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95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三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30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十七页:
  序【盖繇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
  昨天我们讲了这三句,今天再继续看底下这段一文:
  序【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这一段总结含义非常的深广,我们应当要特别注意,无论是解与行,都有很大的帮助。
  演【生彼生此者,既到无生田地,则其净土已无彼此。】
  这两句话是从理上讲的,确实是如此。无生忍,前面说过,一心才能够证得,一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既然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哪里还有彼此?如果有彼此,那就是有分别,那就是有执著,那就不是一心,也不是净土,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念佛功夫有没有进步,念的得力不得力,都要从这些地方来勘验。就是我们在一切境缘之中,分别心有没有淡几分,执著妄想有没有比过去轻一些,这里才能见到功夫。
  可是事有没有娑婆?有没有极乐?有的。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无碍。念到一心,西方是净土,此地也是净土,因为你在一切境界里头都不染著,所以无有一处不是净土。也许同修要问:既然全是净土,那我何必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起这一念,那就证明你没有证得净土,为什么?你还有彼此之分,你这个妄想分别执著并没有打掉。
  演【游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
  『刹』是讲诸佛的刹土,事上确实有。只要你证得一心,就有无量无边的神通,可以在一弹指之间分身无量无边的刹土,因为无量无边的刹土没有离开自己的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演【孕质九莲,匪逃乎刹那际内。】
  这是讲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一边是莲花化生。『九莲』是讲莲分九品,这是各人功夫程度上显出的差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刹那之间的事情,所以才说:
  演【彼即是此,此即是彼,彼此无分,云生彼不离生此。】
  这一句意思很深。十方世界确实是无二无别,一味清净,这种境界初得理一心就见到了,也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可是从初住往果地,还有一段相当的距离,在这种情形之下,西方世界修学特别的方便,容易成就。因此,十方世界的菩萨没有不选择极乐世界的,道理就在此地。这个是说,一切境界在你心中固然是一味平等,可是增上缘不相同,西方世界有特别殊胜的增上缘,能够帮助你既快速又稳当的成就。在这个境界里面,决定没有此土彼土之分,如果还有这个念头在,那就不是理一心不乱,不是实报庄严土。
  演【心佛众生一体者。】
  『心、佛、众生』,这三样合起来就是整个法界,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它是一不是二。心是讲能变的理体,佛与众生都是心变的。
  演【佛者果德之称,众生秽恶之号,心者灵明之体。】
  『灵明之体』,在觉悟的时候就叫『佛』,在迷惑颠倒的时候就叫『众生』。「佛」是说的心,觉心,「众生」是讲的迷心,迷悟都是它。我们现在是在迷,不是在悟,现前最要紧的是如何破迷开悟,返妄归真。
  演【念佛未至一心,心不是佛,佛不是生,判然不一。】
  我们今天讲的十法界,四圣不是六凡,六凡不是四圣,这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如果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那就进入一个真实的境界。
  演【今既念佛即是念心。】
  这才是一心。
  演【则返本还源。】
  『本』是本心、本性。『源』是本觉。『反本还源』的时候,他心是一心,一心里面没有二念。
  演【不见生佛假名。】
  『生、佛』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为什么不是佛法?佛法是觉法,二就不觉,就迷!所以说二法不是佛法。觉一定是一,因为觉里面没有分别执著,离一切分别执著才是觉;执著这一切分别,这是迷。『不见』就是不执著了,再没有这个错误的见解。
  演【惟一妙明,周遍法界。】
  妙明真心是一心,这个心非常的广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妙明真心所现之物,所以说『周遍法界』。
  演【以即佛之生,念即心之佛,无二相也。】
  这就是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不念?念,天天念佛,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从来没有间断过。为什么说无念?『无二相』。不执著能念之心,也不执著所念之佛,不但不执著,连分别的心都没有,这时候才叫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六归了一,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华严》所谓「一多不二」,这是真正的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下面是教给我们用功重要的原则:
