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五章 声德如来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31

第五章 声德如来


  昨天,在讨论涵盖三摩地之真义及如何开展三摩地的第四章时,有人问道:“‘止’和‘观’——定静和内观——与《三摩地王经》在此处所提及的三摩地有何不同?”我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也许还不够清楚,所以,今天我将就这个题目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和梵文的“止”或“奢摩他(samatha)”对等的藏文字是“息内(shiney)”意思是“定静”或“平静”;和梵文的“观”或“毗钵舍那(vipasyana)”对等的藏文字是“拉(格)恸(lhagtong)”,意思是“清楚地看见”或“内证”、“内观”。源自梵文的“止”与“观”这两个名词,在许多宗教——包括佛教及非佛教——系统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印度教瑜伽传统也使用此梵文术语,你可能在印度教典籍或教法中听到完全相同的名词——某人在做“奢摩他”及“毗钵舍那”的修持训练。不知情的人可能会因而论断:由于印度教修行者修持“止”和“观”,这种训练和我们佛教徒所使用的方式完全一样。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其中的差别非常大,虽然所使用的名词一样,意义却完全不同。
  更进一步地说,即使是在佛教修法的不同脉系或学派中,这两个名词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以使用巴利文为主的上座部或俗称的小乘传统中,巴利文的“止”和“观”几乎和梵文一样:“沙摩他(samatta)”及“毗钵沙那(vipassana)”。我们或许会因而相信,由于所使用的名词很类似,小乘传统的“止”、“观”修法和金刚乘传统的“止”、“观”修法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事实绝非如此,“止”、“观”在这两个传统中的涵义及实修教法,均有不同。
  简而言之,《三摩地王经》中所提及的“止”、“观”修持,和非佛教的印度教瑜伽传统中的不同,甚至和小乘传统中的也不一样。
  此外,在大乘的法教当中,关于“止”和“观”修持的意义也相当广泛,除了可以分为一般方法及特殊方法之外,修持教法的差异与类别更多。如此说来,根据大手印系统修持的“止”、“观”,和本经所叙述的三摩地有任何差别吗?不,没有任何差别,它们完全一样。
  根据此部经典,三摩地的意义和经由大手印教法而开展的禅定状态,完全一样——虽然两者的语言不同。经典的术语用于一般教法,但是,实际修持的甚深意义多少有所隐蔽,大手印系统则将此经典的隐蔽之意全然显露出来。在大手印系统中,上师以非常直接、有利于弟子立即将意义运用于实际经验的方式,将心要教法传给弟子。弟子被教导说:“首先,你应该这样修习,然后这样修习,然后再按照……等等方式修习。”这是一种非常清楚及直接的方式,差别在于传授教法的方式,但是,三摩地的体性是完全一样的。如此,《三摩地王经》的第四章描述了三摩地的体性及如何做此修持。
  无上圆满胜利者再度对月光童子说:“童子!既是如此,若一位菩萨摩诃萨渴望达到此三摩地,并冀求迅速、真正及全然觉醒而达到无上圆满及真实的证悟,他应该彻底修习此三摩地。童子!他应当如何为此目的而彻底修习三摩地呢?童子!有此愿心之菩萨摩诃萨,应该以充满大悲之心,于一位住世如来或已入涅槃的一切如来面前,竭尽所能地供养法衣、饮食、卧具、医药及其他物品:鲜花、末香、涂香、花鬘、香水及香粉;宝衣、宝伞、宝幡及尊胜幢;饶钹及钟铃之乐音。然后,将供养之功德悉数回向证得三摩地。”
  “他应该全然无所求地供养如来,他应该不求欲想之物、不求享乐、不求生于善趣及不求轮回果报,但以佛法为意念地做供养。因为,若带有如此之希求,即是不视如来为法身(梵文dharmakaya);若不能视如来为法身,又如何能视如来为色身(梵文rupakaya)?”
