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返回 慧律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1318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圆瑛大师著

慧律法师讲

1991年9月高雄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祈愿——正法重现

未曾听闻佛法,生命就毫无意义可言。得闻解脱之道,而未能依教奉行,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如果道场没有法,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贯彻三法印、一实相印、四依止,落实在每一个动点上,当下即是“正法重现”!

让佛教兴盛,正法重现,是每一个佛弟子无可推托的责任。

二○○五年元月一日释慧律写于高雄文殊讲堂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圆瑛大师著

目录

与茅静远居士书(省庵大师著)
序(李圆净)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一、总释题目
二、撰文法师
三、启教因缘
四、藏乘所摄
五、教理浅深 
六、宗趣分别
七、能诠教体
八、所被机宜
九、力用殊胜
十、别解文义
甲一  序文
      乙一  先叙修行心愿为本
      乙二  叙发心去取须明
    丙一  举数标名
    丙二  依名辨相
      丁一  牒名
      丁二  辨相
    丙三  指示去取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叹德明缘
  乙二  标数列名
  乙三  次依征释
    丙一  念佛重恩
    丙二  念父母恩
    丙三  念师长恩
    丙四  念施主恩
    丙五  念众生恩
    丙六  念生死苦
    丙七  尊重己灵
    丙八  忏悔业障
    丙九  求生净土
    丙十  令正法久住
甲三  流通分

(师父把抚尺一拍:啪!师父念,众随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居士:

今天我们要进入新的课程,这本书很普遍化,对于我们的道业非常有助益,也非常地重要。因为我们常常说“菩提心、菩提心”,该如何发?有的人是有心发不出来,有的人是半途而废。该如何发?省庵大师讲得很清楚。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所以佛呵斥小乘的,佛呵斥小乘是因为他缺少菩提心。菩提心简单讲叫做自利利他的心、自觉觉他的心,这个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对于我们修行就等于一个国家的国王一样,我们如果有菩提心安住于心中我们今生的道业,包括生生世世都不会退转,我们如果没有菩提心,修诸善业是名魔业。《楞严经》里面讲,我们虽然修善,但是若不发菩提心等于魔一样,等于魔一样。

从第一页到二十八页这是文章,这是省庵大师所写的文章,这个文章因为后面都会看到,都会看到,所以我们后面再慢慢地来讲。

请翻开二十九页:

与茅静远居士书

意思是省庵大师写信给他,写信给这位茅静远居士,这位居士一生都做善事,参禅已经参到相当的功夫,一天到晚都做善事,所以省庵大师去看他的时候,写一封信给他劝告他,叫他不要一天到晚都做善事,不要一天到晚都是参禅,一定要以生死为重,以净土修行为主,这是省庵大师很慈悲一直劝告他。

省庵大师

【前三月下旬】就是上三月,前三月就是上三月,下旬就是最后的十天,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月二十一日到三月三十日这个下旬,一旬十天,【返自四明,】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传说山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称四明山)得名。)是郡,就是我们现在的县府这么大,四明是个地名,四明郡,等于现在的县一样的那么大,算不小了,四明郡,经【过】四明郡这个地方拜【访】茅静远【居士,适遇他出,】刚好遇上你,他出就是外出。你外出了,就是不在家,【怅然而去。】这个念chàng,就是失意的意思,很失望。我来拜访居士刚好居士外出,没有遇上我觉得很失望,【寻归回龙,】没多久我就回到。归就是回。回龙(回龙寺,地址不详),龙也是一个地方名字,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师父并不加以解释这个地方,因为省庵大师距离今天是三百多年,那个地方要一个一个去查,等于现在的哪一省,所以这个很麻烦,很麻烦,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这是一个地方名就可以了,【兹又一月余矣。】又经过了一个多月。【因数子相劝,】因为有很多弟子劝我,劝我,拜托什么,【欲讲《法华》,】讲《法华经》,【特到杭】杭就是杭州,就是浙江省杭州,【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所以写信。足下是古时候晚辈称呼长辈或是同辈互相称呼叫做足下。后来专门用在同辈的尊敬词,足下,就是你。

【居士】是指茅静远。茅静远居士【造桥事毕,】造桥铺路,造桥铺路算是很好很慈悲,【可谓莫大之功。】功德很大,【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好念hào,不是念hǎo,好就是很积极的行善,无倦就是不疲倦,【一善甫完,】一善甫这个甫就是刚刚完成,【复作一善。】又做一件善事,一善甫完,甫pǔ,甫就是刚刚、方才完成,刚刚完成又作了一件善事,【美则美矣,】这样是很好,【其如生死大事何?】但是你做这么多善事对生死有什么帮忙?意思是说你一天到晚行善、布施、造桥、铺路,但是生死的大问题你放在哪里?放在脑袋后没去注意。【苟】就是如果,如果【不以生死大事为急,】急就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而孜孜为善,】“孳孳”就是孜孜。孜孜就是勤劳不息的意思。孜孜就是非常的勤劳,很认真的行善叫做孜孜。就像孜孜不倦的孜孜。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统统是生死的业缘,为什么?你今生做了很多善事,顶多让你来世福报大一点,来世福报大一点,你的生死不了,又藉着你的福报继续造业,来世让你做大官或者是很富有,变成造业,造业,【有何了日?】何时才能解脱六道轮回的痛苦?【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你做愈多的善事生死愈大,为什么?福报愈大造业就愈大。底下,【一念爱心,万劫缠缚,】一念爱心,这个爱就是执的意思,这个爱就是对金钱、名利、夫妻、儿女,财、色、名、食、睡,你这一念的爱心、执著的心,如果没有放下,万劫缠缚,所以师父一直劝告你们,修行念佛固然很重要,但是那个看破往下才是功夫,才是真功夫,【可不惧耶!】怎么可以不怕,怎么可以不怕?

【居士世间公案,】把笔拿来,公案就是参禅的意思,就是参禅的意思,公案,公案就是禅师怎么样?他的徒弟怎么样?徒弟怎么讲,徒弟开悟,【久已参透,】你已经了解,就是对本性有所悟,【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这个念撇piē(丢开,抛弃),撇不下,撇就是挥去的意思,除不掉。你参禅,西方的净业你也念佛,但是你的生死心不切,就是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悠悠散善的意思,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人情谢不去,就是整天都在应付这些众生,人家如果在邀约,我不好意思不去,因为这个不好意思,就会误了你一生一世的大事,误了你一生一世的大事。所以,像师父现在一天到晚都有人打电话来找师父,我如果说我不好意思不接,我不好意思不接,你看:一个人五分钟就好,一天到晚师父要接多少通电话?你有什么事情在电话中讲清楚,要不然你写信来,要不然我哪有办法,你想想看,一个人要应付好向百万的众生,哪有办法吗?国内外的信件、电话,我自己再准备一下,哪有时间?他所问的其实没有什么事,他家祖先如何,他的神桌如何,这个女众被抛弃被骗了多少钱,剩下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都在处理这些事。我告诉他:我这里不是慈善机构,不是慈善机构,你如果要问佛法就写信来,要不然我没有办法。所以我不能人情谢不去,误了师父的一生一世弘法利生的大业,所以今天我拒绝接电话是为了想完成更多众生的道业,你不知道我在雷音寺的时候,一天到晚都是电话,连我躺着休息一下,说:师父,电话。就起来接电话,整天统统是电话,所以现在我也不处理信件、也不接电话,你埋怨我也没办法,因为我的立场就是这样,其实来问的,对他来讲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不是往生被,要不然就是金光明沙的用法。楼下这些居士,他们对佛法也有些许了解。他就是不问,他一定要找师父,很奇怪,一定要找师父。有的人你拒绝他太多次,会不高兴,不高兴。说是楼下接电话的人在搞鬼,所以楼下这些也很难处理,我确实不接电话,不管你是什么,除非很特殊的情形。所以人情谢不去,我一定要除掉,【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名根就是贪名,行善欲为人知,贪名,【抑爱念牵缠耶?】抑就是或是,或者是爱念就是对金钱、财物、儿女、眷属、名利放不下,牵缠,牵绊住,【于此二者,宜加审察。】名根、爱念,意思是说这两种是生死的根本,你要冷静、冷静地观照无常,世间没有一样是我们的。所以说: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间是暂时借我们用的,没有一样是我们的,【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如果你不把家缘俗事一刀斩断,【六字】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往生极乐世界,往生,【难矣。】这个就很困难。意思是说你不能一天到晚只做善事,你参禅参那么久,也已经了解禅了,念佛,你也念了,但是你如果没有把生死心提起,不切,尽力提起六字洪名,你想要从娑婆世界解脱,到极乐世界,难矣。就是非常地困难。你们看省庵大师的当着棒喝,修禅修到已经有消息了,他也叫你放下念佛,【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你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你想要了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那就更难了,抑又难,那就更难了,意思是说,你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你想要了生死,或者是你没有了生死,想不堕落三恶道那就更难了,来世,你是不是能听到佛经都不知道,【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能帮助你什么呢?纵然你今生没有堕入三恶道,没有失去人身,两生,再来世,两生不失人身,济就是助、帮助,济得甚么事?能帮助你什么事呢?就是来世你也是迷迷糊糊的。

【嗟乎!】就是感叹词,哎呀!【居士慧心如此明利,】你参禅已经对本性有悟了,你这么利的根机,【家缘如此丰足,】家里的经济也这么好,【继嗣】嗣就是子孙。贤嗣就是你这些子子孙孙【如此贤能,】很有才干,【事事适意,】你事事都这么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你若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是天辜负我们人或是我们人辜负了天?【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先是重,后是轻,先就是比较重要的事情,你不知道念佛生死才是先,善是后,其实两样都是一样重要。

【居士虽不求福而常作福,】你当然不求福,但是你常常作福,【虽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因为你的福报太大了,你的福报太大又不知道要施舍,不知道要救度众生,享受,【皆由不知所缓在彼,所急在此,】所缓就是放慢一点,在彼就是行善,造桥铺路,这是比较慢。所急在此,此就是生死,生死才是大事,生死才是大事,【致使北辕适越,】北辕,辕就是驾车而行,适就是前往。越(yuè:木星起步的地方。即今钱塘江下游两岸地区。)就是古时候南方的种族的名字,北辕的意思就是你驾着车子往北走,却想要到南方的国家,意思就是你在台中想要到高雄,却开往台北,或是你想要到高雄却开往台北,或是想要到台北却开到高雄来,那怎么可能到达目的地,根本就不可能,致使北辕适越。北辕适越,辕就是驾车而行,适就是往,越就是南方的一个种族的名字。北辕适越,你驾着车子往北方走,却想要到南方来,那是不可能的,【却步求前也。】却步就是退后。你想要前进,前进就要往前走,你没有,你却往后走,这怎么可能。

【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这样更好。

【大抵】大概,一般而言,【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悠悠散善就是整天懒懒散散的,懒散鬼那种懒散,叫他做早课也不要,叫他做晚课也不要,叫他精进念佛也不要,一天到晚就是睡,常常躺着睡觉,稍微业障现前就喊:我很苦!他都没想到以前人的痛苦到什么程度,所以我们现在人的根基不是差那是烂,太烂了,稍微苦一点就受不了了,稍微苦一点就受不了了。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因循就是迟延苟且不知振作叫做因循。迟延,延迟颠倒,迟延苟且不知振作叫做因循,不知道要振作自己,就是不想精进,怠惰就是懒惰,【所能脱。】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早上太阳一出来,晚上马上就到,意思是说我们一出生,一下子就要接近死亡了,【安得不为之早办耶!】怎么能不及早来念佛做准备?

【衲所知识者甚寡,】衲就是衣服补了又补叫做衲,补了又补的衣服叫做衲,百衲衣、百衲衣、这是出家人自我谦虚的称呼,意思是贫僧的意思,衲就是贫僧的意思,我所知道的很少,【知识之中,求可以语此事者尤寡,】在这么多人当中,能够告诉你这种事的人更少,我本身懂得少,但是在知识当中,能够告诉你这种事的人更少,【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谁哉?】能够期望谁来了解我的心,【倘不以人废言,幸加努力。】倘就是如果,如果你能够接受我的意见。废言就是不接纳人家的建言,意思就是如果你能够接纳我的建言,不以人废言,就是你不会因为我的无知,这是谦虚,意思就是如果你不会因为我的无知,而不接纳我的建议,那么你好好地努力,幸加努力,你就好好地努力,这是省庵大师的谦虚,【若曰:吾不能也,】如果你说:我没有办法,我业障深重,【则亦无可奈何矣。】这样我也无可奈何。就像今天师父对徒弟一样,我有法,有食你一定要走,则亦无可奈何矣,我也没有办法。

【谨按:修净土者,非不需作诸功德事。《无量寿经》谓:念佛而广修功德者为上品,不修功德者为下品,惟当以无所住心,随缘而为之耳。若不专心念佛,而惟孳孳(孜孜)】而精进,【专以世间小善为急,】勤修世间小善为急,【人天福报为行,是大不可。】意思是说要懂得轻重,善事要做,没错,但是一定要念佛,而且他又告诉诸位不要改修别的宗派,一定要一句念佛念到死,不要改变你的初衷。

【《华严经》偈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心佛及众生,这三种没有什么差别,【此无差别者云何?曰菩提是。梵语菩提,华言为觉。此菩提觉,约法而言谓之心,约人而言谓之佛及众生。菩提之体,竖穷横遍;】竖穷就是指时间,横遍是指空间。竖穷三际,横十方,所以竖穷横遍就是表示交织在一切时空之全部,一切时空都遍布叫做竖穷横遍,【菩提之相,万德庄严;】菩提就是我们觉悟的相,这个就是万德庄严,【菩提之用,】就是我们本性、觉性的妙用,【神化无方。】自自然然你就具足自在的神通力,【在佛则全体显现,】佛已经证得菩提,所以全部的本性的清净心,他都显现出来,【在众生则隐而未彰。】但是在众生是隐藏起来还没有显现出来,未彰这个“彰”就是不不明显,【惟其隐也,】因为众生的佛性菩提还隐藏者,【故须方便以发之;发之至于究竟,则为成佛。然而能发之心,未尝不是菩提,】我们所发的心不能离开菩提,【此之谓发菩提心。夫发众生在隐之菩提者,即下化众生之事也。】众生在隐就是还潜伏着。这个“隐”就是当作“潜伏”。我们发众生潜伏的菩提心即是下化众生之事,意思是说我们开发放在每一个众生内心的菩提心,这个就是真正的下化众生,【菩提发至究竟成佛者,即上求佛道之事也。总之,皆是发菩提心也。我侪学佛,】我侪这个“侪”就是平辈、同辈的学佛的人,【虽尚在众生数】就是众生的位子,众生的阶段,众生这一类,【而未得成佛,】是尚未成佛,【幸皆具此菩提心,苟能发心,则众生可度,佛道可成,方不负此所学。此古德所以有劝发菩提心文之作也。然劝发菩提心文旧传不一,而未有如省庵大师之文之恳切详明者。大师之文,举各教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诸相,及发心十种因缘,为明辨启发之资,】为了使大家了解,【而归结于回向极乐,以彰其效。非尤为我侪净业同仁之所宜拳拳服膺者乎!】拳拳就是时时谨记在胸中,尽力持守不使失去叫做拳拳服膺。拳拳服膺就是随时随地都牢记。

【圆瑛老法师夙以宏化为家业,】夙世以宏化为家业,圆瑛老法师做《楞严经》的讲义,【屡讲此文,】一直再三地讲这个文章,【其弟子明如记录之,于此文义蕴】就是含意,【诠发无遗,】诠发这个“诠”就是解释,把这个道理开发出来,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可谓善述者矣。】可以说写得很好,【圆公早岁安禅,悟明心地。】你看,他也是明心见性,悟明心地,透视,悟到心地的功夫,【长游义海,】长游义海,就是进入《大藏经》的道理,义海就是《大藏经》的义理如海,像海那么大,长游就是很自在,意思是说:《大藏经》没有一部他看不懂,长游义海,因为他能够贯通,长游可以说贯通《大藏经》的意思,长游义海,【了彻灵文。】灵文就是经典,因为可以启发我们灵性的文章,可以启发我们本性的东西叫做了彻灵文。灵文就是经典的意思,佛所讲的经典叫做灵文,【殷殷以救世为心,在在以度生为急。讲座远敷于群岛,】远敷就遍布于海外群岛就是海外,意思是说圆瑛老法师不只是在中国讲经,海外他也有,【丈席接迹于诸山。】丈席就是住持,住持,去那里当住持,又去那里当住持,诸山住持,【龙天推出,不辞担荷。】他没有推辞,就是不怕辛劳,【忍辱负重,】他忍辱负重,【道俗翕然。】这个“翕”就是合的意思。他来到这个地方,道就是出家人,俗就是居士,这些出家人,这些居士都跟他合得来,意思是说这个人为人大慈大悲,没有一个人跟他合不来,他做人的德行够。

【近以国家多难,】最近因为国家多难,内战,【法弱魔强,慨津梁之已疲,】津梁就是口述弘法演讲,因为国家多难,无一处可讲经,没有办法他也觉得很疲劳。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比喻用做引导的事物或过渡的方法、手段。)这个“津”本来是口水,嘴巴的口水,津梁简单讲就是口述,就是弘法利生讲演的部分。慨津梁之已疲,讲经已经讲得很疲累了,因为战乱没有办法,【托文身以垂教;】不得不停下来写文章以利益后代的人,讲经讲到一半,因为战乱没有办法讲,干脆拿起笔来写,就是这个意思,【因取旧稿修治而厘定焉。】拿旧稿经过修改,所以厘定,清除不必要的,加入需要的资料,叫做厘定,【清斋晏晦,谢绝诸缘,】清斋(清斋qīng zhāi:1.谓举行祭祀或典礼前洁身静心以示诚敬。《旧唐书•礼仪志四》:“其太尉行事前一日,於致斋所具羽仪卤簿,公服引入,亲授祝版,乃赴清斋所。”唐•顾云《华清词》诗:“相公清斋朝蕊宫,太上符籙龙蛇踪。”《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文王清斋三日,沐浴圣体。第三日,文王宣文武排銮驾再去求贤。”2.谓素食,长斋。晋•支遁 《五月长斋》诗:“令月肇清斋,德泽润无疆。”唐•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清•唐孙华《恕堂再次前韵见赠复次韵答之》:“中夜饥肠自雷转,清斋三月常无盐。”3.清静之室。郁达夫 《盐原日记诗抄》之二:“何人解得山居乐,六月清斋午梦凉。”)就是持清净斋,晏就是清晨,晦就是晚上,就是早晚都持清净斋,而且谢绝诸缘。晏就是晨,晦叫做晚,早晚持斋,谢绝诸缘,【唯孜孜以立言为务。】就是他整天都在写作,立言就是写作,写文章,【而《楞严》一经,尤为师一生精力所萃。】萃cuì就是聚集,他一生所聚集的精华,【八番讲演,心得孔多。所纂全疏,亦削稿有期。】这是在说《楞严经》,八番讲演,经过八次的演讲,讲一段休息一下,讲一段再休息一下,经过八次的演讲,心得孔,有孔才能通,就是使人家更明了,心得孔就是有所领悟的意思,心能够贯通。所纂这个念cuǎn,把笔拿起来,叫做编撰的意思。圆瑛法师所编撰的全疏,解释《楞严经》的叫做疏,亦削稿有期,削就是除掉那一些不必要的,已经接近完成了,有期就是已经接近完成了。

【今以《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待付手民,】现在把发菩提心文的讲义,待付就是等待,付就是交给,手民就是排字的职业工人。以前不是用电脑,以前是手来排版的,所以待付手民就是要交出去准备排印的意思,手民就是以雕刻或排字为职业的人叫做手民,都要动到手,简单讲就是现在的待付排版的意思,排版的意思,【属圆净一言附之。】属,交代,叫我李圆净写几句话,附带于后,【谨略述因由,】所以就简单地讲述原由,【俾】,令。【读此讲义者,藉知】藉就是由此而知道,藉着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或者是圆瑛法师的注解,经由圆瑛法师的注解,知道【吾师宏教之大凡云尔。】他伟大的地方。

【民国二十九年六月十日】

【定煇】是他的法号【李圆净谨序】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上海圆明讲堂圆瑛弘悟讲】

“上海圆明讲堂圆瑛弘悟”,一个是外号,一个是内号,圆瑛弘悟“讲”。

【侍座受度弟子明如日进记】

“侍座”,在身旁叫做侍座,就是他的侍者,“受度弟子”,让他剃度的,“明如日进”,也是一个外号,一个内号,“记”。

【今讲此文,依照贤首宗,】贤首宗就是华严宗,以华严经典为主,特别创立一个宗派叫做华严宗。若是以《法华经》创办的叫做法华宗,法华宗。若以《大般若经》创造的叫做般若宗,简单讲就是性空宗。依照贤首宗【十门解释,略事发挥:

【一、总释题目】  【二、撰文法师】撰文就是写作文章的法师,就是省庵大师。  【三、启教因缘 四、藏乘所摄】 

【五、教理浅深  六、宗趣分别】 

【七、能诠】诠就是阐明、解释的意思。能诠【教体】 

【八、所被机宜】这个有两种读法:一种读作所被机宜,所被就是所加被的。一种直接所被机宜,也是加被的意思,所以这个有两种念法。所被机宜,古人是这么念的,被就是加被,所以这个有两种读音,都可以。我们知道意思就好了。 

【九、力用殊胜    十、别解文义】就开始进入文章。

今一 总释题目

【劝发菩提心文】

【题,为一文之总纲。文,是一题之别义。欲知别义,须究总纲。总纲若明,别义自易。如提纲,】纲就是网的总绳子,比较粗的绳子,绳子从细要网起来的四周围就比较粗,那个叫做纲。网的总绳叫做纲。【则网目自彰;】彰就是明显,这个念qiè,【挈领,】就是提起来、拿起来。领就是衣服护颈的部分,衣服的领子,【则衣缕自直。】缕就是丝线。我们捕鱼的鱼网,纲如果拉起来就清清楚楚。挈领,衣服如果提起来,丝衣自然就直,缕就是丝线的意思。衣缕那个缕就是丝线。自直,自然就直。【是以首门,即总释题目。亦提纲挈领意也。

此题六字,应分通别二题。】通题就是每一个文都叫做文,譬如《龙舒净土文》、《云栖放生文》,这些都是文。别题,只有这一本才叫做《劝发菩提心文》,所以别就是与别的文不同,【前五字是别题,】劝发菩提心叫做别题,只有这一本如此而已,【他文非此题故,名之为别。】不同于别本,【文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他种故。如《龙舒净土文》、】它也是一种文,【《云栖】,把笔拿起来,明朝莲池大师叫做云栖和尚,云栖就是莲池大师,明朝的莲池大师。云栖【放生文》等,】他做这个放生文,也是文,这个也是个通题,【皆可名文。别题,是所诠之法义。】别题就是所解释的法的道理,【通题,是能诠之文字。文者义之表也,】文章是什么作用?文章就是要表达道理,道理要藉由文章才会实在,【义者文之实也。】道理也是文章的实在,【文称于义,】称就是恰合、适当,非常地适当。文章于义就是文章刚好符合道理,【义随于文,】道理随着文章,【文义相资,能所不离,】文章是能诠,道理是所诠,能所是不离,【合为题目。

又应知此题,具含人法能所。】人跟法的能所,【按古德七种立题,】因为以前我们都讲过,但是我们再简单解释一遍:题目离不开三种情形,【以人】为题目,以【法】为题目,以比【喻】为题目,【三字:单三种(是一字),】人、法或是比喻。底下讲得更清楚,【单人,】以人为题目的,【如《佛说阿弥陀经》;】佛也是人,阿弥陀也是人,佛说阿弥陀,单人。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个题目,是以人立题的。【单法,如《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这个统统是法。

七种立题

单人:《佛说阿弥陀经》

单法:《大般涅槃经》

单喻:《大宝积经》

人法:《文殊问般若经》

人喻:《如来说师子吼经》

法喻:《妙法莲华经》

具足(人、法、喻三具足):《大方广佛华严经》

【单喻,如《大宝积经》。】就像宝贝集合起来,这是比喻,单喻立题,【复三种(是二字),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所以《文殊问般若经》是人跟法立题的。【人喻,如《如来说师子吼经》;】师子吼,如来是人,师子吼就是比喻,佛在说法就像狮子吼,百兽都会惧怕,他讲得有道理。【法喻,如《妙法】这是法,【莲华经》。】这是比喻法,所以是法喻立题。【具足一种(具三字),如《大方广(法)佛(人)华严(喻)经》。】大方广就是所讲的法很大很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所以人、法、喻都有,【本题明是单法立题。】单法。【以菩提心,是性法;乃众生自性本具之法。劝发二字,是修法。】教你如何修,修法也是一个法,性法也是一个法,【既经劝发,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诸行门,求证菩提之道。题中明文无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单法立题。】只有法而已。

底下,【若以义推,】若是以道理来讲,【实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劝发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劝发菩提心之人。若无其人,谁为劝发?当知劝发属教,】教人发菩提心,【发心属机,题具对机施教之意。】对众生施教。【劝者:劝化、劝导、劝勉。

劝化,如云:一切众生,当发菩提心,方能出离生死苦。劝导,如云:我等本是佛,因为无明所误,】每一个众生都是佛,但是因为无明遮蔽所误,【而为众生。今当返迷归悟,称性起修,】合于本性修行,【上求佛道,下度众生。劝勉,如云:既发菩提心,须行菩萨道,必要经过三个难关:难行能行,】难修行的我们要忍耐住。我们现在初出家只是早晚课,八十八佛都不拜,要如何成就大德,以我个人来讲,是因为我现在要准备功课,以我个人来讲,我打过佛七,十三次,煮云法师的佛七,十三次,他是一天拜一千拜,他一天拜一千拜,是九支香,除外,休息二十分钟要上厕所的,休息二十分钟要上厕所的,这样收集起来的一千拜,不像我们讲堂这种修行法,就这么精进地拜,我那个时候初发心很勇猛云万佛寺,万佛寺圣印法师那里,那一年刚好请他云打大专的精进佛七,我去参加,拜到脚爬楼梯的时候一直抖一直抖……一直抖,那个时候是大觉一年级而已,一起抖,大殿在楼上,寮房要下两、三层楼,下楼脚一直抖要扶着楼梯,很勇猛,没办法,我七分钟拜一百拜,你想想看,七分钟拜一百拜,下去上来,下去上来……那个时候初发心很勇猛。难行能行,但是很有感应,非常地感应,佛看我很虔诚,我到斋堂的时候,坐下去就睡着了,你看我多累,坐下去就睡着了,累得……一天只睡两个钟头,我十二点去休息两点就爬起来拜,所以我以前也吃了很多苦,这个还不算什么,这种打佛七我还忍得住,看藏经就比较困难,看藏经不懂还要查资料,还要自己参,还要自己参,又没有人在身旁指导,我如果有疑问拿去问人家,几乎大家都不懂的比较多,这个很奇怪,问人家几乎大家都不懂,我如果不懂的,对方几乎也是不懂,不管问多老的,几乎是不懂的比较多,不懂就去问,不懂就要自己想,参、参、参……所以我说你们现在福报大,因为我已经懂了,现在告诉你们,你们就简单了,以前都是靠师父自己一个人的智慧,我们的文学的程度自己看《大藏经》,一天看十四个钟头,十四个钟头坐在那个地方,一坐就是三、四个钟头,吃饭才起来,吃完饭经行一下上个厕所,再继续、再继续……看到广化老和尚(他就)说:这么看很快就会死,很快就会死。说我这么看藏经很快就会死,所以我说我们现在的徒弟只是一个早晚课他都不参加,身体稍微不舒服就打开冷气纳凉了,一代不如一代,真的一代不如一代,还不敢对他太大声,不敢说他,说他,明天就对不起、对不起。所以要慢慢来、慢慢来,所以我现在的钻叫做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众生根机不够,不敢逼得太紧,逼得太紧他会受不了,像我就不必人家逼我,我不必,我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我这个人很自爱,我如果要完成一件事情,都不必你来操心,像现在我们要完成四十一甲地,我都不必让徒弟操心,你都不必担心,从头到尾我都会办得很妥当的,我就有这么小小、小小、微不足道的优点,就是很有责任,很有责任。有时候我看到徒弟感慨很大,根器怎么会这样子,说他一、两句就不高兴,不高兴,他就说:师父,我明天要离开。说:好,好!顺你的意,顺你的意,随便你要如何,所以现在的人有那一种师父,有这种师父要教导他,但是问题现在没有那一种徒弟可以受得了我们的教导,没有办法,他不能忍受我们骂几句,没有办法。话讲回来我也不是高僧大德,因为我是矮僧无德,所以我不能摄受人家。我现在只有一个愿望,我很富有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因为我要求很少,对不对?所以我只要求如果四十个到最后希望能够留一个,至少帮我洗衣服、泡个牛奶,这算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我如果定位我会很失望,我的定位是一百个,我好不容易撑到四十个,我的希望很大,动不动就要走,动不动就要走我会很失望,所以我现在不要定位,我不要定位男众到底有多少人,一切随缘。所以说我们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现在没有了,没有了,可以说不曾见过了,不曾见过了,一点点苦他就无法忍耐了,又说不得,所以不能成大器,不能成大器,不能讲,你不能骂也不能……打不要讲,像以前大陆用打的,我打他,他比我还有力气,对不对?所以说现在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Zero,根本不可能,他怎么会听师父的劝告,忍耐、委屈,为了僧团、为了佛教,我们就是要忍耐,没有,没有办法。【菩提心须坚固不退。】这个也难,所以我也不抱任何希望,随缘,随缘这样就解脱,解脱。居住在一起佛教大幸,不住在一起也没有办法,谁也没有办法就是这样子。

好,休息一下。

我们刚刚谈到那个江陵,是不是?江陵,是不是?江陵,是在哪一本的?是哪一本的?《普贤行愿品》,是不是?那是湖北省的潜江县西,古时候的湖北省的潜江县境内西边。

【发者:发明,发起,发展。

发明:如闻劝之后,发明自性真心,即是菩提心。】我们的菩提心是【广大】心,像虚空那么大,【平等,】心,没有高下,【一向迷而不觉,】我们迷了而没有觉悟,【今承指示,开解明了,谓之发明。

发起:】就像接受人家的劝告:【如既承劝明了,】接受人家的劝告明了,【即发起此菩提心。智悲并运,】就是运用,【解行相应,】解和行而相应,【蹑解起行,】蹑就是追随的意思,蹑解,简单讲就是依解起行,我们了解道理,但是我们要去做,【谓之发起。

发展:如既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则六度齐修,四摄普被。】四摄法我们已经讲过了,同事、爱语等等,这个已经讲过好几次了,不了解的人去查《佛学大辞典》,【令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成熟,】所以多听经多闻法,无论我们听不听得懂,一天来捡一、两句,捡一、两句,如此我们根机慢慢、慢慢就成熟,所以俗语说积少成多,积少成多,我们人不管懂不懂一直来听经,那就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就是六、七十岁不识字,假使你每天来听经,每天来听经捡一、两句,捡一、两句,他就会懂得比别人多,懂得比别人多,还会开示别人,【已成熟者解脱。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谓之发展。

真性菩提:以理为道。

实智菩提:真实智慧。

方便菩提:对机施教为道。

菩提

菩提心,即是道心。梵语菩提,此翻为道。菩提有三:一曰真性菩提,】就是我们的本性,当下就具足有觉性,但是因为我们没有觉,我们整天都在计较,整天都在斗争,整天都是是非、善恶,哪一个对、哪一个不对、哪一个有修、哪一个没有修,自己有没有修都不管,整天都是在管别人的生死,所以我们真性的菩提没有开采出来,瞎忙,替别人忙,不会替自己忙,这也是一种不简单的根机,他自己的生死不重要,别人的生死比较重要,论东论西浪费生命,【此以理为道也;】真性的菩提每一个人都具足,这是以理性为道,理性就是无相的意思,真性菩提就是无相的意思,只能在理性上去了解,没有一个真实体。【二曰实智菩提,】顾名思义,实智就是以智慧为道,【此以智慧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每一尊佛证菩提的时候,他一定有方便,他一定有办法度众生,【此以逗】(透)【机施教为道也。】透机就是了解根器,他了解这个根机,施教就是要如何教化他。

再来,【真性,乃真如自性,】我们真性就是真如本性,【圣凡同具。迷之为凡,悟之成圣。迷悟虽殊,生佛一致,平等平等。《楞严经》云:大地草木,软动含灵,】软就是叫做软一样的,软动,软绵绵的会动,一般而言如蚯蚓或是虫,会蠕动的叫做软,全身都没有骨头的意思,软动含灵,全身都没有骨头的,【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依此不特生佛无异,实则情与无情,皆同一体。】研究唯识学的人完全了解,情就是佛性,无情就是法性,有情、无情叫做精神跟物质,都同归于自体分,都来自于我们的自性清净心,迷了以后的无明业力所变化,所以情与无情其实是同一体,你若证悟法身你就包容一切,当然情与无情统统是你的法身,所以因为有很多人不了解,不了解,说:师父,菜有没有生命?我说:有。说:有生命,你们修行人吃素,你们也要把菜拔掉,这也算是杀生。我说:对。说:你们也是犯戒?我说:对!但是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没办法,总比杀众生的肉来吃还慈悲,今天我是修行人,我不吃饭吃菜吃素食,不然你叫我吃什么?不吃能活吗?总比杀众生来吃还慈悲吧。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他们都拿这种问题来问难我们,等到我们成佛再来度他们,菜也是有生命没有错,但是我们没有成道没有办法,我们没有成道,我们如果证阿罗汉果,一个礼拜吃一餐就受得了了,成佛无量劫不必吃也不成问题,所以退而求其次一定是这样子,世间你杀人罪一定比较重,你砍树也不可能判你死刑,对不对?你去偷拔菜罪一定比较轻,你云杀人、杀众生的动物,罪一定是比较重的,所以见血不吉利,因此你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至少、至少。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断掉不杀生,因为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没有办法断,我们至少比一般人还慈悲,要不然该怎么办?只能退而求其次,要不然你不要吃?不要吃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整天喝牛奶,喝牛奶他也没杀生,对不对?我喝牛流出来的东西,牛乳要新鲜的话,就在内门自己养一头牛,饿了就蹲下去喝,这样就没有杀生了,对不对?我也没有杀动物了,也没有拔菜,对不对?要不然该怎么办?只好整天都喝牛奶了,要不然该怎么办?那个没有办法,这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为难我们吃素的人。有一种人的知见错误:吃素食也是杀生,杀狗来吃也是杀生,同样是杀生,我就吃狗肉了还吃素。我说那是你的歪论,正论不是如此,杀狗人人都说很残忍,吃素食人人都说很慈悲,对不对?众生虽然情与无情来讲,无情算是业障比较深重,离成佛的道路还很长远,暂时先用一下不然怎么办?没有办法。《楞严经》里面讲,还有一种变石头的,变石头的,外道的修行修无想定,修无想定,无想定,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无想定福报尽掉下来,变成一颗大石头,变成一颗大石头。打它还会叫,叫他轻一点,打他还会叫,所以石头拜久了,变成有神明就是这样子,变石头神,变石头神变得很灵,石头拜久了,变成有神明,所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在《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所以说虽然,虽然我们是动物,但是我们对植物,包括我们的桌、椅、一切我们都慈悲,皆同一体,【在有情分上,名之佛性。在无情分上,号曰法性。今约有情众生,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名曰本觉,亦即如如理;真实不虚,无有变异。故曰真性菩提,以理为道也。

实智,乃真实智慧,非同世间所有世智辩聪也。】世间人都是小聪明而已,他没有什么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有时候会作奸犯科的都是世间聪明的人,他自己都觉得他很行,所以被小聪明所误,【世智不离生死,】世间的聪明没有办法脱离生死,【实智能证菩提。即称如如理,所起之如如智,】简单讲有理性的人就是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就是懂得道理,就是这个意思。如如智道如如理,就是有智慧的人,他一定和人讲道理,胡闹的人就是没有智慧,他吵得你受不了,受不了。大部分的男众比较会瞎闹,不曾听说女众在胡闹,不曾,不曾听说。我都说女众的好话,【亦名始觉。】就开始有一些觉悟,【依此始觉智,反照本觉理,】本觉的道理,始觉智反照本觉的道理,【照彻心源,】就是明心见性,【真实了知,即是根本智,】根本智,我们本来所拥有的叫做根本,如树之根,【及实智。故曰实智菩提,以智慧为道也。】所以,真性的菩提,我们前面所讲的,真性的菩提是以理性为道,真智的菩提是以智慧为道。方便就是以度众生为道。

【方便,乃权巧施设。】权巧施设的人很重要,这个很重要,没有这个没办法度众生,没办法度众生。举个例子讲,昨天有一位女众带了三个儿子来,说对师父很有信心就来了,她不会不好意思,我也直接回答她,我也不会不好意思。她说:师父,我请教你一个问题。我说:好。她说:月经来。她已经生三个小孩了,我也生了很多,我生了好几百个,她生三个而已我是无所谓。说:师父,有人说月经来那一天不能诵《金刚经》。我说:你根据什么?她说有一位比丘尼告诉她的,说月经来不能诵《金刚经》。她很困惑,她很喜欢诵《金刚经》。我说:是哪一部经典这么说的?她说:是另外一个师父讲的,我也不懂就耿耿于怀,月经来就不敢诵怕不干净。我说:这个没有什么根据,《印光大师全集》里面也说得很清楚,说这是我们女众每个月都固定的事情,这个也不是我们叫它来就来,叫它回去就回去,那是没办法的事情,印光大师叫我们要常常换干净,叫你停的意思不是不能诵,是量大很麻烦,跪下去马上又站起来,跪下去马上又站起来很麻烦,要是坐着诵也可以。三藏十二部经典全看过了,也没有说女众的生理期不能诵《金刚经》,哪有这回事。所以我跟她说得让她很高兴,我说:没有这回事,这个不是我们所能裁决的事情,生理上本来就是这样子。我说:“如果我今天刚好月经来,我问你:刚好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请问你:佛要不要来接引我?”她怎么知道要往生那一天月经有没有来?对不对?这种说法哪说得通?她说:这样师父说得比较有道理。说:对,比较有道理。今天我刚好月经来,又想要往生,刚好临命终到该怎么办?佛不来接引,佛有分你月经有没有来吗?笑死人了哪有这回事?我说这个就是不懂得方便法,不是这么说的,她不懂,哪有人这么讲经的,这么说就不对了,如果你今天太累了,太累了,第一天、第二天太累了,休息这是对的,但是说不可以诵,这个没有根据的,你根据什么?不然你拿给我看?哪一部大藏经里面说生理期不能诵《金刚经》?没有这回事,你尽管诵有因果我负责,常常换保持清净,自己把它做好个人的卫生,做好就好了,这个没问题、没问题,佛哪里选干净的才来接引,不干净就不接引,他对众生也都……你不曾听佛说不垢不净,不曾听过?不增不减,对不对?这个叫做权巧施设,要度众生你要懂得说话,站上对方的立场,【先鉴众生机宜,】先鉴就是省察,省察众生的根机,【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则说何法。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即从根本智起之后得智,又名差别智,及权智。故曰方便菩提,对机施教为道也。】就是从根本智产生后得智,根本 智就是先天,后得智就是后天所修持。

【菩提又译为觉,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要觉悟什么?觉悟世间是苦,觉悟世间是无常,觉悟世间子孙靠不住,觉悟这个世间金钱靠不住,觉悟这个世间因果绝不饶人,不要做违背因果的事情,觉悟我们的口业、身业、意业要清净,整天都观照我的生死,注意我们的行为,别人如何别人负因果,我们如何我们自己负因果,【若但自觉,】的功夫,就密密观照,【而不觉他,】这样就不可以,如果你自觉而觉他,就是不慈悲,【不名菩提心。】不想帮助众生觉悟,这样没有菩提心,【故二乘之人,不发菩提心,惟大乘众生,方能得发。经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不为自己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最上乘就是绝对圆融无上的佛道,叫做最上乘,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顿,当下真正承担,发菩提心的意思。

【菩提心当云何发?】该如何发?【须知菩提心者,从大悲起。】就是发菩提心的人第一要学不是学悲,是学大慈悲,那个悲只是小悲而已,大悲就是无条件地牺牲、奉献自己,你们想想看,一个人无条件地牺牲、奉献自己,你就肯放弃自己的见地附和、融通整个僧团,融通整个团体,你如果肯牺牲自己救度众生,你就不怕辛苦,无论遇到什么境界你就是勇猛向前,所以大悲心,你进入菩提心的前奏,你就一定要有悲心,想要利益众生,像师父也有发这个菩提心,所以今天我如果病苦我就想有这么多众生要来听经,因为我一个人能够救这么多众生,然后录音再传出去,今天我的病苦又算什么?病苦就不感觉了。所以讲,【菩萨修行,此心为先。若不发大悲之心,一切万行,无从建立。】的确如此,的的确确。底下解释得更清楚,【何为大悲心?视大地众生,皆为一子】所以孩子都会犯错,要原谅、要宽恕,【是也。子有饥寒疾病,为父母者,必以悲心而拔其苦。乃至不惜一切,而为其子。如能视大地众生之苦,如己一子之苦,而为设法救拔,如是之心,名大悲心。】所以如果要发菩提心的人还有一点很重要,碰到众生的无知,你绝对要忍耐,当做我们的孩子,目前来讲还没有成熟,所以他这样扰乱、心浮、宽恕。我现在都是用这种观照:徒弟如稍微在起伏,我都认为他总是刚出家还不太懂。我现在抱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太过分,错得不要太离谱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了。大悲心慢慢含摄,慢慢教育他,因为根器不够。

《起信论》三心

直心:正念真如法。

深心:好习自利利他诸善法。

大悲心:欲拔众生苦。

【《起信论》三心,】《起信论》全名是《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是印度的马鸣菩萨所造,是南朝真谛三藏法师所翻译的,《大乘起信论》是阐明如来藏缘起,如来藏缘起,有生灭、有不生灭如来藏,生灭和不生灭,所以它是说菩萨及凡夫发心修行之相,系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归结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是佛教里面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大乘起信论》简称《起信论》,【亦即菩提心。】《起信论》三心,亦即菩提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此念之所以为正者,不著二边,起智观照真如正理,】不著两边——不著空和有,【即契菩提心体。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好乐修习世出世间自利利他诸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除一切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苦。】分段就是众生因为烦恼,所以在三界内生命一段一段,肉体有大和小,一段时间就要死,一段时间就要死,这个叫做分段,变易生死这个就是境界,三界外受到殊胜微妙果报身,所以他就是清净身,所以境界的转变叫做变易,其实他是没有生死,是境界的转变方便称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三界内的生死,变易生死就是三界外的生死,【此二皆发菩提心用。今劝发菩提心,即劝发“起信”三心,令趣无上菩提也。

又菩提心,即菩萨心也。《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此心则舍己利他,大乘行愿;非同声闻缘觉,但求自利者所可同日语也。

又菩提心,即进趣无上菩提之心也。此心能自觉觉他,乃至觉满,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此心通因彻果,】就是修因当下即是果,你若发菩提心将来一定会通,彻底、决定通到佛果,就是决定没有错,你若发错了心,这个因就不能通达到佛果,所以说此心就是菩提心,从因到果一定都是要这个心。此心通因彻果简单讲就是这颗菩提心这一念,一定从因地修行到果地都不能离开菩提心,这个叫做通因彻果,【因中必发菩提心,果上方成菩提道。虽成菩提道,究竟不离菩提心。

文,即文言,名句文三身之一。】名就是名相;句就是多数的名;文就是文章,比较长的。【名诠自性,】用名相来解释自性,【如云瓶,非盆非碗也。】你怎么说那一只是瓶呢?因为它不是脸盆也不是碗,【句诠差别,如云花瓶,非油瓶酒瓶也。文诠联缀,】联缀就是联结的文,文章是解释联结很长的文字,【文义相联络;如云此花瓶,是古磁,经时既久,火气脱尽,盛水养花,可以耐久,新鲜不谢。今此文,由积名成句,积句成文,能诠显劝发菩提心之义理,令生解起行故。此文,虽非经非律非论,而经律论三藏之旨,文中皆具,能成法益。】成这个法益。

【一总释题目竟。】

二  撰文法师

【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

古时候的杭州梵天寺一个出家人叫做实贤撰。那就是省庵大师,他分内号跟外号。

【古杭:即今之杭州也,昔亦称武林。梵天寺在凤山门外,】不是离高雄市很近的那个凤山,凤山门外。有一位老婆婆到美国去游览,导游介绍那是金门大桥,老婆婆说:我的孙子在那里当兵。那就是搞错地方了,搞错地方了,把美国的金门大桥当成金门,实在差太多了。凤山门外,【于有宋时代开山,明朝中兴。沙门:出家修道者之通称也。梵语沙门,译为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谓识心达本源,】了解我们的本性,恢复我们的本性,【故号为沙门。】

【实贤是祖法讳,】是为了尊敬,讳就是对已经往生的长辈的一种尊称,【字思齐,号省庵,为】净土宗【莲宗】,叫做净土宗,莲宗【第九祖。江苏常熟县,时氏子,】就是他的父亲姓时,【为书家后裔。】就是他家都是书香门第,读书人,后裔就是后代的子孙,后代的子孙,【祖生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距离今天1991年,减掉1686,刚好三百一十九(305)年,省庵大师距离我们今天是三百一十九(305)年,康熙二十五年刚好公元1686年,【八月初八日,生即不茹荤,】不茹荤,茹就是吃,不吃荤,【总角之年,】古时候未成年之时,把头发绑成一束好像角,总角简单讲就是幼年,年纪轻轻的时候,【即有离尘志。】就是想要出家,离开五欲六尘,【父蚤逝,】那个(“蚤”)就是“早”,蚤逝就是早晚的“早”,蚤逝就是早死,【母张氏,】母亲张氏,【十分贤明,知祖夙植善根,乘愿再来,遂命出家。年七岁,礼清凉庵容选大师为师,十五岁薙发,】那个剃就是跟这个“薙”一样,剃度的剃一样,【二十四岁圆具】就是受具足戒,【于昭庆戒坛。】昭庆寺,【严净毗尼,】就是持戒严谨,【于道精进,常终夜不卧。】彻夜不眠,【寻入讲筵,】后来就演讲,【洞明性相】性就是般若,相就是唯识,很了解般若宗和唯识宗【二宗。从崇福灵鹫和尚,参念佛是谁。四阅月】把笔拿起来,阅月就是经过,中间那个阅就是经过,经过了长达四个月的时间,【有省,】就是有所悟。四阅月就是经过四个月,经过四个月,【曰:我梦觉矣。】我的梦已经觉悟了,人家已经说出这句话了,你们的梦不知道何时觉悟,我也是学他讲:我的梦也已经觉悟了,我三十三岁就已经梦醒了,你们不知何时要梦醒。【由是机辩纵横,】辩才无碍,【善说法要。和尚欲付衣拂受。】他这么伟大,要把祖师衣传授给他,代代相传,弗受就是不接受,【遂禁足于真寂寺,昼览藏经,晚持佛号。】昼览藏经,晚持佛号,晚上持佛号,【于己亥春,】己亥就是一个年,己亥春天,【诣】就是来到,【明州阿育王寺,瞻礼舍利(佛之灵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大合缁素,】缁就是黑色衣服叫做缁,指出家人,素指白色衣服叫做素,指在家人,缁素就是表示出家跟在家,【广修供养。并于塔前燃指,】燃指头,【发四十八愿,感舍利放光,众皆共睹。作此《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诵者多为涕下,】就是痛哭流涕,【感化者众。祖平生住持永福、普庆、海云、仙林、梵天诸法席,】这些都是寺庙,永福、普庆、海云、仙林、梵天。诸法席就是讲经,【化道崇隆,】非常地尊重,【三根普被。雍正七年,结莲社,为文誓众,】为文誓众就是发誓,【毕命为期。】向大众宣布毕命为期。

【己酉冬,】这是一个年代的冬天,【主席梵天寺,】就是住持梵天寺,【屏绝诸缘,】断绝诸缘,【掩关】就是闭关,【寸香斋。】就是关房的名字。

【雍正十一年,】是公元一千七百三十三年,一七三三,简单讲他是在雍正十二年往生,就是一七三四年往生,【腊月】腊月就是十二月。十二月【八日,告众曰:“明年四月,吾去矣。”】你看,十二月八日就说明年四月要去了,刚好半年以前他就知道了,四、五个月以前他就知道要往生了,你看往生假得了吗?【由是日课佛名十万。

明年四月十二日,告众曰:“月朔以来,】初一叫做朔,十五叫做望,所以月朔以来,从初一以来,【再见西方三圣,其将往生乎!”即书偈云:

“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

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

就去了,布袋戏都是这么念的,事宛然,那根拂尘就甩一下,就去了这样子。以前布袋戏也是看很多。

【于是具浴更衣,】换衣服,【断饮食,】没有吃东西,【敛目危坐,】坐好。

【十四日将午,面西念佛,安然而逝。】往生。【送者麇】这个麇就是群雄的群,超群的群,麇【至,】这个麇就是超群饼干的群,【祖忽开目曰:】又睁开眼睛说:【“吾去即来,】这位祖师太厉害了,我往生马上回来,就是要再来度众生的意思,【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所以说真的,这些都是菩萨再示现的,才会这么厉害对不对?我们修了大半辈子怎么都没办法,明年要往生,到现在还不知道,对不对?祖师都是菩萨再来的,【遂合掌连称佛名而寂。世寿四十有九,】四十九岁就往生了,你想想看才四十九岁而已,【僧腊二十有五。】二十有五,【是冬腊月八日,】阴历十二月,【奉灵骨塔于常熟拂水岩之西。后鄮山诸道俗怀祖道行,】后鄮山,鄮山是一个地方,诸道俗怀祖道行,怀念,【迎骨重建塔于阿育王寺之右。刻有《省庵法师遗书》一册,略备始末。】略备始末。简单把它的全文写下来。

【二撰文法师竟。】

那个雍正十一年,是公元一千七百三十三年,一七三三,简单讲他是在雍正十二年往生,就是一七三四年往生,简单讲他是于一六八六年到一七三四年,一六八六年到一七三四年这样刚好四十九岁,四十九岁,如果是我,时间也快到了,我已经三十九岁了,我看要找个时间闭关像省庵大师一样开始念佛,等我把道场盖好,闭生死关,不然怎么办?这也是要拼,不然怎么办?我闭关时间比较短,我如果没有课,三、四、五就关在关房,六、七,没有七,六、日、一、二再来,所以我一次都是三天、三天、三天这样子,三天、三天,三天再下来,三天再下来,要不然你们这些人不度也不行,对不对?

三  启教因缘

【良以法不孤起,】良就是一定有原因的,法不会无缘无故就跑出来,【起必有由。】作此《劝发菩提心文》一定有他的理由,【此文以何因缘而作,不可不知。细察因缘有二:一者总,二者别。

总乃由省庵法师,本觉内熏为因,】就是他悟到本性而有自觉,因为本觉的功夫为因,【熏起始觉之智,】起始觉之智,【流出此篇文字。复由众生外感为缘,感动法师大悲,劝发菩提之心。】所以因缘具足就有这本《劝发菩提心文》之作。

【别则因缘具有十种;如本文备明:】为什么要做这本《劝发菩提心文》呢?

【一、念佛重恩故;】因为佛恩很重,所以劝告人家发菩提心。

【二、念父母恩故;】父母对我们的恩,所以劝发菩提心。

【三、念师长恩故;】所以作此《劝发菩提心文》。

【四、念施主恩故;】所以作此《劝发菩提心文》。

【五、念众生恩故;】

【六、念生死苦故;】

【七、尊重己灵故;】尊重己灵,意思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灵性,我们不要让自己的灵迷迷糊糊,我们不要让自己的清净本性无量无边的智慧神通的灵性,被埋没掉,所以要尊重自己,所以我们人如果能够尊重自己,简单讲就是自爱者人恒爱之,自爱,尊重己灵就是这个人很自爱,很自觉觉悟,自觉,我就是佛,我为什么还在此迷惑?我要尊重自己,所以他回光返照,他了解自己即是佛,尊重己灵。

【八、忏悔业障故;】所以作此《劝发菩提心文》。

【九、求生净土故;】求生净土,为了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要发菩提心。

【十、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十缘义理,在后详释。

三启教因缘竟。】要作此《劝发菩提心文》的总缘和别缘,一定有因缘的,有原因的。

四  藏乘所摄

乘就是古时候的车子,藏乘所摄是属于小乘呢?或是属于大乘?乘就是车子,小乘,为什么称为小乘呢?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自利,对于度众生,弘法利生比较不积极,不是小乘就不度众生,大乘菩萨为什么称为大乘呢?他这辆车子比较大,载的人比较多,他是发菩提心要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他宁愿牺牲他的生命也要完成度众生的任务,这个叫做大乘菩萨,所以藏乘所摄,就是要分别他是小乘或是大乘。

【已知此文,发起因缘,有总有别。】总有因缘就是省庵法师自己有觉悟。别因缘,我们刚才讲过有十种,【未悉藏乘,何所摄属?】悉就是知,不知道他是属于小乘还是大乘的经典,何所摄属?【藏有声闻藏,】声闻藏就是小乘的,【菩萨藏。】就是大乘的。

【声闻藏,厌苦断集,】我们众生了解世间是无常的,了解这个世间不净,了解这个世间贪、嗔、痴充满了苦恼的事情,所以小乘厌苦,厌离苦、苦的世间,集,集就是集合一切烦恼的意思,集简单讲就是贪嗔痴的别名,集合贪嗔痴的别名,一切迷惑就是集合贪嗔痴所造出来的业,所以集也就是集合痛苦,所以苦就是世间的果,集就是世间的因,世间的果报就是痛苦,世间生灭法的因从何而来?从集,从贪嗔痴集合而来,集合一切的恶业,故厌苦断集,就是厌离果报,断痛苦的因,集就是痛苦的因,世间痛苦的因,【慕灭修道。】这个灭就是涅槃,欣慕涅槃法而修道,这里是指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个道就是专属于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两种,所以慕灭修道就是欣慕涅槃法,灭就是灭掉一切烦恼,寂灭,所谓的没有无常法,就是不生不灭法,修道,修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因为小乘是专指八正道跟三十七道品。【但求自度,速出三界。

菩萨藏,】菩萨要如何做?【解行双圆,】解就是了解道理,行也圆满,【自他两利,普度众生,齐成佛道。此文开众生之圆解,起万行之圆修,应属菩萨藏摄。

乘有小乘,大乘。乘字读去声,】(乘)shèng【乘是车乘,从喻立名。小乘是羊车,】羊拉的车当然比较小,【鹿车。】鹿拉的车比较大一点,【大乘是牛车。】牛车,【更有最上乘,是大白牛车。此典出自《法华经譬喻品》:】大白牛车就是牛又大又白,这个白有特别的含意。为什么最上乘讲白呢?为什么这一个白呢?白就含有常、乐、我、净的法,就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常、乐、我、净的法,这个白就是纯清净的意思,完全圆满的意思叫白,中秋的月亮最圆最白,就表示圆满。所以大白牛车就不是一般的牛车了,纯粹是佛乘,此典出自《法华经•譬喻品》,如何譬喻呢?【有一长者(喻佛)诸子幼稚(喻众生),入朽故大宅(喻三界),】朽故大宅就是房子,进入一间房子,这间房子,这间房子岌岌可危,表示众生入三界,因为业力牵引,所以来到三界,三界无一处可安,没有一处能使我们安眠、休息的地方,这个叫做入朽故,这个朽表示生灭无常的意思,一定会变坏的大宅,大宅,就是飘零,在三界六道轮回的意思。朽就是一定会变坏,我们人只要出生在娑婆世界,一定是无常法的,所以我们追求到最后,一定是什么也没有,我们明明知道百年以后什么也没有,我们得失的观念,感情、金钱、名利,渐渐、渐渐就看得开,对于称赞、毁谤、赞叹,种种的八风他不会动摇,因为这是无常法,无常法,因为我们的无知,故在里面【嬉戏娱乐。】我们现在就是在三界内欢欢喜喜地过中秋节、端午节,过年放鞭炮、娶妻很热闹,送葬就伤心,伤心。其实我们不了解,嬉戏娱乐,所以今生我们如果没有遇到佛法,也都是嬉戏娱乐,随着节日一年过一年、一天过一天,你如果悟到本性,或者悟到无常法,你对世间的一切统统是无所著,【其宅四面,倏然火起(喻烦恼火)。】倏不是当作突然,当作很快,很快,当作突然也可以,突然这个火烧起来,但是这个不是这个意思,就是火烧得很快,意思是说我们的烦恼的火一起就控制不住。其宅四面,倏然火起,这个火表示我们的烦恼很重,【长者见火,】佛见烦恼的三界,【速告诸子,】就告诉众生,【此舍已烧,】你们赶快出来,意思是说你们不要沉溺于娱乐里,这间房子烧起来了,【汝等宜速出来,】表示我们在三界内,佛叫我们要赶快跳出三界,【勿为大火之所烧害。诸子闻已,不知何者是火?】也没看到火,哪有看到火是什么东西?【何者为舍?】什么是房子?【何为焚烧?】什么是火灾?【不知畏避,】不知道避开,【依然乐著嬉戏。】为什么?现在就是这样子,你对众生说佛法很好,生死痛苦。你(对佛法不了解的人)说:死后迷迷茫茫也没人看到,对不对?现在我看到很多坏人造恶也没有受什么果报,看到很多好人家里也是很不幸。他就用这种歪论,这种歪论、浅见来阻挡自己学佛,所以依然乐著嬉戏。【长者知子本心,】众生的心,【各好珍玩之物,】看他喜欢哪一种东西,【而以方便,诱令得出。】把他诱骗出来,【告曰:汝等宜速出来,我有羊车(喻声闻),鹿车(喻缘觉),牛车(喻菩萨),可以相与。】很好玩。【诸子闻已,】众生听了,【愿乐诸乘,争相疾走而出。】急急忙忙跑出来,【长者见子出已,其心大快,自惟财富无量】,就是我们的本性,【(具足无量功德法财),等与大白牛车(等赐最上一佛乘)。此舍三乘归一乘也。】所以说佛实在很慈悲,慈悲到用诱骗的,想尽办法用诱骗地要你脱离三界,因为我们众生太执著这个世间,太执著这个世间,所以有的众生,你对他说一句话而已,他马上能够了解生死的痛苦、无常;有的众生你对他说得口沫横飞,他就是执著这个世间,母子亲情看不开,金钱看不开、感情看不开,每天都过得很痛苦,过得很痛苦,这个也真是没办法,所以说要成熟,一定要经过很多的创伤,很多的无知,要很长、很长的自我痛苦跟烦恼,这是代价。我们人,谁最聪明?哪一种人最聪明?听善知识的话的人最聪明,听佛的话最聪明,为什么?那一条路他都走过了,坎坎坷坷的路他都清清楚楚,但是我们人不能如此,我们人宿世带来的习气太重了,你不让他跌跌撞撞走一回,你不让他跌倒自己爬起来,他不会觉悟。所以松下幸之助讲过一句很伟大的话,松下幸之助,他说:当我们跌倒的时候,也不要白白地爬起来,所以说佛实在很慈悲,慈悲到用诱骗的,想尽办法用诱骗地要你脱离三界,因为我们众生太执著这个世间,太执著这个世间,所以有的众生,你对他说一句话而已,他马上能够了解生死的痛苦、无常;有的众生你对他说得口沫横飞,他就是执著这个世间,母子亲情看不开,金钱看不开、感情看不开,每天都过得很痛苦,过得很痛苦,这个也真是没办法,所以说要成熟,一定要经过很多的创伤,很多的无知,要很长、很长的自我痛苦跟烦恼,这是代价。我们人,谁最聪明?哪一种人最聪明?听善知识的话的人最聪明,听佛的话最聪明,为什么?那一条路他都走过了,坎坎坷坷的路他都清清楚楚,但是我们人不能如此,我们人宿世带来的习气太重了,你不让他跌跌撞撞走一回,你不让他跌倒自己爬起来,他不会觉悟。所以松下幸之助讲过一句很伟大的话,松下幸之助,他说:当我们跌倒的时候,也不要白白地爬起来。这一句话结果人家看到我的《佛心慧语》,从新加坡写一封信来,这一句话他看不懂,他说:为什么师父写的《佛心慧语》里面:为什么我们跌倒不要白白地爬起来?难道一直趴在地上吗?他竟然不知道我讲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一句的意思很简单,这一句的意思是:当你跌倒的时候,你不要白白地爬起来,就是你要发现你怎样跌倒的,防止……以后不要再跌倒,对不对?善知识聪明,他知道往哪一条路走,直接通达解脱之道,哪一条路比较平稳,但是众生没有办法,众生不相信善知识的话,他如果肯相信,因为他下不了决心,他会自己迷迷茫茫,所以他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路,我们人很奇怪,明明知道他所说的是正法,明明知道他是善知识,他就待不住,他也一定有他的观感、看法,但是这种事情佛说要随缘,因为宿世所带来的有因缘跟福报没有办法每一个人都和我们的想法一样,所以当师父的人他有责任这么告诉徒弟——出家、在家都平等,但是他没有那个力量,叫徒弟一定安住在一个地方,没有办法。要让他出去闯一闯,闯累了他就回来,说:还是师父说的对,我们人的根机、看法不同,不能说他不对,因此这个和佛一样,所以你如果看过经典,你也不会怪徒弟,不会怪徒弟,因为佛当时在世就是如此,众生无知,无知就会产生自我的业障,所以有很多事情不是师父的问题,是徒弟本身的问题,这个根本就不是师父的问题,因为师父都已经把答案讲完了,答案已经全部都讲完了,因此一个人的宿世的因缘福报到什么程度他就到什么程度,没有办法。

【小乘,谈理狭隘,】隘就是窄小,小乘【但说人空,不明法空。又但求己利,不肯利他。

大乘谈理深广,彻法底源。】底源就是最究竟的地方叫做底源,【又明一切众生,皆当作佛。】至今我不敢看不起哪一个众生,我尊重每一位众生就是菩萨,包括今天我身为一个法师,我每一次说话,都很怕伤害到我的徒弟,包括出家的徒弟,包括在家的徒弟,我都一直不敢伤害到众生,因为我怕万一他是菩萨,我就麻烦了,我会戒慎恐惧,虽然我做人家的人天师表,但是我一直不敢去伤害到任何一个众生的语言,也不敢说得太重,绝对不会这么做,所以我尊重一切的众生,常不轻菩萨也是如此。【此文劝发菩提心,】简单讲菩提心就是自己觉悟的心又令众生觉悟,我们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劝修菩萨行,求成佛道,应属大乘所摄。

四藏乘摄属竟。】

五  教理浅深

教理的浅和深,就是《劝发菩提心文》这篇的教理是浅或是深呢?

【已知此文,菩萨藏大乘所摄。】简单讲《劝发菩提心文》是菩萨所修的,【未悉于贤首】贤首就是华严宗,贤首宗就是华严宗。贤首【五教,】五教就是小、始、终、顿、圆,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小、始、终、顿、圆,这五教,【当收何教?】属于道理是深或是浅?【五教者:

一小教:】小教就是小乘教,五教第一就是小乘教,【但明人空,不说法空。但求自利,不肯利生,即台宗藏教。贪著小乘,三藏学者,但证我空之理,但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一段、一段、一段,我们六道轮回今生为人来世当牛、再来世当天人,再来变成鲸鱼、变成蚂蚁,一段、一段、一段……分段生死简单讲就是有寿命的界限叫做分段生死,因为他有生命的结束,所以它叫做分段生死。

【二始教:始者初也,即大乘初门,故名为始。此教有空宗、相宗二种。】空宗跟相宗。空宗就是专门讲“空”的道理,相宗专门在“有”里面打转,在有的角度里面立一切法,然后破除你的执著;相宗就是唯识的意思。唯识是讲有,空宗是讲空,大部分讲空的思想,就是全部都会归到空宗来,【若约但明诸法皆空义(为空宗),即台宗通教,】天台宗的通教,天台宗是藏、通、别、圆,所以天台宗的通教,【当体即空,不待灭色而后空。】这个“灭色”不是“(消)灭色”的意思,是分析,分析,灭色的话显空,那个空也不是空,那个空也是色法,这个灭色的意思就是不必经过分析的色法当体即空,当下就是空,它不必经过分析,这个灭不能讲除,要讲分析,这个如果把它当做是灭色,那就完蛋了,那就变成是对立,灭掉色来显出空,空也是对立的,那就完蛋了,那就不是真正空性的法,这个空如果因为色灭掉才显示空,又变成一个落入生灭的东西,【一切身心世界,犹如空华镜像,】空中的花,空中哪有花?镜子的像,镜子哪有像?【即色即空也。】当体即空的意思,始教。

【若约广谈诸法差别义(为相宗),】为相宗在旁边写个:唯识学。最重要的唯识学,这个就是相宗。我们常常讲相宗纲要那就是讲唯识,【无明不觉生三细,】这个“细”不是一生两世的世,这个是微细的细,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长就是帮助,帮助六粗的分别,三细跟六粗是出自于《起信论》,出自于《起信论》。什么叫做“细”呢?把笔拿起来,这个很重要,细就是不为凡夫、二乘人所觉察叫做细。凡夫感受不到微细的迷惑,细就是微细的迷惑,不为二乘人跟凡夫所觉察到,证阿罗汉也没有办法了解到这个细惑,所以“三细”在旁边要写唯大菩萨能知,只有大菩萨能够了解微细的起心动念,这个已经断了我执的二乘人,声闻、缘觉也没有办法觉察到这个微细的惑,譬如说你晚上在睡觉,你晚上做梦你就控制不住,你就控制不住,你晚上做梦你怎么控制得住?梦就一直做一直做,你完全没有能力,再来你晚上睡觉的时候,细胞里面折新陈代谢,你就没有办法了解,细胞膜里面有细胞核,细胞核里面又有细胞膜,就像等比级数一样,二的N次方一直连贯下去,医学到今天来讲连一个细胞都没有办法完全彻底地去了解,不相信你问医生,走到今天他还没有办法彻底地了解细胞,他如果有办法彻底地了解细胞,癌症他就有办法控制,就是没有办法,就算癌症有一天控制得住,你一样没有办法控制死亡,再微细就是神识、灵性的问题,你如何用显微镜看得出来?所以医学跟佛法(比)还早得很,还早得很。你用肉眼要如何观测灵界的东西?那绝对不可能,因为它完全不同的时空里面,坐标的立足点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建立在有色的三度空间里面,你用显微镜再怎么看也看不出神识来,除非你有办法发明一种仪器——高频率的仪器,高速度的频率这样才有办法看得到我们的神识。但是目前没有办法,目前没有一种仪器有办法测试灵界是什么东西?因为时空完全不一样。你想想看灵魂,你关门没有用的,那个灵界我们关门没有用的,门只要有一个小细缝,他就能够进来,他可以穿透墙壁来去自如,鬼魂可以从墙壁出来,你哪有办法?子弹都贯穿不过去,雷射才有办法,雷射贯穿墙壁,要用雷射,你想想看那个微细到什么颗粒微尘,因为生长在完全不同的空间里面,我们连灵界都没有办法了解,怎能了解菩萨微细的惑?所以微细的惑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什么叫微细的惑?微细的无常法你没办法了解,譬如说你晚上睡觉指甲长长了,或者是头发明天睡醒长长了,头发长长了你才会修剪,可是它长,长到你没有办法觉察,知道头发在长的人举手?你知道明天长公分?你哪里有办法?因为那个细胞的新陈代谢,完全是控制在我们人的精神状态,我们人的精神状态就是控制在无明,根本无明,因为无明的演变变成微细的惑,然后再展现变成粗糙的业,简单讲三细就是绝对的能量,能量转成六粗,就变成你看得到的东西,就完全你看得到的东西。譬如你煮,很简单你吃过火锅吗?你吃过火锅吗?每一个人都吃过,对不对?火锅煮滚了,菜跟水摆在那个地方,你都没有看到它在动,但是底下如果加热的话有能量,有能量它就会动了,水就会动了,火锅里面的东西就会煮沸,水如果没有加能量的时候,你没有加能量它不会煮沸,你加了能量就会煮沸,但是你把水舀起来看不到能量。我们的肉体从微细的能量转变为粗糙意识,就是完全由能量控制,等到有一天我们失去了灵性,这个身体就等于粪土一样,没有作用。所以简单讲煮饭要有能量,你吃火锅完全就是能量的作用,完全就是能量的作用,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是色法,菩萨看到的完全都是能量,所以一个作恶多端的人脸看起来黑黑的没有光泽,一个人恶业造太多脸会变黑,当然第二种是病苦,那是另当别论,我们一个人恶业造得太重的时候,他的光泽都没有,为什么?龙天护法都不护持你,对不对?你一天到晚都在造业,所以你如果是君子胸量大,或者是正派的人,人家如果有神通力眼睛一看,你的头顶就有光圈,你认真念佛头顶就有光圈了,这是很科学的,因为它会放出能量,心者意识,意识清净,清净展现出来就是那么干净,当然他头顶会放出光芒,所以佛放光,这个很科学一点也不迷惑,那是没有研究过物理的人才会觉得佛头顶放光很奇怪,那个一点都不奇怪的,你如果用现在的科学,我们伸出手指头,五根指头,五根指头都会放光,都会放光,清清楚楚,这个我也绝对相信,为什么?因为我每一次念《毘卢遮那佛咒》的时候,整只手都会发烫,这一只手马上就发烫,包括在师父身旁的人听到这个咒他也会感觉发热,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微细的东西不是我们凡夫和二乘人有办法看得到,这个叫做微细惑,三细,六粗,就是二乘人和凡夫所感受的,三细、六粗一定要解释,一定要解释。你要注意听,因为这是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的教理都很重要,虽然我们还没有讲《大乘起信论》,但是你如果可以话必须要作笔记,作笔记,我讲到那个地方你就写好,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我把它讲详细,如此你就会了解什么叫做三细惑,什么叫做六粗?三细、六粗语出《大乘起信论》,就是这一句话来自于《大乘起信论》,就是我们的根本无明起动念,所以我们的真如变成无明,我们的根本无明起动真如,我们的真如变成无明,所以它的流显现出来,变成一种生灭流转的妄法,本来是真如清净的本性,现在因为起心动念,因为太微细、微细到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变成了迷,妄法,虚妄之法,所以直到今天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完全是虚妄之法,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法,无受想行识,一切全部都是虚妄。学佛的人如果能够学两句话,师父保证他大彻大悟。第一、学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不受,就是一切法的感受都是错觉,一切感受都是错觉,保持清净如如不动,第一个你想要大彻大悟,或者你要修行,你真的要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出来就是妙有,就是没有在思想上夹杂任何的执著都是绝对平等。他一样活动但是没有染污,很重要一切法不受——善不受、恶也不受,是也不接受、非也不接受,男不受、女也不受,天不受、地也不受,色尘不受,心法也不受,简单讲就是一切无所著,一切法不受,所以你要记住现在我们的感受,一切的感受都是错觉,不要在错觉里面起心动念,在错觉里面起心动念,就是凡夫法。第二我们要学的一定要学四个字:无著无求——无所著、无所求。你要念佛,你想要了生死,师父讲的这两句话你没有记住,免谈,要学一切法不受,第二要学无著无求,无所执著、无所求,对这个世间无所求,这个世间本来就是痛苦的、无常的,所以就算你当总统也是生死法,就算你当五院院长也是一样,世间只有修行人才是大幸福的人,世间只有一种人才能说他是世间最幸福的人,就是修行人,他懂得真理,他彻底地了解众生和宇宙,他内心没有迷惑,拥有大智慧,你想想看,就算他今天没有饭吃,一天吃一餐照样活得很快乐,他了解这是肉体躯壳而已,他哪里会浪费时间在这个身体上呢?错误的色身上,他绝对不会,就算什么境界现前,他也一样清清楚楚,所以我们要学习,因为我们的真如本性被迷了,变成根本无明,因为这个根本无明就发动三细、六粗的一切相,三加六就是九,所以又称为九相,九种相,从十地菩萨一直到凡夫,都离不开这九种相。细,什么叫微细呢?简单讲不为二乘、凡夫所觉察,简单讲就是没有心王、心所之分,心王和心所本来分得清清楚楚,八识心王然后五十一年心所,五十一年心所,善恶加起来有五十一个心所,我们微细,微细到心王跟心所都没有分,简单讲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就那个时候,已接近本性了,微细到心王、心所不分,他当然就没有起心动念了,但是这个要大菩萨才能觉察到那种微细的东西,因为其相微细难测,很难测到。什么叫做六粗呢?简单讲就是心王跟心所相应,我们凡夫、二乘人可以觉察得到的,它的作用相粗,作用相比较粗,

无明业相

能见相

境界相

三细

(大菩萨能知)

所以我们观察得到。再来,三细,你们要作笔记,第一叫做无明业相,无明,大家都知道,无明业相简称业相,我们的业的相,指从真如起妄想心,最初动到的念头,微细的念头,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混沌状态,混沌状态,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最微细的相,根本无明就是生相无明,最微细的无明叫做根本无明,枝末无明的第一相开始衍生,所以此相尚未能区别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的状态,叫做无明业相简称业相,又称第一相,微细到我们人没有办法觉察,包括二乘包括小菩萨都没有办法,要十地菩萨、九地菩萨方可觉察。再来,第二个叫做能见相,能见相又简称见相,前面无明业相略称业相,能见相简称见相,见相,指见初动之相,见相又称转相。转相能够转动的,简单讲意识开始转动,就像台风的暴风圈开始转动,就会起烦恼,所以有时候我们起烦恼,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人控制不住,就是因为微细的业卡住了,我们做梦不能控制,我们烦恼不能控制,不能控制,知道归知道就是不能控制,太厉害了,这个能见相就是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初动业识。前面我们说业——无明业相,现在它动到业识,无明的业相动到真如,现在能见相是动到业相,无明业相最微细,第一相,能见相第二相,又称见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简单讲就是根据无明业相,就是根据无明业相所起的认识对象的心。简单讲就是产生主观意识就是能见相,但是这个主观意识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主观意识,这个主观意识是微细到二六时中你都在执著,这个叫做主观,所以一般人说我讲话已经很客观了,那也是执著,真正没有主、客二观的,就是保持沉默,不落入两边。我们说:我这样算很公平了,就是不公平,真正的公平是无所相,真正的公平只有佛而已,凡夫、阿罗汉所说的、菩萨所说的也都不公平,也都还有感性作用,不能把感性和理性调和为中道。你说我们说话很公平。没有!哪一个人说话公平?我讲话凭良心,我今天讲话凭良心,就是昨天讲的不凭良心,今天讲的才有良心,所以我们说话都有矛盾。今天我对你讲一句真话,就是以前都是在说谎,每一句都在说谎,因为今天对你讲的是真的,就是昨天讲的都是谎话,谎话,因为我们说话都是漏洞百出,漏洞百出,不会讲话。再来,第三叫做境界相。境界相——三细的第三个相叫做境界相。境界,你现在有能见相,你就会产生境界之相,又称现相,又称境相,因为前面是转相,微细转意识它一定要动,转相就是意识动到一定要有境界让你看,所以妄现境界之相。譬如我们晚上睡觉,我们的眼睛的的确确没有看东西,不过意识会动,梦境你一定要看,非看不行。所以这个比喻就让你们了解,譬如你晚上做梦,晚上做梦就是做什么?就是意识在动,知道吗?意识动,他一定要看,非看不行,所以他就会自己创造一个境界让你看,他就会自己创造一个境界让你看,所以简单讲我们在梦中会自己创造境界出来,但是今天我们也是唯心所造。今天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统统是唯心所造,只是我们睡觉的唯心所造,梦境的唯心所造更为微细,我们捉不住它,掌握不了。今天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样在做梦,一样在做梦,所以梦中事度梦中的众生,求梦中的佛道,其实无弘法者,无能说者,无佛道可求,无涅槃可得。为什么?一切如梦幻泡影,当体如如即是本来面目,本来也无所面目是名面目,就是这种东西,说来说去实在没有事,就是硬要把事情搞大,实在没办法,这样知道吗?说来说去实在没有事,广钦老和尚说:无来无去没有事。众生是来来去去都是事,每天都有事情,很奇怪,众生就是和老和尚不同,老和尚坐在那里,他没事,对不对?我们不是这样,我们坐在那里事情就很多,不说几句是非日子很难过,日子很难过。不听几句是非日子很难过,凡夫就是这样子,一点点消息就当做很大的事情,很大的事情,圣人都没事,就是什么天大地大的事,他都没事,伟大就是这个地方伟大,伟人跟凡夫,凡夫整天为别人的生死烦恼,伟人整天为自己的生死烦恼,伟人就是这样子,密密观照,二十四小时只惦记着我的生死末了没有时间管别人,师父告诉你们:我没有时间干涉别人,我不管你要做什么,你要到哪里听经、要亲近哪一个善知识,我都没有意见,别人帮我教那更好,我替人家烦恼什么?对不对?要听,有缘请进,没缘就没办法,我已经尽心尽力了,尽心尽力了。因此活在这个世间不要说解脱,你活在这个世间,首先要先学自在,要不然不要说修行,单单烦恼就烦恼死了,因为这个境界都是唯心所造,都是我们的意识分别,我们自己要判断它好,自己要判断它不好,它本来就没有好和不好,因为一切相不可得,你要怎么说它好或不好,好和不好是强加分别,你强迫自己执著某一件事情是善是恶的,对不对?悟到了就是如此,你说大彻大悟的境界,也就是这样子,这个法就是这样子,就是大彻大悟的人所说的话,也不可以离开这些,这些都是佛讲的,所以盖能见相既起,妄相——认识的对象(客观)就产生,所以能见相是主观,境界相就是客观,境界相就是客观。刚才我们讲无明业相,第二叫能见相,第三叫做境界相,这个叫做三细,由根本无明转变成能见相、境界相,能见相主观意识;境界相,客观的存在现象。再来,三细已经讲完了,再来讲六粗。六粗:第一叫做智相。这个智相不是智相,这个智相不是智慧的智,这个智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分别心。要注意,尤其这一点,三细六粗里面六粗的第一相,《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智相是分别心,这个千万不要误解。很多人看到这个智相,以为是智慧之相。错!绝对错误。六粗的第一相叫做智相,因为它依境界相虚妄分别染净,分别这是染这是净,有染就成净,有净就变成染,变成强烈对立的东西,真正的涅槃哪里有什么染净?就是在净的境界则爱,在染的境界则不爱,能使他高兴的他就爱,所以我们人都喜欢看人家结婚办喜事,所以他就是喜欢这种境界,贴红色的囍字。如果看到死亡,死亡,他就说死很可怕,每个人都不喜欢说到死,不喜欢说到死。我们人喜欢听人家说好话,赚大钱、作大官、考上大学,要不然就说祝你结婚百子千孙。如果谈到死亡,像我如果跟他谈到死亡,他会怕,这个世间,他会怕,他说:乱讲、乱讲。当然他是好意不想我死。不过我们学佛的人都了解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像阿宾三十七岁,阿宾,来讲堂帮忙的阿宾三十七岁就往生了,少我两岁,阿宾不晓得生三个或是两个,我忘了,晓得是生两个或是三个,生三个。我们这些法师有去帮他助念,人要往生是不一定的,对不对?所以你如果要听经就趁我还活着的时候赶快来,有时候会不在,所以这个智相就是分别心,我们人喜欢好的东西就执著,不好的东西不要谈,整天都不要谈,不要谈到死亡、黑暗、落魄、死光光、赔钱、破产,这些都不要谈。世间就是这个样子,分别心重。智相就是分别好的执著,不好的也是执著——放弃。第二叫做相续相。连续的执著叫做相续相。因为智相有分别心,对爱的境界一直产生快乐一直追求,所以我们人一定追求我们自己爱的境界,一定追求到死。如果不爱的境界产生痛苦,产生痛苦,所以觉心起念,相应不断,称为相续相。第三叫做执取相,执取相,执著,执著,取就是我们拿的那个取,第三执取相。相续相攀缘苦乐等境,心起执著称为执取相。每一个凡夫统统有。第四叫做计名字相。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你如果说:小姐、小姐,你很漂亮。她就很高兴。说:你是美女。我们班上的人来我旁边说:小姐,你好漂亮。整天都很高兴。我们班上的人说:小姐,你好可怜怎么这么丑?卖中秋月饼的还不卖给你,真的,丑到家了,要买中秋月饼还不卖给我,丑到家了。回家就哭得很伤心。我们人会执著名相这个东西,会执著名相这个东西。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听好话,文字,你如果写一封信说他的坏话,他就痛苦不堪。你如果写一篇文章称赞他,他就很高兴。那个对圣人没有作用,那个没有作用,他写得多大篇也完全没有用。他写到烂掉,师父讲过了,很简单,谁造业谁负因果,你破坏人家的正念,你破坏人家学佛的慧命,你负因果与我何干。记住师父一句话,造的都是自己的业,别人代替不了受苦,你记住我这句话:如果你想要害人,你造的统统是自己的恶业,别人绝对不能代你痛苦,你一直陈说他,你一直写信毁谤他,包括你要杀他或是谩骂他,这个于对方都没有作用,痛苦的,将来下地狱受苦的是你,不是他,你要弄清楚。阎罗王是会抓那个骂人的去,不是抓被侮辱的人,你要搞清楚。什么人最伟大?被侮辱的而不反驳的人、不辩论的人才是伟人,不是骂人的人是伟人,你要搞清楚。骂人造口业谁都会,对不对?谁都有嘴巴,哪一个不会骂人?那三个字,对不对?那三个字,那三个字你们都会,对不对?那三个字根本不必学,每一个小孩子都会,那三个字谁不会,对不对?阿弥陀佛,四字,比它多一个字都会念了,那三个字不会念,对不对?再来,执著这个名相,我们众生就是这样子,死在这个地方。第五叫做起业相,又名造业相。开始造业了,这个名相,你说我的好话我就称赞你,你说我的坏话我就报复你,拿刀子杀死你,绑票、掳人勒索统统来,造业,按照前面的计名字执著好坏、差别,差别,起业相,起业相。名字相很简单,这一张印一千元的,印一千元的,这一张,我们就知道印一千元比较多,印十元就比较少,印的数字也有差别,数字也是文字相,文字相。第六叫做业系苦相。业系苦相:因为前面我们执著第五是造业,起业相,最后一个业系苦相,捆绑那个系,系就是捆绑的系,三时系念的系,绳子捆绑那个系,业系苦,业把我们绑得很痛苦,就是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近之苦,我们都被绑在善恶业里面,所以简单讲造善也是生死业,造恶也是生死业,只是造善来世比较快乐,如此而已,持戒、造善,持戒、造善如果不懂得用实相、空观会归到本性,一样是凡夫,一样没修行。简单讲就是善业也无所著,恶业绝对不要做,这样你就没

智相

相续相

执取相

计名字相

起业相

业系苦相

六粗

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这个就是六粗——六种粗惑。第一、智相(分别心)。第二、相续相——连续地分别。第三、因为连续的分别产生执著,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执著外境。第五、起业相,开始造业,因为造业你要受果报。第六业系苦相,这个叫做六粗。这一部《大乘起信论》我们一定会讲到,这个太重要了,融通空有的思想,在大乘法里面这一部太重要了。四十三页,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境界为缘帮助我们,境界做我们外面的缘,长六粗就是帮助六粗的产生,【多谈法相,少说法性。有成佛不成佛。亦名分教。】分教,分开来有的可以成佛,有的不可以成佛,【若约从真起妄,】从真如起妄想,【则有六凡依正因果。返妄归真,】返虚妄回归真如,【则有四圣依正因果。即台宗别教。十界具足,差别不同也。

【多谈法相,少说法性。有成佛不成佛。亦名分教。若约从真起妄,则有六凡依正因果。返妄归真,则有四圣依正因果。即台宗别教。十界具足,差别不同也。

三终教】我们已经讲了小教和始教,第三就是终教。终教【:说如来藏缘起正理。如来藏随缘,成一切法】如来藏随缘,成一切法,【(俗谛);缘起无性(真谛);一切皆如】一切皆如就是一切本空,一切皆如就是自性本空,一尘不染,不可得,无所得。【(中谛)。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理,】如果说有的众生可以成佛,有的众生不能成佛,这样没有道理,【故名为终。】终就是彻底,大乘的彻底。再来,大乘的终教又称什么呢?【亦名实教,多说法性,少说法相。纵说法相,亦会相归性。以称合实理而说,故名为实。此教真俗二谛圆融,即台宗圆教双照义。】双照义就是破立同时,双照义,遮照同时,就是破当体即空,也同时是一切法,圆融的意思,真谛、俗谛同时存在叫做双照。

【四顿教:】顿教:【不依地位渐次,】地位渐次,譬如证得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向是方向的向。初果向才证初果,总共要证得四果,要经过八个阶次——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一般都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其实不能这么讲,其实四果的前面还加一个向,四向四果,所以不依地位渐次,没有说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这样讲,没有地位,藉着这个地位就是阶位,小乘分做八个阶位,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大乘五十几位,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这个叫做位次,【亦不说法相,唯辨真性。绝相泯心,】绝相就是一切外相自性本空,泯心就是除掉生灭法,除掉对立的无常法、分别心,泯心就是除掉分别心。什么叫做顿教?【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悟到无生法了,如果悟到无生法的人,这个人就不得了了,他整天都在过年了,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属于他的生命,我们现在没有一天属于我们的生命,我们现在是人家说东你就东,人家说西你就西,我们没有自己的意见,也不懂、也没有智慧分别,他说得对或不对,人家牵东就往东,人家牵西就往西,所以有的人受菩萨戒还在进香,还在进香,对,没有办法他不懂,那些老菩萨都不懂没有办法,她没有智慧也没有亲近善知识,要她来听经没有时间,子孙还没有结婚,媳妇还没娶没办法,因此我们人要靠自己修行,说真的实在很难,如果没有一个师父、善知识在旁边一直叮咛,看你多会修行,不久就退转了,不久就退转了,自己要住什么茅蓬修行,别骗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佛一直交代不能离开善知识,不能离开善知识。你去看《大智度论》,在赞叹善知识吓死人了:善知识者是佛,善知识者是明灯,善知识者是大海之方舟。一直赞叹、一直赞叹,就是说善知识不容易遇到千百万劫才能遇到,有善知识你才会走对路,所以《大智度论》里面说:能讲空无相无作法者,是名真善知识也。能够说到空的思想,无相法、无作法,当体无生法,这是真正的大善知识,一切法都会归到空性,我们人就是没有空,空不掉,我们人就是空不掉,空不掉他就会烦恼,他也有念佛,也有念咒,眼睛看到的却都不顺眼,像卡住了一样,他很想让它顺眼,就是不顺眼很奇怪,就是弄不顺。所以我看师妈放不下,我就说:你这样要念到什么时候?师妈有相当的境界,她念到……我又不能说,她叫我不能说,她看到……我不能说,师妈念到有相当的……我怕增加她的我慢,我说:那个没有什么。其实她已经很不简单了,你不知道她不简单了。我说:那个没有什么,你如果这么执著就不能往生。她说:这样子,这样我不知道会不会著魔?我说:不会,这样不会著魔,看到别的会著魔,看到西方三圣怎么会著魔?那个不会著魔。我说:不要执著,执著会著魔。师妈傻傻地很好骗,她说:对、对……,我要更认真念。(师父学师妈的念佛的样子)现在去()师妈我大姐那里闭关,她傻傻的、傻傻的,她生的孩子每一个都不聪明,包括我也一样傻傻的。所以说,我们人不要执著这种东西,这种外相的东西,所以她如果没有我在旁边,她马上就走错路。人家说:师妈,去进香。说:好,走吧。也是跟人家去我不骗你的,买一些凤片糕去拜,我不骗你。她现在很厉害会跟人家开示:我们要正信,佛教徒要正信不要拜神。我在旁边偷听,说:真厉害,说得很正确。她现在也是善知识也该亲近她,所以你看她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家,她不识字完全都是听经闻法,她听到现在已经有正知正见了,闻法就是很重要,什么刮风下雨、中秋节是你们叫我停的,我说:佛教做什么中秋节?真奇怪!叫我停课不停不和,说要团圆,我很不喜欢停课,听法多好!Enjoy every time. 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时刻都在享受,听经闻法就是比吃中秋月饼还好、比吃柚子还好。底下,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所以有的人问禅宗,说:你现在证什么果?你这个笨蛋、大笨蛋,修禅宗的就不讲证果。修禅宗的哪里有什么初果、二果,一念不生就是佛,你问修禅宗的证什么果?那就是不懂,修禅宗的一念悟到本性就是佛,你问修禅的他证二果、证三果,没有人这么问的,没有人这么问的!禅一悟即入如来地,没有什么果位,没有什么菩萨阶位的东西,【顿超佛地,】你不曾看过吗?【不历三祇】获法身【,】没有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故名为顿。此教离一切相,即台宗圆教双遮义。】什么叫圆教双遮?不立真谛也不立俗谛,双照就是立真谛同时就是俗谛,立俗谛同时就是真谛,双遮就是不立真不立俗,全部没有叫做双遮。遮就是止的意思,双遮就是止的意思。

【五圆教:总一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身毛尘刹,】身毛就是小,尘刹就是大,大小互入,小能融大,大能融小,【互相即入。】身毛尘刹旁边写个“即”,即就是事事无碍法界,就是我们所讲的事事无碍法界。互相即入,【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故名为圆。此即台宗圆教,遮照同时义。】双遮,双照,同时除掉真谛、俗谛,又同时建立真、俗二谛,就是这个意思。

【此文劝发菩提心,令发成佛之因心,而得究竟之果觉。佛种从缘起,正属贤首终教。】大乘的彻底的终教。【文中劝人,去偏取圆,】不要有所偏要进入圆教的思想,圆满,双遮、双照,【兼属圆教。】兼属圆教。

【五教理浅深竟。】讲完了。

六  宗趣分别

 《劝发菩提心文》趋向于什么呢?

【已知此文,教理甚深,未悉何为宗趣?贤首云:】就是华严,【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这一部所崇拜的所遵的,崇就是遵守的叫做宗,宗之所归叫做趣,【宗即是因,趣即是果。】意思是说,此文的因和果如何说?【以本文而明宗趣,】此文《劝发菩提心文》明宗,明宗趣,【当以发菩提心为宗,】这个就是因,发菩提心如果是因,【证菩提果为趣。】就是果报。

【六趣分别竟。】

简单解释。

七  能诠教体

能够解释教体。

【已知此文,宗趣圆极,】圆极,【未悉】就是不知道【何为教体?教体者,教法所依之体也。娑婆世界众生,耳根偏利,】偏利就是普遍比较利,就是用听经闻法的方式,比较容易悟这个叫做耳根偏利,有的世界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不听,我们娑婆世界是以听经闻法比较利,要证悟比较快,【故诸佛诸祖,皆以音声而作佛事。《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此方就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真教就是要如何教众生,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叫做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在娑婆世界真正的教体,就是清净在音闻,就是要用听经闻法的,因此佛也是教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多听经多闻法,【是以音声为教体。

若徒有音声,而无名句文,如风声水声,岂能诠理?如是则当以声名句文,四法为教体。】不是用我们的声音,要不然就用名词,要不然就用一句一句,要不然就用文章,声、名、句、文,由声产生名,由名产生句,由句产生文章,四法为教体。

【又但有能诠之四法,】四法就是声、名、句、文,能够解释这四种法,有的人用音声,有的人用名词,有的人用句,有的人用文,【而无所诠之义理,】无所解释的道理也不行,【如山歌野曲,】山歌野曲就是没有什么道理,山歌野曲,采茶的姑娘就唱这个没有什么道理可谈,山歌野曲,【岂能为教体?如是则当并摄所诠为教体。】应当含摄所诠的教体,你只用文字没有用,要有道理的意思,意思是说山歌野曲没有什么,只是一些文字而已,没有什么道理可谈,意思是说文字还要有道理可谈。

【又若文若义,皆不离心,】文章一定不能离开道理,道理一定不能离开文章,皆不离心,【心为诸法之本,诸法不出一心。此文字字句句,都从省庵法师性海中流出。既有文字,则属事相。依终教教理,】大乘终教的教理,【自当会相归性,而以归性为教体也。】就是每一种文都要使我们了解本性,每一种文就是要使我们了解本性。

【七能诠教体竟。

八  所被机宜

已知此文,能诠教体,未悉所被何机?】所加被的是何种众生?【文是省庵法师化导之教。若闻教生信发解,】解就是想要了解,【依教起修求证,皆谓之机。教必对机而成益,】像师父现在讲经也是一样,我所说的经典你一定会接受,我所说的经典如果对你们没有利益,说两个小时也没有用,有的法师讲经就是喜欢讲得很深,讲得很深让人家统统听不懂,底下的人会说法师很厉害,我不喜欢如此,我讲得让人家听得懂,我宁愿让人家说这个法师很笨没有深度。没有关系,只要众生能够得利益,其实深浅要去做,你说不贪、不嗔、不痴,你做得到吗?做不到!做不到,你怎么说这个道理很浅呢?那就是很深了,做得到你再说很浅。众生听经闻法的很多,叫他做却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很深,所以深浅要如何讲,对不对?教必对机而成益,【如药必对症而生效。此文劝发菩提心,乃属大乘之教理行果,】教就是信,要让你相信,理就是要让你解的,行就是让你修的,果就是要让你证的,教理行果就是我们所讲的信、解、行、证,【应被大根众生。根机既大,智慧必大,心量亦大,于此大教,方能领荷】担如来家业的重责【。愿力亦大,于此家业,方克承当。大根众生,正所被之机也。

如是则应小根绝分,如云龙象蹴踏,】蹴踏就是脚踏,脚去踩的意思蹴踏,那个念“蹴”cù不是念jiù,龙象,龙和象踩过的脚步很大,你看象的脚步那么大,【非驴所堪。】驴的脚步哪有象的脚步大。【若仔细研究,二乘根器,亦为当被之机。何以故?因二乘志意狭劣,但求独善其身,不肯成就众生。经此文种种劝导,耻小慕大之心,自然而生。时至机熟,必能回小向大,而发菩提心也。故此文实可普被三根。

八所被机宜竟。】因此我们发菩提心要尽早,要尽早。像阿宾三十七岁就往生了,就比较可惜。他都会来做晚课,阿宾都会来做晚课,他是男众,他很发心,只要是佛教的事情他都很发心,我告诉过你们:我们人若要往生临命终要好死,你一定要记住,你好好地护持三宝,要记住不要在三宝里面造业,造口业、造身业、造意业,身、口、意,发心。照理他没有出家,娶妻又生了三个孩子,这样烧出来有舍利子,这也不可思议,听说他往生像在睡觉一样,像在睡觉一样。最主要医生有对他急救,这个不对,阿宾要往生以前,早就对医生交代了,交代医生不要动他,在临急的时候旁边刚好没有眷属在,就对他急救,眼睛睁大很痛苦,一直对他急救,是送回家才断气的,痛苦、痛苦、挣扎。我就说不行就不行了,看不行就不需要再留在医院了,我的徒弟我交代你们:你们看我不行了,就不要让医生再动我,你们要阻挡他不要让师父痛苦,要不然我会爬起来骂你们,真的!那个痛苦!他就是临命终安排得不好,不过他太发心了,他对佛教的事情就是……这个真的没话讲,没话讲的,搬重,不分昼夜一直拼命做,很赞叹!(阿宾,)一位很了不起的在家居士,这算是他的业报,三十七岁,所以说早往生不一定不好,跟他助念,水陆法会又到了,我们这里又每天跟他回向,这样哪有什么不好?对不对?我百年之后,国家不知道会不会战乱?死于非命,能力够的人不需要人家助念,如果功德做够的,法师或是在家菩萨功德做够的,在世他就拼命一直做功德,到临命终他就不必担心,有没有助念,他眼睛一闭、断气,马上就往生了。功德做不够的人就麻烦了,所以现在刚好碰上水陆法会,你们多多发心,接着房间要整理你们要多发心,如果有人有困难要助念,尽量去帮忙人家,家里经济很好印印经典,要不然你留那些钱带进棺材里当枕头吗?要买冥纸当枕头。我常常说经济好的人要赶紧施舍要赶紧做功德,到临命终才要做来不及了,绝对来不及,真的!如果没有信心的人就会说:要人家拿钱出来才这么说。还对我指指点点,那个没办法,没办法。做法师要能够被人批评。这是说给大家有信心。

九  力用殊胜

【菩提心,为诸心中王,具殊胜之力用。能荷担众生,及荷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发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众生,具足四弘誓愿,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劝发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师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胜之力用也。

九力用殊胜竟。】

十  别解文义

【将本文全篇,仿照诸经,】每部经典【分为三分。

甲一  序分  自开篇至“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止。

二  正宗分  自“此菩提心,诸善中王”至“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止。

三  流通分  自“十缘备识”至文终。】

底下不必看看文。

甲一  序文  (叙述发起之意)

乙一  先叙修行心愿为本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不肖愚下这是自谦,自己谦称凡夫。僧实贤,就是省庵法师另外一个法号,内号、外号,【泣血稽颡,】稽(jǐ)颡(sǎng),我不是小学老师,音就是读不准,我的国语比嘉义还好,颡(sǎng),嘉义的国语实在有够烂,只要是嘉义县来的,你问问看:你以前开什么课?三民主义(师父学嘉义县口音)。什么是三民主义?结果就是三民主义(师父学嘉义县口音)。很好吃,很好吃(师父学嘉义县口音,师笑),我们那一班就是有嘉义来的,我才会知道嘉义的国语,那个不是差,(师笑)嘉义人会听到,就不听我的录音带,不要再讲下去了,录音带会传不出去。【哀告现前大众】稽颡就是顶礼,泣血就是哭到流血,稽颡就是跟你顶礼,跟你哀告现前大众,他很诚恳地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你注意听我说一下,听我说一下。

底下,【首句自谦之词。】不肖愚下凡夫,这个文字很简单没错,但是我们也要解释一下,【不肖表其非贤;愚下谓非上智;凡夫愧非圣人。】自己惭愧不是圣人,省庵大师说话还这么谦虚,你想想看,【因对涅槃法会,众前说话,未敢自高。】不敢我慢,【众中僧俗老幼,根机不等,】根机不同,【或有诸佛菩萨,影响当时,或有祖师圣僧,乘愿再来。肉眼不识,】就像在座诸位,我都把你们当成菩萨再来的,真的!你们真的是菩萨,每一个都比师父还行,包括师父剃度的徒弟,他们都是示现来做我的徒弟,其实我都在向他们学习,这里面的徒弟,说真的有的根机比师父还利,比师父还利,这是青出于蓝没有办法,这算是我的福,这算是我的福气,他们没让我生气我也很高兴,所以肉眼不识,【故发言必宜谦逊也。】这一点要学习,一定要学习。在座诸位,讲话狂妄的人一听就知道他是初学佛法的人,初出家的人讲话会狂,初学佛法的人讲话会狂妄。若是学佛久了的人、圣人看多了会惭愧,会惭愧,像我,每个人都比我行,我什么都不敢讲,讲什么?只是偶尔会吹吹牛而已,不过我吹得也是稍微有一点实力才敢乱讲,也不能没有实力乱吹牛,所以简单讲要谦虚,对我们总是有益无害。

和合

理合——谓十方聚会,个个学无为,同证无为之理也。

事合

身合同住

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僧,实贤,梵语僧伽,简称僧,译云,和合众,】所以僧团如果斗乱、纷争,不能叫和合众。【乃出家修行者之通称。和合有二:一理和,谓十方同聚会,】十方来的道场聚集在一起,【个个学无为,】无为就是无所斗争,无所求、无所执著。无为,【同证无为之理也。】无为就是无生法,【二事和,有六:】僧伽是理和,就是同证无为,个个学无为,同证无为,事和,第一,何谓僧团?【身和同住,】身体没有什么意见不同的,大家同样住在这个团体,【口和无诤,】要无诤才称为僧团,如果现在就很困难,说起来惭愧,我有住过而且参访过很多道场,说起来惭愧,说起来惭愧,这个我不敢讲,有的是真的在修行,有的……【意和同悦,】意思如果相同,意就是趋向,这个意就是兴趣相投,这个意不能解释作他的意思,应该解释说他的兴趣,修道的方向,法的真理的认同度,同悦,大家都是活在这个法喜当中,意就是对这个法的认同,修持的认同,意。【戒和同修,】大家都要持戒。【见和同解,】见就是知见,见和同解,知见看法相同的,一起来解决佛法的问题,【利和同均。】如果有供养的东西,不能自己偷藏一颗,都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出家人,故称六和僧。

实贤,法师之法讳。】讳就是对往生者恭敬的一个尊称,【字思齐,】见贤思齐,【其师为取如是名字,意望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想与贤人一样,【法师出家后,参学具足,宗教兼通,】宗就是心地法门,教就是所谓的教理方面,心地法门也通,教理方面也通,解也厉害,行也厉害,【解行相应,智悲双运,发大乘愿,行菩萨道,归心净土。临终往生,上品上生,实预圣贤之列,诚不负师之所望也。】太伟大了!

