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二集) 2011/6/13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5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七十二面,「愿力宏深第二十九」,念老为我们简介,「本品显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这个提示非常好,告诉我们修学大乘的人,一定要有坚定的誓愿,知道自己方向跟目标,永远不会偏差。坚定意志,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成就,这个成就就是一生补处。一生补处是等觉菩萨,在菩萨位次这是最高的,也就是居住在实报庄严土,他是最高峰。再向上提升,就是究竟圆满的妙觉果佛,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圆满的菩提果报。这是大乘行人,所以他样样都放得下。
在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个位次,前面十个位次是十信。十信在哪里?十信在十法界,十信菩萨没有离开十法界。所以通常讲法身菩萨就不提十信,从十住初住算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加上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他们住报土,十信菩萨住方便有余土,六道凡夫住在凡圣同居土,就是六道轮回。我们学佛之后,才真正把这桩事情认识清楚,搞明白了。轮回必须要远离,方便土等於说是中途休息站,虽然还不错,那也不是久居之处,佛告诉我们,一定要回归到实报土。实报土也叫做一真法界,这是对十法界来说的。十法界是刹那变化,经教常讲无常,十法界没有一法是常住不变,找不到。虚空?虚空也在变化,不过虚空变化我们不容易觉察,为什么?它是真正的相续相,前一个虚空跟后一个虚空有差别。不像有形相的,有形相的色相,无论是精神,无论是物质,我们讲色相,色里头有精神,相就是物质,它有变化,它的变化决定没有一个相是相同的,也决定没有一个念是相同的,所以称之为无常。实报庄严土它没有变化,所以它那个相续相真正叫相续。十法界里面是相似的相续,因为不可能有两个相是相同的。这个我们从波动现象里面能体会到,不可能两个波动是完全相同,都是相似相续。
事实真相了解之后我们就不再迷惑,一定要回归到本位,本位是你本来是佛,要回归本位。这个方向目标要是定住,真朝这个目标方向去走,这就叫发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平等觉,菩提心才真正肯定承认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是自己,跟自己决定无二无别。所以自性里面的慈悲心就生出来了。慈是与乐,悲是拔苦。简单的说,对一切众生没有条件的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离苦叫悲心,帮助他得乐叫慈心,合起来叫慈悲。慈悲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觉悟了,慈悲自然从自性流露出来,那是真慈悲;我们现在没觉悟,慈悲是假的。所以佛在经上把慈悲讲成四种,叫四缘慈悲,四种不同的慈悲。慈悲就是拔苦与乐的心,帮助他离苦,帮助他得乐。
佛告诉我们,世间第一种人叫爱缘慈悲,我爱他、喜欢他,他有苦我帮助他离苦,帮助他得乐。这是人世间的,心量很小,普通一般凡夫都是这种心。第二种心叫大心凡夫,凡夫里面比较觉悟的,他不但爱自己一家人,他能爱一切众生,就是《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这种慈悲心量大,叫众生缘慈悲,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慈悲心,可以说这是世间的圣贤。六道里头有,像孔子、孟子他们所表现的,乃至於尧舜禹汤,中国古代这些大圣大贤,所谓是博爱,仁慈博爱。第三种是菩萨,大乘教里面的菩萨叫法缘慈悲,他明白了,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叫法。就是事实真相了解、明白了,我们对一切众生范围就大,不但对人,对动物、对花草树木、对山河大地,真的是一片慈悲,这是菩萨,法身菩萨,他是法缘慈悲。到成佛了,佛称为无缘慈悲,没有条件,他确实是一体。这个层次,如果我们用广义的说法,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可以包括在这个里面,他们是无缘慈悲。为什么?他无明破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是无缘。那法缘慈悲呢?十信位的菩萨是法缘慈悲,初住以上是无缘慈悲,也能这样说法;如果狭义、严格的来讲,那只有妙觉是无缘慈悲,法身菩萨都是法缘慈悲,这是两种说法不同。
总而言之,慈悲太重要了。古德早就说得很清楚,什么是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佛法。佛法是慈悲为本,没有慈悲就不是佛法,因为佛是觉悟,觉悟的人哪有没有爱心的道理!迷了才没有爱心,才自私自利,不顾别人痛苦,真正觉悟的人他慈悲心一定生起来。看他慈悲所缘的对象,慈悲心的大小,你就能观察出他在菩提道上是哪一个等级,一看,大致上都能看得出来。所以学佛不能没有爱心。还要给别人烦恼,还要给别人痛苦,这不是佛法,这不是学佛,那是魔,魔喜欢给人烦恼,魔喜欢让人受罪。魔造业,佛菩萨不造业。中国古人说的两句话说得好,玩弄人是无德,是不道德的行为,玩物丧志、玩人缺德,这不应该的。
