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润物细无声(释传谛 式叉尼)
 
{返回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4
顶礼十方常住佛法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上妙下祥恩师!

顶礼上妙下融恩师!

顶礼大众师!

从启程到结束,我们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或者说永远没有终点。这一路走来,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他们这是做什么的”,是的,背着个大包,又不坐车,长长的一支队伍就这么走着,穿过山村、闹市、人群。我们这是做什么?时间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在古印度,佛陀在世时,也曾这样领着众弟子出城托钵乞食,《金刚经》开篇就有这样的记载,所以乞食乃佛祖行道之法式,自古相传,当然,更要代代相传。

我们的出现如同一场无声的细雨,滋润着世人那干涸的心田。

润物细无声

——二〇〇八年行脚乞食体会

◎释传谛 式叉尼

农历八月十五过后,我就在心里期待行脚启程的日子,准确地说,是更想去领略一番那“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自在与随缘,尽管我们会是几十号人同时出发。八月二十日晚,当集僧板响过之后,所有的僧人,包括居士都纷纷到大殿集合,等候师父的安排。师父简单地开示了行脚途中的注意事项,并公布了今年出去行脚名单,大戒师十人,式叉尼十八人,沙弥尼一人,共二十九人,并定于当晚一点出发。终于要开始了,我在心里想:比我想像的晚了三四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师父去年是八月十六日晚动身的。随后才得知,由于在北京召开奥运会的缘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行脚的日子才一直拖到今日。

师父慈悲,今年带去的行脚队伍阵容庞大,身体素质也都参差不齐。其中老的、小的、病的、弱的。带着这样的一支队伍,在无法预测的未来行脚途中,将会受到各方面的冲击与考验,总之,师父的压力应该是最大的。之后,师父又把留守的人员也都一一做了安排。凌晨一点左右,师父带着我们背上早已准备好的大包登上了在外等候多时的客车。

为了整理行包,折腾了半宿,该带的,不该带的,把这个大包塞得满满的,能有四十斤吧。心里想:师父忙里忙外,真的太辛苦了。把我们和行李安顿好之后,车里才安静了下来。尽管是第一次出去行脚,但我也没有想像中的激动。汽车平稳地行驶在公路上,我们闭目养神,心里回想着师父的话,要都摄六根,要每天诵楞严咒。

不知什么时候,我也进入梦乡,醒来之后,已经是次日早晨,我们已经到了沈阳市。这时天已大亮,明媚的阳光,干净的柏油路面。我们好不容易把大包弄了下来,刚上完厕所,不知道什么原因,师父又让我们重新背上包上车,也许这里不适合我们开始行脚吧。带着疑惑的心,我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车子不知走了多远,最终停在一块空地上。后来得知,这里是沈阳市沈闫线区,今年的行脚将从这里开始。

列队站好,我们低着头,沿着公路边走。路上的行人也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有的甚至停下来静静看着我们,有的还专门跑过来打听我们是干啥的,要去哪里,为什么不坐车?走在队伍后面的我,不想理会这么多。能在大街上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出家人,这已经是一件很稀有的事情了。像我的父辈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遇到这么多的出家人,闻不到佛法,看不到清净僧人,也许这就是佛经里讲的边地吧。所以我非常羡慕我们寺院周边的村民,他们离寺院仅几步之遥。但是离得这么近,却不来亲近三宝,这和生在边地又有什么区别呢?一切都是善根福报因缘不同。

没过多久,队伍拐进路边小草坪,旁边是一个破弃无人看管的厂房。今天起步晚,所以现在快接近过斋的时间了。放下包,搭衣、持钵,师父给我们分组,有的是两个大戒师带一个小众师父,有的是老式叉尼带一个新式叉尼。我被拉到传弘师的后面,我这一组仅我们俩。临走前,师父叮嘱,早点回来,因为时候不早了。

