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 (第七集) 2001/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42-0007
诸位同学:请掀开讲义第三面,从第七段看起:
【善男子,我从彼佛得闻於此普眼法门,受持读诵忆念思惟,开演显示增广。诸众生等,为听法故,而来我所,我悉为其次第开演,分别解说,咸令欢喜。】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三句:
【心生爱乐,深信趣入,悟解成就。】
教学,无论是世法或者是出世法,必得有成绩表现,如果没有成绩,这个教学是失败的,不是成功的。最圆满的成功,可以说这三句话包括尽了。必定要令学的人『心生爱乐』,乐是欢喜,学的人喜爱,教的人一定是更喜爱。为什么?契入得深,中国古人常讲的「深入浅出」,他入的要不深,他哪里来的喜悦?唯有深入,内心里头自自然然流出喜悦。『深信趣入』,这里头著重在「深」,「趣入」就是契入,入这个境界。『悟解成就』,佛法当中常常讲大彻大悟,「悟」后面这个「解」,不能当作了解的解,如果了解的解,那跟悟就重复了,这个解是解脱。古德常讲的,悟就是看破,解就是放下,把你的烦恼习气解脱,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解除,是这个意思,后面这才有「成就」,成就做一个总结。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看到菩萨自行化他弘法教学,给我们做出非常好的榜样。佛法在世间,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是为这桩事情,我们总得要清楚、要明了。我们学佛学什么?也是学这个事情,这是真正抓到修学的核心,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可言。可是末世的众生,也包括我们四众同学在内,有几个人对佛法修学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实在讲不多。从什么地方看?往往把生死大事给耽误掉了。佛法的修学,到最后的总结,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不外「纯净纯善」这四个字。心地要做到纯净,一尘不染;这个心起作用要做到纯善,不夹杂毫分不善,这就是圆满的成就。如果到不了这个境界,我们这一生的修学就有了欠缺,就不圆满。如果有严重的不清净、不善,连这一生当中三界六道都不能够超越,可以说是我们这一生白学了。当然这一句话说的是比较重一点,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只是在佛门里面种一点善根而已,来生能不能保住人身?大有问题。如果保不住人身,这一堕落,就不晓得堕落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有这个机缘再得人身,又逢佛法。这种机缘,实在讲很渺茫,佛在经上有「须弥穿针」的比喻,「盲龟浮木」的比喻,「掌上土、爪甲上土」的比喻,我们读了、听了不能疏忽,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我们才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历代传法的祖师大德,对得起自己这一生。
由此可知,最重要的是清净心、纯善的心。即使做弘法利生的好事,如果我们的心被污染,夹杂不善,这也不可以,这都是属於愚痴。唐朝庞蕴居士给我们示现的,庞居士是法身菩萨再来的。他那种示现给谁看的?就是给我们末法众生看的。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好事不如无事」。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认为建道场是好事,庞居士清楚,对末法时期的状况了如指掌,法身菩萨,所以做这个示现来教导我们。建道场有什么不好?古人为什么建道场?建道场先要有道,先要有德、要有学。本身自己条件具足,谁给你建道场?佛菩萨来给你建道场,自自然然成就,没有化缘的。你们在经典里面去看,古时候哪个祖师大德建道场是化缘化得来的?劝人你要出钱出力来成就这个道场?没有!这个风气一开,毛病出来了,李炳南老居士以前常跟我们讲,寺庙盖好了,有庙无道,不能兴教。
