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八集) 2011/2/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四十五面,第七行看起:
「志愿无倦」,从里这看起。「倦,疲也,厌也。《华严经》普贤大士十大愿王,概括其愿末之意为: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至回向)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乃至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即志愿无倦之义也」。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十愿略略的说了一遍。因为前面都学过,在《华严经》里也学过,虽然学过没落实。所以遍数不怕多,愈多愈好,印象深刻,参透其中的义理自然就会落实。所以凡是不能落实,是我们知见上的问题,我们对它的认知程度不够,够了自然就能做到,这是我们多年学习的经验。古人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听讲绝不是听过一遍就满足,一遍听过了,真的是所谓耳边风,吹过之后就了了,人家问起来:我听过。其中的真实义几个人参透?不能够依教奉行,就不能得真实利益。懒散,自古以来是一切众生的通病,菩萨也不例外。所以佛教菩萨六个科目就是六波罗蜜,其中有精进这个用意很深,精进是专门对治懈怠的。
精进是菩萨唯一的善根。世间法的善根有三善根,具足这三善根就能成就一切善法,这三善根是不贪、不瞋、不痴。世法之善,菩萨当然具足,菩萨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断烦恼关键在精进,所以菩萨的善根只有一条,精进。精进从哪里做起?还是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什么道理?凡是懈怠、懒散都是知之不足,章嘉大师所说的「大乘佛法知难行易」。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知的不足,那就要在知这方面下功夫,真精进求智慧。古人说得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道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知就满足,一千遍念下来,他得三昧了。如果是把《无量寿经》念一千遍,要怎么个念法?一天念三遍,一年差不多就接近一千遍。一天都不能缺课,每天念三遍就能得念佛三昧,能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然后再读这个经,里面意思就懂了。前面一千遍不懂意思,不要紧,不要著急,不必求解,只求清净心。清净心,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受外面六尘环境的干扰,清净心就得到。你要知道清净心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得到不要欢喜,得到不要骄傲,人人都有。一骄傲,这一欢喜,你的三昧就失掉,可惜!得来不容易,下那么大的功夫。这个时候如何保持它永远不要失掉它?就是后头这一句「忍力成就」,你要能忍,决定没有傲慢心,决定没有嫉妒心,你真得道了。真得道的人,这个道就是三昧、就是智慧,三昧是得道的门径,你进了门。智慧是登堂入室,你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就是智慧。果然能保持,若干时日之后必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自性般若智慧圆满现前,这叫成就。
