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九集
 
{返回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4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八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9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三面,第七行,从注解第四段看起。
  【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既说法者无念,则学法者,便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会归一如。观力渐渐深,分别执著便渐渐薄,我见便渐渐除,念亦渐渐离矣。所谓通达无我法者,如是如是。】
  这一段总结得非常之好!无论是我们自己修学,或是发心弘法利生,这一部经都是最关紧要的,一定要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去深入的体会。「说法」,这是世尊自己讲,诸佛菩萨是能说之人。「无法可说」,这个意思前面都曾经讲过。实在说,这是感应道交,众生微细的感应,往往是自己也没有能够觉察到;但是有感应,而且感应也非常的复杂,那是无量劫的无量的因缘。不但与诸佛菩萨有感应,同时也与一切众生都有感应。要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就彷佛像磁场一样。无论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大到星系,今天我们是讲星系,在佛法里面讲的法界,小至微尘,原子、电子都有磁场,而且本身的磁场与环境的磁场息息相关,这在佛法里面就是感应道交。确确实实是无念,前面讲了,诸佛菩萨有说而无念,这才叫正说,完全从真心法性里面自然的流露出来。所流露出来的言说,或者种种的变相,恰如其分的应一切众生之所感,说法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情。所以佛在经上说,众生实在讲,是感自性中佛而为众生说法。这个话我们细细揣摩,的确有很深的道理在。
  因此,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法可以学,不能够执著,执著就错了。正如同世出世间一切法,佛告诉我们可以受用,以幻入幻,大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说明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为什么不可以执著?因为缘生性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执著是错了,决不能够执著。说法的人无念、离念,因此学法的人就应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这个观照不可以中断,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明了,明了就是观察。明了什么?明了事实真相,所有一切法都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要了解这个事实,然后才能够会归到一如。为什么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都要如是观?他的利益是破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我们在境缘之中,境通常讲物质环境,缘是说人事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如果把缘生性空的事情给忘掉了,那就是你观照功夫失掉了,於是妄想分别执著又来了,老毛病又犯了,这是必然的现象,老毛病会又犯。老毛病一犯,诸位要晓得,念头是轮回心,轮回的念头,一切所作所为都是轮回业,还得搞六道轮回,麻烦在这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不能失照。观照就是你要保持正确的观念,这个观照,观就是观念,要能够把这个观念提起来。这个观念就是一切法缘生性空,性就是体性;会归一如,万法一如。懂得一切法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你的分别执著会渐渐淡了,不会像过去那么严重;知道万法一如,你的心逐渐逐渐平等。由此可知,这种观照功夫,如果功夫得力,对我们念佛来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功夫成片,帮助我们到一心不乱;正如《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帮助我们证得清净平等觉。
