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二五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81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二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25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二七二页:
  钞【又随愿往生经言: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这一段是恐怕有人问难,说十方诸佛国土无量无边,何必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这些话自古以来就时有所闻,我们自己在修学过程当中也遇到不少人提出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戏论,如果我们求生东方琉璃世界,他又说十方诸佛国土很多,又何必一定要生东方琉璃世界呢?他这个问题总是没完没了,实在讲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莲池大师还是非常慈悲。西方极乐世界好处很多,修净土的人是不少,往生的人却不多,这个原因当然也不是很单纯的。这经论一定要明了、要通达,我们才能真正有把握在这一生当中去极乐世界。
  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略举因缘,『因胜,十念为因』,一切诸佛国土,我们想往生没这么容易;「十念必生」是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这是弥陀本愿。由此可知,这个法门是易行道,自古以来多少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这是易行道。「十念」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注得很多,一定要明了。这十念是怎么念法?十念有平常的念法,有临终时候的念法。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这是平常的念法;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叫一念,换句话说,这十念就是念十句佛号。
  经上虽然告诉我们,五逆十恶之人临终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他能够信受,能够忏悔,能够至心一念到十念都能往生。古德告诉我们,这桩事看起来是很容易,其实不容易。这里面有因有缘,本身的条件是你临命终时,你的神识很清楚,这个条件就不容易。凡是临终才闻到佛法,十念、一念往生的,他决定不是这一生修行的,总是过去生中多生多劫修行没成功,他的善根福德在临命终那一刹那当中发现。正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在临命终那一刹那很短的时间,他的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这要不是多生多劫的修行,是不可能办得到,这一点我们要晓得。因此,看到这个经文不能侥幸,我现在不念佛没关系,临终还来得及,现在多造点恶也没关系,临终十念还能往生,你要是这么想法就错了。
  我们冷静观察,无论是出家在家,临命终时有几个人神智清楚?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如果临命终时迷惑颠倒,不省人事,给诸位说,佛菩萨来给你助念都没办法,这是要知道的。可见得平常要修福,好死是五福之一,我们中国讲「五福」,五福最后一个就是「好死」,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好死,他来生一定好生。你们想想看,哪一个人愿意到三恶道去?没人愿意去!凡是堕三恶道都是糊里糊涂去,哪有明白人会去变畜生变饿鬼?没这个道理。所以临命终时迷惑颠倒就很容易堕三恶道。临终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人纵然没有遇到佛法,一生也没学过佛,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他来生人天福报。为什么?他清楚、他明白,他去投胎,他有所选择。只有迷惑颠倒的人才没有选择,随业力牵著走。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要特别的注意。
  第二『缘』,缘没有问题,他力,那是决定可靠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力」这一头有没有充分的准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接引十方念佛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十八愿里面讲「闻名得益」就有十五愿,十五愿里头都讲闻阿弥陀佛名号所得的功德利益,真正不可思议!所以缘殊胜,这是靠得住没有问题,我们要有信心,不要怀疑。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这一方面要有充分准备。所以持戒念佛就非常必要,应当要修福。
