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悟·看出希望来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05

悟·看出希望来

郑石岩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   

  在无量寿佛的殿堂,

  亮丽的毫光中,

  我看到希望,

  映在童稚好奇的明眸,

  泛起天真烂漫的欢颜。

  我看到希望,

  闪烁在晨曦的露珠里,

  化作秀色千山。

  希望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怀着希望,无处不自在;活在希望里,无处不令你欢喜丰足。希望能沃壮你的人生,让你意兴风发,令你充实稳健,免于迷失的痛苦。不过,请注意,希望不是贪婪的合理化,更非野心,而是在你醒悟之后,绽放出来的智能与活力。

  希望是人生的慧眼,像识途老马一样,带领你走出困境。它是人类禀赋的潜能和创意,能绚烂你的人生。希望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能引领你走向自我实现的康庄大道。

  发现生命的意义和究竟就是希望,看出精神生活的出路就是希望,找出事业和工作成功之道也是希望。希望是生命实现的智能。是存在的肯定,是真、善、美的表现。

  每一个人都禀赋着希望,它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所以绝望、堕落、压世、暴力,是因为他的希望有了障碍。这障碍包括了知的障碍和情感的障碍。而障碍的形成,则来自对生活麻木与疏离。

  如果说生活和工作是一种适应,那么由适应到成功的同时,便开始埋下另一个失败的原因,那就是适应性退化。道家说“福兮祸之所倚”。,当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成功时,他的智能很容易被成功的刻板思想或踌躇志满所障碍。然而,悟道的禅者,却能从中超越出来,解脱出来,保持着希望与智能。所以禅者会说:

  “我很高兴对事物保持新鲜的看法;我摆脱了被某一观念、立场、习惯或规矩所限制的窠臼。”

  于是,他们把刚才对的舍弃,也把刚刚错的舍弃,让自己清醒机警的面对现在,所以叫做两忘。所谓:

  “两头共坐断,

  八面起清风。”

  人唯有放下成功的兴奋,不执着在过去成功的方法上;另一方面又得从过去失败的惧怕和错误的思想与行为中解脱出来。这才是两头共坐断,八面起清风,真正觉醒过来看到希望。

  经营事业成功的诀窍是创造。过喜悦生活的契机也是创造。创造最忌讳的是被过去的经验所缚。被缚就产生无明、成见和刻板。成功的经验若不加洗涤,会束缚思想,失败的经验若未经希望的透析,也会使人丧志。人唯有“出入即离两边”,才能免于思想和情感的僵化与麻木。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任何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上,都会产生适应性退化。那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弹性疲乏。人的思想和情感,一旦发生弹性疲乏,就会失去朝气,失去主动积极性和敏锐的觉察力。这时,希望的眼神也就模糊了。

  我们不能把希望界定成目标,因为目标是希望的产物。我们更不能把欲望视为希望,因为欲望使人陷于被动性,甚而沦为欲望的奴隶。因此,人类唯有培养悟和觉醒的能力,去发现意义,才能看出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以下是孕育希望的几个可行之道。

  一、开悟思考

  开悟思考能孕育你的创意。我们用创意去解决问题,勘破烦恼,创新生活,改进工作。所以开悟是人们发现希望的途径。人,一旦使用开悟思考,处处都有新的觉照和发现,就像月光遍洒大地一样,无处不是银色的光芒。有一则禅语说:

  “打起水波,

  水溅叶,

  今夜叶叶都有月。”

  你开悟了,处处都显露着创意,所以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那法王身就是人类的希望。

  现代人最需要开悟思考。特别是我们的社会风气,几乎缺乏开悟思考,比如说,我们把教育视为学历的取得,教给学生一些刻板化的知识,甚至连教学也是千篇一律。我们美其名叫教育机会平等,至于学生是否学到所需要的活泼经验和能力,则鲜少被考虑。这些注入式的教学,安排得死死的,贬抑了创意和自由思考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无从在教育中看出希望或爱好。他们除了重重厚厚的书包、一张张的考卷和成绩单之外,看不出什么学习和成长的喜悦。

