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吾人于三恶趣,常存如隔岸观火之心,其故安在?应如何谛思使此心入道?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52
  【第五八则】
  问:吾人于三恶趣,常存如隔岸观火之心,其故安在?应如何谛思使此心入道?
  答:此由于对业力未审,于三途未怖。吾人之心,不入善法者,不惟于三途苦,心不能感动,即于死无常,亦不尝动心。虽有上师引导,正法可修,吾心亦堪能修习,然此二门(死无常、三途苦)设不能通过,其后诸法,皆不能入。应思昔业多不净,今业未忏除,自己或明年,或下月或明日,呼吸一断,即堕其中,真实变为地狱有情,或饿鬼、畜生,受诸剧苦,吾人岂能忍受!以此于未堕之前,于三途苦,思难忍受,而生怖畏。能救护者惟三宝具此功德,故应生起皈依之心。入行论说:“若堕三途中,已离救护力。”颇公解释说:如梦寐间乍觉,已堕恶趣,举目四望,无能作我救护者,但蜷伏悔恨而已。故皈依求救,今日须作。远离皈依救护之事,从此不复再作。审谛思维,若心生通达,其象征如舍利弗之甥,食不下咽,食己还呕。以过现未三世通观,曾作恶业,将来当感恶趣,观想若真,毛发俱竖,不寒而栗,在座上不能自持。故当思此难得暇满,若得即具大义之人身,现既获得,当离恶趣一切苦,进而修得佛位。愿如是能成,祈师佛加持。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为修解脱生死苦之出离心,为何应先修远离三恶趣苦之出离心?
下一篇:有说地狱境,为各各有情,由自业力变现虚妄境界,是否应理?
 法与非法之差别,以何为量?
 应如何令所受皈依戒条,如法而得清净?
 修三忍之理.有何要义?
 摄要而言,弟子对师当如何观法?
 一切分别皆是[应破分](须破除者)者。宗喀巴大师破斥甚广,云何非理?..
 依何方便现无倒如幻?依师教授应如何了解此中[现空双合]之理趣?..
 问:真实成止之量?
 宗喀佛造菩提道次第祈祷求加颂中,首句即“万德之本具恩师”,其理安在?..
 何谓慈梵福报?
 如上知业决定增长、不作不得、作已不失等理,当先於业果之理如何生起决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转轮圣王师子吼经[栏目:波梨品]
 关于助念[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放下与提着[栏目:拈花说禅]
 《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序二[栏目:黄心川教授]
 无苦之乐[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六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社会关怀 - 闰七月的鬼月禁忌[栏目:方外看红尘]
 共修的方式与步骤[栏目:杨云唐居士]
 董群[栏目:当代佛教学者]
 《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4[栏目:果平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