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六八集) 2011/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6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二十五面,第六行看起,经文,第六行经文:
【如佛无碍智。所行慈愍行。常作天人师。得为三界雄。说法师子吼。广度诸有情。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
这个两首偈,前面两句是讲「悲智如佛」,后面六句是「说法如佛」,阿弥陀佛慈悲说法。我们看黄念老的注解。「上二偈」,前面我们读的这两首偈,「乃愿求佛德,愿己福慧等同如来」。这是学佛,特别是修净土,希望将来往生极乐世界不能没有的大愿。佛是福报圆满,智慧也圆满,所以我们在念三皈依常常念到,「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圆满,二就是两种,两个圆满,一个智慧圆满,一个福报圆满。从这个地方也就知道,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有什么好处,学佛的目的何在。这个地方的答覆,我们能想到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十法界的众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如果提起智慧跟福报谁都要,没有界限,大家都要。圆满的福慧只有在佛法里面能够学到,佛法不是宗教,这点要搞清楚。佛法里面承认宇宙之间有神,但是不祀奉神,不向神学习。不但不向神学习,神还要向佛学习,为什么?他想求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这个只有佛这里有,神那里没有,所以神要到佛这里来求福慧。佛法是师道,这个要知道。极乐世界,你看看我们学了这么多,极乐国,讲的有极乐国,没有说到国王,说明极乐国里头没有国王,极乐国里头也没有大臣。极乐国里头只有两种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
很像是个学校,它又不是个学校,怎么不是个学校?学校无论是古是今总有三个纲领执事,也就是分工,它有组织。极乐世界没组织,像什么?像私塾。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做的,那很像极乐世界。他的学生很多,经典上我们常常念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常随众,佛到哪里跟到哪里,从来不离开的,总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是常随的,临时来参加的,我们想想能少过一千二百五十人吗?肯定超过,不会少过,佛这个僧团我们估计一般应该有三千人。三千人这个团体它没有组织,没有把它分成大队、小队、中队,没有。每天接受佛陀的教诲,佛除了讲经教学,当然还有解答问题,现在我们讲同学的分享,世尊的解答有这个。你看经论,这个论里面问答就非常多,任何人都可以提问题,佛来解答,菩萨解答,就同学们解答,这个我们看到很多。所以佛这个国家,这个国土里头很像学校,又没有学校的形式。你说它是个国家,它没有国家的组织,这真叫大自在,它不像是君主,也不像是民主。这个里面的人,世尊介绍的时候说得好,「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些上善之人还要人管他吗?还要人去维持秩序吗?他自然就整齐了,这给我们体现出一个最圆满的社会。世间人做不到,那就是说修养素质没有那么高,就做不到。到那样的素质,人不需要别人管,也无需要管别人,这真得大自在,个个都是圆满的福慧。
「首句,如佛无碍智」,智是智慧,没有障碍的智慧。清凉大师判《华严经》叫四无碍,四种,第一种理无碍,第二种是事无碍,第三是理事无碍,最后一个是事事无碍。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障碍的法界,人人都契入四无碍的境界。这么多人俱会在一处,极乐世界人无量无边,没法子数的,有秩序,整整齐齐一丝毫都不乱。怎么知道?我们看到西方世界,山河大地、树木花草一点都不凌乱,你就晓得那个地方的居民。居民要是乱,依报就乱;依报不乱,整齐,正报肯定整齐,依报随著正报转。自然的规律,没有任何人勉强的,没有任何人在安排、在指挥,没有。「求己智如佛也」,这一句是「如佛无碍智」,求自己的智慧跟佛一样。「无碍智者,指通达无滞、自在融通之佛智」。通达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法他不知道,没有一法他不通达,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现在这个地球上物理学家他们求智慧,但是他们的智慧有偏不圆。现在这个物理学家,他们向两个方向发展,都是专攻。宏观宇宙,专门研究太空,这个太空有多大?有没有边际?有多少个星系?不能用星球来计算,用星系。星系的标准是以银河系为单位,这宇宙之间有多少个银河系,这是宏观宇宙,向这个方向,想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第二个反方向,向微观世界去观察,观察什么?观察原子、电子、粒子、夸克,现在所提出的量子、小光子。大乘佛经里面也讲这两桩事情,跟现代科学家讲得非常非常接近。可是科学家这两种最后的定论还没有,没有最后的结论。
