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5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九页:
钞【二者,曲为钝根凡夫,须示苦乐,令生忻厌,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先是对上根利智的人而说,这一段是对凡夫而说。当然这个法门,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它主要的对象就是六道凡夫,菩萨、声闻是附带而度。由此可知,『曲为钝根凡夫』,确实以此为主。凡夫眼光没有上智人那么远大,智慧也没那么高,你给他说宇宙人生的实相,他很难理解,所看到的是现实。就现实而论,这是凡夫最欢喜也最愿意接受的,那么就必须展现,『示』就是我们今天讲展现,『苦乐』两种不同的境界,凡夫见到这个他就自然知道如何来取舍。
这个世界实在是很苦,有个计程车司机跟我说:现在这个世界,好像人都不能活下去了。他有这种感触,他说世界不像世界了。我就劝他:你既然晓得这个世界不是人过的日子,那就赶紧念佛求生净土,还有好的世界,我们可以能去得成的。有这个感触,这就是开始觉悟了。『忻厌』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来,「忻」是欢喜,对西方极乐世界欢喜,对於这个世界生厌倦、厌离之心。因此,经上才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否则的话,单讲理论、道理就好了,何必讲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庄严?这个用意都是为下根凡夫而说。但是他所说的是事实,并不是妄语,不是来欺骗我们,句句都是真实话。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是佛度化众生的手段。但是先用乐欲来引导你,他不是欺骗你,不是到那时候说话不算数,不是的,佛所说的话绝对是真实语。《金刚经》上讲得没错,「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这决定是如此。虽然是讲欲钩牵,他不是欺骗的,它是真实的事情。正如同佛在《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依正庄严,俗话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佛菩萨真的喜欢那样的富贵吗?不是的。那是自自然然的,他那个福报是自然,不是我们求来的。他在那个环境里面也并不知道那个环境是乐,他也没有乐受。如果有乐受,乐受是烦恼,他哪有烦恼?这些佛菩萨到地狱去参观,看到刀山油鼎,他要是到那里去,他也不觉得苦,他是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都离开了,都没有了。为什么会有那个境界?经上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那是性德自然的显现,不是外面来的,也不是你自己期望我要怎样怎样,不是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是真如本性的流露。所以本性里面原本具足万德万能,这是性德。
我们六道凡夫,如果再说深一点,包括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这都没见性的;没有见性,你的性德虽然有,但是被无明烦恼障碍住,不能现前,所以这个受用就变成修德。我们现在要修,你不修善,你就不会有福报,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果报是修来的,不是性德,性德不要修的。见了性的菩萨,圆教是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他们的受用就跟《华严》、《弥陀经》上讲的一样,自自然然的受用,不需要经营,不需要求取,性德自然流露。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晓得这桩事情才知道学佛为什么一定要见性。不见性就不可以吗?不见性也可以,不见性你的生活还是要你去动脑筋,你得想方法去营求,见了性一切都不需要了,这就说明见性的重要。
通常修学,见性难!八万四千法门要想修到见性,不是容易事情。凭我们自己的能力,这一生决定做不到。唯独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靠佛力加持,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我们,十方一切如来威德加持,帮助我们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没见性,生活环境就跟见性的人差不多。这个是难信之法,在教下是讲不通的,蕅益大师《要解》里面说「教网所不能摄」,教里头没这么讲的,十方佛刹也没有这个事情,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特别。这是很特殊的一个环境、一个境界,所以十方诸佛都赞扬。
理上没有,不容易相信,但是这事实上,你想想看,这么多年来往生的人有多少?这么多人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不相信,那实在是很愚痴。教并不是理论讲不通,是真正把理论贯通了,他相信,谁通了?莲池大师通了。莲池大师要不通,他怎么会相信?我们看这部注解,引经据典,这是看到莲池大师通了。蕅益大师也通了,蕅益大师早年是学天台的,最后归依到净土,专修专弘成为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教也通、禅也通,他参过禅的,最后也是归到净土。但是教理真正通达的人实在是不多,没有透彻通达,对於这个法门都表怀疑。纵然不怀疑,他也不肯修学这个法门。说老实话,他之所以不肯修学这个法门,也就是对这个法门没有彻底真正认识清楚。
我们要相信佛所说的这些话,虽然说是欲钩牵,但是都是真实,都是事实,「后令入佛智」,这是目的,就是入佛知见,《法华经》的宗旨,也就是净土所说的无上菩提。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去干这个的。
钞【喻如正厄饥寒之国。】
这是比喻一个地区正在这个时候遭遇到天灾,老百姓没有收成,这个地方闹饥荒,饥跟寒一定是连带的,没得吃,没得穿,这个生活苦了。
钞【忽闻饱暖之乡。】
忽然听说另外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生活环境非常好,他总想尽方法要离开饥寒的地方到饱暖之乡。如果拿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两个一比较,那是饱暖之乡,我们这是饥寒之国。
钞【方沈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
『沈』是沈沦,『幽暗』是黑暗。黑暗的山崖,一下见到光明,他怎么不往上爬?
