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论开悟 第十二讲 禅宗的开悟(三)
 
{返回 贾题韬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09
第十二讲 禅宗的开悟(三)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至于以谩骂为辩理,这种轻率肤浅的态度,其实也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但我希望:众位不要被那些不三不四的说法而动摇对禅宗之信念和研究。现在中外的学者们,对佛法的研究和探索,明显地有一种注重原始佛教的倾向。我认为,如果比较一下佛教各大宗派的教义、教理,只有禅宗最接近于原始佛教,那么,我们就上溯到释迦牟尼佛,从佛说起吧。
 
我们知道,佛教是根据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证悟到的不可思议的奇妙境界而建立起来的。佛涅磐后,无数高僧大德各以自己对佛法的悟解而竞起创宗立派,弘宗演教,化度有情。这并不是他们有了什么‘发明与创造’,也更不是说他们的悟解比释迦牟尼佛还高明,而只是把释迦佛在世时言而未尽之话和道理,进行一番充实和精析发挥而已。这一点,众位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否则,佛教就不能成立。释迦佛既觉悟了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那还有什么可以发展甚至发明的余地呢?释迦佛终生所言之不己的,就是把他自己所觉所悟证的伟大真理,方便善巧地介绍给我们,并且热情地期待我们及一切众生也都能尽快地按著自己的方法去亲证这个真理的正确性。而悟又有两种,一种是证悟,即直契真如,离言说相;一种是解悟,即从语言文字中了解所需要懂得的道理,这是通过语言和概念的方式来了解的。而概念是经过人们分析、综合与概括比较总结后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观念,它只是人们思维活动与资讯交流的一种工具或符号,并不就是事物的本身,而只不过是思维及交流思想感情的一大方便罢了。因此,解悟决不同于证悟。解悟,必然有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有能认识与所认识的区别,由有此故,方有能说、所说,能听、所听。但事实上,主观与客观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如色尘等,必依眼识去了解,而眼识又必依色尘而起。佛教承认客观境界,但客观境界不离识所变现;所以说,主观与客观是一体的。唯识学派集中全部力量所要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唯识宗说‘万法唯识’,又说识有相分与见分之别,而见分又离不开相分,相分也离不开见分。这里所说的见分即是主观,相分即是客观,二者只是一体的两个方面。灭因为把它勉强地一分为二,所以就产生了‘人我执’与‘法我执’。因此,我们想要真正认识宇宙及人生之本体,就必须把主、客观之对立彻底消灭,而这个雄伟的目的,就绝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达的。只有概念活动消灭,真如体露,也即是空,也就是生命。如果人们真的想认识自己的生命,就必须把一切实执空掉,空的同时,即证真如。空的越彻底究竟,越能彻底地认识生命、显现生命。故此,我们不要怕空。有些人把‘一切空’看成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种简单的完全错误的看法。现在我们用《心经》来证明。经云:‘空中无色’,即无色法,那么同样的‘受、想、行、识’也是没有的,即五蕴空了;‘无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空了,‘无眼、耳、鼻、舌、身、意’,即六根空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是六识空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即是十二因缘空了;‘无苦、集、灭、道’,即是四圣谛空了;‘无智亦无得’,即以智为首的六度空了;菩提果、涅磐妙果也都空了。正因其一切无自性;一切皆空,所以才能无所得。以无所得故,或有人要问,一切都空了,这有什么意义呢?别急!请听下事,《心经》中说了,‘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土垂)’,菩萨才能心无挂碍,心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证得究竟涅磐。要想心无恐怖,就必须心无挂碍,无挂碍之前提则是一切法空不可得。空得越彻底,就越彻底的无恐怖。既无恐怖,则颠倒梦想断尽无余,即证究竟之涅磐妙果。原来,涅磐就是依据这个道理而证得的!还有比这更积极、更广泛的意义,即三世诸佛都是依此无所得的智慧而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
 
《景德传灯录》中有这样一段公案:有一天,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看到一处云气缭绕升腾的所在,便非常稀奇地走了进去,却见黄龙禅师正在对大众说法。黄龙禅师一看吕洞宾走了进来,便喝问道:‘来者何人?’吕洞宾答道:‘云水道人!’黄龙禅师紧接著又问:‘云尽水枯时何如’吕洞宾茫然无对。黄龙禅师说:‘既答不上来,请你问我吧!’吕洞宾随即问道:‘云尽水枯时何如?’黄龙禅师大声回答:‘黄龙出现!’云尽了,水也枯了,自然就见到‘黄龙’了。吕洞宾要把他的水放下、云也放下,一句话、一切放下,明心见性,彻底空去,当下即可见性成佛。这正是经》所指示的。一切无所得,才能直趣无上菩提。
 
‘空’与‘真如’等等,都是佛教中最常见的重要名词。在一般人看来,‘空’是消极的一面,‘真如’是积极的一面。但若说到家,实则空即是真如,真如亦即人们所说的生命,这是并不含混的。以成佛来论,成佛以后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呢?如果没有了,那么,累劫勤修,所为何来?又有谁能来兴慈运悲,又怎么度众生呢?然而,我们一点也不用怀疑,要知道般若是干什么用的?般若不是别的,恰是证空、证真如的慧,而在此外,慧即是空、空即是真如,真如即生命本体。开悟便是点燃了生命的火炬,慈悲便是生命的光芒,舍己为人便是涅磐。几百年来,由于佛教指导思想的错误,致使佛教之趋势,态度是消极的,教理是枯燥的,活动是呆板的,总之,对社会的贡献大少了。唱的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高调,而实际上是把释迦牟尼佛原来积极为人的精神丧失殆尽(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专门谈)。因此,我认为在讲道最高范畴的时候,应当提出‘生命’这个具有活力的表相,从久已沉浸在一潭死水中把‘空’和‘真如’呼唤起来,使其与生命联翩齐飞,体现大乘独往独来的精神。我们知道,释迦佛原来就是一位非常活泼的人,他能够放弃一国之主的大权,而去出家修行,试问:人类整个历史上,像佛那样难舍能舍的究竟有几人?佛参访了印度当时很著名的好几位仙人以及种种外道修行者之后,竟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的,请看这是多大的气派!六年苦行,于生死大事一无所获,便毅然舍弃,结跏趺于菩提树下而开始了新的内征,请看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毅力!、更是何等的智慧哪!
 
