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02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1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二一页:
  演【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是《观经》上讲的三福第三条。第三福一共有四句,第一句就是「发菩提心」。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权教菩萨福,第三是大乘菩萨福。大乘菩萨福相当不容易,不但是大乘菩萨,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说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今天几个人能做到?这就是为什么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总而言之一句话,没福!诸位想想,哪有没有福的佛?没有。佛是二足尊,二足尊第一个就是福德,福德圆满、智慧圆满。不仅佛福德是圆满的,小乘阿罗汉那个福报也了不起。这就是说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发菩提心」,我们这个菩提心有没有发?诸位如果念《金刚经》、《大乘起信论》就晓得,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它排在第三条是有道理的。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那个心就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的意思,真心才觉,妄心是不觉。诸位晓得,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还是不觉,为什么?他们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觉,标准从这个地方建立。必需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真正是觉悟了,觉而不迷。在三种不退里面,这不是我们净土宗讲的,一般法门所讲的,他是刚刚证得三不退,这是发菩提心,可见得发菩提心不容易。但是要成佛,没有菩提心是决定成不了佛的,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
  菩提心在《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给我们讲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的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经论合起来看,菩提心的意思就非常明显、非常清楚,用中国话来讲,就是真诚到极处,这是真心,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有时候觉得我们的心很诚很真,我都是真诚心!你只要有这一念「我的心很真诚」,这就是妄心,为什么?真心离念!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有念都是妄念,哪来的真心!可见得真诚实在不容易。《坛经》上,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连这句也没有,连「本来无一物」这个也没有。六祖在黄梅,实实在在讲,他是发了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显露出来,所以五祖传法传给他,不传给神秀,为什么?神秀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他还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还是落在第六意识里面,所以没有资格传法。用儒家的话来讲,菩提心就是诚意、正心。在佛门里面讲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开来说,正是不邪。佛法分开来讲,对自己是「深心」,这是儒家讲的「正」;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这也是儒家讲的「正」。儒家把这两个合起来讲,合讲一个正心;佛法把儒家这个正心分开作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对别人。
  我们的菩提心为什么发不出来?哪个同修不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发不出来是因为有障碍,这障碍你不肯把它去掉,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什么障碍?佛在经论上常讲的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你只要有这二种障碍在,你的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阿罗汉二障破了一个,烦恼障他破了,所知障没破,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权教菩萨所知障可能破了,烦恼障没破,也见不到心性。诸位就想想,这个东西多难!圆教里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萨,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必须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这二障才破,真心显露了,这时候叫做发菩提心。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起、刚刚开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刚刚入门,《金刚经》亦复如是,《金刚经》是大乘入门,什么样的根性适合呢?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人。他那个起信的标准很高,因为是大乘,这第三福就是讲的大乘。
  烦恼是讲的见思,见惑、思惑不能不断,这东西要是不断,说老实话,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门是决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临命终时,你一念情执起来,往生就去不了。有人说:我现在还年轻,现在到往生时间还很早,现在打一点妄想,有一点情执不要紧。这些观念大错特错,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现前不能放下,临命终时自己做不了主。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念佛,到临终时放不下,临终业障现前,这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绝对不是经典有错误,是我们自己错解经义,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过失。
