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曼达供
 
{返回 卡卢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27

曼达供

卡卢仁波切讲授

缪树廉译

噶举四加行中的第三加行是曼达供。它与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有关,类似向三宝献花、献香、献灯等作为。在家人可向比丘或比丘尼献上供养,助其修行,弟子也可供养喇嘛。此种供养为献者积聚福德,因而有助于加深其解悟。不过,修曼达供所献的是整个宇宙。此时观修的结构,是献上整个宇宙,包括其中一切值得奉献的东西,不管是实物还是想象,例如自然环境,其自然美无须造作,就在那里等你奉献。曼达供整合所有这些认知为单一的观修。如果是以信仰和虔诚的态度去修,则修者之心即能变得极其有力,而修者所获得的福德与智慧也无异于实际将整个宇宙献给三宝。

曼达是梵字,藏译Chin khor,意即中心与周边。在曼达供里,中心与其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成理想的宇宙观。此宇宙观是建立在以须弥山为中心的概念上,把须弥山当作宇宙的轴心,有四大洲和山脉等等,共同环绕。

在物质的供养方面,我们用一金属盘,上堆谷粒,或掺宝石,堆的形状,四方对称。它的用处是定心于观修,能助修者对所奉献之宇宙作极其复杂的观想。

多种宇宙观

这种象征性的宇宙观令很多现代人感到不安,因其认为它与我们现在的感官经验相违,也与我们献有科技所测知者不合。如今我们的宇宙观包括我们所属的太阳系,及我们所住的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人有这一方面的证据,故认为现代的宇宙观与曼达所呈现的宇宙观不合。

佛位乃无所不知之境,佛是从全知的观点来看宇宙,但非以此宇宙观为唯一的宇宙观。不同的众生,由于业向不同,觉悟的层面不同,故以不同的方式来体会宇宙。因此,在佛陀的许多法教里,尤其是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都提出各种不同的宇宙观。有的宇宙观只说有一洲;有的则说有多洲,如曼达供所呈现的那样;有的则说有行星系,球状的世界等等。其中任何一种,对因业向与之相应而如是体会宇宙的众生来说,都是完全正确的。人对世间的感受具有某种相对性。

这是说,每一众生在六道中所有可能形成其宇宙观的感受,都是依其业向及个别发展的程度而定。因此,在相对的层面上,任何宇宙观皆有确实根据。在究竟的层面上,则无一宇宙观是绝对真实的。众生的习性既然不同,任何一种宇宙观都不能普遍适用。

今天在此聚会的人不少。假如我们都躺下打盹作梦,假如某人醒来说:「只有我作的梦是真的,你们作的梦全是假的。」,我们会相信吗?基于个别的业向,我们都有不同的认知。

若要积聚福德和增长觉智,最有效的法是献上最美丽的东西。由于执着有二相对之见,我们喜爱善良、健全、美丽的东西,厌恶丑陋或可憎的东西。选择供品的时候,我们应承认自己执此相对之见,而只献上自己喜欢之物。在一切可能有的宇宙观中,最美丽,最可爱的观想对象,似乎就是须弥山居中,四洲环绕的坛城式样了。我们因想把最好的献上,所以用此美丽的宇宙模型。

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愈来愈老,离死愈来愈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大福德和增长觉智的事。他们商量如何去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佛〈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佛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佛面前祈愿,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佛,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佛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印度国王阿阇世耳中。他自言自语的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阇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转变为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如是做了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之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述一番。佛为他们解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连。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佛,而舍利佛乃极其清净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得之福报必定甚丰。第二个理由是,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得他们的供养有力,而能积大福德。

在曼达供方面,田与意也有上述作用:所选之田或供养对象,是含不可思议之加持的纯净三宝,而我们之献此供,乃是出自增长福德和圆成觉悟的纯正动机。此二合一,才能令这一修法有大效用。