所以学佛目标要确定,我们今天的目标锁定在往生极乐世界。坚持这个方向目标,身体在这个世间与大众相处要学菩萨,随缘妙用。随缘是恒顺众生,妙用是随喜功德,随喜里面成就自己的功德,不是福德。怎么成就?顺境善缘不起贪恋,没有贪恋的心,逆境恶缘不生瞋恚,这叫妙用;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境界,无论什么缘分,善人恶人统统都是清净平等心对待,古人所讲的用平常心,平是平等,常就是清净。平常心是什么心?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佛心,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佛心,这就是自性,这就是真心,用真心不用妄心这是大乘根性。
下面说,「若有本愿为众生故,虽生极乐国土,不舍恶世有情」。这是慈悲心特重的人,这里头有感情,虽有情,他觉悟,他不迷,这是菩萨。菩萨,玄奘大师把它翻成「觉有情」,他情没断,但是他觉悟,他不迷,所以从字面上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如果那个情断了他就成佛,就不叫菩萨。这个翻得也非常之好。就是情识要放下,放下,菩萨道上就没有障碍。妖魔鬼怪障碍你,障碍你什么?就是障碍你的情,因为你执著有情,他就障碍你,你把情放下了,魔王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你丝毫不能够伤害。能伤害你什么?伤害你的名闻利养,伤害你的情执。名闻利养我都不要,他就障碍不到,很简单;情执我放下了,他也不能障碍你,魔对你束手无策。那怎么办?投降了,真的,他给你当护法了,他不能不佩服你。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透彻,我们多读、多薰习,这些事情印象都很深,我们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什么障碍都没有。所以你要晓得,障碍的根源是在自己,把那个障碍的根断掉,谁都障碍不了。障碍你得名,你不要名,他怎么障碍你?障碍你得利,你不要利。总的来说,世间人不就是对名利看得很重,再最后难分难舍的亲情。你只要这三个字,名、利、情这三个都放下,魔王波旬就对你投降。
这是有一类情执还没有放下的人,虽然生到极乐世界,他还常常想著六道众生,六道里头跟他有情的这些众生,还想去帮助他、去度他。「故入生死,救度群生」,到极乐世界有这个能力。前面说了,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他也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不但我这一生的家亲眷属我知道,我看得清楚他在哪里,看得清楚,他心里有什么念头都知道。他有苦难,他求帮助,肯定你去帮助他。你能够现身,你能够说法,跟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能不能做到?能!四十八愿有这一愿,第三十五愿是讲前面「一生补处」,自己成就,第三十六愿「教化随意」,就是这一愿,所以到极乐世界就能办事。办事不是自己真回来了,分身回来,他有这个能力。本身还在阿弥陀佛讲堂坐在那里听经,分身去度众生去了。你要不到极乐世界,你哪来这个本事!你要靠自己修成这个本事,要多长的时间?不止五劫,五劫做不到,佛在大乘经教常讲要无量劫。为什么?你自己要有能力,修到初住以上的地位你才有这个能力;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加给你的,藉著阿弥陀佛的光,不是自己,这一定要知道。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就晓得极乐世界不能不去!不去,简单的说,阿弥陀佛的光你就沾不上。你到极乐世界最大的利益,就是沾阿弥陀佛的光,用阿弥陀佛的名、用阿弥陀佛的威德庄严自己,自己能够代佛度化众生,是这么个意思。我们要知道,要真干。故入生死,救度群生,他真能做得到。
「欲令十方一切众生,皆得往生,皆当作佛。辗转救度,无有穷尽」。纵然是凡圣同居土往生的菩萨,他们在极乐世界修学的真实功德不可思议。「品末复赞无量寿佛恩德无极」。这个赞叹是有必要的,阿弥陀佛的恩德太大,知道的人不多,疑惑的人多,迷惑的人就更多,所以确实有赞叹的必要。请看经文: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这是第一个意思。
【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师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这是不舍恶道有情,发愿回入娑婆来度众生的这些菩萨。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注解上有。「本品正」,这就是正示,「弥陀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决定在一生证得补处菩萨,就是等觉位。这个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帮助菩萨,帮助到什么地步?帮助到你毕业。等觉是博士班,博士班毕业就成佛了,等於说他供你去念佛,完成你的学业。这不得了!你在佛法里头取得了最高的学位,妙觉佛果。「第三十五愿曰: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这跟前面意思完全相同。但是下面有话,「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这一愿里面,就说明确实有菩萨悲心特重,自己没有成佛,就要去度众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帮助他,他就真有能力,真有神通、真有智慧、真有能力。