  我们的社会跟学校也没有什么不同。人们在工作之外,似乎不懂得休闲生活,如果有也是刻板的、僵硬的。比如说,人为了完成登山而登山,为了“应该”郊游而外出,把休闲当作工作来做,结果总是精疲力竭,甚至兴趣索然的回来。其实登山、郊游、拜访朋友、看球赛、听一场音乐会,都是休闲,应该是生机盎然的。但是由于刻板的习惯,人们一直感受不到它的可爱,看不出它的美。至于另外一种人,不知道休闲是何物,而把自己囚进烦恼的牢笼,愁眉不展,牵肠挂肚,那就更品触不到开悟的生活。

  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你是否只把它当做寄居的旅店,是否只把它当做不回来睡眠的窝?是否把它当做是一本难念的经?如果是这样,家庭的美和情趣一定被你折损了。你要用开悟的思考,把家庭生活安排得生动,有欢笑,有逗趣,能宽容,能欣赏,家庭才变得温馨。

  家庭成员,最忌讳以自己的刻板印象彼此互相批评。许多夫妇为了穿著、生活习惯、语言、宗教、教育子女、开支等等相互批评。他们刻板的坚持己见,而不愿意相互尊重。结果,把许多生活情趣完全抹煞。

  开悟思考,就是从刻板与成见的茧中走出来,离开“井中蛙”的世界,发现无量无边的精神生活“法界”。你一定听说过“佛法无边”这句话,只要你愿意从刻板的习性走出来,必然会看到那不可思议之处。唐朝赵州禅师答复弟子问道时说:

  “请放下!”

  多么言简意赅的回答。人因为坚持己见,所以听不到别人的建言;为了一己的私利,才看不到富裕;只注意自己的立场,就失去庄严的态度。

  与人相处的障碍在自己有成见,研究学问的障碍在食古不化,道德情操的难处在于拘泥规范,情感悦乐的盲点在愚痴执着。若能透过开悟思考,一时将成见、规范和执着统统放下,就能真正张开眼睛观察,以清新的态度接物,生活的创意也就展现出来。元兴大浪禅师说:

  “随流始得妙,

  住岸却成迷。”

  透过开悟思考,能在触目遇缘中,有着清新的感受。一般人烦恼尘重,看到花落的景象,并没有什么反应,但是诗人却能感受到“春去花更香”之美。再说,几朶不起眼的花草,一到艺术家的手里,可以插成苍劲秀丽的盆花。一个有禅趣的人,总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优美的人性与情趣,在普通的工作或事物上,流泻出创意,不时有清新脱俗的发现。

  一般所谓的创意,是从惊奇中发现出来的,事实上科技就是人类事物发生惊奇的产物。惊奇是开悟思考的结果,它是一种开解与发现,而不是限定与规范。换言之,愈是设下规范,就愈把自己囚住;越多的禁忌和迷信,就越不容易开展智慧。

  把孩子管得太严,每天只让他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往返,而没有提供开阔的视野和生活体验,这跟在牛棚里饲牛没有什么两样。配偶的一方把对方约束得唯唯诺诺,这对夫妻,怎么样也享受不到活泼的情爱。禅门总是说:

  “枯木花开。”

  如果不是把既有的习性破除或放下,又怎么能看出生机呢?如果不把种种枷锁放开来,怎么会有“蓝天不碍白云飞”的自由心灵呢?