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真正佛弟子,有需求的时候求佛菩萨,不求人。连我学佛出家,出家是他老人家给我决定的,要我走这个路子。出家当然要找个师父剃度,章嘉大师就教我,你有这个心、有这个愿,求佛菩萨加持,不要去找师父来剃度。我说:「那怎么行?」他跟我讲:「你要去找一个法师给你剃度,那个法师不答应,不肯给你剃度,你生不生烦恼?」我想是会生烦恼。生烦恼就不是佛法,佛法生智慧不生烦恼。「怎么办?」他笑笑就说:「你求佛菩萨自然会有感应。」所以,我出家是师父来找我,他知道我有意思出家,他找我,一个月当中找了我九次,我看他很诚恳,我就答应了,有感应。如果我们真的需要一个道场,我们也是求佛菩萨,时节因缘到了,自然有人把道场送来供养你,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教我随缘决不可以攀缘。
我们现在在澳洲建立净宗学院,也是自自然然成就的。学院政府批准后,我们要建学校,建学校要买土地、要盖校舍,就有人发心;没有人发心,招牌挂在那里,不做!什么时候有人发心了,我们就做。我们把这个讯息报导出去,绝不劝人捐一分钱,我们不劝人。你要捐助这个道场,完全属於自动的,我要劝你,我就有过失。为什么?我暗示你,不是你自己主动发心的,是你看到人情勉强发心的,这个错了。我们的心就不净,就被污染了,我们的行为就不善,「心生爱乐」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心生爱乐,欢喜!为佛法、为众生出钱出力,那是什么?是从自己本愿里面、欢喜心里面生出来的,没有丝毫勉强,这才是真正种福田。我们要将这些人力、财力、物力妥善的运用,那才是真的「悟解成就」;我们用得不妥当,不是罪就是过,总免不了罪过,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李炳南老居士一生,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从来没有暗示过你要出一点钱来赞助道场,没有!这个我跟他十年,我亲眼看到的。道场里面决定不化缘,特别是讲经道场,他多次教导我们,讲经道场要化缘,有很多人不敢来听经,这个地方去了要钱,算了,不去了。把人家听经的机会断掉了,这个罪过很重。所以充其量讲堂里面放一个小箱子,福田箱,广种福田,摆在那里,没有人管,决定没有人勉强我们捐一点钱,不可以!信徒也不可以,你愿意捐献,你捐献,你不要劝别人。你捐献是出於你自己的本意,你劝别人,别人是被动的。佛家教学那个意思很深很深,所以它的功德叫究竟圆满功德。在教化众生当中,决定保持自己的清净心,纯善的心,如果我们的清净善心善行稍微有一点夹杂,这是过失。不要以为这一点点夹杂好像没有妨碍,其实妨碍很大,它障碍你这一生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念佛,它障碍你这一生不能往生净土,我们要懂得。我们再看下面第八段:
【普眼者,略有五义:(1)诠普法。(2)普诠诸法。(3)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见一切故。(4)唯是十眼之所见故。(5)非唯十眼圆明方见,能所不异,方能见故。】
这一段是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节录的有经、有疏,疏就是注解。注解前面讲的「普眼」,清凉说这里头有五个意思:第一个是『诠普法』,「普法」就是一切法。由此可知,普眼是包括一切法,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一法不漏,这算不算是普眼?跟诸位说不算。要怎样才算是普眼?十方三世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乃至於佛弟子,佛在经上讲五种人说经,全都包括在其中,这才叫普法。第二个意思『普诠诸法』,第二个意思比第一个意思要广,要不然你看起来不是一样的事情吗?不一样。前面第一个普法,那个法是讲佛法,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所说的这些佛法;第二个意思,是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包括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统统在里头,诸法。这个境界就非常非常广大,可以说是虚空法界、过去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叫普眼。第三个意思讲证得,你入了这个境界,『得此法者』,得普眼。由此可知,从前面两个意思来看,得普眼是什么人?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人才得普眼。在《华严》里面最低的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才能证得。证得之后,『一法之中见一切故』,《华严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证得了。