【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此同体大悲心之所感发,恳切告众也。念一切众生,与佛本来同体;何以诸佛已成正觉,我等尚在沉沦?由是熏动大悲心,】发大慈悲心,【不觉悲伤涕泣,】痛哭流涕,鼻涕、眼泪都掉下来,【血泪交流。】哭得眼睛流血,表示他非常诚恳地劝告我们,【稽颡即礼拜也,】而且顶礼诸位,【以头稽留于地,】稽留就是停留少些的时间叫做稽留,头着地停一点点的时间再起来,【以表诚恳恭敬,较常不轻菩萨,逢人礼拜受记,】授记有个提手旁的,是长辈传晚辈,没有提手旁的只是互相赞叹的意思。将来你也能成佛,就是尊重的意思,没有提手旁就表示互相尊重、赞叹之词,【更有甚焉。

告而曰哀者,悲哀发言,冀】就是希望。希望【以感动众心。现前大众:谓非过去未来,乃现前涅槃会上之大众。

及当世,及者并及。当世有二释:一、当今之世,由此会而普及当今世界,由近及远也。二、当来之世,由此会而流传当来世界,自今而后也。】当世。

五根

【男女而称净信,谓夙植善根,】夙就是早,很早。他很早就种植善根,有的人听到录音带讲几句佛法,马上改变。所以那一天,一位一贯道的买一瓶药给我,一贯道的学佛学了四十年之后,他听到一卷录音带以后,就改变了,这个就是有善根不过太晚了,他信一贯道已经信四十年了,太晚了,太晚了,但是还算好,在他临命终之前改变,由一贯道改信佛教,这个还算是很有善根,可惜太晚了。有善根的人年轻人二十几岁,人家就开始学佛了,有的人读高中、大学就开始在学佛了。夙植善根,【信心具足,不杂疑念,故曰净信。信为五根之首,】五根就是信根、进、念、定、慧,信、进、念、定、慧,这个就是五根。信为五根之首,你要学佛一定要相信,要精进,念就是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定就是我们的心要稳定,慧就是有智慧,【十一善法之先,】十一种善法:第一就是信、第二就是精进、第三无贪、第四无嗔、第五无痴。无贪、无嗔、无痴名三善根。信、精进、无贪、无嗔、无痴,这样就五个了。再来,(第六)轻安——内心法喜名为轻安,内心有法喜

十一善法

⑴信

⑵精进

⑶无贪

⑷无嗔

⑸无痴

⑹轻安

⑺不放逸

⑻行舍

⑼不害

⑽惭

⑾愧

名为轻安,但不是证果。第六轻它,第七不放逸——不放逸就是不随便,就是精进的意思,不放逸,第七不放逸。第八就是行舍——就是一切都舍,一切都布施、行舍。第九不害——内心不残忍,对人都非常慈悲,不会伤害众生,只有牺牲、委屈自己,帮助众生圆满,他不会伤害众生。第十惭、(第)十一叫做愧。惭愧两个字分为两个。惭愧,惭是对自己,愧是对不起别人叫做愧,所以五根之首也是信,十一善法之首也是信,【有信则诸善可生,故《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如果没有信心,任凭你讲得死去活来也没有用。有一次有位菩萨来,说:师父,这位菩萨对你有误会,他听人家说如何如何就失去信心,师父你要跟他解释一下。我说:对不起,不是我的问题我不必跟他解释,对我,本性不增不减,你要洗脑这个跟我没有关系,对不起。你来,我也不增,你走,我也不减。他说:师父,这样没有菩提心。为什么?你对我没有信心,你对我有信心,你怎么会听他的是非?你有查证吗?没有,对不对?你既然对我有信心,还需要我解释,笑死人了,这个信,你对我有信心,邱医师也是如此,他看病,我觉得他看病和佛教一样,一模一样,我觉得邱医师也是很厉害,他帮人家看病,你到他那里对他没有信心的,他不开药给你吃,打电话去的,对他没有信心的都不必谈,第一个就是要信,邱医师说:对医生如果有信心,病就好了一大半。这一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你如果对法师有信心,就往生一半了,对善知识有信心,不来,不来我也没有缺少什么?难道要我打电话去你家里,以前在厨房帮忙很有信心,现在不来了,我怎么会叫她来?随缘,对不对?随缘。这种事情我说罪过无量,就是生那个是非的人,传是非的众生,她来听经闻法听得很法喜,一下子断了,我不会去跟她解释这种事情,因为我了解佛法是信心的问题。对法师不信,你就是对她百般解释,她认为你自圆其说,所以她不是依法不依人,她叫做依人不依法,依人不依法。你如果了解佛法你就能随缘,信心也是一样,对我们没有信心,我们整天要跟她解释什么,笑死人了。

【惟愿慈悲,少加听察者:愿即法师心愿,亦即菩萨弘愿,愿度无边之众生。故惟愿大众,发慈悲心,勿以人废言,】不要因为人而去除这个人所说的话,【对我所言,少加听察。若但听而不察,听同不听,未能得益。听者听闻,是闻慧;察者思察,是思慧。既能从闻而思,必能从思而修,故愿加思察,定能发菩提心,而修菩提行也。】而修菩提行也。所以说在座诸位:对佛教、善知识有信心,善知识对你才有力量,对善知识、对师父没有信心,你再怎么苦口婆心地劝告他,他说你在自我解释,所以现在的我和十年前的我,这种事情不可能再发生。我看电视那一句话很适合我用,以前我都会在乎你要不要来,菩萨来,现在解脱、解脱了,这种事情不可能再发生。

【尝闻】就是曾经。尝闻【入道要门,】曾经这么听过要入道最重要的门,【发心为首。】第一你一定要先发大心,【修行急务,】修行最急的事情,【立愿居先。】要发大愿。不管你修哪一宗,要修行首先要发坚固之愿,【愿立,】才能依照我们的愿继续完成,【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就是白费的。

【此即叙修行心愿为本也。尝闻者:表文中之言,非出己见,乃尝闻大乘经中,有如是说,今者代佛宣扬。入道要门:即欲入菩提道之要门,又入佛知见道之要门,不在他处,】在哪里?【首在发菩提心。此心既发,即开佛知见,方能修行。而修行紧急之务(事也),立愿居先,行无愿不成,必至退转故。】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娑婆世界痛苦,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过我们的生命在临命终以前还有很多逆境会现前,很多境界的引诱,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坚固之愿,要达到往生极乐世界之道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因此我们若发坚固之愿,我们每一天都在完成这个愿,你有目标有方向。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量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

【愿立,则众生可度:度生之愿,乃菩萨四弘誓愿之第一愿。菩萨对三界众生,如《金刚经》云:若卵生,】卵生,譬如鸡就是卵生。【若胎生,】譬如我们人类。【若湿生,】臭水沟里的虫类。【若化生】譬如鬼道、天人。【(欲界),】这里就是欲界。【若有色(四禅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若无色(空无边处天),若有想(识无边处天),若无想(无所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最高的,最高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这句话完整来讲叫做无余依涅槃,没有任何的依靠。佛当时在世很多人都证阿罗汉果,还有这个身体叫做有余依,指惑已断,果报尚存,就是他内心的烦恼已经断了,我执已经断了但是果报还在,果报还在。有余依,还剩下肉体果报还没有结束,他要果报结束,才进入方便有余土,他凡圣同居土的身体还存在,所以他还要受种种的果报,但是受种种的果报已经没有作用,他也不会痛苦,所以说无余涅槃,就是烦恼已经断尽,这个五蕴身已经灭,埃塞俄比亚无所依靠,就是要进入其他的净土,【则三界众生度尽,故曰:愿立则众生可度。

心发,则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发,】因为正因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每一个人都有绝对的佛性,清净的佛性,所以这个正因理心既发,这是属于无相,所以它叫做理心,【则了因慧心,】了因就是有一点观照的功夫,能了世间一切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叫做了因,那叫做慧,加一个智慧,慧心,【缘因善心,】为什么讲缘因加一个善呢?意思就是善于一切缘起法里面不破坏缘起法,而善于摆平一切的心态使我们所做都与善符合,缘因善心,一切的缘起法都具足善良的心,【自可相继而生。】就一直产生,【正因佛性本具,众生多皆埋没于五蕴山中。】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今承开示,既发菩提心,则正因理显。再加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悟修之力,则本觉正因佛性出缠,】缠就是所谓的烦恼,正因佛性就脱离烦恼,【成等正觉。】便成等正觉,【故曰: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此反显发心立愿,为修行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的根本如果立得住,道就产生,【苟不发广大心:如发心持五戒,修十善,求人天福报。如发心断见思惑,】见思惑这个见惑,一切都是从我们的身见开始,身见就是执著我们这个身体,臭的身体、假的身体,刹那间变化的身体,认为是永久性,所以叫做有身见。我们每一个人很少冷静想一想这个肉身的身体是假的,很容易坏,很容易烂,所以这个见惑就是建立在身见,有身见就有边见,戒取见、见取见就有邪见,一切都从身见演变而来,身体的执著就会产生一切的见,所以我们人如果善于观照,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这个身体确实是假的。思惑就是从贪心,贪心贪不着就发脾气,发脾气,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愚痴的人,我们还有一个病态叫我慢,我慢再来就是愚痴。贪、嗔、痴、慢、疑,思惑。所以如发心断见思惑,【出三界狱,求声闻乘。如发心乐独善寂,】乐独就是只希望自己一个人能够得到快乐,善寂就是他自己一个人心能够保持平静就好,独立自立自强,就是自己修行,要他出来度众生他不要,因为众生难度,度一个众生,有时候要用很久的时间,讲经说法说得好人家拍手鼓掌,说得不好,人家一句话说了三年还在说,度众生什么也没得到,反正他三餐也不缺,所以叫他度众生,对不起拉倒。只发自己独立自主,然后自己得到利益如此而已,这个叫做乐独善寂,【得自然慧,】自然慧就是本来就有的叫自然,本来具足叫做自然慧,【求缘觉乘。此皆非广大心,都是只求自利之心。】

什么叫做广大心呢?【广大心者:即平等慈悲心是也。慈心能与乐,悲心能拔苦。】慈心能够给众生快乐,悲心能够拔众生的痛苦,【如世间父母之于子女,皆有慈悲心,要令子女得安乐,离痛苦。但此心不平等,何以故?如对他人子女,】就不能如此,就不能如此,我们不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平等,没有办法哪一个人办得到,没有办法。【任从饥寒交迫,疾病萦缠,漠不关怀,】冷淡就是漠不关心,【故非广大心。若能视大地众生如一子,平等慈悲,乃名广大心也。

坚固愿者:即坚固不退。如云:假使热铁轮,】火烧得红红的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这是鼓励我们的话。一个铁轮放在头顶上,头顶就烧烂掉了,但是这种痛苦,他还不会退菩提心,表示再怎么痛苦,我们依然不要退失菩提心。【又虚空可碎,】破坏它,可碎就是可以粉碎虚空,像粉碎一块大石头变成小石头,但是事实上虚空是无法破坏的,只是说虚空如果能够破坏,【沧海】就是大海,茫茫的大海,大海填满。海都下陷,【可填,】就是下陷(的海可填),【我愿不易。】易就是改变,我也不改变我的愿力,【如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萨实在太伟大了,太伟大了。大陆的人写信来,因为大陆能够收听到台湾的广播,他说听到某某人说不能拜地藏王菩萨,拜地藏王菩萨会整个家里都是鬼,你看他害人害到大陆去,看这个多厉害。我告诉过在座诸位:你一个人喝酒、吃狗肉、杀生是你一个人的罪过。一个人说法,你看连大陆都听得到,包括大陆都写信来问我,一直教人家不要拜地藏王菩萨。我说这个人有一天会到地藏王菩萨那里报到,会很凄惨。《地藏经》里面写一句话:若是有人念地藏王菩萨,若是有人诵《地藏经》,或背面非,或露齿笑,如此而已,如此而已,看到露齿笑, 就是有执著的东西,这个念头无始劫以来就是想要保护自己,怎么,我执的产物。所以你若去看外面的人说什么正见发表,还是说哪一个能人在讲:我讲话很客观。不见得,不见得,没有说哪一个讲话很客观的,大家说话客观里面都想保护自己,所以都是有自私的成分,因此就要开悟的人,开悟的人,开悟的人他在讲他破除了我执,他所讲的就不自私,叫做【称性起修。】按照我们的本性去修,【必得无上菩提涅槃。成佛有分。此为自觉。】自觉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就有具足佛性,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要按照这个本性来修行,能够得到无上菩提的涅槃,成佛才有分,所以我告诉诸位《六祖坛经》很重要,我再跟你们讲一遍,《六祖坛经》非常、非常重要,成佛作祖没有研究这部经典你没有办法,你不可能。

【何谓觉他。即以自觉之理。辗转教化他人。令他人亦得觉悟。亦能发心修行。不同二乘。】二乘就是罗汉、辟支佛,二乘就是小乘,我们所讲的小乘。【无利他行愿。自觉之后。不肯觉他也。】不肯来觉他,令众生觉悟,就是自私,所以我们要发大心,劝告人家来听经这也是一种功德。

【何谓觉满。即自觉觉他。】觉他就是令众生觉悟,【二种】,自觉跟觉他【功行圆满。自觉圆满。断五住烦恼。得四智菩提。则慧足。觉他圆满。经三】阿僧【祇】劫【练行。住百劫修因。则福足。福慧满足。为两足尊。是名成佛。堪称觉行圆满之人。】那么自觉圆满,断五住的烦恼。

这五住的烦恼,五住的烦恼叫做五种住地之惑,也叫做五住地烦恼,简单讲就是三界的见惑、思惑跟无明的烦恼,五住,哪五住呢?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五种的差别,这是在《胜鬘经》讲的,这五种的惑是一切烦恼所依止的,能够产生种种的烦恼,所以叫做住地,就像大地会产生一切,意思就是说有五种的烦恼会产生一切微细的烦恼,都从这五种根本烦恼来:

第一、见一处住地(,见就是看见的见,一、二、三、四的一,处就是随处的处,住就是安住的住,地就是土地的地,见一处住地,见一处住地,)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身见为首,在三界内的见惑(,三界内的见惑),在入道位的时候(,入道位的时候就是断见一处住地,入道位的时候,简单讲就是说三界里面的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些全部都叫做见惑,八十八品,在入道的时候断掉,)断掉,这叫做见一处住地(。第二是思惑,第二跟第三、第四是思惑,第五是无明。第一是见惑,第二、第三、第四是思惑,第五是无明)。见思无明产生五住地,五种住地的这个迷惑。

第二就是欲爱住地(,欲,欲望的欲,爱就是我们所爱的人的爱,住,安住的住,地就是地上的那个地,欲爱住地,)的意思就是说欲界的烦恼当中,除了这个见惑跟无明以外,他还会执著五欲六尘,比如说色、声、香、味、触、法的烦恼,欲爱简单讲就是欲界欲望的烦恼,简单讲就是这样,欲界欲望的烦恼,欲界,我们就是男女之欲,有金钱之欲,名利之欲的烦恼,叫做欲爱住地,就是欲界对外境的烦恼,这是第二地。第一个叫做见一处住地,第二个就是欲爱住地。

第三叫做色爱住地,色爱就是色界,色界就是四禅,四禅就是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三、三、三、九加起来十八天,十八层天,就是色爱住地,色爱住地就是说色界的烦恼当中,他能够舍弃这个五欲六尘,但是还执著这个色身,因为他是意识心所产生的叫做色爱住地,色界,他没有男女之别,他也没什么五欲六尘,但是他还有在入定的什么?色身,所以他对色身的四大所造成的微细的……,微细的这个四大还有一个烦恼,还有一个烦恼,所以叫做色爱住地,色界就是禅,有修禅定功夫的人虽然没有男女的欲望,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烦恼,但是还有微细的意识的色身,四大的色身,叫做色爱住地。

再来有爱住地,照理讲就是要讲无色爱住地,无色就是无色界,但是他不是这样写,他有写:有爱住地,有爱住地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他能够在无色界里面的的烦恼(,有,有没有的有,爱住地跟前面一样),有爱住地就是说无色界的烦恼,他舍离色的贪,舍离欲望的贪,全都舍光光,但是爱着自己的色身,这无色界是微细、微细的四大,《楞严经》讲无色界照理讲是对凡夫来讲无色,其实还有色,所以佛要入涅槃的时候无色界风雨一直下来,哭泣,哭泣,无色界的众生下来全都是水,一片都是下雨,像下雨般,伤心,佛要入涅槃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是就一直雨水下来,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痛心这个佛陀,悲伤失去佛陀,失去三界的慈父,慈父,所以无色界也哭泣,这《楞严经》讲的,照常风雨交加,所以无色界不是说没有色身,是对众生的粗四大来讲,粗的色身来讲叫做没有这个色身,我们看起来一无所有,其实就佛法来讲他是微细的四大,微细的四大,也有这个色身。

第五叫做无明住地,我们常常讲的无明,无明住地就是三界一切无明全都包括在内,贪、嗔、痴全都包括在内,无明就是暗,暗,他的心就没有智慧,没智慧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这叫做五住烦恼,唯识家主张前面四种住地惑为烦恼的种子,后一种叫做所知障的种子,前面四种,唯识学家主张那个是烦恼障的种子,后面一种叫做所知障,所知障就是无明,这是唯识学家所讲的,唯识学家把五住烦恼分成两种障,前四种是烦恼障,后一种叫做所知障,烦恼障就是对众生不了解的,所知障就是对宇宙不了解的,这是唯识学家的批判。天台宗就不是这样,天台宗以见一处住地为见惑,第二、第三、第四为三界的思惑,堪称界内的见思惑,二乘人断之,出三界。再跟诸位讲一遍:天台宗见一处住地为见惑,第二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列为思惑,这见思二惑就是三界内二乘人所断的,二乘人就是罗汉、辟支佛所断的,断这之后就跳出三界。第五叫做无明住地,就是三界以外的这个法执,在天台宗分作四十二个阶段,叫做四十二品无明,四十二品无明断一分无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位就是断尽,就是二种生死,二种的生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变易生死能够证得大涅槃,能够证得大涅槃,你看我,我看你,我看我在读这个,注意看你们的表情全都没有表情,没有关系,慢慢来,慢慢来,其实有的人听我这个录音带,慧律法师都度初机的,很浅,他不知道老身的功夫,光是讲浅的是嫌太浅,讲深的他是现眼瞪得大大的,听不懂,听不懂没关系,慢慢地教你们,慢慢地教你们。底下,断五住烦恼,得四智菩提。

四智菩提就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成所作简单讲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成所作智。第六,转第六意识叫做妙观察智,我们第六意识本来就是分别,若成佛的时候它会转,转奥妙,不可思议,他会观察,观察这个众生叫做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本来是分别识,分别意识,成佛之后它会转成观察众生的根机,应机而说法,所以叫做妙观察智。转前五识叫做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我们一切所作皆不成,第六意识是分别,但是佛是妙观察,观察众生的根机,第七意识我们是执著,佛是平等,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平等,无色、声、香、味、触、法执,无法执,转第八意识叫做大圆镜智,圆满,特大的圆满,得四智的菩提,四种智慧的菩提,第八意识大圆镜智,大圆满,镜就是镜子的镜,大圆镜智,圆满的圆,镜子的镜。再念一遍: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识,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

(菩提,)“则慧足”,智慧就具足。“觉他圆满”,令众生觉悟圆满,“经三祇练行”:“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把笔拿起来,就是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的47次方年就是一后面四十七个零,要成一尊佛要一后面四十七个零,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听到这个你就昏倒了,我们拜佛拜二个钟头就感觉很伟大,佛祖是一后面四十七个零,舍身命,而施头、耳朵、眼睛,大肠、小肠、肾,全身都布施光光,又是生生世世布施,生生世世,不是一辈子,佛陀在行菩萨道是生生世世布施,所以我们还常常说:啊!做人很辛苦。你看成佛有多难,为什么我们要顶礼佛,他就是这么伟大,这么了不起,所以世间人只有一种人永远打不倒,就是有无量的慈悲心,无量的宽恕心,于一切境界无所动念,无残害众生的心,全都没有,那种人永远没有一个人有办法打得倒他,因为他有无量的宽恕心,包括他的生命要牺牲他也不埋怨,他也不怨恨,那就是佛,佛。“住百劫修因”:百劫,百劫修因,一百劫也是很长的时间,“则福足”,福足就是布施,一直布施,金钱布施,佛法的布施,劝人家念佛,合录音带给人家听,回家的时候度他全家,是福,度众生就有福,但是有一句话诸位一定要记得,布施有福,劝人家听经有福,哪一种人最有福报?记住!忍辱多福,忍辱多福,世间唯有忍辱的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忍辱多福的意思是说:无论遇到什么委屈他都不想去解释,你若好就好,你说我没修行就没修行,你说我最差就最差,连解释都不须要,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有道无道自己知道),行不行自己知道,不必去解释,忍辱多福,忍辱的人就多福(众鼓掌)。“住百劫修因。则福足。福慧满足。”“福慧满足,为两足尊,是名成佛,堪称觉行圆满之人。”

【又有法报应三身佛。身者。积聚之义。凡夫则积聚】什么做色身呢?【业】,你曾听过:我们这叫什么身?这叫业【报以成身。】对不对?这色身叫做什么身?就是造业的色身,【佛则不然。业尽识空故。】业尽一切分别都空。“业尽”就是一切的业全都尽,色(识)空,一切分别执著都没有,叫做业尽识空。

底下,【法身佛。是理积聚。】法身佛就是我们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理体,【积聚真如理法以为身。真如圆】满清【净。】所以法身简单就是无身,无身跟女人家没怀孕是不同,法身的意思就是因为法是【遍一切处。】因为法是遍一切尽虚空遍法界,它无法形容,你只是说法人家听不懂,勉强讲一个身,有一个具体的观念,事实上法身是无相知道吗?法身就是无相,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法身,但是因为没有办法形容,所以安一个身,安插一个身,真如圆净,遍一切处,【法身亦然。故曰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把笔拿起来,毗卢遮那佛是《八十华严》所翻译的,这个卢舍那佛是《六十华严》所翻译的,《六十华严》,《华严经》有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四十华严,那么毗卢遮那佛跟卢舍那佛是同一佛,但是因为翻的经典不同,后来的人就将这个法身佛叫做毗卢遮那佛,他的法身遍一切处,将卢舍那佛叫做圆满报身佛,其实卢舍那佛圆满报身佛,还是毗卢遮那佛,遍一切处的佛,全都是相同的意思,一个是站在理体,一个是站在智慧,所以遍一切处,法身亦然,故曰清净的法身,毗卢遮那佛,这是因为《八十华严》所翻译的,【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意思就是说我们若证悟到法身,法身……一切就是我们所到之处,所以我们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佛祖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以外他就知道我们现在在念佛,因为佛证到法身,所以我们现在在念佛佛都清清楚楚,你在做什么佛也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因为佛已经证到究竟圆满了,究竟圆满了,一切处都有佛,所以舍利子你在美国拜,美国会生舍利,你在台湾拜,台湾也会生舍利子,你就是拿到非洲拜,非洲也是会生舍利子,只要你虔诚拜就会生舍利子,法身,舍利子就代表佛的法身,所以你在台北拜,台北会生舍利,高雄拜,高雄也是会生舍利,你跑到新加坡拜,新加坡也会生舍利,佛是无相,无一切执著,遍一切处,舍利子就是代表佛的法身,所以在哪里拜,哪里就会生。

【报身佛。是智慧积聚。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真智圆满。妄惑干净。故曰圆满报身。】《六十华严》叫做【卢舍那佛。梵语卢舍那。】有的读作卢舍nuó,卢舍那佛。【此云净满。】清净圆满,意思就是【惑净智满也。】智慧圆满。

【应身佛。是功德积聚。积聚无量功德以成身。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三大阿僧祇劫修这个福跟修这个慧,用一百劫种这个相好,相好就是貌相庄严。你看我们上面这尊玉佛,三吨半,人家叫我说要讲四百五十万,由缅甸运来到台湾的时候,再磨过,再花三十万,三十万,现在才出价二百多万而已,三十万,所以说这尊玉佛高有丈一,丈一,包括莲花座,三吨半,三千五百公斤,是四百五十万,这是人家叫我讲的,我照人家的意思去讲。【时至机熟。应机示现。】时间若到,机缘若成熟,应机就这样示现。【故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就是……,这个能不是能不能的能,能仁就是说他很坚强,坚守这个仁慈,能仁意思就是说绝对地慈悲,这个能仁你不能说能不能这个能,这不是这个意思,能仁就是绝对地慈悲,很慈悲、很慈悲,没有办法,没有人像他那么慈悲的,没有人像他那么慈悲。【能仁是姓。寂默是字。】能仁就是佛祖的姓,寂默,他保持沉默,就是字。

【今此能说之佛。】今此能说之佛,【即释迦牟尼佛。此佛名号具悲智二德。】悲德跟智德,意思是说佛有具足慈悲跟具足智慧。【自他两利。释迦译能仁。属悲德。】悲德,【能以仁惠。】慈悲【度脱衆生。此为利他。牟尼译寂默。】寂默,寂默的意思就是证悟空,一切没有喧扰,这意思是说他证到空性,什么事情都动不了他,他什么事情都不会去辩论,什么事情都不可能让他烦恼,叫做寂默,这个寂默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那个寂寞,你注意看那个寞跟这个默就不同,寂寞,他是无聊,想要找朋友那个寂寞,这个寂默不同,寂就是证悟到绝对的静,默就是不辩论,无诤,非常地清净,非常地解脱的人,【属智德。】属于智慧(,属于智慧),所以说,【寂照分明。默契至理。此为自利。

说者。古德云悦所怀也。】就是说众生欢喜就好,悦所怀就是说让众生欢喜。说者,古德云悦所怀,悦就是欢喜,让众生能够很欢喜所想要得到的,所怀,心里所想的,悦所怀就是说让他内心里所想的,都得到了解脱,得到了答案,所以他们都很欢喜叫做悦所怀,所怀就是所希望,众生希望什么就让他欢喜,悦所怀。【以佛有此圆顿法门。时未至。机未熟。秘而不宣。不畅本怀。】不畅本怀就是说不要讲,畅就是宣扬,不畅本怀。【今时至机熟。】机缘已经成熟了。【观衆生于此圆顿法门。自能信愿修行。故以八音四辩。畅悦本怀而说也。】这八音叫做八梵音,八种梵音,这在佛学的大辞典里面是六十四梵音,意思就是说很柔软,众生让他听起来很欢喜,八音就是种种好的音声,迦陵频伽音,很柔软的音,善意的音,不残害众生的音,就是种种好听的声音,能够让我们证悟的音,能够让我们了生死脱死的音,以八音四辩,八音就是说八梵音。四辩就是法无碍辩,说法无碍,佛祖他在说法他无碍,所以法无碍辩后面要加一个字,就是悟境深厚,因为他觉悟到我们的本性,所以他在说法绝对无障碍。词无碍辩,词,用词,就今天的角度来讲,就是说各国的语言他都通达,每一国的语言他每一个都通达,简单讲叫做词无碍,词无碍,名词的词,词无碍,每一国的语言他都通达。四辩,义无碍辩,就是义理都通达,义理都通达,四辩的第三就义无碍辩。第四叫做乐说无碍(辩),乐,“快乐”的“乐”,“说法”的“说”,乐说无碍,乐说无碍意思是说众生须要什么法,顺众生的意思叫做乐说无碍,四种辩才。再讲一遍:法无碍辩,词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不能读乐说,乐说,很快乐去讲叫做乐说无碍。“畅悦本怀而说也”,哇!时间又到了,我是讲得很快,怕诸位听得会烦,你看,所以讲很快,因为我的个性不喜欢拖,讲完要讲《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来就是讲《普贤菩萨行愿品》,再来就是这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土五经》,一直讲,好!念佛。

好!从前面高雄文殊讲堂清规,大家一起念,合掌,念:

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

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

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

4、常念经,虔诚报答四恩,信口念出四句,自成大藏全文。

5、敬师长,随力随时供养,百孝不如一顺,不可回头倔强。

6、学老成,第一不可夸能,猖狂硬气粗疏,神人一见生嗔。

7、教子弟,不可随他游戏,谆谆教诲成人,好作人中大器。

8、除懒隋,凡事向前去做,你若避懒偷安,人神那得卫护。

9、学定力,直把私心尽绝,誓死往生极乐,自然万缘俱息。

1O、近善人,死心蹋地亲近,学些好样在肚,自然脱俗离尘。

11、离恶友,一恶般般出丑,王法不怕恶人,恶人披枷带杻。

12、轻财物,不可千方百计,一口气若不来,一文拿它不去。

13、甘淡泊,自古圣贤皆然,莫嫌粗茶淡饭,有道高僧如是。

14、持戒行,戒是佛祖正令,受持不守毗尼,徒劳丧身失命。

15、要听教,不宜开口乱道,无念无住无相,佛祖开颜含笑。

16、断烦恼,一了千百俱了,终朝烦烦恼恼,此生那得悟道。

17、明因果,粒粒米皆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马还补。

18、和大众,慎勿互相争斗,聚头说是说非,空把光阴来送。

19、吃些亏,又要带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从何处来。

20、常知足,莫管衣衫淡泊,休想他人财物,不顾自己福薄。

21、惜物资,一针一草勿弃,随心恣意侵损,福享与你算计。

22、趁少年,诸般要去向前,当此臂力强健,莫待老来悲残。

23、起得早,迟起修行不了,明朝又有明朝,明朝寿命难保。

24、口谨默,不可多嘴饶舌,若然惹是招非,地狱少你不得。

25、立主意,务使顿明心地,妄为颠倒攀缘,阿鼻谁人可替。

26、忍人辱,忍辱天下和睦,此章佛祖真传,忍辱少罪多福。

27、远俗事,俗家人事如麻,杜绝尘缘烦扰,自然别有生涯。

28、断妄心,妄心好事难成,若依妄心行事,必有祸患临身。

29、达道理,切莫非人是己,谦和每让三分,相见人人欢喜。

30、信佛法,三藏一口吞却,方知源远流长,可接佛祖一脉。

文殊讲堂四大根本戒规

1、不说是非;2、不听是非;3、不传是非;4、不打妄语。

菩萨学处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好!请翻开前半部第一部分。好!翻开第二部份。

【阿弥陀。译云无量寿。本经云】本经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在讲【: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此云无数)劫。故名阿弥陀。】它现在意思是在说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什么意义,本经就是《弥陀经》,在《佛阿弥陀经》里面解释,说彼佛的生命,阿弥陀佛的生命跟他的人民无量无边,无法计算,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印度语,印度语。“此云无数”:无数的意思。劫就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叫做劫,那么劫已经很长了,那么再一个阿僧祇,无数劫的意思,太长、太长的时间,故名阿弥陀,意思就是说他的生命跟往生极乐世界众生的生命,全都是无量无边。【此无量之称。有有量之无量。与无量之无量。二种差别。】无量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有量的无量,有量的无量的意思就是说对我们众生而言,阿弥陀佛的生命是无量无边,一太长了,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测量,但是虽然无法测量,无法测量,但是他还是得入涅槃,在极乐世界度到一段时间,他就要入涅槃,换观世音菩萨来示现作佛,所以这个有量的无量意思就是说对众生而言,阿弥陀佛有很长的生命叫做无量,但是虽然无量也有一个限制,极乐世界寿命很久、很久,对众生而言是很长、很长的无量,但是还有一个界限叫做有量的无量,再来说无量的无量,无量的无量就是法身跟报身,法身就是无相所以是无量,报身是智慧之身,有始无终的报身是无量的无量,所以无量的无量的意思是就我们的法身而言,就我们的智慧而言这是无量的无量,有量的无量呢?就他示现的生命而言是很长的无量,但是对极乐世界而也是有一个限制,也有一个生命,有一个涅槃的时间,所以叫做无量的无量跟无量的无量,两种差别。【弥陀法身。无始无终。及报身。有始无终。】为什么说弥陀法身是无始无终呢?弥陀法身,因为他证悟到空性,证悟到空性他就遍一切处,所以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结束,至于报身呢?是不晓得从哪里开始,但是修、修、修……,修到证悟到报身,咦!有一个开始,我们一开始叫做无明,修、修、修……,修到这个智慧出来,报身就出来,所以报身是有始无终,意思是说我们修到一个阶段智慧大开的时候,这就是有始,开始有这个报身,但是什么时候结束?无终,没有一个结束,所以弥陀的法身是无始无终,若报身呢?有始无终,像我们现在还没有开发出我们的报身出来,所以还没有开始有报身,报身是本来就有,但是还没有开发出来,因此到有一天开发出来,有始但是无终,没有一个结束。【皆无量之无量。】意思是说法身跟报身都是无量的无量。【而应身有始有终。】就是说应化身有一个开始也有一个结束。【乃有量之无量。】意思是说应化身有一个开始有一个结束,这意思是说有量的无量。【应身寿量虽长。亦有涅槃。】应化身它的生命虽然是很长,也是有一个涅槃的时候,意思是说示现在极乐世界也会进入这个涅槃。【正法住世。劫亦无量。无有像法末法。】意思就是说正法住世,阿弥陀佛用这个无量的愿力来造成这个极乐世界,他在正法期住世,劫也无量,很久、很久的时间,所以阿弥陀佛现在在极乐世界还在说法,还在说法,所以他的生命还很长,成佛到现在才十劫而已,十劫而已,像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才一分钟而已,才一分钟而已,还很久、很久的时间,所以我们若认真念佛,再几年之后,就要去见阿弥陀佛了,要去见阿弥陀佛了,见阿弥陀佛的时候去到极乐世界,大家都很高兴,噢!你也来。噢!你也来。很好,就想到当时大家都在文殊讲堂共修,你也来,他也来,那一个怎么没来?——那个就是谤佛、谤法、谤僧,诽谤三宝,一边拿念珠一边诽谤,结果没有来,打入阿鼻地狱在喝咖啡,所以说想到要往生极乐世界再辛苦也要忍耐,——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在等我们,不可以在这里太久,我今天是要讲经,要不然也很不喜欢住在这个世间,没什么意思,正法今世,劫亦无量,就是说佛祖示现,正法,佛祖常常在众生的身边叫做正法。“无有像法末法”,所以这个正法、像法、末法,这就是我们在讲的三期,正法期、像法期、末法期,——正法就等于加一个言字的证,证悟的证,证明的证,正法就是那个证法,意思是说佛在世的时候证悟的人很多,这个正法就是证悟的证,就是说佛住世的时候有很多人证果,正法跟证明的证是一样的,跟证道的证是一样的,无有像法跟末法,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就有像法,像就是似的意思,似的意思,似的意思,很像,比如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入涅槃,经过一千年之后,一千年到二千年叫做像法,像法,像法期的时候就像有人证果,但是很少人证果,像法就是似,类似正法,但是已经不是正法叫做像法,正法期就是有佛祖在教,像法期就没有,佛祖入涅槃了,但是证果的人还不少,但是也很少人,无法像佛陀在世那么多人证果,只能讲相似,所以像法期就是相似的意思,相似的意思。若末法,佛祖入涅槃,圣人大家都入涅槃,剩下一些经典,剩下一些福报不够的法师,在不会就要大菩萨示现,末法有两种人,第一就是愿力来的大菩萨示现的,在佛入涅槃的二千到一万年,二千年之后到一万年,他来负担众生的这个恶业,来弘法利生,所以在佛祖在世的时候要作一个法师比较简单,因为有佛陀在教,有佛祖在亲近,根机比较利,若是在末法的时候,除非那个法师是大愿力来的,要不然平常的法师都是……,包括我在内,都是没有福报,不能见到佛,不能……佛当时在世,佛当时在世要证果是很简单,跟着佛祖出家五年没有证得阿罗汉果,那就被淘汰出局,是很差劲,很差劲,那是让人不屑一顾,最烂的,——不是像我们现在二十几岁吃素,吃到七十岁还没证到什么果,什么都没有,搞了五十年都还没有消息,——佛陀在世,若听到佛祖来,手一比,就证初果罗汉,佛祖手比一下,头摸一下,证二果罗汉,噢!好像很简单,我们现在你看看,再怎么搞都是苹果,波罗蜜果,杨桃,再怎么证、种也不过是荔枝,也不曾听过哪一个在证果,所以我福报不够,诸位福报也是不够,为什么?佛在世来示现,我们不能在佛祖那个时代来出世,到现在出世也没有那个证果的,若有证果的我们也没有那个眼光,看不懂,不知道哪一个是菩萨示现的,没有,对不对?是说还算不错,还有我们这个慧律看得懂多少来跟你们参考一下,多少研究一下,不然真的很糟,发个心跟诸位研究,不敢说讲经,这经是佛祖讲的,我怎么敢说讲经,跟诸位研究,不对要告诉我一下,所以这个末法就是很可怜,福报不够,智慧不够,证果的人又少,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末法就是斗争坚固,斗争坚固,这间寺庙拉信徒,这间寺庙也在拉信徒,拉来拉去,住持跟这个不高兴,出家众跟出家众斗,信徒跟信徒斗,护法跟护法斗,我若护持这个法师,别的法师都不对,我若护法那个法师,这个法师全都不对,进来文殊讲堂都不可以这样,进来文殊讲堂你要跑哪一间道场都可以,你要拜一百个法师都没关系,你若认为我这里不错你就来,你若认为我这里不好,不能满足你的愿你不出去,很随缘,不会拉信徒,不会斗争,不会讲人家的是非,进来我的讲堂不准讲我们出家佛门里面一切的是非,不准批评这些在家、出家修行人,全都修我们的就好,我们若没有犯戒律,我们若没有违背因果,修我们的就好,不要讲别人,这就是佛法,所以说正法跟末法其实没有正法跟末法的分别,都是众生的分别,你若持戒懂因果认真修行就是正法;你若不持戒,不懂因果,整天造业就是末法,这样知道吧!正法末法的分别是我们的心,不是有真正时间的差别,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正法上半夜灭尽。下半夜观世音菩萨成佛。】意思就是说没有空档,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若入涅槃,下一尊佛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陀佛才来示现,极乐世界没有这样,上半夜阿弥陀佛若入涅槃,下半夜观世音菩萨就成佛了,意思就是无间断,佛没有间断,所以极乐世界好就是很好,好到佛祖二十四小时都在我们身边,因此你不曾听人家讲吗?说:用我们这个生命一切……,无论如何都要哭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他不接引就用哭泣的,用哭泣的,你不知道佛祖也会感动,有的拜佛痛哭不止:你怎么不来接引我,这世间这么痛苦。哭久佛祖也会感动,你若每天在我的面前哭,我也会吓到,也会让你进入这个A班的,你整天一直哭,本来要淘汰的,你一直哭我没办法也要收下,所以人家拜佛就是这样,你曾听过要对付阿弥陀佛有一种办法最厉害,用缠的,一直缠他就对了,反正我就是要往生,无论讲什么我都要往生,这样就对,一直念佛就对,见到佛像恭敬,做什么功德就随喜,都不要造业,用缠的,一直缠,每天看到佛像:我要往生,记得来接我,我就是要往生你可要记得。愿力很强佛祖哪会不来接引你,怕你不去而已,怕就怕什么?啊!我造业深重,过去我杀鸡杀很多,或是杀鳝鱼杀很多,客兄(红杏出墙)四、五个,说不定,可能没那么多,怕自己造业造很多,认为不够资格往生极乐世界,放下、放下、放下,过去有造恶业,现在要赶快停,要赶快停,一心一意求往生极乐世界一定没问题,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五逆十恶罪求忏悔还有办法往生极乐世界,只有一种人无法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诽谤三宝,谤佛、谤法、谤僧,诽谤出家人这种无法往生,记得!这种人无法往生,所以上半夜灭尽,下半夜观世音菩萨就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世界不名极乐。名为衆宝普集庄严。更胜极乐。】所以你看观世音菩萨若成佛的时候,他的世界叫做众宝普集庄严世界,不是叫做极乐世界,更胜极乐,比极乐世界还要好,哇!所以大悲咒多少念一些,有作用的,这经典讲的,持大悲咒有什么功德,光是你过去所造的四重罪,犯到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只要念五遍的大悲咒,五遍,虔诚跑佛祖面前念五遍就灭一切罪,灭一切罪,所以大悲咒我跟大家鼓励,一定要持,一天持二十一遍,有修没修念二十一遍,极乐世界临命终绝对现前,这是很稳的一个法门,当然佛号不要断,阿弥陀佛的佛号不要断,那么观世音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左右手,所以我们持大悲咒,临命终西方三圣都会现前。

【阿弥陀。又译无量光。】意思就是说光明无量,前面我们是在讲无量寿,现在在讲无量光。【本经云。】就是《阿弥陀经》在讲:【彼佛光明无量。】佛祖的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照着十方国土,无障碍,【故名阿弥陀。佛有智光身光。】智光就是智慧之光,身光就是色身发出来的光,底下说【智光】智慧的光明是【遍照法界。】遍照法界。你不相信你去看这个高僧大德他的眼睛,你注意看,你若在参访一个修行很高深的高僧大德,你注意看,活到七十岁那两个眼睛就是很亮,很亮,他就是充满智慧,你怎么骗都骗不过他,人家高僧大德得道,不是像我这样稍微近视,没有这样,我这是近视,看人有一点斜视,高僧大德的真的炯炯有神,一看就知道这智光遍照法界,智光遍照法界,智慧的光明,【是无量之无量。】无量的无量,【身光虽然彻照十方。尚属有量之无量。】现在讲到智慧的光,智慧的光就是证到法身,证到空性,所以是无量的无量,色身的光虽然照着十方,也是属于有量的无量。底下:

【又自性弥陀。亦具无量寿。无量光二义。自性竖穷三际。】竖穷三际就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意思就是我们的本性超越过去、超越现在、超越未来,《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一种东西是可得的,就是我们的本性,是实实在在有的,你要拿拿不出来,你说没有,又很清楚在作用,所以说自性,我们的本性贯通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即无量寿义。自性横遍十方。】横遍十方,【即无量光义。】我们的本性到十方诸佛国土,这是无量光。【又弥陀法身真理。常住不变。】阿弥陀佛他的法身的这个真理常住不变,【即无量寿义。根本实智。遍照法界。即无量光义。此约理智而论。】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法身这个真理就常住不变,这是无量寿的意义,那么根本实智是遍法界,这是无量光的意义,根本智,实智,是什么意思呢?根本就是不是权巧,实智就不是权巧,实智就是实实在在,实实在在,没有经过权巧方便的装饰,意思这实智旁边:悟到空性叫做实智,悟到究竟空,究竟的空性就产生实智,没有弯曲,没有任何的权巧,直入本性叫做实智,叫做根本智,意思就是根本智又名实智,所以根本实智其实这是相同名词,应该说根本智,实智,但是因为根本智就是实智,所以说根本实智这样讲起来是连贯在一起,实际上根本智就是实智,实智就是根本智,所以说根本实智是同一个名词,遍照法界就是无量光,这是就理智而论的,理跟智。底下:

【若约事相而谈。弥陀之无量寿光。亦属修成。】就事相就是眼睛看得到的,眼睛看得到的,就事相来说,不是就理体或是智慧而言的,弥陀的无量寿光是属于修,修行、修行才慢慢产生这个无量寿、无量光。【乃由愿行功德之所庄严。】由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经过无量劫的修行,造无量的功德,愿行功德所庄严的一个清净极乐世界。【弥陀因中。为转轮圣王。】阿弥陀佛在因中,因地在修行,为转轮圣王,所以转轮圣王换句话来讲就是过去这个国王很正派,貌相很庄严,那么他的国王五谷丰收,军队很健全,能够降伏其他邻国,他的物资丰富,人民文化水准很高,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意思就是……,这转轮圣王在《璎珞经》讲的跟《俱舍论》,或是《阿含经》讲的都不太一样,若简单来讲转轮圣王就是我们……,简单讲就是古代讲的有势力的国王,而且很正派的国王,那个国土生活得很富裕的国家,简单讲就是这样,由这个转轮圣王来统治,所以阿弥陀佛他在做这个转轮圣王的时候,【闻世自在王佛说法。】发愿【从佛出家。】要出家,当国王不是办法,所以他就跟随佛出家,所以你看看!你看看!人家当国王听到佛陀在说法一下子就剃度出家,我们算什么呢?我们若要出个家就,等我女儿嫁人,等我娶媳妇,等这些,你怎么放不下,我是独生子,我母亲不放人,自己要娶妻,说我父母亲叫我娶,只有一个女儿,我家只有一个女儿而已,不行,我不可以出家,我要嫁人,你看看!人家国王只是听到一句而已就马上要剃度,而我们呢?有吗?没有,要来听经就算不错了,听到世自在王佛在说法,就跟随佛剃度了。【名曰法藏比丘。】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叫做法藏比丘,名叫做法藏比丘,他就【对】这个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庄严极乐。依正二报。】依报就是环境,环境,正报就是他的生命跟色身,依报很庄严,那么这个色身跟这个生命很长,所以叫做依正二报。【第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他若成佛的时候,他的生命跟他的人民跟他的国土,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生命就是全都无量无边,下至百千万亿那由他,把笔拿起来,这个就是兆的意思,兆,我们现在讲的万亿兆,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十兆、百兆、千兆、兆……,那个兆字,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那由他就是兆,一兆、两兆的兆,第比利斯、很长的时间就是了,不取正觉,他若成佛他本人的生命,佛陀的生命包括他的人民的生命很久、很久。【第十二愿云:设我得佛。】阿弥陀佛,高我得佛就是说,我若有一天成佛的时候,叫做设我得佛,我若有一天成佛的时候。【光明有限量。】阿弥陀佛的光明它若是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他是说光明,第一个说生命,第二个说光明,这就是他的第十二愿,光明无量愿。【因愿后历劫修行。】历劫哦!阿弥陀佛不是修一天、二天,是历劫哦!看清楚哦!很久、很久地修行。【行满果圆。】果报圆满。【故寿光悉皆无量。弥陀如是。我等若能发大愿。立大行。亦可随愿所成也。】发这个愿也要看自己的力量,看自己的力量。当时我去忏云法师那里,忏公都教我们要发愿,要发愿,发愿。我想:地狱,地藏王菩萨先发愿了,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也发完了,对不对?若开大智慧,文殊师利菩萨发愿要开众生的智慧,若接引往生也是阿弥陀佛,我们要发什么愿?每样人家都占去了,我们要发什么愿,我那时候傻傻的,傻傻的,好!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众生若要生病,都由我来生病,谁知道这样不得了了,这样不得了,到后来说这样不行,不可以让我生病,要让众生生病,我来讲经才可以,我若生病就无法讲经,这样不行,不要发这个愿,发这个愿没办法,每天都在生病,痛苦,那时候随便发愿,随便发愿,我们一个朋友他也是发愿,他去打佛七,他发愿,他想说每种愿诸佛菩萨都发愿了,他就发愿说:这样我这七天不洗澡。我七天不洗澡,他睡在我隔壁,都闻到臭味,这种愿最好不要发,懒人发这种愿,所以我们发的愿都要利益众生的愿,利益众生的愿,我们发的愿:从今以后听到佛法,我不造是非,这是愿,讲堂有缺人手,我就全心帮忙,我从今天起一天要念多少佛,一心一意求往生极乐世界,遇到有缘的就拿录音带给他听,这就是愿,有的是发大愿,发什么大愿呢?有的人发一个大愿,怎么发法呢?我一天要持大悲咒五百遍,唉!不知死活,五百遍,你算算看时间多长,大悲咒念一遍要四……,我在念要念三十七秒钟,若诸位在念或许要四十五秒念一遍,念咒超过三十遍舌头会打结,因为会累,他发愿一天要五百遍,脑袋有问题,过去有人发愿,我们在结夏安居的时候有人发愿,往生咒一天要念五千遍,五千遍,结果念两天而已就躺平了,两天而已就去躺在床上,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佛祖我确实没办法,佛祖我确实没办法,念到后来变成这样,佛祖我确实没办法,佛祖我确实没办法,不是在念咒,所以没办法,没办法,他发这个愿发得太大了,乱发愿,不可以,没那个能力硬要发那个愿,所以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上讲别题竟。】现在讲:

乙二通题

【再讲通题经字。】现在讲这个“经”字,通就是每一本经典全都叫做“经”字,叫做通,通题,共同,通就是共同用的就是“经”字,《阿弥陀经》是经,《妙法莲华经》也是一个“经”字,《华严经》也是一个“经”字,都有一个“经”字,经就是通题的意思,共同在用的。【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乃是我佛。契理契机之教。】什么叫做契理呢?【上契诸佛所说之理。】很契机,上契诸佛所说之理,很合的意思,契就是合的意思,很合佛讲的道理,所以讲经不能用自己的意思,讲经要按照经典下去解释,我们每个都是凡夫,我们不是佛,不是圣人,我今天也不能说是讲经,人家讲我照这样念,若写错是圆瑛法师要下地狱,我不用,你要了解,我照他的意思念而已,我不是在讲经,他注解是这样写,他不对他下地狱,这句话李炳南老居士讲的,他错他下地狱,我不必,我照他意思念。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机。】度这个众生,契合这个根机他就要度,【故曰契经。有教经、行经、理经之别。】意思经分作三种:教、行、理,底下先解释这个教经,什么叫做教经呢?教经就是说【此经能诠之声名句文。】我们讲话要用声音,声音一字、一字的名相写起来叫做名,名凑起来叫做一句、一句,一句、一句造成文章,所以声、名、句、文不是连贯的,是顿号,顿号,顿号,顿号,意思就更说声音讲一讲就产生名相,用文字把它写出来,这个名相凑起来就是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把它连接起来,咦!就是文章的意思,文章的意思。【与所诠】,诠就是解释,能诠,能诠就是有那个能力,我们要用声音或是用名相,或是用句,或是用文来解释,所解释的是什么呢?与所诠,所解释的,就是要解释这本经,教我们要相【之信】佛祖,要发【愿持名。】持阿弥陀佛这个圣号,所以能,能诠,就是能够解释的这个声音、名相、句跟文章,所解释的是阿弥陀佛的这个信愿持名念佛,就是教我们要相信,要发愿,要持名。【皆是对机之教。】针对这众生的根机的教化。【为教经。】这叫做教经。【其中所授执持名号。】所谓执持名号就是说不用观想也不用看佛像,一心一意只听自己在念佛,我用一个办法很好用,诸位!你可以试试看,我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三声,三声,前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声加起来刚好十声,所以十声,十、十、十,十个十刚好一百,这样心都不会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都不用看佛祖的像,只听自己的声音听得很清楚,每一个念头念得很清楚,这是在修三昧,念佛三昧,最好是明心见性,在座诸位!你若明心见性,他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他在跟你讲话,他佛号就跑出来,所以《六祖坛经》要看,我在《六祖坛经》里面悟到缘起性空的道理,悟到绝对无争的道理,世间只有一种人他可以活得很快乐,就是与世无争,与世无争的人不是跟世间都没有斗争,不是这个意思,与我们心所产生的空间、时间无所争端,是不要跟自己过意不去,意思是说不懂得生命的人生命对我们是一种惩罚,我们不要惩罚自己,那就要无争,简单讲就是说你在《六祖坛经》里面,你就会发现到你若以清净心别人害不死你,以清净心,所以我在《六祖坛经》悟到很多道理,我深深感到安详很重要,我们这个心安详很重要,所以我们的戒挸(挸jiǎn:拭。字幕是“戒挸”,从法师的语言中听起来像是“戒规”二字)第一条就是说:真观照,保持妙妙安详,我们要观照每一秒都保持得很快乐,这样就接近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就是每一秒都这么快乐,都这么快乐,这样慢慢我们就会了解到平等心,无所执著的心,无相的心,无斗争心,这是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今天有很多这个外境,建这个道场的逆境,包括落成时这样捣乱,为什么我会那么冷静,我就是在《六祖坛经》当中悟到,悟到冤冤相报这不是办法,只要我们有悟性,我们学佛就是学两个字,学佛就是学两个字:心安。我们若能够……,我们的心能够安,其他不重要,学佛就是学这两个字而已,我的心确实没有对不起众生,众生要怎么攻击没有关系,我的心很安详,我确实不是这种人,你怎么讲都没有关系,我就是在《六祖坛经》里面悟到这句,所以争与道相违,斗争跟我们修行互相违背,所以我们要欢喜心接受这个逆境,欢喜心接受这个逆境,这样我们的活得很清凉,别人是希望我们气得半死,我们却是很欢喜来接受,我们就没有感觉,所以我说虽然我们学净土,所以我认为这个,我很赞叹这本《六祖坛经》,非常赞叹,我一辈子所得到的,《印光大师全集》让我得到最多,第二本就是《六祖坛经》,这是两本经典让我得到感触最大,最大的利益,所以说我们若要执持名号,我们要放得下,要观空,观无常,观世间无常唯一的办法要从空性下手,从本性下手,本性下手,所以说若要明心见性要有相当的智慧的人,必须要透过研究《六祖坛经》,去参,去回光返照,很快你就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以其中所授执持名号,【清净三业之行。为行经。】要怎么做呢?要执持名号,要清净三业,清净三业,很简单,在座诸位!你若清净这颗心,三业都清净,身、口、意嘛!色身,你若心清净,身绝对不会去造业,杀、盗、淫绝对不会去做,你若心清净你就不可能去讲是非,不可能去讲恶口,不可能去两舌让人斗争,离间人家的感情,不可能这样,口业清净,若意业清净的人他就无贪、无嗔、无痴,他虽然有家庭,有夫妻,但是他本身而言三业清净,心清净你即使是有家庭的这个在家人照样清净,心若不清净,即使让你剃度出家照样不清净,所以心的清净就是本性,本性你要去观照才有可能,观照,所以我们若要上课以前为什么要诵这个清净的戒规,清规,就是要让诸位三业清净,要先学修养,学修养才来学这个道,没有修养光是要学道哪有可能,做人都不够资格怎么学道?所以要怎么行呢?要执持名号,三业清净,为行径。【所有依正庄严。】依报跟正报庄严,【不出一心实相之理。】一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的道理。【为理经。经题六字讲竟。】前面是别题,底下是通题,别题的意思就是说“佛说阿弥陀”就是别,“经”就是通,每一本都是经,但是别只有一本叫做“佛说阿弥陀”。

甲二疏题

【疏题。要解二字。要是重要。】纲,【纲要。】的意思,重要,纲要。【蕅公老人。】这在讲蕅益大师。【智慧宏深。不事广释。】不事广释就是不做广泛地解释,只要简单,简单的意思。【但著《要解》者。】著这个《要解》,作这个《要解》的意思。不事广释就是他不做很大的解释,只有简单的《要解》。【欲将弥陀一经。重要之纲宗。提挈以示人也。】简单,讲这个简单就是了。【略讲本经要义。】底下要画起来。一、直诠无上心要。要画起来。然后,二、直示法门要。然后,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一、二、三,你先把它画起来。一、直诠无上心要。二、直示法门要。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有三种:

【一、直诠无上心要。】直诠无上的心要,这个“诠”就是解释的意思,直接解释无上的心要,【此经。】就是《阿弥陀经》,【佛说西方极乐。依正庄严。即是唯心之净土。自性之弥陀。】就是我们的本心唯心的净土,我们本性的弥陀。【一切依正。不离吾人心性之外。】我们人的心性就是包括太虚空,无量无边的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就是包括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极乐世界,不离我们的心性之外。【此心非肉团之假心。非意识之妄心。乃是包太虚。周沙界。】沙界的意思就是以前印度全都用恒河,佛在讲经都用恒河沙来解释,沙界就是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周沙界就是量周沙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心包这个太虚空,量,这个量,周满了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沙界是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竖穷横遍之真心。生唯心净土。】竖穷横遍之真心,竖就是贯通,贯通。(横遍,)竖穷就是三际,横遍就是十方,所以你加上去,所以你加上去,竖穷底下写: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底下写:十方,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真心,真心,生唯心净土。【即是生现在极乐世界。唯心所现之净土。非别有一净土也。见自性弥陀。即是见现在说法。唯心所现之弥陀。非另有一弥陀也。】是我们本性所现的,因为阿弥陀佛有愿力,我们的本性又清净,所以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你要讲二也对,你要讲一也对,你要讲无也对,要讲无,本来就无,要讲一而言,阿弥陀佛就是我们,我们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要讲二也对,阿弥陀佛的愿力跟我们的自力,加起来所产生的这个唯心净土,要讲二也对,要讲一也对,要讲无也对,所以佛门是圆满的,你无法破解,没有漏洞,非另有一个弥陀,【若依报。若正报。皆不离心。】都不能离开我们的心。【此为本经之纲要。】纲要。

【二、直示法门要。】就直接开示法门的重要。【此经。佛教人专持弥陀名号。】在旁边用一个括弧,就是不杂修,专持弥陀名号就是不杂修,一直念佛,这意思就是说不要今天拜这本经说这本经很好,地藏法门很好,药师法门也不错,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也不错,密宗灌顶也不错,禅宗,这也不错,意思就是说这本经最重要就是不准杂修,要专持阿弥陀佛的圣号,简单讲一句就是念珠拿在手上二十四小时都要念佛,不杂修,不准杂修。【以修净土之行。】修这个净土之行。【行由信愿而立。】我们要去做,要去修行,这个行是从哪里来的,信,一定要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要深信本师释迦牟尼佛绝对没有妄语,要深信诸佛不打妄语的赞叹,信,愿呢?要从内心发出来,要从内心发出来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每天发愿,天天发愿,早课发愿,晚课发愿,这是愿力。故经中先详细,【故经中先详陈】,陈就是叙述,先详细来讲这个【依正庄严以起信。】意思是说《弥陀经》先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有多好,有莲花、七宝池、栏楯,种种很好,黄金铺地,有多好又有多好,用这个环境,讲这个阿弥陀佛这个依报的庄严,伟大之处,无量寿,无量光,我们听到这样觉得很好,所以以起信,起信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产生信心,一定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别条路可以走。【次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第一个是先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让我们相信,再来他就劝告我们,应当求往生,要发愿,要发愿,执持名号来求往生,发愿来往生极乐世界,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第二个就是开示法门的重要,要相信,要发愿,第三要怎么行呢?要执持名号,这四个字要画一个框框,画起来,这本经最重要就是这四个字:执持名号。底下再四个字最重要:一心不乱(。整本经就是这四字,底下再四字最重要,执持名号这四个字,一心不乱,整本经就是在讲……,最重要就是这个字而已。)【以一念消除种种妄念。而得一心不乱。】简单讲八个字就是整部经的重心点,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记得!要一心不乱哦!你要搞清楚哦!一心不乱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临命终不散乱,清清楚楚,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所以平常要有信,要有发愿,除非你是上辈子福德因缘太深厚、太深厚,要不然临命终要保持正念没那么简单,平时要学什么东西呢?我教你们,你们若做得到,很快就会解脱,要学放下,不要计较,要记住,现在作得了主临命终就有办法,现在作不了主临命终保证散乱,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作主临命终我们就作得了主,这个时候我们作不了主临命终更没办法,这个时候小事情放不下,常常跟人家计较,常常跟人家发脾气,要让人家不知怎么死的,临命终不可能,不可能,你多有修行都不可能,念头都是恶念哪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一定要记得临命终是平常的功夫,平常的功夫就可以看出临命终,平常的功夫临命终你才有办法,放下,不计较,不怀恨,不要嫉妒有钱人,美女,俊男,都不要嫉妒人家的优点,都不要嫉妒人家,要赞叹,全都赞叹,从我们口中出来都是讲好话,全都是讲好话,不要造口业,临命终没有障碍,没有障碍,以一念消除种种妄念,而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又分作事一心不乱,又分作理一心不乱,事相的一心不乱就念佛、念佛……,念佛当中都没有妄想,理一心不乱当下就无生,当下无生,无生,无念而念,念而不念,这叫做理一心不乱,证到无生法忍的意思。【即此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资粮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要去远足,去远足要准备什么东西呢?要准备水、准备饭、准备菜、准备饼干,半途可以吃,准备这个资粮,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要准备什么,准备资粮,三种资粮,信,信佛,愿呢?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行呢?执持名号,这三种的资粮具足,【便可横超三界。】这句话你要弄清楚,你把这句话看得太过简单,信、愿、行,你只有深信,你没有发愿没有用,信,我相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天都在念,我不知道会不会往生,怀疑自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祖那里不知道有没有缺扫地、泡茶的,来帮佛祖泡茶,相信佛祖,但是常常想:我不知道会不会往生,业障很重,你有怀疑,我相信佛祖,也要发愿往生,不去行,晚上早睡,七、八点睡,早止睡醒是八点、九点、十点,对不对?行,没作早课也没作晚课,叫他念个佛说他要喝酒,叫她念个佛说要去百货公司买化妆品,买CD,你想想看!他怎么会有时间修行!还得行,还得行,去做,不是你信、你愿,要去行,去做,还要具足,三种资粮还要具足,将这句话看得太过简单就不对了,便可以横超三界,我们现在平常说:啊!念个佛我就要【往生极乐】世界【。】错了,不对,常常讲念个佛就要去极乐世界,我也知道要去极乐世界,不然念佛做什么,要有强力的愿来行,放下,一心不乱,要具足种种的条件,不然怎么说念佛的人……,这么多人在念佛往生的人这么少,为什么?不得其门而入,他根本搞不清楚,他整天都在念佛,没有强烈的愿,没有很强的愿力他怎么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曾听过一闻净土法门如丧考妣,一听到这个净土法门没往生极乐世界,就像死了父亲死了母亲那么凄惨,死了父亲死了母亲还没那么凄惨,没有往生才是真的凄惨,没往生就像什么你知道吗?我们若读大学的时候这个必修科当掉明年再来,你若临命终被当掉,被阿弥陀佛当掉,不得了了,下辈子不知道还能不能遇到净土法门,下辈子不知道还能不能遇到善知识,下辈子不知道能不能修行还不知道,这一科临命终当掉,完了,完了,这科若当掉,不用修了,你也不晓得有没有机会可修或没机会可修还不晓得,所以要记得,要将往生极乐世界放在一生当中,生命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科,这科,临命终决定要往生,粉身碎骨就是要往生,所以我在坐飞机的时候都要戴一串楞严咒咒轮,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怕被炸掉来不及念,不得了了,真的,虽是出国玩,还是很怕死,你不知道,怕被炸死,念佛也来不及,对不对?所以念珠老是拿在手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咦!念一念保祐大家平安,所以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信、愿、行具足。【圆证三不退地。】圆满地证入三不退,什么叫做三不退?后面会谈到,但是我们现在简单解释一下,【(一信不退、】不会再退回这个凡夫位。【二行不退、】就是说不会被世间的烦恼所困扰。唉!退道心了,比如说有的念佛一年死两个,又火灾,现在又得到癌症。唉!师父!我都没有信心了,我拜佛拜几十年,一年死两个,又火灾,我现在又癌症,大肠癌,你看我怎么会有信心,这要怎么念佛,念得也会没劲,他没有行,是凡夫,若知道因果的人他不会没劲,他知道这是我们的业报,还要信心,再坚持,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行会退,行会退就是我们凡夫,我们不了解我们的因果我们不能知命而后认命,所以我们一直抱怨,一直抱怨,行不退没那么简单,我们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行绝对不退,不会说修行修到一半,不要修了,心情很糟,心情很糟,不会这样,往生极乐世界你一直去,一直修行,一直去,不是往生一直去,是修行一直去,【三念不退。】念不退就是每一念就是趋向菩提,他就不会再退回来凡夫众生的念头。【)此为法门之纲要。大师之解。即解如是要义。故名要解。一二种题目讲竟。】

二译经法师

这个译经法师意思就是说将这个印度文翻译成中文的人,翻译成中文的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三藏法师就是说在这个姚秦的时候,西元四○三年左右,姚秦三藏法师,姚秦这个时代有一个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叫做鸠摩罗什,翻译,将印度文翻译成中文,鸠摩罗什。

【讲】【此经结集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天竺,天竺就是印度,【流传中华。】流通来到我们中国。【姚秦。是纪时也。】纪时就更时代,向我们解释什么时代。【纪传译之时代。】就是在记载这个传的时代是什么时代传到中国,就是西元四○三年翻译,【拣非符秦。】符秦就是说前秦。拣非符秦,把笔拿起来,符秦西元351年。【乃是姚兴在位时。故名姚秦。亦名后秦。】意思就是说不是符秦,符秦是前秦,前秦351年,姚兴在位的时候叫做姚秦,亦名后秦,后秦是西元403年,其中差五十年,差五十年,现在底下说【前秦。即符坚称王名符秦。】在这个前秦的时候,西元351年的时候,符坚称王,就是说这个国王的名字叫做符坚,称为符秦。【时有异星现于西北分野。】分野就是方向,在这个西北方向出现一个闪烁的金星。【太史入奏】太史入奏就是一个官员,这个国王的一个官员,派一个官员专门在观星望斗的太史入奏【:当有智人。入辅中国。】入辅中国。有一个大智慧的人要进入我们这个中国,帮忙我们中国。这符【坚】这国王就【曰:朕闻龟兹国。】那不是念gui茲国,你念gui茲国就会被人家笑死了,那个是念秋天的秋,慈悲的慈,龟茲国就是等于今天的喀什米尔,喀什米尔,这个龟茲国是怎么样呢?有的人讲这个龟茲好像今天的库车,以前有人讲过喀什米尔,喀什米尔,可是我查这个辞典,它是讲库车,但我以前听经,听人家讲喀什米尔,很难讲不晓得讲哪里,不过我查这个字典念qiūcí,是今天新疆省的库车,沙雅,沙就是三点水,我们这个沙尘的沙,雅就文雅的雅,文雅的雅,我查这个字典是这样子,是今天的新疆省库车,库车县跟沙雅县的地方,朕闻龟茲国。【有鸠摩罗什法师。得非此人欤?】把笔拿起来,这句话很有意思,难道是这个人吗?得非此人欤?难道是这一颗星是这个人吗?我在天上有没有星,谁知道,不选一颗来认领一下怎么可以,得非此人欤?难道是这个人吗?难道说鸠摩罗什是这个伟大的人。【即遣骁骑将吕光。】骁骑将,骁骑就是我们所讲的骑兵队,骑兵队,骁勇善战的骑兵队,将军叫做吕光,专门骑马战争的,简单讲就是这样,骁骑将军就是专门骑马在战争的,很会骑马,很会战争的,我们所讲的骑兵团,吕光,这个大将叫做吕光,【率兵伐】攻打这个【龟兹。临行谓曰】歌仔戏都这样讲【:朕非贪地用兵。若得法师。即日班师。】歌仔戏就拍案,就进来,这歌仔戏我曾看过,他就是这样念,朕非贪地用兵,若得法师,若是得到法师,即日班师,【驰驿送归。】出发,歌仔戏就开始演,即日班师就是回来,意思就是说我不是为了要贪地或是用兵的,不是贪他的财富,是得到法师你就要赶快回来,驰驿送归,要赶快送回来,驰驿,驿是一个站、一个站、一个站,一个站、一个站,驰驿,驰就是快速地奔走送回来,将法师恭请,以前要请一个法师用百万的军队在争战,你想想看!为了一个法师而已,看他多伟大,看他多伟大。底下,【龟兹王既悉。】住在这个新疆省库车县的这个国王,【即劝请法师入秦。】姚秦嘛!就进来,入这个秦朝,因为符坚派人要攻打,要聘请这个法师,龟茲这个国家太差,没有这个兵力抵抗,开大门迎接他进来,将这个鸠摩罗什被人请走,说:你要劝请这个鸠摩罗什入这个秦国。人家既然派兵来了,【以解国难。】要不然人家要攻打,全国会死光光,整个国家会死光光,所以吕光就没有战争,法师请到了,【光迎师回国。】这个国家,走到半路【至西凉。闻符坚为姚苌所杀。】所以当国王也辛苦,杀来杀去,看来还是做法师比较清,当国王何时要被杀死不知道,所以三百六十五行实在是法师这一行比较好,真的,听到符坚被姚萇所杀,被人所杀。【乃(此处法师读为“及”,有的书为“乃”字,从上下文意来看,“乃”字更合理。)自据凉上。】封王,自据凉上就自己站在西凉【即三河王位。】自己讲的,说他就是三河王。【苌闻师名。】杀死这个符坚的这个国王,听到鸠摩罗什法师这个名字,就一直想要入关,因为新疆在关外,【属请入关。】入这个关。【光皆不允。】不允许,鸠摩罗什法师这么伟大我这样派兵来请,我们国王被你杀死,我怎么可以让你这样简单被请请走,到后来姚苌死了。【姚兴继父位。】他儿子来继续他父亲,父王这个位置,姚兴继父位,【复请不允。】再请这个鸠摩罗什。(把吕光请回来,)对吕光说:要请这个鸠摩罗什法师。吕光也反对,都不允许,【于是起兵伐凉。】动用兵,打,请法师请不到,用打的。【吕光卒。】吕光死了,战死,他的侄儿叫做吕隆接位,【侄吕隆嗣位。】吕隆接位之后,他【无力抵抗。兴乃得迎师至长安。】姚兴乃得迎鸠摩罗什法师到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你看看!以前是动用几百万的军队请一位法师回来,请一位法师回来,还用国师之礼向他跪着,国师之礼,国王跪着向他顶礼,百万的军队全都要听他的,你想想看!看做一个法师多伟大,我们是没有这样,是鸠摩罗什才有这样,我们没有,我们不是真的什么星,我们是闪烁的星发不出什么光,人家不要侮辱我们就算很好了,不要诽谤就很好了,我们不敢说有这种礼节,三餐要吃就得自己煮,若没煮就要吃素食馆,哪有国师这种礼节,不可能,我们是凡夫,【延入西明阁。】西明阁,【乃集义学】集义学就是说专门研究佛法的,义学就是理学,专门在了解这个道理的意思,【沙门八百人。】聘请集合八百位出家人。【从什受学。】跟随鸠摩罗什学佛,学道理。【什师所译经论。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余卷。此经亦所译之一。时在姚秦。故以纪之。】(故以纪之。姚秦就是一个年代,这样讲你们会听不懂,会搞不清楚,我现在用这个台北、台南、高雄来比喻你们就很清楚:高雄有一个国王,这样听比较清楚你听得懂吗?高雄有一个国王,听说台北有一个大法师很行,派一个骑兵团吕光的大奖从高雄派到台北,要迎请他回来,台北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力量就被他迎请回来,咦!请回来,请回来,请到台南还没到高雄,听到他的皇帝,这个高雄的皇帝被人杀死,他就在台南自己封王,当国王,台南这个当国王的。高雄把他杀死国王的这个国王,杀死他的国王的这个人拜托他放人,拜托来到台南的这个国王,拜托他放人,他不放,他不放,到后来高雄这个国王死,他的儿子继位,他的儿子继位再迎请他,说:要放这个鸠摩罗什。他还是不要,打,高雄打台南,台南那个战死,把他请回到长安,请回到长安,听得懂吗?用大陆地名会搞不清楚,这样听一遍,就台北、高雄很清楚,意思就是这样,意思就是这样,要不然你就搞不清楚,不晓得在讲哪里,听台北、台南、高雄,一听就知道,讲经也要方便。)底下,听说,我现在是讲人家说,过去高僧大德曾这样说,说这个鸠摩罗什很行,行到什么程度你知道吗?说很行到什么程度,说一本经典让他看过,用翻的,用翻的整本都背起来,鸠摩罗什的头脑好到这种程度,好到这种程度,就是过目不忘,智商我看七、八百以上,不然怎么有那种能力,来到我们中国,读我们中国文学的时候,不是用背的,用翻的,这样用翻的,全都记起来,后来这个国王很欣赏这个鸠摩罗什,很欣赏这个鸠摩罗什,就派这个宫女好几址个要让他生孩子,他很行,行到皇帝:噢!这个怎么这么行。皇帝想说优生学里面,优生学里面父亲行,生的儿子也会很行,万一鸠摩罗什死了,没有后代,就派十几个要跟他一起睡,这个鸠摩罗什有人说他有结婚,也有人说其实没有,没有根据,现在这些跟随他学道的人,八百个人就诽谤,怎么这样,行也没有人行到这种程度,行到娶妻,大家就诽谤,接着,有一天,有一天,他知道众人……,因为他证到阿罗汉果不知道是不是证三果,因为他有神通,有一天在吃饭,在过堂吃饭,来!低你们身上有针的人全都拿出来,针,有针的人全都拿出来,针,以前在缝衣服的针,全都拿出来,放在钵里,每个人都交出来看你有几支针,拿一个钵,一直收,整排,噢!收好几千支的针出来,放在这里,他说:你们大家都怀疑我娶妻,对不对?大家都静默,整钵的针拿起来用嚼的,全都吃光,吃针下去,鸠摩罗什告诉大家,你们若有我这种功夫你们也可以娶妻,大家都不敢作声,没有人敢娶妻,没有这种功夫怎么娶妻,对不对?他有那种能力嘛!他有那种能力,这是额外人家多谈出来的一个典故,所以行的法师人家也喜欢传宗接代,要传一个看是否也很行的,其实这个皇帝就是没有读过这个遗传因子,有时候这么行却生出白痴来,傻傻的,真的,你说当医生的人,头脑最好的,生出来的孩子每个都很会读书,比他父亲还会读书,不一定,法师很行生出来的孩子都像法师那么行,不可能的事情,不要生到白痴送到龙发堂就很好了,所以这个不准,不准。底下:

【三藏法师者。显德也。】显示这个德出来,德性。【三藏者。一修多罗藏。此云契经。】我有讲过。【为定学之藏。】研究这个经典让我们会定。【二毗柰耶藏。此云善治。】关于调伏我们的心,毘柰耶善治就是善于调伏我们的心。【又云律。为戒学之藏。】戒学之藏。【三阿毗昙藏。此云无比法。又云论。为慧学之藏。

○法师有二义。一以三藏之法。为我之师。即依法为师也。】依法为师,依三藏所讲的,依三藏里面的法作为我们自己的老师。【二深通三藏之法。自行化他。可以为人师范也。什师博通三藏。七佛以来。为译经师。堪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标名也。原名鸠摩罗耆婆什。】原名是这样,鸠摩罗耆婆什。【译云童寿。】童就是年经轻的孩子,寿就是老人的德行,【谓童年而有耆德也。】把笔拿起来,耆就是六十岁的人叫做耆,六十岁,六十岁的老人叫做耆,意思是说他虽然是个孩子,但是他有老人的德行。【有云此名。】有云此名。【乃连父母为名。】连父亲跟母亲的名字。【父名鸠摩罗琰。】鸠摩罗琰,yǎn三声琰,鸠摩罗琰。【母名耆婆。】耆婆。【什】就是鸠摩罗什【者。善识此方文字之称。】意思是说他懂很多文字,什就是善识,非常地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字。

【○译者。易也。】改变的意思。将这个【易梵语为华言。】叫做译,【周制掌四方之语。】东、南、西、北【各有其官。北方曰译官。】北方叫做译官。【汉时译官兼善西语。圣教】就是佛教【西来。】佛教从这个印度来。【请其译语。故以称焉。

什师】鸠摩罗什的【家世相国。】相国就是宰相。【其父鸠摩罗琰。弃官出游。】放弃他的大官出游。【至龟兹国。】来到新疆的库车县,沙雅县这个地方。【王美其德。】美就是赞叹的意思,这个美不是当名词,当动词,王美其德,非常地赞叹,赞叹这个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琰很有德行。以国王的妹妹嫁给他,【以妹妻之。】将妹妹嫁给他。【生师。】就生这个鸠摩罗什。【母即出家。得证初果。】你看看!看他的母亲多厉害,母亲出家证得初果。【师年七岁。母亦令出家。】当小沙弥,出家。【日诵千偈。】一天诵一千偈。【一日随母入寺。见铁鉢。即举加颈。】加颈就是把这个钵倒盖放在这个颈部的地方,【俄念:鉢重。】经过一个短暂的时间,咦!这钵怎么这么重,经过一点时间,他说:这钵本来很重,【我年少力弱。】我才七岁而已,几岁而已怎么有办法举这个钵,举这么重的东西起来呢?那个时候就是无所分别产生力量,现在分别心一起来,咦!我怎么这样,我怎么这么有力量,结果就变成没力了,【何以能举?力即不胜。】不胜就更不能胜任,力量已经没有了。【遂悟万法唯心之旨。慧性过人。】智慧本性超过一般的众生。【九岁随母到罽宾国。】把笔拿起来,有的人讲罽宾是新疆省的喀什米尔,喀什米尔。我查这个字典,罽宾国是喀什米尔,龟茲是库车,新疆省的库车。九岁的时候他随着母亲来到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习小乘经论。十二岁其母携还。至月氐北山。】月氐,那个不是念yuè,月(ròu)氐北山,(《辞海1999版》、《词源2002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均为:yuè zhī。汉典网上的解释为:ròu zhī 月氏。亦作“月支”。1.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其族先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时,遭匈奴攻击,西迁塞种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唐李白《寄远》诗之十:“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支,一本作“氏”。 元戴天锡 《天马图歌》:“月支天马难再得,谁向君家貌真迹。”)把笔拿起来,是甘肃省的西部,青海省的东部,月氐北山,月氐,它是一个大月氏跟小月氏,是一个民族。(月氏今天甘肃省的西部,青海省的东部,)北山,【有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此子当善守之。如过三十五岁不毁戒。】没有毁犯到戒律。【度人当】,无量的众生,无量的众生,【不减优波毱多】优波毱多【(天竺第四祖)。若破戒。只为才明儶艺法师而已。】就是说若破戒,他不过是个很行的法师,不能度很多的众生。【博通四围陀典。】把笔拿起来,围陀,四围陀典又名吠陀(,一个口,一个犬,狂吠的吠,吠陀典),把笔拿起来,写着:四围陀典,印度婆罗门教根本教典,印度婆罗门教根本的教典就是四围陀典,他就是精通这个。(下面,博通四围陀典,从这里开始,)这就是说鸠摩罗什这位法师他是博通四围陀,四围陀我们一般看到的是叫做吠陀(,一个口,一个犬,陀是阿弥陀佛的陀,四吠陀,四围陀,因为这是翻译经典的这个名称,所以音几乎都相同,字不太一样,所以四围陀就是四个分类,印度婆罗门教根本教典就是四吠陀,),是四部,这四部是在记载什么呢?记载要如何祭祀,要如何仪规,要如何统理,要如何祭天、祈福,晕就是婆罗门教四本根本的经典,四就是四部,四部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称为四围陀典,【五明】这个五明(,第一叫做声明,声音的声,光明的明)。声明简单讲就是声音好,声音好的人,意思就是说他的这个语言很行,文典很行,这个五明能够跟我们这个佛法配合,五明通的人学佛就比较方便,比如说声明(,声音的声,声音),明,简单讲就是精通,精通语言、文字、典籍,叫做声明。第二工巧明(,工艺的工,巧合的巧,工巧明),简单讲就是工艺、技术、历算,我们所讲的农民历,工巧明,意思就是说天文、地理、技术、工艺都很厉害,叫做工巧明,这种人来学佛也很快就会入门。第三叫做医方明(,医生的医,方,方法的方,遍十方的方),明就是说通达医学的人来学佛也很快就会进入这个佛法的领域。第四叫做因明(,因为的因,明天的明,),因明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理则学,要不然就是伦理学,伦理学,理则学,因明。第五叫做内明(,内外的内,内明,里面……,内明),专思五乘因果的妙理,专门思惟五乘:人乘、天乘,这个小乘、中乘、大乘,有的人讲罗汉、辟支佛、菩萨还有人、天,加起来刚好五乘,五乘的因果妙理,内明,内心清清楚楚,所以这个五明就是说只要对这五项有精通的人来学佛,很快就通达这个佛法,比如说声明,你若语言很行的时候你英文也懂,日文也懂,你要学佛,要看什么经典,中文也懂就很厉害,日、英文一看就懂,台语会讲,要去英国弘法,要去美国弘法,这个语言就很厉害。工巧明,工巧明就是工艺,比如说我很会煮素食,很会煮素食,我煮一桌素食给他们吃。咦!这素食也很好吃,方便度众生。我很会插花,插得很美,这也是工巧明,历算,我很会算这个农民历,爷爷死了何时出殡,几点会犯冲,稍微帮他算一下也能够度众生,叫做工巧明。若读医学院的人就最好了,读医学的人更好,读医学的人他就了解四大因缘观空的东西,假合的东西,每天开刀,看,或是妇人生产,不净,观这个不净观,痛苦观,无常观,啊!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美都是这件衣服穿着,这层皮包着而已,晕层皮若掀开来就全都是血、骨、肉,没什么美跟不美的东西,所以读医学的人,通达医学的人很好学佛,因明,理则学,理则学是论理很厉害,辩才无碍,辩不赢他,他对这个哲学、论理学很厉害,因明(,因为的因)。那么内明呢?就是这个人通达佛理,专门思惟五乘,持五戒就能够得到我们人的色身,行十善就能够够到天上,修四谛法,证阿罗汉果,修十二因缘法,证到辟支佛果,修六度万行,证到菩萨果,整天都思惟这种因果的妙理,五明,所以五明简单讲就是很容易接近佛法,很容易来通达这个佛法,五明会辅助我们学佛,通达这个五明【诸论。阴阳星算等术。】阴阳,我们这《易经》讲的阴阳,是不是?那么这个星算,就是看哪一颗星,哪一颗星怎么样,观星望斗的意思,观星望斗,手屈指一算,这歌仔戏都这样,他就知道杨丽花何时要出来,国王何时要出来,要怎么摆,看歌仔戏也看得不少,手常常拗来拗去的,其实拗也一无所知,所以说要通达这个的人也不简单,但是鸠摩罗什却是博通四围陀典,五明诸论,阴阳星算等术,你看看!看他多行,行到这么行。【莫不穷微尽奥。】尽奥,不知道台语的音要如何读,穷微尽奥,很深、很微妙他都有办法了解。【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他跟随这个须利耶苏摩学这个大乘,他刚开始跟随一个学小乘,叫做槃头达多,学这个小乘,现在又跟随这个须利耶苏摩学这个大乘。【乃知从前学小乘之非。】以前学小乘不对,都毁谤大乘。【于是】,因此,【传习大乘。广求要义。复到罽宾。】我们昨天讲的新疆的喀什米尔,喀什米尔(,一个口再一个客人的客,什就是鸠摩罗什的什,米就是我们吃的米,尔就是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那个尔,喀什米尔),读过地理的人都知道这个不是什么很深的名词,复到罽宾国【为其师】,为了他的师父【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理。】把笔拿起来,这一定要搞清楚,这个一乘不是一、二、三、四的一,是不可思不可议,是绝对的意思,这个一乘的道理不是一、二、三比较来的,因为没有办法讲,绝对,所以他讲:妙理,凡是世间理哲学,哲学的都是有相对的东西,包括小乘的东西都是有相对的东西,我们佛门不是,佛门是绝对的东西,绝对的东西,所以一乘就是绝对,绝对。【达多感悟。】达多感悟就是槃头达多,教化小乘的人,他师父感悟,就是悟到一乘的道理。【反礼为师。】反过来拜他为师,本来鸠摩罗什是他的学生,现在鸠摩罗什跟他讲这个一乘的妙理,反过来他拜他为师。【什师不敢受。】鸠摩罗什不敢接受。(印宗法师礼六祖)

【其师曰:我是汝小乘师。汝是我大乘师。】拜来拜去何妨呢?【受礼何妨?】意思是说没差别,你拜我,我也是拜你。

【及还龟兹。】龟茲就是新疆的库车沙雅县的地方。【名震诸国。其母知龟兹运衰。】说这个国土众生造业很重,所以这个运就衰微。【辞往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告辞去这个印度。【进证三果。】他母亲证到三果阿罗汉。

【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方等就是大乘经典,说这个大乘的经典是很深奥,是没那么简单,【当阐秦都,】姚,姚秦嘛!秦都,应该发扬在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意思是说你去弘法有人害你,就是对你不利。【奈何?】这奈何不是无奈的意思(,这个一定要抄起来),你打算怎么办呢?意思是说去还是不去,奈何是征求他的意思,奈何,你认为怎么样呢?这大乘经典这么深奥应该在秦都弘扬,但是对于我们本身有一点不利,奈何,你有什么打算呢?

【什曰:菩萨之道,利物亡躯,大化得行,虽当炉镬无恨。

乃留龟兹。止新王寺。后为大秦。请入华夏。一生所译。咸共流通。】菩萨之道,要行菩萨道,要利众生,物就是众生,要利益一切众生,亡躯,忘记自己的生命,大化是行,就是佛教若能流通,虽当炉镬,炉镬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炸油锅,虽然被炸油锅也没有恨,只要把这个佛法能流传出去,乃留龟茲,因此就留在这个龟茲国,住在,止就是住,住在新王寺,后来在大秦,吕光把他请入华夏里面(,一生所翻译的)。华夏就是中国。请入关内,一生所翻译的,咸共流通就是大家全都流通,我们现在每晚都在诵《弥陀经》,这本经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

【昔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什师所译经论,何以迄今,受持转盛?】愈来愈多,大家念得这么契合根机。

【答曰:此师七佛以来,为译经法师,】七佛就是从释迦牟尼佛倒算回去,倒算回去,毘舍那如来,迦叶如来,七佛,七佛,我们若在拜三千佛的时候,我们这个劫,劫,就有七佛,我们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那么上一劫有三尊,三接四刚好七佛,此师七佛以来,访问团译经法师。【以悟达为先,】悟达是过去一位国师,为先。【得佛遗寄之意。】遗寄就是得佛的菁华,佛所留下来的东西叫做遗寄。

【什师临终自誓:若所译经论,不违佛旨,当使焚身,舌根不坏。】就是这个舌头……,你若到火葬场看你就知道,好几千度,舌头哪有说烧不坏,我们大家都不可能,大家都不可能,我们若烧不坏只有两种,就是什么,假牙齿,是假牙齿整排都是金的,装金的都烧不坏,其实有的烧了也全都是灭,我们只有那个烧不坏,舌头每个人都会烧坏,舌根不坏。

【迨火化后,】我们若火化之后。【果然一舌独存。】果然有一个舌头存在。【此师之舌,当与六方诸佛,广长舌相同。】广长舌相意思是辩才无碍,广长舌,辩才无碍。当与六方诸佛,广长舌相同,就是赞叹的意思,就是不妄语的意思,就是智慧辩才无量的意思。【其所译此经,自应可信也。

二译经法师讲竟。】讲完。

三解经大师

分清楚,译经是将印度文翻译成中文,解经是将中文解释得更清楚,你要搞清楚,解经就是要将这个中文解释得更清楚。

【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智旭疏,蕅益智旭解。

【讲】明是朝号。】明朝的意思,【大师生于明朝。俗姓锺。字振之。名际明。】所以古时候人有字也有名,不是像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名字,什么姓,什么名,【又名声。】就是钟声,钟,姓钟,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声,叫起来叫做钟声。【始祖由汴梁南渡。】汴梁就是河南开封那个地方,我查这字典,这个汴梁是开封的别名,开封府,包青天在办案的那个地方,南渡,从那里下来,南渡,迁移的意思,我们现在所讲的移民。【世居古吴。】这个吴国,吴国建国那个地方,生生世世祖先都住在古吴,古吴就是,古时候建国那个吴国,吴国。【母金氏。】古时候女众没有名字,男女不平等,所以男的有名字,女的没有名字(,妇的最多是说林氏,张氏,冷氏(谐音:冷死),冷氏你不曾听过,寒冷,冷,冷霜子,冷霜子读成台湾话叫做寒,所以叫做寒氏,以前的女人都是一个字而已,一个字她也没有什么名字,读作寒氏,那么我们现在的人大家都有名字,大家都有名字,以前的人怎么那么瞧不起女人谁知道),现在男女平等,大家都有名字。【父岐仲公。】岐仲“公”就是对他父亲的尊称,叫做岐仲,叫做钟岐仲,简单讲就是这样。【持《大悲咒》十年。】你看人家持《大悲咒》十年生一个大师,送给他的儿子就是这个蕅益大师,他父亲持《大悲咒》持念十年。【梦大士送子。遂生师。】所以这个也是有来历的,他是父亲持《大悲咒》十年才出生的,我出生的时候我母亲不曾念什么,我出生的时候她只在威望喊一声肚子痛,产婆还没来就生出来了,难怪我今天这么会煮饭,真的,我在忏云法师那里都当库头,煮饭,眼睛一看我就知道怎么煮,真的,这也有一套,出生也相当有来历,煮饭师再来的。

【七岁即茹素。十二岁就外傅。】把笔拿起来,外传就是出外求学,到外地求学,外传就是到外地求学。【闻圣学。】噢!就听到圣人讲的学问。【即以千古自任。】这句话意思很深奥,千古自任就是说自过去到现在我听到圣人,我也是跟圣人一样,自任就是说我同古时候人那么行,自任就是对自己很有信心,简单讲就是我慢的意思,有一点我慢,千古自任,自过去到现在他最行的意思。【誓灭佛老二教。】发愿要灭佛教跟老子,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经》,要灭这两教,看他多狂妄,你想想看!所以一个人在迷的时候他也不晓得是菩萨送来的,他自己本身他在造业他不晓得,有时候菩萨来示现,他也不晓得他是什么人物再来的,到有一天他开悟他才知道,所以你看看!十二岁就求学,就听到这个圣人的学问,就认为他跟古时候的人可以比拟,也是贤人、圣人,誓愿要灭这个佛教跟老子,我们所讲的道教,道家二教。【开荤酒。作论数十篇。】他也是文笔很好,才十二岁小孩而已,你想想看!很惊人,十二岁小孩而已,我们现在十二岁的小孩要写一篇文章写不来,十二岁他就发愿要将这个佛教跟道家灭掉,你想想看这孩子多狂妄,狂妄,作论数十篇,数十篇的论文。【辟异端。】“辟”就是破除。“异端”就是跟他看法不同的,认为这个佛教,这个道教都是邪端。

【至十七岁阅《自知录序》。】把笔拿起来,《自知录》就是明朝云栖袾宏大师,讲这个善过二门,我们现在讲的功过格,就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再讲一遍:明朝的云栖(,云就是天上的云,栖就是一个木再一个妻子的妻,棲(栖)),云栖和尚住在云栖,叫什么名字呢?叫做祩宏大师,祩宏大师,作这个《自知录》,这本书是他的写的,里面在讲什么是善,什么是过,他用一个表格,噢!我今天若是念佛三千句,噢!我作一个功德,我今天布施几两银元,写一个功德,我今天对人家恶口,去骂人,画一个叉,我有过错,我今天去陈说三宝,画十个×,罪过很重,画十个叉,自己每天,圆圈愈多,噢!功德就愈多,叉叉愈多,就觉得造恶愈多,《自知录》就是这样来的,整天就是在看那一张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所以我们在讲的功过格就是从那里传来的。以【及《竹窗随笔》。】把笔拿起来,《自知录》有两卷,《竹窗随笔》有三卷,也是祩宏大师所作的,它的内容是讲禅宗、净土宗、天台、楞严的思想。(简单地想到什么就直接把它笔录起来。你们一定要抄,要不然你们会搞不清楚我不骗你们,现在听,听得懂,也是祩宏大师,《竹窗随笔》是三卷,《自知录》是两卷,内容是讲晕个禅宗、净土宗、天台宗、楞严的思想。)【乃不谤佛。】从十七岁之后看到这两本书开始没有毁谤佛教。【取所著论焚之。】拿他所著的这个论,所作的论都火化,毁掉,烧掉,知道过去错了,所以若有人在毁谤佛、毁谤法、毁谤僧,有时候将来变成大师,不一定。

【二十岁注《论语》。】你想想看!二十岁注解这个《论语》,你看看!【大悟孔顔心法。】孔就是孔子,颜就是颜回,孔子的大弟子就是颜回,颜回。心法,心法。这就很奇怪,凡是圣人跟徒弟,徒弟都先死,佛祖跟舍利弗、目犍连,舍利弗跟目犍连就先死,孔子跟颜回,颜回就先死,这很奇怪,后来我就看《大藏经》一直翻、翻、……,翻到佛祖的示现这本经,经典讲:十方三世一切佛若是示现,他的大弟子一定先死,不忍心看到世尊入涅槃,所以先死,先死,跟随我的人不晓得谁要先死,不晓得,我不是什么佛祖、大师,可能没那么紧张,若死在师父之前,我看福报是比较大,念佛回向给他,在我之后死是比较凄惨,比较凄惨,若要死就趁早,趁早。所以他大悟孔子跟颜回的心法,这儒家也是这样,圣人的徒弟,徒弟就是先死,很奇怪,很奇怪,后来我看《大藏经》才发现不可思议,原来这就是在演戏,生生世世,诸佛降世一定大弟子先死,一定大弟子先死。【是冬丧父。】父亲死了。【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出家修行。

【二十二岁。专志念佛。焚窗稿二千余篇。】窗稿就是他的手稿,坐在窗户边写的手稿,烧光光。

【二十三岁。听《楞严经》。

二十四岁。一月中三梦憨山大师。】憨山大师也是明朝的四大师,这也不简单,这个也是肉身不坏,憨山大师肉身不坏,肉身不坏,不简单,憨山大师。【师往曹溪。】蕅益大师就往这个曹溪,曹溪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道场,六祖惠能大师的道场。【不能往从。】没缘,不能去,不能往从就是无法去,一个徒弟要拜一个师父,没有那个因缘跟没有那个福报他就是不可能,所以很多女众要来要求师父,前几天也是一位护士写一封信来,跪着写,用哭泣的,用哭泣的:你无论如何都要开缘剃度,剃度,她无依无靠。我不会中计,你放心,女人看太多了,今天我就是曾被女众搞过,我才体悟到佛祖讲的一句话,实在是很行,女众确实业障很重,确实真的,应该骂你才会消业障,确实的,你们回去求忏悔,女众这张嘴巴,哪一间道场在乱都是女众在乱,每间道场你去问都是女众在乱,你慢慢去体会,哪一间道场在乱,男众在乱?你曾看过男众在乱,不曾。男众在乱是脾气坏,所以一个徒弟他要出家,不是说你今天要来住讲堂你就待得住,你若没有培养福,没有认真来护持,护法就把你赶走,你待不住,我不骗你,你待不住,不是说你要来这间道场出家人家就要收留,即使收留你之后,你没有那个福报你真的待不住,很奇怪,所以今天我若是不了解女众,可能会被感动:来!剃度。现在不同,现在是老船长,不会晕船,你再怎么哭泣,即使女众跪在那里哭泣,哭得磕破了头,要自杀,我都不剃度,绝对不会,这点盖章保证的,磕破了头,我都不会剃度你,我三、四个徒弟轻松日子不过,我剃度(女众)自找麻烦:慧律法师!又在吵架、相骂。整天就搞这些,我不骗你,整天就搞这些,道场也看得很多,我不是说……,当然女众也有很有修行的,也是有,这不能否认的,很有修行的也有,但是说真的,你不相信试看看,女众的道场你去住乱七八糟,乱七八糟。我们不要讲人家的是非,我没有讲哪一间。所以他要去曹溪,六祖惠能大师这间道场,曹溪,不能往从,不能前往。【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师出家。】雪岭师出家。跟随雪岭师出家。【命名智旭。】智慧,旭就是太阳从东边起来,智旭就是智慧,就是太阳,我们这智慧就像太阳从东边起来。

【二十五岁。住径山悟道。】把笔拿起来,径山,浙江余杭西北二十九公里。(我都查得很清楚:径山在浙江省余杭,余就是剩余的余,杭就是杭州的杭,浙江余杭西北二十九公里。)

【二十六岁。受菩萨戒。

二十八岁。母病笃。】母亲病得很严重,很重、很重。【四刲肱不救。】那个字(刲kuī:割、刺、宰)念kuī(,二个圭,右边一个刀,kuī,在kuī人家那个kuī)。肱,gōng。刲肱不救,刲就是割,割的意思。肱就是这个地方,这个肘部到这个腕部这个地方,(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这个地方。四次挖这只手的肉要救他母亲,不救,无法救,到底他这是燃香供佛,还是割起来供佛,还是割起来煮汤给他母亲吃,这也没有写,谁知道,到底这个四次,割这个手臂的肉起来救他母亲是怎么救,他又没有写,可能是煮汤给他母亲吃,煮姜丝,不然只写四次割手肘的肉,又没有写,不晓得在讲什么,不救,他母亲没有救。【悲痛无限。】很痛心,但是了解生、老、病、死,所以说我今天打开电视,打开电视,我这个人看电视跟你们看电视不同,真的。打开电视,看这个猪哥亮,现在这个女孩穿得很少在跳舞,跳舞、跳舞,这个时候我就想:我现在这个时候若去度她,她一定会毁谤我,她这个时候她跳舞跳得很高兴、很快乐,她是很有名望的人,但是她怎么不想有一天百年之后一定要死,怎么不想来学佛呢?所以我们就会感觉众生很可怜,很可怜,她藉着暂时的刺激而忘记自己的生命,所以你们看电视有时候我也看,我看的跟你们看的不同,不同。我今天电视打开看到日本片,这日本人拐一个香港跟台湾,台湾,台湾的女孩到日本卖春,这支片是演得很凄惨,不去接客,用打的,用撞的,用踹的。我看那支片我心里很痛心。我常常想:我们今天虽然出家,就算有一点病苦,今天这个女孩她被诱拐到日本,那支日本片也有讲中文,若有这种情形她光是吃三餐她就吃不饱,每天赚的钱都被拿光光,她不自由,passport被拿走,passport把它拿走,把她关在日本那里,现在想逃不能逃,不赚钱不行,赚不到钱也打,赚到钱全都拿光光,我们人生若遇到这种事你怎么办,我就会想:我看到这个就要劝告诸位,今天我们有一碗饭吃,我们有一间文殊讲堂来听经,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慈悲的师父要来讲经,你有发心要来听经,噢!这是无量劫的福报,福报!诸位!要把握,每个礼拜都来,不论听不听得懂,结一个善缘。我看到这个我就会想:今天我们若有这种情形,你多会修行,光是打,你就被打死,揍,你就被揍死,所以说我们若有这个因缘学佛要把握,把握,把握。底下说:悲痛无限,我们一个人到父母亲死了他才觉悟。【丧葬尽礼。】出殡尽他的礼。【誓往深山。掩关修道。】到深山林中闭关修行。【关中大病。】在关中里面生大病。【乃以参禅工夫。】参禅就是明心见性。【求生净土。】求往生极乐世界。

【三十岁出关。】三十岁出关,这样就是说闭关两年。【始述《毗尼事义集要》。】毗尼,把笔拿起来,毗尼就是戒律的意思,开始写这个戒律事义集要。

【三十二岁。方究心台宗。】究心就是专心天台宗的研究,三十二岁就是专心下去研究天台宗。

【三十七岁后。宏化诸方。】我今年刚好三十七,三十七,刚好跟这位蕅益大师同年纪,人家这么有成就,闭过关,参禅,开过悟,又研究天台宗这么有成就,而我呢?很可怜,只是照这本这样念有办法而已,又没有成就,所以你们拜到没有成就的师父,稍微忍耐一下,稍微忍耐一下,不过我多少还看得懂,还不错,怕看不懂就惨了,所以诸位委屈一下,拜师父拜到比较差劲的。宏化诸方。【著述各种经论疏解。计四十八种。约三百余卷。】我看整天都在写书。

【五十七岁。圆寂于灵峰。

越三年。】他的徒弟,【门人】就是徒弟,【开龛荼毗。】荼毗就是火化。门从开龛荼毗,开龛就是火化,开龛就是开这个坐缸里面的东西,把他封在里面的龛,我们所讲的佛龛、佛龛,荼毗就是火化。【见趺坐巍然。】看到他还坐在那里,巍然,很端庄坐在那里,就像活人一样。【发长覆耳。】坐在里面头发又继续一直长、一直长,长到耳朵,所以这也是有来历的,若是我,我没办法,不可能,不可能。【面貌如生。】这个貌相就像活人一样。【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以前他们没有这个金牙齿,以前没有假牙,所以这都是真的,烧不坏,【与罗什法师。舌相不坏。同一征信。】就是让人相信,这个人确实很了不起,确实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大师生前遗嘱。荼毗后。】就是火化之后。【将灵骨研砞。】研砞(mò,碎石),砞就是碎的意思,把它磨,磨碎。【和面为饼】做饼。做这个饼【饵。】饼饵。饼饵就是做这个饼,一块一块【散放山水之中。】让这个小鸟吃,水中让鱼吃。【以结衆生之缘。后衆门人。不敢从】不敢将他的骨头【粉骴】骴就是死人的骨头还有肉叫做骴,残骨,剩下来的骨头但是还黏着有肉,残余的肉,我们现在所讲的肉骨,熬汤的肉骨,过去没有学佛也吃很多,排骨汤,现在吓死了,不敢将这个粉骴把它磨碎,磨碎,死人的骨头还有肉,粉骴【遗嘱。】粉骴遗嘱,粉骴就是把它磨碎,死人的骨头还有肉,不敢,他的徒弟不敢这样做,哪有说师父死了,骨头把它磨成粉,放着让小鸟吃,水,鱼吃,对不对?所以你看我们人差多少,我们人若要把他火葬他就怕得要命,还跟他说骨头要把他磨成粉,怕死了,对不对?人家大师得道的,知道这个色身会败坏,磨一磨丢给鱼吃,对不对?我想说我这把老骨头不知要放在哪里,我也曾这么想过,想:我这把骨头要放在哪里。若要放在五楼让人家拜,人家会吓到,下次不敢到文殊讲堂,因为我这里是开基祖师,若要放在地下室,地下室有粪坑,若薰到我,我会受不了,若放在上面又怕人家吓到,这堆老骨头现在不晓得要放在哪里,不可能到后来我看还是选一个三楼,骨头放在那里,一点点而已,我这个人一百五十八而已,烧一烧,我看拿这个装,我看就够装了。徒弟慈悲,不要把我丢掉,我会没地方可住,三餐点个香,吃饭稍微叫一下,这不要鼓掌,这没什么好鼓掌,我的意思是:还不晓得谁先死,说不定你先死也不一定。底下,【遂奉骨。塔于灵峰大殿之右。】“塔”就是当动词,塔就是安放在,那个不能念tǎ于灵峰大殿之右,不能这样讲,tà于灵峰大殿之右,当动词,就是安放。放在灵峰大殿右边。

【西有。是大师之别号。此号根据本经。佛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此告以依报实有)。】确确实实有这个极乐世界。【其土有佛。】极乐世界有一尊佛,【号阿弥陀。】叫做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阿弥陀佛不是过去佛,不是未来佛,是现在佛,现在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现在在那里讲经,今现在说法,现在在说法。【(此告以正报实有)。】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确实有一个阿弥陀佛,有一个依报,有一个正报,全都确确实实。【即是西方依正二报。皆是实有。故号西有。并非寓言。】寓言就是乌托邦,不是一种寓言,不是一种寄托,不实在的东西,是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阿弥陀佛。【亦非理想。】有人说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了度众生,方便讲一个假的地方,下地狱,释迦牟尼佛讲假的,哪一个才讲真的,傻瓜!决定有极乐世界,决定有阿弥陀佛,相信,绝对的相信,要不然过去千百万人临命终的时候念佛往生,面貌如生,坐缸坐化,烧出舍利子,闻到香味,听到音乐,看到佛,难道那都是假的,对不对?佛祖若骗我们,我们中国人怎么这么多人往生,所以要了解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因无人知。故佛举告舍利弗。】舍利弗是大智慧第一,所以佛就对大智慧第一这么说,意思就是这本经要有智慧的人才听得懂。【实有西方极乐之依正。】依报就是这个环境,正报就是这个阿弥陀佛确实有,【不可偏理而废事也。】不能偏于道理,废掉事相。

【沙门。为印度出家修道者之通称。】凡是出家都叫沙门。【译云勤息。】勤息,很精进,【谓勤修戒定慧。】很努力修这个戒律,修这个定,修这个智慧。【息灭】息就是灭,灭这个【贪】灭这个【嗔】灭这个【痴。又曰识心达本源。】这里写一个,识心达本源就是见本性,识心就是明了,这识不是分别的意思,是悟到,悟到我们的心,本源就是佛性,悟到我们的心,回归到我们的本性,悟到我们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我们的本性。【故号为沙门。此二字实不易称。】称沙门不简单。

○【沙门有四种分别。一胜道沙门。】就是有证果的意思,证果的意思。【三乘】就是菩萨、缘觉跟这个声闻,声闻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圣衆。修证道果者。二说道沙门。】就是讲经的法师。【代佛宏化。说法利生者。三活道沙门。持戒修身。】他没有说法,但是他是持戒,修自己,【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门。破戒比丘。玷污佛门者。蕅公是前三种沙门。

蕅益。乃是大师精修净业之号。】精修,认真修行这个净土法门。【蕅为莲之因。由蕅而生荷。】荷再【开华。结莲。莲即蕅之果。意以种蕅。有得莲之益。】叫做蕅益,有得到这个莲的益处,意思称蕅,就能够得到莲,有这种益处,好处的意思,【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莲华。横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

智旭。是大师法讳。】就是大师的名字,法号,【旭为清晨】这个早晨,【东升之日。】刚出来的太阳,【其师以其智慧。譬如东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

解。即解释。将本经重要之义理。纲要之心宗。一一解释。令得显明也。】显明。【三解经大师讲竟。

四著解序文分二科甲初序法门二序注疏】先讲解法门

【初科又分二乙初总序多门二别显净宗

乙初总序多门

【序】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简单讲就是说诸佛菩萨悯念众生,悯念众生迷了,他随机来施化,虽然归元不二,归元就是成佛。成佛就是无二,目的相同,但是方便有多门。

【讲】原夫。是起语之辞。诸佛者。诸是众多之谓也。即指过去现在。十方一切诸佛。佛佛道同。】为什么呢?因为诸佛都见到本性,见到本性就破掉我空,破掉这个法空,我也空,法也空,他证悟到究竟空,所以本性的东西全都一样,只是愿力不同,所以这叫做佛佛道同,【同以无缘之大慈。】无缘就是没有任何条件,对众生的大慈没有任何的条件,没有条件的慈。【同体之大悲。】同体就是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诸佛菩萨【悯念众生。】本性就是佛,所以起这个大悲心,大悲心,悯念众生,悯念众生。【悯者哀悯。】悯就是哀悯的意思,【即大悲之用。念者护念。即大慈之用。群迷范围广大。指九法界众生之多。】九法界就是菩萨、声闻、缘觉,还有六道轮回,九法界。【六凡众生(即三界内六道凡夫)。】叫做六凡的众生。【于本来无我。妄执此身为实】实在在的【我。迷却我空之理。】实在讲这个色身是短暂的,所以禅宗常常在参,我还没有出生以前我是什么,我死了之后我又是谁,这样参,这样参,这样参,参完之后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一秒钟刹那之间变化的东西,无常的东西就是假的东西,就是缘起性空的东西,这样就对每一个念头、生灭法,放下,放掉,得失的观念都放下,慢慢就见到我们的本性,见到我们的本性,我们现在就是执著我们的色身就是实实在在的我,所以在五欲六尘里面打滚,一切就为了我,一切执著就为了我,虽然他有听到佛法,虽然他也知道我空,但是没有实际去观照,没有实际去证道,所以他不能得到利益,佛法也是听很多,但是不能运用,不能运用,所以迷却我空之道理,【于本来无法。】无法就是无生。本来当下就是无生的,缘起法嘛!缘起就是条件所造成的缘起,本性就是空,所以本来就没有,【妄执心外有实法。】他妄执心外有法,就会爱面子,他就会怕人家念,他就喜爱这个顺境,不要有逆境,他就确确实实执著这世间有实在的世间,执著这实在的世间就产生内心的一种标准,跟我不和的就是敌人,就是敌人,跟我合得来的就是朋友,变成这样,妄执,虚妄来执著心外有实实在在的法,有名可得,有利可得,他不知道两手放掉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知道来也空,去也空,双手空空,大家都会念,哪一个不会念,就是三岁小孩他也会念,之大有没有在用功,所以一个修行人要在境界现前,才能够看出他的功夫,境界没有现前,大家都能够讲大话,讲很好听的话,所以要观察一个人必须要在逆境,顺境观察,观察不出来,所以妄执心外有实法,【迷却法空之理。】他迷却这个我空的道理,他执为实在,迷却外面有法,实在的法,对这个法空的道理不了解,【二乘之人(阿罗汉、辟支佛)。灰身泯智。趣向偏空。】灰身泯智就是这个身体去掉,泯智就是去掉,这个世间的分别心,泯智就是去掉,我们所讲的去掉第六意识叫做泯智。灰身泯智,智不是智慧的智,灰身就是身体去掉,我们所讲的入涅槃,泯智就是去掉这人分别,趋向偏空,偏空,他只有破掉我空,他不能破掉法空,他破掉我执,当下他就证到我空,所以叫做偏空,迷却真空的道理,他有偏,只想自己入涅槃,不敢出来度众生,怕出来度众生烦恼、痛苦,烦恼、痛苦。所以【迷却真空之理。权教菩萨。未悟真如。】权教就是方便权巧,但是他没有证到真如的本性,【所修不能离相。】离相,在旁边写两个字,就是空一切,空掉一切。我们离相就是空掉一切,禅宗讲的一尘不染,我们讲的一尘不染。你若执相,事事你都痛苦,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离相,修行最重要的要离相,离一切相才是真如,要记得!若是要证悟到我们的本性就是离相,讲一个比较简单的相就是叫你要放下,简单讲就是这样,若讲离相一般有时候会误会离开这个相跑到深山林中,这样也是执相,你离开都市跑到深山林中,你也执深山林中,对不对?难道不是这样,离开都市执著深山林中也是执,离开这里执那里还不是一样,离相而亦相就是即相而离相,在事相当中没有被污染到,没有被污染到,简单讲就是这样,所以离相若就现在的名词来讲,就是清清楚楚很能放得下,简单讲就是这样,秒秒安详,每一秒都活得很慈祥,很安详,离相就是没有被染污、被染污到。【迷却圆中之理。】迷却这个圆中,圆中,圆满的道理,圆中,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庸之道,中道,圆中的道理就是圆满成就佛道的道理,他不了解。【九界之迷虽分轻重。】九法界,九界就是九法界,三乘六凡,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界,三乘嘛!六凡就是六道凡夫,加起来就是九界嘛!九界之迷虽分轻重,也有轻也有重。【其为无明所覆。一也。】全都被无明遮住,大家都一样,一定要到诸佛的境界叫做业尽情空,业尽了,情,所有的感情都断尽了,只有剩下慈悲心而已,所以说我们学佛学这个慈悲,慈悲从哪里来?从这个爱来,爱的升华就是慈悲,所以你若是真的疼你的太太,或者你真的照顾你的先生,要度他来学佛,有的太太要听这个经就要用骗的,我今晚到夜市走一走,就跑来文殊讲堂偷听经,回去的时候赶快把工作做一做,所以说有时候若不是佛法的家庭,学这个佛很痛苦,很痛苦,得要遮遮掩掩,好像在讨客兄(红杏出墙),很痛苦,很痛苦。所以有时候有须要度你先生来学佛,也有须要度你的太太来学佛,因为都被无明遮住,我们在拜佛要求觉悟,我们清清楚楚,他说你迷,甚至要打你,你先生会比慧律法师还差劲,怎么你一天没看到他会死,不是,人家不是来看师父的,你不要误会,人家是来看本性的,人家是来看佛法的,夫妻吵架,骂他太太在:你啊!被慧律法师迷走了,你啊!我告诉他:我不会迷人。我又不会乱抛媚眼,我这眼睛很正派都不敢乱看,不要这样讲,这样讲伤到感情,他太太每天来,现在离不开师父,这讲堂,讲实在的我很少跟女众讲话,说真的,我现在也怕到了,被人家摆了一道,我也吓到,破胆了,不太敢跟女众讲话,所以整天都躺起来,不敢跟女众讲话,十年以内要好好远离女众,所以说我们众生的迷很深,很深!诸位!你若学佛佛当中有受到什么逆境,这都难免的,难免的,有的女众罪多重呢?业障多重呢?她告诉她先生:我宁愿让你到外面娶小老婆,就是不愿让你听慧律法师讲经。你想想看!看有多天才,你看看!她宁愿让他娶小老婆,就是不愿让他来听经,她只怕什么?怕她先生来出家,她以为剃度很简单,可怜,真的很可怜,你不知道众生可怜,你若不相信到市场绕一圈,造业的,大家都是在造业,买荤,大家都是在造业,真正有觉悟的有几个,你站在火车站看一看,进去看一看,芸芸的众生穿梭,你问他到底在忙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知道,迷迷糊糊,若有人出家,唉!那出家人你看看,没有用才出家,人家在修行,要成佛做圣人还在笑人家,看有多可怜,所以说度众生都随缘,所以有的人问:师父!若要拿初机的录音带给人家听要先听什么?《正信的佛教》,听了就入门,拿《正信的佛教》,《智慧的与人生》,不曾听过,拿这两套给他听,听了就入门,半句话他都不敢讲。有的说:喂!师父!不然我叫我先生来,让你跟他比较一下。我说:我没有那个时间,我要度你先生,我不如度千百万的众生,我为什么要度你先生,他有多伟大,他到外面怎么样跟我没有关系,我度众生比较重要,所以这【随机施化者。诸佛转八识成四智。】我们那天有讲过,转前五识,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妙观察智,转第七意识,平等性智,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诸佛转八识,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我们众生所作就是业,但是诸佛前面五识已经变成智慧了,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无漏的意思,转第六意识叫做【有妙观察智。】他有办法观察众生的根机,有缘,他一句话就把他度来,无缘,你多会度,真的,你无缘,你再煮汤圆、绿豆汤,听经之后每天都有什么汤可喝,他都不会来,你若真的跟佛有缘的,跟这个讲堂有缘的,他生生世世是大修行的人,你都不用煮绿豆汤,他自然从台北就跑来,这是很奇怪,有缘就是有缘,无缘,你再怎么样都没办法,确实没有办法,这我试过太多次,你再多会度就是没办法,有时候你就师父很行,不一定,师父很行,有时候度笨的众生,没有不被徒弟气的,他不听我们的,很奇怪,所以一个人一个缘,一个人一个缘,佛祖他很行,也有跟佛祖无缘的,也是有,度不来,度不入门,所以佛祖有妙观察智,【能观察众生。是何种机。为说何种法。是随其机宜。施以教化。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

又。诸佛称为无上医王。能医众生各种心病。】所以说法师也可以说我是医生,专门治众生的病。【如医师对症。开方授药。】授药,开这个药给他。【自可药到病除矣。】不是命除,药到命除,那是蒙古大夫,自然能够药到病除,【随机施化。为度生之唯一方法。】所以说做法师很难就是这样,以前我在讲经针对好几万个众生,中华体育馆,人家讲:这讲得太浅,现在我来讲这个《弥陀经要义》,是真正要讲佛法的,要深奥一点,我去看看,三楼没有人,二楼一半,四楼剩前面五排在桌子前写字而已,总共加起来不会超过四百个,真的要讲佛法,我现在真的要讲佛法,没人,讲什么比较多人,讲笑话比较多人,你讲整场,笑整晚,噢!那法师很会讲,讲这个,不晓得讲什么,没有一句听得懂,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到后来傻傻的,不晓得在讲什么,回家睡比较比较有精神,真的要讲佛法,你不是说师父讲得太浅,现在真的在讲深奥,真的佛法就在这里,剩多少个?剩三、四百个而已,真正在修的,对不对?没办法,做一个法师有多难?根本就很困难,人家只爱听故事,听笑话,笑话讲完那要讲什么,不知要讲什么?当然讲佛法,现在真的在讲佛法你就不来,真的要让他开悟,要让他往生,他就不来,对不对?所以回去多少邀几个来捧场,不然没有人,再多讲两个月要关门,没人,太深奥,这个时候还不够深奥,到后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不是读大学你就听得懂,后面你就知道了,现在这里还很简单,现在还很简单,讲到四土那个地方,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你想想在佛学院上课,以后要当法师的,你想想看讲这本讲到那里摸不着头绪,当法师的书都读很多,光是讲净土四土而已就摸不着头绪,不要说你们,所以不要高兴得太早。底下,随机施化,为度众生唯一办法。【如不净错施于炉鞴。】错施就是方法错误。【数息不利于冢人。】冢人就是守护坟场的,意思就是说不净错施于炉鞴(bèi:古代的鼓风吹火器),就是说那炉鞴,以前有风箱,炉鞴,就是风箱,以前若在打铁的时候都有灌风,嘘,嘘,你知道吧!风,灌风,以前没有电,电,风扇一吹,噢!风就一起旋转,它没有这样,以前都是用手拉,手要拉,知道吗?你曾看那个西部的快枪侠,人家西部用那个马蹄,做那个马蹄,或是做那个枪,本部快枪侠在烧那个,烧铁,红通通的那种,风箱,这炉鞴就是风箱。现在佛的徒弟教错方法,在风箱那个地方的工人教他修不净观,现在教这个守护死人的,守护坟场的才教他数息观,不净观就是观我们四大,死的时候虫,观察我们大便、小便,大肠、小肠、血,观这个肮脏,观不净观,观这个冢人,冢人就是说管理死人,数息不利于冢人,他在看守死人,你才教他数息观,【皆不能受益。】就是说修很久都不会得道,你要守护那个风箱,嘘……,阿弥陀佛,守护死人那个要叫他修不净观,他常常看死人,你教他数息观怎么对,对不对?你教他要用……,守护死人要跟他讲不净观,每天看死人快腐烂了,棺材掀开没有烂,所以我说若要看不净观要什么才会刺激你知道吗?埋下去一个月,或是二个月,都烂一半的,虫正在啃的时候,棺材把它打开,马上开悟,真的,你若人死还不会恐怖,人死怎么会恐怖,你就要棺材埋下去二个月,三个月,还没有烂,棺材挖下去打开,臭味逼人,腐尸的臭味,你立刻会觉得这个结婚,这个男女,你马上就了解确实要修行,确实要修行,这色身肮脏,不净,而且不能让我们得到快乐,有这个色身是痛苦的,马上就觉悟,哪一个多美都一样,都一样,以前杨贵妃、貂婵、王昭君,而今呢?跑到哪里去了,没有了,多美,所以说修行方法一定要对。

底下就解释:【昔有二人。】过去有二个人,【投佛出家。】跟随佛出家。【一是】,这个字错误,这个是掣,掣,这个不是“製(制)”,这个底下这个字应该是错误,一个制,底下一个手,一个手,这个字我看是不对,这个“掣”是拉引的意思,【制(掣)炉鞴之人。】读成“製(制)”,制那就不对了,怎么制炉鞴之人呢?这样对吗?这个地方我想很久,我看这句是不对,应该是“掣”,掣就是拉,拉这个风箱的人,这个制底下一个手,这样这个字才对,你如果叫做制,制造什么东西,还是制炉鞴之人,是不是在制铁,所以这句我也想很久,所以我们暂时用这个。拉这个风箱之人,掣就是拉跟引,制底下一个手,一个手,这个掣炉鞴之人,【一是守冢墓之人。】冢墓之人。【佛弟子授制(掣)炉鞴者。】拉引这个风箱的人。【以不净观工夫。】没有得道,修错方法。【授守冢墓者。以数息观工夫。二人依教修观。皆不得益。】准备还俗了,【遂同欲还俗。】修得没有证果,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开悟。【佛呼而问之】佛知道【:汝二人何欲还俗。】你为什么要还俗呢?【乃将依教修观。不得益之故。禀明于佛。佛嘱不必还俗。】你们两个人交换,守坟墓的人你来修不净观,打铁的人修数息观。【汝二人易观修之。】改变过来。【自能得道。要制(掣)炉鞴者。修数息观。守冢墓者。作不净观。二人不久。皆得道果。此即随机施化。易于得益之明证也。】证明。