  三福,我们这一次讲得很详细,就是因为它太重要,像盖房子一样,它是基础。要如何去修?确实在净宗法门里面来说,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个法门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跟别的法门比较起来是容易,因为别的法门要断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至少要破一品无明,这多难!净宗法门不必破无明,也不必断尘沙、也不必断见思,这就太容易了;可是念念要与阿弥陀佛相应,烦恼不断没有关系,能往生。二六时中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几个人能做到?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妄念太多,这就是咱们讲的念佛间断、夹杂。实在说,你为什么会间断?为什么会夹杂?你对这个法门还没搞清楚、还没真正重视它,这就是怀疑。你这是间断、夹杂、怀疑统统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
  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说老实话,他确实一切都放下了,哪有一桩事情放不下?无量劫来与这个法门当中无数次的修学,都没有一次能成功,原因就在此地,情执放不下!佛在《楞严》上讲「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我们的修学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所以学佛的人,用真诚心念这一句佛号,跟阿弥陀佛就有感应。我们用真诚心念佛,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那个心假一点没有关系!你这一天到晚用两种心,对佛用一种心,对一切众生又用一种心,你对佛的心也不真诚。也许有人说,我要是用真心对人,人家都骗我,我不是吃亏上当吗?你既然学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怕吃亏上当?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这就是我们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亏算什么!上几次当也不算什么!过几年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世界与我都不相干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个关系太大了。
  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讲得最浅显、最明白、最容易懂,他老人家讲的是:只要真诚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把他这个话跟《观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意思对一对,看看他有没有错误?比对之后,觉得蕅益大师讲的一点都不错。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一念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止於至善,深心具足了。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大慈大悲,怎么是慈悲之极?度我们众生这一生成佛道。我们是众生,我们这肉体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众生;我们的情识是受想行识四蕴和合的,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这个众生!换句话说,不是真诚求生西方,不要说对人,对自己也一点慈悲都没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诸位对这个意思深深去思惟,细心去体会。念佛法门求生西方,绝对不是自了汉,绝对不是小乘,佛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确确实实是如来第一弟子。这是讲发心重要。
  第二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在此地意义尤其殊胜,实在讲也很难懂。因为这一条已经是菩萨了,不但是菩萨,而且是法身大士,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三心圆发了。三心,你说《起信论》的三心可以,直心、深心、大悲心,说《观经》上的三心也可以,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圆是圆满,统统都发了。这样的人还不相信因果吗?说老实话,谁不相信因果?凡夫不信因果,我们这些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不信因果。你也许听了会很奇怪,你要是真正深信因果,你心里面还有是非吗?你还会张家长、李家短吗?不可能!还喜欢说这些话,就是不信因果,可见这事情不容易。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还见到别人过失的,就不是真正修道人,他老人家说得好!「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谁是是非人?说是非的那个就是是非人。诸位从这个地方想一想,我们信了因果吗?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动念都是业。《地藏经》上讲的话没错,「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罪业!几个人害怕?怕,他就不敢做,天天还造作,可见得他不怕!这是讲世间的因果报应。
  这一句绝对不是讲世间的,佛菩萨哪有不知道世间因果的道理?不但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对於世间因果都非常通达,阿罗汉他的能力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因果报应人家实在看得太清楚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因此,这地方的因果就不是普通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样的因果,确实连法身大士不知道的都很多;如果法身大士都知道的话,华严会上又何必要劳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我们以《华严经》这个教义来看,最低限度圆教三贤位还不十分相信,因为《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登了地,他就晓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登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还要普贤、文殊去劝导,地上菩萨才认真念佛了。这是说明这因果实在讲太深太深。
