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六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61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五二三页:
经【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这一段是佛现广长舌相来为我们做证明。
疏【其国者,本所住国,各於其国者,见佛佛皆然也。】
这样的经文,向后这六方每一方都是一样的,此地交代明白了,后面就可以省略。这经文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净土,没有一尊佛不称赞阿弥陀佛,都是普遍劝勉一切众生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由此可见,西方净土实实在在是无比的殊胜。这个法门从前面我们一直读下来,知道它确实是接引根熟众生;所谓根熟众生,就是这一生他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换句话说,这一生成佛的机缘没成熟,给他说这个法门,他就难以接受。如果根熟,一听到这个法门就生欢喜心,就愿意念佛。我们从形相上观察,就知道这个人的善根有没有成熟。这个法门实在讲,不但是成熟,是熟透了。他这一生就要作佛,他菩萨、阿罗汉都不要作了,这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这个法门很殊胜,很特别,一切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做证明。一切诸佛在他自己教区里面,就是他自己教化的国土,像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这种情形一样的。
疏【左右为广,前后为长。】
这是解释广长舌相,佛的舌相不可思议。
疏【三千大千,详如俱舍中说。】
《俱舍论》对於三千大千世界说得很详细。
疏【覆大千者,极言舌相之广长也。】
佛的舌相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是说舌的广长。
疏【以多劫口业清净故,若详其繇,如华严中说。】
佛为什么有广长舌相,《华严经》里面说出这个道理。
疏【言此以明佛语为必可信,令断疑也。】
这个经文真正的目的就在这一句,是要我们断疑生信。
钞【俱舍论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为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
须弥卢就是须弥山,欲天是欲界天,梵世天是初禅天。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王天所居,山顶是忉利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王天,一千忉利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化乐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总为第二禅天所覆,是名小千世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为什么这个集团称为一个大千世界?成住坏空相同,成的时候同时成,坏的时候同时坏。
钞【今释谓四大部洲,二轮日月,一须弥山,从下地狱,至六欲天,从欲天至梵天,齐此色天,名一世界。】
这就是一个单位世界。
钞【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小千。】
积一千个单位世界,称为小千世界。
钞【又以小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中千。又以中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大千。以三次言千,曰三千大千,其实一大千也。一大千世界,即经中一佛土也。】
以小千世界为一个单位,积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又以中千世界为一个单位,积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其实是一个大千世界,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它以小千、中千、大千这样组成,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大千世界。这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每一尊佛的智慧、神通、德能、福报都相同,但是佛度化众生的国土大小不同,这是什么原因?每一尊佛在因地上发的愿不同,果上所感得的报不一样,所以有的佛的教化区小一点(最小的是一个大千世界),有的教化区大一点(几个大千世界),有的教化区就很大很大(十几个大千世界)。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在因地要发广大愿,将来成佛,你的世界比别的佛大,你度众生比别的佛多;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要跟一切众生广结法缘,将来那个世界就大。这是每一尊佛不一样的地方。
钞【彼阿閦佛,乃至恒沙诸佛,各各主此大千世界。】
每一尊佛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的教主,导师,教化主。
钞【今谓诸佛各於本界,出广长舌,覆其界内,无不遍也。】
广长舌,是不是真的舌头伸出来把大千世界都盖住?理上讲得通,理上能讲得通,事上也就很可能,这个要知道,这是一种不思议的境界。实在讲,佛的舌头伸出来盖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也见不到。为什么?报身佛,相就很大,我们人太小了。赞佛偈里面说,佛的眉毛当中有两根白毫,盘旋起来像个珠子一样,有多大?「白毫宛转五须弥」,你怎么会见到!古人游庐山,庐山才多高?古人就感叹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要是在佛的白毫里面,那是一点点,你怎么能看得见完全的白毫!完全白毫都看不到,佛的身体你怎么会看得到?决定看不到。佛的身相太大,我们人太小,没有办法见到佛的身相,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如果从表法上来说,意思就更好懂,佛的法音周遍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广长舌相。像我们现在的电台广播,全世界都可以听到,你的舌相遍覆整个地球,也能讲得通,这从表法上说。但是佛确实有不思议的德相,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舌相是三十二相之一,实际上在三十二相,释迦牟尼佛的舌很薄,这经上有过记载,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孔盖住,我们这个舌头不行。佛说,我们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这是三世不妄语。要修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鼻子;舌头伸出来可以盖到脸,这就是说明生生世世不打妄语,他的话就靠得住,就可以相信。如来舌能盖覆三千大千世界,这是讲生生世世都不妄语。
钞【口业清净者,谓不为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这四种过都没有。