【凡为善知识者。应当通达。大小偏圆。权实顿渐。一切法门。随众生机。而为宣说。】凡是善知识应该通达,这位是大乘的根机,我们要教他顿悟法门,这位是小乘的根机,要修四谛法,经观苦,世间是痛苦,这个人整天就是打扮得很美,整天就是打扮得很美,就是一直执著他这个色身是很美,教他不净观,不净观,这个人很穷每天埋怨,教他修世间是苦,世间是苦,本来世间就是痛苦,所以说小乘根机偏,这个人修的都是小乘的《四阿含经》这个四谛法,现在教化修六度这个菩萨法,回小向大,这个人圆教的根机,修一乘,当下顿悟,大小偏圆,大乘的根器,小乘的根器,偏就是偏空,圆就是圆教的思想,权实顿渐,权呢?我们这个众生根机不够,所以你要巧度众生。师父!皈依可以抽菸(同“烟”)吗?可以。慢慢度他入门,权巧。师父!出家之后还可不可以戴玉环?出家之后最好是不要,若要出家,若以前纹眼线怎么办?以前纹眼线没有关系,出家剃度也是很好看。她就来剃度,剃度,很多。以前耳朵钻一个洞,现在要出家怎么办?没有关系,人家出家不会看你那个耳洞,你尽管来剃度。慢慢教导他。实呢?实在的东西,实在的东西就是说真如,这个个根机太利,不用找什么方法,一下子就规定他,早课、晚课、持咒,一下子就讲《六祖坛经》,悟到本性,根机利,顿。底下,顿就是当下利物,根机太利。渐就是根机不够,要慢慢、慢慢教他。一切法门,随众生根机,而为宣说。【因众生根性不同。乐欲各异。】这个“乐”是读作yào,不是读作lè,“乐欲各异”就是希望全都不同。(“乐(lè)欲各异”,那笑死人了。以前有一个人读作lè、lè、lè,若三个字都读作lè,那是很严重,那三句要读读作yuè、yào、lè,第一叫做yuè,第二叫做yào,第三读作lè,读作yuè、yào、lè,若不会,老师看到那三个字都一样的,lè、lè、lè同学,严重了,lè、lè、lè同学,所以乐(yào)欲各异。)【只得俯就机宜。】俯就就是比较委屈,根据众生的根机方便。【曲垂方便。】曲垂就是婉转的慈悲。垂就是接引,方便。【而饶益之。】而饶益之。【是为善知识。

○若偏执一门。自是他非。排摈异己。无论法门如何。皆非善调物情。广行化导者。】这句话太厉害,这句话太厉害,高僧就是高僧,讲这个话就是高僧。我们今天这个台湾很严重。啊!我师父是从哪里来,持戒是清净,日中是一食,当然这很有修行,赞叹这个法师,这个法师有神通,这个法师会看人家面相,会排地理,我师父是很行,全台湾省的法师都没修行,只有这个法师有修行而已,这很不好,来我们讲堂千万不要这样,只要他讲的是正法,他这个道场是为众生,没有自私自利,我们都要随喜,所以我这个门是开放的,来文殊讲堂我们觉得这里有法可得,我们来,对不对?诸位你若去十方道场,我也不会嫉妒,最好是别人可以代替我的任务,度、度……,度到剩五个,十个,这样我任务完成,我与众生无缘,这个文殊讲堂就……,关门,关门我就休息,休息,我不会嫉妒说我这里没有人,或是别处的众生,道场很多人,我不会这样,我绝对不会这样,别人度很多我反而高兴,我们就休息,这是我们休息的时间,所以做法师要有这种度量,所以我这间道场遍十方,你要去哪一间道场都没有关系,你要拜百个法师也没有关系,没有说一师一门,一师一教,来我这里的时候,你若要去别的道场,我就跟踪你:师父叫你不要来你还来。躲着,作间谍,作间谍,探看看,你本来在讲堂听经,你们一群人都来,大门打开,自己看怎么走,听不合意的出去,听合意的进来,很简单,我没有为了你去哪一间道场而烦恼而痛苦,我这个人才没那么傻,对不对?我这里若没有经费,三餐有得吃就好了,现在我要把这个权利交出来,要成立这个基金会,我们三餐有得吃就好了,水电费有得缴就好了,你不知道我们这水电,包括我们这里清扫,一个月要花多少?花三十万,三十万,电灯前面这里好几千烛光,一盏二、三千烛光,你知道吗?就是为了让大家看得比较清楚,听了会欢喜心,为了让大家光线够,冷气都准备好,地上大理石,就是要让众生起欢喜心,所以我要是度,我要是度、度、……,度到后来没有人,啊!我们福报不够,还是我们自己煮饭自己吃就好,没办法,不是我不度众生,我度到后来没有人,不然你叫我怎么办,我难道要向你跪,拜托你来听经,我不会这样,这样表示缘已经尽了,老身要退休了,可惜,我怎样说都有人,像你们这些楼下好几百个,我再怎么讲都有人,有人就要讲,对不对?讲到最后没有人再作打算,至少还剩三个在听,我的徒弟还有二、三个,所以说若偏执一门,诸位!这句很重要,自是非他,诽谤别人,他非,自己对别人都不对,只有我师父有神通,我师父持戒清净,台湾都没有佛法,这不要这样讲法,不要这样讲法,这样讲很伤人家的心,很伤人家的心,排摈异己,跟自己不同的全都诽谤,无论法门如何,这都不是善调物情,都不是好事情,广行化导,这也不能广行来化导。【如世专科医师。其利不溥也。】这个不溥就是普遍的普, 这个字就是普遍的普。

【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者。诸佛说法。无非指示众生。一条归元之路。元即本元真心。】本性,我们的真心。【众生最初。一念迷情妄动。乃迷真起妄。】迷这个真性,起这个虚妄。【背本逐末。】本就是本性,这个末就是意识,五欲六尘,背本就是违背我们的本性,追求这个不重要的分别环境,六根、六尘、六识,【所以流转生死。长劫不休。诸佛说法。示以归元之路。一归本元。无有二致。】一回到本地就是没有两样,就是绝对的,【惟一清净本心。】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讲这个就是讲清净心,清净本心,要清净本心从哪里,从放下,从宽恕,不要计较,不要跟世俗人……,所以我为什么每次来要诵一次戒律,诵一次戒律,世俗人,远俗事,俗家人事如麻,这样我们就不能清净了,难道不是这样?【而所教方便。修证法门。别有八万四千。故谓之】法门很多叫做【多门。如千径九逵。】逵,kuí,二声逵(四通八达的道路),jìng四声径,像在教小学,如千径,把笔拿起来,千径就是小路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千百条的小路,九条的大路,每一条【皆达王城也。】以前的人没听过这个意大利有一个罗马,条条道路通罗马,如千径九逵,径,径就是小路,东北人讲的径,就是小路,通达达到王城,国王所住的地方。【初总序多门讲竟。】这样,你看刚好讲到这里,讲到这里。

乙二  别显净宗  分二科  丙初  净土横超胜  二  特显持名胜

今初  净土横超胜

【序】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即心是佛,即佛是心”。

【讲】然字。转语之辞。上云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法门之中。拣择其至直捷。而不纡缓。】不会延长时间直接的是什么呢?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说我们要选择一个直接而不纡缓,这个纡字就是慢的意思,慢的意思,不会绕圈子,不会很慢,直接要来成佛,最快的,【至圆顿。】最圆满,最快的,顿就是刹那之间就悟到,顿,顿悟。【而非偏渐者。】偏就是小乘的偏,渐就是众生的根机不够,不是偏,不是渐,【莫若念佛法门。】没有一样比念佛法门更快。【求生净土。念佛法门。但持洪名六字。】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横超三界。径登不退。】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念得熟,念得入心,二十四小时都守住这句,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念得清清楚楚,心都观照得清清楚楚在念,听自己的声音,那么清清楚楚,一直用功,只要靠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直接超越三界,就是跳出六道轮回,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可以说跳出六道轮回,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也可以说四生:胎、湿、卵、化。也可以说九有,也可以说二十五有,这在《十四讲表》都有,径登不退,【疾趣菩提。】很快就可以达到菩提,菩提就是觉悟,成佛的意思。【其直捷圆顿。为何如耶?】你看!有这么快,这么圆满,在短期间就能够成就只有这个念佛法门,所以我们要讲这个《净土五经》,道场开始必须要先奠定这个净土的基础,一定要这么做。

【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为净宗特点。一切法门。皆竖出三界。不能横超三界。】竖出就是……,竖,从上面一直上去,一直上去,一直上去,横就是这样一下子就到了,一下子就到。【竖出则难。横超则易。】很简单的意思。【今有一喻。喻如虫生竹中。若从竹节。一节一节咬穿。】一节一节咬穿。【向竹梢】竹梢,稍就是末端的意思,向这个竹梢,向竹尾一直咬下去,末端【而出者。此喻竖出三界。】从直的,竖就是直,一直向天上咬上去,咬到那根竹子……,还没咬完那只虫就死了,竖出三界。我们要修其他的法门,要了生脱死,还没有修到成就就死光了,生命太短,生命太短,要在三、五个月里面,三年、五年里面,专心念佛,大家都会往生极乐世界,无论你是八十岁的,今天来听经也有办法,即使你七十岁来也没关系,即使你生重病快死的人也没关系,为什么?只要心念抓得稳,一心念佛,两件事情最重要,要相信有一个极乐世界,相信有一尊阿弥陀佛,这两项条件最重要,绝对有极乐世界,我相信绝对有一尊阿弥陀佛,一心信念都不退,临命终绝对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最重要的观点,比如说向竹梢一直出者,像竖出三界,往天上上去,竖出三界。【何等为难。】你看这有多困难。【若从竹边。咬穿一洞而出者。】看这样多快。【此喻横超三界。何等容易。此即直捷圆顿之譬喻也。】因此我们若要修别的法门,有的人参禅、参禅,啊!参到六十岁了,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本性,找到自己的本性还要继续长养圣胎,这个圣胎,解悟不行,还要证悟,解悟是说他了解修行怎么修行,不会走错路,必须要证悟,证悟就是真正发挥我们本性的光明出来,解悟不行,必须要证悟,【初净土横超胜讲竟。】现在要:

丙二特显持名胜

【序】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这就是告诉你所有的念佛法门,很多念佛法门,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一切你如何用功,没有一样比信愿,就是深信切愿,深信佛的话,切愿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一句佛号念到死,专持名号,一句佛号念到死,都没有改变,这就是最简单,最稳当,最简单的意思就是说无论你的根机如何,无论你的事业如何。“不简机务”没有选择你的根机差,简单,大家都会念,孩子也会念,老人也会念,生病也会念,全都会念,最简单的,稳当呢?“不假”种种的“方便”,不用观想,不用拜佛,也不用拜忏,也不用怎样持咒,全都不用,任何方便都不用,直接深信切愿念佛,没有一样比这个更殊胜就是持名念佛。

【讲】念佛一门。而分四种。一实相念佛。二观想念佛。三观像念佛。四持名念佛。】什么叫做实相念佛呢?这实相念佛就比较深奥,实相念佛就是证悟到无生法忍,由本性散发出无念而念,念而不念的这种念佛的功夫,意思是开悟,开悟的人他在念佛他即使不念,他清净心自然就有佛号跑出来,虽然有清净心的念头在念,但是他不是故意在念,他是本性在念,但是有一种人他误解,这个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大大误解,怎样误解呢?他整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念久了,相当有功夫了,他没有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咦!这心中一直念佛,耳朵听到佛号,在座诸位!这样是不是实相念佛,不是,这样跟实相念佛完全没有关系,那叫做事相暂时,这是事相念佛念到暂时伏这个烦恼,没有断烦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念到习惯了,眼睛睁开,从早上一直念,这是类似的事一心不乱,不是实相念佛,这绝对不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他根本不用念,开悟,证悟到清净心,清净心具足一切念,一切念当下无所念,无所念里面念有作用,所以我讲实相仿佛必须要用禅宗解释才有办法了解,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两句话就是解释实相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要分作圣人跟凡夫的角度,以凡夫而言念而不念全都是念,为什么?他在念佛,意识心在作用,而不念,他若没有在念,他也是意识心在作用,不念而念,他若没有念,但是他也想要念,他也是意识心在作用,虽然他没有这个念头,但是他有这个佛号跑出来,也是意识心在作用,因为他没有开悟,没有证到无生,没有见到本性,虽然说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全都是执著,圣人不同,证到圣果的人念而无念是真正念而不念,他所有的念,每一念都是见本性,所以本性本来就无念,本性虽然无念,但是他有作用,不念而念,无念而念,本性是无念,但是他具足一切念,意思就是说本体就有具足作用,所有的作用就是会归到本体,体、相、用当下就是,虽然无生离一切法具足一切法,虽然具足一切法,当下就无生,就像一面镜子,这个镜子虽然有灰尘,现出无量无边的相出来,但是所有的相就是离不开这个镜子,虽然这个镜子离不开这个镜子,但是你要拿拿不到,你要看又看得很清楚,听得懂吗?有的人已经不知所云了,慢慢地来,慢慢地来,没关系,念佛不是三年、五年,所以实相念佛就是一定要证悟到无生法忍,一定要证到无生法忍,所以实相念佛一定要到圆教的初地菩萨,见法身才有办法,这没那么简单,圆教的初住菩萨,别教的初地菩萨,这样才有办法,要不然没有办法,实相念佛(。第二就是……)。那么这个实相念佛简单解释叫做理念同时,什么叫做理念同时呢?理就是我们的本性,念就是我们一切的作用,就是我们的本性跟作用同时在念佛,我们在作用叫做理念同时,我们虽然在念佛、念佛,但是当下就是无生法忍,虽然无生法忍这个理体存在,但是清清楚楚每一个念头都是佛,实相念佛,意思是说证到法身,这是一心不乱的功夫,理一心不乱,这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第二观想念佛,观想念佛就是没有看什么东西,我们对哪一尊的佛像有相应,我们坐着念佛的时候就观想、观想,那么一些高僧大德,他知道以我们的功夫要观想念佛没有办法,这个佛像是很微细,我们一个心是很粗鲁,说要专心观想念佛,很困难,所以他就教我们一个办法,叫做观这个字,六字,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现在虚空中,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四个灯、五个灯、六个灯,每一个灯里面都有一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很清楚、很清楚放金色光,南无阿弥陀佛,有的人在念佛念得很快,念很快,很快就是在赶什么,赶这个数目,今天才念两千而已!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他在念的别人也听不懂,他自己也听不清楚,反正他在赶这个佛号,赶这个数字的,他那不叫做念佛,那叫做赶数字的,赶着凑三万、五万,不是真正在用功,这没用,这不能得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快慢你都要清清楚楚,即使让你念得多快你就是要清清楚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是要清清楚楚,快、慢都要清清楚楚这才能够得到一心不乱,不是在赶数目的,看着计数器,读数器,啊!五千多而已,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后来:佛祖我没办法,佛祖我没办法,很累,佛祖我没办法,我要去睡了,念佛哪有人念这样的,变成在赶数目的,那根本不是在用功,所以所有的实相,观想就是要求一心不乱,你赶数目哪有用,观想念佛,观字比较清楚,观这个字比较清楚,第三观像念佛,看这个佛像,我们看这个佛像放在桌上,看一下,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看一下,又念、念……,若我们忘记,眼睛一下看佛像,一直念佛,一直念佛,观像念佛,找一张我们喜欢的佛像摆在我们佛桌上,挂起来,看清楚再念,一边看一边念心比较不会散乱,有的人在观想念佛,这观像念佛都会变形,怎么变形呢?一念、念……,咦!怎么师父的脸跑出来,控制不住,控制不住,念、念……,观世音菩萨怎么骑牛,很多情形,念的时候,观佛菩萨的脸都会模模糊糊,所以这都不好修,不好修。第四最重要,就是持名念佛,不用实相,不用观想,也不用观像,一直念就是了,一句佛号听得清清楚楚,持名念佛不是只有念出声音,要念得清清楚楚,每一个念头都没有散乱这叫做持名念佛,不是念出声音就叫做持名,是清清楚楚,听自己的声音清清楚楚,这才叫做持名念佛,你不要搞错了,虽然这四个字你认为很简单,我认为很困难,很难,心很注意在念,声音从嘴里出来,耳朵听自己的声音,南无阿弥陀佛,咦!念到后来变怎样,外面在下雨,在刮风,车声都没听到,听自己的声音而已,这都是厉害,所以持名念佛你说简单,我认为还是没那么简单,要用功用得对,一般的人不会,认为什么?认为拿一串念珠,拿一串念珠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咦!心有没有在用功?没有。所以你看那个念,那个念就是今心,现在的心叫做念,你现在的心若没了就不是念了,你就没有心了,没有心就只有今而已,嘴在念而已,所以念就必须要现在的心要拿出来才叫做念,现在的心拿不出来,妄想,那就是妄想,所以持名念佛,【本经即释迦如来。教人专持名号。于四种念佛法门中。此为至简易。至稳当者。

何谓简易。但持一句佛号。何等简单。一教便会。何等容易。不必参究。】就是不必参禅。【不劳观想。】你也不用观想得那么累。【与夫观像。何等简易。】跟这人观像比较起来当然就是很简单,与夫观像就是说跟这个观像比较起来,它是何等地容易,, 所以这个叫做与夫观像,跟观像,观这个像来念佛,是不是比较简单呢?不劳观想就是不必那么累去观想念佛。底下:

【何谓稳当。略说有三:

一念佛众生。常得弥陀光明。之所照烛。】烛就是我们所说的点蜡烛,光明的意思。【常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自始至终。可以不遭魔事。】所以念佛的人不会著魔,念佛的人为什么会著魔呢?这我看得很多,就是又加修这个密宗,跑去跟这个密宗的灌顶,观想,持密咒,虽然他有在念佛,但是也在修密宗,修密宗,正统的没有问题,怕的是跟那些比较偏的,有的人修密宗跟净土净土宗的也是有修得很好的,怕就是我们自己修密宗自己修得不好,或是说一面念佛一面参禅跟随不正见的禅师,参得偏了,就会著魔,就会著魔。过去有一个在家居士,我们不可以讲人家的名字,他来参禅,参、参、参……,一开始很谦虚,到后来他悟到什么?悟到无所著,悟到无所著又如何呢?若讲经完之后就叫那些信徒躺在大殿休息,男的女的就混在一起,说这样叫做无所著,说:我们若要修行要无所著。不可以分这里是大殿,那里不是大殿,他的意思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道场,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怎么可以说这个大殿是佛的地方,我们恭敬拜佛的地方,你一定要在这里睡才叫做无所著,你这样也是有所著,你说睡在大殿是叫做无所著,那么睡在房间也是无所著,你说睡在房间无所著,你睡在大殿你对佛不礼貌,你也是有所著,这偏了,参禅参得偏了,还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虽然修这个无所著法,但是大殿就必须要恭恭敬敬,若这样就没有五伦了,这样徒弟叫师父不就叫徒弟,师父叫徒弟不就叫师父,无所著,这无所著的意思,他将这个无所著的意思解释成乱来,父亲、母亲分不清楚,师父、徒弟分不清楚,大殿、房间分不清楚,厕所、吃饭分不清楚,这样叫做无所著吗?那叫做精神病,那叫做精神有问题,这不是叫做无所著,这就是著魔,著魔,参错,走错路了,大殿你就是要恭恭敬敬来,搭衣、披袈裟,恭敬,身体洗干净来到大殿,一点都不可以放轻松,这是佛殿,虽然你证悟,开悟,你证到法身,虽然你密宗修得很好,来到这里就是佛殿,你虽然证悟到本体,但是你不可以毁坏这个事相,事相,这里就是佛,开悟是你个人的事情,来到这里是无量的众生要看的,要有一个模范出来,怎么可以乱来,所以念佛的人就不会这样,按照祖师大德教的。

【二念佛之人。一生精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可免隔胎之迷。世有修习他种法门。一生功行未圆。欲望来生。继续再修。一经转胎。迷却前生志愿。是为隔胎之迷。】所以有的信徒,我听很多人这样说:法师!法师!我这辈子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下辈子出世要像你这样,要开大智慧、普遍规律无碍,要来度众生,我下辈子要像你这样。我说:唉呀!傻瓜,你不知死活。我就是上辈子去不成才会来,我每天腹泻、头痛,烦恼众生不学佛,病苦种种,我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往生极乐世界,什么你下辈子要像我这样,这实在是不好,你即使下辈子是比我更行一百倍的法师,你可不要发这种愿,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再说,你千万、千万不要发这种愿,说:我下辈子要像慧律法师这样讲经度众生。你不要这样想,没有那种功夫,下辈子你怎么知道你还会再来讲堂共修,下辈子迷迷茫茫了,要当猪公、猪母还不知道,但是下辈子……,你这辈子拜佛有福报,下辈子出世为一个国王,一句话不合你意,杀,杀,拖出去枪毙,山东大帅:俺毙了你。整天就毙了你,整天就想打死人,讲两、三句话就要毙了你,怎么知道要修行,不晓得了,不晓得了,享受一下,吃好一点,也不晓得要修行了,不晓得要修行了,所以我奉行我们这里的法师奉劝这里的在家人,你即使粉身碎骨你都不要发愿下辈子要像法师度众生,你要发愿:粉身碎骨下品下生我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你一定要这样发愿,即使用爬的,即使用怎样缠的,就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佛祖最怕人家缠,若不接引我们,用哭泣的,硬是用哭泣的也要哭到极乐世界,要记得我的话,他不接引,要放声大哭:你为什么发的愿不兑现,临命终说十声要接我们去,为什么现在不来,怎么这样,你骗我,佛祖最怕人家激他,激他,他就来接引你,真的,我不骗你,你虽然有堕过胎,有做一些恶业,虽然过去有一些错误,没有关系,放下,放下,我们对佛我们还没有谤佛、谤法、谤僧,我们还没有这样,是不是这样?我们对佛还这么有信心,虽然有杀一些鸡、鸭、鸟,虽然有堕过一些胎,但是这也是我们过去不知道,下次注意一点,不要做这种恶业就好了,往生也有希望,若说我下辈子还要再来因为有隔胎之迷,你下辈子一无所知了,你不可以这样做,绝对不可以,所以诸位!你吃得饱,穿得暖,一定要下决心去念,下决心去念,要记得!

【三念佛之人。只要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纵使一生念佛。不得开悟。亦得往生净土。永明寿祖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若能看到阿弥陀佛,你也不用担心你不会开悟,你不用担心。【其稳当为何如耶?】所以是非常稳,很稳。

【序】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研究推重。)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慢慢练习这个汉文,也哉,以前都是读作也乎,现在读作也哉。

【讲】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辞。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是讲这个佛的愿力,他有多了不起的愿力,《佛说无量寿经》【(又名大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是讲这个观想,这个佛十六种的观,十六种观【(又名十六观经)。】这以后会讲到。【与本经。皆为净土法门经。虽然三经幷行于世。而古人独推重本经。】就是《阿弥陀经》。所以【列在日课。】打佛七早上起来也念《弥陀经》,晚上也念《弥陀经》,【无论何宗寺庙。皆早晚二课。念佛经行。】早课念《弥陀经》,晚课也念《弥陀经》,念佛经行,经行就是绕佛的意思,念佛经行就是绕佛,以前叫做经行。【是以持名念佛。为尤要也。】以持名信佛最重要。【岂非二字反显。】比较有力量。【古人有见于持名念佛一法。可以普被上中下三根。如一雨所滋。】下大雨所滋润。【大根大茎。中根中茎。小根小茎。皆得蒙润也。】都可以得到滋润的意思,大根器的人就得到大茎,中根器的人得到中的,小的就得到小的,所以这个持名念佛一法可以说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上、中、下三根。【

念佛一法。若智若愚】有智慧的人还是傻的人,【皆有分。是男是女总堪修。】都可以修行。【上焉者。】就是根机利的人。根机利的人就【如文殊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大智慧第一,普贤菩萨是大行第一。【不能踰其阃。】kǔn,三声阃,所以这教书也是从看电视来的,我就是看这个,绿,ǜ;岛,ǎ;绿岛,绿豆汤,我觉得这个广告也很有意思你知道吗?教人家读书,我现在都用小学的,不能踰其阃,kǔn,三声阃,阃就是门限的意思,要进去这个门内,人家说的门槛,埋在地上,要走进去那个界限,不能踰其阃。【文殊发愿偈云】文殊菩萨这样发愿【:愿我临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这个了很重要,为什么很重要呢?意思是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尽除诸障碍,要去掉种种的障碍,临命终的障碍就没有办法了,临命终的障碍没办法了,过去我也曾讲过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也是不错,再讲一遍:有一个在家居士,他很用功在念佛,这男众念、念、念……,念得很感应,很感应,念得很感应的时候,有一天他就对亲朋好友宣布,宣布说:我某时某日要回去,佛祖要来接引我。佛祖要来接引我,你们再来为我助念一下,没什么好拜托,这次拜托一下,他就很高兴,噢!这些亲朋好友本来就知道他有在念佛,噢!念佛有这么好。这样要来看一看,看是否真的要往生,看看他是否真的自知时至,就去了,去为他助念,哇!他就沐浴,洗这个檀香,时间到,啊!佛祖要来接引我,躺着,但是这个在家居士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娶小老婆,娶小老婆,他娶的这个小老婆,她没有拜佛,没有念佛,这小老婆还年轻,小老婆还年轻,噢!他要往生的时候,大家在为念、念……,噢!念得这个面貌很高兴,很庄严,很红润,念、念、念……,他说:啊!佛祖现前。很高兴,他这个小老婆刚好来了,这小老婆一来舍不得,哭泣,大块哭泣,摇他的身体,别人也拉不住,你死我怎么办,我要靠谁,摇下去,脸发黑,马上发黑,一念情执著,马上下去,脸马上发黑,一直这样,意思就是说没看到佛,没有看到佛祖,双手这样,一直想看佛,看不到,看不到,情阻隔着,情就是一种黑影,佛祖现前来,他念得很清净心,摇下去动到这个感情,放不下这个小老婆,这个情马上,无明马上现前,与佛不相应,佛是在他面前一直要接引他,但是他情重,遮住,灌不进来,佛光灌不进来,完了,你想想看,念佛念到这种程度,看到佛,临命终又清清楚楚佛要来接引,临命终遇到感情的事情照样完了,照样完了,所以我告诉你们小老婆不要娶,娶老婆,一个就好,真的,一个就好,因此这个临命终要说没有障碍,没有相当的功夫没有办法,上辈子没有修也没有办法,在我判断,是这个丈夫上辈子有障碍他老婆往生,所以这辈子他老婆障碍她丈夫往生,因此诸位要记得,要记得:在临命终无论你多亲情,多爱的人,你一定要放下,我们若是很亲情最爱他的人,就不可以困扰他,你知道他很爱我,你不可以困扰他,说:往生极乐世界很好,我会照顾我自己,你去吧!赶快死吧!这样他就去了。说:你去了我怎么办,要靠谁。稳死的,十个倒九个,色身一摇你就……,有的人他母亲要死又很难断气,你看看!所以这临命终的安慰就变得很重要你知道吗?临命终安慰变得很重要,父母亲割舍不下的时候,女儿就要赶快来,妈妈!你就赶快去没有关系,你死没有关系,你往生,阿弥陀佛要来接引你这难得的机会,你不用牵挂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我会栽培他,你不用担心,你一直安慰他,尽我们的力量,做不到我们也要安慰他,一定要安慰他,这临命终绝对要这样才有办法,要不然说要除掉障碍,临命终最大的障碍两种,第一就是恨,恨,仇人来看他,他看到仇人,恨,一下子就倒了;第二就是爱,就是感情,两个字会害死临命终的人,所以若是临命终的人,有记恨的不可以靠近他,有记恨绝对不可以靠近他,师徒也是一样(,师徒也是一样),夫妻也是一样,兄弟姐妹若是仇恨,临命终不可以见面,不要让他看到,要记得,千万、千万要记得,再来就是爱,这个爱,执著太重临命终会放不下,放不下,两种就是临命终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面见弥陀佛,临命终除掉障碍,看到阿弥陀佛,往生安乐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偈意全同。】普贤菩萨讲这个偈全都一样。【每句加二字,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意思相同,晕是上,菩萨的根机,现在我们再下根机:

【下焉者。铁匠屠夫。】打铁的,打铁的也没有关系,整天在打铁的也没有关系,那些杀牛、杀鸡、杀鸭的也有机会。【亦得臻其域。】也可以达到修净土的这个境界。底下在讲故事了。

【昔日衡州有一王打铁者。一家四口。(自己及妻儿女各一。)】刚好四个,一男一妇,包括他太太刚好四个,【以打铁度日。一日不打。即生活费无着。自怨前世不修。今世吃苦。总想修行。不知修法。一日见有一位游方僧。】就是游这个四方的人。【请入其铺奉茶。】你看看!人家请一位出家人喝一口茶,他往生极乐世界,结一个善缘,供养一个出家人一杯茶而已,他听到这个法。【请教修行之法。】教他如何修行。【告以穷苦。要求示以不花钱。】穷,花钱修行辛苦,密宗叫做富贵法,密宗若要修行就要花很多钱,要铃杵,要这个供养,种种的八供养,十供养,香花、粉烛、铃杵,钟全部,密宗在修行叫做富贵法,穷的修不起,没办法,东西太多,供养品太多,要求说最好不要花钱,【不妨工作之法。僧即传授持名之法。可不花钱。不妨工作。煨铁时。】这个煨,煨铁的时候,我有去查这个字典,字典是说把铁埋在有火的灰中烧熟,再念一遍,将这个铁埋藏在火的灰炭当中,煨铁时,国语叫做wēi,煨铁的时候,【将风箱一掣一声佛号。】所以你看这个掣就对了,提手旁,不是製,不是衣部,是提手旁,一掣,掣就是抽、拉叫做掣,抽,一抽一拉,就是风箱,一抽一拉,以前没有电风扇,是不是这样?以前都烧木炭,一掣一声佛号,【一推一声佛号。要打铁时。一槌一声佛号。并告以一生持念不辍。】辍就是止,不可以停止,不可以停,生命很短,人命在呼吸间,这句佛号不可以停,你打铁的时候槌一下,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槌一下,南无阿弥陀佛,他告诉他:你这声佛号一辈子不可以停。【则临终时。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其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王甚喜。】就是很欢喜。【即依之而修。】就按照这样去修。【其妻谓曰:打铁本来辛苦。再加念佛。岂不更苦?王告其妻曰:是法极好。】不用缴税金,不用花钱,没有影响工作,槌一下念一声佛,所以你看看,我鼓励我们这些主妇切菜的时候,切,一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杀鱼也照常念,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叫你们煮素食你们没办法,所以切猪肉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手要看好倒是真的,不要手没有看到,手要看好,煮素食也好,煮荤也好,刀拿起来你就要记得念佛,骑摩托车要上班,摩托车踩下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摩托车出去,保平安,我们男众,男众,若是跑外面,跑外务,忙,开车也念佛,放录音带听,放录音带听,念佛也是很好,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实在是非常好,无论穷的也好,富有的,男的,女的,小孩,老人,无论你上什么班的,有一个上班的女人来问我:师父!我吃这种饭的可以念佛吗?说:没有关系啊!没有关系啊!她说:我若念佛念习惯,不过若有客人来,可以念吗?我说:若有办法那种情形还念佛,你不要念出声音,也可以往生。很惊人,还修到那种程度,那就不简单,那无论什么境界,她这是职业,随你去……,她还是念她的佛,这样就不简单,我说:噢!若这种功夫也是不简单的。很不简单。她说:师父!可以念吗?不要念出声音,念出声音能听吗?在内心念就好,我说:最好是转行。她说:师父!你想想看,我从年轻的时候就这样赚,又没有先生,我这两、三个小孩不晓得跟谁生的也不晓得,我现在四、五十岁如果要去嫁人,嫁老荣民,老荣民也没有钱,若要去赚,你想想看,辛苦的我又受不了,为大家煮饭,过去不曾为人家煮过,不晓得要怎么办,又养这两、三个孩子,你看呢?要上什么班比较好?我说:这样还是这一行最好,你都理由充足了,我能怎么办?问一问,我这一行最好,我又没有办法劝告你,难道不是这样?尽量能够改变是最好,你想想看,连那一行的都可以念佛,你看看,所以这念佛法门就是好,很好,很好,很好,所以不简单,大家都可以念,无论你什么职业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要当枪手倒是真的,你开淫,卖身来做这个淫,这罪比较轻,你做这个枪手,拿枪去打死人罪就很重,你这个男女这个淫起心动念控制得住,临命终还有办法往生极乐世界,你若去杀生,这个杀业很重,做这个杀手,临命终你绝对没办法往生,要记住!杀生,临命终绝对没办法往生,非常、非常困难,尤其是杀人,你若杀鸡又另当别论,杀人是非同小可,杀人,人是成佛机会最大最快的,杀一个人就等于杀一个佛相同,你知道吗?所以有的人说杀一只鸡跟杀一个人,为什么说杀人的罪比较重,为什么?因为人要修行要成佛是这辈子就有办法,对不对?这鸡要经过转世才有办法,所以杀人的罪比较重,不要说杀鸡,杀蚂蚁的罪又比较轻了,杀狗的罪也是很重,杀猴也是很重,所以说要了解,你若说犯了淫,你临命终要往生还有办法,你会厌恶,你发一个愿这种不清净的,厌恶,一下子你就断,因为你没有害死人,你听得懂吗?你临命终怕你起心动念有那个淫念而已,你若杀死一个人不同,你想要往生,他把你拉住,所有鬼魂都把你缠住,你多行,你没办法,杀牛还是杀鸡,除非说你真的宿世善根千百万人杀生,一生当中杀生之后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根本就不可能,杀业重,很重,若淫是一念之间你转得过来就切掉,年轻莽撞,让你一直玩,一直玩,到六十岁,这样我不对,一下子就切断,你没有杀死人,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一下子就断,我这样做不对,我要一心念佛,改过来,马上就改过来,马上就往生,所以杀业难往生,杀业难往生,非常地难,除非宿世的善根,这个王打铁说:这个法很好。【往日站在炉边。觉得火热。念佛则不热。】现在念佛就不觉得热;【往日打铁。觉得臂酸。念佛则不酸。晚间念佛亦好睡。如是益加精进。数年后。】几年而已,数年,几年之后。【一日】看看!人家一个打铁的不识字,【理发】,自己去剃头,自己【沐浴】,自己【更衣。谓其妻曰:我今天要回家去。妻曰:此不是汝家。汝家在何处?】你要去哪里?你的家是在哪里?【曰:我家在西方。妻笑曰:汝去好了。少顷又站在炉边煨铁。】在煨铁的时候,【高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铁煨红取出。】铁煨红,这代表功夫已经成熟,这句话意思就是说,铁煨红取出就是功夫已经成熟了,意思就是这样,【说偈曰】讲一句【:“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结束,若布袋戏就多一声,这样就OK了,这样子这辈子辛苦,千百辈子,后辈子,千万辈子全都轻松,轻松,他不用再来六道团团转,你想人家一个打铁的这样就去了,我们还在讲堂这里,想到会很难过,一个打铁的又娶妻又生孩子,又是一个打铁的,又不识字,只念一句佛号什么经典都没看,你看他也往生,所以说诸位你怎么不会往生呢?不要自己自卑感,知道吗?要自己告诉自己,我们一定会往生,所以祖师大德教我们,教:观想,我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不要跟他们计较,我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你看,啊,你家住在哪里?我家住西方,暂时住在文殊讲堂,这是暂时的,我家住址在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紫色的金莲花,听得很高兴,就算受再多委屈今晚回去也觉得很清凉,很好,所以听经的好处就是这样,听了充满希望,赚再多钱来没有用,你不能往生不能解决生死,再富有再幸福都没有用,给你再多楼房、轿车、美女也没有用,不如往生,不如往生,大家还有这福报来听经,是不是这样?所以说诸位一定要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像人家打铁的,你看!有名有姓,又写出这个事实出来。【举槌念佛一声。】打下去。【敲下即立亡。】这才是功夫,站着死,立亡,站着死,站着往生,不是躺着,你想想看!底下更加不可思议。【异香芬郁。】郁就是浓厚的香味。整个全都是香味。【面不改容。】你看看!全都容貌像活人一样。【天乐鸣空。】哇!这就是上品的,这种情形叫做上品的,若是有香味,有佛祖来接引,有声音,这就是佛现前,阿弥陀佛现前,若是上品的,没有,下品的只有观世音跟大势至,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只有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来接引而已,下品上生,阿弥陀佛才有来,那么照它这样讲这是上品的,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所以书读得多不一定好,反而不识字的阿婆比较好修行,为什么比较好修行?人家慧律法师这样讲我就照他这样做,反而比较好教,至于这些年轻的不好教,这些年轻的:我书读这么多,我为什么要念佛,我为什么要念佛,你有看到吗?你有看到吗?西方极乐世界你有看到吗?你没有看到,我为什么要念佛?在我《大藏经》还没看完,我不要念佛,到他五十岁,咦!这样念佛实在是很好,经教都通达了要开始念佛,得到大肠癌,马上死,来不及念佛,这阿婆好教,反而阿婆比较有智慧,我们师父这样讲,念佛不好,一心念佛就好,《往生咒》三十万,《大悲咒》十万遍,念下去,剩下的听经,有办法多少听一些,我听不懂的我也坐下来结善缘,照常往生,反而阿婆比较好往生,不识字,全都不懂,听我的话她就往生,反而年轻的比较难往生,书读得多,所知障,他会障碍自己,这是什么原因,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又没看到什么,这反而没有办法,所以书读得多不一定好,反而不好,反而不好,书读得多就是说你若是深信佛的话反而说,弘法利生。底下说,往生极乐无疑。天乐鸣空,【众所共闻。当知其蒙佛接引。】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无疑。】绝对不用怀疑。【衡州从此。人多念佛。迄今念佛之风仍盛。】也是很盛行,盛行,太好了,所以我若在共修都会讲一些故事就是这样,怕老人听不懂,所以今天讲这两个故事,底下讲一个杀牛的,这会帮助这些老阿婆,下回会再来听。

【昔日屠夫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将终之时。见群牛竞来索命。】这就是杀业,这个就是杀业缠缚,临命终阳气衰,阴气就出来,所有过去的业全都现前,【乃呼其妻。】拜托!【请僧救度。妻请一念佛僧至。】请一个念佛的僧至,请一个念佛的出家人来。【谓善和曰:汝杀业甚重。】你杀业太重。【惟有念佛可救。随我称念。】意思是说修什么法门都没有用,只有念佛法门有办法救你而已,他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依教念佛。念不多声。】念没几声他【则曰牛去矣。】牛没有再来冲撞他,没有要他死。【僧云再念。复念多声。曰:佛来了。】佛本来就来了,本来就在我们的前面是我们不晓得而已。【一手拈香。含笑而逝。】而逝世这个逝,含笑而逝,面带笑容而往生极乐世界。【其带业往生。自可为证。】这样就可以做证明,若要讲这个故事,要跟诸位必须要再三解释,过去有一个听经,来听我讲这个故事,那么有人听经误会,误会这一辈子杀牛,我现在在杀鸡,我也才四十多岁而已,我也要像他这样继续杀,杀到临命终像他这样念佛,好来接引,人家一辈子,我又没有,我恶业没有那么重,你若这样讲是不好,不对,怎么不对呢?你要了解这个张善和,这个人上辈子绝对有去跟人家助念,去帮助人家助念,因为生生世世都有念佛,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这辈子被迷了,杀牛却杀一辈子,因为他过去临命终都为人家助念,帮助人家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他这个功德无量,功德无量,因此他有这种善因缘来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诸位!你千万不要说他这辈子杀牛杀成这样,人家也是会往生,不要这样讲,这是他生生世世所结的善因缘,这辈子刚好因缘具足往生极乐世界,诸位!千万不要杀生,听到之后你千万不要杀生,这是唯一告诉你们的,杀业要往生困难。张善和可以说千百万个找不到一个这种的。底下说,【乃至八哥念佛。】八哥就是鸟,一只鸟念佛,【亦得往生】极乐世界【。其被机之广可知。

摄事理以无遗者。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

○何谓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不为内惑外境。之所动乱。名得事一心。】名得事一心不乱,所谓摄事理以无遗者,念佛这个法门有事念跟理念,什么叫做事念呢?事念,以能念之心就是我们这个念能够念的心,念这个所念之佛,阿弥陀佛是被我们所念,能念所念很清楚,念念无间断,行住坐卧只有这个心,这个念而已,更无二念,不为内惑外境之所动乱,内惑就是我们内心的烦恼,外境所引诱这个动乱,名得事一心,平常的人全都是用这样在念,一般的众生都是用事相在念佛,我实在很喜欢往生极乐世界,我很虔诚念佛,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都是这样念,事在念,事,事相的念佛。

○【何谓理念?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什么叫做理念呢?清清楚楚知道,能够念的这个心以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我能念的心,心外又没有佛,佛就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中就是有佛,意思是说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我们这个念佛,佛外,佛以外没有这个心,没有在念佛的心,意思是说心佛同时,心跟佛同时,所以说理念是能知,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的佛外,没有那个心,没有另外又一个心能念的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心就是佛,佛就是我们的心。【无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动。名得理一心。】意思就是说能所又亡,都灭,能有能念的心,没有所念的佛,佛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佛,这样就是理一心。【故曰摄事理以无遗。

统宗教而无外者。宗乃直指向上宗乘。不落思量分别。念佛法门。专持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念去。念到一心不乱。而得念佛三昧。梵语三昧。译云正定。】正定的意思就是定慧均等叫做正定,不偏智慧也不偏定力,他的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均等,均等,名为正定,名为三昧,【即是禅定。】这个禅定是有智慧的禅定,不是石头的禅定,【又古德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我们人也可以念这个阿弥陀佛,那就是无上的妙禅。【此即统宗。】宗就是讲我们的心。

○【教者教相。】这个教相【有大】乘、【小】乘,【偏】,偏教跟【圆】教【。顿】教【渐】教【权】教【实】教【不等。按天台宗。分藏通别圆四教。今念佛之人。以能念心。念所念佛。能所分明。不离事相。】意思是说现在能够念佛的人,以我们能念的心来念我们所念的佛,能所分明,清清楚楚,不离事相,【此藏教意。】这就是一般我们众生所念的,所用功的叫做藏教意。

○【念念念佛。念念明了。能念所念。皆不可得。此通教意。

○始从有念。】一开始有念,【念至无念。】不住有念,不住无念,叫做【不住有无。而归中道。此别教意。】一开始从有念,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咦!念到无所念,当下就念,无念不是没什么念头,不是这个意思,无所念就是已经看到我们的本性了,看到空,悟到这个空性,这个空性发挥力量,每一念又是我们的念头,又是我们的本性,所以一开始从有念,念到无念,不住,不执著有跟无,而归中道,这叫做别教意,所以,藏、通、别,底下是圆教。

○【能所情忘。】能念的佛,所念的佛全都没有,被忘记了,有念也没有,无念也没有,【有无见泯。】有的人讲“有无双泯”,有见无见统统除掉,有在念佛,没有在念佛,这些统统除掉,所以有无双泯,两个都去掉,见泯应该改一下,双,双十节的双,有无双泯,统统去掉,或者是有无见泯,如果用见的话,变成有见的念佛,无见念佛全都去掉,有无见泯,你有觉得你在念,或者觉得你没有在念,全都去掉,要这样解释也可以,【湛然一心。】这个念作zhàn,战斗的战,所以我们念“妙湛(zhàn)总持不动尊”,不是“妙湛(zhān)总持不动尊”,一般人都念错,“妙湛(zhān)总持不动尊”,“妙湛(zhàn)”,湛就是皎洁,清净的意思,寂然不动的意思,湛然就是清清净净,湛然一心,【常住不动。此圆教意。净土一门。而该四教。】净土法门包括藏、通、别、圆四教,【此即统教。故曰统宗教而无外。

尤为不可思议哉者。尤者更也。】更加不可思议。【此句对其余三种念佛比较。持名更为不可思议。其理深玄。言语道断。】言语道断就是【(不可议。)】不可以用语言去讲,议就是讨论,不可议就是不可以用嘴,用语言去讨论,道断就是说要讲的时候讲不出来,言语道断,要讲话嘴却停住,【心行处灭。】就是你的分别心都没了,心行处灭,你心里要想,咦!也无从去想,这叫做心行处灭,分别心要想,想不到,【(不可思。)】连想你都不能想,心行处灭。【莲池大师云: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嘴巴若要讲,这个辞讲不出来,没有,没有这种东西,辞丧,没有这种语言,心欲缘而虑亡,心若是想要攀缘,没有这种东西让你攀缘。【本经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同声赞叹。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本经是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么一切诸佛不是只有一尊佛而已,全都在赞叹阿弥陀佛,所护念经,全都在赞叹,【此经不可思议。即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一序法门讲竟。】底下:

甲二  序  注疏  分二科  乙初  序  古疏  二  序  今解

今初  序  古疏

【序】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很难读,你们稍微忍耐一下,我读这汉文你们就稍微忍耐一下,这科不能讲国语,讲国语度不到众生,要讲台语的,所以听我读台语你们就稍微忍耐一下。

【讲】自古以来。弥陀经注疏。】注解,【历代不乏】就是【(少人)其人。】写很多注解,【第时世既经久远。】这是因为时间过得很久,“第”就是因为,因为时间过得很长久。【便就湮没者多。】湮没就是埋没的意思,被埋起来。【而所存无有几家。】没有几家。【此序古疏。】以前人有人作过疏。

○【云栖下序近疏。】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就是说云栖底下,下序近疏。【云栖在杭州。】杭州是浙江,是浙江省。【是莲池大师道场。师讳袾宏。】师讳,他的名字叫做祩宏,我们那天讲的他有作这个书,他有作这个书,叫做祩宏,晕个大师所作的,又称莲池大师,【字佛慧。】有佛的智慧,【号莲池。杭州仁和县人。俗姓沈。官家后代。】就是代代都在做官。【年三十一岁。闻说万物皆有无常一语。忽然觉悟人生亦是无常。】所以这个祖师大德的悟道往往一句话他就开悟,不是像我们这样打滚好几十年,不会开悟就是不会开悟,放不下就是放不下,你再怎么样劝告他他就是放不下,祖师大德他这个根机实在太利,光是听到众生无常,【遂发出世心。】发心要剃度。【参拈花遍融禅师。笑岩宝祖。有省。】就是有悟,有悟。参这个遍融禅师,拈花的遍融禅师,笑岩宝祖禅师,有悟,有所觉悟。【大明隆庆五年。】明朝,把笔拿起来,西元1571年,是隆庆五年(,西元1571年,隆庆五年),就是四百多年前(,四百多年前),这个祖师大德。【至杭之五云山。见五色彩云。栖于西坞。】坞,wù坞,四声坞,可恶的那个音,wù,那个是村的意思,村庄的意思,坞,以前这个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村的意思,就是村,西村,在这个西村,这西村方面有一个五色的彩云。【复观山明水秀。遂结茅居焉。后以道德所感。远近来归。成为丛林。名云栖寺。】云栖寺。【文殊菩萨。化为童子。】这文殊菩萨化作童子来,【来参大师。】所以我很怕菩萨化身来我们文殊讲堂参我,所以我都将你们当作菩萨你们知道吗?我们这里不晓得哪一尊再来的,我们不晓得,所以我就是有看过这个我会怕,万一你们是菩萨来的,哇!惨了,所以我都很尊重你们,很赞叹你们,很赞叹低谷产,你们是菩萨,我是凡夫,不要考我,文殊菩萨化作童子来参大师。

【师见问曰: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

童子曰: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听到这个莲池的水,我特别来洗一下,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

【师曰: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师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吗?

【童子曰: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是菩萨的举手,我们这里若是菩萨的举手,不要考我,若没有暂时不是……,我不是菩萨,是由我来解释一下。菩萨的举手,开悟的举手,开悟的,这句一看就知道了,见性的一看,就知道这句什么意思。童子曰: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听说你莲池大师非常……很伟大,你相当了不起,水就是佛法饱满,大智慧的意思,特来洗一洗,就是特别来参,特别要来学习,特别要来彻悟了解一下,洗一洗就是特别来参,要来参一下。师曰,莲池大师就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意思是说:我这个佛法是很深奥,你不怕迷迷糊糊搞不清楚,无法了悟这么深奥的东西,莲池深万丈意思是说,我莲池大师这个佛法是万丈深渊,来的时候淹死你意思就是搞迷糊,你不怕被迷糊掉,你弄不清楚不能彻悟。童子因为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的: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两手攀虚空意思是说,手想抓但是虚空是无所著的东西,我双手想要依止,就是依止在无所住的地方,一脚踏到底,我一心直接悟入究竟的本性,看你多深奥,一下子就踏到底,听得懂吗?我看这句也是悟出来的,这句只能这样解释而已,因为这句没解释,现在无法解释,暂时听我,对不对?一脚踏到底,就是我们这个本性无所住当下就悟到本性,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地方,一脚踏到底就是无,全都彻悟,究竟,到底就是究竟,彻悟的意思。

○【今称云栖和尚者。不敢直呼其讳。重其人也。梵语和尚。此云力生。以有力能生弟子智慧。】蕅益,【蕅公】就是蕅益大师,【从其塔前受戒。故称和尚。】在他的塔前受戒。

【著为疏钞者。将此经着疏解释。恐浅智未了。】智慧很浅的人不能了解,他就著这个钞解疏,【复着钞解疏。】用这个钞来解释这个疏,因为疏比较深奥,钞,再浅一点。【婆心特切。】很亲切,很深心,切,切要,心很切。【足见其为法为人之处。】为了这个法,为了这个人。(为法为人:为了这个法,为了众生)【广大者。文言浩瀚。】这太大、太大,太深奥、太深奥,太广、太广。【精微者。义理明妙。一经要旨。阐发显了。可谓尽美矣。又尽善也。】所以著这个疏钞,意思是说这个经用这个疏来解释,疏又很深奥又用钞来解释,意思就是说为法、为人,因为广大,文言很多、很多,这样它才有办法显示出来,显化出来。

【幽溪师伯者。幽溪地名。即天台山幽溪高明寺。传灯大师道场。大师俗姓叶。少从映庵禅师出家。后弘扬念佛法门。每临登座。天乐鸣空。】就是要登台讲经的时候,天空中就是有奏乐,就是有奏乐,就像讲堂,我若要就座就有放录音带(“录音带”这几个字法师讲的声音与前面的字句低了很多),差这么多,我要就座不是天乐鸣空,是放录音带。【大众俱闻。】大家都听到。【蕅公是其侄辈。】侄子辈。【亦以地尊称其人。曰幽溪师伯。】师伯,幽溪师伯,就是传灯大师的道场,传灯大师在讲经都有天乐鸣空。

○【圆中钞者。圆中。是圆融中道之理。真】谛【俗】谛【中】谛【三谛。】真谛是讲空的思想,俗谛是讲有,是假有的思想,中是讲中道的思想,所以说真谛是讲空,俗谛是讲有,中谛是讲中,谛就是真理。【圆融无碍。】你若讲到真谛就包括俗谛跟中谛,你讲空,你讲真谛就不离俗谛、中谛,讲俗谛就不离真谛跟中谛,讲中谛就不离真俗二谛,所以说真俗中三谛是一心三谛,圆融无碍,【故名圆中。幽溪大师。以圆中之理。钞释弥陀略解。称为弥陀圆中钞。略解是苏州北禅寺。大佑法师所著。】这本书就是苏州的北禅寺,大佑法师所作的。

【高深洪博者。赞圆中之理。】很圆融。【是最上第一义谛。如须弥之高。】须弥山那么高。【是无边无尽法界。如沧海之深。】沧海就是四大海,很多、很多海的意思,沧海就是大海的意思,无量无边。【洪博即广大也。圆中之理。包太虚。】圆中的理就是包太虚,【周沙界。故曰洪博。】高深洪博。

【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者。】大家都看到。【以喻二书幷行于世。如日月之丽中天。】就是像日月在天空中那么光亮。【凡有目者。】只要有眼睛的人。【皆能睹见两轮并耀。】能够看到日,能够看到月,白天看到日,晚上看到月,就是这两本书,有眼睛的人就是说有慧眼的人,大家都了解这两本书很好,很了解,很清楚。【光华焕发。若无目者。则日月虽明。彼亦无见。】意思是说这两本书虽然很好,无目就是说智慧不够,比喻智慧不够,凡有目就是说智慧够的,大家都看到这两本书看得清清楚楚,叫做皆能睹见两轮并耀,光华焕发,若是没有眼睛的人,就是若智慧不够的人,虽然日月难明,那两本书虽然写得很好,彼亦无见,他也是看不清楚,就是说没有用粗浅的来讲解,写得太深奥,也没有办法去了解,虽然是写得那么好也没有办法了解。【意以二书利于夙根有智之者。不能及于下根无智之人。】没有智慧的人。所以,底下:

【序】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那个读jiē没有错吧!对吧!阶,信愿难阶。

【讲】此数语。即着述要解之发起因缘。】意思是说他为什么要来作这本《要解》,就是因为文章很丰富,义理很繁,边涯莫测就是很深奥、很深奥,没有人能够了解,初机浅识,初机的人无法了解,信愿难阶就是不能入门,所以他要作这本《要解》,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蕅益大量他为什么要来作这个《要解》的原理,所以说【承上《弥陀疏钞》。与《圆中钞》。】《弥陀(经的)疏钞》跟《圆中钞》,【特以文广为富。】这个文章很深奥、很广、很丰富。【义多曰繁。】义理很多叫做很繁。【边际涯畔。】涯,天涯,涯畔是说很高深,无量无边没有这个畔,【莫能测度。或致初机之人。依之生信发愿为难。】要按照这两本书来发愿,非常、非常地难。【程度不及。】就是程度不够。【故曰信愿难阶。上序古疏讲竟。】他要发出这个信心,他要发起这个愿,根本就是不可能,不可能。请打开《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乙二  序  今解

【序】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也)。】意思就是说,“弗”就是不,“揣”就是衡量。

【讲】承上发起因缘。故不揣自己庸碌无能。】没有衡量我自己是一个【愚暗无智。再述《要解》。此大师自谦语。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贤。不敢与二翁。竞争其异彩。】二翁就是云栖和尚跟幽溪师伯,幽溪师伯。云栖和尚跟幽溪师伯这两位,我不敢说要跟……,我作这个《要解》,【亦不必与】云栖和尚,跟幽溪师伯这【二翁。】这个“竞异”就是互相放这个光彩,互相竞争说哪一个比较行,哪一个比较行,我不敢说跟这二位来互相竞争,也不必一定跟二位【强唱其同调也。】他们这样写,我就这样写,也不必一定要相同,意思是说我作这本《要解》有我自己的看法,我不敢说跟这二位高僧大德互相来争夺,说哪一个比较行,也不必说一定跟这二位勉强相同,简单解释就是这样。底下看大字的:

【序】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譬如从旁边看就变峰,从横的来看就变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这句话意思是说譬如侧看成峰,把笔拿起来,峰,高而尖的山岭叫做峰,什么是岭?山脉的干系叫做岭,峰跟岭不同,峰是从侧面看,岭是从横的(。简单讲这个岭就是山脉的一个轮廓,这个轮廓,整个山脉的轮廓,若峰就是山尖,山顶,意思是说整个山看你是横的看还是直的看都不同。譬如侧看成峰,峰就是高而尖的山顶叫做峰,横看成岭,岭就是山脉的干系,山脉主要的干系,一个轮廓)。纵然皆不尽庐山真境意思就是说:全都无法看到全部的庐山真面目,但是也不失为大家都有看到庐山,我们简单讲就是大家都来文殊讲堂,你看到你有来文殊讲堂吗?有,在一楼,他在二楼听,他在三楼,他在四楼,虽然无法看到整栋,无法同时看到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但是大家都有来讲堂,意思就是说我们若悟道,悟道的人有的看到全部,有的看到部分,虽然没有看到全体,但是已经有了解本性的东西,简单比喻就是这样。底下解释:

【(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这是天台宗在讲的,每一本经要讲以前都讲这五重玄义,讲这个五重玄义,这是比喻。看这个

【讲】此举喻。其喻是苏东坡游庐山诗。

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的看像岭,那么从侧面看,侧面看就变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的,近的,高的,低的,全部都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了解庐山真面目就是整个面目无法看,人小能看到的有限,不能全部了解庐山真面目,只知道我在这个庐山里面,此山路,懂一点点。

【此诗有事有理。事者。事相。此山横看成岭。侧看则成峰。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山势各各不同。皆非尽见庐山全境。故曰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能看到庐山整个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之中故。不能尽见庐山真境也。后云纵然不尽庐山真境。也许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理者。理性。东坡为五祖戒禅师后身。】意思就是说上辈子,上辈子他是五祖戒这个禅师,五祖戒禅师,五祖戒禅师的后身,【乃悟道之人。】悟道的人,【欲即事以显理。故吟此诗。以庐山喻理性】、本性【。若峰若岭。皆不离庐山。喻若依若正。无非唯心所成。】这意思就是说:这就是在譬喻说不管是依报还是正报,无非是我们心所造成的。【不识庐山真面目者。不识心性本来面目也。】不了解本性的本来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者。身亦在心性之中。】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在这个心性之中,身,色身也是在心性之中,这在《楞严经》有讲。底下说:【故不见心性之全体。虽不见全体。亦许各见心性而已。《楞严》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我们就是不知道我们这个色身跟外面……,这“洎”就是及的意思(,及,洎就是及的意思)。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色身就是我们的本性影现出来的,简单讲【即法法唯心之理。】唯心所造的,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个色身是实在的,这色身不是实在的,这色身是因为业所产生的一种物质现象,我们这个业,其实这业很厉害,我们这个业就是从哪里来?从思想来,从思想来,这个业每天都产生一种思想,产生一种思想就认为有这个实在的色身,比如说我们晚上在睡觉,在做梦,我们在梦中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做梦,所以就认为那是实在的,有打架,有相骂,小时候讲得比较不好意思的,一次……就梦见好几次,其实是内急,又梦见在下大雨,在梦中一直找厕所,找厕所,在梦中全都是实在的境界,刚好找到草丛中,在梦中找到草丛中,就尿下去了,哇!惨了,湿漉漉,小时候,人家叫我要吃龙眼干炖糯米,所以我们在心里所影现出来的,每一幕都是真实的,但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法执,我们执著这个宇宙万物认为我们这是真实的东西,所以因为我们就是没有透视这种唯心所造的世间,全部都是我们心所造的世间,所以精力所影现出来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这世间就是真实的,实在是假的,要不然证到阿罗汉果,他怎么可以从门缝钻进来,证到阿罗汉果他不用走正门,不用走后门,他也不用帮他开门,从哪里都可以进来,他有神通,证到神通就了解:哇!这色身就是假的,他有办法把这个色身放大、缩小,什么都无法阻挡他,意思是说若能转境,即同如来,能够改变物质的东西,就像佛祖般,所以佛祖为何说:山河大地尽在心中,我们没办法,我们没办法,我们就是这个我执跟法执没破,所以这个色身是精力所产生的,不是唯心所造的,业力所产生的,我们没证到本性,所以不了解山河大地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产生的,因此有一个内跟一个外,若证悟到本性,量周沙界,心包太虚,整个虚空都是他的生命,全都是他充满智慧的法身,那么内跟外全都没有,因为有内所以显外,因为有外所以显内,内跟外是我们心订一个标准性的东西,我们说:这是讲堂里面,那是讲堂的外面,因为你有建这个围墙起来,所以说讲堂内,讲堂外,你若把这个讲堂打得一无所有,你说哪一个内,哪一个外,对不对?心若没有一个界限,没有一个执著的时候,内跟外本身是融为一体,所以我们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我们的本性,会修行其实很简单,一句话他就开悟,不会修行搞了老半天,十年,二十年他都无法了解这种东西,所以因为我们有执著而产生了标准性,标准性,别人跟我们标准、看法不同就引起种种的烦恼、困扰,所以我们无法包容别人的缺点,只顾自己的名誉,其实自己的名誉就是不顾别人的生命,顾自己的名誉他就会伤害别人,他就想要伤害别人,最好是让别人死,批评别人批评得不能在这个世间生存,大家夸奖、赞叹他,其实他良心自己知道,他这样做根本就不对,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但是他良心很清楚,别人根本就没有这么坏,对不对?整天就讲别人怎样、怎样,所以说我们有办法欺骗一切三世的众生,无法欺骗我们的良心,学佛就是两个字,求我们的心安,求我们的心安,我们的心安不管他世间如何讲法,因此法法唯心之理。【东坡】苏东坡,【乃即事显理。以诗说法也。】所以我们的色身以及外面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的妙明真心,妙明就是我们这个本性很奥妙,明就是很清净,这个真心所影现出来的就是法法唯心之道理,苏东坡乃即事显理,用这个诗句来说法。

【蕅公】就是蕅益大师,【引此诗。喻《弥陀经疏》。以庐山喻《弥陀经》。以峰岭喻《疏解》。】《疏解》【或谈理高远。或解释浅近。总是阐扬此经之理性。纵使不能将全体和盘托出。】把它和盘托出,也允许【亦许亲见佛理。】也能够让众生看到佛的道理,【不失佛意也。

四著解序文讲竟。

五解经玄义分五科

五解经玄义分五科,五科,我们要设这个经文,五重玄义,五重玄义,五重玄义就是释名,就是解释这本《佛说阿弥陀经》这几个字,释名。第二就是辨体,辩通了解《弥陀经》是以什么作体。第三就是说《弥陀经》以什么作宗。第四明力用,就是说这本经它的作用是要做什么。第五了解这个教相。慢慢、慢慢我们会解释这个天台宗,每一次在讲经都会讲到五重玄义。

甲初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明力用五明教相

那么现在要讲这个。

【讲】玄义。即经中玄妙之义。乃一经之纲要。先行提挈在前。】提挈就是提起这个纲领,人家讲提纲挈领,我们若要拿一件衣服,顶部这个衣领提起来就简单解决了,衣服,袖子什么就很清楚了,先行提挈在先,提纲挈领。发挥之后,【发挥明了。至后经中余义。易于领会。天台宗解经。总以五重玄义在前。贤首宗】贤首宗就是华严宗,《华严经》的意思,这是贤首大师所作的,贤首宗【解经。】贤首宗就是华严宗的意思,在这个解经,【则用十门】华严十玄门,这个天台的五重玄义,华严的十门,【分别居先。】意思若要讲这本经,以天台宗来讲讲这本经它就讲释名,再讲这个辩体,再讲这个明宗,讲这个力用,再讲这个教相,先对这个本经大概用五个角度来解释,之后再解释这个经文,这样我们对这本经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再来讲这个经文就不会觉得很困难,不会觉得很生疏,所以我们现在分作五科,第一科就是要讲这个名,《佛说阿弥陀经》这个名,这本经的名,【此乃二宗解经之家法也。

甲初释名

【解】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讲】第一重玄义。即解释此经之名。《佛说阿弥陀经》。此题即前七种立题中。】七种的立题有单人、单法、单喻,人法、人喻、法喻、人法喻三种,全部就是合为一个,人、法、喻合为一个,就是单三释,复三释具足一释,加起来刚好三加三加一刚好七种的这个题目立题。【单人立题也。以能说所说。娑婆极乐。两土】娑婆世界的人跟极乐世界净土的人,这两土【果人为名。】果人为名就是说他们全都证到佛果,叫做果人为名,我们现在修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这两土,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已经修到最高超的佛果,最究竟的佛果,极乐世界成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是修行修到成佛,所以这两土果人为名,佛说这个佛也是释迦牟尼佛,也是人,阿弥陀佛也是人,【皆是究竟极果。大觉悟之人也。】所以这本经是能说,能说就是释迦牟尼佛能说,所说就是阿弥陀,就是所说,阿弥陀就是被释迦牟尼佛所说,所以人家说阿弥陀佛从哪里来?阿弥陀佛就是释迦佛介绍给我们的,释迦佛介绍给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这个高雄地区没有一间比较好的医院,若是生重病的人我介绍台北长庚,或是台大医院,很好,这比喻就是这样,所以说阿弥陀佛不是来这个娑婆世界,也不是来降生在印度,也不是降生在中国,全都没有,不然我们怎么认识一个阿弥陀佛呢?就是出世在印度的一个太子出家成佛,叫做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了解阿弥陀佛愿力很了不起,所以他介绍我们有一尊佛,这尊佛他在极乐世界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专门在接引念佛往生的众生,所以阿弥陀佛从哪里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向我们介绍的,观世音怎么来的?就是佛向我们介绍的,阿弥陀佛的左边,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从哪里来?就是站在右边,大势至菩萨,那么地藏王菩萨从哪里来?佛在《地藏经》里面将这个责任都交代给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是……,有的人说地藏王菩萨是韩国人,其实不是这样,是韩国人来出家,那么来到九华山示现,其实地藏王菩萨在经典早就已经讲好了,因为他这个行为看起来就像地藏王菩萨那么了不起,所以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示现的,其实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跟这个地藏王菩萨,全都在我们这个中国示现,并不是他是真正的菩萨,说那个就是菩萨,只是说因为他为了要方便度众生,所以来我们中国示现,因此这早在经典都有介绍,介绍,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要了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相同的,就是本性都是相同,本性都是相同,但是愿力不同,阿弥陀佛的愿力是在极乐世界度众生,十方一切众生若听到阿弥陀佛这句圣号,这句圣号,只要大家发愿要去极乐世界,他都要来接引,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他来五浊恶世来示现成佛,怜愍我们这些愚痴,五浊恶世的众生整天杀、盗、淫、妄,造这个恶业,怜愍,所以来这个世间示现成佛,是娑婆世界,所以你若看到《悲华经》里面有讲,我们这个世界,其他诸佛菩萨都不太敢来,那是很坏、很坏的一个世界,整天都是在战争,这《悲华经》里面讲,若要找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要找像我们这个世界这么恶的很难找得到这个世界,只有释迦佛祖敢来而已,《悲华经》这么说,他说这个五浊恶世,娑婆世界都是造恶的众生来的,还有一种是菩萨示现的,不怕辛苦要来度众生的,不怕辛苦要来度众生的,所以《悲华经》里面说,所有的包括弥勒佛来请,他不要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度众生,这个弥勒佛他要等到人八万岁的时候,人八万岁的时候这个国土,这个娑婆世界就变成清净的世界,人全都行十善,不会互相攻击、毁谤,也没有杀、盗、淫、妄这些事情,弥勒佛降世时人是八万岁,八万岁的时候所有的树木、水果都长得好好的,不用耕作大家都有得吃,因为福报够,福报够,吃一吃若要大便的时候,位下去这大地自然裂开,粪便自然埋下去又变平坦,不用厕所,这有多好你想想看!所以说只有我们释迦佛最伟大,他在人百岁的时候,恶业最重的时候,还有办法挽回的时候,他来示现,示现这个成佛,示现这个成佛,这尊佛你若错过要再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会再遇到这个弥勒佛,才会再遇到弥勒佛,但还不一定……,遇到弥勒佛必须要抓住受五戒的人,一定要有皈依,要不然遇不到,就是说这辈子若没了脱的人,在弥勒佛出世时候,要度出家、皈依、受五戒的人,其他的人可能就无缘了,而且弥勒佛若降世的时候只讲三次经而已,三次而已,三次而已就要入涅槃了,若释迦佛是讲四十九年,三百多次,所以再傻的人都要赶快求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人讲我要再等,等弥勒佛来降世,我跟随他修行,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所以《悲华经》里面讲,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人敢在这个娑婆世界示现,没有人敢在这个人岁,人的寿命一百岁的时候示现,只有释迦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这是太困难、太困难,我今天我度众生我也是有这种感觉,众生,我不会形容,不会形容,你用这个生命要给众生,众生一样要让你死,你用这个生命要给众生,众生一样要让你死,一样,你对他九十九次好,你都不能对他一次不好,你就不得了了,一次不好你就不得了了,你用这个生命,用这个智慧,用这个学问,辩才,一直要度他,他有没有想说:啊!我能够学佛这是师父引导我们的,没有,你可不要讲错一句话,或是有稍微的缺失,就把你批评得一无是处,什么难听的都讲出来,我今天有一种感触,我现在若没有讲经我都喜欢自己独处,为什么自己独处?因为我跟众生讲话我不能得到什么,你看我跟众生讲话要得到什么,你讲来我听看看,你们要给我什么,你们给我什么,为我开示吗?还是让我开悟,你要给我什么,有啦!你给我的就:师父!我儿子不读书。我太太偷跑。会(汇)钱被倒(盗)了。我要拜哪一尊比较好。讲家里烦恼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不是没有慈悲,有慈悲,但是不晓得要怎么用,到后来就说:我上课时间来上课,平常就远离众生,到后来有这种感觉,有这种感觉,你说拿念珠的人讲话比较有良心,不一定,不一定,拿念珠的讲话,最没有良心的就是拿念珠的,真的。所以说今天释迦佛祖我觉得这是很不简单,很了不起的人,这么恶的世间,佛祖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啊!知道佛祖要走到前面要讲经,要从这条路经过,他跑到山上拿一颗石头这么大颗(法师比起来很大),滚下去,要压死佛祖,他要来领导僧团,结果佛祖旁边都有金刚护法站着,站着,拿着金刚杵,那个石头滚到半中央,啪!碎开,碎开,一块小石头掉下去打到佛祖左脚的第一根指头,脚指五指最粗的那根指头,流血,流血,佛就说这个叫做出佛身血,出佛身血,用恶心来出佛身血,你想想看!佛祖在世就这样,就这样,你知道吗?人家他有办法,我们现在有黑星跟红星,看你会不会害怕,可不要得罪人,得罪人……,死在台上,我们讲得也会害怕,你知道吗?我们又没有护法,我们不像佛祖那么有修行,佛祖四周围都站着金刚护法,我们身旁站什么,没有,都没有,没看到,一个也没看到,若人家拿枪来,我要到跑到哪里,所以还是不要得罪众生比较稳,自认倒楣,我们的业障深重,五浊恶世没有人敢来示现,没有人敢来示现,怕都怕死了,所以我们现在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知道的就多少对人家讲,尤其是不要得罪女众,不要得罪女众,要赞叹,这里都是菩萨,都是女众菩萨,现在都要赞叹,因为怕到了,怕到了,所以说你看……。底下说:

【解】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我们这个地方能够说法的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乘就是藉着这个大悲愿力,这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你有办法吗?生这个五浊恶世,出世在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先觉就是(自觉),觉后觉就是(觉他),就是令众生觉悟叫做觉后觉。我们什么觉?我们是先觉还是后觉,有到后觉吗?有吗?我们不是,我们叫做不知不觉,我们连后觉也没有,后觉已经不错了,后觉还有一个觉,我们就是不知不觉。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无法不知就是(觉行),觉行,他觉悟,了解自力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就是觉行(圆满),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就是觉行圆满。底下:

【讲】此土。指吾人所住娑婆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能说教利生之主也。】能够说教利益众生的主。【乘大悲愿力。】藉着大悲心这个愿力,【生五浊恶世者。诸佛虽大悲平等。】虽然大慈悲平等心。【而我佛偏】就是比较照顾。偏【悯极苦众生。】偏偏怜悯极苦的众生,我们现在就是极苦的众生,《悲华经》讲的,三千大千世界要找这么痛苦,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找不到,很难找,其他的极乐世界全都行十善,唯有娑婆世界行十恶,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遇到利害关系,什么恩情都忘记了,什么恩情都忘记了,众生,明明犯大妄语戒,你问他:你有这么说?没有,我发誓我绝对没有这样讲,若有这样讲我被火车辗死,辗得粉身碎骨,他明明这样放风声,诽谤,诽谤得这么严重,没有,我绝对没有诽谤,众生,众生,所以我当时要初出洞门要来度众生的时候,一个老和尚告诉我:法师!你要讲经很好,但是我要交代你一句话,你一定要忍耐,你没有出来弘法没有是非,你出来弘法绝对有是非,绝对有,你可要忍耐,若忍耐得住才出来跟众生周旋,若忍耐不了你就躲到山上住茅蓬。一定的,出来绝对有是非。这句话我铭记在心,铭记在心,所以说,我们要怜悯这极苦的众生,没那么简单,要发这个大慈悲心也没那么简单,【故发愿生此娑婆。五浊恶世。示现成佛。以先觉下三句。】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即成就佛道之义。】就是我们《十四讲表》讲的自行就是自觉,化他就是度化众生,行满就是功德圆满,自行,化他,行满,【前云必要三觉圆满。方得称佛。

以先觉者。即自觉。自己先能觉悟也。觉后觉者。即觉他。觉悟其它一切众生也。】就是自己觉悟又让一切众生觉悟,【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即觉满。觉行圆满。】他的觉跟他的行全都圆满。【觉至一心本源。】就是我们的本性。【是谓大圆满觉。】圆满觉。【入佛知见。佛知真知。无所不知。佛见真见。无所不见也。】在这个《佛说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里面有讲一句话,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至证阿罗汉方可信汝意。这句话很有学问,万勿信汝意就是说千万不可相信你自己,汝意不可信,你的意不可相信,意思是说凡夫不可以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因为你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你是有欲望的人,你是一个烦恼的众生。你说:我相信我自己。你相信你自己,你马上又改变,今天讲,明天又改变,今年讲,明年又改变,一年前讲,十年后又改变,我们这个意识生灭的心是不能相信我们自己,所以要相信佛,佛知才是真知,无所不知,佛见真见,佛的知见才是真正的知见,不可以相信我们自己,我很相信我自己,五年后你就会后悔,我很相信我自己,十年后你就会改变,这是佛在《佛遗教经》里面万勿信汝意,万不可以相信你自己,你是凡夫你要怎么相信自己,你随时会改变你的看法,无所不见。

【此三句。即解佛字要义。】解佛字,解这个佛字,【佛字。乃超九界以独尊之号。】九界就是九法界。【自觉。超六凡法界众生之不觉故。】六凡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自觉,六道轮回就是不能自己觉悟,所以佛就是一个自觉的人,六凡就是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六凡,六道,轮回的凡夫叫做六凡,【觉他。超声闻缘觉二乘法界。】声闻就是修这个四谛法,苦、集、灭、道,听佛的声音修这个苦、集、灭、道四谛法,而证阿罗汉果这叫做声闻,听佛的音声而闻四谛法证悟,名叫做声闻。缘觉,修十二因缘而证悟叫做辟支佛,叫做因缘觉,叫做二乘,小乘的二乘,声闻跟缘觉,有的人讲小乘跟中乘,小乘跟中乘,他只修自己而已,所以觉他是超越声闻跟缘觉自利的小乘,二乘法界,二乘的法界,超越二乘的法界。【不能自觉觉他故。】不能自觉觉他故。【觉满。超权】教【实】教【教菩萨法界。】这声闻缘觉就是不能自觉觉他,觉满,没有办法这样,那么觉满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超越权教的菩萨跟实教的菩萨。实教的菩萨就证悟到空的道理,权教的菩萨就证悟到这个有的道理,假有的道理,就是说空不坏有,有不坏空,权实二教就是了解有跟空的这个菩萨法界,他【虽能自觉觉他。】来利益众生,但是还没有圆满,还没有到圆满,【而觉行未曾圆满。】还没有圆满,【乃至等觉菩萨。喻如十四夜月。比之十五夜。尚差一等故。】意思是说等觉的菩萨,等觉,等觉就是平等,等觉就像佛了,已经像佛但是不是佛叫做等觉,他的地位已经是快跟佛平等了,但是还差一等,所以叫做等觉,等于是佛的觉悟,佛的大觉但是还不是叫做叫做等觉,譬如十四的月亮比十五的月亮还差一等。【惟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为三觉圆。万德具。超九界以独尊。堪称世尊。】九界全都尊重这叫做世尊。

【解】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讲】悦所怀者。】什么意思呢?【乃畅悦所有怀抱。(即佛心怀抱负也。)】悦所怀,【佛惟以度生为怀。今众生成佛之机已熟。可以为说。】可以为他说法。【念佛成佛。难信之法。】我们没有看到极乐世界也没有看到阿弥陀佛,没有看到观世音,没有看到大势至,全都没有看到,但是你只要相信一心念佛就能到极乐世界,你跟谁讲,谁要相信,每个都说:那都是骗人的,佛祖都骗人的,大家都在讲:那种都是乌托邦。不是实在的,那是佛制造一个空洞的世间,要引诱众生方便度众生而已,不见得有极乐世界,讲这句话要下阿鼻地狱,所以念佛成佛,这是难信之法。【令得究竟脱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分段这是凡夫,六道凡夫的生死,变易这是菩萨的生死,要如何解释呢?分段生死就是说众生一段、一段的生死。举一个例子说人活着,这个人活三十岁就死,这一段,一个阶段,这个人活到八十岁就死,这个人就活到一个阶段,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天人他的生命虽然很长,但是也有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分段就是一段、一段,这只狗活三年,晕只狗的生命就是三年,一段、一段的生死,变易本来就不是生死,但是菩萨的心,菩萨的心还是法执,还有微细的这个法执,微细的法执他断掉一个烦恼他这个庄严心就又产生,更大的庄严,放更大的光明,实在是没有这个生死,但是方便,所以变易生死,把笔拿起来,心境的改变叫做变易,心在改变,烦恼去掉,法执慢慢地去掉,这叫做变易,实在是没有生死,只是他的心在慢慢、慢慢去掉,变化这个烦恼去掉一直到成佛,等觉菩萨,所以他这个色身就是说:咦!你看都是这样庄严身,你若去年这个惑,他的色身又更大尊了,光明就更加发出来,像初地菩萨。咦!又去掉这个法执,就变二地菩萨,色身又更大,色身一直变、一直变,当下就变,当下就变,其实实在没有生死,心境变报身就变,色身就变,所以方便说叫做变易生死,实在是没有生死,所以分段是凡夫,变易是菩萨,方便讲有变易生死,【故悦也。】就是欢喜,诸佛菩萨他会欢喜,欢喜要做什么?就是要来度众生,叫做悦所怀。【

此二节解。即解成佛说法二事。如本经后文。佛呼舍利弗而告曰:】佛就对舍利弗这么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个更高,无上,正等,正确的,没有一个跟他平等的,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一个比他更行,大彻大悟的一个圣者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成佛难)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什么难信呢?【(持名念佛)】就能往生,就能解脱,就能够成佛,【是为甚难。(此说法难)佛说此经。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也。】非常地困难,非常地困难。【

【解】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讲】阿弥陀。】阿弥陀佛【是本师所说。】我们这阿弥陀佛要念得清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像我妈妈在念的,阿弥陀陀,阿弥陀陀。我没教她这句她怎么自己编这句出来,谁知道,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陀,阿弥陀陀,《大悲咒》,说贴壁纸,很严重,看这音差多少,你回去要念《大悲咒》,念什么贴壁纸,惨了,念得还真谐音,啊!贴壁纸就好了,惨了,音要念得准,大悲咒不是贴壁纸,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陀,阿弥陀是本师所说,【彼西方极乐世界之导师。导是引导化导。弥陀过去为转轮圣王。】转轮圣王过去我们也有讲过了,转轮圣王就是军队强盛,而且美女如云,国家富庶,那么这个人才济济,国家很强盛,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很强盛国家的国王,转轮圣王简单讲就是这样。【于世自在王佛会下。闻法出家。发四十八种大愿。】发四十八大愿。这在这个《无量寿经》里面就有讲四十八大愿。【第一愿。国中无有地狱。】这国中不是小学、国中、高中那个国中,是极乐世界无地狱,极乐世界无【饿鬼。】极乐世界无【畜生。】极乐世界无恶道,啊!你想想看!无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你想想看,看有多好,看有多好,所以极乐世界就不怕鬼,它没有鬼,怎么有什么饿鬼道,没有鬼。【乃至第四十八愿。他方菩萨。闻佛名号。即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法忍就是无生的法忍,证悟到无生,无生。【总之以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依正庄严。】依报就是环境,正报就是生命跟他的寿命,身体跟他的寿命。【接引信愿念佛众生。生彼世界。永阶不退者。】永远不会退,【即永远登不退地。而直趣佛果也。】直接到佛,成佛。【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什么叫做位不退呢?【趣入圣流。】到极乐世界他就是入这个圣人里面,绝对不会再退下来凡夫,【不退坠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他到极乐世界他这个修行就不退了,不是像我们娑婆世界今天修明天没时间,就没修,今天有时间《大悲咒》一百零八遍,明天没时间剩下三遍,再后天没时间,欠佛祖,跟佛祖请假,极乐世界没有这样,只要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修行就不会退了,不用担心听经听不懂,不用担心智慧不开,也不用担心你遇到恶的因缘,我们现在这个……,你我们当师父的每天都有这种可听。师父!我很想修行,我先生阻碍、障碍我,说我若到文殊讲堂要扭断我的后脚筋,要不然就包袱整理、整理,去、去,跟着慧律法师去。师父!这业障怎么这么重,讲了就哭泣,真的,讲了就哭泣,我们要拜个佛,念个佛,所以这个男人也是很不讲道理你知道吗?我们说女人很不可理喻,有时候男人也很不可理喻,你是要太太讨客兄(红杏出墙),跳舞,胡搞乱来比较好,还是让太太拜佛,吃素食,她还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每个男人都要让太太去拜佛,谁要让太太乱来,就两种情形,我这个时候,晚上你们在看电视,我要去听经哪里不对,有时候我觉得男人也很奇怪,他太太来拜佛、仿佛这是好事他为什么不让她来,我就想不通,讨客兄(红杏出墙)不好,对不对?打麻将,……,不好,掷骰子,不好,赌博,玩大家乐,六合彩,这又不好,太太来拜佛哪里不好我想不通,后来打听出来就是他太太很美,怕他太太来出家,他没有太太,后来一问之下是这样,所以有看到很多这样的,所以她现在要修行就很困难,很困难,行不退也是非常困难,恒常度生,【不退坠二乘地。】我们若在度众生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会持续不退,能够常常度众生,而且不会再退转到声闻和缘觉。【三念不退。】啊!这更加难。【任运增进。】到极乐世界你每一念一直向佛,【证入如来地。】证到这个如来地,这经典在讲,这经典讲,说: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每一念就是清净,我们想要染污,要造业,要烦恼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这就是到极乐世界他就固定了,绝对念不退,不是像我们现在拜个佛,家里遇到谁死了就怨怎么没有保佑,哪里是真的,又没有保佑,退道心了,这念就退道心,马上就退了,我们这不同,到极乐世界不同,到极乐世界你要让他当凡夫都不可能,若到极乐世界要烦恼都不可能,我们现在就是说要动到一念清净心是很困难,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要修炼,要动到一念清净心很困难,到极乐世界刚好相反,要动到一个烦恼心都不可能,所以叫做极乐,非常地快乐,无界限地快乐,你无法形容地快乐的程度到什么程度,你无法形容,所以一定要到极乐世界,证入如来地。【凡生极乐者。皆得三不退地。】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我们经典在讲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本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地)故曰永阶不退。非独上品不退。乃至十念功成。】就是说……,意思是说不是只有上品上生不退,乃至造恶业,临命终造这个五逆十恶罪,临命终发一个愿来忏悔要再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要念佛还可以往生,你想想看!十念功成,佛的第十八大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念,临命终十念,看看,所以说【带业往生之者。亦得不退也。】所以这本经,若没有修这个《弥陀经》,没有修念佛法门是傻瓜,世间人讲的傻瓜,傻的要命。

【解】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我们中国话叫做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简单讲叫做要之,简单讲就是……,简单讲就是【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一一无量也,一一无量也。有的人他在看这个经典他不懂,他看经典,说:师父!怎么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怎样才七而已?我说:你就不了解,看这经典就是可怜,人家这七的意思,七的意思就是一个圆满,圆满的数目,比如说我们讲七星剑,一个星期有七天,做七、二七、三七、这七就是一个圆满的数目,所以在《弥陀经》里面全都讲七,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都七,七就是循环,七乘七,七七,四十九,49再乘七,再乘7,再乘7是无量的意思,无量的意思,所以你若看经典不懂的人就不了解。饭食经行(,饭食经行,还至本处),还至本处,还至本处在哪里还,就是本性的意思,回到本性的意思,供养诸佛,回来,还至本处,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没来,怎么有去呢?我们讲黄色黄光,青色青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基本色,基本的色彩,青、黄、赤、白,这是色彩的根本,若有学过美术的人就知道,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白色,跟千分之一的黄色调配色彩又不一样,极乐世界莲花不是四色而已,是无量色,无量色,怎么说无量色呢?因为他举出这四种就是基本色,基本色又加色彩,无量无边,一百分化作……,你若一百分的白色化作九十九分白一分黄,九十八分白,二分黄,九十七分白,三分黄,这色彩又不一样了,极乐世界只有四种莲花要如何说无量光无量寿呢?啊!听经听完才知道,今天得到最多,为什么呢?没有人讲这个,也没有人知道,所以因为极乐世界是事事无碍,事事无碍,它是佛的报身土,那是绝对的事事无碍的法界所造成,不是我们凡夫脑袋可以想的,说七,说七就是圆满,说七就是圆满,就是说极乐世界它是究竟圆满的,极乐世界,所以用这个数目来代替的意思,讲梵语阿弥陀,我们讲的无量寿,也叫做无量光,要之就是简单讲,就是功德也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依正无量,庄严无量,说法无量,化度无量,一一无量,全都无量,怎么说才七重而已。

【讲】梵语指印度语。劫初光音天人。下降于印度。】现在佛教在说我们人是从哪里来?人是从哪里来?那么这个世间人从这个……。人怎么来的,认为人是进化论来的,事实上达尔文他讲这个进化论,根本没有提到说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而是后来的人穿凿附会地说,人是由猴子演变而来的,以前的猴子可以变人,现在的猴子怎么不可以变人呢?对不对?所以这个穿凿附会认为人是由这个达尔文讲的进化论,人是进化来的,根本没有这个事情,你看进化论就知道,他没有这样讲,他没有这样讲,只是人的一种臆测,佛在讲人从哪里来?人从光音天来,下降在印度,刚来的时候这个色身是很轻,很轻,来到这个印度,因为吃到这个东西,【因食地肥。】就是吃到营养的东西,哇!【足不离地。】却飞不起来,吃得好吃,吃得太多,咦!足不离地,却飞不回去,飞不回去光音天,【留为人种。】这是佛经讲的,又没有人看到,也没办法去证实,到底有没有,只有经典这么说,我们照这样相信,不然人从哪里来,你知道,不然你讲给我听,你知道吗?也不知道,【光音天是梵天。】印度人讲的,我们讲的梵音、梵音,就是从这里来,梵语、梵语,就是从这里来,意思就是说光音天下来的,梵天下来的,就是印度祖先的意思,【印度人。称为梵天苗裔。】苗裔就是后代,印度人他都自认称为他是梵天的后代,梵天后代,所以在讲梵语跟巴利文,印度有两种语文,一个是巴利文,一种是梵文,梵文只在皇宫里面这些贵族才可以讲,这些贵族跟婆罗门才可以讲,若这个巴利文就是士、农、工、商这些人在讲的,所以印度有两种语言,一种是梵文,一种是巴利文,所以他们都自认为他们就是从天上来的,他们讲的声音叫做梵音,梵音,他们讲的就是很好听,就是叫做梵音,别人讲的就是土音,他们就是梵音,所以印度人自己觉得自己很骄傲,说他就是梵天的后代,【故彼土语言。称为梵语。

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但将寿命光明。二种而说。已解在前。要之弥陀功德。具有恒沙称性功德。】称性就是本性的意思,恒沙本性的功德,称性就是说全盘就是性,完全都是本性的功夫,具足有恒沙称性的功德。【智慧。已证一切种智。】已经证悟到一切的种智。【神通。具足三明六通。】三明六通是从哪里来的呢?三明六通,六通就是神足通,神足通,他这个脚能够飞天遁地,神足,神足,第二就是天眼通,眼睛可以看很远,第三就是天耳通,耳朵可以听很远的地方,第四就是宿命通,宿命通就是了解生生世世,生生世世他这个因果关系,宿命通,第五就是他心通,我们人在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他心通,第五是他心通,第六是漏尽通,漏尽就是烦恼已经除掉了,漏就是烦恼的别名,漏就是烦恼,烦恼去掉叫做漏尽,这六通,三明叫做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天眼通达三世,宿命明也是一样,漏尽明也是一样,所以三明是从六通来的,六通三明,三明六通,六通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星宿的宿,宿命通,住宿的宿,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三明六通。【道力。已得十力。】十力就是佛的十种智慧之力,在这里我们不讲,凡是《弥陀经》所开出去的种种名相,有影响到我讲经的时间我都不要讲。【四无所畏。】这简单解释一下,十力就是佛的十种智慧的力量,《十四讲表》会讲,十个智力。四无所畏呢?四种的无畏,无所畏,哪四种无所畏呢?一、正等觉无畏,正等觉,无上正等正觉叫做正等觉无畏,就是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没有人比他更行,无畏,没有人比他更厉害,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烦恼永远去掉叫做漏永尽,烦恼永远去掉,漏永尽,无畏,无所畏。第三、说障法无畏,说这个法,说障就是障碍的障,意思是说,说法去掉这个障碍一切法门都无所畏,叫做说障法无碍。第四、说出道无畏,说出道,说法要让你了生脱死,出道,出世道,出离开这个世间,出离这个烦恼,这个道叫做说出道无畏。四无所畏: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有尽无畏,第三、说障法无畏,第四、说出道无畏,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法。】十八不共法不讲,这出自《大智度论》十八不共法,这个经典,这个字典,佛学辞典都有,佛的十八不共法,简单讲就是不共声闻,不共菩萨法,只有佛有,简单讲就是这样,什么叫不共?不共声闻,不共菩萨,只有佛有,简单讲就是这样,这个十八不共法若要讲我们讲不完,这可多了,再给你二、三堂课来讲也讲不完,所以会牵连我讲经的这个时间进度,所以我不要,不要这样讲,我这个人不要复杂,不要拖延,你没听过歹戏拖棚,我们这好戏要再继续演,不可以拖戏,所以十八不共法你自己去查字典,我不讲,不讲,不共就是不共声闻,不共缘觉,简单讲就是这样。(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二)即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种法。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即唯佛独得十力,除诸惑习气;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欢戚心;得大悲,缘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十力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为: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为: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三)有余师所说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举:一切智、功德无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变化自在、记别无量、记别不虚、言无失、智慧无减、常施舍行、常观众生、不失念、无烦恼习、无有能如法出其失、无能见顶、足下柔软、得神通波罗蜜故,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为义。另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说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说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十七)<二>菩萨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宝雨经卷四。即:(一)行施不随他教。(二)持戒不随他教。(三)修忍不随他教。(四)精进不随他教。(五)静虑不随他教。(六)般若不随他教。(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出菩萨十不共之说,与宝雨经所载雷同。奋迅王问经卷下亦出菩萨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与前载相通者。(自在王菩萨经卷下、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大乘义章卷十六)p350《佛光大辞典》★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世共。欲简异一切凡圣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极地之法。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故云不共也。一身无失:佛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于身。此诸功德满足故。诸罪根本拔故。所谓一切不善。五住烦恼。及习气俱尽也。一切身业。随智慧行。故身无畏。二口无失:无失因缘类。如身无失中说也。三念无失:佛四念处心。长夜善修故。善修诸深禅定心不散乱故。善断欲爱及法爱故。于诸法中。心无著故。得第一安隐处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故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无分别无远近异想。平等普度。心无简择。如日出普照万物是为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心一切细微乱尽离。常在禅定故。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经心知而舍者。故名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佛知善法恩故。虽具众善。而常欲习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无减心无厌足故欲无减。譬如转轮王马宝。虽复一日周行四天下。遍意游不足。八精进无减:佛身心二种精进满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进无减。九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法。一切智慧相应故满。足无减故名。念无减。十慧无减: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成就圆极故。名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佛具二种解脱。故名解脱无减。何等为二。一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也。二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都尽无余也。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了了分明。故名解脱知见无减。所谓有为解脱。无为解脱。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牢固。是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先知。然后随知起一切身业。故有所现处。无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类如身业中分别。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类如身业中分别。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智慧照知过去世。尽过去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智慧照未来世。尽未来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智慧照现在世尽现在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依报正报。】又名依果,即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等是,也就是世人的生活环境。经云:“依报随著正报转。”指众生的身心,因众生的身心是依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为二报之一。【种种庄严。说法。则转一切*轮。化度。则度一切有情。故云一一无量也。

【解】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我看这没有几个听得懂,这句话听得懂的举手,你都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的举手,看得懂就奇怪了,你就可以当法师了,真的,讲这个真的很深奥,简单几个字,实在讲道理是很简单,但是因为文言文搞不懂,我们看这个解释:

【讲】金口。指佛口为金口。】佛讲的叫做金口,【以佛全体】全体就是全身,全体,佛的全身,就是【阎浮檀金之故。】阎浮檀金翻译成中文叫做紫金色,紫金色就是紫色,紫得发金,意思是说佛的全身是紫金色的,很好看,所以叫做金口。【一切佛亲口所说。通名为经。】只要佛讲的全都是经。【经字是通题。】大家都通用的。【对上】对上面,【“佛】一字,【说】一字,【阿】一字,【弥】一字,【陀】一字,【”】总共【五字】佛说阿弥陀这五个字叫做【别题。】经就是通题,所以【是通别合为一题。】别题就是佛说阿弥陀,通题就是经,叫做通别合为一题,对上就是佛说阿弥陀五个字,是通别合为一题。【教行理三。各论】教也有【通别。】行也有通别,理也有通别,什么叫做教通别呢?【今佛说阿弥陀经。经中所诠。】所诠就是所解释,经中所讲的这个【信愿持名之教。与诸经不同。为教别。同名为经。故教通。】意思是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什么叫做教的别跟通呢?教的别就是说这本经是教人如何信,如何念佛,如何发愿,跟别本经不同,这叫做别,教别,但是全都是经叫做通,这就是说教,第一个字教,再来讲行的通跟别,行是什么不同的行呢?【依教所起之行。非观想观像二种。乃是持名之行。】持名念佛,这跟别经不同,跟人家不同,【故行别。】行别就是他如何修行跟别人不同。【同归极乐。故行通。】修行是全都一样要到极乐世界的,但是持名念佛这是跟别人不同,叫做行别,行别。【依行所契之理。】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四土差别。故理别。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现在一一来解释:现在讲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唯心四土:第一、凡圣同居土,什么叫做凡圣同居土?凡夫念佛不能达到一心不乱,不能嗀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还有一些业,但是他能在临命终念十念,乃对呼吸,乃至暂时的一心不乱,咦!佛陀把化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凡夫往生,好!所以来到这个极乐世界他也是凡夫,还没有断惑,凡夫,圣人就是佛、菩萨来讲经给这些凡夫听,所以第一叫做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夫念佛他还没有断惑,还没有断惑,他来到极乐世界,只能在凡圣同居土而已,所以凡圣同居土还有九品莲花,其实不只九品,九乘九,八十一,八十一乘九,729,729乘9,一直算下去,所以凡圣同居土说九品莲花也是方便,四土里面方便有余土也有九品,实报庄严土也有九品,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就是一片的光明,没有分什么品,所以说凡圣同居土它有权实二土,权实二众,权巧住在凡圣同居土的,这是佛菩萨,是方便,方便来住在凡圣同居土,若凡夫是实实在在在凡圣同居土,见思惑不断,见思二惑不断,确确实实住在凡圣同居土,若权巧方便住在凡圣同居土是诸佛菩萨,比如说我们到极乐世界有看到阿弥陀佛,看到观世音菩萨,那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因为他方便示现给我们看,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佛方便慈悲,让我们看到比较小尊的,极乐世界分成四个地方,四个地方,它有莲花池,四土里面有莲花池,第一就是凡圣同居土,我们一般往生都到这个地方。第二、方便有余土,就是断了我执,法执还留着,所以方便,只断我执,没有断法执,还方便留着法执慢慢地断,所以来到这里他也是念佛,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明心见性的人,要不然就是断见思惑证阿罗汉的人,他发意要往生极乐世界,他没到凡圣同居土,他一下子就到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就是断见、思二惑,证到阿罗汉果,发愿要到极乐世界,他一下就入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留这个法执还没断,方便断惑,暂时住在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分作权跟实,权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萨,佛、菩萨,实实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就是这些罗汉,声闻、罗汉,方便有余土就没有凡夫,他是完全断惑,断了我执,断这个见、思二惑,他只要有办法来到这个方便有余土,那个时候就没有凡夫,但是方便有余土分作两个,权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是佛跟大菩萨,实实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二乘,二乘人,声闻跟缘觉。第三实报庄严土,这是报身,报身。第三、实报庄严土,惟有菩萨才能住在这个地方,惟有菩萨才能住在这个地方,比如说我们在这个地方,也断掉我执,也见到本性,见到法身,也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人念佛一去就到实报庄严土,他不但证到果位,又度无量的众生,所以他一去就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唯有菩萨在住,但是实报庄严土又分作大菩萨跟小菩萨,所以实报庄严土有分作权跟实的地方,权,权巧方便,住在实报庄严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萨,就是等觉菩萨,方便权巧住在实报庄严土,佛跟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实在是大菩萨,权巧方便住在实报庄严土,若实报庄严土就是这些菩萨度无量的众生才去,信、住、行、向,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到九地,九地菩萨全都是权巧,住在实报庄严土,权巧住在实报庄严土,所以实报庄严土惟有菩萨,惟有菩萨,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实报庄严土,所以佛他来到实报庄严土,这是权,权巧。第四、常寂光净土,权实刚好颠倒,常寂光净土是什么东西呢?唯佛一人,实在讲常寂光净土就是一片光明,因为它是理体,它是一个佛的法身,但是它无法形容,只有安插一个常寂光净土,我们说它是一个土,其实一无所有,里面一无所有你要讲什么,一片光明,你又没有办法讲,那只好讲常寂光净土,这是理性的东西你要怎么讲,是智慧跟理性的一个土,一个理性跟一个智慧的土,他怎么有什么身不身,怎么有什么土不土,所以它就无法形容,所以只有讲常寂光净土,所以常寂光净土也是权巧跟实,权巧我们说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菩萨,这些大菩萨,这些十地菩萨,方便权巧说他接近常寂光净土,实在在常寂光净土唯佛一人,只有佛一个人,唯佛一人,所以这四土的差别叫做理别,理别,道理差别,四土是不出唯心,所以理是通的,理也有别,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四土的差别,但是实实在在不出不唯心,所以叫做理通。诸位!这段若听得懂的人是很好、很好,真的,别处听不到,这段听得懂的人是很好、很好,若听不懂的人就……,英文叫I can not understand.没有办法去了解,确实如此,确实如此,所以我简单讲凡圣同居土,就是一般凡夫跟圣人住在一起;方便有余土就是二乘人,断我执,法执还没有断;实报庄严土这就是菩萨在住的;常寂光净土唯佛一人在住的,简单讲就是这样。【教行理三经。】三种经。【其义甚广。具如台藏所明。】天台宗里面所讲的。【五重玄义第一重。释名讲竟。】释名就是释这个题目,题目。请翻开《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甲二辨体

【解】第二。】我们第一是释题,就是按照天台宗五重玄义所讲解的一本经典,现在进入第二个,【辨体。】辨体的意思就是说了解大乘经典它是以什么为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实相,我们所讲的无相无不相。【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这个意思就是说这本《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大乘经,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来作为正体,我们现在现前,这个现前实在无法解释的名词当中在借用,现前就是当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本性不在内,本性若在内,那么他就无外了,不在外,也不可以说本性在外面,本性的外面跟我们色身哪有关系,不在中间,世间没有中间,有左边就有右边,有右边就有左边,左边跟右边才可以造成中间这种观念,若没有左右两边,两边,偏空偏有的思想,就没有中间这种东西,本性是什么呢?也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也不是有色彩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也不是青的,也不是黄的,也不是赤色,也不是白色,也不是长的、短的、四方的、圆的,也不是香味触法,全都不是,这意思是说要找都找不到,要用都在眼前,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我们的本性。

【讲】第二辨体。】我们现在看这个讲解:辨体【即辨明此经所依之体。大乘经。对小乘说。乘是车乘。】这车若比较大辆就载比较多人,叫做大乘,这个法师若发个菩提心来度比较多的众生,说这是大乘的法师,这个法师若自己跑到深山林中一直隐居,躲一辈子,他都修自己,要自己好,自己解脱,不想度众生,那么我们说这是小乘的,就像车比较小辆,我们若骑脚踏车载一个人,摩托车载两个,最多前面再载一个,三个,若开轿车,挤五、六个,若开火车,好几百个,若船就大了,船就可以容纳好几千人,所以乘就是车,车乘就是【有运载义。】运载就是说从烦恼生死这边要运过去不生不灭解脱的那边,这叫做运载。【《法华经》】里面有比喻,将这个小乘、中乘、大乘跟一乘实教的菩萨,都有一种比喻。【:有羊车。】就是小乘,【鹿车。】就是中乘,【牛车。】就是譬喻作大乘,所以这个羊车、鹿车、牛车,在《法华经》里面有这样比喻,所以这就是小乘、中乘、大乘。【以譬喻大中小三乘之法。更有大白牛车。】大白牛车的意思,这个白牛是很珍贵的,是很稀有的,又有力量,所以这大白牛车就表示说很美又很有力量,能够载很多东西,意思就是说若有人悟到本性,又具足忍辱,忍耐的力量,发一个菩提心要大大地利益众生,每一个利益众生当中都与本性相应,这叫做大白牛车,他就是悟到实,实相的这个道理,叫做大白牛车。【譬喻最上一乘佛法。】大白牛车就是最上一乘佛法,一乘的佛法就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实法,不是方便法,究竟法,不是权巧法。【羊鹿二车。指声闻缘觉。可从凡圣同居土。运载至方便有余土。】这是羊车跟鹿车是指小乘跟中乘,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夫跟圣人同时住在一起的地方,凡夫的意思就是邮、思二惑没断,我执没有破,圣人来跟他住在一起的地方,圣人是权巧方便住在凡圣同居土,所以说简单讲,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夫与圣人同时住在那个地方,但是凡夫是确确实实住在凡圣同居土,圣人是示现,示现方便住在凡圣同居土,他是为了度众生他才会住在这个地方,运载到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说暂时,有余就是说还剩法执还没有断,简单讲就是方便有余土就是断见思二惑的阿罗汉,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继续断这个我执,继续发这个菩提心,趋向大乘的一实相,趣向佛道,暂时,所以说方便有余土就是说暂时住在这个地方还留……,有余就是还剩下法执,还有剩这个法执还没有断,所以是罗汉在住的,回小向大的人,发菩提心的人,渐渐在栽培的地方,【牛车。指大乘权教菩萨。】大乘权教菩萨【可从】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前二土。运载至实报庄严土。】所谓实报庄严土意思是说因为他证悟到我们这个本性,破掉这个无明,去掉一分的无明,就得到一分的法身,所以这个实报庄严土就是说他所修的,他本性显现多少出来他就得到多少庄严的报身,所以实报庄严土简单讲就是说,他修无量的福跟智慧的色身,这叫做实报庄严土,所以实报庄严土全都必须要断这个见、思二惑,而且还要发大心来普度众生,而且还见到佛性,见到我们这个法身,意思是说大菩萨全都住在实报庄严土。【大白牛车。指一乘实教菩萨。】所谓一乘的实教菩萨就是说不是权巧,是直接趣入佛的本怀,进入我们的本性,清净的本性,不是权巧方便,全都不是,是实实在在与佛相应,所以说指一乘,一乘这个一是绝对的意思,我们佛教讲的不二门,不二就是一,但是一就是不二,但是不二就是不能讲二,也不能讲一,一,佛教讲的一,佛教讲的这个一跟世间人讲的数目的观念是不同,世间人这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个一是从零去比较,有零才有一,才有二,才有三,才有四,若佛教在讲这个一不是从比较,说从零去比较,有零就有一,就有二,不是,因为是绝对的,绝对的东西,因为它没办法讲只有用一,所以《华严经》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因为这没办法讲,所以你说一真法界是什么?就是画一个圆圈圈里面什么都没有,表示说宇宙当中去掉一切的执著,你就是一乘的实教菩萨,所以你要讲一,说这圆圈一也对,你要说无量无边也对,一切法就包括在圆圈里面,这绝对的圆圈里面就是说表示我们的本性尽虚空遍法界,没有经过任何的权巧直趣佛的本怀,这叫做一乘的实教菩萨,一乘的实教菩萨【可从前三土。运载至常寂光净土。

诸大乘经。谈理深广。故皆以一乘实相为正体。】所以说这本经就是以一乘的实相为正体。【如《妙法莲华经》。以实相为体。】所以实相是无相无不相,无相就是空一切相,无不相就是不能否认一切相,建立一切相。【《楞严经》:以如来藏为体。】这如来藏的解释就是凡夫蕴藏如来的本性,如果要直接解释,转回来解释就比较清楚,如来藏那个藏拿到前面来叫做藏如来,意思是说凡夫有蕴藏如来清净的本性,有这种体。【《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其余不必广举。】一真法界,真就是不假,与一切空性相应,与一切法相应,意思是说一真法界是空无一切相,却具足一切的庄严,所以说一真法界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是绝对的清净,进入无量无边清净的法界里面,这就是一真,一就是绝对的,真就是不假,意思就是说绝对的清净是真实的法界,这叫做《华严经》,简单讲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不是理事无碍的法界,所谓事事无碍的法界,就是说我们众生若讲到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的意识就会膨胀,就会感受到很大的体,我们若讲到微尘,我们的意识就会讲一根针,我们的头脑里面马上显现一根针很小的范围,所以说虚空也好,一根针也好,对我们脑海里面全都是不增不减,这是藉着意识来解释,所以因为我们众生有我执,他执著住了,所以他这个三度空间里面他就肯定有这个零点,zero,所以因为他有这个零点,所以产生X轴、Y轴跟Z轴的三度空间,当这个零点去掉的时候就进入不可思议的阶段,你无法用X、Y跟Z的任何一个定点,去描述这个三度空间的东西,本性就是这种东西,本性无法让你用任何的数学去描写,任何的逻辑学去推论,任何的哲学去形容,任何的语言来描写,都不可能,所以这事事无碍的法界没有经过理体的东西,每一种物质的现象就是通达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小就是大,大就是小,比如说我们这个意识,我们可以观想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这个意识却是没有膨胀也没有减少,所以说事事无碍的法界是没有经过理体,事事无碍的法界就是说,我们没有经过三度空间的我执跟法执,有这个点、线、面的东西,所以每一种颗粒微尘它就代表我们的本性,每一个本性它会显现无量无边的相,庄严相,但是每一相每一点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对众生而言,若是成佛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的当下就是一切法,所以我们若是悟到我们的本性,我们没有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名词,这个尽虚空遍法界是因为我们没有悟到本性,要让我们了解本性的伟大,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很大、很大,这是站在我们思维错误去开展本性的伟大,才讲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说本来就没有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就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本性就包括一切的法,每一个法,每一点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小能容大,大能容小,每一点就是表示我们的法界清净的心,法界清净心不离这一点,不离我们这一点,所以一点也是本性,尽虚空遍法界也是本性,所以本性与本性当然是光光相摄,互为光明,互相无碍,因此一真法界它就包括四个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理法界就是我们讲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达我们的本性去发挥,事法界,我们若讲到事相的时候,就是每一个……一切法也是我们本性的显现,现事无碍法界意思就是说讲到理当下就提到事,讲到事相就会归这个本体,这叫做理事无碍的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每一个事相当下就是本性,不用经过理体的这个桥梁来扩大这个思想,它当下这个事相就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本性就是我们的事相,所以每个事相他就能够柔软去交换一切法界的东西,因为在一点就表示一切无量的法界,无量的法界不能离开当下这一念,没什么眼神,你看看!不是要要求师父讲深奥一点,像瞌睡鸡一样,其余不必广举,【名异体一。】名不同,名不同,但是本体是相同,要说【如来藏。】也好,【一真法界。】也好,【亦实相也。】这就是我们在讲的,讲我们的本性,看你要藉着哪一本经的角度来解释都可以。