这是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他有愿为众生,先度众生。像地藏菩萨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没有度尽,我不愿意先成佛。地藏菩萨就这个愿,大家都成佛了,我最后成佛。所以地藏菩萨的弟子、学生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成佛了。你们如果展开《地藏菩萨本愿经》,你看开头地藏法会,从十方来的这些听众是谁?都是诸佛如来,一尊菩萨带两个侍者来参加这个法会。所有经里头没有看到过,来的时候也都是十方菩萨、声闻、缘觉,只有地藏法会来参加的人全是诸佛如来、诸大菩萨。那是什么?地藏菩萨的学生,学生虽然成了佛,老师今天开法会能不参加吗?能不来捧场吗?从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地藏菩萨的大德、大行、大愿。有这等悲心的人生到极乐世界,他还想到这十方苦难众生,所以他是本愿为众生。
这个字念披,把衣服披在身上,不念被,念披,跟挑手边的披是一个意思,被弘誓铠。弘誓铠是什么?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真落实了。弘誓铠,铠是铠甲,狭义的意思专指持戒、修定,这是菩萨的弘誓铠。戒律是铠甲,戒律是防身的,让你身口意三业不造罪孽。这要靠持戒、靠修定,持戒是用你的意志控制自己不造罪,得定那就更深一层,那叫定共戒,你在定中自然不会有恶念,比持戒的效果就更强。智慧开了,所有的恶业都转变成善念,叫转烦恼成菩提。慧没有开你转不过来,慧开了之后,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它转过来了。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才能转,有起心动念就转不了。什么时候转?法身菩萨转了。也就是你在十法界里面你转不了,你都是用戒定;你到一真法界、到实报土统统转了,那个罪业就消化了、没有了。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含藏种子的,善恶种子全在那里面,你看一转变为大圆镜智;转末那,末那是染污,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是烦恼的根,转变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的分别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的造孽、造作(是它们去造的)为成所作智,它转过来了。所以是不能断,那一断你的善根也断了,你的智慧德相都断了。那个断是假借的字,就是叫你放下,实实在在讲是转,因为善恶是一体,同一个自性。转是真的,不是假的,转变,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你得会转才行。在我们现前这个境界里头,最重要的转恶为善,转恶念为善念,转恶言为善言,转恶行为善行,这是第一步,初步。我们今天修学要从这里下功夫,要把恶转成善,要把邪转成正,邪知邪见转为正知正见。这是被弘誓铠,你才能教化一切有情众生。
怎么个教法?首先帮助他建立信心,他对佛法没信心,他怎么学?你要劝人学佛,头一个要帮助他起信,「信为道元功德母」。他对佛教要不认识,信心怎么生得起来?不认识那种信叫迷信,迷信禁不起考验,所以常常退心,常常会改变信仰。为什么?他没有搞清楚。必须先让他认识佛教,这个重要,你要帮助他认识。学佛皈依三宝,什么叫佛?什么叫法?什么叫僧?他都清楚、都明白了,他肯相信这叫正信,这就不是迷信。三宝都在自性,不在外头,外头没有,外头要有三宝那就是魔了,不是佛。佛法记住,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法是心生的,佛法僧都是法。佛是心生的,是自性觉;法也是自性生的,是自性正;僧也是自性生的,僧是自性净,清净。就是我们《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经题上就三宝具足,不在外头。自性觉是佛,皈依自性觉,皈依自性正,皈依自性清净,真皈依。我们今天受皈依,念个皈依的誓词行吗?假的不是真的。如果你念这个誓词的时候,你这个意念上就转到自性上去,恭喜你,你真皈依了。
戒经上说,真皈依,你就获得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护法神佩服你、尊重你,自动的来保护你。你要有一个邪念生起来,护法神就走了,不再保护你。你一个正念回头了他又来了,一个恶念生他又走了。他不是用情的,不是用情来用事的,他是用法。因为你一念正的时候你放光,他见到你放光他就来了,一念邪你光就没有了。所以护法神用不著去求他,他不受贿赂的,你巴结不上的。你自己真有德行他真来,忠心拥护,没有德想巴结他、贿赂他、讨好他,那完全没用,他不会理会的。帮助人,头一个建立信心,有了信心之后叫他修行、叫他发心。必须在行里面建立信心,这个信心是真的,解里头建立的信心都不可靠,要在行里头建立信心他才会不变,才不会退转。
修菩提行,菩提行总的来说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这真干!与一切大众相处修六和敬。我说得很多,六和、六度我们自己发心去做,不要求别人去做,要求别人去做是错的。他对佛法真的深入、真的了解了,他会自动去做,不必去劝他。为什么?真有好处。我们不想发财,但是我们只想衣食足,每天能吃饱穿暖我就满足了。知足常乐,没有贪心,生活水平尽量降低。我们到这边来做客,你看每天吃饭十多个菜,像过年一样,宴会。我们自己生活简单,每餐饭几个菜?一个菜。要那么多干什么?
