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六五集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99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六五集)  2011/4/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6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三十二面倒数第二行,从《观经》这里看起:
  「又《观经》韦提希夫人请曰: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大师注曰: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佛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昨天我们学到此地,这一段经文跟善导大师的注非常重要。修净土希望这一生稳稳当当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非常重要的开示,不能不知道。善导大师注这段经,他说: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定就是念佛三昧,我们现在还没有得到念佛三昧,得到的人很少,绝大多数的人没有得到。怎么个修法?这就教我们,思想忆念彼佛依正二报四种庄严。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念佛跟这里讲的是一个意思,确实我们要把所有的念头停止、放下,只念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彼佛是阿弥陀佛,依报是极乐世界国土庄严,正报是阿弥陀佛与一切菩萨的庄严。四种庄严,正报两种、依报两种,正报两种大家都知道,佛、菩萨。依报两种,一个是大环境,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一个就是阿弥陀佛的讲堂、道场。你看道场,道场树的庄严,举一个例子,包括道场前面七宝池、八功德水。阿弥陀佛的讲堂在哪里?不是一处,处处都是阿弥陀佛的道场,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分身说法。
  不像我们这个世间,众生迷惑,烦恼习气深重。佛可不可以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也用很多分身?当然可以。为什么不做?做了就没人相信。为什么?佛是神,他能分身,我们不能,他能成就,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不但不能增长大家的信心,反而增长大家的疑惑。这就是大经里面所说的原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佛的善巧方便。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用什么方法来分身?弟子,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常不断接受大众的邀请,各个地方去弘法、去讲经,用这个方法。西方极乐世界不必,阿弥陀佛能分身,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都能分身,这就好办。不像在此地只有佛菩萨能分身,凡夫不能分身,所以他不能用这个方法。我们都要能体会得到,这是如来无尽的慈悲。在极乐世界每个人都能分身,阿弥陀佛怎么不能分身!於是我们就想到,西方世界到处都是阿弥陀佛道场,到处你都看到阿弥陀佛。依正四种庄严,你常常想这个。凡夫即使是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也有能力每天去供养十万亿佛,怎么去的?分身去的。自己的本身,在阿弥陀佛讲堂没动,就有能力分身十万亿去参访十万亿尊佛,供佛闻法,本身没有离开极乐世界,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常常观想这些境界,这个好,增长我们的正信、正念,增长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心,也能够消除我们的妄念、习气。不想别的,专想经里面所说的。
  「坐禅,坐而修禅也。禅者梵语」,禅这个字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译为静虑、思惟修等」。静虑就是思惟修的意思,静是清净心,这个属於止,虑就属於观,中国人常讲止观,禅跟止观是一个意思,止是放下,观是明了。确确实实修行的第一步是要放下,你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放得愈多,看得愈清楚,看得愈广、看得愈深。用看破、放下这个名词,我们容易懂,用止观不好懂。章嘉大师,我那时候初学,刚入佛门,章嘉大师不讲止观,不讲禅那,他给我讲看破、放下,他一说我就能懂,能体会到。放下能帮助你看破,放下贪瞋痴慢、放下烦恼习气,你再读经、你再听讲,你就容易明白,你容易体会、容易契入,体会浅,契入就深了。如果不能放下,现在人头一个必须得放下的就是心浮气躁、我慢无礼,这两桩事情不能放下,他听教,天天来听,可以说他愈听愈迷惑,他听不懂。圣贤教诲要从恭敬当中学得,为什么?圣贤人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全是性德,性德是真心、法性。对真心、对法性不尊重,你怎么能够体会到?所以尊重圣贤、尊重圣贤的教诲,实际上是尊重法性,是尊重你自己的真心,不是别的。真心流露就是真诚恭敬,印光大师讲的诚敬,那是你的真心,真与真相应。妄心它跟真心不相应,所以你听不懂。
