,改变自己的想法、看法,这叫『治心地』。

  善财童子「南行」,这个「南」不是东南西北的南,它是表法的。中国跟印度有许许多多相同的地方,中国人讲五行,印度人也讲五行,五行里面南方属火,「火」象徵光明。善知识住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叫做「南方」。为什么?那个地方有智慧的人在那里,智慧是光明,所以南是代表智慧、代表光明。善知识住在哪个方向,那个方向叫「南方」;住在哪个城市,那个城市叫「福城」,那个城人有福。所以经上讲的「福城」、讲的「南方」,你要把它真的当作方向,真的去找这个城,那就错了,决定找不到的,历史上没有的。它是表法的,真的是意在言外。「南」是这个意思。

  『向海门国』。「海」也不是真的大海,统是表法,『表观心海』。「观」这个字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什么叫「观」?离心意识叫观。「心」,我们常讲「落印象」,我们眼睛看了,耳听了,心里有个印象,印象很深,经年累月都忘不了,印象深刻,这是心的作用;「意」是「执著」,「识」是「分别」。观,离心意识;换句话说,离分别、离执著,还不落印象,这叫「观」。如果我们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你就看到自己的真心。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著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里头没有这些东西,这是妄心。

  教我们「观心海」,海是比喻,这个心是大而无外,常讲「心包太虚」。世出世法唯心所现,心是「能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心「所现」。心是一个,不是多个,所以大乘经里头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真心,都是这个心变现的。佛见到真心,所以佛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生出来了,爱护一切众生是爱护自己,是自己真心本性变现出来的;四圣法界是真心变现的,六道凡夫也是自己心变现的,天人是心变现的,地狱也是自性变现的。离了心性,无有一法可得。禅宗里面常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道理就在此地。他为什么能见到真心?他用「观」。我们为什么见不到真心?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识」,识是妄心,妄见不了真。所以,你要想见到真心,你要想见到宇宙人生真相,你得用真心,你要把妄心舍掉,离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观。

  有初学的同修听到这个话怀疑了,「我离分别执著,我还能见吗?」我们就现前眼前这个境界来做试验。我眼睛看到外面形形色色,看得清楚,我确实没有分别它,我也没有执著它,你能说你没看见吗?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你的真心在见,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古人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什么?你里头没有妄心。这个境界非常非常微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一不如是。所以我们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眼见外面叫「见性见」,见性是真心。「见性」见外面是什么境界?「色性」。这叫「明心见性」。耳闻性,闻外面的声性。见性跟色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闻性跟声性也是一个性,也不是两个性,这就妙绝了!到这个地方才能喊妙,真妙!自他不二,物我一如。这是什么?如来法界、诸佛境界你才入进去了,你才真正明白了。到自性起用,那就是真实智慧。

  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错用了心!自寻烦恼,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本来具足无量德能,真的是心想事成,千真万确。我们今天听了「心想事成」,这一句话很好听,可是做不到。原因是什么?我们用的是妄心,妄心与这个不相应。用妄心要想得财富,你只好修因,修财布施;修财布施得来的财富,是你修得的,不是你的性德。性德现前,要不要修?不要修。真的是要什么,东西就现前。像《弥陀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穿什么衣服,衣服已经在身上了,想吃什么东西,吃的东西摆在面前了,不想吃了就没有了,也不必去收碗洗碟子,不需要。那是什么?那是性德。

  我们今天没有见性,想物质生活过得好一点,只靠修!修,佛教给我们,财布施得财富。你布施的多,你得的多;你布施的少,你得的就少。你布施得很痛快、很欢喜,布施过后念都不念它,你将来得的财富就非常顺利,很容易得到,赚钱太容易了,不必动一点脑筋,钱财源源不断而来了。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如果我布施,布施之后还想很多很多,将来你也得财富,财富得的很困难,不是那么顺利,道理在此地。大家知道佛门里面供养出家人,这是修福的。我们打斋,请出家人到我这儿来应供,供斋在餐馆里面,邀请出家人从他家里到我这儿来,走得很辛苦,来吃一顿饭,将来你得福,福是得到了,得到很辛苦,就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把这个斋送到寺庙里供养他,就不一样了,将来你得财富就很顺利,一点都不辛苦。然后你才能够想到,业因果报很微细!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我们想财富,又想聪明智慧,又想健康长寿,你不修因,从哪得来?没有这个道理!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我们从果报上,能够看出他过去造的业因,从现在造的业因,我们知道他将来的果报,丝毫不爽!所以要懂得修因。当然修因这是不得已现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见性。

