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悟·看出希望来 第一章 悟·看出希望活得起劲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52

悟·看出希望来

郑石岩

第一章 悟·看出希望活得起劲   

  希望的灯火,

  点亮了,

  燃灯古佛手上的火把。

  生命的花朶,

  闪烁著,

  大通智胜佛眼中的灵耀。

  火把照亮了我的眼,

  灵耀扬起了我的帆,

  我惊喜看出,

  何处是波罗密,

  我的家乡。

  人必须心怀希望才会活得快乐,日子才过得充实,有意义,有朝气,有信心。不只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公司或机关,乃至整个社会国家,都需要希望这种精神生活的阳光。没有它,个人会变得颓废苍白,失去活力,堕入禅家所说的“无记空”。失去它,一个群体会看不出他们共同的希望,而彼此离心离德,在思想和态度上露出消极的气质。这种消极气质若滞留在家庭,家庭便有了暮气;弥漫在社群里,便产生堕落与低迷的文化;发生在公司财团,则其创意和朝气必然渐渐腐蚀,破产的厄运必然来临。

  人的精神活动,决定生活的品质、事业的成败和人生的幸福。而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在待人处事中“看出希望”——悟。唐朝荷泽神会大师说:

  “豁然晓悟,

  通达无碍。”

  当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豁然通达没有障碍时,一种光明的希望将展露在眼前。这就是所谓佛(觉)光了。

  希望是精神生活的阳光。它照亮你,温暖你,给你力量,也让你能睁开法眼看出自己似锦的前程。人必须对自己的人生看出希望,才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肯承担顺逆,能接受种种挑战和考验。

  在日常生活里,你若能从庶事之中看出希望,它即刻变得活泼动人。那怕只是喝一杯水,披上一件外衣,跟家里的人闲话家常,打个电话问候朋友,都蕴藏著愉悦的禅机,绽放著人性之美。希望似乎与人的财富和身份地位无关。真的,能给我们充实愉快之感的不是财富,而是希望。但希望是悟出来的,发现来的,用自己的心去看出来的。

  人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中,时时看出希望;要在失败中看出希望,才能从中学到经验,鼓励自己接受挑战,孕育不懈的毅力。当然,也要在成功中看出希望,让自己知道成功的意义和责任,避免因自满而迷失,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实现人性的光辉和使命。

一、希望的禅机

  什么是希望呢?我认为它是积极的精神力量,光明的生活导向,也是实现人生和发展事业的活水源头。它是带动你转败为胜的毅力,令你振衰起弊;触动创造思考,使你发挥智慧。同时,也是彼此互爱和崇高人格的本质。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每一个引发或触动看出希望的机会就是禅机。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所在之处,无处不是禅机。

  在生活之中,每一次禅机都蕴含著光明的希望,能够掌握禅机的人,时时看出丰沛的意义,能不停的增长智慧,随处看出喜悦与丰收。比如说,当别人对你有所批评和指正时,若能冷静下来,不被激怒,不找藉口回避或反击,反而聆听对方发言,这就是希望诞生的机会。你若以积极和正确的导向,回应比评者说“请说具体一些,我对于你的指教有兴趣。”这样一句话,就很容易打开交谈的希望。在专心聆听中,你适时补上一句“依你看,我应该怎么办?”这时心智交流就显现更有希望的景象。对方很容易收敛批评性的语词,转向诚恳的建议。同时,也因为对方的尊严得到伸展,他的创造力被启开了,所提出的建议,参考的价值也随之提高。我深信,一个懂得发掘希望的人,最能应用别人无形的智慧与创意,同时也最能把握良好人缘的契机。

  禅机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孕育希望的机缘。你能把握它,就能看出事件的光明希望,创造圆满的成果和无尽的喜悦与丰收。因此,我们从禅机中看出希望时,自性正展现著光辉,绽放著创造力。这样自己也成就了“大通智胜佛”的德性。