所以普贤十愿要认真修,从礼敬、赞叹,礼敬是入门的头一堂课。赞叹就是随喜功德,赞叹能够对治自己的傲慢,对治自己的嫉妒,这两个烦恼是许多初学菩萨境界不能向上提升的第一个因素,这不能不知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两句话跟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一个意思。后面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三业清净,无有疲厌是勇猛精进。我们现在读得很多,这些句子非常熟悉,随时脱口而出,可是怎么样?没有得到真实受用,於是对经教生不起信心。你要问好不好?好,好在哪里说不出来。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不能说没好处,好处太少,多半人的身上没看到好处,十愿没有一愿能做到,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想在这一生成就,你就不能不认真去探讨、去反省,毛病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决定不在外缘都在自己。古人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才能把病根找到,从根本上消除,问题就解决了。
古圣先贤这老祖宗们对得起后世,为后人设想得太周到,留下这些典籍,这些典籍里面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们真正得到了、消化了,都有很大的受用。得到而没有消化、没有受用,那个可惜,那个得到不是真的得到。我们今天学院保存这个典籍,儒释道,可说是相当丰富,没有人去阅读,没有人去研究,身在宝所,依然是空手没得到,你说多可惜。你说我根基不好,可以补救,用一、二年的时间就全补足,时间不要长。一个人带头做,就会影响二、三个人,这二、三个人带头做,就能影响整个学院。如果这个心不肯发,说发心求生净土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一生未必能去得成。发真心就在当下,是不是真干也在当下,前面说过,请转*轮要请自己,请佛住世也要请自己。普贤十愿纲领是普贤菩萨说出来的,我们如果要是会,恭恭敬敬接受过来依教奉行。首先用儒释道这三个根来接受十大愿王,换句话说,十大愿王我们用儒释道三个根来落实,然后举一隅以三隅反,境界才能大幅度的向上提升。世法说,《学记》里面讲的七年小成,我们今天可以这么说法,两年扎根,再五年就是七年,小成,小成是什么?得三昧。九年或者十年就大成,大成开悟了,纵然不能大彻大悟,大悟是非常可能的。大彻大悟是佛,大悟是菩萨,我们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这一段讲的是「志愿无倦之义也」,志愿一出问题,人马上堕落,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古时候就不少,现在更多。现在人确实禁不起考验,稍稍有点不如意,他就不干了,他就走了。而真正修道人是天天在考试,人对你的考试、事对你的考试、物对你的考试,看你能不能通过?外面人事物都在诱惑你,你对外头诱惑明了、通达,长智慧,再怎么诱惑,我如如不动,这是增长定功。天天都在诱惑,合你意思的,你受它诱惑就增长贪心;不合你意思的,它在外面诱惑你就增长瞋恚心,就会生起怨恨心,这是禁不起考验。你说你修道,那些魔王站在旁边笑话,假的不是真的;禁得起考验的,那是真的。所以这些考验的人事物,都要用真诚恭敬心感恩他们,没有他们,你的功夫怎样提升?你怎么知道你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就不受诱惑了,不受外面环境干扰,我自己的清净平等觉重要。他们所作所为各人自己负责,我不能代替他,他也不能代替我。业因果报无法逃避,只是来早来迟的问题,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肯定有恶报。
「忍力成就。忍力者,忍辱之力。」就是六波罗蜜里忍辱波罗蜜,这个名词的翻译是特别为中国人起的。早年这些翻经大师到中国来了,中国人把辱看得很重,杀头可以忍,耻辱不能忍,把耻辱看得这么严重。所以翻经的法师把忍波罗蜜,就下头用忍辱,这讲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取这个意思。这是翻经大师的智慧,他们的善巧方便。「法住师云:忍有三种:一者安苦忍,谓於世违事能受故。」就是违背你的喜爱,换句话说,你讨厌的、不喜欢的这些事情,你都能够忍受。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三衣一钵,树下一宿,这是安苦忍,佛为我们表演。人能够安贫乐道,这个社会就安定和谐,你看这个功德多大!我们要积功累德,这点就很了不起,为什么?能忍的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心是安定的。安定心生智慧,他不生烦恼,所以处於贫贱,他仍然是快乐,像颜回一样。在社会上没地位这叫贱,没有财富这叫贫,颜回这两种都没有,没有财富、也没有地位,可是颜回的生活幸福、快乐、美满,从哪里来的?安贫乐道。世间人不知道他、不认识他,佛菩萨认识他,圣贤人认识他。现在一般社会说迷信,其实并不迷信,真有鬼神,鬼神尊重他。这是安苦忍的功德。
