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日(三):得念失念皆是佛恩
我们非常庆幸能接触到这样一个教法,阿弥陀佛在十劫前,在西方,成就了一个圆满的报土,来接引十方世界有情,这个举措是震撼了一切诸佛的。
阿弥陀佛立了这样的誓愿——设我作佛,十方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号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之功德,其缘起殊胜,诸佛共赞共助共推这样一个往生的国土。十方九界是个大说法,具体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南阎浮提,这个减劫时代,我们人类,要没有这个极乐世界标方立向,我们人类想修持,想取得其他方法,方法虽十分多,但是多有迷失。
这个标方立向,就是来去除我们大方向的迷失,即所谓去向主题的迷失。去向和主题实际是最困扰我们这个减劫时代的人的,真正对去向问题严格思维的人还是很少的,我们这个世界每天就有十几万人去世,但一般没有我们的亲人,或者说没冲击到我们自身时,我们对死亡的去向或者说对生命的去向一般是很少审思的,总是感觉到事不关己。
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不管是对活着的,或者在生死边缘的,或者已经寿尽之人,其标方立向是十分有益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阎浮提众生未证法性之时,取向是我们的根本所依,我们不管是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一切行为中都是依相而作为的,要是把“相”这个字拿掉,我们就无所适从。
在减劫中,面对这种爆炸性的信息量,人们游走的方便、参学的方便,以及传播法门的无量无边(不管在我们汉地,或者在南传,或者在藏地,现在就佛教这一块,这样的法门就无量无边),善知识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在成长着,表达着,传达着。假设我们没有一个主题——或者修行的主体,或者人生的主体,我们就会因为法而迷失。过去人是因为烦恼迷失,现在人会因为择法而迷失。
所以修行的主题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反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大话题。大部分人都有盲从性,就是说无意识、不自主的意识占据着大部分人的心智。
所以极乐世界这个教法,都从大方面来提示我们,不在小的方面斤斤计较,所谓小,就是九界的分类。他平等地回施九界众生,那是很大的一个方向、一个群体。
许多修行方法,我们这个时代难就难在自我的定位上了,对善知识的定位,对教法的定位,对我们自己修行者的定位是十分困难的。很多人是不能自制的,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状态?自身修行的一个主题认知是什么?现在能真正自觉自明的人也是十分罕见的!不是贬低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因缘太复杂了,信息量的复杂,交往的复杂,法门的林立,人的意识,自业共业的交织,已经造成了很多的错位,很多人会把别人的意识当成自己的意识,把大家的共业变成个人的别业。
我经常听到有人这样问,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我有这么多障碍,为什么我有这么多疾病,为什么我会得这样的恶性疾病等等,或者说在违缘上往往认为自己是独有的。往往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太高看自己了,你想把人类现在共有的业力独占啊。很多人就认为自己就跟别人不一样,实际大家共有的业力相差很少,五十步、百步而已。
净土这个教法就把九界这样一个巨大的差别空间、群体给平等化了,等于把我们浮动的心智、迷茫的心智用“平等”接引过来了,回施给我们一个容易得见、容易接受的一个实践、一个教法。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标方立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十分有意义,要不然我们大部分人在烦恼中迷失,在生死轮回中迷失,在习惯中迷失,同样在法则中迷失,在选择善知识、选择修行的次第上迷失。
净土一法,为什么说平等地普化九界呢?它是唯依佛为师。不管你是什么人,这个“师”就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共同来作证,来称誉这个教法,这样就把我们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将信将疑等许多混乱的思想,以及不可自制的感知力安排在这样一个平等的大地、平等的教法中了。
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信任度(对法的信任,对师长的信任,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对修行次序的认知,都是不清晰的。依佛为师,就使我们这些不信任、迷茫起码说有一个回归的设置。你没有地方去了,你怀疑一切、打到一切、想象一切,都不能安乐了,那阿弥陀佛在这儿等着你,他说“你真没地方选择了,我这个地方还可以给你选择”。这是一个回归的去处,它平等地接纳着一切众生,摄化着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这是十分特定的。
许多教法,有些有情是没办法进趣的。就说走般舟,你读读《般舟经》,实际就行般舟的严格要求来说,它是有群体对象的,是有针对性的,是有要求的。
净土教法全然没有要求。你可以读读《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个教法中是没有任何要求的,他不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什么条件,不是说你自身具有什么条件才能接触这个法。他就是一个平等回施,不作其他设置。许多方法是一定要有条件的,多少都要有,唯有这个教法是平等回施于九界的。
所以说我们遇到这样一个法则,是我们这个时代人应该庆幸的!