钞【岂不身心踊跃,舍故即新。】
这是人之常情。佛特别把西方依正庄严说得这么详细,说得这么清楚,意思就是要我们觉悟。想想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生活多苦,这个世界没有美好的地方。台湾在过去,我们生活还没有真正尝到这个苦;现在虽然钱多了,苦就来了,可见得这个钱不是好东西。如果台湾没有这么多钱,大家还好好的过日子,钱太多就作怪了。现在这个社会脱序,我们仔细追究原因,钱太多了,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动乱不安,我们感觉到苦!你就晓得这个世界不是好世界。
钞【但得往生,终成解脱,方便接引,当如是耳。】
这几句话归结到正题了,只要你能往生,那就决定解脱。『解脱』是三德之一,法身、般若、解脱,你一个得到,其余两个一定得到,换句话说,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德秘藏必定证得。弥陀与十方如来接引一切众生,这是特别指六道凡夫,这个方式应当是这样的,他这个讲法没错,非常适合。
注解到此地是把阶道这一段大意都给我们叙说出来了,后面这一段称理,这就是讲的消归自性。前面是消文,解释文字里面的含义,这一段是讲消归自性,是讲真实的受用。这是《弥陀疏钞》的体例,与一般注解不相同的地方。
疏【称理,则自性平直,是阶道义。自性高邃,是楼阁义。自性具足功德法财,是七宝义。】
实在说,我们要是追问一句,性德里面为什么有这些依正庄严?依正庄严这是事实,这事实总有个道理,这一段就把这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了。这三句都讲自性,这就是称性,称性而说,还归自性。
钞【平直者,自性解脱自在,离诸垢污,旷阔坦夷,无有偏陂,是名阶道。】
这几句话里面的意思相当之深,整个佛法关键之所在就是「平等正直」,平等心、直心。《大乘起信论》说菩提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一心。宗门常说:「识得一,万事毕。」真正觉悟到「一」,什么事都没有了,天下太平。这个一就是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只要你得到一心,平等心、清净心、正直心都现前了。为什么?是一桩事情,就是一心不乱,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显露了。解脱就是自性的性德,所以『解脱自在』。
『离诸垢污』,这两个字代表烦恼无明,「垢」是无明烦恼,「污」是尘沙、见思烦恼。本性里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是从妄心里面来的,真心里没有这个东西。真心,在圣(在佛)不增,纵然落在三途也不减,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是一心,这是佛法最高的原则。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个原则,一生成就决定不是难事;违背这个原则,这一生修行很不容易成就。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可以说没有例外的。由此可知,佛法的修行无非就是修清净心而已。清净心在哪里修?在一切境界里面修。我们凡夫不会,凡夫要逃避一切境界,自己觉得是不太愿意的环境,赶紧就要躲避,那怎么能修得成功?永远在那里用分别执著妄想,这个修不成。真正修行人,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在环境里修什么?把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去掉,使自己这个心恢复到清净。在顺境里面不染污,逆境里头也不染污,顺境里面没有贪爱、欢喜的心,逆境里头也没有忧虑的心。无论在什么境界里,他心是平等的,他心是正直的,这叫会用功,这叫会修行。这也就是佛在大乘教里常常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我们用分别执著对这个境界,就是攀缘;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就是随缘。随缘里面才能见性,攀缘是决定不能见性的。