  演【中流两岸不居。】
  两边都不执著,这才是一心的境界。
  演【苦域是此岸,乐邦是彼岸。】
  『此』是指娑婆世界,『彼』是指极乐世界。这两个地方要是以我们凡夫来观察,那真是苦乐悬殊,完全不相同。在一心不乱的人,这是讲到理一心,他们的看法当然是不一样,这两岸是平等的,那不是我们的境界。
  演【非苦非乐是中流。】
  两岸我们要放下,中流也要放下。『中流』是代表中道,正是所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因为你落在中道里面,你还是有住,你的心还是有执著,心里面还有东西,还是不清净。《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还住在中流,怎么行?你还住在中道、还住在第一义谛,那还是不行,应无所住。这种境界,虽然比凡夫高明,比二乘人高明,但是他不见性,他不能开悟,他还是有障碍。
  演【念佛未至一心。】
  功夫没到一心。
  演【中流两岸,截然不同。】
  这个界限清清楚楚,它有界限的。界限从哪里生?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这个境界从什么地方现前?是从念头上现前的。《起信论》说过:一切法都是以念为体。从我们心念而生的。
  演【今既生彼不离生此。】
  知见圆融了,所谓圆融就是当中没有界限,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才叫知见圆满、知见圆融。这个时候:
  演【则不见彼岸,不见此岸,并不见非彼非此之中流。】
  『彼岸、此岸、中流』,事相决定是有。不能说这个事相没有,事相决定是有,而是你心里面再不会在这里划界限了,换句话说,极乐世界你没有乐受,你心清净的,纵然在阿鼻地狱,你没有苦受。我们要问:地狱、天堂有没有?有,这个境界确实有,可是你在这个境界里头一味感受,你的感受是相同的,也就是苦乐忧喜舍你都不受,你这个心多清净!不是没有境界,境界是有的,娑婆、极乐是有的,你在娑婆世界没有苦受,在极乐世界也没有乐受,甚至於不苦不乐的受你也没有,这真正是自在,这叫做正受,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
  大师引用古德的一首诗,这个诗里面就藏著很微妙的禅机,可以做这一句的注脚:
  演【古云:海藏多罗一叶舟。】
  这是比喻,大海里面有这么一艘小船。『多罗』就是贝多罗树,『一叶』是形容它不大,小船。
  演【不居两岸不中流。】
  这船在哪里?它没有靠两岸,也不在水里面。这在以前真是不可思议,现在不希奇了,飞船、太空船不在两岸也不在中流。
  演【一篙撑出虚空外,惹得春风笑点头。】
  这个境界比我刚才讲的又高了,因为我们现在的飞船还在虚空里头,还没有超越虚空外,它这是超出了虚空,这个不可思议!这首诗是形容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但不染六凡,连四圣的境界他都不染,这是超出了。超出四圣六凡,这是十法界,那他在哪里?不得已再给它立一个假名,叫一真法界,他在一真法界,净土法门里面所说的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是属於这个境界;换句话说,绝对不是同居土、有余土。可是极乐世界奇妙,妙在凡圣同居土的众生居然也有这种受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谓是难信之法就在此地。这一段是说序文当中的大意。再看底下一段疏文:
  疏【承上殊因妙果,正繇念佛至於一心。】
  希望大家把这一句要牢牢的记住。『因』是讲修因,你所修的是非常殊胜之因。『果』是说果报,是指前面的两段序文。『殊因妙果』统统是由念佛到一心不乱。
  疏【则念极而空,无念之念,谓之真念。】
  这里面意思有相当的深度。
  演【念极而空,约修边说。】
  『约修边说』,就修行这一方面来讲。念到极处,空了。空了是什么?能念所念都放下了,换句话说,把你的心意识念掉了。『空』,空个什么?空了心意识。心意识没有了,一心就现前了,正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所说的「舍识用根」,唯识学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这一句佛号真有这么大的作用?给诸位说,一点都不假,问题在你会不会用,会用决定成就。这个成就,像经上所讲的,了不起的成就,一生成佛。
  我们一天到晚在生活里面起心动念,你想想那些念头是不是分别心、执著心?分别心是第六意识,执著心是第七末那识。分别执著才现前的时候,马上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决定不叫分别执著心相续,这就叫功夫,这就是转识成智。不用分别心,你所用的是样样明了;决不是说我不用分别心,我眼睛看外面就一塌糊涂,没这个现象。你用分别心见外面一切色相,是第六意识见,是眼识见;你不用分别心,见外面色性,叫妙观察智。我们没有能力转识成智,用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来帮助你转识成智,这个真是妙绝了!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找不到这么一个妙法。