你仔细地去观察审思,象我们出家的法则,那要问遮难,不管是轻遮重遮,有遮难是不能出家的,那样于自于他于三宝于道场于社会于佛法住世都不能增益,那么这就有要求。
没有要求的修法,就我的记忆或感知中,象这样全然没有条件的,平等回施的,可能就净土这一法最彻底、最直白。这个无遮的回施,平等的摄化,九界同归,若不是真正的大慈悲,是不会展示这样一个究竟的教法的,所以我们说这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样一个彻底的教法,没有任何的遮盖遮蔽,对任何有情都不做阻遮了,这对种种杂类心智有情无疑是给了一个解脱的机会,无疑是给了一个殊胜的增上方便。
这个平等回施看着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因为它太简单太易行,反过来我们就会设置出来“难信”。这个难信是九界所设立的,因为世尊讲此法唯佛与佛能知。它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了。菩萨声闻犹如从生盲,不能了知这里面的内容,那凡夫怎么办?所以说平等回施是大利,难信,就是说依我们的想象是难信,依我们思维力,想象力是不可涉足的。
菩萨声闻都难信,不能了知,这样一个于一切世间都是难信的法,凡夫有情怎么来进趣呢?阿弥陀佛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因地就发了这样的愿——他方佛土,诸有众生闻我名号,即得二种忍,即信忍与顺忍。
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这个誓愿,我们对此法是没有法生信的。你说“我是一接触这个法就生信了”,实际也是阿弥陀佛愿力威神所摄化,使我们生信的。是愿力所使,神力所加,即佛的智力所加,使我们生信。就象我们能看到东西,并不是我们的眼睛在放光,是太阳照亮了大地,我们才看到东西了,当然要配合我们的眼睛,如果是盲人,太阳照亮了大地,你也看不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这个誓愿力就像太阳一样把整个法界给照亮了,我们只要睁开眼睛,得遇此法,听到弥陀名号,信顺二忍就自然得到成就。要靠修持的话,这二忍可就难了,依教言而说需要两大阿僧祗劫的修持入如来种姓,也就是成就所谓的信顺二忍。而我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摩尼宝号、性德宝号,它就悄悄地回施到我们心智中,使我们这个自性成熟,不成熟那也把它激活了。
实际往往我们有个误区,认为我们信佛、我们不信佛,实际这都是不成立的。信,也是你的一个想法,很快就变掉了,不信,也很快就变掉了。不相信你看你的念头,你的信与不信,往往是根据你的感知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有一个什么稳定的信与不信的力量——我们称为信根信力,往往凡夫有情不成立这个东西。
所以我们得闻极乐世界的这个教法、阿弥陀佛的这个殊胜的功德名号,使我们直直成就了往生彼国的种性。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家本国,是真实不虚的,就等于阿弥陀佛依愿力、依威神力、顺应性德力,给我们种下了一个往生的必然的种子。这个种子当然是顺我们的佛性而回施、印契、成熟的,没有增减我们的心智。要是没有这个愿力顺性的回施,我们就要有两大阿僧劫的修持才能成熟这个种性。所以其难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就在于——佛陀直接回施给我们这样一个殊胜不可思议的大利,即惠以真实之利。
我们主要是没有证知,要是有所谓的宿命明,或者所谓的天眼明,你看到那些无量无边的修行者累劫修持的艰辛、证得这个信顺二忍的极漫长的过程,在看阿弥陀佛依愿力顺应我们的性德回施给我们这样一个真实之利,直接让我们的种性成熟,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大慈悲,那我们心中会有什么想法呢?因为我们对久远的过去没有了解,对那些修行人累劫修持的艰辛不了解,我们这一生也可能坐那几分钟、几个小时,学习这几天,我们感到辛苦,拜拜佛、磕磕头,就感觉到辛苦,天气稍微有一点热,出点汗就感到辛苦,莫不了解我们无量劫轮回的苦有多少?而出离这个苦海需要有多少次的修证?多少劫的修持?