  见性,换句话说,最重要是用真心不用妄心。决定不要害怕「我用真心待人,人家用虚情假意待我,我诚恳对他,他还欺骗我」,你要怕这个,你就是凡夫,你跟他是一样的。我们要学佛,佛菩萨不在乎这些,我们走的是佛道。十法界我走佛法界、走菩萨法界,他们要走三恶道,那是他的事情。如果我在这里面起一念分别执著,我跟他去了,他往哪里走,我跟他走了,这叫大错特错!我们不能转他们,至少不能被他们所转。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德行、智慧还不能影响他,但是我们绝不被他所影响,我们才会有成就。佛家说得好:「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无论性德、修德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所以「观」非常重要。《心经》诸位同修都会念,《心经》头一句,「观自在菩萨」,用「观」就自在了,用「识」就不自在。「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会自在?「观」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怎么不自在?无论干什么都得大自在,永远保持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绝不受顺逆环境影响。顺境、逆境,善人、恶人,统统没有影响。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在菩萨眼中是平等的,为什么?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这个本事我们要学!世间人常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那是人道,那是人。佛菩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有」,防什么?没什么好防的,平等法,还有什么好防的?那个心境多自在,有防人的心就不自在了。所以迷悟苦乐确实在一念之间,悟了,离苦得乐,迷了,那真是苦不堪言。说了「观」的重要,我们应当要学习。

  「观」有三个层次,第一步叫「观照」,第二步功夫叫「照住」,得定了,第三步功夫叫「照见」,见性了。《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是最上乘的功夫。我们现在,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学会「观照」就不错了,不用心意识了。能够做到「观照」,修学其他的法门还不行,为什么?出不了三界,要「照住」才能出三界,这个不是简单的事情;要「照见」才能出十法界。但是,「观照」这个功夫,要是用在净土念佛,肯定往生,这就是念佛法门里面讲的「功夫成片」。净宗功夫成片,跟禅宗观照的功夫相等,但是禅宗出不了六道轮回,净土可以带业往生,这是靠佛力加持!这一门能成就。我们要讲到「照见」、「照住」,这一生当中肯定做不到;但是努努力,观照肯定可以做到。所以你要真正求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求不到,你要懂得道理,你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行,这一生决定成就。

  净宗法门特别,特别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是平等的;它不是没有三辈,不是没有九品,它有,不像我们其他的诸佛国土不平等。我们今天住的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这个世界有常寂光土、有实报庄严土、有方便有余土,我们都见不到。我们生活在凡圣同居土里头;虽然在凡圣同居土,我们是凡夫,见不到圣人。这个世间有菩萨道场,有阿罗汉道场,历史上都有记载,我们凡夫见不到。为什么?不同空间维次,确实在这个地球上见不到。西方世界不然,它虽有四土三辈九品,统统看得到,统统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跟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菩萨,天天拉手,天天可以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他们是常寂光土、是实报庄严土,它能够合在一起,这个不可思议。佛在经上讲,十方世界所没有的,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

  这一桩事情诸位如果还不能体会,我举个比喻。好比我们在学校念书,现在的学校,一般学校,幼稚园跟小学分开的,不会在一起上课,小学跟中学也分开的,中学跟大学也分开的,一个大学里头,大学部跟研究所也分开的,不在一起上课,不容易遇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奇怪了,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在一个教室,这个很奇妙!所以是统统都见到了。极乐世界就像这个样子,它确实有四土,但是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非常非常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说,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为什么劝我们求生西方净土?道理在此地。我们在其他诸佛世界里面,要跟这些等觉菩萨天天在一块生活、在一起学习,不容易!没有这个机会!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了。跟这些人常常在一起,「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的德行、你的学业怎么会退步?只有进步,没有退步,所以西方世界没有退转。他方世界修行有退转,有进有退。西方世界为什么不退转?道理就是比我们高的这些阿罗汉、菩萨太多了,天天跟他们在一起,想退都退不了,这是这个世界的殊胜。真正明了,哪有不希求的道理?