佛经上有,宇宙从哪里来的?小光子怎么发生的?科学家今天的总结是无中生有。无怎么会生有?而佛法讲得就清楚,心现识变。心不是我们想像的心,这个心是真如、是自性,自性能现能生,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现能生。识变,千变万化,那是妄想分别执著在操作的;妄想分别执著要是没有了,这些现象就不会产生变化,它就不变。佛告诉我们「相由心生」,这个相是现象,所有的现象;「境随心转」,这就是说一切现象、一切境界,统统跟著你念头在变。你念头善,它就变善,没有一样不善;念头不善,外面没有一样是善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今天的科学跟佛所讲的愈来愈接近,能不能完全对佛讲的他完全发现?这个大概不太可能。什么原因?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如果我们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思想、思惟,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功能非常大,对外能够缘到虚空法界,对内能够缘到阿赖耶的三细相,但是它缘不到自性。为什么?因为它是妄心,八识是妄心,妄心所缘只能是妄境,缘不到真心,缘不到自性。要怎样才能像佛一样?要把阿赖耶舍掉,这个事情难了。像大乘法相宗所讲的转八识成四智,八识就是阿赖耶,阿赖耶、末那、意识跟前五识把它转过来,转过来变成四种智慧是无碍智,四种无碍智就见性了。转第六意识你就是不分别了,妙观察智现前;转末那不执著了,平等性智现前;阿赖耶跟著转,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这就是佛的无碍智。我们能跟佛一样吗?能,因为这四种无碍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诸佛菩萨亦如是。只要我们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这个智慧就现前,智慧现前之后超过现在的科学家。
下面句,「《涅槃经》第八」,《涅槃经》的分量很大,第八卷。「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这是经上这一句经文,前面还有问答,所以这个前面有一句,如来不尔,如来不是这样的,不是你们大家想像的。悉知自地,知自己,对於自己完全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晓得,自己将来到哪里去也晓得,自己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没有不知道的,这知道自地。及知他地,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这个他范围太大了,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众生,他没有一个不知道,知道他。他还有花草树木这一切植物,山河大地、十法界依正庄严,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为什么?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心现识变的,他把能现的心找到,他把能变的识也找到,所生、所现、所变的哪有一样不知道!所以佛家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你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回归到自地,你从这里出生,最后还要回归到这里,回归到自性。回归自性在《华严经》上讲妙觉位,究竟佛果,无上正等正觉。等觉菩萨还不能称无上,他上面还有一级妙觉,到妙觉再就没有了,称为无上。妙觉回归到常寂光,常寂光是自性,福慧都圆满,这叫无碍智。
「《大集经一》曰: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无碍智慧没有边际,善解,这个善字,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字,善解是法尔如是,他不需要学习的,我们今天需要学习你才明白,他不需要,不需要行吗?行,有证明。你看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学佛没听过经,没进过讲堂,他开悟了。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在方丈室里面召见他,跟他讲《金刚经》大意,在我们估计顶多是两个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提出他的心得报告只有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想到自性,这见性,没想到自性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本不生灭」,它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就说不必再讲,衣钵就传给他,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要他赶快走,唐朝时代,为什么要走?