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六祖坛经讲记 第19集
 
{返回 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63
六祖坛经讲记(19)
 
师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师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佛性每个人都有,但是你展现不出来,你不可以讲:「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是佛。」《华严经》里谈到「众生本来是佛」,你就以为不用修了;如果你现在是佛,赵州禅师就不会说一个公案:「狗子有没有佛性?」佛性非常非无常,《涅槃经》里讲「佛性非有非无」,你现在讲「有」叫做常见,讲「没有」叫断见,佛性是中道。怎么讲是中道?谁家里有种柳丁?假设我是个批发商,去你家,你有新鲜的柳丁卖我吗?没有。那你家是不是没有柳丁?你家有柳丁,但现在没有,你要怎么讲才圆满?你现在不可以说你家有柳丁,也不可以说没有;你家虽然有柳丁树,但是我现在要去买柳丁却没有。那棵柳丁树就像你的佛性,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当然没有柳丁;但是只要好好照顾,明年季节到了就会有柳丁。我有佛性,但是我没有透过修行的因缘,等到有一天修行的因缘聚合了,我必然能够成佛。
 
【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是汝心自迷。在《华严经》里讲就是妄想执着,就是因为你心中有心事,所以你的心才不清;假设心中没有心事,就叫无事,就一身轻。你们今天来这边学习不是要来得到什么,是来放下什么的;你要让你的烦恼越来越少,你的菩提自然就会生。
 
【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今天最怕的是自己不懂,也不愿意向别人请教。你今天愿意来听,但不见得会问,一种是不知道怎么问,一种是不敢问,都应该检讨。你不会问,代表你不用心听;你不敢问,那学佛是学到哪里去了?你带着自尊心、面子来学佛,这是邪见,是凡夫俗子。从凡夫到成佛,过程只有这两个字「直心」,直接了当。真的不懂就要请教别人。
 
说实在,一般人都不会吝法,因为好为人师,会吝法的一定牵涉到利益关系。举个例子,我过去在教《易经》的时候,有个台湾很有名的保险公司,大中部地区的最高主管,是《易经》班的学生,他从来不会请我去他公司做教育训练,也不叫他们公司的主管来听我的课,为什么呢?因为他听完我的课,回去就可以教育训练,但是我也没有跟他点破;不然,就是「我讲了之后,地位会被人取代,怕你胜过我…。」这样的人才会吝法。我们彼此之间有没有利害关系?没有,所以才松散,好啦,松散好修行。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 你觉得佛性有差别,因为你觉得他比你聪明,为什么他比你有智慧?因为他迷得比较浅,而你迷得比较深。你不需要去强求智慧,你只需要去减少烦恼,欲望越多,烦恼就越多。一般人都认为满足欲望会带来快乐,除非你学佛,或是比较有智慧、愿意修心养性的人,才会懂,修行如果没有离开欲望,你连欲界都没有办法突破。有人问我:「我想修行又想结婚,可不可以?」或者问:「做坏事会不会下地狱?」应该怎么回答?讲法有分「定法」和「不定法」。什么叫定法?在孩子还没做坏事之前,跟他说:「做坏事会下牢狱,会下地狱。」但是有一天,孩子不小心犯错,讲法就不一样了,你可以说:「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只要愿意改过,放下屠刀,还是能够立地成佛的。」这就叫做不定法,中道的智慧要不落两边。
 
【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如果你想要学禅,一定要懂般若,不要以为学禅的人不用读经典,学禅不是学野狐禅,要懂得般若。你看所有的公案,就只有《坛经》的公案没有很奇怪;你不要智慧没有建立起来,就到处看公案,这样对你没有好处。智慧明了,看公案你才会有妙用。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这个〔世人〕讲的就是我们,〔自性般若〕大家都有,只是我们不认识。现在早晚课在诵经的同学很多,知道般若的有吗?这就叫做〔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你把《心经》抄了五千遍,你也不懂般若,你在诵经时不懂经义,就是口念般若,做定课的人要有所警觉,诵经的目的是要你了解经义。喜欢听佛法的人不一定是修行人,喜欢听佛法,跟想要修行和一定要修行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真的想修行,你菩提心发了吗?没有发菩提心谈什么修行?!所以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一定跟善知识说「我已经发心。」善知识才教他,你不发菩提心,表示你根本就没有准备好。你会说:「我怕我做不到,不敢发心。」你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要先发心,你才能够往那个方向、那个目标去做。为什么从小要立志?他也还没有准备好啊,这个概念你要回去思维一下,你是喜欢佛法,还是真正想要来修行?
 
有些知识份子自己读了佛经,有些在家居士佛学知识很丰富,一天到晚就是跟人家论法。在南投,有一群居士,每天中午固定在一家素食馆论法,论着论着就来精舍找我,进来连基本的礼貌也不懂,这样的人很多,到底在论什么?只不过是你的自性妄执在作祟,这样学佛没有意义!我们今天学般若的目的,就是要让你「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要你了解你自己。你不了解自己,一天到晚谈你的想法、看法,有什么用?!你念佛,假设观念不对,还是会念到地狱去,概念错了,念法也是错的。念佛的目的就是要让你明白你也是佛,但是你都不明白「自佛」。可不可以念「他佛」?念佛有三种,念自佛,念他佛,或自佛和他佛同时念,我鼓励你用第三种。念自佛一般都是禅宗,就是靠自己;念他佛是念阿弥陀佛…等,纯粹念他佛不会开悟。会不会往生极乐世界?不一定,要符合条件才会;你最好念自佛和他佛,这样的品位一定很高。我在上课不会排斥各种法门,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受益的就是最好。
 
