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
【题解】
法显带着从师子国以及中天竺所求得的总共九种经律写本,搭乘商人的船舶,踏上了惊心动魄的归国历程。时为东晋义熙七年七月,即公元四一一年八月。
商船东下两日,便遇到了暴风雨。风大雨狂,更兼船漏,法显等人在大海之中漂流十三个日夜,方纔靠上一个小岛,修补了漏船。随后,商船继续前进,在海中随波逐流九十余日,到达一个名叫「耶婆提」的岛国。法显在此国停留五个月,纔得以找到另外一艘前往汉地的商船。
从耶婆提国出发的商船向西北方向航行,目的地就是广州。其时为东晋义熙八年四月十六日,公元四一二年五月。在大海上航行一个月之后,商船又遭遇暴风雨。同船的信奉外道的商人将航行不顺归结为法显之罪,密谋将法显丢弃于荒岛之上。幸赖法显的老施主据理力争,法显方纔幸免于难。接着,在大海之中又航行了七十余日,商船贮存的淡水和粮食几乎消耗殆尽。海师自感迷失方位,于是决定向西北方向航行,寻找靠岸之地。
向西北方向航行十三日之后,商船终于找到了可以靠岸的陆地。经过打听,此地就是东晋的属地长广郡。至此,法显终于踏上了故国的土地。时为东晋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即公元四一二年八月。
法显在长广郡略事休息,又南下彭城度过一冬一夏。在度过义熙九年的夏坐之后,法显南下到达建康,从事其向往已久的经律的传译。
搭船东归
得此梵本已,即载商人大船,上可有二百余人。后系一小船,海行艰崄,以备大船毁坏。
【章旨】法显带着从师子国取得的四种经律写本以及在中天竺得到的五种经文,搭乘商人的船舶,踏上了惊心动魄的归国历程。
【注释】①即载商人大船:从下文所叙述的时间计算,法显带着所得经卷搭乘商船归国的时间至迟在东晋义熙七年七月中旬,即公元四一一年八月中旬。
【语译】得到这些梵文经律写本之后,法显便决定回国。法显将经卷和行李装载到商人的大船上。这艘大船上大约载有二百多人,船尾拖着一只小船。航海非常艰难危险,装备小船是为了防备大船毁坏,以备不时之需。
得好信风①,东下二日,便值大风,船漏水入。商人欲趣小船,小船上人恐人来多,即斫緪断。
商人大怖,命在须臾,恐船水漏②,即取粗财货掷着水中。法显亦以君墀③及澡罐④并余物弃掷海中,但恐商人掷去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⑤汉地众僧:「我远行求法,愿威神⑥归流⑦,得到所止!」
如是大风昼夜十三日,到一岛边,潮退之后,见船漏处,即补塞之。于是复前。
【章旨】法显搭乘的商船东下两日后,风大更兼船漏。危机之时,小船上的人砍断连接大船与小船的缆绳。这艘漏水的大船在海上随风漂行十三昼夜,方纔到达一个海岛上,得以修好漏处。
【注释】①得好信风:法显搭船归国之期在公历八月,此时恰是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末期,已经属于季风的转换期。此时,常常有旋风来袭,风期不定,对航行非常不利。法显归国一路所遇太大的风险,大概与此也有一些关系。
②恐船水漏:流传于今的有些版本作「恐船水满」,有些版本作「恐船水漏」。章巽校注本从「恐船水漏」,但前句已言「船漏水入」,因而此处以「恐船水满」纔更合情理。