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对他很清楚,他老人家吃饭,饭跟菜煮在一起,就是一小锅。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所以饭菜在一起很简单,从开始生火到吃完,统统洗干净了,给诸位说顶多半个小时,不超过半个小时的,多省时间、多简单。一天吃一餐,老师一天日中一食,几十年如一日。我跟他的那一年他七十岁,我跟他十年。这个生活方式太简单了,一天的生活费用多少钱?那个时候台湾钱两块钱,他一天的生活费用,一个月六十块钱。合美金一块多钱,不到两块钱。美金跟台币兑换,那个时候好像是三十五块的样子。所以一生不求人!见客穿的那一身中山装大概有三十多年。他学生很多,有钱的学生不少,送他老人家的衣服欢喜接受,过两天送别人了,谁没有谁缺乏就送人。内衣都是自己补补缝缝。我们都不知道,看不见,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后去看他的行李,袜子、内衣全都是补的。生活多快乐、多自在!愈是简单的生活愈快乐。他住的个小房子十五坪,日本两个榻榻米是一坪,他的房子就是六十个榻榻米。一个小佛堂、一个客厅、一个卧房,还有洗手间,就那么一点点大。一生!这圣人,不是凡人。他当时待遇不错,他一个月收入有四百多块钱,他可以能过得很好。多余的钱全布施了,去做好事去了,自己生活费用那么样节俭。这不是装出来的,他已经养成习惯了。
我到台中去之前,我晚上一餐就不吃了,也养成习惯。看到老师吃一餐我就试试,早餐那一顿也不吃了,省很多时间。我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老师,「老师,我现在也吃一餐了。」多久了?八个月了。他一听,「身体感觉怎么样?」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坚持下去,一生不求人。」古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说你多快乐、你多自在!由此可知,苦乐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的,你自己要有智慧,你一生会活得非常快乐、非常幸福。无求无争就幸福、就快乐,你能跟所有众生和睦相处,能跟一切众生相亲相爱。所以该放下的一定要放下,佛教给我们没有错误的,都是教我们好,没有教我们坏的。
能够行菩提行,菩提是觉悟,过觉悟的生活,这就是菩萨,然后再提升一步,行普贤道。普贤道跟菩萨道所差的就是心量,普贤菩萨的心,念念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没有一念为自己。所以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你就明白了,心量小不能成佛,心量一定要包虚空遍法界。为什么?这是你自己本来的心量,自性就是这样的,成佛就是恢复自己的自性,圆满恢复了性德,这就是佛陀。菩萨虽然向这个目标迈进,还没有到圆满,修普贤行就圆满了。
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这个生是应化身,虽然是应化身,也永离恶趣。永离我们就知道,不是身永离,身他在恶道,他度地狱众生,他一定要到地狱现身。虽然现身在三恶道,他不受三恶道的苦。这是什么原因?他没有三恶道的业。他是菩萨,他示现在人道,决定没有人间的七情五欲,他没有这个,他所有的是智慧德相,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我们看他跟我们一样,实际上完全不一样,心态不相同。我们自私自利,他大公无私;我们以为身是自己,他认为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那怎么会一样?不一样。这叫永离恶趣。
「凡生极乐者,不离安养」,安养是极乐世界,没有离开极乐世界,「必至一生补处」。到十方世界去,那都是化身去的、应身去的,化身应身无量无边。「但有菩萨发殊胜大愿,愿入生死界教化有情。彼土菩萨亲闻弥陀说法,即以所闻转教众生,故所说法亲承如来,故亦如狮子之吼也」,这是讲辗转救度。他在阿弥陀佛那里听的,回到众生界里面,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身在十法界、在六道,他把他从佛那里所听到的再转告大家。所以,大众听他说法就跟听佛说法没有两样,他传递的佛法不增不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世间,佛身分,我们知道那是应身。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经题里面说到这么一句话,世尊说的,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不是他讲的,诸佛如来所说。