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八集
 
{返回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18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八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08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四面,第八行,从注解第十段开始:
  【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可作种种解,故谓之圆音。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以开正知见为根本。】
  我们取这一段做为经文的结论。《金刚经》说到末后,是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精采,义理很深,也很难体会。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大乘佛法、所有行门修行的指导纲领。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能够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可以说都会有成就的,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证果。经义无限的深广,我们这一次虽然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实际上所能够说得出来的,的确是大海之一滴而已。虽然是大海一滴,如果我们真的体会到了,可以讲在一生当中受用无穷。这一段末后的结论,「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不仅是在《金刚经》,所有一切经论字字句句都是含无量义。这个讲法是真实的吗?我们能相信、能接受吗?如果对於佛理稍稍通达一点,就不会怀疑了。什么原因?因为佛所说的字字句句,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心本性是没有边际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流露出来的,这个意思就无有穷尽。我们世间人所说的、所写的,那个意思有尽。为什么是有尽?世间人的言语文字是从意识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意识就是分别执著。从想像思惟、分别执著里面流露出来的,它有界限。思惟有界限,言说有界限,分别执著更有界限。有界限,它意思有尽。真心本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没有界限,所以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就没有界限,就无有穷尽了。
  心性,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古人的注疏里面也说得很多。像《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心性本来无一物。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当然也无一物,这是一定的道理。既无一物,自然就没有意思。像《般若 经》上佛讲的「般若 无知」,这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那就「无所不知」。般若 无知,是讲的根本智,是心性;无所不知,是讲它的作用,无所不知就是无量义。因为它无意,所以就变成无量义,就可以作种种解。如果说有意,那意思就死了,就一个意思,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这是我们应当把这些原理原则搞清楚。所以佛经没有意思,在应用的时候,意思就无穷无尽,可作种种解,这种说法就称之为「圆音」,圆是圆满,没有丝毫缺陷。
  正因为是这么一个事实,我们以《金刚经》做例子,这部经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本子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大师到中国来,那个时代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同时代,东晋时候到中国来的。那个时代出了不少的人物,佛门里面还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师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在历史上,很富盛名的陶渊明,大家都晓得,谢灵运,都是同时代的人。距离我们现代,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样子。这么长久的时间里面,为《金刚经》做注解的人,有几百家之多。我们通常听讲,《金刚经》五百家的注解,实际上是超过这个数量。每一个人注的都不一样,如果我注的跟别人注的一样,这个就没有价值流通,也就毫无意义。每一个人注的不一样,就是每一个人讲的不一样,可见得它确实可作种种解。虽然这几百家注解都不一样,都没有注错,所讲的都有道理,都没有讲错,这就是显示出经典的无量义。
  佛法修学的困难也在此地。无量义我们要取哪一义?这是对初学的人来说。佛法讲求的,是契机契理。理是无意、无知;机,一切众生的根机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教义就无量无边。我们自己是什么根机?我们自己在这个经里面要取哪一种教义,才能够得真实的利益,修学成败关键就在此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所谓是自知之明,这是很重要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程度,现在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环境,都要考虑在其中。选择经典,选择法门,选择注解,一定要与自己根性、生活习惯、程度要相应。这样学起来,就很自在,就很快乐,才能够得受用。
  我们从古大德种种不同注解当中,要是细心去观察,能够看到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性。否则的话,哪有那么多注解?哪有那么多讲法?最明显的看出大的时代里面显著的变化。譬如在东晋那个时代,跟隋唐时代的这些人,他们的想法、看法,我们今天讲的意识形态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也不相同。我们看到东晋南北朝那个时候的注解,跟隋唐的注解,意思就不一样。古大德们讲经,是讲给当时人听的,是教给当时人如何来修学的,怎样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才叫利益众生,自行化他。因此每一个时代他有每一个时代的讲法,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理解,修学所得的受用,种种不相同。佛所讲的,可以说字字句句是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的确是超越时空、超越时间。三千年前读这个经,听《金刚经》得利益,能够开悟,能够证果。三千年后今天,我们读这个经,也得利益,也能够开悟,也能够证果。这是不假,诸位从前面一直听下来,我讲这个话,你们会点头,会有信心。