【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就是平等,在平等的旁边多写二个字:绝对平等。绝对的平等,所谓绝对的平等他是证悟到空性,就是实相。【实相之体最深。最关紧要。不得不详细讲明。静心察听。自能领会。若明实相。是为悟大乘理。】实相就是真实之相,我们所讲的平等,实相这个本体是很重要,最为要紧,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本性是什么东西,我们清净心,冷静来观察,自能领会,但是我觉得要悟到这个本性不是很简单,在座诸位!一个开悟的圣者他怎么过日子,开悟的圣者他照常吃饭,他若有业障,照常会眼睛痛,会腹泻,但是他的心非常、非常地平静,他没有恨,没有一切嗔恨心,虽然他对一切众生态度不同,但是他绝对去体会平等的东西,他不曾动一个念头去害人,不曾动这个念头去恨人,开悟的人他二十四小时就是享受他的生命,从他的本性散发出这个无诤的念头,散发出这个慈悲的念头,散发出这个不怕死的念头,他对生死非常地达观,生死当下一念,证悟本性的人他不怕死,因为他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是凡夫之相,生就是不生,死也不死,这是圣人的阶段,所以我们若要修持《六祖坛经》非常重要,我们要能体会这个本性,但是本性又不是用体会的,本性要去悟,简单讲若要领悟本性必须要去回光返照,要慢慢慢慢,一天一天去去掉这个烦恼,事实上本性不是说一天一天去去掉这个烦恼,他就能达到开悟的境界,绝对没有办法,我们说去掉这个习性,这是凡夫小乘,用到唯识学在讲的,还是渐教小根器,若真的说我们的本性没有渐渐去掉这个习气,渐渐去掉这个习气,一悟,就到如来地,所以我们这个天台宗的思想,说: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这是很大的问题,过去很多人研究这个天台宗,但是天台宗成就的人却非常有限,非常有限,为什么呢?他不是和禅宗……,这个天台宗的意思修这个三止三观,空、假、中,从这个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却是在禅宗的顿悟的这个佛法当中,这样讲是不对,无明不能分分破,无明分分破,那是枝末无明,若根本无明一断,就像头被砍下来,人的生命阐失去,意思是说无明被斩断的时候当下见到本性,这个无明不能一样一样破掉,无明当下若破掉,能够一样一样去掉,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若根本无明一破下去,马上见到本性,人马上成佛,一悟即入如来地,所以天台宗的思想有很多地方须要再研究,须要再参考,当然它有了不起的地方,实实在在来讲,禅宗才是最接近我们佛性的东西,所以禅宗在讲这个无明不能一品一品来破,既然无明能一品一品来破,这样就形成对立,变成我们这个本性能够一样一样,慢慢慢慢来见,慢慢慢慢来见,这个不对,你永远见不到本性,本性最强烈的东西就是我们这微细的根本无明,这个根本无明斩下去就像我们头颅砍下去一样,头砍下去人一定要死,无明斩下去一定要破,马上见到本性,人头颅砍下去一定要死,绝对没有救,无明砍下去,根本无明砍下去,断,他马上见到酌情,一悟,马上入如来地,所以在这个天台宗讲是讲无明会分分破,在禅宗讲这是不对的,没有人这样破法,这样要破到何时,无明切成四十二分,你要破到何时才能见到我们的本性,意思是说污染的东西可以一分、一分破,若这样我们的本性就变成不是绝对的东西,所以天台宗,人家讲的这个思想有问题,思想有问题,他的看法一些禅宗不能苟同,所以禅宗的人不修天台宗,修天台宗,今天跟修禅宗你能看,修禅宗的人成就的会很多,成就的人很多,修天台宗成就的人也有,智者大师、慧思禅师也有,这我们也不能否认的,因为天台宗的思想跟禅宗的思想完全不同,天台宗的思想承认无明能够分分破,禅宗来讲这样解释根本就不对,无明这是根本的东西它不能一分、一分来破,一分、一分来破是对立性的东西,这样不能见到本性,见到本性当下斩下去,根本无明去掉就见到本性,不能慢慢来破,所以若明实相,是为悟大乘理,大乘的道理。

【先讲无相之实相。无相者。离虚妄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诸法)相。皆是虚妄。】所谓虚妄就是这个相【(有生有灭故属虚妄)】的东西。【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如来就是本性,不是释迦牟尼佛,你若看到种种的相,非相,离开这个相,简单讲非相就是无所著,不要执著这个相,若见诸相,不执著这个相,非相不是否认的意思,是离相,若见诸相而能够离这个相的执著,即见到本性,就看到我们的本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非相即离相。意谓若见所有虚妄诸相。能离虚妄之相。即见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即是法身如来。】真实之相就是法身如来。【故曰即见如来。此即无相】无相就是【(无虚妄相故真实)之实相也。】再来讲:

【次讲无不相之实相。无不相者。】意思是说【不是没有真实相也。】意思是每一法都是真实之相。虽然它是虚妄之相,但是当下每一个相就是实相,【诸法虽妄。妄中有真。】虚妄当中有真,【诸法生灭。生灭之中。有个不生灭性。】这句话你一定要注意听,这句话你一定要注意听,生灭法中有一个不生不灭性,这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包括出家、在家,没有一个搞清楚的,全都解释错误,它意思是说这个生灭法当中,我们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不对的,不是这个意思,你要搞清楚,意思是说生灭法当中你若悟到生灭就是假的东西,这才是不生不灭的本性,你不要当作生灭法当中又另外有一个地方,能够找到不生不灭的本性,严重的错误,意思是离开这个生灭法当中又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那本性是什么东西,本性是什么东西,本性就变成二元论,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的东西,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这种根本就不是叫做本性,所以我们从经典看,噢!看到生灭法当中有一个不生灭性,一直认为我们这个色身当中有一个本性,色身当中有一个本性,不是这个意思,色身里面不是一个本性,外面也有本性,你若说本性只在我们色身里,那什么叫做尽虚空遍法界,不是这意思,意思是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当下你若悟到,离开一切的执著,放下,无我法,离执,那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那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意思就是不能离开生灭法去悟到本性,悟到本性不能离开生灭法,慢慢地去体会,说体会也悟不出来,多少听一些,结一个善缘,死了之后也要修,到极乐世界……,听不懂,到极乐世界也要修这个本性,所以我告诉诸位,悟到本性的人他早课、晚课,他有念佛跟没有念佛全都一样,为什么?他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心中,即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叫他念什么呢?他不知道要念什么,你叫他要念什么呢?佛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你叫他念什么,佛号从自性中一直流露出来,他当下就是佛,你要叫他念什么,他无佛可念,所念都是自性佛,自性佛不离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生灭之中有一个不生不灭,所以这句话是一百个里面九十九个都搞错了。你要记住!如果你认为生灭法里面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那就是自性见,这是中观里面讲的落入自性见,告诉你生灭的里面不能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你要搞清楚,而生灭的当下你若悟到这个生灭是不可得的东西,那一念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东西不是离开生灭另外的东西,听得懂吗?听得懂吗?没有关系,慢慢来,讲堂是永久的,今天听不懂,明天再来,没有关系,慢慢地来,慢慢地来,所以我告诉你,我告诉你要栽培一个法师不是三天、二天,要上台也不是没有真功夫就能上台,不是这样,讲浅是为了度众生,是为了方便,有的人听到录音带,说:慧律法师没什么好听,每次讲的都是笑话而已。我听到:可怜!这不是这样讲法。一个法师当然他了解众生的根机,就像佛陀他要度众生他知道根机未到,所以今天讲堂有人要求师父,说:法师!你怎么不讲《楞严经》。这本你都看不懂,《楞严经》你有办法?这本我讲这样你都搞得一头雾水,《楞严经》你真的有办法?还很早,你们才出生的小孩还不会走路,我才用奶给你们喝,用奶给你们喝,你们还不会走,还很早、很早,离这个开悟见性,离这个修行还十万八千里,还早得很,所以生灭之中有一个不生灭性,这句话你不要搞错,这句话不能搞错,我再讲一遍:不是生灭的本身当中能够出现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当下你悟到生灭法的当下是虚妄的,而放下无所著,那一念就是清净的本性,要记住!【凡虚妄生灭者。皆差别相。真实不生灭者。乃平等相。此即无不相之实相也。】无不相的实相。

【如上所讲二种实相。今以譬喻明之。经云: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再有智慧的人也要藉着譬喻他才会开悟。【譬喻者。以易知之事相。】用简单了解的事相,【譬喻难知之理性。令难知者。亦成易知也。】我们现在【且试举金与金器。】金子所打的金器,比喻这个花瓶、手环、脚环、玉环、鼻环,印度有钻这个鼻洞,印度,过去有人穿这个鼻洞,叫做鼻环,你不要笑,真的有,近代都是戴耳环,每一样都是金子所制的,但是金子可以作出很多金器,所以说金就是我们的本体,金器就是我们这个外相,【譬喻无相之实相。及无不相之实相。】底下,什么叫做无相的实相,什么是叫做无不相的实相,我们常常讲的实相无相无不相,现在在比喻,无相的实相跟无不相的实相,【世间所有一切诸相。种种不同。如金器各有相状不同。有生有灭。一一金器。皆可改造。所有诸相。皆虚妄不实之相。无相之实相。无字。当作离字解。】离,离开这个相,意思就是说【若离却金器。】金子打造成的,比如说【瓶、环、】手在戴的,老人死了埋下去……,老人若死了之后手都戴这个手环,顺便埋下去,再被劫棺,环,环,【钗、】把笔拿起来,在头叫做钗,底下是【钏。】在手叫做钏,都是金子打造的,这个钗……,我们金子……,女人都有一支,头发卷一卷插下去,插下去,钗,在头上的金器叫做钗,要不然插起来之后在前面晃来晃去的,你若看歌仔戏那个最多,我常常想:怎么要挂那个谁知道,感觉很麻烦,梳那一颗馒头发髺那么大颗,那也是负担很重,负担很重,古时候的人很保守,穿那个衣服很大件,顶着那个馒头发髻,整个头发留那么长,那个若要洗头不知要怎么洗谁知道,所以以前的老人,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老人头发放下来时到地上,若要洗头的时候,噢!就得放下来,提着,提着洗,提着洗,现代的人若留成这样很麻烦,很麻烦,所以古时候的人比较不开放,因此这个头发插得枝花乱颤,若现代的头发插那些不能看,插那个像什么,除了演歌仔戏以外,不然哪有人在插那个,多辛苦的,多辛苦的,所以这个钗就是插在头上的金器,钏就是挂在手上的手环叫做钏,钏【虚妄之相。】意思就是说若离开这个瓶、环、钗、钏,这个虚妄之相,【即见金之实相。】就能够看到金的实相,意思是说一个手环也是金子打造的,你不要看那个手环它本性就是金,本体就是金,意思就是这样,你若离开这个种种的瓶、环、钗、钏,你就了解这就是金子的本性,它本来就是金子。【法中。若离却世间。诸法虚妄之相。即见真如实相。故曰无相实相。】简而言之,这金子若打造种种的东西,种种的东西当下就是金子,无论你如何变化就是金子,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无论你如何变化它的本质就是金子,简单讲你今天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你若放下,那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因为这都是我们的本性迷却所造出来的世间,有经过业力、我执、法执,所以经过业力显现的世间,当下你放得下,这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虽然说有千差万别种种的相而言,我们放下,这当下就是无相的实相,你就看到真实之相,看到真实之相。

○又。一切金器虽然千差万别。于差别异相中。不是没有平等之一相。】意思是说虽然有千差万别,【瓶。】也好,【环。】也好,【钗。】也好,【钏。】也好,一个金再一个川念作chuàn,四声钏,一个金再一个叉念作chāi,一声钗,【差别相也。】瓶、环、钗、钏,差别相,【真金。平等相也。真金是一。】真金是一,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就是一。【能成无量器。】我们的本性会显现无量的法出来,无量的世界,若佛陀他就显现出无量的清净的报身的世界,若凡夫就显现出无量苦恼的业报的世界,所以佛菩萨是智慧身,是愿力所产生清净的身,众生是业力,作恶多端痛苦的这个色身,不同,真金是一,能成无量的器。【无量器。不出一金。即依金作器。器器皆金。诸器差别相上。】差别的当中。【不是没有金之平等相。法中。即世间诸法差别。虚妄相上。不是没有真如平等真实之相。故曰无不相实相。是实相。为诸法所依之体。亦为诸大乘经正体。】在此,在座诸位!先不要看这本书,先不要看这本书,你听师父讲,我将这个观念对你讲清楚,其实这是很简单,你不要恐惧,不要惶恐,这是很简单的东西,你不要被文字绕得团团转,一头雾水,看不懂,我跟你讲一个很简单,我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这也是金子作的,这麦克风,也是金子作的,这花也是金子作的,这也是金子作的,那我请问你,你要说金子是一还是二,我们在讲无相就是说我们不可以有杯子的相,把它破掉,当下就是金,无相,这虚妄的,杯子,这是金,麦克风也是金,这花也是金子作的,这书架也是金子作的,这桌子也是金子作的,这全都是金,但是这个相不同,这个跟这个,桌子不同,这个跟这个,麦克风不同,举例来说,这都是金子作的,但是相都不同,相都不同,但是都是金子作的,简单讲金子就是它的本质,金子就是它的本质,虽然相不同,但是本体相同,虽然本体相同,但是每一个相又不同,简单讲就是说我们这个本性是相同,因为每一个人的业力不同,所以显现出来的世间也不同,每一个人生活有每一个人的世间,人生活在人的世间,鬼生活在鬼的世间,因为他业力不同,他这个业力不同,可是对人而言,虽然是共业,共业里面还有别业,每一个人大家都是有一个健全的色身,有一个头脑的思想,但是他活得很烦恼,他活得很解脱,又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的心量不同,智慧不同,两个,虽然是人的色身相同,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他整天活得很痛苦,这个整天活得这么自在、解脱,为什么?心不同,心不同,所以说本性全都是相同,诸佛菩萨藉着他的愿力,他的智慧所造成他的庄严的报身,众生藉着他的业力,他的恶业来造成痛苦、束缚、烦恼的色身,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不净,分别、嫉妒、攻击、诽谤、杀人放火、强奸、绑票、分尸,佛祖所看的,因为他无量劫所修的就是放下,无烦恼法,所以佛祖他到一个世界他完全没有这个烦恼,我们今天若是修心,与极乐世界相同的人,临命终你念十声佛你绝对往生,绝对往生,因为我每一个念头就是在极乐世界的人,我跟世间不计较,我也不责备这个世间人,我也不要跟他道长论短,我放下一切的金钱,一切,心二十四个小时都清净,晕样就接近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在修行的人修错了,都是以为我今天持咒多少,都以为我今天佛号念多少,这样就接近极乐世界,这不是这样意思,要接近极乐世界必须要心清净,心清净,发菩提心不与众生计较,我们就真正接近极乐世界,所以有很多人他误解这个净土法门,认为我一心念佛就好,做坏事,还是说烦恼存在,我就有希望往生极乐世界,我告诉你,这不对,若要往生极乐世界很简单,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这才能够相应,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我们常常在说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佛土这是怎么来的,这是我们造十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我问你,为什么过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代表什么?十万亿就是代表十恶,你若造杀、盗、淫、妄这种种业,你就是离开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土,你若没造这十恶业当下你就是接近极乐世界,没有一个真正……,就事相来讲他有真正离开十万亿佛土,就本体来讲当下一念就是,去掉一切恶业,一切恶业当下清净,清净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说学佛必须要听经,听经我们才有智慧,听经才有智慧,不要常常说:我一句佛号念到死。经典都不听,你没有那个功夫,经典都不听,这样释迦牟尼佛讲四十九年岂不是讲假的,四十九年,你若说一句佛号念到死,都不听经,都不闻法,释迦牟尼佛不就是白痴,他教人家听经四十九年他要讲什么?他何必那么辛苦做啥?他就教你念阿弥陀佛就好了,他何必讲四十九年做啥,法就是智慧,我们今天修,我们到极乐世界照样要修,一样,你今天在研读班好好地研究,你今天在文殊讲堂好好研究,你在极乐世界照样用得到,照样用得到,你若听阿弥陀佛讲过,我们在文殊讲堂听慧律法师讲过了,真的(众鼓掌),所以这佛道你生生世世都要读到,你绝对跑不掉,你即使到极乐世界也是研究这些,一样,一样。佛讲的跟我讲的不能不同,我讲的要依照佛讲的,佛讲的,我讲的不能离开佛,佛讲的也不离开我讲的,为什么?这个讲的……,因为我根据佛祖、祖师讲的,所以祖师讲的根据佛,佛他要度众生,他讲的也不能离开他讲的,所以都要相同,全都要相同。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者。此正指现前念佛之一念心性。心有灵知之用。】灵知的作用,【性乃不变之体。】性是不改变的这个本体,这个【用】就是我们这个作用,【不离体。故合称心性。下不在内外中间。过现未来等。是教人必须深研痛拶。】zǎn三声拶,拶就是逼的意思,就是教人要好好地去深入体会,要逼自己,好好地去悟的意思,其实这很简单,并不困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本性若是在内,这样外就没有,本性若在外,这样内就没有,本性若在中间,这样内外又没有,你要说内、外、中间都有也对,你要说有,却都找不到,你要说全都没有,是清清楚楚在作用,你要说全都有,要找是什么都没有,你要说没有,又每样都有,本性就是这样清清楚楚,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等,没有在内、外、中间,也没有在过去,没有在现在,没有在未来,因为过去、现在、未来这都是我们意识的观念,所产生的一种时间的推论才有过去、现在跟未来,当下这一念悟到本性的时候就不生不灭,若不生不灭的东西,生灭归生灭,它一点也没有作用,是教人必须要深研痛拶,逼迫自己要悟出一番的消息。【自有一番消息。】要好好在本性的地方,必须要好好地研究。【不可徒落语言。】不可以说只在语言上打转。【作道理领过。】只作这个道理,作这个道理领过,意思是说我们所说的学佛,学佛,学佛是说学佛的行为,不是佛学,佛学是说我来研究看看,做一个学者,若学佛就是深入佛的本性去悟,这才是真正在学佛,【今当以二义释之。】二种意义来解释,【一本空义。】第二叫做常住义,本空义【即无相之实相。以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空寂。】你曾听过:庸人自扰之。庸人自扰之就是说愚痴的人他自己困扰自己的本性,因为他所发出来的就是意识,本性被迷了,起心动念就是我们这个意识,意识就含有我法二执,我法二执他就烦恼,他就不满、痛苦,他就要残害众生,逼害众生,其实众生被他害不到,都是害到自己,别人还没死,他就痛苦不已,要害人,自己寝食难安,痛苦,所以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没有这些无谓的东西,确实就是没有,众生他就因为幻化这个无明出来,无明里面具足贪、嗔、痴,本性本来清净,一念不觉有这个无明,无明有这冲动性的追求,所以藉着外境来产生内在的翻搅,其实都是我们内在的翻搅,所以我们人这个心若有这个“著”字,他就无法入佛道。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电影有在演,这个公主爱上一个王子,这个公主的生活都吃很好、穿很好,但是她却单恋,她爱上这个王子,那么整天没有人打她,也没有人骂她,但是她心情都不好,不舒服,她就一定要去见他一面,没见一面就快死了,所以她就空寂不了,她这个寂静处,心就被困扰,所以简单讲就是说不必讲境界有现前没现前,只要我们的内心没有充满了智慧跟观照,这冷静的心马上会被动摇,马上会被动摇,所以我们的本性若要显现出来,外境好观照,观照这个外境的空比较好观照,要观照这个内心的烦恼跟种种意识的冲动,那就非常难,非常、非常难,要观照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要让他破除这个执著,这没那么简单,因为这是内在的东西,所以我们若以现前一念的心性本来是很寂静的,清清净净,没有烦恼,没有苦恼,没有吵吵闹闹的,【故不在内外中间三处。】不在内、外、中间三处,所以我们今天在用的心都是什么?都是虚妄心。【如二祖神光。断臂求法。】二祖神光他来到这个【求初祖达磨。】说:我的心很乱,【为他安心。初祖伸手云】他就这样对他说,说【:将心来与汝安。】你将心拿出来,我来安你这个心。【二祖即时回光返照曰:觅心了不可得。】我要找这个心根本就找不到。【初祖云:与汝安心竟。】我们没有心就没有这个烦恼,心既然找不到,我就把你的心安好了。【不可得。即本空义也。】本来就是空的东西,无相的实相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本性,所以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具足清净寂静没烦恼的东西,但我们却不了解这个本性,因此我们在内也找,外也找,中间也找,全都找不到,找来找去,咦!你没有找,放下,那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

【二常住义。】常住义【即无不相之实相。以现前一念心性。常住本然。】永远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常常在问:请问师父!开悟的人心境是什么?就是二十四小时都是那么地安详,清清楚楚,他若有一些动作语言,但是这是他的习惯性,他还是真的那么安详,他也不会烦恼,也没有恨,虽然他有一些习惯性,但是所有的习惯性,他慢慢藉着本性长养圣胎的过程当中他就会去掉,所以这个常住本然,本来就是这样,永远就是这样。【不属过现未来三际。此之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不生不灭。故三际悉皆不属。此常住义也。《无生论》云:法界圆融体(实相也)。】法界这个圆融这个体就是实相。【作我一念心。】就是来当作我这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即法界。】你若了解这个持名念佛就是悟到实相,这句话再解释一下:《无生论》这么说,法界这个圆融的体,这个体在哪里呢?作我一念心,我们当下这一念就是法界圆融的体,我今念佛心,全体就是法界,我现在念佛这个心因为是无念而所念,念而无念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现在念佛这个心全体就是我们这个法界,当下即是。【达此者。】所以我们这个【由持名念佛。】慢慢也会被我们【而悟实相也。

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者。离一切虚妄相也。】不是青也不是黄的,也不是赤色的,也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也不是四方的,也不是圆的,不是香,也没有味道,也不能用手去触摸,也不能用意识去感受的法,非法,不是走私这个非法,不是这个意思,非法就是不是第六意识落谢的影像,这叫做非法。离一切虚妄相也,离开一切虚妄的这个相。【如《楞严经》:空如来藏。空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空掉一切虚妄污染之法。【古人悟道云: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此中即香味触法。而非香味触法。且道是甚幺。试参看。】意思就是说古时候的人在说,我们常常在说,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里面是色声香味触法,也不是色声香味触法,那么我请问诸位,我们先头还没有修行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说我们世间人所看到的,看到山它就是山,看到水它就是水,意思就是说众生对这个山跟水就产生名相,肯定外相的一种看法,修行,修行,他知道因缘所合法,缘起性空法,他就会观照,这个山不过是树木、大颗石头跟一些土所产生的,所堆积而成的,这山是假的,这个水若分析起来,水也不是真实的东西,他慢慢悟,所以他就会说,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意思就是说山跟水就是没有实在的体,若悟到更深入的,他就会说: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这句话他是悟到实相,虽然说山是因缘所合,水是因缘所合,但是当下它就是本性所显现出来的东西,我不能说它是假的,也不能说它是真的,说真的它是缘起性空,说是假的又实实在在存在在那个地方,咦!悟到实相的本性就是在这个心中,所以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这溪水在流、在流、在流……,它就在说法,在说什么法呢?说这个无相法,溪水在流就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就像溪水一直流,我们这个生命就是无常,像溪水一直流,有一天会流掉,所以溪声尽是广长舌,溪水的声音就是在对我们说法,广长知相就是在对我们说法,山色无非清净身,山的当下就是我们清净的法身,悟到山河大地就是我们清净的本性所显现出来的东西,所以说见山即是山,见水就是水,跟凡夫讲的一样,凡夫在讲他也讲: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的人在讲也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因为那个……,这两句话虽然相同,但是心境完全不同,心境完全不同,好!所以叫人去参,这里面的香味触法要去参。(青原惟信禅师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五灯会元》卷第十七)(临安府上竺圆智证悟法师。台州林氏子。依白莲仙法师。问具变之道。莲指行灯曰。如此灯者。离性绝非。本自空寂。理则具矣。六凡四圣所见不同。变则在焉。师不契。后因扫地诵法华经。至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始谕旨告莲。莲然之。师领徒以来。常患本宗学者。胶于笔录。至以天台之传为文字之学。南宗鄙之。乃谒护国此庵元禅师。夜语次。师举东坡宿东林偈。(坡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见路径。何言到耶。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曰。是门外汉耳。曰和尚不吝。可为说破。庵曰。却祇从这里。猛着精彩觑捕看。若觑捕得他破。则亦知本命元辰落着处。师通夕不寐。及晓钟鸣。去其秘蓄。以前偈别曰。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这汉思量了。一夜却寱语。东坡门外汉。这汉未及门)持以告此庵。庵曰。向汝道是门外汉。(且道是赏伊罚伊。莫错好)师礼谢 俄有化马祖殿瓦者。求语发扬。师书曰。寄语江西老古锥。从教日炙与风吹。不是儿孙无料理。要见冰消瓦解时。此庵见之笑曰。须是这阇黎始得。《指月录卷之七•卍新纂续藏经第 83 册 No. 1578 指月录》★苏东坡住在庐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气势博大,确是惊人。一天,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庵元不以为然,批评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那里说到了目的地呢?”证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庵元:“是门外汉而已。”证悟:“和尚慈悲,可为指破?”庵元:“且从这里用心参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证悟听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忽闻钟声,恍然一悟,去其疑云,说道:“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说:“向你说是门外汉嘛!” 《禅话禅画》星云法师著)

【解】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哇!觅之了不可得,我们若要找、找……,什么都没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不可言无,又不可以说它是无,因为它清清楚楚在作用,这具就是理具,就理体而言它有具足,就事造,这个造就是事,就事相来讲,造作来讲,它也是有百界千如,就理具来讲,本体具足百界千, 如,后面会解释到,而不可言其有,不可以说它是有。

【讲】此即不落空有二边。全归中道。】不偏空的思想,不偏有的思想,全都归这个中道。【承上不在】不在哪里,不在哪里,刚才前面有讲不在【三处。】不在三个地方,【不属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故曰觅之了不可得。《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也。又古德云:内外追寻一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内外追寻一总无,我们要观照里面,怎么找都找不到,要由外追求本性,怎么追还是追不到,一总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叫做一总无,境上施为,遇到境界的时候所产生的力量,浑大有,浑大有就是全部都运用得出来,浑就是全部用得出来,整体都用得清清楚楚,浑大有,简单讲,本性你要找你怎么找都找不到,但是又清清楚楚具足智慧在你的日常生活,你要二十四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故曰:不可言其无。】不可以说它没有。【此不落空边也。】空边。

【具造百界千如者。具是理具。】就是我们的本性,【(理中本具)】但是第一件事情都有事理圆融,【造是事造。】事造就是【(事上造作)理即心性不变之体。事即心性随缘之用。】我们这个理就是这个本性不变的体,我们这个本性永久不变,永远就是这样,若就事相来讲这个本性随缘,它有作用,简单讲:【谓吾人一念心性理中。本具百界千如。】百界千如,它譬如说,【喻如海水本具百浪千波也。若约随缘之用。】随缘之用,【事上则造作百界千如。喻如水随风缘。而起百浪千波也。】种种的波浪,譬如说如水随风这个缘,而起这个百浪千波。

【喻中虽明。法中未了。】什么意思呢?海水本来同一体,风若吹下去,风就是我们的无明,就翻腾起伏,简单讲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清清净净,若被欲望……,这个本性起了无明之后,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就产生六道轮回,简单讲就是这样,比喻当中难明,法中未了,对这个法并没有深入了解。【何谓百界千如。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我们人一念具足十法界,哪十法界呢?【四种圣人法界:】什么叫做四种圣人的法界?【一佛法界。】所谓佛法界就是究竟的解脱,究竟的觉悟就是佛。【二菩萨法界。】诸大菩萨,法身的菩萨。【三缘觉法界。】修十二因缘。【四声闻法界。】四圣就是圣人,不会再来六道轮回,不会再退堕为凡夫,所以叫做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更有六种】所谓六种法界,【凡夫法界。天法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人法界。(四大部洲之人类)阿修罗法界。(阿修罗译非天。与人类隔绝,所以不见。住于须弥山,及大海底,有四种阿修罗)地狱法界。】天法界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人法界就是“四大部洲之人类”。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这个洲就是星球的意思,四个星球。阿修罗法界,阿修罗翻译成中文就是有天之福,但是没有天之德,阿修罗翻译成中文叫做无端,就是心不端正,意思就是说上辈子他也有布施给三宝,但是也诽谤三宝,这就变成跑去阿修罗,脾气又坏,他布施三宝是很有福报,但是在三宝当中又好讲是非,脾气又坏,他虽然有福报,但是他会跑到阿修罗界,他有天的福报,但是没有天的德行,因为他造业,心中忿怒,无端就是端正的端,他不端正叫做阿修罗,所以“阿修罗译非天。与人类隔绝,所以不见。住于须弥山,及大海底,有四种阿修罗。”所以底下说还有一个“地狱法界”,四种的阿修罗,不是阿罗汉,阿修罗,底下说地狱的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这样刚好六凡,算六道轮回,加上四圣法界,【合为十法界。每界各具十界。】每一个界,比如说我们人,我们人若在人间修行开悟,大慈大悲度众生,啊!那个活佛,那个活佛,我们人若是在人间发一个心来修行,精进修行,又肯布施、持戒、精进、禅定、般若,他说:这个是人中的菩萨。这个人修行跑到深山林中自利,这种人是人中的阿罗汉,我们人修这个十善,他没有听到佛法,但是他修这个十善,(就是这个人是天人。……)所以这四圣法界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法界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十法界,所以十界,我们人若修十善这就是天法界,这个人法界,我们人守五戒,这就是我们人,这个人很会发脾气,这就是我们人里面的阿修罗,这个人杀生、偷盗、邪淫、诽谤三宝,五逆十恶罪全都做,这地狱的众生,地狱法界,这个人这辈子很窄,饿鬼,饿鬼,饿又冷,又没有人要给他吃,穿、住都没有,饿鬼的法界,再来畜生的法界,听别人讲:畜生不如,畜生的法界,人的地狱,造五逆十恶罪,人的这个饿鬼,又饿又冷又没有钱,畜生的法界就是我们人造这个恶业太重,人家说心不好,畜生不如,合起来是十法界,里面叫做十法界,意思是说我们人本身当下有具足十法界,若是佛,佛是示现,佛若要度菩萨就示现菩萨法界,佛若要度缘觉就示现这个缘觉,所以佛若下面的九界都叫做示现,到地狱度众生,地藏王菩萨那也算示现,算示现,算示现,所以佛法界里面也有十法界,菩萨法界里面也有十法界,缘觉法界里面也有十法界,声闻里面也有十法界,天里面也有十法界,人里面也有十法界,阿修罗也有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全都有十法界,这样十乘以十刚好多少?一百,【则成百界。】百界。

○【千如者。一界有十如是。】十如是。【《法华经》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几句话在解释什么呢?千如,一界里面有十如,一界里面有什么十如呢?《法华经》里面说我们人出世做人,我们人就是这种相,如是相,我们人就是这种性,人就有这个人性,人就有这个体,这个体分这个假体,还有真体的本性,这个力,我们人就是有这个作用,我们人就是有这个造作,我们人就造这种因,我们人就是遇到这种缘,我们人就有是这种果报,果跟报分开,人就是本末究竟,本末就是如此,本来如此,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本末究竟就是彻彻底底的包括了相、性、体、力、作、如是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简单讲就是这样,没什么好讲的,得如是,造如是因得什么果,我们人就是具足这样,看到一只猪,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就是猪,简单讲就是这样,所以讲【百界各具十如。】十个如,佛,佛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佛界也有,菩萨界也有,菩萨法界也有,缘觉法界也有,声闻法界也有,十法界统统有,所以百界里面又有一个十如,所以一百乘以十【是则成】多少?千,【千如。】千如。底下【复有假名一千。】假名一千就是假的,假的名一千,因为每一个要安上一个假的名,就一千。【正报一千。】正报是什么?身寿,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生命,正报,【依报】就是我们的环境,环境又【一千。】正报有一千,依报也有一千,所以假名正报、依报,这样【共有三千。】刚好三千。底下【复有理具三千。】就是我们的本性就这个道理来讲,它有这个三千:假名三千,正报一千,依报一千,加起来三千,加起来三千,【事造三千。】理具就是无形的东西,事造就是有形的东西,三千,【古人云。理具事造。】理具还有事造,理具三千,事造也是三千,所以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各三千的意思,各三千的意思。【同居一念也。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种种差别。惟一真如。】同居一念是什么意思?同居一念就是说同时就是一个念头,讲来讲去不离一个念头,一念三千,百界千如,这个天台宗的思想,一念三千,动一个念头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一念三千,这是天台宗常常在讲的,同居一念也,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种种差别,惟一真如。【各无自体可得。】全都没有真实的体可以得。【故不可言其有也。】也不可以说它没有,全都无体可得,但是又不可以说它无,说它没有又不可以,又有事造,还有,所以说都是一念,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种种差别,就是一个真如,不可以说它有,但是从真如所幻化出来各无自体可得,也不可以说它有。【此不落有边也。】前面讲不落空,现在是不落有,佛教就是讲中道,佛法是讲中道,不落空,不落有,就是中道,中道本来就是没有,你不讲空,你不讲有,本来就是没有中,本来就是没有中。

【解】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上二句是说本性离开虚妄的相,下三句是说相不离本性。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这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是离开虚妄的,缘虑这就是第六意识,分别也是第六意识的作用,语言文字是因为我们人的思想是无形的东西,而必须要描写我们内心的东西所创造出来的语言跟文字,这都是一种假相的东西,假相的东西当然不是实在,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意思是说缘虑这个分别,语言文字虽然是假的虚妄,但是不能离开我们这个本性,不能离开本性,它别有自性,不能离开,也就是相不离我们的本性。

【讲】上二句言性离妄相。下三句言相不离性。缘虑分别者。是心缘念虑第六意识能分别心也。】就是说会攀缘又有思想的那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又此心能攀缘尘境。】尘就是肮脏污染的东西。【思虑分别也。】我们有思想,我们有分别。【此心有明了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有清清楚楚明了的意识。【独头意识。】独头就是单独起来,没有经过境界的引诱自然产生的一种意识,明了意识跟独头意识,独头意识,【二种差别。明了意识。】是什么呢?【同前五识。】比如说眼、耳、鼻、舌、身,【俱时而起。】俱时而起就是同时起来,比如说眼睛看到花就攀缘这朵花美,我把它摘回来,耳朵若听到声音,说:这音响很好,有时间也要买一下,耳朵听这个声音,第六意识同时分别,所以这叫做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俱时而起,同时起来。【缘五尘境界。】攀缘这个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五尘的境界。【又名五俱意识。】五俱意识的意思就是说跟前面五识同时而起,这叫做五俱意识。【独头意识。】单独起来的,没有经过任何的境界引诱内心自己的思惟,所产生的独头意识。【缘法尘独影境。】法尘的意思就是说【即前五尘落卸影子。】的一种影像,一种影像,所以这叫做缘这个法尘,法尘是半分是这个色法,半分是心法,一半一半,半分是色法就是说藉着前五识所造的,半分是心法就是说这色法所造作的东西,留在我们的意识,我们这个意识会回想,有时候单独会起来,这叫做法尘,简单讲就是前五识落卸的影子称为法尘,前五识所萍来的这个影像这叫做法尘,独影境就是单独,独影境,单独,没有藉着境界而产生,就是前五尘落卸影子,【(是明了意识。所缘前五尘之境。落在意地之中。)二种意识。俱有分别。】简单讲就是说我眼睛若有在看这叫做明了意识,我眼睛若闭上,我在想事情,这叫做独头意识,简单讲就是这样,我在想事情,我在打妄想,我在坐禅,眼睛全都没有作用,没有乱看,我现在是独头意识,叫做定中独头意识,又叫狂乱独头意识,这在唯识学,我们在《十四讲表》开课之后,要开这个《唯识学》,要开这个《唯识学》,这就会讲得更清楚,两种意识都有分别,【又名妄相心。上二句即《起信论》所云: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上两句就是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这就是我们《大乘起信论》所讲的,从无始劫以来本性就是离开这个言说相,你无法用任何的名相来讲这个本性,离名字相,你无法写任何的字来形容,离心缘相就是你无法用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去推论本性是什么东西,因为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分别跟执著,这是虚妄造业的地方,所以你无法用动乱不定的意识来想本性是什么东西,本性无法让你用心去攀缘、去想像,你想像不到,就是离开语言、文字,离开这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分别,全都清清楚楚现前现出的这个智慧,一种超越的智慧,这是《起信论》讲的。

【而缘虑分别下三句。一切诸相。不能离此心性。别有自性可得。】一切种种的虚妄之相也不能离开我们的本性,而另外有一个自性可得。【喻如水若无风。本无波相。因风】风就是譬喻无明,水若是没有这个风,本来就没有【波】,佛性若没有这个无明,我们就不会【起】心动念【,】我们就恢复原来清净的本性。所以本无波相。本来就没有这个波浪的东西,因为有风一吹,所以就起这个波浪。【波相不能离水。】离水没有波,离波也没有水,你若有看到波,你一定有看到水,你若有看到水,风吹波就跑出来,简单讲离开这个波没有另外一个自性。【别有波之自性也。】离开水没有波的自性,就是说离开这个本性你就找不到虚妄的东西,若离开虚妄的这个相你要找这个本性也找不到,所以说这个相你要说有也对,你要说没有也对,你要说有也不对,你要说没有也不对,非空非有的东西。

【解】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讲】此段结成圆融中道。实相妙理。以要言之。实相。离一切诸法之相。实相。即(不离也。)】不离【一切诸法之相。】简单讲,要之就是简单讲,重要来讲,离一切相即是一切法,什么叫做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呢?这就是空,空的思想,离一切相就是空掉一切相,内心无所著,即一切法,即就是我们所讲的一切法的存在,一切法就是妙有,妙有的东西,你若想说要得到清净的本性的实法,实相的东西,离一切相,你一定要空掉一切不必要的分别,执著的相,即一切法,你就会得到一切的妙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我们因为有空掉,离,因为有离开这个相,这个离是无所著的意思。这个很美的东西,我们不是我离开很美的东西这叫做离,不是这个意思,或是说男女朋友离开,或是夫妻离开,或是师徒离开那个离,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离就是说无所著,无所住的意思,你若离,无所住你就无相,简单讲就是说一切相都不会影响我们清净的本性,简单讲,所以说离故无相,因为你有离这个相,所以你就无相,无相就是空,你就空一切相,空一切相当下具足智慧这样就是我们的本性,即故无不相,你不可以离开本性,离就是无所著,即,即简单讲就是现出这个妙有,所以无不相,无不相简单讲就是不可以否认这个相,不可以否认这个相,因为这个相你若否认变成顽空,所以你也要让它清清楚楚存在,清清楚楚存在,所以离故无相是空,即故无不相是有,妙有的意思,因此头一句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有,空有当下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离一切相,就是一切法,离故无相,所以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底下看这个解释,这一段结成圆满的中道,实相的妙理,以要言之,简单来讲,实相是离一切诸法之相,实相,离一切诸法之相,实相,实相即一切诸法之相,就是说实相也不能离开这个相。【离约真谛真空说。】真谛就是实的东西,不是权巧的东西,所以真谛是讲空的东西,所以真谛真空来讲,【离一切幻】化的【相。故为无相之实相。】无相之实相。底下【即约俗谛妙有说。】妙有来讲:【即一切诸法。故为无不相之实相。】你当下叫我们无所住一切相,但是也可以离开这些相这叫做实相,中道的意思,即一切诸法,所以无不相之实相。【正说真空无相。不坏俗谛。】真空无相,但是不可以破坏这个俗谛,意思是说要承认它的存在,但是你要离开这些存在。【即真不碍俗。】真谛不妨碍这个俗谛,【正说俗谛妙有。不坏真谛。】俗谛妙有,不坏真谛,【即俗不碍真。】真不碍俗,【真俗圆融无碍。无名立名。不得已强名实相。】若这样讲,听起来若一头雾水,我们举一个例子,很简单,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这间教室有很多人在听经,但是诸位要了解这是因缘法,因缘法,因缘法,所以……,看“要之,离一切相”(这句),因为我们这个教室是因缘和合,所以你要离一切相,简单讲这是假的,讲经说法都是假的,佛说四十九年也都是假的,所以你要离一切相,但是虽然这是假,诸位听经闻法听得清清楚楚,去掉很多的烦恼,底下就是那句,“即一切法”,这就是我们的真正一切法,当下就是佛法,当下就是本性的东西,所以教室是因缘和合的,上课是因缘和合的,要离一切相,但是你要承认,即一切法就是你要承认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要承认,你不可以去破坏,明明就有教室,明明就有人来听经,但是你要无所著,简单讲即一切法就是有,离一切法,你要离一切的执著,简单讲就是这样,这句话若要就《金刚经》来讲,离一切相就是应无所住,即一切法,而生其心,简单讲就是这样,知道吗?不要瞪大眼睛一直看,这样已经很清楚了,听不懂去死掉好了(众笑),我已经尽力给你们听了,真的,若听不懂实在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曾念过佛才会这么差,昨天《华严经》若听不懂倒情有可原,所以我尽量,尽量,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所以实相是这样。底下要用一点头脑,底下要用一点头脑。

【解】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报身”。看大字的,“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这里可能很困难。底下,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讲】实相之体。不落二边。寂是空义。照是有义。非寂非照。即非空非有。】不可以说它是空,也不可以说它是有,【不落空有二边也。又。寂是不变义。照是随缘义。而复寂而恒照。即不变常随缘。照而常寂。即随缘常不变也。】所以寂就是空,照就是有,寂就是不变,照就是随缘,先记得这个名词,通用的名词,这样等一下解释的时候才不会乱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在三藏十二部经典绝对没有这样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解释,这在禅宗来讲这样解释是不通的,随缘的东西不可能不变,不变的东西不可能随缘,随缘,什么叫做缘?缘就是生灭法,有生生灭灭这才叫做缘,比如说这棵树木藉着水分,水藉着这个肥料,藉着这个缘,所以这棵树慢慢长大,慢慢长大之后,慢慢会死亡,所以这棵树就是藉着这个缘,因为它有生灭,所以记住!生灭法叫做缘,有增有减叫做缘,所以说既然是随缘来讲这个生灭法哪有可能不变,既然随缘,随这个生灭法,你在生灭法里面你不可能找得到不变,既然是不变是东西怎么可能随缘,因为不变的东西它就是永远这样,怎么可能随缘,所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方便讲,因为他受到老子的学说,受到这个老子的阴阳的学说,所以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你打开三藏十二部经典没有人这样讲,没有人讲不变随缘,也没有讲随缘不变的东西,这种东西只能说方便讲,让我们方便解释,可以这样讲而已,若这样讲这句话的时候,你不变的东西怎么随缘我问你,你讲来我听听看,有缘的东西每样都是生灭法,有增有减的东西才会生灭,有增有减,比如说你随缘不变,你今天你来到这里随缘,你要如何不变,因为这是生灭法的东西你怎么可能不变,对不对?不变随缘,既然空不变,它就不可能随缘,它怎么随缘呢?既然它不变它就不可能随缘,所以这就是因为无法解释所以只好用这样方便讲,再来,只有一句话可以解释我们的本性,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这句话可以解释我们的本性而已,若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中国的东西,在印度佛祖就没有这样讲,这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佛祖何时这样讲,佛祖,你曾听他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佛祖何时这样讲,你曾听过哪一本经典这样讲,所以说要了解这是方便讲,无法解释只好这样解释,若禅宗的思想就不是这样,禅宗的思想怎么可能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禅宗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你怎么说有,本来就没有,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东西,虚妄与本性了无相干,只要你悟道,当下就是没有,虚妄的东西不能讲有也不能讲没有,所以说禅宗直接讲,法尔如是,本来如此,一切言说、文字都是假相,天台宗就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都是中国人的东西,中国人的东西,你这两句搞得乱七八糟,搞得这个昏头转向,这是对本性不了解,这是对本性不了解,你若是对本性有了解的人,对于这两句,你就知道它是方便讲的,不是真实义,不是真实义,没有办法,只有这样解释。底下:

【解】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照而寂,这个字要注意,这三个字重视这个“寂”字,这句话解释,照而寂意思就是说照这个力量比较轻,这意思就是说,这三字是在解释寂而不是照,主要是讲寂,照是附带着讲,这个照是附带讲,所以应该念照而寂,照而寂,寂就是解释这个字比较重要,强名常寂光土,底下说,寂而照,这句话就是在解释这个照,照是主要的,寂是附带的,这照是主要的,寂就是附带的,强名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把笔拿起来,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的土,旁边写三个字:不动义,就是不动的意思,寂而照,强名法身这个身,随缘义,随缘义,你若没有写起来等一下看不懂不晓得在讲什么。

【讲】此四句。】“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四句是【明吾人一念心性。即是如来身土。】身就是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土是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简单讲就是我们一念的本性,就有具足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具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简单讲所有的三身四土不离当下一念。底下,【照而常寂。此句重寂字。】要解释这个“寂”字,【寂者不动之义。】不动的意思。【故强名常寂光土。土亦有不动义也。】所以这个是描写这个土,照而常寂就是讲那个寂。【寂而常照。】寂而常照,那个照为什么念得比较大声,因为照,现在就是在解释照。【此句重照字。照有随缘义。故强名清净法身。身亦有随缘义也。】身,清净法身为什么有随缘?因为清净法身遍满尽虚空,遍满法界,所以身也是有这个随缘的意思。

【常寂光。是四土之一。前三土。不离常寂光土。常即法身德。常住不灭。寂即解脱德。寂然不动。光即般若德。光明遍照。清净法身。有自性清净法身。一切众生之所同具。】全都有具足。【有离垢妙极法身。】离开一切污染,很妙,妙就是不可思议,极就是没有比这个更高的法身,那么底下……我们现在解释“常寂光”,常寂光简单讲就是我们的本性,你若问:师父!常寂光是什么东西?什么都没有,一片光明,简单讲就是这样,常寂光就是什么都没有,它是一片光明,一片的光明,一片的光明,边是四土之一,所以这个常寂光土可以说是理土,理性的东西,这不可以说它有,也不可以说它没有,一处光明,一片的智慧,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常寂光是四土这一,前三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前三土不离常寂光土,为什么呢?常寂光土因为是法身,所以凡圣同居土也有我们的法身,方便有余土也有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也有这个常寂光净土,即使是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当下释迦牟尼佛他所住的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是凹凸不平的山河大地,狮、蛇、虎、豹,人是险恶,人是险恶,杀人、放火、强暴、绑票,释迦牟尼佛因为他证到常寂光这个法身,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在《维摩诘经》这么说,舍利弗,舍利弗他就这样怀疑,他说:世尊!世尊!你是一位修行证果的人,你为什么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呢?看到这个凹凸不平的世间,你应该是住在净土才对。释迦牟尼佛就这样讲,他说你们看到凹凸不平的,若我看是不同。所以佛祖用脚的大拇指,就地一按,就像我们脚在踩什么东西,一按,马上现出清净的国土,清净的世界出来,世尊说:舍利弗!你看!当下无量无边的众生大家看得非常、非常的清净,非常、非常地欢喜,哇!世尊原来你所住的就是这么清净,因为我们众生的业感,所以我们的业都遮住,遮住我们这个本性,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乱七八糟的这个世间,至于佛证到这个常寂光的法身,当下他是住在解脱的世间,所以常寂光净土不离娑婆世界,不离当下一念,不离我们这个……,我们今天为何看不到,业障遮住,业障遮住,是非心、分别心,整天毁谤别人,整天就是执著,都没有反省自己有修行、没有修行,都在看别人有修行、没有修行,看到别人没有修行气得要命,你怎么没有想说你有没有修行,所以来到我们这个文殊讲堂就有一个好处,有什么好处呢?他会回光返照,他知道要修自己,没有在管别人,知道要修自己,要回光返照,记得师父这句话,别人有修没修这不重要,你有修没修这才是重要,你知道吗?临命终是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要解脱这个生死,你整天不要为了,啊!那个持戒,那个破戒,那个有修,那个没修,来烦恼你自己,那是很愚痴的人才这么做,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说整天你有修,你没有修,释迦牟尼佛只说你有犯错要求忏悔,释迦牟尼佛也是看顾他的本性,不然怎么成佛呢?所以我们众生在修行都修错了,颠倒了,颠倒了,所以其他道场也是这样,你去拜佛,拜拜,那个老菩萨就:啊!那个不对,那个这样不对,那个这样不对,来我这个讲堂不可以这样子,来我这个讲堂看顾好自己,看顾好自己,你有修吗?你有犯戒呢?你有修养吗?你有诽谤别人吗?你有造业吗?这问题是你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修的东西,你今天有修、没修你才能得到你真实的东西,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他就是一直观照他的内心,他的本性,他哪有整天在讲别人不对,整天在:啊!你这样不对,你这样不对。他这样怎么修行,你光是烦恼就烦死了,你光是气就气死了,众生因为愚痴,对不对?像带小孩来大殿拉屎,看你会不会气死,真的,我们成员又少,我们成员又少,带小孩来拉那么多的屎,他若知道因果怎么敢带小孩来,光是怕就怕死了,这要下地狱,你若看到这个你光是气就气死了,在大殿拉屎,只能说他境界够,我再擦干净就好了,发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大殿,不然怎么形容,小孩来拉屎,不然怎么办?你唯一的办法就只有这样想而已,所以我说不要带十二岁以下的小孩进来就是这个意思,叫他不要带进来,对不对?带进来,拉屎,这罪有多重?罪有多重?还没到这种功夫,无所著,没有到这种功夫,所以幸好我今天我有这个本性的功夫,要不然你光是气就气死了,你要要求每一个众生都合我们的意思去活,你光是气就气死,怎么有可能,你要如何要求众生呢?对不对?所以要要求自己,要记得师父这句,一定要要求自己,看到众生的愚痴,原谅他,不要跟他计较,你唯一的办法就是这样才会活得很快乐,要不然这世间……,所以你要记住,要摆平整个人生宇宙要先摆平你的内在,你要战胜一切众生不如战胜自己,贤人在讲话就是一针见血,一针见血,你打败了百万大军不如打败你自己,将这个习气打掉,将这个是非打掉,将这个分别打掉,你若要得到快乐唯一的办法就是这样,你不曾听人家讲一句话,佛说:战胜百万的大军没有什么了不起,降伏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这才是厉害,这才是厉害,拿破仑,拿破仑,法国的拿破仑,拿破仑他越过阿尔卑斯山,跑到这个意大利,越过意大利边境打得……,从南部,从这个意大利的北部去,所到之处都打得……,没有人抵挡得了他,拿破仑一代伟人,骄傲,后来遭到滑铁卢,滑铁卢,一败不可收拾,后来被放逐,被放逐,所以他有办法打败百万大军,但是他本身的习气,那个我慢打不掉,所以我告诉你,所有圣人当中,所有圣人当中就是佛最伟大,所有的圣人当中就是佛最伟大,没有一个可以比佛更伟大,更了不起的,是那么伟大,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解脱,不曾讲一句贡高的话,所以我们若要讲一句很夸口的话,你就要先想佛不曾讲这样,我们这黑卒要跟人家比什么,你狂妄什么东西嘛!我慧律法师都不敢狂,你狂什么,你还听我的,对不对?所以我们若这样想,我慧律法师也不能狂,后面那一尊都没有讲话了我讲什么呢?所以我们若这样,人没有什么好狂妄的,凡夫嘛!平凡的人,对不对?平凡的人,这样我们就很清净,所以我们来讲堂最大的好处就是有这个本性的东西可得,对不对?有这种知道如何下手,要如何下手,所以有人在讲我躲在家里念佛念到死就好了,你这句话会害死人,你没有听经你会完蛋,真的,我没有骗你,你要如何念,烦恼起来你要如何破,没办法,没有办法,你若说:你都不用去听经,你光是在家里一句佛号念到死就好,真的有办法这样吗?你这样会误导众生,你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读经,你看他不就是精神病,不然他讲四十九年,他若成道之后都不用修行,念阿弥陀佛就好,请问世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念佛。请问世尊!什么叫做清净法身?念佛。哪有人这样,问世尊:我烦恼很重,我要如何放下?念佛。这样这么多的经典做啥?讲这句就是完全偏,虽然念佛是很好,但是你一定要有智慧,要如何破除这个烦恼你才有办法过快乐的日子,你要求得心安,要求解脱,你没有智慧,没有佛的智慧怎么有办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难道不是这样。底下,所以前三土,不离常寂光土,常就是法身德,有这个法身,这个德就是具足,德可以说福跟慧具足叫做德,常住不灭,寂就是解脱德,这个解脱非常地简单,寂就是寂然不动,光就是般若德,般若德,就是光明遍照,遍照,清净法身,有自性的清净法身,一切众生之所同具,我们自性清净的法身,一切众生同时存在,全都是这个清净的法身,所以有离垢妙极法身,【十方诸佛之所独证。】证明。

【解】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接下来就会一头雾水。

【讲】此二句。明吾人一念心性。又即如来法报二身。法身清净不动。故合寂义。报身光明遍照。故合照义。】所以底下,“照寂”,“照寂”重这个“寂”字,“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重这个“照”字,简单讲就是“寂”字合“法身”,“照”字合“报身”,好!左边圆圈的底下,圆圈的底下。

○【问】他就这样问【:上科以法身合照。此科以法身合寂。岂不自相矛盾?】看前面:“寂而照,强名法身”,“照寂,强名法身”,这样是不是矛盾?这样是不是矛盾?前面讲寂而照是强名法身,清净法身;现在是讲照寂强名法身。师父!这个是不是矛盾呢?这个没有矛盾,没有矛盾,此科以“法身”合“寂”字,上一科是以“法身”合“照”字,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绝对没有矛盾。

【答:法身有随缘无相二义。上科身土对论。法身随缘合是照。寂光不变应属寂。此科法】身的【报】身【对举。】互相对照出来。【法身无相合是寂。报身有相应属照。幷非前后相违。】听得懂的举手,重新读一遍,有我在你不用担心,弄得你滚瓜烂熟,不会听不懂,放心,我会把你弄得滚瓜烂熟,现在这句你注意看,有一个“土”跟一个“心”,你注意看!知道吗?一个法身,一个报身,这样知道吗?一个法身,一个报身,好!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姑且不论前后,先就论这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土”跟“身”来比较,“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因为“土”是不动义,不动义,简单讲就是说“照而寂”是重在“寂”,是重在“寂”,是偏重于“寂”的解释,所以强名,勉强说,强名就是勉强来讲,它是常寂光土。“寂而照”这句话是重这个“照”字,照,这句话是重这个“照”,所以“强名清净法身”,清净法身,这样讲还听不懂,简单讲就是说“常寂光净土”它是不动,所以合这个“寂”,“清净法身”因为它有随缘的意思,所以合这个“照”,没有人笑就是都听懂了,这样就听得懂了吧!搞得一头雾水,现在再来,现在再来,无论前面跟后面,现在论这个“法身”跟“报身”,意思就是说“法身”是合这个“寂”,“报身”是合这个“照”,知道吗?合这个“照”,所以若“照寂”应该合这个“法身”,若“寂照”合这个“报身”,这样才合得来,知道吗?意思是说无论前面后面就这一句而论,就这一句而论,就OK了,就这样而已,这样还听不懂再举手,这样还听不懂的举手,我不会骂你,没关系,听得懂,所以现在再来讲,我们又再来解释一遍,知道吗?我们这句,我们再来解释一遍,这样你就更清楚,更清楚,这两句就是了解我们人一念的心性,又即是如来法身跟报身二身,法身是清净不动,所以合这个寂,报身是光明遍照,所以合这个照,他就请问,前一科以法身合这个照,这一科法身合这个寂,这样是不是互相矛盾?答:法身有随缘跟无相,上一科是三身跟四土在对论,所以法身随缘应该是合这个照,若寂光净土属于寂,所以这一科是法身跟报身是对举,所以法身无相是合寂,报身有相是合照,并没有前后矛盾,简单讲就是每一个……,诸位!“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句话,就这句话来论,就“土”跟“心”来论,“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这句话就法身跟报身来论,其它不管,这样你就清清楚楚,清清楚楚。诸位!你不要觉得听不懂就不来,这个经典是千百万亿劫遇不到的东西,遇不到的东西,听不懂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第一次就听得懂是骗人的,没有关系,跟师父合作,你们一定要来听,不要说听不懂就不来,不来你就失去这个因缘,下次讲还是听不懂,就像一条路,一条路,这个宝藏放在最后面,你若遇到弯弯曲曲,我不走了,你永远得不到宝,永远得不到宝,难的东西你再继续听,这样下次再遇到困难就不困难,困难的你就逃避,下次遇到困难还是听不懂,还是听不懂,这真的。

【解】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报身。

【讲】性德属性具之德体。】的德体。【如在矿之金。】矿的金,金子虽然污染,我们若把它修、修……,修久它就会恢复金子的这个原来的美,的这个光。【修德属修成之德相。如出矿之金。】我们若有修、修……,这块金子放在深山林中,没有经过磨过,没有经过修过,这金子显现不出来,我们慢慢、慢慢修,哇!纯金九九九九,这女人最爱的,挂得珠光宝气,九九九九纯金,提炼出来的,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本性大家都具足,但是显现不出来,显现不出来,必须要修,所以本性若具足这叫做性德,若修、修、修,修出来的,这叫做修德。【法身本有。不假修治之功。故性德寂照。名法身。报身修成。惑净智圆方显。】惑就是我们所讲的烦恼,烦恼若断尽了,惑就是我执跟法执若断尽了,清净智慧圆满他就显现出来。【故修德照寂。名报身。】简单讲这句话性德寂照,名叫做法身,修德照寂,名报身。性德寂照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具足一切,所以它寂,但是他有无量照的功夫,清净的智,照就是属于理性,属于智慧作用,名叫做法身,至于修,修德是照寂,意思就是说因为他修行修到进入这个清净寂静处,所以叫做照寂,名叫做报身,名叫做报身,简单讲法身是站在本来有的就是我们的法身,报身就是修出来的,所以简单讲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报身,简单讲法身本有,修德照寂,报身是修出来的,所以多一个修,修德。底下,

【解】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我们这句又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个照寂跟寂照,今天整天都在讲这两个字而已,整天都在讲这个,会一头雾水就是这样,底下,现在站在受用跟应化身来讲,这个修德修出来有这个清净智慧观照,观照通达到大寂静处,咦!名受用身,把笔拿起来,什么叫受用身?自己受用,修德寂照,名应化身,什么叫做应化身?应化身,把笔拿起来,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简单讲受用身就是他自己得到利益,自己来享受清净的果报的色身,应化身就是方便,起大慈悲来度众生,叫做应化身,出世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应化身,应化身。底下,修德,就这人修的德来看这个照跟寂,寂跟照,这样来讲分作照而寂,照而寂,这是名受用身,寂而照,名应化身,底下有解释,有解释,底下:

【讲】又修德照寂。】这条全都修德,就修德照跟寂,寂跟照解释修德的照寂,【照属智。寂属理。】道理。【用始觉智。照本觉理。】照得本觉跟始觉合一。【照彻心源。】照彻心源就是本性。【得根本智。】根本智,什么叫做根本智呢?就是我们所讲的实智,本性,实相,证悟到实相,如来藏,一真法界,这个叫做根本智,根本智又名如来藏,又名一真法界,又名实相,又名法身,简单讲就是这样根本智,用始觉智照着本觉的道理,照彻我们的本性,得到根本智。【又名理智。】理上智,从道理上来讲的这个智叫做理智,这个不是理智的……,不是我们所讲的那个理智,不是这个意思,你要搞清楚,就道理上来讲的智慧,就本体来讲的智慧,这个理就是本体,就理上,就本性来讲的这个智,【又名实智。成自受用报身。】自己受用,得到利益,为什么得到利益呢?为什么得到利益呢?他就是得到他清净的报身,他会享受到无量无边的快乐,所以什么人最享受?娶美妻是不是享受?有轿车是不是享受?有楼房是不是享受?到全世界浏览是不是享受?又怕飞机爆炸,有楼房又怕火灾,开车怕车祸,若娶美妻怕被人家抢走,这都不是享受,世间最大享受的人是什么人?佛,全宇宙当中最会享受的人是什么人?佛,佛享受的是什么?享受清净无量的本性,清净无量快乐的本性,清净无量的智慧,清净无量的报身,全宇宙当中没有一个人比佛更快乐,没有,学佛就是简单讲学佛就是要做什么?要得到福报,要得到智慧,要得到最大的解脱,这金子,这男女,金钱,车,房子,更多享受都不可能比佛祖更享受,为什么?因为无量的智慧,我们本性就是无量无边金银琉璃,无量无边庄严的地方,我们不住那个地方,住这间……,有的人说:噢!文殊讲堂像皇宫殿。这若要跟佛祖那个地方比较,你若看到佛祖的极乐世界,他创造的极乐世界再来看我们讲堂,他那里光是一朵花,极乐世界一朵花,经典在讲,一朵莲花有多大呢?有六十由旬,有四十由旬,有八十由旬,简单讲就是说极乐世界最小朵的莲花四十里,四十里就是高雄到台南画一个圆圈那么大,极乐世界最小朵的莲花是高雄到台南画一条直线,直径画一个圆圈那么大,你看极乐世界有多大,一个莲花池装六十亿朵莲花,你不敢想像极乐世界,所以我若讲这个极乐世界我就不想活,希望很快死,很喜欢去,活在这世间没有什么意思,我们那个地方为什么不去要住在这个地方,对不对?那是今天业障卡住没有讲经不可以,度三餐,不然住这娑婆世界做什么,根本没意思,你认为人生有什么意思,你认为,根本没有意思,又不能自杀才糟糕,可是不能自杀,听到极乐世界这么好,噢!我也要去,极乐世界有人误会,今天讲得这么深奥,讲一点有趣的地方,这个极乐世界这个莲花,这个莲花是事事无碍法界,我们若到极乐世界不是像我们的灵魂在妈妈的腹中,全都一无所知,不是这样,极乐世界即使给你下品下生,经典在讲给你最差的下品下生,比三禅的这个……,我们娑婆世界三禅,三禅就是娑婆世界的极乐世界,那个修无量的定,在三禅天那么清净的天人还要快乐,还要快乐,为什么?还是有漏的色身,来到极乐世界这是无漏的色身,无漏的色身,在莲花里面你就知道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我们若是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个莲花池里面,药师佛,药师如来的世界马上显现在莲花苞里面,让你看得清清楚楚,你在莲花苞里面你也不感觉你在莲花苞里面,它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你到那个地方你就觉得你的色身很清净,而且神通自在,神通自在,他世界都显现在这个莲花苞里面,因为事事无碍,所以简单讲就是是,到极乐世界就什么世界全都到达,全都到达,所以我为什么会对诸位强调,你会生,会死,会粉身碎骨,你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无路可走,无路可走,所以你若是有这种心理你就今天要常常这样想,我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多大的痛苦,你要欢喜,欢喜我今天有听到佛法,我知道我得到究竟解脱的法门,这是千百万劫你所要修的,不是师父行,是你们的善根,是你们的善根今天出来,你若说师父很行,我问你,我在这里讲那些人怎么不来听,对啊,翘起二郎腿赌博,你说我行,我多行,我问你,我多行,不是大家行,是你们行,你们要很欢喜,是你们行,所以说因缘具足,你们的善根深厚,听到师父这样讲,所以我告诉诸位,因为经典这条路不是我们走出来的,因此你必须要用死去下赌注,我告诉你,世间上你能够用,你若有五千万,你投资一千万,投资五百万,还剩四千万,你投资四千万,还剩一千万,修行,这个修净土法门不可以这样子,一角都不能留,五千万都下赌注,这样就往生,真的,要下赌注,知道吗?这样来讲阿弥陀佛跟我一样怕纠缠不清的,你现在用缠的,这女众发挥这个缠功,跟阿弥陀佛纠缠不清,不来带我就吵你,我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整天都念,念到感动你,咦!佛祖也很怕这女众,用缠的,不会往生缠到往生,就没问题,绝对没有问题,若有这种缠功,这个时候女众要表现你的缠功出来,缠功出来,真的,要表现你的缠功出来,佛祖也很怕人家缠,缠下去不往生不行,你自己发愿:我临命终十念要接引我们往生,对不对?他发的愿,所以他若不来接引,你犯妄语戒,你怎么可以犯妄语戒,你说十声就要来接引,你怎么可以犯妄语戒,这样他就要来,你们叫他他不来不行,不来不行,不来不行。所以简单讲就是说往生稳当的,稳当的,听师父这样讲往生绝对稳当的,没问题,没问题,没问题,我帮你盖章,帮你美意,没问题(众鼓掌),因此大家要提起精神来,无论你造什么恶业,没有关系,放下,忏悔,好好地拜佛,绝对往生,佛祖若说只接持戒清净的人,不接引凡夫,大家多少都会犯到戒律,没有接引这个凡夫,那什么叫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为什么叫做绝对的本性,所以佛没有分别,但是我们尽量做,知道吗?我们尽量做,我们要尽量做,做到清净,做得能够一心不乱,做得能够十善,这样临命终没有问题。底下,所以【依根本智。起后得智。】后得智,意思就是说【(后根本智而得。)】叫做后得智,根本智若得到,之后就后得智。【又名事智。】事相的智,专门在度众生。【又名权智。】权智就是权巧方便之智。【现他受用报身。】现他受用身,现他受用身,受用报身就是说他就是……,现就是示现,示现别人得到利益的身体就是应化身,简单讲现化受用身,意思就是说权智就是专门在度众生的。【故曰照寂。】故曰照寂。【以智契理。始本合一。依法垂报。名受用身。】依这个智慧来契这个本体的道理,本性的理,始觉跟本觉合一,依法垂报,垂报,依这个法身,这个“垂”,把笔拿起来,就是示现出报身,按照这个清净的法身来产生这个清净智慧之身,法身是清净,报身是智慧,报身是智慧,依法垂报就是说依照这个法身来出现这个报身,出现这个报身,出现这个智慧之身,智慧之身,名受用身,自己受用,自己得到利益,自己得到利益。

【修德寂照。名应化身。】修德寂照,有这个照的功夫,照就是要度众生,就是方便权巧的功夫,依根本智产生后得智名叫做应化身。【寂照者。即不动寂场。而游鹿苑。】鹿苑就是鹿野苑,佛当时度五比丘这个印度,佛当时成道之后第一个度五比丘的地方,这叫做鹿苑,鹿苑就是鹿野苑,这是一个地方,佛成道以后第一次讲经就是在鹿苑度五比丘,五比丘就是以前在皇宫侍奉他的,后来这个皇帝,这个释迦牟尼佛他父亲派他们去请太子回来,结果他们看到太子出家了,他们也跟随太子出家了,后来看到太子接受羊奶供养,他们认为他退道心,就离开佛陀自己跑到外面乱修行,修一修都没有结果,后来释迦牟尼佛这个太子修行证果,释迦牟尼佛,佛祖觉得因缘到了,我要度以前在皇宫里面的亲信,就去鹿野苑度这个五比丘。【仍现丈六比丘相。】一丈六我算起来刚好我的三倍,我刚好五尺二寸半,意思就是说佛祖当时的高度是我站起来的三倍大,佛祖一根指头四寸,四寸,一根指头四寸,差不多这么粗(法师用手势来比佛祖指头大小),这么粗,所以佛祖拳头若握起来的时候,差不多这个五倍大,佛祖一只手臂,我看至少那个电灯二倍大,真的,二倍大,他一根指头四寸大,佛祖一根指头四寸大,有的经典是写二寸,有的人写二寸,有的人写四寸,又没看到不晓得多大,谁知道,又没看到,所以说丈六,若依照我们这个佛像看起来,我们这是丈一,丈一,丈一,若依照当时佛祖比这张佛像还高,我们这张佛像是丈一,还高五尺,还高五尺,这样看有多大,所以佛祖当时在世的时候色身高大,人很高大,寿命长,寿命长,仍现丈六比丘相。【为小乘弟子。说四谛法。名应化身。】名叫做应化身。

【解】寂照不二。】意思是说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跟照不二,三【身】跟四【土不二。】法身、报身、应化身,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三身四土不二,身就是土,土就是身,【性】就是【修】修就是性,本性当下就是有在修,所有的修就是不离本性,性修【不二。真应不二。】真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体,佛的真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就是应化身,真身、应化身不二。【无非实相。】无非是实相,意思是什么是无非是实相?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全都是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把笔拿起来,实相无二就理而言,就这个道理来讲,亦无不二,就事,约理、约事,这个要先写下来,实相无二就是理,亦无不二就是事。

【讲】上文所举寂照。身土。性修。真应。理具。】道理本性具足,【事造。悉皆不二者。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无非实相者。即《楞严经》所云:】本来,“元”就是本来,这个“元”跟原来的原是一样,【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是我们的菩提觉性,很奥妙、很清净、很透明的这个本性,这个体,理体,本来就是这样,当下一切就是一心,一念的本性所显现出来的。

【实相无二者。以实相之理。本是平等一相。故曰无二。《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唯此一个实相。【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有这个是事实,其他全都假的,什么是事实呢?就是实相,【亦无不二者。从理起事。】从这个理体起这个事相,事相当然是无量,本体是一,一就是绝对的,本体是一,一就是绝对的东西,起这个无量的事相,【事应无量。故曰亦无不二。上句约理。下句约事。】也没有二,不可以说二,也不可以说不二,意思是说也不可以说一,也不可以说二,亦无不二,也不可以说不二,因为事相有千百万,理体是一,理体是一。

【解】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释迦)所说(弥陀)。能度(佛)所度(生)。能信(心)所信(法)。能愿(欣厌)所愿(极乐)。能持(三业)所持(名号)。能生(三资粮)所生(四净土)。能赞(释迦、诸佛)所赞(弥陀依正)。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这个汉文渐渐在熟练了,渐渐在熟练了,是故举体作依,先看黑字的,其他这注解不要看,是故举体就是全体,一念成这个本体,作依报也好,作这个正报也好,依报、正报一念本性所生,作一个法身也好,作一个报身也好,底下,作自作他,把笔拿起来,自的底下加一个:相,一个木,左(右)边一个眼睛的目,二个都是木(目),作自相作他相,作自相就是一个自身,作他相,利益众生也好,作自相作他相这个“相”它少了,乃至能能,“能说”是“释迦”牟尼佛能说,所说就是阿“弥陀”佛是被“释迦”牟尼佛所说,能度众生,“佛”能度众“生”,所度是众生被佛所度,能信,我们的“心”是能信,所信是佛所讲的“法”,法是被我们所信,能愿所愿,“欣”就是欣赏极乐世界,“厌”就是厌恶娑婆世界,叫做欣厌,欣就是一心,“欣”就是“向”的意思,方向的向,欣就是欣慕“极乐”世界的好处,厌就是厌恶娑婆世界的痛苦,急急忙忙要来念佛,欣厌意思就是说,能愿就是欣,厌离,厌恶的意思,所以欣就是一心向极乐世界,欣赏极乐世界,厌就是厌恶娑婆世界,所愿就是极乐世界,我们每天所发愿的就是发愿要到极乐世界,能持所持,能持就是身、口、意“三业”,所持,清净的“名号”,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能生就是“三资粮”,所生就是“四净土”,三资粮就是信、愿、行,所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四净土,能生,我们藉着什么力量能够所生呢?要信、要愿、要行、要去做,所生就是四种净土,能赞,“释迦”牟尼佛,“诸佛”就是赞叹阿“弥陀”佛,所赞的就是阿弥陀佛“依”报跟“正”报,依报就是环境,正报就是佛的色身跟生命都是无量寿无量光,所以能赞就是释迦佛跟诸佛都是赞叹,赞叹弥陀净土,所赞,所赞就是阿弥陀佛依报跟正报的地方,无非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也,这样解释差不多了。看:

【讲】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辞。承上亦无不二之故。】意思是说无不二,就是说很多,不可以说没有二个,很多,【实相举体随缘。作十方国土之依报。作十界圣凡之正报。作法报二身。作自他诸相。乃至超略之辞。】意思是说不用讲很多,简单讲,乃至就是一切,【超略其它不说。但就本经而说。作能说之释迦。作所说之弥陀。能度之佛。所度之生。能信之心念。所信之法门。能愿之愿乐。所愿之极乐。能持之身口意三业。所持之阿弥陀佛号。能生之三种资粮。所生之四种净土。能赞之释迦诸佛。所赞之极乐依正。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现。

此科作字。应贯下诸法到底。喻如依金作器之作字。一金能作众器。众器不出一金。】金子能够打造很多东西,每一种东西,耳环、鼻环、脚镯、手镯、玉环,金都是金子所作的。【喻实相能随缘。而作依正等诸法。】实相能够随缘,而作依报正报种种的诸法。【诸法无不是实相。故曰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此段之理。与诸大乘经同。《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应该看这个法界的本性,一切法界所产生的,唯心所造,唯心所造,【《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法所产生的东西就是我们本心这个心所显现的。【《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句不好了解,这一句不好了解,这句话才能解释我们的本性,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句就是在解释我们的本性,解释我们的实相,什么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诸位!注意听!(诸位!注意听!)注意听师父解释,比如说我们人,人这个色身是一个法,这个身是一个法,我们人这个色身一定要喝水、要吃饭、吃菜,慢慢这个色身才会长大成人,要有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法住法位,因为这个色身含有业,所以它每一个生灭法都有一种力量在支持它,每一个生灭法都有一种力量在支持它,就是业,业有旧业又有新造的业,那么这个色身就是因为无量的业现前在当下,当下虽然有业卡住变成生灭,但是他放下这个生灭,当下就是本性,所以说是法住,是法,这句话要这样读,是法,就是这个法,住法位,住在他应该住的法位,我这个色身,我有无量的业报,当下我又有在修持,所以每一秒都是总报,每一秒都是算总帐,过去卡住现在所造的业,每一个念头就是安住他现在应该得到的果报,是法,住法位,这句要这样读,是法,住法位,这个法安住在这个法位,人是这样,这张桌子,桌子是我们所作出来,这个时候因为它藉着因缘果报,它暂时借我们利用,当下就是生灭,本性自空,是法住法位,安住在桌子的生灭,知道吗?所以我们这个业若是很强的时候转不过来,我们这个业若是很强的时候转不过来,不要夸下海口,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他在释迦族业报到的时候,释迦佛住在释迦族那个地方,他照常要死人,佛祖都没办法,知道吗?因为无量的业产生的时候集合,那个业可以惊天动地,乃至地震、火灾、爆炸种种,无缘无故灾难就会来,任何哪一个都不可能改变他,知道吗?即使佛祖住在台湾,台湾有灾难吗?诸位!有灾难吗?有没有?照样要有灾难,一定要有灾难,为什么?大家不是佛,大家有造很多业,业搅下去的时候来到这个地方绝对要报应,你躲不掉,即使佛祖来住你的地方,佛祖是佛,因为他改变他本来,他开发他的本性,对不对?他开发他的本性,他可以不受任何的伤害,我们没办法,我们的业还卡住,不可能改变这个业,所以说是法住法位,住法位,每一个人有的业还有共业,他该得到什么果报他绝对跑不掉,一定要被车子撞死,绝对跑不掉,跑不掉,这个人注定要饿死,你再怎样救济他,还是要饿死,一样,要饿死,真的,这个人一定要饿死,你再怎么救他,他还是要饿死,真的,这个人跟佛没有缘,你再多会度,他就是不入,所以他有无量劫以来的定业,但是我们要藉着:好,我度不来,我要有耐性再跟你结缘,有耐性再跟你结缘,慢慢、慢慢改变,这辈子他无缘,叫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也好,这个缘又开始了,所以说无量劫来所产生的就是这个色身,就是这个果报,是法,这个时候这个法,安住在这个地方,生灭法,生灭法当下是空性,当下是空性,住法位,安住在他应该得到因缘果报的东西,世间相常住,世间相都是生灭,世间相为什么常住呢?实相,当下你悟道,这个就是影像,影像有生灭,当下悟到空性就是不生不灭,世间相常住。世间相常住,这是出自《法华经》。【古德云】古时候的人说【: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皆此义也。故随拈一法。】随便拿一个法,【体即法界。】体就是法界,【(实相之别名。)以此而知。一句弥陀名号。亦复体即法界。】亦复体即法界。【此经亦复体即法界。】法界就是我们的体,体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们的体,因此我们就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体,体就是法界,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体,体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体,体就是阿弥陀佛,简单讲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法界,就是我们的体。【故以实相为此经之正体也。五重玄义。

第二辨体讲竟。】辩体讲竟,讲完了。

甲三明宗

【解】第三。明宗。】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明宗,宗就是要,就是修行那个行,现在第三要来讲解《弥陀经》要如何行,要如何行,就是说明宗就是修行的宗要,要如何修行,就是这本经的宗旨,会体枢机,会,会就是悟的意思,体就是实相,大乘经典以实相为体,意思就是说会体枢机就是说要悟到这个实性最为重要的,枢机就是最重要的,这个枢就是门的轴,门的轴,这个门若没有这个轴它就不能开了,简单讲就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说要悟到这个实相最为重要的,而万行之纲领也,万行之纲领也,我们若要修各种的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体会这个实相的东西,因为佛教根本的精神是放在无生法忍,要用无生这种修行法,空的思想去修行,这个烦恼在刹那之间它就能够顿悟,破除,如果说我们今天只知道念佛,不能用实相,用空的思想,用我们的本性去修行,那么要修累劫,就像煮这个沙它不能变饭一样,因为你修的因不对,若能用本性去修持,刹那间就进入佛的心地,所以要悟到这个实相修行万行才能具足它的圆满性,若没有悟到实性的东西,用意识心、分别心在修行那没办法进入无生法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是悟到这个实相的东西,才能够成佛,若没有悟到实相的东西你即使多会用功都没办法,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提纲,纲,我们这个,用这个撒这个鱼网,我们用这个鱼网,那个要领那个地方,纲的地方一拉上来,整个鱼网都上来,意思就是说修行一定要了解这个实相的东西,了解什么叫做无生的东西,了解什么叫做无相无不相空的东西,这样就是找到佛教根本的精神,如果说我们每天在分别心在用功,虽然他很用功也很认真在拜佛,但是很烦恼,所以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我们人很容易错觉,认为那个每天都在拜佛,整天都是佛祖前面拜佛,认为那种叫做用功,这是一种事相的用功,但是实实在在用功的人坐在躺椅说不定在用功,像虚云老和尚他师父怎么用功,躺着,别人看他是很懒惰,但是他躺着,他躺着在观照自己,观照自己,他悟到实相的东西,行、住、坐、卧就是不来不去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真实的面目,但是《金刚经》这么说,或说如来有行住坐卧,即不解如来义,不了解佛的意思,佛行住坐卧皆是本性的动用,本性在作用,本来就没有行住坐卧,因为有众生相,分别心,所以必须要讲这种名相,因此躺着说不定真的在修行,在佛祖面前拜,你想想看,在拜,在拜,你一直拜,一直拜,但是内心没有悟到空性的道理,没有悟到实相的道理,你多会修行,烦恼起来,压下去,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四,就是等于一个人生病,一个人生病,一个人生病,他在发炎很痛苦,注射消炎,注射消炎,压制下去,下次再来注射消炎的,要再注射第二次,你只要体质没有改变你常常会发炎,常常会发炎。一个人烦恼若没有断,没有悟到实相,无相无不相,空性的道理,你多会拜佛就是有烦恼,因为他不是用根本在修行,他用意识心、分别心,用压制的方式,用压制的方式患了气喘病往往会咳嗽,知道吗?我们患气喘病往往偶尔会发作一、两次,我们若没有去掉习气,他内心没有观照的功夫,没有空的思想,没办法修行,虽然人在拜佛,念《普门品》要消灾,但是无法消灾,脾气坏得不得了,无法消灾,无法消灾,所以说念经、念佛,总而言之必须要从心地下手这才是真正在修行,大修行的人,所以菩萨在示现你根本看不懂,你怎么看得懂呢?修行是在心性的,从一件事可以判断一个修行人境界高不高,我教你们,很简单,很简单,你只要看这个人你说他每天在拜佛,很简单,你只是看就知道他有修没有修,你看他在处理事情执著不执著,很简单的问题,这个人遇到逆境的时候,他是不是很平静在接受事实,或是说发大脾气,平时这个人……,别人犯了错,他是不是真的能宽恕别人,事事都很慈悲随顺众生,若这样这个人确实真的在修持,这个人确实在修持,你看他很持戒也很用功,但是他碰到小事情不原谅别人,责备别人,一直要让人家死,这种临命终绝对没办法,学佛是在平常的功夫,这个修行,我们说信、愿、行也是要用实相去契合我们的心地,才有办法真的在修行,若说只在佛祖面前拜佛,但是拜完之后,香点完了,又乱七八糟,你说他这样如何消灾,到处树立敌人讲别人的坏话,讲到后来全台湾省法师都不对只有他对,这我听很多,那个不对,闲时坐着泡茶,泡到后来就讲是非,泡到后来就讲是非,一开始讲几句佛法,泡到后来就讲是非,不讲是非就不晓得要讲什么,要讲什么,脖子里面没有墨水,有,有一些东西就是烦恼跟业,所以一般人在修行就是怎样,像在注射止痛的,体内得到癌,这个癌表示无量的烦恼,癌若开始疼痛,咦!注射吗啡,压制,注射吗啡,压制,若禅宗实相的修行就是整粒都割下来,整粒都处理掉,彻彻底底去解决这个烦恼的根本是从哪里来,所以你想想看我们人烦恼根本从哪里来,从这颗心,心为什么会烦恼?就是“著”,为什么有执著呢?无明,为什么无明呢?不曾观照,不曾观照,知道吗?不曾观照过自己,当然他不曾观照他会随这个习气一直牵引一直牵引,所以一个人他在做错误的时候,他用主观的意识自己做,他很严重的错误,他不认为说他这样是错误,他明明就是在造地狱的因,他认为这样是对,所以说佛说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皆因为无明才会造业,皆因无明,你若有智慧你就不会贪,你就不会嗔恨心,你就不会嫉妒众生,你就无量的智慧,所有一切戒、定、慧都具足,戒、定、慧都具足,就是悟到实相的道理,所以这个实相的道理是非常的重要,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我们拿这件衣服起来,挈就是提起来,将这件衣服领子拿起来,哪里是领子,哪里是袖子,襟袖就是领子,就看得很清楚,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辩宗,所以我们讲到实相的体之后,应该须要辩宗,就是要明了如何修行,要分辨说我们这本《弥陀经》是讲实相,实相这到底是要如何修行。

【讲】第三明宗】明宗【者。五重玄义。此当第三。】这是释名、辩体、明宗,这是第三。【须当显明。】要显明出来。【此经之宗旨。宗者要也。】就是最重要。【即经中所立之行。】经典所讲的要如何做。【故曰宗是修行要径。】最重要的这条路线。【行门无量。】行门无量,【必择其要。古德云】古时候的人在说【:念佛是修行捷径。】直接的。【持名念佛。又为径中之径也。】捷径当中的捷径。意思就是说一句佛号念到死,但是诸位要记得要先悟到实相,悟到实相的道理当下你就能够用功,所以开悟的人没有是非,开悟的人再发生惊天动地的事情他都没有感觉,惊天动地的事情绝对没有感觉。我们去参访这个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说:你如何修行?我就说我在南普陀的时候很烦恼,讲出某某人名字,他就说:这也是一条戒律,不要讲别人,不要讲别人让我们痛苦,要讲我们的福报不够。所以我觉得这个老和尚在讲话就是跟人家不一样,很厉害,他不会跟你讲很多话,一句就一针见血,你开口要讲的时候,他就跟你讲:不要讲别人,讲你自己。讲你自己,你有对不起别人吗?若没有,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的福报不够,我们若福报够就遇到好的,我们福报不够就遇到坏的,这样也是有道理,我们那时候在南普陀读佛学院的时候,从九点拜,拜到十一点,我们院长都这样拜到十一点,饭、菜都冷掉,我又常常腹泻,不可以吃冷的,吃得很烦恼,身体虚弱得受不了,那时候初出家很抱怨,明明可以吃热饭菜何必这样呢?若要拜也不用每样都拿出去拜,整个都拿出去拜,盛几碗代表就好了,七粒遍十方对不对,不须要这样,他整个都扛出去拜,整桶都扛出去拜,拜到后来饭都冷了,十一点,因为持午,十一点要吃,都冷了,冷了,吃下去腹泻不止,一直止不住,很痛苦,很烦恼的时候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参访广钦老和尚的时候我就说:南普陀都吃冷饭,都给我们吃冷饭。不要这样讲,要讲我们没有福报吃热饭,不可以讲人家拿冷饭给我们吃,反正都讲自己不对,这实在很厉害,这圣人跟我们凡夫就不同,难道不是这样,圣人的看法就是大家都对,他不对,凡夫是他对,大家都不对,相反,我觉得说我们若说学高僧大德一点点,就受用不尽了,受用不尽了,这辈子你用不完,一句就好,所以高僧大德跟你讲话不会讲太多,不会讲太多话,两句、三句,你回去自己想,两句、三句你会运用一辈子,若不会运用教到死也是一样,牛牵到北京还是牛,会用功就两、三句而已,所以说本性的重要就是有这么了不起,会修,所以我发现禅宗实在是最了不起,禅宗非常了不起,禅宗的禅师若开悟,你跟他讲话半小时就比你看十年的经典还厉害,半小时就好,两、三句就好,有时候我们每天在讲:啊!这世间是痛苦。世间是痛苦,要用功,其实习气都还在,习气都还在。参访开悟的人他不是这样告诉你,他不是这样告诉你,我们参访那个高僧大德,他才不是说世间是痛苦,他都怎么告诉你,你看世间哪一样是快乐,真的,他反过来问你,你看世间哪一样是快乐,不快乐,你怎么不用功,怎么老是习气还在,对不对?这倒是真的,对不对?所以你有时候每天在看经典,你体会不到,被禅宗的禅师一句话点拔下去,开悟,不是用铁槌打的,是真的从心地去悟的,因此修行当中若有一个心的清楚,你不会去造口业,你也不会去诽谤人家,你会很冷静接受宇宙的是是非非,逆境、顺境在你心中都没有作用,都不能产生作用,因为你有悟到空性,顺境也一种力量,逆境也一种力量,这力量跟力量去碰,愈碰力量就愈大,愈搅是非就愈大,愈搅就愈大,你若要跟它对阵愈来就愈大,他悟到空性,顺境、逆境全放下,怎么搞,搞到后来他就搞不动了,悟性拿出来就是有这种力量,所以开悟的人他不会报复,但是怜愍众生造这个恶业,你要杀他,他也不会烦恼,因为他已经解脱的圣者,你诽谤他他也不会烦恼,他为什么不会烦恼,诽谤人要负因果,被别人诽谤不用负因果,你诽谤人家你本身而言你是造业,令众生退道心是你的问题,圣者被人诽谤时他欢喜心接受,他还能消业障,而你诽谤别人反而代替人家担业,换我们代替人家担业,所以圣人即使再惊天动地的事情他都没有感觉,包括他的生命要给你他都没关系,我们没有办法。底下,持名念佛就是最重要的路线。

【会体枢机者。】会体就是悟到这个本体就是实相最为重要的,【体。即上科所辨之正体。有谓宗即是体。体即是宗。此言不当。要知体是理。】理性的东西,站在理的方面讲。【宗是行。体为宗依之体。宗是显体之宗。】简单讲宗就是作用的意思,简单讲宗就是怎样作用,我们悟到实相,是我们的本体,但是要如何行呢?信、愿、行,所以宗就是说信、愿、行,信、愿、行就是我们本体的作用,本体的作用,我们信,信我们这个自己,愿,愿往生极乐世界,行呢?持名念佛,好好地行善,所以体就是宗依,宗所依的这个体,宗就是显体的宗,简单讲一个体就是作用。【宗体不即不离。】体跟相、用一样,体、相、用一样,宗体不即不离,宗跟体是不即,就是你不能说它是一样,不离,你不能说它是离开体,也不能说体离开宗,意思是说一为二,二而为一。【故曰宗是会体枢机。门之开闭由枢。】门之开闭由枢,枢就是门的轴,那个轴,一个车再一个由那个轴,轴是最重要,开门若没有那个轴,轴这个台湾话我就不会讲了,你们会讲吗?轴,门的那个轴,开关,我就不晓得这怎么讲,我没有读过汉文我不会讲这个,不晓得怎么讲,不是,门这样底下一根栓转动,知道吗?门在开,不是在锁门那个,锁门的是栓,知道吗?一个门一……,那是栓,不是轴,你不要搞错了,那个是拴住的东西,轴就是那个开的那个地方,这片门开起来,这片门开起来,放在最底下那里,知道吗?撑起来,门,门具,没关系,你们自己回去问老一辈的,这我不会念,问老一辈的看这怎么念,门之开闭由枢。底下一个注音符号起来,【弩之】nǔ,三声弩,用机关施放箭的弓矢,用这个机关,弩之【发动由机。】就是用这个机关,用这个机关施放这个箭,安机关,箭安好在弓上,要不然就射这个石头出去,射箭跟射这个石头出去,机,【以枢机喻宗。】就是修行最为重要的。【则宗是会体之要行也。】就是宗,就是我们要修行,修行这个宗就是会体,就是悟到这个本体的实相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而万行之纲领也三句。而字转语之辞。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说,【余常言持名一法。为大总持法门。】大总持,我们说“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总,总一切法,持,持一切法,总一切法,持一切法,总持,总持,我们说“妙湛总持”就是总一切法也是持一切法,包括了一切所有的修持就是总持,为大总持法门。【三学全该。】三学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戒学、定学、慧学全部都包括在内,【六度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莲池大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故此经之宗。为万行之纲领。】莲池大师在说,举其名,兼众德而俱备,就是说这个名若是念出来,用持诵的,赞诵的,这个名若呼出来,呼出来,兼众德而俱备,一切的德行就全部俱备,全部都俱备,这个名是很重要,你不相信吗?今天你家的单子若贴一个南无阿弥陀佛,写那六个字,你没有佛相南无阿弥陀佛,你会向它顶礼吗,会不会?会吗?你一定会拜它,对不对?名字,名是假的,但是名字假的东西是包括德行,知道吗?名字是代表那个人,那个人一切德行就是那个名字,是不是这样?不然人家诽谤慧律法师你为什么会生气,保护师父,对不对?诽谤别人,你家的事,那不是我师父,是不是这样?因为这个名就包括一切,包括一切,人家在赞叹师父的时候我们听得很安慰,噢!你师父很有修行,口才很好,讲经好几万人在听,我们当徒弟的听起来很欢喜,人家说:你师父怎么坏、怎样坏。不同,虽然是假的名字,假的语言,但是代表一切,知道吗?所以我们要了解虽然是假的,但是实际上当下实在的东西,我们念佛这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当作真的,就是跟我们的本性相应,所以举其名,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我们会专门念它,念久了就是会跟佛感应,所以我们这个修行就是每天都打电报,每天都打电报,阿弥陀佛我在念你你知道吗?打这个传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在娑婆世界,临命终记得来接引我,不要忘记我每天都有打电话给你,佛祖你可要记得,不然每天用功做啥,就是提醒佛陀,提醒自己,临命终这一刹那不要颠倒,若颠倒下辈子不得了了,读大学的时候可以让你重修、补修,若临命终,下辈子会听到佛经不会听到佛经你还不知道,你还不知道,你懵懵懂懂下辈子说不定当流氓,是老大,老大枪带着,枪就带着,讲不到两、三句话,砰、砰,抓去关,枪毙,所以说修行要遇到善因缘,有这个讲堂,有善知识,有经典,有光线,全都一切具足,就要把握自己,每一分、每一秒你就要把握自己,不要浪费生命,专乎持也,要认真去念佛,统百行以无遗,有的人念xíng,如果当动词用hèng,行就是修行的意思,一切百般修行,你若一句佛号念下去念到死就解决了,所以这本经的宗就是万行的纲领,【纲者。网之纲也。提其纲。则网中众目自张。】纲,众目的集中处,所以这个提纲挈领,提纲则众目张,这一目、一目都看得清清楚楚。【领者。衣之领也。挈其领。则衣之襟袖自至。故辨体之后。应须辨宗也。

【解】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你若不相信佛祖,你要如何愿呢?在座诸位!你今天若对我慧律法师没有信心,你怎么会坐在我这里来听经呢?听经有好几种的情形,你若对我有信,我在讲你就会听进去,有的若是在打听状况的,再另外跟人家报备,派来这里不是在听经的,不是真的对师父很有信心的,要做什么,打听看看几个人,好回去向另外一个人报备,报告消息,这样就不是信,他没有信他怎么会发愿呢?对不对?若真正虔诚来的,我对师父很有信心,师父讲一我就听一,他是我法身父母,这样我讲什么他就会听,他就会发愿,这样确实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要再造业,不要再造业,非信不足启这个愿,你若没有这个信你如何产生这个愿力呢?不可能。【非愿不足导行。】你若没有这个愿力你要如何去行呢?导就是引,引导去做,你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发愿就可以,要去做,要去念佛,要去行善。【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若不是持名妙行你就无法满我们所愿,因为我们所愿就是解脱生死,要了生脱死,你若没有持名的功夫,这个妙,妙就是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持名念佛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能了解这个奥妙而已,别人无法了解,舍利弗就不了解了,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才能证到我们所信的,就是这种法门,就是这种的根本。

【讲】此经信愿行(持名即净业之行。)三资粮。为修行之宗要。三资以信为首者。以信为道源功德母故。】信为道源功德母,人家说饮水思源,道源就是……,道就是修行的根本,就在信,所以研读班,我要求诸位,学生就是对师父要绝对地服从,为什么?放下你们的职业,放下你们的身份,放下你们的经济,你说很有钱,听师父的,你说你地位很高,照常要听师父的,你就是对我绝对的信心,这样我就有办法指引你一条对的路线,你若对信不足,会动摇,外面随便讲两句,倒,你永远建立不起信心,信不起来也无法修行,所以我告诉诸位,我有修行跟没修行是我的事情,你有修行跟没修行是你的生死,你要搞清楚,不要整天老是拿那支秤子秤别人,要秤自己,这样这个信已经进入绝对的清净,那么要入这个道就很简单。【又五根。】我们《弥陀经》里面诵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就是【(信】根,我们有相信叫做根,【进】就是精进,好好的修行,这是修行的根本,【念】,每一个念头会归事相,这就是念的根本,【定】呢?每一个定里面有具足我们的本体清净的本性,有具足智【慧)】,所以定跟慧照理讲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所以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慧根,是五种修行的根本,我们后面《三十七道品》会讲到。【十一善法。(信】根,信善法,【进】就是精进,精进法,【与惭愧。无贪等三根。】它只有写一个无贪,少了一个无嗔跟无痴,这在《百法明门论》里面的十一种善法,信、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轻安,我们打坐坐得很好,心情很欢喜,没有烦恼,【不放逸。】,不放逸就是没有懈怠,【行舍】就是施舍,施舍,【及不害。)】就是不能残害众生,不害。这十一种善法会让我们成道,信善法,信就是一个,进,第二个,惭,第三个,愧,第四个,无贪,第五个,无嗔,第六个,无痴,第七个,轻安,第八个,不放逸,第九个,行舍,第十个,不害,十一个,十一,十一种善法,无贪等三根那是省略。【亦皆以信居先。】也是要以信为优先。【至吾人学佛阶级。信解修证。】就是信、解、行、证,那个修就是行,信、解、行、证,我们要相信佛祖的,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了解,了解后让我们悟到,了解之后要继续修,修之后证,所证悟的刚好跟佛祖证的,跟这些诸佛、菩萨、阿罗汉证的相同,这就是信、解、行、证修行的四个步骤,修行的四个阶段就是信、解、行、证,【亦必以信为入门。】也是要以信为入门。【三资若非有信心。不足以启(发也。)愿。】,启愿就是“发也”愿,对一个人没有信心你怎么发愿,我问你,我愿意上研读班接受法师的严格要求,你对我没有信心,你会来吗?诽谤师父的早就跑得不见人影,哪有可能今天来上课,不可能的事情,对不对?对师父没信心跑到台北去了,中部去了,连靠近都不要靠近,还不屑一顾,写信来骂,打电话扰乱,所以说人家没有拿枪来就算很好了,很好了,真的,所以这也要感谢众生,感谢众生,不足以启愿。【若非有愿力。不足以导行。】若是没有这个愿力,不足以【(引起也。)】这个修行。【若非有持名妙行。(但凭六字横超三界)。】没有这个挂名就是好好念佛,妙行,不可思议的行,【不足满所愿。】妙行就是“但凭六字”出乾坤,但凭六字“横超三界”,不足满所愿,满所愿就【往生净土离苦得乐之愿。)而证明所信。即平日所信。西方极乐。依正庄严。皆为弥陀愿行之所成就。既念佛往生。亲见胜境。乃证所信也。】证所信,就是我那时候所信的,所以我今天有办法往生到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佛没有妄语。底下。

【解】经中先陈】先陈就是先描写,经中先描写【依正以生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经典,《弥陀经》这本经,它先跟我们讲极乐世界有多好,正报就是阿弥陀佛有多好,无量的阿罗汉有多好,声闻跟缘觉有多好,让你生出这个信心,之后叫你一心不乱,叫你要发愿,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发愿,再来告诉你如何用功,念佛一日到七日一心不乱你就往生极乐世界,生生世世不用再来六道轮回,径登不退。

【讲】经中佛呼舍利弗。而告之曰:西方有极乐世界。有弥陀现在说法。复广陈】就是很大,讲很多这个【行树。栏楯。罗网。楼阁。宝池。莲华。天乐。金地。天华。】这个华就是花。【众鸟风树说法。】小鸟,迦陵频伽,树,风吹来就是在说法,不是像我们这树,风吹来飕飕声,听得很恐怖,像鬼要出现般,拍电影都是这种声音,西方极乐世界风吹下去叮叮当当,就是听到人家在说法,听到说法,说来说去就是很好,很好,我们现在闭路电视,或是说看这个电视台,开起来就有,不用,极乐世界不用,二十四个小时你起到哪里树都在你的身边,树就会对你说法,小鸟就会对你说法,小鸟都不会拉屎的,极乐世界的小鸟没有在拉屎的,极乐世界的小鸟若有拉屎的,那种小鸟是五浊恶世才有,有的老太婆修行说:我去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泡茶、扫地我也甘愿,我说:那里还要泡茶、扫地,那个肮脏的地方就不是叫做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据经典所讲,吃很多你也不会觉得很饱,你没有吃你也不会觉得饿,你要吃很多,你一直吃,也不会饱,你若觉得须要吃东西你就一直吃,若一直吃,吃很多你也会觉得饱,每样都恰到好处,看有多好,不是像我们这娑婆世界,我去忏云法师那里,忏云法师说爱吃水饺,我是七、八点,六、七点坐计程车下去买水饺皮,跟这个**法师买回来之后开始……,一直切、一直切,包整个早上,六、七点买水饺皮准备馅料,开始一直包,一直剁,十一点十五分开始吃,十一点半,十五分解决,十五分钟就吃光光,你也差不多,因为煮给一百零八个人吃,剁整个早上,你知道吗?讲到人家结束的时候包水饺我就烦恼,烦恼,真的烦恼,你不相信参加斋戒学会的你问看看,每次最后一天就包水饺,我就很烦恼,因为那是忙整个早上你知道吗?噢!很痛苦,做到牙齿发炎,没睡,没睡,极乐世界就没有这样,我们为了吃一餐饭,搞那么久十五分钟就吃光光,极乐世界没有这样,你不用去煮,也不用动锅灶,你只要饱食终日在那里听法,无量的快乐,无量的世界显现在你的前面,因为事事无碍法界,真好,所以说极乐世界,高僧大德就说,说:若不往生,如丧考妣,若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像死了父亲跟母亲那么悽惨,那么悽惨,因为就是极乐世界实在是太好,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难道不是这样,如是等一切诸佛,都是赞叹,东方也有什么佛,南、西、北、下、上都是在赞叹极乐世界,都是在赞叹,无量的诸佛都是赞叹极乐世界,那你想想我们为什么不发愿到极乐世界,接下来又是很简单,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往生,不是很困难,不必断惑,只要临命终烦恼不要起来,所以平常要学习放下,放下、放下、放下,放下的最后还是要放下,放不下还是要放下,临命终就OK了,所以你要常常这样想世间没什么快乐的,都骗人的,这样临命终你就有希望了,这张车票你就快买到了,真的,放下,放不下你还是要放,这样临命终你就有几分的把握,如果说你现在很认真念佛,但是临命终……,你平时放不下,还执著你那个儿子,还执著你那个先生,所以我常常告诉这些太太,说:这些太太们!你要常常想你先生坏的地方,不然女人很重感情,你常常想:我先生打我,违逆我,侮辱我。好!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下辈子不要再嫁给他了,要常常想坏的,不要常常想:我先生对我很好,帮我买衣服,买化妆品,下辈子还要嫁给他。你要想你先生坏的这样你才会往生,才放得下,最好是死掉比较好修行,死了先生是比较好修行,但是不是叫你先生死,你不要误会,是说如果没有先生是比较好修行,比较好修行,因为比较没有挂碍,比较没有牵挂,但要经济好,若孩子还小不要死,孩子还小养不起,你也辛苦,你也无法修行,赚给这三个孩子吃你就忙不过来了,所以说总而言之,说极乐世界好,你没有办法去形容,你没有办法去形容,所以我们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没有路可以走了,若有路可以走,祖师大德、佛祖就跟你介绍了,为什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这本《弥陀经》,所以我们讲堂开始的时候为什么讲这部经,这部经太重要,太重要,生死就是看这本经,拚生死就是看这本经。所以,【皆广陈极乐之依报世界。种种庄严。

○经中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下。】底下,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佛,【征释无量光。无量寿。罗汉菩萨。亦复无量。众生生者。皆得不退。一生补处】补处就是补佛的位置,补处就是补佛位,佛度完之后,阿弥陀佛之后换观世音,观世音之后换大势至,大势至之后换诸大菩萨去补这个世界的佛位,【菩萨甚多。皆广陈极乐之正报主伴。】简单讲,极乐世界处处是佛,都是正法,没有象法和末法,皆广陈极乐之正报主伴,正报和主伴,正报就是佛,无量寿、无量光,声闻缘觉的菩萨,正报!主就是阿弥陀佛,伴呢?就是声闻缘觉的菩萨,【种种庄严。广陈依正种种庄严者。】依正种种庄严就是,依报跟正报各种的庄严,就是要让我们听到之后产生信心。【正欲令闻者以生信也。

次劝发愿以导行者。】再来,劝告我们发愿来引导我们修行。【经中佛告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此即佛劝众生。发愿导行之文。有愿方能起行故也。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者。经中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示持名念佛之法。从一日至七日。克期取证。而得一心不乱。临终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以径登不退也。】径登不退也。

【解】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则信自,信自己,信他就是诸佛,信这个因,念佛的因,信这个果,确实有这个极乐世界,信这个事相,信这个道理,愿呢?厌离娑婆,所谓厌离娑婆就是很讨厌这个娑婆世界,有三苦,有八苦,有无量的痛苦,欣求极乐,很欢喜心来求生极乐世界,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讲】此总标信愿行三资。】资就是我们这个道粮,比如说我要去爬山我就要准备一些吃的东西才走得动,我若有准备一些资粮,这样我爬山我就不怕被饿死,我要去五天,就要准备五天的粮食,我要走很远的路,要爬很高的山,我必须要有粮食,没有粮食你怎么爬山呢?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你也要具足资粮,具足信,具足愿,具足行,这些资粮,你才能够往生。【能信之心是一。所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愿则厌苦欣乐。】厌恶这个娑婆世界的痛苦,欣乐就是欢喜心来接受极乐世界,一心一意欣慕极乐世界的好处。【行则但持一句佛号。求得一心不乱。即求证念佛三昧也。】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正定就是定慧均等。

【解】信自者。】信自是什么呢?【信我现前一念之心。(学者须从这里死尽偷心,不可草草。)本非肉团。亦非缘影。(指第六识缘尘分别影事之心。)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信自就是信我现在这一念的心,“学者”看右边小字的,这几个字很重要,学者“须从这里死尽偷心,”死尽偷心就是不可以有那个侥幸的心理,偷心就是侥幸,我现在念佛、念佛,烦恼,烦恼还在,我现在念佛还在造口业,或是心里想:我这样可能会往生了,我这辈子修这样已经算不错了,这样算会往生了,常常宽恕自己,常常原谅自己,其实懒惰得要命,都不用功,都自己安慰自己,我这样差不多可以往生了,我这样够资格了,那就是偷心,偷心就是自己的修行其实是不够,临命终他没有把握,但是他都自认为他可以这叫做偷心,意思是说侥幸,侥幸,希望侥幸往生极乐世界,错了,这个不可以,“不可草草。”简单讲就是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意思是说每一念出来你要观照,里面有分别心没有?有执著心没有?有烦恼心没有?你这一念放得下吗?要常常告诉自己,现在这一念你放不下你临命终真的有办法?你现在意识作得了主你都无法放下了,临命终真的有办法吗?真的吗?你真的临命终有办法放下,你这个时候控制不住,临命终控制得住?你不要骗人,所以说当下放下临命终就有希望了,你若老是认为我修这样差不多了,可以往生,你稳死的,临命终你稳死的,你要常常说:这样还不可以,还要精进,这样还不可以,还要用功,现在若发起脾气,暴跳如雷。师姑!不要发脾气,我这样算不错了,十年前我可以让他这样吗?像今天我这样算不错了,其实你虽然说比十年前还进步,但是你这个时候这个念头嗔恨心又起来,你也不能往生,你要搞清楚,我们都是这样自我原谅,我过去……,我现在有在进步,被违逆余,要是三年前就让你死怎样,其实他这一念,这也不对,对不对?你有进步,但是还没有往生的把握,对不对?还是没有往生的把握,你这一念恨还是没有往生的把握,所以说现前一念之心就是这个时候,不可以老是跟过去比较,我过去没有学佛是怎么样,我现在学佛是怎么样,不可以这样比较,一定要二十四小时都观照自己,保持秒秒安详,要保持每一个念头出来就非常的安详,这才有办法,这才有办法,本非肉团,不是我们色身这颗心,这颗是肉心,肉心是没有作用,刚烈的时候心脏还没有烂就没有知觉了,可见心脏没有用,心脏跳动时是帮助意识,我们人死掉的时候这心脏还没有烂,我们人就毫无知觉了,所以心脏放在那里也没有作用,它没有烂,但是它没有意识,所以不是那颗肉团心,也不是缘影,亦非缘影,“指第六识缘尘分别影事之心”缘影就是说缘著虚妄,意思是说第六意识所攀缘的东西,就是全都虚妄的这个因缘合和的东西,所以叫做缘影,事相是属于影像,不是真实的东西,叫做缘影,亦非缘影,我们现在一念之心,我们这清净的本性,本来就是当下,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也不是我们肉身,也不是这个第六意识虚妄之心,是什么心呢?底下说竖无初后,我们这个本性,清净心就是本性,他现在讲心,我们这颗心是什么心呢?清净心是什么呢?竖无初后,没有开始也没有后面,竖无初后,横绝边涯,没有一个前面,也没有一个后面,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结束,也没有一个边涯,就是没有个界限,没有一个界止,永远找不到一个边涯,因为我们的心是无形的东西,所以诸佛的国土也是无量无边,终日随缘,终日不变,记住!这一句话是中国的东西,中国的东西,佛法没有这样,佛经没有这样子,三藏十二经典没有讲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的,意思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一句话不是佛经的话,是中国祖师大德的话,在研读班我们已经有谈过了,终日随缘,终日不变,这是方便讲,我们每天都随缘,本性是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边个元跟我们原来的原意思是一样的,十方虚空微尘的国土,本来就是我一念心中所显现出来的,因为我们会无明,动一个念头,所以有三细跟六粗,一直展现出来的粗细的四大,粗细的四大。底下:

【讲】信自者。以心性为自。】以我们的本性为自己。【乃对其它一切而说。即是信我现前一念真心。以为自也。】我们以我们的真心当作自己。【此心本不是世人所认。四大身内之肉团。亦不是世人所认。缘尘】,就是五欲六尘,【分别之影事。】就是第六意识。【此二种皆非真心。】因为这两种都是会烂、会生灭、会变化的东西。【世人多皆认假为真。及认妄为真。】认这个虚妄当作是真的。【学者须从这里。好好研究一番。死尽偷心。】意思就是不要存侥幸,要好好地去参悟,好好去参悟,悟到这个实相的东西,本性的东西。【不可草草过去。】不可以简简单单潦草过去。

【何谓认假为真。世人皆认身内肉团假心。以为自心。且试问于人曰。汝心在何处。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这里。】比这里,【此即是认胸间一团肉。状如倒挂莲花。】白天有在作用,晚上暂时作用小一点,【昼开夜合者。】以前没有医学的观念,所以没有解剖,就讲昼开夜合意思是说白天是有在作用,晚上是作用比较小,比较轻,在睡觉,不是合起来,就死了,怎么合呢?以前的人没有医学的观念,所以他说昼开夜合,作用比较少而已。【以为自心也。此肉团心。是假非真。有生必灭。终归烂坏。】就是一定死的。【非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此肉团心。亦无作用。我说此言。定有许多人不信。必曰此心能知。何以说为无用。】如何能说明这个心是没有用。【我曰无知。】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可以试试看,【不妨试验看。若是有知。此心在人身内。未烂未坏。】躺在那里。【皆当有知。何以世人乍死。此心仍在。即不能知。】意思就是说你的心根本是肉身之意识在作用,不是那个肉在作用。【足证能知者。非此心。说有知者。非事实也。】说我们这颗心,我们胸前这颗心,你说它是知道,这不是事实。

【何谓认妄为真。】认定这个虚妄的东西当作是真的。【世人皆认缘尘分别影事。(第六意识。)以为自心。且试问于人曰。汝有心否。彼必答曰。谁人无心。】大家都有心怎么没有心。【再问曰:】心在什么地方,【汝以何为心。】你以什么作心呢?你说我们人有心,那么我问你,你用什么作我们的心。这就是认贼作父,【彼必曰。现前能缘尘境。(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就是我们的心,【种种分别者。即我心也。】这就是认贼作父,【此正是认妄想为真心。是为不觉之凡夫。】没有觉悟的凡夫,我们这个时候所认的意识在作用都是虚妄的心,都是生灭心,情绪的变化,感情遥变化的心全都是不觉之心,【同楞严会上。】佛菩萨,这《楞严经》。

【佛问阿难。】阿难是佛的这个堂弟。佛之堂弟此云庆喜【(此云庆喜佛之堂弟)曰:汝目可见。】你眼睛有看到。【以何为心。】你眼睛看,你用什么作心呢?

【阿难答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证心就是求问,如来现在征心所在,你在求问我这个心在哪里。【而我以心推穷寻逐。】我用这颗心去寻思追求。【即能推者。(此即第六意识)我将为心。】我在推思,我在思惟的这个心,当作我们自己的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咄就是我们现在台湾话讲的“啐”,那颗怎么是你的心,意思是这样,咄就是啐,就是感叹词,咄,那颗不是你的心,阿难,此非汝心,你认为可以攀缘,现在可以认知的,可以看见的,这就是你的心。

【阿难白佛:此非我心。】这不是我的心,【当名何等。】那么你要叫我这颗叫做什么心,佛祖说这颗不是我们的心,阿难问:这颗不是我的心。我请问佛祖,不然这颗是什么心?

