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路,谦容同行
文/见办法师
晨间的打扫区域在四天王殿,一日来了一位刚上山的居士,拿着拖把在帮忙拖地,或许是经验不够,地上留下一条条不干净的拖痕。看到后的第一个念头,是想向其纠正,但又怕居士初来山上尚未适应,故忍隐不言;一旁的法师,却只是拿块抹布主动帮其收拾善后。第二天情况相同;第三天仍然未变。直至第四日一早,自己提起抹布要收拾时,却发现地上的拖痕已然不见。
我们常常和事件中的居士一样,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茫然无知,犯着相同的错误;但生命中的菩萨,却悄然提起善心的抹布,护念行者初生的菩提心苗,默默期待行者的成长。出家为僧,直至进入学院,一直被如此地呵护调念;没有任何指责,也没有埋怨对待,只是透过静中的经教薰修和动中的出坡历练,让自己慢慢张开闇昧的双眼。回首来时路,才知自己在坚深的我慢中,作了多少不善,犯了多少过失。
而 导师的慈心悲愿,用“依教奉行”这帖药,调治弟子累劫的习气大病,谦容接受弟子所犯的诸多错误,也让弟子在修福修慧中,慢慢扩大自己的心量,探出原本的狭隘世界;每多见到一分心地风光,每为自己的无知而深切忏悔。
佛陀四十九年说法,五时调停众生的根基,从发心远离五浊恶世的声闻乘人开始启蒙,让弟子从欲自求解脱的小乘心开始,方便施设一个美好的化城供其止宿,伺声闻乘人慢慢去除心中的垢染,转凡成圣、转染为净,堪闻佛所说的大乘法门后,方见周遭的菩萨,而发起耻小慕大之心。虽对自己的佛性仍是怯懦不知,不敢承担,但历经前三时调停努力,根机渐次成熟;佛陀方于法华会上,为大众广说“一佛乘”的道理,授记诸弟子将来皆得成就佛道。此时,诸弟子涕泪悲泣,方知佛陀深悯众生而设施方便的悲心,方知自己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方知自己亦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过去也一直未懂,为何《四十二章经》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心想,若连自己都不信,那还能相信谁呢?不过,后来听闻一则故事:
文学才子苏东坡,当年曾为一句诗,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当时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刚好王安石不在,苏东坡见桌上一首王安石写至一半的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一时轻慢心起,认为菊花怎可能像春天的花一样,在一夜间落得满地花瓣?于是在诗的后面补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以取笑王安石。王安石回来一瞧,得知这是恃才傲物的苏东坡做的好事,为一挫苏东坡的锐气;状告皇帝,将苏东坡贬至黄州。一晚,正当秋意甚浓,东坡与友人在黄州乡间吟月话诗时,一阵秋风吹过,院内的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突见此状,苏东坡方才深愧自己的妄自非他,不是他人错,而是自己见识浅薄。由此方知,原来“信汝意”不是信我们坚深的我执,而是要不断向上提升,相信最终清净无染的这念佛性、实相菩提。
累劫未断的我执和错误的知见,让我们始终为自己的一切计较不休、刚愎自用而不自知,愈是相信自己的我执、我所,愈易以轻慢心伤害身边的有情众生,总认为自己“知道”,便用自己的“知道”去要求他人要如此认知,若不然,则瞋责身旁的种种人事。
若没有善知识的示现导引,没有学院教理、福德齐修的环境,没有其他修行人的兼容示现,这场根深蒂固的无明大梦,不知何时方醒?走过这段短短的旅程,知道只是浅尝修行的法味,只是在一片冥濛乌云中偶尔的云开见月;善念、恶念来来去去,若不时时如履薄冰地自我提醒,又是一步即失,流转三界。《佛遗教经》云:“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冤家”,除了断恶修善以报善知识的护念外,更开始知道要承担自己的佛性,同时也要尊重每个人的佛性,谦和涵容每一个人。如同 导师对我们的等候,以时间调停我们这颗顽劣的心;相同地,我们也要等候尊重他人的成长,同达菩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