「二、他不饶益忍」,他是别人,别人对自己不饶益,用现在的话来说,别人对我或是毁谤,或是侮辱,或是加害,这都属於不饶益,能忍。这底下一句也说清楚,「谓他於己有违损能受故」。违背自己的意愿,伤害自己的名利,能受!像我刚才举的例子,这个我们在一生当中肯定遇到的,我们修行,帮助社会、帮助大众做点好事,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障碍,在现在这个社会,你想像不到的障碍。你好心好意帮助他,他在那里问我:「你为什么帮助我?你有什么企图?你的目的何在?」你说:我没有企图,也没有目的。「那你不是神经病吗?你怎么干这个傻事?」这都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常常碰到的。我们也了解,遇到别人问我们,「我们想修一点福。」修什么福?「来生福报。」你相信有来生吗?「是,我相信有来生。」我们把因果教育送给他,告诉他有来生,信不信随他,信很好,不信也好,为什么?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到哪一天发现到真有来生,他很感激你,以前某人跟我说过,我不相信,现在知道是真的。这要学菩萨的善巧方便,能忍。
「三、法思维忍,谓於法无分别故。」这要忍,这个不忍真不行,这就你修学佛法,学佛的经论,或者学世间人的经典,四书五经这一类的,你要不要去思考?想这一句话、这一段是什么意思?这很平常的事情。圣贤佛菩萨叫我们要忍,忍什么?别去想它。为什么?你去想它,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圣贤、佛菩萨的意思。为什么?因为佛菩萨没有意思。经典上的话是从佛菩萨清净智慧流露出来的,所以它没有意思。我们要离妄想分别执著心去接触它,你就真正体会到它的意思,那个它的意思不是它,是什么?是自性的意思。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智慧德相,佛菩萨是恒顺众生,随心应量,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它没有意思,没有浅深,也没有广狭,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众生听到个个都欢喜,众生根利的他听的意思很深,众生根性很薄的他听的意思很浅,听的人个个都得利益。这个得利益就像古人的比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听懂的人他自己心里明白,妙就妙在这里,所以法叫妙法。你听经闻法能得多少,全是你自己,与外面不相干,与老师也不相干,全在自己。老师为我们讲解,老师的境界我们不知道,世间老师讲,意思就很浅近;有修有证的老师去讲,高深莫测。得不得利益?得利益,肯定得利益。如果要不得利益,他不就白讲了!哪有这种道理的?
所以马鸣菩萨教给我们,读诵、听教要懂得三个原则,第一个不执著言说相,读诵不执著文字相;不执著名字相,这名词术语;不执著心缘相,心缘相是你只恭恭敬敬、诚诚恳恳读下去,不想文字里的意思,都不要去想。这样的读诵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学成功,遵守这个方法去读、去听,遵守这个方法这是持戒。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修定,没有分别不用第六识,没有执著不用第七识。你不用第六识,妙观察智就现前;你不用第七识,平等性智就现前。换句话说,你的心是清净平等的,清净平等心叫三昧。久久薰修,自然开悟,开悟之后你看到这个经文字字句句无量义,这是法喜充满。为什么说无量义?自性无量,自性无量就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真会念。听教亦如是,听教就是听讲,像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我们分享。你要能守住这个原则,这一堂课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修什么?修戒定慧,用这个方法将戒定慧一次统统学了,每天都用这个方法。人家真用功的人一天八个小时、十个小时,最好是十个小时,听经可以听光碟,或是在网路、在卫星。读诵就用经本,一本书不更换,没开悟不看第二种,开悟我再广学多闻。开悟的样子是什么?最普通、最普遍的答问,别人有疑难问题提出来,你应对如流,不用思考,智慧开了。你没有去想想这个问题,这问题我应该怎么回答他,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提出来,自然就回答。往往答完之后自己感到欢喜,我答得很好,我怎么会这样答覆。自己要想想这个问题,想怎么答,还答不出来,妙!这是什么?智慧现前,就这么回事情。
