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37

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一切所求”,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话,实际不是。前面大义门中讲到——顺性可以满足十方九界众生的一切需求,予一切众生真实究竟的利益,是一个圆满的给予,能使三恶道免除恶道之苦报,使三善道免去迷失,使三圣道免除不究竟,即满足他们的一切究竟愿乐。那么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这个“故”,揭示了性显性用,说明不是我们妄作妄为的结果,而是一个性德的真实。所以庄严一切所求功德成就,即是性显性用的一个揭示罢了。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许多人问世俗的愿望能不能满足呢?实际是能满足的。

我们都知道,往生有二种——往向与返向。若往向,我们说是往生彼国。若返向,  是以彼国功德回施众生,回施众生亦是往生。一个是与不安的有情说往向往生的善巧,与已经于法抉择的有情说返向往生的善巧,在自利利他的作为中得到法的满足。

对于满足世俗的愿望,在返向往生这个教法中,是许的。如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中说——“修短自在”。

有的人在这个娑婆世界有许多杂染的贪图、未完成的世俗心愿,这类人往往会说等我把世俗的心愿完成了再去学佛。《四分律藏》中举例说有外道,看到年轻沙门,就说,哎呀,你们年轻啊,年轻时要好好放逸,行五欲之乐,老了再去行梵行,那多好啊,世俗也有,出世也有了。这实际是过去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体系,即年轻的时候就要有事业、家庭、作为,然后到四十五岁左右就都要出家,摒弃一切,去做一个梵行者。在印度,出家(不仅指佛教中的出家)是很高尚的行为。

       阿弥陀佛教法中的返向往生,就是于往生心智抉择者,可以去偿还自己的世俗意乐愿望。你说是不是用“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把我们给勾过去,下面到底能不能完成呢?能完成的,这一点大家要放心,这是阿弥陀佛在此殊胜教法中的一个真实作为。但往生是主题啊,往生这个主题不能丢,往生安住彼国,不违安养,返向十方世界完成你的世俗愿,是可许的。实际许多人都有很多世俗愿望,心里都在打世俗的鼓,嘣嘣嘣嘣,天天都在想世俗的事情。那你先要把往生这个大的愿望解决了,就是有不退转的法益了,再到娑婆世界完成你的未了情未了缘未了事未了作为问题的

你说我就沉沦沉沦,把自己的业做完才好呐。业是做不完的。但我们要是往生彼国以后,回来再处理这些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事,没问题了,那就可以做完了——因为你已经觉悟了,再去偿还还这些业债、情债、事债等等,没有问题了,你没有畏惧了,你不会埋没在里面永远不能出头了。因为你大事已毕,你得到自由的觉悟的善巧,你有不退转的摄护你在这个娑婆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可以作为了不要说这一生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你多生多世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都可以解决。你可以去找他(她),做什么呢?拉着他(她)就往生了。要不然在这个世界上纠缠,你找他(她),他(她)找你,又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了。

未了的事,未了的缘,未了的情,都是纠缠不清的,那我们往生彼国极乐世界,以短自在身再来这个娑婆世界了这些未了情未了缘未了业,就我们渡脱众生利益有情的方便了。这个法真是不亦乐乎的,你看出世入世都完成了,太美好了!许多方法你梦都梦不到,你可以于十方界做道场了,你可以将此身心奉尘刹了,你可以不怕世俗了,为什么呢?——你已经在不退转地得到了究竟的认知、安住,你有极大的方便,可以分身到无量的世界,去实施无量的教法,交流、认知、偿还等等,都是没问题的。而我们如果在这个娑婆世界沉沦,就容易迷失堕落,不可自拔,自救之力尚没有,怎么能利人利世呢?怎么去偿还你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呢?偿还不了的。人人心中都有世俗愿望,你就大大方方地放在那儿吧,往生以后再说。它在我们记忆的如来藏、意识海、阿赖耶实中不会泯灭的,你放心吧,你先去成佛,再去度众生,众生无边。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在往返二种往生中是一个很实际的教法。第五门的修持,最主要就是安住于佛陀的本愿,随顺着佛陀于往生的住持与加持,回入娑婆世界,虽然自身尚没有究竟完成这样一个作为,但是现身中、现世中,返向回施着阿弥陀佛的殊胜教法、国土的庄严,饶益着周边的有情,令其走出迷途,往生彼国。

