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六十八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64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8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九十五页:
  疏【不疾不行者,易系词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
  大师引的这句话出自《易经》。凡夫都有念,『思』就是有念,也可以说凡是有心一定就有思想,这个心是讲的妄心,不是讲的真心。在一切经典里面,佛常常告诉我们「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妄心则有念,妄心就是讲八识。要到什么时候才没有念?严格的来讲,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真的离念了,没有妄念。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有思、有念。所以,这个境界非常高。《易经》讲的『无思』、『无为』,这种境界就是圆教八地菩萨的境界;可见得儒家实在说也不简单,像老子、庄子,古人认为他们都是七地以上的境界,虽然佛教没到我们中国来,他们的境界确实达到这么高。孔子当然也不例外,这是我们中国的大圣人。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一句我们要特别重视它。不仅净土法门一心不乱就是这样的境界,禅宗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都是要功夫做到这个层次。那就是无论我们面对著是顺境、还是逆境、还是非顺非逆的境界,都要把功夫做到这样的标准,就是寂然不动。这一句如果在《首楞严经》上来讲就是楞严大定,这个定是性定,就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大定,不是从外面修来的。
  底下这一句就是大定的起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无知就是寂然不动,就是前面讲的「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这是楞严大定。「感而遂通」,这是讲起作用,无所不知、无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思而无所不思,这两桩事情,我们凡夫把它看作两截;譬如无思跟有思两桩事情,无为跟有为也是两桩事情,这个就是永远不能入佛的境界,永远没有办法达到一心不乱。佛与中国圣人告诉我们,无为跟有为是一,无思跟有思也是一,这样说起来就愈说愈玄,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起,虽然提起,我们听得耳熟、听的遍数多了,好像也满有这么一回事情,其实出了讲堂就忘掉,所以它不起作用,你在修行上就用不上力。这个怪我们自己粗心大意,没有能够在生活当中、在起心动念之处真正去做功夫。
  无念是说自己,有念是对别人。对别人,为别人分别一切法相,自己心里确实没有分别、没有念头;所以这个分别,分别就是有念。有念是从无念生起来的,是以无念为本、是以无念为体,所以「念即无念,无念即念」,它确确实实是一不是二。明白这个道理,有为跟无为就不难体会。凡夫境界,为别人分别法相,自己心里真用分别心,换句话说,咱们为别人分别一切法相,这个心是用的意识心,就是用的第六识、第七识,用的分别、用的执著,所以叫凡夫,没有办法体会到佛法里面所讲的「一合相」、「不二法门」,本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统统属於这个境界。

  底下这句话是赞叹,『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神,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是我们的常识能想像得到,我们的思惟、我们的言语都达不到这个境界。
  疏【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用在净土,那真是妙极了。这两句话,也就是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里面所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听到前面这句话,我们很高兴,听到后面一句话,我们就泄了气,没去不就没生吗?哪里晓得那是一桩事情。我们凡夫执著有生、有不生,认为这是两桩事情,去与不去也是两桩事情。殊不知在一真法界、一心不乱里面,生跟无生是一,去与不去也是一。只要你达到一心不乱,那就『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虽然有十万亿佛国土这样的遥远,往生的人到那边需要用多少时间?古人讲一弹指顷就到了。一弹指连一秒钟都不要,一秒钟可以弹好几次,你想想看,多么快速。他自己有没有感觉到他的速度很快?没有感觉。没感觉当中,已经到了。这个不可思议,这是天下之至神。
  疏【意谓疾而后速,行而后至者,物之常也。】