  疏【问:观经云,极乐不远,今言十万亿土。二经远近,何以不同?】
  『二经』就是《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西方十万亿佛国土的那边,这两部经讲的是相同。
  疏【答:以是即远之近,即近之远故。若依佛地,则净土远近,不可思议。】
  『即远之近』,这是说《观无量寿佛经》,『即近之远』是讲本经,这个说法是随顺凡情,可以思议的。这一段解释在《钞》里面:
  钞【去此不远者,观经云:尔时佛告韦提希言,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今谓即远即近者,良以去此不远,是明过十万亿之极乐,去此不远也。】
  这个意思是说明,《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去此不远』,还是要过十万亿佛国土。十万亿佛国土在我们凡夫观念当中,那是相当远的距离。其实如果从理上讲,底下说「心包法界」,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
  钞【过十万亿,是明去此不远之极乐,过十万亿也。心包法界,何近而非远,法界唯心,何远而非近,交互言之,固无碍也。】
  这就是从理上来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说「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因此,我们一念就能周遍法界,为什么?法界唯心,十万亿那就太近了。照《华严经》的说法,西方世界与我们娑婆世界同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真的是不远,在这一层这世界之多就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面,好像大楼一样,同在一层楼,一个在东面、一个在西面,真的不远!从二十重华藏世界来看,的确是很近的距离。尽虚空遍法界是不是就是这一个华藏世界呢?不是的,《华严经》上说,太虚空当中像这样的华藏世界无量无边。这样一看,西方极乐跟娑婆尤其是近,真的好像是邻居一样,住在一条街上,相去不远,要明白这个道理。远近是凡情的分别执著。
  凡夫往生不必忧虑,临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你,你不必去找方向,也不必去找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用不著你去找,阿弥陀佛会来带你去。说老实话,就是用不著认识路,他来带我们去,接引往生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人在临终之后,纵有许多好的瑞相,不一定证明他是往生,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譬如手脚很软是瑞相,面色很好,甚至头顶发热,都不一定是往生。种种瑞相,乃至留舍利、留肉身,都不能确定他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一能确定的,临终时他见到阿弥陀佛,这是决定往生。因为临终的时候,佛决定来接引。
  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古来一些大德,大都数在临命终差不多七天或者七天以前,或者是定中见佛,打坐的时候、念佛的时候见佛,或者是梦中见佛,告诉他七天或者几天之后我来接引你,到时候果然去了,这是真的。所以凡是往生,这才是真正的瑞相,与经上讲的一样。如果不是这样的瑞相现前,都不太可能。所以一定要等佛来接引,平时我们念佛的心要恳切。
  这两位大师,莲池、蕅益在净土宗是了不起的人物,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再来,绝对不是普通的凡夫。像印光大师我们知道,他老人家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对於蕅益大师的赞叹,赞叹到极处,他讲:《弥陀经要解》,就是古佛、阿弥陀佛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他。这样赞叹的。而蕅益大师写这本伟大的著作只花九天的时间,你想他是什么人?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应当要相信,他里面字字句句都符合弥陀的本愿,都与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心相应。