  希望可以说是一种心力动能的积极光明出路。当心力动能被引导至建设性和积极面上时,便产生了希望。它成为心智成长和精神提升的力量,表现出来的是创造、醒觉、慈悲、欢喜和恬淡。反之,如果失去希望,动能被扭曲了,被压抑了,就形成紧张、憎恨、暴力或自暴自弃。所以禅家以“大通智胜佛”来表示这悟出希望的本质。

  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大通智胜佛的光明属性。它就是能悟出希望的自性本体。现在你也许要问什么是大通知胜佛呢?唐朝舒州天柱山慧禅师,在回答弟子这个问题时说:

  “旷劫来未来壅带,不是大能智胜佛是什么。”

  学生又问道:

  “为什么大通智胜佛的法性不现前呢?”

  崇慧禅师说:

  “那是因为你没有看出来,所以不现前,如果你能看出来,也就另无佛道可成了。”

  希望是悟出来的,是用自己的法眼去发现的。例如你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心里头便生希望。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工作目标,就会勤奋努力。所以一个企业,必须让它的成员有机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目标,也要让成员自己对生活看出意义,这就是企业文化的生机,也是禅式经营理念的本质。

  当然,每个人对自己的一生,也必须怀抱希望。它是人生的光明导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正确信仰和毅力。因为希望正是精神生活的本身。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希望不是欲望,不是野心,但它可能以目标、价值观念、情感和理性来表现。它的本质是发现,是自发性的领悟,而不是抄袭和摹仿。禅机正是发现希望的那个情境和机会,因此,随时随地都在出现禅机,而每一个人都必须随时看出它的意义和希望,让自己的心力,得到实现和提升。

  禅家所谓的“功德”就是悟的能力,就是看出生活和生命希望的能力,而福德正是看出希望之后,生命的实现所流露出来的喜悦、成功和幸福。

  希望具有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主动性的意团或目标,充其量只是一种妄念,而不是希望。一般人所谓“希望的破碎”,是指妄念或欲念的幻灭,真正的希望是不会破碎的。希望一旦被发现出来,就像璀璨的明珠,闪烁著光芒。

  心理学家弗洛姆(E.Fromm 1980)引用卡夫卡(Kafka)的《审判》(The Trial)这本小说,谈到一个人来到天国之门,请求守卫准他进去,守卫说,他现在还不能进去。虽然大门是开著,但他还是决定等待。他反覆请求允许进入,而守卫总是说,还没有被允许。在等待的漫长岁月中,他不停地望著守卫,一直等到年老了,快要死了,还是没有被允许进去。这时,他第一次问守卫说:

  “这些年来,除了我之外,怎么竟没有一个人求进天国之门呢?”

  守门人回答说:

  “除了你之外,没有人可能得到许可通过这个门。因为这门是为你而设的,不过现在我要把它关起来。”

  弗洛姆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希望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卡夫卡所说的这个老人,如果不是这般消极性和被动性,他或许可以进入幸福圆满的天国。”事实上,这个寓言故事,颇像禅宗公案,如果进一步参透,便不难发现,每一个人都应皈依自性净土,依自性因缘,实现人生都具有大通智胜佛的本质。如果自己不愿去发现自己的“天国”,看不出自己的希望,终其一生的等待,不免要摒弃于成功幸福和圆觉的门外。

二、希望的妙用

  希望对于生活有什么作用,它真能让我们充实,活得起劲,有活力吗?《六祖坛经》中说:“若闻顿教法门,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时时刻刻看出希望,那么自心就能不断孕育创造性的正见,一切烦恼障碍都干扰不了你。