  下面大师说:『表观心海,为治心地深广门故。』我们读这个经疏,要想到前面吉祥云所说的。前面讲念佛法门,接著跟我们讲心地法门,岂不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心不清净怎么行?要想心清净,你不放下万缘,你的心怎么会清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心就清净了,这是「治心地」的总纲领。『海为法门』,海是比喻心广大无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量大福大」,所以一定要懂得拓开心量。

  『普眼法云』,「普」是平等的意思,普是普遍,离一切分别执著,你的看法就平等了。平等观叫「普眼」,你观察一切法。「云」是比喻,比喻什么?非有非无。世出世间一切法非有非无,就像云一样,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无,它有相,你说它有,相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谓是「相有体无,事有理无」,这样你才能看到真相!然后你在事相上可以受用,你可以享受,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叫「游戏神通」,他自在,他没有执著,《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为什么无碍?因为「相有体无」,所以他没有障碍。我们现在为什么处处成障,障碍重重?我们把「相有」以为是「真有」,不知道这个「有」是「幻有」,把它当真的,我们的亏吃在这里,对这个幻相生起坚固的分别执著。我们亏吃在这里,所以才成了障碍,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

  《金刚经》末后四句偈跟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佛菩萨眼睛当中是梦幻泡影,他不会执著。这些现象存在多久?「如露亦如电」。「如露」,露是露水,太阳出来就没有了。这是讲什么?讲相续相。「如电」,电是闪电,比喻真相。真相刹那生灭,生灭几乎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所以不得已说一个生灭是同时的。生灭同时,所以佛讲「不生不灭」。一切诸法,确确实实,世法、佛法真相都是如此:「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一不异」,这是《中观论》上讲的八个「不」,形容宇宙万有的真相,确确实实如是。「应作如是观」,这个「观」是诸佛菩萨观,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我们要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

  所以头一个要学什么?学吃亏,不要怕上当,你才逐渐养成一个法器。对人、对事、对物一味真诚,绝不掺杂丝毫虚妄,我这一生决定成就,我在现前生活里得大自在,身心自在!世间人有忧虑,我没有忧虑;世间人有牵挂,我没有牵挂;世间人有妄想,我没有妄想;世间人有执著,我没有执著。我学佛菩萨。我现前的生活在哪里?现前生活就是「大方广」,现前过的日子就是「佛华严」。各人有各人的法界,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两个人手牵手,两个人境界不一样,法界不一样;我们跟菩萨手牵手,他住一真法界,我住六道轮回。诸位从这个地方细细去思量,细心去体会,然后才真正晓得佛法的殊胜受用,佛法不可思议!

  说「佛法」,这是刚才讲的名相,执著名相的人很难理解,我们不说佛法,换一句话来说:觉悟的境界不可思议,觉悟的受用不可思议,觉悟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觉悟,不再迷惑了,你就得大自在!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无论遇到什么人事物,皆大欢喜,常生欢喜心,你的忧愁烦恼从此一扫而光,再不会现前了。这个快乐是从内心里头生出来的喜悦,不是从外头环境的,是内心里面生出来的,这就是心地法门,「普眼法云」。下面是讲它的作用,『深广覆润诸众生故』,这就是讲利益一切众生,服务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造福。『表治地中观察众生,生起深广大悲故』,这两句容易懂,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第三集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二)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七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五)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一)第五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一)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十)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四)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五)第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试述三论宗的二谛义(慧然)[栏目:三论宗文集]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王雷泉)[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297.问曰:若萨陀波仑是新发意,十方诸佛云何现在其前,得诸三昧,不惜身又见昙无竭,复得无量阿僧祇三..[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安住心性[栏目:找回内心的平静]
 黄莲集 存养篇 十八 三业清净[栏目:黄莲集·如觉法师]
 王骧陆居士全集 为普天下男女延寿[栏目:王骧陆居士]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F 1218经~1220经:此三经是婆耆舍尊者以偈而赞叹佛陀。[栏目:界定法师]
 人生问题之解决[栏目:太虚法师]
 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统统要修[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7[栏目:印海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