  所以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深信切愿,这样的人必定往生。大经《无量寿经》里面提出修行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信愿,一向专念就是执持名号,这两句就是小本《弥陀经》所说的信愿行三资粮,这三条缺一不可。蕅益大师尤其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之深浅」。我们要真正修学这个法门,希望这一生真正有成就,换句话说,一定要放下万缘,在这个世间随分度日,随缘随分,要把念佛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
  我们执持名号是念佛,我们念《弥陀经》也是念佛,我们念「净土五经」依旧是念佛,统统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境界。我们研读古大德这些注疏还是念佛,心里面所想的、心里面所念的,甚至所行的,没有离开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范围,这统统叫念佛。所以愿意执持名号的很好,你就一句名号念到底。如果名号念久了,觉得厌烦,你就读经,或者读古大德这些注疏都好,调剂身心!总而言之,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得法喜,不生烦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进。
  钞【不可思议者,佛地论云:如是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为与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这是说三界就是一佛刹,像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常常讲的六道轮回,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所行之处」就是指我们六道众生,我们无始劫以来没能超过三界,都在六道里头打转!正像经上所说的,每个人没有例外,三恶道的时间长,人天道的时间短。佛这样说,我们乍听好像有点不服气,可是仔细想想是有道理。这个事情不必去请教别人,自己很冷静的想一想就明白,想一想我们自己心之所思、所想、所念的是什么就明白了。如果我们念的是贪瞋痴慢,那不是三恶道是什么?几个人真正念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几个人念别人的利益,能替别人想想的?不多!大多数人都是为自己想。凡是为自己想的,就免不了三恶道,一切都能替别人想的,大概他人天机会比较多一点,这很显然的。为自己想的是贪瞋痴慢,是自私自利。
  尤其是出家人,俗话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不是没有原因的。出家人心里明白,我的确没有得戒,我只是一个出家的样子,实际上我还是在家人,他造的罪业就浅了。如果自以为是出家人,就这一个念头就要堕地狱,原因在哪里?你把戒律展开来看看,破戒。出家人没有家,你现在有家,你有房地产、你有所有权状,你银行还有存款,你哪里是个出家人?真正出家人三衣一钵,他什么都没有。今天说老实话,走遍全世界没有出家人。
  蕅益大师是个学律的,在当时也有不少人称他作律师,他以后是净土宗一代祖师。他在著作里头说过: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五戒相经笺要》里头他就讲得很明白。所以他自己受戒之后,他退比丘戒。他一生自称为「菩萨沙弥」,他不敢称比丘。他的徒弟成时法师也是很了不起的人,蕅益大师的著作能够流传后世,是成时法师的功劳,替他编辑刻版流通。《净土十要》有成时写的序文小引,成时自称「出家优婆塞」,晚近弘一大师也是称出家优婆塞,名正言顺,不敢称比丘,连沙弥都不敢称。为什么?实在做不到,这个不是假的!沙弥十戒,我们能做到吗?做不到。
  今日之下,如果我们能把五戒十善做到,就不错,很难得了,不要讲那么高那么远!所以受戒统是形式,这个诸位要知道,有名无实。我们从内心里面发愿,这个戒条你能做到一条,你就受了一条,你能做到两条,你就受了两条,形式不重要!是要你真正能够做到,念念有戒,行行有戒。今天这个社会上没有出家人,说实在话,是时代变了!如果真正想发心出家的,在这个社会上不能生存,为什么?去托钵,没人给。真有出家人托钵,你们会供养他饭吗?
  现在寺庙没有十方道场,他到哪里去住?没有一个寺庙会让他住下来,换句话说,他走头无路。社会不一样了,不像中国过去寺院庵堂都是十方道场;只要你是出家人,你正式受过戒,任何一个道场都可以挂单,今天没有了。今天所有寺院道场都是私人的,纵然有像财团法人这些形式上的组织,实际上他请那批董事都是自己有关系的人,那是应付政府的,实际权力还是操纵在自己手上。所以我们要晓得,佛法没落,道场没有了,我们要认识清楚!这是众生没福,天下大乱!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是十方丛林,十方诸佛刹土只要发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统统照顾,一律平等。现在唯一的一个十方丛林,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他这里提出问题: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三界是同一个处所言超越?还是别有一个世界言超越?问得很好,我们看大师的解答:
