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居第五十七日(一):悲心不舍,愿愿度生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9

安居第五十七日(一):悲心不舍,愿愿度生

阿弥陀佛教法的传播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我们在今年这个夏天的学习中,是想通过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个角度,使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个修行方式,或者来实践这样一个念佛的教法。因为每个教法的体系越完整,我们现前的学习者、修行者越有一个方便;越简单,我们就越容易趣入。简单跟完整并不矛盾。

因为净土教法在阎浮提来讲整体是易行难信。这个难信最主要是我们无量劫的思想意识中,或者亲证的作为中、觉受中,没有这样一个圆满究竟彻底的觉悟的记忆、沉淀、经历,所以它就是难信,因为没有信的基础。这是就我们每一个人的现缘而讲的,即我们自身的业力、过去的经历等等,缘佛是另外一说,就我们现缘所成熟的,那是没有这个信果地觉的基础的。按照《无量寿经》上讲,这个基础唯佛与佛能知,你有这个基础了,你就是圆满菩提者。

昨天学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皆满足,功德大宝海”,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那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个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以佛的愿力,闻名令我们生往生之信之欲,这个信、欲都是来自于佛的愿力的加持,或者说佛愿力的回施,使我们生起了这样的信,或者说这样一个随顺。

这个随顺与信顺皆是来自于佛陀的威神加被。但我们一般众生心地的自慢与自卑,往往有一种莫名的排斥,这种排斥不是故意设置的,它是一种慢心造成的业习,或者一种嫉妒的潜在的烦恼,那就会不去接受佛陀乃至菩萨圣者们所赐予的方便。虽然这个方便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但要不假作佛陀、菩萨的慈悲的回施,我们这个所谓的具有就沉没在深深的业力的海底。在这个深深的业力的海底,我们早已把它忘记了,那就不可能去使用它。就象大海是一切宝之宝藏,摩尼宝亦在大海之中,凡夫有情、福慧不具、善巧不具、威德不具者是不能取其摩尼宝的。一切诸佛如来经历了千难万险,总是要把这个摩尼宝取回来,回施于众生,令一切众生随意所求,各得满足。金轮王出世就有七宝随身,其中就有摩尼宝。我们每个众生的自性或者佛性,就是一个摩尼宝,恭敬心可以使它成熟地运用,或者做一个真诚的祈祷,它可以雨一切珍宝满足天下有情。

在未学佛之前,我们被自己的自私、习惯、业力所蒙蔽,自身的意乐作为尚不能满足,况且满足阎浮提众生,乃至说一切有情的种种需求呢?他这样的机会、因缘是不能成熟的。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者、念佛者、忆佛者,实际就是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随顺他的果德的回施,如实安住于此,使我们现前的自业他业共业在不可思议的光明、不可思议的耐力照射下,摄护下,逐渐地消失它的作用,就是遮蔽的烦恼业力对众生的伤害。

这是一个特定的教法,就是因为我们现缘中的基础是不成立的,所以佛陀回施给我们这个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实际我们“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经典上这句话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人生中太多的斗气,太多自我的增上慢心,太多的烦恼习气,太多,遮蔽了我们。改变我们的现缘,就是来忆佛缘佛。其实在缘起法中,我们要依止着自己过去无始以来的骄慢弊懈怠,那真是没办法去信顺的。所以这是极易行的,信顺得入,但是骄慢与懈怠的心智会规避它,这很细微,因为它不是个体的业力,是群体的业力。

 

乘佛愿,往生易

净土这个法,面对的对象是特别普及的,骄慢、懈怠的有情心理也是很普遍的。当我们面对时怎样来选择呢?一边是我们业力的相依,业力的守护,就沉沦于无尽的生死海;这一边是阿弥陀佛清净的愿力的回施,果地的回施,若是我们有意乐,有愿望,一念随顺,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不可思议的善巧,我们的生命因为缘这样一个殊胜的法则而成就。就象一个人连三尺都跳不起来,但乘上飞机就可以到上万公尺的高空去飞行,普通的色身到上万尺高空会承受不了的,但飞机有减压舱,它能飞那么高,它可以携带着我们去跨越千里万里,上万里,几万里的路程,到我们需要到的彼岸。现有的业力中都可以表达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载负与速度,那么我们自身的业力,即使再大的本事也就这个业力,在三界六道中徘徊,跳跃不出去的,阿弥陀佛有殊胜的功德,有极大的善巧,若随顺着他的载负,我们就可以跨越十万亿佛土,就是我们尘数劫以来所有业力的障碍,使我们跨越这个高度,这个距离。