【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学般若的人一天到晚都谈空,不是缘起性空,就是诸法空相,不然就是一切法毕竟空,但是万劫不得见空性。你在学习的过程,一定要把经典当成一面镜子来看你自己,有什么毛病赶快改,不要看别人的毛病,你一定有毛病,不然你早就成佛了。你规劝别人放下,自己也不放下,常叫别人知足常乐,自己欲望一大堆,纵使你现在说的都是佛说的话,也只不过是鹦鹉学舌,你还只是迷人。你懂得很多,但是你做不到,是没有用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大〕是体,〔智慧〕是用,体用一如,修行人乘此大智慧之船,可由生死苦恼的此岸渡到涅槃解脱的彼岸。
 
解脱自性是体,般若是用,你不明心见性,什么都不用谈。可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到那边再明心见性?那你何不现在就明心见性?!你不要太没有承担,一天到晚依赖阿弥陀佛,如果潜意识里有依赖,对自己没有信心,你会努力吗?你现在可以做的,要尽力做,只是做到那一天没有办法了,再仰仗佛力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跟明心见性是没有冲突的,现在大部分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没有想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了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你也可以不往生。有的人很喜欢打坐或念佛,不喜欢读经典,事实上是在逃避经典。你要问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个人的内在一定有他的喜欢和不喜欢,这就是你的习气和好恶,你不从那里修要从哪里修?!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为什么叫见性成佛?因为〔本性是佛〕。前面已经提过了,见性是要百分之百的见到,见一分你还不是佛。很多人觉得「本心」和「本性」很抽象,其实并不抽象,本就是本来,既然是本来,你跟我都有,这个「心」就是作用,本心就是本来的作用,见闻觉知就是本来的作用,现在讲的本心,是用心,不是用意识。你只要用意识,你就会妄想执着,就会产生分别对待,就有个人的意识形态、主观偏见,那都是「识」。一般人常说「用心生活」,以为是 「要认真啦,专心啦,不要散漫…」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心本来是不生不灭,是平等、是常住的,你明白这个概念,看公案就能看得懂。
 
有人去参天皇禅师,但是天皇禅师并没有特别教他什么,过了很久他想要离开了,就跟天皇禅师说他要走了,天皇禅师说:「你不是要跟我学习吗?」他说:「是啊,我是想学习,但是你什么都没有教我啊!」天皇禅师说:「我怎么没有教你呢?你跟我问讯,我就跟你点头;你端茶来,我就拿起来喝…我什么时候没有教你?」想一想,你跟我问讯是不是作用?我点头是不是作用?你端茶是不是作用?我拿起来喝是不是作用?那个人当下开悟。禅门的公案,很多禅师并没有说:「来,我们来上《六祖坛经》…。」他都叫你出坡,工作,整理环境…,好像他也不教你什么,偶尔会在法堂上开示一下,我相信他的开示一定没有很频繁,因为如果你不懂,这样跟你讲没有用,不要以为讲越多就越好,有时候只不过增长邪见,跟你讲越多你的观念就会越偏差,因为如果你懂越多,反而越自欺、贡高、我慢,总是爱和别人辩。
 
你看达摩祖师的《破相论》,有人问他:「你说众生皆有佛性,那佛性在哪里?」达摩祖师说:「你现在问我话的就是佛性,我现在回应你话的就是佛性。」彼此在作用,你没有看到吗?你现在好像也看到作用,但是你还没明心,因为我们不习惯活在作用,我们习惯活在现象当中。什么叫明心呢?「我二十四小时都可以活在作用当中。」这个只是理论,因为你一下子就迷失了,你没有办法将这个心把持住。我建议你们要将熟悉的变成陌生,将陌生的渐渐变成熟悉,你要时时刻刻察觉你活在作用当中。那你会不会连外面的世界都不知道?不会!镜子看外面的世界还是很清楚的,你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今天已经丢很多议题给你了,听懂了,就拿起来用,你没有去试,怎么知道到底懂不懂?本性你没有办法觉知到,但是你要知道作用是从那里来的,所以谈「心」跟「性」,要从「心」开始学。本性就是一种本能,既然「性」是佛,那就叫做「本觉」,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觉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六祖大师讲得很清楚,〔离性无别佛〕,我们现在就是〔离性〕,不明白自己的自性,对自性相当地陌生,陌生到你以为它不存在,我们要回归去认识它,不要再迷失了。

{返回 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18集
下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20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66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78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93集 法门对示
 六祖坛经讲记 第14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90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5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68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24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52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8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四、金刚乘修证的开端——共四加行与不共四加行[栏目:东宝·仲巴仁波切]
 浅谈慈悲心[栏目:佛网文摘]
 实践与解说——吕建福先生佛学笔谈录[栏目:吕建福教授]
 相应100经 静坐禅修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论佛法为救时之必要[栏目:太虚法师]
 安居第六十六日(二):五念门是完整的意识训练方法[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百喻经 97 为恶贼所劫失喻[栏目:百喻经·白话文]
 往生有分 第二集 台湾灵岩山寺创建缘起暨宗旨展望修戒[栏目:妙莲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四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浅谈二谛哲理(慈峰)[栏目:中观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