等於说他辗转为我们说,没有在诸佛如来所说经上加一个字。这个意思跟孔老夫子在《论语》上所说的那个意思完全一样,夫子说他自己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他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述就是讲别人的。就跟释迦牟尼佛所说,他一生没说过法,所说的法是古佛所说的。孔子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过去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后人称他为「集大成者」,就是他老人家把古圣先贤的会集起来,写成文字留传给后世,不是他自己的发明。他的态度,「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贤的东西一丝毫不怀疑,正信,完全接受。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经题上描绘释迦牟尼佛,他也是这个态度。
实际上佛佛道同,为什么佛还这样谦虚?今佛跟古佛完全没有差别,因为他悟入境界是同一个境界。这个里头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断除我们的傲慢心,好高骛远,总是自以为是。亲证的菩提跟古佛一样,所说的东西全是古佛说的,都推献给古佛。这是什么?这是自己真正谦德、谦虚,不敢自以为是,这是大慈大悲教化众生,因为众生的习气就是自以为是,就是自己总比别人高一等。你看佛跟圣人,他做这种示现,就是把我们这个念头息掉。这是严重烦恼,不是轻烦恼,末那识里头四大烦恼常相随,这有我慢。我见就是执著身是我,这头一个错误,跟著是我爱,我爱就是我贪,有贪;我慢就是瞋恚,傲慢是瞋恚里面生起来的;我痴,愚痴,你看贪瞋痴。贪瞋痴是与生俱来的,宇宙开始有那一天,我们生命开始有那一天,贪瞋痴就带来了。这根本烦恼,有这个烦恼,你在这个世间就每况愈下,你滑坡就滑下去了;这三个东西要断了,你才有办法向上提升。佛用的方法,戒定慧,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有贪瞋痴,你一定要记得,你的人生是滑坡,是往下走的;如果你有戒定慧,你把贪瞋痴放下,你一定是往上走的,你往上提升。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所以闻,亲闻弥陀说法,即以所闻转教众生,故所说法亲承如来,亦如狮子之吼,就是跟弥陀说法没有两样。
这也给我们启示,我们听到善知识教导我们,或者是我们常常读诵这些经论,学习这些注解,学了之后最重要的为人演说,你要欢喜为人演说。到哪里说?哪里说都可以,只要你自己真发心,行菩萨道。我们最初学佛的时候学讲经,到哪里去?到人家家里去,居士、同学家里。老师讲经听众很多,老师让我们跟大家结缘,怎么结缘?站在大门口欢迎,见人来,经书送给他;年岁大的,带他去找一个座位把他安置好,这结缘,慢慢就都熟了。我们给老师做义工。老师还告诉我们,买一点花生米、小糖果,一个人分一粒,这结缘,这个我们可以做得到,花钱很少。广结法缘!认识人多了,自己听了老师讲经学讲经,「我每个星期到你家讲好不好?」好!三个人听、五个人听,就这么开始。星期一在这家讲,星期二到他家去讲,星期三到那个家讲,不中断,天天有地方讲,听众三个五个就够了,不要太多,讲经是这么学成的。以后慢慢听众就多了,十几个、二十几个、三十几个,那就搞个小讲堂,愈来愈多。人少的时候,一面讲,他有问题马上就可以发问,互相在一起研究讨论,大家都长进,都在进步。天天干,天天不间断,你要搞几十年就成功了!不是难事,难的是你不肯发心,发了心你不能坚持;你肯发心、能坚持,没有一个不成就,佛法才能兴旺起来,所以说不是难事情。
同修家里不能天天去,天天去烦了,家人不高兴。一个星期一天可以,大家都欢迎,两天就不高兴了,你老来干什么?一部经讲完他喜欢,我们再讲第二部经,他不喜欢就他家停止,别人家去讲去。所以练习讲经要找个道场、找个讲台,那不是容易事情,人家未必会让你去讲经。我们学讲经,李老师就告诉我们,你讲得不好,人家笑话你,还可以接受你;你要讲得好,人家嫉妒你,根本就不让你讲。所以我们讲经的时候老师警告,你要讲得好你走投无路。都被他老人家预先说,我们真走投无路,到处流浪。好在认识人多缘就多,这个地方不能讲,那个地方去。如果不是广结善缘,那你真的叫走投无路,缘结得多不怕。所以到一个地方讲经,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月,等他嫉妒心生起来我走了,就没事,过几年之后再来一次,好办法!长住不可能,长住在一处,自己建道场都会有麻烦,都有人来找麻烦,所以我们干脆不建道场。这比什么都好,没有障碍,现在人争的就是名跟利,没有道场就不跟人争了。