  所以观力要渐渐深,要逐渐逐渐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这个观念,这个观念不可以失掉。底下说的就是它的效果,分别执著渐渐薄,我见渐渐除,念就是妄念、妄想也渐渐离了。这是通达无我法,通达无我法就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依本经的教义来说,通达无我法的人,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所谓法身大士。就念佛人来说,如果通达无我法,这是已经达到理一心不乱,可见得金刚般若 对念佛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明闻者性空」。前面一段「本无可说」,说无可说。闻,听也得要会听,会说也得要会听。这一段经文,就是一百四十五到一百四十七节,这个三小段,「罗什大师译本所无」,鸠摩罗什大师翻的《金刚经》经本上没有这一段。「乃后人据魏译加入者」,这是后人,《金刚经》在中国现存的译本一共有六种,六种不同的译本,《大藏经》当中都有收著,这是从魏译里面把这段经文节录出来补在这个地方。「什师有意略去」,罗什大师并不是翻经翻漏了,他是有意的,他认为这一段经文没有必要,全经经义还是贯通的。因为古时候的中国人,跟现在的中国人不一样,从前的人喜欢简单,愈简单愈好。所以在言语文字,都讲求要「简要详明」,简单、扼要,也很详细、明白,他是用这四个字来做标准。古人的言语文章,他要求的标准我们要懂得,然后才知道罗什法师为什么把它省略掉了。他省略的意思,「别显能所双亡之义」,罗什大师意思用意很深,但是那要上根的人才能够领悟,中下根人像我们这样的程度,没有办法懂得他的意思。所以后来的大德把这段文补进去,对我们来讲帮助很大,经义更为圆满。故江校本依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的校正本,依古人的这个补入,并没有把它略去。这一段意思也很深,所以在未讲经文之前,依旧先把它的要义简单的介绍出来。
  【上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明能说者空。】
  这个意思虽然很深很难体会,可是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们学法就变成坐实,那就坏了。坐实就是你有执著,你执著佛真有法可说,我们真有法可学,那个麻烦大了。麻烦在哪里?你要晓得《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麻烦就是四相四见不能破、不能断,麻烦在这里。晓得说法者空,闻法者亦空,四相四见就淡了,虽不能破,逐渐逐渐淡薄了,那就有进步,所以一定要懂得。
  【下言无法可得,明所说者空。】
  能说者空,所说的法也是空的,也不可得。修功至极处,修行的功夫达到极处的时候,
  【必应能所皆空】
  《般若 经》上给我们提起的纲要,就是一空到底,丝毫都不能够执著。空也要空去,如果心里面还执著有个空的念头,那你也不空,你的心还是不清净。所以人空、法空,空也要空,这才能恢复自性清净心。底下讲,能所皆空,
  【方能性光独耀,迥脱根尘。】
  这两句话,《楞严经》上有,在中国的禅宗特别重视这两句,我们常常在道场匾额上看到,题词时时看到这两句话。「灵光独耀」,性光跟灵光是一个意思,就是本性的光明透露出来。本性光明盖过一切光明,日月光明要跟性光比较,那就像灯光跟太阳比一样,显不出它的明亮。我们性光为什么透不出来?就是执著有个能所。连佛法能说所说的都不行,何况世间法!你有妄想有执著,就把你本性的光明障碍住了。所以要想性光独耀,必须要迥脱根尘;迥是远的意思、远离,根是讲六根,尘是说六尘。根尘远离了,那什么东西存在?那就是性光独耀。
  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教我们要学诸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舍识用根;这个地方教我们要迥脱根尘,他老人家为什么教我们要用根?他不是讲六根,他讲的根是六根当中的性。换句话说,教我们要用性光,不要用根,不要用识,根跟识都是障碍。远离根尘就是根尘识都不要。根尘识是什么?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十八界不是好东西,凡夫执著以为是真的,把它当作宝。诸佛菩萨晓得那是障碍,如果舍弃十八界,性光就独耀。
  【此义即《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
  这个意思,《心经》里面这一句跟这个意思很接近。智是能,得是所,既无能证之智,亦无所得的菩提涅槃。菩提涅槃尚不可得,何况其余?菩提涅槃的相有,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菩提涅槃的相有,但是相有体无,还是了不可得,因此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
  【清达天师作《新眼疏》】
  这是前清的时代,清朝,有一位达天法师,给《金刚经》做了一个注解;这个注解收在《卍续藏》里面,日本的《卍续藏》,将我们中国祖师大德的注疏收进去不少。他这个注解叫《新眼疏》,名字也很新,意思的确也新,很难得!