「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一个安苦,安贫乐道;第二个能够忍受一切人的批评,特别是恶意的都能忍受。不但不计较,而且还有感恩的心,这个难,真正有感恩的心才得到受用。为什么没有感恩的心?你没有得受用。得受用,听到别人批评,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他批评得对,我真有这过失,我从今就改掉,感恩他,他提醒我;没有,更要感恩他,他出这个考题,我通过了。通过这个考试,自己提升了,你能不感恩他吗?他要是有恶行恶念,他造业,他造业帮助我提升。不但我感恩他,我还有行动,把自己修学功德回向给他,帮助他减轻苦报,这应该的,礼尚往来。你没有真实智慧,你看不到这一层,那别人毁谤你,你怨恨他,这一怨恨可麻烦了。怨恨什么?将来的果是冤冤相报,冤冤相报就没完没了,苦不堪言,双方都痛苦。所以这种现象现前,立刻就化解掉,没有了。学佛学这么多年,这是小本事、小聪明一定要有;这种小本领都没有,那我们佛就白学了。菩萨,大乘经里面常常称菩萨为「仁者」,仁慈,仁慈的人,菩萨都是仁慈的人,仁者无敌这是菩萨。菩萨永远不会跟人事物对立,为什么?边见破了,边见是对立,二边。
前面跟诸位说过,菩萨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菩萨,最起码的菩萨。你还有这么多对立,你是凡夫,你连菩萨的边都没沾上。身见、边见、成见都放下,这个人是真菩萨,虽然是个小小菩萨,他不是凡夫。真是这样修成,念佛求生净土,恭喜你,你到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凡圣同居土。诸位要记住,《金刚经》上四相破了,你不执著,四相不执著你就是方便土的菩萨;四相没破是凡圣同居土。所以这叫「忍力成就」,忍辱有力了起作用。听到称心如意的事情,欢喜;听到别人羞辱、毁谤你,你会生气,你是凡夫,念佛往生是生凡圣同居土。生凡圣同居土往生的时候,这些烦恼习气要用佛号伏住才管用;如果临终最后一念伏不住,那就又搞轮回去了。能不能往生在最后一念,我们想想,我们能有把握在最后一念能伏得住吗?现前伏不住,最后一念是没把握的,那真得碰运气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现前要学到能伏得住,能受得了。布施是放下,放下是积功累德;忍辱是保持,你这功德能不能保持全靠忍辱波罗蜜。如果没有忍辱波罗蜜,修积的功德不能保持,佛法里面所谓「火烧功德林」,那个火是瞋恚之火,这个火一冒出来,清净心没有了,平等心没有了,正觉没有了,回归到六道,没有上升。
「又《会疏》明十忍,疏曰: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这话是真的,也就是说忍辱之德超过持戒、超过苦行,有忍辱肯定有持戒、苦行,就在他日常生活当中他样样能忍。他有同情心,他有怜悯心,他有慈悲心,他处处忍让,事事节俭。像《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袁了凡的夫人冬天为儿子缝棉衣,家里有丝棉。了凡先生看到的时候,她用的新棉花,「丝棉比棉花更好,家里有丝棉,为什么不用丝棉用棉花?」他夫人说,「丝棉的价值高,她把丝棉换了棉花。丝棉只能做一件,我换成棉花可以做二、三件,儿子有得穿,也可以送给穷苦的人穿。」了凡先生听了点点头,「儿子有福了。」学佛的人要常常为别人想,我初出家在寺院里面住过两年,我所见到的,寺院出家人不知道惜福,为什么?供养来得太容易,助长奢侈浪费的习气。这是什么?这损福报,这个事情肯定有果报。要知道,我过去讲这个话讲得多,这个社会上哪个行业都容易,唯独出家这个行业不容易,为什么?它负的有很大的因果报应在其中。信徒供养不管多少,他是真诚恭敬心来供养,希望修福。我们修的什么福?接受这供养能消化得掉吗?古大德告诉我们,「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能随便接受吗?