「离诸垢污」,诸位要晓得,你喜欢这个环境就是垢污,为什么?你心里被那欢喜给染污了。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第一个就是喜欢,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只要心里动了七情,你这个心就被染污。如果你不被七情五欲染污,给诸位说,法界是平等的,就跟佛菩萨一样。佛菩萨的法界,天堂跟地狱是平等的,善恶是平等的,是非是平等的,真妄是平等的,没有一样不平等,他那是真正入不二法门,那才能见道,这是大乘的见道。
大乘见道位,就是见到万法一如、万法平等,这是他见道了。你在一切法里面还是不平等,你没有见道!大乘见道位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大乘起信论》讲,大乘起信是见道位,《金刚经》上所讲的那个境界也是见道位,为什么?离四相,离四相就平等了。如果你真的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了,你心平等了,心清净了;你有这四相,没有见道。有这四相,即非菩萨,不是见道位的菩萨,那个菩萨没见道,也就是没有见性(见道就是见性)。在净土宗,理一心不乱就是见道位;事一心不乱还不行,没有见道。
要想真正到达这个地步,要修行。修行最重要是在人事环境,俗话说「处事难,处人更难!」要在处人的人事环境里面,把我们的心境磨平。人事环境里面得清净心,物质环境就不必说了,自然就清净。所以修行到哪里修?菩萨修行在红尘里面修。小乘人他说「人事环境太复杂,算了,我跑到深山,我远离社会」,所以他永远不能见道。他可以得定、可以得清净,但是他那个清净是染净之净,是比较的、是相对的净,不是真正的净,他到城市住几天,他又乱了,又染污了,换句话说,是禁不起考验的清净,这个不行!一定要真正天天在考验,天天在磨练,在这里面成就自己的清净,那是真的清净。这个清净是染净二边都离开的清净,那是无量功德。所以他这句话的意义很深。
『旷阔坦夷,无有偏陂』,「陂」就是山坡地,有坡度的。『是名阶道』,道是道路,阶是台阶。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阶道是自性功德所显现的。
钞【高邃者。】
『高邃』,楼阁表显这方面的性德。
钞【自性迥超尘境,观照不遗,囊括虚空,广博无尽,是名楼阁。】
这都是讲性德。『迥』是远的意思,『迥超』是远超过,超过太多,『尘』是六尘,五欲六尘,『境』是境界,包括物质的境界、人事的境界,统统超越了。他怎么超越法?人家用观照,《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迥超尘境的意思。『囊括虚空,广博无尽』,这是比喻真性,佛在《楞严》上告诉我们,心性是无量的,「心包太虚(就是虚空),量周沙界」,就是此地囊括虚空的意思。『楼阁』里面是空的,空才能容!容人。如果楼阁是实的,不空的,那楼阁没用处!房子所以能够得其用,就是里面是空的。我们真如本性也是如此,包虚空包法界。「广博无尽」这是包法界,前面是包虚空。楼阁显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你才晓得一一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我们看到道路就想到我们的心要平直,路平的,我们这个心要像路一样平。看到楼房,我们的心要像楼那样空,空才能包容!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个境界不是佛法?这样就消归到自性,自性就起无量功德。心里头不能有一物,要干干净净。
钞【功德法财者,自性常而不迁,净而不染,我而随缘不碍,乐而富有不亏,是名金银。】
这是解释法财。『常』,永远就是这个样子,永远不改;就像黄金,颜色不改。『不迁』,迁是变。『净而不染』,这就是体清净、体无垢,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本性本来如是!