  【分经文为信解行证四分,以经文明明具有此义故也。如生信文中,长老问:颇有众生,生实信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末后结曰:佛及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示学人当由此入。信为入道之门,结显此意。】
  后来一些大德们说达天法师的《金刚经》注解虽然好,他的见解还是坐实;换句话说,依旧有缺陷,但是他的科判的确是超越古德,比古来的大德好,科判值得赞叹,这是可取的。因此,江味农居士作的《金刚经讲义》,就采取达天法师的四分。《金刚经讲义》的科判,我们印在这个本子的后面。诸位看正宗分,它就是分为信解行证四分,这是依达天的《新眼疏》。他说经文里头,明明有这四分,清清楚楚的,他的确把经文给我们指出来。经文很明显的有这四段文,前面都曾经讲过,就不再重覆,念一念就晓得。第二段:
  【开解文中,长老自陈深解义趣。示人当如是深解。末后结曰:当知经义果报,皆不可思议。当知,知就是解的意思,就是当解,结深解之义。】
  你看,经里头有解的这一分,有信有解,行是修行。进修这一段文当中:
  【明发心无法】
  明是说明,说明发心无法,这个我们都念过了。
  【继令开佛知见。佛见,是不执一异。】
  不一不异,一不可以执,异也不可以执,这是诸佛的见解。
  【佛知,是三心不可得。一切法本无生。末后结曰: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其示学人应通达内心外境。】
  内,三心不可得,外,万法因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执所执俱不可得,这是佛知佛见。所以佛才能不执一不执异。如果我们就大的境界上来看,一是一真法界,异是十法界,诸佛如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不执著。现相在不在?在,存在,一真法界的相在,十法界的相也在。佛为什么不执著?相有体空。所以他都不执著,他在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得大自在。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哪里就应,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他能得这样的自在。他这个自在怎么得来的?不执一异,这个很要紧很要紧。人家心清净,心里面一念不生,才有这种能力。
  末后总结,这是教给我们修行的原则,无我人众寿,离四相、离四见。简单的讲,离相离念,念就是四见,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这样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唯一的修功,修行要这样修法,这是般若 会上行门最高的指导原则,不可以不知道。这个原则通一切法,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都不能够与这个原则违背,违背就不成就。禅要遵守,教也要遵守,我们念佛,刚才讲了,守住这个原则可以得理一心不乱;学密也要遵守,不遵守不能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必修无我无法之因,方证平等法界之果。】
  这个平等是一真法界与十法界统统平等。为什么统统平等?不一不异。这是讲修行,经文里面很明显。后面再讲证果:
  【成证文中,明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
  忍就是证的意思,忍当作认可,当作同意,有这个意思。
  【其余所说,皆是平等法界诸法空相之义。则皆成证之义也。】
  这都是证的意思。《金刚经》上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果地上的境界,果地上所见。如果不能够明了不一不异,若不是真正做到不执著一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决定不能够证得。从这个地方看,《金刚经》经文不长,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信解行证四分的意思清清楚楚,《新眼疏》分科非常有道理。
  《讲义》分段依《新眼疏》。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分段就是分科,依据《新眼疏》。
  【但加标约心明无住、约境明无住两大部分。】
  江味农居士把《金刚经》分作前后两部分。古人分科判教,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实在讲他们的分判都有道理,这些我们也不必去执著,也不必去批评他的优劣,用不著加入这个里面去。像昭明太子将本经分作三十二分,他也分得不错,前十六分是上半部,后十六分是下半部,江居士把上下两部给我们标明一个科题,使它的意思格外的明显,这就是约心明无住跟约境明无住。
  【使前后两半部明义不同之处,一目了然。】
  叫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当知《华严》以信解行证,显示圆融无碍之入道次第。其境界正是诸法一如,一切皆是。】
  这是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也曾经多次的提到,《金刚经》讲理论、讲原理原则,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讲的是事,这个地方讲的是理,理事不二,是一部经。《华严》的道理、原理原则就是《金刚经》,《金刚经》要讲到细行就是《华严经》。《华严》也是以信解行证这样的四分,显示圆融无碍入道的次第,入道就是信解行证。
  【此经,是为不断佛种而说。】
  这一句很不容易说出,如果不是深得各宗三昧,我们一般讲,假如他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确确实实世尊是为不断佛种而说此经。为什么?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盖房子、建大楼,支撑大楼最重要的是钢筋、钢板,那个东西就是金刚般若 ,它在支撑著,再高的大楼它不至於倒塌。由此可知,《金刚经》所讲的原理原则,是一切经、一切法门的支撑,一切经论法门的原理原则。