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不证果?过失在自己这一边,这个经典里面没有过失。我们没有透彻的理解,没有依教奉行。如果真的透彻理解,依教奉行,哪有不开悟的道理?《金刚经》所讲的果报,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果位。离四相、离四见,就是法身菩萨。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就是这个位次。这叫做圆音,圆满之音。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个在佛门当中,可以说许多同修都听说过,都听到这个说法。圆教根性的菩萨,圆教根性的大德,我们称他作圆人,圆教根性之人。他圆在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圆?这个问题,如果是在平常提出来,确实很难体会;在《金刚经》这一段经文提出来,就不难理解了。这个意思,前面讲过太多了。这个人於一切世出世间法,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他就圆,他的见解、知见就圆。不但见解知见圆了,他的生活习惯也圆了,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叫圆人。我们为什么不圆?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所以就不圆;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圆。唯有圆人,对於这些甚深大乘的经义,他才能够通达明了。因为佛是圆音说法,他能够通达明了。假如还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这种圆教经论里面的真实义他就没有办法体会。佛法不仅是讲弘扬,讲经说法乃至於修行,这都是关键。
  因此,佛菩萨教导我们,佛法的修学要从哪里开始?要从断烦恼开始,四弘誓愿就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首先劝你发心,《金刚经》上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诸位要是细细去观察,所有一切大乘经教都在它这个架构之中,决定没有违背。《金刚经》一开端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头一个教你发心!这是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心是发了,发了大菩提心,要普度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从破四相做起。破四相是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要断烦恼、要破四相?成就你圆顿的根性。四相一破,你的知见就圆,佛所说的一乘深教,你才能够体会,才能够领略。发心好像是容易,断烦恼可就难了,妄想分别执著知道是应当要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可是要晓得,放不下,刚才讲了,不但在行门上有障碍,解门上都有障碍。经教的意思你看不到,古人讲解得再透彻,再明白,你也听不懂,你也一样不得受用。原因在哪里?烦恼没断,你没有真正能放下,关键在此地。四相四见破了,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摆在第三个阶段。我们现在所犯的毛病,烦恼不断就学法门,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底下一句:「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什么叫邪人?烦恼没断的人就是邪人,这个我们自己要承认,我们现在妄想分别执著很多,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邪人。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谁能解如来真实义?圆人;邪人是不会解如来真实义的。这个很要紧很要紧!
  《金刚经》我们这一次研究讨论,是采取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们这个本子是《讲义》的节录,没有完全照《讲义》来讲;完全照《讲义》来讲,时间太长。我们过去曾经在台北,这很多年前了,采取江老居士的《讲义》讲过一次,讲了四年,才讲一半。他的《讲义》一共五卷,讲到第三卷,就是《金刚经》的上半部,后半部就没讲了。再要讲下去,至少还要四年,时间太长。所以这一次我们采取他的精华,节录《讲义》不到十分之一。我们这一次讲下来,差不多也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是一次两个小时,好像已经一百多次了。经不能不细讲,不细讲,我们很难体会,细讲才能得受用。可是一定要晓得断烦恼的重要,真实的功夫在此地。前面,特别是最近这几次所说的中心,不外乎看破、放下。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我们可以以清凉大师两句话来说明。清凉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有两句话。他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行是断烦恼。烦恼没有断,就学法门,那个结果是增长邪见,岂不是正法亦成邪吗?另外一句跟这个相反的,有行无解,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行是一般大小乘的法门,不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另外的,不能算在这里面,那是个特别法门。「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就是说明,佛法的修学必须要解行相应,行门与解门相辅相成才能够得利益。要说到有行无解能成就的,除了净宗念佛这个法门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法门。所以净土宗称为特别法门,你不解也没有关系,就是老实念,成败的关键在老实。
  「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要图,用现在的话说,最重要的条件。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换句话说,一定要亲近有修有证之人。在现在末法时期,证果的人已经见不到了。不得已而求其次,一定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跟著他修学这才不会错。善知识的标准,我们末后这一句,可以做为一个准则,那就是开正知见。什么叫善知识?他的知见纯正,也能帮助我们开正知正见。这样的标准,才可以称之为善知识。正知见,正的标准,一定要与经典相应,经典是最重要的一个依据;如果他所说的,他所教的,与经典上的理论、方法相违背,我们就不能够接受,就不能够跟他学,这是其一。其二,他虽然所依据的,确确实实是佛法的经典,这《大藏经》上有的;他的解释与经义有偏差,不相应,我们也不能跟他学。那就是前面讲,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这不是善知识。其三,他所依据的是正法,是佛的经典,讲得也没错,与我们自己根性不相应,我们也不能学他的。那个经没错,意思也没错,方法、理论都正确,我做不到。想想这一生当中,修学那个法门没指望,这也不能跟他学。所以亲近一个善知识,这相当不容易!