我们现在学习净土自力与佛力的角度,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但是先要分明了知,分明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地方要分明了知,要把它判别的很清晰。若是混淆了,我们就会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业力中,甚至把佛力也当成业力使用了,那我们自己在地上就蹦吧、飞吧,你飞不动的。

信顺得入的方法,易行,其主题就在这个“信顺得入”。这个信顺是佛愿所加,“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依佛愿力故使我们信顺,使我们得入,所以是易行,也就是佛力载负,就象我们坐一个很快的交通工具到很远的其他国家,在过去靠我们自身的能力是不可逾越的,现在因为可以被载负,就显得易行。龙树菩萨举例说如乘船扬帆顺水而下这样易行。难信就难在我们自诩自力的障碍上,就是骄慢弊懈怠这样两个障碍、自以为是的东西。

这个分明,不是让我们跟佛力对立起来,而是让我们融入佛力的载负,或者说步入佛力载负的这样一个信顺、省力而易成的功德藏中,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它难实际是难在众生边,难与信是众生所使,是我们自身的自力所设,是自力所现出来的一种现实的感受。对此我们可以去观察的,若用你自己现前的心力、作为、意识,你是很难生起信的;但要是随顺佛愿,或者你在念佛之时观察佛陀所教诲的功德与善巧,就很容易信顺,很容易得入,很容易安住在这样一个省力、精彩的刹那间,或者这样一个修行的空间,这样一个佛陀利益的空间,所以说难信易行。

易行是佛陀所赐,这也是我们要分明了知的。这个易行,是在佛力的加持下所成。难行是在自力的纠缠与执著的困境中所造成的。这个教法实际是让我们分明了知它,不要去对立,因为佛力众生力本来不是隔开的。在凡愚有情的心智中,由于自我的强化与建立,把自力与佛力就割裂了、对立了,或者形成了障碍,这样的凡夫有情就堕在凡夫有情类。其实不管是觉悟者还是凡夫有情,本来是没有对立的,我们把这个对立轻轻地一放,在念佛中轻轻地回归到弥陀圆满的愿力中,就很容易了知到易行的实际内容了。

阿弥陀佛教法的焦点就是在回施两个字上。因为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对修正,对强化,对自我的建立,我们有意无意地就会在这个地方安住,但是对佛力的随顺,我们有意无意地就会有排斥。所以我们不断地来提醒大家,不断地让大家来认知这样一个内容,主题还是希望大家在慢慢的熏修中,使我们不要有太多的费力而能接受念佛法门的一个正确的知见——信顺得入。这个法门也不假于修,也不排斥修,但他主题的功德一定是信顺而得的,非是自力的挣扎,也不是个人的修持能成就的,是乘佛愿而得往生。

这个“乘佛愿”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自身的业力已经把我们飞行的翅膀——智慧与慈悲的翅膀、定慧的翅膀给折断了,我们现在这两个翅膀都是不健全的,所以要乘借着佛的愿力这样一个智慧、福德的两翼飞翔。

我们已经没有飞行的能力了,也就是说悲智具足啊、方便具足啊、或者定慧具足啊,我们在这个时代很难谈得上,因为寿命之极短,福报之极差。我们享受了一点点所谓的现代社会的福报,住上了所谓好的房子,开上好的车子,穿上好的衣服,有饮食饱腹了,但是带来的自然灾害、负面的东西也很多。我们的服装穿的比过去好了,但气温在变化,天气当雨者不雨,非时而雨,我们的享受同时给我们带来自然的逼迫。我们的翅膀被折断了,所以没有飞行的能力,在这个人类世间,就靠飞机、高速铁路、汽车等等来代步到我们要去向的他方。

我们在修行上呢?现在人是无力修行的,这个无力不是说我们没有什么修行的作为,实际是说容易进一退九。《大心材经》讲的很多,说持戒的人就会去诽谤不持戒的人,有禅定的人就会诽谤那些散漫的人,有点智慧的人就看不起那些愚痴的人,有些解脱知见的人看不起那些执著于智慧、世俗业力或者种种作为的人。一直没有证到究竟,没有证到阿罗之前汉,汝意不可信呐。实际这个不可信就是圣果未成,那你就是无力者啊,你的意不可信,你想象的都是很好的,但是不可靠。现在这个时代成就圣果的修行者不是没有,是少,越来越少,所以说无力修行,所以佛陀授记这个时代为末法时代。当然这不是我们放逸沉沦的借口,这就是时代共业的一个整体形象。它不是一个借口,又是一个现状,那我们怎么面对这个时代的共业呢?