【佛言:此是前尘虚妄相想。】妄想心。【(是现前色声香味触。五尘虚妄相上。所起之妄想也。)惑汝真性。】惑汝真性,迷惑我们的本性。【由汝无始。(最初一念。无始无明住地以来。)至于今生。认贼为子。】我们认为这第六意识分别、攀缘,都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认贼为子,不对。【(以喻认妄想为真心。)】意思比喻说认为这个妄想是我们的真心。【失汝元常。(本元常住不生灭心。)】元常,失去你本来不生不灭的心,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所以你会受这个轮回。【此即认妄为真。】认虚妄当作你真心。【致受长劫。生死之患。】你就生生世世一劫又过一劫,就是认贼为父,认贼为子,就是认为这妄想心就是我们的真心,所以生生世世六道轮回,一劫又过一劫,生死之患。

【现今信自者。即信自己本有常住真心。】这句话很重要,要相信自己我们这颗心是常住真心。诸位!你若把心抓得稳,发一个愿你试试看,诸位!我可以告诉你试试看,你就能体会佛祖是什么东西,你发愿,你听师父一句话,明天起连续三天你发一个大愿,你无论遇到什么境界我都不要生气,你回去先试试看,这样你慢慢就能体会清净的本性是什么东西,我决定不生气,无论孩子如何吵我,无论先生对我如何刻薄,无论公公、婆婆如何跟我合不来,看到,我照样跟他打招呼,我跟他打招呼,他不跟我打招呼,我还是对他这样,我没有一点恨心,没有一点隔阂,你保持这颗心,这样就接近本性了,若坐在那里傻呼呼地都不想,那也是第六意识,那也是第六意识,本性就是在作用当中当下放下没有执著,渐渐接近,渐渐接近,这样你训练自己,你训练自己,三天先试试看,不要太长,太长受不了,一个星期就不得了了,三天,三天就好,这样你就可以体会佛祖他是一个多解脱的人,佛祖他是一个多了不起的人,三天里面这张嘴都清清净净一句是非都不可以讲,这三天,这样体会到佛就是这么解脱的人,三天就好,这样你三天若做得到,再三天,再做得到,再三天,到一星期,我已经没办法了,跟慧律法师请假一下,发作起来了,暴跳如雷,发作起来,这样第七天才发作一下,发作一下,不要回去就大动肝火,因为我们人的无明,说真的我们人的无明实在是没办法,我们人的无明卡住的时候你说要控制得住,实在是控制不住,叫你不要生气也没办法,叫你不要生气也没办法,控制不住,控制不住,所以这要下很大的功夫,真的,不是那么简单,要下很大、很大的功夫,你们好自为之吧!信自己当下有常住的真心,【不是肉团之假心。亦非缘影之妄心。乃是竖穷三际。无有初后。(即无始无终。)横遍十方。无有边涯。(边际涯畔也。)之真心也。真心具不变随缘二义。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喻金体不变。随缘而成众器。虽随缘成器。金体依然不变。】全都没有改变。【吾人真心。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亦复如是。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者。】显现出来。【真心包裹太虚。】包含太虚。【周遍沙界。】沙界就是你恒河沙,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叫做沙界,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沙界的意思。【《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我们这个虚空是在大觉性当中一点点,如海一沤发,沤就是水中的水泡,水泡,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泡叫做沤,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泡叫做沤,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我们今天眼睛所看到的虚空,这个无量无边的星球,这只是我们无量无边本性当中迷了所显现出来,显现出来的一个虚空,所以说无论科学家你如何研究,无论科学家用什么太空船发射到外太空去,你再怎么研究就是不究竟,不能彻底了解这世间,因为什么?因为心外求法,我们的本性,这个无量无边的星球就是我们的本性显现出来的东西,我们不从本性去找答案,我们向外面去找答案,我们永远看到的就是意识,我,执著,我在研究,外面有一个让我们研究的地方,所以科学家永远无法解脱这个生死,书读得愈多就是愈执著,你记住!所有的宇宙跟虚空,都是必须从坐标轴里面去定位,这个坐标轴就是人,这个坐标轴就是人的思想,所有的数学理论,逻辑里面的推论,乃至三段论法的假设都必须有数学的观念,而数学的观念都必须产生在坐标轴,哪一个动点就是zero,由这个zero而产生这个XY三度空间的坐标轴,所以一切世间的演变都必须有数据的观念,这个标准是产生在人为思想上的定位,这个定位如果突破的时候,开悟放下的时候,没有定位,所有的数据,理论学,逻辑学,所有的哲学统统不论掉,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坐标,zero这个点如果它有无穷的变化,你说这个点是什么,我们人的定位这个点,只是一枝笔拿起来画一个点,这是一个定点,可是我们的心不是一个点,你要搞清楚,我们的心是一个点,但是它有无量的作用,你讲不出它有多大,你也讲不出它有多小,你的心不是一个数学上里面那个点,所以你要知道,心的这个定点是执著才产生一个坐标的空间,而一个坐标的空间就有三度空间,一切的宇宙就产生,如果……你要记住,当这个原点去掉的时候这个是什么世间,一个人执著破除的时候他是什么世间,你有没有想到这个点它有层层无尽的动态,层层无尽的力量,你说这个点是定点吗?也不是,所以说你说这个点是执著也对,但是佛性也是这个点,但佛这个点它是无量的作用,你也说是无量无边的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你要说它大,很大,说它小,它无法形容,为什么?本性的东西你怎么说它大或小,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坐标轴这个zero的定点,它是动态的话你怎么办呢?在数学里面能够断吗?你认为这里是零,你跑到这里来,东的话就变成西了,你跑到西的话就变成东了,它是会动的,不只会动,而且这一点可以扩张,那你说你用什么坐标轴,如果这个原点可以坐标轴扩张的话,那所有的坐标轴都可以当作零,你听得懂我的意思吗?没有反应,意思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现实社会,只是一个点、线、面的三度空间,是因为我们人有定位使得这个点……,所以我们看出来是确实的东西,但是我们本性不是这种定点的东西,我们本性这点是有无量的作用,因为有无量的作用,所以你可以把它扩散,当这个原点扩散到宇宙每一点都是原点,这样听不懂吗?懂是懂,没关系,没关系,以后再慢慢教,慢慢要有这个物理学的观念,数学的观念,然后突破的观念,所以科学家他绝对不能解脱生死,他也永远无法开悟,心外求法他怎么能够觉悟呢?追求到死你也化验不出个什么东西出来,发现了镭射,没有错这也不……,发现了光,光也是心中的东西,本性自有光,本性自有热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元素呢?因为我们有无量的烦恼造成坚硬的东西,所以散发出地、水、火、风扎幻化出来的宇宙,因为我们有执著,所以一个门就把你锁得死死的,你若证到阿罗汉果一个门你锁不住他,佛就更不用讲,佛就更不用讲,释迦牟尼佛可以在母亲的胎里面转大*轮,《华严经》讲的,为什么?他事事无碍法界嘛!慢慢地体会,还有很多要告诉你们,所以你们每天来比较好,还有很多要告诉你们,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有漏的这个微尘的国土就是因为我们的空所产生的。【又曰: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就是我们的本性,奥妙清净的本性。【真心中物。】真心所显现出来。【当知空界。本自心所现。】这句话要画一线出来,“当知空界,本自心所现”,所以我们会看到黑暗的一面,我们晚上看全都没有光,太阳若没有在照就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我们的无明,我们白天为什么会看到太阳,感觉会热,这么热呢?因为我们的心有杀气,我们的心有杀气,所以你感觉太阳会热,是因为你本身自无量劫以来,你有这个恨跟杀,所以你执著这个色身,会火大会发脾气,当你所有的脾气全都降下之后,都永远不发脾气,像佛祖这样,火烧不到你,火烧不到你,因为外面的火是你心中的火所产生的,所产生的,所以证果的人你再进入里面(火堆里面),照样对他没有作用,这样知道意思吗?就是说心火灭了,外火都伤不到你,心火就必须要像佛一样才有那个能力,一般人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一般人没有办法,所以里面的火已经降伏了,外面的火不烧不到你,所以火要烧佛祖不可能,不可能烧佛祖,不可能烧佛祖,当知空界,本自心所显现。【西方极乐世界。亦自心所现。

【解】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不用怀疑。【是名信自。(以心性为自。)】这句话很重要,以我们的本性,信自就是信我们的本性,不是信这个肉身的自。

【讲】真心本来广大周遍。我等虽然在迷。此心不失。昏谓昏于无明。迷谓迷却真俗中三谛。起种种颠倒。五住地惑。】这前面已经讲过了,前面已经讲过了,五住地惑,【依惑造业。依业受苦。轮转不休。苟能一念回心者。回昏迷倒惑之心。专持佛名。横超三界。持至事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念佛念整天,像阿婆这样,所以人家说阿婆不识字比较容易往生就是这样,她不识字,我道理多少听一点,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反正我相信师父的话,相信佛祖的话,就拼命一直念佛,反而这样比较快往生,比较容易得到一心不乱,反正已经年纪大了,看又看不懂,听也很辛苦,耳朵又重听,是非也不要听,这样一直念佛,事一心不乱就是拿着念珠整天在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理一心不乱就是观照,去掉那个烦恼,念跟无念当下一念。【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种净土。持至理一心不乱。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我们的本性就是有具足这个极乐世界,持到这个理一心不乱,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实报庄严。常寂光。二种净土。更无丝毫疑虑。】不要有怀疑。【是名信自。即信唯心之净土也。

【解】信他者。】信他,信什么人呢?【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相信他,他是谁?佛祖,相信释迦牟尼佛绝对没有诳语,就是欺骗我们,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阿弥陀佛这世尊他发四十八大愿要度众生,绝对他发的愿今天已经完成,他绝对做得到,他若做不到他不可能成佛,他既然做得到,他绝对没有那个虚愿,他一定要度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六方诸佛广长舌。】这本经东、南、西、北、上、下,六方的诸佛,广长舌就是没有妄语的意思。【决无二言。】绝对没有两种话,就是绝对要相信六方诸佛的赞叹极乐世界。【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这句话你要用红的全都画起来,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啊!这句话太重要,这句话就是我们的生命,随顺诸佛,佛祖都只教我们要念佛,我们为什么不听佛祖的话,真实的教诲,他这样教我们,这样苦口婆心劝你,你为何不听佛祖的话,决志求往生极乐世界,不要再怀疑了。更无疑惑,这句话就是我们净土的生命,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不用怀疑,决定,不是骗我们的。【是名信他。(以教为他。)】【

【讲】信他者。以教(即此经)为他。】这句话会听不懂,以教“既此经”为他,信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本经里面所讲的佛当作他,以教为他,这个他就是释迦牟尼佛、弥陀佛、六方佛,把笔拿起来,以教为他就是弥陀、释迦、六方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六方佛,以教为他。【信释迦无诳语。】不会骗我们。【佛具五语。】佛有具足五种语。【真语者。】讲实在话,真的,不是假的。【实语者。】是实在的。【如语(如理而说)者。】如语,不是像众生讲话不曾照道理的。【不诳语(不欺诳)者。不异语(同过去佛所说)者。】过去诸佛这样讲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讲。【弥陀无虚愿。四十八愿。愿愿圆满。方成正觉。果后一定不违本愿。】把笔拿起来,果后不是泰国果后跟果王那个榴梿,果后你要搞清楚,果后就是证悟佛果,后,我们证悟这个佛果一定不会违背他的本愿,因为佛有发四十八大愿,他今天证悟到佛果他怎么可以违背他的本愿,对不对?【六方诸佛。广长舌相。乃因中不妄语。所感之果相。无二言者。即诸佛异口同音。故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者。即依诸佛所说。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决志求生净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他。底下:

【解】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就是说【(以念佛为因。)

【讲】信因者。以念佛为因。《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我们人若是用这个散乱心就是没有恭敬心,不是很恭敬的,来到这个寺庙,咦!合掌念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是说将来一定成佛,意思是说有这个善根,何况在座诸位你坐在这儿听经闻法,所以我才告诉你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你电视不要看,你一定要来听师父讲经,为什么呢?听不听得懂都没有关系,来听一则故事也好,听一句佛号也好,来合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好,来到这个讲堂就是一定有益无害,所以你一定要来,电视不要看,电视不要看,看那个没有用,所以你要将所有的生命都投资在佛法,这样我们要解脱才有希望,人家念一句南无佛人家他就可以成佛道,何况你常常来听经闻法。【故曰犹为成佛种子。

又佛世一老人。投佛出家。

舍利弗以慧眼观察。其人八万劫来。毫无善根。不度出家。

老人闻言。自悲障重。放声大哭。

佛呼而问何故。

老人即以尊者之言。】就是说舍利弗说我没有出家的这个善因缘。【奉白于佛。】老人就告诉他:舍利弗说我没有出家的善根。就跟佛这么说,奉白于佛,就是照这样跟佛讲。

【佛饬舍利弗。度其出家。】“饬(饬chì:古同“敕(chì)”,告诫,命令。)”就是命令。佛饬舍利弗,度其出家,要度他出家。

【舍利弗言。佛前谕嘱。无有善根之人。勿许出家。此人八万劫来。毫无善根。】你看多严重,八万劫,你想想看!【佛何以许度出家。

佛云:此人。八万劫前为樵夫。】樵夫。【在山采薪。见一虎来。即攀上树以避之。虎过。念南无佛一声。】只念一句南无佛而已,还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此念佛善根。今已成熟。可度出家。

后得阿罗汉果。】你看多好,念一句南无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就证得阿罗汉果。

【散心称名尚然。反显念佛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况字。即反显义。是名信因。

【解】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以已生者为果。)

【讲】信果者。以往生为果。深信净土。诸上善人。】这上善是菩萨的意思,不是普通的善,是上善,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上善就是说大家心地都很好,每一个都是菩萨心,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从念佛三昧真因。】念佛三昧就是说定慧均等,三昧翻译成中文叫做正定,就是说他在念佛的时候他清清楚楚,他非常地清楚,也了解一切法无生,无生当下,就具足一切智慧,虽念而念,无念而念,所以三昧叫做正定,定慧均等的真因。【而得往生实果。文中四种譬喻。】文中有四种的譬喻。【二喻依因感果。二喻果不离因。决无虚弃者。】两种的譬喻依因感果,两种的譬喻,这果是不离因,所以说绝无虚弃。【有念佛之因。必得往生之果。决定功无虚弃。但肯念佛。必得往生。是名信果。

【解】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以境为事。)】信事就是事相,以境界作事相,深信我们现在现前一念是不可尽故,为什么不可尽呢?因为我们这个本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不能让你讲出一个范围,所以不可尽,依心所现,我们这个十方诸佛国土也是我们心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说以心所现十方世界也不可尽,这句话底下,实有极乐国,就是说实实在在有这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以外,十万亿土就是说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一土就一尊佛在度化,一土就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十万亿佛土意思就是说十万亿的三千大千世界,依我们现在所讲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几千个银河系,几千个银河系,那么过十万亿,几千个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当做一个单位乘以十万亿,这就是极乐世界的地方,所以这个土,一个土就是有一尊佛在度化,所以十万亿佛土就是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有大也有小,看众生的业感,看众生的业感,最极清净庄严,不是庄生寓言,庄生寓言就是庄子,庄子他的名是周,所以有人叫庄周、庄周,这庄周他是一个大譬官,他是一个很会寓言的人,这庄子是一个很会讲话的人,相当有神通的人,所以一部电影是大譬官,大譬官,那么这部电影也是庄子耻笑众生的一种寓言,讲到这个庄子他这个思想比较属于偏向消极的东西,他都主张这个无为而治,讲老庄的哲学思想,这庄子的哲学思想,那么他都用很多,用譬喻的,用很多譬喻的,所以说庄生寓言,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的人都将这个极乐世界,当作是一种寓言,假讬的,意思是说佛是慈悲来讲这个经,那么因为怕众生失望,就假装有一个极乐世界,这就是一般人错觉的地方,是确确实实有这个极乐世界,不是讲寓言的东西,不是假设的东西,确确实实有的东西,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这个事相,事就是以境为事,有境界叫做事相,信事,看这个讲解:

【讲】信事者。以境为事。境由心现。深信心无尽故。依心所现之境亦无尽。实有极乐世界。在此土之西。】在此土之西,【最极清净庄严。虽云过十万亿佛土。亦非心外。】也不能离开我们的心。

○【不同庄生寓言者。】假设,【寓是寄寓。】含有意思在里面,【又托也。】寓言寄托就是……,【寄托之言。虽有其名。实无其事。】就是说寄托的意思,虽有名,实在是没有这种事情。【如庄子(姓庄名周)《南华经》云:有人名混沌。】就是天地还没有开始的时候。【生而无七窍。】七窍就是七孔,我们的眼、鼻,眼睛,鼻子二个孔,眼睛二个孔,嘴一个孔,耳朵两个孔,就七孔。【人怜而凿之。】我们人可怜他就为他钻孔,替他钻七孔,【七窍有而混沌死。】而混沌死,这句话你有觉得它矛盾的地方,有一个人名叫做混沌,就是天地还没有开始,生而无七窍就是没有七孔,人怜而凿之,人怜而凿之,你这句话看得……,人可怜他把他钻七个孔,那我问你,这个人七孔又从哪里来,这样了解意思吗?你为他钻七孔的这个人,为他钻七孔的这个人是从哪里来,他的七孔谁为他作的,这就是跟上帝在创造天地万物一样矛盾,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基督教、天主教,其他宗教它没有究竟法,它本身的道理矛盾你叫我如何相信上帝的东西,我从小不是信仰佛教,我跑到基督教堂,基督教堂去研究圣经,他说上帝创造天地万物,那么换我问你上帝站在哪里在创造天地万物,他站的地方谁创造的,上帝站的地方谁在创造,这无法解释,难道不是这样,这根本没有办法解释嘛!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上帝站的地方谁创造的,你说上帝是万能的,怎么不把这个世间化作和平的世界,我们每天在战争,你注意看看,这教宗,他现在若看到贝鲁特在战争,他就向全世界的人祈福,一祈福,菲律宾就打仗,内乱,这种东西你即使基督教,怎么解释都不通达,你每天在祈祷,每天国家在战争,这若佛教讲的,呀!那太简单,为什么会战争?很简单,众生愚痴,没有智慧,具足贪、嗔、痴,有执著,对不对?一句话就每样都解决了,共业所感的东西,这是我们大家所造的业,业感的东西,每一个人的心在改变这天地就在改变,天地就在改变,所以你不曾听过一句话,阳间未乱的时候阴间就先乱了,我们这个阳间若要战争的时候阴间就先乱了,阴间就先乱了,人的电波就跑到阴间了。(我们跟这个美国断绝邦交的时候,大家吵闹不休,我们跟中美断绝邦交的时候,异国好像六十九年是不是?六十七年,好像不对吧!六十几年,我刻是六十八年,明天要断绝邦交,宣布要断绝邦交,今天就发生大地震,整个摇晃,震得很严重,他们说:这是什么原因?我说:明天绝对有大事情。)众生的这个心有愤怒,愤怒,所以有一种力量出来,出来,天地就改变,因为这天地的依报是随我们的心在改变,众人的恨心的力量,只要让这个人死,这个人很快就死了,万夫所指,无病而死,这跟儒家的思想一样,共业所感,这个人常常被人骂,骂久了没生病都要死,每一个对他产生一种电波的攻击性的这个人活不久,活不久,活不久,所以说我们这个佛教的道理就是很圆融,无懈可击,所以学这个理工的人,他就对佛陀五体投地地佩服,学这个理工科的人,对这个佛祖的教理绝对是五体投地地佩服,无懈可击,你会想怎样一个人在两千多年前,他能够了解这么深奥的物理学,这么行,你怎样坐着想你都想不透,我们现在在讲这个电子、质子、中子,在两千多年前佛就讲到邻虚尘,《俱舍论》里面,你若翻过《俱舍论》,我们现在最多是研究到这个电子、质子、中子,对不对?到现在我们研究到中子核的碰撞,碰撞,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科学家最深奥的地方,佛在两千多年前就将一根毛,将我们这一根毛分作四百九十几块,发尖的地方,不是一根头发切成四百九十几块,五百块,不是这意思,是一根头发抽起来剖成四百多块,你有办法吗?两千多年前没有科学的知识,佛一直开示、一直开示,到后来叫做邻虚尘,到后来叫做邻虚尘,是肉眼看不到,就是我们眼睛。元素在宇宙当中在流动,眼睛看不到,我们跟以前的人讲,以前的人都不相信,现在的人有这个仪器,搜集空气中化验里面有金属,你看这个佛有多行,那就真的行到无话可说,那不只是无话可说而已,因为这个物理学我在建中也读三年,在大学也读这物理的东西,看到这佛经我会怕,佛祖的智慧吓死人,你无法……,你用任何形容词你都无法了解,佛为什么能够了解这种东西,这种东西还得两千多年后我们用仪器才看得懂,两千多年前他就能够用一根毛分成四百多根,这样讲出那个理论出来,所以看到佛望尘莫及,没办法,没有哪一个宗教有办法解决我们人生,没有一个宗教,让我们这样心服口服的佩服这个释迦牟尼佛,确实是唯有佛教,唯有佛教,所以走进来的人是福报,若走出去的人是业障,真的,所以你们要很欢喜走进这佛门,确实行,佛祖确实行,因此人怜而凿之这句话就矛盾了,什么人怜而凿之,这句话就有问题了,意思就是说一切人都离不开这个数据的观念,不是正就是负,都是对立法的存在,都是产生哲学上的矛盾,所以佛祖在讲我们人是谁创造的,没有人创造,无始劫以来妄动,一念妄动,妄动就造业,业就绞动业引起这个山河大地虚妄的世界,所以我们晚上在睡觉的时候黑漆漆,没有智慧,晚上睡觉在做梦都没有色彩,也不曾看到什么光,也不曾梦见极乐世界,为什么?无明遮住,这个无明遮住不是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没有见到本性的人,他所看到的东西就是虚妄的转动生灭法,虚妄转动的生灭法,一刹那间在变化这个心态,在每一念的生灭法里面又产生执著,所以他肯定他自己的看法,主页的意识蕴藏着无量无边的智慧,所以我们人是一种欺骗自己的动物,明明这种事情是错误的他就一直要隐藏,你摸自己的良心,你明明知道我这句话是妄语,是欺骗众生,没有良心的话,他为了保护自己他也要害死别人,所以说众生就是什么东西,人家说:我念佛,仿佛念一念,念这么久怎么不曾看过阿弥陀佛的光,我们说阿弥陀佛的光遍十万亿佛土,那我现在问你这电灯有没有光?你看里面有没有光?没有,里面为什么没有光?遮住怎么会有光?不是光不会亮,它自己遮住光怎么射得进去,这遮住的意思就是无明,就是执著,就是要保护自己,事实上世间上要保护自己的人就是最不懂得保护自己,他为了保护自己就造业,骗人、欺人、唬弄人,要让别人死,要自己活,要自己活就愈活愈没有智慧,遮住,永远笼罩在自己的无明,这样听得懂吗?不是佛经不普照你,普照也没有用,你遮住,佛经怎么有效,佛来你也没有办法,电灯也在照,我也看到光,他在里面就没有看到光,他是怎样?所以说佛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在佛,只要你把盖子掀起来,OK!这样就OK了,这样听得懂吗?(众鼓掌)这么简单的东西,所以说我们这东西掀起来就老实,不可以犯妄语戒,不要讲谎话,不可不对的事情一直要争到赢,尊师重道,绝对服从师父的教导,你想想,心地光明,不造口业,哪一个修行不会成功,为什么人家修行要搞二、三十年,对不对?根本不用那么久,简单,掀起来就OK了,这很简单的东西,就是老实,信心具足,清净,不要听到几句……诽谤一下,啊!没有信心了,我们这信徒就是这样,信心不够就是像风中的沙,空中的毛,毛道众生,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毛道众生,这支毛浮起来,风若吹起来,浮起来,就像学佛的人来皈依这个师父皈依完,啊!这个师父很好,很行,一直赞叹他,一直赞叹他,现在外面的人若在讲这个师父怎样,唉!怎么这样,又没信心了,又皈依别的法师,现在人家又诽谤那个法师,他又跑回来,现在又跑回来,他又听到是非,又跑过去,叫做毛道众生,这种众生就是说他心永远不定,他要找道场要找一辈子,找善知识要找一辈子,他不会成就,我们要怎样修行呢?我发现这个善知识,讲的是正法,没有偏,我说……,社会人讲的下赌注,我这辈子就下赌注,因为他讲的知见正确,我何必跑来跑去要找什么,这样对师父信心够,对道场的信心够,你再什么人讲什么他的心绝对不会改变,他不会烦恼,我告诉诸位,说:师父有修行没有修行,这是我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你有没有修行是你的事情,我也不用替你烦恼,今天你百年之后,你要临命终的时候,叫师父为你助念,那我问你,你得保证你百年之后我有办法在你身边,若你坐飞机,咻!碰!连念都来不及,你要念什么,怎么来得及,对不对?难道不是这样?对不对?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要靠自己,知道吗?你吃饭我不会饱,我吃饭你也不会饱,当然你若是有那个福报,你要死的时候打个电话给我,我就去为你加持,不然就名字写一下,为你回向一下,所以我们人不要有一种依赖,一定要修到自己有办法控制自己,因此个人做个人负因果,不要干预别人就是这种意思,我有修,我今天即使没有修行,也跟你没有关系,对不对?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讲来我听看看,你讲,跟你有什么关系,难道因为我没有修行你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吗?对不对?因为你没有修行我主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吗?没有这个道理,我吃饭你不会饱,你吃饭我不会饱,难道不是这样,所以个人修个人的,你就了解学佛就是要升华自己,要管束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趋于一种大智慧的状态,度众生随缘,修行尽分,度众随缘,随缘,因此对三宝有信心就是说这个人讲的是正法,没有偏,你不要用生命下赌注,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么简单,我看太多,出家十年看不够吗?今天来这里信一信,明天跑那间道场信一信,那个法师比较行,后天再来这里信一信,那个又比较行,又听到是非又出来,你问他皈依拜十多个哪一个是法师,不知道,不知道,乱七八糟,因此我们人可怜,毛道众生,信心不具足,他不能用生命下赌注,当然他在学佛他就浪费他的生命,跑来跑去,跑来跑去,我劝告诸位!你若觉得这间讲堂不错,师父又普通,就可以安住下来,这样就安住下来,东奔西跑到后来是你们死不是我死,我是已经没有问题,看经典,自己也了解,我也不用靠你们,靠你们讲给我听,太阳打从西边出来,你东奔西跑是你损失不是我的问题,你今天有来听是你得到,你有来听没有来听我是不增不减,你听得懂吗?你来我增加什么,哪有?没有,我有得到什么?最多多了五百块的赞助,对本性不增不减,你今天你没有来听我减少什么,没有,最多少五百,大不了就这样而已,哪有减少什么东西,所以你要考虑清楚,在你的生命当中,记住!古人,有一个哲学家,我觉得他对这个宗教的定义,我认为他这个定义是非常好,什么是宗教?可以用你的生命下赌注的这个就是宗教,用你的生命下赌注的,我们做生意都举棋不定,学佛不可以,你知道这条路一定要走,生老病死一定要走,用生命下赌注,下赌注,放心,不会牵到地狱去,所以说你们要有信心。底下,七窍有而混沌死,七窍有而混沌死。【有其名。而无其人。故为寓言。佛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有。非寓言。亦非理想。故曰信事。】意思说要相信确确实实有一个极乐世界。信理:

【解】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十有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把笔拿起来,介尔就是微波、微细。介尔就是微细的【一念心外。】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

【讲】信理者。以法界(即实相真心)为理。】《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就是我们这个真心,我们的本性以法界为理。【深信十万亿土。无量事境。实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介尔者。微小之谓也。】微小的意思。【以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然微小。体即法界。】我们的本性这体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的法界,法界就是我们的本体。【本来广大周遍。实无有外。喻如虚空广大周遍。虚空无外。一切世界。皆在虚空之内。】皆在虚空之内。【心性广大周遍。心性无外。极乐即心内之极乐。故曰不出。】简单讲,若是就理体来讲,我们的本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整理来讲有无量无边的庄严的世界,无量无边的庄严世界是事相,但是不出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虽然是一个绝对的理性,但是离不开这个事相,这叫做事理圆融。

【解】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以法界为理。)】你们先放下这个注解,你先听我身你们解释这个你才有办法了解。深信,又深信,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依报跟正报,离就是阿弥陀佛,伴就是诸菩萨、声闻、缘觉,皆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当然我们这个心既然是尽虚空遍法界,包含一切的法性,包含一切的宇宙虚空,当然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主伴,也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中所显现出来的这个影像,一样,全事即理这句话意思是说所有的事相当下就是本性,比如说我们这个色身是真的东西,这个色身是怎样来,造业来的,造业是怎样来,本性迷了,一念不觉,无明,无明造什么业呢?造这贪、嗔、痴的业,业绞业有这个果报,有这个报应,所以它虽然是事相,这个色身,但是当下你若了解,悟到,当下就是我们本性显现出来的色身,不是在外面的东西,为什么在外面?因为我们执著这个色身是内,那个是外,其实内、外都是本性显现出来的东西,因为我们有执著,所以有对立性的东西,有虚空,有事相的东西,我们若悟到这个本性的时候,当下这个心就是一切的事相,一切事相当下就是我们的心,所以说全事即理,把笔拿起来,全事即理就是说当你在事相上悟道的时候,当下就是你的本体,所有的事相你悟道,即理就是当你悟道的时候,当下,即,当下就是理,所有的事相当下就是理,简单讲就是说你今天你虽然念佛,拿一串念珠在念佛,是事相,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咦!念久了你没有妄想,你就是了解佛性的东西,你就是悟到这个本体,所以全事即理就是说所有的事相当下,即也可以解释说当下就是理,也可以叫做悟道,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全妄即真,所有的虚妄都不能离开我们的本性,为什么呢?这是我们的业所显现出来的,业不离我们的心,心不离我们的本性,当然虚妄不能离开真,当然我们这个虚妄不能离开我们这真的本性,举一个例子来说,无量无边的水捞起来,这个水相一直捞起来,我们看这个水,海水波浪这么多,波浪不能离开海水,难道不是这样,所有的波浪都不能离开海水,波浪是虚妄的东西,海是真实的东西,全妄即真,这个波浪若让它平息当下就是我们的水,一切就是我们的水,全修即性,所有的修行,你悟道,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你拜忏也要用我们的本性去拜,你念佛也要用我们的本性去念佛,你今天恭敬三宝供养都要用什么?用这个本性,意思就是说全修即性,意思就是说所有我们的修行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句话全修即性就是全事即理,这句话意思是完全一模一样,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就是说所有的修行,就是我们的本性显现出来的东西,我们若悟到这个实相,空性的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一切缘,但是你一切修实在是无修,虽然你没有修,当下就具足智慧,就是在修,所以佛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无众生可度,《金刚经》在讲的,佛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在是无众生可度,为什么?众生都是五蕴所作的,四大皆空的东西哪有什么众生呢?所以众生相都是虚妄的东西,都是刹那间在分别的东西,执著的东西,所以你觉得有这众生,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也是因为这样,所以全修即性是什么?要悟到所有的修行,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的修行,当你悟到实相就是,全他即自,全他即自就是说所有我们显现出来在外面,不离我们的自性,不离我们的自性,所以我们在讲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在解释就是说我们的烦恼也无量无边要度它,所以说自性众生誓愿度,就是度我们刹那间在变化生灭的这个烦恼,的这个烦恼,所有的烦恼就是不离我们的本性,全他即自的意思就是说,心所显现出来的外面虚空一切的众生,都不能离开我们的本性,意思就是说我的本性跟你的本性一样,重重相叠,重重相叠,所以说全他即自,所有的在外的,他就是外,所有在外的都纳归到我们的自性来,我的自性跟你的自性一模一样,但是因为我们今天大家都迷了,你是你,我是我,所以说佛佛道同,因为进入绝对的状态它没有任何的坐标,没有任何的东、南、西、北,没有任何的方向,没有任何的时空,所以完全地清净,本性自性流露出来,所以说诸佛菩萨佛佛道同,为什么佛佛能够道同呢?诸佛菩萨为什么这个每一佛所讲的法都一样,因为他已经进入绝对状态,进入绝对状态就是没有二元论,他就不是对立,既然没有二元,没有对立,他所讲的就是统一,就是统一,所以这个世间的纷争避开不了,这个世间的纷争是绝对跑不掉的,为什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惑没有断,是不是?生相无明嘛!无始无明,根本无明没有断,所以众生,阿罗汉都有意见不同,证到我空还有意见不同,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哪一个意见相同,所以说是非不可免,是非不可免,报章杂志绝对没有,哪一个是对的,没有对的,凡夫讲话没有一个对的,就是为了自己,为了保护自己,全部都是杀伤别人,最好是让别人死,所以说你若能了解这句,全修即性,全他即自,你就入大慈悲心了,意思就是伤到别人就是伤到我们的本性,知道吗?为什么?我要让你死,你要让他死你发起这个念,你这个心就在烦恼了,我在想明天要如何千他,要如何让他死,他还没有倒你就要先倒,为什么?你发一个恶愿,你要让他难堪,你怎么不发一个愿,说:啊!我要原谅他,他愚痴,我原谅他,这样我们不就很轻松,所以说全他即自,别人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别人,伤害到别人就是伤害到自己,这很简单的道理,所以说佛有同体大悲心,同体大悲心,为什么?所有众生就是他本性所显现出来的,当然他就要怜愍众生,所以佛就是进入绝对的东西,进入绝对的东西,因此我们若从佛教的道理看起来,噢!原来就是这样,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我们的心尽虚空遍法界,佛的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可是又没有重叠的线条,那不是数学跟物理重叠的线条,这个圆跟这个圆重叠,它有这个线条感,有这个层次感,佛心绝对的东西没有点、线、面的东西,既然没有点、线、面的东西,那就像一切众生心性亦遍,佛心就是我们的心,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无差别,因此你若听到这个道理你就很好过日子,无论你在公司上班,夫妻,或是你当学生,你都很好过日子,一切众生就是我们本性所显现出来的,这样我们对众生慈悲,我们就是对我们自己慈悲,在座诸位!众生若要伤害我们呢?我们就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业,这就是我们的业,不要再结恶缘,不要再搞下去了,愈搞就愈深,愈无法修行,人家若攻击我们,要让我们死,我们就忍耐,一直忍耐,一直忍受,一直忍受,欢喜接受,这样这个本性慢慢、慢慢就出来,慢慢、慢慢就出来,所以说实实在在在修行的人,他会观照他的心,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心就是修行的根本,我们若进入一个暗的房间里面,第一个要找什么,找开关,找什么?找这个开关,开下去,电灯就亮,一样,你要修行你一定要先了解这个道理,修行的根本就是在观照我们的心性,不是每天在那里拜佛,不是每天在那里持咒、念佛,当然这是很好,持咒、拜佛、念佛、拜忏这都很好,最重要你要观照你的内心,二十四个小时里面保持你每一秒都是清清楚楚,你每一秒都知道你在做什么,这样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动摇你,虽然说我们还无法修行到佛的定力,但是你已经很好过日子,你已经是非常好过日子,非常好过日子,听到这个,心脏病,他慢慢就会好,不然你光是气就气死,你光是气这些众生你就受不了,真的,我十年来我就是觉悟到这一点,觉悟到这一点,他要让我们生气,我们就偏偏不要生气,所以我们常常说,记住师父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想倒,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你, 倒,你要记住师父这句话,如果你不想自己烦恼,你不要把自己搞得很烦恼,世间没有人可以给你烦恼,学佛就是这么了不起,我不要烦恼,他就拿我没办法,我就偏偏不要烦恼,你要记得明天的事明天再烦恼,知道吗?明天的事你明天再烦恼,三年后的事情你三年后再烦恼。有一个算命的告诉你儿子,你儿子十九岁会死,你儿子今年十二岁,从十二岁开始烦恼,烦恼到十九岁,刚好烦恼七年,若你儿子一定要死你多会烦恼,换我问你,你多会烦恼,你儿子若一定要走这条路,你多行,你有办法改变你儿子的命运,不可能,所以我们人愚痴,我们人愚痴,我在几年前,人家说我三十七岁一劫,今年是是非又生命劫,我今年真的多灾多难,建这个讲堂也事情很多,又接到黑函也是非很多,今年就是很奇怪,很奇怪,那个排紫微斗数的,我这个人有开通智慧叫人家不要算命,但是我这个人专程要叫算命的告诉我有什么事情,换你讲来我听听看,我这个人不会像一般去算听到却倒下去,我不会这样,三十七岁该死就是死,该活就是活,我想我又没有去杀人放火,又没有去伤害众生,对不对?真的,这业确实是真的,他说:师父!你这关跑不掉。你这关跑不掉,你三十七岁的那一年有两颗是非正中命宫,你怎么躲都躲不掉,难怪,才会这间讲堂建得……,报纸登得特别大篇,搞得……,接着三十七岁的那一年人家会无中生有地诽谤你,你要小心,你一定躲不过,确实,真的果然算命的厉害,但是我比他更厉害,我比他更厉害,我如如不动,讲随便你讲,我度众生度我的,三餐吃得饱,穿得暖,好好睡,没有差别,晚上也是很好睡,一样,没有差别,所以我常常想人家耶稣被人家钉在十字架,我们还没有被人家钉在卍字上面,这样就算很慈悲了,难道不是这样,我们还得感谢众生他搞这样算搞得很小,小事情而已,感谢!感谢!各位父老兄弟姊妹!很感谢!不然你会活得很痛苦,你不晓得怎么过日子,你整天说不要批评我,不要诽谤我,你光是气就气死,没有关系,尽管来,不然怎么办,我又不能拿撒隆巴斯贴住你,嘴长在你身上,你要造什么业,这是你的事情,难道不是这样,所以我常常告诉你,我有修没有修你知道吗?我是什么再来的你知道吗?最好不要诽谤,万一诽谤到圣人,这就麻烦了,当然我是凡夫没有修行,但是我劝告你不要乱讲,讲错了,地藏王菩萨会比较忙碌,地藏王菩萨会比较忙碌,因此因为你不知道人家是不是菩萨你不要诽谤,你好好地修你的行就好。体即法界。底下,底下,我们人这个全他就是自,我心遍故,佛心也遍,一切众生心性也是遍,譬如一室千灯,诸位!这是电灯,这个电灯光光互摄,这电灯照射下来的时候,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这个光你有办法看这个光是从哪里照射来的?这里也有,这里也有,你看,看不准,它综合,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跟佛的本性全都有这种能力,光光相摄,所以是绝对的状态,因为它是没有质碍的东西,所以化佛道同就是这个意思,是名信理。以理是什么?“以法界为理”。法界就是一真,一真就是本性,本性就是实相,就是《楞严经》讲的如来藏,如来藏,如来藏。

【讲】此文具四法界。一念心性。是理法界。所现极乐。是事法界。全事即理四句。是理事无碍法界。我心遍故三句。是事事无碍法界。】我们看看,全事即理。“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理事无碍法界,为什么叫做理事无非法界呢?你看看,“全事即理”,事跟理,“全妄即真”,这个妄是事,真是理,“全修即性”,这个修是事,这个性是理,“全他即自”,这个把笔拿起来,“自”是本性的意思,不是自己,全他即自,全所有的他就是事相,事相就是我们的本性,也是事,事理圆融,对不对?事理圆融。好!“我心遍故”这三个字(句话),来!“我心遍故,佛心也遍,一切众生心性也遍”,一切众生心性也遍,我心遍故就是我这个本性尽虚空遍法界,这就是事,事相尽一切遍法界。佛心也遍,意思是说自性显现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我的心也是这样,佛的心也是这样,一切众生心也是这样,意思就是说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我心遍故这三句是事事无碍法界,【一室千灯。】这是用譬喻的,为了让你了解事事无碍法界,这样让你了解用一个灯来譬喻,看这个小字的,【(一灯之光不碍众灯之光,众灯之光不碍一灯之光。)即喻事事无碍之义。】但是讲这些太粗浅了,我有一天我要讲这个华严思想,我三十三岁的时候,在这个雷音寺讲过这个《华严经》的思想,华严的哲学思想,三十三岁,今年三十七,四年之后功力又比较深了,所以这个《华严经》的事事无碍法界,要找一个时间讲,但是我先告诉你一下,在那个时候讲这个没有几个听得懂,这真的,这是点、线、面去扩张,除非你懂得这个物理学的理论,除非你懂得这个数学的理论,不然解释这个事事无碍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非常地难,我们一般的人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只能用譬喻的,这间体育馆是一,里面容纳好几万人,好几万人就是一,一就是好几万人,这台湾二千万,这也是一在台湾,都只能用这个比喻,用这个包容性来比喻,其实这问题很大,你这个可以讲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是一个简单解释,若要解释小能容大,大能容小你要怎么解释,华严的思想小能容大,大能容小你怎么解释呢?小的东西怎么能容纳大的东西,大的东西一定能容纳小的东西,小的东西怎么容纳大的东西,因此这《华严经》的小能容大,大能容小,这就不是一般简单讲他就能够清楚了解,今天没有讲到《华严经》,当然这不能再发挥,发挥会听不懂,这样麻烦,人已经少了,我肯德基一算剩下……,快变成博士班了,我们第一天讲经的时候我巡视……,噢!一楼、二楼、三楼、四楼全满,到现在三百多个,四百个,可见真正在讲佛法的要度众生比较困难,因为你要听的是实在,这种才是佛法,当然以前是方便,现在在听佛法,其实要深入,初机的人来就听不进去,他听不懂,听不懂,像我妈妈就告诉我,不晓得在讲什么,无相无不相,实相,都搞不清楚,翻来覆去的,像一杯茶翻来覆去的,不晓得在搞什么,都听不懂,讲故事还听得比较懂,可怜,所以你办法,确实没办法,当法师的人也是很困难,很困难,他很想度众生,根机不够,很困难。底下:

【又深信西方。依报世界。正报佛生。】佛生就是佛跟众生。【主即弥陀。伴即菩萨声闻人天。皆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所现之影。性心如镜。西方依正。如镜中之影像。】镜中的影像。【全事即理者。事依理成。】所有的事相就是我们这个理体,事相就是依这个理体所成,【事不离理。故即理。如一切金器。依金而成。】一切的金就是用金来作的。【器不离金。故众器即是真金。

○全妄即真者。妄依真起。】虚妄是无自体的东西,既然是虚【妄】,当然它【无自体。】它不是实在的,像我们做梦也不是实在的,我们本来的时候梦就不见了,但是梦也不能离开我们的色身,你要说它有是拿不出来,你要说它没有又做梦,所以虚妄就是我们的本体,我们本体就是会产生这个虚妄,因为迷了,所以【全体即真。如冰依水起。冰无自体。】冰是一个影像,融化就变成水,【全冰即水。

○全修即性者。修德属始觉智。性德为本觉理。依理起智。全智即理。】全事就是智。【如依镜有光。镜光即镜。】简言之一体三面的东西,一体两面的东西,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全他即自。

○【全他即自者。他指诸佛众生。自即自心。谓不独我之正报身心。】色身跟这个心。【与我之依报世界。是我自心所现。即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他之依正二报。亦即是我自心所现。此中四句。皆是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事无碍法界。

我心遍故下。事事无碍法界。我之心性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佛心。众生心。亦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那个土印不清楚,应该写清楚,遍成西方四土,是三无差别。【故事与事。亦得无碍。故立一譬喻。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相遍满。重重交相摄入。一光遍多光。多光遍一光。多光摄一光。一光摄多光。】读到后来,等会下课我妈妈就说:不晓得在讲什么又听不懂,她听故事就听得懂,讲打铁的她就听得懂,讲故事她就听得懂,现在下课她就搞不清楚了,没办法,所以一个人一个业,像我当法师来讲要度母亲也很困难,因为她只能信佛而已,所以我吃饭她不会饱,她吃饭我不会饱,虽然是母子而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叫她念佛而已,叫她念佛而已,我的智慧我不可以推给她,我推经她她了没办法,难道不是这样,所以说身心不相替代,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不要常常讲:我临命终要靠师父。没错,你要保证你有那个福报,你若去美国玩,咻!到美国冻死在美国,下飞机死在美国,真的很难讲,你怎么知道,我还要坐飞机跑到那边帮你助念,若我psssport办好,到美国色身烂了,色身烂了,我不骗你,有一种办法师父能够帮你,你若发生事情,在美国,在阿尔卑斯山,在瑞士,你就要马上叫你儿子寄相片来,这样我就有办法,叫他寄相片来,住址写英文,或者名字写英文,因为佛也懂英文,在这里念,佛也懂英文,唯一用这种办法能够求你而已,赶快回向,赶快观想,为你加持,用毗卢遮那佛手印,用这密法手印为你灌顶,大众念佛,拿那张相片赶快读,为你回向,这样来得及,所以说若还没死以前最好拍一张相片比较好看的,万一死的时候赶快交出来,这个,赶快这个回向一下,明天照相馆生意就很好,照相馆的生意很好,所以说这个研究佛法要事理圆融,要事事无碍,底下说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相遍满,重重交相摄入,一光遍多光,多光遍一光,多光摄一光,一光摄多光,回去你慢慢读。【光光相融。不相妨碍。即法界十玄门中。】这是《华严经》法界十玄门,【一多无碍法门。】一多无碍法门,【如是信者。是名信理。】这很简单,这盏电灯不妨碍那盏,那盏电灯不妨碍那盏,全都射下来互相遍照,对不对?一光摄多光,多光摄一光,难道不是这样,多光就是一光,一光就是多光,就是这样到后来都亮,这样就对了。几点了,八点半了,要听这经最好自己先看,自己先看一遍,这样才搞得清楚。【上六种信讲竟。】

【解】如此信已。(此下明)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此即理之事)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讲】此明二种愿。愿离娑婆。愿生极乐。娑婆极乐。两土秽净。皆由自心染净业所感。觉林菩萨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古德云:娑婆心险。】就是说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心都是很险恶,恶毒的人比较多,害人的比较多。【感陵谷之高深。】多陵就是山,山谷高高低低,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很恶毒、很险恶,所以你感到外面的山河大地高低不平。【极乐心平。】若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众生都是修无量的善,平等心,【致宝地之如掌。】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七宝琉璃地,就像我们这手平坦。【此皆即理之事。自心所感之秽。应生厌离。自心所感之净。应生欣求。欣厌二字。即是愿。】简单讲这个娑婆世界要厌恶,要厌恶,这是很重要。底下:

【厌字。是修行基础。若无厌离。那得欣求。如世人不厌生老病死苦。自然不会求出生死。不思修行。世人对此世界。不生厌者。皆是不觉悟也。】讲这个我就感触很大,讲这个我就感触很大,学佛的人就是站在上面看众生,众生实在是很可怜,我去荣民总医院,我去荣民总医院的时候,上课,主治医师这样告诉我,他说:师父!学佛的人确实不简单,没有学佛的人确实很可怜,明明病得很严重,一个男众,他讲给我听,胃肠科的主治医师,因为他请我到荣民总医院上课,教那些医生跟护士,他告诉我:看一个患者每天拿一个小小台的收音机,他是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听股票,听股票,他说:师父!你知道他多可怜,听股票,每天就是一大早,乔光三块七买进,三块八卖出,一仁三块九买进,四块五卖出,每天都在听那些,已经快死了,有一次跌,跌停板,很紧张,很紧张,就赶快打电话,打电话,打电话叫他卖掉,打电话叫他卖掉,到最后一次,要死的那一次,涨停板,高兴,很高兴,赶快打电话卖出去,卖出去钱还没拿到,往生,死了,这叫做至死不悟,到死他都不会觉悟,钱看得到又用不到,涨停板,跌停板跟他有什么关系,对不对?现在在阎罗王那里报到,阎罗王那里也不晓得,阎罗王跌停板还是涨停板,去那里听,不然怎么办?看这些众生实在是……,接着他对金钱,所以我们人对金钱的执著实在是很悲哀,三餐有得吃,能过就可以了,要赶快修行,这不是在开玩笑,对不对?还有我看到菩萨觉得很可怜,七十几岁了,七十几岁了老是烦恼她那个孙子还未娶媳妇,我若告诉她:老菩萨你要念佛,孙子还未娶,我正在帮他物色,娶了我就比较清闲,政要娶的前十天,死掉,回去了,往生了,七十几岁,她还好,我有去为她加持,加持,我看是没有什么作用,一辈子,几年前就教她念佛了,几年之后为了她孙子的事情很操心,儿子都靠不住了,我们还指望靠孙子,哪有人这样,所以我看这众生很厌恶,又看到众生在迷,我又很同情他,叫他听录音带还得拜托他,拜托听一些录音带,看会不会觉悟,知道这生死的痛苦,六道轮回的痛苦,对不对?一直劝告他,有的还是要到六、七十,媳妇嫁,女儿娶,不是,嫁女儿,娶媳妇,才要来用功,对不对?我都放任他去,我现在都一种感想,众生怎么那么可怕,那么可怜。师父!来劝告我妈妈一下,我母亲怎样,我度不了她,你是她儿子度不了她,我去度她有办法吗?她有在听录音带吗?有啊!听一、二卷的时候就停了,听一、二卷就停了,孩子又在吵了,师父!拜托一下,任凭他去,我现在都这样,任凭他去,要修不修全在你,我没有办法我已经尽力了,我苦口婆心,没办法,没办法,根机差的确实没有办法,你怎么讲他就是听不进去,所以我告诉他若要度你家那个人,我干脆去度无量的众生,我干脆去度无量的众生,我跟他周旋做啥,所以说没办法,所以在座诸位!所以你们的福报因缘跟你们的悟性、觉性够,你知道这条路要走,一定要走,你拥有无量无边的财产不值得一点智慧,不值得一点智慧,知道吗?所以众生会活得很痛苦。底下【第一不觉悟。人生是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外。还有种种诸苦。】底下那句【说不能尽。】真的,说不能尽,你若看每一个电视,连续剧每一部片子里面就有描写苦,【身是众苦之本。为众苦所集故。

○第二不觉悟。人生是空。任汝功名富贵。无非大梦一场。“万贯家财带不去。一双空手赴幽冥。”】这句话若写在墙壁边贴起来,或是过年这个门联贴这句也是很好,你知道吗?真的,过年门联,信佛的人贴这句是很有意思,万贯家财带不去,一只空手赴幽冥,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回去慢慢去参,看你多美,多有钱,没有用,没有用,挡不住生命无常,没有用,我这个人根机是普通,读高中,我读小学二年级,十岁的时候,我就梦见过我是出家人,从小我就想我们出世是怎样来的,我们死后又要到哪里,十岁我就知道有这种问题,我读高中的时候,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我的成绩普通,普通,看这个课外书我就跑去这个牯岭街那里,牯岭街那里买一些哲学,因为建国中学后面,你知道吧!牯岭街有那个旧书摊,下课之后就跑到那里找、找、……,我都专找哲学,以前不晓得有佛经,以前不晓得有佛经这条路,去找这个心理学跟哲学,看、看……,心理学跟哲学看很多,什么罗素、尼采,反基督的尼采,这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哲学家罗素,很多的哲学名人,后来看、看……,看一看是得到有一点点观念,有一点观念,可是我又觉得好像缺少什么,这人生我相信不是这样而已,哲学怎么没有讲到前世是什么,怎么没有讲到来世是什么,后来又去追求,去追求,追求基督教,看到《圣经》,看到旧约,旧约,看到新约,福音,约翰福音第几章第几节,看、看……,这也不是我要追求的,这也不是我要追求的,我檙这个世间一定有一种学问可以解决我人生所有的疑惑,一定有,但是只是我找不到而已,不晓得什么,后来没办法,在建中就练跆拳道,练跆拳道,练到跆拳道二段,整天在打,我大哥就说:整天打打杀杀也不是人生。那时候想:不然去演电影。演那个武侠的,演电影赚钱,去到演电影的地方被选中你知道吗?一千零八十个录取六十个也是有被选中,他告诉我:人是很英俊,不过个子太矮,你不可能当主角。我说:不然当童星也不错。他说:童星,哪有读高中的当童星,太离谱了,对不对?那时候想要演电影,人生找不到目标,不晓得要做什么,学问也照样在看书,照样在用功,找,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人家来邀约:喂!你要不要参加这个佛学社。那时候我还很我慢,我说:佛学社在讲什么?我说:跟哲学有没有关系?他说:不止哲学,心理学、物理、科学都有。我说:这样好,何时演讲我去听看看,我去听看看。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第一堂课就叫这个朱斐居士去演讲,讲这个四大皆空,第一句话,朱居士他就讲,他就讲:这个世间痛苦,色身是假的,我们人都是以假为真,过着痛苦的日子。当下开悟。我想……一句而已,一句就悟到了,活二十几年,今天才听到世间是苦的,以前病苦怎么都没想到这世间是痛苦的,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世间确确实实是痛苦,为什么要人家讲这句我们才会觉得痛苦,愈想真的世间愈痛苦,这样确实是无常,慢慢悟到这世间,这样不行,这样再追求下去也不是办法,再追求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我从那时候就不爱漂亮了,真的,我七年不曾买衣服,你问我妈妈,我妈妈在楼上,我妈妈在楼上你问她,我七年不曾买衣服,过年还得她拜托我才有去买衣服,因为我已经看开了,我已经知道了,以前青春痘长得很多的时候还洗阿娜答,擦爱王,告诉你们,你们不要泄我的气,真的,真的,以前爱美,现在悟到了,美丑随它,又不娶老婆,我知道了,大学二年级我就坚心要出家,大学二年级我就坚心要出家,我就很有把握我这辈子绝对不娶,看到女众使性子我就很讨厌,不是你们这些,以前那些,以前那些,以前那些,这样不行夫妻结婚老是吵架,这样不行,这样过日子太辛苦,我的个性又坏脾气,不要让人管,不要让人管,所以说我一定要走这条路,走这条路,我大学二年级有这种决定的时候,我不可以讲,因为我们若想要出家常常讲会有障碍,我听过一个法师开示,说:我要出家,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出到后来变出鸭,变出鸭,不会成,种种的障碍它就来,搞一下,娶妻,悽惨了,悽惨了,要不然我现在在做什么?做工程师,做工程师,本来要去荷兰留学,家里也穷,因为读书是普通,后来听到这个佛法,不行,生死根本这不是开玩笑,慢一天修行不把握一天,要趁早剃度,真的,所以我今天剃得很亮,剃度,要修行,这不能让你延误,我那时候决心要出家,我就说:今天谁拿枪来压我,叫我娶妻我都不娶,我就是要出家。所以那时候告诉妈妈,说:你今天你不让我出家,等到你百年之后我照样要出家,今天不让我剃度,我等你一百岁你死,我也是要出家,一样,决心不娶,如如不动,你若看到这女众,啊!觉得她很美,你若是想她晚上在睡的时候流口水,你也不会喜欢她,有的女众晚上睡觉也会打呼,你看她多美,不见得,那是粉搽下去多少能看,这样想,这样想,真的,不要娶,不要娶,这没什么,没什么,警告自己,结果我出家顺利,顺顺利利,我今天若没有出家佛教就少一个人才,你说对吗?难道不是这样?(众鼓掌)所以说还是要走修行这条路,劝告这些没娶的不要娶,但是不要告诉你妈妈说是我讲的,不要告诉你妈妈说是我叫你们不要娶,你不要这样,所以心要定,结婚不见得多好,这都欺骗社会,真的,我跟你盖章加保证,结婚不见得哪一个快乐,到我现在调查的一百对,九十九点对大家都摇头,后悔,有的还找到道场来:师父!你不早一点出现,你若早一点出现我就不娶。自己爱娶妻,爱娶的流口水,讲这句话,这句话听一百遍了,真的,所以说这众生,真的,所以心念抓得稳,要修行不修行我劝告你们,我讲的话你听,你是轻松一辈子,男的最怕什么?最怕独生子,我遇过太多独生子,独生子都说:我父亲母亲要我娶,我不娶不行。哪有这回事,你不娶他能怎样,今天我家若是只有我一个男孩,我照样出家,真的,我今天有男的四个,当时我要出家的时候,我跟我妈妈说:我要出家,我不要娶妻。我妈妈说:怎么可以这样子。我说:前面三个大哥娶妻了,三个就传八个了,生八个男的,不差我的。她说:别人有别人的种,你有你的种,没有差别。我说:好种子不传,坏种子不断,我个子这么小,生出来的孩子像袋鼠那么小,你也好了,不要娶,不要娶。所以要坚心出家,因为我有悟到,我有悟到这世间是痛苦,痛苦,世间多快乐都打不动我的心,真的,我告诉你:所以我现在这颗心很坚定,像金刚不坏,我这心很坚定,这条路一定对,保证对,真的。(众鼓掌)

○第三不觉悟。人生无常。人生上寿。不过百年。】到底这个世间活一百年的有几个,没有几个。【善导大师云:“任汝千般快乐。无常总是到来。”】让你千般的快乐,世间所有千般的快乐,无常总是会到来,总是会到来。【佛问弟子云:人命在几间。】一个人在说,【一曰】不是一日,一曰,一个人在说,【人命在旦夕(早晚)间。】人命在旦夕之间就是“早晚”。【佛言:子未知道。】佛说:你还没有开悟,你不懂这个道。【一曰人命在饭食间。】就是我们吃一顿饭的时间。【佛言:子未知道。】你也还没有开悟,还没有了解这个道理。另外【一】个徒弟这样【曰人命在呼吸间。】我们人的生命是在呼吸间而已,一口气不来的时候就走了。【佛言:子知道矣。】啊!你知道“道”,你是有悟的人。

○【第四不觉悟人生无我。】我们为什么不觉悟呢?【个个都认此身为我。处处爱我。贪着五欲。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为我娱乐。贪名为我荣耀。贪食为我滋养。贪睡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为我。毕竟无我可得。果能觉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深生厌离。则厌堪为入道之门也。】这种的了解如果能够觉悟人生是苦的,是空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深生厌离,这样厌离,厌恶深,堪就是深入的意思,则厌堪,深入你才能够入道,你厌恶你才堪入这个佛门,堪也可以解释说厌堪为入道之门,你厌恶则够资格,这堪可以说你够资格入道之门,可以说很深入地去厌恶这个世间,所以说这世间要先厌恶,所以你若一直执著这个世间,这世间就很吸引我们,你临命终就放不下,放不下,知道吗?

【解】厌秽。】污秽,【(此即事之理。)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把笔拿起来,“辙”就是车路。这句话先解释一下,厌秽就是厌恶这个娑婆世界的肮脏,须舍至究竟,把笔拿起来,舍至究竟就是无所著,舍到这个名、利、色,世间一切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舍得光光的就是无所著,这就是我们的本性,须要舍到究竟,舍到无所可舍,方无可舍,欣净,取,要欣,执著,这个择善固执,执著有一个极乐世界,我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须要取至究竟,方无可取,取就是非常,内心一心一意,全都放在极乐世界,这样就无可取,就是没有比这种更好的,无可取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极乐世界更好,我也无可取,我就是执著到极乐世界,我一心就在道,这样就是无所可取的东西,无所可取的东西就是说虽取极乐世界而心无所著,你要“著”什么呢?著一个极乐世界?你要“著”什么,执著到极乐世界与心相应,取至究竟就是说我的心清净,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欣净,欣赏极乐世界,欣慕极乐世界,而取至究竟,究竟就是……,用笔写下来,取至究竟,自性清净,取至究竟,本性就是清净,方无可取,你本性清净你取什么东西,我们这个舍,厌恶这个娑婆世界,舍到无所舍,当然就无所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执著,方无可舍,无可舍就是无所执著,对不对?没什么东西可舍就是没什么东西好执著,欣净,须取至究竟,究竟就是本性清净,你已经悟到本性清净,方无可取,已经没什么东西让你取,为什么?因为本性就清净了,这句话取至究竟就是自性清净,自性清净,你没有什么东西可拿了,一切本性就具足的东西,所以《妙宗钞》在讲,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取至究竟就无所取,舍到究竟就无所舍,所以取舍到达究竟就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辙就是车路,也没有什么两样,也没有什么两样。

【讲】前四句明有欣厌。】欣慕极乐世界,厌恶娑婆世界。【便有取舍。厌秽者。厌娑婆浊恶之秽。欣净者。欣极乐庄严之净。欣厌二字。即是信愿行之愿。既厌秽。必须愿舍。】你愿意舍掉这肮脏。【既欣净。必须愿取。】厌秽就要愿舍,若欣必须要愿取。【如何是舍至究竟。】什么时候会舍到究竟。【方无可舍。必须求出娑婆。】我们对这娑婆世界都无所取当然就无可舍。【横超三界。则永离众苦。方是更无可舍。】离开娑婆世界是无可舍,一切都放下,意思就是说对这娑婆世界无所著,【如何是取至究竟。方无可取。必须求生极乐。直上九莲。则但受诸乐。方是更无可取。】无可取,到极乐世界当然是无可取了,最好的。【以现前方便欣厌取舍。而至究竟不取不舍也。前欣厌取舍。是即理之事。后取舍究竟。是即事之理。

故妙宗下引证。妙宗钞问云:至理微妙。】这个道理非常地微妙。【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今立垢】就是【(指秽土)净】就是清净,【(指净土)令人取舍。既乖妙理。即非上乘。

答云。取舍若极。(即究竟)与不取不舍。】就是全都一样,【亦非异辙。】就是不同,没有不同,这中间,这辙,异辙,【辙者车路。此中问意。乃偏理而废事。答处乃即事而达理。】这不要误解。

【我等发心修行。但老实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极乐。从事实上做起。最为稳当。千万不可执理废事。】什么叫做执理废事呢?啊!我已经开悟了,我已经是彻悟的人了,我不用念佛,我本性就是佛了,不可以这样子,我们的功夫还没到开悟的境界,我们还要再用功,还要再用功,我们一品惑都没断当然我们还要再用功。【莲池大师云:著事。而念能相继。】著这个事相就是说我拿这串念珠,二十四小时都要用功,要念佛,所以能够净念相继。【不虚入品之功。】不虚就是不会白费进入这个九品莲花的功德,意思是说功不唐捐,意思是说虽然你著这个事相,总比在讲这人道理的人还行,只会讲道理的人他不修行,他不拜佛不念佛,只是整天在打这个高空炮,没有用,叫做执理废事,执理废事,所以我们还是要从事相,还是要用功,著事,念能相继,我们念念相继,而能够这个念相继,每一个念我们都能够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才不会白费我们的修行。【执理。】以为自己自毁长城,道理都通达。【而心实未明。】而他的心确确实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反过来掉进去空的这个祸患,意思是说不要讲你很行,不要讲你很有修行,不要讲你已经开悟,不要讲你是圣人,不要讲你是菩萨,要老老实实我是凡夫,我要认真用功,我要认真修行,这句话意思就是这样。

【解】设不从事取舍。】从这里开始,对吧!因为我准备到了九十几页不晓得讲到哪里,对不起!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信)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愿)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这句是假设说我们若没有对事相去取跟舍,但尚不取不舍,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的人听到佛法,听到我本性自有光明,我自心就有唯心的净土,我不用修行了,我已经了解本性了,我就是佛了,我也不用拜佛,不用用功,不用持咒了,但尚不取不舍,我不用取了,不用取了,不用求往生极乐世界,我也没有什么好舍,没什么好舍就是习气还留著,跟随习气一直走,做错事情说是他的定力,自己一些习气说他就是修行有到那里,比如说一个人他喝酒,他就说:我心中有佛就好。我心中有佛就好,因此只有不取不舍就是说不去精进用功来执持名号,往生极乐世界,不舍就是说他习气都不放掉,就保持原来这样,他虽然了解本性就是佛,但是他不要从事相去用功,我们本来就是要用功早课、晚课,要精进拜佛、念佛,他现在了解我们本性就是佛,佛陀在世也没有这样共修,佛陀在世也没这样修,藉一些理由,怕辛苦,不取不舍,这就是执理废事,执理废事就是说他只知道道理,但是他忘记要确确实实一点一滴去修行,他只知道佛法很好,只知道我们本性(自性)具足光明,却是任他的习气,他的错误,一直去做错事情,所以叫做执理废事,不精进在事相用功,只想他本性就是光明的,他就是佛,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唯心净土,既然废于事,理亦不圆,不圆满,既然你废掉这个事相,这个道理当然是不圆满,一个道理有圆满的人,他二十个小时也是用功在念佛,他虽然在念佛而言,但是念念都是从本性出来的佛,他虽然证悟到本性,但是也很用功在念佛,简单讲一句话叫做事理圆融,不像一般的人他了解一些佛法,杀、盗、淫、妄乱造业这样说他就是菩萨,他就是菩萨,这种废事,理也不圆满,所以我们一辈子,佛就是我们的模范,佛难道有说:我证到佛果我就可以乱来。我就可以杀生、偷盗、邪淫,我就可以做这种事吗?佛也没有这样,佛他道理了解,他证悟到本性,但是却是他在事相他摄爱一切的威仪,他用功在普度一切众生,所以佛陀的本性圆满,在事相当中他又不犯戒,他又摄受这个威仪,意思是说事理圆融,事理圆融,若达全事即理,我们若是相信全事即理的意思,就是说你若能了解一切的事相在修行,会归这个本性当下就是我们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理性,所以叫做全事即理,全事即理就是说我拜佛我观照无生,能礼所礼性空寂,我念佛,能念所念当下就是双亡,我在拜佛的时候,观照无生,我在念佛的时候也观照无生,虽然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虽然拜佛就是等于不拜佛,没有一切的拜佛,当下就是在礼佛,全事即理,则取也是理,舍也是理,取就是说我今天要来用功,要求往生极乐世界,我本性也是清清净净,本性就是佛,但是不防碍我拜佛,舍也是理,我若舍掉这个事相的东西,边些外在的东西,当下也是本性,因为本性本来就不增不减,意思就是说你一取一舍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无非法界,法界就是我们《华严经》讲的,无非法界当下就是真如,当下就是本性,当下就是一真法界,当下就是清净心,无非法界,取跟舍都是我们的本性,都是我们的理体,无非法界,所以第二信而明愿,要深信,要了解这个愿,要了解这个愿,所以我这句话再简单解释一下,设不从事取舍,你若是没有从这个事相去取跟舍,你只是不取也不舍,不取就是不执取这个佛号来修行,来求往生极乐世界,来发愿求往生极乐世界,你也不舍,没有舍掉这些习气,事相错误的东西,就是执理废事,只知道本性是佛,但是你不想用功,废掉这个事相的用功,既然废掉这个事相的用功,当然我们的理性就不会圆满,你若是能够达到当下修行一切念佛的事相,就是无念的本性,你若能够能拜佛的这个身心当下就是我们清净的本性,所以你取也是我们的本性,舍也是我们的本性,一取一舍无非就是法界真如的本性,所以第二要信,信我们的本性,取舍要圆满,全事即理,所以要了解这种愿的发,发这个愿,下面说:

【讲】讲解,【设使世人念佛。不从事相发愿。舍】放下这个【秽取】边个【净】土【。但重理性。不取不舍。】本性就是佛,我不用取也不用舍,【此即执理废事。】执理就是说我只了解,但是不好好去修行,宁将他的习气错误继续存在,这叫做执理废事。【亦是不离取舍。】不离就是离不开这个取跟舍,【何以故。执理就是偏取于理。废事就是偏舍于事。取舍宛然。既废于事。理亦不得圆通。岂是大乘。理事无碍之道耶?】所以说何以故?执理就是偏取于理,就是重视这个道理而已,若废事就是偏舍于事,偏舍于事就是说只从这个事相这样舍,比如说我这个事相舍掉,但是你本来的本性你不了解,这样也不可以,所以这个舍有包括很多种,包括很多种,比如说你拜佛,你舍,这样就是不拜佛,偏舍于事就是说……,或是说我有在拜佛,我有在拜佛,但是我想:我的本性就是佛,我不用修行,这叫做废事,偏舍于事,不要做这种事情叫做舍于事,取舍宛然,既废于事,取舍宛然,既废于事,理也是不得圆通,取跟舍清清楚楚,你以为废于事,你若不要修行你道理也不会圆融,虽然说你取跟舍你都清清楚楚,但是你不修行,废于事就是我不要修行,这个道理也不会圆满,也不会通达,这哪里是说大乘佛法理事无碍的道理呢?这绝对不是。

【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也是理,舍也是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下五句。】意思是说【谓若能了达全事即理。】所有的事相当下悟到就是我们的本性,【具大乘正信者。则取亦即理。】所有的执取,因为你取到极乐世界,取无所取,取到后来清净心,极乐世界现前,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唯心所造,所以你虽然取,执著,执著到无所著,无所不著,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舍亦即理。】你舍,舍掉一切,你都不要去修行,当下悟到我们清净的本性,你有舍跟没舍都一样,本性就无所舍,简单讲这句话就是讲,若取也理,舍也理,就是说本性你即使取也是没有增加,舍也是没有减少,简单说取就是不增的意思,简单讲不增就是我们的本性,舍就是说,不减也是我们的本性,这句话就是《心经》的意思,所以说取跟舍,取就是增加,你取就是增加,增加当下本性也没增加,舍,不减,本性就不减,不增不减就是我们的本性,你一增一减也是我们的本性,因为这是虚妄的东西,你若当下悟到法界的本性,你要如何执取呢?你是佛,我要度无量的众生,他用这个事相,取,执取,要度这个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因为他通达本性,你舍,佛祖他舍掉一切无所舍,你说:佛祖我若放弃,我不要拜佛,不要念佛,我都不修行,当下就是佛,你要修什么佛,对不对?舍掉一切他当下也是不减,他增加要执著一切来度众生,他也是不减他的本性,也是没有增加他的本性,所以说【一取一舍。无非全体法界。】全都是我们的法界,本性。【此文当举喻以明之。】用一个举例,明之,【若能了达全波是水。】我们若是能了解所有的波浪全都是水,我们看这个海,这个海一波、一波,又一波一直起来,所有的波就是这个水,【则水是水。波亦是水。水波虽有二名。同一湿性。】全都是湿性。【而念佛舍秽取净。正是起大乘正信。而发大乘宏愿。故次信而明愿也。】我们相信极乐世界,我们说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等等,明这个愿,了解这个愿。

【解】言执持名号。(行)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信则便信拟议则不堪。)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执取名号这就是行,要去做,要专门去修持,行,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没那么简单,你就是事一心不乱也没那么简单,这是事一心不乱就是说我从早上到晚上我这串佛珠拿着,一直念、一直念……,没有打第二个妄想,事一心不乱,所以事一心不乱简单讲就是断第六意识,伏第七意识的半分,理一心不乱就是断第七意识,简单讲就是这样,记住哦!事一心不乱断第六意识,伏第七意识的一半,因为第七意识有两个执著,一个是我执,一个是法执,对不对?所以事一心不乱就是断第六意识,都没有分别心,你没有分别心,你起心动念都是清净的,你怎样用功都是我们的本性,但是还没到究竟圆满,还有一点法执在,理一心不乱就是证悟到无生,我执也空,法执也空,证悟到无生,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这样,没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平常只能说暂时伏惑,无法断惑,伏惑就是说暂时不要让分别心起来,临命终我们若能暂时不要让分别心起来,放得下,暂时放得下,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的时候,那个时候放得下,这样我们往生就有希望,只要能够伏惑,不用断惑,我们就有了生脱死的机会,若其他宗派都要断惑,八大宗派,其他的宗派都要断惑,只有净土法门伏惑就可以,他殊胜的地方就是好修,又是最殊胜,最简单,又是圆满佛道最快的,所以离开这个念佛法门就无路可走,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我们若念这个佛号的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就恭恭敬敬来顶礼,为什么我们恭恭敬敬来顶礼呢?因为佛陀太慈悲,太伟大,值得我们恭敬,佛陀用大智慧,放无量的光明,来教我们了生脱死的法门,所以听到这个佛号就是包括一切他的德行,名以召德就是说听到这个名,他的德行就一切具足,南无阿弥陀佛,大家都恭敬,大家都恭恭敬敬,德不可思议故,“信则便信,拟议则不堪”。德不可思议的意思,看右边小字的,信则便信就是说你若能相信是最好,拟议则不堪,你若想要来讨论,要一思想,要来想看看,要来想看看,你无法去想,所以德行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能用思想去想,不能用这个嘴去讨论,因为佛的德行太伟大,就像太阳普照无量的世界,名号也不可思议,德行不可思议,当然名号也是不可思议,十方世界听到南无阿弥陀佛,一念佛,皆当成成佛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使散称为佛种,把笔拿起来,散称就是散乱心念佛也可以成佛,边句话太了不起了,使散称为佛种就是散乱心去念佛,他也可以成佛,成为将来成佛的种子,就是说散乱心来念这个佛,称这个佛号,你就是用散乱心来讲也可以执持登这个不退,也可以登这个三不退,意思是说决定成佛的意思,决定成佛的意思。

【讲】此正明妙行。执持名号。即是求生净土之妙行。行深则得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固难。而理一心不乱尤(更也)难。】把笔拿起来,事一心不乱断我执,理一心不乱断法执,所以很难,很难,简单讲事一心不乱就是断第六意识,理一心不乱就是断第七意识,因为第八意识当下就没有执著,所以断第七意识就成佛,断第七意识的生相无明,那也是第七意识微细的一个法执,简单讲无明就是第七意识,有的人认为断了第七意识,还断第八意识,傻瓜!这个就是没有研究过唯识的人才这样讲,第八意识的无明就是因为第七意识被卡住,因为卡住第七意识微细的执著,所以我们讲第八意识不清净,我们说生相无明从哪里来,就是从第七意识一念不觉,你认为第八意识一念不觉,有根本无明,实实在在来讲就是第七意识微细的执著,断第七意识,当下第八意识就是清净,所以七跟八是扣得死死的,一定要有这种共识跟观念,你不要认为第八意识断了之后再断……,第七意识断了之后再断第八意识,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这个对佛法不了解才会这样讲的,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扣得这个圆圈圈,扣得死死的,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将第八意识戴上一付墨镜,用有色的眼镜在看这个世间,用这个有色的眼光在看这个世间,因为第七意识的执著,所以第八意识看出来都是一种执著的东西,你断、断……,断到第七意识,当下刹那间断掉,第八意识本来无所著的东西,所以破这个染净和合识,变成清净无垢识,清净无垢识,所以在唯识学里面有的人分开来,什么断第七意识,断第八意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有的人是这样分,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子,所有的无明就是因为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卡住,无量劫以来就是这样,所以说事一心不乱固难,很难,理一心不乱更加难,所以【事理一心不乱。详讲在后若七日下。持名是修法。不乱是成功。】持执名号这是教我们这样修行法,不乱就是修行成功。

【名谓假名。德乃实德。名以召德者。用佛之假名。呼召佛之实德。如念阿弥陀(无量光、无量寿)佛。光寿即佛之实德。佛之实德无量。略举光寿二者。佛德不可思议。佛名亦不可思议。名依德立,如世间真金贵重故。金器亦贵重,器依金成也。】器器皆金。金幻化种种的器。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者。莲池大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意思是说我们若称呼他的名字,举其名就是称他的名,众德他就具备,具备,具备。【专乎持也。】认真念,所以我常常劝告修行人,念珠拿在手上,若没有拿念珠,手就这样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坐公共汽车也好,你骑摩托车也好,心都在佛号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管你有开悟,不管你没有开悟,这个念佛就是不要忘记,【统百行以无遗。】统理百行以无遗,千百万的修行就是全都包括在执持名号,【上二句。六字洪名。万德具足。下二句。一心念佛。六度齐备。】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念佛就是布施,念佛就是持戒,念佛就有禅定、念佛就是精进、念佛就是般若。【故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也。

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者。散乱心称佛名号。已纳佛种于八识田中。时节既至。善根成熟。亦有成佛希望。(念佛为成佛远因。)执持。即一心执持佛号。念念相续。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登不退地。(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也。)】登不退地【故曰执持登不退也。】那么我们念佛临命终这个念头很重要,我要教诸位,这是临命终往生一个要诀,你们必须要记得我告诉你们的话,我们人一辈子一定有做很多错的事情,我们会良心苛责,比如说他受菩萨戒,不能吃素食,他就会苛责自己,我现在讲你要注意听,这是生死的关键,生死的关键,你会苛责自己,你有惭愧心,没错,但是你这个很苛责自己变成很严重的障碍,很严重的障碍,在这个经典在讲,因执成障,因为太忏悔自己变成一种障碍,这个是严重的障碍往生,有一天在睡,在上面睡,我现在讲我们人的心念厉害到什么地步,他这个一念要成佛,跟往生极乐世界都是在这个念头,有一天我在睡觉的时候,在师父的房间睡觉,在房间睡觉的时候,这里是不是很多人写来消灾或是什么,我老是忘记,老是忘记,我都请吴居士去念,来这里睡,总共差不多有四次,都有一些鬼魂来找我,鬼魂来找我,我在睡觉的时候,来,很清楚,这鬼魂来的时候声音很响,噢!一直来,一直来,但是我那时候没有散乱,我很清楚,来了,又来了,又来了,我很清楚,他靠过来,我内心就告诉他,说:我虽然没有修行,但是佛陀也大慈大悲,他一定是很疼爱我,我虽然有业障,我一辈子虽然有一些这人坎坎坷坷的,这个波折而言,但是我一生当中我也发大心在弘扬三宝,弘扬净土法门,我相信成佛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成佛是自己的事情,所有业障,但是我这一念只要清净,佛也会慈悲,所以一切的鬼神,很多亡魂来,我都不理他,我就合掌,合掌,这样一直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念到醒过来,清清楚楚,我不能把持不住,我在睡觉的时候被拉走,临命终就悽惨了,知道吗?临命终就控制不住,所以我已经试过至少……,这种情形至少二十遍以上,每次都知道念佛,都知道念佛,很清楚,若按照这种功夫来往生应该是没有问题,(众鼓掌)现在怕的是怕什么你知道吗?怕的是怕什么呢?怕临命终病苦,病得太严重,神经系统被大魔王拿钻子来打,拿电钻来钻,我们人在痛苦其实都是鬼在作弄,你知道吗?我们人在痛苦其实都是鬼在作弄,你今天说我在感冒,感冒有一句名词叫做什么,得风什么?风邪,中国人确实行,那是有邪气侵入我们这个色身,得风邪,我们现在去医院注射,其实不是注射,是赶那些鬼出来,他怕那种味道,祂他那种味道,你注射下去,味道就跑出来,他就住不下去,色身他就住不下去,胃在痛,其实不是胃在痛,是那些鬼神在搞,生生世世,知道吗?我们所做的恶业在捉弄你,不然你看佛会不会生病,佛证得金刚不坏身他要生什么病,他又没有魔障,魔障大家都拿他没办法,佛要生什么病,佛生病就是示现的,对不对?所以我告诉你,我们可以说业障,每样都是业障,真的,所以我今天在吐,也是业障我也知道,我也知道,这不晓得吃什么药下去鬼才会走开,谁知道,每天都在捉弄我,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躺着鬼魂就靠过来了,鬼魂就靠过来了,你一辈子所修行的,所做的果报就全都现前了,我们眼睛在看是他在痛苦,其实不是,都是鬼压住,那是你没有神通,你若有神通,你看到,我们人临命终所有的鬼都集中在那里在报应,在报应,不是在痛苦,是鬼在捉弄,要牵引你去阴间里面,阴间里面,因此要记得师父,临命终你要自己安慰自己,我虽然有做错事情,但是佛一定慈悲,一定会原谅我,我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你一定要有这种信念,我一定会往生,五逆十恶罪,持个八关斋戒他都会往生极乐世界,怎么我没有做五逆十恶罪不会往生呢?张善和杀生杀一辈子都会往生,无还没有杀牛,我才讲几句坏话而已,我才讲两、三句师父的坏话而已,要赶快求忏悔,所以变成我们要安慰自己,我没做什么恶业佛陀一定会原谅我,我一定会往生,一定要先有信心你才有办法用功,若晚上在睡觉的时候鬼神来,惭愧、惭愧,我没有修行,悽惨了,手脚颤抖,这样就不行,这是信完全都不够,你的信的根深入,什么魔障来都没关系,所以晚上他要求压我的时候我都跟他参考,我都告诉他:压这里,压这里,压这里,他若压下去的时候,这很厉害,那很奇怪,他若压这里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效,你知道吗?没效,我就要念大悲咒,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我看到鬼两只手硬绑绑,压不下去,我就说:再来啊!再来啊!你要不要再来压,《大悲咒》持下去,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我都重复念那两句,他就没办法了,不用念整首的,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你不知道,《大悲咒》很有效你知道吗?我也不是在睡觉,看那两只手压不下去,手就僵硬了,手就僵硬了,所以说哪有不会往生极乐世界,对不对?我这么差劲的人我都有办法了,你们那么行你没办法,你们比师父还行,真的,你们今天是菩萨示现听我讲经,其实这些你们早就认识了,乱赞叹。底下:所以说散称这个佛种,纳入八识田中,时节若是到,善根成熟,有成佛的希望,所以说执持就是一心执持佛号,念念相续,临命终的时候佛就能来接引我们,因此刚才我教诸位那一招你们可要记得,遇到任何逆境一心都一直念佛就好,不要想你的业障多重,你曾做过多少坏事,你都不要想那些,都不要想那些,知道吗?一心念佛就好,一心念佛就好。【

【解】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然诸经示净土行,如果念作净dù是一种超越娑婆的感觉,超越娑婆的感觉是修行而有所成就,念作净dù,如果念净tǔ,是表示极乐世界有很大的一个地方,庄严的地方,所以念净dù是属于修行而超越的感觉,如果念净tǔ是庄严的清净极乐世界,然诸经示净土行,那么在种种的这个经典,开示这个净土的修行方法,万别千差,万别千差,比如说你观像,画这个西方三圣,画这个西方三圣,观像就是看这个西方三圣来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观像,观想呢?没有看佛像,只是自己念头想而已,礼拜呢?我们认真拜佛,认真拜佛,供养呢?有的人读作供yǎng,若对长辈读作供yàng,对晚辈读作供yǎng,供yàng,若在《雷音宝鉴》它就有这样写,若对长辈,我要供yàng法师才对,我供yǎng法师,这样就不对,供yǎng法师就变成法师是晚辈,若供yàng法师就是说师父就是我们的长辈,读作供yàng,但是因为现在大家都供yǎng供yǎng习惯了,供yǎng法师,供yǎng法师,没关系,念习惯就好了,习惯就好了,所以供养,五悔呢?就是能悔过,五悔就是五种事情会让我们改过自新走向佛道,叫做五悔,六念,后面有,念佛、念法、念僧,这后面待会讲到,在这里不必重复,什么念天、念戒、念施,后面会讲,六念,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只要你有一项好好用功全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讲】此下校量行妙。先示诸行。然诸经中。有示净土之行。种种不一。故曰万别千差。】万别千差,【观像。即《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经》,【示观像之法。】观像之法,般舟三昧就是九十天没睡,站着睡,不可以坐,不可以躺着,不可以坐,不可以躺着,九十天,三个月,有的人是一百天,般舟三昧,示这个观像之法。【观想。即十六观经。观想西方。】观想就是说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按照经典所记载的我们好好地观想。【依正诸法。礼拜。供养。五悔。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此两愿。】礼敬诸佛就是对一切的众生,因为众生是未来佛嘛!礼敬诸佛就是对一切众生都恭恭敬敬,礼敬诸佛不是叫你在佛祖面前拜佛,不是这意思,当然尊重佛祖这大家都会,意思是说众生是未来佛,所以你要礼敬一切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诸佛跟众生,第二称赞如来,要赞叹一切众生,随喜功德,钓竿如来,不要造业,不要造这个口业,这两愿就是【摄属礼拜。】十大愿王,这两愿是属于礼拜。【既礼拜。必恭敬称赞也。三者广修供养。此愿属供养。】供养。

【五悔者。】就是哪五种呢?【一忏悔。二劝请。】劝请就是请佛住世,请佛住世,比如说……,这请佛住世目前没有,没有这个佛祖,目前只有一些大法师,或是一些法师在弘法,像我们这些不是大法师,我们这是小法师又没德行,没有能力,简单,滥竽充数,这劝请的意思就是说,噢!请佛住世,那么我们现在请大法师住世,那么请大法师住世就是怎样呢?像广化法师修的,广化法师每天若在念佛,都回向给广钦老和尚跟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我亲近广化老法师,这位老法师实在是很不简单,我不曾看过这么慈悲的人,若煮云老法师是我所看过最没有是非的人,我的上人一辈子不曾讲人家的坏话,不曾讲人家的是非,不曾,我不曾听过,不曾听过,所以广化老法师他自己病苦病得很严重,他每一晚在念佛,早课、晚课都回向给广钦老和尚住世,李炳南老居士住世,那时候他们两个老人家还没有往生,他们两个老人家若住世我们佛教就会兴旺,还回向一些高僧大德、长老,一些老和尚,那么我现在在修行,换我回向给他老人家,广化老法师,老法师,我们法会也是有写上去,法会也是有写上去,写这个牌位,所以这个劝请就是请这些高僧大德来住世,我们平时在修持一直回向给他,一直回向给他,这样众生就有福报,众生就有福报,所以说广钦老和尚活到九十岁,李炳南老居士活到九十岁,可能全台湾省很多人都念佛回向给他,若我可能不用念,我这个人可能很快就回去了,真的,我不骗你,我很快就回去了,你再回向也维持不久,拚命一直吐,刚才要来讲还吐,很奇怪,这鬼都不要原谅我,我发一个大愿你知道吗?发一个大愿,我说要将……,高雄,我本来要开《比丘尼戒》,我要开这个《比丘尼戒》,戒本都印好了,重新打字,重新校对,都印好了,现在外面乱搞,搞得我暂时停,暂时停,不敢讲,这个人的罪过会下地狱,这个人的罪过会下地狱,会下地狱,经过半年、一年之后再跟法师开《比丘尼戒》,经过一年半载,我发一个愿要弘法,要将这个佛法带来高雄,录音,带到全台湾省,噢!辛苦,发愿之后一直生病,一直痛苦,实在是……,可见众生的业实在很重,确实很重,很感应你知道吗?比念观世音菩萨还感应,真的,我发一个愿要普度众生受不了,躺着,吐又腹泻,吐,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一直痛苦,发愿之后马上躺在床上,你知道吗?诸位菩萨你若不稍微帮忙我稳死的,后面稍微撑一下,稍微撑一下,若在修行多少帮我回向,稍微帮忙撑一下,不然会死,真的,所以这个魔王,魔王看到发大愿的法师要来普度众生,大家要跳出六道轮回,他的魔宫会震动,魔宫会震动,所以他要困扰,要困扰我,所以我常常在睡的时候,常常要来找我,很奇怪,不晓得有没有去找你们,若有人要代替,你来告诉我,说:我代替慧律法师,将你的名字、住址抄给我,我就叫他去找你。劝请。【三随喜。】随喜就是说不要持反对的这个意见,人家若有好的要赞叹人家,全台湾省什么做得最差,佛教当中全台湾省做得最差的就是这两个字,随喜功德,门户之见,佛教一盘散沙,门户之见,山头主意(义),就是随喜功德不够,所以我常常劝告徒弟,你认为我这个法能契合得来你就进来,你进来的时候要互相赞叹,你若是认为我这个法不契合,菩萨!对不起!别间道场还很多,门都开着等你,离开的时候不要诽谤,不要诽谤,你有缘来我这个讲堂,无缘,离开不要互相诽谤跟攻击,要随喜功德,彼此认为无缘,无缘,所以来我这个讲堂,来我这个讲堂,尽量没有是非,尽量赞叹如来,诸位众生不要传是非,不要听是非,不要讲是非,尽量随喜。【四回向。】回向有三种,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法师在打嗝)要来了,要来了,过去看人家起乩就是这样,起乩,我很害怕有一天发作,拿七星剑起来砍,没有啦!这是胃,胃寒,胃寒。我今天讲给这个大专生听,所以我今天有比较累,所以这个时候已经讲五十分了,五十分了,诸位!让法师休息一下,待会再来,回向,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你先抄起来,待会我再来解释。回小向大,因为我们是修菩萨行,我们不可以自私,我们自己念佛是小,法界众生是大,叫做回小向大,因为要扩展我们这个心量,符合这个菩萨行,所以回小向大,小就是个人,大就是法界无量的众生。回因向果,我们这个时候所有的修行,供养、礼佛、拜忏、布施、持戒、念佛、佛七,这都有功德,所以要回因向果,向果就是我们最究竟,该当成佛道,大家都希望能够成佛叫做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我们念佛是事相,有出声音,用这个色身,为什么向这个理呢?因为理是无生的东西,你要回向理体,无生的东西,你才有一天会进入佛的果位,所以回事向理就是要直入无生的道场,大寂静处,所以回事向理就是回这个对立性的世间法,进入绝对的出世间法,就是无生法忍,这是成佛最重要。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这就是回向。【五发愿。】回向,发愿。【后四亦名悔者。】后面四种叫做悔。【以五者皆能悔过灭罪故。】意思就是说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都叫做悔,以五者,以这五种都能悔过,灭罪故。【四者忏悔业障。此愿属五悔第一忏悔。五者随喜功德。此愿属五悔第三随喜。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此两愿摄属五悔第二劝请。】第六请转*轮就是希望请这些圣人、菩萨来转*轮,就是讲经说法来度众生,来降伏诸天天魔外道,令一切众生能够走入佛道,走入正途,好好修持来普度众生,所以转这个*轮众生才有福报,若没转*轮,众生就没有福报,经典这么说,说若是有无量的众生,以一切饮食、医药供养二乘人,就是声闻跟缘觉,如是经过无量无边的劫所修的福德,不大,这样修的福不大,所种的福不大,比不上一个人上台转*轮讲到自性清净心,讲到这个本性的东西,因为本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本性,讲一点点它就是遍法界,不如一个大乘菩萨上台讲四句偈,解释四句偈,依法修行,功德比这个法师所修的法,所修的福还要少,这样意思就是说你用金钱去布施,边是有形相的东西,你有福,但是你若用佛法一滴,四句偈,边样就能令众生解脱生死,所以施舍佛法,转这个*轮的功德,会无量无边,因为它通达本性,通达本性,不是可以用数量去衡量,第七请佛住世,请佛住世,我们现在佛不在了,只有请一些大法师住世,请一些大法师住世,这两愿就是摄在五悔里面第二的劝请。【既请佛说法。必请久住世间也。】现在佛不在,现在请高僧大德住世来度众生,众生就有福,这个法界若没有转,这个五浊恶世就没有一个有办法脱离三界,没有一个有办法,没有办法。【八者常随佛学。】就是不要离开善知识,不要离开善知识,常随佛学就是不要离开佛学,当然你要研究佛学你就一定要有善知识,你没有善知识你怎么研究佛学呢?你自己看你看得懂吗?你自己看看得懂吗?一定看不懂,看不懂你就不可以离开善知识,常随佛学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九者恒顺众生。】所谓恒顺众生就是永远顺着众生各种的喜爱,施舍种种下根机的法叫做恒顺众生,那恒顺众生也可以改变我们的修养,我们可以常常恒顺众生我们比较不会生气,比较不会生气。有的人说众生做坏事你怎么顺从他,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不是这意思,恒顺众生就是说他是要求佛法,要合他的根机,要说什么法,只要众生,比如说老阿婆年纪大她要听一些故事,年轻人他要听一些比较深奥的,若法师要听一些戒律,意思是说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不能说杀人放火你也要恒顺众生,对不对?这句话不要解释错误。【此两愿。摄属五悔第五发愿。】第五发愿,【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回向净土,【即回向众生。同生净土。同证真如。同成佛道。此愿属五悔第四回向。】我们这样看起来有时候你会觉得很乱,会很乱,我现在跟诸位解释,你现在将笔拿起来,你这样看起来可能会很乱,其实这就是在解释十大愿王而已:

一者礼敬诸佛(,画一个四角型,画一个框框),

二者称赞如来(,画一个框框),

这两愿就是属于礼拜,礼拜。

再来第三广修供养,(,画一个框框),这是属于供养,供养。

中间,中间,四者忏悔业障(,画一个框框),这就是属于五悔里面的第一个忏悔。

五者随喜功德(,画一个框框,框起来),这个愿是属于五悔里面的第三随喜。五悔就是忏悔(四忏悔业障)、劝请(第六请转*轮,第七请佛住世)、随喜(五随喜功德)、回向(十普皆回向)、发愿(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所以第五随喜功德是属于五悔里面的随喜。

第六请转*轮,第七请佛住世(,这个都画起来),这两个属于五悔里面第二劝请,这样你就不会乱掉。

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这两愿摄五悔里面第五发愿,所以第八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这个都画起来,这两愿是属于五悔里面的发愿。

第十普皆回向,画一个框框,回向众生,就是这个五悔里面的回向,这样就清清楚楚了,我这样跟你讲,你照这样画起来,你就不会乱七八糟了,你就不会看得乱七八糟,这样就很清楚了,简单讲就是五悔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跟五悔同一体的东西,名词不同而已。

【六念等者。一者念佛。为慈悲导师。】为什么念佛呢?念佛的慈悲,念佛的德行,念佛的智慧,念佛的修行,利益众生,为慈悲导师,为我们慈悲的导师,【二者念法。乃诸佛所师。】就是诸佛他……,所师就是遵守的法则,这个师,诸佛所师就是诸佛所遵守的法则,念法,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念法,所以简单讲就是佛悟到宇宙人生的道理,为什么要念法呢?诸佛所师,诸佛所师就是诸佛所遵守的法则、真理。【三者念僧。】要念念,僧就【是人天福田。】人天的福田,天人看到法师也要顶礼,当然是有修行的人,像我们这种没有修行的他看到合掌,就算对我们很恭敬了,我们是不够资格让天上的人顶礼,像道宣律师,像今天的忏云老和尚,还是像这个广化老法师,这引起高僧大德,这都够资格,至于我,我不够资格,我这个黑卒人家不要唾弃我,就算很好了,念僧就是人天的福田,种福田。【四者念天。】把笔拿起来,天翻译成中文叫做光明的意思,这个天跟我们那个天实在不是这个意思,念这个天上的人这个光明,天翻译成中文是光明的意思。【得长寿安乐。】长寿安乐,因为天人寿命长又安乐,安乐,所以他无量的光明。【五者念戒。】意思是说念念持戒清净。【能清净三业。】就是身、口、意,身业、口业、意业三业都清净,念戒。【六者念施。】念施就是布施,你若心里常常布施,心里就没有恨心,就不会悭贪。【能普济有情。】帮忙一切众生叫做有情。【此六念是十六观经。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之一。】这六念要记得是《十六观经》三种的众生,当得往生就是修六念,修六念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三种者。一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看看!我劝告诸位,你若犯到其他的戒律,你还好忏悔,这杀生是断众生的正报,这很难忏悔,这是算欠人家的命债,欠人家的生命,我杀死这头牛,我欠这个牛的生命,我杀死这只鸡,我欠这只鸡的生命,人是一条生命而已,你命终的时候,杀死这么多众生的时候,噢!除非你像张善和这样临命终遇到善知识,还生生世世有修,要不然杀生要往生很困难,所以第一个要戒杀,慈心不杀意思是说绝对不可以杀生,具诸戒行,要持戒,身、口、意清净。【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绝对的平等,换句话说方等就是大乘的别名,把笔拿起来,方等就是大乘的别名,所以方等经典就是大乘经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绝对平等,遍十方,绝对的平等,那当然是大乘经典,读诵大乘方等的经典,意思是说我们要诵《金刚经》诵《弥陀经》,要诵经,要诵经,诵经之后回向,诵《地藏经》、《普门品》、《法华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诵经,所以我们都有共修念佛,共修,所以念诵《弥陀经》,念佛,《普门品》、《地藏经》、药师经》都有,【三修行六念。】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这念的意思就是说去实行,这个意思要学佛。念佛就是要学佛的行为,念法就是遵法,重视这个法,念僧就是尊重出家人,念天就是常常刻这个光明,我们人心地要光明,念戒就是去实行这个持戒,念施,化这个慈悲心去普施,所以这个念是念头没错,实在说是去实行,去实行。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等字。】这个等,前面两种,【即等前二种。】把笔拿起来,哪两种呢?就是五悔六念,五悔六念,【以及万善。】以及万善。【皆可庄严净土也。奉劝念佛。必宜正助双修。】正就是我们的色身,助就是行善,行十善,正助双修,【以念佛为正修。以余行为助道。】比如说发一个大心清理讲堂,发一个大心供养、布施,发一个大心利益众生,行十善,这都是助行。【所修余行。回向发愿。亦得往生。故曰。一一行成。皆生净土。】皆生净土。好!

【解】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行经)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教经)。无上了义。圆顿中(理经)。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古人圆极语)。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解,唯,把笔拿起来,唯独,单独的独,唯持名一法就是只有这个持名一法,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一法,收机最广,上根、中根、下根机的人全都摄收,不遗就对了,摄受最大,下手最容易,意思是说下手最简单,下手最容易,要如何用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念而已,一心这样念,所以释迦慈尊,这个慈悲的慈父,不问自说,为什么不问自说呢?因为太深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等觉菩萨就不知其一、二,等觉菩萨就不能了解持名念佛为什么这么不可思议殊胜,等觉菩萨就不能了解,所以何况说这些大智舍利弗,所以不问自说,不问自说就表示这《弥陀经》,太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佛他能够通达而已,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特别向这个大智舍利弗介绍,拈出就是介绍,向他介绍一下,介绍这个极乐世界,而且有这个执持名号,可以说方便中第一方便,方便中第一方便,就是因为众生怕烦,修行怕辛苦,你若没有教他一个最简单方便的,他难修行,所以说方便中第一方便,方便中第一方便是什么呢?执持名号,念佛,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就是在教经里面教人家怎么修行,把笔拿起来,了义就是究竟的意思,这个经典有称了义经跟不了义经,了义,了义中的无上了义,就是最究竟的,无上的究竟法,这个《弥陀经》讲的你若好好照这样做,这就是最究竟的,了义,究竟以外还能讲彻底,彻底,很彻底,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圆顿中最极圆顿,圆顿是理经,理经就是专门在讲我们的本性,圆顿就是圆满,顿就是顿悟这个本性,最圆满在刹那之间领悟到本性,最极圆顿,意思是说《弥陀经》执持名号这个法,是所有圆满顿悟本性里面最快的,故云,所以这么说,清珠投于浊水,这污染的水,浊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这清珠就是宝珠,这肮脏水放一个宝珠,这个肮脏水慢慢会澄清,会沉淀,就像肮脏水放这个矾,矾放在里面,这水慢慢就会清,我们这散乱心,佛号放下去,心自然就佛,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不得不佛,要佛,意思是说这佛号不管你用心念也好,没有用心也好,全都有结这个金刚种子在,不得不佛。

【讲】此显持名。先示诸行不及持名。】这就是显示这个持名念佛太不简单,先开示诸行不及持名,现在再看:“然诸经是净土行,万别千差,比如说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这都是修净土法门。”再看:“唯持名一法”,现在就是在说唯持名一法,前面讲的全都是很好,只有独独不及持名念佛,收机最广,下手最容易,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所以【以持名具足事理二妙。】事妙跟理妙,【堪称妙行。】堪称妙行。【唯者独也。独显持名一种法门。收机最广。普被三根。下手最易。但持六字。此二乃事妙。下三为理妙。方便者。对机修法也。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即佛。不落三乘诸行。故为第一方便。了义者。大乘显了之义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第二义门。故为无上了义。圆顿者。圆融顿超之法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偏渐阶级。故为最极圆顿。】你先把笔拿好,我叫你画,你要画,不然念了一段,你不晓得在念什么东西,“收机最广。普被三根。”画一个A,写一个A、B、C 的A,若不会写的人就写一个甲,甲、乙、丙、丁,没有读过英文的人A、B、C不会写的人,写一个:甲,“收机最广。普被三根。”写一个:A;“下手最易。但持六字。”写个:B;“此二乃”是 “事妙”,这就是事相的奥妙,事相的奥妙是什么呢?就是“收机最广。普被三根。”这一项,下手最为容易,只要你执持名号,六字: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事妙。底下“三”种是“理妙”:“方便者”,写:C,“了义者”,写:D,“圆顿者”,写:E。C、D、E,这是理妙,理妙,理体的妙,理体的妙,噢!这样我们就知道事妙就是“收机最广,普被三根,下手最容易,但持六字”,这是二项事妙,底下是“理妙”,理妙,C,“方便者,对机修法”,“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就是“佛”,“不”会“落”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诸行”,所以叫做“第一方便”,“第一方便”就是最方便,所以这多一个C。底下,“了义”的旁边写个:D,“了义者”就是“大乘显了之义”,大乘显了之义,也是“以念念即佛,不落”入“第二”个“门”,就是第一义,中道就是第一义,真如就是第一义,实相就是第一义,不落第二义就不是权巧,是实相的东西,所以叫做“无上了义”,究竟,简单讲就是念佛,念念就是佛,念佛就是最无上的了义法。“圆顿者,圆融顿超之法”,也就是以“念念即佛,不落入偏、渐阶级”,偏就是偏小乘,渐就是根机差的权巧方便,阶段就是菩萨的阶位,意思是说念佛一下子就顿超一切法门,直入佛的心,所以这叫做最极圆顿法。好,看“此二乃事妙”,此二写个:A跟B,下三写个:C、D、E ,这样你自己看经典你就知道,说你已经看到什么地方,此二A、B就是讲前面的,“下三”“理妙”就是C、D、E ,我若叫你标示,你若标出来,下次自己看经典就很方便。

故云下。】所以这么说,【譬喻清水珠。】就是要澄清这个污水,浊水,清水珠【能清浊水。珠到水清。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以喻佛号能治乱心。故曰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看,“解”,黑字的“解”,大字的:

【解】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那么这个是讲这个三资粮,到这个地方结束,结束,这就是结束三资粮,我现在先解释这个黑字,信愿持名,我们在讲信愿持名,我们前面讲的最圆顿妙法,这就是我们一乘的真因,四种净土就是这个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四种净土这就是一乘圆修的妙果,简单讲就是说信愿持名这就是一乘,单刀直入,不是权巧的,不二也无三,一乘就是最究竟的真因,四种净土就是它的一乘的妙果,它的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信愿持名当下就是因,净土就是四种净土,就是它的果,举因则果必随之,就是说你若信愿持名果就是在我们身边,简单讲就是说你念佛当下四土就具足了,举因则果必随之,意思是说很殊胜,很殊胜,有因必有果嘛!念佛是因,净土是果,所以以信愿持名为经典的正宗分,正宗,四种净土之相,全都写在《妙宗钞》跟《梵网玄义》,兹就是说在这个地方,没有再详细讲,兹不具述,在这个地方没有详细将他解释,等到后面讲到依报跟正报的文中,再简单,当略示耳,就是再简单解释一下,看“讲”:

【讲】此结三资。信愿持名。(即圆顿妙行。)】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信、愿、行,净土三资粮,【以为一乘实教之真因。】以为一乘实教的起因。【同居】净土【。方便】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圆修之妙果。宗者。具足因果。】具足因果就是说就有因果,因的当下就是有果报,意思是说你信愿持名念佛,四种净土就跑不掉了,具足,具足因果就是,因当下就是果。【今举三资之因。】三资之因,【有因便有果。】有果必有果,【而四土之果。必随之。】四种净土的果,一定跟随在后面。【故此经以信愿持名为正宗。】正宗分。【其四种净土下。如文易知。

五重玄义。第三明宗讲竟。

甲四明力用

【解】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力用简单讲就是它的功能,它的力用,达摩祖师说:力就是功,用就是德,我们讲力用,简单讲就是功德,它的功德是什么东西,讲力用有的人听不懂,讲力用人家听不懂,简单讲他有什么功德,简单讲就是这样,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功德,念佛有念佛的好处,会产生一种力量,他的作用,他的功德,就是要往生,不退就是不退下来为凡夫,我们经典讲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的意思,不退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讲】先总标力用。即功能力用。达默法师。以力言功。以用言德。此经以往生为功。以不退为德。经中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不退转地)。不仅上三土不退。】上面的三土就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你就是凡圣同居土,【即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简单叫做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简称同居土,凡圣同居土【亦得圆证三不退(释在前)。既生彼国。即是最后身。可以入补处位。】意思是说你只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当生你就可以成佛,简单讲就是这样,一生补处,可以入这个补处位,补处位就是补佛的位,我们所讲的等觉菩萨,在等待,候补的意思,候补,佛若入涅槃,补佛的位子,意思是说到极乐世界决定成佛。【疾趣菩提。】最快就趋向菩提了,最快,最快就圆满佛果,这样我们怎么不要念佛呢?