③君墀:又作「君迟」、「君持」、「军持」,为梵文kuzfika的音译,意译为「瓶」、「水瓶」,是比丘十八物之一。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凡水分净、触。净者咸用瓦、瓷,触者任兼铜、铁。净拟非时饮用,触乃便利所用。净则手方持,必须安着净处;触乃触手随执,可于触处置之。唯斯净瓶,及新净器所盛之水,非时合饮。余器盛者,名为时水,中前受饮即是无愆,若于午后饮便有过。」这是说,僧人出行所持的水瓶有两种,一种叫「净瓶」,一种叫「触瓶」。「净瓶」所盛之水可供僧人随时饮用,而「触瓶」所贮之水是供僧人洗手使用的,并非饮用水。另外,义净还说,惟有「净瓶」所贮藏之水可以随时饮用,而其它器具所盛放之水,只能在中午前饮用,若「过午」饮用就是非法的。kuzfika本来包含二义,如义净所撰《受用三水要行法》说:「旧律《十诵》五十九云:『有净瓶罐、厕澡罐。』四十一云:『有净水瓶,常水瓶。』」(《大正藏》卷四十五,页九0三中。)但法显下文又直接言及「澡罐」,因此,此处所言的「君墀」只能以「净瓶」解释了。
④澡罐:僧人所带用来净手的水罐。
⑤归命:即「皈命顶礼」、「归命礼」。「归命」也就是将身心归投佛、法、僧三宝,是属于意业之礼;「顶礼」,也就是以头触地接承对方之足的礼节,是属于身业之礼拜。大乘佛教之中的「归命」有「献身」的意义,所谓礼佛、礼僧是对他人表示献身的一种礼仪。法显在此所作正是如此。
⑥威神:尊严的神灵。
⑦归流:本义为「流入海的河流」,这里指:使海上之风暴停息,海水流向其本应所向。
【语译】等到有利于航行的信风出现之后,法显所搭乘的商船便向东开始了航行。商船航行了两天,便遇上暴风。更不幸的是船体漏水,海水涌入船内。商人都想登上小船,但小船上的人却惟恐上来的人太多会将小船压沈,于是将连接大船与小船的缆绳砍断了。
商人们十分害怕,大家的生命危在旦夕。商人害怕海水灌满大船,便把船中的粗笨货物都投掷到水中。法显也把随身携带的净瓶和澡罐以及其它杂物扔入大海。这个时候,法显心中惟恐商人们将佛经、佛像也掷入海中,只是一心一意口念观世音以及诚心归命于汉地众僧:「我远道而来求取佛法,愿尊贵的威神使大海恢复平静,让我们能够平安到达目的地!」
像这样的大风一直刮了十三个昼夜,商船也终于到达一个岛边。海潮减退之后,经过检查,发现了船的漏洞,随即将其补塞结实。后来,商船又继续前进了。
海中多有抄贼①,遇辄无全。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
若阴雨时,为逐风去,亦无准。当夜暗时,但见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鼋、鼍②水性怪异之属。商人荒遽③,不知那向④。海深无底,又无下石住处⑤。至天晴已,乃知东西,还复往正而进。若值伏石⑥,则无活路。
【章旨】法显在归国的路途中,既面临海盗的威胁,也面临迷失航向的危险。在阴雨以及夜晚时节,只能随波逐流,听天由命了。
【注释】①抄贼:公元五世纪之时,在现今马六甲海峡的亚齐头(Acheeen Head,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北角)一带有海盗专门劫掠过往船只。船舶只得绕至苏门答腊的南边而东行,通过今巽他海峡北上。至十九世纪,这一区域仍旧有海盗活动。有关情况可以参见Samuel Beal :Travels of Fah-hian and Sung-yun,Bunddhist Pilgrims,from China to India(400 A.d.and 518 A.d.),P169,1869. London.