佛门里面也讲求戴这些装饰品,你看佛菩萨都戴璎珞、戴珠宝,大乘跟小乘不一样,小乘这些东西他都不要。大乘佛菩萨戴很多珠宝项炼,他那叫璎珞,比项炼大,比项炼还要美观。戴金银珠宝这些东西,就是叫你常常看到这个,这个不是美观、不是漂亮,是叫你看到这个东西,想到不变,想到清净。这也是表法的,世俗人戴珠宝是炫耀他的身分与财富,学佛的人戴这个东西,意义不相同,常常提醒自己心要清净、要不染、要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取这个意思。小乘人不许可这样的,大乘佛法跟小乘完全不一样。《法华经》上,佛说末法时期一定要提倡大乘法。大乘是开放的,不像小乘。小乘法,今天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受不了。大乘法与我的生活没有妨碍,反而使我们现前这个生活更美满,使我们这个生活更充实,他当然喜欢接受!
小乘没有歌舞,大乘有歌舞。歌舞代表什么意义?代表的是梦幻泡影。你天天看电视,你每天可以看,看的时候你就晓得梦幻泡影,一反过来,整个人生是梦幻泡影罢了,何必去执著!所以看电视是在修行,修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世间人他怎么懂?你才晓得一乘法里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的生活的确是真善美慧。决不是说这种享受、这种生活会妨道,没有,它还能成就道业。问题就是你那个观念怎么转法,如果你在这里面贪图享受,有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你就堕落,你就被境界所转。你要是不被境界所转,《楞严》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同如来至少是圆教初住菩萨,与如来同生性。
佛法,外国人很乐意学!比基督教还好!比天主教还好!他很容易接受,很欢喜接受,他愈想是这个道理。处处你要提得起观照,一失掉观照必定就堕落。由观照而照住,再进一步照见,照见那是入了这个境界。但是一定从观照起,观照就是境界里时时刻刻能提得起警觉心。提得起警觉心,也就是提得起表法的意义,那就是警觉!晓得样样法都从自性里变现的,一切法还归自性。这个归自性就是你了解这个意义,像我们看到蜡烛,就想到应当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就回归到自性。
境界相,《华严》讲得很好,性起!这是唯识所讲的本质相,本质相是性起的。你迷了之后才变成缘起,迷了之后就叫做缘起。实在讲,缘起跟性起是一不是二,换个名字。觉悟了,就不叫缘起,叫性起,换句话说,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德能,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自性变现的,能生!变现出来的这些境界,如梦幻泡影,你在这一切境界里头决定不要迷,决定不要执著。不是说这个境界没有,有!梦幻泡影,有!有,你晓得它不是实在的,你不会去执著它。
佛举这个比喻,他真正的用意就是叫我们对於一切法不要去执著、不要去妄想。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你面对一切法就跟诸佛菩萨受用一切没有两样,这个受用只有乐没有苦,是清净的受用,里头决定不造业。业是从哪里造的?分别执著妄想在造业!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哪来的业?不但业没有,造作也没有。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这是非常明显看出来,这真正的佛法。所以小乘确实是接引初机的,迷惑太重,他不了解这个道理。
『我而随缘不碍』,就是「转作无我」,无我在哪里?我就是无我。我跟无我要是二法,套六祖一句话,二法不是佛法。我跟无我是一!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我们修这个法门,就是要修一心不乱,二怎么能到一心?所以你要知道,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你能抓住这个原则,你的修学纵然遇不到真善知识,也不至於走错路。凡是走错路的,都是分别执著,从一真里面把它分做二,二分做四,四分做八,愈分愈复杂,搞这个。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净化你的头脑做起。你的头脑太复杂,妄想分别执太多,佛法的修行从这里做起,首先教你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禅宗直截了当,一下手就做这工作,经也不准听,也不准看,所谓「不立文字」,为什么?看经分别!看了起执著,打妄想!经都不准看,充其量禅堂堂主给你讲一点开示而已。讲开示还不能问,一问,马上就拖下去打香板,他也不答覆你,什么原因?就是叫你要脑袋空空,听懂就懂,不懂就算了,不要追究,不要去想它什么意思,不要去想,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你一发问,你就有分别执著,所以狠狠的打,把你分别执著打掉,就是这个意思,叫你脑袋恢复到空空的,恢复到六祖的标准,本来无一物。所以,把你头脑里乱七八糟东西用香板把它打掉。