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说,我们赞叹佛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为什么含无量义?这一法之中,一句是一法,一个字是一法,一个名相是一法,具一切法。不但佛教的经典如是,你要是真的得普眼,世出世间任何一法皆是,所以大乘法中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那个法是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大而虚空法界,小而毛端毛孔,经上常用毛端毛孔比喻正报,再用微尘比喻依报,一毛端、一微尘,都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是真的吗?一点都不假。何以见得?称性。你们想想看,世出世间哪一法不是自性?《华严经》上说得好,「虚空法界国土众生,唯心所现」,那个心是真心、是本性,你说哪一法不称性?既然称性,哪里还有范围?称性没有范围、没有界限。我们常讲「深广无际」,际是没有边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今天见不到,是我们没有得普眼,如果我们得普眼,我们就见到了。
得普眼见到这个事实真相,你最低限度也是法身大士。在中国历史里面,一般人都知道,唐朝惠能大师得到了,他得到的时候年岁并不大,《坛经》里面记载他二十四岁,五祖忍和尚就把衣钵传给他。我们想想,他何以能,我们何以不能?仔细观察,我们就明白了,总的因素,他能放得下,身心世界、世出世法丝毫不染著,彻底放下了。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他的境界,但是经念了这么多,依照经典的标准,惠能大师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这是可以肯定的,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你看看他替别人讲经说法,他那些经教没学过,《坛经》分量不多,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他不会写,他讲,别人给他记录的,所说的都是佛法。我们也相信一定有很多世间人,世俗的事情、家庭的事情,私事,我相信很多都会向他老人家请教,他样样通,行行通,没有障碍,世出世间法一切障碍都没有。我们想想,是放得下好,还是放不下好?放不下自己有障碍,障碍了自己的普眼,障碍了自己的普门。为什么他放得下,我放不下?就像我刚才所说的,章嘉大师教我一些方法,求佛不求人,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怎样才能够跟佛菩萨感应道交?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你放不下,没有感应。放不下什么?你有烦恼,你有所知,决定是障碍。你有营求,营是经营,有心去经营,有心去做,那个心是妄心,它不是真心。
我们在祖师大德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的例子,像我们净土宗莲池大师,他的道场在杭州云栖寺,我们从他老人家传记里面看到的,这在《莲池大师全集》里面有。云栖寺怎么形成的?他老人家看到这个地方不错,风景很好,环境很幽静,在那里自己搭了一个小茅篷,在小茅篷里面进修。以后被上山游玩的人碰到了,跟这个法师谈谈,发现这个法师有道德、有真学问,这才传出去,慢慢的很多人到这个地方来参学,向他请教。一个人住一个小茅篷有多大?这个我们可想而知,我们自己也住过茅篷。以后一些出家人仰慕大师的德行,想亲近他,这很容易,山上地很多,旁边再盖个茅篷,愈来人愈多,茅篷就扩大了。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大富长者们他们知道了,来找大师,现在你们人多了,要不要盖个大殿、盖个念佛堂?有人来发心,他说可以,好,你们盖吧!一点心都不操。云栖寺的大殿不叫「大雄宝殿」,它那个匾额叫「神运殿」,护法神替他盖的,他操什么心?自自然然发展形成一个大丛林,道德的感召,不但感动人愿意到这个地方来参学,感动佛菩萨护念,感动诸天善神拥护,哪里要自己操一点心?不像现在有很多,我看这个法师建一个道场到处化缘,真是焦头烂额,我看到了很难过。这样的事情我不能做,我知道我没有这个定力,我决定会被境界所转,要是被境界所转,我们这一生最大的愿望,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桩事情决定受到严重障碍,那怎么能做?