为了遵佛制,寺里的僧众皆日中一食,所以在外面行脚也不例外。《毗罗三昧经》云:“何故佛日中食?佛言,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来欲断六趣因,令入道中,故制令同三世佛食。”世人不明,日食三餐,甚至更多。为了满足食欲,起早贪黑,忙里忙外造下了许多三涂业。上妙下祥师父曾开示过,说:饮食问题永远是障道的第一大因缘。

常住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修行的平台,可以日中一食,不持金钱。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饮食是我修行中的瓶颈。我可以不捉金钱,也可以日中一食,但对食物的贪恋是很难控制的,所以我最常忏悔的是食过量,见美味生贪心。什么时候我能做到像《佛遗教经》中讲的:“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坏勿生增减”,那我才觉得自己的修行才算有点起色。我常常这样想,在日中一食的道场,能做到不贪饮食,那应该没有什么东西可贪的了。

我们沿着马路拐进左边的一条小巷,一排不高的小平房一直延伸到巷子的尽头。在寺院过斋时,师父曾教导我们作乞食想,在乞食时作夺人食想,现在我们马上开始乞食了。

走到第一家,门是敞开的,我站在传弘师的后面。当传弘师对着屋里喊了几声佛号后,一位稍胖的中年女子穿着睡衣从屋里出来,“吓我一跳,干吗呢?”显然,我们的突然光临令她有点措手不及,未等我们说明来意就向我们摆摆手,不耐烦地说:“我们不信这个,我们不信这个。”我们的第一次乞食就这样以被驱走而告终。从她不友好的态度推测,我们像是来骗她似的,总之未能给人种上福田,让这种难得的布施机会与她擦肩而过。我只有深深地自责自己,往昔未与人结善缘。

第二家无人。第三家喊了几声佛号,说明来意,女主人倒是大方,顺手从口袋里拿了钱递给我们。“出家人不摸金钱!”看到我们拒绝之后,她疑惑地看着我们。“要点能吃的素食。”我补充道:“剩的、凉的也没关系。”当时在她家门口闲聊的几个村民听到我们的对话后,其中一男子对一女子说:“去拿点月饼给她们。”不一会儿,那女子拿来了两个月饼,人群中又有人给了桔子,一并接受之后,我们给她们一同作了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

回到过斋的地点,大部分人都回来了,大家把乞到的食物放在一起,准备过斋。

昨晚是在桥底下过夜的,大概八点左右吧,没有赶多少路。师父亲自为我们安好单,大戒师靠外,小众在里头。打开睡袋,也没有分别床和地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很快就呼呼入睡了。原来没有了房子没有了床,就这样随遇而安更令人无牵无挂,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低,头陀行的殊胜也正在于此,行脚乞食,日中一食,桥下一宿,少欲知足,清净无为。

众多生活中出家为最,而修行中头陀行为最,八万四千的烦恼归结起来不外乎三大类:贪、嗔、痴。三大烦恼究其根源只有一种:贪。所有大大小小的烦恼无不是由贪而生出来,而头陀行仿佛一味清凉剂,让人从头到脚脱胎换骨。

不知道是几点,师父击掌为鸣,大众起床收拾行李,没有过多的言语,继续前进。沿着102国道大概走了十六里左右,来到一个叫青台镇前腰卜村的地方,队伍穿过马路,拐进左边的小道。看样子,这个小村庄就是我们乞食的地方。尽管时常提醒自己要回收六根,但生性好动的我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事情,总忍不住去看几下。队伍左拐右拐终于在一个房子前停了下来,房前一块空地,摆了好多凳子,地上有刚打扫完的痕迹。后来得知这里是当地的念佛堂,里面听说可容纳一百多人,那接待我们的应该是他们居士头了。这个村庄虽然不大,但居然还有念佛堂,由此可知当地学佛的人一定很多。

在家学佛,虽然远远没出家修行这么殊胜与究竟,但他毕竟也是朝解脱之路走,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今天没出不代表明天不出,今生不出来生必定得出。上妙下祥师父曾在开示中说过:人生为了什么?为了修道而来的,不是为了生儿育女,更不是来享受这个五欲六尘的。但世人为了眼前的感官享受,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为了这个“假我”种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从贪嗔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生匆匆,长不过百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八月二十二