        这是个修行方式,就是说我们在现世中、即身中都可以完成我们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你抉择一下就可以了——若是与我有缘有情有事,往生彼国再说不往生,不能说了,可能就有方法要不然以你这一生的修持,了不掉啊!太多的纠缠,太多了,说不清道不明,一天一夜的想法都无量无边,你怎么解开呢?所以说一起往生彼国,让阿弥陀佛来给你述评述评,阿弥陀佛一“点评”就好了——阿弥陀佛灌顶授记,那我们就得方便了,得大总持门,于一切世界得方便。

我们的娑婆世界纠结太多太普遍,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就是一个快乐的念佛人,在出世入世二法中,我们大可以放心地去修持,去认知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主体问题解决了,次要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的,我们在喜悦的智慧的平等的安心的情况下解决,去认知,面对,成熟。这样我们作一个世间出世间的无畏的修行者念佛者智慧者具有慈悲善巧者、不退转者那在这个浊恶世间真是一个巨大善缘。

娑婆世界虽然是五浊恶世,我们一旦遇到了念佛这样一个完整的教法,一种令人心璀璨的教法,令心智舒展的教法,令我们不再畏惧的一个威德的教法,我们真正去实践它,就会变成一个快乐的人,在这个痛苦的世界变得快乐,在这个浊恶的世界变得清净,在这个迷失的世界变得觉悟明了,那这个世界太需要我们这样的念佛人觉悟人,具足慈悲的清净人。不是自封的,是因为在法的加持下,在法的实践下,在法的作为下而成熟了这样一个自他二利。

如果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当然是很好的,但净土这样一个法则,如果认真实践,在我们这一生中都是可以满足我们出世入世的愿乐的。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样一个“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正是阿弥陀佛的威德愿力所成就,此成就是回向一切众生的,我们只要随顺这个教法,这种成就与功德在我们凡夫的生命的现下,就会升起它无碍的光明的力与作用,就会成熟这样的力与作用,就会完善这样的力与作用,使我们走出娑婆世界的迷失困惑,使我们真正在这一生随顺着法教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这个生即现生之生非是生死之生是顺性觉悟之生非是人的死亡与生存这个生是即下心性的认知的再生远离了迷失的再生运用了智慧远离了愚痴的再生不是说死掉了活掉了这种生与死是我们心智依着法则变化,依着择法的殊胜而成就的一个即时的利益也就是即心即是心作心是的一个殊胜功德的善巧的使用。使我们在自业他业中被动轮回的生命变得主动起来,变得自由,变得喜悦,变得轻松,变得有慈悲有智慧了,变得有方便了,不再那么迷失沉沦痛苦挣扎,不再那么敌视了,不再那么大的怨气了,不再那样做了,没有必要,那样太苦了,那是没有必要的一种生活模式,那是一个愚痴者的生活模式,那是没有教法的一种生活模式。而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要走出这样的困惑,走出这样的沼泽地,走出这样的一个令我迷失沉沦的铁围山,我们要把他轻轻地打破,就像文殊的宝剑一样,轻轻地一落,就开了口子,我们就从口子走出来了,要不然在这个世界就是十分痛苦与挣扎的。

