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三十颂及科判
 
{返回 唯识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06

唯识三十颂及科判
唯识三十颂,是建立唯识宗的基本论典,三十颂乃世亲菩萨所造,以五言四句为一颂,全文三十颂,计六百字。在一般经论中,多以三科分判,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本颂全文皆是正宗分,并无序分和流通分。古今注释三十颂的书不胜计数。在我国、以成唯识论最为重要。但识论十卷雄文,一方面是字字珠玑,是发掘唯识要义的宝藏;另一方面它行文有如枝上岔枝,叶旁长叶。所谓“文如钩锁,义若连环。”使人初读之下,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所来,亦不知所往。如何读通成唯识论呢?唯有熟读本颂,以颂文对照识论,便有脉络可寻了。

一 三十颂全文: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烦恼为贪瞋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为忿 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辗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 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於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若时於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本颂内容,以一切法唯识所现。即以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小乘外道,继明唯识之理。

以相、性、位三分科判:即一者明唯识相;二者明唯识性;三者明唯识位。这在三十首颂文中,由第一至第二十四颂是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是明唯识性;第二十六至第三十是明唯识位。

一、明唯识相:即依他起性之法。依他起法,仗因托缘生起,唯识所现。凡夫外道,不知唯识无境之理,执心外有别实境,因此生起我执法执。故论主最初以种种方便,广明唯识相状、即是依他起之诸法,以破除其我执法执。
二、明唯识性:此即圆成实性,修唯识行者,虽知万法皆此心识虚妄显现,而犹未能了达真性,是以次明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以此显示真如常住一味。
三、明唯识位:三十颂的前二十五颂,说明唯识相、性,依他圆成,无非是说明依他如幻,使修唯识行者,断妄染执障,证到圆成真理,而成三身万德的佛果。然佛果功德,殊妙无边,非少修行可能圆证,必须历经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四十一阶,历经三大阿僧劫,方能至三身万德之佛地,故次第三,明唯识位。

列表示明如下:

唯识三十颂分科表:
一、明唯识相:前二十四颂。
甲、略标:1、释难破执。2、标宗归识。3、彰能变体。
乙、广释:1、明能变相: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 2、正辨唯识。 3、通释妨难:释违理难、释违教难。
二、明唯识性:第二十五颂。
三、明唯识位:第二十六颂至第三十颂。

一、释难破执: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二、标宗归识:彼依识所变。
三、彰能变体: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四、异熟能变:
1、三相门: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2、所缘行相门:不可知;执受、处、了。
3、心所相应门: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
4、五受相应门:︵相应︶唯舍受。
5、三性分别门:是无覆无记。
6、心所例同门:触等亦如是。
7、因果譬喻门:恒转如瀑流。
8、伏断位次门:阿罗汉位舍。
五、思量能变:
1、举体出名门: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2、所依门:依彼转。
3、所缘门:缘彼。
4、体性行相门:思量为性相。
5、心所相应门: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6、三性分别门:有覆无记摄。
7、界系分别门:随所生所系。
8、起灭分位门: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六、了境能变:
1、能变差别门: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2、自性行相门:了境为性相。
3、三性分别门:善不善俱非。
4、相应俱受门:
甲、列名六位: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
乙、受俱分别:皆三受相应。
丙、重明六位:
遍行: 初遍行触等。
别境: 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善: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烦恼: 烦恼为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随烦恼为忿,恨覆恼嫉悭,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5、所依门:依止根本识。
6、俱不俱转门: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7、起灭分位门: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七、正辨唯识: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八、释违理难:
1、心法生起缘由: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2、有情相续缘由: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九、释违教难:
1、三种自性:
    正辨:遍计所执性: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性: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
       明不一不异: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
       明依圆前後:非不见此彼。
2、三种无性:
    总说: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别明:相无性:初即相无性。
       生无性:次无自然性。
       胜义无性: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十、明唯识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十一、明唯识位:
1、资粮位: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2、加行位: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3、通达位: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4、修习位: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5、究竟位: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返回 唯识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学的实践(叶少勇)
下一篇:我心中的《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内的异义及其编成(林崇安)
 论佛教唯识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意识(王健)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宏印法师)
 唯识大乘菩萨行位(超定法师)
 唯识论的价值(林国良)
 关于唯识资料的调查报告
 唯识与唯了别——“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再诠释(周贵华)
 “五重唯识”观辨析(林国良)
 禅与唯识关系论辨(肖永明)
 烦恼与犯罪的唯识心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听法时所断意之行为[栏目:圣者言教]
 福从俭中来[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净慧法师)[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举重若轻 1991.5.16~1991.5.31[栏目:星云日记]
 相应22经 一百零八经[栏目:相应部 36.受相应]
 相应159经 阿难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静坐与喜悦之路 身体内的语言[栏目:护法法师]
 多罗尊者见闻记•见而有益[栏目:圣者传记]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四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