  这是一切凡夫的常情,速度很快,行而后至,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凡夫的概念。底下讲到卦,这是六十四卦之一:
  疏【蓍卦之体,寂无思为,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万物而谓之神也。引此以明诸门念佛,虽同曰往生,而为力稍难,为时稍久,是须行须疾,乃至乃速也。】
  这一段是说明大师举这个例子的用意。『蓍』是六十四卦之一。体,『寂无思为』,就是无思无为,作用呢?这是『有感即通』,通是通达,感是感应,跟佛法里面讲的一样,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在一念之间,念要清净,所以佛法讲庄严道场,是清净肃穆叫做庄严。我们要想真正庄严佛国土,就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清净行,这才是庄严诸佛国土,这是恭敬。敬心是清净的,敬心是无分别的,礼敬诸佛特别要明白这一点,否则的话,心不清净,还在胡思乱想,还在张家长李家短,热热闹闹的,纵然在地上一天到晚磕头,一天磕十万个大头,头磕破了也枉然,那也不是恭敬。所以,恭敬在肃穆庄严,世出世间法都是说明这个道理。
  我们心地真正清净的时候,它就起感应,与诸佛菩萨感应,与六道鬼神感应,这就是『不疾而速』;心一清净、一定下来,立刻就感应道交。阿弥陀佛距离我们那么远,我们这里心一清净,马上就有感应。所以念佛之前,为什么要念一遍《弥陀经》?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跟我们讲得很好,念一遍《弥陀经》就是定心的,我们心散乱,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念一遍经,这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然后念佛,句句佛号都能与佛感应道交。心不清净,佛号念得再多,不起感应,一定要以清净心念佛才有感应。如果你心很清净,就可以不必念经。有许多祖师大德们,他们一天十万声佛号,也不念经、也不念咒,他什么都不要。
  刚才有个同修来问,他想念楞严咒、大悲咒,说是那个消业障消得快。你去试试看,看看你念的时候能不能消得了业障?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写得很清楚,曾经有人向他请教念佛法门,问他:怎样教人念佛?他说:我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别人就问他: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阿弥陀佛」,四个字。教别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人家问他:为什么?这里头总有个道理。他说:我自己这一生决心要求生净土,经上教我们修行「执持名号」,名号只有四个字,我依教奉行;「南无」两个字是皈依的意思,是恭敬的意思,客气话,所以不必用客套,用不著客气。教别人,为什么要念六个字?别人未必肯下决心这一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加个客气话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而已,他不一定发心去。
  我们从这一段话里面深深的体会到,真正讲功夫得力,消业障、消灾免难,是愈简单愈得力,愈麻烦愈不容易得力。你看看,楞严咒就没有大悲咒得力,因为大悲咒简单。大悲咒,说老实话没有往生咒得力,往生咒比大悲咒短。往生咒又不如「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实在讲不如「阿弥陀佛」。你要晓得,真正把三藏十二部念通的人,没有一个不念佛。真正消业障,力量最大的、最强的,无过於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要用清净心念,才能消得了业障;用妄想心念、分别心念,这个不行,没有效果。所以在念佛之前念一遍《弥陀经》定定心,或者念三遍往生咒,然后再念佛号,这个佛号句句都是『有感即通,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妙万物而谓之神也』。「妙」是非有非空,用这个字来形容,这是神奇不可思议的意思。引这些话,无非都是说明念佛的方法很多,虽然目的都是求往生,这里头有难有易。『为力稍难』,就是不太容易,还是要修,要认真的修行才能达到。『为时稍久』,换句话说,时间相当长,不能很快就达到。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即使持名念佛里面,念佛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佛号有很多种念法,怎样选择?这个标准自己定,因为每个人根性不相同,烦恼习气厚薄不一样。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哪一种佛号念得自己心清净,能够把自己的烦恼习气伏住,对自己最有利,我们就采取这一种。念久了就培养成一种习惯,这就可以保持住,认真的去用功。要是念的腔调自己一听就很厌烦,心定不下来,我们就不必学它,但是也不需要毁谤,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他用那个方式能对治他的烦恼,那个方法我用来不合适。所以方法都好,各人自己去选择,我们应当以清净心、平等心来看待,这样就好。