钞【常为真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
这佛菩萨说话总不离开这四个原则。
钞【而言多劫者,经云:凡夫舌过鼻尖,表三世不妄语。】
三世不妄语,这个舌才能舔到自己的鼻尖。
钞【佛乃无量劫来曾无妄语,久积功德,感斯胜相也。】
佛的舌相这样的薄,这样的广大,那是无量劫来从来没有妄语过,才有这样的相好。
钞【详其繇者,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舌,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乃至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是为十。菩萨成就此法,得如来遍覆国土无上舌,则不止一因,故言详也。】
可见得如来舌相的相好,不仅是不妄语,所谓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还不止。如来不断的演说众生行,说明九法界众生思想、见解、行持,让我们明了其中的因缘果报,在这里面觉悟过来。又为众生演说无量的法门,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赞叹诸佛的功德,让我们向往真实的果报,乃至讲修学方法,怎样伏烦恼,怎样伏外道,怎样除灭生死,达到究竟涅槃。所以佛的舌的作用真正是具足无量的功德。现代这个社会,确实就像佛在《楞严经》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何能在这个环境当中保全自己,成就道业,《弥陀经》六方佛号的表法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大乘修学基本的条件就是这一段第一尊佛所显示的,阿閦鞞佛,不动觉,要有这个条件才行。
今天下午有两位同修来看我,告诉我前几年学佛都在听我讲经的录音带,在家老实念佛,心地确实清净,很自在,功夫也还得力。这两年认识一些同参道友,邀请他参加当地念佛会,一参加就做干部,活动很多,又要朝山,又要到哪里去。有活动就要用钱,他本来不做事了,心地很清净在家里念佛,现在因为活动频繁,到处都要钱、要供养,没有法子,逼得自己再去做事,想尽方法来找钱,苦不堪言,他来跟我诉苦。到我这里来参观我的道场,他说想像当中我们道场一定很大、很庄严,没有想到是这个样子的。我说:我们道场来共修的同修都是平民阶级,富有的很少。我说:我们这里不拉信徒,不找人要钱,我们的心很平静,很如法。他们那些道场要拉人,要想办法找钱,信徒苦不堪言。佛的功德不仅没有过失,三业是无量功德。所以学佛,现在人劝人要修福报,以为那样是修福报。今天来问我:是不是这个叫做福报?我说:你觉得自己有没有福?一天到晚苦不堪言,这哪里叫福!这是愚痴、颠倒。真正的福报是心地清净自在,没有烦恼、忧虑、牵挂,日子过得很平淡、很平安,那就叫有福。不是说有钱有地位叫福,有钱有地位的人没福,我就举例子,今天全世界每个国家做领袖、做宰相,大企业家发大财的,有没有福?没有福,他们的日子过得很痛苦,一天到晚勾心斗角,要怎么对付人,要怎么保护自己,苦不堪言,哪有我们自在!心里什么事情都没有,这叫真正的福报,这真正享福。这尊佛,在此地讲不动觉,这个有道理。
净宗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福慧都在其中。念这句佛号,信愿持名、修福修慧统统在里面,修戒、修定、修慧这个三学也在里面。蕅益大师念佛开示讲得好,不但三学在里面,菩萨六度也在这一句佛号之中,这一句佛号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包括了,你说多方便!多么圆满!不要再去搞别的了。这是讲不动要紧,不为名闻利养所动,不为五欲享受所动,也不为其他一切法门所动,我死心塌地信愿念佛,求生净土,那就叫不动觉,这非常重要。
钞【必可信者。】
佛的广长舌相给我们做证明,一定可以相信。
钞【凡夫舌相不过三寸,古谓掉三寸舌,则毁誉抑扬,循其私意,容未可信。】
世间人欲望、私心作祟,说话不诚实,我们不一定可以相信他。
钞【佛具如是广长之舌,宁有妄乎?其所赞叹,更疑不信,无有是处。】
佛的话是诚实言。诸佛来给我们做证明,是坚定我们的信心。
疏【又行位菩萨,尚有广长舌相,更过於此,今犹略说。】
钞【菩萨舌相者,华严十行位菩萨,成就十无尽藏,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
上面这是经文。下面莲池大师说:
钞【言十方一切,则不止一大千而已。菩萨且然,何况如来。】
这是说圆教十行位的菩萨,他们说法的广长舌相就能充满十方一切世界。初行菩萨尚能遍满十方一切世界,何况圆教的佛果!我们看到当然更不会怀疑。圆教十行位菩萨就有这种能力,何况再上去的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当然没有问题。
钞【今且各就本国,故云略说。其实佛赞净土,遍十方一切世界也。】
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赞叹西方极乐世界,不仅是在他本国,这个我们相信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赞叹,十方诸佛来证明,十方诸佛的赞叹到达了娑婆世界。同样一个道理,诸佛在他本国讲《弥陀经》赞叹净土,我们释迦牟尼佛也一定去给他做证明,这就是『遍十方一切世界』。
疏【慈恩云:佛之舌相,证小,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证大事也。】
慈恩大师,就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大师。「法相唯识」,是玄奘大师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而且把它翻译完成。但是在中国没有成为一个宗派,成为一个宗派是在他学生手中,窥基是他的学生。这句是窥基大师《阿弥陀经 通赞疏》上的话,『佛之舌相,证小』,证小的事情,做证明,舌相盖面孔;这就说明他的话诚实,从来不打妄语,如果打妄语,决定没有这种好相。现在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证大事』,什么大事?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诸位要知道,这是佛门当中第一等大事,没有比这个更大,为什么?其他大乘各宗各派成就的地位是菩萨,三贤菩萨、十圣菩萨,没有讲成佛。这个法门是叫众生成佛,还有哪一桩事情比这个事情更大!你才晓得这是第一等大事。佛对於众生的教化,这是无比的重要!所以佛一个人说、一个人证,不足以取信,要劳动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如来,一个都不漏,统统来做证明。你才晓得这是什么样的大事,惊动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里面都找不到,唯独这一门必定要惊动所有一切诸佛,一切诸佛义不容辞都要出来作证。我们如果明白这个现象,看到这个现象,再要不相信,再要有怀疑,那就是佛经讲的「一阐提」,一阐提翻成中国话就是没善根,这个人没善根。《弥陀经》确实言简意赅,不是莲池大师这样详细给我们解释,这句经文我们也就含糊笼统念过去,没有看到它真正的价值、真实的用意。这就是说明,这个经是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的第一经、第一法门,能令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叫证大事。
疏【又云: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
菩萨得广长舌相,他的言语真实,决定没有妄语。舌头能盖到面孔,就证明他决定不会有妄语,今天佛的舌相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哪有妄语的道理!