煮云法师在世的时候,他晚年常常打佛七,参加佛七的都要找他来打香板。他说:我打,打了他还得供养我。实在说,老和尚打了,你就消灾免难了吗?没这个道理!把你打死,你的灾难都消不了。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它的意义。禅堂里面打香板,那些和尚是不是碰到人就打?不是的!你不是那个材料,人家不打你,为什么?愈打你愈烦恼,那没有效果了。他那个是应该打的、值得打的,为什么?一打他念头就没有了,他就真放下了,那种人要打!会打的,会叫他开悟!你的分别执著重,打死都不会开悟,那有什么用处?禅家那个原则,就是根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叫你做这功夫,恢复到心地真正的清净。
所以教下跟宗门不一样,宗门不用文字,教下用文字、用经典。用经典的方法就是教你读诵,读诵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不准打妄想。初出家五年就是做这工作,不准听经,不准看经,常住服务做事情。做苦工、服劳役是培福,是修福!什么都不准你接触,不准你听经,念佛堂也不准你念佛,禅堂也不准你去参禅,修根本智。就叫你念一部经,这一部经规定一天要念几个钟点,念上五年,他心清净了,他没有别的想头了。这些都是修清净心,这是佛法的入门。
我们今天这一代,无论在家出家赶不上上一代,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做这个基础,就是没有从根本修。一学佛就听经,就研究经典,听经研究经典,说老实话,不是断分别执著妄想,而是增长分别执著妄想,这就颠倒了。所以你怎么能成就?不能成就!不如那个老老实实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要,一句阿弥陀佛念三年,他能站著往生,能坐著往生,能预知时至。我们天天研究这个经那个经,许许多多经论,搞了几十年,死的时候还手忙脚乱,最后还得见阎王。你见了阎王,我读过多少多少大品经,什么也没用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没有法子!为什么?你所学的全是世间法,不是佛法。所以世间法,迷!你愈迷愈深!清凉大师讲的,你念经听教增长邪见,你不念经不研教增长无明,总而言之,没好日子过。这些基本的道理要晓得,我们才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法。所以这个转法,晓得我跟无我是一不是二,确实能做到随缘不变,这就行了。
『乐而富有不亏』,这是讲常乐我净四净德。富有不亏,富不是叫自己富,是叫别人富而不亏,不亏就是没有欠缺。如果我们自己享乐,别人有损失,你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个错了。我的快乐应该是建立在众生富有的那一方面,那就真乐!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这是什么?见到众生快乐,他快乐,见到众生在苦,他就不快乐,这个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佛菩萨的乐跟我们的乐不一样。特别是佛菩萨见到许许多多人觉悟,见到许许多多人念佛,这个诸佛菩萨最乐,为什么?眼看这么多人都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是富有不亏的意思。这里面含义就非常的深广,我说出这一点,诸位就这一点慢慢去体会,你就晓得我们应该如何来修学。七宝是代表富贵、富有。『是名金银』,这是七宝的前面两种,它表这个意思。
钞【自性内外明彻,无障无碍,是名琉璃。】
『琉璃』是透明的,它表内外一如、表里如一。中国宋朝宰相司马光,《资治通鉴》他作的,他有一句名言告诉世间人,他一生「事无不可告人言」,你看他的心地光明正大。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的,这就是表里一如,就是此地讲的『内外明彻,无障无碍』,心口一如。
钞【自性本体洁白,离过绝非,是名砗磲。】