好事情,同学不服,同学天天听老师讲经听了多少年,今天你外面来了一个,字也不认识,讲堂根本没进去过,怎么衣钵传给你?大家不服。这个我们讲的嫉妒、傲慢,要夺取你的衣钵。所以五祖半夜把他送走,叫他赶快逃去避开,免得人找到你会伤害你,这逃难。他在猎人队里头住了十五年,没人知道,替猎人打工,给这些猎人做饭,猎人需要他,他吃肉边菜,猎人吃肉,他青菜放在肉锅旁边煮熟,他吃他的肉边菜十五年。十五年之后大家把这个事情淡忘掉,障碍没有了,他才出来。诸位要知道,开悟了请他讲经他什么经都能讲,没有一样不知道。如果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可能人家还要请他讲讲传统文化,他也能讲,世出世间法全没有障碍,不可思议!这是什么?这无碍智慧,是自性里头的,只要你明心见性,这个世出世间全通了。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这个三世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的过去、未来他全知道。
「《魏译无量寿经下》云: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康僧铠的译本,流通很广,有这四句经文,佛眼具足,五眼圆明,众生有肉眼,天人有天眼,声闻有慧眼,菩萨有法眼,如来有佛眼。具足什么?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上面具足下面,下面不具足上面,我们凡夫只有肉眼,天人有天眼,天眼也有肉眼,但是肉眼不包括天眼,天眼包括肉眼。阿罗汉的慧眼包括天眼、包括肉眼,所以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法性就是自性,自的意思跟法的意思完全相通,一切法的自性,法是一切法,性是自性,所以用法性来概括,也就是佛性,佛是觉的意思。觉了法性,觉性,用个觉,用个性,觉性,这是佛的意思。法性是什么?能现能生。法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一个都不漏,佛都看到、都明了了。所以他能够以无碍智为人演说,在遍法界虚空界里教化众生,没有障碍,这是佛。
「故法藏发愿求此无碍智,为九界众生演说妙法,契理契机,一切无碍。」法藏菩萨发愿求佛智慧,如佛无碍智,这个佛是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求智慧,没有智慧你就不能度众生,度众生一定要有圆满的智慧、无碍的辩才,你才能教,你才能感化他。对象是九法界众生,这范围大了,不是一佛土的九法界,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九法界众生,我们没法子想像。诸位要知道,佛菩萨的境界实际上跟我们没有两样,不一样的只是他们觉了,我们迷惑,差别就在此地,如果我们破迷开悟,跟他没有两样。迷惑是真可怜,迷惑就是糊涂了,不知道事实真相,自以为是,自己的真心没有了,真心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他都没有。现在我们起心动念染污的,不平等,杂乱无章,迷惑颠倒,所以我们对於宇宙的真相,诸法的实相,我们全看错了、想错了。意地上错误,连带的你说错了,你干错了,那就造业。所以佛、这些法身菩萨一定是见性,才能帮助九法界众生演说妙法,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你看。
世尊当年在世,十九岁表演求学,他是演一个现在人所说的知识分子,用这种身分来示现好学,知识分子好学,学了十二年,当时印度所有宗派学术他全都学了,十二年学完,没地方学了。为我们表演成佛,就是表演成就无碍智慧,成就圆满的德能,这都自性里本有的。众生迷失了,示现怎么成就?在毕钵罗树下入定,从定中示现出定,夜晚看到天空的明星,就是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他见性了,这做样子给我们看。十九岁出家的时候给我们示现的,烦恼障放下;菩提树下,毕钵罗树以后就叫菩提树,他在这里开悟的,所知障放下。什么叫所知障?十二年所学的叫所知障。你要不放下它,你就见不了性,它障碍你见性。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清净心、平等心、觉心现前,做样子给我们看,这叫成佛。成佛之后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四十九年教学没有一天空过,世尊没有一天放过假的。他的教学不拘形式,一个人来问他,他教,两个人也教,团体来也教。圆寂之后,你看他的这些学生,把老师一生所讲的这些妙法,请阿难复讲。这桩大事由迦叶尊者来主持,阿难复讲,五百阿罗汉见证,记录下来编成经典流传后世,这为人演说。