主要是我们不知了,所以说遮蔽了我们的观察力。我们没有这样的观察力,就会麻木不仁,认为阿弥陀佛给我们是理所当然的,就像父母给儿女财产一样,这有什么呢?理所当然的。我们有佛性,佛顺着佛性给我们不是正常的么?这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就造成了我们对法生不起稀有、感恩的感知,那么法益在我们现有的生命中就会很难成熟。虽然遇到极为稀有的教法了,我们还当成一个平常事,一带而过。
这个信顺二忍,实是闻名而得,实是阿弥陀佛依其顺性的愿力,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成熟了我们这样这样一个闻名,成熟了我们这样一个信顺二忍的种子。阿弥陀佛还怕我们在这里有疑虑,他就发了这样一个愿——设我得佛,他方世界诸有众生闻我名号,皆得总持。什么叫总持?就是于一法而生起具足这样一个随顺或者修持。那还是为了补助这二种忍。当然他方菩萨就简单了——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一句话就结束了。
我们在凡夫地的有情,信顺二种功德实是来自于阿弥陀佛顺性的回施、平等的回施于每一个听闻众生这样一个成熟的过程,而不是我们信与不信。这个角度一定要有一个回转!若不回转,我们就没有丝毫的感恩心,就认为我在修行什么,我能怎么样,结果道德善根无所增长。因为没有感恩心,你的种子就不能得到滋养,那种子就会枯萎——自大自慢就会使我们这个信顺的种子、如来的种性枯萎掉。自慢就造成了认为我们自己有佛性这样一个自慢心,它没有成熟,你用自慢去占据它,它就开始枯萎,信顺二德就会从我们生命中消失掉,被你那个自慢,或者自卑,或者自以为是的东西悄悄地又掩盖起来了。
净土这个教法十分独特。我遇到过很多念阿弥陀佛十几年、几十年的老人家,给我回馈的东西就是“临终不能往生“这样一个话题。不要说他有信顺的东西了,他都是在自己的业力——念念的执著,念念的感知回顾上用功夫,而没有在阿弥陀佛的愿力上随顺,在阿弥陀佛的功德上随顺,在阿弥陀佛这种不可思议的慈悲上去随顺,所以修行一年又一年还是在自己业力中打滚,在自己的业力中徘徊,在自己的感知中徘徊。一谈论起来了,大概就是我业习重、业障深、功夫不够,反正主题就是我的业力,我没有功夫成片,我没有达到什么样子,我犯某个戒了,我这个业障深习气重,都说的很中肯,但是用这很中肯的思想否认了阿弥陀佛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愿力、功德力,把我们念阿弥陀佛、随顺阿弥陀佛功德这样一个修行的主题思想给丢了,而去找自己的感受,找自己的业力所测试的对象,那么就回到通常修行的方法了。
因为净土这个教法是载负众生,佛力住持令众生得不退转的教法,而不是我们每个个体怎么样的作为。这个分水岭他就是不分开,混到一起了,他很真诚地表达他不能往生,那你就很痛苦了,因为什么呢?他很真诚地说我的业力很深厚,那我们自己一想,我们的业力也很深厚,他说他功夫没有成片,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没有证得三昧。这都又回到所谓的自我业力的测试上了,而没有随顺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化十方九界众生不舍的这个力,不去运用这个力,随顺这个力。所以我们就随顺了业力执相而迷失,即执个体的业相而迷失在业相之中。我们对业力的执著是十分十分的顽固。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彻底地揭示了法性的平等性,载负着一切众生,摧毁了一切业障的蒙蔽!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本身就是摧伏摧灭我们对这个业力的执著。
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反复讲呢?似乎基本每天都要讲呢?——因为这个烙印太深了,这个主题的主流太重了。我昨天遇到一个居士很中肯地跟我讲他的修行方式,他说“我要好好地忏悔自己的业障”,都很中肯的这个话,很感人。但是说我们好好的去念佛忆佛、随顺佛愿、信顺佛力的这个概念没有一丝!
