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50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
  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主张坐禅,有的禅师则反对打坐。又因主张「以心传心」,直传佛的心印,而称佛心宗。禅宗宣扬释迦牟尼在灵山拈花,其弟子迦叶微笑,心心相印,以心传心,是为嗣法方式。「以心传心」的心,指佛心,自心。意思是师父与弟子本着同一的佛心,以心领神会而完成授受。这也叫做传佛心印。弟子为师父当下直接认可而得到的心印称为「正法眼藏」,即是得佛教正法。被师父直接印可的徒弟可以相承嗣法,为嗣法弟子。如此由师父传弟子,弟子传徒孙,一代一代内证传承,构成禅宗的「法脉」。禅宗的特征通常被概括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注释:《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大正藏》第47卷,495页中。〕「不立文字」即不依据文字,不依据经书。三论宗吉藏也有「不立文字」的说法,而「教外别传」却是唐代中期以后禅宗的特色。「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说的发展,它并不是与经教完全绝缘,而是强调在传授上不依文字、言教,即另有「心印」。故禅宗又称作别传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探究、彻见心性本原,以成就佛果。可见禅宗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原为主旨的。
  从历代禅师的著作来看,禅宗并不关注如何认识世界,以满足外在需要的问题,不关注世界观、宇宙论的问题,它在这方面的理论贡献较小。唯有对禅修方法极为重视,探讨、辩论和创造甚多,棒喝、机锋、分案、古则、话头、默照,甚至呵祖骂佛等教学方法和参禅法门,令人目不暇接,而这形形色色的禅法,都是从心性思想发挥出来的种种机用。禅宗的种种接化,修行方法,不同的途径,也都是以达到见性成佛为目的的。由此,禅宗对于心性的内涵、本质,心性与成佛的关系等问题,也作了极富特色的论述。我们只有结合禅宗心性思想才能理解其禅法的真意。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流派,归根到底也是讲如何了生死,如何解脱,如何成佛的问题。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独立主体。向往与自然同样具有永恒性、无限性,向往与自然的同一,是人的最深沉、最强烈的内在愿望之一。而现实与这种愿望是对立的。禅宗的禅法作为一种生命的智慧和艺术,正是力图为人们实现这种向往提供方案。禅宗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下,转向重视人的现世,重视此岸,并着重从人的心性方面去探求实现生命自觉、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的问题。禅宗视心为人性的主体承担者。禅师们既重视心,也重视性,并把心性结合起,从而也就把心看作存在的范畴。他们把实现自我觉悟,开发自己心灵世界,作为人生的主要任务和最大追求。强调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实现自我超越,解脱烦恼、痛苦和生死,成就为佛,即在有限、短暂、相对的现实中实现无限永恒、绝对。
  由上可见,禅宗的心性论是禅修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禅宗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禅宗的全部理论的主要旨趣。
  禅宗的心性论是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而这种情况又是和禅法的演变、流派的分化直接相关的。从中国禅学、禅宗思想发展史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阶段:一是从印度禅法传入,尤其是菩提达摩推行「理入」和「行入」,亦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禅法以来,一直到弘忍时代,提倡凭借经典,重视整体佛法,以求参禅成佛,可以说是准备时期〔注释:这样的分期并不排斥称达摩为禅宗的初祖,也不排斥通常称神秀一系为禅宗北宗,慧能一系为禅宗南宗的传统说法。我们认为,从主张性净自觉,顿悟成佛等方面考察,彻底中国化的禅宗是自慧能始。在禅宗史上,禅宗这一名称是在慧能百年后即9世纪才开始出现的。〕;二是从慧能开始提倡自性清净,超越文字义解,直下彻悟心源,顿悟成佛,可以说标志了中国化禅宗的形成。随后并分衍出五家七宗,门叶繁茂,兰菊争艳,禅宗臻于鼎盛,可以说是兴盛期;三是从宋代以后,禅宗思想,包括心性思想趋于停滞,由守成渐至衰退,可以说是守成期。对于禅宗的心性论,我们主要是论述准备期和兴盛期,特别是兴盛期的思想内容。
  考察禅宗的准备期和兴盛期的心性论,可以了解到,佛性,如来藏心或真心是这两个时期禅师心性论共同的思想内核。他们都认定众生具有如来藏心或真心,由此也都提倡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心性修持,以求证悟成佛。这其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准备期,禅师多偏于真心与妄心的对立,强调去妄求真,灭妄存真;而兴盛期的禅师则强调真心和妄心的统一,甚至不讲妄心,主张直指本心(真心),顿悟成佛。这是在慧能,尤其是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以后,与慧能以前的禅师的心性论乃至整个禅学教义的主要分歧所在。其次是在预备期有牛头法融「无心为道」说与道信、弘忍等人「即心是佛」说的对立,而马祖和石头二系,尤其是石头系则把两种说法调和起来,融合为一种有别于以前的新的心性论。正是在继承、扬弃和发展以往心性论的基础上,正是强调众生本有真心的决定作用,慧能及其门下得以相应地运用简易直捷的法门,而在传播禅法上取得巨大的胜利和成功。慧能禅师之成为晚唐以来禅宗乃至整个佛教的主流,不是偶然的。
  至于慧能一系把真心与妄心统一起来,在禅宗思想发展史上的作用也是复杂的,它一方面有助于禅师从现实活动中提升心灵境界,一方面又易于使禅修活动流俗化,从而失去心性道德修持的榜样作用,这也是历史事实所昭示我们的。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出版座谈会纪要..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节 南北朝..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六节 一心为宗..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二节 法相唯..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一节 心、自心..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一节 明佛种性..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三节 大乘佛教瑜伽..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四节 ..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身病苦从何来?[栏目:宣化上人]
 印光大师殊胜开示的句解之一[栏目:张秉全居士]
 金刚阿阇黎九世班禅大师时轮金刚开示录之显教开示录[栏目:觉囊]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44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南京大学博士论坛问答[栏目:索达吉堪布]
 109 行医与学佛[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为什么会认为一切皆空?Why is it held that all things are empt..[栏目:一问一智慧 Buddha-Dhamma for Students]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五)[栏目:杂阿含经]
 南传法句经 第三:心品[栏目:南传法句经[白话版]]
 古代信徒事略[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