  三贤位的菩萨都不知道,第十回向的菩萨已经四十一品无明断了三十品,只剩下十一品无明,这样深位的菩萨对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还不知道。我们称念佛法门为难信之法,实在不为过!一般人不相信这个法门,不能接受,非常正常,连圆教十回向的菩萨都不相信,他怎么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吗?所以不相信是非常的正常,一丝毫都不奇怪。真正能相信的,那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厚了。佛明白告诉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没有数字!阿闍王子他们那一帮人过去生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是有数字,他们还有隔阴之迷、还有退转,虽然发愿「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这样」,这个愿没什么大用,他要不认真念佛,虽然发这个愿还是不能往生。所以真正发坚固信愿,一心持名,万缘放下,那就是经上所讲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超过阿闍王子太多了,这样深厚的善根,再蒙三宝加持,他对这个法门能信、能解、能愿、能行,他成功了。这能有几个人?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这句「深信因果」确实不容易,我们仔细看看周边的同修,仔细想想自己,这十一句没有一句做到!一点福都没有,怎么能成功?从前我常常赞叹大家有福报,是鼓励你、勉励你。今天我讲真话,我们要深深去反省,要认真的去修福、去打根基!这讲真话,初学的人听都会吓跑,不敢来听。所以真正相信因果,他一定死心塌地,一定是非常认真努力来学习。
  第三句是「读诵大乘」。读诵大乘是菩萨重要修行的方法,菩萨行门无量无边,佛在大经里面举纲领也举了很多,为什么单单说个读诵?像《无量寿经》讲的,有受持、书写、供养,也说了很多,为什么单单说读诵?为什么不说受持?为什么不说书写?为什么不说供养?我们就晓得,佛说种种纲领之中,读诵最重要。这十一句,我们没有一句做到,原因是事实真相不明白,读诵就能明了。读诵就认真去念,说老实话,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没有成佛之前,他读诵经典,他每天都不废除的,他天天都要念的。读诵就是万行齐修,不仅是戒定慧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他是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这一次就修圆满,这叫圆修。
  我劝大家读诵,还有很多人有意见,不知道这法门之巧妙。大乘经典太多了,在中国大乘分八个宗派,八个宗派所依据的经典全是大乘经,我们念什么?你修学哪一宗,你就读诵哪一宗的经典,为什么?这样子解行能相应,成就快速。在过去,学天台的,他念《法华经》;学贤首的,他念《华严经》;禅宗的,念《金刚经》;净土宗的,念《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你学哪一宗,就选择那一宗主修的经典去读诵。在一切经里面,我们讲席常跟大家介绍,一切经中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 》是属於同部,《无量寿经》是第一,《阿弥陀经 》也是第一,同一部!所以你念《无量寿经》或者念《阿弥陀经 》都好。《阿弥陀经 》念的遍数就要更多,或者是念《要解》。印光大师赞叹《要解》,是《弥陀经》古今注疏里面注得最好的,第一注解,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 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这是把这注解赞叹到极处。所以念《阿弥陀经 》,我们希望连《要解》一起念,这个分量也就相当了。否则的话,经文太短,我们修学的时间就短。刚才讲了,念经是三学三慧一起完成,修行的时间是愈长愈好。
  读诵是修行,读诵的时候不能求解义,一求解义,读诵的目的完全破坏了,为什么?你一起分别就落到意识里面,这就错了!说老实话,读诵经典就是禅家所说的「离心意识参」。我们跟禅家用的手段不一样,目标是一样的,是在参禅!我们用读诵的方法在参禅,这真是妙到极处。参禅是什么?离心意识叫参。我们读诵,离心意识!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不用第七识;一直念下去,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识。岂不是离心意识吗?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给诸位说,这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我这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见性见色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高等的修行!几个人会?舍识用根,盘腿面壁可以舍识用根,读诵大乘也可以舍识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统统舍识用根,那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你才晓得,读诵大乘是菩萨修行重要的一个方法。十个宗派里面,禅宗只是一个宗派,其余九宗都属於教下,都没有离开经典。这地方他不写观心参禅或者参话头,他写的读诵大乘,那就是说大乘菩萨里面依照经论修行占绝大多数,只是方法不相同,他的精神、方向、目标全部都是相同的,都是舍识用根,都是离心意识,这叫真正修行。读经是真正修行,心意识舍掉了,与心意识相应的心所当然都不起作用了。
  所以,读经会入定!你要不相信,也许听说过,智者大师念《法华经》入了定,他要是用心意识去读,他怎能入得了定?他读《法华经》会入定,我们念经为什么入不了定?我们是用心意识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离心意识去念。就是我刚才讲的方法、原则他去念,他念到「药王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应。他参加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法会,他还听了一座,出了定告诉人: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灵山一会还没散!他亲自参加了。说实在话,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法会都没有散场,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参加!释迦牟尼佛的弥陀法会也没散,《无量寿经》的法会也没散,看看你们哪位有能力亲遇世尊的法会?不明了读诵大乘,所以他不愿意念,这实在是智慧浅少,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念到心清净,念到定慧成就,念到破无明见法身了,他还是念,即使证到等觉菩萨果位,他每天还是要念,始终不离开,这是这种修行方法。
  净宗也许有很多同学听过,没有念经,单单念一句佛号,他有成就的,没错!单单念这句佛号,谁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势至菩萨,他那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离心意识。如果不离心意识,那叫什么修行?不离心意识,怎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没这个道理!诸位要晓得,念这一句佛号也是离心意识念!