「契理契机,一切无碍」,理是自己所证得的,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这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的理体。这法从哪来的?不是无中生有,它有个道理在里头。一切众生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成佛了,成佛,你所证得的境界完全是相同的,理是一个理,一个自性,没有两个自性。所以说「上契诸佛所证之理」,这叫契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契机是什么?契机是适合众生的程度。众生程度不一样,千差万别,所以佛说法也千差万别。这叫什么?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没有一门不契理。不契理那就不是佛法,法法都契理,所以它是平等法,没有差别。教化众生,上上根人是一闻千悟,就像惠能大师在忍和尚方丈室,两个小时就解决了,他就成佛,这上上根人,这种人很少;上中下根就得要花一点时间来教。世尊教学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华严时,二七日中定中讲经,讲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那是度什么人?度上上根机的人。不是上上根你见不到,你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大树底下打坐,你不知道他在那里讲经。所以上上根人是法身大士,能够进入世尊禅定之中,你在定中的时候,能进入他的境界,听他讲经说法。
没有这样能力的人,佛按部就班来教你,先讲阿含十二年,办小学,都讲伦理、道德、因果,普世的教育。像中国圣人一样,跟你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给你讲这个东西,这小学讲的。到中学这方等八年,加起来二十年;这二十年的基础,才真正跟你讲智慧,圆满的智慧,般若,《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诸位想想,讲经教学四十九年,用二十二年来讲般若,世尊教学以什么为宗旨?当然是般若,智慧,佛法是智慧。这二十二年结束叫毕业,叫大学毕业;后面是研究所,研究所八年讲什么?讲《法华》。《法华》是什么?成佛之道,一乘法。般若是菩萨,法华是成佛,到法华会上一切皆成佛,「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成佛是成什么?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福慧圆满一切无碍。
第二句,「所行慈愍行」。前面一句所说的是「如佛无碍智」,智慧开了要帮助众生,不帮助众生这智慧有什么用处?所以接著这是度众生。「所行慈愍行者,愿求己之所行,能如世尊之慈愍行也」。佛是菩萨的好样子、好榜样,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老师要做出好样子给学生看,身行言教。「世尊以无缘大慈,哀愍众生,等同一子,拯济负荷,悉登彼岸」。这是佛门教化众生的用心,教化众生的目的。他的动力,什么推动他的?这个世间人干事情,动力是什么?是名、是利,名利在推动他。现在这个社会名还是其次,主要动力是利,没有利他干不干?不干。有利可图他拼命去干,社会一般人谁不爱利?稍稍素质提升一点,我们讲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要名。菩萨、罗汉不如是,他名也不要,他利也不要,他干得比谁都积极,这个动力是什么?慈悲,慈悲心在推动他。而且这个慈悲心是没有条件,无缘是无条件的,这个了不起。一般这个慈悲心有条件,他是我的儿女怎么不爱他?这就是条件。佛对一切众生无条件,其实还是有条件,条件是什么?他知道,别人不知道,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所以常说「无缘大慈」,底下一句「同体大悲」,同体!换句话说,帮助你是帮助我自己,不是帮助别人,自他不二。你受苦,我看到心里难受,为什么?一体,我不能不照顾你。譬如我们左右手一体,左手受了伤,右手要不要去给它包扎去救去?它为什么要去帮它?一体,就这个道理。
众生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就错了,这叫迷。什么时候你觉悟?你能把众生真正看成一体,你觉悟了;你还没有把一切众生看成一体,你在迷,你没有觉悟。佛在这个世间,佛看我们是一体,我们不以为然,这就是我们迷,他觉。不觉悟的人还怀疑佛,佛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是不是有企图?有什么目的?全都给想歪了。可是佛知道,你要有这些想法,佛就远离你,暂时不理你。你要是对佛有感恩、感谢照顾,佛真的来照顾你,就会照顾你很多;你要怀疑他,他就走了。所以真正动力是这个一体,他要帮助你,肯定帮助你成佛。你成佛之后,你完全明白了一体,才真正明了事实真相。所以对於迷失自性的众生、十法界众生哀悯,生哀悯心。看一切众生等同一子,等是等於,好像这个父母只养了一个小孩,独子,他怎么不疼爱!这是用这个来形容,佛对於一切众生的慈悲怜悯。像外国宗教里面上帝的独生子,《圣经》里这个说法跟佛经,我相信意思是一样的,等同一子。拯济负荷,拯是拯救,济也是救济,负荷,担负起这个责任,要把这些众生教好,要令这些众生回头。这就是三皈依上所说的,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我们学佛,进佛门第一桩事就是受三皈礼。但是今天的三皈是有名无实,为什么?它不重实质。