  古人常讲,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佛、祖师大德都是这么教导我们,必须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又可遇不可求,怎么办法?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在这种状况之下,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状况,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找古人。今人善知识我们找不到,找古人。找古人为善知识,为指导的老师,过去的例子很多。在我们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善知识的是孟子,这是儒家的。孟子找谁做老师?找孔老夫子。但是孔老夫子那个时候过世了,不在世了,夫子的著作还流传在世间,他就专门读孔老夫子的书。读不懂,有疑问,请教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的弟子,专学孔子,他学成了,比孔老夫子的弟子成就还要高。我们问:为什么他有成就?为什么夫子亲自指导的学生不如孟子?这个道理很简单,孟夫子真做,孔子教他怎么做,他真做。孔老夫子的学生,虽然经过亲自指导的,他不做,他不肯认真学习,这就不如孟子。真做!
  你学《金刚经》,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不但我们要赶上古人,我们应当要超过古大德,你得有这个志气。怎样才能超过?真干,真干就超过。以《金刚经》上讲的理论、方法,认真去做,这叫修行证果。修行证果,就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修行证果就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之中。《金刚经》上所讲的不是别的,就是日常生活。释迦牟尼佛一开端所表演的,入舍卫大城,著衣持钵去乞食,这是日常生活。整个《金刚经》上所说的,就是如来果地上的生活。你要是学会,你就成佛了。你过的是什么生活?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一切诸佛如来的生活,这叫证果。我们每天穿衣,佛也穿衣;我们每天吃饭,佛也吃饭,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佛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具足四相四见,佛是没有四相四见,不一样就在此地。离开四相四见,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你完全明了,一点都不迷惑了,这种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充满真善美慧,他的生活真的是美好,跟西方极乐世界所讲的极乐无二无别。所以佛菩萨过的是极乐的生活,我们过的是极苦的生活,一样的生活,我们不会转变。这个经上就是把这个道理方法教给我们,怎样去转变。生活一转变,境界就转变,从凡夫转变成佛菩萨。佛菩萨是人做的,不是天生的。这是讲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
  在我们佛门里面,以古德做老师的,成就最显著的是蕅益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我们都很熟悉。《弥陀要解》就是他写的。蕅益大师学佛,也是找不到善知识,最后他找莲池大师。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往生,可是大师的著作在世。现在莲池大师的全集,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专读莲池大师的书,依照大师教训去做,真做,认真去做,所以他成功了。他能成为净宗一代祖师,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亲近一个老师,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广学多闻,这个话没错,绝对不是对初学人说的,初学的人要是走这个路子就坏了。所以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初学的人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听一个人说法,他走一条路子;听两个人说法,他就乱了,他就两个想法;听三个人说法,他就三个想法;再听多了,他那个脑子里乱七八糟,一团浆糊,那没救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今天这个世间道场多,修学的人多,为什么一个成就的都看不到?错就错在这里。所以现在道场跟中国古时候道场不一样,如果诸位细细去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道场,它有道风,它有学风。一个道场无论修学的人多少,多也好,少也好,决定是一个法门,决定是依据一个理论,所以它有宗派。贤首宗的决定是依《华严经》,不会去依其他的经典,决定是修法界观,所以他所学的、他所修的,是一门深入,他能成就。喜欢学《华严》的,到他家去,《华严》是专科大学。喜欢修《法华》的,你不能来,他会介绍你到天台山去,那个地方是法华宗。我们在古德《语录》里面可以看到,祖师接触学人,谈谈话之后就指点他,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给他介绍去。他去果然三年五载就成就,这个我们在《语录》里面看得很多。原因在哪里?你的兴趣,你的爱好,跟我这一门不相应。我知道哪些法师修学这个法门,给你介绍过去,所以有成就。今天我们不能成就,就是道场里面都是大杂烩,端出来的菜是大拼盘,什么都不是,他怎么会有成就!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
  晚近,我们在台湾看到的,只有台中莲社,李老师主持这个道场,净土法门,一门深入。全世界任何地方,高僧大德到台中去,李老师招待请他吃饭,绝不请他讲开示,讲经当然更不必谈了。为什么?怕你所学的法门不一样,你在这里一讲,把我这里听众,学的几十年净宗的信心破坏了,那还得了!保护我们大众,老师有责任。所以可以跟大家见面,大家给你顶礼、给你供养,绝不请你讲开示。我们在晚近这么多的地方,就看到这么一个道场,爱护听众,保护信徒,这是真正善知识。如果听说你是净宗的大德,你一生自己念佛,弘扬净宗,李老师会请你讲开示。为什么?来给同修们做证明,这个路子没错。古时候的大德都明白这个道理,都懂得教学的重要性。礼貌上的往来,知道谦虚自己,赞叹别人。这个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看到的,这是佛门往来的礼貌。