  於一切境界才起执著,要晓得执著是末那识,这个念头才起,立刻又转成阿弥陀佛,不叫妄念相续。因为有执著,一切法都不平等,离开一切执著,哪一法不平等?刚才讲了,西方跟娑婆平等的。为什么?你在西方世界没有乐受,你在此地没有苦受,你的感受是平等的,平等智现前。这个平等是真平等,为什么?极乐世界七宝楼阁,黄金为地,是你自己识心所变的,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泥沙瓦砾也是自己识心所变的。换句话说,能变的没有两样,能变是相同的,所变境界差别在哪里?能所不二!现在科学家逐渐逐渐也明白这些道理,科学的昌明对我们佛法的理解,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们才真正明了万法确确实实是一如,是不二的,所以在一切境界里头不应该起分别执著。这是念到极处,就是把分别执著妄想空掉,全都断掉了。
  疏【又念体本空。】
  演【念体本空,约性边说。】
  这一句是就体性这方面说的。『念』的体是真心,真心里面无有一物,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所以说它『本空』。这个空跟前面念极而空,这两个「空」字意思不一样。前面这个空当作无讲,这个空是有,不是无。《心经》里面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跟《心经》里面讲的空字是一样的,不当作无讲,它是有。有,为什么说空?因为它没有迹相。它是真有,它没有迹相,我们六根没有办法接触得到,眼见不到,耳听不到,连心里想也想不到,因为它里头没有想,它没有念头,它有没有呢?有,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它变现出来的,所以这个空叫真空。
  疏【念实无念,名真念也。】
  这个地方把『真念』从两方面来说明、解释,希望我们真正能够明了体会到这个念佛什么叫真念。
  演【无念之念,是终日无念,终日念佛也。】
  『终日无念』是无妄念,不是不念佛。终日无念,好,佛不念了,一天到晚打妄想,诸位想想对不对?「无念」是无分别执著妄想,没有这些念头,只有什么念?只有佛念。一天到晚就是阿弥陀佛,『终日念佛』,这一句佛号决定不中断。初学的人实实在在不容易到这个境界,这个是要有恒心、要有毅力。我们一般人的功夫不能成就,实在说是懈怠放逸,这是业障、这是罪障,使我们的功夫不能成就,常常把佛号忘掉了。现在科学工具发达,我们应当尽量利用它,最方便的就是录音机,你常常放佛号听,提醒自己。现在录音机很便宜,可以帮助我们提醒我们,佛号只要相续不断,妄念自然就不会起来;心中没有佛号,必定起妄念。譬如用电视,你还得看,还得坐在那个地方;小录音机装在身上,行住坐卧都不碍事,真正是方便极了。所以这些科学工具,有许多我们可以利用,帮助我们念佛。这是我们要晓得,什么叫无念,什么叫念佛,意思一定要搞清楚。
  演【念实无念,是终日念佛,终日无念也。】
  一天到晚念佛,一天到晚没有妄念,那个功夫到了极处,就是这句佛号虽然一天到晚挂在嘴里面,六字洪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有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连这句佛号的分别执著都没有了,那就到一心不乱。如果对这一句佛号还有分别执著,其他的一切妄念没有了,这叫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决定往生。我们念佛,最初就要求得这个阶段的成就,这是第一个阶段的成就。我们执持名号,分别执著这个名号,把其他一切世出世间的事那个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就是功夫成片。虽然在净土里面讲,这不是什么高的功夫,但是预知时至、生死自在可以做到。到了这一阶层之后,我们寿命、业报之身还没尽,大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把自己的功夫再向上提升,提升到一心不乱,不要止於这个境界,这样才好。
  演【又此二义,亦乃相须。】
  『相须』是相辅相成,互相帮助。
  演【由念极而空,方知念体本空,工夫不到,不悟本体也。】
  『悟本体』,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净土所讲的「理一心不乱」。这不是我们凭著胡思乱想能够得到的,一定要功夫到家才行。功夫到家,前面一再跟诸位说,要放下,要舍;有一桩事情放不下,都是严重的障碍,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自己的修行不能成就,不要说一心不乱,连功夫成片都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放不下,这是我们的大病。放不下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果要想超越生死轮回,就得要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爱。经上讲得很好,「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为什么有六道轮回?贪爱太重;「念不一不生净土」,一就是一心。功夫成片虽然没到一心,不是真正的一心,但是接近一心,是相似的一心,所以他也能生净土。所以不舍、不放下,我们这一生又要空过了。
  学佛,听经、念佛,如果不能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等著来生来世还继续干,为什么?没法子超越轮回,没有办法往生净土。也许诸位要问,来生是不是比这一生要进步一些?不见得。也许比这一生更迷惑,怎么知道?因为你现在在此地,你在这个地方坐了一个半钟点听经,你不是这一生才学佛的。你多生多劫之前生生世世都学佛,在无量劫中亲近诸佛如来,不知道亲近了多少。亲近那么多诸佛如来,今天还落得这个样子,为什么?就是因为你放不下。亲近佛有什么用?放不下有什么用?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这个我不忍心放下,换句话说,六道生死这么苦,我不忍心离开,那有什么法子!极乐世界再好,是想去,这个地方不忍心,这个不忍心就叫你生生世世生死轮回,永远没完没了,这就是无明,就是愚痴,就是业障,这就是情。