三皈是有条件的,不是没有条件,不是什么人都能受的。净业三福里面给我们说的就是条件,怎样的人才能够接受三皈?这经本上常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个标准。善是什么标准?十善业道,你要把十善业道做到,你才有资格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你才有资格接受三皈。否则的话,三皈是假的。十善业道前面还有「慈心不杀」,你有没有做到?慈心不杀前头还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看看第一福是第二福的基础,没有第一福哪来的第二福?所以诸位同学你细心去观察,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落实?《弟子规》落实了。《弟子规》里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你做到没有?那是一百一十三个原则,展开来无量无边。佛家的十善业道,在小乘展开是三千威仪,在大乘菩萨展开是八万四千细行,《弟子规》展开不会少过它。同样的《太上感应篇》里面讲的善恶果报,举例子一百九十五条,不多。这是十善业道的根,没有这个十善就没基础,十善无法安立了。佛教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超过印度。当年他的弟子们传法,四面八方全世界都传,唯独在中国成就,什么原因?中国的基础太好,儒跟道的基础。所以在全世界各地方所传的,到后来逐渐都没有了,有的传二、三百年灭亡,有些传五、六百年,七、八百年,很少超过一千年的。
唯独在中国两千年不衰,什么原因?儒道扶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佛法也进入主流。今天谈到中国传统就离不开儒释道,离开儒释道中国传统就没有了。我们想学佛,我们想在佛法里得一点成就,你能够疏忽吗?如果年轻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要发心弘护正法,弘法、护法都要扎四个根,第四个根是《沙仪律仪》,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尊师重道。佛法是师道,儒家讲的是孝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就没有佛,有佛一定有孝,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我们离开孝亲尊师,那你的根坏掉,你怎么努力你都不能成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根坏了。所以净业三福把孝亲尊师摆在前面,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现在人不讲究这些,所以圣贤的根没有了,佛菩萨的根也没有了。这个时代没有圣贤出世,我们就明白了,圣贤为什么不能出世?根没了。圣贤出生到这个世间来,父母不知道栽培,不懂给他扎根,虽是圣贤再来也是平平凡凡过一辈子,这就错了。所以,有了智慧,要发愿行佛之所行,「故愿能行佛之所行」,佛之所行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拯济负荷,悉登彼岸,这是佛之所行,故愿能行佛之所行。「故上句愿求佛智慧,此句愿求佛慈悲,智悲并运,圆契菩提。此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有智慧没有慈悲,不能够利益众生;有慈悲没有智慧,也做不到。所以说是学佛必须要学这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具足,就是此地讲的悲智并运,圆契菩提了。
那要你发心「常作天人师」,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什么身分?老师的身分。所以佛菩萨一生所做的是教学,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他不是宗教,他教什么?每一部经里面都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大乘经典里面有科学、哲学的教育,伦理、道德、因果,这叫普世的教育,这是普遍教化众生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教育的目标。对自己呢?给诸位说,一无所求,名闻利养连边都不沾,心地清净平等,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应化在世间教化众生,对自己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为什么没有妨碍?没有染污。如果在这里面动了名利心,你被伤害了,你清净心失掉,平等心失掉,你堕落做凡夫,你得要搞六道轮回,就退转了。佛菩萨教化众生永远是三不退,怎样能保持三不退?就是三轮体空,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得大自在,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世间人莫名其妙,他真妙,这个妙世间人不懂,世间人胡思乱想,肯定有企图,肯定有目的,要不然他为什么这么干?愈猜愈讹,全猜错了,那叫造罪业。实在讲就跟父母对子女一样,把子女照顾得那么周到,他有企图吗?他有目的吗?可能有,自己老的时候儿子孝顺,儿女会照顾,这就他的企图、他的目的。佛不要,佛不要你照顾,不要你回报,这就不可思议,这就叫莫名其妙,真妙!这叫出世法,真的超越世间。所以「常作天人师」,以这个身分出现在世间,老师,这个老师很好,不收学费的,不要名、不要利,完全是义务教育。