念佛法门用佛的愿力来回施给我们。在一些祖师的论典上写了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好比说一些犯罪的人,在这个国家贪污啊、受贿、做了一些非法事,有的国家就可以庇护他们,不光不去惩罚他、制约他,不把他判刑,还给他提供一些安住的条件。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业相呢?你说阿弥陀佛也是在庇护坏人吗?他还真不是庇护坏人,阿弥陀佛不把我们当成坏人。如果严格地从圣者智者的角度说,我们真不能算好人,但是极乐世界它会庇护一切众生,阿弥陀佛的愿力会载负这些有情,令一切有情往生到彼国,实际就是避开我们恶缘的不断沉沦与积累。假若是不脱离这个国土,我们是很难出离这个娑婆世界的轮回,出离我们业力的循环的。

阿弥陀佛就设置这样一个善巧——乘佛愿力得生彼国很容易。但是我们修证到这样的力则不容易。阿弥陀佛以他的愿力来遮蔽我们无始以来的恶业的沉沦,有这样一个“闭塞诸恶道”的善巧,“通达善趣门”——给我们打开了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样一个金光大道,这样一个通途,让我们去进趣彼国。

 

关于带业往生

你说我不要乘愿力,那你就要有一段的修持与作为了。很多人说我一定要修到某个样子,才去怎么样。那就丢失了弥陀愿力的载负,就象是说我要一个小时能飞行一千公里了,我再到北京去,那你就天天练习飞行吧,只是等你练习到了,也可能北京那个城市已变成其他城市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业相是如是的。这个教法的特定性,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不断的认知。

有的有情说,我不愿意往生彼国,我向往于在娑婆世界成就无上菩提,向往于往生其他的佛土,或者说我向往于往生十方刹土,五方净土中不愿意到极乐世界。为了劝导这一类固执的有情,或者说这一类自诩的有情,佛说了一个誓愿(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轮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往生这个主题一旦完成了,那么余愿,未了缘、未了情、未了的事业等等,你可以倒驾慈航,或者说你可以在这个主题完成之后再来偿还这些作为,这是十分方便,又十分明智的。因为我们若贪图在余愿中,往往就会在这里面沉沦迷失不能自制。我们一旦完成了往生的主题,在此处生起了抉择,或者说决定,或者说利益成熟了,我们再来发这样的余愿,就会有极大的方便。

阿弥陀佛想来想去还是不断地在劝化这些固执的有情。这个固执、乖戾、不明智,都会造成我就干这个、我不干那个的“愣头青”。我们要去不断审观这个东西,做一个明智的选择。佛这么殷勤地反复来提示我们,劝请我们,从这个愿力上都考虑的到,最主要还是怕我们混淆生命的主题,耽搁了大事因缘,这毕竟是了生死的大事,其他必然是生死的余事、小小事,对此你要去分明对比的。大事,即往生大事,就是出生死的大事,我们知道往生就是无生啊,就是出生死的大事。这些小小事都是轮回事,等你的福德因缘具足了,有飞行的能力了,你再做这些小小事,我们这些固执啊、不明智啊、乖戾的东西可以先放一放,它毕竟是个苦的根源。

我以前遇到一些比较固执的菩萨们,有些人跟一个人闹矛盾就会闹很多年,有一个菩萨跟我也闹了很多年,我就说真不必要,我说你记住我的仇,我不会记你的仇。因为太累,辛苦,常言说划不来,你心里放那个东西沉甸甸的,苦唧唧的,有时甜酸苦辣都有的,没啥意思。这些固执啊,这些不明啊,这些乖戾的东西,对自对他都没有意义。

但是假使是我们不了解这个大的愿望、主题的作为,也看不清这个余愿,就会把它们都混淆在一起了,忽明忽暗的。虽然日日讲,天天讲,希望大家在这个日日讲天天讲中真正地清晰起来。这个大主题一旦清晰了,我们在任何时候,念佛就会随心而念的,你就不会努力念佛了,会很随顺,很简洁,很欢喜地去念佛,不会有那种对抗的,挣扎的,把念佛当成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或者把念佛当成一个不知道给谁做多大贡献的事情了,那这样我们人生的主题就变得就简洁了。实际说念佛的确是与诸上善人相聚,与诸上善人做胜缘的稀有难得的法则,而我们在余愿中多是与杂缘相交往,若善若恶若无记,它会容易使我们沉沦与迷失。所以要做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们这九十天的学习,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那就是很稀有很难得了。我们把这一生主题拿得准了,小小附带事我们也会做的,但它毕竟遮蔽不了我们生命的主流,我们的主流是势不可挡的了,那就是——缘佛,念佛,忆佛,成佛,超越三界的沉迷。这个主题一旦清晰,那真是人生之庆快之事。