  念经、念佛如此,听经还是这个样子。大家听经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用心意识听,别说听这一辈子不开悟,生生世世听上无量阿僧只劫还是不开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给我们讲得好清楚,听经的人要怎样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就是离第六意识;「离名字相」就是离第七识;「离心缘相」就是离第八识,还不是舍识用根吗?这就是清清楚楚给我们显示出来,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听。
  离心意识,说老实话是修行,听经是修行,读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么行?把心心所给舍掉,这就是禅家常讲的「从根本修」。我们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尽是过失,那个过失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他这个修行方法是从根拔起,连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绝对不是只有禅家从根本修。禅宗常常轻视教下、轻视净土,他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是用参究观心的方法从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读诵,念佛的用执持名号,也是从根本修,不亚於观心,不亚於参话头。凡是轻视别人的,他会不会成就?他决定不会成就。为什么?因为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哪里来的轻视别人?有分别、有执著,才会轻视!由此可知,他参禅参得再好,他心意识没离开,他那个禅不管怎么参法不会开悟,得禅定是可能的,为什么?用心意识可以得禅定。四禅八定、阿罗汉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识修的,都没有离心意识;离心意识,那是上上禅,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能证得的。
  你果然明白了,参禅的人讥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弥陀佛,不去跟他计较,为什么?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说我们是自了汉,说我们是小乘,我们也欢欢喜喜的阿弥陀佛就接受了,不要去计较,用不著去跟他辩驳。正是六祖所说的,看到这根性好的,可以给他说的,这才能跟他说说;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说的,则合掌令欢喜就好了,不要与任何人争论。争论决定违背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争论决定是迷惑颠倒。只有迷人才会争,悟的人不会争。迷的人心里面才有意见,悟的人心里没有意见。悟的人心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本来无一物;心里面还有许许多多东西,这没悟!
  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行许许多多方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今天告诉诸位了。果然念经典离心意识念,你会得定、会开悟。如果念了不少年,念了不少遍,「我怎么还没得定?怎么还不开悟?」我就晓得你这一生是不会得定、不会开悟,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离心意识!还是用心意识在念。离心意识是一昧的念下去,一遍一遍的念,绝不起一个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的开悟,到时候豁然通达了。心里常常想著「我什么时候会开悟?什么时候得定?」这都是打妄想,读诵里面加上妄想,这个妄想就是障碍。有人念佛,发心求一心不乱,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为什么?阿弥陀佛里头掺杂著一心不乱,这很糟糕!给你说不掺杂,还得要掺杂个一心不乱。一切错误,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条一条都把它找出来,找出来之后统统把它消除,我们障碍就没有了。这就是说业障就消了。