所以释迦牟尼佛什么身分?我常说,给大家介绍,我们学佛,对老师不能不认识。这最初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你对於释迦牟尼佛不认识,你肯定会走错路,会走入歧途。你必须先认识他,他给我们做了好榜样,我们学佛就是向他学习。所以我学佛跟一般人的确不一样,我第一部看的佛书,《释迦谱》、《释迦方志》,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唐朝人写的,《大藏经》里头有。我学的那个时代六十年前,这个书买不到,世面上没有流通,怎么办?到寺庙找《大藏经》去抄,好在分量还不太多,我们自己也是只有抄写。所以那个时候学东西很辛苦,可是学得很踏实。读了之后,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这就肯定他不是宗教。他像中国孔子一样,是老师,不过孔老夫子还收点学费,他不收学费。所以我们肯定释迦牟尼佛身分,是现在所说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这他的身分。他自己一生所做的事业,那是多元文化教育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是义工,是这么个身分。我们才认识了他,我们得跟他学习,也要具这样的身分,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干这个工作,全心全力在推动利益一切众生,远离名闻利养。我们才学得像!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要求,要不然他做出样子干什么?他做出样子是身教,经典是言教,身行言教,这两样是圆融的,是不能够分离的,一分离就错了。
「天人师,为如来十号之一」,这些名号都是对佛陀的赞叹,所以他有十号。《华严》用十代表圆满,所以十不能看作数字,圆满的赞叹,他是天上人间的师表。「得为三界雄」,「三界雄」是什么意思?「亦为佛之德称」,还是属於赞叹他的。三界,这后头有,下面接著,「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六道。雄是什么意思?「《法华经方便品》曰:世雄不可量。《净影疏》云:世雄,佛之异名」。也是赞叹的,雄,中国人称为英雄,英雄是什么人?是什么意思?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称之为雄。什么事情一般人做不到?了生死、出三界,一般人做不到,天人也做不到。你看三界欲界的人,欲界可怜出不了欲界,超出欲界是色界,超出色界是无色界,但是三界都在六道里面,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佛能超出,这就没话说,佛是真的大英雄。佛陀在世一生居无定所,多半是在野外露宿,佛灭度了,不错,你看盖多少大庙,大雄宝殿供养他,这后人做纪念。供养佛的殿叫大雄宝殿,大英雄宝殿,这个大英雄就是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到。三界六道里头苦,三界统苦,苦断不掉;佛能断掉,这都是英雄事业。欲界有八苦,色界有坏苦,无色界有行苦,佛这三种苦都没有。苦是果,苦从哪里来的?苦从烦恼来的。
三界里面的苦是见思烦恼来的,也就是说你对於三界实际上状况,你看错了、你想错了。三界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把三界的真相说出来了,三界是一场梦。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三界里为我们讲经说法,教导我们这些众生,古大德称他们作游戏人间、梦中佛事,说得好,不是真的,你何必要当真?你当真就错了,不能当真。所以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对这个世间边都不沾,不要名、不要利,什么都不要,他不沾惹;沾上一点就被染污,清净心就没有了。事情不计成败,你只一昧去做去,好事尽管做去,做成了,众生有福;做不成功,众生没福。与自己丝毫没有干涉,尽心尽力功德就圆满,不是事情做圆满那就算圆满,不是的。《楞严经》上讲得好,「发意圆成,圆满功德」,你的心里真有,功德就圆满;不必是事,事有因缘不一样。我们前几年在汤池小镇办个文化中心,实验教《弟子规》,实验成功了,三年虽然是关闭了,功德圆满。不是我们不做,我们要随缘,缘具足欢欢喜喜的做,缘不具足欢欢喜喜的放下,痕迹都不著,这才是大圆满。今天这个世界混乱,地球灾变频繁,我们看到了众生苦难,众生在造业。我们在最近几年当中,代表学校参加不少次的联合国和平会议,这种机缘让我们认识了许多专家学者,也认识了许多国家领导人。我们很感动、很佩服,这些人确实有求治之心,希望天下大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们都能够幸幸福福的过他的一生。我们接触之后很感动,但是找不到方法。