下面解释擐,「以身被挂铠甲,名为擐」。这是古时候武士在打仗的时候保护自己,穿上铠甲,这叫擐。「胄者,铠也。甲胄乃古代战士被衣於身,以防矢石伤自肉体」。这是比喻,用这个来比喻「大心行人,为敌生死,以誓愿为铠甲,护卫本身慧命」,这比喻。「擐大甲胄,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与此全同」,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菩萨里面很少见的,非常稀有的。阿弥陀佛发愿之后真干,五劫的时间,愿愿都实现。这个实现是自然成就,圆满的功德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自性里面智慧德相是真因,四十八愿五劫修行是缘,因有缘,果报就现前,果报就是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要问,为什么这种修行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我们要这样干行吗?佛法把这个道理讲出来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心想生,四十八愿是心想,五劫修行是心想。我们的心想跟佛不能比,佛是天天想一桩事情,这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他就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想了几天没有结果放弃了,那还行吗?人家能想五劫不放弃,我们想几天就放弃不再想了,所以不行。念佛,念个几个月,念个一、二年没效果不念了,这怎么会成就!我们要想得到一点效果,那你得知道至少十年,如果你想一桩事情专想十年,一定有效果出来。精神愈集中,效果愈殊胜;思想愈涣散、散乱,那什么想也不能成功。道理佛讲得太多了,阿弥陀佛表演是给我们做个例子,他这么做能成就,我们这样做也能成就。
「从极乐再来此界之人,虽於五浊恶世示为凡夫,亦有生死。但直至成佛,永离恶趣。并生生世世,常忆宿命,不昧本因」。这是从极乐世界再来的,我们讲再来人,从哪来?从极乐世界回来的。实际上回来的是他的应化身,他有这个能力。他的本人还在极乐世界,他的应化身在这个世界也示现投胎,也有生死。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八相成道,他在这里表演,表演修行、表演成佛。永离恶道,永离恶道的因行。怎么个离法?他心里没有贪瞋痴慢疑,就没有恶道。经上讲得很清楚,贪心感得的是饿鬼,瞋恚所感的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五戒是人道,上品十善天道,禅定修成功是四禅天,无想定修成功是四空天,四禅八定是色界跟无色界,都没有离开心想。极乐世界回来的人,这些心想全没有,所以他永离恶道。他是示现在人间,外表上跟一般人没有两样,里面完全不相同。而且生生世世常忆宿命,不昧本因,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本身还在极乐世界。经上讲的「示现同彼,彼者秽土众生」,就是六道众生。下面这一段「佛意度生」,请看经文: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
特显出阿弥陀佛大愿弘深。念老注解里说,「极乐大士能发如是宏深誓愿者,盖因弥陀本愿加威,亦复是本身善随佛学也」。这个几句话冠在前面好。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能够发这样的大愿,像经上所说的,这第一个因是阿弥陀佛加持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萨,第二个,菩萨善随佛学。普贤十愿里「常随佛学」,不但常,他善,他很会学,他学到家了。而阿弥陀佛的本愿,这个『无量寿佛意』,「意」就是本愿。你看佛是什么心?『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这是佛心。怎么度他?都要想方法帮助他们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呢?『悉令得泥洹道』,「泥洹」就是大般涅槃,帮助他们个个圆满成佛。阿弥陀佛的大愿!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都能体会到,都真干。菩萨们辗转相教,满阿弥陀佛的大愿,这叫报佛恩。下面这就讲的辗转度脱,你看作菩萨的,『令悉作佛』,提升了。『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一个传一个,一个教一个,菩萨教我,我教你,你再教他,如是辗转的教、辗转的度,这个效果就『不可复计』,愈传愈多。让『十方世界声闻、菩萨』,小乘、大乘,『诸众生类』,这六道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小注里面,这一段不是很长,但是句句都精彩。弥陀的本意,「唯愿众生往生彼土」,真欢迎、真希望。