②鼋鼍:均为巨鳖的俗称。鼍,又指「猪婆龙」,今名「扬子鳄」。
③荒遽:惶遽,慌遽;慌乱,惊慌。
④那向:大多版本作「那向」,日本所传的「镰仓本」作「所向」,意思相同,即不知航行之方向。
⑤下石住处:下石锚之处。
⑥伏石:暗礁。
【语译】大海中有很多强盗,如果遇到了他们,便很少有人能够幸免。大海茫茫,没有边际,分不清东西南北,只有依靠观察日月星辰勉强辨别前进的方向。
如果遇到暴风阴雨天气,船舶往往会被大风吹推着前进,自然也就难于有确定的方向。当夜幕降临之时,只见巨浪滔滔,相互撞击,并且往往会出现明晃晃的、如同火色的一片亮光,那是鼋鼍之类水怪在大海中浮游。在沉沉暗夜中,商人显得很慌乱,不知应该向哪个方向行驶。海水深邃无底,又没有投下锚石停船的可能。只有天晴之后,纔能知道方向,纔有可能重新拨正航向前进。在大海中航行,如果碰到暗噍,也就没有活路了。
耶婆提国
如是九十日许①,乃到一国②,名耶婆提③。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停此国五月日。
【章旨】在大海中漂流九十余日之后,法显等到达一个叫「耶婆提」的国家。法显在此国停留五月有余。
【注释】①九十日许:由于慧皎《高僧传》卷三〈法显传〉作「经十余日,达耶婆提国」,所以,历来有学者怀疑此应为「十日许」。其实,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法显传〉作「行九十日,达耶婆提国」。慧皎所撰〈法显传〉之材料很少有超出《出三藏记集•法显传》范围的。因此,正如汤用彤所说:「查《僧传•法显传》全抄《录》之文,而间加以改窜,但其改窜之处往往甚误。」(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页二七四,(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三月版。)正如法显在前文所说,由于不辨方向,在暴风雨以及夜里,商船实际上是在随波逐流地行进,至天晴方可矫正方向,所以发生反复与偏差在所难免,耗时九十日,也在情理之中。
②乃到一国:从后面法显所说的时间推算,法显到达此国的时日大致在东晋义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前后,即公元四一一年十二月某日。
③耶婆提:关于此国的所在,是解释法显归国行程的关键。通行的解释或是将其考订为爪哇,或是苏门答腊岛。近年也有人别出心裁将其解释为北美洲的某地,详见连云山所著《谁先到达美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语译】法显等在大海之中这样漂流了九十多天,纔到达一个国家,名叫耶婆提。这个国家崇信外道,婆罗门教很兴盛,佛法微不足道。法显在耶婆提国停留了五个月时间。
搭乘商船趣广州
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亦二百许人。赍五十日粮,以四月十六日①发,法显于船上安居②。东北行,趋广州③。
【章旨】法显在耶婆提国停留五个多月后,又搭乘商船向东北方向航行,直趣广州。
【注释】①四月十六日:即东晋义熙八年四月十六日,公历大致为四一二年五月。将法显上文所写登船离开师子国所用时间相加,至少共计二百五十至二百六十日。分而言之,则为:起先漂流十五日,在一岛修船数日,又在海上漂流九十日,在耶婆提国停留五个月。这样,可以大致推定,法显是于东晋义熙七年七月中旬,公历四一一年八月中旬离开师子国的。
②安居:此指义熙八年,即公元四一二年的夏坐。此时,距法显离开长安已经十四年矣!
③广州:指今日的广州地区。秦时属于南海郡,至三国时东吴分交州设置广州,东晋又称广州南海郡。
【语译】法显在耶婆提国停留了五个月之后,纔得以搭乘其它商人的大船。这条商船上面也有二百人左右,大船携带了可供全船人食用五十天的粮食。航船于四月十六日起航,法显在船上度过安居。商船向东北方向航行,目的地是广州。
一月余日①,夜鼓②二时,遇黑风暴雨③,商人、贾客皆悉惶怖。法显尔时亦一心念观世音及汉地众僧。蒙威神佑,得到天晓。
晓已,诸婆罗门议言:「坐④载此沙门,使我不利,遭此大苦!当下比丘,置海岛边,不可为一人令我等危崄!」
法显本檀越⑤言:「若下此比丘,一并下我!不尔,便当杀我!汝其下此沙门,吾到汉地,当向国王言汝也。汉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诸商人踌躇,不敢便下。
【章旨】在航行之中,在今日西沙群岛附近,商船遭遇暴风雨,同船信仰外道的商人提出将法显逐出此船,幸赖同船的施主据理力争,法显纔得以免祸。
【注释】①一月余日:指从耶婆提国出发之后,在海上航行所用的时间。从此推算,法显所记此事大概发生在东晋义熙八年五月内,即公元四一二年六月。