  钞【答云:有说在净居天,有说在西方等。然亦周圆无际,遍法界故,不可说言离三界处,即三界处。但随菩萨所宜现者,或在净居,或西方等,则知极乐净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无在不在,未可概以同居而为定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实在讲《楞严经》上将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得很明白,真实的说,法界是一,一真法界,原本是一。《华严经》讲一真法界,「唯心所现」,现的是一真。一真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十法界是迷了以后才现出来的,是「唯识所变」。因此菩萨修行修到相当的程度,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那个佛不高,这个要知道。天台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不高,别教佛只等於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所以究竟圆满佛是圆教的。经上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什么随众生心?一真法界。随众生心,这个心是识心,随你的识心起了变化,变佛法界、变菩萨法界、变六凡法界,随你自己的心在变。你心清净就现净土,就变四圣法界;你的心不清净,心染污,就变六凡法界。不是别人变给我们享受的,是我们自己变自己享受,说实在话,就是自作自受,与别人不相干。法界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楞严》上说得清楚、说得明白,真正是开智慧的经典。
  明白这个道理,这说真话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以说『离三界』,也不可以说『即三界』。如果说「离三界」,则染净隔别;如果说「即三界」,就是这三界,则染净不分,都成了问题。诸位要晓得真相,一净是一切净,一染一切染,没有说是一半净、一半染,没这个事情。一迷一切迷,不会说我这一半迷,那一半不迷,没这回事情,没这个道理的。可是迷悟是一不是二,为什么?迷的是一真法界,悟的还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没有迷悟,迷悟在人心。法界哪有迷悟?迷悟在心。「心净则土净,心迷则土秽」,的确说不上净与秽。众生往往著眼点他看外面,他不晓得自己。这个情形,像我们现在戴上一个黑的太阳眼镜,看到外面统统黑的;戴上一个绿的太阳眼镜,看到外面统统是绿的。其实外面境界,它不黑也不绿,黑绿在哪里?就在那镜片上。所以讲染与净,是我们自己心里迷悟而分的,觉悟就清净,迷惑就染污。所以外面境界确实没有染净之分,不能说染,也不能说净。的确就像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一真!一真就不二,二就不是一。因此,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不可说言离三界处、即三界处』,不应该这样说法。这样说法是迷、是分别、是执著,绝对不是事实真相。
  『但随菩萨所宜现者』,所宜现者并不是随著菩萨心,佛菩萨心喜欢怎么现就这么现,不是;如果菩萨还有喜欢什么,那菩萨变成凡夫了,他也没法子现。正是佛菩萨无心,无心才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无心!无心就是清净心。『或在净居』,在净居就跟我们这个世界同在一起,净居天人,一般经上讲在四禅天,五不还天叫净居天,是娑婆世界的净土,那就是同。如果说『西方』,那就不同,不在我们娑婆,是另外一个佛国土,这就是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外面另外一个佛国土。
  『则知极乐净土,超出常情』,常情就是凡情,凡夫的见解、凡夫的常识、凡夫的观念,说穿了就是凡夫的情执,执著。『非方不方,无在不在』,不即不离,非方也;或在净居,或在西方,非不方也。不即不离,无在也;或在净居,或在西方,无不在也。不仅仅是诸佛菩萨正报,连依报都是如此,随心应量。如果不是随心应量,怎么可以说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可见得我们心净,土也清净了;土不清净,证明我们的心不清净。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心清净的人见到佛光,西方极乐世界的光明照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心清净的时候见佛光。西方世界所有一切物质都放香气,这个香气普薰无量无边大千世界,我们心清净的时候闻到香气。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香光庄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当我们心清净的时候,确实你闻到有异香,这个香决定不是我们世间烧的这些香,也不是我们世间这种香水、香粉之香。我相信像这样的境界有许多同修们都曾经有过。你那个心一刹那清净的时候,那刹那就有;在闻的时候觉得有了,起了分别执著,「我闻到香」,香没有了,为什么?你的心又不清净了,分别执著就不清净。当你心一念清净的时候,你见到光。所以确实无在而无不在。