  疏【今则不稽岁月,不假作为,七日一心,即生彼国,何其神妙一至是也。】
  这就讲到我们这部小本《弥陀经》,所提倡的、所主张的就是执持名号,就是四个字:信愿持名。这四个字名号,是从清净、坚定的信心生起来的,是从圆满的大愿、愿生净土生出来的,所以句句佛号都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不但具足信愿行,而且具足戒定慧。声声就是戒定慧,声声就是闻思修,这个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
  『不稽岁月』,那就是快极了,不疾而速;『不假作为』,那就是太简单、太容易了,不行而至。怎么晓得?经上告诉我们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所谓上根的,一日就成功;下根的人,业障深重,七天也能成功。还有哪个法门比这个快?七天能够往生、能够见佛,诸位想想看,你什么业障消不了呢?经上给我们说,阿鼻地狱的众生,这是罪障极重之人,七天也能往生。所以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无量法门里面,找这样一个法门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十方诸佛不用这个法门,没有法子度众生,遍法界众生不用这个方法,不能在一生圆成佛道。这个法门实在是非常的简单容易,但是真正是难信。众生总是喜欢奇奇怪怪,很难修、很难学,大概这个法门了不起;看到这个太容易,这个大概不值钱。哪里晓得容易才能成大道!太繁、太麻烦了,往往容易走错路,容易著魔障,这是我们自己不能够不警惕的。
  疏【故普贤行愿品钞云。】
  这就是《普贤行愿品疏钞》,《疏》是清凉大师作的;《钞》是《疏》的注解,宗密大师作的。宗密是清凉的学生,华严宗第五代的祖师,清凉国师是第四代的祖师。
  疏【大藏中数百余本,或经或论,说修彼因,然皆勤积,乃得往生。】
  这是清凉跟宗密讲的。《大藏经》当中讲往生净土的方法有一百多本,有经有论,有显教、有密宗,讲修西方净土的,都不容易,都要费时间,都比较难修,才能够往生。换句话说,用那些方法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是一个未知数,不能有确定的把握。依照这个经来修行,你这一生决定有把握往生。
  疏【今但称名,便登不退,岂非径而复径者哉。】
  就是径中径又径,这是最近的一条成佛之道,没有比这个更近的,没有比这个更快速的。我们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法门应当要珍惜,千万不要错过!这一错过,那是真正的不得了。你将来再要遇到,恐怕又是百劫千生才有这个机缘。这个机缘很难遇到,开经偈上说「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这是值得庆幸的。
  玄义【二者,无量寿经,广陈依正,备载修持。今此经者,崇简去繁,举约该博,更无他说,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径中径矣。】
  《无量寿经》,在净土三经里面称它为大本。它的分量多,当然说得相当详细。『广陈依正』,陈是陈述,依是依报,正是正报,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说得非常详细。譬如这个经讲「七宝池、八功德水」,只说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在《无量寿经》里面就讲到这个池有多大,讲到这个水有多少的好处,就说得很详细。此经讲到阿弥陀佛的学生,只说声闻弟子无量无边,很笼统的简单介绍一下;《无量寿经》讲得详细,弟子在那边的情形,有讲经的、听经的,有坐禅的、经行的,许许多多诸上善人的日常生活,写得很多、写得很详细。
  讲到修行,我们这个本子简单,只讲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多,讲要「舍家离俗」,舍家不是叫你剃了头就出家去,你要在经文里头看到这个,咱剃头出家去做和尚去!你就会错了意思。这个「家」是烦恼,是枷锁。枷锁要把它舍掉,烦恼是家,三界六道是家,你要能把这个舍掉。「俗」是指烦恼习气,要把这个东西舍掉,脱尘、脱俗;要把七情五欲这些东西舍掉,恢复到自己身心清净。经上讲的「舍家离俗」是这个意思。东晋的时候,远公大师建立中国第一个莲社,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念佛,这里面出家人只有几个,十之七、八都是在家居士,他们个个成就。所以要明了,舍家离俗是舍生死之家、烦恼之家、三界之家,要舍这个。讲到脱俗,我再跟诸位说得简单一点、明白一点,一心就脱俗,二心就在俗,三心二意,分别、执著,那就是俗。什么时候能到一心不乱,平等心现前、清净心现前,这就脱俗。