那就象我们要徒步走到极乐世界一样困难。我们要徒步走到美国都很困难,就要跨过一个大洋,但我们坐飞机就很简单了,这一个飞机可以载负着西方人东方人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黑种人白种人,不管什么人你只要坐上飞机,它就可以把你载到。但很多人站在一边说,哎呀我过不了这个太平洋,这太平洋太这不好走了。那第二个一来一说,是啊真过不去啊。第三个人也说,哎呀是过不去。你看这黑种人这么有力量他也过不去,白种人白种人这么高大也过不去,因为太遥远了。
旁边停一架飞机说,我来载负你们吧,我一个小时可以飞一千五白公里。
你说不行,我还有很多业障。其他人说,我也有很多业障。
他说上飞机就可以了。
你说不行,我要把业障忏悔完再上。不忏悔完业障我怎么上飞机呢?
这道理都讲得很好,但是就徘徊在不能起飞的这样一个困难的境地,就是说你改变不了自己的现缘。因为你在自己现缘的业力空间中不断徘徊,怎么徘徊也走不出去的。你假设是坐上飞机了,起飞了,已经飞到一万五千尺的高度了,你就知道你原来那点业力就是古德们讲的那样如洪炉片雪、日轮照霜,象大太阳照着那一点霜,你还不自觉就化掉了。
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业力当下,是很难走出来的。所以我一遇到这些很中肯的,很如实的在表达着自己的业、表达着自己的障碍、表达着自己的习惯这些菩萨们,我都很感慨。阿弥陀佛分明说我来取代你的业力,来接度你往生彼国,实际说——让你放下你的业力,偿还你一个清白,你的本心是清白的,你的佛性是具足的,我来给你印契,你从这个具足起修,你从这个清净起修、做人,你看看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很安乐?是不是很清静?是不是有快乐的东西呢?解放你过去所有的习气的包袱,烦恼的抱负,恶业的包袱,所知的包袱。你有佛性,我依愿力来让你的佛性来起作用。
他说不行啊,我业力深啊。
这个话就又回来了。又回到什么地方来了?——我们对自己业力的执著。
所以念佛人不去念佛,不去随顺佛陀的这种闻名即给予二种忍的功德,即信顺着你与佛无二无别的性德,那你的作为永远就在你的业力上徘徊!不相信你今天忏悔清净了,明天你的业力又会反复出来,习气又会反复出来,也可能少许清净,也可能你会证得圣道,也可能你会进入到某个状态,但这都是九界的业力,都不足以成就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究竟功德这样一个大利。
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这个净土教法中,九界之善都是少善根!你若不这样去观察,就会迷失在我们现行的善缘中自以为是,或者在恶缘中自我蒙蔽。因为《阿弥陀经》中讲的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会认为我们的修行是大善根,有的人说印经是大善,那个功德最大,有的人说放生……,反正他得不断地找这个大的善根,就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阿弥陀佛的愿力是具足二种忍的功德,三种忍的功德,你是菩萨,听闻就得三种忍,你是普通凡夫,听闻就得二种忍!这个功德有多大呢?信顺的善根,这个善根是具足的善根,是本净的善根,是贴切的、究竟的一个印契,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菩萨们,这个地方你要是认识不清,我们就会返回到太平洋这个海边,不管是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棕色种人,站在那个地方就都说不能到太平洋的彼岸,过不去。就地球上的这么一个海洋你都过不去,为什么呢?你自己的力量不够。你说我要建一个很大的船,那你就自己做吧,你要费很多功夫,也可能你造得起,也可能有的就造不起,那阿弥陀佛不管我们造得起造不起,平等地给我们回施。平等回施这个教法,稀有就稀有在这个地方,不管你造得起造不起,他就平等摄化,何以故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平等回施众生,令众生咸得往生彼国,得不退转。
平等回施与平等摄化,在净土的修持中这是一个最大的利害关系。