放下背包,搭衣、持钵,还是按昨天的分组,师父给每一组分派了地点,我和传弘师一前一后往乞食的地点走去。

第一家没人。第二家,接待我们的是一对婆媳吧,知道我们来意之后,把做好的米饭连锅捧出来,按我们的要求一一盛进我们的钵里。她还想再盛时,被传弘师止住了,说:“够了,够了。”是的,当知足受,我收回钵。这时年轻的女子又从屋里拿出几个苹果和两条黄瓜一并布施了我们,给她们回向之后,我们没有再往下乞。《宝云经》云:乞食之法,一日止限七家,无多贪故。师父又说过:我们乞食不是为乞食而乞,这是有别于世间的乞丐的。通过乞食,给施主种上出世之因,成佛之种;也通过乞食折伏贡高我慢心。沿着原路返回,发现我俩是最早回的一组。

坐好、念供、过斋,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当地的村民就站在不远的地方围观着,从我们身上搭的衣、前面摆的钵,到穿着白大褂来回行堂的居士,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的新鲜与好奇。这时引馨一响,维那师起调,悠扬悦耳的僧跋又把他们带入一个宁静世界。难怪说行脚的队伍是一所流动的寺院,所到之处,又让当地的人对出家人的少欲知足、随遇而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过完斋之后,一位妇女端来一盆热水,如果没猜错,她就是这里的居士头,说让师父泡泡脚,缓解一下疲劳。但师父又让她端给了年纪最大,最需要照顾的传真师。在队伍中,传真师年纪最大,而且今年也是第一次出来行脚。她推让了一番,乐呵呵地接受了。师父的细心与慈悲由此可见。什么是度众生呢?我常常在想,不是轰轰烈烈地随时舍掉自己的生命,也不是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而是实实在在地去做,不用任何的言语与文字,只有默默地以身作则,这便是在度众生。开口便错,动念皆乖。一直以来,师父就这样以她的慈悲与行力摄受着我们这帮刚强难化的弟子。

晚上七点多时,大家都走得有点累了,原本定在一座桥下过夜的,收拾好之后,师父又问了一句:“怎么样?”没有人吱声。我们都放下了包,后来师父又改变主意说:“换个地方吧,反正时间还早。”这个地方本来就有点小,又窄又脏,旁边还是堆乱草。心里暗暗为师父的改变叫好,但是疲惫让其他人有点懒得动弹。想起以前打佛七时师父说过的一句话:换班就是换你们的习气。那现在大概也有这个用意吧。“依教奉行,听话干活”是我们寺院里修行准则,不要讲理,对了也是错,错了更是错上加错。《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我们就是知见太重了,所以才障住了自己的自性光芒。

队伍在夜色中又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拐进左边的一条小路。事实证明师父的改变是多么的正确,偌大的一个宽广平整的水泥地面,好像专门等候我们光临似的,非常干净,离公路不远。能找到这样好的地方,也不知道护法居士费了多久的功夫。今年行脚跟随的护法居士共九名,四名男众,五名女众。行脚乞食得以顺利进行,护法居士功不可没。出门行脚少不了居士护持,在寺院里修行也有居士护持,四事供养,样样不用我们操心,如果再不好好用心办道,怎么报檀那厚恩?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散心闲话,信施难消,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出家人的本分即是持戒修行,用心办道,了脱生死,不只为自己,还要发大菩提心,让苦海中的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而了脱生死。最快速最直接的方法除了持戒还是持戒。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没放在心上,确切地说,是生死心不切。

普贤菩萨的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们往往只是口里念无常,心上没念。《佛遗教经》上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没有办不到的事,只要你愿意,只要你相信你能,你肯定能,因为万法唯心造。修净土法门的都知道:信愿持名为修行宗旨,由信发愿,由愿导行,信到极处即是行。持戒亦如是,深信持戒的功德,念念摄心为戒。

轮回路险,地狱门前僧道多,都知道因果不虚,可是深信者有几人?什么是信?我认为真正按着戒律去做才是信,不违背戒律才是真正的信。能说有什么用?能背又怎么样?上妙下祥师父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一万个坏灯泡如果不亮,又有什么用?