  佛法要把情转变成智慧,所谓智慧是理智的感情;情是愚痴的智慧,迷了智慧。你今天是放不下,不忍心,你怜悯他,想帮助他,你自己本身没有能力。现在暂时离开他,学成佛作祖的本事,这一身本事学成之后,倒驾慈航来帮助他,这才真正收到效果。所以我们这一生不求解脱,要到什么时候?这一生不往生,你还等到哪一生?何况生生世世未必有因缘遇到佛法,更难得的是遇到正法,实在不容易。
  有许多学佛的同修,有的是我初次见面,我就问他:你学佛多久?他说:我学了好几年。有没有听过经?有。在哪里听经?在行天宫,在妈祖庙。可见得正法不容易遇到!他把那个也当作学佛。一贯道也讲《金刚经》、也讲《心经》。上一次我跟诸位说了,有一个同修送了一本《金刚经》的注解、《心经》的注解给我看,那个注子简直是胡说八道。经文是没错,可是他讲的完全不是这个事情,这个不得了!这造的罪业太重太重,断绝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由此可知,正法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后要想功夫到家,一定要统统放下。所以菩萨修行法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舍,就是放下。心里面对什么事情都不牵挂,布施波罗密就圆满了。圆满的放下就开悟了,就得到一心不乱。这是讲功夫到家,你就能开悟。
  演【又由念体本空,方得念极而空。】
  这就讲相辅相成。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晓得真心里面无有一物,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这样我们才肯放下。不明白这个道理,要我放下,为什么要放下?为什么要我舍?我舍了,你得去了,他不能相信!理真的明白了,这才晓得放下有这么多的好处,有这么多的利益,这才肯放下。也正是古德所说:好事不如无事。做好事是放下了,没放得干净,我还有多少好事没做完,还有牵挂,藕断丝连;无事是真断掉了。
  所以庞居士那一招真是给我们当头一棒。他是一个大富长者,他那么多金银财宝不去做好事,他把它丢到水里,统统不要了,这叫斩草除根,一丝不挂。如果是发心去做好事,到处去布施,你想想看,岂不是藕断丝连,不干不净。舍要舍得干净,要舍得痛快,这是真正修行人最好的榜样。他这种行持就是现身说法,做给我们看,使我们觉悟到这样才叫做放下,才叫做布施,才叫真正一了百了,难怪他一家人成道。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我们真肯做了。所以,理可以帮助你的功夫,理解能帮助你修行,修行功夫又能帮助你理解,相辅相成。
  演【本体不空,纵念不空也。】
  这两句话又怕你著空了,前面说「又由念体本空,方得念极而空」。空与不空是一不是二,如果有一个「空」,还有一个「不空」,诸位想想这又是二法,二法就错了。二法,分别才有二,不分别哪有二?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空与不空俱不可得,这才叫真念。
  说到这个地方,我再把这几句做一个总结。真念佛,就是以清净心念佛。如果你心里还有一丝毫牵挂,你就不叫做真念佛,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现在打佛七,一天念到晚,都不是真念佛,都有牵挂。这是祖师在此地给我们订的真念的标准。什么人真念佛?理一心不乱的人是真念佛。几时我们念佛念到功夫到家,念到见到本体,往后这个念佛都叫真念。换句话说,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个个人都是真念,因为他们符合这个标准。
  底下这一句讲生无生,「生彼不离生此」,跟我们谈这个问题:
  疏【生无生者,达生体不可得,则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如后教起中辩。】
  将来讲到后面玄义「教起因缘」里面,还要详细的来讨论,这个地方是略说。《演义》里头也有一段注解:
  演【达生体不可得者。】
  『达』是通达,真正通达生的体性不可得。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简单的解释:
  演【由心空故。】
  本来无一物。
  演【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推求五阴色心,了不可得也。】
  这几句话表面上看很浅显,可是意思太深太深。《金刚经》上也有这个意思,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说法不一样,《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你知道三心不可得,你就能够悟入真空之理。用现在的话来说,一切动物、植物、矿物都是『五阴色心』所变现的。
  所以阿罗汉他证得九次第定,悟入人我空。换句话说,他真正彻底明了一切法里头无我,虽然无我,但是他以为还有法,法是五阴,「我」是没有,但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还有,所以阿罗汉我执没有了,法执犹存,他不能开悟。所以,他的心没空。阿罗汉的心没空,《楞严经》上有证明,佛说阿罗汉的境界,说他「内守悠闲」,他没空!他还内守悠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末后这句话说得好,他守什么?守虚妄的一种抽象的概念,根本没这个事情,法尘分别影事,实在是很冤枉!所以他的心不空,换句话说,他没有放得干净,我执是放下了,法执没放下。