  我过去在香港讲经,大屿山的圣一法师来听过几次,这是一位善知识。我那一年去讲《楞严经》,《楞严经》的教义,禅宗涉猎很多。圣一法师是参禅的,他那个道场是禅宗道场,真修!一般禅宗道场,看到寺庙招牌是禅寺,那里面没有人参禅。他那个里面,每天有四十多人在禅堂里面坐香,非常难得,是一个真正的好法师,好道场。他听我讲《楞严》,听了几次,劝导他的信徒,当然都是香港的一些在家信徒,劝他们听我讲经。我讲经这么多年来,法师劝他的信徒来听我讲经,只有这么一次,只有这么一个人。其他的法师听到,都劝他的信徒不要去:「净空法师讲经,也不是讲得怎么好,也是胡说八道,不要去!」圣一法师劝他的信徒来听我讲经,他的信徒来告诉我,他师父介绍的,来听我讲经。很难得!我对於圣一法师非常尊重。
  有一次他邀请我到大屿山去参观,去看看他那个道场。他招待我之后,请我到禅堂里面讲开示。我不能讲念佛法门,人家参禅几十年了,我说参禅有什么毛病,念佛好,那不是把人家都破坏了吗?我到禅堂里面,我选择《六祖坛经》里面一段,跟他们讲开示。赞叹圣一法师,赞叹道场,赞叹他们的同修,赞叹他们的法门,这就对了。必须要把自己所修所学的统统摆在一边,成就他的道场,为他们的老师做证明,你们走的这个路子好。他那边的同修私下来问我:「法师!禅既然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参禅,跑去念佛?」我就告诉他:「我的根机不如你们,你们是上上根,我是下下根。」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法师与法师,道场与道场,礼貌!这个要懂。所谓是「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人家已经修行那么多年,值得赞叹!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一门深入,都有成就,这要懂礼貌。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跟我很熟,有一次也是邀请我到他的道场,要我给他的信徒讲开示。演培法师是近代修学法相唯识很有心得的人,他修的是弥勒净土,将来希望生兜率内院的。他请我去讲开示,我只好选择《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善财参访弥勒菩萨那一段,来赞叹他。鼓励他们道场的信徒,要遵守演培法师的教导,一门深入,这才能有成就。我决定不能赞叹弥陀净土好,那成什么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佛门的礼节,过去李老师传授给我、教导给我的,到哪个道场,人家修的是什么法门,决定要赞叹,决定要成就。使他们这个信徒同修,对於自己的师父格外有信心,别人都赞叹我们的师父,都赞叹我们修学的法门,增长他的信心,增长他的愿心,这是不违背佛法,决定不可以自己赞叹自己,去贬低别人,那就错误了。那个就叫做什么?那就是破和合僧,破坏佛法,这是错误的。
  所以古时候的道场,每一个道场都有他的学风、道风。这个道场跟那个道场的学风、道风决定不一样。譬如两个都是念佛道场,都是依据《阿弥陀经》,两个地方念佛决定不相同。这个道场依据《阿弥陀经》,依据莲池大师《疏钞》的;那个道场是依据《阿弥陀经》,蕅益大师《要解》的,两个讲解的就有出入,大同小异,不完全一样。两个道场念佛可能也不一样,这个地方念佛的速度可能比较慢一点,那里可以念得快一点,不一样!两边合不起来;合起来,念习惯的人,念得慢的人突然念快了,他不习惯,他起烦恼。念得快的人,你叫他低一点、拉慢,他也不习惯。每一个道场道风跟学风都不一样,那叫做道场。但是现在我们见不到了,只好各人学各人的。所以要想成就,一门深入,除一门深入,没有第二个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同一个原理,同一个原则,就是一门深入,这个就是正知正见。《金刚经》上说的话非常好,一不定一,多不定多,正不定正,邪也不定邪,无有定法可说,但是决定要契机契理,就会有成就,所以法门无量无边。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约我见明离亦离,这个经义愈来愈深了。
  经【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金刚经》上,文字看起来都不难,没有什么生字,都认识。可是它的意思不好懂,往往我们看到这个经文,佛跟须菩提尊者一问一答,不晓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莫知所云,意思的确是很深。读了这些注解,稍稍能够体会到一些。你愈往里面去想,愈发现它的深广不可思议。我们看注解:
  【此节经义极深。当知开经以来,屡言我人四相不可有。恐凡夫因佛如是反覆申说,遂执为我见等真实是有。此见横梗於心,正是我见。岂非反加其缚耶。】
  经义的深,深在什么地方?我们看不出来,我们也无法体会。江居士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佛在这个经上讲四见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说相是讲现相,如果我们用唯识学这个说法,大家就很容易明了。四相讲的是相分,四见讲的是见分。相从哪里来的?相从见分变现出来的。四相把所有一切现相都包括在里面。世出世间,出世间我们讲一真法界,世间法里面讲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和一真法界都离不开四相。可见四相范围非常非常的深广,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相是幻相,决定不是事实,《金刚经》前面讲得太多太多了。而四见也是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不是正知正见。佛屡次提出一切众生病根的所在,这真正是病根。佛说的次数多了,唯恐凡夫不能明了佛说法的真实义;错会了,以为真的有四见、有四相,那就更错了。你以为真有这个事情,你不但四相四见不能破,反而增长,成为一种坚固的执著。这样学佛,反被佛法害了;佛法没能帮助你,反而害了你。其实不是佛法害了你,是你自己不善於修学,被佛法害了。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不容易,这就是前面讲,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道理在此地。怕的是在经教里面产生误会,错解了佛的意思。
