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平常心是道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22

平常心是道
文/见闵法师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总要面对种种境界,遇到逆境便避之唯恐不及,遇到顺境则趋之若骛,然而逆境现前不得不面对,顺境过去了追也追不回,于是时常患得患失,苦恼不已。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使内心不生烦恼呢?古德云:“只为众生,从无始劫来瞥起一念,从此奔流,迄至今日。所以佛出世来,令灭意根,绝诸分别,一念相应,便超正觉,岂用教他多知多解,扰乱身心。所以菩提光明不得发现,汝今但能绝得见闻觉知,于物境上莫生分别,随时着衣吃饭,平常心是道,此法甚难。”苦与不苦存乎一心,但看我们用什么知见观念来面对。

  有些人只接受顺境,逃避所有逆境,往往弄得遍体鳞伤,最后变得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始终烦恼不断。有些人选择忍气吞声面对一切,虽不致伤痕累累,却存着迫于无奈的心态过日子,导致闷闷不乐。有些人对现实的生活没有什么渴望,苦也好,乐也好,心当中没有太大的感受,认为这样就是“自在”,就是所谓的“知足常乐”。这种安于现状的人,比起前两种人,自然是少了很多烦恼,但人生不免懵懵懂懂、消极度日,这也不是古德所谓的“平常心”。

  举例来说,安于现状的人对于所吃的东西,不管好不好吃,吃它一肚子就是,心在哪儿都不知道;然而对一个体达“平常心”的人来讲,那就不同了,对所吃的东西不但知道好吃或不好吃,且对好的不生贪着,坏的也不生烦恼,心里始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谓“平常心是道”,当中有定还有慧,不只面对境界时心要如如不动,还要清楚明白,也就是“念念分明”;不但在做事时念念分明,从早到晚不管吃饭、穿衣、走路,时时刻刻都要念念分明。所以古德又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马祖大师说:“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始终保持觉性存在,了达诸法缘起性空,因识达故,于诸境上心不染,随缘消旧业,随愿行佛道,即所谓“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这念心当中有定力,不为境界所动,又有智慧,知事知理,于一切境界中知所进退、定慧等持,才是真平常心,才能达到真正的大自在,真正地离苦得安乐。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会善知识得个入处
下一篇:化敌为友 冤亲平等
 以大众为师 见苍生同一悲允
 格物与持戒
 立身处世重细行
 知因识果命运改
 真正的作主
 自信不离自性
 报恩
 斗笠下的僧人
 佛法与科学
 以病苦为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三六)[栏目:杂阿含经]
 佛学问答(九)禅观[栏目:疑问解答]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C 957经叙述命与身的关系,重点为“意生身”一词。[栏目:界定法师]
 黄金是毒蛇[栏目:经济]
 内观问答[栏目:林崇安教授]
 佛学常见辞汇 (七画~九画)[栏目:基础佛理]
 婚姻的定位[栏目:仁焕法师]
 法海集一 第二部分:菩提心与空正见 2 菩提心[栏目:法海集]
 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栏目:慧僧法师]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六十、咕噜赞巴卡传[栏目:八十四大成就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