  大本里面讲修福,修三种福,修福要讲修供养,讲了很多种,没有这个简单,这个经上讲得非常的简单。『今此经者,崇简去繁』,简、繁是从经文上讲的,比《无量寿经》简单得多。『举约该博』,这是从行门上说的,「约」是简约,就是持名、一心不乱;「博」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那些法门全都包括在里面。这个事理,蕅益大师为我们做了透彻的发明,他的念佛开示,「一句佛号,圆摄五宗,该罗八教」。一句阿弥陀佛,把整个佛法统统包括尽了,一个也不漏。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显教、密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尽了,你才晓得这一句佛号不可思议。真正明了的人少,实实在在是少,明了之后没有一个不认真的来念佛。
  『更无他说,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这正是举约该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法不但你得到,可以说都圆满的成就了。『可谓愈简愈约』,简约到不能再简约了,是最简单、最扼要的。『愈妙愈玄』,一切法门里没有比这个更妙的,一切玄门之中没有比这个更玄的,这才是径路里面的径路。
  疏【无量寿经,详见部类译释二门。】
  这我们还没念到,还在后面,后面还要详细来解释来介绍。
  疏【以对今经。】
  拿这个来比对我们现在念的这个本子。
  疏【世称大本,盖部同而广略异也。】
  同属於一部,经的性质完全相同,只是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单。
  疏【彼为乐广者说,此为乐略者说。】
  各人的根性不一样,有人喜欢详细,有人喜欢简单。你想要详细的,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怕麻烦,有简单的,小本《弥陀经》,随你自己去取舍。实在讲,佛陀真是慈悲至极,正如同治病的大夫一样,他是应病与药,没有定法。你喜欢什么他就会给你什么,佛为众生随机应量的说法。
  疏【然辞简而理益明。】
  这是非常难得,文字少,简单明了,里头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疏【事约而功倍胜。】
  事简约,可是功德不可思议。这是讲修行,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在功上来讲轻而易举,可是收获那是圆证三不退。
  疏【如大本广谈诸福。】
  大本《无量寿经》细分三辈九品,讲得多。
  疏【而此经谓但持名号,即为多福多善。】
  比起大本,《弥陀经》简单的太多了。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还要多因缘,这是我们决定不能疏忽的。「善根」是信、解。我遇到这个经,遇到阿弥陀佛,我相信,我能理解它,这是善根;不理解就相信,决定不怀疑,这还是善根深厚。所以,只要信就行了。「福德」是愿去,愿生西方净土,这个人就大福德。别的地方我不想去,我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大福德。「因缘」,你有机会遇到佛法、遇到这个经典,有机会听到法师大德讲《弥陀经》,这是你有缘,多因缘。
  这个多因缘也不可多得,诸位打听打听,别说台湾,全世界有几个道场在讲《弥陀经疏钞》?我给诸位说,就我们一家,除我们这一家之外,我没有听说台湾哪个地方讲《弥陀经疏钞》。台湾没有,全世界其他地方更是没有了,你才晓得这个因缘不容易!讲《华严经》的,有台中莲社与台北华严莲社。讲《弥陀经疏钞》只此一家,没有分店!你们能到这个地方来听这部经,这个因缘实实在在不容易!你们能遇到,这是多因缘。《弥陀经疏钞》,诸位可以请一本回家,常常去看、常常去念。有问题、有不懂的地方,你就来听,决定能帮助你建立信心,激发大愿,你这一生就成佛。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因缘,这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疏【大本犹分三辈。】
  《无量寿经》分三辈九品,广说这些事相,《弥陀经》只说「但生彼国」,这是多么简单。
  疏【而此经谓但生彼国,俱得不退菩提,是则不独为种种念佛门中之要。】
  『要』是重要。
  疏【又於本部中转更为要,可谓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径而复径者矣。】
  这是径路当中最近的一条圆成佛道的大道。现在这个世间确实跟《楞严》上讲的没有两样,『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法难遇,不容易遇到!遇到正法信心清净,真正能把世出世法一切万缘统统放下,专念弥陀,这个人的福报是无量无边,那是实实在在的,诸佛菩萨也赞叹不尽。所以应当要放下、要舍,不但世缘要放下,拉拉杂杂的佛法统统要放下。古来大德有一生讲经讲《弥陀经》讲几百遍的,除这个经之外,他什么经都不念,除这个经之外,什么经都不讲。
  玄义【如上别中十义。】
  这是讲这部经的教起因缘,别义十条。
  玄义【复以前九为通,后一为别。】
  前面十种都是别义,别义里头又有通、别,前九门是通,后一门是别。这个通别怎么讲法?前面讲的通别,通,通一切教,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总因缘;别是讲净土法门这个因缘。而前面九种,通其他的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前面九种都讲得通。末后这一条专讲持名念佛,不通於实相、观想、观像,所以说径中之径,意思在此地。