  不可以『概以同居而为定论』。这两个经所讲的远近,为什么不同?是概以同居而为定论。要晓得西方四土,我们这个地方也是四土,但是十方诸佛的净土跟西方净土不一样,西方净土有它特别殊胜之处,决不是十方诸佛刹土能相比的。这些统统在《无量寿经》上,所以诸位细读《无量寿经》就明了。西方世界是法性土,阿弥陀佛大愿成就的,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显露出来的,十方诸佛刹土是阿赖耶的相分,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如本性的相分,这个不相同。因此不可以一概而论。
  实际上《观经》当机者是韦提希夫人,佛以神力展现无量无边的世界,让她自己去选择。她感觉到世间苦,太苦了,儿子不孝,搞了一个政变,几乎把他的父亲杀掉,母亲也害了,我们现在讲政变。她觉得人生苦,所以就求生佛净土。释迦牟尼佛将十方诸佛的净土在空中示现给她看,她统统看了之后,她自己愿意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她自己选的。所以她见到西方三圣,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是韦提希一个人见的,宫里面还有五百宫女,大家同时见到的,这决定不是眼睛看花的。
  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远,而佛所示现的就在她面前,可以跟阿弥陀佛对面谈话,这个不可思议!《无量寿经》里面也有这个情形,世尊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问阿难尊者:你愿不愿意见平等觉佛?平等觉佛就是阿弥陀佛。阿难尊者答应就说:我愿意见。佛就叫他:你一心向西方礼拜,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他在称念礼拜的时候,头刚刚抬起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已经站在他面前,他见到了。阿难尊者见到了,当时整个法会的人都见到了,经上讲参加这个法会的一万二千人各个见到,这个不假!不是少数人见到,那么多人见到,我们还不相信吗?如果这个事情是假的,那佛就打妄语。佛叫我们不打妄语,佛怎么会打妄语?不可能的事情,确确实实见到。
  中国远公大师最初在庐山建莲社的时候,刘遗民在没有往生之前,三次见到阿弥陀佛。远公上人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所见到的跟经上所讲的完全一样,这都不是骗人的事情。他们在一起修行,当然有先往生的、有后往生的。刘遗民往生得早,远公大师往生的时候,刘遗民跟著阿弥陀佛一道来接引,接引的时候还跟远公大师说:提倡念佛是你提倡的,我们跟著你念,往生到西方净土我先来,你怎么这么晚才来?那个晚不过晚几年而已,不算太晚,决定不能晚多少世、晚多少劫。所以,决定要一生成就。
  如果要一生成就,心里决定不能有怀疑,怀疑是麻烦。如果有疑,疑一定要解释、要搞清楚。如果这个疑问藏在心里,《无量寿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在疑城,边地,要在那里住五百年才能够入品位,要耽误五百年。所以决定不能怀疑。大师在此地处处为我们详细解释,其目的都是叫我们断疑生信。
  疏【称理,则自性坚固清净,是西方义。自性离障绝非,是过十万义。自性横该竖彻,是世界义。】
  这是将前面一段文完全消归自性,消归自性这是得真实受用。
  钞【坚固者,西属金体,有坚固义。】
  这是讲五行,中国人讲五行,古时候印度人也讲。以五行来配方位,西方庚辛金。金体坚固,七宝之一,用它来作比喻,『坚固义』。《楞严经》「首楞严」的意思就是坚固。
  钞【即自性真常不易,万古如如故。】
  坚固是说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本性永远不变,本性能随缘,作佛也好、作菩萨也好,变畜生、变饿鬼,下地狱,相变了,性不变。正因为性不变,所以佛在《华严》、《圆觉》上才给我们说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是从哪里讲的?从你真如本性上讲的,禅家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的本性从来没有变过,变的是识,识在变。你的性没有变过,所以是真的;会变是假的,不变的是真的。佛与众生差别在哪里?你要是会用真的,你就叫做佛;你用假的,那你叫众生,差别在此地。
  《楞严经》上,它的宗旨就标榜这一点,教给我们「舍识用根」,六根的根性是真的,诸佛与大菩萨们用真,大菩萨是谁?八地以上,不动地。八地以上的菩萨跟如来,他们用根不用识。凡夫用眼识见,眼识见的是色尘。佛与大菩萨他那眼睛也见,他不用眼识,他用见性,见性见外面色性,明心见性,根性跟色性一性无二性。我们今天耳朵听,我们用耳识,耳识听的是声尘;人家用闻性,闻的是声性,这不一样!