『砗磲』体性是白,干净,白净,「白」在佛法里通常代表善。中国人讲善恶,印度人讲白法黑法,用黑白代表善恶。砗磲表清净的善德。断恶修善,三轮体空,这就净了。我虽然修善,但是三轮不空,不空就是著相修善,所以修善不清净。修善要离相,不著相的修善,这个是清净,表这个意思。
钞【自性光明炽然,是名赤珠。】
『赤珠』有光明,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宝石一样。当然我们这个世间这些七宝自己都不能放光;不像西方世界,西方世界七宝自己放光。我们这个世间七宝是借外面的光反射,它反射的力量很强,极微弱的光,它一反射,比外面的光亮还要强,所以称之为宝。这个比喻我们『自性光明』。
你懂得这些,你就晓得没有一法不是表法的,没有一法不能消归自性!不但我们读经要消归自性,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都可以消归自性,你想想你跟那些大菩萨有什么差别?大菩萨跟我们不一样地方就在此地,他六根接触六尘是觉而不迷,觉就是归自性!这一切法从自性出还归自性,他的功夫在此地。我们凡夫跟他不一样,就是凡夫迷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心就随著境界转,不能回头!观音菩萨在《楞严经》圆通章里面讲的,「反闻闻自性」,反闻闻自性,跟此地消归自性是一个意思,他见到一切法立刻就想到自性的功德。
自性里面功德能跟外面物相同时流露,这个作用太大,所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们今天不会,对这个境界迷,迷了之后起贪瞋痴慢,心里反应这些东西。佛菩萨的反应,清净、光明、智慧、慈悲,他反应这些东西。正如六祖见五祖的时候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生智慧!你们把这一段搞清楚了,岂不是常生智慧吗?凡夫不会,常生烦恼!戴著金银珠宝也常生烦恼,为什么?怕人家偷去,怕哪一天坏掉,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要照顾它,很可怜!性德不能透出来,透出来的是贪瞋痴慢。这是学佛法真正受用处就在此地。
钞【自性坚实不易,是名玛瑙。】
『玛瑙』是宝石,质料比较坚固,表『自性坚实』,「实」是真实坚固;『不易』,不改变。比喻性德这方面。
钞【众美毕具,资成法身,是名严饰也。】
『法身』,「法」就是诸法,「身」就是本身。我的本身是什么?本身是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我的本身。你想想看,你这个身有没有生灭?所以法身不生不灭,永远常住。这个意思很难懂,你如果真正懂了,入这个境界,你就是初住菩萨,你在念佛法门就得理一心不乱,从今以后,不再以为这个身是我自己,整个宇宙就是我。
我在讲席当中常常用作梦做比喻,这个好懂,能够体会到一些。你作梦,梦醒的时候想一想,你梦中所有境界是不是你自己一个心变现出来的?不但梦中那个我是我,梦中一切人也是我,梦中一切万物也是我,梦中那个虚空还是我,全是我心变现的!全心变成梦境,全梦即心,心是自己,境也是自己!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我!你梦中所有一切诸佛菩萨还是我,都是我变现的。你从这一点意思去体会。
今天尽虚空遍法界,虚空万法是我们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都是自己。诸佛证得清净法身,怎么证得?就是这个证得的。他彻底明了了,明了之后在一切万法里头再不会分是非人我,所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没有了,佛说那是真正的菩萨。那是什么?证得法身的菩萨,肯定整个虚空宇宙是我自己一个人。一切万法是我自性的影像,我现这个身也是影像,《金刚经》上说「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也就是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的菩萨。还有差别,还有分别执著,你决定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心境一如,万法平等。
你看印宗问六祖,六祖回答他的,印宗请教「五祖平常跟你们说法,有没有讲禅定解脱?」这是禅宗里头最重要的课题。六祖回答: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就是人家境界比他高!一个是已经证得清净法身,一个是还没有证得。没有证得,他才有分别执著,他才落在二三里头,人家不落二三!用这句话点醒他!这个就是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禅宗里头明心见性,就是教下的大开圆解。