  【故一依《华严》信解行证入道次第说之,令闻者亦依此圆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钵相传、灯灯无尽之意。】
  信解行证四分是《华严》的特色,没想到在《金刚经》里面也这么样的清楚,这么样的明白。实在讲这四科在《无量寿经》上也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他也把它注得很清楚、很明白,里头有信解行证。
  【《华严》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字尤要,成始成终,唯一信心而已。】
  学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实在讲就是一个信字。我们初学的人,绝大多数是从迷信入门。怎么说迷信?我信佛,佛是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你就信了,那不是迷信是什么?太多太多人都是这么进来的,总算是运气不错,总算你进来了,不知道也进来了。进来以后慢慢搞清楚,把这些道理搞清楚,这个时候叫正信。我们常讲正信的佛教徒,正信是明理,我信是有条件的,它有理论依据的,我不是迷信;你能说得出一番大道理,这才叫正信。正信,信心并不踏实,理是懂得一点,有时候对这些理论还打问号,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没有证实,没有证明,听说而已。一定要通过行,行是证明;换句话说,把佛所讲的道理,佛所讲的方法,都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让自己在生活当中去体验、去证明,佛这个道理没错,这个方法正确,把它证明了;证明了,这才叫真信,这是真的了。可见得真信,才算信心。《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是真信,正信不管用。由此可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就把信完全证实了。佛讲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你也成佛也证果了,果地上的境界完全明了,跟以前佛所讲的一模一样,没讲错,证明佛所教的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真正把它证得。这个信字,彻始彻终唯一信心而已。下面我们看经文:
  经【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我们在经文很明显的看出,翻法不一样,罗什大师翻的长老须菩提,此地是慧命须菩提,慧命跟长老是一个意思,意思相通。我们看注解:
  【发心修行,必须依法。】
  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
  【今云无法,且云说法者无法可说。然如是种种之说,莫非法也。】
  你说无法可说,佛讲这一部《金刚经》,《金刚经》是不是法?还是法,还是说的法。
  【末世众生闻之,深恐狐疑。故问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这一段实在讲,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把它补进去,不能略去,略去那是对上根利智人来讲,他们听了没有问题,意思的确圆满具足。可是中下根人,非常可能有这个疑问:既然说法无法可说,能说的人空,所说的法空,我们还学个什么?没得学!上上根人听这个话会开悟,一听他就悟入;中下根听这个话,没有依靠,无所适从,这个问题太严重。毕竟上根人少,中下根性的人多,所以这一段的意思不能略去。而经义我们在前面都曾经报告过,说无法可说,能说者空,所说者空,有没有能说?有。诸佛菩萨天天说法,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的。
  说了这么许多经典,流传到中国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不像现在经书这么方便。从前的经本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叫《贝叶经》,贝多罗的树叶很厚,一片大概是我们现在的纸张总有十张纸厚;它的一片,经文写在那个上面。所以一部经,你说是一部《华严经》,大概现在一个大卡车都装不下。你才晓得那个时候经典运到中国来多么费事,要用马匹来拖,一部经往往要用好多只的马匹,所以经典到中国来非常非常的艰难,不容易。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纸张很薄,字体印得很小,一部《大藏经》一个书架就摆满。从前你们到寺院里面去看,一部《大藏经》要放多少?一楼,一个藏经楼,那里面就放一部《大藏经》。因为它的字大,经本也大,占的空间就大,不像现在这种小本子。不过从前那个《藏经》,实在讲阅读很方便,因为它的字体很大,寸楷,一个字都是一寸那么大,不要戴眼镜。古人还没有发明眼镜,他眼睛不会老花,它字大,哪里像现在的字缩得这么小!现在《大藏经》虽然是浓缩了,能不能看?不能看,那个不要看多。现在《大正藏》一套一百册,你能够看一册,恐怕你的眼睛已经不行了,一定会看坏。现在的《藏经》,只能够把它当作参考资料,不适合阅读,阅读的《藏经》本子,一定是从前的老本子,那是阅读的,现在这个经不适合阅读。
  这是说明有说法,有说法者也有所说之法。佛在此地为什么强调无法可说?目的是教我们不能执著法,你执著就错了。要晓得能说之法、所说之法,都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执著就错了。再说个老实话,从前人听经会开悟,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会开悟?这个很现实,关键就在此地,从前人他晓得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他不执著,他心是空的,所以听法会开悟。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能开悟?现在人执著能说的人有,实在的;所说的法有,也实在的,他的心不空。所以怎么听,他都不会开悟,反而愈听愈糟糕。他如果把这个东西,把佛所说的一切经法,都装在自己心里面去了,他那个心就是垃圾堆,把诸佛菩萨的垃圾统统收进去了,他怎么能开悟?他开不了悟。所以心里头不能有东西,心要空,空就灵了,空灵。世尊苦口婆心的在此地诱导我们,你的心要空;心如果真的是空,心就灵了,一听他就有悟处,所以是这么一个道理。《金刚经》后半部经文,好处在此地,功德的利益在此地,决定不能执著。所以经可以读、可以听,不能执著。因为它有用无体,所以执著就错了。这个地方是须菩提尊者,他知道中下根人一定有这个疑惑,所以在此地特别代我们向世尊请教,如何把这个疑惑破除,使我们得真实的利益。这个意思后面有。