  创意不是游手好闲和不学无术的人所能触及的。人若没有经过一番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很难孕育出深邃的智慧。因此,无论你要做什么事,都要痛下苦功夫,从吸取经验到发展智慧,两者必须并重。禅家说:

  “胎中童子眉如雪。”

  创意的背后,有著九流十家的丰富知识,而且是长远努力和证验的结晶。不过,开悟的思考不是用所学过的知识来看问题,而是用它的弦外之音来发现个中的新奇。宋朝道隐禅师的弟子问说“请老师经我个指南”,他说:

  “妙引灵机事,

  波澄显异输。”

  真正的创意不只是创造者本身的知识经验,还需要心平气和的悠闲,才有清新的创意。

  现在,我们的社会,普遍呈现著扰攘的现象。人们偏爱在肤浅的批评中相互攻讦,而不愿深入探讨,以厘清事实。波涛汹涌的舆论,把整个社会弄得心浮气躁。在这种情况下,开悟与创意的经验渐失。因此,我们的社会性格变得轻浮,智慧的抉择被常识判断取代,而陷入非创意生活的泥淖。

  民主自由的社会,当然要重视民意,它是施政的重要依据和指标。但是民意只是一种意见,通常它以欲求的方式表现;它必须透过创意思考与分析,才可能做出最好的决策。意见是盲目的,特别是在舆论自由的地方,意见可以透过广告和宣传而扩大或扭曲。因此,做为一个企业或政府的决策者,一定要分清意见和事实,并透过开悟思考,看出决策的希望。

  

二、开放的经验

  创意的产生,须从开放的经验开始。所谓开放的经验,是指以平等心,如实的接纳各种经验。换言之,如果人能以无私、无偏见,不受情绪影响,敞开心灵去接纳各种经验。便能真正做到“无是无非,无善无恶”,以心平气和来接纳各种意见,观察种种事物。

  我们在生活中不停地接纳讯息,据以正确判断和回应外在的情境。如果我们先有了防卫机制,就会把外来的讯息和经验加以扭曲,甚至把它排挤于思想之外。比如说,自己对别人有了敌意,对方所作的善意,即可能被扭曲为恶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境,心境影响事物的认知,故云:

  “心随境转。”

  就拿防卫机制的文饰作用来说,它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而以动听的理由来代替真理由的现象。比如某甲不善于交际而害怕交际,却又给自己一个好理由说,他喜欢独自在家里比较安静。他不断拿这个理由来婉拒别人邀请,把参加交际活动的机会抹煞,而使他愈缺乏交际的经验,更害怕交际。社交的希望也就断送了。

  投射作用也会阻碍心智的成长,当一人有了错误或缺点,却把它诿诸于别人身上。家庭生活中,最常发生的问题是公婆和媳妇互把过错往对方推,用以防卫自己。结果总是忽略了改正自己的缺点,而又触怒了对方。家庭生活的创意尽失,成天处于敌意和冲突之中,要想缔造和谐家庭的希望就渺茫了。

  压抑也是一种防卫,人若把某些情绪经验压抑下来,或者想把它遗忘时,所压抑的痛苦经验和情绪冲动未必消失。它可能成为潜意识中的一种情结,一有机会即可能以有害的形式出现。许多精神上的症状,就是因为压抑而引起的。压抑不但容易造成精神疾病,而且也因为不能充分认识经验,而使创意和心智得不到开展。

  开放的经验是指能敞开自己的心胸,去接纳和面对所经验的种种事物。你不要被荣辱所限,而不敢张开法眼去看清楚:更不要被是非成败所威胁,而关闭心扉,作逃避之想。禅宗《心王铭》中所说:

  “面门出入,

  应物随情。”

  人只有在没有防卫的时候,才让所有的经验自由出入于心中,只有在没有憎爱的时候,才可能看清那些讯息和经验的本质,这就是清醒。请注意,有清醒才有创意,才有希望。

  在生活中,顾忌越多,创意就越少;欲望越重,创意便无从施展。人若毫无顾虑,那就是蛮干,但是迁就层面若复杂,则创意的思考早已夭折。你必须保持开放的心灵,像闲著无事一样,才能“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也才能做到临济的所谓的“无事是贵人”无事的开放,才能看出贵人般的希望。