往生彼国,云何不可思议呢?昙鸾法师是这样说的:“云何不可思议,彼国人天若欲往生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需供养之具,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也好,往生彼国也好,欲供养他方诸佛乃至一切有缘有情,乃至其他等等作为,资具具足,分身自在,未证佛道,作用就佛陀一样,有那么巨大的善巧神变力、自在力。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虽然没有修证,但假若依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把阿弥陀佛国土庄严殊胜的功德利益回施给每一个有缘,一样可以令一切众生即身中得自在。自在就是远离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的计较攀比,以及在这个世界沉沦的习惯,使我们业习中迷惑中走出来。这里面有短自在的修持,我们往生彼国就有这样的自在力,未往生彼国,安心于此,亦有这样的自在力。你可以去实践,去认知,这是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我们以凡夫心去思议它,那是受到极大的制约的。

所以这个法,是随顺得入的一个殊胜功德,就如百川入海。这百川的水,大大小小的,清的浊的,发源地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流到大海,皆名为海。那我们人类及百千杂类众生,往生彼国,皆名极乐中人,皆得诸乐无有众苦,就同入大海一样啊,咸同一味。

因此我们对往生彼国的主题——我们这一生的主题,就要认识清楚了,它如百川归海,是自然而然、顺性顺势的一个结果,顺佛愿,也就是顺佛势。我们把生命、修行的主题,放在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上,那就会显示性德,我们就会有一个顺势的善巧,就很省力,省力就成就了,不是费力的。

所以我们如果不喜悦了沉重了,就要反省自己——一定是没有念佛,没有随顺佛愿,没有随顺佛力,没有随顺性德之力,我们做违性的事、违佛愿的事了,丢失主题了,那就开始费力了。

这是一个省力的成就。安住与随顺就很省力就活的很精彩。这个精彩是因为我们顺性,顺佛愿,顺无为而的善巧使我们得到了安心与安住。这样的生命就舍弃了造业的空间,舍弃了沉沦的挣扎,舍弃了贪欲的沉重,让迷失攀比也休息下来了。这样的意识法界充满了空净的、光明的、广大的喜悦,就有精彩的内容了,人就开始有智慧的快乐、慈悲的快乐、方便的快乐、无染的快乐、随顺到达彼岸的快乐、自利利他的快乐、不再纠结迷失的快乐。而在种种苦缘中,就能迅速地觉悟,能迅速地了解这个苦是背性的,背愿的,是造作的,是自业他业共业纠缠不清的一种沉沦与迷失,这不是我等所需,不是念佛人所需,是迷者愚痴者恶意相加的一个成就。我们对自己不会有恶意相加,对他人也没有必要恶意相加,造成自他伤害,那我们在念佛法门中就有自他二利的方便,这皆是随顺佛愿而成就。

这样,我们在这一生中,念佛就是我们的主题,往生是我们的主题,离苦是我们的主题,简单是我们的主题,轻快是我们的主题,自利他是我们的主题。那些庞杂的事情、迷失的事情、纠缠不清的事情,交给你往生以后再来吧,现在不要来做,你没有那个力量。所以我们要一个明智的选择智慧的选择慈悲的选择,要悲悯自身悲悯他人的一个选择,那我们就会选择念佛这个主题生活往生彼国的这样一个主题的生活,安心这样一个主题的生活,无染这样一个主题的生活,做这样一个省力者我们真正作为一个念佛人,尽此一生,就这样一个主题。虽然有些业习的依附,就像一条河流有些污水一样,你不用理它,直直地回到大海就好了。你不能说河里有一些污水就不能流了,你就直直地淌下去吧,回到大海你就知道,若净水,若浊水,若是河流的水,若不是河流的水,一旦回到大海都是清净的海水,因为大海能包容我们所有的业与业相,使我们咸同一味。那我们就得极大的方便,入佛智海,这样的一生就够精彩了,我们对的起父母,对得起师长,也对得起国土,那么也对得起自身。