我们看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他接受十方供养,供养的钱财,自己一分钱都不用,完全拿来去印经布施,做法布施。这经上说的,「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一切布施当中也是法布施为最。他帮助这些众生种福,用这个钱办一个佛经流通处,它叫弘化社,在苏州报国寺,弘化社就是这些钱办的。遇到有灾难,旱灾、水灾,从印经款项里面拨出一点去赈灾,这我们看到的。除此之外,他这个专款是专用,没有用在任何别的分上,建设寺庙没有听说印光法师拿过钱。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印光法师对因果这桩事情,他多么重视!而我们一般出家人疏忽了。印祖生在我们这一代,去我们不过是一甲子而已,李老师是他的学生,当时在台湾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李济华老居士也是印祖的学生,赵默林这些人统统都是印光大师的学生,这些居士表现得都不错,都是我们学佛的好榜样。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就把《印光法师文钞》,那个时候正续两编一共是四本,他老人家送给我,叫我学印光法师。我读过一遍很受感动,很受启示。现在《印光大师全集》流通,内容非常丰富,末法时期如果能依教奉行,我相信都能往生。这是近代人,他所说的、所写的契合现代人的根机,文字是很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文言文,用《文钞》也是个很好的选择,文字学到了,佛法也学到了,一举两得。李老师讲的熟读一百篇,就可以在《文钞》正续两编里面去选一百篇,真正能念熟,能念到能背诵,相信你的文言文基础就够了,跟读《古文观止》没两样。我也有希望同修发心,把现在出家人的那些毛病要改过来,不改过来念佛不能往生,还得继续去搞六道轮回。
接著说,「能行忍者,可名为有力大人。」大人就是菩萨,有力是什么力?忍力。「忍辱正治瞋恚」,治是对治,瞋恚是病,严重的烦恼。瞋恚是地狱的因,常常心里有瞋恚的念头,这个跟地狱的缘就深了。贪婪是饿鬼,愚痴是畜生,贪瞋痴这是三恶道的业因。「通断三毒」,三毒是贪瞋痴,主要是对付瞋恚的,贪瞋痴都治。六度里修行人最重要的是两个,一个是布施,一个是忍辱。下面,「《宝云经》於菩萨所修法,各说十法。中说忍法」,就是十法当中说忍法。「菩萨有十法,能净於忍」。菩萨有十法,《宝云经》上说的这一段,黄念老全部节录下来了。「何等为十?一、内忍,二、外忍,三、法忍,四、随佛教忍,五、无方所忍,六、修处处忍,七、非所为忍,八、不逼恼忍,九、悲心忍,十、誓愿忍。」先把这十个名词报出来,然后每一条节录下来的我们看,「一、内忍。云何名菩萨内忍?」什么叫菩萨内忍?「菩萨饥渴寒热,忧悲疼痛,身心楚切」,楚是苦楚,切是悲切,「能自忍受,不为苦恼,是名内忍」。这就是前面三种忍的安苦忍,内忍是属於安苦忍,出家人生活很清苦,尤其是初出家依靠寺院道场。初出家的规矩,这个规矩是古人立的,百丈清规上立的,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你初出家五年学戒,从你剃头那一天五年,这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说,你在常住里头做义工,为大众服务,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五年之后你不再做这些工作,新出家的人来服侍你、来照顾你,五年的时间修福修慧。
哪有一出家就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过这么悠游自在的生活?没有这种道理的。所以初出家的时候,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出家就平等,劳动的事情,苦事情,厨房的事情全都要做,它是轮流做的,所以常住什么样的事情你都会。老一辈常说出家人三把刀,第一把是剃头刀,你得会剃头;第二把菜刀,你能当大厨;第三把刀是剪刀,你能做衣服,这是基本生活上可以不求人。现在寺庙跟从前不一样,以前寺庙没有外面来的义工,没有。什么事情出家人统统要做,所以小和尚初出家五年很辛苦,这主要是修福报。否则的话,你老了谁侍候你?你侍候过别人,你老的时候有人侍候你,这很公平的。现在的寺庙呢?现在寺庙富有。从前寺庙它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它不靠信徒,它没有经忏佛事,也没有法会。寺庙都有田地、有山林,租给农民去耕种,收租,农民收成的时候给一些,给寺庙。所以寺庙的经济生活非常稳定,心安则道隆。