②夜鼓:鼓,古代计时单位。因古代常常击鼓报时,故这样言之。古人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或称「五更」,或称「五鼓」。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说:「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③遇黑风暴雨:据考证,法显等于此时遇到风暴之地位于今西沙群岛附近。具体理由,可参见许云樵〈据风向考订法显航程之商榷〉一文,《南洋学报》卷六,第二期,一九五0年十二月出版。
④坐:因为;由于。
⑤本檀越:指允诺答应法显搭乘商船归国的施主。
【语译】在大海中航行一个多月后,在一天夜里二更时分,商船遇上了黑风暴雨,商人们都十分恐慌。法显这时只是一心口念观世音和汉地众僧。承蒙威严的神灵保佑,总算挨到了天亮。
天亮以后,各位信奉外道的商人聚集在一起商议说:「就是因为船上载着这个和尚,使我们大家这么晦气,遭受这么大的苦难!应当把这个和尚赶下船去,留在海岛边上!毋须为了他一个人而使我们都遭受危险。」
法显原来的施主说:「如果你们想把这个和尚扔下去,那把我也一起扔下去好了!如果不这样做,你们就把我杀了吧!你们如果把这个和尚扔下去,我如果到达了汉地,就必定向国王禀告你们所做的事情。汉地国王也是敬信佛法的,十分敬重和尚。」这样一来,各位信奉外道的商人感到害怕,因而犹豫不决,不敢轻易让法显下船。
于时天多连阴,海师①相望僻误②,遂经七十余日,粮食、水浆③欲尽,取海咸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④便欲尽。
商人议言:「常行时,正可五十日便到广州。尔今已过期多日,将无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
【章旨】由于连日阴天,海师迷失方向,使得商船耗时七十日仍然未能抵达目的地广州。后决定向西北方向航行,寻找陆地靠岸。
【注释】①海师:熟悉海上航道、驾驶海船的人。
②僻误:偏差;差错
③水浆:指饮料或流质食物。
④遂:全部;完全;尽。
【语译】当时,多连阴天气,海师看错了方向,因而耽误了七十多天的时间。粮食和饮水将要完了,只得取海中咸水做饭。每人分得好水大约两升,用完之后就彻底没有好水了。
商人们商议说:「在正常情况下,只需要五十天便能到达广州。现在超过这一正常情况已经好多天了,难道是我们偏离了方向吗?」于是,立即向西北航行寻找海岸。
抵达长广郡
昼夜行十二日,到长广郡①界牢山②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经涉险难,忧惧积日,忽得至此岸,见藜藿菜③依然,知是汉地。
然不见人民及行迹,未知是何许。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过,莫知所定。即乘小船,入浦④觅人,欲问其处。得两猎人,即将归,令法显译语问之。
法显先安慰之,徐问:「汝是何人?」答曰:「我是佛弟子。」又问:「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诡言⑤:「明当七月十五日,欲取桃腊佛⑥。」又问:「此是何国?」答言:「此青州⑦长广郡界,统属晋家⑧。」
闻言已,商人欢喜。即乞其财物⑨,遣人往长广。
【章旨】经过坚苦卓绝、命悬一丝的航行,法显一行总算到达了汉地。经过询问,知晓所抵达的口岸为青州长广郡。
【注释】①长广郡:东晋长广郡属于北青州统辖,领四县,治所在不其,故址在今山东崂山县北。
②牢山:即崂山,位于今山东崂山县东,南临黄海,东对崂山湾。
③藜藿菜:泛指野菜。藜,灰藋、灰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茎可为杖。藿,豆叶,嫩时可食。
④浦:指河流入海处。
⑤诡言:假称;谎称。法显已经看出此二人为猎人,而其却因法显的僧人身份而谎称「取桃腊佛」。另外一种可能,猎人所说「诡言」也包括「明当七月十五日」一语在内。笔者以为,前一句明显为谎言,而后一句,即「明当七月十五日」,则可信其真。也就是说,法显借猎人之口,交代了其到达中土的准确时间,即东晋八年七月十四日,公元四一二年八月某日。
⑥取桃腊佛:此指「盂兰盆会」。古人常以「盂兰」为梵文音译,而以「盆」为意译之词。据今人研究,这是错误的。「盂兰盆」为梵名Ullambana之音译,意译作「倒悬」。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盂兰盆经》而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仪式。据《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堕在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目连为拯救其母脱离此苦,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陀遂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能蒙无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在盂兰盆会中所设之斋食供养,称盂兰盆斋;供佛、僧之百味饮食、百种器具,称盂兰盆供;后世多以瓜、果、面、饼、茶、饭等,供养饿鬼。