这样一个选择,你不选,你要做为什么呢?所以我们要善自选择,一旦有这样的选择力了,那我们这一生,念佛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很必要的,需要认真的一个生活的主题,那些杂染交织的东西若是对你有纠缠,你一定要警告自己,说我回来再处理你。一定要提醒自己不管是事业的纠缠,感情的纠缠,什么样的纠缠,你一定要警告自己,这个地方不能留步,一旦留步就不能自拔了。所以说先往生极乐世界,回头再处理,此处要警策自己,这不是个苦事,这是极乐之事。

先来完成大事再来完成次要的事情主次分明再普通的人对这一点都能认识清楚的。该做不该做,轻重缓急你要认清的,认不清,你这个人就太没智慧了!主次认识清楚了,我们就知道大因大果了,我们就有选择了。这样虽是凡夫有情,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智慧者。不要小看这个凡夫的选择,凡夫的选择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自他共业暂时一放,去忆佛念佛了,结果如香熏染,久熏必有香气,再看这个娑婆世界的自他共业,原来都是虚妄的,梦幻的,纠缠的,好解决。

这十七种依报庄严,天亲菩萨给我们做了方方面面的表述,希望我们对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有个大的对比。这样我们在往生的路上,往生即下利益上,就抉择了。在往生这个抉择上,对于现实的利益、未来的利益、究竟的利益,我们就会认识的很清楚。若即心即佛,即下就有利益。若心做心是,现下就有利益。若佛力不可思议,也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执著、妄想与纠缠。不管用哪个力量,我们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究竟的利益都会达成的,因为我们的主题不再丢失——念佛忆佛成佛的主题,往生的主题不再丢失了

这样不管用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这三种我们所谓的现缘,我们来觉悟,来认知,来忆佛念佛,其利益必然在每一个生命的个体中,从各个角度表现出来,使我们有法,有喜悦,使我们摆脱了以前迷失的沉重、对立的沉重、攀比的沉重、积累的沉重,使我们逐渐快乐起来,轻松起来,那么人生就变得有意义了,我们学佛也就有意义。别人说你是个佛教徒吗?你说是啊,我是个快乐的佛教徒。

真正作为一个学佛人,你心里一定是快乐的一定是有轻松的起码有轻松的方法。你还沉重吗?你需要沉重吗?你需要去积累那么多挣扎的压力吗?那么多冲突?那么多说不清的幽怨、纠结?那么多。说不完么啊。

通过这个观察,就来号令我们及有缘——

做一个快乐者,一个往生彼国的守护者、实践者,一个现下的轻松者、解放者, 一个具有无染的顺性的念佛人。

我们给自己下了个命令——

我们开始念佛了,不再念自他共业的烦恼了,不再去念纠缠与攀比了。

我们开始念佛忆佛,把念佛忆佛的轻松喜悦快乐,回施给那些念业力,念自他共业,纠缠自他共业的人。

那我们就自己快乐,也要给他人带来快乐。这样我们会笑着生活了,要不然这生活太苦了。 

(岁次辛卯六月初一 2011年7月1日)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居第四十六日(一):当下一念平等安心
下一篇: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
 安居第三十六日(三):究竟抉择人生大事
 安居第二十七日(三):念佛的三种根性——远离生死边见
 安居第五十一日(三):警觉泛空无记的深渊
 安居第七十日(三):业无所属与置换位置
 安居第四十二日(二):修行路上的迷失
 安居第三十五日(一):你心底深处的种子是什么?
 安居第五十四日(二):入佛智海,生不动地
 安居第四日(一):小结“身业礼拜门”
 安居第四十八日(二):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安居第六十六日(二):五念门是完整的意识训练方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栏目:04 经注]
 行禅: 动中之止[栏目:坦尼沙罗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栏目:杂阿含经]
 舍我其谁[栏目:法鼓钟声]
 七十世 嵩乳道密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心中有善才是真修行[栏目:邹相美文]
 子贡赎人[栏目:蔡礼旭老师]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栏目:中观宗文集]
 旧伤复发,受伤部位血液循环不好...[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次第根机者的修学不会一蹴而就[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