三、内在的声音

  创意往往来自内在的心声。一般人只能听到别人的意见,被外来的意见所左右,却听不到内心深处所发出来的启示。基本上,个人若一意追求别人的称许,规避别人的批评,内在潜能就会被压抑下来,创意也就胎死腹中。因此,一个肯定性较好,内心比较安定的人,创造性也比较高。禅门把这种肯定内在心声的态度称为“作得主人”。唐朝瑞严彦禅师,经常呼叫自己“主人公”,然后自己应喏,无非是为了提醒自己,静下来听听内在的心声。禅家常说:

 “读经看教,

  言语婉转总归自己。”

  无论是研究学问,学佛证道,都得归宗于自己的心声,而不是别人的脸色。当然,学习任何学问,初期一定要多方面琢磨,多听别人的意见和指正。但是,当自己要独立生活,或独立创作或研究学问时,就必须有好的肯定性,才能把内在的心声或潜能转化为创意。

  所以,你要做决策时,先要平心静气去听别人的意见,去搜集资料,去接受别人的的批评和指正,并进行讨论。你要仔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记下来,并亲自一再分析这些资料。然后,你要有一段时间,把它推开,离开它,不去思考它,让自己入于“空”的心境。这时,内在意识的创意,自然行动起来。它是在你不去想它,不去烦心,不去担优时开始工作。当它自然孚育完成时,创意会浮现出来的。

  你遇上抉择困难时,要听听内在的心声;碰上苦无对策时,要听听自心深处的讯息。日本已逝的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经常采取这种方法,甚至每一个周末,他都要有一段时间静默,培养自己的创意锐智。《维摩诘经》中谈到:

  “一默如雷。”

  请注意,在沉默的时候,才是创造力开启的时候。中国禅宗到了唐朝中业临济义玄时,对于般若智慧的开启方法,有了更彻底的见解。有一次,他的老师黄檗吩咐侍者去拿百丈先师的禅板来,要把这些象征禅法的证物传给他。可是,临济却对侍者说:

  “请拿火来。”

  这时黄檗叫道,“不必了,只要有他自己就够了,他以后坐断天下人舌头。”临济禅师拿火要烧的正是那些外在的意见和教诫,他从学习到创造,自己都已作得了主。黄檗禅师也深知这位学生已经发现内在的自己,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了,所以说,只要“他自己”就够了,无需依赖外在任何东西,他已能独立思考,能坐断天下人舌头,看出光明的希望。临济还有一句话说:

  “诸方火葬,我这里活埋。”

  他所揭示的就是要从死的资讯中解脱出来,火葬它也好,活埋它也好,真正重要的是自己心中“无位真人”的心声。他为了强调破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他告诉弟子们说:

  “道流!你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临济这段活,常被误会为杀佛杀祖,杀父杀母的叛逆思想。事实上,杀的意思是铲除,在自己做抉择的时候,要铲除任何干扰,即使是佛祖、父母这么位尊的人来说情设诱,也置之不理,这才不会被惑,才有创意,才有希望。

  我们的社会,很讲私情,属于创意的公理不张。做为一位政府官员,如果不摆脱民意代表的关说和压力,就难以发挥智慧,为民服务。另一方面,如果民意代表,不扪心自问,静听内在良知的呼唤,则为民喉舌的声音,不免成为自我迷失的嘶喊。禅家常说:

  “达摩东来只为寻个不被人惑的人。”

  只有那不被成见所惑,不被色相所欺,不被物欲所蔽,不被权势和烦恼所障的人,才能听到心灵深处所捎来的消息,那就是创意和希望。

 

  四、灵机一现

  创意的灵感是怎么来的,希望的曙光是怎么出现的,含糊笼统的说法是顿悟。然而,顿悟又是什么呢?顿悟看是刹那间的一种领悟或发现,但就过程而言,可以解释为从一个或多个现有的观念,突然移接到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上面,发生并列,而有了新的发现。这个崭新的创意也许可以建立自己的人生观,解析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解决一个文学或艺术上的难题,或者释怀心中的烦恼重担。创意有时也可能是一个幽默、笑话或者一个情趣。顿悟是不分大小,无分对象,没有时间或环境限制的,但它的本质是创意。