  【当知如上所说,皆是於法不执。】
  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法不能执著。前面的经文,前面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间人真的是难分难舍,难分难舍就没有办法离开六道轮回,诸佛菩萨比我们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他能舍、能放下,世法、佛法他统统放下,於法不执著。
  【精修无我之妙法】
  无我就是不执著,执著就有我,所以无我两个字里面的内容,就是我、法都不执著。正如同本经教诲我们的,不执著四相,不执著四见,四相四见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只要离四相、离四见,他就证得无我法,他就证得。我们功夫要在离相、离见,或者经上注解里面讲的离念;离念就是离见,离四见。修离相离念之行,就是精修无我之妙法。为什么我们不肯离,为什么离不了?原因就是对於世出世间法的事实真相不了解,《金刚经》为我们说明真相,世法的真相,佛法的真相,都讲清楚,都讲明白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肯放下、才肯离。离就行了,就入佛知佛见,就同佛解佛行。
  【长老问意,正是指示学人,应信此妙法,修无我行耳。】
  无我法,才是真正大乘法的精髓,大乘法的精华。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尊者所问的,「颇有众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而佛所答的,并没有说后来世的众生能不能相信,没答这个话;而答的是『众生』,你以为后来的众生,这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答未来众生能不能信,那是枝叶上的事情,佛这个地方答覆是从根本上来解决,你以为还有众生?
  【彼,指闻法之众生。】
  你还以为有众生。
  【非众生,约性言,非不众生,约相言。意谓一切众生,皆是缘生之义。】
  这个答的实在是太妙了!如果不详细的解释,我们看到这个话真是所答非所问,不晓得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什么意思。尊者问的意思我们也不懂,佛答的意思也不懂;佛要是不答,好像听到问的我们还懂得一点意思,这一答,连问的意思也不懂。所以经义的确很深。众生非众生,众生也是缘生之法,也是有相无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这个答覆,显示这个意思。下面还有解释,解释的意思也很深。
  经【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即非是名」,如来说「非」,我们在《金刚经》前面经文看得很多,「即非众生,是名众生」。魏译的跟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意思都相同,只是用字不太一样。罗什大师翻译是「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他这样的句子很多。请看注解:
  【众生重言者】
  众生众生者,这是重复。
  【承上非众生非不众生】
  因为前面讲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众生者」是指前面这一句说的。
  【本具佛性,非众生也。故曰彼非众生。但约名相,则是众生。故曰彼非不众生。】
  佛这个答覆的意思就显示出来了。尊者担忧这样深的大法,后来的众生能不能懂?能不能信?而佛的答覆:你不必去忧虑这些事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这个讲法,大家就好懂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哪有不懂的道理,哪有不相信的道理!我这个讲法,大家就听懂了,就没问题了。实际上这个经就是这个意思。「彼非众生」,他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就应当作佛,你怎么可以说他众生?他虽有佛性,但是他现在迷惑颠倒,现在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也可以说他现在是众生,「是名众生」就是指这个意思。下面这个意思明显了。
  【长老虑众生】
  这个虑是忧虑,怕的是众生於是深法未能生信者。
  【由於认众生为众生】
  由於认众生为众生,就是他看到众生是凡夫,凡夫就是凡夫,恐怕没有能力相信这样深的大法。
  【故不免为之耽心】
  他这个疑是从这儿来的。实在讲长老非常慈悲,我们绝大部分的众生确实有疑惑,这个不是假的。
  【当知就相而观,虽是众生,其性则上等诸佛,本非众生。】
  这个解释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刚才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从他皆有佛性这一点来说,你就不必去忧虑,不必去耽心他不信。虽然众生在迷,但是也一定有一些善根深厚的众生,就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样的道理。一定有善根福德成熟的这些众生,遇到这部经典,经典是缘,他有善根、有福德遇到这个缘,他能够接受,他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如教修行,这是佛答覆的意思。
  【既具佛性,岂不能开佛正知。则闻是法者,岂无能信者耶。故非众生非不众生一语,便含有莫作是说之意在。】