  玄义【兼前总义,为此经教起之所因故。】
  这是把佛讲这个经的因缘都给我们说出来了。
  疏【通者,通明净土诸经,皆同此因故。】
  净土的三经一论,这是『通』。前面九个因缘用在《无量寿经》、用在《观无量寿佛经》,都可以讲得通,都没有问题。但是后面第十这一条不行,用在那两部经上讲不通,专用在小本《弥陀经》上。
  疏【别者,别明此经专重持名,以持名为因故。】
  通、别是这个意思。
  疏【总者,即前总明一切诸经,皆一大事以为因故。】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为我们讲解这一切佛法?那是总因缘。《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大事就是了生死的大事,圆成佛道的大事,这是我们真正的大事。
  疏【言佛说此经,为教众生念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见,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已。】
  这三句话特别的重要。这三句话,我们看出释迦牟尼佛彻底的悲心,对我们众生真是爱护到无以复加,我们应当要记住。不仅释迦牟尼佛如是,我们看到经后面这六方佛的赞叹,就恍然大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跟释迦牟尼佛同一个心、同一个愿望。『为教众生念佛』,换句话说,不教众生修其他的法门,就教你修念佛法门。你要是真正能听话,你是诸佛的第一弟子。这一句还通四种念佛,四种念佛都包括在里头。『为教众生持名念佛』,那就专指这部经,换句话说,不教你观像、观想、实相念佛,不教你那些,就教你持名,信愿持名,一天到晚你就念这四个字:阿弥陀佛。
  念佛秘诀就是能伏烦恼,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心里面当然会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的起欢喜心、起贪爱之心;不合自己意思就起瞋恚之心,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都叫烦恼。不仅瞋恚是烦恼,贪爱也是烦恼。总而言之,心是清净的,只要一有念头生就叫烦恼,烦恼也就是业障,它就障碍你,障碍你一心不乱、障碍你明心见性。佛教我们方法,换成阿弥陀佛,念头才起,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不怕,怕的是你觉悟得不快。什么是觉悟?阿弥陀佛就是觉悟。念头才起来,立刻就换成阿弥陀佛,你也不要管刚才那个念头是善念、是恶念?一概不要去理,只要念头一起来,马上换成阿弥陀佛,换得快,愈快愈好,不要叫这个念头继续增长,这是念佛的秘诀。
  你能这样子念佛、这样的用功,用上一个月,你自己就会晓得,你不一样了,你心清净了、你烦恼少了;用上三个月,你就会觉得我现在满上轨道,功夫得力了。有个二、三年,纵然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是决定得到。这功夫成片是相似的一心,不是真正的一心;真正的一心是烦恼连根都拔掉,没有了。这个时候虽然烦恼根还在,没有拔除掉,烦恼决定不起作用、不起现行,有了这样的功夫就决定往生。功夫成片上三品的,生死就自在,喜欢什么时候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就去得了;喜欢再多住几年也不妨碍,你就得大自在。生死自在不要很高的功夫,这种功夫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中品的,往生就预知时至,大概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前就晓得;下品的,大概在临终见到佛的时候才知道,都是决定往生。所以念佛一定要伏烦恼,不能伏烦恼,那不叫做功夫,念得再多也没用处。所以,这教我们持名念佛。
  再看末后这一句,『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见』。不是教众生念佛往生净土就算了,不是这个意思,「入佛知见」是成佛,是叫你念佛往生净土到那个地方去成佛,这才是究竟圆满,与《华严》的圆满、与《法华》的圆满,无二无别。这一句,可以说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这三句,第一句包括四种念佛,第二句专指持名念佛,第三句总括一切佛法,持名往生净土才能真正得究竟圆满。
  『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已』,「了」是明了,也就是证悟,禅家讲大彻大悟,在此地用一个「了」字;教下讲大开圆解,都在这个「了」字上。「一心大事」,《大方广佛华严经》体相用就是用「大方广」这三个字来形容,「大」是讲一心之本体,「方」是讲一心之相,「广」讲一心的德用。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己一心所现、一心所变的。一切法总不出一心,不仅是佛法,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