我们要做的事情要学菩萨,我们要得「普眼」重要,我们要得道场这个事情不重要。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道场太多了,好多人都建道场,我们再建道场,多余的。我们干什么?人家不干的我们干,人家已经干的,我何必干?李炳南老居士过去在台中讲经、教学、劝人念佛,没有地方,在人家家里讲,人家的客厅,听众十几个人,星期一在张家,星期二在李家,星期三在王家,轮流讲。以后听的人愈来愈多,他们大家发起,我们搞一个讲堂,这就是台中莲社的缘起。在听众当中有几位经商有财力的,他们带头,买了一间民房,把里面房间统统拆掉,改成一个很大的厅,就做了讲堂。经过十年,旁边的房子要卖,都买来慢慢扩充,现在大概总是有三、四十年,扩充到现在台中莲社这个局面。没有化缘。他老人家要是化缘,我想想看,要盖个比佛光山大的都不难。为什么?他那个德望够。不要说别的,我在台中学习的时候,那个时候台中莲社成立十年,信徒有多少?莲友二十多万。我在台中的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有二十多万。他不想做,不开口。到李老师往生的时候,我的估计台中莲社莲友肯定超过五十万人,无论是在财力、人力、物力都相当可观。他不做,这里头有大学问,我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不做?他在,没有问题,很如法,是个道场,这个场有道。他要是不在呢?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他老人家自己跟我讲的。我有一年从美国回台湾,特地到台中去看他,跟他在一起吃饭,他跟我说,他说:「我活著还撑这个局面,我要死了之后,别人不晓得,净空法师你知道。」我点点头。他老人家走了之后,他的几个道场各个都独立,彼此没有互助合作,实在讲很痛心。这个事情他非常清楚,不扩大有道理,扩大之后财产多了,这些人看到,道心不坚会变心。李老师从前跟我们说,在建庙的时候,大家出钱出力到处化缘,去找钱,去拉信徒,各个都是菩萨,热心;建好之后争权夺利,各个都变成罗刹。我们听了他的话,仔细观察,有道理,永远不退初心太难太难了,不容易!能够保持著初心永远不退,这个人肯定有成就,怕的是名闻利养一现前,心就变了。
我这一生为什么不搞道场?我看到李老师,听他老人家教诲,看他一生的行持,我深深感觉到搞道场是一个很冒险的事业,我不干。我赞叹别人的道场,我一生只搞讲经教学,哪里有缘哪里去,所以建道场这个念头完全没有了。图文巴现在建这个佛学院,净宗学院,跟诸位说不是我的道场,我不住在那里,我也不会去当院长。现在是因为他们没有澳洲身分,我暂时挂名做院长,我再替那边人办这个身分,他们身分一办到,我这院长马上让给他们,我才不干这个傻事。我一生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你的心才清净,你的心才安,心安理就得到了。哪个地方请我去讲经,我去讲经多好,作客人,一生作客不作主,作主人事多,作客人没事。这个主人待我好,多住几天,稍稍有一点面孔不大对,赶快走路。为什么?保持友谊,以后好见面。稍稍觉得有一点不对,就要走了,所以永远跟这些道场都保持很好的友谊关系,这个多自在!所以道业重要,这是讲到一定要得此法,得法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个讲『唯是十眼之所见故』。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十眼圆明,在一般大乘经教里面讲五眼。五眼不比十眼少,十眼不比五眼多,诸位要晓得一多不二。说十眼就是五眼的详细说,展开来,五就变成十,说五眼是把十眼归纳、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这里头最重要的是慧眼、法眼。那个佛眼,五眼里头有佛眼,十眼里头有佛眼,佛眼是总的说,到最后做总结佛眼。最重要是慧眼、法眼,不是肉眼,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心眼,也不讲肉眼。慧眼是智慧心,你要用智慧去观察。法眼能观到诸法的真相,看到一切诸法性相、理事、因果,你都通达明了。所以,他在一法当中见一切,在一切法当中见一法。
后面这一句好,没有后面这一句,我们在想,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恐怕这是与我们没分,有后面这一句,我们有指望。『非唯十眼圆明方见』,「唯」是唯独,并不是唯独要十眼圆明你才能见到,那一定要到如来果地,最低限度也得要是法身菩萨,我们凡夫哪有分?后面两句好,『能所不异,方能见故』,有这两句,我们在这上下功夫,我们有希望。「能所不异」,不异就是不二;换句话说,我们认真努力修清净心、修平等心,离分别执著,我们也能够得此法,这是佛的境界。入这个境界,一切诸法平等,以平等心、清净心看一切诸法,就入这个法门。对一切众生分不分别?当然要分别。那就是六祖问永嘉:「你还有分别吗?」永嘉答得好:「分别亦非意。」「意」是什么?我自己的意思。「亦非意」:分别不是我自己的意思。这是什么?这是拿来的皈依证,我心里头没有分别这是皈依证,你们大家叫它皈依证,我随顺你们也叫皈依证。你们拿到这个皈依证有意思,我拿到这个没有意,这叫「能所不异,方能见故」。我在此地透这一点消息,诸位细心去思惟,细心去体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跟大家和光同尘,没有两样,心地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点自己意思。那个意思是妄心,没有这个妄心,你所用的是真心,用真心的人称佛菩萨,用妄心的人称凡夫。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