  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就是不可以这样说法。即使到末法的末期,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的初期,末法一万年,才过一千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所以不算是末期。纵然到末法的末期,也不能说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奉行的,也不能说,还是有少数善根福德深厚之人在那个时代出现。
  【观此五蕴众法】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通世出世间一切法。
  【但由因缘聚会,非生幻生。】
  五蕴缘聚,它就现相。我们凡夫以为它生,实际上它并没有生灭,缘聚现相;缘要是散了,这个相就消失。一切相,实实在在说,没有生灭,只是因缘聚散而已,这个也是事实真相。《般若 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乃是缘聚缘散而已,没有真实。
  【非生幻生,本来无生。若知此义,则依法发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执乎。】
  这个经义,这一段是教我们破法执的。诸位要知道,破我执的人未必破法执,破法执的人决定破我执。我法二执俱破,那就是法身大士,就是入佛知见。魏译的经文就到这个地方,这三小段是后来的人补进去的,补到《金刚经》这一段。再看底下经文: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科题里面,明无法可得,这一段是须菩提尊者所体悟到的,他所领悟的。「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有名无实,不是真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佛所得,没有这个东西。须菩提尊者听《金刚经》听到这个地方,他明白这桩道理,这是他的悟处;换句话说,也是他提出的听经的心得。我们看注解:
  【佛现具足身相】
  具足身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为什么要现这个相?诸位一定要知道,凡夫之人无论是古人、是今人,包括后来的人,无论是中国人、是外国人,没有一个不喜欢美,大家都爱美,不美就不能吸引人。所以佛一定要具足色身,世间人认为好相、美相,佛统统具足。所以佛是世间人心目当中第一个美人,让人一看就舍不得离开他,用这个手段来摄受众生,这是佛法里头常讲,「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佛菩萨的相都非常圆满,让你看到很欢喜,然后他讲话你才会听。阿罗汉的相那就差了,你们看那个塑像,佛门里面这个造像,阿罗汉的相就奇奇怪怪的,没有佛菩萨那样的美满。阿罗汉的相,你仔细去观察,他虽然很奇怪很古怪的相,但是你细细去观察,他离欲,不会那个相让你看到生起爱欲之念,没有,不会叫你生这个念头;他会让你生清净心,生智慧。可见得这个现相也都是表法的,也都是帮助一切众生契入佛道的一种善巧方便。
  【佛现具足身相,既原为说法度生。】
  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这个事情,就是为了说法度众生。
  【而佛之所说,原说其所得,所谓如语。】
  佛给我们说的是什么法?实在讲,他所说的就是他修行证果所得的,或者是把他修行证果的种种经验,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提供我们做参考。他所得的是什么,给我们一个正确的指导,我们也希望将来也能够证得。如语,五语里面,前面五语讲过,五语里头最重要的是如语。
  【今知莫非缘生,当体是空,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丝不挂,空寂之性,竟体呈露矣。】
  这是把如来修行证果到最极圆满的境界,在金刚般若 会上统统为我们显示出来。世出世法都是缘生,佛法是缘生,佛在我们世间出现,示现八相成道也是缘生,说一切法是缘生,度一切众生也是缘生。既然是缘生,也不能违背因果的定律,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必定是这样的。所以如来所得,得即非得。他有没有得?确实有得。他得到什么?什么也没有。诸位想想这个意思,他真的有得,得个什么?什么也没有。你们细细想想这个话的味道,你要是能明白,你就有悟处;你要是听不懂,这个话好像很矛盾,「真有得,又什么都没有」,这到底得什么?诸位要知道,所得的是自性圆满的开显,一切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得个什么?自性里头如果没有的,这个你真得了;你原来有的,你得什么?这样说,意思就浅显得多。
  如果再听不懂,我们举一个更浅的例子。你身上没有钱,想到没有钱不行,到银行去拿钱,到银行提款,钱拿来了,你得到了。问你得到没有?你所得的是你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你银行不存钱,人家怎么会给你?所以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就这么回事情。得是不是得到?得到了,银行是拿到钱了,是不是真的?没有,还是自己的,别人没给钱给你,就是这个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从哪里得?所以大家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坛经》上说得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丝毫欠缺。我们讲佛经,一切诸佛如来讲无量无边的经典,全是自性具足的。到你一见性,你得了,所有一切经法都得了,得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得还是无所得,得的意思有,得的东西没有。