  四相四见,佛说得再多,但是要晓得,那只是幻相而已,决定不是事实。不但是清净心中、真心本性里面没有,即使是现前的境界也没有。要是说自性当中无有此物,我们听到了也许还点头,可能是没有。要是说眼前这个境界都没有,我们就大惑而不解了。明明摆在眼前,怎么说没有?经文前面讲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三心不可得,就是讲四见不可得。这是心里面产生的见解,三心不可得,你就要知道四见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你以为它存在。四见是能生,四相是所生,而这些现相怎么说呢?前面我们刚刚读过没多久,诸法空相。这些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它的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刹那业果相续之相。我们所能够感受的这个相,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也了不可得。《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金刚经》到最后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前面讲过。《讲义》二百四十面,我们这个本子的二百四十面,一切有为法,就是这个表解里面所列的,一切法。哪些是有为?法相宗把一切法分为五大类,前面四类是有为法。第一类心法,我们讲八识,这是有为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总共有九十四类,都是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说明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心法、色法都是假的。《金刚经》后面讲「如露亦如电」,那是比喻它存在时间短暂;换句话说,根本就不是真的存在。那个闪电之光,一刹那就完了。前面我们曾经报告过,它存在之短,不是像闪电那么长的时间,没那么长的时间。佛在《仁王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个已经是很短很短了,我们已经无法想像。而实际上呢?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一刹那不止九百生灭,亿万生灭,那是真相。我们看到的是亿万生灭的相续相,一刹那当中所看到的是相续相。所以,四见跟四相都不存在;佛为什么要说?前面经文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那佛就不能不说了。因为你贪著其事,佛才说;佛虽说,你要晓得,佛所说的全是虚妄不实的,决定不要把它坐实了。这个地方这一段意思,就怕凡夫把佛所讲的坐实,这就变成我见;本来没有我见的,现在是增长我见。这就是错解如来所说义,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反而被佛法束缚了。
  【此经於一切法,屡说即非、是名。】
  即非、是名,在《金刚经》上我们看到太多太多了。
  【以明相有性空之义】
  这个相有,是幻有,不是真有,这一定要搞清楚。
  【意在令人观照本空,顿得解脱。利根者,自能闻一知十。悟知我见等,亦复相有性空。】
  经上佛这个说法,这种方式,我们一般人讲,这是经上说的,善巧方便,佛的言语善巧方便。实在说,佛这种说法就是圆音说法的方式,他一句话里头,性相、理事、因果都圆满包括在其中。譬如我们讲四见,「我见者,即非我见,是名我见。」这个说法就是善巧,这个说法就是圆满。你要真懂得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可以用这个句子去念,你一念就觉悟了,就不迷了。为什么不迷?这个句子一念就晓得,相有是假有,性空是真空,假有也叫妙有,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就叫开悟。明了事实真相,你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你会过得很自在、很幸福、很美满,马上就得受用。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你的生活充满了真善美慧、智慧。无论你现在的生活是富有,或者是清寒,都是真善美慧。为什么?相是假有,你不会在意,你不会去分别执著,你不会去计较,所以你的生活永远是知足的,永远是常乐的。
  在我们中国古代,我们在书里面读到,孔夫子的学生颜回非常的清寒,物质生活很缺乏。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喝水连个杯子都没有。孔老夫子对他的赞叹,「回也不改其乐」,他的生活非常快乐,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他乐的是什么?宇宙人生真相真的觉悟了,真的明了了。所以他富贵,他能够安乐在富贵里面;贫贱,他安乐在贫贱里面,贫富对他已经没有影响了,那个乐叫真乐,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他过的是智慧的生活。我们今天没有智慧,过的是烦恼的生活。不但贫贱你烦恼,富贵也烦恼,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衣食住行样样都不缺乏,一天到晚生烦恼,这就是过的六道凡夫的生活,人家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
  佛说这些话,真正是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极处。字字句句提醒我们,字字句句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回头。所以他说话的用意,就叫我们观照本空。不但性体本空,所有一切现相也是本空。入这个境界,你就得解脱了。现在人念解脱也行,解什么?把那个结解开。过去我看到台湾电影的招牌,有个电影叫「心有千千结」。解什么?你把那个结解开了,这个对烦恼讲的。你的烦恼,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解是解这个。脱是脱什么?脱生死轮回之苦。你的忧虑苦恼统统没有了,这是解脱。这样的生活,就是佛与大菩萨的生活。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分,你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统统解脱了,都能够回归到诸佛如来的生活。《金刚经》讲的这些原理原则、方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给诸位说,就是《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他们给我们表演,示现给我们看的,就是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没有改变他的身分,没有改变他的行业,做工的一样还作工,上班的一样天天上班,做生意的天天还做他的生意,他们都过的解脱的生活,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佛教导我们的,就是把我们从凡夫生活如何改变成诸佛如来的生活,这是佛法。所以《金刚经》讲完之后,有很多人问我,还讲什么经?最理想的是讲五十三参。也就是说,怎样把《金刚经》的理论,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让我们真正得到受用,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让我们在这里面如何来学习,则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也就是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这个不是一句口号,是事实。顿得解脱,顿是快,马上就得到了。