往往在我们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我们就像一个步行者,我们会检讨自己的身体——哦,我没有这么多资粮我走不到的。——他首先就拒绝到达目的地这样一个信赖,这样一个结果。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教法,不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没有要你有什么样的体力,要准备什么。当然我们过去接受的教育是什么呢?说信愿行三资粮。最早在我们中国传播的净土一定说信愿行三资粮,你要不具资粮,你不能往生。所以说很多人就开示查自己的资粮了——看自己本上存多少钱,存多少粮,有几斤粮票,能买多少粮食,能走多少,看自己的体力锻炼的怎么样,大部分一看就打叉了,说不能往生。为什么?资粮不够。
而净土的教法,不管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这样的根本经典中了,都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彼国,都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住持得不退转。
我们把净土划成两个部分,这样区分一下(如下图)。
虽然佛力平等摄化着一切众生,但有一类有情没有自力行持他不认同的,这个不认同就是资粮教育。
信顺佛力这一类有情,他只是被载负了,被放在这个愿力船上去了,他就不管了,这一类有情就是所谓的念佛者,念佛信顺佛愿佛力。
前一类信顺的是自己的业力、所行力、资粮力,这个没问题的,自力的行持也没问题的。
一个是念佛的认同,一个是自力的认同,都在佛力的普摄下,这是真实不虚的。
信顺佛力这一类,即下就被佛力摄化,他随顺佛力,即下就得不退转,这个是即生利益。印光法师讲即下即得往生。这是现生的利益。
信顺自力者是一定是死后了,得不退转。那为什么说死后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呢?他死的时候才放弃自力,这时候佛的摄化才能成就。
为什么早期念佛的基本上没有青年人呢?就是因为大家都讲这个死后的事,不讲活着的事,所以年轻人就不接触净土,今天一个居士给我发了大量的信息,就谈这样一个东西,说阿弥陀佛是死后了怎么样,药师佛是活着怎么样,要不然我今天就不这么来讲了,我感觉到还是需要再讲。
这个分水岭不是一个截然的分水岭,它可以交织的,因为在不定性的时候,有的人跑过来,说念佛忆佛真好,安稳,顺佛安心真好,一会儿他又跑到自己的业习中了,他就感觉到不安了,他说死以后再说吧!又开始徘徊了。那么这一类的人,真是累了,有时候遇到随顺佛愿这样的教法也会跑过来。
自力行持这里面就有三辈九品。因为他有自力所行之局限,或善或恶,或进或退,资粮足与不足,他给自己判定三辈九品,这个是没问题的。
信顺佛力者,就没有品位之说,就是佛告阿难——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一念往生,这一念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也不是活着也不是死着,跟这个没关系,就是信顺佛愿力故,即被佛力摄化得不退转。信顺佛愿,心与佛愿相应故,一念之下即得不退,这个就是即下不退转的实质的利益,即下安心,因为什么呢?与佛愿相应了就安心了。所以“十万亿佛土一念信即是”,这是真实不虚的,因为我们的心广大无边,诸佛如来的心广大无边。那么这一念随顺佛愿,心与佛愿相应了,就得不退转,心念不退转,你随顺之时就是不退转。这个是没有品位的,乘顺佛愿,直生报土。自力行持,多是边地疑城,因为或信不信。
今天让大家对比对比并不是有其他意思,主要是这个地方很坚固,我们若不去不断地分析,这个概念十分的坚固,会遮蔽我们的心灵。这里没有什么好坏,你说我就是个自力的支持者,这个没有问题的,你就那样去慢慢地看自己的作为就行了,看你安心不安心。
念佛者,依信顺佛愿,或者依心与佛愿相应为安心方便,他即下就得到安心的方便了,因为心与佛愿相应了。
自力者,心与业力相应故,多在业力中徘徊,就是在自己的业力作为中进啊退啊,信啊疑啊,徘徊的比较多。