  唐朝香严智闲禅师,是在菜圃除草时,无意中抛丢瓦砾而击中竹子,发出清脆的声响,因而悟道,贯通了佛理,直渗自己的心底。我认为,那击石声只是一个媒介,他把当时心中所思想的问题和一些已知的经验,突然并列而有了新的发现,豁然省悟。这看是简单,但它的内在心理运作,却非常复杂,他只用几句禅诗说:

  “一击忘所知,

   更不假修治,

  动容扬古道,

  不堕悄然机。”

  这一首诗偈是他自己悟道的答案,却不是共同的悟道方法或过程,因为,轮到我们自己以石击竹时,却悟不出个什么。因此,任何一个顿悟,都是主观的,是不可能用语言文字把那内心运作的过程说得明白,因为那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经验。

  不过,我们可以理解到,触发灵感时的移接或并列,是在个人潜意识里,进行一项选择。这选择是开放了外在与内在的经验,在极有弹性的关系下,自由地尝试进行,而决定性因素却是自己当时的感受性。

  当一个人发现创意时,不只解决了他所面对的问题,同时他的心灵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也许是一种喜悦,因为那是从平凡的已知,看到一个神奇的新知,所以唐朝洞山禅师在悟道时说:

  “我岂敢说不高兴,我高兴得像在拉圾堆中捡到明珠。”其次,顿悟也会给悟者带来松弛和自在。这也许是由于内心求知的张力得到释放,所以有气定神闲之感,故云:

  “昨夜一声雁,

   清风万里秋。”

  而临济禅师悟道时,却又觉得原来如此,他说:

  “原来黄檗的佛法只有这么一点!”

  当一个人从一个已知的现在,突然跨越到另一个未知的情境时,确实有一种解脱的感觉,而他所解脱的正是未开悟时的困顿与烦恼。所以,创意本身就是一种喜悦。

  最后,灵机一现所发现的创意,必然想跟别人分享,那时确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人之所以愿意把自己的创造跟别人分享,正是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做为一个禅佛教的悟道者,一定要下山来弘扬大教,不正是很自然的流露吗?

  人就在这灵机一现时,成就了种种喜悦,也肯定了生活的意义,所以唐朝法眼文益禅师说:

  “万家之中独露身。”

  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悟,都可能发现那令人喜悦的创意,而活得真实、喜悦和充实。这创意正是自我肯定的希望。

五、安靖中创造

  创意的思考,不但能解答我们的疑问,同时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培养幸福人生、提高生活情趣的必要途径。创意就是生活的道,也是生活的希望和曙光。任何事物,经过醒悟都可以变得美好,甚至在属灵的宗教生活上,也只有透过醒悟才能产生虔诚的正信。禅家所重视的是:

  “悟法传衣。”

  这意味著只有透过清醒的创意,才能发现正信和真理,才能张开法眼,看出十方法界——圆融的精神共同体。只有彻悟的人,才能接受传衣,才真正得到心传。

  这悟法传衣的醒悟,是否有一定的轨迹可循呢?是否在特定情况下,较容易产生悟的心理活动,从而看出希望的曙光呢?禅门对于这一问题似乎非常重视,而所关注的重点似乎就在于心安,一种安全感的培养。我称它叫“安靖”,它具有安全感和冷静或镇定的意味。

  悟法或创意并不是用强迫的力量所能激发出来的。它是在绥靖的心理状态下,主动流泻出来的,因此,人们必须保持适当的心理环境,才滋润创意的萌芽。这个心理环境就是安全感~~一种安靖的状态。中国禅宗第二代祖慧可,在未悟道时对达摩说:

  “我心里不安,请老师替我安。”

  安全感不够,显然无从承担醒悟前的疑惑和压力。安全感不够,也展开不了大悲大愿的气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也绝不敢在醒悟之后,对真、善、美作一番矜持。唐朝的岩头和雪峯两个人是师兄弟,他们一起行脚来到湖南鳌山,两人触及见道的问题时,雪峯指著自己胸口说:

  “我这里还不够安稳,怎敢宣扬大教,自欺欺人呢?”