  利根者,自能闻一知十。我们佛门常讲,一闻千悟。「悟知我见等,亦复相有性空。」不仅是前面四相,四相是讲所有一切现相,现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四见,见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四见也是相有性空。四见之相,跟四相的相不一样。四相的相,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四见之相,是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的,在佛法里面讲,这个色叫无表色,表是表示,它没有表示的,可是它还是有个相。
  【今曰,佛说我见等。其偏执於有相边,未能通达我人等等之见,亦为本空。故曰:不解如来所说义。】
  我们从这一句里面,去体会到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没有别的,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有一切现象,都不是实在的;既不是实在的,你又何必去执著?你又何必去分别?分别跟执著都是妄想,都是错误的,大错特错!如果你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你现前的生活,刚才讲了,无论是什么样方式的生活,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大圆满,都是真实的解脱。如果有分别执著,也是顿得,这个时间太快了,不只一刹那,刚才讲了,一刹那的亿万分之一,它就转变了,变成十法界。十法界从哪儿来的?从分别来的,稍稍有一念分别,就把一真变成十法界;稍稍有一点执著,就又把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执著来的;离开执著,六道轮回没有了;离开分别,十法界没有了。这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有妄想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从哪来的?从分别来的;有执著,就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不了解事实真相,不了解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了解,真正明白,马上放下了。这一放下,就入一真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所以《金刚经》实在是好,它的确是整个佛法在理论修学上,重要的纲领、重要的原则,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个宗派,在理论方法上决定不能够违背《金刚经》。我们念佛也是如此,念佛法门如果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你念佛是理念,你得的是理一心不乱,你将来往生是实报庄严土,那个成就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一段经文,「佛说我见等」,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上有些句子,是如来说的,这个地方是佛说的。佛说跟如来说意思不一样,凡是如来说,都是从体性那一边讲的,著重在体性上;佛说,是偏重在现相上,它有这个意思。这样的说法,都是圆音说法,都是善巧方便。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才知道《金刚经》里面说话,不是一会儿说佛,一会儿说如来。这种讲法是,未能通达我人等等之见亦为本空。这个意思比前半部的意思深;前半部是讲四相,四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比这个地方要浅,在唯识讲,相分,相分是见分变现的。如果从唯识来说,唯识家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相是假的,见是真的,「唯识」,唯独是识,识是能变。识就是见分,就是此地所讲的四见,能变,相是所变,所变是假的,能变是真的。《金刚经》这个话,对他们讲就最好了,「你认为能变的是真的。能变还是假的!识还是假的,还不是真的。」这个意思就说到这个地方。所以后半部唯深无浅,它这个教义深。
  见也是空的,前面我们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以相宗的讲法,宇宙人生的现象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相宗的讲法。无明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也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不觉心动」。在这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觉心是不动的,觉悟了,觉心是不动;心动了,就不觉。不觉心动,那就叫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什么叫无明?心动了就是无明。可见得,明是不动的,心是清净的。佛经上常常用水来做比喻,水在不动的时候是平的,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外面东西照得很清楚,那叫明。可是水一动,动就起波浪,起波浪照外面东西就不明,就照不清楚。所以心动了就是无明,明就失掉了,失掉之后,境界就起了变化。在明的时候,那个境界叫一真。我们用水做比喻,大家好懂。水在水平的时候、很干净的时候,像一面镜子照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可是水一动,也能照,把那个境界破坏了,它有波浪,於是真正的相貌见不到,你所见的是断片的,是连续的、断片的,不是真实的相状,这就是起了变化,这变化叫三细相。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第二个是转相,第三个是境界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