盂兰盆会的供养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以及饿鬼,所以,两位猎人纔说「以桃腊佛」。法显此处所说极其重要,可惜未曾引起学人注意。周叔迦先生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记梁武帝于大同四年(公元五三八年)至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宣称「至于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二)页三九四,(沪)知识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版。)后来,如《佛光大辞典》等等又加以沿袭。实际上,以梁武帝所为作「盂兰盆会」之始,纯粹是以讹传讹。从法显无意中所提供的这一条信息,可以推断出「盂兰盆会」至此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影响。否则,两位猎人就不会随口「诡言」了。
⑦青州:汉代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
⑧统属晋家:多数版本作「统属刘家」,只有少数版本作「统属晋家」。按:法显归国之时,刘裕尽管已经专权,但仍未代晋。《佛国记》成书时,仍属于晋代。所以,作「统属刘家」的版本为传抄致误。
⑨乞其财物:给予两位猎人以礼品,使其带人至长广郡报信。乞,给予。
【语译】商船朝西北方向又昼夜航行了十二天,到达了长广郡地界的牢山南岸,找到了淡水和蔬菜。不过,经历了这么多的危险艰难,忧愁恐惧了这么多时日,忽然登上海岸之上,真有些难于置信。但是看到岸边的野菜依旧,纔确实知道我们是真的到达了汉地。
由于看不到居民和人的行迹,我们仍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有人说还未到广州,有的人说已经过了广州,一时难于确定。商船上的人随即乘坐小船进入河湾,希望能够找到人,询问清楚我们究竟是到了什么地方。上岸的人遇到两个猎人,立即将其带回大船,让法显作汉语翻译向他们询问。
法显先问候安慰两个猎人,慢慢问道:「你是什么人?」回答说:「我是佛家弟子」。又问道:「你进山干什么呀?」那人便故意说道:「明日是七月十五日,我们想摘些桃子供奉给佛」。法显又问道:「这是什么国家?」回答说:「这是青州长广郡地界,统属晋家。」
外国商人一听见这些话,非常高兴。奉送给这两位猎人一些礼物,让他们前去长广郡报信。
太守李嶷①敬信佛法,闻有沙门持经、像乘船泛海而至,即将人从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②。
商人于是还向杨州③。刘沇青州④请法显一冬一夏。
【章旨】法显先受太守李嶷的供养,后由长广郡至彭城夏坐。外国商人则又开船至建康。法显在彭城度过夏坐后,决定南下至建康翻译经律。
【注释】①太守李嶷:汤用彤以为此李嶷为李安民的祖父,可作参考。
②郡治:指长广郡郡治不其,故地在今山东崂山县北。
③杨州:东晋杨州治所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大体领有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地区以及浙江全省之地。
④刘沇青州:「沇」,诸本作「法」,足立喜六认为「法」为「沇」之误,颇为有理。「沇」同「兖」,即兖州。「沇青州」则指兖、青州刺史刘道怜。(《〈法显传〉考证》页二九一。)而汤用彤则进一步指出,刘道怜此时尚在彭城,其在义熙八年九月十三日方纔奉命为兖、青州刺史。法显此书撰于义熙十年,所以称刘道怜为「刘沇青州」,也是可以的。(《汤用彤学术论文集》页三十八-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五月版。)汤先生此见甚为可信。可以补纠足立喜六之不足。
【语译】长广郡太守李嶷是一位崇敬信奉佛法的人。听到有人禀告有一位沙门奉持经像乘船渡海归来,太守李嶷立即就带人来到海边,迎接佛经、佛像回到长广郡的治所。
外国商人从这里南下扬州。法显应兖、青州刺史刘道怜的邀请,到彭城居住了一冬一夏。
南下向都
夏坐①讫,法显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②,就禅师③出经律。
【章旨】法显在徐州度过一冬一夏之后,决定南下到建康,从事经律翻译。
【注释】①夏坐:此即义熙九年(公元四一三年)的夏坐,是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后的第十五次夏坐。
②都:指东晋国都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市。
③禅师: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显法师传〉载,此禅师为佛陀跋陀罗(觉贤)。