八月二十三日

昨天大概走了三十八里。

早上出发时,天又下起了雨,我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雨衣,一对一套上。二十九人穿着一样的雨衣,在这样天刚蒙蒙亮的早晨,给人一种天外之客的感觉。这一路上,我早已习惯了别人对我们评头论足。虽然现在很早,但辛苦的世人已经在为生活奔波了。上妙下祥师父说得对,世间太苦了,为了蝇头小利都得拼命。想想我们,为了脱生死,不拼命能行吗?

亲船师父一直走在我们的旁边,除了看护我们,督促我们,还不时地把众生的尸体捡起来交给后面拿方便铲的师父。这次行脚带了四把方便铲,难怪有人说我们是少林寺的,乍一看,后面提着四把方便铲的师父,还真有点武僧的味道呢。

尽管才走到第三天,我的脚板已经起了水泡。每次休息后走起路来都一高一低,好一阵小跑才能赶上前面的队伍。亲船师父关切地问我们几个新人脚行不行,并教给我方法,刚开始上路时双脚用力踏着,这样能让脚很快地适应,缓解过来。后来一试,果然有效。没过多久雨就停了,把雨衣收好。看着这简单实用的雨衣,我想:一定又是师父的杰作吧。

乞食时,还是和传弘师一组,这里是铁岭市沈家屯,已经九点半了。这里的住户不是很多,稀拉拉的。敲了几家门,除了狗的叫声之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动静了。不知敲了几家,终于看到这家有人在,喊了几声“阿弥陀佛”,她才转过身来。“我们是行脚路过的出家人,向你乞点素食。”尽管说得很慢,我估计她也听得费劲,因为她看起来不像是正常人,有点迟钝。“要点吃的。”我重复了一下,这回她明白了,转身进屋,出来时手拿了俩小包子。一问却是肉包,告诉她:“出家人不吃荤腥,只吃素的。”她看着我们摇了摇头表示没有,我们只有遗憾地离开了。

托着个空钵,我们继续走。现在的我们与《楞严经》中的阿难尊者也真有几分相似呢。“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不问净秽,不择微贱……”不同的是,阿难尊者发愿圆成无量众生无量功德,而我只是不希望空钵回去,好像能乞到食物才算是完成任务似的。尽管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但我当时真的就是这么想。

“时间不多了,再乞一家吧!”我对传弘师说。这时看到另外一个乞食小组从对面走来,原来是亲船师父带着另外两个人在这一带乞,她问我们:“乞到了吗?”我们摇摇头。“去这家试试”,她指着旁边一家农户说。院子周围都围上小栅栏,两旁种满了绿油油的菜,中间一条小道直通到门槛,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在家。上前喊了几声佛号,屋里好一阵才有点动静,一名年轻的女子从屋里走出来。说明来意,她有点不好意思,说:“没有新的,剩的可以吗?”“只要是素的就行。”布施了我们一人一勺米饭,又觉得过意不去,又赶忙进屋,让我们等等,说给我们拌点黄瓜。之后回向,我们就匆匆地返回了。

八月二十四

现在我们仍然是在铁岭市,除了第一天走得比较少,其余的三天都有三十多里。今年行脚路线就是顺着102国道一直往北走,这意味着越来越冷,能有多冷,这是个未知数。出来前,我刻意少带衣服,仅带了一件衬衣和身上穿的僧祇支,我想知道自己能忍受多冷,我下意识地扫描了一下,数我和传演师穿得最少了。