  古圣先贤留下来的经典文字,全是自性流露的,换句话说,你要能跟它相应也得要用真心,你用妄心跟它决定不相应。用妄心就是用阿赖耶、用意识,用真心不用阿赖耶。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告诉我们,听教,就是我们讲听经,听教学,要用什么态度?菩萨用三种跟我们不一样的态度,不著言说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缘相。你看看这就是真诚恭敬,所以他听了会开悟、听了会证果。我们不会听,不会听,佛菩萨也慈悲还是在照讲,听得懂、听不懂不管,佛菩萨总照讲就是。听不懂也好,为什么?阿赖耶里面种一个菩提种子,种一个善根,生生世世,遇到缘你就会听、你就会读诵,久久培养成善根。然后再遇到这个佛法,善根现前,诚敬就生起来了,这么一回事情。诚敬、善根是要靠长时期去培养,不是天生的。尤其是我们在六道迷的时间太久,染污的习气太重,纵然遇到佛菩萨、大善知识来教诲也非常困难,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恭敬已经失掉。在我这种年龄、年代,可以说是我四、五十岁以前,社会上大众对人都有尊敬、尊重心,写个名字都是恭恭敬敬、规规矩矩,没有潦草的。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写个东西潦草,草的字你不仔细观察你不认识;这在从前决定不许可的,在从前叫大不敬。以前老师看卷子,字潦草就不看,你的分数就没有了。写得不好没有关系,要写得工工整整的,工整这是古时候所要求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整整齐齐,行列整齐。哪像现在?现在年轻人这种态度,古人不教。
  这些基础的训练,在过去全是家庭所承担的,叫家教。现在在这个时代,家教没有了,所以这些年轻人你都不能怪他。整个社会的文化、文明崩溃了,社会大乱,人心没有依归,无所适从,没有安全感,这人活在世间多苦,有时候实在讲连畜生都不如,这个时代我们遇到了。非常幸运我们遇到圣贤的教诲,我们遇到佛法的经典,这是无比的幸运,为什么?可以依照这些典籍教诲走出我们现前的困境。遇到净宗尤其难得,让我们有机会在这一生当中能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遍法界虚空界多少人所向往,而遇不到这个缘分,一生圆成佛道,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机会?真的找不到。这个法门,凡夫一生成就不难,条件非常简单,真信、真愿意去、真肯念佛,就能往生。这个里头关键,我讲的话就是「真」字,你要用真心。妄心、不恭敬、不尊重,像儿戏一样,那是不能往生的,那是种个善根,这一生不能成就。这一生能成就,就真干,我真相信、我真愿意去、我真念佛。
  所以坐禅这个坐不一定是指打坐,是取这个字的意思,坐是什么?坐是不动,坐在这里就不动了。不是身不动,身都不是我,它动不动有什么关系?重要是心不动。所以大乘经里常讲「行住坐卧皆是禅」,你走著,住是站著,坐著,躺在床上睡著,全是禅,心不动,心住在一个境界上。我们今天坐禅,就是心住在阿弥陀佛上,行住坐卧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就在禅定当中。这个禅,释迦牟尼佛赞叹,在《大集经》上,佛说「持名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禅在大乘,一般说比别的法门都高一等,念佛是无上深妙禅,比禅又要高一等。
  「具曰禅那」,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省掉,就用这禅字,意思是「静虑」,静是清净心,制心一处这是静,所以它是止;虑,它是观。他的心不是死的、不是空的,他有境界,你就守住这个境界。我们念佛人境界,就是一句名号阿弥陀佛,或者是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一切时一切处,你念念守住这句名号,不允许任何杂念夹杂在里头,你念佛功夫就成就,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保证,决定得生。这个时候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跟阿弥陀佛相应,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叫会念。大多数人不会念,口里念佛,还有很多很多的杂念在里头,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把念佛的功夫完全破坏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还认为我是念佛人,我天天念佛,我每天念佛多少万声。不晓得多少万声里头有怀疑、有夹杂,破坏了,那种念佛就不是禅。如果念佛专注这一念,没有怀疑、没有夹杂那是禅,那种念佛就是世尊所讲的无上深妙禅。所以要懂得禅的意思。大乘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全部都是修禅,就是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禅,修静虑、修思惟修,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都能得禅定,都能开悟,都能明心见性。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修学就有难易的差别,许多差别。阿弥陀佛为普度众生,他提出一种方法,持名念佛,这个方法容易、简单,什么人都能修,而且无比的殊胜,只要如法,如理如法它就是无上深妙禅。如果念佛夹杂那就不是禅,禅里面不许夹杂、不许怀疑。不怀疑、不夹杂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无上深妙禅,我们的一心就住在名号上。