自力没问题,但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认为否认了自己,那可不得了了,哪怕是恶业善业都受不了,就象坐在飞机上他也要蹦几蹦,为啥呢?怕自己忘掉了自己。佛力载负着,他也不安心,他要蹦几蹦,不愿意宁静地做一个闲人,不愿意休息下来。没问题的,你可以作为的。
所以说,一般安心人他都去赞佛,不依得失心而修证佛法了,感恩佛陀,赞叹佛陀,供养佛陀,供养现前有情,为什么呢?他没有事情了。
自力修行者往往表现的极端自私,他一定会很自私地说谁也不要耽误我的修行,我一定要修行到某个程度才行,大家一定要为我服务,我是世界的中心,因为我要了生死,我要往生,你们都得为我服务,他是所有的东西都会放弃,干什么呢?就为自己的行持。这样的人你一定不要惹他,他要正在修行,你惹他,他会跟你翻脸的。
信顺佛愿这一类念佛者,你要惹他了,他会跟你说,你信佛吧,信佛很有意义的,信佛很轻松的。
这个不是可笑的事情,这是很现实很现实的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用哪个方法来实践佛法,实践净土,我不推荐,我只说可以来对比对比。
这一类三辈九品的实践者,边地疑城者,多有徘徊,现下多不安心。不信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你可以去问他,他基本上这样行持的,他说他安心,你吓唬吓唬他,他就不安心了。
信顺佛愿念佛者,谁吓唬也没有用,因为啥呢?他信顺佛愿了,心与佛愿相应了,他已经被载负了,你再吓唬他,他不理你,他说不要吓唬我,你吓唬你自己吧。
前一类人经不住吓;后一类人是吓不住,除非自己吓自己,为什么呢?一违背佛愿,想想自己的业力会害怕的,那么一念佛,心与佛愿一相应,刹那相应,心智的安乐马上就现前了,
这就作为一个分水岭,我们来看一看这两种修行净土念佛的状态,但这都为佛力所摄,没有佛力,他再自力他往生什么地方去啊?只是顺佛愿者容易安心。
所以,皆在佛力的普摄下,念佛法门中分出来这一类“安心起行作业”者,安心就是依佛愿因缘作为安心的方便,即“得不退转”这样一个安心。在这个不退转的愿力的摄化下,与这个愿相应,得到了安心念佛或者信顺佛愿念佛这样一个方法,这是一类修行者。
再一类,就是所谓的自力,根据自己的资粮、业习、作为等等,以求死后往生彼国得不退转,现行多是徘徊,多是不安的这样一个状态下的修行者,当然也有进趣安稳,这个地方因为不究竟,他有进趣,或者增上安稳。
信顺佛愿者是究竟安心的。这个心一安就彻底安了,就是有颠覆也没问题的,只要是安就是究竟安,因为是信顺佛愿依佛的果地觉为安心方便,所以这个安就很彻底,没有保留。
自力行持者,安心是相似安心,他有进趣,或者称为增上安心,在增上的修持上能安心,稍微不增上、功夫一退,马上就不安了。
顺佛愿念佛者,是究竟安心的,因为是依果地觉为因地心,依佛愿与自心相应为安心,就是为发心之缘起,实际这就是说的发无上菩提心者。
依自力念佛者,大概的是为了死后往生彼国的这样一个死后的因缘。所谓的死后,就是这一生的资粮积攒,回向往生彼国,到死亡这一刻,佛来接引往生彼国。
顺佛愿者有没有死亡呢?也有死亡,但他现下的利益是有了,死亡,爱死就死了,不爱死他就继续活着,但他是安心的。
依自力者,就像曾子一样,没到死那一刻是不会安心的,为什么呢?再也没有可犯错误的机会了,这样他才能安心。
这是两大类的修行,这个分水岭,实际在过去历史上是有判定的:
自力行持,这一类的修行我们称为“远公流”。远公大师在世的时候,那个时代的人自力还具足,远公大师在禅定中三见阿弥陀佛世尊,他有那个功夫。
中间,不舍万行,又回向往生的这一类,称为“慈愍流”。
顺佛愿念佛,这一类称为“善导流”。
过去称为三个流支,是净土修持的三种流派,大家都基本上比较认同这种说法。
但善导流的修行方式在这个时代,我认为比较对机一些。
这个时代,慈愍流的人少一些。这一类的人是比较善良的人,或者说要有持戒、精进这样的空间与团体的人。
远公流的的人群比较受制约,但现在这一类的人比较多。
善导流的人群不受制约,这一类是不分善恶男女大小是非的,大家都依佛因缘,如昙鸾法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同一念佛无别道。不管是谁,来念佛的人都可以,依信佛因缘而念佛。依信自力因缘而念佛,他也是在念佛,但他相信的是自力所行,这个没问题的,此处没有任何表态说反对自力或什么的,只是说你可以评判一下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你自己,比较方便。
