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报师长恩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2

报师长恩
文/见僧法师   
  
   知恩、感恩、报恩,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修行学佛者更应时刻心怀饮水思源之情;当知我们尚在母亲腹中时,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他人的惠施,即至呱呱坠地出生到人世间之后,从食、衣、住、行的无虞匮乏,乃至能够安居乐业等,那一样不是他人流血流汗、劳心劳力的成果?因此除要报父母恩之外,更要将“感恩心”的触角延伸,进而扩展到三宝恩、师长恩、国家恩乃至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就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幼儿时期的知识启蒙阶段开始,乃至在漫漫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师长就一直扮演着导航的角色,带领我们于浩翰的知识领域中探讨追寻,并指引出正确的方向。藉由知识的扩展,丰富了我们的阅历,也为人生增添瑰丽的色彩。

  然而随着年龄、历练的增加,发现在这汲汲营营追求名利财色的滚滚红尘中,处处充斥着贪瞋痴等烦恼,心境也因此感到苦闷、空虚……,此时才体悟到:当面临这些烦恼时,并非用世间的知识所可解决,所以只好宿命地认为,人生的过程本就是如此发展。直到听闻了佛法,才廓然明白,原来人并不一定必须循着世俗的轨道而行,我们也可另辟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而当我们不懂佛法的真正精神时,只是天天在心外求法,想要寻求外在的依靠,难怪当心无所依靠时,就会有种种的烦恼苦闷产生,让人倍感痛苦。

  出家后又让自己更深一层体会到“苦”皆由心念所生,因不明白因缘果报及当体即空的道理而念念迁流造业,最后就必须承担果报。当自己屡次遇境起心动念后,才慢慢了解,原来佛性就在烦恼心当中,原来能知起贪瞋痴的这念心就是自己的佛性,我们必须从中藉由不断地觉察、觉照;修定、修慧,才能逐渐去除种种习气烦恼,而练就一颗能作主的心,如此,就能转烦恼成菩提,逐渐将什么都放下,只有这念清楚明白的心存在,进而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梁皇宝忏中有段“奉为师长礼佛”文,忏文中云:“父母虽复生育我等,不能令我速离恶趣。师长于我恩德无量,大慈奖谕,恒使修善,愿出生死,到于彼岸,每事利益,令得见佛,除烦恼结,永处无为,如此至德,谁能上报?若能终身行道,止可自利,非报师恩。所以佛言:天下善知识者莫过师长,既能自度,亦复度人……。”感恩师长的教导,才能让自己于人生的旅程中,没有偏颇、没有走错路;更要感恩三宝及 大和尚的慈悲,救了见僧的法身慧命,在茫茫苦海内,让见僧能够有光明灯塔的指引,不致于迷失方向,进而更能出离生死的轮回,趣向菩提。《法华经》云:“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所以唯有精进,依教奉行,方能真正报答师长恩,及一切众生的恩德。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歇下狂心 就是菩提
下一篇:一念不住,无可受乐。
 等念怨亲
 行脚心得
 从情苦中了悟无常
 愿望
 和合的重要性
 良朋益友
 善调身心
 护七有感
 How To Change Your Life
 畏善情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丈夫包二奶怎么办,且执迷不悟,请问学佛的太太如何做才如法?[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Questions and Answers[栏目:Ajahn Chah]
 入此门来当念佛,行其路去莫忘西[栏目:弘愿寺·弘愿园地]
 佛说四十二章经[栏目:慧律法师]
 太虚、星云的人间佛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张华)[栏目:人间佛教]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栏目:杨维中教授]
 No Ajahn Chah《182》[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二节 庄严具 三、幡[栏目:佛教丛林观]
 相应5经 大嘛哩经[栏目:相应部 2.天子相应]
 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栏目:宽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