  现在这个时代,我不懂电脑,我听同学们告诉我,网路里头许许多多的信息,尤其是种种不同的预言来讲灾难,我们得到了一些。它的总结论很简单,人要为自私自利,大概这个灾难都逃不掉。人要没有自私自利,善心的人、念佛的人,在这个灾难里面都能够保全,诸佛菩萨、天神、鬼神都会保佑,几乎都是这个讲法。我们明白这么一个道理,这些资讯我们就可以不要了,不要去看它,看它不就打闲岔吗?把我们念佛功夫里头就又夹杂,就又破坏了。我们从此之后不看了,一心念佛,认真的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你就是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就行了。什么样灾难不惊不怖,完全用平常心来看它,灾难是共业所感,如果我们不免,也不在乎,身不是我。我们善心善行、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灾难来的时候,阿弥陀佛在空中来迎接我们去,好事,不是坏事,这个才重要。一心一意读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其他的完全放下,不要再去忆念了,我们会平平安安、稳稳当当度过这个大灾难。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有自私自利的行为,遇到众生有苦难,随分随力去帮助就很好了。全心全力去帮助,都不干扰自己念佛,这是个原则。如果障碍我们念佛,使我们念佛的时候不能专一,有夹杂,这就不能做了。一定要知道,没成佛之前自度第一,自度优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全心全力去帮助苦难众生,那不在乎,你有这个能力。纵然在灾难当中跟大家一同遇难了,各人有各人的去处,业力在做主宰,自己做不了主宰,业力做主,佛菩萨也不能做主,看到你随业流转。我们自己坚定的信心,这个时候起很大的作用,真信、真愿感得佛来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功德圆满。
  所以思惟,就是此地讲的,「思想忆念彼佛依正二报四种庄严」,就依《无量寿经》就好。东晋时代,中国净土宗第一位开山祖师,慧远大师就是依《无量寿经》。他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还没有翻译出来,所以提倡念佛就依《无量寿经》。我们今天提倡建弥陀村,就跟当年远公在庐山建念佛堂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集合真正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念佛求往生。东林念佛堂规矩很严格,它外面有一条小溪,小溪为界,参加念佛的同修都不准离开这个界线,心是定的。进入念佛堂就是一个目标,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外缘全放下了,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成就,真叫圆满功德。我们遵照印光大师的教诲,在现前这个环境里头不要太大,小小的,二十个人,真正修行的二十个人。真正发心护持的,也不要超过二十人,这个小道场四十个人,二十个是护持的。虽然不是闭关,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住茅蓬,比闭关的范围大一点,这个小范围,是我们活动的范围,好事,肯定能成就。一切放下,一丝毫牵挂都没有了,想到什么?我就要死了,我死还能想什么?一样带不去。所以都不必过问,随他去吧,这是大事因缘,真干!
  底下还继续跟我们解释,禅的意思,禅那翻译成中国是静虑、思惟修等。底下,「静虑者,禅那之体为寂静」,这一定要知道,禅的体是寂静,也就是总的原则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禅的体,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它起作用就是观照,它不是不起作用。观照是什么?观照是明了,明了里头没有作意,他不用意识,他用自性。用见性见外面的色你就见到色性,用闻性你就能闻到声性,这就是明心见性。如果我们用眼识见外面,那是分别,用耳识去闻声尘,这也是分别执著,执著就是染污。我们就晓得了,禅定一般讲是有一定深度的止观,止观就是修禅定,该放下的要放下,该提起的要提起。你看念佛人放下万缘是寂静,提起佛号是观想,你可以思惟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你可以想阿弥陀佛相好光明,这叫思惟修。所以它「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定慧一定等,平等的,这是禅定境界。如果定多虑少,昏沉的现象就起来,定多慧少;要是慧多定少就浮躁,叫掉举,就是妄念太多,那都是修禅的障碍。我们今天是用执持名号来修禅,是修禅里面无上深妙禅,这不能不知道。禅是很令人羡慕、令人向往,而许许多多人不知道,持名念佛是禅定、是修禅,很少人知道,修学净宗的人也很少提起。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对於禅就不羡慕了。为什么?我们自己修的比他那个还殊胜,比他那个还高明。