  对!看出希望就有了创意,有了活泼与朝气,有了人生的憧憬。

  我任教的教育系学生,在毕前之前一定要到国中去试教,学习一些起码的教学经验。试教下来,有些学生对当前的教育萌生无力感,对未来的教学生活,开始彷徨起来,显得有些失望。但是另外一些学生,却对自己的工作抱著乐观和信心。同学们互相讨论时,我发现失望者的眼光,总是集中在消极的事情上,例如抱怨学校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现任国中老师士气不振。他们把眼光投注在消极面上,自己又觉得束手无策,于是产生了晦气。另外一些学生,在试教之后,却充满了信心。他们的著眼点是:正因为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所以才需要老师去引导。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正等著自己去改变它或弥补它。于是他们充满希望。抱持消极态度的人,正像卡夫卡在《审判》一书中所说的老人,终究是进不了那光明希望的天国。而抱著热心进取态度的人,由于他们能看出教育工作的希望,所以摆在跟前的因难,阻挡不了他们的创造天性。我相信,社会的进步,是看出希望的人所作的贡献。而校园里、教室或走廊上,所表现的杏坛春风,就是那些孜孜不倦、有信念、抱著希望的老师所作的奉献。他们正是推动文明摇篮的手。

  每一年,我总是把教育上的希望与传承,传递给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而学生们的回应恒是有的人消极,有的人积极。几年以后,总是在希望的分野上,看出他们的成功与挫败,我相信其他学系的毕业生也是一样。

  希望是一种精神力量,对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只要你学习在日常生活和事物中,看出它的希望,你的心智和感受就有了全新而喜悦的改变。看出希望,对生活能发生以下多种妙用。

  (一)活得起劲

  如果你经常觉得暮气沉沉,就表示你没有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出希望。从研究报告中显示,那些经常意志消沉,身体不适和失眠,忧郁惧怕的人,最普遍的现象是对自己的工作看不出意义,心中不存希望,对工作兴趣缺缺,并以被动的心态,勉强应付准时上下班。所以他们对工作提不劲来,做事拈轻怕重,这不但对自己身心有害,在工作效率上也大打折扣。

  许多上班族,生活在刻板的“上班”活动之中。他们对工作并不投入,不肯负起责任来。这个行为特质,最后扩散到家庭和全部生活,影响了全家的幸福。其实,肯为工作负责就是一种希望或意义,这正是禅门所谓的“承担”。能承担生活就能肯定生活的价值,从而产生活力。禅家说:

  “因为你不肯承担,所以佛性就显露不出来。”

  现代人多数好逸恶劳;想脱离单调无聊的工作,急于寻求娱乐放纵。这一来使工作情绪低落。特别是新生的一代,在富裕环境长大,除了被要求读书之外,很少有肩负营生干活的机会。所以他们看不出工作的意义,倒是对生活起了虚妄的期望,企图享受、占有、被保护。当一个人欲望过高时,必然对目前的工作有著眼高手低的感受,从而隆低了工作的热忱。人一旦对自己有了前景黯淡的想法,他就注定消沉,情绪低落,希望渺茫。

  能对自己的工作或人生看出希望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深知自己要做什么,有著光明的导向,每天振作奋发,脸上总是流露卓越的毅力和精神。一个小市民,也许没有什么立功、立德、立言的大志,没有赚大钱做大事业的打算,但对生活和家庭,却能看出值得珍惜的温暖和情爱。他每天哼著歌上班,晚上陪著孩子作功课、聊天,而星期假日正是全家欢欣受郊游嬉戏的时光,生活虽然平凡简朴,却显露著无尽的希望。

  我知道有些人,他们拥有许多财富,每天却为处理财富大伤脑筋。台北市东区有一位先生,坐拥一百间房子不卖、不租,任其闲置数年。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卖房子,他的回答是:“这是父亲辛苦留下的产业,我要好好的维护。”他虽然有浩大的财产,烦恼却很多,因为房屋仲介业者老是缠著他,甚至有人强迫他卖屋子。这位先生就是看不出希望而被财富困住,迷失在财富的迷宫里,所以烦恼多。

  禅家总是教人的在喜舍中看出生命的希望。因为有欢喜就有朝气;肯帮助别人,就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一个热心于人类福祉的人,必然时时充满希望与朝气。你若打开科学家居礼夫人的传记,一定会发现真正使一个人充满活力的原因,就是心中怀著助人的希望。