关于其中的福德,佛说只要有献曼达之心〈更不用说实际献曼达供了〉,或如法制做供盘,其所能积之福德,即足以令人享有统治世界的权力。

各位都是有智之士,无疑各位都会发现在正式的曼达供──堆米于盘──与那对老夫妇几乎罄其所有来供养舍利佛之间,似乎有别。的确,各位可能觉得这两种供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但是没有。二者实极类似,其间的连贯是我们的动机。

动机的重要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位信佛的国王,他计划举办一项法会,会中佛及其皆获证悟的五百罗汉弟子,将可结夏安居三个月。其间国王将提供他们安居的园林,并且供养他们所需的衣食。当佛与诸弟子前来安居时,他们每天照例将所行之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午餐后,佛都会诵祈祷文,大意是:「愿国王因举办此次结夏安居而获得的一切功德,为一切众生所分享,令一切众生共沾其益。」当时城中住着一位行乞的老妇。他虽贫穷不堪,但心地善良,看到国王行此计划,他心中自念:「太好了!这个人由于前世积聚福德,今生有幸成为具大权势的国王。现在他利用为王的机会供养佛及佛的侍者,从而确保福德不断积聚,智慧不断增长,以及在解脱道上不断前进。真是太好了!」这位老妇见国王行善,心中确实感激和高兴;她因有人积聚如是福德而衷心喜悦。

有一天,午餐之后,佛转过头来对国王说:「陛下,我该像往常一样以陛下之名作功德回向吗?还是该把另一位比陛下功德更大之人的名字加上去?」国王自忖:「他在说些什么?不可能有谁的功德比我的还大。」因此他说:「尊者,若真有人比我的功德大,务请代其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于是佛开始将行乞的老妇所积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这样进行了好多天。每天佛都用老妇之名,而不用国王之名,致使国王感到沮丧。

此时,大臣们开始讨论如何才能让国王高兴。其中有一位很聪明但也颇为狡猾的大臣想出一个计策。他设食供养佛及五百侍者。那是上等的果宴,水果都将用大盘子端上来,准备好了之后,他嘱咐端水果去佛堂的仆人们说:「入佛堂前,你们要故意失手,把水果翻落在地上。」

于是众仆在端着水果到庙里去的时候,故意弄翻果盘。像今日一样,当时印度有很多乞丐,他们看到水果掉落满地,就都赶来拾取。狡猾的大臣命令诸仆驱散乞丐,并且指着那位老妇说:「对她尤其不能客气。」诸仆闻言,就对老妇拳打脚踢,不让她接近水果。老妇被殴大怒,完全失去了对国王所作功德的随喜心;她的忿怒把她的善良心态摧毁无遗。

当天佛在餐后作功德回向时,又在祈祷中用国王之名了。

在场的很多弟子对此深感不安,起大疑惑;他们不懂为何佛先用妇之名代替国王之名,如今又把国王之名换回去。他们问佛,使得佛有机会说明这种情形不仅是由业的作用所造成,同时也显示我们心态的极端重要。其实,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心态都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返回 卡卢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中有
 观死与无常
 三乘佛法指要 第二篇 正修行 第三章 大乘
 三乘佛法指要 第一篇 前行法(前方便)第二章 皈依处 第二节 三宝与三..
 
 三乘佛法指要 第一篇 前行法(前方便)第一章 四正观(四共加行)第一..
 三乘佛法指要 第二篇 正修行 第一章 三宝
 三乘佛法指要 第二篇 正修行 第五章 成佛
 曼达供
 自悟自性之歌
 往生极乐净土的四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印顺学与佛教全球化(游祥洲)[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雪花绽放心灵的温度[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真假明师与法门[栏目:万行法师]
 佛光普照[栏目: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栏目:太虚法师]
 学佛一定要依靠经典[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我有心悸,心跳或脉搏都跳动的大些,以脉搏跳动的速度来念佛,不知可否用这个方法来替代呼吸?[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比丘尼传 5 梁 底山寺道贵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一切境界皆是沿途风光[栏目:万行法师]
 漫谈《信心铭》 第二讲、心地法门的关键[栏目:冯学成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