为什么讲这个法门?佛法,是要把头脑搞得干干净净,不容许分别执著,不容许有妄想,恢复到天真!菩萨行里头有一种行法叫「婴儿行」,婴儿没有分别心。你给他糖也吃,给他大便也吃,他没有分别心,他吃得津津有味,他没有拒绝,这是婴儿行,就是一切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为什么会变成凡夫?就是因为你有分别执著。现在要从凡夫再回到圣人,你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就成了,没有别的法子。千经万论、无量法门,都是这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而已。
净土法门所以特别,就是怕别的方法你一生都做不到,教给你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从头再修起,这个法门殊胜在此地。但是这个法门要想成就,你也不能用乱心去念佛,乱心念佛不相应,你要用清净心念佛,这个清净心就是讲的一向专念!你不能念的太多,你念的太多,不专!不专就不相应。所以你要专念,把其他的统统放下,世缘放下,一切佛法也放下,一部经、一句佛号念一辈子,这就行了,这条路才能走得通,谁肯走谁成就。真正肯走也不是个容易事情,什么人肯走?傻人!俗话说:傻人有傻福。阿弥陀佛接引他到西方去了,真肯放下!一般人自以为聪明的,他不肯放下,他什么都要学,最后吃亏的是他自己。所以一定要觉悟,一定要专修,要真正肯回头。
『众美毕具』,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我们这个世间一切的生活没有障碍,所以大乘菩萨过的生活是真善美慧。世间人这真善美慧是有名无实,为什么?心地清净才知道真善美慧,才能享受真善美慧;心地不清净,那有名无实,决定得不到受用。『资成法身』,法身的意义明了了,法身就是依正庄严。这叫做『严饰』,「严」是庄严,「饰」是装饰。西方世界无量珍宝妙饰,称性的功德。
钞【且善财遍历重城,博参群彦,最后於弥勒楼阁,弹指而登。】
后面这是总结,总结里头就劝我们。大师这个注解引《华严经》引得最多,他的目的告诉我们,净土经典的教义跟《华严》是相等的,所以用《华严》来解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百城烟水,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参访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第五十二位,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弥勒的楼阁壮丽无比,等於我们现在所讲的科学馆、博物馆一样,进入他的楼阁,那真是十方诸佛世界一切刹土都在里面显现出来,你不管想看哪一尊佛、哪一个世界,马上就现给你看,就像博物馆、展览馆一样,美不胜收。『弹指而登』,这是登果觉,弥勒是等觉菩萨,快要圆满,到这个地位了。善财童子很辛苦,一生成就。
钞【今但持名,不涉回涂,便居妙境。】
我们现在用持名念佛的方法,比善财幸福多了。善财修学多难多苦,我们就是用这一句佛号,不必惹那么多麻烦,不必吃那么多辛苦,也到这个境界。『便居妙境』,妙境就是妙觉位。其他的菩萨法门不用相比,跟华严相比、跟善财相比,我们这个比他快得多!一句佛号成就的果德跟他是相等的,这个法门不思议!
钞【其如终日宝阶行,自称迷路汉。】
下面是感叹的话。多少念佛人,你天天念佛就等於在宝阶行一样,可是虽然在宝阶行,不知道自己在宝阶行;真的自己在修无上道,不晓得这是无上道。自己每天念那个经是念的一切诸佛所弘扬的第一经,不知道!不知道这是第一经。还以为有很多经典都在这个经之上,而我们这个法门不如人,这都是迷惑颠倒,这是无知。
钞【可谓倚门弹指,不知身在玉楼中者也,惜哉。】
可惜!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虽然他念佛,他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状况,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修什么行,不晓得,所以念了一生不能往生。原因在什么地方?意志犹豫,心不专一,杂心称名,乱心念佛,这样就不能成就,这是非常的可惜。莲池大师给《弥陀经》作这样详细的注解,目的就在此地,就是希望我们真正了解,认识西方,认识自己,你这一生就决定成就。这是他老人家苦心的目的,我们要能够体会。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