  居礼夫妇抱著对科学研究的热衷,勤勤悃悃,废寝忘食,在艰苦贫困中,长期的努力,终于在一九O二年炼出镭来。镭的放射性强,对癌具有疗效。美国、比利时都想开发它,因而向居礼夫妇请教。他们当然可以把它拿来早请专利,得到经费,改善自己的生活,又可以建立一个好的实验室。不过,他们没有这样做。当时居礼夫人说:

  “物理学家总是全部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如果发现具有商业价值,那是偶然的,我们不可从中牟利。镭既然对治病有用,我们不可利用这个机会图利。”

  当天晚上,他们写信给美国工程师,把资料寄给他们。这对科学家夫妇,心中一直点燃著希望之光。正因为如此,居礼夫妇对科学研究保持著无尽的活力。一九O六年,居礼车祸意外死亡。居礼夫人受到猝然的打击,甚至神志惘然。但是希望的力量再度使她振作。居礼葬后,法国政府要给她一笔抚恤金,她断然拒绝了。她说:“我还年轻,我可以自给,并照顾孩子。”她继续致力于科学研究。一九一一年,再度荣颁诺贝尔化学奖。

  伟人成功的事例,我们只能欣赏,但不能摹仿。因为那是伟人们自己看出希望之后,所展现出来的,那毕境不是我们。不过,我们却可以受到他们的启发,在自己身上看出属于自己的希望。《六祖坛经》上说:

  “只合自悟自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因缘,只有在自己的因缘(自己的本质和环境)中看出希望,才可能引发生命的活力。

  希望不是寻求赞美的动机。这种动机一旦侵入心中,光明的豪气便受到腐蚀。最近,舆论界对政府官员常有苛刻的批评,民意代表更对他们作出过火的人身攻击。于是,有了所谓“官不聊生”的现象。部分优秀的官员,因而有辞官的意念。我呼吁民意代表们在问政时,要看出问政的希望,避免人身的攻击。把人和事分开;对事负责,对人尊重。把事实和意见分清楚,针对事实,少用己见。这样才能发挥问政的朝气和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也要以实践菩萨行自许,在忍辱和辛勤中为民服务。《维摩诘经》中说:

 “高原陆地不生莲华,

  卑泾淤泥而生此华。”

  “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为了服务社会而活的人,必然可以在许多辱骂和攻讦中看出光明的希望,而坚持把工作做好,那就是生命的意义,是一朶自性的莲华,因为“尘劳之俦为如来种”。

  (二)转败为胜

  人总会有失败挫折的时候,如果悟不出它的意义,看不出希望来,就会打不起精神,再也站不起来了。人们在失败时,最普遍的反应,首先是找个藉口来掩饰自己,这种障眼法,正好断送了重新看出希望的机会。其次是颓丧地等候失败把自己打垮,心里头说:“现在太迟了!”这种消极态度,使自己失去思想的光明性。事实上,失败正是通往成功的线索,你一定可以在希望之中找到许多启示,诚如经上所说:

  “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你不用惧怕失败,而要把它当做教训,同时要在教训中找出新的体验和认识,看出希望来,并对自己说:

  “无论是补救过去的错误,或者东山再起,永远不会太迟;成功的希望已经在握,因为我已有了教训。”

  也许,你曾经冒犯过朋友,要勇于认错道歉,无需迟疑,现在还来得及,这样才有弥坚的友谊。也许你错怪了你的子女,不要死抱著尊严不放,要看出真正的尊严是,走过去向子女说明自己的失察,那才是真正的尊严。夫妇之际,朋友之道,亲子之情,都免不了有争执、摩擦和误会,但最重要的事是看出人性的希望——友爱和亲情是在适应中升华历练出来的。

  一生的志业,也要时时看出希望,才能在顺逆无常的历程中,获得真正的成功。有了希望就有毅力和方针,这就能够不停的校正错误,维持方向,达成目标。旧金山加州大学心理学家葛非德(C.A Garfield)曾报告说,在一项以九十位商界、政界、体坛和艺坛的领袖对象进行访问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人都说:开始出错,并不等于失败,挫折能激发新的希望和决心,在经一事长一智中迈向成功。有希望就有生命力,有希望就有光明的心志。因此,成功永远属于能看出希望的人。《法句譬喻经》双要品最后一段偈语,大意是说:

  “心是一切志业的根本,

  心里头有了尊贵的希望,

  便流露在你的言行之中,

  这时便能成功,

  福乐便如影随形,

  跟随在你的身边。”

  根据研究调查显示,在事业上有杰出成就的人,百分之七十七认为,成功所依赖的是“勇敢进取的精神,能采取积极的行动,有好的意志力和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他必须能在失败和挫折中看出希望来。一个心存希望的人,除了能敬业乐业之外,他必然有克服困难、转败为胜的毅力和决心。波兰音乐家巴德瑞斯基(I.J Paderewski)在演奏之后,有位音乐爱好者对他说:“我愿意终身努力,以求这样的成就。”这位卓越的音乐家则回答他说:“我就是这样做的。”

  人在面临失败时,最大的危机是消极意识;失败时所看的都是失去的、无法挽回的,这是许多人一蹶不振的原因。这时,你要记得来一次水平思考,把观点移动到另一个著眼点上,不要被原来一环扣著一环的悲观所箝制。请注意,当你把玻璃杯打翻时,你是注意到杯中的汁或美酒而觉得可惜呢?还是庆幸杯子没有同样时率破呢?别人指正你时,你是为著批评而难过呢?还是庆幸自己又学会了新经验呢?如果你经常练习从消极转移到积极,你的创意和希望就很容易被牵引出来,那就是转败为胜的关键,这就是一种悟的体现。

  心怀希望的人,能不断从失败中寻找经验,发现失败的原因。他们不对自己说“我与这个工作无缘”、“我办不到”、“我注定是失败的命”,而是对自己说“我必须尝试一下不同的方法”、“慢点!让我弄清楚,我一定办得到”。

  人生最危险的事是绝望。我们在失败时,可以失望,不可以绝望。失望可以复原,因为心中还有希望的火种。但若绝望,就会溃不成军,一蹶不振。它不但带来厄运,损害健康,甚而赔上宝贵的生命。

  人们对于成功趋之若鹜,对挫败常有过度排斥的反应,这是一般人的共同现象。但是,只要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人类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逆境之中,如果不能在逆境中看出希望来,就注定振作不起来。因此,人不但要在成功中证验能力和肯定自信,同时要学会在失败中获取教训,淬砺智慧。因此我们可以说:“

  成功和挫败都是生命的沃土,

  它们没有什么差别(不二法门),

  是非和功过同属生活的经验,

  彼此也没有什么差别(无是无非),

  只要你能从中省发观照,

  看出个中的希望(悟),

  生活的大道就在其中。

  挫败和失望的时候,你若觉得心灰意懒,就会像是走进一个密闭房间一样的郁闷难耐。这时,别忘了打开窗子(希望),便可在清新的气息中,泛出否极泰来的曙光。

  (三)增长创意

  心怀希望的人,必能启露自己禀赋的创造力。这正是禅门所谓的开慧。然而,只有透过希望的及时雨来滋润,才能使自己开展潜能,过有创意的人生。也唯有透过生命的实现,把业力中的潜能实现出来,去服务社会(实践波罗密法),才能真心感受到圆满。这就像《六祖坛经》所说: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希望之雨是多么重要呀!它沃长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求福得福,求慧得慧。

  人如果想要活得好,就必须藉著希望去完成两项重要的工作:扎根和展翅。扎根是为自己的学识、做人、性情和健康打下基础。根扎得深广,自己就有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这样做起事来信心提高,当然容易成功。扎根的工作永远不嫌迟,只要你立刻行动,假以时日,就有可观的成就。扎根的工作最忌讳的是一曝十寒,最有效果的是水滴石穿。对于现代人而言,读书是一件很重要的扎根工作,特别是在这资讯爆炸的时代,如果你三日不读书,可能不只是面目可憎,而是一种落伍或沦亡。奈思比和奥伯汀在《二000年大趋势》一书中说:“根据统计,美国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周至少买一本书;十八岁到三十四岁的人,平均每周买二·六本书。他们买了就读,不是当装饰品。”很明显的,美国人很懂得在知识上扎根的。