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不能去的原因,是我们的烦恼习气没伏住。他许可我们带旧业,不能带新业,新业是什么?你现在还在造。那这个说明你习气太重,到极乐世界还会犯这个毛病,犯这个毛病就染污了清净国土,破坏了大众的秩序,这是极乐世界不欢迎的。只要你能够把烦恼习气伏住、控制住,控制的方法,这个不能不知道,就是一句佛号。古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烦恼习气,贪瞋痴慢起来了。这个不怕,为什么?你肯定会起来,因为你是凡夫,你在六道里头时间太长、染污太严重了,习气自然很深很深。如果这一句佛号你真念,你发狠心去念,一定要念到能伏住烦恼,这叫效果。我的贪瞋痴慢念头才起来,这一起来,阿弥陀佛,第二句就是阿弥陀佛,就把它控制住了,这才管用。如果一面念佛,烦恼还一面起现行,这个没用处。於是我们就晓得,念佛的时候妄念那么多,把念佛功夫全破坏了。念佛本来是伏烦恼的,现在念佛的时候还被烦恼全破坏了,功夫不得力,这问题出在这里。於是我们自己晓得自己根性,自己毛病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是最有效的,各人不同。
我在年轻的时候佛号伏不住烦恼,我用什么方法?我用读经,读经烦恼少。一部经,长一点的经,像《楞严》、《法华》,差不多要四、五个小时,一直读下来,四、五个小时烦恼就很少,妄念很少。念佛不行,妄念多。为什么?这里头有意思在,你妄想来的时候意思就不见了。这各人善根不相同,我用这个方法很有效,我用了六十年。每天我至少四个小时读经,四个小时给大家汇报,跟大家分享。这个也没有妄念,有妄念我话就会说错,叫胡说八道。所以我这样能保持,至少能保持八小时,就不容易。长年这样保持下来,才有一点感应,才能把经典注解里头看出意思之外还有意思。如果心不清净就看不出来,表面意思都不容易看出来,这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所见到的。念佛人不能不体会阿弥陀佛的意思,这不可以不体会到,知道阿弥陀佛的意愿没有别的,就一桩事情,帮助众生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弥陀本意,唯愿众生往生彼土,得涅槃道,悉皆成佛」。
「新成之佛,复度众生。所度众生,又皆成佛」,成佛之后,又度众生,所以叫辗转教授。这样子一直传下去,那个数量就不可复计。所以经上才说,「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在我们现前环境当中,这个事情应该做。真正弥陀弟子,我们要听话,就不能不做。我自己功夫还不成熟,还不行,有些好的朋友,可以劝他一起来听经,一起来学佛,这都是阿弥陀佛的意思。经确实看不容易,听比较容易,听过几遍之后再看经就有味道。为什么?意思懂得了。现在有光碟。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东西没有什么巧妙,就是熟,熟透了自己就有悟处。熟透了是什么?你功夫深。功夫深的人烦恼轻、智慧长,这一定的道理。烦恼轻、智慧长是要靠功夫,我们能够一门深入。所以真正想学,我们要听经,听一部,你就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我这是第十一遍,你听哪一遍?就听这一遍就行,以前讲的不需要去听,你就听这一遍。愈是最后讲的,一定比前面好。这什么道理?学佛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今天讲的肯定比昨天圆满,你就懂得这个道理。就听最近这一部,这一部听完从头再听,就听这一部,真听上十年你能不开悟?肯定开悟。为什么?听经刚才讲了,是伏烦恼的一个方法,你不专心听,你就听不懂,你就漏掉了,一定要专心。这是摄心的一种好方法,绝对大多数人有效。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
如果我们只要念不要听,当然这种根性有,不是没有,他能够专心去读诵,也能够念到三昧现前,也能够大彻大悟,不过人比较少。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没有示现这个法门,只念经不讲经,他没有示现这个法门。也没有开个念佛堂,领导大家去打个佛七,没有,经上没有提到过,也没有带大家去参禅。佛陀在世唯一的是教学,各人修行是各人自己的事情,佛不管你的,各修各的法门,你愿意怎么修都可以。在理论上、方向上、方法上一个总原则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修行都可以。