  「如《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俱舍论》这几句话解释得很好,依什么意思立静虑的名,你给它起这个名字?下面是解释,由此寂静能审虑故,这个审虑不是分别、不是执著,是自然的明了,这是智慧。大乘教里面回向偈「愿得智慧真明了」,这是静虑。由此可知,中国古老的教学,我们不谈佛法,谈世间法,世间法的教学重视学生的悟性,记性在第二,悟性在第一,悟性是慧,记性是知识,悟性是智慧,不一样!有智慧的小孩,老师特别珍惜,教好了他有大成就。有知识,博闻强记,我们讲理解力差一点,这个人好好的培养不失为君子,圣贤没分。有智慧的人可能到圣贤,就是什么?他心清净、心善良,纯朴厚道,清净心就生智慧,六根一接触他就通达明了,不需要去思考的。我们现在的名词叫直觉,不用思考他就能明了,大家同样看一桩事情,他看得很深、他看得很透。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有障碍,障碍就是心浮气躁,妄念很多,他用分别心、用执著心,这是凡夫知见。他不用心意识,那是自性的知见,我们一般讲圣贤的知见,不用心意识、不用阿赖耶,这厉害。阿赖耶是什么?落印象。不用阿赖耶是什么?不落印象,没有染污,落印象就染污。他不接受染污,他不分别、他不执著,一接触通达明了,这就是禅。所以寂静能审虑,审虑是真实了知。下面举个比喻,譬如「心在定,能如实了知」,他听到这句话,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我们今天就是心中有阿弥陀佛,「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中峰禅师在《系念法事》做开示所讲的,「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依正庄严就在当下。
  「又思惟修者」,什么叫思惟修?「指因而言。一心思惟研修,是为因」。这里头最重要就是一心,中国古人所讲的「教之道,贵以专」,一心就是专。不能想太多、不能学太多,学太多学杂了,不是一心,三心二意,乱了,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只能够认识一些皮毛的知识,不能深入。所以现在社会各种学校,我们也参观了世界上不少的名校,参观之后我们深深感觉到,他们全都是学的知识,没有智慧。学生心浮气躁,细心去观察,他们的思想、言行是知识,不是智慧,我们看了感触很深。中国自古世代相传,汉学是智慧,不是知识,今天我们看到外国人研究汉学,他方向走错了,他是学汉学的知识,没有懂得汉学的智慧。汉学的智慧怎么学?从静虑学、从思惟修学。佛家学习这些原理原则,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采取戒定慧,道家也采取了。戒是什么?规矩,你不遵守规矩你学不到东西。规矩是什么?规矩是帮助你修定,教你放下,教导你精神意志集中,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持戒。你真干呢?真干就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开慧,豁然大悟。
  佛法里头有开悟的,儒也有开悟的,道也有开悟的,得定空间维次就突破,我们一般人讲神通就现前。神通不稀奇,神通是每个人的本能,只要你心清净它自然现前。一般人的神通为什么失掉?他心乱了,妄想杂念太多,它不能现前。如果你的心真做到纯净纯善,妄念很少,没有妄念,你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通全都现前。所以神通在佛法里一点都不稀奇,佛说六种神通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你本来是这个样子的,还是一句,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一心思惟研修」,就是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的「止心一处」,把心止在一个地方,或者说制心一处都可以,这是因。我们今天把心止在阿弥陀佛这句上,其他的呢?全都放下,这是因。「从此乃得定」,就得三昧。把心止在阿弥陀佛,这叫念佛三昧。心上真有佛,除佛之外一切放下,别去管它,忆佛念佛,果报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故名思惟修」,这个思惟修就是一心不乱,我只思阿弥陀佛,我只念阿弥陀佛,我只想阿弥陀佛,我只愿亲近阿弥陀佛,这叫真念佛,这叫会念。「上言禅者」,前面所讲禅的意思,统统都是六度里面第五禅定波罗蜜,一切菩萨都在学习。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学生们,菩萨是学生们,得果自在,他们在那边修学成绩显示出来了,没有证得「须陀洹」的,证得了。「未得阿惟越致」,那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法喜充满,说出往生人的成就。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右明彼土人民」,十方去往生的人,「随所修习各得其果」。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根性不一样,小乘根性的得小乘果,大乘根性的得大乘果。前面说的四果,到阿罗汉是小乘根性,「阿惟越致」是大乘根性。得果早晚,都是自己宿世修学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但是决定成就无上菩提,证得大般涅槃。但是每个人时间早晚不一样,换句话说,他们确实是一个方向,成佛之道。「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乃声闻乘圣果之差别」。先介绍这个经文,「一、须陀洹果」,须陀洹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入流,预流或是逆流,又名初果。」在小乘里面好像是小学一年级,入流好比入学了,入小乘初果这个流派,他是正式上学了,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我们现在虽然是讲学大乘,我们在大乘,也没入流。大乘,《华严经》上讲菩萨,大乘是菩萨道,菩萨的阶位五十一个。十信,十信好比是大乘的小学,十住好比是中学,十行、十回向好比是大学,十地好比是研究所,等觉好比是博士班,我这种比喻大家就好懂了。小乘的小学是须陀洹,大乘小学一年级,《华严经》称他为初信位的菩萨,大乘真菩萨初信位小学一年级。在断烦恼那个功夫跟须陀洹平等,须陀洹断八十八品见惑,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也是断八十八品见惑,相同的,可是智慧不一样。