  当然,扎根不是只有读书,但读书却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其他如参加社交活动、听演讲、在工作上力求改进等等都是好方法。但别忘了,你除了要注意到广博之外,还要专精你的本行;除了注意能力之外,还要培养你的品德和性格。

  其次是要藉著自己的希望去展翅。我所谓的展翅是指创意、好奇和勇于尝试。要学会自我依赖,依照自己的因缘去成就自己的事业。展翅需要安全感和自己思考。安全感是好奇和勇于尝试的支柱,自由的思考和创造力,更是自我实现的要件。

  心怀希望的人必然知道扎根,也会懂得展翅。根扎得越厚实,越能展翅高翔。扎根和展翅就是天台宗所谓的“本”和“迹”,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体和用。请注意:失去希望或看不出希望时,所有的体用和本迹,都将陷于苍白,因为眼前一片漆黑。

  禅家重视悟道,便是要人去看出希望,发现自己的创意和曙光。但是,悟与疑情是分不开的。禅门标榜的是:

  “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你若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勘破疑难的关键,就会产生创意;在你的一生当中,若能勘破生命意义的大疑情,便能看出人生的希望来,那就是人生的大悟。

  人类的一切福报源自希望,一切智慧也源自希望。希望是成就一切种智的活水源头。

 (四)平靖情绪

  任何一件引发恶劣情绪的事情,只要你能从中看出希望,从而发现它对自己的意义或价值,这时即使最坏的情绪也会被克服。从心理的反应来看,我们是否能享有愉快的情绪,端赖自己是否能看出希望~~一种清醒的意识状态。人们的恶劣情绪,通常来自一种“绝望的评价”,它引导你对别人或事物发生曲解,发大脾气,闹情绪。这时,自己会认为,发脾气是直接受周遭情境的影响。但事实上,是被一种不自觉的意识所蒙蔽。

  什么是不自觉的意识呢?比如说,当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时,便想到“你真是无可救药”。跟配偶意见不同时,便想起“你是顽固的自我中心”。朋友对你稍有怠慢“他一向不负责任”。这种绝对武断的意识,把我们的觉性和希望淹没了,从而产生窒闷的绝望,以致大发雷霆。

  处理情绪的技巧是要对事情做清楚的认知,看出它的意义。比如说,孩子成绩不好,可能不是不用功,而是因为他的程度赶不上。这时,你会发觉他需要帮助。而引发同情与协助之心,这时就有了希望,而愤怒的发脾气也就不再出现。

  生活在价值纷歧和言论自由的现代社会,表达意见时带有诽谤是常事;奉献心力服务社会,仍不免受人恶言批评。如果自己缺乏精神生活的希望,就很难释怀别人的攻讦和批评。所以禅门《永嘉证道歌》说:

  “观恶言,

  是功德,

  此即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禅门重视的是“做得主”,只是做得了主人,才展现肯定性,看出希望,而不被恶劣的攻讦所牵引。因此,有希望才有朝气,才能孕育出慈悲心和容忍异己的度量。

  其次,人在面临极度痛苦时,如果突然看出痛苦对自己具有意义,则对痛苦的承担能力就会增强,其恶劣的情绪也得到相当的绥靖。比如说,感情被骗或失恋这类事情,会使人伤心欲绝。但是失恋的人一旦从中看出新的希望;他发现它就是命运,必须自己去承担,必须忍住当下的脆弱,去证明自己具有接受痛苦的勇气,而肯定自己的生活价值。这时,一种强大的希望,展现在眼前,而使他由痛苦转变为坚强,生活的活力得到恢复。所以,信仰是很重要的。有一个正信的高级宗教信仰,能带给人光明的希望,它能引导我们走出阴晦的情绪困境。

