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总依具明分、住分、轻安之三摩地,所趋之道?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41
  【第二三○则】
  问:总依具明分、住分、轻安之三摩地,所趋之道?
  答:已获得具明分、住分、轻安之三摩地,古德谓之乐明,或称空明。若未加“无我空见、出离心、菩提心,此仅内外相共之三摩地。或误认为已证空,不知若仅此定,不惟不能断烦恼种子,即现行烦恼,亦不能断。故应进入世出世间二种胜观。一,世间道胜观:能伏烦恼现行(厌下地粗,欣上地静,乃异生道);二,出世间道胜观:能断烦恼种子(观四谛十六行相,乃圣者道)。故得止後,极应修观,不然即上地亦无由趣入,遑论出世间乎?得止後行总道法,仅有两途,不趣入出世道,即趣入世间道,除此更无上进方便。外道以无分别为专注修,以粗静二相为观察修,如是递进直至有顶。故外道得乐明无二之定後,亦须修观,故赞所应赞说:“未趣於汝法,痴盲之众生,纵乃至有顶,仍生苦成有;随行汝教法,虽未得本定,如魔眼睹视,故遮於诸有。”前四句对外道说,“汝”谓佛世尊,“有顶”乃外道之究竟果(亦未解脱生死);後四句对内道说,若依世尊教法,虽未得初禅本定,仅得初禅近分,虽欲界魔王(极善自在魔王),怒目作障,亦能得解脱生死。故求解脱者,首要在得止後,应进行修观(内道胜观)。总之,外道修粗静行相之道,断除烦恼之现行,及内道佛子修无我断除烦恼之根本,随是何种,皆须先以前说之止,为内外道诸瑜伽者断惑之所依。即大小乘之瑜伽者,亦必须依彼三摩地。又大乘中显密诸瑜伽者,亦皆修彼“奢摩他”(止)。故此奢摩他为一切瑜伽者,行道最要之所依也。若佛弟子,於二观之初者(世闻道观),非不可无,後者——通达无我之胜观,则为不可无之支分。若得初禅未到地所摄如前所说之止,纵未得彼以上静虑无色界之止,然即依彼止而修观,亦能获得解除生死一切系缚之解脱。若不达无我性,而不修观,纵依如前所说之止,及世间道观,断除无所有以下之一切现行烦恼,得有顶心,亦不能从生死中,而得解脱。是故无上瑜伽之瑜伽者,虽可不修初禅所摄行相之观(观察修),及彼所成之止,然亦须生一寂止,初生之界,即生起次第时所生之止。以上为菩提道次第所说,总依於止,所趋之道。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观之略义?
下一篇:得远离沉掉,入定出定皆得圆满殊胜轻安之三摩地,究於五道,属何道呢?
 何谓慈梵福报?
 问:真实成止之量?
 正修观法中,止修住所缘之法,其概要如何?
 云何谓为完整无倒,全圆道体?
 修『止』经教,已有与佛密意相合之经庄严论...何以宗喀巴大师尚须造论?..
 云何愚痴无明遍一切烦恼?
 心为外境所夺之义,应如何了知?
 发心已于学处须修学之相?
 修死无常法中,为菩提道次第所无,乃上师口授要诀...易使心感动之一法为..
 应如何修,方是修胜观之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扶我上路的人(皮囊客)[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教入门 二十二·声闻乘简释[栏目:佛教入门]
 四大王经[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相应21经 众多经[栏目:相应部 4.魔相应]
 无瑞相发现,设临终亦如此,岂非难到极乐?[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破瓦法(一)[栏目:三想破瓦·达真堪布]
 梭巴仁波切对于金刚萨埵与礼拜三十五佛的开示[栏目:金刚萨埵法门]
 第十八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为何活着[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恶马八态[栏目:修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