【解】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往生有四种净土,四个国土,凡圣、方便、实报、常寂,各论九品就是每一个土都论这个九品的莲花,意思是说凡圣同居土也有九品,九品就是上上、上中、上下品,中就是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凡圣同居土也这样,方便有余土也是这样,实报庄严土也是这样,且,且就是简单,且略,略明,简单来说明,得生四土之相,现在要来简单解释,解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四土的相,现在讲若是执持名号,没断见思二惑,随其惑散,散心,或者是说定心,于同居士,分三辈九品。

【讲】此下别明力用。】力用就是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他的功德。【有往生四土。不退四义不同。】你往生净土有四个土,但是四种不退就是第一念不退,第二行不退,第三位不退,第四毕竟不退,所以不退有四义不同,【四土者。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每土各论九品。】就是每一土都论断这个上、中、下,上、中、下每一个上、中、下,又分作上、中、下,每土名论九品。【皆以念佛之勤惰。功行之浅深。而分品位之高下。】这句话简单讲你若是希望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上上品,那你就要认真念佛,打断这个妄想,所以说我们要发一个愿:我就是要上品上生,取乎上仅得乎其中,取乎中仅得乎其下,意思说我们若发一个愿要得上上品,这样我们就精进念佛,至少还有中品,假设说我们若发一个愿,我没关系,我下下品没关系,我会往生就好了,这样连一品也没有,你懒惰,懒惰,一百块捡不到,捡五十,五十元捡不到,捡二十,意思是说极乐世界很简单,所以都说:随便,我下品也要去。对啊!你下品也要去,看你功夫够不够,这我也知道,所以不要发那个我要去下下品的,不要发这种愿,要常常想:我要去上上品。这样勤,精进念佛,让你再差的也还有中品,不然就下品,每土各论九品,皆是以念佛,勤就是精进,懒惰,这个惰就是懒惰,功行之浅深,来分这个品位的高低。【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四句。】看他的散心,还是他的定心。【此先明凡圣同居土之相。极乐同居。与娑婆不同。娑婆此土。有六道凡夫。二种圣人。】这在最后一行,二种圣人,诸位!看最后一行,最后一行有实圣,第三个字,第三个字,实圣,再底下,二、权圣,实圣就是已经证到三乘的圣果,声闻、缘觉、菩萨,还没进入涅槃,权圣这是四圣法界来示现人天道度众生的,凡圣杂居的,所以说现在翻过来,有六道凡夫二种的圣人,实圣和权圣。【六道者。天道】看底下小字的,【(有三界二十天)。】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人道(有四大部洲人)。】所谓四大部洲就是东胜神游,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这在《十四讲表》我们会讲到,【阿修罗道】翻【(译】成中文叫做【非天。】非天是什么意思呢?有天的福报,但是【无天德故。】有天福却没有天德,阿修罗遍满四生,四生就是【有胎卵湿化四生)】这是阿修罗,阿修罗【。地狱道(有八寒八热等。多种不同)】总共十六,【。饿鬼道(有三品九类)。】多财鬼,少财鬼,无财鬼,还有分作九类,那么为在《十四讲表》里面都有,【畜生道】畜生我们就比较清楚了,【(有胎卵湿化鳞甲羽毛)。后三名三恶道。阿修罗。善恶杂修。人天为善道。】什么叫做【二圣者。】我们刚才有讲二种的圣人。【一实圣。即已证三乘圣果。】声闻、缘觉、菩萨。【未入涅槃者。二权圣。即四圣法界。示现人天等道度生者。凡圣杂居。故名凡圣同居土。极乐此土则不然。虽有凡夫。纯是念佛净业得生。非是有漏业感。】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虽然有凡夫但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全都是念佛,净业往生的,不是有漏业感的,简单讲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凡圣同居土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是大不相同,大不相同,人家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凡夫跟圣人,虽然他是凡夫而言,但是都是净业往生才可以去,不是有漏的业感。【但有人天。】意思是说极乐世界有我们人跟天道,【无四恶趣。】四恶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跟修罗。【亦无四空。外道。魔王等天。】到极乐世界就是全部善知识,究竟不退,全都不用害怕听到什么是非,全都没有人要把你搞垮,都要成就你成佛的,没有人要把你搞垮的,不是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样,做个法师差点被搞垮,幸好柿子很粗(基础好),不然马上就倒了,所以说这个世间,我到今天我活到三十七岁,我觉得这世间就已然很没意思了,真的,这世间我就觉得不晓得什么叫快乐,也没什么所说的希望,没什么希望的意思是说我的心没什么很特殊的,我将来要做什么、什么,我都没有这种心,我只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念佛,照常这样讲经,出家体会十年我也体会很深、很深了,在娑婆世界坏人很多,良心被狗咬了,讲话哪一个摸着良心在讲话,所以说有信心的就来,极乐世界就不同了,极乐世界大家都很有修养,没有人违逆你,也没有人诽谤你,没有人阻碍你的修持,只有一直精进,一直精进,所以我没有当祖父,我度这么多众生,光凭这个功德就可以往生,好了,再活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已经度超过十万人,听录音带,估计也有三、四百万人在听,对不对?外国不要算,光是台湾就有好几百人在听录音带,所以有人因此入佛门,这样我的任务完成了,到有一天我要回去我再叫你们来为我助念,真的,这世间不晓得你们的看法如何,至于我,我的看法:一时一刻都待不下,时一刻都待不下,没什么意思,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你觉得这世间有什么意思,不晓得,对不对?因为我们人若透视这个世间就是这样,今天唯一很安慰就是说我们大家有一个共修的道场,让大家来了解人生宇宙的道理,这样师父活着比较有意义,因为众生要活,我就得要继续活,就是这样,不然早死跟晚死没什么差别,我觉得没什么。底下,【纯入正定聚。无不定聚。及邪定聚。】这个佛经,唯识学将这个众生分作三类,这个聚,把笔拿起来,这个聚就是类的意思,把同类的聚在一起,将同类的聚合一起,意思是产众生分作三类,第一类就是正定聚,第二类就是不定聚,第三类叫做邪定聚,简单讲众生分作三类,就是正定一类,不定一类,邪定一类,所谓正定聚,这个正定就是不退的意思,正定就是不退,不退的意思,就是说不再退墮,不会退墮恶缘之处,不会再落下来,出世在恶缘的地方,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恶缘比善缘多,这个娑婆世界全都恶缘比较多,谁要成就你的道业呢?谁要帮忙你了生死呢?谁要帮忙你修行还要赞叹你呢?都是害人的比较多,所以说正定聚就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就是这一类的众生,正定就是永远不退,西方极乐世界连小鸟都在说法,游水都在说法,树木也在说法,树木也在说法,所以说我若研究这个《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就很不想活,太好了,哪有世间这么好,这又不是虚构,这又是释迦佛祖讲的,自古至今又那么多人临命终佛祖来接引他,闻到香味,看到莲花,听到窜的音乐,若骗人的自古至今怎么千百万人往生极乐世界,对不对?拼死拼活大家都要拼命往生,不然拼怎样的,世间人拼三餐,我们拚什么,世间人拼三餐,对不对?我们拚什么?拼往生,对不对?有人说:师父!你看,我每天早课、晚课,你看我会不会往生?往生是会,不晓得哪一道?看你怎么念法,看你怎么念法,对不对?每天你要做表面的,我到佛祖面前报到一下,对不对?念佛、念佛……,对不对?会钱,烦恼,子孙,放不下,对不对,多会念,你多会念,往生是刹那间的事情,诸位!你要记得,千念万念就在临命终那一念,刹那间,一刹那间的意思就是说平常你就要学无所著,金钱要放得下,感情要放得下,人家侮辱你你要放得下,是非要放理下,没那么简单,所以我常常说往生说很简单是很简单,要说难是非常难,说难是非常难,我们在看武侠片,我们在看武侠片那个楚留香,郑少秋摆那个架势,以前演那出楚留香的时候整个商店都打烊,你去西门町看一看,全都在看楚留香,整个商店都没有生意,都打烊,这支片子除了情节很好,看他在打杀,真的影星就是影星,不是盖的,你看他在杀、杀、杀,那个功夫一刀唰过去,马上让那个死,他算得很冷,刹那间一刀画过去,马上死,大家说:啊!这很厉害。武侠片拍得很好,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一刀要练习二十年,唰、唰……,这样二十年,二十年,你看是这样下去的,那一刀要练习二十年,这意思就是说一刀下去正中心脏,这意思就是说一刀插下去正中心脏,要练二十年,不是普通的功夫,简单讲一下就是说我们念佛也是这样,说他临命终有办法刹那间往生,就是你弄倒那一刀插下去,绝对让他死,我们临命终这口气回去绝对要让他往生,人家那把刀练习二十年,我们这心要练习多久,这样知道吗?不是简单的,哪有像吃豆腐那么软的,随便念两句佛,我要往生,我下品就好,门儿都没有,下品,郊外你都没有,下品,你以为下品那么简单,一辈子没度什么众生,都在造业,对不对?那张嘴整天在讲是非,你会往生,你会往生,我会成佛,真的,所以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都不是正定聚,都是不定聚,要不然就众生这个邪定,五逆的众生,那么正定聚就是说我们若往生到极乐世界,全都进入永远不退转的地方,不像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念佛念一念马上就退,遇到逆境就退,无不定聚,无不定聚,不定聚就是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这声闻、缘觉,我那时候时候看,哎哟!这自己证阿罗汉果,声闻、缘觉,又不要下来度众生,我那时候都瞧不起小乘的,你知道吗?我说:大乘跟小乘,大家都要修大乘的,谁要修小乘的,我那时候就觉得,奇怪!这泰国人怎么这样,小乘不究竟,应该修大乘的,噢!大家都讲得很好听,说他是大乘的,结果连小乘的都不够资格,连小乘的都不够资格,小乘的持戒是那么严格,小乘的最主要就是没发菩提心,我们去泰国的时候刚好看这小乘的,泰国的寺庙刚好在讲经,泰国人讲经,这在家人都穿白衣服来,都穿白衣服来,所以泰国的海青也是白色的,泰国的在家人穿的都是白色的衣服,叫做白衣,泰国比丘尼也穿白色的,他们在泰国不承认有比丘尼,因为比丘尼要经过式叉摩那的二年学戒,学戒,所以在泰国不承认有比丘尼,只有承认比丘,在佛教的戒律里面比丘尼要二部僧中传戒,就是必须要在十个比丘尼那里受戒,然后再在十个比丘前面,这样才能得戒,二部,二部就是女众部、男众部,比丘尼部再比丘部,二部僧中传戒,所以泰国不承认有比丘尼,只承认有比丘而已,我们去刚好看他在讲经,坐着,坐着,不晓得在念什么,没有一句听得懂,念念有词,念念有词,我那时候老是想,你明明知道这是小乘的他为什么要修小乘的,怎么不修大乘的,我们要知道小乘也有了不起的地方,小乘也有了不起的地方,若是我们连小乘的都不够资格,不要老是说你是菩萨,土虱跟泥鳅,不要老是说我们是菩萨,我今天度众生度到今天也是这样,若没有人再来打气快退道心了,快退道心了,差不多,现在是随……,以前是很精进你知道吗?三更半夜若打电话:慧律法师!我父亲往生了,你来替我助念。车子一开就出门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的啊!他的家人都跑去睡,只剩下我在念,好像我在守灵,很奇怪!死了父亲却是我在助念,跑得没有半个人,整夜换我在守死人,那是很没有良心,很没良心,只有我在念而已,念一念,念一念的时候,到了隔天,隔壁那个太太来看我在念,讲一句你听了会观世音菩萨,那都是赚红包的,你钱不要给他,看他念得下念不下,实在听得……,我们从昨晚念得……,隔天没睡,问题是还没断气才严重,念了老半天不死,你就没办法,你就拿他没办法,我搞了整夜看他会不会断气,这样也不会死,我说:没办法、没办法,你们自己去念,你也好了,以后要死你再叫我就好了,念了老半天也不会死,我整夜都没睡,很气,这若要赚红包,我问你这要算多少,讲那个话很没良心,我那时候就想:以后再叫不要去了。又怕退道心,不行、不行,有缘也要为人加持一下,有缘,所以说你说菩萨就变成用生命要给众生,又得接受众生的恶言、诽谤、攻击,又被人不屑,又被人瞧不起,这实在……,说真的,所以我觉得行菩萨道这不是很简单的事,以后你们当法师你们就知道,你们就知道,禁得起被人骂才出来,若禁不起被人骂,躲起来就好,无不定聚以及邪定聚,把笔拿起来,邪定聚就是五逆,还有邪知见的众生,这个不定聚就是二乘人,声闻、缘觉,简单讲就是众生分成这三类,这三类叫做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这个聚就是类的意思,不退转的聚一类,不定的聚一类,邪定的,邪知邪见的,五逆的聚一类。【但见思烦恼未断。】只要见思烦恼没断,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这烦恼没断,【且名凡夫。】暂时叫他凡夫,【圣人亦有权实可知。】底下说:

【若执持名号。是修法。断见思。即力用。未断者。于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此见思惑。为凡夫生死之因。详在三藏法数)。未断故是凡夫。】见思惑没断就是凡夫,【虽是凡夫。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带业往生,注意!这个业是清净的业,是善业,你不要说修净土法门还杀人放火,我就可以带业往生,这个业字你不要解释错误,你不要认为……,记住!极乐世界不是坏人的包庇所,极乐世界不是坏人的包庇所,我可以带业往生,我再继续造业,不是这样,你要搞清楚,那个是善业,那是善业,那不是恶业,这句话很多人解释错误,他认为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我就来做一些坏事,不可以。【能了生死。不同娑婆。定要断尽见思。】一定要断尽这个见惑跟思惑。【竖出三界。方了生死也。】竖出三界就是说,我们上次有解释,从侧面出来叫做竖?不,直线上去叫做竖,那么横超三界就是横的,才能够了生死就是竖出三界才能够了生死,【或散即名字】即佛,名字【位。】名字即佛,那么这个是天台宗的六即佛,一个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再讲一遍:理即佛,道理的理,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即佛,观行即佛,分证即佛、分证即佛,再来就是究竟即佛,中间还有一个相似即佛,相似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再来是分证即佛,再来就究竟即佛。我们《十四讲表》也会讲到,六种即佛,或散即名即佛,就是说在名字里面你若能好好地念,当下他就是佛。【或定乃观行位。】观行(hèng)即佛,你若有这个定力来观,当下就是佛。【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三辈就是上、中、下。【(每一辈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全部有九品,【此土以见思二惑分九品。】简单讲就是说断见思惑轻跟重再来分作莲花的九品,你见思惑烦恼若重就下品,见思惑若比较轻就中品,见思惑若更加微细,更少,就上品,这是说同居土都是以见思二惑来分九品的,见思二惑若比较重,品位就比较低,比较轻,中品,更轻,上品。【方便有余土。以尘沙惑】的轻跟重,比如说你尘沙惑比较重,那么这就是在方便有余土的下品,尘沙惑若中等的,就在中品,尘沙惑若比较轻,就在方便有余土的上品,所以方便有余土以尘沙的惑来【分九品。实报寂光二土。以无明分九品。】以无明分这个九品,无明若比较重就实报庄严土,就下品,无明若中的,分作中品,无明若比较轻, 这个究竟,快成佛了,就上品。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若持至事一心不乱,你若能持到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就是自然的意思,任运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断,你若持到一心不乱,这个见思惑他自然就会断,就会断,先落就是断也,任运就是自然,nature自然,这是方便有余土。好!

【讲】此明方便有余土之相。极乐此土。与娑婆亦复不同。娑婆必须超出三界。凡圣同居土外。三乘圣众。修方便道之所游居。但离三界内生死。未断变易生死。但断三界内见思烦恼。未断尘沙无明。以烦恼生死。二皆有余。故名方便有余土。】这可能没几个人看得懂,看得懂的举手,所以我告诉你学道若没有师父,就会一头雾水,每个字都知道,字大家都懂,就不晓得什么意思,不晓得什么意思,跟诸位解释一下,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现在……记得!现在在讲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超出三界,凡圣同居土以外,意思是说娑婆世界他一定要超出这个三界,凡圣同居土以外,这个三乘圣众,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意思是说在娑婆世界的声闻,不是在极乐世界的三乘,现在讲的三乘是娑婆世界的声闻、缘觉跟菩萨,不是在极乐世界的声闻、缘觉跟菩萨位,修这个方便道之所游居,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娑婆世界三界外,凡圣同居土以外就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跟常寂光净土,这个地方是三乘圣众修方便道所游居,他只离开三界内的生死而已,还没有断这个变易的生死,但就是只,只断这个三界内的见思惑而已,意思是说三界外这个尘沙惑还没断,尘沙跟无明还没有断,所以说三界内见思烦恼还未断尘沙无明,以烦恼生死,二皆有余,二皆有余,以烦恼生死二种都还有剩变易的生死,尘沙跟无明都还有剩,所以叫做方便有余。【依天台宗所判。有九人生此土。】九人就是要多一个九种人,九种人,注意听!哪九种人?哪九种人?底下,【藏教二乘】藏教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人。】两种,这样两种人,生此土,方便有余土,就是有九种人要往生的地方,在藏教来讲是声闻跟缘觉,【通教三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别教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位。】那个字印错,这“位”是不对,“位”不对,要画掉,十住、十行、十回向(新版已更正)。(已更正)【圆教十信位。】十信位还没有证到法身的果报,圆教的十信位就是别教的三贤位,那么这个藏、通、别、圆有的人还搞不清楚,天台宗是我们佛门八大宗派其中一宗,讲四化仪,四化法,讲五时八教,所以这个四化仪跟四化法就在讲藏、通、别、圆,藏教单单讲就是小乘的教,我现在将这四个字解释,因为这大藏经太多,智者大师将这个经典的高低分成小乘的,藏教,通、别、圆教,那么我现在慢慢、慢慢地解释,藏教就是全在讲二乘法,全都是讲《四阿含经》,修无常、三法印,二乘,通就是通小乘也通大乘,就是一个桥梁,简单讲佛在世的时候,佛成道的时候,先度这些小乘,先度这些凡夫,他修、修……,修到一个程度,啊!你够资格修这个大乘,所以这个通就是一条桥,就是从小乘的要进入通到大乘的路,所以叫做通教,简单讲通的意思就是通小乘跟通大乘,简单讲就是小乘根机够要通到大乘,这叫做通,这根机渐渐、渐渐成熟,大乘的根机,别教,别就是别于二乘,单谈大乘教,实教,菩萨,别教就是别于小乘,他专讲大乘,于小乘不同,这叫做别教,别教专讲大乘法,这大乘,别教,到最后佛要入涅槃,讲这个《法华》《涅槃》,讲圆教,圆满教,这圆满教讲无量无边的世界,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严经》,都有讲到圆教的道理,所以说圆教就是说一真一切真,初发心即是佛,初住菩萨见到法身与佛没有什么两样,简单讲就是说这个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他就是人,但是他的力量比较不够,圆教的初住菩萨见法身,等于佛一样,等于说这个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你不可以说他不是人,只是他的能力不够,所以一初发心即入佛地就是圆教的思想,圆教的思想,这慢慢教导诸位,所以圆教的十信位,这样诸位有九种人就是藏教一、二,通教三,一、二、三,五种,别教三贤,一、二、三,就八,圆教十信位,对不对?九种人,【皆断见思烦恼故。】【

○若约净土。但出娑婆三界。不出极乐同居。】意思是说刚才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娑婆世界,我们现在讲的是极乐世界,若就净土极乐世界来讲,你只要离开娑婆世界,娑婆的三界,把笔拿起来,不出极乐净土,不出就是不离,你就不会离开极乐世界同居士。【极乐此土。纯是大乘菩萨。经中虽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此皆大乘阿罗汉。非是定性声闻。】把笔拿起来,定心声闻,这定性声闻就是固定,固定做声闻,不回小向大,不回小向大,不回小乘,向大乘,这个叫做定性声闻,不是不定性声闻,意思是说他是声闻要变成定性就是说,他就是声闻,小乘的,不回小向大,所以说我们只要出离这个娑婆三界,不出极乐同居,没有离开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极乐此土都是大乘的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但这都是大乘的阿罗汉,不是不要回向的那些定性声闻,就是说没有发菩提心的,所谓定性声闻就是不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不要回小乘向大乘的来修行。【以其但断见思惑。未断尘沙无明。】因为但断见思惑,还没有断这个尘沙无明。【故名方便有余耳。】底下: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者。此约功行。】他用功的程度,【见思任运先落者。】就是见思惑自然就断叫做任运,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断,自然地断掉见思。【此约断惑。此节意义。极关重要。不可不明。我等修持净宗之人。但求一心念佛。不要求断惑。】当然能够断惑是最好,不要求断惑就是说让你有一个保障,你临命终不用断惑只要伏惑就好,伏惑就是拿一块大石头将草压住,拿一块大石头将这个草压住,这草就长不出来,所以说不要求断惑。【持至事一心不乱之时。】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见思二惑。任运(自然之义)先落(断也)。即水到渠成。】就像一棵树木你一直栽培,一直浇水,一直施肥,到有一天水果成熟,成熟就掉下来了,成熟就掉下来。在座诸位!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是这样,今天我们若要在临命终侥幸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不可能,要记住哦!即使是张善和他杀牛、杀鸡、杀鸭,临命终遇到出家人,他又有遇到瑞相往生,张善和是一种示现的菩萨,是上辈子不晓得做多大的善事,这辈子他不晓得修行,被迷了,所以我不敢来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会怕,就是怕下辈子也是杀猪的,我就惨了,下辈子出世不一定会穿这个,对不对?没有这种红色可穿,跑去杀猪、杀鳝鱼,真的,所以修行不可以停,我们今天若想说我今天用功,就是百年之后临命终刹那间最强的力量,就是在那个时候在运用,【瓜熟蒂落。】这是功夫成熟,功夫成熟,没有结婚的人若听到佛法又再走结婚的路,很可惜,若还没有结婚的人你听到这个佛法,知道修持的法门,要结婚以前你先问看看,先打听看看,看结婚好不好,若打听之后十个里面九对告诉你不好,刹车就稍微踩一下,不要一直滑下去,真的,稍微踩一下,不要……,徒弟写信给我:师父!我没有办法,我明明知道这个感情这个是为火坑,但是我很乐意跳下去,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没救,没救,这叫做甜蜜的负担,神经病,哪有这个道理的,没听到佛法迷迷糊糊跑去结婚,听到佛法还去走结婚的路,啊!可怜!自己一个吃饱全家饱,就是这样,我肚子饱全家饱,难道不是,若有结过婚的没关系,有结过婚的反而好修行,结过婚的,若回去太太违逆我们,师父讲的世间痛苦,下辈子不娶你了,现在丈夫揍我们,师父讲得对,世间痛苦,要去极乐世界了,还有一处可以依靠,所以结婚也是比较好修行,逆境多比较会觉悟,所以嫁人可能也不错,不然你嫁看看,这样可以观想,都可以观想,总而言之就是出家比较好修行,简单讲就是这样,那么这个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可以横超娑婆同居秽土。而生极乐方便净土也。

如何是事一心不乱。事者。念佛之事相。一是纯一。】在座诸位!什么叫做精进佛七呢?精进佛七是什么意思?精就是纯,进就是不退,纯粹念佛七天叫做精进,不打其他的妄想,精就是纯,纯就是进来一直念佛,《弥陀经》,赞佛、念佛、大回向,纯,所以说念佛的事相,一就是纯一,【乱为杂乱。令依事相法门。以能念之心。专念所念之佛。心口相应。非同口念。】就是不只是只有这张嘴在念而已。【而心不念。】系念,一心一意去念。【又非同心念。而心不一也。既一心系念。】不是说像心在念,但是心又不统一。【六字分明。】这六字分明,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无间。名为事一心。】所以从早上睡醒一直念到晚上没有打妄想,叫做事一心不乱,我们众生没办法,我们众生哪有办法,难道不是这样。【一心是功用纯熟。不乱即三昧成就。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不乱即正定。亦即念佛三昧也。】念佛三昧,正定,正确的定,什么叫正定呢?定中有慧名为正定,定中有智慧,不是坐在那里傻里傻气的,坐在那里头脑都不想,这个不是正定,不是正定,不是正定。前面是讲事一心不乱,底下:

【解】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我们若是念到理一心不乱,破这个无明的一品,破这个无明的一品,这个天台宗的无明分作四十一品,这个天台宗讲的无明分作四十一品,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四十位,跟等觉,豁破就是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这是天台宗的思想,禅宗不是这种思想,禅宗认为数量一就是二的开始,二就是三的开始,无明不可以分四十一品,无明它是根本无明,断就是头断,人一定要死,断根本无明当下见到佛性,没有分数量的一、二、三,因为我们的本性是绝对,我们的本性是绝对的东西,本性的东西不可以让你分,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这样你要断到民国几年,你要断多久你才断得完,有一就是二,一是数目的开始不是结束,绝对的东西当下进入这个断掉这个根本无明,什么惑都没有,即见佛性,直入佛的本怀,所以天台宗他的思想他有他的看法,至于我支持禅宗的思想,因为我们人的本性是绝对的东西,你要把分成几品来讲这变成是一种对立性的东西,变成我们的无明可以分割,我们的无明可以分割,所以说天台宗也有他很了不起的优点,我们必须要研究看看,禅宗是怎样谈,所以人家说:请问法师!请问师父!六祖证到什么果位?我说:你头脑不清楚,六祖他是顿悟,顿悟就没有阶位,他没有什么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顿教就是没有阶位叫做顿,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小、始、终、顿、圆这是华严宗,就是贤首他分的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这个顿就是没有阶位叫做顿嘛!哪有说六祖证到什么果位,初果、二果、三果,或是说广钦老和尚证到什么果位,一悟即入佛地,证什么果,搞不清楚,你在研究什么经教你都搞不清楚,禅宗没有阶位的,知道吗?不要问人家被当笑话,广钦老和尚证到几果,神经有问题,禅宗一入就是到佛要证到什么,经教搞不清楚,我是支持禅宗的,我是支持禅宗的这种思想,根本无明一断,无明如果可以分割,一就是数目的开始,可以分成四十一品,也可以分成四百一十品,对不对?但是因为他有他的教理在,他有他伟大的地方我们也要去研究,才知道智者大师他行,行在什么地方,我们这不是诽谤,是说八大宗派他的思想不同,我们一定要彻彻底底去了解,豁破无明一分,法身就显一分出来,乃至四十一品的无明破掉,佛性就……,我们这清净的本性就显现出来,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也分证,分证就是沾了一点边,沾了一点边,分证,沾到这个的气息,意思是说生这个实报庄严净土,渐渐,分证就是渐渐接近,证到这个常寂光净土,究竟的觉。

【讲】此明实报庄严土之相。亦名实报无障碍净土。全性起修。称性所感。真实果报。色心自在。】全性,实报无障碍净土,实报庄严土亦名实报无障碍净土,全性起修,所谓全性起修就是本性当下,本性当下就是在修,所修就是会归我们的本性,叫做全性起修,就是简单用本性在修行,用本性在长养圣胎,称性所感,依照我们本性所感应的真实的果报,我们本性,用这个清净的本性去修持,所以感应这个清净的色身,色跟心法,微细的色法,清净的心变成自在,简单讲我们今天就是用贪、嗔、痴去造业,去造成这个色身,诸佛、诸大菩萨就是用他的愿力,慈悲,用他清净的三业,般若的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色身自在得到这个色身,就是得到这清净的果报,我们是用身、口、意三业去造业,而产生我们今天痛苦的果报,所以人家诸佛、诸大菩萨是用无量的愿力,无量的清净,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悲心,无量的慈来普度众生,所以得到的果报是这样,色身自在,【身土互现。】色身因为是用本性显现出来,这个四土也是用本性显现出来,所以身跟土就可以互相显现。【身能现土。】土能现身,所以身土互现。【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土能现身,什么叫做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就是佛的一根毛,佛的一根毛,在座诸位!佛的一根毛,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就是无量清净的三千大千世界,意思是说佛祖他的能力有多高呢?有多了不起呢?只要佛祖一根毛,这么微细的东西,无量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包容在里面,这意思就是说佛已经证悟到本性,开悟我们的佛性,我们佛性本身当下就是一切清净的心,一切清净的心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所以我们的本性用一点可以包含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这个头脑,我们头脑里面的智慧一点点,芥而纳须弥,芥子纳须弥,我们一点点,我们用意识来解释,我们头盖骨一点点而已,我们的脑髓也一点点而已,我们头脑的神经也一点点而已,但是我们一个人头脑一点点,从小读书、读书,噢!读这么多书,都记在我们头脑里面,都记在头脑里面,藏经看二、三遍,大藏经三百本,《中华大藏经》,把它记在头脑,记在头脑,头脑也没有胀大也没有减少,我们的意识就有这种能力,叫做芥子纳须弥,我们这个本性比我们这意识还厉害,本性若证悟之后,包括每一个细胞它都含有无量的智慧在,因为他是唯心所造,所以这色身就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就是这个色身,清净的心就是他的本性,本性就是这个色身,他所站的地上就是他本性所显现出来的四土,四土就是他本性的东西,所以三身四土互用,因为全修在性,全性即修,所以他有得到真实的果报,他有得到真实的果报,因此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就是说在微尘一点点里面的本性,因为他一根毛,他的毛就是本性所显现的,这一点就是包括全部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因为他是本性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简单讲我们这个头脑也会显现,但是用这头脑来解释这是很不得已的,因为我们这个头脑若来解释是说我们有思想,我们会想很多事情,它有这种扩张性,但是它是无形相,它无法容纳,无法容纳,但是佛祖不同,佛祖他在母胎里面他就会说法,为什么呢?他所有都是本性,本性无大无小,他是绝对的,因为我们今天是有我执跟法执,因为我执跟法执的业障遮住,所以我们看到就是有这个我,有一个桌子,有一个山河大地,对我们意识都打开的人,色身都从本性显现出来的人,每一个时空的交会点都是我们的本性,但是因为时空的交会点,这是因为在不得已众生意识的观念里面,所以用错误的坐标去描写,去描写一点的感觉,因为照理是没有点也没有三千大千世界,因为我们讲到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就觉得它很大,是因为过去我们就执著,到今天我们一直无法扩张我们的思想,这个本性符合无量的虚空,我们若讲到一点,小点,我们就觉得这很小的东西,是因为我们意识的惯性意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的观念,见到本性的人不会这样,见到本性的人他是绝对,你要讲它多小都没关系,多小是你在讲的,本性,要讲它多大,大而无边,小而无内,本性是什么东西?小是小到没有里面,大,大到比虚空还大,无边,到底本性是什么东西?但是因为我们人生活在束缚的环境里面,所以一听到虚空,噢!好像我们的本性很大、很大,都用这种观念,错误,本性很大不会离开我们的心,既然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充满在宇宙里面,这个宇宙当中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因为感觉大,是凡夫感觉大,若佛祖它就在他的掌中,都不来不去的东西,不增不减的东西,都不能离开他的本性的东西,所以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一根毛现无量清净的世界。【土能现身。】土能现身,土能现身。【于微尘里转大*轮。】在微尘里面转大法界,为什么?微尘就是他的本性,本性里面就是有无量的色法,色、声、味法,所以在微尘晤面转大*轮,意思就是说自性有无量的神通力,自性有无量的神通力,但是用科学,还是用数学的观念来讲,就是说坐标轴里面这个零点是因为我们人定的,我们人定的,我们人定的时候,所以我们人有读过数学的观念,从小就教我们数学的坐标轴,我们坐标轴定这个零,定这个零,它就是零,所以我们在演算这个数学都是从这个零点,X轴、Y轴跟Z轴,但是他没想到我们人的思想不能用零点来定,我们人的思想不能用零点来定,意思就是说,这个零点本身可以重复的作用,本性有很大的能力,本性不能用零点,假设说这个坐标轴的零点它能够连续地作用,他产生无量的智慧,你说这个零点在哪里,因为我们画的这个十字,这个零点是固定的东西,它是用数目去绑死的东西,这个零点不能扩张,不能缩小,如果说把零点扩张,对不对?他就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把这个胸量扩张,因为我们人有执著,所以要定这个是零点,因为我们人有我执,所以以我为中心,佛祖不同,他将他的心发展像虚空般,所以就像这个零点,永无止尽的零点,所有的坐标对立统统包括在胸量里面,意思就是说当你摸一个零的时候,你东看,这个零就变成西,当你摸一个零的时候,再西看,它就变成东,当你摸一个零点,南看,就变成北,你跑到北边看,它就变成南,意思就是说只要有定位都是对立的东西,这样知道吗?当你破除这个定位的时候,因为我们人讲的是心,不是这个零点的数目字,所以这零点一扩大,扩大时它就无边,没有正,也没有负,也没有高,也没有低,所有的对立统统除掉,所有的对立统统除掉的时候,他就进入绝对的状态,你定在哪里都不对,不能让你定位,不能让你定位就是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听不懂,听不懂没关系,听不懂没关系,慢慢来,慢慢来,不要再讲太多,讲太多下次不来了,讲了没人听,惨了,我看大家两眼无神,无神。于微尘里面转大*轮。【称性庄严。无障无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所游居。必由全性起修。而至理一心不乱。豁然大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方生此土。】这是天台宗的讲法。【乃至破四十一品无明。】好!这个四十一品无明是圆教的,意思是说什么叫做四十一品无明呢?圆教,圆教将这个无明安排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觉,所以每一品就有一个无明,因此总共四十一个阶位有四十一品无明,别教不是这样,藏、通、别、圆的别,别教是十二品,圆教是四十二品,最后一品当然断就是成佛,别教十二品无明,圆教四十二品无明,这个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的。【位居等觉。】在等觉菩萨,赞赏菩萨就等于佛祖一样。【亦属此土。位位皆得分证。】第一位就去掉一分的无明见到一分的法身。【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

【如何是理一心不乱。理者。净宗之理性。即达理念佛。称性念佛是也。了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简单讲就是禅宗讲的即心即佛,佛就是心,心就是我们的佛,【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念的心也没有,所念的佛也没有。【能所双亡。心佛一致。】我们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们的心,也没有能念的心,也没有所念的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要是问年纪大的阿婆,她就会说:听不懂,不晓得在讲什么,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听不懂,干脆讲个故事比较快。阿婆她来这里等故事,等不到又回去,她来这里等很久,都等不到故事,等不到故事,要提高高雄佛教水准不能顾虑这么多,所以说能所双亡。心佛一致。【不住有念。不落无念。】所有的念不住,就是无所住,不落无念,无念就是顽空,不落入这个顽空。【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清清楚楚叫做灵灵不昧,清清楚楚,【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无念而念。念即无念。唯是一心。寂然不动。是之谓理一心不乱也。】清清楚楚。底下:

【解】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无明断尽,我们这个别教是十二品无明,现在讲圆教,圆教讲四十二的无明,无明断、断、断……,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究竟寂光。

【讲】此明常寂光净土之相。常寂光土。即如来所证三德秘藏。】三德密藏,底下,【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常即法身德。】法身是无相,无相就是常,【法身常住不迁故。】所以佛教会搞不清楚就是在这个地方,现在你若告诉他:噢!这个常寂光净土这个常就是永恒,他就把一个永恒当作观念化的观念,永远就是不会死,永远就是不变,完了,所以法师不好讲就是这样,因为这死在文字里面,因为他要解释他的本性,所以他要讲常,如果他若常,他就不能随缘不变,我问你,假使这个本性常的话,就永远常常在那里,也不能示现来度众生,如果这本性是常来讲,我们要如何从烦恼来改变呢?所以本性也是无常法,本性也是无常,为什么呢?你今天烦恼我可以转成智慧,我今天有这个恶业,我转成净业,但是你说本性是无常法,那这样跟凡夫不是凡夫不是不同,无常啊!也是六道轮回,所以说《大般涅槃经》里面说,不悟常与无常,学佛的困难不能彻悟本性的东西,众生就是你若跟他讲一个常,本性是常,他就想:噢!是一个死板的,永远这样子,不是,记住!本性有大用,本性有妙用,本性有清净的妙用,每一个妙用就是无相,当下它是本性,本性有无量的妙用,所以说本性非常非无常,你若说常,它就永远不变,你若说无常,又是凡夫法,如果你说这个佛性是常来讲,那么他如何将烦恼转菩提呢?对不对?烦恼转菩提是不是无常?会转的东西,难道不是这样,所以要讲到无常,但是你可以说它是无常,不可以这样讲,因为它若无常来讲变成六道轮回的凡夫法,所以说佛教不是断见,所以这经典不知死多少人,这个注解不晓得死多少人,为什么?他不了解本性的东西,当下是无相,当下是清净,当下是常的东西,但是他又不了解无常的法,所以本性是非常非无常,若常者就是外道,天然的外道,若无常就是众生,凡夫法,回去慢慢想,用想的还很困难,因为用想就是意识心,我若要告诉你,我只能讲到这样,我只能告诉你本性的东西就是这种东西,简单讲就是说本性的东西就是说,无证就是证,无任何的证,离一切法即是佛法,若有人告诉你他是成佛,那个就不是佛,若有人告诉你他证到果位,那个就没证,因为他心有念就不是证,不是我们的本性,这不是佛法,若有人告诉你那个有很大的神通,那个就有问题,本性的妙用自有神通,不是修来的,本性不用让你修,本性具足妙用,他就是有神通,所以佛教没有在讲神通,佛教没有在讲神通,成熟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显现出来,所以佛他为什么一直禁止讲神通,你讲神通有时候众生会追求错误,会跑去追求神通,知道吗?你只要证悟到我们的本性神通自然显现出来,就像一面镜子你把它擦干净它自然就会鉴照,它自然就会照天照地,你都不用去管它,所以从无开始,从无开始,从无开始。过去有一个法师,一个法师,高僧大德,高僧大德,他修这个无相法,他通达了本性,附近一个道士,算是外道的,他就呼天唤地,因为信徒都跑到高僧大德这里来,就打他,人家所谓的斗法,他修这个空,无所著的东西,这个外道一直跟他拼,他就施展所有的本事,刮风下雨,风火,地震,呼天唤雨,一直跟他拼,用有相的东西一直跟他拼,那些徒弟大家都吓到,高僧大德旁边的徒弟,啊!师父!他这样搞,我们怎么办?刮风下雨,风雨交加,高僧大德坐着都没有感觉,到后来他已经有搞到没有了,他所有的办法都用完了,现在有人问师父:师父!奇怪!外道每样都搞完了,你到底是用什么赢他,你怎么都没有动也没有反抗。我就是什么也没有,才用不完,我随他,有一定会用完,我没有就用不完。噢!就是这样用不完,无就用不完你听得懂?这句话你有没有觉悟,人家要搞你你就一直让他搞,搞久了就没辄了,你听得懂吗?他所有的东西展现出来,展现他就没花招了,到后来无的人赢,你听得懂吗?他说:我就是没有,我无就用不完,若有就一定要用到完。真的。人家说道士赢不了和尚就是这样,道士他“有”,出家人“无”,(众鼓掌)所以有的就赢不过无的,人家诽谤不要理他,他就搞,搞久了……,从有办法,不为所动,搞到后来他就没有花招,这样听得懂吗?你不要理他他就没办法,他没有花招可搞了,对不对?我们没有花招,无所著,招数最多,招数最多,为什么?具足一切法,这故事回去慢慢去参,你马上就开悟,马上就开悟,我现在是讲这个常字,诸位!不要误会,常就是法身德,法身常住不变不迁故。【寂即解脱德。一切尘劳永寂故。】一切尘劳永寂,永寂,【光即般若德。般若光明遍照故。三德不离一心。】三德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不离一心。【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证常寂光净土。

若无明断尽者。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生就是刚出来,缘起,住就是停一段时间,异就是变化,灭就是无,所以这个生住异灭,这【四相。悉皆断尽。】全都断尽。【如《起信论》云:破和合识相。】破这个和合识就是染净,这《起信论》里面讲一心开二门嘛!染净和合,染净和合,破这个各合识,当然我了解这个《大乘起信论》矛盾的地方,诸位!你不了解,我今天只能方便对你解释,因为《大乘起信论》讲的道理是错的,讲这个道理是不对,佛性,自性清净的东西,这污染是绝对不能放在和合的,本性和合的,比如说佛祖修行,修、修……,修到后来成佛,成佛之后又变众生,众生又成佛,成佛又变众生,这样就跟凡夫没什么不同,所以《楞严经》讲的才对,这《大乘起信论》的理论问题很大,本性它是实在的,清净的自性,污染的东西你不能碰触,为什么?虚妄的东西,它是一种影像的东西,影像,是因为本性迷了,影像的东西,既然影像的东西就是假的,假的怎么跟本性合在一起,这绝对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所以《起信论》的思想须要再商讨,那么这个地方只有这样对你们解释,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则是上上实报。即实报土上上品也。究竟寂光者。即至究竟位。而证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也。往生四相讲竟。】意思是说我们若灭掉这个相续心,法身就出来,就是上上实报,就是实报土上上品,究竟寂光者,就是到这个究竟位,而证到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也,所以我们今天我们若是有正知正见的人,我们就不会东奔西跑,闯什么,你告诉他闯什么,你在追求什么?追求,噢!师父有神通,啊!这个神通很大,跟随他修行,这个师父,噢!咒念下去,噢!是怎样又怎样,人家说:慧律法师你有没有通?我说:有啊!我也是有通,怎么没有通。他说:你是什么通?脖子饿就吃饭,累了就去睡,这也是通,对不对?你若跟那个法师每样都有,怎样灵验,看到什么光,他是什么神通,他是知道什么,他就是有办法,他怎样为你观想,怎样为你灌顶,慧律法师!你有吗?我没有,我全都没有,我每样都没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照祖师讲的解释得对,不要解释错了,我,我全都没有,无用不完,你听得懂吗?有用得完,我都没有,慧律法师你有什么神通?没有,你有帮人加持吗?没有,难道不是这样,慧律法师!你来为我加持,我这只手痠成这样,我这只手痠成这样,几十年都不会好,帮我摸一下,摸,我们没有这一招,若摸一下就好,我这只手,左手也在痠,不然你帮我摸一下,一个人一种业,你也好了,痠就吃药,看医生,你将这个佛法当作什么,将佛法当作什么,当作像世间人神通广大的活神仙,来这里咒念一念,哪有这种事情,佛教不是这样,佛教是在修我们的心,要明心见性的,对不对?有这种业你当然要还,你有佛法的时候,什么为你改运的这些江湖术士,怎么骗得过你,对不对?我今天我慧律法师有灾难,我拿八千块,我拿八千块让你改运,我问你,若这样八千块有办法改运,改运是不见了还是……,后面还是要受报,这样佛祖不就要自打嘴巴,你每次遇到逆境的时候,来,用八千块,铃……,八千,OK!还得了,你上辈子造什么恶业你都不用受报,有这种道理?用钱可以解决你的恶业,只有一种可以解决我们的恶业,求忏悔,求忏悔也不一定解决恶业,要顿悟自性,你今天你求忏悔的时候,我讲给你听,求忏悔不一定能解决事情,师父!你不是常常叫我们要求忏悔,你是不是常常叫我们要拜忏,我现在讲给你听,我今天杀死人,杀死他父亲跟母亲,杀死他父亲跟母亲,我求忏悔,我杀死他父亲、母亲,不好,对不对?我求忏悔,求忏悔是我,我现在在佛祖前拜,换我问你,对方要原谅你吗?要吗?不要,不要,你求忏悔你照样没用,照样要报应,听得懂吗?学佛要学得比较有头脑,不是说你造一切恶业,我前面拜佛拜一拜,啊!我家发生火灾,我儿子被水溺死,哎呀!前几天我公公被车子撞死,一年死三、四个,我拜佛拜这么久没效,开玩笑,你拜佛下去,这些冤业就原谅你,有这样吗?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佛法是讲智慧的学问,不是说你今天你来拜佛,你拜佛是你个人求忏悔,你已经不造恶业了,对不对?但是人家对你的恨是不是还怀恨,他不原谅你,你怎么求忏悔都没有用,照样要报应,难道不是这样,我今天痛苦所以赶快讨,临命终你不要来讨倒是真的,临命终慈悲,放我一马,难道不是这样,你现在让我腹泻没关系,让我头痛没关系,让我呕吐也没关系,临命终你可要保佑,这三八业障的兄弟,临命终你可不要来找我,临命终来找我我稳死的,惨了,求忏悔就是……是我个人的,减轻我的恶业,可以解决因果,不能解决因果,不可能,还不一定,看你造的罪,你若在佛祖面前求忏悔,上辈子你有剁他一只手臂,现在这冤亲债主来,啊!你有在求忏悔了,你上辈子剁我一只手臂,我原谅你,对不对?这样就没恶业了,这冤亲债主就不会捉弄你,不会让你生病,上辈子剁人家一只手臂,你这辈子拿筷子拿不稳,拿筷子拿不稳,你剁断人家一只手臂,突然间好了,所以拜佛拜到会好就是说这鬼躲在你这只手,对不对?你每天在拜,好,原谅你,咦!明天马上……,OK!OK!你听过人家拜佛拜到感应吗?那就是冤亲债主原谅你了,这样知道吗?冤亲债主原谅你了,你的手OK了,手OK了,对不对?就是这样,所以说那些江湖术士或是说专门在为人改运的,他多会改,对不对?学佛的人智慧一级棒(日语),我们学佛的人头脑是最棒的,骗不了我们,学佛就是有一点好处就是说谁都骗不了我们,对不对?就是这样?所以我的头脑不错,你就知道佛祖的头脑多好,就是这样,难道不是这样。(众鼓掌)

【解】不退有四义,是从这个地方讲吗?对吧!【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讲】此明不退四义。】四种意义。【本来只有三不退。今加毕竟不退。故成四义。特显佛号功德。念佛功德。二皆不可思议也。

一念不退者。念念流入如来果海。】如来果海的意思是说成佛是我们究竟的果,因为他以这个海表示无量的智慧,无尽的神通,无量的力量、功德,所以如来的果海表示蕴藏很多的神通、智慧、功德,都集中在最后的这个境界,所以说念念流入如来的果海。【已破无明。已显佛性。用中道观智。破一品根本无明。显一分三德佛性。】三德佛性,把笔拿起来,底下,A:【正因佛性】A【。】的旁边写个:A,底下最下面一个字:了因佛性旁边写个:B,左边缘因佛性旁边写个:C,这个叫做三因佛性,什么叫做三因佛性呢?正因佛性简单讲就是每一个人全都有这个本性,清净的本性,清净的佛性,我们现在发一个菩提心,正确的菩提心,不是为了品,也不是为了利,也不是为了一切其他的攀缘,我们一发心就是正确的,完全是为了自利利他,所以这个叫做正因佛性,就是说我们正确的本性发心,所以说【理心发。】理心发,【显法身德。】理心发就是我们本性清净的理体,我们现在发一个菩提心正确去修持,显出这个法身出来。【了因佛性】B【。】在“了因”的旁边写两个字:观照,还要再加一个字:力,力量的“力”。了因佛性就是说你虽然发这个理心的这个正因的佛性,但是你若没有观照的力量,你没办法,所以他必须要有观照的力量,所以叫做了因佛性,简单讲就是观照,有因地的修持,【慧心发。显般若德。】智慧的心发起来,显这个般若德,因为他有观照的力量。【缘因佛性】C【。】写四个字,就是随缘自在,随缘自在,这个叫做三因佛性,叫做缘因佛性。【善心发。显解脱德。】我们在一切缘起性空当中发起这个善心,随着这个缘解脱得到自在,这叫做显这个解脱德,【是谓圆发三心。】圆发三心就是理心、慧心、善心,是谓圆发三心,正因的佛性就是理心,了因佛性就是慧心,缘因佛性就是善心,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同时发这三心,这三个心是无次第,没有次第,无次第,一发下去三个心同时具足叫做【圆证三德。】圆证三德,【开佛知见。径生实报上上品。】到这个实报庄严土,上上品,那么已经接近【分证常寂光土。

【解】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行不退就是见思惑已经断,尘沙惑,尘沙,这个见惑惑就是二乘在断的,尘沙是菩萨在断的,尘沙惑已经破,那么他就生这个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进趋极果。

【讲】二行不退者。度生之行】叫做度众生,这种的菩萨行【精进。不退堕二乘地也。】声闻跟缘觉。【见思我执之惑既落。而尘沙法执之惑亦破。】意思是说我执跟法执都有破。【尘沙二字。从喻立名。此惑】尘沙惑,这个惑,【能障化道。】把笔拿起来,化道就是障碍度化众生,简单讲尘沙惑就是说他对着这么多不同根机的众生,这么多众生所须要的法他不能完全了解,就像无量无边微细的尘沙那么多的执他还没有破,他就没有那个能力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说尘沙惑是对度众生而言的,这阿罗汉断掉这个我执,他有这个我空的功夫,但是他要来度众生,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无量无边,他遇到根机不同,他要说什么法也不同,他须要什么也都不同,所以困难,尘沙惑意思就是说,这种尘沙惑就是说因为众生太多,所以他觉得很迷茫,能障化道,化道就是度化众生,会障碍他度化众生,【化道多故。】因为他度化众生太多,【如尘若沙。须修假观。】把笔拿起来,假观就是有,有观,因为众生确确实实有,阿罗汉是修这个空观,破这个我执,进入这个涅槃,佛祖说这样不可以,不可以退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名魔道,你要从空出假,你不可以跑到涅槃坑里面,你自己证到阿罗汉果了要回小向大,要回心来做菩萨,所以因为众生太多,如尘若沙,如尘若沙就是众生太多,无量无边,所以须要修假观,修假观就是说,噢!众生他确确实实有存在,你要不怕辛苦,那么在缘起法里面度众生,随缘化度,再辛苦你也不能退失菩提心,所以须要修这个假观。【此惑可破。】这个惑可以破,【见思既落。】见思惑既然落下来,就是断,【即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方便有余土,【从空出假。涉俗利生。】涉就是涉,干涉,干涉,涉俗利生就必须要跟众生打转周旋,所以有很多这个小乘的发一个菩提心度众生,差不多大家都退道心了,过去有一个人在山上修行,在茅蓬里面修二十年,修得非常地好,在山上都没有烦恼,早上起来就听到树木上面的蝉、虫、小鸟在叫,晚上自己一个人打坐,坐禅,看经典,修二十年,他自己认为他因缘已到了,应该要下山度众生,结果他下山度众生的时候,因为他二十年不曾接触到众生,他都修苦行,下山,语言不灵活,这样讲也不对,那样讲也不对,虽然他本身很有修行而言,但是他没有这种功夫,没有智慧世间的语言、智慧、辩才,不能修包在这个美好的语言、词句,有,假有的东西他没有具足这个条件,假有就是要学问,辩才,知道众生他须要什么,假有你都要学,简单讲做一个法师,像今天而言除非你开悟,明心见性,不然天文、地理、心理、化学、女众、男众,你全都要了解他的心理,包括一切医学,多少都要涉猎,哲学你都要懂,这就是假有必须要具足的条件,所以这个法师下山讲经之后,他一直讲,听众一直跑,一直讲,一直跑,没有人要听,虽然他自己很有修持,没有人要听,后来他一边讲一边生气,我用生命在讲,没有人要听,就跟佛祖讲:佛祖!对不起!从今以后我绝对不度众生,我生生世世我看到众生就讨厌,我用生命讲经给众生听,众生不听,再到山上躲起来。又上山,晚上睡觉,菩萨,菩萨现身,说:这样而已就退道心,要如何当菩萨,你不是发一个大心要讲经。所以说这种事情没那么简单,要度众生真的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大家都要躲在山上,有一个人来问师父,说:请问师父!要如何才会没是非?很简单,两种人绝对没是非,第一避居深山林中,自己种菜,拉屎自己挖洞掩埋,自己煮饭,自己砍柴,都没有人认识你,都没有人认识你,在山上,没是非,这第一点绝对没是非,第二大开悟的人没是非,你怎么搞他,他都没有感觉,你怎么搞,就像人家假怀孕来诽谤佛祖这样,佛祖一点感觉也没有,他没感觉这有什么,他大彻大悟,他的心中已经是大慈悲、平等,他怎么会跟众生计较这些,用不实在的证据要害佛祖,佛祖没感觉,人家提婆达多滚一块石头要把他压死,佛祖也不要报仇,只有大彻大悟的人没是非,两种人没有是非,第一就是躲在深山林中,像凡夫般,没有人知道;第二就是要像佛祖这样,没是非不是别人没是非,是他的心中没有是非,他的心没是非,别人也都诽谤佛祖,那是佛祖过去的业,也是众生的福报不够,才会诽谤佛祖,两种,所以你若在人群当中要能没有是非的,那怎么有可能,一百个当中有八十个,八十个说:慧律法师!你讲的不错。唉!我们揽镜自照,就觉得很安慰了,现在我都不敢要求一百个中有八十个,六十就好,六十,我们若在讲经,十个,十个里面有六个讲:噢!法师!你讲得很不错。噢!我们就精神又来了。法师!你讲那个烂死了。那时候就要托着下巴,自己观想,不然就到山上,躲起来。所以这个从空出假是很困难的东西,记住!这个“假”的旁边你写几个字,包括万有之法,所有一切法你都要学,工艺、哲学、心理、医学,众生所懂的你全都要懂,众生所有须要的你全都要懂,假有就是这么困难,这么困难,所以菩萨根本就不可能做,对不对?不可能做,困难,假有,缘起性空是无量法,无量无边的法你都要学叫做菩萨,涉俗利生,【常修度生之行。上求佛道。故曰进趋极果。】常修度生之行,上求佛道,所以说进趋极果,极果就是佛果。

【解】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我们若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莲花,进去莲花苞里面,永离退缘,永离退缘,永远离开这个恶缘,会让我们退道心的缘叫做退缘。

【讲】三位不退者。娑婆与极乐不同。此土要破我执。断见思。证阿罗汉。辟支佛果。已经成圣。不退堕凡夫地。名位不退。彼土则不然。】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不必一定断惑。只要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功成。】临命终念这个十声就成功。【亦得带业往生。从此娑婆同居秽土。横超西方极乐同居净土。】同居秽土一下子刹那间到极乐世界同居净土。【于九品莲华托质。】我们的意识进到莲花里面,莲花的旁边有一些大菩萨为你说法,为你说法,一天、一天为你说法,到极乐世界下品下生,还比我们世界任何哪一层天都还快乐,任何哪一层天都比不上极乐世界,经典讲的百千万亿不及一分,娑婆世界的快乐,天人的快乐、(的)神通,不及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百千万亿分之一,我就是看到这经典,所以我就说就算会死用爬的也要爬去,佛祖讲到这样,我们难不成你木头般劝告不来,对不对?但是修行要有善缘,要有师父指导,出家若没有善知识照样非常困难,真的,非常困难,剃度若没有善知识,非常困难,所以说人家为什么要现在家, 身,人家有善知识,在家身若有善知识他知道要如何修行,我们若出家没善知识茫茫然不知道要走向何方,虽然剃个头来讲,但是就是不知道要如何用功,不知道要如何用功,所以我今天建这个讲堂就是因为很感慨,高僧大德有的人写很多书,要自己看,自己看,一本书放着自己看,看不懂,出家人很想要修行的是很多,不是没有,是很多,但是这个道场都在念经,赶经忏,这个常住的工作我们不去做又不行,要去做,每天都在赶经忏,这样枉费我们剃这个头,所以他就自己很感慨,一方面出家又不能离开常住,一方面又很喜欢听正法,听这个净土法门,这经典又深奥,自己看又看不懂,哇!惨了,很烦恼你知道吗?剃这个头是一个头两个大,真的,那就很烦恼,所以说修行要两种条件,第一要善知识,第二要环境,要好的环境,一定要具足这两个条件才有办法成就,不然你不可能,你若说他有一个善知识在旁边,但是他环境很差,三餐都吃不饱,每天赶经忏,念经、念经……,有啊!师父、善知识在旁边,每天念经没时间听经,对不对?没有那个环境就没办法,你虽然有这个环境,建得很好,像皇宫,建这间建得像皇宫,噢!电灯用得这么好,对不对?没有师父,没有师父,你多行,我不相信你看得懂,看得懂,你整本看得懂,不然你举手,对不对?所以这种东西就是说福德因缘,噢!这佛经实在很厉害,我说这佛祖在讲话每句都是一针见血,不可以多也不可以少,福德因缘,你看,佛祖在讲话不会遗漏,要有福德,你还要有福报,还要有一些缘,没有那种缘你也没办法,你有福报,没错,你今天出家有福报,在家有福报,出世在台北,对不对?要听个经就要坐这么远南下,你有福报没这个因缘,你有办法吗?有这因缘,我家住在高雄,我拼命要来听经,儿子发烧,女儿腹泻,婆婆住院,急诊,他有这个因缘,他住在高雄最近的,整天就忙那些事,所以说人家佛祖在讲话实在很行,真的很行,两千多年前的圣人,怎么那么行谁知道,福德因缘,少一个字都不可以,少一个字都不可以,很厉害,真的,所以说横超西方极乐同居净土,于九品莲华托质,【永离退堕之缘。即圆证三不退。】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此点要注意。华开见佛。以常见佛故。念念求成佛道。证念不退。】念念,每一个念,我们若到极乐世界华开见佛,这个极乐世界有讲,这个莲花,一朵莲花,一由旬是八十里,有时候六十里,有时候四十里,我们现在简单讲一朵莲花平均六十里好了,六十里的莲花到底说……,我们今天这个色身是这样,六十里差不多多大你知道吗?多这里(文殊讲堂)到台南四十几公里,对不对?四十几公里,从这里差不多台南再上去是什么,后壁,新营,六十公里差不多从这里,高雄直接到新营,这样直线画一个圆圈圈,那么大朵的莲花,你想想看!那么大朵莲花,看要不要往生?就是这样,最小朵的,这是极乐世界最小朵的,你知道吗?一由旬是最小朵的,最小朵的,在极乐世界算最差的,下下品的,若阿弥陀佛那朵,哇!比地球还大,比我们地球还大,所以说我们甚至极乐世界我们就具足清净的光明智慧,到极乐世界就华开见佛,以常见佛故,念念求生佛道,证念不退,证念不退就是我们所讲的证到这个念不退。【永离念退缘。】当然他念念就是佛,念念就是三宝嘛!【以常闻法故。乐修大乘之行。证行不退。】乐修就是很愿意去修,那个字不能读作lè,当动词用的话读yào,乐修大乘之行,很快乐修大乘之行,证行不退,简单讲就是念念佛,就是证念不退,那么修大乘行,证行不退,【永离行退缘。以常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观摩熏陶】就是每天都在那里,每天都在那里种这个善根,薰陶,【证位不退。永离位退缘。

【解】四毕竟不退。】这是多出来的,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我来解释一下:第四毕竟不退,就是说种一点善根就永远不会退,无论你用什么心,你只有一点善根,念一些阿弥陀佛,也不会退,简单讲就是说我们今天在座诸位,无论你有心、无心,无论你用什么心来,散心、乱心,对佛教有了解,对佛教不了解,都没有关系,怎样?以后都会成佛,哇!这太厉害,太厉害,不论至心,至心就是恭敬心,非常地至诚恭敬心,散心,就是漫不经心,人家在仿佛合个掌,他虽然没有来听经照样会成佛,照样会成佛,有心,像在座诸位大家都在作笔记,确确实实是真的要来听佛法的,这是大家有心,无心就是说他不是来听佛法,他是要来找人的,听到人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以后也会成佛,这太厉害,你知道吗?太厉害,就是说不得不成佛,一定要成佛,所以在座诸位!听到这句就很安慰了,安慰什么呢?无论多痛苦,多大的委屈,我们走进这个文殊讲堂,你看有这个善因缘,将来一定会成佛,这个太好了,太好了,有心也好,无心也好,或解,对佛教有了解吗?对经典有了解吗?或是不了解,但弥陀名号,只要你持这个弥陀名号八识田中就有这个善根,有这个善根,只要耳朵听到,落入八识田中,或者是六方佛的名,六方佛,东、南、西、北、下、上,《弥陀经》里面六方佛的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只要通过这个耳朵,通过这个耳朵,假使千万劫后,千万劫之后,毕竟因斯度脱,究竟能够因为这样而解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什么叫做涂毒鼓呢?这个字我想很久,想很久,涂毒鼓我想很久,这是不是一种毒药的名称,我查,查不到,所以我就是自己这样想,用我自己意思去解释,可能是这样,古早,古早,再过去那个古早,有一种毒药是很毒,这种毒药你都不用吃到也不用喝到,这种毒药把它抹在什么?抹在鼓里,鼓皮,鼓皮的上面,打下去空气中是不是有这个毒药的气,对不对?远的也中,中毒,近的也中毒,意思是说在这里仿佛远的也入、成就,近的也入、成就,全都进入(成就),它的意思是这样,这是我个人的浅解,因为讲错要负因果,你知道吗?我又查不到,所以暂时借我的,暂时用我的意思。涂毒鼓可能是抹在鼓上的一种毒气,打下去的时候这气会跑出来,跑出来,远也中毒,近也中毒,这是我个人的浅见,不知诸位大德你意下如何(众鼓掌),因为我没得查这个字,涂毒鼓我没得查,所以暂时用我的,远近皆丧,远的、近的都要死,一定要死,意思是说念佛绝对要成佛,无论他有修没修,无论吵架也没关系,你骂他:阿弥陀佛。他有听到,这样他也会成佛。所以吵架骂他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无罪又有功德,以前我拿念珠,人家一直看我,我就对他念:阿弥陀佛。不管他对我们的观感如何我都不管他。食少金刚,决定不消,吃这个金刚下去,金刚是不坏的东西,这就永远不消,永远不消。(涂毒鼓:①谓涂有毒料,使人闻其声即死之鼓。禅宗以此比喻师家令学人丧心或灭尽贪、嗔、痴之一言一句之机言。《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全豁禅师条(大五一•三二六中):“吾教意犹如涂毒鼓,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北本涅槃经•卷九》)【佛光大辞典】②(杂语)以毒料涂于鼓上,使人闻声而即死者也。《传灯录》曰:“全豁禅师上堂,一僧出礼拜请。师曰:吾教意犹如涂毒鼓。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讲】四毕竟不退者。以显佛号。经名。不可思议功德。不论至心念。】恭敬心念,不论他漫不经心,【散心】就是漫不经心【念。有心念。无心(即不存心也)念。】“无心”就是不是故意的。“即不存心也”,不存在,没有存心要念佛的,突然听到的,无心就是不注意念的,像小孩来:阿弥陀佛,师父!阿弥陀佛。这小孩将来也会成佛,真的,所以你们若要教小孩,我教你们最重要的,以后你儿子若在叫妈妈,你就告诉他以后……,妹妹以后你叫的时候要讲:妈妈!阿弥陀佛。你教她,听得懂吗?从小就教她,妈妈!阿弥陀佛。如果她没念阿弥陀佛,苹果不要拿给她吃,叫一声,来,妈妈!念阿弥陀佛才给你吃,妈妈!阿弥陀佛。这样拿给她,以后吃什么,每句都念佛,真的,以后要做什么,每句都念佛。爸爸!爸爸!阿弥陀佛。我要吃东西,小孩最喜欢吃东西,你拿糖果骗他,他每句都念佛,你说:念一声一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小孩最好骗的,对不对?从小就跟他种这个善根。【或解义。不解义。】是了解,或是不了解。【只要佛名经名。一经历到耳根。纳入八识藏中。】我们的第六意识。【即成善根种子。永远不坏。假使过千万劫后。善根成熟。毕竟因斯(念佛名经名)得度。】就是因为“念佛名经名”得度。【如佛世一老人。八万劫前。因畏虎扒上树避难。虎过念南无佛一声(此即无心念佛一声)。以此善根成熟得度。故曰因斯度脱。】所以我告诉诸位不要瞧不起出家人就是这样,出家人他有受二百五十条戒,他若破一条戒,五位戒神就不在,受这个比丘戒,一条戒有五位戒神,所以我告诉他出家人再没修行都远远胜过在家人,二百五十条戒律,乘以五,一条戒律五位戒神在保护,我若受比丘戒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戒神,若破一条还有一千二百四十五位在保护,对不对?有那么会破吗?二百五十条都破完,很惊人,岂不是得拼命一直搞,乱搞,一条戒就有五位戒神,所以我告诉你出家人再没修行,在家人不可以诽谤出家人,对不对?最笨的,你觉得他很没有修行,他现出家相,他比你还厉害,戒神至少比你还多,戒神至少比你还多,他二百五十条戒,他那么会破,吓死人,所以我们在家要恭敬三宝,一定要恭敬三宝。若念一句佛,人此善根来出家,所以这出家人不晓得修多久才能够剃度,无论他是结过婚才出家,结地婚出家也没关系,五十岁出家也没关系,六十岁出家也没关系,他有这个缘,对不对?但是我告诉各位:出家若没有这个福德因缘,遇不到善知识跟好的环境,没办法,没办法,不会成就,等于一棵树没有浇水,这是一个人才,没错,这棵树会长得很高,没有在浇水,没有阳光,没有施肥,你多行,没有那个根,没有那个缘,你就活不起来。

【下立二喻。】两种譬喻。【一喻普及。】很普通,每一个众生都会得利益。【如闻涂毒之鼓。】这个鼓上面抹这个毒,抹这个毒,【远近闻者。皆要丧命。】要死。【古云:欲挝涂毒鼓。须佩返魂香。】这个提手旁再一个过,我旁边查好了,我只有写四个字,查无此字,我整本《康熙字典》翻遍,怎么找都没有这个字,你们这里有没有当老师的,读中文系的,知道这个字什么意思吗?没有人知道,上面有没有,有没有人当老师的,知道的举手,这个字我确实不懂,查无此字,我找了多久,怎么找都没有这个字,这个字不晓得怎么解释也不晓得怎么注音,你们曾看过这个字?不曾,(挝(撾)zhuā:打,敲打:鞭挝。挝鼓。挝杀。古同“抓”,用指或爪挠。)没办法,所以这个字暂时用我的,没办法,有边读过,无边就读中间,没有就自己编,我们就读作“guò”。“欲挝涂毒鼓”,想要逃避,避过这个涂毒鼓,“须佩返魂香”,返魂香就是专门在召魂回来的,第一个譬喻,很普遍的意思。(后法师进行更正)挝念作zhuā,挝就是敲打的意思,有人查出来,挝zhuā,挝涂毒鼓,挝就是敲打的意思,讲到这里突然想到,若不赶紧讲又忘记了。【二喻不坏。食少许金刚。决定不得消化也。四不退四义讲竟。】四种不退四义讲完。

【解】复次】这不能读作fù次,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处。】这就是在说比赛、比较,意思是说只要你能带业往生来到同居的净土,凡圣同居的净土就证到这个位不退,刚才我们讲过位不退,绝对成佛,皆与补处,补处就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皆与补处俱,补处俱就是等觉菩萨,就是说我们一往生到极乐世界,那里大家都是等觉菩萨,就是好邻居,所以说极乐世界是一个最好的环境,善知识,每一个都是大菩萨,你试想看看,不是像我们娑婆世界,讲两句话不中听就要让我们死你知道吗?就是这样,所以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处,会补这个佛位。

【讲】此判较力用。前二句指往生之人。】指往生的人,前面二句是讲指往生的人。【不讲上三土。】上面三个土就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常寂光净土,都没有在讲那些。【只论带业往生。】就是在讲我们这个时候凡夫用得到的地方,我们将来到极乐世界都是要带业往生的,没有一个有办法断惑的,没那么简单,只带业往生。【同居净土。】凡圣同居土,【证入位不退之者。皆与补处俱】就是跟补处,跟等觉菩萨一样,皆与实处俱,全都跟等觉菩萨【(同也)。】那个地位。【虽证位不退。亦具行念二不退。】意思就是说你若在极乐世界,只要你证到位不退,同时也是行不退跟念不退,亦具行念,也具足行不退跟念不退,两种不退。【经中云L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地)。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补处佛就是等觉菩萨,一辈子就可以到等觉菩萨,【其数甚多。乃至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补处菩萨方称上善)。俱会一处。既与俱会。】就是大家在一起,【必学利生之行也】能够利益众生,【(具行不退)。】能够学利生之行,【末二句亦皆一生。必补佛位者。】亦皆一生必补佛位。【指虽生同居。即登补处。】就是到等觉菩萨,这不可能说修哪一种行有办法像念佛那么好,你若在娑婆世界,断见惑,证初果,断这个思惑,证雨果、三果、四果,在娑婆世界这个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再修菩萨行,再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直到等觉,你想想有多难,极乐世界你只要念佛,不用断惑,一到极乐世界就是等觉菩萨,所以无量的诸佛,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赞叹这本净土,赞叹这本净土,但是因为净土法门深奥,很少人在讲解这本,所以我就发一个心跟诸位参考一下,参考一下,我不敢说教你们,因为在座诸位程度都很高,我怎么敢说教你们,所以向大家学习,向大家学习,登这个补处佛,【必补佛位。念念入佛果海】念念入这个果海,就是【(具念不退)。】念不退。

【解】夫上善一处(根据了了)。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这句话我先简单解释一下,不用翻过去。夫上善一处,这有“根据”,写得“了了”,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夫上善一处,是生凡圣同居土,是生同居,虽然是往生到这个凡圣同居土,即已就是等于,就是等于横超三界,往生叫做横生,即已就是等于,横超三界往生上三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四土,四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你只要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已经超过三土,上面这三土,直接就等于到一生补佛,就是到等觉菩萨了,看这样有多了不起,在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修一修到方便有余土,再跳入实报庄严土,到最后才证到常寂光净土,极乐世界你只要念佛往生一下子就到补佛的位,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意思是说虽然同居净土已经具足这个补处佛,所以叫做圆证,为什么叫做圆证呢?就是圆满证到三不退。

【讲】此段乃要解眼目。带业往生。即与上善俱会。一生补佛。】一生,你只要往生极乐世界,【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是居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念佛法门。称最圆顿者。即在此也。】在这个地方。

【解】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从来未经道彻如此)。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铁案)。宗教之士。如何勿(不也)思。】像这样念佛往生就等于等觉菩萨了,乃千经万论就是说无论哪一本经跟这个论,都是教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从来未经道彻如此”,就是说从来就不曾这么彻彻底底,每一本经就是劝告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千万不要修其他的宗派,要好好念佛,所未曾有,过去不曾这样,只有净土法门是佛一直赞叹,祖师一直提倡,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比那个顿悟正因,就是开始,意思是说我见到本性,就开始有脱离生死的希望,但是脱离生死、六道轮回,还有很多东西要修行,仅为出尘阶渐,明心见性、顿悟,了解本性,刚刚要出尘,就是出这个三界,刚刚要出这个三界的这个阶段而已,生生不退,要每一辈子再继续修行,始可期于佛阶,才有可能希望达到这个佛的阶段,叫做始可期于佛阶,才有可能。“期”就是“达到”。才有可能达到佛的阶段,不可同日语矣,这个意思是说净土法门的殊胜,跟顿悟的这个法门,根本就是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提并论,意思是说净土法门它的殊胜,这不是其他的宗派,像禅宗的顿悟无法跟净土宗比,简单讲就是说净土法门的殊胜,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赞叹的,宗教之士,如何勿思,这个宗教之士不是我们在称呼的那个宗教,你不要搞错了,宗是宗,教是教,宗就是专门学心地法门,顿悟的这个叫做宗,教呢?是专门学经教而演说弘法者叫做教,宗是宗,教是教,不同,简单讲宗就是参禅之士,教就是学教,学教,这不同,宗教跟我们那两个宗教不同,如何勿思呢?你怎么不去好好地想想看呢?这就是宗教较量,看:

【讲】此与宗教较量。如斯力用者。即圆证三不退之力用也。千经万论所未曾有。】不曾有这种情形,千经万论所未曾有,不曾有这种情形。【此与诸教较量。从来未经道彻。】“道彻”就是彻底讲出来,这就要跟别人别种法门比较,你才会知道净土法门它的殊胜,殊胜到什么程度。【即八万四千法门。念佛第一。】最为重要,念佛第一法门。【较彼顿悟正因五句。此与宗门较量。沩山文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意思是说【顿悟正因者。拣非渐悟。及与邪因也。渐悟不易。况顿悟乎。纵使顿悟正因佛性。能入名字位中】就是【(大开圆解)】大开圆解是圆满,这简单讲就是说进入这个本性。【。仅为出尘阶渐。】这才是开始要出离开这个尘劳,尘劳,出离开这个六道轮回,三界,这才是修行的一个阶梯而已。【若未得分证位。】我们那天讲的理即佛、名字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到这个究竟即佛,若未得到分证位,证到这个佛性(本性)。【尚恐有退。】恐怕会退。【即使生生能得不退。由名字位。】名字位,名字位。【入观行相似分证之位。始可期望。趣进佛阶。】所以说名字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还有一个是究竟即佛,我们由这个名字即佛,就进入这个观行、相似、分证这个位,这天台宗的六即佛,这样才有倚望进入佛的阶段。【何如念佛。】这要怎样跟念佛来比呢?何如念佛,这要如何跟念佛修行的人比呢?【横超娑婆三界。横生极乐四土。圆证三不退也。不可同日语者。】根本就不可以相提并论,念个佛,这样而已就超出三界,到极乐世界超出这个四土,圆证,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禅宗怎么有这种的功夫,禅宗讲开悟,见到我们这个本性,就是开始要出离这个尘劳的开始而已,要如何跟念佛,一下子就跟等觉菩萨相比,不可能比较,所以说不可同日而语。【比较力用不齐。】不齐就是不等,就是说净土法门它的殊胜比别种宗派还厉害,【未可相提幷论。末二句】宗教之士,如何勿思,这就是【诰诫之辞。谓参禅学教之士。为何勿(不也)思察。不及早念佛。】意思是说要好好念佛。

【五重玄义。第四明力用讲竟。】再来:

甲五明教相

【解】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教相就是说他到底是在讲声闻还是菩萨,在讲小乘还是讲大乘,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是在讲十二分教里面哪一分,讲教相,是讲小乘还是讲大乘呢?大乘菩萨藏摄,我现在讲的话,注意听,我们若讲这个三藏是经、律、论,我们若讲这个二藏就是声闻藏跟菩萨藏,讲二藏,声闻藏、菩萨藏,讲三藏就是经、律、论,讲四藏就是经、律、论、密,密藏,讲五藏就是经、律、论、密,密,杂,杂藏,加一个杂藏,杂藏,所以也可以讲二藏、三藏、四藏、五藏,这五藏不是我们五脏六腑那个五脏,你要分清楚,说五藏,就摸我们的心、肝,肝、胃,不是那个五脏,那么这个大乘菩萨藏,意思是说《弥陀经》这本经是大乘的菩萨,不简单,又是不问自说,所有的经典都有这个佛的弟子问,佛才回答,但是这本《弥陀经》是弟子不懂得问也无法问,佛祖看因缘根机成熟就讲这个《弥陀经》,讲这个《弥陀经》,这本《弥陀经》我看这个经典,差不多佛在六十五岁至七十二岁当中,讲这个《弥陀经》,就是小乘的根机都已经够了,大乘的根机差不多都够了,还没有进入涅槃以前大约……,依我估计起来差不多在……,若要讲得更标准,是应该七十岁到七十二岁佛讲《弥陀经》,就是说这些根机成熟都已经……,要赶快讲了,不然他要入涅槃了,《弥陀经》是这样,所以彻彻底底是大慈之所加持,我相信佛祖若没跟我们讲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到现在没有一个有办法了生死,没有,一个也没有,除非你有像广钦老和尚那种功夫,真的,一个都跑不掉,一个都跑不掉,包括我在内也是一样,没办法,幸好有这本《弥陀经》念佛的法门,今天若让你开悟,你还是要继续去修行,哪有像念佛这么殊胜,幸好佛慈悲有讲这本,这本若没有讲就全倒了,像股票跌停板,真的,没半个,说了生死,一个都不可能,一个都不可能,困难,一心念佛,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末法众生障碍很多,有情,末法的众生感情束缚,情就是执著,障碍很多,很执著的众生,依斯径登不退,“径”就是“直”,真登不退,就是没有弯曲,就是径嘛!我们说:我们走小径,走小径,就是直,直接通达,依斯径登不退。

【讲】已知此经力用殊胜。未审何为教相。教相即佛教之法相。教海汪洋。】就是教海很多,像海洋那么大,【不出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声闻藏。佛对小乘机所说。又为半字教。】半字教,把笔拿起来,这个是天台宗判教的,半字就是不圆满,简单讲就是不圆满的教叫做半字教。【菩萨藏。佛对大乘机所说。又为满字教。】满字教就是圆满,圆满的意思,所以有半字教,有满字教,半字教就是不圆满,所以小乘的教理就是不圆满就是这样,我们现在佛对大乘机所讲的满,满字,满字教。【此经是菩萨藏。大乘圆顿教所摄。以藏通二教。】我们昨天有解释藏教是对小乘讲的,通教是小乘通往大乘讲的,所以这二教是【不闻他方佛名。】这二教是不闻他方佛名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他只知道娑婆世界有一个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若去泰国看,去泰国看的话,你都不用问那尊什么佛,一定是释迦牟尼佛,你若到泰国的时候在路边看到出家人,阿弥陀佛!他没听过什么阿弥陀佛,他也没听过这种他方佛的名号,阿弥陀佛是在他方的世界,释迦牟尼佛向我们介绍,在小乘经典不曾听过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曾听过什么大势至菩萨的名号,也不曾听过什么地藏王菩萨的名号,你去泰国看看,一律全都释迦牟尼佛,全都释迦牟尼佛,你去也不用问,问那尊是什么,不用问,那就是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只承认娑婆世界,所以在小乘的这个国家里面,他尊重的是阿罗汉,你告诉他:这是阿罗汉。噢!马上跪下去拜。你跟他讲:这观世音菩萨。过去我们中国人不晓得,画一幅观世音菩萨的图很美给他看,送这个泰国的这个出家人,德高望众的出家人,送给他,丢掉,你怎么送我一幅女人的像,又骂他:不礼貌。上面明明写:南无观世音菩萨。看不懂,他们没有这种观念,不曾看过什么菩萨,什么地藏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什么普贤菩萨,大慈弥勒菩萨,他根本连听都没听过,三千大千世界里面,他就是只承认本师释迦牟尼佛,跟他那些弟子,这样而已,这样而已,可怜,所以说不闻他方的佛名。【此经佛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我刚才想到,我们刚才那个字,讲到一半才想到,“挝”念作zhuā,挝就是敲打的意思,有人查出来,挝zhuā,挝涂毒鼓,挝就是敲打的意思,讲到这里突然想到,若不赶紧讲又忘记了。所以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就是那个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故非藏通二教。又横生四种净土。圆证三种不退。位居补处。一生成佛。亦非别教。

又是无问自说。乃是十二分教中。】我们《十四讲表》有讲过,若有上过《十四讲表》的人他就清清楚楚,所以没上过《十四讲表》的人,星期六若在讲《十四讲表》要来听,十二分教在《大专佛学十四讲表》,大家都有背过,都有默写过了,大家都知道,又是不问自说。【无问自说教。此经圆顿中。最极圆顿。无人能问。故佛观察时机既至。无问自说。是彻底无缘大慈。之所加被摄持。特向大智舍利弗。而告之曰:有西方极乐世界。有弥陀现在说法。此为持名念佛。】这就是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就是根据,出来的根据,从出之大原就是持名念佛的根据,就是《弥陀经》,从出之大原,简单讲就是说持名念佛的根据就是从这里出来,从《弥陀经》出来。【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

能令末法多障有情者。我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一千年(亦有云五百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有情。三障具足。】所谓三障具足就是【一惑障】惑就是【(粗】三个“鹿”是念cū,粗细的“粗”,粗【细烦恼之惑)。】粗细烦恼之惑,三只鹿聚在一起可能很粗,三只鹿聚在一起很粗,不然这读作cū,古时候的字,粗细的烦恼之惑,惑障。【二业障(有漏无漏之业)。】有漏就是烦恼,无漏就是没烦恼。有漏就是烦恼,无漏就是没烦恼。【三报障。(依惑业所感果报)既具三障。】障碍的障,不是藏经的藏,三障,障碍的障,惑,我们若迷惑会障碍,业,业障,报,报障,迷惑去造业,造业去受报,果报里面又不晓得要修行,又去造业,又迷惑,迷惑又去造业,造业又受报,受报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报,如滚车轮般,既然具足三障,【故名多障有情。佛令多障众生。修念佛观。】修这个念佛观。【求生净土。是谓依斯(即念佛法门)径登不退。】直接达到不退的阶段,【径是捷径。】直接的,【持名念佛。是径中径。】直接的路又最快的,最快又最直的,所以持名念佛就是最快又最直的。【姑勿论念到事理一心不乱。但十念功成。皆得带业往生。】我们不用讨论到那么远,讨论到事一心不乱,或是理一心不乱,但临命终十念,你只要临命终有办法听到十念,念出十念,能够念得出来,这样皆得带业往生,【圆证三不退也。

【解】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佗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我们这个众生他渐渐、渐渐来……,渐渐没福报,众生无论出家,无论在家,在经典,戒经里面讲,说出家的这个袈裟在末法当中,就全部袈裟会变白,袈裟会变白,末法,破戒的很多,这个比丘尼会当淫女,这个是末法,一直渐渐会……,比丘尼会当淫女,身穿是出家服,要在末法很后面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还没这样,所以那个时候的众生,包括出家他披的袈裟它自然变白,众生没有福报,比丘尼变淫女,这罪是非常严重,但是还有留这个经法在救我们,就是说我们若到末法我们人的寿命愈来愈短,福报愈来愈没有,到我们人没有福报的时候,经典若烧火,没有了,虚空当中自然浮现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美国人就浮现英文字,中国人就浮现中文,日本人(日语),日本人就浮现日本字,最后,那已经是这些众生已经没有福报了,已经犯到戒律了,而且又没办法修持,没有这个经典依据,没有善知识,可以说都没有了,在那个末法的期间只要你念一句佛,就可能往生极乐世界,佛大慈大悲,只要你《弥陀经》诵一遍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经典诵一遍,所以说,你要是说:这样我们还要等这样你死定了!有的人听一听:这样我还要再等。到那个时候,经典说到那个时候看到天空中那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念不出来,喉咙像被什么挡住,也没有人看到虚空中那六个字也没有人会去看,也没有人会去念,像当作陌生人,也没有人……,明明在前面,他看到归看到他也不会去念,业障重,重到那种程度。诸位!我们看!

【讲】大《无量寿佛经》云:当来经法灭后。特留此经。】留这本《弥陀经》,最后【住世百年。广度含识。】简单讲就是说只有最后末法愈来愈远愈久的时候,演变到后来,只有这部《阿弥陀经》有办法救众生而已,其余都没办法。【经法灭时。《楞严经》首先灭。】因为《楞严经》有破这个五十阴魔,破这个五十阴魔。【然后诸经相继灭尽。特留《佛说阿弥陀经》。住世一百年。】底下那一句,【凡念一遍者。皆得往生净土。】这样就等等看,我们现在早课也念,晚课也念,念这么多,所以说,诸位!你只要认真念会往生,绝对往生极乐世界,放心,硬缠也要去,我不相信不能去。【以此广度含识。含识即】众生,我们含有意识,含有灵魂,是不是?含识就是众生,【含灵抱识。乃有情众生之别称。此经灭后。只有南】这本经灭度之后就是……,连这本《弥陀经》也不见了,《佛说阿弥陀经》这本经也不见了,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住世。现在虚空之中。】那时候就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四个灯、五个灯、六个灯,六灯奖现在虚空,要看自己去看,每天都有看每天都不会念,业障深重,业障深重念不出来,所以我若在念佛我现在都这样观想,我若在念佛,现在都这样观想,南无阿弥陀佛,我念佛不会太快,不是像老太婆这样,我念佛不会这样,我是:南无阿弥陀佛,观想得很清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出声,用心念,发出声,耳朵听得很清楚,这才是真的在用功,所以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住世,现在虚空之中。【众生业重。虽见不肯念。】到那个时候众生的业很重,虽看到不肯念。【有人发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非常好,一句就往生。【如地狱中。能念一佛名号。即得出离地狱。】我在想,我的想法不晓得这样对不对,这个人也相当有科学的头脑,我在想当时我们寿命很短的时候,在我的想法是说那个时候环保已经全部破坏,这个臭氧层已经全部破坏,我们这个光,太阳光的紫外线,射进来的时候会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产生这个温室效应的时候它无法散热,因为大气层,这个臭氧层被破坏了,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紫外线,它不能吸收紫外线,臭氧层专门吸收紫外线,那么紫外线射进来的时候它散发不出去,热度太高,所以我想末法的众生这个环保这个地球,整个都是污烟瘴气,有看到太阳可能会模糊,模糊,那个时候人出来要带这个氧气面罩,本机舱设有最完善的设备,你若坐过飞机,坐上去第一件事就是:本机舱高有最完善的设备,现在向你讲解使用的方法,诸位在你的座下都有一件救生圈,当你须要的时候,两边都可以用,坐飞机若用到那个,稳死的,用到那个来不及拿了,死得尸骨无存,还两边都可以用,飞机,碰,连拿也来不及了,我说那根本就多余的解释,用那个就准备要死的,真的,所以我想这个末法的众生,我在想像这个青菜,在外面种绝对种不活,这青菜一定要室内,室内自己制造空气打进去控制这个温度,不然外面的空气,环保全都污染,那个时候战争又多,都用炮弹在打,你不原谅我,我不原谅你,要死大家都死,我在想那个时候可能是这样,不然怎么南无阿弥陀佛在虚空中,念一句就能往生而他不要,那个时候环保,人心已经险恶了,你不相信你,我也不相信你,要死大家死,炮弹这样打,所以外面的空气都是不好的空气,出门都是这样,戴着,戴着:青菜买十块。(法师比)戴着:青菜买十块。不可以拿下来,拿下来会死,拿下来会憋死,中毒,你知道吗?鱼帮我买三罐,那时候我看没猪肉可吃了,因为那时候猪肉,猪可能养不活,没饲料可吃,猪怎么养得活,对不对?都没有空气,空气都污染了,这是我自己的想像,将来佛法要灭的时候,经典要灭的时候,可能这六个字真的有现出来,环保全都破坏了,全都破坏了,你若出去外面都雾茫茫,浓烟密布,太阳光照不进来,都照不进来,不然怎么六个字现在虚空中却不念,奇怪,奇怪,就是这样,怎样不奇怪。

【阿伽陀药。万病总持者。梵语阿伽陀。此云普去。是妙药之名。此药】,这种药,【能普去众病。故称总持。喻此经持名之法。能治众生一切烦恼心病。三根普被。六度全该。】全该就是……,六度就是菩萨行全都包括在内。【故我常称此经。】这是圆瑛法师在讲的。【为大总持法门。】大总持法门。【念佛为大总持修法。】意思就是说总一切法,总一切义,持一切法,总就是总一切义,持一切法。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者。念佛法门。何为绝待。能念之心。心即是佛。所念之佛。佛即是心。能所双亡。心佛一体。绝诸对待。圆融无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解】《华严》(愿王)奥藏。法华(成佛)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华严经》的这个奥藏,就是很深奥,它都在讲这个十大愿,十大愿到最后都叫人回向极乐世界,华严三圣是卢舍那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这是佛的报身,那么释迦牟尼佛是出世在印度,所以他旁边就站一个阿难跟迦叶尊者,阿难跟迦叶尊者,所以华严三圣是卢舍那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简单讲就是《华严经》里面在讲的是佛的报身,这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那么出世在印度,那是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应化身,所以他旁边就站一个迦叶尊者跟阿难尊者,这不同,这个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若在看佛像,你若有看到文殊师利菩萨就有看到普贤菩萨,中间那个不是释迦牟尼佛,中间那个叫做卢舍那佛,华严三圣卢舍那佛,出自《华严经》,你若看到释迦牟尼佛左手边就站迦叶尊者,右手边就站一个阿难,所以这佛像的差别就是在这里,华严的奥藏,法华秘髄,《法华经》是在讲成佛的道理,到后来有授记,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就是我们《法华经》不可思议的地方,一切诸佛的心要,最为重要的,菩萨万行的司南,司南就是指南针,它的指标,皆不出于此矣,若是要很广来赞叹,来叙述,穷劫莫尽,一劫也讲不完,智者自当知之,在讲《华严经》跟《法华经》,这是非常、非常的多,非常、非常的多。

【讲】《华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此经信愿持名。】要有信心,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要持佛的名号。【往生净土。为华严深奥之藏。《法华经》偈云: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只要我们听到佛法大家都会成佛。【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是说我们若念一句南无佛,将来我们一定会成佛,不管你懂,不懂,有心,无心,这就是等于金刚的种子。【此经专示持名念佛。圆证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三不退。【必得成佛。】这本经在告诉我们的。【故为法华秘密之髓。

一切诸佛心要。不出我现前念佛之心性。】一切诸佛的心要就是当下这一念的本性,悟了是本性,迷了叫做意识。【菩萨万行司南。】就是我们的指标,我们这个指南针,菩萨万行要如何修,就是【亦不出我一念心性。万行虽多。以心为主。如指南针。依此而行。故称司南。皆不出此者。即诸佛菩萨。所修所证。皆不出此经。】不出这个经典,这是这个《弥陀经》。【此经体即法界。法界无尽。故叹述亦莫能尽。】这个很赞叹,赞叹不完,无边,无量无边。【智者当自知之。】有智慧的人自己要了解。【不必广明。】不必很广大的说明,大家都很了解,这经典,《华严》、《法华》太多、太多。

【五重玄义。第五明教相讲竟。合大科。五解经玄义讲竟。】就是讲完。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第一终卷】

, 那个人傻在诵《地藏经》,那么笑人者要经过无量阿僧祇劫的地狱的果报,报还未能尽。全台湾问我的,就我所知问我的差不多已经有二、三百人,问:师父,为什么《地藏经》不能在家里诵?地藏王菩萨为什么不能在家里念?我听某某人说我们功力不够,一念统统都是鬼,地藏王菩萨是鬼王,你看《地藏经》佛要入涅槃的时候,交代地藏王菩萨在佛入涅槃到弥勒佛出世以前,他要负起度众生的责任,地藏王菩萨的愿力,他的伟大。一个这么伟大的人被这种半调子的一说就完蛋了,那种罪过实在太重了,说真的时间一到你注意看,那会很凄惨、很凄惨,你谤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关系,你毁谤我慧律这都是小事情,因为我是一个凡夫,对不对?我是个凡夫,有的人会尊重你,有的人根本就不甩你,毁谤地藏王菩萨叫人家不要念这个不得了,这怎么得了,你看地藏王菩萨的伟大,所以我说我们人有福气,他就会进入正信的宗教,一个人如果没有福气他就会走向偏门了,这个和福有关、和因缘有关,和因缘有关。所以这个很惨。有的人刚发一个愿要来学佛,一走出去听人家毁谤三宝,他就离开。有的人是已经来拜拜了,人家说几句他就离开,这个都是没有福气、没有因缘的人,有的人你怎么说他连听都不听,我常常说:你现在都不必发什么愿,不必发什么地藏王菩萨的愿、观世音菩萨的愿,都不必发,都不必发那种愿,你只要发一个愿:“我依法不依人”。你只要发这个愿就好了,师父讲的是正知正见,我就跟他到死,你发这个愿就好了,什么都不必管。不得了,就不得了了,也不必发太多愿,但是也不要像我朋友发那种愿:打佛七七天不洗澡。也不要发这种愿,他说他一个星期都不洗澡。他说:人家都发完了,我要发什么愿?佛菩萨我一个星期不洗澡。刚好睡在我隔壁,每天都要戴氧气罩再打佛七,受不了。所以说我们人如果不了解佛法的可怕因果之大,他会乱说法,会乱说。说的是他劝人家为善,但是谤地藏王菩萨的罪过实在是太重了。现在连大陆人都写信来问我,不知道为什么大陆人也认识我,很奇怪,大陆。【又如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愿愿皆云:若不尔者,终不成正觉。是之谓坚固愿。】坚固愿。所以我现在要发什么愿?我们依师父的法,以佛讲的法的真理;你讲什么是非我听都不要听,你先发这个愿就不得了,什么都考不倒你,你绝对不会倒。我们人的信心不具足,就是怎么样?对法的认识不够,对法的认识不够,信心会容易动摇。

最后,【末四句,承上若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使经历尘点劫数,不能了脱生死,依然还在轮回。虽有种种修行,如《楞严经》所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嘉馔就是美好的食物。煮沙怎么能当饭,怎么可能?沙非饭因,你煮沙怎么吃呢?煮一百年也不能变成饭,就是你修的因如果错误,这个果报你永远都得不到,【纵经尘劫,】虽然经过尘沙劫,【终不能得。二本:一妄本,依识心所修。】依虚妄的分别心来修行,依虚妄的分别心,因为他没有明心见性,【二真本,依菩提心所修。不发菩提心,不成菩提道,岂非徒劳辛苦耶?】就是首先你要用真心,真心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就是清净心、广大心、慈悲心,要先用这种心。我不敢要求诸位像佛菩萨发这种大心,你先发一个什么?无是非心,接着再宽恕一切众生,先发这种原谅、慈悲,尽量退步、委屈、含冤受屈,委屈自己没有关系,学吃亏,你先学这种事情,学这种事情——一切感情的问题、一切金钱的问题、名利的问题,能放几分尽量放,如此临命终哪有不自在的事?现在不必发像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阿弥陀佛,不必如此,不必发这种愿,你敢发这种愿我还不敢听,有哪一点做得到?你敢发第一点我要如何,第二点要如何。第一点、我要诵《地藏经》,诵四十九部,发愿,诵到第三部就没力量了,第四天就没在诵了,我们人这种愿力不够,不要说发这种愿。你发一个什么愿?我每天都要早晚二课。这样就好了,我一定要坚持早课、一定要坚持晚课,我二十四个小时都念阿弥陀佛,尊师重道。你发这个愿就好了。从你学佛到现在有三年以上的,两年的不要说,三年以上的,早上、晚上每天都念一个小时,不会缺席的你举手,三年,包括你生生病躺在病床上照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年,学佛三年的,没半个,你看,有吗?不必发那么大的愿,发这个简单的愿你都办不到了,你都办不到了。所以乞丐发大愿,乞丐发大愿就是这样。

底下,【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如果忘失我们这颗菩提心,修种种的善。什么叫做魔业?你修种种善,来世果报愈大,果报愈大你就会变成富有的人,或是当总统或是当国王,就开始战争、开始享受,富有的人一个生日席开一百桌,席开二百桌,二百桌。为什么?很富有,我有钱,有钱,来世如果很富有,车子就一辆再一辆,妻子一个接一个,常常办桌宴客,一次就二百桌、三百桌,你想想看,海霸王。今天电视报导的,刚才报导的海霸王集体中毒,集体中毒,南京分馆集体中毒,国家在查,我不曾听过吃素吃到素食馆中毒,我不曾听过,吃海产吃到中毒,刚才报导得很大篇幅,明天报纸就有大篇幅报导了,中毒,集体中毒,所以你若修善法,你忘失菩提心,这个善就会变成使你造业,因为来世你的福报会很大,布施心很大的人你要特别注意,布施心很大的人你要特别注意,一次三万、十万在施舍的,你要特别注意,为什么?来世你的福报会很大,福报很大,你就要赶快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你千万不要一念留恋,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要不然来世你变成很富有的人,你不一定会遇到师父,不一定。搞不好遇到某某某,你的麻烦就大了,不骗你的。因为他会毁谤我,他的名字我都不敢讲得太清楚,就是这样子,因为他会毁谤我,还骂我矮冬瓜,他讲经还骂我矮冬瓜。广钦老和尚也被骂在内,广钦老和尚比我还矮,所以他的口业,我们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人家说我们,我们要检讨自己,如果人家说他,他就攻击别人,所以由此我们就知道他的心地的功夫,由这样就知道一个人的心地的功夫,所以说你有修善法,但是忘失菩提心就麻烦很大,【忘失尚尔,况未发乎?】忘失了就变成魔业,何况你连发菩提心都没有?【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就是不能慢。

【此引经作证。《华严经》,】这是出自《华严经》,《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是释迦如来初成正觉,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为大根】大根就是利根的【众生,转无上根本*轮。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圆融无碍,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如举一心字,佛及众生,皆悉在内。迷此心者,乃为众生。悟此心者,当下成佛。】所以悟了你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如举一佛字,心及众生,亦皆在内。】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原从众生修成。如举一众生,心佛亦皆在内。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是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经中有云:忘失菩提心,】就是我们若忘失了菩提心,这一颗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有一菩萨,往昔遇佛,】遇到佛,【已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并不记忆。如是,则所修无论世间善,出世间善,皆名魔业。】魔业。

【问:出世善法,何名魔业?

答:《楞严经》中,声闻缘觉,皆列五十种阴魔之内,】五十种阴魔,所以《楞严经》是外道最怕的一部经典,【据此可知。又波旬魔王,】波旬魔王都会扰乱我们的修行,会扰乱出家人或是在家人,魔就是极恶的人叫做魔,波旬就是我们所说的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是还没有到初禅的定,到初禅的定叫做根本定,相似而已,相似而已叫做未到地定,相似初禅的定,但是这个不是初禅的定,【此定亦云未至定,】还没有到真正的定,【未至初禅离生喜乐地之根本定(断欲界六品思惑),但修近分定(只能伏惑),】还没有断惑,还没有断欲界的六品思惑,只是修近分的定,【故名未到地定。因不发菩提心,故报生欲界顶天,而为魔王。】因为他修过十善,修过十善,好事做得很多,但是邪知邪见,因此若没有遇到佛的正法,没有变成魔王的也是很少,他一直拼命地布施,一直布施就有福,有福,结果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就变成魔,魔。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此以轻况重。】以轻何况说重,轻就是说忘失,重就是连发都没有,【意以修行必要发真正菩提心,否则,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就是你修行的开始,你要去台北要往北走,你往南一直向鹅銮鼻那边走,往恒春那边一直走,对不对?因地这一步你要走出去要正确,最悲哀的就是遇到邪知邪见的老师,我们人一生最悲哀的不是钱被偷了,也不是生病,这个都是一生而已,也不是所嫁非人,也不是你的家被侵占了,这些都还是小事,最悲哀的是什么?遇到邪知邪见的老师就糟糕了,那个生生世世就要堕入三恶道了。什么最有福气?福气最大的就是遇到善知识,生生世世都解脱,所以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弯曲叫做纡,纡曲就是弯曲。

【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不可以慢,【此结心愿为本。故字承上转结之词。乘字去声,佛教共有五乘:一人天乘,说五戒十善之法。】就是今生你好好地持五戒,来世还有资格为人。今生你好好地修十善,来世你升天去享福,简单讲就是人持五戒,从今生今世就转变来世的人道,你修十善来世就会投胎成天人,简单讲就是这样子,这是不究竟,不究竟。【二声闻乘,说四谛法。】声闻就是听佛的音声,而悟四谛法门,闻佛的音声而悟四谛法门。【三缘觉乘,】缘觉乘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因缘觉印度话叫做辟支佛,辟支佛。【说十二因缘法。】说缘觉这是简称的,照理说不应该称缘觉,应该称因缘觉才是正确的,就是说修十二因缘,但是我们中国人好简才称为缘觉,照理说应该称因缘觉,这个才是正确的,说十二因缘法。【四菩萨乘,】四是菩萨乘,【说六度万行法。】第四是菩萨乘要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五最上一佛乘,惟说一心法。如来乘,即最上一佛乘。众生欲学此乘,必先具发菩萨四弘誓愿。具发者,完全而发,不可或阙,即上求下度智悲并运者也。过现诸佛,并无不发菩萨愿,而得菩提道。】就是一定要发愿,【故发愿,为修行不可缓之事。如普贤发十大愿王,观音发十二大愿,弥陀因中发四十八愿,可为修行之模范也。

先叙修行心愿为本竟。】我们现在发的愿,我教你们,发愿今生今世十万八千遍的《大悲咒》我一定要念完,我发愿三十万遍的《往生咒》一定要念完,你先发这个愿就好了,发这个愿就好了,尽量不要去跳舞、喝酒,尽量不要到外面闲逛,有空就开始用功,不要听是是非非的事情,完全保持清净心,远离一切是非之地、是非之人,你的清净心好好地亲近道场、善知识,你先发这种很简单的愿,让你不会退转的愿,这样就没事了。再来,听经闻法,无论刮风下雨我一定报到,这太不简单了,这种的我们要学习、要赞叹,要赞叹。

乙二  叙发心去取须明

丙一  举数标名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心愿有差别,相也很多,若不指陈,我们如果没有把它讲出来,指陈就是把它讲出来,如何趋向?你要往哪里走?【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简单来讲,【相有其八,】就是有八种,【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然字承上转下之词。上文但云必先发愿,未明当发何愿,】现在就要讲清楚,【故此须当指明,】指陈就是要指出来、要讲出来,【令知去取。当知发心立愿,损益利害所关。若不得明眼师家指示,不修正道,危殆孰甚。】危殆就是危险,就是危险(危害)。【省庵法师,为宗教大善知识,其所开导,必可依从。若遇邪师邪教,令发邪心邪愿,必致堕落。】其实我已经告诉诸位了,今生今世最悲哀的不是你家里贫穷、不是生病、不是嫁到坏老公,今生今世最悲哀的就是遇到邪师教你邪法,你知见被他破坏,自己却还不知道,这样完蛋了,完蛋了,一直堕落,一堕落就是三途一报百千劫,再回头是几时?古时候的人感叹三途一报百千劫,你如落入三恶道,一报应就百千劫,百千劫。我看一部日本的影片,日本的影片,联合国抗议日本,抗议日本什么?杀海豚,日本有两百个温泉,两百多个温泉,住一晚的饭店二十二万日币,除以五,台币四万多元,四万多元,去吃什么?吃海豚肉,海豚是智慧很高的动物,现在世界都在抗议日本捕捉海豚,捕捉海豚,抗议得很厉害,联合国的绿色(和平)组织、什么环境保护,太残忍了,说真的如果说残忍,日本人还不算残忍,最残忍的是中国人,广州,广州。我看录影带,师父为什么喜欢看录影带?我看录影带就是一直要找这种资料,我们人的残忍,残忍到什么程度?你去广州的菜市场看看,看什么?他去卖老鼠,那种田鼠,大只的田鼠养得肥肥的,田鼠捉来剥皮,剥皮之后整只下锅油炸,下油锅炸,下油锅炸,你知道吗?下油锅炸,生意还顶好的,比汉堡的生意还好,大家都去买来吃,因为便宜又好吃,田鼠肉,说起来也不算残忍,因为以前我也吃过老鼠肉,因为没有学佛,说起来也不能说残忍,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学佛你愚痴,愚痴。以前我在四湖,在我大阿姨那个地方,我有一个朋友叫做阿丰,以前因为我没有学佛,所以今天我有病苦是应该的,是应该的。老鼠肉也吃了很多,没有办法,所以今天我也没有埋怨,我没有埋怨谁。阿丰跟我说:你吃过老鼠肉吗?我说:很少,不曾吃过。他就去找,去找,老鼠很傻,它如果看到手电筒就躲进去,躲进去尾巴跑出来,眼睛看不到就好了,睛看不到就好了,眼睛钻进那边去,尾巴跑出来,跑出来。他(阿丰)就蹑手蹑脚地从它尾巴把它拉出来,拉出来往墙上摔,摔下去马上七孔流血,回来烫一烫、杀一杀,煮什么?煮姜母面线,我就是有吃过才会这么说,就是不知道。所以说我们人今生今世如果没有听到佛法,不知道会怎么死,不知道。我们今生今世如果没有听到佛教说不杀生,完蛋了,没有一个不堕三恶途,没有一个不堕三恶道,绝对下去三恶道,就你今生杀生所吃的东西就不计其数了,那个算不完,算不完,吓死人了,所以堕落,一定堕落,一定堕落!我又杀了很多蚂蚁,雷音寺开山,现在又开山,所以我认为我这个病症治不好,就是因为杀生,杀生太重没有办法,所以我预计山上那一条路,简单把它开好,留一些业给徒弟去做,我盖到某一个阶段,剩下的换你们去造业,开山一定是造业的,推高机一推统统死,那个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一拔起来统统才是蛇,阿华告诉我的统统是蛇,本来它们好好地住在竹林里,现在要开路,一拔起来统统是蛇,但是有蛇的地方就是灵气很重的地方,蛇就是吉祥的动物,有蛇的地方那个地就是很吉祥,很吉祥,因为老先生三十几年开垦,绝对都没有破坏掉,所以有蛇、有猴子还有松鼠,所以我们那一块地很灵,灵气很重很好的地方,因为才是原始状态,很好的地方。这个师父跟你讲过,我看这个广州,广州还卖什么?猫,猫,你看过连猫都在卖,猫、猴子还有蛇,当场就宰杀了,蛇捆起来在广州市场当场就宰杀了。录影带我没有放给你们看,不敢看!最残忍中国人,还吃什么?吃狗肉,吃到让美国抗议,美国的狗是养一养抱到床上,还带它去厕所大便,你听懂吗?美国人疼狗疼得……美国人也有养猪,宠物是养猪的,晚上和猪睡。我们中国人是无所不吃,吃狗肉吃到被美国人抗议,你想想看中国人的吃,吃到什么程度。所以说怎么会没有水灾、没有风灾?所以说大陆的水灾理所当然,吃的动物吓死人了,像云南省这一次山崩,一下来刚好死了二百八十人,山崩这样盖下来,活埋二百八十人,统统死。前两天才报导的,二百八十个人,今天来听经的加起来搞不好还不到二百八十人,全部死,同一时间全部死,你说那个没有原因吗?对不对?因此我们在造业的时候,高高兴兴地造业,痛痛苦苦地入三恶道,所以师父以这个带病的身体现身跟诸位说法,这个杀业你一定要戒掉,就算你不能完全吃素,至少也不要杀生,至少,最基本的。底下,【古德云:一盲引众盲,相率堕深坑;岂不悲哉!】因此你若遇上邪知邪见的师父,就糟糕了,就糟糕了!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此二句广指一切心愿。若不得明师指示陈述,则茫茫无据,】没有根据,【如何能得趣向?趣向即归向也。一切众生,迷真起妄,认妄为真,都是向妄。若有明师指示,返妄归真,返本还源,方得归向正途,而登正觉。今为大众略而言之,因发心立愿之相既多,不能广指,只得略言。】只得略言就是简单来讲,【相有其八下三句,即举其数,而标其名。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一举数标名竟。】

丙二  依名辨相

丁一  牒名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此牒定,】按照古书,古时候用来书写形状小而薄的竹片叫做牒,就是古时候的书。此牒定,【邪正等八种名用。】现在来说八种名相之用,【云何二字而征起之,以为下辨相之张本。邪正等,皆从发心上分别。如发心是邪心,立愿必定是邪愿,以愿从心起故。余可例推。当知发心立愿之人,邪伪者多,真正者少。】邪和虚伪的人多,真正者少。

(依言)

无为法

真  如—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实之名

(真如亦是假设之名,其实到非言诠所能及。————离言)

由离得名

依择非择

比较得名

虚  空—真如离诸障碍,犹如虚空故。

择  灭—由无漏智拣择力灭诸杂染故。

非择灭—本性不由拣择,而自清净故。

不  动—离前三禅时,灭苦乐受故。

想受灭—离无所有处欲,想受不行故。

徒喻得名

假立之名

底下,【现在末法之世,法弱魔强,】现在的人因为有录音带、录影带,有很多诸山长老和这些年轻的法师,共同合作来弘扬佛法,来利益众生,要不然台湾的风气怎么可能有今天这种情形,早就被邪魔外道障蔽了,障蔽了,【许多左道旁门,】左道旁门就是不正为左,邪道,【如空心教、无为教等,名是佛经内部极好之名词。】空心教、无为教,他们是偷拿名词而已,所修之行,不是依照中庸之道理来修,譬如空心教不观照心性本空,乃是执著心在心里,执著心在心里,而随心地分别、六尘的境界,无为教不学六种无为,他不学六种无为,六种无为一定要解释,这个很重要。无为,什么叫做六种无为?这个出自《百法明门论》最后的,《唯识学》最后《百法明门论》,都有讲到六种无为法,无为就是因缘造作,当体即空,没有所谓的因缘,简单讲无为就是因缘当下就是超越因缘,因缘当体即空名为无为,所以说没有因缘造作,也没有所谓的生、住、异、灭的四相,这个就是真理的异名,就是无为法,我们一般所讲的是生灭法,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法,大乘唯识家以无为法为无体,依照道理是唯识所变,唯识所变,依照道理一切法才是唯识所变,一切当体即空,所以无为法就是法性本空。六种无为,把笔拿起来,你做一下笔记。第一叫做虚空无为。你听到虚空就知道用比喻来说无为法,无为法就是离烦恼、离所知障,所显现之真如,其无障碍恰如什么?恰如虚空,虚空表示它的大的意思,广的意思,广大妙用的意思,不是说虚空就是无为法,你如果说虚空就是无为法,不知道拿虚空来比喻大、广、妙用,这样你就误解佛的本意,所以说虚空无为,它的意思是藉着虚空来作比喻,我们的真如不生不灭法就像虚空一样如如不动,就像虚空,这是藉虚空而比喻,其实虚空是无明幻化出来的东西。第二叫做择灭无为。择灭无为简单讲就是用正知正见,选择正知正见的佛法修智慧般若之后灭掉束缚,灭就是灭掉束缚,选择正知正见的佛法灭掉烦恼的执著,离开了束缚进入真如,名为择灭无为。择灭简单讲有选择,运用选择,选择正确的智慧,而除掉一切有漏的束缚,而显出真如叫做择灭无为。第三点叫做非择灭无为。这一点和第二点刚好成怎么样?成颠倒,但是这个也是无为的一种。什么叫做非择灭无为?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本来就清净不必任何的选择,不必经过选择的力量,你本来就有真如的妙用,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缘生,当下就是不生、当下就是不灭,所以不生不灭的道理,就是我们的真理,所以叫做非择灭无为。简单讲非择灭无为就是不是由无漏智慧的简择力,简单讲就是无功用行妙有自然现前,不必经过智慧的选择,我们的本性本来的清净,当下就是离开一切的污染,不必经过选择,当下就是无为的意思,简单讲非择灭无为就是不必有任何的造作、选择,清净的本性本来就是具足,叫做非择灭无为。第四叫做不动无为。不动就是我们所讲的离开一切的苦受、乐受,如如不动,除掉一切苦受、乐受,以及一切的感受,所显现的是空性的寂静的真理,叫做不动无为。简单讲就是安详的意思,内心都没有被境界影响到,所以这个不动无为就是不生不灭的无为,简单讲就是他活在这个世间,无论哪一种情形,他都不会起心动念,恨哪一个人、嫉妒哪一个人,他所保持的都是如如不动,他所有的感受都放得下,舍一切的感受就叫做不动无为,舍一切的感受,因为一切的感受都是妄想。第五叫做想受灭无为。想受灭,简单讲就是灭掉想跟受,这一句话,你把它颠倒过来就是这样子,灭掉这个想,来掉这个受,简单讲就是灭掉第六意识的苦受、乐受的意思,想受灭无为简单讲就是灭掉第六意识,简单讲就是断掉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断掉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我们就没有所谓的苦受、乐受,一切的苦、乐都是我们自心所创造出来的,想受灭无为又称为灭尽定,灭尽定,又称为灭尽定无为。第六叫做真如无为。真如无为,无为乃真实如常而不虚妄变异者,真如无为,把笔拿起来,就是永远不变化、不虚妄,是真真实实,确确实实的本来面目,叫做真如无为,真如无为。这样我们对无为法就有一点点idea,有这个观念,有这种观念,要讲就比较清楚了。底下,看课本,【但窃取其名,而所修之行,不依名中义理。如空心教,不观心性本空,仍执心在身内;又随心分别六尘境界。

如无为教,不学六种无为之法,仍念念著有,不修净行,更有许多非法说法。此等名为附佛法之外道。】附佛外道,【以为人师,广收徒众。其传法只许两人私相授受,不许第三人观听,有云三眼不传道。】三眼就是两个人,因为我们一个人只有两颗眼睛而已,“三眼不传道”,两个人就有四颗眼睛了,四颗眼睛,如果眼睛坏掉一颗,还剩下一颗也是两个人,两个人。“三眼不传道”,就是不能让第三个人听。

【又以欺诈手段,诱骗愚夫愚妇。凡欲受其法者,先要一誓词不得将教中密语,告知于人,如违愿遭重谴(或愿被雷击、或愿遭火烧、或愿被水溺)。即夫妻之间,亦不许说。此以恶咒束缚于人。】束缚于人。诸位!你就知道这是哪一贯的,你就知道了不必再说,你就知道了,哪有佛法如此的,对不对?什么都可以公开的。

【如有智识之人,】如果有智慧的人,【一闻传法,不许第三人观听,及教中密语不许告知他人,即知其非正法。何以故?如果正法,必可公开,振法螺,】法螺,呜……(师父学吹螺号发出“呜……”的声音)。以前洪荒时期,洪荒时期,有一部电影叫做《洪荒时期》,我今生今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只有对电影很有兴趣,有一部《洪荒时期》,它是描写恐龙时代,人类跟恐龙的斗争,他如果遇到危险就吹一个(螺号),呜……(师父学吹螺号发出“呜……”的声音),这样子,人家就听到,那个时候没有语言,没有语言。这个法螺就表示在说法,或者是【鸣法鼓,】法鼓,这是比喻佛所说的法像打鼓,若听到鼓声就像在打仗,一步一步一直进入战斗,法鼓,打这个鼓就是表示要你能够精进不要被魔打败,所以打这个法鼓,简单讲就是能够振作,我们精进的道心,鸣法鼓、振法螺,【堂堂皇皇,】堂堂皇皇就是正正当当、气势辽阔,【那有怕人见闻之事乎?】我们劝告讲堂人愈多愈好,人愈多愈好,是不是?我们如果像这样两、三个人躲躲藏藏的,这样来传道,我也很快就被抓去关,国家就说你搞什么名堂,两个人关在房间内慢慢地点,哪有这个样子的,对不对?没有这样的。讲经说法公开,公开。

【此中八种,前四种,】(邪、正、真、伪)【乃为凡夫修行开正眼。以凡夫之人,每多邪正不分,真伪不别,盲从邪教,依照伪修。后四种,】(大、小、偏、圆)【兼为二乘权教示指归。以三乘圣人,抑或囿于小道,】囿就是拘泥、束缚在……。囿(yòu),囿于小道就是拘泥于小道,【不发大心;抑或偏于事行,不明圆理;故须征释。】

【一牒名竟。

丁二  辨相

世有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就是没有明心见性,没有了解自己的本性,是不必那么劳碌、那么忙,整天在忙什么?【但知外务。】忙外务,就是做外务的,【或求利养,】哪里供养比较多,我就去那个地方,【或好名闻,】我喜欢出名,【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贪名、好利养,现世欲乐、未来果报,这个叫做邪。

【此下辨明八种相,原文分定,即为八段。此段辨邪之相。世间有一种修行之人,一向以来,发心修行,不究自心。】不了解自心。【自心,即真如自性,本有真心;不从父母所生,非同世人所认现在身内之肉团心也。

肉团心,是假非真,但假名为心,】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我们的心脏就是心,要不然就认为我们的脑是心,【并无功能力用。我如是说,难免许多人不承认,要与我诤辩。谓此心能种种思量分别,何以说并无功能力用?

答曰:思量,是第七末那识。】末那识翻译成中文叫做染有我,污染了一个我叫做染有我,末那识,染有一个我,就是一个错觉的我,永远跟在第七意识里面。什么叫第七意识?永远有一个错觉的我,我的错觉,加上一个有颜色的我,把这个世间都是扭曲掉,完全没有正确的看法,有我就变成敌对的,就不能进入平等性智,就不能进入平等性智,【分别,是第六意识,实非肉团心之功用。如谓此心实能思量分别,世间初死之人,肉心仍在身中,】他的心脏还没跑掉,躺在那个地方,【何以不思量不分别也?即此可验证肉心无用。】我们身体这个肉体,这个心脏没有什么作用?