  安全感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如果没有培养起来,是不可能悟道发慧的,是不可能有创意、有希望的。

  培养安靖的心情,就是禅门中渐修的重要课程。唐朝法融禅师,庵居周围,唯见虎狼之类,这表现了他的安靖之功,感应禽兽相安而居。人也是一样,一定要与别人活在相互信任与安全感之中,才能在生活中发慧悟道,否则防卫机制一起,所有的创意就被焦虑不安所破坏。怎样才能培养安靖之心呢?

  ·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避免用别人的评价来干扰自己。评价未必是事实,而是别人的好恶,如果它干扰了你的判断,就是被境界所牵,自己就会迷失而失去创意和觉性。

  ·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你若能以慈悲心来看人,就能了解别人,同情别人和接纳别人。当自己与别人不存对立状态时,自己的肯定性随之提高,从而产生真正的创意。

  人是在肯定自己和接纳自己时,才散发安靖的感觉。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无可逃避的,除非能接受并承担现在的一切,否则不可能看出生活有什么乐趣。除非你能肯定自己,把唯一独特的潜能发挥出来,在生活中产生创意,否则就注定不快乐。每个人都有优点,一定要懂得赏识自己,知道给自己打气。当然,也要看出自己的缺陷,知道怎么避免错误勇于改正。

  具有肯定性的人必能对自己的创意思考加以坚持。他有信心维护真理,不被批评、舆论和闲言闲语所动。发明电报的摩斯,在研究初期,别人批评他是可笑的呆子。哥达德在发明火箭时,被讥作疯子。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被他们家乡的人批评为顽劣的傻瓜,但是他们有著强烈的肯定性,他们都成功了。

  许多人都认为毅力使一个人成功,这当然有道理,但却很少人注意到,毅力是安靖的产品。安靖或安全感不但孕育了创意,也引发了毅力。安靖的态度是人生中最美的特质,你一定自我训练,特别是对幼年和童年的孩子,要给予安全感。请留意,缺乏安靖的毅力只是一种猛劲,有时还脱离不了顽固和僵化。

  安靖给人机会孕育信心、智慧、创意和人生的希望。我们的国民教育并不重视学生的安全感。许多学生在教鞭的威吓下读书,一班之中难得有几位学生是自动学习的。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老师越是采取高压,学生就越失去自治能力。而老师为了维持成绩的水准,又不得不采取打骂。这样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看不出兴趣,无从产生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最近,台北市立民族国中的周丽玉校长,跟我谈起现阶段的一些教育问题,她说:“许多家长以为教育就是学生的成绩单,成绩好就高兴,低落就要受责备,甚至被羞一番。事实上,教育的本质是给予学生信心和启发,引导其心智不断的成长。”

  每当我接到自己子女的班级成绩单时,也会看到一些孩子的成绩在三十分以下,甚至只有十几分的。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些学业上低成就的孩子,是否在别的方面得到肯定?是否已经得到必要的补救教学?是否在人际关系、群育、德育或体育上找到成就感?否则,这些孩子是否会觉得空虚、无奈、彷徨,甚或自暴自弃?而成为现代的新书僮,只是来陪伴别人读书?想起这些事情,则不免令人担心。

  其次,影响个人安靖、破坏个人创意与希望的另一因素,就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人只要处处怕别人批评,感情和思想就不属于自己,而成为别人的奴隶。心理学把这种向外寻求价值的人叫外控型的人,而外控型人格的缺点就是容易迷失。他们的创意总是在疲于争取外在荣耀和肯定中消失。唐朝神秀禅师揭示弟子,如果自己不断往外寻求,就会迷失本有的醒悟本性和创意,他说: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人不可以仰赖别人来肯定或评价自己,只有能自己作评价的人,才能看出希望。禅门常教导弟子在受到毁誉时,轻轻的告诉自己说:

  “不睬它!”