  我们随时都需要发现希望。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必须为希望而活。这个希望对自己而言是唯一的、独有的。心怀希望的人,就能时时“转识成智”,把许多痛苦的情绪,化为生活的志气,而让自己活得坚强卓越。

  空虚可能是人类另一种痛苦。空虚才会无聊,才会觉得孤寂苍白,生活乏味没趣。这种情绪状况,最容易造成吸毒、堕落和犯罪。这种精神状况便是存在的空虚,也是佛门所谓的无记空。我深信,无记空的严重性不只是消极,更严重的是由空虚所引起的补偿性罪恶。因此,教育的重点工作,应在于协助一个人发现一生的希望和意义。

  (五)强韧心志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历程。成长是从未长成的现况,积极地朝向一个光明有意义的方向发展。人似乎永远要生活在不断的成长之中;用著现有的经验去实现一个新的局面,不断向前发展自己的潜能。这个不断向前成长的积极力量也是希望。

  希望一方面表示了人类天生的积极力量,它是生活的潜能,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经验和知识不断重组的历程。因此,希望与成长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说:

  “希望是附随在生命和成长的心理素质;人的希望是与情感与认知相连的。固然我们不能拿它来和树的向光性相比拟,但是如果说,人之与希望犹如树之与向光性,是一点不为过的。”

  人类内在的希望,是教育学家,是教育学家、企管学家和心理学家所重视的。他们相信,如果希望的天性,一旦被压抑、藐视、摧残和否定,人就会消极起来,甚至裹足不前,丧失成长的动力。人是否能够乐观积极,不断的成长学习,完全决定于希望是否能像阳光一样温暖著自己。

  希望所衍生出来的积极性,使一个人有憧憬,肯负责,肯上进。我们如果能引发,维护和鼓舞孩子心中的希望,他就会自动学习,独立思考,在生活上表现出好的适应能力。他们不但身心健康,而且显得挺劲。当然,他们接受挑战的能力强,心智成长也比较快。

  希望也是一个企业或政府机关的灵魂。本位主义的观念,滞塞了群策群力的希望。惧怕失败,当然不会有拓展宏图的胸襟。规避责任,就不可能孚育远见。有一次,我与一个公司的中级主管聊天,谈到许多对公司有益的意见。我对他的高见极为欣赏,于是问他,是否已将那些建设性的意见反映给高层主管,他自我解嘲的说:

  “人微言轻,说了有什么用;即使他们听了,也未必重视。”

  这样的回答令我惊讶!因为他的思想太消极了,心中似乎未怀抱著希望。这是他个人的损失,也是公司的损失。我相信希望就是个人及团体前途的指引。创造力固然是成功的要件,但是创造力如果缺乏希望,将会扭曲成为愤世嫉俗或消极的冷嘲热讽。

  每一个家庭、公司、机构,乃至社会,都可能出现不肯负责、消极而没有担当的人。他们知道批评,却不懂得建设;知道要求,却不肯献身。这种人看似充满希望,但事实上,是消极而且绝望的,是欲望挫折的反应,而不是希望所释放出来的振作与智慧。任何一个家庭或公司,只要希望的光芒消失,就免不了溃败的命运。

  希望带给我们的是成长,而不是退却;是建设而不是愤懑;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不是情绪的亢奋与发泄。因此,扭转家运的方法就是培养希望,促进公司成长的方法就是点燃希望。

 (六)参悟信仰

  宗教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能免于宗教的需求。透过《楞伽经》来解释,“宗”是指非属一般常识的特殊经验。由于它不是一般知性的经验,所以又称为神秘经验。“教”是把这些经验,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人信、受、奉行,获得精神生活的成长与圆满。

  宗教基本上是精神生活的表现。它因为是你自己本身既有的一种存在,所以是绝对真实的。但是,你必须了解,宗教的真实本意是精神超脱、自由、悦乐和圆满的希望,而不是让人堕入困扰、痛苦和迷失的绝望。宗教的成长过程是从多神教进步为一神教,再进步为与神没有关系的觉性宗教,这过程显示了醒觉的希望——佛——觉者。

  从古代遗留下来的初期多神教,免不了迷妄、错误和精神症状。渐渐随著一神教与高级宗教的出现,精神生活也起了变化。当一神教出现的时候,人类把自己的意欲和心理需要,投射到神上,宗教的信仰是自己与神之间的意欲关系。现存的初级多神教,不正是这样吗?