善导大师提出来的是“安心起行作业”,就是说一定是在安心的情况下去作为的,“远公流”一般提的是信愿行,是从常规的信愿行下手的。角度不一样。你说传到现在了,大家不都在大谈信愿行三资粮吗?这个没问题,不能反对,只能说这是流派不一。我们不能扼杀其他流派的教法。象这个慈泯流,一般不提,它就是不舍万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实际上我们大家的作为基本上都不舍的,象出家人到寺院里学习啊,作诸善缘啊,都在回向于极乐世界,但是善导流的根本是依愿力得以往生,回向不过是不留轮回果报之因缘罢了,就是不把我们的善根福德残留在三界作为轮回的资粮,而是作为往生的一个进趣方便罢了,或者作为一个现下的报恩行罢了,所有的行善作为只是在报恩,在令佛法住世,如此而已,顺应世间令佛法住世。所以慈泯流一般都不太提,远公流和善导流这两个流派就比较突出,远公流这个支派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是百分之百的,我用这个方法也实践了很多年,感觉很好,但这是很少一部分人在一个增上的方法上去修持,在增上的环境中修持才可以,必须得有增上的环境,增上的引导,增上的机遇,这个方法才能使人安心,要是不增上,要是一停止不前,人就会发慌,那就出问题。这是时代的一个产物。
问:意识泯灭之时怎么念佛?梦中怎么念佛?
答:
实际我们就是跳不出这个圈子——对自己的见闻觉知的坚固。九界众生皆以自己的业力为珍宝,为什么称为“业力珍宝”呢?他会死死地抓住这个东西,象铁钩子一样抓着,一直到他死亡的那一刻,气咽完了,力气没有了才松开。
这里谈的是见闻觉知的“知”——无知了怎么念佛?这真是个大话题,我看我费了很大的功夫讲,我们这个业力还是不可丢,很好。
无知念佛,梦中念佛,不管怎么这都是业力的珍宝,我们抓的最紧的就是我们的感知,就是我们的感知的变异。
举一个例子,白天我们“知”的时候(意识没有泯灭的时候,我们知),晚上我们睡着了,无知的时候(实际梦境有时候也是有知的),大地都在托负着我们,但是因为白天与晚上之异,知与无知之异,我们会产生感知的变异。也就是说象夏天炎热,冬天寒冷一样,我们的感知在变异,知与无知在变异,但是大地对我们的载负,虚空对我们包容没有变异。
我们就把佛的愿力当作大地当作虚空吧,把佛对我们的摄化当作大地当作虚空吧,把白天我们“知”的时候当作我们自力念佛,“无知”的时候当作自力没念佛,或者说自力的一种业感。那它们背后,佛都在念我们,佛念无异。
我们不管是睡着了还是没有睡着,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的心智感知在变异,但是了大地对我们的载负没有变异,虚空对我们的包容没有变异,佛念我们的心没有变异。我们念不念佛,佛在念我们的心没有变异。
我们往往会忘掉佛念众生的悲心。《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上这样讲——子若忆母,母若忆子。子若逃逝,母忆何为? 若子忆母,如母忆子,母子不相远离。众生心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
母亲一直念着我们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念母亲,有时候不念。我们要知道,佛念众生犹如虚空一样的容含着我们,如大地一样的载负着我们,你念他不念他,他都在念你,你念他不念他,他都在载负着你,包容着你!我们不管是白天晚上也好,有知无知也好,我们都要了解这一点,安心于此,感恩于此,那我们就说“如母忆子,子若忆母,若母忆子,子母不相离远”。
我们要知道,虽然是天黑了,我们失念了,在梦中,颠倒了,但是大地对我们的载负没有改变过,虚空对我们的包容没有改变过,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众生,因为烦恼业习,若念佛若不念佛,佛一直在念着众生,普化着众生,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犹如大地,犹如虚空,无有间断地摄化着我们,是为无间光,无碍光,无等光,智慧光,遍照法界不舍众生!
