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报师长恩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48

报师长恩
文/见僧法师   
  
   知恩、感恩、报恩,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修行学佛者更应时刻心怀饮水思源之情;当知我们尚在母亲腹中时,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他人的惠施,即至呱呱坠地出生到人世间之后,从食、衣、住、行的无虞匮乏,乃至能够安居乐业等,那一样不是他人流血流汗、劳心劳力的成果?因此除要报父母恩之外,更要将“感恩心”的触角延伸,进而扩展到三宝恩、师长恩、国家恩乃至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就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幼儿时期的知识启蒙阶段开始,乃至在漫漫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师长就一直扮演着导航的角色,带领我们于浩翰的知识领域中探讨追寻,并指引出正确的方向。藉由知识的扩展,丰富了我们的阅历,也为人生增添瑰丽的色彩。

  然而随着年龄、历练的增加,发现在这汲汲营营追求名利财色的滚滚红尘中,处处充斥着贪瞋痴等烦恼,心境也因此感到苦闷、空虚……,此时才体悟到:当面临这些烦恼时,并非用世间的知识所可解决,所以只好宿命地认为,人生的过程本就是如此发展。直到听闻了佛法,才廓然明白,原来人并不一定必须循着世俗的轨道而行,我们也可另辟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而当我们不懂佛法的真正精神时,只是天天在心外求法,想要寻求外在的依靠,难怪当心无所依靠时,就会有种种的烦恼苦闷产生,让人倍感痛苦。

  出家后又让自己更深一层体会到“苦”皆由心念所生,因不明白因缘果报及当体即空的道理而念念迁流造业,最后就必须承担果报。当自己屡次遇境起心动念后,才慢慢了解,原来佛性就在烦恼心当中,原来能知起贪瞋痴的这念心就是自己的佛性,我们必须从中藉由不断地觉察、觉照;修定、修慧,才能逐渐去除种种习气烦恼,而练就一颗能作主的心,如此,就能转烦恼成菩提,逐渐将什么都放下,只有这念清楚明白的心存在,进而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梁皇宝忏中有段“奉为师长礼佛”文,忏文中云:“父母虽复生育我等,不能令我速离恶趣。师长于我恩德无量,大慈奖谕,恒使修善,愿出生死,到于彼岸,每事利益,令得见佛,除烦恼结,永处无为,如此至德,谁能上报?若能终身行道,止可自利,非报师恩。所以佛言:天下善知识者莫过师长,既能自度,亦复度人……。”感恩师长的教导,才能让自己于人生的旅程中,没有偏颇、没有走错路;更要感恩三宝及 大和尚的慈悲,救了见僧的法身慧命,在茫茫苦海内,让见僧能够有光明灯塔的指引,不致于迷失方向,进而更能出离生死的轮回,趣向菩提。《法华经》云:“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所以唯有精进,依教奉行,方能真正报答师长恩,及一切众生的恩德。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歇下狂心 就是菩提
下一篇:一念不住,无可受乐。
 至诚
 生命学堂
 仁者乐“山” 你的身心就像一部普门品
 觉性的开显
 永恒的依循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生活的观照
 择友之道
 出家与在家
 弘法利生吾定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丹真绒布仁波切开示集 三 关于祈请加持的开示[栏目:丹真绒布仁波切]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八 修行四念处之七项利益禅修问与答[栏目:迦那卡禅师]
 佛教的修行方法 一、前言[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147.问曰:初教精进,后教三解脱门,般若;今复欲为何事故,教亲近善知识?[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二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缘起性空,转染成净(10~19)[栏目:傅味琴居士]
 具有哪些缘才能构成“不瞻病苦戒”?[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学显宗的,能按照达真堪布所教授的金刚萨垛除障法仪轨修持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这个缘是定业还是什么业力?[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得到真正的快乐 - 不为任何目的而奉献[栏目:真正的快乐]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