  我们今天讲这个,现在科学里面讲的,把一切现相分成两大类:一个物质,一个精神;在佛法里面也分为两大类:一个是色,一个是心。色法就是现代人讲的物质,心法就是现代人讲的精神,分成这两大类。这两大类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无明来的,都是从业相来的。「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业就是动,业是造作,是个动相,从业相里面变现出来的精神,这是见分。八识,心法、心所法为什么列在有为法?有为就是动的,就是业相变现出来的,它是动的。从见分,就是从精神变现出物质。物从哪里来的?物从精神上变出来的。因此,心跟物,佛法里面讲色跟心,同一个根源,不是两个根源,同一个根源。在唯识四分里面讲,自证分,同一个自证分。物质跟精神是同一个根源,因此色跟心可以转变;换句话说,精神能变成物质,物质可以变成精神,两个可以互相转变。现在科学家还没有能达到这个境界。现在科学的转变,是物跟能的转变,物质可以变成能量,能量可以变成物质。能量能变成物质,现在在理论上没有问题了,怎么个变法不晓得,还不会变。如果能量有办法变成物质,我们在物质生活上一切的困难都解决了。
  西方极乐世界会变,他们想吃东西,东西马上就变在面前,那是什么变的?能量变的。能量变成物质,你就受用;不要了,再化成能量,就全部都没有了,也不要去收拾。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家里头干干净净的,什么家事都没有,麻烦!需要的时候,一切都变现出来,你就受用了;不需要的时候,全部就没有了。他们那个世界的科学,比我们进步。我们现在只知道物质可以变成能量,原子弹的祸害就是这个变出来的,把物质变成能量,但是不晓得如何能把能量再变成物质。西方世界有,我们经典上看到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把它恢复到心的能量,就是精神跟物质的转变,那就变成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这就是更进一步,更提升一层。此地说的是,凡夫之人不晓得「见也是空的」,实在讲这是相当高明,连唯识学家都不知道,还坚固执著识是真的,是能变,相是所变,不晓得能所皆空。在《金刚经》上,三心就是能变,万法是所变,三心不可得,万法也不可得。万法不可得是空相,三心不可得也是空相,都恢复到性空。
  【古德有请师解缚者】
  这是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的公案。「缚」就是烦恼,烦恼像绳索一样,把这个人捆到动弹不得,这很苦恼。请师父替他解烦恼,解束缚。
  【师曰:谁缚汝?】
  反过来问他一句,叫他在这里面去反省、去观照。果然他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就想到慧可,这是禅宗二祖,慧可当时就遭遇到这个麻烦。他出家修行,成天心不安,心里面有疑惑、有忧虑,心不安。听说达摩是从印度来的高僧,在少林寺每天在那里面壁打坐,他去找他,找到达摩祖师。那个时候是冬天下雪,他在门口站著,那个雪淹到膝盖,你就晓得他站多久。达摩祖师理都不理会他,到最后他看到达摩还是不理,他自己拿刀把自己手臂割断一只,用这只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才开口讲话,你何苦来?你到底为什么?这是看到他是真诚心来求教。就问他,你到底为了什么?他就说「我心不安」,求达摩大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伸手,他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达摩的塑像,一只手伸出,就是这个意思。那就是对慧可的,「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也实实在在了不起,从他这一句话的指引,回光返照。许久之后,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比《楞严经》上阿难尊者高明多了。《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讲:「心在哪里?你找出来。」他到处乱找,找不到,找了七处,也算很聪明。我们要是找,找不到七处,他还找到七处。慧可比阿难高明多了,所以阿难在楞严会上没有开悟。慧可在达摩祖师这一句话底下明白了,「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第二句话就说:「我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恍然大悟。他悟的是什么?心境都了不可得,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当下就解脱,当下就自在。达摩到中国来就度了这么一个人,这禅宗第二代的祖师。祖师是怎么传的?就是真正明了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全是假的,不会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再放在心上,你就又迷了,就又退回到凡夫位上去了。所以这个经,确确实实是帮助你彻悟的圆顿大法。《金刚经》薄薄的一小本,五千八百多个字,很小的一份东西,真的是一切诸佛传法的精要。此地引用这个,跟慧可这个意思非常非常接近。「此节经文,正明斯义」,这一段的经文,意思也是如此。
  【性体空寂,本无有缚。】
  本来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知见,有知有见就错了,本无知见。我们想到世尊在《楞严经》上,给富楼那尊者所说的,富楼那尊者提了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的问题:无明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佛给他讲了两句话,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就说明,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知见。般若 无知,什么是般若 ?般若 是无知。你有知,你有见,那就是无明,这就是无明的根本。我们现在天天求知,糟糕不糟糕?本来无知,还得去求知,这就坏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给你讲的什么?无知。《金刚经》是般若 的纲要,还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更扼要的,《心经》。可以说《金刚经》是《心经》的注解,六百卷《大般若 经》是《金刚经》的注解。最精彩、最简单的是《心经》,《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你要真正体会到无智无得,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是什么?无智亦无得。无智就是无四见;无得是无四相,这才是事实真相。