【本有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此约真谛谈空)。虽然无在,无所不在】因为智慧是遍布,【(此约俗谛说有)。犹如虚空,不在内外中间,无有何处,没有虚空。即地中尚有虚空,出土一尺,】出土就是挖,挖土,挖土一尺,【则有一尺虚空,出土一丈,还得一丈虚空,色空无碍。】色不能障碍空,空亦不能障碍到色,譬如虚空,我现在把它埋下去,把东西埋下去,经过一百年又把它挖出来,虚空也是一样,再一千年它也不会坏,色法任你怎么破坏它,空统统一样存在,【真心则空有无碍,二谛圆融,亦复如是。

不究自心:即不肯参究此心。参既不参,安得明了?】参既不参你要如何明了,【既不明了,不知依之为因地心也。】为因地心也。所以师父把这部经讲完,为什么一直要讲禅?因为本性的东西实在太重要了,不用本性的心,你修行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整天只是我忍耐,我忍耐,有一天受不了爆发神经病。忍耐,我们一个人一直忍,忍到最后会发疯,如果有本性的功夫,你有没有忍耐?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修忍辱?你哪里修什么忍辱?根本就没有的东西,你修什么忍辱?连忍的功夫都不要,这个才是真正的功夫,这个就不得了,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你修什么忍辱?忍辱还有一个压抑。没有,没有忍辱可谈。

【但知外务:下列利养、名闻、】这个大家都很喜欢,喜欢出名。所以世间人说光宗耀祖,我们家里如果出一个内政部长,或是行政院长、考试院长,监察委员、立法委员,这个对世间人来讲是不得了的,回到乡下那是不得了的,你看我们阿莲某某庄(阿莲师父指地名。某某庄为阿莲下属的地方)有一个监察委员很有势力,这个对世间人听起来……如果懂的人就不一样,识货的人,他认为世间什么最伟大?法师最伟大,比皇帝还伟大,皇帝算什么?他能够教你了生死吗?世间识货的人会把法师当作比皇帝强出几百万亿倍,那个不能比较,一个是出世间的圣人,一个是世间的凡夫,那个怎么能够比呢?对不对?一个高位大德当然不是说我,是说那些大修行人,那些高位大德,了解的人把他当做佛,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能比这种人更伟大,他没有事,他没有事坐在那里而已,所以人家说:大彻大悟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赤赤裸裸地真心当下就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不必在那里打坐,打坐是一种方便修行,坐着摄心,眼睛闭上。以前我也打坐,我一坐就坐三、四个小时,也不知道要想什么,不懂,呆呆地坐在那里,累了就睡,打坐他不懂得用功,也不晓得要做什么?顶多是念个佛。现在知道了,现在这个本来的面目才知道怎么修了,坐着没什么事。什么叫做大修行人?没有委屈感,没有压迫感,不随着任何的语言,产生对立的观念,不落入任何的思想,一切的觉受都是正受,所谓正受,不可得之受名为正受,有所得之受名为邪受,一切法不可得,一切不可受,他坐在那里也定,走路也定,就是躺在床上他也定,就是很多人他也定,就是很大声在讲话他也定,他本来就没有了,是演戏给众生看的,本来就没有的,对不对?空无一物的,随缘妙有现前,这个就是真正功夫,所以说谁是菩萨,从外表看不出来,谁是菩萨从外表看不出来,所以说求名闻利养,好名闻,虚假的名望,这个名很难除掉,每一个人都爱名,你说你不爱名,不爱名,我如果骂你,你不会哭,你不会伤心,我如果说你的坏话,你也不会哭。名就是什么的转换名词?名誉就是自尊心,强烈的自尊心就是我们的名誉,希望别人能够尊重我们,希望别人能够赞叹我们,这个就是名誉,这个就是巩固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强烈的自尊心,他就会追求名利,要别人尊重我,别人如果伤害我就不行。名誉这个自尊心,强烈的自尊心就麻烦很大了,【欲乐、果报,皆外务也。或求利养,即求财利滋养;或好名闻(去声),即好虚假名誉;或贪现世欲乐,即五欲乐境。五欲有二:一财色名食睡,】贪财,这个财不简单,没有哪一个世间人钱财他看得开的,可以这么说,没有,没半个,你相信吗?我这里,就是我这里,我这里场所,我这里欠缺出家人,每一个来这里挂单的比丘沙弥,我一个月供养十万元,假设说,我这里如果要二百个男众,你看有可能吗?百分之百,当然我这些徒弟不是为钱而来的,不是。但是如果要凑二百个,一个月十万元,那些诵经的就要来这里挂单了,一个月十万元,二百个二千万元,说真的出家人要完全把钱看得开的也不简单,说真的,要说完全看不开的,也不可能,因为他慢慢会了解,当然大修行人钱如粪土,能够用就好,但是世间人没那么简单,不是这么简单就看得开的,在家人更不用说了。我先生什么都好,只是钱看不开而已。色,男女、名、食、睡,【二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这个狭隘的五欲,色声香味触,广泛的,广泛的,【此二种皆世人之所欲,故名五欲。或望未来果报,即望转生人间,或生天上,受福乐之果报。为如是四种】(利养、名闻、欲乐、果报四种)【发心,名之为邪。因不依正理,不修正道,贪求世间名、利、欲乐果报故也。】所以我们这些法师不要走这条路,要记住,道粮、道粮,有道有有粮,你不必担心没钱,有道必定有粮,粮是跟在道的后面。讲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出家人,广化老和尚一直劝告他,劝他不要赶经忏,这一位因为是从大陆来的外省人,年纪算大了,因为缺钱很难过,所以他知道金钱的重要,变成一种执著,出家之后他就诵经、诵经,就想我如果存够了钱,盖一间精舍好好地修行,发心当然是善良的。有一次到嘉义诵经,就死在嘉义,死在嘉义。死在嘉义的时候身旁刚好没有半个出家人帮他助念,刚好死在哪里?刚好死在天主教医院,死在天主教医院,因为人家不知道他是谁,没有亲戚朋友就被推进冰库,临命终没有半个人助念,结果他是谁?是广化法师的第二个徒弟,所以老和尚帮他做佛事的时候哭了,在做佛事做三时系念做焰口,老和尚开示这个亡魂,开示到自己哭了,我怎么劝你你就是不听师父的话,你就是不听师父的话,收到这种徒弟很伤心,对不对?死的时候脸发黑,也没有半个人帮他助念,看他银行的存款有一百多万元,一百多万元要买个精舍钱也不够,真是奇怪透了,讲堂花了二、三亿他住不惯,他就一定要自己去搞一间精舍,一间四、五坪的小房舍这样住,真是奇怪透了。众生就是很奇怪,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就是个性都和人家合不来,个性都和人家合不来,死的时候结果一百多万元怎么了?都被那些赶经忏的领走了,钱也不知哪里去了,来念经就一个人拿多少给人家,念念经就一个人拿多少给人家。广化老和尚真的不爱钱,我不曾看过一个人这么不爱钱的,放抽屉的钱他不曾算过,真的,我们亲近老和尚,这一点实在太伟大了,他真的是菩萨,广化老和尚的钱放抽屉。老和尚,多少给我?好,自己去拿,自己去拿。说:师父要印经典。说:几万?说:六万元。说:好!一打开没钱,没钱他也说好。钱被拿光了他也说好。我说:师父,你看一下,没有钱一直好。后来这六万元就由我出。他答应人家好,六万元变成我来出。我跟老和尚不同,我不能放在抽屉里,完全不知道,我会算,但是我的发心和老和尚不同,我是想我在为常住看管钱,这些钱不能随随便便被人拿走。老和尚是完全不执著,我不一样我为常住而执著,这些钱我一定把它看好,一毛钱都不能少,我不能这么做。所以老和尚很伟大,说实在话,我这样也算很伟大的人,帮人家看管钱,帮人家看管钱,钱乱花不行,不行!因此我们人说名闻利养,举这个例子,老和尚的徒弟举这个例子,他放蒙山这样伤心地哭,你看今天广化老和尚他哪有贪名图利?他哪有去赶经忏?他哪有向人伸手要钱?老和尚开口说一句话,老和尚跟我说:他要去大陆,要印《戒律学》、《沙弥律仪》、《比丘戒》、《毘尼作持》。老和尚只打一通电话给我而已,说:慧律,我要印经典。我说:师父,要多少?说:三十万元。三十万元我马上给他。一个赶经忏的,要我三十万元给他,三十万元,你诵经诵到腹泻我不骗你的。一个高僧大德要三十万元,他一开口人家马上就给他,所以这个法师今天说的,就是针对这些出家人。你尽管用心精进,不必担心没饭吃,你也不要管那一些,龙天护法会守护你的,你不必担心,你一点都不必担心,至少师父也会守护着你,我哪有可能看你生病病死,没有医药费?这是不可能的事,对不对?不给你太多钱是怕你每次都买冰回来吃,每次都看你们在吃冰,太多钱给孩子都买吃冰,吃冰棒伤害身体,所以钱放在娘这里才不会丢掉,娘,(师父笑)钱放在娘这里。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真正为了生死,【如是发心,名之为正。】真正为了生死,这个就是正。

【此段辨正之相,恰与上科相反。既不求利养名闻,则澹泊明志,安贫守道。又不贪欲乐果报,则少欲知足,乐出尘劳。

唯为生死:唯者独也,独为生死大事,发心修行。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刻在心头,无时或忘。念无量劫来,生死死生,】这一段讲得太好了,你要念无量劫来,生再死,死再出世,【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找不到休息的地方,找不到空处叫做如旋火轮,旋火轮是什么意思?就是拿一支火把转动它,你要找到这个空隙找不出来,【无有休息,】就是白费,【实是大苦。】大苦。【有生则有身,有身则众苦所集,一定要把此身度了。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你这个身体不在今生解决,你要等待哪一生来度此身?【此身得度,生死方了。欲了生死,须有至悲至切之心方可。

又古德云:此心未明,如丧考妣,此心既明,】我们本来的面目你不了解,如丧考妣,考妣就是父亲、母亲,已经死的父亲叫做考,已经死去的母亲叫做妣。考妣就是往生的父母亲,双亲。此心既明,【更如丧考妣。】就像死了父母亲一样,【此即生死心切。】今生我一定要解决生死,不要整天享受执著五欲六尘,【此心是真心,未明即未悟。】不了解就是不悟,【欲求悟明真心,其心悲切,如死父死母一样。迨此心既明,何以更如丧考妣?因既悟之后,了知本来是佛,堕落轮回。悟虽已悟,证犹未证,生死未了,故更如死父死母一样。如此乃是唯为生死。】就是生死未了,就像死了父母亲那么可怜,要自己警惕自己。

【为菩提者:为求证无上菩提也。求得实智菩提,使真性菩提,不致埋没,而方便菩提,得以成就。至于利养名闻,果报欲乐,皆非所求也。如是发心,方名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怯就是胆小、畏惧。佛道那么长远要等到何时?【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个就比较难了,有时候我度众生度得也会厌倦,真的,有时候我度众生度得也会疲劳,没有办法,菩萨心没有那么简单,【如登万仞之山,】周朝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周朝,化为是一个尺度,一万乘以七尺或乘以八尺,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到达山顶你才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才看得清楚,【如上九层之塔,必造】造就是达。一定要达到【其巅。】巅就是最高处,山顶叫做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如此正和真就说完了,念念不要忘记了。

【此段辨真之相。念念上求佛道者:已发上求佛道之心,念念在怀,无时或忘,不忍半途而废。心心下化众生者:亦即已发度生之愿,心心相续,要把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前面的小字没有什么好看的,从六十页开始来看。

【闻说佛道长远:如《法华经》所云:五百由旬,】印度计算公里的单位,【方是宝所(喻佛地)。有一导师,引导诸人,前趋宝所。】有宝的地方,【因其路难行,多人半途欲退。导师不忍是辈,而失大利。乃为劝勉,前行固难,已经行至半途,退后亦难。同是一难,何如前进?无奈是辈,无志进求。导师为悯是辈,方便设一化城,劝令前进少许,即有大城,】化城就是暂时休息,【可以于中休憩。】憩qì,如果你在日本的高速公路就这么写着“休憩站”,日本就是写这个字,【化城喻小乘方便涅槃,为小根怯弱之辈而设。今云不生退怯,即精进上求,无怯弱心也。

观众生难度:以众生根行不等,惑业深重,不肯受化者多。即有一时受化,遇境逢缘,而退道心者亦多,故曰难度。不生厌倦者:如《宝积经》所述:常精进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只是为了一个众生经过无量劫,一直跟随在他身边要谈谈度化他,【随逐不舍,犹不受化,】还不让他度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不曾想要放弃他,【对此众生不厌,常随教化不倦。若此菩萨,可谓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也。】这个很难,度一个众生无量劫度不来,真的都不放弃他,要是我,说真的我没办法,没办法,他是菩萨。

【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此四句即是志在菩提,不肯中止化城。】我们的发心一定要究竟菩提,不能休息,【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罪过你不忏悔,【有过不除,】有过失你不除掉,【内浊外清,】外面显现清净,里面污染、烦恼重,因为佛法是心法,摆平了内在的世界,外面才能清净,我们内心的烦恼,这个浊就是烦恼的意思。内心的烦恼名利心很重,结果外面看是修行人,【始勤终怠。】一开始很精进到最后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这所夹杂,【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伪就是不真。

【此段辨伪之相。伪者,虚也,假也。有心而造曰罪,无心而造曰过。凡有罪过,理宜忏悔除灭。今日不忏不除,则无惭愧心,】一个人无惭无愧,【甘居下流也。内浊,】内心就污浊,【即具足贪嗔痴,浑浊自性。】我们的本性夹杂着贪嗔痴,就变成执著、意识,【外清,即矫现戒定慧,】故意做得像非常有修行的人,【清净之行。始则精勤修习,终则懈怠废弛,虚度时光矣。

虽有好心,行诸好事,如恤孤济贫,】恤孤,恤就是赈灾、赈救。恤孤就是救济孤儿,济就是帮忙贫穷,【赈灾救难,】救济贫民,【施棺】布施棺材,【给药,】给就是供应的意思,给药,那个不能念给gěi要念给jǐ药,供应药,【修桥铺路等;多为贪名图利之心而为之,是谓夹杂(好心与贪图名利之坏念相参)。虽有善法,修诸法门,如持戒修身,参禅习定,澄心慧观,念佛持咒等;复为贪嗔未断,愚痴所误,造诸罪业,染污所修清净之行。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众生界尽,众生不可能尽,众生哪有可能尽,我的愿就不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此段辨大之相,乃言心愿广大。众生界,即有情众生之界。《楞严经》云: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不断,无有穷尽(众生业不尽,而依业受报,故众生界不尽)。设言众生界有尽,我愿方尽,以无众生可度,故度生愿毕。】度到无众生可度,简单讲就是我们内心无所执著的时候,他的愿就是成佛才有一个段落,其实就事相而言,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理体而言亦无众生可度,简单讲如果证悟我们的本性,即无众生可度了,因为你已经完成内在的众生的佛道了。

【菩提道成:即圆满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两足之尊。自觉觉他,已得究竟满觉。佛道既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期就是希望。希望【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此段辨小之相。观三界如牢狱,观者以智观察。三界:一、欲界。六欲以下,五趣众生,有男女雌雄,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天你为什么会来娑婆世界?我们的淫欲心不断,这一关又是最为难断,所以念头要控制好,【未曾离欲,故称欲界。二、色界。六天以上,四禅天中,初禅(梵众、梵辅、大梵)三天,二禅(少光、无量光、光音)三天,三禅(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天,四禅(福生、福爱、广果)三天,】四禅照理讲是九天,九天,四禅三天是讲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此天复有无益外道天,及五不还天(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即三果阿那含,】所以简单讲四禅就是两种人住的,一个是外道,一个就是佛道的三果的圣人,四禅就是两种人住的,三天外道住的以及佛道住的,平常人没有办法到达这个地方,功夫要很深的人,【寄居其中。彼诸四禅,四位天王,徒有钦闻,不能知见。以上十八天,皆名色界。此色非是欲色,但是仍有形色而已。】不是欲界天的色,是还有形色而已,【第四禅凡夫天,有欲灭色】有欲望但是已经没有色,所以【归空,故有四空天。三无色界,即四空天。不特无欲,】不只是无欲,【而且无色,惟余识神、故称无色界。三界是六道众生依止之处,惑业未空,轮回未出,要在三界内,受果报身,无自由分,故曰如牢狱。五阴色身,是小牢狱。三界,是大牢狱。】死后再转世也是三界内,死后再转世也是三界内。

【视生死如冤家:生死逼迫,是为大苦,喻如冤家,能令受苦,必欲离之。欲离生死苦,故修诸道品,断界内烦恼。但期自度,无广大心,不能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苦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功勋不忘就是常常执著,常常说我有功劳。勋就是熏习的熏,功勋,功勋不忘,你所做的功劳都不会忘记,就是常常执著,【知见不泯。】知见就是我见,我见不泯,不除,【如是发心,名之为偏。】什么叫知见不泯呢?他认为他很行,只有我持戒别人都破戒,只有我布施别人没有布施,只我最不执著别人最执著,这个都是知见不泯,就是说来说去只有自己好,别人统统不好,这个就是知见不泯,认为自己很伟大,知见不泯的人就是傲慢、狂妄,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此一段辨偏之相。偏者偏于二边,不归中道。或善于有,或著于空,皆谓之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此著于有,有凡有圣。于众生则愿度,于佛道则愿成。与上真心文中所说: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度众生,同一大乘菩萨道,智悲双运之作略。何以说其为偏?只因未明中道实理。

菩萨有权教菩萨,实教菩萨。权实攸分,】攸就是很遥远、差很多的意思,两种是分得很清楚,这个攸是遥远。就是权教菩萨、实教菩萨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在若相离相而已。如愿度愿成,有能度能成之功勋不忘,众生佛道之知见不泯(亡也),】不除掉自己的知见就是执著,【即是著相:是为权教菩萨。

实教菩萨,所修离相,终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度而度,度而不度,无成而成,成无所成。空有双离,全归中道。称真实理而修,】称真实理就是无生,合着这个无生法,所以师父一直再三地告诉诸位:你修道要想成就,你要进入真正的理一定要无生,一定要无相,内心不要任何的执著,不管别人整天管你的事情就好了,你要成就才有希望。你不要管别人对你怎么样,管他来不来,管他去留,不要管这些众生,管他如何说我们好、不好,你要记住二十四个小时都把你这颗清净心管好,你管别人要怎么讲,怎么讲,他怎么反应都不要管他,保持你内在的安详,称真实理而修,【是为实教菩萨。】实教菩萨就是讲空,【若虽发大心真心而修,未明圆理,执有众生可度,认有佛道可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我们的本性就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一切都是我们心的问题而已,想善就善,想恶就恶,心想到清净就是佛,心想到烦恼就是众生,【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所以厉害就是厉害在此,到最后他一定跟你说一句,没有任何可得,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此一段辨圆之相。若知“知”字,是智照现前,才能了知。自性,是当人自心本性。此性迷时则为众生,悟时则成佛道。因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众生佛道,皆不离自己心性,故不见更有一法,离心别有。若见心外有法,即非正见。

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此虚空二字,莫作虚空相解,若作相解,何为空愿、空行、空果?】这样变成什么都没有了,【纵有所说,总是不当(去声)。当以义解,以字依也。虚空者,广大义,】师父刚才告诉过诸位了,【即是依广大心,发广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行广大行】行广大行就是【(六波罗密行),证广大果】证广大果就是【(大觉极果)】就是佛【。上即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即是修即无修,证亦无证。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二依名辨相竟。

丙三  指示去取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知此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种心之行相,差别不同,则知自己审度思察:邪伪小偏,四种不好;真正大圆,四种是好。既知审察好丑,则知去取。不依曰去,依之曰取。既知应去应取,则可以发心,自不至有所错误。】

今天又是九点半了,又是九点半了,九点半。我们再把这一段讲完,把这一段讲完,这一段讲完就是序分。

【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此征释上文则知审察一句。云何句征起,谓下释成审察之意。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不好的都去除,【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这里就是不好的都去除,好的统统保留。

【此征释上文则知去取一句。云何征起,所谓下释成去取之法。邪伪小偏,四种应去。正真大圆,四种应取。如是发心者:如是二字,指法之词,即指应去者去之,应取者取之。如是所发之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菩提心,是成佛种子。此心既发,成佛有分。故省庵法师,撰文劝人发菩提心也。

一序分竟。】

这些文字都很简单,所以这个不必解释,不必再解释,这样你就了解了。明天我们就讲正宗分。因为这些文字并不是很困难,但是很重要,很重要。

今天讲经以前先讲一件今天发生的事情,今天阿华在山上监工,他说:怪!手挖到蛇的时候。他没有告诉他太太,他太太当天晚上就梦见蛇去找她,她先生挖到蛇去找他太太,现白色的蛇给她看,他太太说怎么会有蛇让我梦见?她先生吓一跳,吓一跳,所以这个很厉害的,很厉害的,非常厉害的。因此所有众生都有灵性,所有众生都有灵性,不杀生戒这一条你一定要持好,一定要持好。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叹德明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菩提心是一切的善里面最了不起的,【必有因缘,方得发起。】要有因缘。

【此下正宗分,乃是文中真正宗要之理。菩提心三字,即一文之正宗。】我们说正宗川菜是什么菜?一部经里面一定有正宗分,【菩提心,是第一心,故为诸善中王,诸者众也。】一切的善菩提心最重要,【善有世间有漏善,出世间无漏善。有漏善,如五戒,是人道因,为人善。十善,是六欲天因,】你如果想要升天享福,必须行十善,【为欲界善。四无量心,及不动业】不动业是伏前六识的起来,修不动业,不动业就是色界禅定的代名词,不动,不动不是所谓的真如,此处说不动是暂时不起来,叫做不动,没有断,伏而不断,【(禅定),为色界因,为色界善。灭色归空,修习空定,】灭色归空和当体即空,差别在何处?灭这个色法而归空,这个就是外道,即色即空这个就是佛法。灭色归空,要把这个色法除掉,来恢复空这个就是外道,不了解色空一如的道理,因此这个就是用二分法,二分法,修习空定,【是无色界因,为无色界善。此皆不了生死,不出三界,是为有漏善。

无漏善,如四谛(声闻所修,为小乘善)、十二因缘(缘觉所修,为中乘善),此二能了分段生死,能出三界。六度(菩萨所修,为大乘善)、菩提心(诸佛所修,为佛善),】菩提心简单讲它最大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叫你要发菩提心?就是叫你不能退转,这是所有的菩提心任你怎么报恩什么……就是要叫你学习不退转心,菩提心所有的作用就是要叫你不退转,不能退转,佛道一定要成就,所以发菩提心的人,他不容易退道心,【能了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大涅槃。故以菩提心为诸善中王。

菩提心,即得成菩提果觉,因地心也。】此菩提心就是我们修行的因地心,【此心为众生正因佛性,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即是成佛种子。经云:佛种从缘起,故曰必有因缘,方得发起。

一叹德明缘竟。

乙二  标数列名

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这个“重”要念zhòng,不是念chóng,不是念做“重” chóng恩,念做“重”zhòng恩,念佛重恩。【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此灵不是当做灵魂,不是当做神识,当做本性的意思——清净的菩提心,这个灵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本来就是这个佛性的意思。【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初二句,略标其数可知。下征列十缘:

一者、念佛重恩故。以佛恩为第一者,因念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都要依靠佛,没有佛的引导我们哪有路走?四生就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胎、湿、卵、化就是一切众生的意思。四生慈父,【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子,有平等大慈大悲之心,欲与一切众生之乐,】要给一切众生之乐,【欲拔一切众生之苦。其恩最极高广,有踰】踰(逾)这个念yú,很多人都念yù,有逾【父母,】逾就是超越,超越的意思,超过父母恩。佛恩超过父母恩,这是一定的道理,父母只能生我们这个肉身而已,无法生我们的法身慧命,父母恩无法和佛恩比,【故列第一。

二者、念父母恩故。若欲报佛恩,须假父母生身;发菩提心,】没有此身怎么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奉佛使命,为佛使者,代佛宣扬,以法利生,以畅佛怀,方可报佛重恩。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我们要报恩一定要说法,报恩一定要说法,【但说法度生,非此身不可。因念此身,从父母而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qǘ,劬就是劳苦的意思,叫劳苦。【故念父母恩第二。

三者、念师长恩故。】师长就非常重要,【虽有父母,生我此身,若无师长教诲,则知识不开,焉知礼义?佛法不懂,那能修行?若不修行,】你生生世世每一世都做凡夫,【则佛恩亲恩,皆不能报。故念师长恩第三。】因此我们如果对师父讲话或是我们对师父有些恶念,这个都是恶的种子,三途的种子,在经典里面都两三强调对师长、长老都不能有一念恶念,不能有一念恶念,就是恶心,一恶念,这个恶念会牵引三途,不重法故,因为师长代表三宝,佛不在,佛不在,法放在房间里面他又看不懂,只有靠师父。师父的恩比你父母亲超过百千万亿倍,没有师父,你怎么了生死?你茫茫根本无路可走,所以要报师长的恩。

【四者、念施主恩故。此条似对出家众说。虽有父母生我身心,师长教我佛法。若无施主布施供养,则终日求谋衣食,那能安心办道?施主能成就我道业,故念施主恩第四。】所以我们办短期出家,短期出家可以说是报施主的恩。为什么要办短期出家?有很多信徒来到这个地方一直感谢。这个孩子在家里多么坏,怎么说都不听,来短期出家之后成熟多了,师父今天来这里上课,不惜一切外境对我的看法,怎么伤害师父或是赞叹,我都无动于衷,我一定要弘法。对我有信心的进来,对我没有信心的没办法,那是他个人的因缘自己去走,所以我就是念施主的恩,因为你施舍使我衣食无忧,师父就用法的布施,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师父现在也是报答施主的恩一样。

【五者、念众生恩故。此有三种:一、众生类广,自我从无量劫以来,舍身受身,必有经生父母。则我有过去无量父母,未出轮回,必在六道。我无宿命通,不能知识。则六道中,有许多众生,是我累生父母,与我有恩。】所以我告诉诸位,水陆法会有因缘就写个牌位:“累世的父母”,就这样写,帮他们超度一下。【二、我日用所需衣食,皆赖众生供给,令我现成受用,悉皆有恩于我。三、牛为我耕,鸡为司晨,】司晨就是早上公鸡报晓,就是早上起来,咕、咕、咕……鸡,现在的鸡很糟糕,打雷它也在啼叫,它分不清楚昼夜,现在的鸡都是打盹鸡,现在养猫也一样,它不吃老鼠,吃什么?都吃饭,都要人喂它,现在变成鸡昼夜分不清楚,分不清楚,反正现在的人都是用闹钟,【犬为我守夜,】狗为我守夜,【于我亦有恩。故念众生恩第五。】现在我随便举个例子,你要听经一定要骑车来,对不对?要不然坐计程车来,计程车司机对我们也是有恩,要不然你就要从家走到这里,骑摩托车,发明摩托车的对我们也有恩,你走路,人家把路铺得这么好走,要不然你到乡下走走看,都是烂泥巴,摩托车一骑只能在原地打转,对不对?会下陷,所以你触目所及。然后衣服,你很行,自己做衣服吗?你自己缝布边吗?你自己做衣服吗?衣服做凉爽的或是做厚一点的,适合我们的色彩,这也是厉害的地方,虽然我们有钱,有时候有钱买不到。你看讲经说法要麦克风,我们哪有那么聪明发明麦克风?对不对?电灯,眼睛所看到的,统统对我们有恩,所以我告诉诸位:对待众生不能怀有仇视的敌意,对待一切的众生不能用仇视的敌意,不管这个众生有多坏,他都对我们有影响,多结善缘不要结恶缘,宁可牺牲自己受尽一切委屈,你就是不要报复,就是要牺牲自己,众生对我们都有恩,要往好的方面想,不要想坏的,这样我们的日子也比较好过,比较不会神经衰弱,他日子也比较好过,要不然碰到的时候,他朝那边,他朝这边,这样日子难过。所以智者心中没有恨,智者心中没有恨,一定是如此的。

【六者、念生死苦故。上五者皆约外恩,后五者皆约己事,一一无非切己之事。念生死苦,】这一念最为重要,【即念念起智观察,现在此身,不是长生不死之身。寒暑迁流,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销殒。好莱坞电影的一些影星,以前都是很英俊的或是很漂亮的,像普利斯莱,猫王,不得了普利斯莱,猫王,那个玛丽莲•梦露,玛丽莲•梦露,你看她死了几十年,到现在人家还在纪念她,纪念玛丽莲•梦露,她的死因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到现在还是一个谜,玛丽莲•梦露漂亮在她那一颗痣,现在好几十个人都打扮成玛丽莲•梦露在比赛,没有什么好做的,就搞这个没办法,所以我们人看这些歌星、影星,他们那么红,红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英国的汤姆•琼斯,英国的汤姆•琼斯当时候那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他本来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汤姆•琼斯,你们听吗?唱那一首(歌曲),就是那一首歌,不得了整个美国、英国都被他所震撼,现在无声无息了,无声无息了,汤姆•琼斯。所以罗杰摩尔007,现在也是无声无息了,没有什么。所以我告诉你们:世界只有一种造业愈老愈宝,就是出家。电影明星,他会随着时间、高点的下去,年轻人一直窜出来了,对不对?法师不一样愈老他就愈宝,经验愈够,本性的功夫愈够,他的德行愈深,年纪愈大人家愈尊重他。为什么这个行业没有人要来,大家都要做歌星、影星,所以我们如果了解无常,你就不会欣赏这些影歌星,一看,十年后你就会觉得这个没什么,所以我们这些小姐,或是这些男士,你如果认为自己很英俊,十年后你再看看,十年后你再照镜子看看,夹死一大堆苍蝇,没有用,没有用。我告诉诸位,能涂就快点涂,能抹就快点抹,你不要不擦粉,能抹就快点抹,像我现在能抹就快点抹,一样的,一样的,快点抹。修行人很奇怪,修行人的脸看起来就是不会觉得老,我现在有机会洗脸,多少看一下也不觉得老,我十几、二十几岁看起来差不多都是这样子,现在看以前高中、大觉的相片,看起来差不多都是这样子,这是我自己的错觉,事实上并不觉得老,不觉得老,真的!那一天来的那个喇嘛,尼泊尔来的那个喇嘛,他三十八岁,我三十九岁,他看起来差不多四、五十岁,尼泊尔来的,那个就是老化,那一种环境,环境,你不相信要不然你叫他来,叫他猜师父的年纪,叫他猜猜看,他猜我是高中的,真糟糕,他不知道我三十九岁了,不要讲他也不知道我三十九岁,所以修行就是有这个好处,他的内心会高兴,他每一天都活在法喜当中,他每一个都活在幸福当中,他体会到真正的生命,他不会想去跳舞、喝酒、唱歌,去执著这种外境的东西,他都不必借着这些东西,他每天都活得很高兴,他有法,他百年以后要往生极乐世界,他有目标,他有方向,他不会迷失,他不会迷失。底下,渐渐销殒,【终归磨灭,必有死亡之日。】有一天你一定要死,【死后并非离三界,而免轮回,依然还要随业受生。生死死生,无有休息,是为大苦。故念生死苦第六。

七者、尊重己灵故。己灵,即自己灵觉之性。】刚才师父讲过,【此性为众生本有之佛性,在众生现前身中,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既是佛性,必宜尊重,勿令永埋在五蕴山中。】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五蕴,我们的身体要发现我们的本性,【发心修行,令其内脱身心,外超世界,出离生死,如鸟出笼,自在无碍,庶】就是希望。庶【不辜负。】就是希望不辜负,希望不辜负我们自己的本性,【故以尊重己灵为第七。

八者、忏悔业障故。承上如要不负己灵,】不辜负自己的灵性,【必宜忏悔业障。忏者,忏其前愆;】这个愆念qiān,愆就是过失,就是罪过的意思。【悔者,悔其后过;即改往修来之义。众生有三障:一惑障(粗细迷惑心能为障),】惑障。【二业障(身口意所造诸业能为障),三报障(依正苦乐二报能为障)。】这个最清楚,惑障是心的问题,心是问题。业障是我们现在所造的,但是报障最为清楚。你看有的人不必赚钱就有得吃,要让他穷也穷不了,人家就是一直赚钱给他,他就是有这种福报,前世他拼命地一直布施,今生他就有报福。有的人一直要贪别人的钱,却都贪不着,所以这个报障非常地清楚。有的人高、有的人长得很好看,有的人矮,有的人长得难看,这种事情就非常清楚,所以你为你现在的身体,再看看别人,你就非常清楚,佛所说的因果绝对逃不掉,非常清楚。如果没有因果上帝凭什么要把我们创造得这么高,对不对?要把我创造得这么高,对不对?今生我最埋怨的就是长得这么高,凭什么?这个不能埋怨,对不对?要埋怨谁?所以我们人皮肤漂亮,长得高、矮这个都不必埋怨,都不必埋怨。有的人三、四十岁,牙齿就败坏了,这个也不必埋怨,像我牙齿摇动了,这是我的业,【今但云业障,】就让我们大家了解,由我们的业障就可以清清楚楚看出因果的报应,所以我告诉诸位:你不要去计较别人,今天把你自己照顾好,这个最为重要,你不要造业这个最为重要。【举中摄取前后;即是忏悔三障,永断生死。故忏悔业障为第八。

九者、求生净土故。娑婆五浊恶世,三障俱重,要忏悔令尽,实觉为难。】这个实在不是那么简单,【因助道缘少,故必求生净土。】我们在娑婆世界实在很困难,娑婆世界你要碰到善知识、要碰到好人这个实在太少了,【净土助道缘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又水鸟风树,皆演法音,闻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见佛闻法,得证无生法忍。故以求生净土为第九。

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正法者,对佛所说之教理行果,而能信解修证,是为正法。若但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即是像法。】像法就是似,相似法叫做像,相似正法叫做像法。为什么相似正法呢?正法很多人证果,可是像法也有某些证果,只是比较少,像法还有一点点像正法,叫做像法,叫做想尽正法名为像法。【若但有教理,而无行果,即是末法。】所以末法要找到一个证果的人可以说没有,没有。完全要靠净土法门,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

【为念如何能令正法得以久住,必宜真正发菩提心。信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证大果,则正法得以久住。

如上,五恩皆能得报,生死可了,己灵不负,业障可除,净土得生,故以为念正法得久住为第十。】

【二标数列名竟。】底下一一解释。

乙三  次依征释

丙一  念佛重恩

【云何念佛重恩?】为什么说念佛对我们有很重的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备受诸苦。

【初句征起。云何,是征问之词。谓下,释成,解释佛恩何等深重。念是记念。我者,随世假称为我。释迦是此土教主,故加一我字。佛名释迦牟尼四字,梵语释迦,译为能仁,能施仁德以利他,运悲广度众生也。梵语牟尼,译为寂默,寂静宴默以自利,】保持安静,【运智上求佛道也。】其实穿上释迦牟尼解释至今稍微有一点点偏差。其实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不是这样解释的,真正按照考据学来讲,释迦牟尼应该这样解释,释迦是一个种族是部落,是一个释迦族,牟尼是圣人的意思。如果按照确实的历史的考据,释迦牟尼不是这样子解释,是解释说释迦族这个部落出了一个圣人,这才是释迦牟尼真正的意思,可惜我们现在的人很少去考据这个历史,他就是人云亦云,他这么说我就这么听,其实很多解释都不是这个意思,释迦族是一个部落、是一个种族,牟尼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圣人,就是释迦族出现了一个圣者,叫做释迦牟尼,这样解释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确,但是现在的注解都是这样解释,也无所谓,不损圣人的德行。

【如来是佛果通号,共有十号,如来是第一号。】十种通号里面的第一个。【此二字,约十法界料拣,】料拣就是来分别,【即是超九界以独尊之号。六凡众生,来而不知。】来投胎,但是心不能保持如如不动,叫做来而不如,众生有来这个世间,来又如何?不如,不能保持如如不动的心,【先要明白如字意义,如者如如不动。六道众生,依业受报,来三界内受生,常被八风所动。】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个要解释一下,【是世间八风,】我们常常说世间的八风,【无人不被所动,故曰来而不如。】八风又称八法、八世风,谓此八法,为此世间所爱所憎,像拿一把扇子能扇动人心,所以就像风扇动火一样,叫做八风,若心能作主的人,就是我们的心能够作主的人,如果能够安住在智慧,无相空的思想里面,我们就不会被爱憎所惑乱,这个叫做不为八风所动。第一个字“利”,就是金钱,就是利害关系。所以我们常常说我们不贪。小钱不贪,大钱一砸就倒,就昏了,不要说我们中国人,全世界任何一个人统统都是一样,说不贪钱的人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一个稽征处的人去查逃漏税,这是一个讽刺,稽征处的人去查逃漏税,被查到,被查到,稽征处的人说:你比较倒霉,你比较倒霉,因为今天如果是我来作主意,我也会像你一样逃漏税,但是今天我是政府官员,吃公家饭,因为今天我的身份是扮演要查办你,你算是被我查办的,今天若换你来查办我,我一样会逃漏税,但是今天我是当官的。这是一种讽刺的意思,意思是说这个利,世间没有一个人看得开的,就是钱。我也是这么认为,我也有同感,有同感。当然不是大修行人,能看得开的没有几人。第二叫做衰,此衰不是衰老的意思,就是损害我们,专门要伤害我们,这个衰要解释为伤害,就是要伤害我们的,衰不是体弱多病的意思,衰就是要伤害我们的,就是一直要我们死的叫做衰,简单讲就是减损于我名为衰,减损,就是要破坏我、要伤害我、攻击我的,衰。第三就是毁即毁谤,毁谤。因为对那个人没有好感,因恶其人,恶其人,对他印象不好,就编出不一样的语言而毁谤他,这个太多了,所到之处,说人家的坏话,所到之处太多了,所以我告诉诸位,亲眼看到还不正确,何况道听途说?学佛第一点你若不学谤停止,你口业不停止你完蛋了,你一生所修的功德全都完了,你手做功德,嘴巴却花功德,动不动就毁谤、毁谤,所以聪明的人做功德就好了,不要造业。第四叫做誉即赞叹。对于这个每一个人都得了大头病,喜欢人家赞叹,虽然没有面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所以赞叹的这个人也是很好,随喜功德,称赞如来,总是好的。第五称即称道。因为推崇其人,所以于大众中称道共善。第六叫做讥,讥即讥谤。讥谤跟毁谤不一样,毁谤是有某些事情,借着某些事情来发挥,那个叫做毁谤,毁谤。另外这个讥,讥就是根本没有的事,无中生有叫做讥。第六这个讥就更厉害了,讥毁其实是连在一起讲的,无中生有,戒律里面讲的叫做无根谤——没有根据的诽谤。你不相信,我告诉诸位一个答案你试试看,如果有人对你传是非,你问他:你亲眼看到吗?你问他这一句:你亲眼看到吗?每个人你都问他这一句,谁讲的?哪个人是谁?他亲眼看到吗?你都这么问他,就out,他就回答不出来了,你追究起……最高超的就不和你做朋友,离远一点,你若要追究其根,你亲眼看到吗?没有。你听谁讲的?你亲眼看到吗?没有。到最后查无实据事出有因,众生相。所以众生离不开六道轮回,所以我告诉诸位,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所以师父才两三地劝告你们,不要整天一直在听人家对我们的看法如何,我们只要摸我们的良心,没有做错事,我们尽心尽力地去做,我告诉诸位,你再怎么努力也是吃力不讨好,无论你怎么做,就是叫佛来做,做到头破血流,人家还是不会满意,你与人肝胆相照,人家还是不领情,真的,这个世界,这个娑婆世界,因此但求无过,不敢言功,只求我们对得起我们的良心,其它不重要,不重要,任凭你怎么说,对虚空都是没有作用,虚空就是我们的本性,你再怎么说对我们都没有作用,聪明的人他就是有这种清凉的觉悟性。所以在座诸位:今天你来听经闻法,最重要的一定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冷静,如果三两句话就被洗脑,那也不是佛的弟子,也不够资格当佛的弟子,你自觉的功夫不够。第七这个就很有真实感,苦。这个苦我的体会就很重了,因为以前我的脾气不好,而且又病苦,受到感情的刺激,苦、苦,因为没有觉悟,没有觉悟,现在的我欢喜心来接受,病苦,我欢喜心,有业就要报,现在慢慢地还三千、五千这样还,头痛、肚子闷痛、腰酸背疼,三千、五千这样还,不到临命终这样我就还完了,对不对?不到临命终这样我就还完了,如果到临命终一下子来讨,一下子来势汹汹受不了,所以现在我如果病苦就很高兴,高兴在还债了,快完了,快还完了,若有欠银行债务三、五千元这要还这样还,还久了也会还完,接着感情的事情,这是世间人最没有办法突破的,现在拥有大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拥有大智慧,所以说人情俗事,我现在保持一个原则,斩断一切对众生的缘,我说法给你们听,你有什么问题来找我,如果要我去亲近众生,对不起,因为我已经感受到众生的可怕,尤其是男众,你没看到我现在讲经都不一样了,尤其是男众。所以这个世间的苦,我已经感受到,我现在所采取的态度完全断掉,不管你有没有钱,不与在家人来往,无是无非,统统没有,你怎么说我没听到就好了,因为以前我就是太慈悲了,所以这个苦让我感受至今而言,我目前剩下来的就是一个病苦,病苦,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徒弟,这个不算是苦,这是我的任务,剩下病苦,所以没听到就好了,你怎么说都没关系,赞叹我也好,没有关系,我也很赞叹你,很赞叹你,我都交代徒弟回信你要记得,永远都说好话这样就对了,每一句都赞叹,每一句都称赞他,都不要讲负面的话,无论他对我们有什么屈解、误解、写信来骂我们的,口气很不好的,统统没有关系都要忍耐,我们回信都要好的。以前有一位苗栗的一个小姐,小姐,她家里闹鬼,她妈妈在生病,写了一封信来,叫我做什么?她是初学佛,叫我亲自到她家苗栗,拜托我帮她妈妈加持把她家的鬼赶走这样子,她写信来:师父,你大慈大悲要救我,她全家如何如何,已经死了三个了。我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要讲经,我告诉她:我的确不能去,要不然你把名字写给我,要不然你把名字、地址写给我,我帮你回向。这样不得了,第一次寄了一千元来,一千元来,信怎么写的?你在录音带里说你大慈大悲,我只是小事拜托你来苗栗,帮我加持你都不肯,你不来还收下一千元。这样写着,说我收下一千元不去苗栗帮她加持,写这样的信,整封信从头到尾都在骂出家人,后来我叫吴居士,那个时候吴居士还在,我跟他说我们没有帮得上忙,惭愧,中敢接受供养,再把一千元寄回去。我那么好心要写名字、地址帮她回向,所以说你看这些众生,这是女众,那是女众。写信去她又把一千元寄回来,又写一个“不准回信”。不准回信,又把一千元寄回来,我就把它收下来,我行菩萨道为了来世要度她,这一千元我又把它收下来,把它收下来。所以我们人那种愚痴,做一个法师,他一个人要面对几百万的众生,他怎么可能跑到苗票(栗)帮你加持,还……怎么有办法这样,对不对?因此众生对我的看法,我都不在意,所以我看到那封信也不会生气,她有她的苦衷,她有她的困难,她埋怨我,我也接受她的埋怨,只是她不了解我而已,所以不了解我没关系,所以我们如果立场互相交换,立场互相交换,你就会了解法师是怎样的,所以这个苦我深深地体会到你做什么事都不对,就是我们怎么做统统不对,你就是做到死也是不对,幸好还有一些有信心的徒弟坐在台下听师父讲法,这是我很安慰的地方,很安慰的地方,这是很安慰的地方,不会嫌我丑人多作怪,又是矮冬瓜,这样骂我实在是……。第八,所以这个苦,你们大家慢慢去体会,乐即欢悦之意,遇到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这个就是八风的乐,如果是我,这个乐我都体会不出来,很奇怪,今生今世这个快乐我至今都体会不出来,这个快乐至今我一点都不觉得快乐,我可能不是这个娑婆世界的人,我常常这么想,因为这个娑婆世界,我认为没有一件事情会引起我的兴趣,没有一件事情会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的内心已经非常彻底地了解,于世间无一法可得,没有一样叫做幸运,没有一样叫做快乐,也没有什么不幸,也没有什么痛苦,因缘果报自己做自己承担,不然怎么办,在这个世界希望诸位尽早觉悟,提早觉悟,是世间八风,无人不被所动,故曰来而不如,来而不如。

【二乘,如而不来,】他保持不动,但是不敢来,不敢来度众生,就是打死他,他也不敢来,【二乘断我执烦恼,出分段生死,证有余涅槃。沉空滞寂,如如不动。佛要他入世利生,他视三界如牢狱,再不肯来。故曰如而不来。

菩萨非如非来。非同二乘,耽著涅槃之如,故往返六道,救度众生。非同凡夫,随业受报之来,乃乘愿利生,去来自在,故曰非如非来。

惟佛亦如亦来。佛乃应机示现而来,八风吹不动,故曰如来,九界众生无足与比。】没有一个能和他相比的,无足与比,没有办法跟他比,就是不够资格跟佛比。

【最初发心者:佛因地最初发菩提心,是在古释迦佛时,为陶师,名大光明。古释迦佛,观其机熟可度。即带四位弟子,名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一个古时候的释迦佛也是有这四个弟子的名字,【至陶师所。陶师心生极喜,恭敬礼拜,默愿将来成佛,亦同佛之庄严,及同名号,四位常随弟子亦然。佛为说法,得度出家,从此发心修行。

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备受诸苦。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佛名与师同,满所愿也。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这个愚痴是遍全世界,不要说佛,说法师就好了,法师拼命地要来弘法利生,就没有几个众生要信受,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我若堕入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不能救拔。因为这一段文字很简单,就不必解释了。

【念我往昔造诸恶业(五逆十恶诸不善法)时,佛则悲哀怜愍,种种方便教化。而我愚昧痴迷,不知信受,不肯改恶从善。恶因既积,苦果难逃,故堕地狱,备受恶报。佛复悲伤痛惜,欲代我受苦。无奈我业深重,自作还应自受,不可替代,不能救拔。

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

我罪报既毕,得生人道,佛则转悲为喜。以者用也,】佛就是【用种种权巧方便,】令种善根,譬如佛【即说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之法,令我得种善根,不堕恶趣。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种种教化提携,】携令善根,【令我善根】携就是用手提起来,你看下面,携就是用手提起来,简单讲就是提携我们、教化我们,令我们的善根,【得以增长。】但是因为我们的业障深重,【奈我障重,不肯受化。佛心亦无暂时弃舍于我,是则佛恩何等深重。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佛于印度出世,我还在六道轮回,【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我们到底犯了什么罪在末法时期出世,【何福而预出家;】不要说出家,你们在家居士就不得了了,我们这些在家居士又能学佛,又有家庭、又有事业,如此还懂得来听经这才是伟大,做师父的人不但赞叹出家,更加赞叹在家的菩萨不简单,我们这些男众、这些女众,这些在家菩萨的确不简单,【何障而不见金身;】金身就是佛,我们有什么障碍不能见到佛的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又自己很庆幸,幸好还有佛的舍利可以礼拜,我们若顶礼舍利有无量的福,能灭无量的罪,所以说起来我们很可怜,佛出世的时候,我们还在六道轮回,尚沉沦,现在我们得人身,结果佛已经灭度,我们不能见到如来的金色身,实在很悲哀,何罪而生末法,罪过无量,何福而预出家参与,参与预出家就是能够参与出家的行列,我们的障碍有多大,不见佛的金身,我们如此幸运,能够礼拜佛的舍利。

【此段自悲自庆。悲者,悲伤不生佛世。佛当初应机出世,我尚沉沦苦趣。现今我得人身,佛已灭度(灭妄证真,成就佛道。度生已毕,入大涅槃)。纵使不得与佛同生一世,能于正像法中,得生亦好;何罪而生在末法,不见如来金色之身。此皆自悲之词。何福而预出家,得列僧伦三宝之数;何幸犹得躬逢如来真身舍利(译灵骨)。此皆自庆之意。舍利,即佛悲愿,碎金刚身,而成舍利。以为末法众生,作大福田。令我等礼拜供养,能得无量福,能灭无量罪,能成一切智,何等庆幸之事。

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过去都没有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我们如果没听到佛法,不知道生、老、病、死的可怕,不知道六道轮回的可怕,不知道无常法,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怎么会知道我们常常受佛恩,就是因为我们常常听法,听闻法的开示,所以我们知道生死的痛苦,【此恩此德,邱山难喻。】邱山就是高山的意思,高山,佛恩比高山还高。

【如是指上悲庆之余,心中思惟,还是夙生已种善根。向使下四句乃反显,不种善根,难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佛之恩德高大,邱陵山岳难以为喻。

自非发广大心,】你若没有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就是要报佛恩,报佛恩。

【此段即由正思惟,而得正知见。乃知欲报佛恩,须发佛心,而行佛事。发广大心,即发佛之平等大慈悲心;此心即菩提心。行菩萨道三句:皆行佛事,佛在因地中,所行之事也。行菩萨道者:舍己利他,广行方便: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要解释一下:这个叫做四摄法——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意思是说你要修养自己,或是要引导众生入佛门,你一定要具足这四种条件,使他觉得有亲切感,使他觉得我们佛教徒对他真的很好,所四摄、四事、四法,四事就是四种事相的四,四摄、四事、四法,统统是指一样的东西:第一叫做布施摄。我们人的布施随着自己的力量布施给众生,因为我们众生都有贪,众生都有贪,我们方便施舍一些东西给他,或是施舍真理给他,施舍一些财物给他,众生会高兴。有的人你布施金钱给他,他不高兴,布施佛法给他,他一生一世感恩你,感恩你,令起亲爱之心,他会认为你这个人修养很好,以后你对他说话才能契入,才能契入。所以要摄受众生第一个要布施,布施财物或是布施法的真理。第二、这个爱语非常重要,爱语不是男女那个恋爱的爱,爱语就是一种非常诚恳、关心的话,这个爱就是我对你非常慈悲的那种意思,也就是说依照众生的根性,好好地安慰他,让众生觉得我们很慈悲。简单讲,换句话说,爱语直截了当的解释就是:菩萨能够站在对方,了解对方的心思,而站在他的角度替他讲话,不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完全附和他。我们所关心的就是他所需要的东西,有的是很关心,有的是很关心,关心到使人受不了,有的女众长得漂亮,长得漂亮男众就很关心她,非常地关心,关心到使人受不了,如何受不了?上班也载她去,下班也在外面等她,等得程度也太离谱,而且人家女众已经跟她拒绝了,拜托他不必再来载她了,他也是硬要见她一面,那个就是很关心,关心到已经受不了了,那个已经不是关心,变成是一种压力了,压力了,所以男众就自己认为我尽力地做还不能感动你,错误,要对方能够接受,这个才叫做爱语。自己关心的程度一定要……关心的方式,你的方式、你的时间、你的空间、你的语言,要恰到好处他(她)才能够接受,你关心到变成限制她的自由,这个哪里是关心?所以男人都比较坏,他关心得已经让人家受不了,受不了没办法,受不了,他不懂,所以了解语言是最高超的艺术,所以我们说话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说话有几种艺术:

(A说话前)

⑴讲话第一个要件要先听话,听他怎么说,你不要一直抢着要说,这个就是错误,要说话以前你先听对方讲,你要说什么,你就先做听众再做演讲家,他都没有说话,你就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你怎么知道他要听什么?你要先听他说,讲话。

⑵再来,第二点、要尊重他的自尊心,尊重他的自尊心。

⑶再来,第三点、他最不欢喜谈论的话题,你都不要去提起。譬如说她的儿子被抓去关,她的娇儿做落翅仔,或是她的儿子做古惑仔,她最不喜欢人家讲这些。她先生整天花天酒地玩女人,她最不喜欢人家讲这些,你关心她,说:最近你先生好吗?酒有没有少喝了?外面还有没有玩女人?她满脸地不悦。你是关心她,但是那么多人你就不要讲这些。有的人不要人家讲学历的问题,有的人不愿意给人家问学历,你偏偏一天到晚:你读哪里?你读哪里?你问人家这个做什么,对不对?所以我告诉你们要了解心理,要了解心理,要了解心理然后要会说话,你如果对学历高的,一去就介绍:这是台大博士班。他就……整张脸就满面春风。他读小学,不想让人家知道他读小学,他就一直对他说:你怎么不认真念书?怎么读这么少?在那么多人面前跟他泄底,这个就是不懂得说话。

所以我们人一定要懂得说话,这一堂课大家要注意听,一定要懂得会讲话,知道吗?一定要懂得会讲话。

(B说话时)

⑴讲话要了解次第性。长辈先讲,你是晚辈尽量听。我告诉你:最伟大的人要先做最平凡的人,就是你要先学如何听人家讲话,长辈在讲话你要静静地,没有你插嘴的余地,我们不是抢着讲话根本不懂礼貌,不要说做菩萨,做凡夫都不够资格。因为我了解。

⑵接下来,对不能开玩笑的众生,你不要跟他讲太多,保持一个距离。如果这个众生能够跟他说笑话的就无所谓,还要看立场、看时间,还要看空间,所以不是单方面地关心,这样就能够产生效用,不一定,一定要两方面的互相,所以你要很懂得关心,尤其是语言,语言。师父,我一辈子不会去伤害到众生的心,你放心,你跟我相处久了就知道,也不必太久。我这个人也不会去伤害到任何人,叫我恶口这个办不到,骂人,或是去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我明明知道这个女众已经嫁人了外面又有男人。我也是告诉她:你要好好地学佛,自己注意一点。我会说得很好听,我不会去伤到她的心,我会对她说得很好听。我说的只有她知道而已。我会对她说:家庭尽量不要破裂。她就知道我在讲什么,我所说的旁人绝对不知道我在说谁,我有这种修养,有这种修养。所以你们这些男众、女众,你们如果跟师父在一起你放心,我绝对不会伤害你,我只会疼惜你,跟你摸摸头、跟你摩顶授记,如此而已。我不会伤害你,只会鼓励你、说好话,绝对不会跟你说坏话。

⑶第三叫做利行。利行简单讲就是利益众生的意思,凡是利益众生,使众生产生欢喜心,这个叫做利行,利行就是利他行,利他的工作。人家说自利利他,利行就是利益众生叫做利行。

⑷第四个叫做同事。同事就是顺他的角度,顺他的立场然后讲同样的语言。譬如这个人很贫苦,我跟你讲这个人很贫苦,从小到大就是贫苦出身的,你不要在他面前说你有幸福,这是错误的答案,在苦难的众生的面前,不能讲你有多幸福。他现在三餐不继,你对他说:你的命实在很差,要是我家一进去就开冷气,你看我老公让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门就是轿车,奥斯摩比或是劳斯莱斯,BMW,说你的幸福,你看这样打扮,出门都是高官显赫,都是中央级的人和我们来往,增加人家的痛苦这样不好,不要在可怜的人、贫苦的人的面前讲你是一个很Lucky的,很幸运的人,不可以。你要跟他讲非洲人比你更苦,你现在虽然贫苦,还有人比你更苦。以前我也是很贫苦,所以我绝对不会瞧不起贫苦的人,或是瞧不起病苦的人,你所说的话要和痛苦的人立场相同。这样他会认为这个人实在了不起,了不起,所以法师也必须要懂得心理,修行人也要了解众生的心理是什么?

再来,底下,七十六页。

所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建立佛法者:无佛法处,设法而提倡之。】现在到处都有录音带、录影带,现在很方便了,【有佛法处,尽心而护持之。惟有佛法,可以救度众生,故须建立。】这句话的确如此,只有佛法可以救度众生,这一句话是绝对百分之一百万,百分之一百万,宗教的思想,多少我都有涉猎过,没有办法,其他的宗教绝对没有办法,像佛教这样究竟解脱,绝对没有办法,故须建立,【救者,以大悲心,救出生死海(离苦也)。度者,以大慈】(悲)【心,度登涅槃岸(涅槃译不生不灭,登彼岸得乐也)。首句自非二字,乃反言。自非发佛心,行佛事,纵使粉骨碎身,皆不足报答佛恩。以不称佛怀故,故曰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一念佛重恩竟。

丙二  念父母恩

 反过来显示你非发菩提心不行。

【云何念父母恩?】如何念父母恩呢?【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刚刚讲过劳苦的意思。父母这么怜悯我,哀哀父母就是多么的感叹,我受父母的照顾这个恩,哀哀父母是悲感之意,意思是说如果想到父母,内心很感动的意思,还是妈妈煮的菜比较好吃,余天唱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十月是【怀胎】三年是【乳哺;】十月、三年,十月是指怀胎,三年是指乳哺,就是喂奶,喂奶。怀胎乳哺,喂我们喝奶,【推干去湿,】帮我们换尿布的意思,推干去湿,帮我们换尿布,现在的父母好命了,现在哪一个人生孩子要喂孩子吃母奶?你们这些年轻人,我问你们,结婚五年的,结婚五年的举手。你的孩子出世以后有给孩子喂母奶的举手,有喂母奶的?没有,都是喝牛奶,对不对?以前的人都要喂母奶,以前的人带小孩,哪有什么BB防漏纸尿裤,现在的人用完就丢掉,不是这样的,以前都是面粉袋的布,净重五十公斤那一种布剪一剪,洗一洗、晒一晒,晒干后再包一包,整包走起路来像丑小鸭,都是这个样子,以前的人哪有什么BB纸尿裤,对不对?现在的人命实在好,现在的妇女说真的没有受过苦。我要去听经,OK,拜托人家稍微照顾一下,如此而已,一个月多少钱?OK,精进,要来听经还算了不起,孩子托人家照顾,来听经这是伟大的人,孩子托人家照顾:我要去跳舞。肚子还没有恢复她就……。生完小孩之后肚子会胀大,要经过好几个礼拜才会恢复,这个我也知道,我什么都懂,对不对?现在又发明一种药,擦肚子擦到没有痕迹,百般武艺都有,百般武艺,擦肚子的,所以说我们现在的妇女说痛苦,老实讲不能和以前相比。以前要是子宫外孕就死定了。我问过一位中医师,我说以前没有西医可开刀,子宫外孕,胎儿在输卵管成形,输卵管经过两个月会爆裂,会血液不止,会血流不止,爆裂会痛,现在的人如果子宫外孕不会死,以前的人靠中医,子宫外孕没有救会死的,怀孕到最后,输卵管爆开血流不止,以前的人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子宫外孕,所以说现在的医生功德无量无边,医生就作研究原来是在输卵管着床,着床之后发展庞大,庞大之后结果爆开而死,所以我问过一个中医,对中医师而言,子宫外孕有救吗?他说没有办法一定要死,一定要死。现在年轻人抚养孩子,没有什么苦不苦的,现在有哪一个小孩晚上哭闹,妈妈要起来整晚哄骗的?也是有的,顶多找个人帮忙照顾,她比较有睡眠,花一万多元她才比较有睡眠,吵个几天,就说:以后不生了。以后就已经生了。所以现在的人学佛,也必须要体悟这一点。【咽苦吐甘。】苦的母亲自己吞,甘的吐出来给孩子吃,以前都是如此,(师父学当母亲把口中已嚼过的食物塞入孩子口中的动作)想到师妈以前喂我的时候,不会嚼,孩子不会嚼,就这样塞进去,(师父学当母亲把口中已嚼过的食物塞入孩子口中的动作)还吃得很高兴,如果得到肺结核就糟糕了,肺结核。现在医生说:不能用这种方法喂小孩,这样会有传染病。有传染病不可以,【才得成人,只望绍继门风,】只望,希望,绍就是继续,门风,【供承祭祀。】供就是奉养,奉养,祭祀就是用食品奉祀祖先或神明并向其行礼叫做祭祀,就是祭拜。

【首句征,下文释。念,乃能念之心,因也。父母恩,即所念之事,缘也。由此因缘,能发菩提之心。哀哀是悲感之意,念及父母,心生悲感。我之受生,秉质陶形,】秉质就是先天性的,这个身体就是父母亲所生,【全由父母,何等劬劳。既生之后,】出生以后,【还负许多责任,】负起很多责任,【其恩难以言喻,儒云:昊天罔极。】昊就是大,大。天很大,无量无边的天,就是父母的恩有多大?像天空那么大,天空有多大?无量无边的大。昊天罔极,这个大家都知道了。读过《讲经•小雅》: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的小雅篇里面都有。

【十月三年四句,偏重于母恩。吾人托生人道,由往昔业缘,与父缘母缘,三缘和合,流一念爱心,】一念爱心,就是执著,【为受生种子,纳第八识于赤白二渧中,】二谛,渧就是水的意思,渧就是滴水,也就是父精母血,赤白,赤就是母亲,白就是父亲,【而成胞胎,是谓心(八识)色(二渧)和合。】第八意识的心跟这个色法,二渧就是两种精血和合,精跟卵,简单讲就是受精卵和合,【居于胎藏,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生藏这个很重要,吃到胃部没有消化食物,胃以上从口腔、食道到胃,还没有经过消化叫做生藏。消化以后通过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到肛门这一类叫做熟藏。简单讲未消化以前叫做生藏,消化以后叫做熟藏。以前没有这些食道、胃、口腔的名词,所以叫生藏、熟藏。【母亲十月怀胎,子饮母血,母失常态,】子饮母血,十月怀胎孩子饮母亲的血,母亲的奶水就是母血所变的,母失常态,妈妈就失去一般的健康,【腰酸脚软,气急神昏,】气急不是生气急的意思,就是呼吸比较急促,呼吸比较急促。你如果看怀孕的人,她爬起来的时候伸一个懒腰,爬起来手撑在后面转一圈,那个姿势,你就知道,我觉得怀孕不太好看,这是我的感觉怀孕不太好看,大家都要经历过的没有办法。气急神昏,【行动乏力,饮食无味;此十月中,何等劬劳。】那么辛苦。【及临分娩,生死关头,命在呼吸。为人子者,当念及此,大发孝心。】现在的人因为生孩子而死的,可以说没有,所以现在生小孩没有什么稀奇,古时候的人生一个小孩为什么要做周岁?还要庆祝他的出世,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要生一个小孩不简单,生不生得出来,生得出来就吃喝辣,生不出来就四块板,生得出来就吃香喝辣,就是麻油燉鸡、燉鸭,生不出来就四块板,四块板就是棺材钉一钉送去火葬,所以说很悲哀,因此古时候的人生小孩是非常危险的,现在的人生小孩像生蛋,很简单,我来生也很简单,像大便一样,就OK,医生喊一声出来,哇……(小孩哭声)就OK了,不必三分钟,很简单、很简单。古时候没有什么医学,没有什么催生药,生不出来就任由她痛苦,要不然怎么办?在那里打滚、痛苦如此而已,可怜、可怜。医学不发达实在悲哀,生在古时候也是痛苦,生为女众实在也很伟大,说到此处,实在也很感激我们这些女众,我们男众都是女众生的,对不对?没有女众怎能生出男众,那是不可能的。

【三年乳哺:乳,为母亲血液所成,将己身分,养儿躯命。推干去湿者:若儿便利,污及衣被,则推儿干处,去其湿者。又喂儿时,若食味苦,则自咽下;若食味甘,则吐与儿。其爱子之心,无微不至。】以前生个小孩不简单。

【才得成人,只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就是拜拜,【此世俗为父母之常情。见子才得长大成人,只望子能成家立业,克绍箕裘,】箕裘简单讲就是以前的箕就是属于畚箕,裘就是衣服,意思就是能够继承父母,比喻儿子能够继承父亲的造业,叫克绍箕裘,裘本来就是一种衣服,衣服,就是父亲的事业,箕裘简单讲就是事业相传,【继承先志,大振门风。供承祭祀,】能够跟他拜拜,【俾一脉香烟,】后代就是为了这样而已,为了死后捧骨灰坛。生个儿子,就说有人可以为我捧骨灰坛了,若生女儿就说:有人为我拿幢幡了。都是这样子。老实讲也是可怜,可怜。【可以相承不绝,亲之望子如是。为子者,必思有以慰亲心也。

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滥称释子,就是我现在已经出家了,这是专对出家人所说的,滥称释子就是实在有辱佛门,【忝号沙门。】忝就是有辱,忝就是自谦之词,我这样出家有侮辱沙门,【甘旨不供,】我出家不能供养在家父母好吃的东西,【紧祀不给。】就是我也不能在传宗接代里做一番事业,简单讲就是没有后代。祭祀不给,我不能拜祭祖先,也不能娶妻生子,【生不能养其口体,】生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因为我出家了,父母在世的时候,因为我出家不能侍奉父母饮食,或是他们的身体有没有平安,早晚睡觉帮他们铺棉被,【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

此段,省庵法师警策僧众。以己为例,】不说别人,【故曰我等。既已割爱】割舍家庭、夫妻或是一切亲情之爱,【辞亲,从释出家,是称释子。】所以有人扳依后自己写“释”,皈依之后写“释”,写信给师父“释道果”,奇怪,怎么这么写?结果我以为是法师,结果写信来,说:师父,我是你的徒弟,在家的徒弟,很奇怪,为什么皈依的法师都没有告诉徒弟,说写信给师父不能写“释”,“释”只有出家人可以称呼而已。有的徒弟不懂,皈依之后就自己写“释”,“释”,所以你们不能称呼释迦牟尼佛的“释”,你们要用好色的色,你们没有断男女,没有断男女,所以你要写这个“色”,音同,音同,“释”是出家人取的,在家人怎么能称“释”?是简称释子,【不能学佛修行,故曰滥称。又出家修道,总号沙门(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不能勤修三学,息灭三毒,故曰忝号。】忝就是有辱,有带给佛门一点屈辱、侮辱,表示自己很谦虚。

【甘旨不供,祭祀不给者:甘旨是美味,】父母在世之时,当亲在就是双亲,【人子当亲在之日,】就是我们为人子女,父母在的时候,【应以甘旨是供;亲亡之后,应以祭祀为重。儒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要以礼而为,【今我等出家,于世俗子道不能尽。若能真心修行,一子出家,九祖超升,于心亦可无愧。其或不然,父母在生,不能养其口体,父母死后,不能导其神灵(即神魂灵魄)。于世出世,两途俱失,重罪实属难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百劫千生就是很长久的时间,常行佛道,要认真修行,【十方三世普度众生。】普度众生就是广大,十方三世就是常心,普度众生就是广大心。

【此思惟,即正思惟。唯有下四句,即真正发菩提心。其中具足四心:上二句是常心、第一心。下二句,是常心、广大心。又合之,能知上求下化,即不颠倒心。能发四心,即是大乘菩萨。

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此段承上,既于十方三世,广度众生。则不唯(独也)今生父母可度,即生生世世所有父母,俱可蒙其拔济。拔者,除生死苦;济者,与涅槃乐。】给他涅槃的快乐。

【又不唯一己父母可度,即法界众生,人人父母,尽得令其超升。超者,越三界狱;升者,登九品莲。即此念父母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二念父母恩竟。】

七十九页倒数第二行。

前面所讲的是要我们发菩提心,九月三十日讲到发菩提心的第二因缘,现在要从七十九页倒数第二行,这是发菩提心第三种因缘。

丙三  念师长恩

【云何念师长恩?】什么叫做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世间师长教我们读书,小学的老师或者是国中、高中、大学的老师教导我们,师长包括所有增长我们一切修养的师长,都包括在内,我们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的道理,【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就是不是人类,和畜生一样,人与畜生不同之处,就是因为有礼义,所以我们若不知礼义,就和所有禽兽一样,【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所以我们若不知礼义,就是完全与众生同流合污,一般人分不清楚佛法是什么?解脱是什么?世俗人只有名利种种,所以我们一定要藉着父母生育我们的身体,藉着世间的师长教导我们,也必须藉着出世间的师长开导我们才能了解佛法,所以我们若无,就会变成禽兽一样,若不了解世间的礼义,就和禽兽一样,不了解佛法就和世俗人一样。再来,看八十页中间的黑字。

【首句征,下释,乃释成师长何恩。谓父母虽能生育我身,必藉世间师长教训,方知礼义。又必藉出世师长开导,方解佛法。若无,乃反言无世间师长,不知礼义,则何异禽兽?故曰同于异类(即禽兽)。无出世师长,不解佛法,则几同流俗,故曰何异俗人。

今我等粗知礼义,】就是知道,我等当然包括在家和出家,我们稍微知道礼义,不是很深的意思,【略解佛法。】稍微了解佛法,【袈裟被体,】这个“被”就是跟“披”是一样的,在此专指出家人,专指出家人,真正受过戒的出家人不是假的。袈裟被体,这个体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不是,不是戒体,不是本体,被体就是我们这个肉体,【戒品沾身。】袈裟被体,袈裟,一般人都不了解,袈裟叫做解脱服。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所以袈裟就是解脱之意。为什么说袈裟是解脱服?我们出家人每天都被袈裟,都被袈裟,袈裟,没有任何的选择,袈裟,看的是佛,心想的是八正道,身体披的是袈裟,所以他日日道业增长,世间人看的是先生的脸色,老板的脸色,张开嘴巴就是吵架,整个衣柜满满的衣服,不知道穿哪一件,在家人没有袈裟也不知道要选择哪一件?好几百件。大统百货公司看欢喜的也是买,一样的,所以她不能解脱,她整个衣柜翻透了,永远少一件衣服。出家人要选哪一件,你再怎么选也是那一件袈裟,所以它没有给你选择的余地,心自然就定下来。剃掉头发洗一洗、干干净净,我们整天不会为了外表要穿西装戴领带,戴领带结而烦恼,烦恼,这个颜色要搭配哪一色,都随便,随便,因此袈裟叫做解脱服,因为他不需要烦恼,内在有佛教的真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理,外表不加任何的装饰,本来的面目,所以披得起袈裟,要有相当的福报。戒品沾身,就是要持戒律,【此之重恩,】就是重恩,【从师长得。】所以我们今天出家能够接受人家的供养,完全是师父剃度我们,所以尽我们一生的努力要来报答师父的恩,也是没有办法,所以要尊重我们的恩师。

【我等等字,应兼指在家之众,以有粗知礼义句。粗知者,知之不精;略解者,解之未尽。袈裟此云解脱服,有九品之分,亦云大衣。佛制三衣,此衣最贵重。未受大戒,不能披此衣。今日被体,则已受大戒,】就是比丘戒,【故下句曰:戒品沾身。品者,类也。】戒律【有五篇三聚之分,】五篇就是小乘、比丘戒,三聚就是戒的简称。五篇的意思就是比丘戒分为五大篇,一篇、一篇、一篇……从重戒、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到众学法,在家人不需要了解这个,简单讲在五篇的旁边就是写着比丘戒的意思,三聚的旁边就是写一个菩萨戒的意思,我们说三聚戒,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要了解一下,比丘戒是因为诸位不是比丘,所以我不加以解释,三聚净戒这个要解释一下:三聚就是三种集合起来可以行菩萨道摄受众生,叫做三聚。照理说要加两个字叫做净戒,三聚净戒。以前广化法师好像住在阿莲那里,阿莲那里有一间叫做三聚精舍,三聚精舍。广化法师告诉我:再怎么住都是三个人,再怎么住都是三个人。不知道哪里盖错了,门哪里盖错了,再怎么住都是三个人,三聚精舍,真的住三个人,三个人聚会在一起修行,再怎么住都是三个人,三聚净戒是指大乘菩萨的戒法,又作菩萨的三聚戒,又作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三聚戒、三聚,这个聚就是总类的意思。三聚戒法是无垢清净法,含摄一切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所以叫做三聚净戒。三聚净戒㈠第一叫做摄律仪戒。简单讲就是菩萨要持戒律,然后要有威仪,还要能够度众生,简单讲就是止恶行善,菩萨戒不分在家、出家,统统可以受菩萨戒,包括妓女,妓女、黄门、淫门、淫男、淫女、八部、鬼神、天龙八部都可以受菩萨戒,都可以受菩萨戒,只要他发菩提心,统统可以受菩萨戒,受菩萨戒之后不能舍戒,受菩萨戒之时,他一定念尽未来际,我们如果受五戒、比丘戒,他一定念尽形寿奉持,尽形寿就是尽今生今世。从水陆法会感冒到现在,感冒到现在,所以七天都没见到师父,就是这个原因,气喘了。受菩萨戒,他念的时候就念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做法师的人应该要了解菩萨戒没有舍戒的,菩萨戒要怎么样才会失去戒体,菩萨戒要退失菩提心,要犯十重戒,每一条都犯,那就很严重了,菩萨戒要故意十条都犯,那不是普通人有办法办到的,杀人放火、掳人勒索,讲自己是证阿罗汉果,然后每天都骂人,斗乱僧团、偷僧祇物,接着自赞毁他,要失菩萨戒不是那么简单的,杀人要致死才算波罗夷罪,脖子没有割断,这个还不算波罗夷罪,还不算失菩萨戒体。简单讲就是菩萨戒不能退,也不会消失,也不会消失,所以大家都要持的,离恶行善,摄律仪戒,戒律,律仪就更持戒律跟威仪。㈡第二就是聂善法戒,摄善法就是做一切的善事,要做一切的善事,做一切的善事。你不知道善事有多厉害,做善事。以前高位大德常常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实在很厉害,也很有启发性。有一个寺庙里面有《大藏经》,《大藏经》久了要拿出来晒太阳,要拿出来晒太阳,拿出来晒太阳的时候,用牛,就是用牛,用牛车拉出来。因为以前的寺庙很大,搬到牛车上拉出来晒,这头牛看人家在晒《大藏经》,晒一部《法华经》,《法华经》,牛不知道那一本是《法华经》,牛吃草吃饱了就走过来,走过来,牛的鼻孔很大,风一直吹、吹……刚好吹这部《法华经》,牛的鼻子一吸就翻一页,再吸第二页又翻过来,像翻书似的,就这样翻、翻、翻……翻了几页以后,翻完牛就走了。牛往生之后,来世投胎为人,投胎为人,来世投胎为人,投胎为人的时候,因为牛是愚痴的,你懂吗?牛是愚痴的,愚痴业才会做牛,没有智慧,来世为人会愚痴,经典拿来看每一页都看不懂,刚好他闻过的那二页看得懂,他闻过这样子,吸两口那两页看得懂。这个故事我觉得很好,也不是编出来的,这个有根据的,简单讲就是我们道业未成要先结善缘,所以说听经不管你听不听得懂,你来坐着总比你看电视有功德,总比你看电视有功德。因此我们结缘行善就非常重要。所以如果常住在做什么事,搬经典、晒《大藏经》、做法会,你要尽量发心就对了。以前的一些高位大德都是从厨房出来的,包括印光大师,印光大师都是从厨房出来,印光大师以前烧开水给人洗脸,因为大陆很冷,砍柴、挑柴,不惜一切痛苦,所以说我们如果肯发心,一切的善统统做了,在佛门里面自然就结了善缘,结了善缘,像牛那样,它一样能够得到善的因缘,因此我们不要笑,初学佛的来到讲堂,种下这个因以后果就不得了,不得了。在座诸位,你们坐在这里,当然已经是修无量劫再来的,不然不会那么简单,宁愿放弃世间的快乐、享受,坐在这个地方听师父讲经,这个实在太不简单了,太不简单了。所以说摄善法戒,就是我们精进供养三宝,心不要放逸收摄根门六波罗蜜,我们若犯过错要如法求忏悔,所以止恶修善,摄善法。㈢第三叫做摄众生戒。这个比较重要,摄众生戒如果没有相当的愿力,慈悲力没有办法。我们平常人,平常人差不多受得了两、三次的烦而已,受第四次烦就会受不了了。摄众生戒就是用很慈悲、非常大的忍辱心,一直而众生的烦,因为众生会困扰、烦闷,所以众生会浮动,浮动。你做菩萨的人要度他,一个就是慈悲、耐性,要很有耐性、很有耐性这样子,你才救得了众生,平常人要救众生,我认为很困难,饶益众生叫做摄众生,简单讲就是对众生有益的,慈悲心来摄受众生、来利益众生,这个叫做摄众生戒。《菩萨地持经》举出十种可以利益众生的,你们要注意听,世间有十种情形可以利益众生,你们一定要注意听,这十种你随便做一、两种就不得了了,要注意听。⑴第一、众生所做的,如果对众生有利益,统统赞叹他,做他的伙伴。你知道这个同参道友在行善,鼓励他、赞叹他。第一点众生会欢喜。⑵第二点众生如果生病、病苦或是尚未起的病苦,你要去探视他的病,关心众生的病苦,好好地与他为伴,这个是摄受众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有病苦,在病苦当中你若去探视他,这个恩惠这个感情他绝对会感恩你,绝对会感恩你,这个是很重要的。太太如果生病,先生如果整天都没有外出,牺牲他自己的时间请假整天都坐在太太的身旁,以后先生讲话就很有份量,非常地有力量,因为我非常地关心你,整天都坐在你的身旁,又和她说话说到她很开心。或是先生如果生病了,太太整天照顾他,先生也是会感动,同参道友、法师也是如此,同参道友这个出家人很难侍候,很难调伏,如果有一次他生病,我们所有的常住尽量地关照他,他会认为这个团体很温和、很团结、很慈悲,所以就能够感化他,能够感化他,所以说众生若有病,我们应该照顾他,这样可以利益众生,摄受众生入佛道。⑶第三、度众生不论你说世间法,或是说出世间法,你说话一定要客气、有礼貌,一定要使他开智慧,引起他的信心。我告诉你什么的功德最大?引人入佛门、劝导人家用功念佛以后成佛、发菩提心,这种人功德最大。什么人的罪最重?就是这个人好好地要来学佛,对他讲一些是非断他的慧命,这种人罪最重,他不能成佛。他断了别人的慧命,这种人罪最重。所以以前我们如果有造这种恶业的人,一定要赶快停止,度都度不进来了,哪里还破坏正知正见的佛法,伤害了他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论你说世间法或是说出世间法,你说话一定要说得很客气,使他有欢喜心。像我在说话都会非常注意,非常注意。所以到我现在出家,包括我念高中的时候,我念建中调研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美国(英文)博士所著作的,马尔腾博士所著作的《青年人的心理跟婚姻学跟修养》,里面包括语言,我们应该要怎样说话,应该要怎样说话和声音的语调,声音的语调,我告诉你:讲话急促的人,这种人一定没有修养,抢着讲话,一直抢着要讲话,人家还没有讲完一直抢着要说,那一种人绝对没有善缘,讲话的音质,男人讲话的声音如果像女人,那种人一世人“捡角”,一世人“捡角”,完蛋了。男人讲话的声音如果像女人,你完蛋了。慧律法师,你好,阿弥陀佛!(师父学男人以女众声音讲话)我身为一个法师,如果讲这种声音能听吗?今天我们来讲第二章。(师父学男人以女众声音讲话)听了使人受不了。如果女人讲话的声音像男人:今天我们来讲。(师父学女人以男众声音讲话)好像声音沙哑得很严重,那种女人叫做“破格”,没有用。那种女人没有用。所以音质、声音、速度,control要控制得好,要控制得好,Just make,刚刚好,刚刚好的时间,所以该快的快、该慢的慢。世、出世法的声调、语调,讲起来都让人有欢喜心,语言的重要。⑷第四要知恩报恩。知道哪一个人对我们有恩,我们一定要报他的恩,内心里面存着感恩的心,众生若对我们如何,我们都会认为众生如此对待我们已经很慈悲了,所以如果众生说我怎么样,我都认为他还没拿刀子来杀我,我也认为他很慈悲了。因此这个知恩报恩,用感恩心修行的人所做皆成,没有恨,没有恨别人,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我们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以感恩的心,你想想看,你的道业怎么会不成功?简单讲今天我来听佛法,都是师父慈悲,感恩师父,感谢。你对师父就有信心,二十四个小时里面你对三宝就恭敬,对不对?你道业就可以成就。⑸第五、众生有恐怖的时候能够救护他。譬如说他的亲戚朋友死了,安慰他,或是他失去了财产,安慰他,如果经济好当然就帮助他,经济如果不好就没有办法。总而言之,能够的话讲一些佛法给他听,请些录音带给他听,请录影带给他看,或是讲些佛书或是我们听过不再听的录音带,送给人家听,这样也是功德无量。所以我们如果是学佛的人,他会发现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佛法、智慧。而不是外在的财富。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是没有智慧的人,心灵的窘困莫过于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因此众生有种种的恐怖,我们必须好好地安抚他。这个也可以摄受众生。⑹第六、看到众生贫穷缺乏,只要你有能力尽量帮忙他。所以第六和第五有一点点重复。⑺第七、要依止德行具足的善知识。然后依正法去教化众生。第七就是这样子。⑻第八、无论遇到什么情形,要用两种情形给予众生:①第一个要用语言安慰。②第二要用饮食去填饱他的肚子。所以日本人说先吃饭再讲道理,这是有道理的。先吃饭再讲道理,也就是说菩萨如果要摄受众生,要善言善语地安慰对方,而且给予饮食,就是给他饮食。⑼再来,对有德行的人应当到处赞叹,宣扬人家的优点。这样也可以摄受众生,也可以摄受众生。譬如你赞叹三宝,人家就会对三宝有信心,这样你就可以救度众生。有人赞叹文殊讲堂这个僧团很好,出家人慈悲、法师讲的法很好,共修很庄严,随便赞叹几句,说:要不然我去参加看看。你又度了一个。第九、对有实德的人、善的或者是善知识的、好的,我们应该赞叹,以摄受众生。⑽第十、对有恶过的人,对有恶的众生慈悲。用慈悲心喝斥他、折伏他、处罚他,让他求忏悔,让他求忏悔。这个就是菩萨的三聚净戒的一个范围。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五篇三聚之分,【大小两乘之别。戒相恐繁不录。戒舟】什么叫戒舟呢?戒,持戒如搭船地平稳,舟,可以渡河,持戒可以渡烦恼河。戒舟,戒如舟【能度生死苦海,】能超越生死的苦海,【故曰此之重恩,】就是很重的恩,【从师长得。

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小果,即声闻缘觉。但破我执,得出三界,】出三界而已。【而证方便有余土涅槃,仅能自利;沉空滞寂,】就是他喜欢空性沉溺下去。滞寂就是停顿在内心,自己的清净的享受,【不能涉俗利生;不足以报累生师长之恩。】你若不发菩提心实在可怜,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今为下,即发菩提心。大乘:系菩萨所修之道,智悲并运,自他两利。普愿利人:即众生无边誓愿度,其愿方普:则多生以来,】“则世出世间”,【所有世出世间】的依归【,】“即众生无边誓愿度,其愿方普,则多生以来”【二种师长,俱得蒙受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三念师长恩竟。】念师长之恩。我们如果没有师长教化我们,我们变成一只禽兽,要不然就会变成一个不了解世间佛法的人,不能解脱生死的痛苦。

丙四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这句话一般人大都站在出家人的角度来讲,【谓我等】就是指出家人。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所费就是所用的东西,【此皆出自他力,】皆出自他力,不是自己去赚的,意思是说我们出家人要自爱,要感谢施主之恩。【将为我用。

首句征,下释。日用所资,总言资生之物,并非己有,都是施主布施。三时二句,指衣食。疾病一句,指医药。凡为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施主之力,布施于我,为我受用。

彼则竭力躬耕,】竭力就是尽力地耕作,耕作,【尚难糊口。】这是指农夫而言,糊口就是勉强度日。糊口就是日子过得很辛苦。农夫尽心尽力地耕作,等到收成的时候还拿来供养我,他勉强度日,【我则安坐受食,】我变成不劳而获,【犹不称心。】还生气嫌别人供养得少,犹不称心,不如自己的意,必获其罪,这是指农夫。【彼则纺织不已,】古时候要穿一件衣服是很难的,古时候一开始都是用手,用人工用柴插一插、插一插,慢慢、慢慢一针一针,后来才慢慢发明机械,织毛线的机械,织毛线,一针整排织下去,一开始是一针一针地织,后来是整排整排地编织,整排整排地编织。现在是用机器编织的,现在机器制造出来的布匹很惊人,布匹很惊人,纺织业。所以古时候要编织一件衣服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可见佛当时在世的时候,要一件袈裟你看有多难,你看有多难,真的很难。现在的人袈裟一买……像现在我们要办短期出家,一买就一千件,现在我们里面的袈裟有上千件,对不对?容易制造,纺织业发达。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我来享受,来享受而且有余,还不知道爱惜,【宁知爱惜。】怎么知道去爱惜它呢?不惜福不行,所以我们佛教徒吃饭一定要吃完,吃完以后两用热开水烫一烫,烫一烫再喝下去,再喝下去。我们到忏公那边,那边的惜福的工作,那是做得不得了,还发了一支刷子,吃一吃,吃一吃倒一些水,刷一刷,刷一刷,像在洗碗那样再喝下去,那一碗像洗碗水一样,那碗饭吃完,就跟洗了碗一样的干净,一样的干净。所以我们佛教徒在家里从小就要教我们的孩子,教我们的儿子、教我们的女儿,菜叶不要随随便便丢掉。我们以前办斋戒学会的时候,菜叶被虫咬过捡掉、捡掉,好的照样留着,一点都不可以浪费掉,你知道吗?莲因寺这个惜福的功夫是做到到家,到家。一吃饱饭忏公就会检查,一检查就倒水,碗要排清楚看有没有干净?连零点一粒米都不可以。我们的功夫做得太差了,不是差是烂,真的,我们这些法师先做起,我们做给在家人看,知道吗?我们在家居士如果在讲堂,一定要惜福,一定要惜福。今天师父发自慈悲心告诉诸位:无论是挑菜、煮菜、剩余的菜,能吃的你不要浪费,如果吃不了那么多,就不要煮太多。如果要在讲堂吃饱,就不要再到外面吃饭了,有时候就是这样七、八个人要吃饱,煮一煮不吃,七、八个人又到外面去吃,这样不对,这样不对!所以要好好地做。冰箱如果有馊掉的,就赶快整理整理,常常检查冰箱有剩什么东西,不要让它摆到烂掉,这样不好。师父的心声已经告诉诸位了,什么都让我放心,就是这个厨房,还要好好地表现,还要继续好好地做。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感谢这些发心的菩萨还要继续合作。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这个荜门,简单讲就是用荆竹树枝所编织的门叫做荜门,简单讲就是简单的门。蓬户就是茅草所编织的,【扰攘终身。】扰攘终身就是不是很好,扰攘简单讲就是不安。台风一吹噼里啪拉、噼里啪啦,像我以前住的地方都是全自动的,师父以前跟着师妈过日子,有一阵子实在过得很苦,过得很苦,我们住的那里都是违建,都是违建,柱子不能灌水泥,柱子如果灌水泥会固定,如果警察来了哨子一吹,柱子就要抽起来,全自动化,全自动化。就像我们登山搭帐棚一样,没办法如果警察来哨子一吹,你就是要拆掉,没有地方住,没有家没办法。以前民国四十几年的时候,台湾很穷,台湾很穷,以前我曾经吃过美援稀饭,美援稀饭,美国人救济的叫做美援稀饭,还救济衣物,衣物,还有衣物跟裤子,都是美国人救济的,以前吃奶粉都是美国救济的,所以很穷,所以这个荜门蓬户,我们曾经住过,如果下雨就该死,不得了,所有的脸盆、水桶、铅桶、尿桶都拿出来盛水,那个时候是净重五十公斤的年代,都用面粉袋做内裤,净重五十公斤的年代,没有办法穷到鬼看了都怕,所以说扰攘终身,他那么不安地过日子,而我们出家人呢?【我则广宇闲庭,】住得这么舒适,【优悠卒岁。】卒就是终,终,终岁,整年都是那么安逸,【以彼劳而供我逸,】他那么辛苦赚钱,竟然还供养我出家人,我们却不知珍惜,不知惜福,我放逸又不修行,我们不能弘法利生,没有功德,最起码我们自己要好好地修行,所以今天我说:这些法师不能报众生的恩,因此我们订在一月十二日到一月十八日打佛七,打佛七就是要请这些法师来领众,服务我们这些在家居士,就打随喜佛七,随喜佛七,不设什么牌位、什么消灾,没有,就是念佛,念佛。如果你需要消灾,把名字写下来就好,我们打佛七期间帮你回向一下,所以让这些法师领众,有因缘来为众生服务,让他能够报众生布施,四事供养的恩,大家每一年的结束以前打一个修行的佛七,认真来用功、认真来念佛。今年的课程和去年不一样,今年课程的安排,要安排精进佛七的课程,一柱香一个钟头,一柱香一个钟头,除了早、晚二课,一柱香一个钟头,一柱香一个钟头,除了早、晚二课还是存在,再来每一柱香都是一个钟头,以精进佛七那一种方式为主。我打过精进佛七十三次,所以不必担心,那些规矩我都知道。底下,【于心安乎?】你的心能安吗?他劳苦来供养我,我过得这么舒服,你不想报众生的恩吗?你的心能安吗?【将他利而润己身,】以他的利益来滋润我自己的身体,【于理顺乎?】这样道理讲得通吗?这样道理讲不通。所以诸位看八十三页。

【此文,看以彼劳而供我逸,将他利而润己身二句;则文中四个彼字,及他字,皆当指施主。施主是有贫富不同,省庵法师,举此贫施主与我比较,令生惭愧,令发报恩之心。

一约农夫施主,竭尽心力,躬(身也)亲耕种。迨收成时,除还(租税)所余,一年尚难糊口,犹肯布施于我。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自必获罪。

二约织女施主。纺纱织布,频年不已(歇也)。织成卖与他人,于己穿著,犹自艰难(敝破不堪),尚能布施于我。而我则安服有余,不知爱惜,亦必获罪。

三约寒苦施主。蓬荜为门,一定茅草为屋,扰攘(不安也)终身,犹肯发布施心。而我则广宇(广大屋宇)闲庭(闲静宽敞),优悠(自得貌)卒岁(从岁首至岁暮)。以彼之劳,而供我逸(安也);以他之利,而润己身。于心不安,于理不顺。今既受已,当思报恩。

此中举三种贫穷施主,恐人怀疑,特为辨明。经中有云:今生福乐,从前生布施而来;今世贫苦,乃夙世】夙这个念sù,【悭贪】就是器量狭小,就是不肯施舍叫做悭,贪呢?不是自己的东西想要从别人的身上夺得叫做贪,悭跟贪不一样,这个念qiān,贪呢?是夺取别人的东西叫做贪,这个不太一样,【所致。】意思是说你今生的贫穷就是前世悭贪不布施,【贫者能施,】你如果贫穷又能够施舍,【自可超越贫穷海。

昔佛在世,有二弟子:一大迦叶,】专门向贫穷人托钵,【专乞贫。二须菩提,】修空观第一的,我们下一部要讲的《金刚经》,须菩提就是当机者,《弥陀经》的当机者叫做舍利弗,《金刚经》的当机者就是须菩提。须菩提【专乞富。二人见解不同,以致人生疑谤:乞贫多致疑,】每天都向贫穷人托钵的大迦叶实眼毁谤、怀疑,怀疑那个人那么穷还每天去跟他托钵,他生活都已经很困难了,还去跟他托钵,所以人家怀疑。但是大迦叶的想法是:他那么穷我不来找他托钵,不让他供养,他来世还会再贫穷,因为大迦叶都证阿罗汉果了,他为了要使众生种福田,所以他怕他来世再贫穷,所以他才向他化缘,所以一个出家人,一个高僧大德的大修行人,如果开口要向在家人化缘,那个在家人是修好几十世的好香,证阿罗汉果或是高僧大德,他如果开口这样就不得了,就是说这个人的福报很大,他施舍,他开口,在台湾来讲,一般是没有人开口的,没有人开口的,高僧大德哪一个人在开口?没有的。如果要让法师开口的,那位在家居士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要不然他会被毁谤,【乞富多招谤。】须菩提每天都向富有的人托钵,为什么?他怕他堕三恶道,因为富有的人会造业,他想他今生富有,我如果不向他托钵,怕他来世会贫穷,今生富有他恶业会造得重,所以我要向他托钵,所以二人的发心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所以八十四页,就是师父刚才讲的意思。底下看:

【或问:“大迦叶尊者,何以专乞贫家?”

答曰:“与种善根故。因他前世悭贪不舍,无有善根,故受贫苦果报。我特向乞,令其因贫而施,得种善根,来世免受贫苦之报。”又问须菩提尊者:“何以专乞富家?”答曰:“与续善根故。因他前生,发心布施,善根深厚,故受富乐果报。我特向乞,令于福中修福,得续善根,来生仍得富乐之报。”因闻迦叶之言,故有世间贫施主。

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二严就是福的庄严、慧的庄严两种庄严,福慧两种庄严是本性最重要的,本性就是福具足、慧具足,福具足、慧也具足,所以叫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粒米就是一粒米,寸丝就是一寸的丝,【酬偿有分,】酬偿就是偿还有分,【恶报难逃。】你就要还。因为施主,檀信就是施主,沾恩就是对我们有恩,众生受赐,受人家的恩赐,我们自己又不是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我们的慈悲心不够智慧又不够,还有福报不够智慧也不够,我们所吃的众生对我们的恩,檀信沾恩就是众生对我们的恩,众生受赐就是赐我们吃、赐我们住、赐我们穿,赐我们医药,每一粒米、每一寸的丝,都要偿还,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此段,前四句报恩方法,中三句还债警语。悲智双运,福慧二严,即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运悲下度众生,运智上求佛道。勤修布施、持戒、忍辱、三度,以求福。修禅定、智慧二度,以求慧。因定能生慧故。又精进度,通于前后。六度满足,即福慧两足,成等正觉。以福慧为庄严,故曰福慧二严。

檀信沾恩者:檀是檀那,即施主。信是信心,信仰三宝。果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可使檀信沾恩,一切众生,俱受其赐矣。】所以如果你看人家今生的福报,你看一个人的福报,他就是敢施舍,对不对?法师来因缘难得,所以人家的福不是今生才造的,前世不晓得已经布施多少了,布施多少了,因此我们了解行菩萨道。

【按首句,有自非二字,】就是假设说,【犹言若不如是,】悲智双运、福慧具足的话,【则粒米寸丝,酬偿业债有分,恶报难逃。古德云:十方一粒米,重若须弥山;假如不了道,】如果不成道,【披毛戴角还。】披毛戴角就是畜生,畜生,披毛,全身有毛,我们人是该有毛的地方有毛,畜生是全身都是毛,你看猪全身都是毛,Very very much毛,很多毛。戴角,只有畜生才有角,人怎么会有, 角?对不对?所以说出家功德很大,所负的因果也很大,因此我才告诉诸位,要发菩提心、要说法给众生听。明年我就要安排时间让我的徒弟来练习。【此偈,可为这三句作注脚。

又施主之恩,如无真修,难免还债。】底下这个故事很重要。

【昔有一僧,隐山住茅蓬,一心用禅功。有信徒母女二人,供养衣食,不必下山募化。一住二十年,】没有悟到本性,【未悟禅理,】了悟到本性不是那么简单的,【心生惭愧;受人现成供养,如何报答?遂欲往诸方参学,与徒辞行。】我在此二十年尚未明心见性,未悟禅理,我对不起你们,我要跟你们辞行到远方参学。【徒诚意挽留,】他的信徒很诚意地挽留,【不必他往,】就是他不必去他方参学,【愿终身供养。师以实告,】出家人慈悲、老实,【未明心地,】未明心地就是没有见本性,就是没有见本性,【信施难消,】施主布施的东西我无法消受,【故欲参方访道,以了生死大事。徒以师意既决,只得恳留数日,】就再留他几天,【做一件衲衣,】衲衣就是补破的东西,衣服经过补叫做衲,衣服破了经过补这个叫做衲,【与师御寒。师允其请。母女二人,遂归家中,裁缝衲衣,】出家人所穿的也都叫做衲衣,有的人衣服好好的,故意挖一个洞来补,这个实在不必要如此,【一针一句弥陀圣号。做毕,再包四锭马蹄银,】四锭马蹄银。你如果看古装片,你知道吗?元宝的意思。马蹄银,马蹄银就像帽子那样,有没有?马蹄银。你如果看古装片的元宝,元宝。四锭马蹄银,像马蹄那种银锭,【送师路上做川资。】就是给他做盘缠,路费,【其日母女二人,同送师处,师即受之。定于次日动身,其夜依然坐禅如故。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数人鼓吹而来,并有数人,扛一朵大莲华,】扛一朵大莲华,【至师前,童子曰:“请师上莲台。”】如果是我们众生一下子就坐上去了,【禅师心中暗想:“我用禅功,未修净土,何以接往西方?恐是魔来,恼乱我耶?”遂不理他。童子再三劝请,未可久延。师取一柄引磬,】我们平常所打的,当、当……引磬,【插在花台。时候已至,即鼓吹而去。】就一直鼓吹而去。【次早其徒家中,】就是供养师父的母女,【马母生一引磬。马夫以此怪事,】照顾马的马夫就觉得很奇怪,【告知主母。母女二人,见引磬知是师物,不知何缘而入马腹?乃大惊。即驰至师处,见师正要动身。】外出去参学,【问师有失何物?师云不失。徒出引磬与观,此是师物,何以而从马腹生出。其师见物闻言,汗流浃背。】很惊慌、很惊慌。【乃作偈云:

“一袭衲衣一张皮,四个元宝四个蹄。

若非老僧定力足,几与汝家作马儿。”】

“一袭衲衣一张皮”,就是你供养我一件衲衣,我没有修行来世要还你,一张皮就是马,一张皮就是变成马,你送我一件衲衣,我没有修行,来世我变成一匹马,就是那匹马的皮,就是那张皮。

“四个元宝四个蹄”,你送我四锭元宝,我没有修行,就变成那匹马的四个蹄,就是一个果报变成畜生。

“若非老僧定力足”,如果不是我这个老僧有点定力。

“几与汝家作马儿。”差不多变成你们家的马了。

【乃将衣银还之于徒。

此则故事,亦可为本段作注脚。我等比丘,若无实行,信施难消,可不惧哉!】所以我们出家人还在计较他供养的多或少,信徒对我们好或坏,这个都不重要,我们随缘度三餐过日子就可以了,【应人人同发菩提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四念施主恩竟。】

我休息一下马上就下来。今天我们稍微提前下课,不必讲那么长。

丙五  念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旷劫就是久远劫,很久远、很久远,【世世生生互为父母,】今生我做你的父亲,来世搞不好你做我的父亲,就是互相轮流,所以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怎么说没有呢?一定有的,所以要念众生恩。

【首句征,谓下释成众生恩。众生者,众法和合而生。外身是色阴,有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地水火风,【四大之法所成。皮肉筋骨】我们的皮、肉、筋、骨【为大地(有质碍故),痰泪精血为水大,周身暖触为火大,】这个“煖”就是“暖”是一样的,身体有热度有温度。【出入气息,及手足运转为风大(动则属风故)。内心是受想行识四阴,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之法。前五识属受阴,第六识属想阴,第七识属行阴,第八识属识阴。】这个在唯识学我们都有研究过了,【内外十二法,】把笔拿起来,内就是八个识,外就是四大,八加四等于十二,内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外就是地水火风,八识加四大,十二法,【和合而生,故名众生。

此众生名,是九法界之通称。地狱、饿鬼、畜生,是三途苦报众生。人间、阿修罗,是苦乐间受众生。天上是著乐众生。】这个怎么说呢?三途只有苦,只有痛苦而已,地狱、饿鬼、畜生,只有痛苦而已。人间、阿修罗是苦乐间,就是有苦有乐这个叫做苦乐间,若、乐,有苦有乐。天上呢?执著快乐。【声闻缘觉是二乘众生。菩萨为大道心众生。我与众生,从旷(远也)劫来,从迷积迷,以历尘劫。世世生生者:三十年为一世,一百年为一生。又一期住世,一番生死为一生。互为父母者:或众生为我父母,或我为众生父母,彼此各皆有恩。

今虽隔世昏迷,无宿命通,昏昧迷暗,彼此互不相识;以理推测,定有互为父母子女之事,岂无报效耶?】因此诸位不要结恶缘,无论有多坏,我们要把他当做自己的父母,生生世世与我们都有母子、父子的关系。

【今之披毛戴角,】现在的畜生怎么知道,【安知】就是你怎么知道,【非昔为其子乎?】不是过去的自己的儿子呢?现在的披毛戴角你怎么知道不是你过去自己的儿子呢?【今之蝡动蜎飞,】(虫豸(豸zhì1. 古书上说的没有脚的虫:虫~(虫子的通称)。2.〔獬~〕见“獬”。3. 解决。)之属飞翔或蠕蠕而行。借指能飞翔或爬行的昆虫。)蝡(rú),软软的。软动这个“软”就是微动,像蚯蚓那种叫做软动。蜎飞,蜎,这个念yuān,蜎飞就是昆虫,昆虫,【安知不曾为我父乎?】你怎么知道它以前不是我的父亲呢?好,看八十八页倒数第四行的大字。

【此段,即推测诸趣中,定有父母。且先约畜推之:披毛戴角,指牛马猪羊等。蠕动蜎飞,谓昆虫蝼蚁等。安知往昔非我父母乎?安知,即推测之意,未定之词也。

每见幼离父母,】从小就离开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姓张、姓王记不清楚,【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号呼就是非常地痛苦的哀叫。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就是痛苦的哀叫,【宛转于饿鬼之中。】宛转就是变化,变化,变来变去,【苦痛谁知,饥虚安诉。】他饥饿得受不了要向谁诉说,【我虽不见不闻,】我虽然没看见没听到他的哀叫,他一定求我帮忙他,【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若没有经过此事,就没有办法说出这种痛苦的事,陈就是陈述。不能描绘,不能描绘出来,【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邪知邪见的人根本不能了解这种事情,因此我们办水陆大法会说真的,如果要孝顺父母的,包括超度、消灾,这个应该是很好的因缘和机会。为什么说水陆法会力量大?你想想看药师坛、净土坛、梁皇坛、内坛、诸经坛,你想想看整天念佛、拜佛,大众这么虔诚整天拜忏,几百个出家人你想这个力量多大?有很多人感应,很多、很多人感应,有人人狗死了也来帮它超度,这个也是能够得到感应,狗死了也可以,所以有的人写“我家那四只猫”,可能有烧死猫,烧死猫。猫的嗔恨心也很重,譬如说你压死猫很不好,很不好,压死狗也很不好,没有关系,我们农历年底打个佛七,打个佛七,还有机会,念七天的佛,七天七夜,你看这种力量有多大。所以我们今年的佛七开放,女众这边开放让人住,开放让人住。如果远路来的要用功的,早上要跟得上的,罚没辛苦一点地住,可能不会住满,人不会那么多,要住的人没有关系先报名,免费的,免费的。先报名没有关系,来随喜佛七,七天把自己关起来,好好地在讲堂念佛,我的意思是每一年都要如此。上了一年的经典了,难道不证实自己的功夫好不好?所以就是年底要考试,念佛七天,好好地来用功一下。这个道理大部分的人都很简单,这个道理。看八十九页的小字。

【前二句举例,比况宿世亲缘,现今迷昧。罗汉尚有隔胎之迷,】隔胎就是再转世,他就忘记他前世是什么了,【无怪乎张王难记也。】姓张的、姓王的记不起来。【第五句彼字,指宿世父母。或堕地狱受罪,苦痛谁知?或受饿鬼之报,饥虚安诉(无处可诉)。】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痛苦还能向人家诉说,你如果是饿鬼要向谁诉说,【我未得天眼天耳,不见不闻。彼必向乃子乃孙,求拯求济。此六道轮回,三途剧报,】剧报就是苦报,很痛苦叫做剧,很痛苦的报叫做剧报,【非经不能陈述此事。《阿含经》、《大日经》、《悲华经》、《地藏经》等,均有言之。非佛具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及得一切智,不能道此言。

彼邪见人:即不信因果者。不知依惑造业,依业受报,随善恶以升沉,有苦乐而不等;故曰何足以知此。】要怎么样才知道呢?【印度常见外道,】常见外道这个“常”字,就是做人生生世世都是人,永远是人。做猪来世也是猪,当人来世还是人,当奴婢来世也是当奴婢,当员外来世也是当员外,这样就不公平了,每个人都要做人谁肯做猪,对不对?这个叫做常见。【谓人,则生生世世为人;畜,则生生世世为畜;无有善恶轮回,是大邪见。又断见外道,谓人生一死,永归断灭,无有后世善恶果报,亦大邪见。我国学说,亦有一灵真性,化为虚空,此与断见外道相同。此等邪见,实能误人。若人既可生生为人,及一死永灭,无有后世,则推翻因果,世人何必为善,尽可作恶,岂不是要坏尽人心耶?】如果没有因果谁都敢做坏事,【惟望大家,辗转宣传,必宜注重因果,勿中邪毒。

是故菩萨观于蝼蚁,】蝼就是昆虫的意思,菩萨看到这些昆虫,【皆是过去父母,】所以慈悲到连一只蚂蚁、一只蟑螂都不敢杀死,讲到这个实在很痛苦,佛教说不要杀生,说实在的也是很苦恼的事情。我们五楼的客厅蟑螂实在太多了,我到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现在很苦恼,还有一只壁虎,每天我如果在念佛它就……,每天我如果念佛,这就吱、吱叫,一只而已,没看到两只,只有一只,蟑螂实在太多了,因为我感冒都会吐痰,它们都来吃痰,还有水龙头,所以那个客厅,我的徒弟要好好帮我清理一次,每个碗都要拿出来清洗,全部要清洗,还有我坐的那张沙发,我房间里面坐的那张沙发,一定跑到沙发里面筑巢,因为我的脚底常常有蟑螂,因为我不能犯杀生,所以就交给徒弟去办。(众笑)要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那个实在很困扰,很困扰。如果要用那种“免警蟑”,又不敢,或是用那种会见光死的给它们吃,又不敢,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不杀生实在很苦恼,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困扰,实在太多、太多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又不能开缘杀,所以有时候我很生气,有很多都来吃痰,我就把水龙头开得很大来冲,再闭起眼睛来当做没看见,因为我没有把它们捏死,把水龙头开得很大,一直冲、一直冲,我想冲下水管可能不会死,只能这么做,没有办法不敢杀生,又不敢喷蟑螂药,实在很痛苦,这个很难处理,所以只好打开水龙头一直冲、一直冲……我就说:要跑就跑,不跑的话冲死了不关我的事,你们赶快跑吧,能跑就跑,不跑就转世为富有的子孙。老实讲也捏死了好多只,也捏死了好多只。有一次,蟑螂跑过来,我就很调皮的……其实是无心的,我的手这样比着,说:你实在吵死人了。真的就弹到它,它跌跌撞撞地摔在地上,一只脚抽搐着,我念《往生咒》、《药师咒》,它又爬起来,还好没死,这样我没有杀生,没有杀生。这样弹真的弹到,它真厉害,一直抽搐着,实在很麻烦。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困扰,每一个人都有,不只是我有这种困扰而已,每一个人都有。家家户户都是为了蟑螂、苍蝇、蚊子,这个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佛如果在世我会问佛这个该怎么办?所以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上言地狱饿鬼中,定有我等宿生父母。此言畜生中,亦必有之。是故,乃承上起下之词。菩萨因得法眼,能观俗谛境界,故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生中,为我父母。又观蝼蚁,形骸虽异,佛性本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来是佛。只因迷真起妄,依惑造业,随业感报,堕在畜生。罪业若毕,转生人道,闻法修学,自然成佛有分,故曰皆是未来诸佛,常思利益于他,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五念众生恩竟。】【

丙六  念生死苦

云何念生死苦?】什么叫做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六道轮回【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这个“没”要念mò,这个如果小学生来念一定念成出没méi万端,出没万端,出来又下沉,出来又下沉,【升沉片刻,】生命很短,到现在为止我所知道的,从小学到现在我读大学的同学,我不知道读的是什么班,死了很多个,死了很多个。我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所,一直到佛学院,包括出家、在家,据我所知,我的同学死的就有很多个,死的就有很多个。【俄焉而天,】俄就是一下子,外省人讲一下子,客家人讲的一下子,客家人讲的,【俄焉而人,】一下子就变成人,一下子就天,【俄焉而地狱、】一下子就变成【畜生、饿鬼。】变成猪公被宰杀掉,还咬着一颗橘子。这个,以前就是在文殊讲堂听经的,现在怎么会变成母猪咬着橘子,不起来做早课,呼呼大睡还含着一颗糖,那颗糖现在变成了橘子。打佛七分偷懒不用功,来世会变成什么不知道。

【生死轮回是大苦,人多忽而不知,此文征而释之。谓我与众生,从久远劫来,随业受报,常在生死,不得解脱。人间下八句,描写轮回状况。前两句是轮回处,依报也。后五趣正报也。出没万端,即生死无量。升则生天人二趣,沉则堕三途苦趣。片刻及俄焉,皆时之短也。善恶才分,升沉立判,五趣轮转,不得久停,故曰俄焉。文不标阿修罗者,以修罗有四类受生,归人、天、鬼、畜,四趣所摄,故不标列。

黑门朝出而暮还,】黑门就是地狱,一下子堕入地狱,晚上又回来,【铁窟暂离而又入。】铁窟也是地狱,铁窟。南无旃檀窟庄严胜佛,以前有一个信徒不会念,来这里拜八十八佛,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念,她在七楼拜,我刚好走过去,拜到:南无旃檀窟,我告诉她:念错了,那个字(窟)念做kū,南无旃檀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全身割烂了,【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我们整个内脏都割掉了,我们的心脏被挖出来,【热铁不除饥,】热铁就是地狱的铁都是熔化的,喝了无法解决我们的饥饿,【吞之则肝肠尽烂。】在座诸位,这个不是在恫吓你的,在座诸位,这个不是在恫吓我们的。这些句句都是出自《地藏经》,出自经典是有根据的,你如果认为这些是恫吓我们的,怕我们造恶恫吓我们的,你不大错特错了,如此佛岂不打妄语了?【烊铜】烊铜这个“烊”,就是熔解的意思,熔解的意思,铜熔解掉,【难疗渴,】难解渴,【饮之则骨肉都糜。】糜就是烂,糜就是烂,完全都烂掉了,【利锯解之,】很利的锯子锯下去,【则断而复续;】断了又接回来,断了又接回来,【巧风】巧风就是我们所谓的业风,业的风,【吹之,则死已还生。

此段与下段,皆述地狱苦境,文浅易知。惟前二句,由地狱罪毕,黑门朝出,而暮复还,铁窟暂离,而又再入,因复造地狱因,再受地狱果也。末四句利锯解之,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因其罪重,非一锯一死而可偿,故令其续后复锯,生已再死,备经痛苦也。

猛火城中,忍听叫号之惨。前熬盘里,】就是我们所吃的众生,【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疑,】在地狱就是冰冻地狱,【则状似青莲蕊结。】蕊就是还没开放的花苞,结这个花苞,蕊就是像花苞结蕊,【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莲最底下那个茎叫做藕,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就是地狱,【每经万遍。一朝苦痛,】在地狱一日一夜,【人间已过百年。

前四句,八热地狱惨痛。中四句,八寒地狱剧苦。后四句,《俱舍论》云: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日夜。四天王天百年,为等活地狱一日夜。故云一夜死生万遍,一朝痛苦百年。此百年,非人间之百年,合人间有一百八十万年。】一百八十万年,【更有地狱时间,比此要长无量倍数者。故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又云:当思地狱苦,早发菩提心。望三复斯言。】希望你好好地三思,好好地三思。

【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频烦的狱卒疲劳,我们造恶业,麻烦狱卒来对我们施刑,他们也很疲劳。频烦,每次都麻烦地狱的牛头马面,鬼卒们也是很疲劳。谁肯相信阎罗王他希望我们行善不要造恶,一直警告我们:【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已经在受苦了,【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

造罪堕狱,频烦狱卒施刑之疲劳。阎翁甚愿众生作善,不愿众生作恶,对罪人多方教诫,谁肯听信。在阴间受罪时知苦,虽然悔恨当时不该作恶,到彼时已来不及,故曰以何追。脱已还忘:是指脱离地狱,转生人道,又忘记了地狱苦痛,其造作恶业,依然如故。所以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矣。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我们拿皮鞭打驴子到出血,谁知那只驴竟是你前世的母亲,就是因为你不知道它是你前世的母亲,你就一直鞭打它。【牵豕就屠,】豕(shǐ)一般而言就是家畜都叫做豕,就是世俗所说的猪,【焉识乃翁之痛。】怎么知道这只猪是她的公公,乃翁(你的父亲)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吃自己的孩子自己却不知,桌上所吃的东西,有时候会吃到自己的孩子,我们却不知道,文王沿尔,文王也是如此,文王伐纣的,叫做文王。噉其亲而未识,吃自己的孩子却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因为纣王将文王的儿子剁成肉酱,绞一绞拿给文王吃,文王也吃并不知道那是他儿子的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连圣人都不知道那是他儿子的肉。凡类皆然,就是凡夫俗子统统如此。就是愚痴的意思,愚痴的意思。我们所骑的驴打到出血,结果是自己的母亲;牵这只猪要去宰杀,结果是自己的公公;桌上夹起来吃的,竟然是自己孩子的肉,竟然不知道。

【此举轮回之证,】这是举轮回的证明,【报应不爽。】不爽就是跑不了,【鞭驴出血:事出南京金耕县养驴家。子生才三岁,而母死。其母生平未有善业,乃堕为驴,】母死后。孩子三岁时母亲就往生了,【即生其家,已十六年。一日负粮食返,驴老行迟,】十六年算是老驴子了,走路就比较慢,孩子不知道那只驴是他的母亲,【子怒而鞭之,皮破出血。驴顾其子而悲哭,】很痛心,驴心想:我是你母亲,你还鞭打我。孩子没有神通,不知道这只驴是他母亲转世的,【子不知其为母也,】孩子并不知道它是他前世的母亲,【故曰焉知吾母之悲。是夜驴之神魂,托梦于其子曰:我是汝母,】我是你母亲,【因窃汝父四银,】偷你父亲四两银,【故作驴以还债,今债还清,我苦已脱,今后御驴,】御驴就是驾,就是驾驭,今后你驾驭驴的时候,不要鞭打得那么用力,【勿痛鞭也。子惊醒,遂将驴养之,】知道那是他的母亲,【不敢使用。】我们学佛的人有很多人很慈悲,听到这个故事知道不可以偷人家的东西,因此就产生了很多问题。譬如说小时候曾经到别人家里或是去人家的田里偷挖番薯,偷拿糖果,或是跟人家借钱错了很久,那个人去美国或是死了,就不能还钱了,他知道他错了想要还钱,想要还钱却不知道他生死不明,或是移民到国外去了,譬如说借三万元,借三万元,那个时候因为是不得已的,贫困还不了,现在有钱要还找不到人,像这种情形你可帮他做功德,以他的名字帮他做功德,譬如说我们这里在做水陆法会,你就以他的名字帮他做功德,做功德给他,或是要施舍育幼院、养老院、孤独院,我们找不到他,以他的名字印经典,以他的名字做功德,以这样来弥补,要不然你找不到人,找不到人只好用这种方法,所以说因果比电脑还准,都不需要你去计算它,所以我说无论你受什么委屈,它都会帮你安排得好好的,你没偷拿即使人家说你偷拿,你也不可能会变驴,我没偷拿东西,你一直说我有,你也毋须哭,有的人很愚痴,如果人家说他不对,他明明没做却被委屈了,就很生气,毋须如此,要学祖师大德的解脱,没有就是没有,你一直说我有,根本就不要管他,因果不可能找你算帐,我没有偷拿东西你一直说我有,对不对?他一直冤枉我一直说我有,我也不必受果报,因为我的确没有,对不对?如此我们就知道修行人受了什么委屈,我们人受到委屈,说两三句话就会哭,我们人都是如此,我们人如果受到委屈,说两三句话就……(哭)他很委屈,很委屈。你怎么不想:我前世有可能冤枉别人。今天如果人家冤枉我偷了五万元,他如果说我,我都会默默地,我会说:你用智慧判断我会偷拿吗?这样就好了。你一直说没有,他怎么会相信,对不对?不相信,对不对?谁做谁负因果,我也不会哭,我也不会觉得很委屈,搞不好我前世也冤枉别人,偷拿我五万元也说不定,今生才会被冤枉,因此如果了解因果法则的人,他随时都在解脱当中,解脱。没有就是没有,有就是有,对不对?