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学习的人还常常在变更,今天用这个方法,明天用那个方法,看哪个方法有效,总是多次的试验,然后才专搞一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也不例外,早就做出种种示现给我们做参考,给我们做榜样。我们今天所采取的就是读经、听经、念佛,这个方法在现前这个时代特别管用。诵经、听教有一定的时间,念佛就没有一定的时间,什么时候都可以。方向目标是一个,断烦恼,成菩提。断烦恼就是把烦恼伏住,把烦恼换掉;菩提是什么?就是清净平等觉,我们经题上讲的。首先要修清净心,这是第一步,平等是第二步,心不清净哪来的平等!一切时、一切处觉而不迷。什么叫不迷?凡是障碍心清净的都是迷,这个总要懂得。明白之后,所有一切障碍我心地清净的我都要防范、都要远离,帮助我心地清净的我要摄取,要懂这个道理。
辗转度脱是慈悲心,也是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增广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菩提心里面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真诚,菩提心之体就是真心;清净平等觉是自受用身,自受用的心就是深心;大慈大悲是待众生的,对待一切众生要慈悲,对待自己要清净平等觉。这个不能不知道,修的、学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用的就是这个。清净平等觉不要求别人,要求自己。大慈大悲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是对人的,不是对自己。辗转度脱就是今天讲的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要懂得因缘,有缘就做,不疲不厌。什么是缘?他欢喜听,他能听得懂,他能接受,这就是缘;他肯发心,他真干,他缘成熟了。成熟的人多就可以建立道场,成熟的人少,努力结法缘,如果这个地区有二、三百个念佛人就可以建道场。李老师告诉我,刚刚到台湾的时候住在台中,他就用这个方法,到朋友家里面去讲经。以后他把这方法教给我们,星期一在张家讲《弥陀经》,星期二在李家讲《普门品》,讲的不一样。都喜欢听的,他就常常跟著他,在哪里讲就到哪里听;喜欢听《弥陀经》,每个星期一次,就专门到他一家。以后确实有二、三百人真想学了,大家凑钱买个地方,台中莲社就起来了,水到渠成。建个道场去找人那不像话,先有人后有道场建立这是对的,这是顺理成章,不费事。所以一定是先有人,先有人的方法就是先到处去讲。你在这个地方天天讲,天天有进步,会法喜充满,讲上个十年,道场就自然成就。为什么?大家知道了,大家尝到佛法的味道,知道佛法的好处,都希望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这样的道场。李老师在台中的法缘就这样扩张的,愈来愈大。
我跟他那个时候,他在台湾讲了十年,十年的效果,北部台湾念佛人之多,那个时候他告诉我,大概有二十万人。台中莲社的莲友,他们登记都有簿子的,有二十多万人。我在那里十年,我离开的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到五十万人。所以以后建的有图书馆,都是台中莲社附属机构,有菩提医院,有老人院,有两个托儿所,所以办了很多事业。人多了好办事,大家一商量喜欢,好,去办吧!没有人就难办事。这是什么?一定要住在一个地方,才有凝聚力,像我这样到处乱跑,讲的是很多,一个人都没有。为什么?地方太大,全世界。李老师讲经的范围没有离开北部台湾,所以他凝聚力很大,办什么事情有的是人,不缺乏人也不缺乏钱,干什么事情都好办。我这个搞法,老师都把我叫去教训过,他说你这样不行,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地方不动,你怎么到处跑!哪里请就哪里去,现在请是全世界的,不像从前交通不方便,没法子,现在太方便了。老师说这样对你个人成就是有帮助,但是对建立道场没有帮助。我给老师讲我没有福报,我不想建道场,建道场太麻烦,要管人、要管事、要管钱,我说我什么都不管多自在。
但是总要想到正法久住,那就非建立不可,可是这也是缘分。我给同学说过,我去访问过日本的比睿山,过去这些祖师大德山上修行,都是十几年以上不下山,他才有那么大的功力。下山之后也通常在一、二处讲经,不是很多地方,所以讲经的时候凝聚力量就大。以后就建立道场,建立一个宗派,它有十三个宗派。持之有恒,一个方向、一个点,这个点再小,成就都不可思议。尤其现在可以用卫星,可以用网路,名声自然传播出去。真有德行、真有学问、真有修养,跟你学的人愈来愈多,自然形成道场。绝不要去我要去想怎样怎样,不需要,自然的。阿弥陀佛没想,没有想建立极乐世界,自然成就的。这就是大愿大行自然的感召,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地方。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