今天空钵,“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反观自己,不能怪人家不给,还得深深地忏悔,没能给众生种上福田。”师父是这么开示的。其它事情也是如此,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件事情没做好,应主动去承担这个责任,不要千方百计地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直心是道场。也可通过空钵得知食物来之不易。

八月二十五

队伍停在一个叫中固村的村落。今天乞食重新分组,我被分到传光、传法这一组。第一家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她得知我们是乞食的之后,从屋里拿出一盘地瓜,她一边分给我们一边向我们推销似的说:“信主多好啊。”说着满是怜悯地看着传光师,又对着传光师问:“年龄不大吧?”传光师收回钵,快言快语地说:“我们各信各的,出家人不问年龄。”挺善良的一个老人家,我也很想跟她说信佛学佛多好啊,但这又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唯有默默地祝福她借此布施三宝的功德,早日闻法修行,走上解脱之路。

如果不是出来乞食,我还真不知道在我们中国的地方,信教的人这么多,更不明白的是:这些外国的宗教怎能这么迅速地深入民心呢?这是以前没听说过的事。看来当今社会越发展,物质越丰富,而人的精神文明越贫瘠。在极度空虚之下,找一个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也不可非议。但我疑惑的是为什么他们不选择皈依三宝信佛,而选择信教呢?同样都是教给人们回心向善,诸恶莫做,而佛法的终极目的是教人了脱生死,比后者更为殊胜,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是崇洋媚外还是人们对佛教存有成见?或者根本没有人给他们介绍佛法的种种好处。

后面的几天,也都没多大区别,停停走走,乞食过斋,找地方休息,一直到走完规定的天数。在行脚途中,最理想的休息场所莫过于树林了,睡在厚乎乎的、软软的树叶上,就算火车在旁边经过,也能安然入睡。其中有一晚我们就是在铁路边的树林下过夜。其实修行人不该有这样的分别,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我们修行的路上不就是为了去掉这种分别心吗?行脚也如此。乞食时、行走时、遇到种种的境界时,都是历事练心。这么一想,那睡在树叶上或者苞米地里,或者路边,又有什么区别呢?

最后一天,我们是在长春市市区过的斋,原以为在城市里很难乞食,但想不到大家今天乞到的都格外多。过完斋后,我们都坐在阳光下休息,今天的风真大,感觉是最冷的一天了。无意中得知今晚六点就返程了,师父说只要出了长春市,我们就可以回去了。下午四点多的时候,我们已经出了市中心。每次停下来休息时,都有不少的人围观,边看边说:“年纪都不大。”看来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我们为什么那么小就出家了。这个时候,师父往往也是很忙的。

六点多的时候,我们登上返程的客车,行脚乞食的生活在长春暂告一个段落。为期十五天,行程六百多里,途经七个城市。

言语是多余的,文字是苍白的、无力的。佛法在于行,在于以身表法。我愿生生世世追随恩师弘扬正法,行持头陀。愿头陀行长住于世,愿正法久住。

惭愧后学:释传谛


{返回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下院道源寺二〇〇八年行脚乞食报告(释亲辉 比丘尼)
下一篇:下院道源寺二〇〇八年行脚体会(释传昌 式叉尼)
 佛子当自强——二〇〇七二时头陀学习体会(释亲行 比丘)
 走解脱之路(释华性 比丘尼)
 佛教的本色——出世行为与入世作用的完美统一(释亲古 比丘)
 二〇〇七年受戒体会报告(释亲古 比丘)
 润物细无声(释传谛 式叉尼)
 一语能招万世殃(释传印 式叉尼)
 正法需要头陀行(释传法 式叉尼)
 二〇〇九年行脚报告(释亲悲 比丘)
 二〇〇八年行脚乞食体会报告(释亲无 沙弥)
 妙祥僧团 人人称赞 以身示法 头陀弘遍(释亲船 比丘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六、别破小乘──经部、萨婆多等师[栏目:韩镜清教授]
 从自他二缘认识前行的重要性[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21-25卷[栏目:憨山大师]
 从三增上学探讨当代佛教僧团的发展与挑战[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