第二十二愿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愿,它立了一个主题,来劝化这些固执、不明智、乖戾的有情,给他们一个安慰。有些人经常说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没有那个不行,尤其说没有女人不行,这个说法比较多。阿弥陀佛说最多就是一个未了情对吧?没有问题,你把往生的主题完成了,再到娑婆世界去了你这个情去。有的人说我还有很多事业没有完成,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财富才能满意的,你到极乐世界把这个往生大事完成了,再返回看这个娑婆世界,可能让你完成这个事情你也不完成了。因为我们在这个槽臼里蹲的太久了,我们在这个烦恼窟里蹲的太久了,我们在这个肮脏的生活环境中待得太久了,我们在这个苦难的世界力挣扎得太久了,锻炼了一身受苦的能力。我们真是很耐得住苦了,这八苦煎熬着我们,我们还在这儿耐的住。有这些固执呀、小情结呀、小的情绪呀,可以保留,未了情可以保留,未了的事可以保留,未了缘可以保留,可以带业往生,这不是我许的,这是阿弥陀佛许的。我们读二十二愿就明白了。

所以古代的善知识说了这样一个方便——带业往生。就象一个农民种了一亩二分地,一年可以打一千五百斤粮食,结果有一年歉收了,他说不行,我要收成三千斤,但突然因为某个因缘,给了他十个亿的家产,你说他还会为这一亩二分地去计较吗?可能不会计较的。这个“带业”,就是我们心中的这些纠缠,心中的这些惦记,就是我们放不下的东西,让你放下你受不了,很多人一唱高调说“放下,放下”,就有人说放下谁不会说呀?但是看一个比一个抓得还紧。

放下都会说,那放不下咋办呢?放不下没有问题,带着,带着到极乐世界再回来再说。阿弥陀佛这个愿船是以法界做载体,阿弥陀佛这个顺性的国度我们称为无量光佛刹,其载体实际就是法界之本体,这个大舟,有多少业他也不怕你,因为是顺性安立的,你说它哪个不能载负呢?我们因为违性而执著于善恶业,顺性就消业了。违性的人就会执著于点滴呀、是非呀、善恶呀、人我呀,就把这个东西放在心里,因为他染著嘛。而顺性之人,业无所染,他没有牵挂的。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法界的载负力,你说哪个业力不可以载负呢?我们说法界可能有点麻烦,实际还是说佛愿比较具体一些,九界众生咸归,那不是佛愿吗?这个大舟载的就是九界众生的业啊。

过去祖师举例子说,我们自身的业力若是自力修持,已经忏悔修行的很好了,就象针一样小小的,但放在水里,放到业力海中,它自然就沉下去了。但是若是乘着佛的愿力呢?我们的业虽象大石头一样沉重,但放到船上了,也可以跨过大洋,跨过河流,运过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船的力量是大的。佛的愿力载负我们众生的业力,那太轻巧了,因为是顺性的功德载负着这个违性的小业,这个业是虚妄业,虚妄不实那就称为小小业,即使我们认为很大,到顺性功德那儿也是小小的,你再固执,也是小小的。佛陀顺性的功德就象法界的大舟一样,平等地载负着九界众生,我们可以看得见,感知得到,认知得清楚的。

“无量光佛刹”这个名称,就是说一切众生是无从逃失的。我们最大的恶业拿出来,在这个顺性的刹那,它就消除了。你极重之恶缘,极重之业习,你若顺性观察此业习本不可得,那这个业习作用力的支撑点也就会消失。因为你认为是极大的恶习、业习,你就会固执它、包藏它、纵容它、随顺它,它就变得强大了,所以此处业力不可思议。那我们要是顺性观察呢?一切极恶之业、极善之业,其性皆不可得,那它的支撑点就会散坏,所以极善极恶之业一时散坏,但见清净明亮之本质。这个清净的本质一旦现前了,这个光佛刹就会照耀你。它平时也照耀你,你不知道作用罢了。所以这个九界之大舟不怕我们的业力重,我们带业往生也没有啥可怕的。