大地虚空还真是勉强的比喻,佛陀对众生的存念是周遍的,是如实的,我们每一个众生的举心动念他是知晓的,所以说佛念众生悲心不舍,如母忆子,不相舍离,就象一个母亲把自己的孩子孕育成熟了,出生了,又去养育他,时刻不舍离他,这个儿女若知不知,有时候知,就感觉到安稳,有时候不知,就感觉到恐慌,就会哭叫。那我们这个晚上的无知,业感的东西就会感到恐慌,白天我们知,因为自力念佛所维系,有母亲做维系,我们就有安稳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感知的变异。当然我们要知道,大地对我们的载负,虚空对我们的包容,没有改变过,那我们念佛不念佛,佛念众生,佛住法界身包容着众生,心智养育着众生,是没有改变的。
我们要了解这一点,这个问题是自力与佛力的一个交织,善导大师依经典讲了一句话——得念失念皆是佛恩。
你得念失念,皆回到佛恩这个角度了。就象我们善事恶事,皆回到无自性这个角度,那我们就会得到安稳。好比说善恶交织之时,苦乐交接之时,顺逆交接之时,在这无量的对法中,你若观其无自性,那你就回到“本”上来了,不管它是顺缘恶缘,回心一念,你看其无自性,就得到安稳了。同样地,得念失念,佛在念我等,无有舍离,你不管你念与不念,佛念众生不舍,我们要了解这一点,因为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换这个角度,可能就能知道我们怎么来安慰自己,怎么来认识自己修行的路子了。
得念失念,回心念佛,得念失念,回心一念,那你就回于本源,本自解脱。得念失念,皆是佛恩,即为佛所照摄,佛所存念,佛所涵养,这样一个根本的东西我们不丢失,那我们就会安心。
那你一说哎呀我没有念佛,你开始自责,开始痛苦,你产生多大的恐惧,都是你自己对佛住法界身的一个诋毁,割裂。
那我们随时回到阿弥陀佛的法界身中,认知这个,或者享受这个,体验这个。实际我们每时每刻没法舍离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个光明,这个法性的智海,这个法性的光明,它是周遍光明,没法舍离,无始以来我们怎么折腾都舍离不掉的这个东西!
说大地我们感受的到,说虚空我们感受的到,这个问题是自力与佛力交织的问题。因为我们一说到自力,都是盲点的,睡着了怎么办?没有感觉了怎么办?这都是盲点,实际还是觉知的盲点。
这个盲点实际是自设的,你拥有别人不见得拥有。盲点都是自设,很多人会假设很多很真的东西,就是说假设了以后他当真了,就很真,很多人可能根本不顾及这些东西,这是个自设的盲点,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盲点。
所以“得念失念皆是佛恩”最为方便,这样就比较容易体验到佛的法界身的周遍,光明遍照的普遍,佛念众生不舍的这种涵养、涵纳,法性光明的这种圆满性、真实性。因为我们念这个才能与佛相应,我们念不周遍的光明那就不与佛相应了。我们不念这个佛住法界身、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我们念的佛就不是阿弥陀佛。
这是一个很交织的问题,是很需要用功的一个地方。恰恰是这个地方需要用功,得念安心,这是自力所显,失念安心,这是佛力所显,得念失念皆安心,那这是佛力圆成。这个地方就要细细地捶打了。
那一天有个居士提出来说不要讲课的问题,我想一想还是得讲,因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一松手就回去了,一松手就回去了,回到什么地方起了?——回到自己的见闻觉知上去了,一松手就回去了!习惯了,这个习惯太厚了。既然我们发愿做不请之友了,就做一次,这些地方不讲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习惯,在自己的见闻觉知上很容易设置一些盲点。这个盲点就是自己业力习惯所使然的东西,他造成的一个东西,跟别人没关系,跟佛陀肯定没关系的,但这个东西可以伴着我们,可以是我们的深渊,也可能是我们轮回的一个源头。
(岁次辛卯六月初六2011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