  佛即非佛,得即非得,因为当体即空。一丝不挂,一丝不挂是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有一个得就错了,你就不可能得;得的念头没有了,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空寂之性,就是我们真如本性,这个时候真如本性圆圆满满的显露出来,这是究竟佛果的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这样圆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也就是经上讲的三藐三菩提,不是无上。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三藐三菩提。
  【长老陈悟,正指示学人,应如是穷究到底,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然后我空性显,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虽如是悟,当请明眼人为之证明也。】
  这是须菩提尊者在此地为我们做示范,表演给我们看。在本经,长老跟释迦牟尼佛一问一答,答了再问,问了再答,这就是教我们必须要追根究柢,才能够把微细的疑惑断掉,然后才真正放下。所以放不下,就是你疑惑没断。佛法的修行,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很多次的报告,它是知难行易。佛法修行容易,不难,知太难,行容易。因为知难,所以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因为行易,释迦牟尼佛没有带我们在一起修行一天过。我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跟大家在一起打个佛七,没有!不但佛七没有,佛一也没有;禅七没有,禅一也没有。修行这么重要,为什么佛不提倡?行易知难。你要是知透彻了,搞清楚了,行简单,放下就是了。可是凡夫他就放不下,放不下是知得不彻底,知得不究竟,金刚般若 可以说在讲经说法它是末后的一个阶段,真的到追根究柢了。「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这个微细的法执,「佛成佛,佛证果,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还存这个念头在,这不行,这个还是很大的障碍;必须连这些执著都要断掉,都要放下,而后这个心才真正清净,真的一丝毫法执都没有了。
  到这个时候,空性显示出来,就是真性。真心圆圆满满的透露出来,显示出来,这就是所谓始觉合本觉。始觉,没有到究竟成佛的时候,都叫做始觉,你现在才开始觉悟。诸位要晓得,始觉不是一次,昨天我明白一些,昨天是始觉;今天又明白了一点,今天还是始觉。诸位要知道,从初发心一直证到等觉菩萨,都是始觉。为什么叫觉?如果与本觉不相应,就不叫觉。与本觉相应,相应个几分之几,每一次都能相应个几分之几,这就很好。天天相应一点,天天在觉,时时在觉,处处在觉,这样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最怕的是不觉,不觉就迷。我们修行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觉会断。
  念佛人,为什么教你佛号不能断;学般若 的,为什么教你在一切时、一切处要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不能间断。其实念佛跟般若 里面讲的观照无二无别,而且比观照还要容易修,只要心里面念著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挂在心上,把其他的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让你心里头二六时中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这个比修观的确是方便太多。这样我们将来必定往生,往生见佛那就成功了。由此可知,念佛念念这个佛号就是始觉,阿弥陀佛就是本觉。我们念佛的心就是始觉,念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始觉合本觉。可是不念佛又打妄想,这就很糟糕了。我们今天始觉合本觉的功夫很差劲、很浅,不得力;而打妄想那个时间长,那个力量很大,妄想牵著我们搞六道轮回。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真正的大事,是要如何让自己二六时中,心里面有佛号,不能有妄想,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一桩事情。所以一心念佛叫办大事,什么大事?生死大事,成佛大事,不是普通的事情,这就是始觉合本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成大觉。净宗以外的法门,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真的不容易!理论上讲没错,学相当不容易;而在念佛人来讲,比他们要容易多了。
  虽然开悟,须菩提尊者在这个地方示现开悟了;悟了之后,一定要请一个明眼人来给他做证明,他是不是开悟?是不是真的开悟?明眼人就是已经开悟的人、过来人,你向他请教,他来给你做证明。如果没有人做证明,你还有疑惑在,我是不是真的悟了?我悟的这个境界是不是佛的境界?今天找不到明眼人,实在说,经典也可以做证明。经典两个用处,对於没有开悟的人来说,经典可以帮助你开悟;对於已经开悟的人来讲,经典可以为你做证明,你所悟的境界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完全一样,证明你的悟处没错。如果有百分之九十九一样,还有一桩事情不一样,那你要明了,你没有开悟。如果开悟,一悟一切悟,不能说我有百分之九十九开悟,还有一分没悟,没那个道理,这是一定要知道的。经典展开,完全与自己境界相符合,这才是真正的开悟。尊者找到老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个明眼人,决定没错,向他老人家请教。下面世尊给他印证,证明他的悟处是正确的,没错。
  经【如是如是】
  这是给他印证。
  经【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於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请看注解:
  【一切事莫非对待,有对待便有能所。】