  佛与大菩萨跟众生,到底差别在哪里?差别就在此地。我们也很想学,学不到。其实不是学不到,我们的老毛病改不了,关键在这里。所以要懂得根与识的差别究竟在哪里,你要是把这个搞清楚了,不是学不到。「识」是分别、是执著、是妄想,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没有分别,那么你六根所用的就是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如果在一切法里头没有执著,你就转末那成平等性智,功夫在此地。正是如来在《华严?出现品》里头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说破了,九界有情众生,包括菩萨在内,他的病根就是妄想执著。如果我们能把一切妄想执著打破,就恢复到自性坚固、清净,就恢复了。我们今天难在哪里?六根接触六尘之处,分别舍不掉,执著舍不掉,我们一定要分别、一定要执著,一天到晚要打妄想,这就没法子了。所以佛跟我们的差别就在此地。
  明白以后,我们要学什么?我们很想学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我们做不到。这个法门好,这个法门殊胜,好在哪里?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起心动念,这叫觉;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分别执著妄想这个念头起来不怕,为什么不怕?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我们晓得习气又起来了。怕的什么?怕念迟、怕觉迟。什么是觉?阿弥陀佛就是觉。这个法门好,这个法门妙!把所有一切分别执著妄想统统转变成阿弥陀佛。所以不管你的念是善是恶、是净是染,一概不管,不要去想这些。念头一起,我晓得了,第二念马上就是阿弥陀佛,绝不让这个念头相续。换句话说,他只有第一念,他没有第二念,念头不相续,第二念就转成阿弥陀佛。比任何一个宗派,比任何一个法门,简单容易、稳当有效,这是念佛法门殊胜之处。
  所以念佛,古德说过不在乎念的多少,如果说一定要念的多,那古来有些祖师大德还笑念佛的人「喊破喉咙也枉然」,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要在得力,念佛要念得得力,什么叫得力?能把我们分别执著妄想念到它不生,这叫功夫得力。所以早晚课诵,早晨是提醒你,晚上是反省,是做这个功夫。实际上的功夫在哪里?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功夫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应用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这个功夫不得力,这样的修行不会成就,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
  我们自己想成就,不要去理会别人,为什么?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我的忙。经上常讲: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谁也不能帮谁的忙,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必须叫这句佛号把我们的烦恼伏住,烦恼并没断,伏住!念头才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念头就没有了,伏烦恼!真正能把烦恼伏住,这叫做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伏烦恼的功夫也有浅深不同,所以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烦恼并没有断,看他伏烦恼这力量的大小。功夫成片里面,上等功夫的人,给诸位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预知时至,而且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生死就了了,三界就超越了。如果讲一心不乱才到这个程度,那就很难,几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念到一心不乱?太难了。事一心不乱要断见思烦恼,那个功夫与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没有两样。理一心不乱是大乘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确实不是我们一般人一生当中能修成的。
  品位高下,你也不要去管它,如果常常心里头有这些事情,这叫夹杂,这叫打妄想。想这些干什么?其实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法界,我们这个地方往生叫「横超三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横生四土」,这个特别!这是十法诸佛世界里头没有,横生四土。过去倓虚老法师讲得好,纵然是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圆证三不退。生到那个地方,一天到晚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天天聚会在一起,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没想到是上上的果报!这是一切佛世界里头所没有的。所以诸佛对於西方净土,没有一尊佛不赞叹的,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这个法门易行而难信,的确是难信,经教研究愈多愈不相信,难信之法!他这个境界太不可思议。因此,我们修学这个法门的人,我们心要像阿弥陀佛,我们的愿也像阿弥陀佛,我们的解,对世出世间法的理解也要如阿弥陀佛,我们的行更要像阿弥陀佛,能够这样做到,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没有不往生的。这样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稳稳当当踏踏实实的,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自家的好去处。修行的理论、方法、境界都在三经跟五经里面。三经、五经一定要常常读诵,要深入的去研究,破除一切疑虑,建立清净的信心。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二六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二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六十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八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三0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三四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881 华严经金师子章注(唐 法藏撰.宋 承迁注)[栏目:09 注述讲记]
 不要用哭泣解释生活[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关于道场的建设与发展[栏目:仁焕法师]
 教育的道德勇士[栏目:静思法语·释证严]
 慈悲不是爱[栏目:超然法师]
 和南圣众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形下,要念诵?[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谈「造神」与「封神」[栏目:昭慧法师]
 摄大乘论 第38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不淫善报 懿德堪钦[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37 金刚般若经略谈(明.观衡)[栏目:04 经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