  也就是说初信位的菩萨,在智慧、德能比须陀洹高太多了,显示大乘的殊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他学的功课不一样。断烦恼那是讲德行,德行是一样的,学习的功课不一样,大乘的心量大,小乘心量小。虽然心量小,他自私自利放弃,身见破掉,不再执著身是我。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智慧比他高,不但知道身不是我,他已经渐渐体会到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但是他没能证得,什么时候他才能证得?小学毕业上中学他就证得。而小乘的四果阿罗汉见思烦恼统统断了,只等於十信里面的七信位菩萨,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了,跟阿罗汉相等。八信的菩萨跟辟支佛平等,九信位的菩萨跟十法界里面的菩萨相等,十信位的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所以十信的佛没有超过十法界。十信的佛如果是能够把无明断掉,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他就超越十法界,就入初住,初住是真佛,界限就在这个地方。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还是用八识,到初住以上不用八识,转八识成四智,他用真心,不用妄心,用真心是真佛。十法界里还用八识不叫真佛,天台家称他作相似即佛,六即佛里相似,他很像,他不是真的。真假在用心,用真心就是真的,用妄心就是假的。
  真心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真心。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我们还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用妄心。真正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就在这上练,练什么?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要淡薄,一年比一年淡薄,你的功夫就是一年一年提升,什么时候都没有了,那你就晓得,你已经入初住。初住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在哪一土?实报庄严土。用念佛这个方法叫理一心不乱,你看就用这句阿弥陀佛念,念到功夫纯的时候,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把心意识都念掉,不知不觉的就念掉,因为你的心只专在阿弥陀佛上。这个方法非常巧妙,古人所谓讲暗合道妙,水到渠成,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是凡夫,烦恼习气非常之重,我们没有办法像释迦、像惠能那样的顿悟。这是我初学佛的时候,三个老师都提醒我不要自作聪明,古人讲的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要承认、肯定自己不是上上根人,这个很重要。顿悟、顿修、顿证的那是上上根人,绝顶聪明的人。我们做不到,做不到怎么样?做不到就渐修、渐悟,像爬楼梯一样,我一级一级的往上爬。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老师都叫我走这个路子,这个路子很稳当,时间长,很稳当,一步一步往上提升。顿悟顿不了、悟不了,就掉下来,就好像一步登天,登不上去粉身碎骨,就把你毁掉了,所以人最怕的是好高骛远。
  我们放下什么?烦恼习气原则上三个一起放。一定要晓得,真正重点我们先放下执著,我们对於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学随缘,不执著就是妙用,随缘不执著。不执著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不执著了,有分别。执著放下了,再放下分别;分别放下了,再放下起心动念,我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来搞,也挺累的,慢慢来挺累的。阿弥陀佛有妙法,就教你专心念这句阿弥陀佛,实际上三个都放下,你看妙不妙?用什么方法?执著阿弥陀佛,分别阿弥陀佛,起心动念全是阿弥陀佛,这样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这叫带业往生。功夫好的到哪里?生方便有余土。因为你没有真放下,所以最高的地位是方便有余土上辈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光一照你就提升一倍,再本愿威神加持你,你立刻就提升到实报土,真快!
