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千手观音与帕莫比丘尼
 
{返回 噶玛天津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96
千手观音与帕莫比丘尼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藏传佛教的八关斋戒修持「纽涅」仪轨;噶玛噶居传承之纽涅,缘自比丘尼帕莫之千手千眼观音闭关而得,一脉相传至今。
 
比丘尼帕莫的故事
  纽涅法门源自印度国王达玛帕时代。国王达玛帕的女儿拉敏卡千自幼深体轮回之苦,故征求父王、母后以及王兄因札菩提同意,决定一生投注于佛法。因札菩提一时无言以对,提醒公主,佛法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修持的,必须放弃富贵、权势、闲暇、声誉等一切,不过最后王兄还是答应了。
 
  拉敏卡千的动机清净而坚定,毅然舍离世俗,唯留仆人桑佩玛随侍,而追随上师究喔帕。公主精进不懈,终于获得如上师证量。乞戒后,人尊称比丘尼帕莫。帕莫和忠仆拜别上师,来到比旭楚寺。该寺住持上师圆寂,寺众遂请求帕莫比丘尼担任女住持,亦蒙慈允。当时帕莫正当妙龄,容貌艳丽,为了避免男众起贪爱而障道,便发愿令美貌消失。不久,帕莫即感染痲疯,病态丑陋,且为此备受苦难。
 
  众人视其不净而逐出寺外。帕莫隐居在毒湖畔,桑佩玛为之修筑关房后,帕莫请她回去,一年半后才可以来探望。帕莫比丘尼以金刚坐姿,进入三昧,观见右手持念珠、左手拈莲花的观世音菩萨,晓谕她前往一座寺院,约莫七个月脚程可达。如是能令帕莫的修持臻于成熟。比丘尼随即启程前往十一面观音圣地「卡旭楚悉地寺」。朝圣之路遭遇许多障碍,几度瘫倒在地,奄奄一息。忍耐痛楚和虚弱,帕莫宁可爬行前进、也不肯放弃!
 
  有一回垂死于路边,兄长因札菩提突然现前;原来因札菩提也放弃王位,投入修持佛法,并已获得成就。他鼓励比丘尼帕莫振作;随后五空行母化现,将帕莫带往十一面观音圣地。
 
  帕莫抵达圣地寺院后,再次入定,直至翌日清晨。守门仆役发现这位痲疯病患,怕她玷污圣地,怒打一顿后,弃于他处隔离。帕莫比丘尼仍对彼生起慈悲心,深知对方之所以如此,乃因心翳所蔽、无明盖障。由于对观音的虔敬,帕莫比丘尼以不可动摇的信心,修持纽涅仪轨达七个月之久。某日黎明时分,该圣地居然随着帕莫比丘尼的脸而转动!帕莫祈请大悲尊者眷顾苦难众生之后,化虹光身证得佛果。
 
  仆人桑佩玛,为求早日见到她的上师帕莫比丘尼,每天都在数日子。盼到最后一日,桑佩玛重回毒湖畔,祈求空行母加被,令上师圆满出关。一霎时,虹光映于虚空,帕莫比丘尼显现,妙相庄严。由于对上师的虔诚、以及不畏挫败之勇,桑佩玛身语意亦证得金刚持成就。帕莫比丘尼化光入天空,于彼处继续教导佛法,利益无量众生。
 
千手千眼观音的由来
  观世音是慈悲的代表,也是修持纽涅的本尊。观音菩萨真言由一千一百万佛所说,实乃观音菩提心曾退转故,身裂为一千一百万碎片,因其所修无染慈悲力,故观音上师阿弥陀佛,乃以佛力复合观音裂身为千手千眼十一面,伟哉观世音!
 
  远在无量劫之前,观世音菩萨曾在鼓音王如来尊前发誓愿,要渡尽众生才愿成佛。尔后日日月月不畏劳苦,精进不懈地渡化有情。观音无间的慈悲事业,已令无数众生脱离轮回束缚。
 
  然而,有天蓦然惊觉,怎么醉心轮回、沈溺生死的芸芸众生竟仍无可计数啊?剎那间,观音菩提心退转了。之前观音曾发愿,直至轮回空尽,救渡众生悲愿不退,若违誓破戒,愿令身体碎为千万片。此刻,誓愿应验,观音果然裂身千万。深知观音的上师——阿弥陀佛随即显现,将观音身躯碎片收摄聚合,组成十一个头、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安有一只眼睛;最后,阿弥陀佛更以己首为观音之顶严,而向观音开示,「众生与佛只谓染净,实无有众生可渡!」微妙真言,涌流着慈悲上师的无限加持。观音依此身、六字真言之语、大慈悲之意,继续恒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广行种种佛事业。
 
  《六祖坛经》云:「慈悲即观音」。
  修持纽涅观音斋戒,贵在彰显慈悲心。

{返回 噶玛天津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烦恼障与所知障
下一篇:浅说心经
 观音夜的开示 一 禅修
 三昧耶与金刚乘十四根本戒
 浅说心经
 菩提心
 看那慈悲的唯美--千手观世音
 度母夜的开示 二 志工的定义与行谊
 修行—进入生命的精华
 忆念净土 视师如佛
 2008纽涅观音斋戒开示摘录(二)
 持守戒律的重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第六章 证 果[栏目:蒋维乔居士]
 静坐指导 观行法门 七周缘慈[栏目:禅定]
 三学[栏目:吉祥荟萃·冈波巴大师全集]
 行为主义之佛乘[栏目:太虚法师]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十一章 行无疮疣生净土——菩萨八法的学修[栏目:体恒法师]
 供养三宝[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丁敏)[栏目:佛教与文学]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佛道品第八[栏目:慧律法师]
 元代蒙古王室与藏传佛教的关系(赯吉思)[栏目: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余论无此法[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