我们今天的身分,在中国人讲方外之人,这是世间事业要放下,真要放下。但是你有没有慈悲心?要是有一点慈悲心,你看到这个你不难过吗?所以有缘我们要帮助,没有缘我们每天修学,依照经典修学、念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们,这就是我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在做,总得想想方法,所以在最近这几个月,我在高雄治牙周病的时候,看到一本书《诸子治要》。我才晓得唐太宗在世的时候,编了一部治国的宝典,叫《群书治要》,我晓得有这个东西,我就想找,找不到。因为这部书《四库》里头没有,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史书里面,《艺文志》里头也没有,没有提到这桩事情。我就很困惑,明明有这部书怎么会不见了?我在讲经的时候提过一次、两次,难得,有心的同学在网路上、电视上听到我讲经,大家替我找,真找到寄给我了,我很感激同学们帮这个忙。我展开书一看,民国初年的版本,看到前面几篇序文才晓得,这个书唐亡国之后在中国就失传。日本那边有,我们於是就明白了,这个书,唐朝是盛世,日本、韩国跟越南,他们那边到中国来留学的人非常之多,这些书他们带走了。唐朝还没有印刷,全是手写的本子,印刷术是宋朝发明的,都是手写的本子。手写的本子我们知道分量不多,很少,很容易失传。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轻而易举就可以印几十万册。
所以我看到之后非常欢喜,找到我熟悉的书店,台湾世界书局,我请它印一万套,这样以后就不会失传了。这一万套我想送给每一个国家,送给领导人,他们可以放在大学图书馆,放在国家图书馆。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最著名的盛世,今天在全世界许多华侨地方都有唐人街,它不叫汉人街,它叫唐人街,唐从哪里来?唐朝来的。它治国的一套理论、方法、经验,都在这部书里头。这部书分量不多,总共大概有五十万字,可以做为今天许许多多志士仁人一份很好的参考资料。这是我们方外人对於有政者的一点点贡献,奉献给他。这个事情只做到此为止,其他的我们不能再沾边了,我年岁也大了,再叫我做我也做不动,体力不够。晚年念佛、讲经教学,除此之外任何活动我都不想参加。回到我们的本行,释迦牟尼佛的方式讲经教学,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才真正得到大圆满。
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的注解,「佛断尽一切烦恼,故为三界中之大雄」。换句话说,断烦恼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佛告诉我们,断见思烦恼你就证阿罗汉果,断尘沙烦恼你就证菩萨果位,断无明烦恼你就成佛。所以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佛法修学中的三个学位的名称,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你肯断就是,不要人给你的封号,你自己就成就了。见思烦恼一断你就是阿罗汉,诸佛如来都承认你,六道就没有了。尘沙烦恼断了你是菩萨,比阿罗汉高,你在四圣法界不是下面这两界,是上面两界,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如果你无明烦恼断掉,四圣法界就没有了,不见了,好像你作梦醒过来,梦中境界没有了,醒过来是什么世界?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说诸佛如来有你一分,也就是你自己的实报庄严土,这么回事情。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不离自心,是自己心性变的。所以佛法修行,真正的功夫,不是别的,就是断烦恼。这三大类的烦恼,你统统都断了,不但是三界大雄,你是十法界的大雄,三界只是六道,不包括十法界。
「总之,此一段是大愿之总结」,大愿是四十八愿。「上言无碍智,求智慧也。自慈愍行以下,表誓愿也」。「《会疏》曰:愿是万行之先导」,它在前面引导你的行动,它在前面引导你,换句话说,你的行是有方向、有目标的,这是正行。我们的行,我们专修净土。在没有专修净土之前,我们广泛的涉猎,各个宗派的经典我们都涉猎了,为什么?选择自己的方向、目标。目标是一个,那就是大般涅槃,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我们的目标。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标?那就是八万细行。我们看看各宗各派的都感到困难,为什么?要断烦恼。最后我们看到净宗,我们欢喜,为什么?净宗不要断烦恼也能成就,这个不可思议,所以我们选择这个法门,选这个法门我有把握成就;选择其他的,我自己没有把握。今天时间到了,这个意思没讲完,我们留著明天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