  业障,说老实话绝对不是说你去拜《梁皇忏》、拜《水忏》、拜《大悲忏》,业障就消掉,消不掉!从前的人拜忏会消掉,现在的人消不掉;从前人念经会消业障,现在人念经消不了业障;从前人念阿弥陀佛消业障,现在人念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业障,你知道原因吗?用心意识就消不了业障,离心意识业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你要晓得,什么是业障?业障就是分别、执著。用分别执著怎能把分别执著离开?这话还不能听错,听错犯的过失更大。他不分别、不执著,好了,父子也不分,男女也不分,那还得了吗?你去打仗,连敌人、自己人也不分,这就糟糕了,就犯了大错。自己心里确确实实没有分别,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著众生分别而分别,随著众生执著而执著,自己有没有?自己决定没有,这就对了。「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分别执著,并不破坏众生的分别执著。众生有分别执著,他才能建立社会的秩序,世间才不至於乱。如果我们真的分别执著,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超越世间;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这就超越世间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误会了。
  这一句重点,还是劝勉我们要认真去读诵,要晓得怎样去读诵,才能收到真实的利益。十一句到这个地方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属於自行,只有末后这一句是利他、化他的;自行化他才是菩萨。这个化他不简单,自行功德圆满了,这才化他。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自行的功德还没有,就急著要去化他,心倒是好心,真像地藏菩萨一样,舍己为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是真入地狱了。他入地狱对人没有什么好处,地藏菩萨入地狱是对众生有好处、有利益,他入地狱很冤枉,一个众生也没度。
  诸位这十一句细细去念念,就真正明了度化众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那是个指路人,你要是把方向、路子指错,怎么办?那个会劝人的人,自己没有成就,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念《阿弥陀经 》、念《无量寿经》,这个决定不会错,为什么?佛是这样劝人!我们也学会了,这个不会错,绝对不会误人。纵然没讲得清楚,对他是没有害处,他纵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会堕恶道。他要是堕恶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堕恶道的,绝对不会说是念佛堕恶道,没这个道理。所以,劝人念佛、劝人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 》,这个不会错误。劝人念其他的经论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怕那个法门不契机。就好像人家害病,你介绍他吃药,这要负责任的。你对他的病情不了解,对这药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个人生病吃这个药就好了,你看到了,这个人一生病,赶快把这个药给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样,这一吃吃死了,你要不要负责任?不是容易事情。
  所以在此地劝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最好劝他去看医生,不要轻易介绍,把成药拿给人吃。是真的,很多法师都是被信徒害死了。我亲眼看到的,道安法师就被信徒药死了、毒死了。信徒对师父太爱护,这个送这个药,那个送那个药,都是好药,结果把师父吃死了。我比较聪明,什么人送给我的药,我都接受过来,第二天丢到字纸篓,我也不能送给别人,送给别人把别人害死了,怎么办?所以都当作垃圾处理掉了。我告诉你们,下次就不要送药了,买的好药真的很名贵,我统统当垃圾处理掉,为什么?万一吃病了怎么办?谁负责任?所以药不能随便吃的。
  佛法法门不能随便乱介绍人,阿弥陀佛可以介绍,它是适应的能力很广泛,什么病都可以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像万金油、八卦丹一样,这个可以。纵然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会加重你的病况,所以这是万应丹,介绍这个不害人;介绍其他的方法,如果不契机就要害人。
  「劝进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劝人学佛、劝人修行,帮助他进步、帮助他精进,这个要有智慧。我们看到外面有很多劝人参禅、劝人学密、劝人念咒,劝人这样那样,都很危险。那个人也很好心,不能说他是有心害人的,不是。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确实不知道事实真相,对於法门不了解,众生根性也不了解,这种盲目的劝进非常危险。纵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过失就很重,决定是有过失的。劝人学佛尚且这样的难,劝个人出家就更不容易,负的责任就更大。他出家将来是一个好的法师,修行证果,弘法利生,那你的功德太大,无量无边!如果将来他出了家,羞辱佛门,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间一般人造的罪业是要加倍的重,试问问你要不要负责任?你要负责任。怎么可以轻易劝人出家?