  疏【合之为此经教起之所因也。】
  『合』就是整个归纳起来,释迦牟尼佛发起弥陀法会,给我们讲这个法门真正的因缘。我们从这一段教起因缘当中,如果真正明了、体会到了,当然你能够体认世尊彻底悲心,我们才真正生起感恩戴德之心,要发心认真修学这个法门,这一生要有决定性的成就,才不辜负释迦本师,不辜负十方诸佛。我们再看大科的第二段、第二科:
  ◎【二、教藏等摄】
  这里面又分三段:
  ◎【初、藏摄。二、教摄。三、分摄。】
  『藏』是三藏,说明这部经在《大藏经》里面是属於哪一类。
  玄义【已知佛说此经,有如是因。】
  前面说过了,有这么多的因缘,佛才说这部经。
  玄义【未知此经藏教分中,各何摄属。】
  这里头包括三桩事情:一个是藏、一个是教、一个是分。『藏』有含摄的意思,这是说含摄一切所应知的义理。佛经称为《大藏经》,又称为《三藏经典》。「藏」就像仓库一样,一切法、一切道理都含藏、储藏在里面等我们来发掘。『教』是教学,教学有开示的意思。藏是仓库,仓库里东西不少;「教」是开门。门打开了,这里头藏什么东西你才会知道。没有释迦牟尼佛教学,我们自性的宝藏虽然有无量智慧、无量功德法财,统统迷失了,一无所知,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一定要等佛帮助我们把自性的宝库打开,叫开示悟入!佛一开示,我们这才能够悟入,入佛正知正见,就是入佛知见。
  『分』是讲分剂头数,好比仓库里装满东西,你要分类。以我们书库来说,我们放东西也要分类,这些是放佛的经书,那是放戒律、放诸子百家、放现代科技,分门别类来放。「分」就是这个意思,分门别类,使它有头绪、有条理,整整齐齐,不紊乱,有这个意思。
  这三样,我们这个经是各属於哪一种?这是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各何摄属』。下面一段一段给我们解释,这一段先解释「藏」,藏所摄的。
  玄义【言藏有二。】
  『藏』有两种:一种叫三藏,第二种叫二藏。什么叫三藏?什么叫二藏?底下有解释:
  玄义【且初三藏者。】
  先讲三藏。
  玄义【一、修多罗藏。】
  『修多罗』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经典,就是经藏。这一部分完全是佛的经。
  玄义【二、毗奈耶藏。】
  『毗奈耶』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戒律,就是这一部分全是讲戒律的,这个分量也非常多,有几千卷之多。
  玄义【三、阿毗达磨藏。】
  『阿毗达磨』翻作「论」,它的本意是讲对法。《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中观论》,这都是属於论藏。
  玄义【今此经者,是修多罗摄。】
  《弥陀经》在三藏中是属於经藏,它不是戒律,也不是论典。
  玄义【诸经亦有互相摄者,今非彼故。】
  有些经典里有戒律、有论,许多大经里头常常有这个情形。譬如《华严经》,净行品与梵行品是戒律。《楞严经》里面,经、律、论这三种性质都有,「四种清净明晦」是戒律,里面有许多问答讨论,的确它是属於论藏。都有,那怎么分法?看哪一个比例占得大。譬如《楞严经》,讲经占十分之七,讲戒律占二十分之一,讲论是十之三、四;经最多,有十分之七,分类把它分到经藏。《弥陀经》纯粹是经藏,里面没有谈到戒律,也没有谈到议论,自始至终就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为我们说。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六十九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六十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六十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九十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一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五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八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六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为什么不用武力建立政权?[栏目:雪漠]
 破我、法二执[栏目:找回内心的平静]
 修德、造业[栏目:宣化上人]
 莫待老来方学道[栏目:宣化上人]
 五取蕴[栏目:见悲青增格西]
 得与失[栏目:清心小语]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四节 丛林制度 八、岁计[栏目:佛教丛林观]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四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九)[栏目:宽运法师]
 《思益梵天所问经·对照译白》序[栏目:徐恒志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