【牵豕就屠:】牵一只猪要去宰杀,【昔日浙江黄岩县,有开屠户者,】就是家里专门杀猪的,以前杀猪没有杀猪公会,屠宰公会或是在宽阔的地方,如果有地方,就可以当做杀猪的地方,政府如果许可就可以了,他家就做屠宰场,【将欲命终,自割臀肉,】就是我们所谓的屁股的肉,临命终时自己拿刀割屁股的肉,【啖而食之。】啖就是吃,就是自己吃,【肉尽尚不死,令子再割肉一刀方死。过三年,家畜一猪,甚肥大,重可二百斤,明日欲牵就屠杀之。其夜子得一梦,猪云:我是汝父,因在生造杀业,故罚为猪。】罚为猪。【子醒告其母,遂将此猪,畜而不杀。若不托梦,焉识猪是其父。】当然杀业非常厉害。

【食其子而不知,】食自己的孩子而自己不知道,【文王尚尔:当时文王为西伯侯,】西伯侯是一个官位的名字,王再来就是伯、侯,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差不多是一个地方的官的一个负责人,差不多像我们现在的县长一样大,非常大,【修德行仁,人心归附。诸侯】譬如一个国王就有很多诸侯,负责人,地方的负责人,像美国的州长就是诸侯,【疾纣王无道,】疾就是痛恨,痛恨纣王无道,【欲以文王为天子。纣】纣王,人家常说妲己败纣王,纣【闻其事,】文王要做天子,纣王惊慌,他就要文王抓起来,【乃因文王于羑里。】羑(yǒu)里,古地名,羑里是古时候的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汤阴县北,汤阴县北方,河南省汤阴县就是我们所谈的羑里。【纣臣告王云:文王是否圣人,】我们来试试他,【可验而知,】就是来试试他,【请杀其子以食之,如知其为子肉,方可为圣。】纣臣告王,纣臣告王就是纣王接受大臣的劝告:文王是否圣人,可验而知,请杀其子以食之。如知其为子肉,方可为圣,【纣从其言,乃杀文王之子伯邑考,】伯邑考就是文王之子,【作羹】就是做羹汤,就是做羹汤【以食之。】搅拌在一直,做肉羹。【文王食已,纣以其不知其为子肉,】文王吃完,并不知道那是其子的肉,【非圣人也,】纣王就说他不是圣人,【乃释之。

啖其亲而未识者:】吃自己的孩子竟然不知道那是自己孩子肉,【前生父母,今堕畜生,世人多皆不识,】大部分的世间人不了解,【啖而食之,故曰凡类皆然。】世间的凡夫差不多都是如此。接下来这一句就很棒了。如果缠绵悱恻看不开,底下这一句就很通了,你看九十五页这一句。

【当年恩爱,】以前恩恩爱爱走到菜市场跟到菜市场,走到大统百货公司跟到大统百货公司,走到今日百货公司跟到今日百货公司,她如果走到讲堂他就不进来,真是奇怪的事情,夫妻这么恩爱,她若走到讲堂,他就是不进来:要进去你自己进去。他不进来。当年恩爱,【今作冤家。】冤家就路窄,怒目相视,所以说懂得要走出家这一条路的人是对的,或是懂得要走修行的人,在座这些在家居士也是很行,很伟大。为什么?恩爱不久留,恩爱不久留。所以夫妻如果很恩爱的时候,心里要想总有一天会变成冤家,还是要到极乐世界才能永久地在一起。【昔日寇仇,】寇仇就是仇敌,【今成骨肉。】前世的仇人,今生成为母子、父子,有的养儿子,对不对?将来不孝要杀父亲,有的父亲被儿子杀死的,父母亲从小养育他,肉类孩子咬不动,就嚼一嚼、嚼一嚼吐出来,我也曾经被师妈喂过,幸好没有得到肺结核,喂养孩子、喂养孩子……就这样把他养大,养大成人如果孝顺还不要紧,不孝顺就惨了,所以说昔日寇仇,今成骨肉,变成至亲的母子、父子,前世是我们的母亲,今生变成我们的太太,【昔为母,而今为妇。】变成和自己的母亲同床,他没有神通,没有神通,他母亲死后投胎变成一个小姐,看起来很漂亮。他不知道那是他的母亲,还一直对她纠缠不清,也是变成和自己的母亲同床,不知道,其实生生世世都会如此,都会如此。为什么?也没有神通怎么知道是谁?对不对?《华严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其实每一个女人以前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每一个男人以前都曾经做我们的父亲,对不对?这该如何释解。凡夫没有神通就结来结去,结来结去,对不对?【旧是翁,而今作夫。】旧是翁,前世是自己的公公(父亲),公公,公公是男的,婆婆是女的,公公,前世是自己的公公,今生变成我们的丈夫。而今作夫,前世很讨厌她的公公,她的公公又老胡子又长,胸前又有毛,看起来很讨厌,又长得其貌不扬,一转世,你看今生他变成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就一直靠过去、一直靠过去,结果是她前世所讨厌的公公,公公。【宿命知之,】如果有神通的人见到这种事情,【则可羞可耻。】说起来实在很惭愧。【天眼视之,】天眼看见,【则可笑可怜。】说起来实在很可怜。

【此段事实,人或不信,如得宿命、天眼二通,自可知见前生之事,心中不疑。

昔闻道友说一故事,与此段事实相符。

云有富者,】富者就是有钱人,【夫妇二人,诞生一子,】就是夫妻生了一个儿子,她丈夫死了,【夫亡,】她丈夫死了,【子养数岁,聪俐非常,母甚爱之。不料母未久去世,转生同里,亦一富家为女。长大】长大了,【出阁,】以前的女人都在闺房里面,阁就是闺房。待嫁女儿闺,【适配其前生子为妇。】刚好配给她前生所生的儿子,这个就是母亲死后再来嫁给她前世的儿子,譬如说儿子长到七、八岁,母亲死了,母亲死后来转世,才差七、八岁而已,就嫁给了她前世的儿子,很难讲,所以,这个很难讲。譬如说母亲如果四十岁了,母亲如果四十岁了,儿子如果二十岁了,母亲死了。等到儿子四十岁的时候,他母亲变成二十岁,他(儿子)四十岁,爱上她(母亲)二十岁,爱上自己的结亲,相差二十岁也喜欢。法国有相差……一个男的二十岁喜欢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太婆,她可以当他的祖母了,两个人跳舞跳一跳就跑去结婚。美国有一个牧师已经娶二十四个了,娶二十四个了,最后娶的那个刚好读大学三年级,大学三年级,都帮她冲牛奶,帮她冲牛奶,因为她还在读书,还在读书,录影带都有拍摄下来,晚上还在拥抱,八十几岁了,他们的生活录影带都有拍摄下来,八十几岁娶一个大学的,大二或是大三的女学生,她也要嫁给他,对不对?我们人讲起来也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相差六十多岁也肯,因此这个世间无奇不有,【因前生爱子之情不断,转世而成夫妇,恩爱绸缪,】(绸缪 chóu móu1.紧密缠缚。2.引申为纠缠。3.连绵不断。4.情意殷切。5.形容缠绵不解的男女恋情。6.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7.繁密貌。8.深奥。9.古代妇女衣带上的带结。未雨绸缪:语见《诗经•豳风•鸱鴞》: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未雨绸缪】原指鸱鴞在未雨前,已修补窝巢。后喻事先预备,防患未然,常用此语。)绸缪就是缠绵悱恻,绸缪就是如胶似漆,绸缪就是像强力胶一样黏着。【亦生一子,】也生了一个儿子,【爱如掌上之珠。】儿子与他母亲结婚了,今生看来是夫妻,但是以前世的因果看,是儿子与母亲结婚,【一日杀鸡烹食,夫妇对酌,】对酌就是干杯,【各取好肉喂其子。】就是拿给儿子吃,拿好的肉给他的儿子吃。

【忽有一僧,从外而来,直入其室。

夫妇见而惊之,斥曰:】就像布袋戏演的:【“何故闯入人家,岂有此理。”】他就大声地喝斥。歌仔戏都是这么演的。

【僧回答:“汝岂有此理。”】他骂他(僧)岂有此理。换他(僧)骂回来。

【复难云:“云何说我无理?”

僧指其夫云:“汝杀父奸母,】因为桌上那只鸡是他的父亲,他太太是他前世的母亲,所以骂得也很重。汝杀父奸母,【养冤家,】冤家,冤家就是他的儿子,【岂有是理耶?”

其夫闻其诬谤,心中大怒,即呼僮仆,】说:奴才在哪里?把这个出家人拖出去打。要打他(僧),【欲殴之。

僧云:“我非妄说,何得见殴。】怎么可以打我。【汝所食之鸡,是汝前生之父,汝现前之妻,乃汝前生之母,汝此儿子,是汝前世冤家,长必杀汝。汝若不信,我借天眼、宿命二通与汝,令汝亲验,如若不是,再打未迟。”

乃允其言,遂向碗中视之,】碗中就像演电影一样,像演电影一样在碗中,那个就像水晶球放着就:唵、嘛尼呗咪吽……不吃不可,不吃不可,就变出来让他看,不看不可,碗中就显现出前世的因果,【果为其父,妻果其母,儿果宿世冤家。乃感高僧指示,信其道行,从其学道,以解昔日之冤。

诚哉宿命知之,】你如果确确实实了解宿命,【可羞可耻,】说起来很惭愧,【天眼视之,可笑可怜也。】了解这一段,你回去遇到你爸爸不要说:爸爸、爸爸,搞不好你前世是我的丈夫。他会揍你两拳,你不要乱说话。男众就说:妈妈,妈妈,搞不好来世你是我的太太。你妈妈就说:疯子。她没有学佛你回去乱说,会被打死我不骗你的。你知道了闭口就好。

【粪秽丛中,】这是指妈妈的子宫,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十个月都在妈妈的子宫里面,包在里面难过,日子难过。【脓血道里,】在脓血里面,【一时倒下可怜。】一时倒下就是出世的意思。倒下就是头先出来,脚随后出来。如果脚先出来就变成难产,变成难产也会死,也会死。如果脚先出来会卡住,现在的医学有剖腹生产,脚先出来或是手先出来就会难产,不过如果有助产过、有经验的人并不困难,并不困难。孩子如果手先出来会卡住,卡在产门的时候先把手折断再拖出来,先把手折断拖出来再衔接好。说起来我好像接生过,(众笑)如果你不相信可以问老一代的助产士,因为以前没有开刀,如果难产看她怎么接生的,一定要先把手折断。啪!拖出来这样子。所以一时倒下,所以说头先出来脚随后再出来,所以小时候常常听说:你妈妈生你时倒栽葱。这是事实。小孩子常常口角:你妈妈生你时倒栽葱。那时候是小孩子,根本不知道生孩子是什么,现在长大知道了,骂这一句是对的,每个人都是倒栽葱,如果生个站立的就惨了,倒栽葱,对不对?头先出来当然是倒栽葱,可怜。【少也何知,】少就是年纪稍长,少年时期的时候,何知?【东西莫辨。】什么都不知道,【长而有识,】等到年纪大一点比较懂事了,【贪欲便生。】譬如说二十岁,二十岁,二十岁就开始读书的读书,留学的留学、追女生的追女生,然后做事业的做事业,工作的工作,金钱、欲望、男女,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刹那之间老、病相寻,马上找上你的门来,马上,相寻就是找上门来,刹那间老就来找到你了,病苦就要找你了,就要找你了,【迅速而无常又至。

此叙生老病死苦。粪秽丛中:指胎藏,】妈妈的子宫,【在生藏(食未化)之下,熟藏(食已化)之上;】生藏就是胃,胃以前,我们的口腔、食道到胃,简单讲吃下去还没有消化以前,这个叫做生藏。什么叫熟藏呢?吃下去以后,譬如幽门、小肠、大肠、肛门,这个叫做熟藏。之上,子宫,妈妈的子宫,【十月怀胎,包藏在胎藏之中难过。】所以这个要念:包藏在胎藏之中难过,就是痛苦。第一个“藏”字念cháng,第二个“藏”字念zàng,包藏在胎藏之中难过,【脓血道里:即指尿道,生时在胎,要翻一筋斗,头先产出,故曰一时倒下可怜。上叙生苦。

少也何知:少时知识未开,所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长大之时,六根对六尘境界,六识起分别,因好丑而生憎爱,心随境转,贪欲便生。此贪欲,乃贪财色名食睡,五欲之境,非独指色欲也。

须臾而老病相寻:】就是找上门来了,【此一句,叙老病之苦。须臾时之短也,一转眼而老病相寻。此身四大假合,无可爱乐。正喜年华壮盛,弗觉老迈现前。且看身体健康,岂料病魔缠绕。

迅速而无常又至者:此下叙死苦。迅速时之最快也,石火电光,毋得久留。】毋得就是不能,不能久留,【无常乃死之别名。以下十一句全叙死苦。人命无常,喻如风灯草露。】风中灯,蜡烛在风中随时有熄灭的可能。早上睡醒的草露,太阳一出来马上会蒸发,【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难保下床时。】会再起床。【几多一息不来,便成千秋永诀。】呼吸不来马上就一别千古,【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因此我的床边都放着一条念珠,我的床边都放着一条念珠,我睡觉以前都是侧卧,都是侧卧,因为整天都在念佛、念佛,要睡觉以前都侧卧培养念佛,不要念太大声,念珠刚好在床边,因为没有结婚比较方便,结婚就比较不方便,放在床边睡觉以前侧卧——美人卧,美人卧,就观想:我现在躺着就是要躺进棺材里了,时间已经到了,说来说去也只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救得了我们而已,其余的孝子贤孙、百万财产,那个都没有用带不走,所以你们也可以像师父这样床头放一条一百零八粒的念珠。还有一种情形放录音带听,但是不要出声念,不要出声念,跟着录音机念,念:阿弥陀佛,你也顺口说一句:阿弥陀佛,要死了、要死了。每天如此警告自己,每天警告自己,所以说我们人的生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只有念佛而已,无路可走只有念佛,最快最直接。底下,看死时痛苦的情形,注意看看:

【风火交煎,】为什么风火交煎呢?你的呼吸快要停了,火就是温度,呼吸快要停了身体一直冰冷,风火交煎就是在痛苦挣扎,【神识于中溃乱。】那个时候心情很乱,心情很乱,会罣碍今生你所罣碍的事,会溃乱,散乱叫做溃乱,【精血既竭,】就是尽了,精血既尽,【皮肉自外干枯。】慢慢一直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就像针在扎一样,【有一窍而皆从刀割。】窍就是孔穴,也是洞。有一窍就是只要有伤口的地方,有孔穴的地方,就像刀割一样痛苦,【龟之将烹,】烹就是烧煮,就像龟被煮一样,像它在脱壳那样痛苦,【其脱壳也犹易。】算起来还很容易,但是我们众生的【神之欲谢,】比龟脱壳更痛苦,【其去体也倍难。】就是我们的灵魂要脱离身体,比龟脱壳还痛苦,为什么?因为执著,业障深重,所以两三地告诉诸位一句话:哪一种人叫做真正的修行人,任何的执著都放得下的人,才是真正在修行,不是一天念三万声的人,叫做在修行,不是一天拜一千拜的人,叫做修行,当然这样我很赞叹,在座诸位,千念万念都是在培养无所著,临命终放得下那一念。这一句话非常地重要。如果你对金钱很执著,你要告诉自己:这样会障碍到临命终,因为你对金钱看不开。如果你对夫妻的感情看不开,你要告诉自己这样无法往生,所以有的人他妈妈鼓励他出家,左右邻居说她很绝情。我说:对!父母亲鼓励孩子修行,被左右邻居说他妈妈很绝情,这个没有关系,这个没有关系。因为他对出家不了解,所以做妈妈一定要有一个观念:到你百年以后,无论哪一个多孝顺你,在你身边哭得死去活来,照样帮不上忙。简单讲没有学佛的都帮不上忙,因此我告诉诸位,以目前来讲,在这个世间最有办法帮忙你往生的只有师父一个,当然要靠你自己。如果说这个世间唯有一个最大力量,要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的,只有你的师父,你相不相信?别人没有办法。为什么是师父?不是师父力量大,不是,以佛教所说的这一套很简单,打八关斋戒回向给你,你想想看打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有五百个人念一整天的佛,都回向给一个人,你说这个人不会往生吗?打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从早上念佛——五百个人念佛,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就中品中生,五百个人念佛回向给一个人,你想想看,这个是什么?是师父,我要帮哪一个信徒做都有办法,就有这个能力。我们一上台讲经,要报答这个人对我们的贡献,上台讲经五千个人念佛,五千个人,我让他们念半个钟头的佛,五千个人为一个人念半个钟头的佛,你想这个人不会往生极乐世界?这功德有多大?对不对?所以说来说去对你最有力量的除了师父以外没有了,你说对不对?要不然靠你先生或是靠你女儿?他根本什么都不知道,他自己一个人整天不停地念,比得上五百个人打八关斋戒的力量大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跟僧团结善缘,知道吗?僧团结善缘,他对我们不错,临命终要死了,派十个人去帮他助念,派十个人去帮他助念,对不对?如果对我们不好,我们不要跟他结恶缘,让他自己去死就好了,让他自己去死,我们不要跟他结恶缘,平时他要毁谤也要扰乱,自己去就好了,对不起,我们没有缘。()

【此叙临死状况。】这一段很简单,所以不必解释,这一段都很简单。【风火交煎,即寒热相迫。神识不能作主,故曰于中溃乱(不定也)。精血既经竭尽,所以皮肉自外干枯。每见癯(癯qú瘦。)者,临死则干瘦如柴。临欲命终,四大分离,最为剧苦。浑身毛孔窍穴,皆如针钻刀割,喻如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觉容易。而死时神魂(是第八识)欲谢,其离体也,比他更难。若生平作恶,】在世的时候作恶多端,【未舍暖触,】就是温度,【地狱相现,更加痛苦。若有修持,临终自有把握,自然不苦。又有一生念佛,临终佛来接引,正念昭彰,】所以念佛的时候要培养什么?放下,你要记住,在座诸位,你要放下,放下你的房子、汽车、洋房、男女朋友的感情一定要放下,平常。放下不是放弃你的责任,【心神愉快,往生极乐,更无诸苦,多含笑念佛而逝。】所以如果名叫含笑的信徒,法号我都取名为归土,含笑归土,如果是死刑犯,死刑犯,监狱的死刑犯,判死刑、判远期徒刑的,写信给师父要来皈依的,师父都帮他们取相同的法号,叫做念佛,念佛。如果那种已经在加护病房,加护病房已经准备要往生的,或是死后才要来补皈依证书的,我都帮他们取相同的法号,叫做念佛,因为没有别的法号比“念佛”更好了。他快死了,我帮他取法号叫做念佛,所以命运的时候,看到我取的法号,他快要死了就说:儿子,慧律法师帮我取什么法号?说:师父帮你取名为念佛。说:对,对,要念佛、要念佛。还有救,提起念佛。【一生念佛,临终而见佛接引,愿生西方,顷刻而净土现前,自应含笑西归矣。】当然是坐莲花。现在死者都写着“驾鹤西归”,那要飞到什么时候才飞得到,用那种生病的白鹭鸶要飞到什么时候?驾鹤西归那个来不及了。

【心无常主,】心做不了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就像作生意四处奔波,处处奔驰没有半点休息,身体是四大所造成的,死后就搬家了,【身无定形,】有时候做人,有时候做猪,随着我们的善报和恶报,受苦和乐的报应在六道中轮回,就像搬家一样,这间房子如果坏掉了就搬家,这间房子如果坏掉了就搬家,有一天我们会死,死后就换一个身体,所以出这个皮囊跑到另外一个皮囊,出这个皮囊另外换一个皮囊,不一定每一世都是做人,不可能的,不一定每一世你都可以做人,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心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一次又一次地搬迁,【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三千大千世界太多、太多了,太久远了,生死轮回的次数,千万遍的轮回,但是很难能了解到底有多少生死、有多少身体。难穷往返之身,到底有多少次轮回你无法计算,【四海波涛,】就像大海水,意思是说我们所流的眼泪统统像四大海一样,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孰就是谁。我们所流的眼泪就像四大海的海水,波涛就是大海水,谁能了解生生世世要离开的时候大家都在哭,我们的爱人如果要离开,大家都会哭,我们生生世世所哭的眼泪如果把它加起来,就像四大海的海水那么多,你想想看。【峨峨积骨,过彼崇山。】峨峨就是山很高的样子,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死去的骨头,死了一次又一次,死了一次又一次的骨头,把它堆起来就像高山那么高,不得了。【莽莽横尸,多于大地。】我们如果把死去的尸体,把它排起来,把它排起来就比大地还大,【向使不闻佛语,】以前如果未曾听闻佛的教化,【此事谁见谁闻。】这种事情谁会知道呢?【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

心无常主:此心乃指六识之心,无有一定主宰,常随境转,攀缘六尘境界。类商贾而处处奔驰:类,似也,似商贾之人,出外贸易,处处奔驰,无暂停息。身无定形:此身乃指四大之身,无有一定形貌,随善恶业,受苦乐报,轮转六趣之中,似房屋而频频迁徙。舍身受身,出一皮袋,入一皮袋,改形易报,似房屋频频(常常也)迁徙(迁移)。或高楼大厦,或破壁颓垣,不得常住。

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承上自从旷劫,生死轮回,不知经过几千万遍。譬如大千世界中之尘点,一尘一身,尚难穷尽,六道往来之身;死别生离,所出之泪,踰于海水,故曰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

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峨峨山高貌,莽莽草多貌;喻积骨过彼高山,横尸多于大地。如上之事,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人见过,谁人闻过。未睹(看也)佛经,此理安能知觉。

其或依前贪恋,】前世留恋、贪恋今生依旧如此,贪痴不断、生死不了,贪恋,贪恋什么?贪恋五欲六尘,简单讲就是执迷不悟,【仍旧痴迷。】就是执迷不悟,当然没有听到佛法的人谁会觉悟,在座诸位,没有听到佛法的人,你会知道要觉悟、要修行?哪有可能?【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人身难得而易失,】人身难得很容易就消失,【良时易往而难追。】好日子容易过,好景不常,【道路冥冥,】冥冥就是昏暗。六道轮回这条路是昏暗、坎坷的,没有遇到佛法都不能了生脱死,【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谁能代替你?因此两三地劝告,我们要拼命地念佛,一点都不能懈怠,尤其是听经闻法不能停息,所以我们法会一结束,马上就讲经不能休息,【兴言及此,能不寒心。】话说至此实在令人恐怖,寒心。

【以上从无始来,不知经过多少生死。生死全由贪痴所致,贪痴不断,生死不了。故曰依前贪恋五欲,仍旧痴迷不悟,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经云: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良时易往而难追:光阴迅速,犹如白驹过隙,去已难追。是日已过,命亦随减。道路冥冥:即死后九泉路上,杳杳冥冥。别离长久:从前恩爱,到此成空。昔日风流,如今安在。】【

三途恶报者:上品恶业】恶业造得最重的【堕地狱,中品恶业做饿鬼,下品恶业变畜生。

还自受之:依业受报,自作自受。痛不可言,谁当相代,】谁能代替你?【兴言及此,】话说至此,【能不寒心】能不寒心?“能不酸心”,我们的心酸酸的,【:此四句,如狮子峰和尚云: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意思是说纵然妻儿很疼惜你,但是他们也留不住你,无计就是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留得住你,妻儿很疼惜你,但是他们也留不住你。假使你家很富有,有谁替汝?有谁能代替你?【生者空自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无伴侣。】没办法活着没有结善缘,也没有念佛,死后就迷迷茫茫的,【过奈河岸,见之无不悲伤。】过奈河岸。那一天我听电视上演唱《牵亡歌》,电视上唱《牵亡歌》,唱着:孝顺的媳妇三餐热。我刚好听到这一句,刚好听到这一句,不知道在唱什么?唱这个不知道是什么调子,绑着红带子摇一下倒退走,拿着一把灯摇一下退一下,摇一下退一下,依我看只有台湾才有这种情形,这个如果被日本人拍摄回去,他们如果问这是什么?依我看全日本没有人猜得到是牵亡魂,日本电视台如果播出这个,我看没有人猜得到是什么。底下,【入鬼门关,到此尽皆凄惨】所以在座诸位,【(望各熟思《津梁》预布)。】《饬终津梁》就是上次师父讲过的众生最后的一件事,临命终要怎么处理。

【是故宜应断生死流,】要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这四个字最重要,执著于男女的欲望,一定要断,简单讲感情能看得开,以平淡处之,如此你才有办法,要不然爱跟欲这个很难,【自他兼济,】能够自己帮助自己,又能够帮助别人,【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勋就是有功劳的意思,意思是说无量劫以来,特别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在此一举。】简单讲就是背水一战,今生如果你听到佛法,就是要背水一战,要不然生生世世六道轮回,你往哪里逃,你无处可逃,阎罗王召请咒一请你又到了,【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第六因缘也。欲望是生死的根本,你要拿起智慧剑砍断生死之流,当然你才能超出爱欲,但是没有几个有办法,爱大部分都是指男女,欲大部分是指淫,其他财、色、名、食、睡,都可以叫做欲,但是最难断的就是男女。

【是故二字,承上生死。既有如是苦患之故,则宜应断绝生死流,超出爱欲海。但欲断生死流,须研穷此流根源从何而起?溯流穷源,源止则流息矣。经云:爱为生死本。由爱生欲,因欲受身,爱欲为生死流之根源。果能提起智慧剑,斩断生死流之源,自可超出爱欲海之苦。

试问:智慧剑在何处?】智慧剑在哪里呢?【如何提起?慧剑不在他处,乃在自心。即由自心,提起慧照。观察此身,命因欲有,欲自爱生。更为照察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无可爱乐。则爱心永息,而生死流断,爱欲海出矣。】如此即可出爱欲之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者:以此慧照观察之功,自行化他。个个皆提智慧剑,斩绝生死流,而出爱欲海,同登彼岸,此即发菩提心。旷劫莫大功勋,在此一举。一举者何?乃是念生死苦。生死心切,彼岸可登。

昔梁武帝,礼宝志公为国师。一日请宝志公看戏,戏子更加留心,唱得好听,做得好看。帝甚喜,问国师:“今日戏做得好么?”国师曰:“不知。”又问:“唱得好么?”国师亦曰:“不知。”】皇帝这么问,【帝曰:“同在看着听着,何以不知?国师云:生死事大,】生死这是大事,【那里有心看戏听戏。”

此即修行人,随流不变。】绝对不变。今天无论是咖啡厅、舞厅、电影院,假设这么说,当然我不可能去这种地方,假设说我去了也没有差别,我带着念珠他跳他的,他唱他的歌,我照样念佛,因为这个没有用,我们知道这个不能了生死,没有作用,【虽同坐看戏,依然究明生死大事。】生死大事。今生没有解脱来世做猪,做猪还算不错,跑到地狱去就麻烦了,跑到地狱砍头、用锯子锯断手断脚,让你下拔舌地狱,麻烦大了。

【帝闻言不解不信,国师请帝】请皇帝,【令明日依旧做戏,】皇帝听了不了解,也不相信国师所说的,所以国师就证明给他看,请他明天依旧做戏,【再来同看。国师次日向刑部】刑部就是判死刑,就是我们现在执行枪决的(人关押的)地方,刑部就是准备处斩的地方,刑部简单讲就是枪毙的场所,我们现在是用枪,以前是用砍头的,【借一应处死刑囚犯,带来看戏。对帝云:今日带一囚犯来,请帝下令,令其跪在台前,看戏听戏。更取一面盆水,令其双手扶着,顶在头上,】就是端一盆水,端这样子(师父学他人把水盆放头上,用双手扶着的动作),端这样子。【若戏毕水不倾出,今天赦其无罪还乡;水若倾出,戏毕即在台前斩首。囚犯领旨,心中自思:今日乃生死关头,】这盆水如果掉落,头就飞走了,【始终注意盆中水】他怎么会去看戏?要是我,我也会注意那盆水会不会洒出来,要是你,你会去看戏吗?说:好看,好看,哪有可能?不可能的事,谁都会注意那盆水,那盆水如果洒出来头就没了,对不对?【(即生死心切),】我们念佛如果以这种心境就不得了了,所以,我们下一个命令,今晚九点半听完经以后,如果师父问问题,不会的马上拖出去枪毙,大家就会认真地听还作笔记,赶快抄起来、赶快抄起来……要不然等一下回答不出来,就要拖出去枪毙了,整晚绝对都在抄笔记,很认真、很认真。生死大事,所以是我们没遇到。【戏毕并不倾出。是日戏子更加出力,做得唱得更好。国师令人将囚犯顶上水取下,要他谢帝圣恩。请帝问囚犯,今日戏做得好么?囚犯云:“不知。”更问:“唱得好么?”亦云:“不知。”】什么都不知道,【帝责曰:“叫汝看着听着,何以皆云不知?”囚犯云:“陛下!】陛下(陛下bì xià:对君主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为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独断》,谓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下。)就是墙壁的底下,(师父笑)陛下,墙壁的底下。他就问陛下,皇帝,囚犯就说:陛下,皇帝,【我顾着此盆水,都来不及,那里还有心看戏听戏。”于是帝始悟国师昨日之言,修行人生死事大,那里有心看戏听戏。

以此而观,念生死苦,则生死心切,】在此我要再劝告一句话,既然你的心放在生死,在座诸位,是非也全部放下,是非心、斗争全部放下,处处宽恕众生、处处原谅众生,不需要计较。为什么?生死心切。【六根对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可断生死流,】因此是心的问题,不是跑到山上修行的问题,你跑到山上修行想贪、嗔、痴,财、色、名、食、睡,照样没有用,修行最重要还是心的问题,【出爱欲海。故曰旷劫殊勋,】就是特别要在此下功夫,无量劫以来背水一战,【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六念生死苦竟。】所以一定要下功夫。

好,休息一下再来。

丙七  尊重己灵

【云何尊重己灵?】要尊重自己的灵性,【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就是我们的本性,己灵就是我们的本性、灵性统统和佛一样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佛无量劫以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意思要说得令我们惭愧,我们本来和佛一样,但是我们迷惑了,所以无量劫以来佛已经成佛了,我们还在做凡夫。

【首句征问。己灵,即人人自己本觉灵性,亦即有情分中之佛性。若能觉悟心即是佛,以此始觉智,返照本觉理,离妄证真,令本觉出缠,法身显现,而不埋没于五蕴山中(身也),是谓尊重己灵。

谓我现前一心:非指肉团心,及与妄想心,乃现前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一真法界之心。直下与佛无二无别:昔有僧问善知识,如何是佛?指曰汝即是。僧于言下有省。

云何世尊下,抱憾之词。世尊昔日与我同为凡夫,云何世尊于无量劫,早成正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乃成正觉),而我等昏迷不悟,具足我法二执颠倒,不了生死,尚做凡夫,可憾孰甚。

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诸佛世尊神通、智慧、功德,而我们是业、烦恼,苦恼无边,苦恼无边,【生死缠缚。】生死都把我们绑得死死的,【心性是一,迷悟天渊。】渊本来是水深的样子,天渊简单讲就是天地差别很大,【静言思之,岂不可耻?】冷静想想这个实在是可耻,就是惭愧的意思。

【此明佛身三德具足。无量神通者:神妙莫测,通达无碍,属解脱德。】我们没有办法解脱,我们无法解脱,总是自己把心绑得死死的在那里打转,在那里打转。

【智慧者:佛有权实二智。】佛有权巧和实智的智慧,【实智即根本智,】每一个人都具足,【又名理智;照理,则理无不彻故。】所有的道理都通达,就是所有的都建立在空性里面,这样他当然就通达了,为什么我们的心会烦?对空的道理不了解。为什么我们一直定不下来?对空的道理不了解。我们只知道空缘生缘灭,嘴巴有办法说而心无法悟,所以不能如实知、如实见,这个就是意识心,所以心性这种东西唯证相应,只有自己悟到本性,他才能够体会到那种安详、自在、解脱。体悟不到的人,嘴巴会说他也会跟人家上课,但是自己做不到,烦、会烦。所以慈航菩萨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这个心安就是了解自己如何放下,只要自觉心安,你有办法心安,东南西北都好,你走到哪里都是一样。我们的心不安,心不安,心不安会乱闯、会烦,找来找去,当下这一念放下就是本来,找来找去找到最后,你把全世界都走透了,找来找去当下这一念智慧就是你本来面目你找什么?愈找就愈远,但是他不找心又不会安,这个没办法,凡夫跟圣者,圣者是当下,凡夫就拼命寻找。智慧者,佛有权实二智,实智即根本智,又名理智,照理,则理无不彻故。【权智即后得智】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我们所说的差别智,差别智是能够善于分别世间的万象,【(后根本智而得有云差别智),又名事智;照事,则事无不周故,属般若德。

功德庄严者:即恒沙称性功德,】就是我们的本性,恒沙本性的功德,【是为德相,庄严本有法身,相不离性,属法身德。此三德,我佛世尊已证,我等尚迷。

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者:此明众生具足三障。无量业系:指众生所作之业,若善若恶,若粗若细,无有数量。业因即成,则这个业绳子,】业就是绳子,【即能系缚众生,在六道中受苦,不得解脱;此属业障。】我们都拿绳子绑自己,譬如说我们其实可以不去喝酒,不必喝得醉醺醺的,但是我们控制不住,自己喜欢喝、喝、喝……喝到开车撞死,或是撞断了手脚,让妻儿来养,这个可以不要的,可以不要的,对不对?赌博,我们可以不必去赌博,因为我们三餐不缺,能够填饱肚子,就是因为控制不住,控制不住。他也很不喜欢赌,但是他也很不得已,所以他去赌,赌,在不得已的业力之下,他又很不喜欢赌,但是又不得不去赌,所以造成一连串的业一直牵引,一直痛苦一直烦恼,输了会不舒服,输了就想要筹钱就会说谎,赌博的人十个十一个会说谎,他一定要说谎,要不然谁会给他钱,对不对?没办法,所以他有一项,就一定要编很多妄语,其实可以不必的,可以不必的,不要染上的人最好,如果染上赌博就很麻烦,非常的麻烦,三更半夜都去赌没办法,所有的业里面赌最厉害。今天你吃,贪吃,你多会吃,吃到财产破产,吓死人了吃到财产都吃光了,我不相信,你每天都吃海霸王吗?或是吃什么?你多会吃?色,你多会花钱?多会花钱。如果你一次给人家好几千万,当然一下子就倒了,色,你一次去找也不必花几千元。最厉害就是这个赌,一个晚上就全完了,全完了。所以业所牵,我们都是可以省的可以不要的,但是我们人没有办法如此,有空闲叫他坐着他坐不住,他一定要说话、喝酒、打麻将、抽烟种种,要不然就做一些坏事,内心寂寞坐不住,和修行人不一样,修行人,他这样双腿一盘眼睛一闭,什么都很知足,他也不缺少什么?不一样。所以我们人的精神领域,如果得到大智慧,拥有大智慧的时候,一切的财富全部具足,所以来讲堂叫做赚钱,赚智慧之财,让你一生一世用不完的智慧之财,每天来讲堂就是每天赚钱,捡一些,捡一些,积沙成塔,捡一些,捡一些,以后来。若能一切随它去,便是世间自在人。若能一切随它去,因为了解佛法是因缘法,他就随它、随它……便是世间的自在人,马上就解脱了,任何事情都好办了。随它去,随缘,所以,我们今天的痛苦,都是自己造的不必埋怨,都是自己造作的。明明这一句话,譬如说黑道的来,黑道的来,外面的黑道来找我们,刚好师父在那里,刚好师父在那里,他说话的口气不是很好,口气不是很好,我就说:请坐,喝杯茶,你吃饱了没有?你就是对他很好,同样一句话,对不对?世间人不一样,对不对?谁怕谁?现在人的名言:“谁怕谁?”你不怕我,我也不怕你。说不到三句话起冲突,其实这个不必要的,语言,不必要冲突的,简单讲一句话,人是最会制造痛苦的动物,制造来自己束缚,自己痛苦。这种话不需要说得那么重,你就是要说得那么重。他来我就对他很好:请坐,吃饱了没有?吃饱了没有?吃饱就可以准备嫁了。所以,都是自己的问题,你冷静思惟看看,我们很多很多的痛苦,不必要的痛苦自己在造,可以说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话他不说直的,他偏要说歪的,没办法!他不好好地说,就是要说到生气真奇怪。

【烦恼,乃昏烦之法,能恼乱真性,故名烦恼,即迷惑心之总名。贪心、嗔心、痴心、疑心、慢心、邪见心等,共有八万四千,皆名烦恼。世人每多错解,以心中不如意谓之烦恼,非也。乃本末无明,】本无明、末无明,末就是枝,枝末无明,本就是根本无明,末就是枝末无明,本无明叫做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叫做见思无明,见思惑叫做枝末无明。生相无明叫做根本无明,所以乃本末无明,【障蔽真心,】障碍到我们的真心,【而起妄念,昏烦恼乱;此属烦恼障。

生死缠缚:生死是苦果,果必由因,前烦恼障业障,皆因也。因能成果,成此生死果报,缠缚不脱;此属报障。

心性四句,是觉察我等与佛,心性是一,无有差殊。然而迷悟不同,几如天渊相隔。天高渊低,】天高渊低,所以说高低差很多,【喻生佛相隔甚远。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者:思佛已成正觉,具足三德;我等尚在轮回,具足三障,则可耻孰甚。

譬如无价珠宝没在淤泥,】价值连城的宝珠,结果掉落在污泥里面,【视同瓦砾,】砾就是小石头,就像没有用的小石头,【不加爱重。

此举譬喻。以性喻珠宝,烦恼喻淤泥,灵魂喻瓦砾。自己本觉佛性,堕在烦恼之中,则名灵魂,那有贵重?故不加爱惜。

是故宜应(平声)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所以以什么来对治烦恼呢?以禅宗的平等心对治一切烦恼,令心不要高下,用什么来对治烦恼呢?用《金刚经》那一句: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要著相,著相你一定会痛苦。你如果说:师父!你很有智慧,我没有智慧。这么说是不对的。你也是有智慧的,只是我肯放下你不肯放下,你每天都要跟人家计较,当然会痛苦、烦恼,你也是很在智慧,我也很有智慧。为什么?本来大家都是佛,所以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

此承上以法合喻。既佛性堕在烦恼之中,应当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善法,对治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末二句,修德,指修持法门之智。始觉智有功,则性具三德秘藏,本觉理方显。

如珠被濯,】濯(zhuó)就是洗涤。这一颗珠掉落到污泥里,把它拿起来洗一洗,【悬在高幢,】把它放在高的地方,【洞达光明,】如此就可以通达光明,【映被一切。】被光明照耀一切,【可谓不孤佛化,】如此我们就不会辜负佛的恩德,辜负佛的恩德,【不负己灵。】如此也不会辜负自己的本性,【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第七因缘。

【此再以喻合法。如无价宝珠,虽堕在淤泥,既被洗濯,自然清净。悬在高幢之上,洞达朗彻,光明照耀,自能映被一切。被濯,合上无量善法对治之修德。洞达光明二句,合上性德方显,具足权实二智,双照理事,无所不彻,故曰映被一切。

可谓不孤佛化二句,佛从大悲心海,流出教法,化度众生。众生能依教修治自性,令己灵终不埋没,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矣。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七尊重己灵竟。

丙八  忏悔业障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吉罗叫做恶作,恶作,就是恶作,就是比丘戒里面最轻的罪,【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泥犁就是地狱。地狱【中。】意思是说你在比丘戒稍微犯一点点戒律,就要堕入地狱,受像四天王天的寿命五百岁,我们人间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天,你犯了戒律要受四天王天五百岁那么长的时间的痛苦,【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

此承上无量业系而来。既然有业,定能为障。障菩提心,障菩提行,障菩提果。非特凡夫有漏之业,应当忏悔。二乘圣人,一向偏空之业;权教菩萨,未能离相之业,皆应共行忏悔。

忏悔有理事二忏: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实相就是空,空观的意思,观一切法皆空,【(实相无相、大乘真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

又偈云: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若灭的时候,妄想心若灭,因为你所有的罪都是由妄想而来,你的妄想心如果没有了,心若灭就是妄想心如果没有了,罪当然就亡了,就没有了。“心灭罪亡”心若灭,罪亦亡,当下不能执著一个无,空,心灭罪亡,“两俱空”,统统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简单讲忏悔的本身还不能有灭罪相,不能说我灭罪了,我已经灭罪了,都不能有灭罪相,才叫做真忏悔。

【事忏,则须假坛仪事相,结坛修法,身旋礼,口读诵(或经或咒或忏文或佛号),心策观。观身口意三业,累生所作众罪。今以三业,同时忏悔,承三宝慈力,及忏悔心力,一切业障,悉皆除灭。】

底下说吉罗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因为大律不准讲《五篇》让在家居士听,虽然他现在列出来,列出来,《五篇》我在这里不讲,我们亲近广化老和尚,他也不对在家人讲《五篇》的名相。所以,为了遵从戒律,有的戒律有谈到这个《五篇》不能向在家人讲,就是名词也不准,包括我们亲近的老和尚,亲近的老和尚也不曾对在家人讲这个,所以我们要尊重法也尊师重道,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因为你们不是比丘,也不是比丘尼,所以我们在这里不讲比丘、比丘尼戒里面的《五篇》的名相。对不起,尊师重道所以不讲。

【吉罗即突吉罗(译恶作,但属身口,不属于意),是五篇戒法,第五篇之名。

一、波罗夷罪(译云弃,又译断头)。如犯此罪,永弃佛法海外,为佛法所不容,又如人断头,不能再生,犯者,不得再为僧。比丘,淫杀盗妄四戒。比丘尼,加触八覆随四种,共八戒。

二、僧伽婆尸沙(译僧残)。僧犯此罪,殆濒于死,仅有残余之命,须向僧众忏悔,以全残命。比丘十三戒,比丘尼十七戒。

三、波逸提罪(译曰堕)。堕狱之人也。此有舍堕,与堕二种。二种合之,比丘一百二十戒,比丘尼二百八戒。

四、波罗提舍尼(译曰向彼悔)。向他比丘忏悔,便得灭除之罪也。比丘四戒,比丘尼八戒。

五、突吉罗(译云恶作)。所作之恶也,其罪尤轻。比丘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合有一百九戒。比丘尼亦同。而五篇合共: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加一百。

此一吉罗,乃犯一种突吉罗罪,应堕泥犁(地狱)中受苦,如四天王天寿命五百岁。此天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照三十日为一月计算,一月合人间一千五百年。复以十二月为一年计算,一年合人间一万八千年。五百岁,合人间九百万年。应当观察:吉罗小罪,尚获如此久长时间堕狱之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反显重罪,必招极苦。

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我们一举一动都违背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次又一次的犯戒律,【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意思是说我们业障重,戒律没有办法持,所以犯戒的机会很多,譬如说我们煮开水,水里就有很有虫,有时候会伤害到众生,蚂蚁、蟑螂,这个就有很多,这个就有很多。

【此叙业障深重。我等日用之中,常犯戒律。一餐一水,即煮饭烹茶,水内有虫,难免伤生害命,故曰频(常也)犯。尸罗译云戒。只就一日而论,所犯之戒,亦应(平声)无量。何况下三句反显,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如普贤菩萨云:“罪若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且以五戒言之,十八九犯,】意思是说在这个世间持戒清净的人可以说没有,十个人受戒八、九个都会犯戒,多多少少都会,【少露多藏。】很少人会显露出来,【五戒名为优婆塞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尚不具足。】还没有办法持,【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意思是说我们连五戒都持不好,别说我们比丘、沙弥、菩萨。

【此段警词,自警警人。现在我等出家比丘,姑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之中,八九皆犯。犯之少有发露忏悔,多是包藏瑕疵。五戒乃是在家优婆塞(译曰近事男)戒,尚且持之不完全。下反显,何况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下,名实不相符,名是比丘,实则不足为优婆塞,岂不愧哉!

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自愍愍他就是我们犯了戒或是犯错,我们以前有伤害到他人,要忏悔,身口并切就是很恳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因此求哀忏悔多拜八十八佛,【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我们如果不如此做,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因此我们为了不堕入三恶道,所以大家好好地念佛,好好地求忏悔拜八十八佛,多念《大悲咒》,《大悲咒》可以灭无量罪,《大悲咒》,《大悲咒》可以灭无量罪,所以,我们百千万劫当中,你的业不尽百千万劫难逃,因此我们为了要超越生死,所以要发菩提心、要忏悔业障。因为忏悔业障,好好地忏悔以后发菩提心,我们如果不忏悔,业障一定都缠住。

今天就上到这个地方,后面就剩下很少了,剩下很少了,后面剩下非常、非常地少,可能,可能下星期日,礼拜天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就可以讲得完,因为这些字不是很困难,字不是很困难,一百三十页的地方就结束了,一百三十一页以后《弘一大师讲发菩提心》,这个你们自己看看,看看就好,后面的可以自己看,一百三十一页以后,后面自己看,礼拜天讲《劝发菩提心文》,礼拜一我们来讲《金刚经》,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不必很长时间就可以讲完,我不会采用江味农居士那一本那么厚做注解,以后我讲经都要以消文释义为主,尽量要浓缩时间,一部经、一部经……一直讲,为什么?因为你们的注解已经听多了,如果《楞严经》就不可以,《楞严经》就非常深奥,非常深奥,就不能念一念、念一念,《金刚经》是每天诵的,每天诵的不必讲江味农那一本,江味农那一本看完就往生了,那一本好几百页,实在很厚。再来我们讲般若就是《金刚经》,再来就是《六祖坛经》、《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禅的思想,到那个时候你们的功夫就不一样了,功夫就不一样了,好,大家好好地多多念佛。下课。

【当知,乃劝导意。应当以慧照观察,了知佛戒不受则已,既受则应终身持守,不可毁犯。不犯自然无过,故曰则已。犯则有罪,定招恶报。终,谓末后结果,必致堕落三恶道也。

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乃悲己以及人。身口并切者:三业同时恳切,身则虔诚礼拜,口则发露罪愆。身口二业,必由于意。声泪俱下:即形容恳切之状,普与众生求哀忏悔:上有若非二字,即谓若不如是,则罪业不消,千生万劫,堕在苦趣,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八忏悔业障竟。

一百一十一页,今天要把这部经讲完。

丙九  求生净土

【云何求生净土?】为什么叫做求生净土?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非常难修行,烦恼重、坏人多,邪知邪见也很多,【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要修行就简单了,【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要成佛就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一生可致——一生就可以完成我们的佛道。娑婆世界为什么难呢?累修行都不修不成功,恶缘太多了,恶缘太多了。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要修行,发心修行多多少少都会有障碍。诸位翻天一百一十二页第三行。

【首句征问,云何定要求生净土?谓下释其所以。谓此土娑婆世界,发心修行,障道缘多,助道缘少,故其进道也难。往生彼土,极乐世界,常得见佛,常闻佛法,故其成佛也易。

慈云忏主,开此土彼土,修行难易十种。今以苦乐对显:】对显就是让我们了解娑婆世界的痛苦,极乐世界的好处,而来发起欢喜心。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有花开见佛,】你就可以常常亲近,这是很快乐的事,【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要听闻佛法在我们娑婆世界,除了有佛法的地方,如果没有佛法的地方,要听也听不到,【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就是随时都可以听法。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这是事实,女众如果长得庄严一点就有人来纠缠,你不理他,他就找上门来,你不理他,他硬是死赖着你。如果男人小有成就,人家就要拖去喝酒、赌博,因为有钱。接下来求道,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发个心要修行把你牵往外道去,把你牵往外道去,所以恶友牵缠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极乐世界所有的人,每一个都是断贪嗔痴的人,所以他不会跟你斗争,因此只有善没有恶,所以我们冷静想想看,这个娑婆世界说我们这个家庭就好了,小小的一个家庭就好了,婆媳之间的问题,父子的问题、母子的问题、夫妻的问题、经济的问题,苦恼无边,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苦恼无边。。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横截生死就是你不必断惑、伏惑,伏惑就是临命终的时候暂时伏惑,就可以了生脱死叫做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饿鬼、地狱、畜生,【彼土有恶道永离,】我们如果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就不可能堕入地狱,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名且不闻之乐。】三恶道连听都没听过,又怎么会有呢?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尘缘——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所以我们如果贪著每一样,地狱就五条根,极乐世界不一样,极乐世界不管什么东西受用,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神通自在,看要往哪里都可以说很快活。譬如说我在内门买一块地四十二甲,想要好好地建设一下,今天村长去阻挠我们,叫我不能盖死人塔,说:我们这个村子,忌讳这种东西,你如果再盖纳骨塔,我们就要包围你们,说要包围我,所以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佛法这么好的东西,如果要传给众生,对不对?他也不能接受,那个叫做边地,边地,所以说今生没有修行来世就投胎到没有正知正见的,譬如说海边,从小就捕鱼捕惯了,他认为那个很正常。他出生在山里,山野,连听都没听过,所以中土难生,经典说中土难生,不是中国很难出世,不是说要出生在中国很难,是说要出生一个经济、文化、宗教的正知正法的中心很难,很难。要听到佛法有困难。《金刚经》里面说: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菩萨要怎么做?就是无论卵、胎、湿、化,每一个众生,我都要度到他们入无余涅槃,你看这个有多难、多难,慢慢感化,所以那个叫边地,边地。什么叫做僧?没有听过什么叫出家人,把出家人跟道士都混淆在一起,这个就是替死人念经的叫做僧,替死人念经的,因此这个娑婆世界,你要修行难如登天,非常地难,障碍太多了,障道太大。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不必等待。俟就是不必等待经营。娑婆世界拼死命为了三餐,极乐世界饮食具足,我常常说傻到极点的人都要念求往生极乐世界,谁要在娑婆世界?但是有一件事情我要跟诸位叮咛和交代,你如果对娑婆世界有一念的执著,你就很难往生极乐世界,你要记住我这一句话,简单讲任何事情就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你就是要放下,所以我到内门乡,老乡亲对我说话,我说:是、是、是……。说:法师,你要如何如何。说:好、好、好……。说:山水很大,你要把水沟做大一点。说:我花五百万元一定做得很坚固。说:不要伤害我们内门乡。说:保证不会伤害到你们。他们说什么我都说好,要不然怎么办?没有办法,对不对?我这种人能屈能伸,我如果要达到我的目标,要度众生我一定会忍辱,因为道场不盖起来不行,一定忍辱。所以我觉得我的修养不错,因为我有目的,因为我有目的:一定要度他们。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刚要学佛就生重病,得癌症、血癌了。【彼土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你要活多久就活多久,就是没有界限的,没有界限的,所以说这个娑婆世界连一点点快乐都没有,连一点点快乐都没有。你活一活、活一活,很快就懒得呼吸就死了,很快就死了,死了就烂了,死了就烂了。从我跟人家助念到现在两、三百人来算,很少活过七十岁的,我很少加持超过七十岁的,都是三、四十岁就死了,五十岁这样子,很少……八十岁更别提了。我加持过的或是单子来给师父,超过八十岁的,到目前为止好像不曾听过,很少。所以我们说寿命一百岁,那是一种形容而已,不可能,我们的生命绝对不可能超过八十岁,Almost can not over eighty years old.不可能超过八十岁,很难、很难。你如果不相信去纳骨塔算算看。有一次我去圆光佛学院,那里的纳骨塔很大,去看看骨灰坛一个一个算,何年生、何年死,这样算起来,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五十几岁,很少超过七十岁的,八十岁的更难见,当然有少数,所以你要冷静,你不要把你的生命订在一百岁,你要把你的生命订在六十岁到七十岁这样就好了,这样我四十岁了,蛋糕也吃了,四十岁了,你想看看,当然我看起来还很年轻,但是四十岁了,如果以六十岁来讲,只剩下二十年而已,再建设那间道场,你想看看,我以活到六十岁来计算,和慈航菩萨一样,慈航菩萨也是活到六十岁,六十岁而已,我今年四十岁,只剩下二十年而已,你不要订八十岁,没有几个能像妙广老和尚、广钦老和尚那种年纪,李炳南九十几岁,那个很少,印光大师是活到八十岁,八十岁,弘一大师是活到六十多岁,所以说我们人的寿命很短,你要把握,不要再迷惑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里面,要随时随地用功。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这是当然的,入佛门的人到退失的,不必多说出家还俗的就很多了,不要说在家来皈依的,接下来又写一张纸条给我,写着:我现在拜清海为师,通知单不必再寄来。你想想看他已经来皈依了,接触到正信,又打电话费来说他现在信清海,叫我们通知单不要再寄去。所以说这个很难讲,所以说修行要成就,退失的太多了,多如牛毛,成就的少如麟角。因此我昨天告诉诸位:你听经闻法要把它当成生命当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吃饭、衣食、穿衣,行、住、坐、卧,你要记住,生命真正的意义是要解脱,你才会得到永久性的生命,若在这个娑婆世界,你没有悟到这一点,你还在执著的生命当中那么永恒的法身慧命你得不到。【彼土有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决定成佛,叫做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到极乐世界决定成佛,【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有一生行满,位居补处之乐。】就是等觉菩萨,补处就是等觉菩萨。我们一生的修行圆满,我们就能够到等觉菩萨的位子。所以进道【苦,故进道也难;乐,故成佛也易。】因为娑婆世界的苦太多了,所以进道难。乐,到极乐世界因为快乐,所以成佛就很简单。

【末二句云,易故一生可致(佛位),难故累劫未成(正觉)。】所以因为娑婆世界我们要修行很难。

【问:诸方佛国,多有净土;何以今解,独指极乐?

答:一、依省庵法师本意。法师为莲宗第九祖,一生精进念佛,临终往生极乐。知其劝人求生净土,必是西方极乐世界。二、推阿弥陀佛本愿。诸佛净土虽同,诸佛愿力不一。弥陀四十八之愿海,专为我等苦恼众生,方便接引,令离诸苦,而得安乐,超过诸佛,故独指西方也。

是以往圣前贤,】往圣就是以前的圣人和贤人,【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往圣如《文殊菩萨愿生西方偈》云:】譬如文殊师利菩萨他发愿: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

他也是发这种愿,因为文字很简单一看便知。【普贤菩萨,偈意全同,不过五言易为七言。偈云:

愿我临欲命终时,】希望我临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我告诉诸位,临命终唯一最障碍的只有一个字:“执”。两个字:“执著”,三个字是:“放不下”,放不下。所以,有一些出家众或是在家众都来跟师父顶礼,下跪顶礼,他们都请教师父:师父,我的业障很重。我都会问:业障多重?要不然你拿给我看看,有几斤重?所有的业障都离不开我们的心,都离不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不执著就没有业障,心若执著业障就现前,这是一个字而已。你说修行很难,我说很简单,看得破一句话,看不破千言万语,心还是有千千结,一样没有用。说破了嘴,他也是认为他的业障很重,其实业障就是一个观念而已。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国。

前贤如天亲、马鸣、龙树诸菩萨,中峰、】(中峰明本禅师是元代最为杰出的高僧。明本(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杭州)人。明本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楚石、】(梵琦(1296—1370)字楚石,俗姓朱。象山人。自幼出家在海盐天宁永祚禅寺,16岁受戒。元英宗时,诏写金字大藏经,梵琦因善于书法而应选入京。元天历元年(1328)回海盐住持天宁寺,至元三年(1337)主持重建天宁寺镇海塔。至正七年(1347),顺帝赐号“佛日普照慧辩禅师”。晚年,自称西斋老人,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明洪武元年(1368),主持重建天宁寺千佛阁。是年与翌年,明太祖两次大作法事,均请梵琦参加,并“亲承顾问”,“出内府白金以赐”。翰林学士宋濂在为其所作的《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塔铭》中说梵琦“凡所莅之处,黑白向幕,如水归壑,由是内而燕、齐、秦、楚,外而日本、高丽,咨决心要,奔走座下,得师片言,装璜袭藏,不翅拱璧”。明《皇明名僧辑》一书中,把梵琦称为“本朝第一流宗师”。去世后葬于天宁寺大雄宝殿西北塔院。著有《楚石集》、《楚石梵琦禅师语录》。著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楚石集》、《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彻悟诸禅师,以及慧远、善导莲宗诸祖,皆宏扬净土,临终念佛往生;故曰人人趣向。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不论任何经典都叫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末世修行,无越于此。”千经万论,【如《华严经》、《宝积经》、《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文殊问般若经》、《法华经》、《智度论》、《起信论》等,】我们目前只有《法华经》和《智度论》《起信论》尚未讲到,将来我们这三部经典都会讲到。【皆宗尚念佛法门,求生净土;故曰处处指归。末世之法,众生障重,经云:多障众生念佛观。】障碍很重的人要念佛,【故修行之法,无越(超也)于此净土法门。此门有四种念佛:曰实相念佛,】实相就是理念同时,事理圆融,我念佛也是通达无生,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名实相念佛,虽然念佛而无一佛可执著,虽无可执著,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事理圆融。【观想念佛,】单靠记忆,单凭观想,没有任何境界叫做观想。【观像念佛,】佛像摆在面前,我们好好地观看,看着庄严的佛像这样来念佛,这个叫做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一般都是用持名念佛,心念、口出、耳闻,这个叫做持名念佛。【四种之中,无越乎持名念佛,】就是一直精进的念佛,持名念佛,【乃为径中之捷径也。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极乐世界,【言多福】何谓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你如果想要福报很大,就要精进念佛,一直念佛,念佛念到最后面相都会改变,面相都会改变,我们的耳垂慢慢会变大,耳垂、福报愈来愈大,福报愈来愈大,貌相愈来愈庄严,愈来愈庄严。所以,我看我们这里出家的徒弟,刚刚出家貌相有的不是很庄严,出家以后就不一样了,就不一样了。一看就是差很多,差很多。【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你若要多善,当然要多就要心广善就多,【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都是以本性为主。

【《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佛名俱足万德,持之自得多福。大心修行六度,发之必生多善。故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累劫。】所以一定要发大心,发大心。第一发大心,我教你发,先原谅一切众生的无知,这样你的脾气慢慢就会改;第二发大心,深深觉悟无常,通常我们道理都会讲,你发一个大心好好体会,无常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如此你什么境界现前,无常;放下,什么放得下,无常。今天你很委屈,无常;得到很多,无常;失去很多,无常;我的女朋友离开我,无常;男朋友拥有,无常;夫妻恩爱,无常。用这个无常但观无常,必能入道,只是我们众生就是道本来就在你面前,就是要重复一直讲,重复一起讲他才会觉悟,他每天都在对人家讲:无常、无常、无常,碰到这个境界很痛苦,那个就体会无常,体会得不深。有一天他来听师父讲经的时候,他才深入体会到这个无常,其实他每天都在讲无常,但是他的体会不像今天这么深,那个就不是真才实学,不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在修行的修行人,他的悟入是一针见血。无常,他常放在心里,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不要看人家的缺点,不要常常讲自己对,也没有什么好好贡高我慢的,自然就摆平了,用无常两个字,他什么都有办法摆平,譬如说发一个心,我是出家好或是在家好,你观察无常你不出家,什么时候死你不知道,那就剃度,所以用无常你就能够精进、能够布施、持戒、忍辱、般若,统统就是六度具足,就是无常两个字,你好好地放在心里观照,这样去发大心,发大心。所以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的累劫,修行的累劫。

【念佛为成佛之因,布施乃生天之福,故念佛胜于布施。大心一发,顿超二乘。

昔优婆毱(毱jū古同“鞠”,古时一种游戏用的皮球。)多尊者,】这个毱就是打球的球,优婆毱多,有的人念qiú,这个毱有的人念jú,优婆毱多尊者,【已证阿罗汉果,一日偕弟子出外,】他就命令他的徒弟揹他的背包,揹(揹bēi同“背”。)他的袋子,【命携衣包随行。

其弟子见牛犁田,泥中虫出,鸟取食之,】所以说做虫也是很可怜,一出来鸟就取食了,【心生怜愍,欲思拯度。】他就发个菩萨心欲救它,因为他的师父已证阿罗汉果。

【尊者令其前行,】你走前面因为你发了大心,走、走……证阿罗汉果的优婆毱多尊者,【自携衣包。】因为他的弟子发了菩萨心。

【其弟子复念:“众生类广,难度难周。”】

他的师父知道他退道心,一下子就想众生难度。【尊者即令】你揹包袱走我后面,【携包后行。】换走他(师父)的后面,【其弟子不知何故?特申询问。】

你发一个大心要救度众生,你是菩萨心,我证阿罗汉果不如你,所以你走前面,因为是菩萨,所以背包我自己背,不过你现在已经退道心,你是凡夫,我证阿罗汉果,我又是你的师父,包袱当然由你来揹,换你走后面。一下子走前面,一下子走后面,如果是我,你放心,我都叫他走前面,我怕被蛇咬到,说:你走前面。说:师父,怎么了?说,我发大心?说:不是,我怕被蛇咬,要咬,咬你就好了。【尊者曰:“汝愍众生受苦,发大悲心,即是菩萨。我乃罗汉,应尊汝前行。汝念众生难度,旋退道心,则我是久修,汝乃新学,应在我后。”

盖念佛本期作佛,】本期就是本来是希望将来能够做佛、成佛,【大心不发】不发大心怎么能成佛?怎么可能?【则虽念奚为?】就是有什么用呢?你大心不发,心与佛不相应,奚为,何为呢?有什么用呢?【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发心原为修行,你如果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你虽发大心容易退失,容易退失。

【一切诸佛,因中皆发大心,果上而成大觉。大心不发,无因不能致果,故曰奚为。发心原为修行者:发大心,原为修大行。若不生净土,只恐虽发易退。

如舍利弗,过去遇乞眼因缘。舍利弗过去发大乘心,修菩萨行。天人现身试之,乃现一婆罗门,从路中号泣而来。

菩萨闻声,料知有故,】一定有原因,【即趋前问曰:“为何大哭?”

门云:“母病笃。”】门云就是婆罗门,婆罗门说:我母亲生重病。笃就是重病。他就说了。

【对曰:“母病笃,延医诊治,】延医就是请,请医生来诊断。他说他母亲重病,请医生来治疗就好了,【何必哭为?”

门云:“医已诊,药难求。”】要吃什么药,医生已经说好了,但是药难求。

【菩萨曰:】舍利弗行菩萨道就说:真奇怪,【“有方必有药,何难之有?”

门云:“医谓须有道心人之眼,】就是你有道心,真正发大心的修行人的眼睛,【煎汤服之乃愈,】煎药服用才会治好,【此药难求,焉得不哭?”

菩萨自思:】舍利弗自己想:【“我已发大道心,应取我眼,付之为药。”

嘱曰:“不必哭,我当取眼,以救你母。”

门称谢。】外道婆罗门感谢他。他是天人示现的。

【菩萨即以自手,将右眼取出(此难行能行也)与之。】要人家的眼睛就挖眼睛出来给他,都不必动到刀子,如果是我们怎么有办法?别说挖眼睛,他如果说:法师,我跟你化缘两滴眼泪,我都哭不出来,还要把眼睛挖给他,要不然你等一下,我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哭,不可能的事情。你要跟我化缘眼睛,是不可能的事。说真的,我在此宣布我不可能,如果是你看看可不可能,我挖给你?算了吧!我要度众生,要看经典怎能挖给你?“门”就是婆罗门。

【门早见欲取右眼,默默不言,】取右眼,【待眼取出交与时,则言医说:“右眼不能用,须得左眼,】我刚才没讲清楚,你挖错眼睛了。糟糕了,这下说错了真糟糕,挖到右眼这下糟了,【方可为药。”】要左眼。

【菩萨复将左眼取出(此难舍能舍也)与之。】两颗眼睛都挖给他就瞎了。

【门接向鼻中一齅】(“齅”)跟“嗅”是一样的。【遂掷于地,】丢在地上又踩一下,【乃云此眼臭秽,安可为药。

菩萨为欲救其母,乃舍两目,宁受终身瞎眼之苦,彼尚嫌臭秽,】尚嫌臭秽,做菩萨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常常说:师父,我最近去受菩萨戒。对,菩萨戒,土虱戒,读重音一点是土虱戒,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受菩萨戒的哪一个发大心,只是为了早一点洗澡,或晚一点洗澡,就在浴室争执不休了,什么菩萨戒?里面的快一点。为了一个洗澡而已,前后就在斗争了,对不对?受菩萨戒,如果入内坛就排在后面,对不对?入内坛排在后面什么的。我也出了二万元,才只站在这里,对不对?所以种种的抱怨,种种的争执,像我们现在没有一个真正的菩萨,别说菩萨,说阿罗汉我们都不如,别说阿罗汉,说一个初果罗汉我们都不如,别说初果阿罗汉,说一个念佛念到能够心定的,我们都不如他,所以末法时期,包括我也是凡夫,没有办法。你还说要挖眼睛,因此不要说菩萨,不要说菩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惭愧心,说你多行都是骗人的,要不然你要施舍吗?真的。有一种可能会施舍,为什么?譬如说,这是假设说,譬如说师父的眼睛瞎了,假设说双眼都瞎了,有没有人要捐眼角膜?绝对有人会捐。假如说师父的肾脏,譬如说洗肾,这是假设说,我吃邱医师的药,我相信没有问题的,洗肾。医生说:法师,你两颗肾脏一定要赶快换一个,换一个,一定要换一个,要不然你尿毒会死。只要我一宣布,绝对会有众生说:师父,我一定一个给你。保证的,因为他知道法师一个人影响几百万的众生,他这一个肾脏就做一百万的功德,他怎么不敢,对不对?他敢,对不对?像这种情形他为了救师父,他一定会捐的,他看清楚,他知道是稳当的,平常人,你叫他捐一个肾脏怎么可能?不可能的。不相信等一下我们调查,对不对?师父如果真的肾脏坏掉,有人要捐的,等一下至少有十个来签名,一定会有的,我不必用十个,我用十个那还得了,要放在哪里?(师父笑)所以众生发心会看情形,会看情形。【抛掷于地(此乃难忍不能忍)。】忍不住。

【乃曰:“众生难度。”遂退大心,由是六心(第六住)堕落,】由是六心,就是我们的意识心堕落,【尘劫声闻】没有办法众生难度,【(以退大心,经历尘劫,方证小果)。】证小果。

【是则下菩提种,】所以,我们发大乘的菩提心,以成菩提之种子,【耕以念佛之犁,】念佛来求生净土,【道果】无上的菩提果【自然增长。】自然增长,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弥陀是大愿,进入净土,众生念佛乃至十念,佛都接引他,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下菩提种,即发大乘之菩提心,以为成菩提道之种子。耕以念佛之犁,即念佛求生净土。道果,无上菩提果也;自然增长,可以圆成。乘大愿船三句,即弥陀大愿为船。众生念佛名号,乃至十念,悉皆接引往生彼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弥陀以此大愿之船,普载众生,同赴莲池之会。故曰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既得往生,横超生死,疾趣菩提矣。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九求生净土竟。

丙十  令正法久住

云何令正法久住?】什么情形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就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因地修行到圆满就是果,果就是满,因果变成同时,【遂致成佛。】因为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首句征问:云何能令正法得以久住世间?谓下解释。世尊即本师释迦牟尼,过去无量劫以来,最初发心,即为我等故,发菩提心,修菩提道。难行能行者:舍己利他,不辞劳倦。难忍能忍者:代诸众生,受无量苦。因圆者:即自觉觉他,因行已圆。果满者:即福足慧足,果觉已满。遂致成佛:于菩提场,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既成佛已,】已经成佛,【化缘周讫,】讫就是完毕,这个念qì,既然已经成佛,化缘已经结束了,【入于涅槃。正法、】正法,佛度众生四十九年,该教的教完了,转无上的*轮,方便,包括大乘的《华严》、小乘的《阿含》,到最后的《法华》、《涅槃》,统统已经讲完了,所有该开示的开示完了,应该示现涅槃的时候了。正法、【像法皆已灭尽,】正法就是佛灭度以后一千年以内就是正法。像法就是类似。正法(的“正”)跟“证”是相同的意思,就是有证果的时候,就是有证果的时候,佛灭度以后一千年以内证果的人多,证果的人多。证明的证,证悟的证,正(证)法。像法,佛灭度以后一千年到两千年中间叫做“似”,像就是很相似正法,但是已经离正法很远了,就是证果的人已经少了,解悟的人比较多,但是正法、像法已经过去了,【仅存末法】我们现在是末法,【有教无人。】有佛法的教化,没有真正证悟的大修行人,叫做无人,没有一个有办法荷担如来的正法,没有证果,只能弘法利生劝劝人家念佛,所以到末法要遇到正知正见的法师就已经难如登天了,都是邪知邪见,【邪正不分,】什么是拜佛?不懂,掷杯筊,他也说这是拜佛,抽籤(签qiān)也说是拜佛,统统搅在一起,搅在一起,统统说这是佛教,连三凤宫也说是佛教,关公也说是佛教,妈祖也说是佛教,三太子、张李莫千岁,或是十八王公、木头或是石头公,只要是拿香的统统说是佛教,搞不清楚。那一天那个某某某在电视上讲经的那个,他说:观世音就是妈祖,要记住妈祖就是观世音,不知道他是依据什么?他到底是依据什么东西,我说佛教会为什么充耳不闻,也没有他的办法,把一个正法完全扭曲,哪一部经典说妈祖是观世音?是说观世音的慈悲和妈祖的慈悲是菩萨心肠,这么说是对的。观世音是根据《观无量寿经》是佛说的,观世音并没有来我们娑婆世界出世,不像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他有父、有母、有兄弟姐妹,出生的地点都写得清清楚楚的,观世音是佛介绍的,妈祖是宋朝的林默娘,出生在中国,为什么说观世音是妈祖?乱乱讲,实在是……他不知道会怎么死,真的。他不知道会怎么死,真的!胡乱搞,他不懂也不考证历史,就胡说八道,胡说八道,佛法被他搞得很惨,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样,为了卖药吗?为了赚钱吗?只有我一个人在此大声也没有用,没有用。所以说我们佛教如果要兴盛就要栽培正法的法师,正知正见的法师,所以现在是末法邪正不分,【是非莫辨,】搞不清楚,搞不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竞争人我,尽逐利名。】利跟名,【举目滔滔,】混乱的意思,【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到这个时候你想想看这是省庵大师说的,省庵大师距今是上百年的人了,上百年的人。你想想看到我们现在更别提了,【每一思及,不觉泪下。】说起来很悲哀,很悲哀。所以我有一个愿力:希望栽培一些正法的法师,男众法师以走弘法的路线,普度众生。譬如说我死后,我慧律死亡以后,我的徒弟出现十个慧律法师,那就妥当了,十个,栽培十个,但是这种事情是可遇不可求,因为我先天有表演的天份,他们没有,他们没有这个天份,他们说不好意思,他们说他们表演会不好意思,说师父脸皮很厚,厚,当然厚,脸皮不厚怎么讲经,表演给人家看,对不对?要不然讲一讲大家都睡着了,对不对?我不会不好意思,我地讲到使你们不好意思,我不会不好意思,对不对?再重的话我也敢讲,那个没什么,只要佛法传得出去,有什么不能说的。

【我世尊既成佛已,说法度生,经历四十九年。化缘周讫者:教化机缘,从始至终,先转无上根本*轮,名直显教,说《华严》、《梵网》。次转依本起末*轮,名方便教,说《提胃》、《阿含》、《方等》、《深密》、《般若妙智》。后转摄末归本*轮,名开会教,说《法华》、《涅槃》。说法周讫,机薪既尽,应火须亡。入于涅槃,示现寂灭。

佛灭后,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正法像法,解见在前。省庵法师,生于清朝,当如来灭后二千四百余年。故曰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者:虽有如来教法流通世间,无有信解修证之人。以其邪正尚且不分,是非竟然莫辨,徒知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看来,如水滔滔,天下皆是。对三宝都不知,佛是何人所成,法是何等义理,僧是何以命名。佛教衰残,一至于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即常常思念及此,不觉伤心,悲泪下垂。

我为佛子不能报恩,】我是佛的弟子不能报恩,我不能报佛的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活着的时候对当时的国家、社会没有一点帮助,【生无益于时,】这个“时”就是现在,活着的时候对现在的国家、社会没有一点贡献,【死无益于后。】死后对后代一点帮助都没有,【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表示他罪孽深重的意思,罪孽深重的意思,【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底下这几行小字很重要。【既为佛子,当作佛事,承绍我佛家业,说法教化众生,劝发菩提心,方足报佛深恩。经云:】这一句话很重要,所有的法师、所有的在家菩萨,这个最重要,【假使(将如来)顶戴恒沙劫,】假使就是“将如来”,把佛恭恭敬敬地戴在头顶上,经过恒沙劫这么久的时间,就是恭敬佛,【身为(如来)床座遍三千,】身体为了“如来”,就是为了佛,床坐,就是让佛能够休息的这种供养,对佛这么供养,床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整个都能够让佛休息,【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就是你布施再多,都没有说法的功德大,都没有说法的功德大。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佛恩,报佛恩,所以你看说法的法师难能可贵,要尊重、要赞叹,为什么?你不说法鬼神愁,法师不说法鬼神会忧愁,鬼神也是需要听法,有不共相的是我们这些法师和在家菩萨们;无形相的,无量无边的诸天鬼神都在此听法,因此就是要说法,所以我一直告诉我的徒弟,不要赶经忏、不要浪费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到了死亡,对佛教都没有一点贡献,最斟酌你也要安分守己,好好地来听经闻法,不能弘法利生,最起码你的威仪、戒律、智慧,应该要好好地开扩,好好地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说我们人如果发大心,必须以法为主,以法为主,不要我来布施、来修行,拜佛、念佛而忘记了弘法,弘法,你不会说没关系,尽量买录音带给别人听,送给别人这个也是一樁(樁zhuāng见“桩”。)功德,也是一樁功德。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你冷静想想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若为佛子,不能报恩,则成四无益,】一点益处都没有,【天地之所不容,即是极重罪人。

  

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痛不可忍,我们了解这种实在是积极当机的人,我这个时候痛不可忍,就是这个时候忍无可忍,我要好好地到绝望的这种境界,计无所出,我没有什么好办法,顿忘鄙陋,我忘记了我自己的差,鄙陋就是我忘掉我自己是一个很平凡、很差的人,【忽发大心。】我来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虽然我不能挽回末劫的众生,【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图就是谋取,谋取。谋取怎么样?决当谋取护持正法的来世,我一定要好好地做,我告诉你:出家人要好好地持戒、念佛、学佛法,弘法利生,学学口才;在家居士要多赞叹三宝,赞叹三宝才能引导众生。你要记住师父的话,如果你到处说三宝的是非,会让众生断慧命,会让众生退道心的。那个法师不好,哪个出家众不好,哪个僧团不好……不可以这样讲的,不可以这样讲的,造无量无边的业,你出去碰到人家在毁谤三宝,赶快改变他:没那回事,我所看到的法师怎么、怎么样好。赞叹也是弘法,你奠定他的信念、信心,但是我看见很多的佛教徒在僧团里面看一看、看一看,待久了讲讲是非,攻击来、攻击去的,看这个出家众怎么样,那个出家众怎么样,那个法师不好,那个法师不发了,说起来他最好。你麻烦大了,你是一个念佛的人,你是一个三宝弟子,动不动就毁谤法师,你毁谤法师为什么你给他皈依三宝?虽然他是很坏,别的法师也是出家人,你毁谤这个法师就等于毁谤另外一个法师,因为别人会说出家人不会只讲一个、两个,你为什么要给他授五戒?你为什么要给他授菩萨戒?你所依止的统统是出家人,你又毁谤出家人?你算老几?你算什么?对不对?有的在家居士他读了一点书就毁谤,毁谤,结果一问起来受菩萨戒,皈依也是出家人,给你授五戒也是出家人,给你授菩萨戒也是出家人,阿弥陀佛也是出家人,释迦牟尼佛也是出家人,你全部统统要靠出家人,竟然口出狂言毁谤三宝,你这个算什么?你有没有冷静想想看?你要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是一个出家人,他会赞叹法藏比丘吗?因地修行法藏比丘吗?对不对?你一直毁谤另外一个出家人,虽然那个出家人没有修行,阿弥陀佛不会痛心吗?我们是同类的,你们是异类,对不对?我们跟阿弥陀佛都是比丘,他是法藏比丘,虽然我们没有修行,你毁谤我们,阿弥陀佛也会痛心的,他是比丘,释迦牟尼佛也是出家众,对不对?我说这个在家人颠倒梦想,所依靠的都是出家人,再来毁谤出家人,脑袋有没有问题?所以我告诉诸位,不管这个出家有修没有修,跟我们在家居士没有关系,各人造业各人负因果,你造功德你无量福德。你冷静想想看。

【此省庵法师,因感慨佛法衰残,忽发菩提大心。顿忘鄙陋:乃自谦之词;末运:即末法之劫运。虽然无力挽回,使同正法之时。亦决定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也。

是故偕诸善友】偕就是共同,【同到道场,述为忏摩,】把它发露出来,述为就是把它发露出来,发露出来。述为就是讲出来,忏摩就是忏悔,【建兹法会。】兹就是这个,建立这个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安养就是极乐世界。

【是发心图护正法之故,偕诸善友,同到舍利道场,礼忏修法。仿弥陀如来,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心心作佛。从今为始,尽此一生,一心念佛。以极乐为家乡,弥陀为慈父,故曰誓归安养。安养即极乐之别名。】【

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就是使,使【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阐就是显,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僧海澄清于此界,】僧海就是出家众多如大海,澄清就是持戒清净,【人民被化于东方。】众生受到感化,感化,除掉一些恶,东方就是娑婆,是对西方极乐世界而讲的,说人民被化于东方,就是一些众生被感化,在哪里?在娑婆世界就被感化,所以东方就是娑婆世界,【劫运为之更延,】就是劫数往后延,【正法得以久住。】正法才能够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这是小小的,区区就是不大,区区,我这个省庵实在很苦心地劝告你,【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西方莲分九品,上中下各三品。十方众生,发心念佛,极乐七宝池中,即时生一莲蕊,】蕊就是还没有开放的花苞,叫做蕊(ruǐ),你如果在(ruǐ)蚂蚁,ruǐ死的,ruǐ那个音,那个音,蕊(ruǐ),【芷即标名。随其念力,而为增长。】就是看你有没有认真,【勤】就是精进念佛,莲花就一直开,你如果懒【惰】就变小朵的,念到睡着了就变睡莲。真糟糕念到睡着了,常常睡在花苞里不会开花,【才分,荣枯顿异。是为感应冥符,不可思议。又上中下品,随其功行,而分等级。无量往生,丝毫不混,】而分等级,无量往生,丝毫不可以混乱,【是为胜劣分明,不可思议。九品莲华,乃卸凡壳之玄宫,】卸就是除,除去我们凡夫的身体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玄宫就是不可思议的地方,除去我们凡夫的躯壳之玄宫,将来我们会往生到极乐世界,安顿我们法身慧命的神宅,【往生众生,皆以此莲华为父母。故极乐称为莲邦,念佛之会为莲社,道侣曰莲友。既得往生九品,花开见佛,闻法得忍,然后回入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俾得佛日重辉,】*轮常转,【法门再阐。】阐就是弘扬,【俾得二字贯下六句。

僧海澄清者:众僧如海,各各持戒清净,无有染污。又众僧心海澄清,断除五浊,修诸梵行,人民悉皆被化。东方即娑婆,对西方而称。劫运为之更延;劫运当指正法之劫运,虽日一千年,当为延长。】因为大家都有正法,【人民既已被化,自能信解修证,如同正法之时,故曰:正法得以久住。

此则区区苦心,为众生故,为正法故,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十令正法久住竟。

大科正宗分十科之文已竟。

甲三  流通分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我们刚才讲的发菩提心十大因缘统统已经了解了,八法周知。翻开五十三页倒数第一行。“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果没有说出来,“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有八种,“所谓邪发心是邪,发心是正,发心为真,发心为伪,发心大,发心小,发心偏,发心圆”。这八法都已经讲得很清楚,叫做八法周知。一百二十二页,翻回来。“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如是承上总结。十缘备(全也)识,则开发菩提心有地。八法周(尽也)知,则趣向涅槃城有门,不至错入邪伪小乘偏教也。

相与得此人身,】人身难得,【居于华夏。】华夏就是中国,【六根无恙,】没有生病,【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话又说回来,虽然末法但是还是很幸运。

【古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今已得人身,已生华夏(即中国之别称),六根具足,无有病恙,四大调和,轻安顺适。具有信仰三宝之心,幸无诸魔为障,故得成就出世间志。

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当然这是专指出家人,在家人可以发个大心,将来有因缘再走修行的路线,【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更待何日。

【上得人身,生中国等,已叙庆幸之意。此段更叙八种,乃庆幸中之庆幸。

一、出世俗家,割爱辞亲,】出家都有割爱辞亲,报父母恩顶礼三拜。【从师学道。

二、受具足戒(即比丘二百五十戒),止作双持,】止持跟作持,止持就是不要去造恶,作持就是积极去行善。止持就是不要去造恶,如果以比丘戒来讲,作持叫做羯磨,要多做羯磨,简单讲要多开会检讨这个僧团里面的缺失,作持,所谓的止持、作持,所以说毘尼作持,毘尼作持就是这个意思,戒律是止持,就是比丘戒叫你停止造业,羯磨,譬如说结夏安居、结大界,毘尼作持,作持,舍钵、衣,怎么样处罚这一此犯戒的,怎么样做僧羯磨,这些都是叫做作持。双持,【精修梵行。

三、遇道场,即阿育王寺,名山道场(众僧修道之场所)。

四、闻佛法,闻佛所说,“涅槃”妙法。

五、瞻舍利,得瞻释迦如来真身舍利(译灵骨)。

六、修忏法,修持忏摩(梵语忏摩,此云悔过)之法,消除业障。

七、值(遇也)善友,与诸善友俱会一处。

八、具胜缘,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殊胜因缘;当发菩提大心。】今天我们这八个因缘全部具足,对不对?

【末三句反言,不于今日发此大心(即菩提心),更待何日。意望大众,慎勿错过。】意思是说大众一定要发大心。

【唯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愍我很愚痴,我省庵很愚痴,但是我很诚恳,【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此段就是警告大众。

【此段乃下段,乃劝诫之意。先劝后诫。唯愿现前大众,怜愍于我,我之愚诚苦志,总望大众:同立菩提愿,同发菩提心。过去未发者,今日当发;已发者,当令增长;已增长者,当令相续不断,早得成熟,而得解脱也。

勿】就是不可以,【畏难而退怯,】不能说这个很难而退道心,胆小畏惧叫做怯,胆小畏惧,【勿视易而轻浮,】也不要说这个很简单,你就轻浮气躁,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发个大心我要精进我要如何,这个有很多,每一个出家人都会这样,要出家以前都会想:我要学弘一大师。走路都不讲话、持戒律,经过出家一年以后就不同了,半年以后就不同了,就偷懒了,早课也不做、晚课也不做,经典也不看,整天游手好闲到外面买冰棒吃,给他太多钱都跑去买冰棒吃,很奇怪,所以他本来发个大心,久了就不行,久了就不行。所以说修行佛法,没有师父在旁边你完蛋了,没有道场你绝对会很惨,就像讲堂的几个法师说要出去参都很惨,屡劝不听没有办法,留不住没有办法,他欲速则不达,我常常说我学佛到今天二十年,包括我出家至今二十年,我从大学一年级至今,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对不对?以二十年的经验来告诉徒弟修行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会听师父的话的人是个大智慧的人,不听也没有办法,留不住,留不住。所以有时候我们出家人讲起来很惭愧也很赞叹,所以说欲速而不久长,不要发个大心之后又没了,【勿懈怠而无勇猛,】也不要偷懒,【勿委靡而不振起,】精神萎靡,不振作,【勿因循】因循是什么意思?因循就是一天拖过一天,一天拖过一天,因循就是明日得明日,明日能几何?意思是说今天的事明天再作打算,明天。今天《大悲咒》没念完,明天再说,后天,后天再补,每天都在补。所以说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而一向无心,】我这样愚痴,简直愚痴到家了,蚊子叮右边我打左边,打错边了,我傻到这种程度。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我的根机太差了,我没有分,我成佛没有分,不要这么想。

【此八句,八个勿字不可也,即警诫之语。既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前云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可畏难,而生退转怯弱之心。亦不可视为容易,而轻躁浮动。亦不可欲速,而无久长之心。古云欲速则不达。行菩萨道者,须发广大心,常心,第一心,不颠倒心,亦不可懈怠从事,而无勇猛精进之气。亦不可委靡懦弱,而不振起精神。亦不可因循过日,而更期待将来。亦不可因秉性愚钝,而无心进修。愈愚,则愈当修持。亦不可以根机浅薄,而自鄙无分。经云:大地众生,皆当作佛,切莫自卑而退屈。

譬诸种树,】譬如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夜夜磨刀的男人,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此两譬喻。譬种树者,久则根深;磨刀者,久则刀利。末四句劝慰。岂可因根浅而不种,任其自枯;因刀钝而不磨,置之无用。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是苦但是有功德,但是你如果认为修行是苦,懈怠更苦,为什么?【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所以在座诸位,我再劝告诸位,我一定要做早晚课,你一定要记得听我的话,你一定要做早晚课,无论如何睡觉以前,早上骑摩车、开车出去,无论你在任何地方念珠都要戴着,统统要用功,那只嘴巴一定要守口德,那一只嘴巴,然后这里有课,你一定要来听不准缺席,也不可能缺席,如此今生今世你要了生死,我认为易如反掌,就怕没有道心,人家两三句话洗脑马上就出去,简单讲两句道心又退失,悲哀,佛也没有办法救你。

【此劝修精进度,度却懈怠之心。修行为苦,此苦是乐之因,故曰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虽安,此安是危之患,故曰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净土的舟因为弥陀的大愿可以普载众生,都来到莲池海会,【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无生忍力,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是净土,所以是莲花,花开就见佛说法,就证得无生法忍,所以我们的身口意三轮就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地狱的罪人尚发菩提心于往劫,都有发过菩提心,敢可我们为人类,【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岂可说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

【此以善巧劝导。以净土为舟航者,即是弥陀大愿船,能普载众生同赴莲池会也,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者,往生净土,托质莲胞,花开见佛,闻佛说法,证无生忍,即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意轮鉴机,随机施化;身轮现通,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口轮说法,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则何虑艰难,只要不畏难,而大心自可任运而发。当知下勉励意。地狱罪人,尚发菩提心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乎。

无始昏迷,】无始劫以来,一念不觉所以无明现前,将本来的本性昏迷,从迷又去造恶,无明言行,又去造恶,经历无量尘沙劫都是不觉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谏就是用语言来纠正别人的过错叫做谏,过去就算了,【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现在觉悟,不可谏,往者既不可谏,过去我们就不必啰啰嗦嗦讲那么多,现在觉悟,将来你还可以急起直追,可以修行,【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迷而未悟,我们当然很悲哀、很可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今天你是佛教徒,你来这里听经,结果来听什么?来听笑话而已。有一天我在讲经,有一个人坐在前面一直作笔记,笔记写得很认真,我讲完就去看他,我说:你怎么写这个?作笔记,师父讲的笑话他都把它记下来,其余的都没记。我说:你在做什么?说:我在上班,公司由我负责,我都没有笑话可讲,我想把笑话记下来讲给别人听。以你的立场换的立场,如果把慧律法师换掉换我,就变成笑话了。来作笔记记笑话,没有记到重点,你们是不是来听笑话,我不知道。

【无始昏迷:指自从最初一念不觉,妄有无明以来,将本有真性昏迷。从迷积迷,经历尘劫,往者既不可谏。而今闻法觉悟,既经觉悟,不可复迷,故曰将来犹尚可追。然世间泛泛众生,迷而未悟。不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发大心修证,固可哀怜。苟有人知而不行,明知佛是众生修成,而不肯修行,更为可痛可惜也。

若惧地狱之苦,】你如果怕堕入地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则精进自生。】但观无常,【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你若念及世间生命要结束了,要赶快修行,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佛法为鞭策。为什么?要修行,【善友为提携。】一定要亲近善知识,一定要来道场,为什么?因为这样牵着、牵着……因为这棵树,如果没有其他的外缘,这棵树风一吹就倒,所以要断绝外缘,要记住,再怎么忙,你就是要来听法,除非你先生或是你太太跟你纠缠不清,让你没有办法放下或是小孩,除非你有特别的困难,不得不,要不然你一定要来,【造次弗离,】造次就是无论你做什么,在很忙的时间,你还是不可以离开,不可以离开三宝,不可以离开善知识,不可以离开道场,【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虞就是不必顾虑,你就不必顾虑,你会退失这个道心。一百二十八页。人命在呼吸间。

【此承上知而不行是大错;如何知而必行呢?若畏惧地狱之苦,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则精进度,自然而生。精进者,即发菩提心,上求下化也。若念无常(死之别名)之速,人命只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便成隔世,则懈怠心自然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依法为师,以法自励。善友为提携,与诸善友,同处熏修,互相助道。造次不离佛法善友,终身依赖佛法善友,则自无退失之虞(忧虑也)矣。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你若心真就事实,【愿广】就是大【则行深。】就是修大行则行深,【虚空非大,】不是很大,【心王为大。金刚】我们所讲的金刚,金刚就是我们所讲的钻石。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就是坚硬到像钻石那样子的,也不算是很坚,但是愿力最为坚固。

【能发一念菩提心,即种将来成佛种。勿谓一念轻微,虚愿无益。发菩提心,是依真心修行,心真则事实。发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乃依大愿精进,愿广则行深。世间至大者虚空,然虚空非大,还是心王为大。此心王,指菩提心,为心中之王。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包太虚周沙界故。世间至坚者金刚,然金刚非坚,还是愿力最坚。此愿力,即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这是劝告,大众,你不要放弃我劝告你发菩提心,【则菩提眷属,】我们这里就是菩提眷属,因为大家都是学佛的,学佛叫做菩提眷属,【从此联婣。】联婣(婣yīn婣同“姻”。)就是我们所说的好像结婚一样的,好像在一起,联姻,这个念yīn,古字是这个字,现在是因为的姻,【莲社宗盟,】莲社宗盟,就是有一个宗旨,大家一个联合,什么盟,什么什么同盟会,【自今缔好。】大家结一个好缘。

【此文劝信流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发菩提心,则成为菩提眷属,故曰从此联姻。莲社即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念佛之社,为莲社;念佛之友,为莲友。大家志同道合,是谓莲社宗盟,自今缔(结也)好。何故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以娑婆大心虽发,难进易退。求生西方,即得圆证三不退,】三不退,我们已经讲过好几次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因为讲过好几次了,【下品皆然故也。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始也。

此文劝愿流通。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亲闻妙法,顿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证无生之忍。然后分身尘刹,遍至十方,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成就果觉圆满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之心愿为起点也。】简单讲就是要赶快念佛。

【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此文劝行流通。以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种佛种于心田,将来必结菩提之果。故愿与大众,共相勉励,努力修行。则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这个统统结束,从一百三十页以后,这个自己看,弘一大师讲发菩提心文,一百三十三页,裴休居士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劝发菩提心文序》,唐释宗密,宗密大师是华严宗的大师,宗密大师。《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唐裴休。这个自己看,这个也是写得非常地好,非常地好。

但是因为发菩提心文,我们讲一个就可以了,不必一起重复讲这个东西。

明天我们要讲《金刚经》,讲《金刚经》。《金刚经》我们预计最慢八次就可以讲完,八次就可以讲完,最慢八次,不会超过十次,因为只有九十页,只有九十页,《金刚经》讲完,我们讲《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完,我们讲《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如果有时间再继续讲禅宗的《永嘉大师证道歌》或者是讲《四行观》,达摩祖师做的,达摩祖师。所以我们大概要用很长的时间,把禅学的思想讲得非常清楚,禅修的一念马上就可以解脱,修净土法门的,没有禅的理念,放,放不下,禅的思想听完以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不得了,修行就是那么简单,不是很困难的,不是很困难的。

好,这一本你们就请回去,请回去,你们大概没有什么问题吧,希望大家多发心,回去要多多念佛。天气很冷,回去赶快躺下去睡觉,教人家精进,还这么懒惰回去盖棉被。

好了,今天已经九点了,我们时间也差不多,讲了一个半钟头,差不多时间,下课!

               

 

 

回向

 

此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若。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的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的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台湾•高雄文殊讲堂

 

附:

弘一大师论因果及菩提心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 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 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 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二、发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不着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三、以无我之精神做利生之事业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言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做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亦尤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劝发菩提心文序

终南山草堂寺圭峰沙门 宗密 撰

发菩提心者。崇德广业虚心外身圆觉之谓也。自非达[懨-猒+火]廓之道。禀仁恕之性。怀远大之志者。其谁能发斯意焉。岂其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佛法衰。末世人少信。时有儒门上士河东裴公而当此仁。吾与裴公交佛道久已。知其入佛门到佛境及览劝发菩提心文。知其为佛使行佛事。吾为佛子宁不感之而踊跃乎。凡归佛者可宝之为龟镜。然佛门难入。失在偏邪。佛境难到。失在怠速。心外求法或身中计我邪也。唯尚理性或但宗因缘。偏也。持解迷行或沈空住寂。怠也。劳形苦神而克期待证。速也。今裴公所得所行所演所劝。佥异于是。所谓洞了自心。德等于佛。非心外求也。洞了形识。空如幻化。非自计我。真如本觉。是其所宗。非但缘也。四谛六度。是其所弘。非唯性也。礼供赞念。率身励人。非速行也。福智悲愿。孜孜是务。非沉住也。气和神适。乘缘应事。非劳苦也。以时消息。为而不待。非求证也。如是备众德。离诸病。非入佛门到佛境何耶。吾久同其愿又览其文咏歌。不足故辄为序。今而后有欲入佛门造佛境, 者。宜信受奉行。

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

唐相国 裴休 述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有能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我愿生生常为道俗。同宗同趣。同愿同求。同运大悲。同修大智。递相辅助。直至菩提。普告大众。若僧若俗。有能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我愿生生常同净业。各领眷属。分化众生。龙华会中。同受佛记。广修大愿。直至菩提。

初明菩提名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云无上正遍知。觉(无上者。究竟也。正者。如理知遍者。无量智正觉知真俗智)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既慕如来永离诸苦。自悲己身久失大利。慨然奋发将求佛身。即是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明菩提心体

既发菩提大心。须识菩提心体。夫菩提心体不从真心发。无由得至菩提。故须拣择分明。方是正因法行。且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身者是地水火风从合之身。旋聚旋散。属无常法。非我身也。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是缘虑容尘虚妄之心。乍起乍灭。属无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圆满空寂者是。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圆满者。法身无量功德本自具足也。空寂者。法身离诸色相永无动摇也。广大者。真心体兼法界包含虚空也。灵知者。了了分明鉴照清彻也)。空寂灵智。神用自在。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也。十方诸佛一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此即菩提心体也。舍此不认。而认自身妄念。随死随生。与禽畜杂类比肩受苦。为丈夫者岂不羞哉。既发无上道心。当行大丈夫事。起三心立五誓。修一切助菩提法。以诸佛为师。以菩萨为侣。以六道众生为眷属。以生死烦恼为园林。誓尽未来济拔度脱。是则名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明三心

一者大悲心。既悟自心。本无生灭。遂悲六道。枉受沉沦。己虽未证菩提。且愿众生解脱(即经云菩提心己。虽未度。愿度未度。老子云。圣人后其身身先。儒家云。仁者博施济众。先人后己三教皆同)。于是广发同体大悲。尽未来行四摄法。摄彼众生。皆令归真。同成佛道。此即大悲心也。二者大智心。既兴大智。誓度群品。品类既多。根器不同。即须广事诸佛。广学妙法。一一证入。转化众生。此即大智心也。三者大愿心。既欲广度众生。遂兴广大悲智。然心惟本净。久翳尘劳。习性难顿。销除法器。须资磨宝。自虑轮回诸趣。不遇佛法胜缘。故发大愿。备修万行。行愿相资。犹如车翼。运行不退。直至菩提。此即大愿心也(华严经云。菩提心灯以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大智为光)。然三心之中。大愿为主。常持悲智。以度群生。故初发心必先起愿。华严行愿经云。若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财宝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常为引导。直至菩提。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华严最后普贤所说。定非虚妄。依此修行)。

次明五誓

一者众生无边誓愿度。二者福智无边誓愿集。三者佛法无边誓愿学。四者如来无边誓愿事。五者无上正觉誓愿成。持此五誓。念念运心。无有间断。是为具菩提大心。是为持菩提心戒。三心五誓重叠相资。佛佛道同不过于此。即是具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劝常持菩提心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既已发菩提大心。修菩萨妙道。至诚普启诸佛。一心普摄众生。行住坐卧常持此愿。不欺诳于六道。不失信于如来。广设津梁。护持教法。弥勒座下。皆证无生。千佛会中。俱为导首。能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度脱众生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誓欲度脱一切众生。普令入佛知见。黑闇岸下为作明灯。生死海中为船筏。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积集福德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誓欲于悲田敬田积集福德。亦舍内财外财成就万行本。为众生修道须资福德胜缘。令无私己之心欲受天人之报。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修学佛法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誓欲修一切佛法。穷一切教门。四无量心。六波罗蜜。法义深浅。因果有无。性相二宗。顿渐二教。悉皆通达。开导众生。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亲事诸佛善知识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誓欲承事诸佛。一切诸大菩萨。诸善知识。见善知识情无厌足。事善知识心无疲懈。闻善知识所有教诲欣乐顺行。常学善财童子所行之行。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修唯求佛果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常愿当来作佛。不起二乘之心。愿普与一切众生。同体速成正觉。所修善业。一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劝众生。一一令发无上道意。常修宝海梵志广大悲愿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结菩提道俗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与同发菩提心道俗。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同愿同心。同行同德。各修定慧。分化众生。或为兄弟。或为师长。迭相劝发。彼此护持。一人失路即同拯拔。一人证道即共归依。永无猒倦。不相舍离。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通圆顿经典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既已发菩提大心。运菩提大行。若不彻菩提心体。未合菩提法源。虽已发心。必滞摧小。故须先悟圆明净觉。本无无明。幻翳空华。俱非实体。远离执取。平如虚空。常于寂照。心中流出广大大悲智。如此则不滞诸相。不堕二边。始为菩提正因。方免枉受劳苦。若金刚圆觉。简妙通明。华严涅槃。广大具足。傥同我志。并望通经。

次明一切助菩提法

宝海梵志。劝无量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取佛世界皆得受记。复劝三亿弟子令其发心。中有一人名曰树提。白言。尊者云何菩提。云何助菩提法。云何菩萨修行菩提。云何系念得于菩提。尔时。其师报言。菩提者。即是菩萨之所修集四无量藏。所谓无尽福德藏。无尽智藏。无尽慧藏。无尽佛法和合藏。是名菩提。如佛所说助菩提法。所谓摄取清净度生死法门。善男子舍财是助菩提法。调伏众生。故持戒是助菩提法。随其所愿得成就。故忍辱是助菩提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足。故精进是助菩提法。具足一切诸事。故禅定是助菩提法。其心当得善调伏。故智慧是助菩提法。知一切诸烦恼。故多闻是助菩提法。得无碍辨。故福德是助菩提法。一切众生之所须。故思惟是助菩提法。成就断疑。故慈心是助菩提法。成就无碍心。故悲心是助菩提法。教化众生无厌足。故喜心是助菩提法。于正法中生爱乐。故舍心是助菩提法。成就断于爱憎。故听法是助菩提法。成就灭五盖。故出世是助菩提法。舍除一切世间。故阿兰若是助菩提法。灭不善业。故随喜是助菩提法。增长善根。故念处是助菩提法。分别身受心法成就。故正勤是助菩提法。离一切不善法行一切善法。故如意足是助菩提法。成就身心轻利。故诸根是助菩提法。摧灭一切烦恼。故觉是助菩提法。觉如实法。故六和是助菩提法。调伏众生令清净。故是名摄取清净度生死法门。如是修行。即系念得菩提也。如是等菩提心。今应生欲。是道清净。是道无漏。是道正直。是道安稳。汝等应当专心作大誓愿。取庄严佛土。随意所求(庄严佛土各各不同也。或取净土或取秽土。具在《悲华经》中)。

次明菩萨四懈怠法

宝藏如来告毗舍那无垢言。菩萨有四懈怠。若菩萨成就四法。于生死狱。受诸苦恼。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所谓下行。下伴。下施。下愿。云何下行。或有菩萨破口身戒不善护业。是名下行。云何下伴。亲近声闻及辟支佛共与同事。是名下伴。云何下施。不能一切舍诸所有。于受者中心生分别。为得天上快乐。故而行布施。是名下施。云何下愿。不能一心愿取诸佛净妙世界。所作誓愿不能调伏众生。是名下愿(出《慈华经》)。

次明菩萨四速疾法

复有四法。菩萨成就。则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者能持禁戒净。身口意护舍法门行。二者亲近修学大乘之人。与共同事。三者所有之物能一切舍。以大悲心施于一切。四者一心愿取种种庄严诸佛世界。亦为调伏一切众生。是名四法(出悲华经)。

次明发菩提心功德

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此人功德宁为多否。天帝言。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言。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百万那由他亿分.乃至优波尼沙陀亿分.亦不及一。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养。经于千劫教住四禅。经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经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经于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经于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经于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经于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是人功德宁为多否。天帝言。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菩萨言。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为充遍一切世界故。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当得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诸佛力无所畏。庄严三世一切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何以故。以是发心。当得佛故。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即与三世诸佛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功德平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初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即能震动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即能严净一切世界。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心。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种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此初发心菩萨不于三世少有所得。若诸佛。若诸佛法。若诸菩萨。若诸菩萨法。若独觉。若独觉法。若声闻。若声闻法。若出世间。若出世间法。若众生。若众生法。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著。是名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出华严经发心功德品。此约初住菩萨说。今凡夫位中是初发菩提心。至初住位中是成就菩提心也)。

次通凡圣差别疑

或曰。菩提大心。圣贤境界。固非凡夫浅识所能造拟也。故菩萨初住。发大心。便能游历十方。广作佛事。今以大法劝诸凡夫。无乃根器不同乎。对曰。不然凡圣同源本无差别。一念迷倒自取沉沦。若悟性本圆明。便与诸佛平等。性上起菩提心。以此修行即为菩萨(菩萨者大心众生也)。何苦自薄而谓凡夫隔绝哉。且凡夫位中三毒为本。今既誓舍财宝以化众生。虽未尽行自然少贪。誓行四摄以化众生。虽未尽行自然少瞋。誓修定慧以度众生。虽未尽证自然少痴。三法在心便成法器。所以菩萨不断烦恼唯兴大悲威德。法门诚不虚设。又何疑而不为哉。且凡夫发心是初发菩提心也。初住发心是成就菩提心也。若待初住方发此心。初住之前当修何法。除此菩提正路。尽为生死因缘。但至轮回何由证入。故释迦如来从初发心。即于无量生中事无量诸佛一切佛。所发菩提心直至然灯佛前方受远记。宝藏佛会始号大悲。固须千百生中方得成就。所以劝诸道俗学我本师世尊。无以才辨教门。便为甚深法藏粗识心性。定言无上菩提须度一切众生。须求一切种智。贤劫千佛皆种善根。自然福智弘深。永作世间道首。普愿大众以此文示此郡及他州。与我有缘者见此文当发菩提心。欲发心时。请先随力舍财物。或投一斋供养三宝。或画一像精进道场。然后依此正文。虔发大愿(准贤劫千佛经。一一佛于因地遇佛时。皆先以财宝乃至柳枝净水等世尊供养。然后发菩提心。悲华经。宝海梵志。劝无量人天发菩提心。先令以物献佛。然后启愿。佛佛道同。故须导禀)。

启发之后。念念运心。便为成佛正因。宜自深加喜庆。道俗不乖于法侣。山川岂碍真智。幸因路人垂示姓字。

开成三年六月二十日绵州刺史裴休记


{返回 慧律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
 谈初发心
 净土十疑论讲记(1990年)
 生活禅
 《净土十疑论》译解 7
 净土心要
 宇宙万有本体论(1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智慧的重要
 灵感观世音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间佛教读书会[栏目:人间佛教]
 粉碎自我(释妙智)[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对联二副[栏目:成峰法师]
 我不理解什么样的事情是消业?自身发生不好的事情就是消业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九一三)[栏目:杂阿含经]
 自性明亮[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十六课 比丘尼教团[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一册]
 经典禅诗 第四章 曹洞宗禅诗 四、曹山“君臣五位”偈[栏目:吴言生教授]
 河北柏林禅寺《瑜伽焰口》音乐考察(崔晓娜)[栏目:佛教与音乐]
 宣隆大师传 22、第一次访问仰光时回答前总理吴努(U Nu)的提问[栏目:宣隆古创迦韦大师·宣隆大师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