  预流,「入流与预流」意思完全相同,预是参预,你已经进入佛门,入门了。我们现在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没入门,我早年讲经也提醒同学,我劝大家要认真,一定要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闻利养放下、把五欲六尘放下、把贪瞋痴慢放下。真放下了,有没有入门?没有入门,我们到门口,我告诉大家的标准是到门口。入门呢?入门一定用佛的标准,我们的标准不行,佛的入门就是见惑断掉,就入门。大小乘经论里面都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八品见惑统统断尽了,证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菩萨,这是圆教,不是别教。须陀洹跟初信位菩萨,给诸位说,《金刚经》上讲的四相破了,他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刚刚破,四相破了,无我了。破四相是初果到四果,到阿罗汉都是破四相,功夫有浅深不相同,阿罗汉的功夫深,须陀洹的功夫浅,也就是说对於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再执著了,用我们一般人的话来讲,情执断了才能证果。
  我们再看讲义,「谓从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初入圣道。「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瀑流」。他还没有离六道轮回,但是已经进入了生死出三界这条大道,他在这个路上行,什么时候他能出六道?证阿罗汉就出去。证得初果之后,在六道里面他只有天上人间,他不会堕三恶道,他也不会变成阿修罗,人天两道七次往返就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他证的是位不退,不会再退到凡夫位上,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小圣或者叫小小圣,决定不会堕落在凡夫;换句话说,他了生死出三界有期限的。我们再往下看,「与上文字虽异,实义相同」。「断三界之见惑」,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是什么?错误的见解,惑是迷惑,错误的见解,「即得此果」,你就证得须陀洹。八十八品见惑,佛在讲经教学方便起见,归纳为五大类,就是五种见惑。第一个是身见,身决定不是我,执著身是我,错了,一切都为这个身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堕三途受苦报,原因在此地。我们都希望身体好,不要有病痛,我们修行功夫能得力,那身体能不照顾吗?你把心都照顾在身上,心住在身上,错了。心住在阿弥陀佛上就对了,心住在阿弥陀佛上,这身怎么样?身决定健康长寿,为什么?你没有病了。你因为心住在你身上,你的病就没办法好,那是个妄念,错误的念头。你要晓得,身是境界随心转,你心是阿弥陀佛,身就转成阿弥陀佛金刚不坏身,最健康的。但是这个道理你也听了,不相信,还是要想办法照顾身体,这就讲你有疑惑,不相信!
  佛菩萨慈悲恒顺众生,给你讲了不信,不信就随你吧,你还要搞什么医疗保险,还要搞什么保健,随你去吧。真相信的人真的得方便了,不找这些麻烦了,心才能专一。佛陀在大小乘经里头,告诉我们一个秘诀,我们也知道,但是就用不上;用上了,你晓得多自在!这一句话是什么?「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无事不办,制心一处,成佛行不行?行。连成佛都能办,其他的还有什么不能办的!我们今天在此地就是给诸位报告,制心一处这一处是哪一处?阿弥陀佛。佛没有讲哪一处,佛讲原则,任何一处都行,为什么?你得定了,你心只要专一就得定,定开智慧。我制心一处在阿弥陀佛是无比殊胜,立刻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跟阿弥陀佛马上就通了。为什么不通?你心不专一。我们的心就像光一样四面八方发射,遍照一切,如果把这光集中成为一束,我们今天讲雷射、激光,那个光就很厉害。你看现在这个散的光,电散的光隔一张纸都不能透过,没有这个力量;如果把它集中变成激光、变成雷射,连钢板都能穿透。现在医疗上运用激光省事,它那个把光线集中一点,像针尖那样那么一点点大,非常管用。所以制心一处,问题就解决,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制心一处。我给诸位报告,我学了这么多年,诸位真正能把心放在阿弥陀佛上,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给诸位说,什么样灾难没有了。灾难是众生的,灾难与我没分,我在灾难当中得大自在,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不干?为什么还要三心二意、还要胡思乱想?这是古人所谓自作自受,你不能怪人。你真懂得,真回头把心放在阿弥陀佛上,你才真正感佛恩,你才真正晓得这种殊胜的利益不可思议。
  「二、斯陀含果」。斯陀含翻译成中国叫「一来,又叫二果。一来者,断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前六品」,九地思惑总共有八十一品,他断前六品,「因尚余后三品」,这是九地九品,每一地各有九品,九九八十一,还余欲界思惑后三品。「故仍须在人间与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二果还要到人间来一次,所以叫一来。「即一度往来之义」,二果到人间来一次。