钞【舌相小大者,以佛得色身三昧。】
色身三昧,《演义》有注解。「色身三昧」就是身自在,《西游记》写孙悟空有七十二变,那就是身自在,那就是色身三昧。但是他那是色身三昧之小者,为什么?只有七十二变。色身三昧之大者,这个身相变化是无有穷尽,不止七十二,无量无边的神变。
钞【六根自在,证小证大,各随其意。言大事者,法华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谓令众生皆入佛乘故。】
《法华经》也是导归极乐。隋唐时候,古大德说《华严》、《法华》,这是一乘大经,都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两部大经引导我们入《无量寿经》的。好比《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阿弥陀经 》是流通分。《弥陀经》劝我们相信,劝我们发愿,劝我们念佛,劝信、劝愿、劝行。
钞【今赞净土,现此舌相,则知净土法门,是为大事,同法华也。】
莲池大师比较保守、谦虚,他说跟《法华》一样。隋唐时代的大师说:超过《华严》、《法华》。
钞【苟非大事,则所谓割鸡焉用牛刀也。】
要不是大事,怎么可以劳动一切诸佛如来?这是不应该的事情。
钞【又菩萨覆面者,举劣况胜,劝信之至也。】
劝信,这种劝法真的是达到极处。
疏【又十方者,且就横说;若竖说者,通乎三际,无不赞叹。】
钞【以方例世,则前乎迦叶,乃至过去无量诸佛,后乎弥勒,乃至未来无量诸佛,必其广长舌相亦遍覆三际也。】
说十方里面一定包括三世。这个法门惊动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才知道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是第一法门,这个法门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地方是第一,在任何世界、任何诸佛刹土,这个法门都是第一。你要是不愿意学这个法门,把这个舍掉,去学其他的,那就是舍第一去学其次的法门、再其次的法门,不就学那些了吗?这个要知道。所以,我们遇到不容易!遇到,把它里头状况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尤其是不容易,这真难得。这就是善导大师讲的「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到缘,把这个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缘殊胜。缘殊胜,死心塌地,一门深入,上辈往生我们都有指望,「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我们的缘深。这段文好懂,这讲时间三世,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前面是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后面是弥勒佛,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他来成佛。前面还有前面,后面还有后面,竖说也是无量无边。
钞【诸佛相同,则心同、智同、愿同。】
佛佛道同,所以相貌相同。相貌怎么会相同?心相同,貌就相同了。貌就是心的相分,我们凡夫甚至阿罗汉相貌都不同,为什么?心不同,里面有妄念。我的妄念跟你的妄念不一样,所以相貌就不相同。佛与菩萨相貌差不多相同,妄念没有了,心都清净了。佛的心最极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所以每尊佛现的相貌完全一样,道理在此地。
钞【既六方赞叹此经,知三世诸佛亦必赞叹此经如六方也,所谓无间说者是也。】
『无间』就是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个法门、这部经,或者我们讲净土三经,在尽虚空遍法界诸佛如来的宣扬从来没有间断过,这是事实。赞叹之胜、说法之勤,也是一切经都不能为比的。释迦牟尼佛在世,《无量寿经》就多次宣讲,这就是证明。
疏【称理,则自性周法界,是广长舌义。】
这是称性而说。
钞【古谓溪声即是广长舌。】
这是苏东坡游庐山的一首诗,注解有引两句。
钞【然则广长舌相,不独诸佛有之,众生有之,即万象皆有之。是故情与无情,融成一舌,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说遍覆时,已成双橛。】
这一段是禅的味道了,诸位细细去参,里面跟我们说明一个什么事情?《华严经》所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段文就是说这个道理。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是任一。「舌」就是法界,那怎么不遍覆法界?「眼」就是法界,为什么不能观察一切法界?「耳」就是法界,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什么声音你也听得清楚。六根无论哪一根,六尘无论哪一尘,无不周遍法界。所以「一」是任一,任何的一,不是讲独一,不是讲专一。也正因为这个事实,所以佛法讲「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让我们凡夫在短短的一生当中决定能够成就究竟圆满的,确确实实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