  但是对于别人的指正和都示,却又诚心的说:

  “信受奉行。”

  不理睬别人的品头论足,使我们自由心安。对于别人的指正信受奉行,能使自己智慧增长。这就是生命成长的希望。

  最后,同情和同理之心,使我们能接纳别人,了解别人。在彼此接纳之中,产生了安全感。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所畏惧,意见的沟通没有困难,创意的表达有信心。许多夫妇不知道彼此相互体谅,不能以神往的心情将心比心,所以有了许多误会、顾忌和防卫,甚至因为彼此不能谅解,平添了多少旧愁新怨。

  家庭成员的相互信赖,可以产生轻松的情趣,孕育彼此的互爱,激发生活的创意,所谓“家和万事兴”,生活在较多安全感的家庭,不只幸福,而且有好的创意,达摩在他的《大乘八道四行》中说:

  “安心无为,

   形随运转。”

  心理安靖的人,无需起心作为,用种种防卫机制来维护自尊。这时,无论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正确的判断和思路,光明的好运就呈现在眼前。

  六、自由神驰

  人如果能在无拘无束中自由思考,就会产生较高的创意。比如说,教室里的幼童,若给他们自由作画的机会,就会表现出许多创意。也许狗的头画得太大,脚掌画个汽车的形状,看起来有些怪模怪样。但是,仔细听他解说,他会告诉你:头部最重要,所以要画得大,狗儿跑得快,所以脚掌要画成汽车模样。这样的画虽然不像实物,但是孩子却是在创作,而且画得比实物更真实。

  在企业界的办公室里,为了激发同僚的创造力,他们采用了脑力激荡会议(the Session of Brain Storming)。让每一个人对一个待解决的问题神弛遐想,提出他们的想法、建议和发现。彼此不作批评,不作讨论,只是把心中想到的说出来。由于每一个人都无忌于是否可行,不担心被批评为幼稚和不切实际等等。所以所提的点子具有高度的创意。接著,他们把这些点子,加以整理、讨论、进一步研究,而成为一个具有创意的决策或新产品。唐朝牛头法融禅师在《心铭》中说:

  “一心有滞,

  诸法不通。”

  人若有顾虑、私欲、成见和偏见,自由的心灵就被滞塞了。因此,只有懂得“无心用功”的人,才能以自由的心智(无心),去面对种种挑战(用功),开拓生命的希望。

  心灵的自由与禅家所谓的“自得心开”是一样的。心地开放的人,能主动引发感受性、观念的移接,并发现新的意义。因此,自由的神驰有助于创意的展现。

  不过,自由绝非为所欲为,也非不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一个被激怒而动以暴力的人是不自由的;同样的,贪婪于物欲的追求,也是不自由。心灵的自由是人类觉性和创造力的根源,它即是希望的本身。

  希望不是贪婪,不是欲望,而是一种自由的心智。透过它,我们有了创意,看出自己的目标,发现生活的意义。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开悟,涵养开悟的经验,这样才能聆听自性中智慧的心声,在平静的心境下,透露希望的讯息。人必须天天心怀希望,当然也要时时踏寻希望的线索,因为只有透过这些线索,才能一探希望的禅机。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悟·看出希望来 第三章 希望与陷穽
下一篇:悟·看出希望来 第一章 悟·看出希望活得起劲
 禅语空人心 自序 目录
 禅——心的效能训练 结语
 寻找著力点 第四篇 稳得住就做得好
 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五章 禅喜 体验生活的悦乐
 换个想法更好 自序
 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悟·看出希望来 第五章 家庭亲情
 觉·教导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一章 禅心 清醒觉察的心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的判教观[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福自归来[栏目:万行法语]
 疯牛[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栏目:果硕仁波切]
 身心变化说明修的是正法[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栏目:陈坚教授]
 Appreciate Your Life[栏目:Zen Buddhism]
 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机缘和佛力加持[栏目:净慧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