  要是说真相,真相是『推求五阴色心,了不可得』。动植矿是五阴色心变现之物,动植矿是假的,都是因缘所生法。缘生无自性,没有自体,所以说当体即空。「五阴」也是因缘所生法,也不是真的,同样一个道理,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菩萨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缘生性空」,性就是体性,体不可得就叫做空。那个境界是什么?就如同梦境一般,跟梦境完全是一样的。我们在作梦的时候,梦里面有,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你醒来之后,你在梦里所得的那些东西,你带出来没有?你哪一样东西带来了?几时我们能把现前的境界完全看成是一个梦境,你就自在了,真的得大自在。为什么?得失的心没有了,舍掉了,得失心无了,得失心空了。所有的烦恼都是从患得患失而来的,你没有得失心,你就没有烦恼,就得大自在。
  晓得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真的,确实是梦幻泡影,你就随缘度日,像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罣碍,没有障碍了,没有一法不可以随喜。功德是什么?成就自己的觉观,成就自己的无量觉。在一切法里头,不是用分别心,而是用观照。像《心经》里面所讲的「观自在」,他照见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求五阴色心了不可得,《心经》上也是这么讲的。这心开意解,真正离苦得乐了,「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也都没有了,也都空掉了。这是智慧,达是智慧通达,以智慧观照,照见事实的真相,然后「则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注子里有说明:
  演【不生而生者,如以不生为不生,非真不生也。】
  为什么?落在相对的里面。有一个『生』,一个『不生』,又是二法,要晓得「生」跟「不生」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正的不生。所以此地讲「生即不生」,不生就是生,生就是不生,这才叫「真不生」。下面他老人家引永嘉大师《证道歌》上一句话来证明:
  演【故永嘉谓: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等。】
  前面两句是假设一个问的词句,哪一个没念?哪一个没生?如果讲到真实的,真实的是生与不生统统没有,『无生无不生』,生不生两边都离开。两边离开、两边都是,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所谓是双遮双照,永嘉大师用的这个是双遮,两边都离开,无生亦无不生,生不生统统没有,真清净。说生即不生,不生即生,这是双照。事实存不存在?存在,两边的相存在。虽存在,两边之理没有,理上决定没有,相有理无!既然相有理无,这个相是幻相,不是真相,所以相是虚妄的。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我们应该要好好的记住。
  所以在一切相里头不要认真,不要执著,要有智慧来观照,决不能够迷惑。你如果是与诸佛菩萨相处,这个事好办,都不著相,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华严境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要跟六道凡夫相处,那就不行了,只能够到理事无碍,事事还是有障碍。你到了无碍,对方他有障碍,得迁就他。菩萨要恒顺众生,你查查经上,哪个经上说众生恒顺菩萨的?没有。有没有说众生恒顺佛的,没有;只有佛菩萨恒顺众生。如果众生要恒顺佛菩萨,那众生就成佛了,就成菩萨了,他就不叫众生。
  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菩萨要恒顺众生,菩萨跟众生相处是事事有障碍,但是理事无障碍。事事是有障碍,为什么?众生有分别有执著,不得不迁就他。譬如众生说双耳垂肩这个相好,佛菩萨恒顺他,就变这个相,其实佛菩萨境界里头,一切心清净,一切法平等,有什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可见得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恒顺众生。你觉得这个相好,就示现这个相,其实好坏没有标准。
  古今中外说好坏的标准都不一样,我们大众坐在一起,看到讲堂这个布置,我们每个人观点也不一样,有人觉得这个布置不错,有人不满意,标准不一样。其实根本就没有标准,什么叫标准?是你自己分别执著妄想里面建立的。真实法里头统统没有这些,一切都没有了,那就是事事无碍。只要你有建立,那菩萨就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除这个办法,没有第二个办法。所以才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然恒顺随喜,要觉,不能迷,觉而不迷,这叫做佛法。这个道理很重要,决定不能错会了佛法,不能错用了佛法。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一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四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八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六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六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