有一年在念佛群体中,很多人纠结、辩识带业能不能往生这个问题。也有几个佛教刊物约我说,法师能不能写个什么稿子来助助威?我说我不写。他说为什么呢?我说带业能往生,不带业也能往生。不带业就是信顺佛力,顾不得业不业了,就往生了;那带业的就是他纠缠着业,但是他怕苦,怕轮回,这样的人带着业,带着妄想也可以往生。你说不带着业往生多好呢?但是就有那么一群人,他总要带点业的,他总要留点妄想,就是有一些东西他总是放不下。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说师父啊,实在是放不下!我说放不下就担着呗,对不对?那念佛呢?它不反对我们担着自己这个放不下的业力。实际出家这个关口是最容易测试人放下放不下的,戒律是最容易测试我们的。为什么很多人怕戒律,怕出家,怕出家的戒律生活的标准呢?他有很多过不了的关,业习呀、烦恼呀,很多所谓的放不下。他怎么能放下呢?整个生活就是那些内容,你把它放下,他怎么活人呢?所以带业往生,不带业往生,这个不需要争议的。

昙鸾法师举这个例子,是历代祖师在净土法门中都会反复举的,就是说主题一旦完成,余业各有方便,所以若修短自在,若于他方酬愿,咸得方便。要是佛不立这个愿,很多这些固执乖戾的人,或者心中排斥的人、自诩、骄慢弊懈怠的人,他就不愿意往生彼国。由此我们看到佛的心地的细腻与周密,他十分周密地看到了众生细微的心所,或者这种细微的烦恼与执著,包括这种对抗的心、乖戾心,这样的人愿意生也是可以的。有将信将疑者,那也都可以往生彼国。有的说我完全不信,完全排斥,那也种下了一个种子,因为入旃檀林,若拜若打,咸闻香气,因你的诽谤也种下了一个必然往生的种子。

往生是究竟处,是顺性说,你那个不往生是固执处,是变异处,是妄想所生,那样会散坏的,你坚持不多久,你就是很努力也坚持不久。所以这个教法是稀有难得的,赞谤信疑因为胜缘故,究竟得解脱。

 

愿愿度众生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愿力、周密的愿力,顾及到每个众生的心理状态,或者心业的去向,来做一个平等的摄化,从每一个角度来使我们一切有情真正有一个安稳的回归,与一切众生做平等安慰,令一切众生离开生死怖畏、轮回怖畏、道业无所成就的怖畏,乃至三恶道的怖畏,与法界有情做一个大安的回施者。这个教法就是殊胜、彻底的一个顺性的展示。

在许多修法中,或者作为中,大家对究竟教法的认知会有一种太平泛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希望修法有针对性,即所谓小术之类。“术”就是不了义,它有针对性,对某个人有用,使他认为这就合适自己。所以经常遇到一些求法者特别贪图于“我有他没有”这样的法则,很多人求法说“有没有悄悄的、更好的法则?”所以这些密教大师就有很多信众,为什么呢?他们的教法都是这个样子的,说这是你有他没有的,你好好修吧。这样就给很多人带来了一些方便,但这毕竟不是一个平等的缘起,它不究竟,这个缘起中多有我执,多有一些我们说的放不下的东西。在弥陀这个究竟教法中,允许有放不下的东西,这是它最可贵的地方,以究竟的教法来摄化这些有我执的、喜小术的有情,这就是四十八愿所摄。

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在这四十八愿中,基本上我们凡夫所有的心理状态他都描述了个遍,你只要有要求,或者想到的,或者没想到的,他都给你提出来,能满你的愿,令你认识到往生是必要的,他是这样一个度众生的善巧。所以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对着每一个有情的个体需要,或者群体需要的。许多人就害怕堕三恶道,他说——往生我国不复三恶道,我国无有三恶道,一开章就这么讲。

实际很多人就是还很贪图人间的,假如有把握再活一辈子人,很多人是不愿意什么往生不往生的,但是轮回无力自制,而阿弥陀佛摄化之愿是个事实的力量。所以第二十二愿我们下去可以读一读,自己也可以去审视审视,令主题清晰,使我们未了的业习在往生之后有个善巧,或者说在安心之余可以作为。

(岁次辛卯六月十三 2011年7月13日)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居第五十七日(二):依佛愿菩萨正修行
下一篇:安居第五十六日(三):孰可取孰不可取?
 安居第十九日(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安居第三十六日(二):光明佛事不可思议
 安居第三十五日(一):你心底深处的种子是什么?
 安居第四十七日(一):极乐世界必须归,必然归!
 安居第十八日(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安居第七十三日(二):名相不干生死事
 安居第五十四日(二):入佛智海,生不动地
 放光寺净土院2011(辛卯)年夏安居功课
 安居第五十八日(诵戒日):大悲狮子吼
 安居第二十二日(二):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将内耳朵一撑便可以听到清楚的呼吸声,可以用听的来数息吗?[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菩提道次第纲要》胜观部分摘要[栏目:专门修法[别修止观]]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二)[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十三)修行地处不清净可能导致懈怠、散乱[栏目:圣者言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