【语译】夏坐结束后,法显感到远离各位法师已经很久了,想回归长安。但是,因为所要做的事情很重要,所以便南下到达都城建康,同佛陀跋陀罗禅师一起翻译佛教经律。
总结西行历程
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国①,停六年②,还三年③达青州。凡所游历,减三十国。沙河以西,讫于天竺,众僧威仪法化之美,不可详说。窃惟诸师来④得备闻,是以不顾微命,浮海而还,艰难具更⑤。幸蒙三尊⑥威灵,威而得济,故竹帛⑦疏所经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
是岁甲寅⑧。
【章旨】此章为全文的结语。法显西行共十五年,游历近三十个国家,终于完成了平生的志向。特将所见写出,欲使贤者共享见闻。
【注释】①六年到中国:法显于公元三九九年从长安出发,至公元四0四年到达中天竺的摩头罗国,恰为六个年头。
②停六年:法显由公元四0四年抵达中天竺摩头罗国,直到公元四0九年离开瞻波大国,恰为六个年头。
③还三年:法显由公元四0九年离开东天竺多摩梨帝国,中间在师子国停留两年,海上航行(包括在耶婆提国停留五个月)一年,直到公元四一二年方到达青州,恰为三年。从法显的叙述看,他只将中天竺当作目的地,而将中天竺之前的历程当作去路,而将东天竺、师子国等当作归途。这是当时对于佛教的发源地中天竺的崇敬所带给法显的地域观念所决定的。
④来:有些版本作「来」,有些版本作「未」。以「未」更佳。
⑤更:经历;经过。
⑥三尊:即佛、法、僧「三宝」。
⑦竹帛:本意为「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后来则引申为「书籍」、「史乘」之义。
⑧是岁甲寅:指法显完成此书的东晋义熙十年,即公元四一四年。
【语译】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过六年的跋涉到达中天竺,在中天竺停留六年,归途三年而到达青州,所游历将近三十个国家。自沙河以西,一直到天竺,佛教僧众威仪戒律严整之美,无法详细说出。我私下以为汉地诸僧对于这些没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所以纔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浮海而归,各种艰难困苦都经历过。幸蒙佛、法、僧三宝之威灵的护佑,虽然屡遇危难而能够安然度过。法显之所以书写记述所经历之事,是想让贤能的人也能与我一同分享所见所闻。
这一年是甲寅年。
【说明】
这一部分,可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法显的归国历程。法显于东晋义熙七年七月,即公元四一一年八月,乘商船离开师子国,踏上了艰难的海路归国历程,直至东晋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即公元四一二年八月某日到达长广郡界,历时一年整。当时的航海,虽然可以借助于乘坐二百人及其若干货物的大船,但是,由于航行仍然只能依靠天然季风,以及导航技术之欠发达,因而航海仍然是一项非常冒险的活动。法显搭乘商船归国,其间的数次历险,可谓惊心动魄!法显的归来可谓九死一生!法显能够平安归来,确实是中土佛、法、僧「三宝」之福!
二是法显归途中停留长达五月之久的「耶婆提国」的方位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法显西行研究的一个难题。传统上均遵从西方学者的推定,将「耶婆提国」解释为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一九九二年,大陆学者连云山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法显所抵达的并非爪哇,也不是苏门答腊岛。连先生总结出传统说法的四大问题(连云山所著《谁先到达美洲?》页二十八至三十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版。)。这些疑问使得连先生推翻了传统的说法而主张法显所抵达的「耶婆提国」就是美洲。连先生的四大怀疑之中,有一个证据是最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公元五世纪初,爪哇及苏门答腊岛佛教的流行情况。法显所到达的「耶婆提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而连先生引用了一些材料说明,佛教此时在爪哇及苏门答腊岛还是较为兴盛的。从总体上说,连云山所著《谁先到达美洲?》一书来看,「法显最先到达美洲」之说,也有一些道理,可备参考。但由于法显《佛国记》本文所述过于简略,连先生在指出传统说法之悬猜性的同时,自己的证明方式却无可避免地又陷入了悬猜的泥沼。所以,欲使学术界普徧接受这一结论,还是有相当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