  “童子!真供养如来之法是不作想有如来、不作想有我及不求果报。若你以三轮清净之供养来礼拜如来,你将能证得此三摩地,真正且全然觉醒,达到无上圆满之证悟。”
  在第五章中,释迦牟尼佛讲述他过去某世生为一宇宙之王——大力王的故事。在这一世中,他遇见示现于此世界的声德如来。这个故事的重点是大力王出于此佛的强烈信心及虔敬心,而做了多样物品的大供养,包括法衣、医药、饮食、住处等……,因此积聚了极大的功德。大力王的大臣及人民开始效法他的榜样,也做了许多大供养,并累积了很大的功德。然而,声德如来觉得诸大臣及人民供养的动机,未必是证得无上圆满开悟的直接善因,因为他们还没有机会做真正的佛法修持。所以,声德如来给了一次开示,清楚地指出他们的缺失,并解说补正的方法。他说:“你们能做供养当然是一件非常吉祥的事,但是,这本身尚不足以称为真正的佛法修持。”在听闻开示之后,大力王及他的大臣和子民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及如何修持三摩地,并得到相当的成就。这是此经典第五章所叙述的故事。
  这一章的要旨是说明正确的动机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我们的动机应该是殊胜的、非比寻常的,平常的动机并不足够,因为它无法导致全然的开悟。身为大乘修行者,四加行是金刚乘系统内开展及坚定此殊胜动机的具体法门,可进而分为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方式是培养菩萨之愿心或生起菩提心,藉此确定我们选择了崇高的大乘道,并超越了较低层次之道;另一种方式是皈依三宝,藉此确定未偏离正道。
  反覆思惟轮回之过患并产生“出离心”——真诚地希望脱离幻惑之苦的愿心——是四加行的第一部分,目的在于确立进入正道的愿心,并开始寻求及依止真确、无误的法道。遵循此一真确、无误的法道,必须对圆满证悟者——佛陀——具有完全的信心与信任,以他为正道的上师及主要的皈依对象。此外,我们也必须对佛陀所给予的口传教法及保有并修持这些法教的尊贵僧伽具足全然的信心与信任,以此为证悟之道及行于道上的良伴。藉由皈依佛宝、法宝及僧宝(三宝),我们能避免落入错误之道的忧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听到“皈依三宝确保我们行于正道”的说法。在实修皈依法门时,我们必须持诵十万遍皈依文,并同时做十万遍皈依大礼拜,以坚定皈依的愿力,这就是四不共加行——四加行的第二部分——中的第一加行。
  接下来,我们要领受菩萨戒,以超越较低层次之道。当然,开始修持佛法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是,我们已经在轮回中徘徊、游荡无数生、无数世之久是不变的事实,我们也因而养成了只为自己的利益著想的强烈习气。当我们开始修持佛法时,只为自己的利益而修持及达到某种成就,是很自然的倾向。就激励自己修行而言,这是很好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自利的心态并不圆满。如果我们维持这种局限于自利的心态,将永远无法达到利益一切众生的圆满证悟功德;我们必须扩展我们的心态,否则,将继续停留在较低层次之道,只能得到有限的成就。
  我们应该以利益如虚空般无量无边的众生为修法的目的,而不是只为了利益自己或有限量的人——不论是十或一百、一千、一万、十万、一百万、甚至十亿。如此,我们才能达到所谓的全然、圆满开悟的无上境界,并利益如虚空般广泛无量的众生。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将心导向其他一切众生的福祉上,因为所有的众生都希望能离苦得乐,但是,由于无明的缘故,他们不知道如何创造乐因以及如何避免苦因。心中要存有这个念头:“因具有大福报而进入佛陀法教之大门的我,已经知道如何创造乐因及避免苦因。我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修持正法。我将朝解脱及开悟的究竟目标进展,并于未来满足如虚空般无量无边之一切众生的愿望。我将能保护他们不受痛苦的折磨,而且,我将把他们全部安置在至妙圆融的快乐之中!”这种态度称为“以无上正觉为目的的愿力”。
  将我们修持的果导向利益一切众生,是唯一的正确修持动机。为了提醒自己不忘失这个动机并每日都使之增长,在皈依大礼拜(第一加行)结行的部分,我们领受菩萨戒,将菩萨的殊胜动机鲜明地植入心中,藉此超越平凡或较低层次的动机。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六章 三摩地之彻底修习
下一篇:月灯·确实了悟·第四章 三摩地
 月灯·起亲想·第二十八章 持戒
 月灯·确实了悟·第四章 三摩地
 三乘佛法心要·金刚乘·直观自心
 三乘佛法心要·序 前言
 月灯·结论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证悟
 三乘佛法心要·大乘·佛性
 月灯·圆融之了解·第三十三章 受持是经之利益
 三乘佛法心要·小乘·小乘的禅修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念处修行要领[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我们应该如何念佛计数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金陵刻经处是在什么时候创办的?创办人是谁?[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六、山家教观时期——义天传山家教观[栏目:曾其海教授]
 没必要看轻自己[栏目: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精进是一种迫切 而不是一种勉强[栏目:达真堪布]
 中国律学源流(温金玉)[栏目:律宗文集]
 每天的修行,除了念一句佛号以外,是否还需要念很多咒?还是要诵经?[栏目:慧律法师]
 运用佛教的智慧 于生活中对治贪嗔[栏目:佛网文摘]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9.佛道之别[栏目:善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