  宗教的希望,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圆满,而不再是人与神的关系。人唯有从许多烦恼、困境、空虚、贪婪、暴力中解脱出来时,才看到那个非属于知识性的神秘法界;它是圆满的福乐,绝对的纯净与自由,一个永恒的世界。

  就佛教而言,宗教之希望并不存在于对神的依赖和欲求,而是一种自己的净化与启发。从而让自己有个圆满的精神生活,并以之作为崇仰的对象。一般宗教所崇信的是“人以外的神”,而禅佛教是要自己精进修学,以证得最高境界。这种提升精神生活的希望,引领自己在现实的生活中当一位觉者,同时也参证那永恒的法界。因为那永恒的精神法界,正是证悟的本身和希望。

  任何一位虔诚的教徒,都必须抱持一分“醒觉的希望”,一分“悟教归宗”的希望,否则就会走失,就会迷信。最近有一位朋友问我:“你学佛参禅为的是什么?”我告诉他说:

  “精神生活的光明希望。”

  他又问:

  “什么希望。”

  我说:

  “见性悟宗。”

  又问:

  “什么是见性悟宗?”

  我说:

  “从单纯中实现生活,从无常中发现永恒。”

  这时,他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所以更为他解释说,“接纳自己,好好实现自己,过大乘菩萨民胞物与的生活;但也要知道,人生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好贪执的,所有的成就都是大家分享的,这时,你会看到精神法界的希望,它把你带入永恒。”他又问我,“这有什么感受?”我说:

  “无论是顺是逆,是得是失,你精神生活的希望不变,所以会觉得很清醒,很自由,很能体验到生活之真实,就像你在游山玩水一样。旅游虽然艰辛,但很快乐。另一方面,你还需注意,旅游绝对不是要把五岳三川的山水带走,你毕竟是你自己,一个觉者。”

  信仰的希望使我们虔诚精进,促进自己的觉醒,解脱生活的苦恼,悟入圆满的人生。

三、要活出希望来

  人随时随地都需要希望,没有希望就注定迷失,导致堕落,引来烦恼和痛苦。没有希望就可能失去朝气,带来霉气和情绪的低落。没有希望就失去成功的机会,也看不出人生究竟的意义是什么?

  希望是我们心中的阳光,灰心时温暖我们,消极时振作我们,力竭时鼓舞我们。希望即是自性中的燃灯佛,我们应随时让祂照亮我们的人生。请注意,《永嘉证道歌》中说:

  “我师得见燃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仟。”

  释迦牟尼的证道,是因为参见代表光明与希望的燃灯佛,经过不断努力、忍辱和实现大慈大悲的菩萨行,才完成了福慧圆满的参证。也就是说,人唯有时时刻刻心怀希望,努力不懈,才可能活得圆满。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悟·看出希望来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
下一篇:悟·看出希望来 序
 禅·生命的微笑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三章 人文智慧的启发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一章 禅心 清醒觉察的心力
 禅悟与实现 第五章 直观的智慧与自在
 悟·看出希望来 序
 寻找著力点 第三篇 新观念与活知识
 寻找著力点 自序
 禅悟与实现 自序
 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N 1307经:本经赞誉修习八正道所成就的神通。[栏目:界定法师]
 宗炳居士答何承天书(宗柄)[栏目:东晋南北朝居士名家文集]
 云来去 天淡处[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午斋开示集[栏目:妙境法师]
 后天的福德和福报[栏目:仁焕法师]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步入实修之道 一、给初学者的建议[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放下,让心灵释荷(果彦)[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还重吗[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第十四讲 现代空想与古代真相[栏目:现代佛法]
 如果对开悟成佛没兴趣还需要学禅吗?[栏目:禅修·初学者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