佛大彻大悟之后,首先就去度化他的两位老师,半点儿也不含糊,因为他实实在在地掌握了真理。
 
现在,有些人对禅宗妄加指责,殊不知佛本人就是一位具有科学态度与反抗精神的‘逆’劲十足的人,本来非常活泼的佛教,越来越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这里,我再次申明:所谓开悟,就是取消了主、客观的对立性。开悟就是证悟了空理,也就是见到了真如,更是见到了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因此,一旦真正地证悟了以后,一切的矛盾盾当下即化为和谐,到这时候,哪里还有什么对立可言呢?
 
大乘十地中,第一地就是‘欢喜地’。无量的不可尽述的喜乐都在开悟之后才得以享受。那时,你才会真正地认识到出家并没有吃什么亏。开悟是何等的高级和妙不可言的享受哪!我祝愿众位同学早日开悟!
 
以上的大段话讲的是证悟,不是解悟。解悟是不能触及生命的根本问题的,而证悟则不然,曾经有这样一个公案:马祖有个大弟子叫百丈,马祖每每拿著一块烧饼问百丈,‘这是什么?’百丈不敢回答,是烧饼吗?──那又何必问呢?不是烧饼吗?但这又是什么呢?如是经过二三年的时间。有一日,马祖指著一群正飞在头顶上的野鸭子问百丈:‘这是什么?’答道:‘野鸭子!’接著又问:‘哪里去了?’答:‘飞过去了!’马祖紧步上前狠狠地拧著百丈的鼻子,百丈疼痛难忍叫道:‘唉呀!和尚,受不了啦!’马祖说:‘你不道飞过去也?’百丈回到寮房,放声大哭,同参问是何故?他说:‘老和尚把我的鼻子狠狠地拧了一下,叫我痛彻心髓!’同参慌忙出来报知马祖。马祖说:‘你再回去看看!’他回来一看,百丈却又呵呵大笑。同参问他:‘你为什么刚才哭,现在又笑呢?’百丈答道:‘刚才痛,我才哭的,现在不痛了,所以我才笑的。’请思考一下,这哪里是从语言文字上讲道理所出现的情景呢?而禅宗正是施展这种手段,通过实际生活,真正地触及到你最最用心却又总未打通的地方,或纵或夺,当机指点,就把你的生命之火给点燃了。
 
再举一段公案:唐时有位夹山法师升座讲经,有一位听者当场问道:‘何谓法身?’夹山答道:’法身无相。’又问道:‘何谓法眼?’答曰:‘法眼无瑕。’这时,在下听经的道吾和尚微微笑了一笑。夹山忙走下台请问道:‘长老!我讲错了吗?’道吾答道:‘我看你并没遇过高手。你现在去距此不远的河边问那位撑船的船子和尚。’夹山即便来到河边,船子和尚问道:‘所住何寺?’夹山答道:‘是即不住,住即不是。’船子一听,便把手中的竹竿放在水里说道:‘垂竿千尺,意在深潭。’猛举竹竿又问:‘离钩三尺,子何不道?’夹山刚要摇头,船子竹竿一横就把打落到河里,夹山方举首,船子举起竿来又作打势,喝道:‘快说!’夹山从河里上来,就拜倒在船子和尚面前说,‘我懂了。’接著又问:‘我怎样才能保任我所得的呢?’船子说:‘有佛处莫立脚,无佛处急走过。’夹山转身便走。但他走了一、二十步远又回头看了看,船子问道:‘你还有别的吗?’接著就扑通一声,一头栽到河里死了。请问,船子到底传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传授呢?夹山得其所传,又有什么贡献呢?但船子却为此而舍生。这里所传授的东西,一定比他的生命更有价值。船子把夹山的生命火炬点燃了,船子就是夹山,这并不是单单地懂得一点道理哪!到这时候,船子死去与夹山活著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那一竿打下去,就已把他们师徒的生命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了,所以我提出生命这个根本问题,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这样的道理,唯有禅宗才能把它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佛所征悟的境界和盘托出。因此,我们只有彻底放弃文字相上的执著的解悟,趋向直指心地法门的证悟,才好一念回机,便得见自己无始劫来的‘本地风光’。

{返回 贾题韬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开悟 第十三讲 禅宗的开悟(四)
下一篇:论开悟 第十一讲 禅宗的开悟(二)
 论开悟 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
 论开悟 第十一讲 禅宗的开悟(二)
 坛经讲座 坐禅品第五
 坛经讲座 护法品第九
 论开悟 第十三讲 禅宗的开悟(四)
 论开悟 第六讲 唯识学的开悟(中)
 论开悟 第二讲 教下的开悟
 坛经讲座 忏悔品第六
 坛经讲座 决疑品第三
 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倡导无欲而不是禁欲[栏目:法清法师]
 每个人都有死的时候[栏目:宣化上人]
 学佛问答 第三五卷[栏目:学佛问答·净空法师解答]
 禅之密 中脉法[栏目:法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