佛经上说「*轮未转食轮先」,你生活不能安定,你怎么修道?现在的寺庙没有恒产,经济收入就有问题。所以靠经忏佛事,靠法会收入,收入相当可观,寺庙富起来了,很多这些工作人员在外面请,出家人不必做。我在台湾刚出家的时候,看到大的寺庙,那里面的大厨,待遇跟酒店差不多,差不多能跟现在的五星级酒店那样的待遇,出家人生活也过得非常优裕。为什么请这么好的大厨?因为法会佛事里头,很多这些贵人都到庙里面来吃饭,一定要好好供养他,他吃得很欢喜,下一次还来做佛事。我们就明白了,这个接待就是必要的。所以寺院用高薪去雇这些大厨,他们拿工资的。寺院里面有些工作的,管财务的、管公共关系的都雇用在家的信徒,有专业的。所以寺庙确实管理得非常好,开销也可观,但收入多。这逐渐逐渐变质,不像是出家人了,出家人粗重事情都没有了,他们的工作就是早晚殿,再就是经忏佛事法会。跟古代完全不一样,所以这是寺院庵堂的质产生变化。
当初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学佛经哲学要到经典里面去学,寺院里可能学不到。我们了解了,完全要依靠经典,依靠经典不能不用功。现在我们看到一个胡小林居士,这是学习经典的一个典范。他听我讲经,拿著经本回去怎么样?每个字、每个词都查字典。一天用大量的时间,二、三个小时专门查字典,把这些名词术语统统整理出来,再听我这个光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讲经要准备,所以要备课;听经一样的,也要准备。如果你没有准备这个功夫,你听不到东西。我早年跟李老师,李老师难得,因为讲经一个星期只讲一次,所以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他讲,譬如今天要讲这段经文,大致上我们都能够估计得到,从哪里讲到哪里。我要用多少时间来做准备听经的工作?至少二十个小时。我也要把里面的字词查清楚,我还搜集许许多多古大德的注疏,重要的注疏。我跟李老师学《楞严经》,这是一部大经,我搜集二十多种不同的注解,我选择五种,我都要把这五种看一遍,在字典上查清楚、查明白,再听老师讲。我的记忆力非常好,第二天晚上我复讲,要把老师东西统统讲一遍。我复讲的听众只有六个人,我们是个小班七个人,这七个人是我找的,我们志同道合在《楞严经》上下功夫。我复讲,他们很慈悲,那时候我出家了我复讲,所以老师《楞严经》讲一遍,我也讲了一遍。我讲完之后,我这六个同学都是学讲经的,请他们批评,请他们指教,提出问题,我们共同来讨论。我们有疑惑不能解决,再去问老师。《楞严经》讲了三年,一个星期一次。
我学了这部大经之后,以后讲过七次,七次只有两次讲圆满,其他的五次没讲圆满。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科学工具,我们连录音的设备都没有。有文字的这些资料,但是也都找不到了,这么多年搬家,搬了太多次都散失了。以后有这些设备,有录音、有录影这一部分保留下来了。当年我在台中,这些小部经总共学了三十多部,大经就是《楞严经》,这学一部大经。所以学习要认真、要吃苦!这三种忍,第三种就是讲学习,学习要不肯吃苦,不能成就。让别人都给你准备好,那个没用处,你自己没有悟处;必须自己真干,自己有悟处。讲经不容易,老师教导我们,发心讲经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这个难。世间法不讲别的吧,就这一部《四库全书》能通吗?出世间法这一部《大藏经》,能不能通?你通了出世间法,不通世间法,那是契理不契机;通世间法不通佛法,是契机不契理,都做不到。那要怎么学法?老师最后教导我,我们唯有求感通,就求感应。怎样求感应?诚心,真诚心。真诚心上还得加个字,至诚,真诚到极处就有感应,靠感应来通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要不要留意?要。