  三果阿那含,「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这个新旧是以玄奘大师算是一个界限,玄奘大师以前所翻的经都叫旧译,他从印度回来之后所翻的经叫新译,诸位将来看到,旧译跟新译就这么回事情。玄奘大师他们翻作不还,实际上不来跟不还意思也都相同。「乃断尽欲界思惑残余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之位」,不到欲界来了。「尔后受生则为色界或无色界」。他没有出离六道,但是这就是三果,三果多半都在四禅天,四禅有九天,其中有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多半是这些人在那边修行。也有些其他不同宗教,他们也有能力修到这个等级,都在这个地方修行。他不到欲界来了,他只有色界、无色界,不再到欲界来,所以叫不来、不还,不再来了。
  「四、阿罗汉」,阿罗汉翻译成「杀贼、应供、不生,乃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之声闻乘极果」。这是见思烦恼断尽,这是小乘最高的果位阿罗汉。「以断尽一切见思惑,故名杀贼」。这个贼是比喻见思烦恼,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前面讲九地,每一地有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统统断尽了。因为见思烦恼障碍我们见性,好比是贼,让我们受害,把我们自性里面所谓功德法财都被它们窃取,或者是被它们夺去,是这个意思,这完全是比喻叫杀贼。千万不要误会,阿罗汉还开杀戒,还去杀贼,就完全解释错了。第二个是应供,第三个意思是不生,后面有解释,「既得小乘极果,应受人天供养,故曰应供」,这是佛讲的,他们是福田,有福,你供养他们得大福报。所以他们应受人天供养,为什么?给人天大众做福田,你供养他,你得大福报,是这个意思。佛也希望众生个个都有福,福,佛不能给你,是你自己种,佛也不能够违背因果定律。所以佛教我们发财方法,佛没有办法赐给我们财宝,他教我们怎样发财?布施,供养、布施。布施跟供养是一个意思,用心不一样,用诚敬心就是供养,真诚恭敬心布施就叫供养,没有真诚恭敬那叫布施。所以布施得福少,供养得福多,用心不一样!法供养得聪明智慧,用无畏供养得健康长寿,得真干,不要吝啬,不要害怕。不要我都舍了,舍了以后怎么办?人家怕,所以不敢供养。你不怕试试看,愈施愈多,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
  我是二十六岁刚学佛那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那个老人很厉害,他会看相,他看到我这个年轻人没福报,命很苦,算命先生讲看财库,那财库空空没有财,也没有禄位,就是讲做官你没有这个命,发财也没有这个命。命是什么命?贫贱,贫贱到极处就是乞丐,这样一个命。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没有修无畏布施,好在就是过去生中有点法布施,还有点聪明智慧。老师教我赶快把它补出来,为什么?弘法利生也少不了财,没有财力支持,弘法利生做不到,所以教我这个方法认真去做。当时我跟老师讲,「我没有财力,连吃饭都有问题,哪有财布施?」老师很严肃的告诉我,章嘉大师他说「一分钱有没有?」我说:一分钱可以。「一毛钱有没有?」行,可以。「一块钱?」还勉强。「你就从一分、一毛、一块做起,一直做下去。」我这才晓得!一毛一块到哪里布施?有,因为接触佛教,以前不进庙门的,现在常常跑寺庙,跑寺庙干什么?借《大藏经》看。我在寺庙里面看经、抄经,有人印经、印善书的,拿一个单子来大家出钱,我也写个一块、写个五毛,就这么布施。还有放生的,放生的拿一张纸集资我们去买物放生,这个我也喜欢做,那是无畏布施,就从这做起。真正有这个布施的心好,愈施愈多。
  年轻的时候不敢做这个梦,这些年来每年布施多少钱?超过一千万美金。钱从哪来的?不知道,各方面来送给我的全都布施掉,愈施愈多,才知道佛不讲妄语。你看我所得到的,财用不缺乏,这就够了,钱全做好事去。法布施,聪明智慧增长,我自己都感觉到,年年智慧不一样,确实在增长;无畏布施,健康长寿。我做了六十年,证明释迦牟尼佛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肯干马上得利益,一点都不操心。钱财操什么心?有的是,想办什么事情,需要多少它就来了,没障碍。它不来,换句话说,这个事情你不应该做,你应该做的时候钱就来了。佛菩萨在照顾,佛菩萨在推动,你说你多自在、多快乐。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六六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六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二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一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七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四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四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前世今生论 译序[栏目:引路明灯]
 忍辱的力量[栏目:心灵对话]
 西子湖畔的法雨[栏目:明海法师]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韩廷杰)[栏目:唯识学研究]
 被执着感动[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崇敬圣贤做仁人君子[栏目:传喜法师]
 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三、四谛[栏目:阿含经随身剪辑]
 相应15经 病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46.觉支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