  李老师一生他在台中讲经四十多年,李老师从来不劝人出家。他有三不劝:第一、不劝人吃素,第二、不劝人受戒,第三、不劝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发心,这个事情他是决定不劝的。你劝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学佛,就是因为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来学了,你一定劝他吃素,他下次不敢来了。所以不劝人吃素。受戒,受戒容易持戒难,所以老师一生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这是绝对正确的。那是真正有慧眼,对於这个人真正了解,觉得他出家之后确实是一个人才,将来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扬佛法,看准了,才可以劝他。出家以后的机缘也相当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能修学的道场?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这是决定他成败的因素。太难!你要是把这些问题统统看到,决定不敢劝人出家。
  三福到这里跟诸位介绍完了,我跟大家这一次讲得比较详细,有没有尽其意?差太远了。这十一句深广有如大海,我能讲的是大海之一滴。诸位细细去读诵,细细的思惟体会,这个确确实实是学佛的基础,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个法门,并不完全是对修净土而说的,因为后面佛说得很清楚:
  演【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句话我们就晓得,它这个范围非常之广,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离不开这个原则。它是一切诸佛净业的正因,换句话说,是一切诸佛必修的基本科目,我们怎能轻视它?这一段是解释《疏钞》提到的「净业三福」。接著下面这一行是解释莲池大师和会灵芝、海东这两派的说法,他说:
  钞【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这个说法,实在讲跟蕅益大师的讲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在是妙。
  演【还以持名为正行,是取灵芝一半;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是取海东一半。同归执持名号,则和会其义也。】
  这个说法妙,为什么?实在讲,发菩提心跟持名有密切的关系。菩提心,说老实话就是大彻大悟;不是大彻大悟,怎么肯持名?既然认真持名,这个持名必须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真正做到这个境界必定是彻底觉悟。所以这个和会就非常之恰当。我们今天这句佛号念不好,缺乏菩提心。如果对於这部经论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你会死心塌地去念佛,念到一个阶段,菩提心就现前,念到什么阶段?念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你的善根福德超过阿罗汉;理一心不乱,就证得法身大士。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得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也就是法身大士;「不假方便」,不需要借重其他的方法,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念经也是一样,喜欢念经的人念经,喜欢念佛的人念佛;念佛的人也不要说念经错误,念经的人也不说念佛错了,都没错,谁错?说人家错了,你还在搞分别执著,你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那就真错了。不管是念经、念佛,总而言之都要念到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佛号如此,念经也是如此,一面念经一面胡思乱想,这个不行的。
  所以我劝初学的同修从念经下手,因为念经容易觉察到你的妄念。念佛,一句佛号滑口过去了,打一、二个妄想,夹杂妄想还不知道;念经夹杂妄想容易发觉,因为一个妄念来了,他经念错了。在你初学半年当中,只要你把经念熟,当中夹杂妄想没有关系;半年之后,希望大家念经要走上修行的道路,修行道路在哪里?就是你念经打个妄想,念错一句,这一遍就不算,从头念起。从头到尾这一部经念完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功夫。如果开头念的话,你一天这一部经一定念不完,为什么?念念妄念起来了,你一部经决定念不完。所以开头半年,希望你念熟,打妄想没关系;熟了以后决定不许可有妄想,那叫功夫!这种功夫比念佛的功夫要坚固,也就是比念佛的时候摄心要难。念佛毕竟是很短,一句佛号尤其念四个字「阿弥陀佛」,太容易,打个妄想底下还是阿弥陀佛,你说是不是夹杂?你读经的时候,一个妄念这一遍不算,从头再来,你就晓得这个比佛号是要难多了。但是对修行人讲,那个功德利益确实胜过佛号。这是开头希望用这功夫,真正到心地清净,用这功夫训练到一段时期,妄念不生了,然后你不读经,单念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也没有妄念夹杂,功夫成就了,决定往生。临终的时候不生病,预知时至,想坐著走、站著走,自在!爱怎么走就怎么走。这是真的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诸位,希望大家要认真努力。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0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0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六届:柏林夜话[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350.云峰妙高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卷[栏目: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Morality and compassion[栏目:The Four Noble Truths]
 莫把无常当恒常[栏目:达真堪布]
 佛说梵网经 十重戒 第六说四众过戒[栏目:佛说梵网经·白话文]
 内观问答[栏目:林崇安教授]
 中国佛教心性论述评(恒毓)[栏目:心性思想研究]
 闻思修最幸福[栏目: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