现在我们真的有了方便,这说起来你们这代人有福报,古人已经把这些资料编好了。世间法两部书,这两部书的内容都包括修身,我们可以说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这些东西都搜集好,编成一本书,《群书治要》,唐太宗下令编的。这是世法里头最精华的东西,你怎样管理一个国家?你怎样管理你的企业、管理你的公司、管理你的家庭?这个材料太丰富了。另外一套是治学,如何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民国初年我还没出生,就有一批专家学者想到这桩大事,从《四库》经史子集里选择精华,最好的东西选择出来,编成一部八册,我叫它做小四库,你才有办法下手。这么好的东西,你真是无从看起,现在人家把里头最好的抄出来了,抄成一本来给你看。经一本,史有一本,子书两本,集有三本,集里头文好像是两本,诗词一本,都是精华。你读这两样东西,世间法就通了。佛经选一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世法就这两本书就可以了。
这两本书我们都印了一万套,《群书治要》已经印好,大概过几天我们就可以收到一套,他先送给我看,然后我们再分送。《国学治要》大概四月底可以出版,真难得,真不容易。典籍摆在你面前,古圣先贤的苦心,问题你们肯不肯发心学?肯发心学得真干,真干十年下来,你们在佛门是大师级的人物,十载寒窗一举成名。今天学院这样好的读书环境,这个道场比所有佛教道场都殊胜。你们不需要到外面化缘,也不需要去做经忏佛事,每个人在此地都可以专攻一门经论。同学们在一起,佛法里常讲依众靠众互相勉励、互相督促,订上进度表,我今年一年要完成哪些课程。最重要的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一个是文言文,一是三个根,一定先从这里下手。没有这个你没有根,你学什么都学不好,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把根扎好。出世间法《无量寿经》好,这一部经一生受用无穷,你把它学好,能讲得很透彻,全世界每个地方都需要。但是你一定要发愿十年不下山,你在图文巴老老实实住十年,把学业完成,道业完成,你才能在全球弘法利生。没有十年的定功,你不会成就。
学院在此地今年是十年了,这个十年你们没成就,希望下面第二个十年,你们不要浪费了,第二个十年浪费了,那就没救了。一切放下,放下杂念,你们真正肯干,我相信佛菩萨慈悲,常住的工作,有很多发心到这边来参学的居士们,他们可以负起这个责任。寺院的管理我们可以交给在家人,我们可以付他工资,聘雇他来管理我们寺院。出家人什么都不管,专心读书,专心学佛,十年之后你们成就了。现在不能成就是什么?你们拉杂的事情太多,妨害你的清净心,你不能专心。我相信我们的寺院收入能够雇得起几个人,请他们来管理。只要你们好好的学,三宝会加持这个道场。希望大家多想想,不然的话,光阴一去不回头,怎么办?你们想了之后再来告诉我,我希望大家个个成就。我们为佛法做个好榜样,道场确实是正法,我们自己在认真学习,所学习到的都要落在生活上。
这十种忍内容很精彩、很丰富,「二、外忍」,外忍你看它说的,「云何名菩萨外忍。菩萨从他闻恶言骂詈,毁辱诽谤,或毁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属」,这就是别人毁谤你,不毁谤你自己,毁谤你的父母,毁谤你的兄弟姊妹,这样状况,或者是毁谤你的和尚阿闍黎,毁谤你的老师,毁谤你的同学,「或闻毁佛法僧」,谤佛、谤法、谤僧。「有如是种种毁訾,菩萨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一般人遇到这个事情他忍不住,怨恨就生起来,瞋恚心生起来。佛菩萨不是这样教我们的,我们要注意,佛菩萨教我们什么都要忍,你才能有成就。像这些东西讲得不错,举的这些例子,如果我们不能忍,我们肯定退心,这一退心我们的道业就失掉,全盘失败了,损失不是别人,是自己。一个人要有成就,经上讲的这么多这些磨难,这些磨难你能够通过你就成就了;你有一关不能通过,你就堕落了。又何况在这个时代,所谓是法弱魔强,你要不懂得忍辱波罗蜜,你怎么会成就?什么样的苦都要忍,什么样的辱都要忍,坚持自己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才会有成就。过去社会上一般人,多少还学一点古圣先贤的教诲。现在完全没有了,你做好事人家骂你,侮辱你;你做坏事,人家赞叹你也帮忙你。做好事,不但不帮忙,他还把你毁掉,你还做不做?看你能不能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