  对待,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相对,凡是相对,就有能、就有所,能所相对,有能有所。
  【有能所便有分别,有分别便有执著。】
  这是逐渐在发展,从极其微细,极微细的就是对待,从对待里面就变现出能所,从能所里面又变现出分别,有了分别又显出执著,这个事情就麻烦。法相宗所说的三细六粗,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宇宙一切现象之来由,怎么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这个变现的时间非常之快,不是一样一样变现出来的,几几乎乎是同时,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实在讲它还是有过程、有次第,不过就是它的次第太快,我们肉眼凡夫没有法子辨别;好像是突然的,同时显现的。经上讲八地菩萨对於阿赖耶的细相看出来了,微细相就是演变的过程,「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转相、现相,这个有次第、有顺序的,八地菩萨才看出来;我们凡夫看的是同时的,没有次第,就是它太快了。
  【少有分别,便是第六识,所谓我相是也。少有执著,便是第七识,所谓我见是也。】
  见相两分出来了。由此可知,前面讲的对待、能所、分别,那是阿赖耶的细相、微细相。到第六识、第七识,这个相很明显、很粗了,八个识的相显示出来了。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法相经论上告诉我们,八个识都有集起的功能,就集起这一方面来说,都叫做心,叫八心王,八个都可以叫做心。这八个都有分别的功能,就分别上来讲,都可以说识,八个识。这八个同时都有执著的能力,执著是意,所以八个都可以称之为意。八个,我们讲心意识,都可以叫心,都可以叫意,都可以叫识,都没叫错,叫八心也对,八识也对,八意也对,都可以说。如果要细分,它们都有这个功能。哪一个功能最殊胜?它不平等,阿赖耶集起的功能最胜。如果论集起,前面七个识,能力都比不上阿赖耶,所以阿赖耶可以单独称为心,阿赖耶称为心。若是就执著来讲,这八个识里面,第七的力量最强、最坚固,所以我们把第七末那称之为意,它这个力量最强。若论分别,那是第六的能力最强,所以把第六单独称之为识,它的分别力量最强。於是心意识也可以分别说,心是第八,意是第七,识是第六,这样讲法也行。所以它这个意义,我们总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这对於我们修行有帮助。
  法相宗里面,行门指导的纲领是在转识成智。法性宗,像《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指导纲领,可以说是一空到底,跟转识成智意思接近,但是不同。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我们也可以用,实在讲会用,帮助也很大。怎样转识成智?佛告诉我们,「六七因地转,五八是果上转」,这个说得很明白。我们能够下手的是修因,修因证果,到证果的时候,果上五八自自然然就转。现前我们用功要用在六七,六是分别,七是执著。那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分别就转第六识,不执著就转第七识。不分别那就叫妙观察智,不执著那就叫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若不能转六七识,你怎么能得清净平等觉?所以相宗的修行原理原则,性宗的修行原理原则,对我们修念佛的人来说,统统帮得上忙。而且如果会用的话,我们念佛功夫的确很快得力,很容易得力,对於往生决定有把握,决定有帮助。所以这些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返回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八集
下一篇:《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一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七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六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四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三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四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一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一四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Nibbana for Everyone[栏目:Buddhadasa Bhikkhu]
 Kamma or the Law of Moral Causation[栏目:Buddhism in a Nutshell]
 高僧具备的三种品质[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相应13经 纯陀经[栏目:相应部 47.念住相应]
 圣人有妄想吗[栏目:万行法师]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栏目:厚观法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五、别破小乘──正量部[栏目:韩镜清教授]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9)观燃可燃品[栏目: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达真堪布]
 瞎子、医生和仙人[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一心念佛 见怪不惧 (圆智尼)[栏目:释门法戒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