法身大士不碍世间一切法,《华严经》上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表演的,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生活、他们工作都很认真,都很努力,并没有把世间事情破坏了。可是他们的心情,都是无智亦无得。他们是以无智无得的心生活,无智无得的心工作,所以只有真善美慧,决定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确实得大自在,得的是大圆满。这是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要晓得,本来空,见相都空。现在是不是有?没有。本来是空,现在还是空。如果是有,是你自以为有,你看错了,你解错了,是你以为有,不是真有。事实的真相,因为本来空,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住是什么?住是把它放在心上,住是这个意思,就是分别执著。不可以住,它是空的,见相都是空的,你怎么可以执著?你怎么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所以你的心要清净,心没有一物,本来无一物。但是业果不空,因果不空,所以教你「而生其心」。佛菩萨跟我们在一块,还是一样要穿衣,一样要吃饭,一样要工作,因果不空,所以要生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就是法身大士,这就是诸佛如来,我们学佛就是学这个。
  我们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在心上,「应无所住」;一句阿弥陀佛常常存在心里,「而生其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佛教给我们转变,这是说明了,相不会灭的,这个诸位要晓得,相决定没有断灭的,相会转变,会变,那么你生心就重要了。我们念佛,这个心是最殊胜的心。相宗告诉我们:这一切现相,「唯心所现」,现相是心,心是体,有体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心能现相;「唯识所变」,现的相,相它会变化,为什么会变化?识变的,识就是分别、就是执著,唯识所变。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就是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心想就是识的作用。我们想佛就变佛,这把道理说清楚了,想菩萨就变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变得很快,刚才讲了,一刹那当中亿万分之一,那个速度快得不得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想佛,变成佛了,可惜变的时间太短了,第二念又回来了,不能保持著常常想佛,常常想佛,佛境界就现前了。我们一念佛的时候,佛境界其实是现前了,时间太短,我们还没有觉察到,第二念就又回来了。事实真相如此,我们要明白。你把这个理搞通了,方法明白了,境界也清楚了,你才晓得念佛的功德第一殊胜。
  西方极乐世界,刚才一个同修来问我,自性弥陀怎么讲?西方世界、阿弥陀佛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不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的,一真法界也是自性变现的。弥陀是自性,试问问,哪一法不是自性?这个花瓶插的花,自性花瓶,无有一样不是自性。你懂得自性,就觉悟了,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你对於往生净土就不会怀疑了。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知道我决定得生,为什么我决定得生?都是自性变现的。理上明了通达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没有了;事上要叫它变现出来,那就看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夫。我们那个念是能变,境界是所变。可是你念佛想变佛境界,就要把其他九法界的那个念头断掉,这个佛境界才很快现前。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要贪图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那就不行了。因为你变得太复杂,变得太乱,所以变出来那个境界,什么都不是。毛病发生在此地,这是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所以错误的见解决定不能有,末后这个总结,意思就在此地。「且曰佛亦如是说,岂非作茧自缚。」如果说佛也是这样说,你是断章取义,并没有把佛讲的话真正明了,你没有真搞清楚。佛在《金刚经》上也讲四见,也讲四相,你就以为四相四见是真实的,这个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七集
下一篇:《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五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一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八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六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二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七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一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快餐营销的可怕[栏目:是肉七分毒]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八)[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兼善天下 1991.9.16~1991.9.30[栏目:星云日记]
 普贤道场的形成[栏目:普贤菩萨·文集]
 把握现在,及时付出[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认识文殊菩萨[栏目:海涛法师]
 《入因明学阶梯》[栏目:五部大论专集·释量论·参考]
 一念不生全体现[栏目:宣化上人]
 家庭沟通 - 晚年再婚[栏目:方外看红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