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戒为无上菩提本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0

戒为无上菩提本
文/见凌法师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古圣先贤所追求的目标,正是祥和安定的“大同世界”。为了达到大同的境界,至圣先师孔子强调要以“礼”为基础,因为有“礼”的维系,才能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精神;因为有“礼”的发扬,才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行为适宜;更因为对“礼”的重视,才能使每个人都心存善念、身行善事、口说善言,才能维持社会的祥和,国家的安定、世界的和平。所以不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礼”就像是一把规范言行举止的尺,可以使家庭、社会、国家呈现出富足、祥和的境界,但是当自己外在行为没有偏差的时候,内心是不是也同样如此呢?若要做到身心根本都不违犯,就需进一步持守佛法当中的“戒”了。戒不是束缚心的绳子,也不是跟诸佛菩萨打的契约,而是庄严己心之璎珞,是一切善法之所依。因为戒,能使自己这念心不断地澄清、净化,修诸善法。《受菩萨戒仪》云:“庄严法身,以戒为璎珞;破除烦恼,以戒为清凉。三皈五戒得人身,十善八斋生天报。”《楞严经》也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持戒之人,如同身、心有层保护膜,能减少身口意三业造恶的机会,内心所流露出芬芳的戒香,也可以影响周遭的亲人、朋友。因此,持戒清净者,不仅能除去自心的恶行,亦能让他人生起赞叹学习的心,这样的善举,不正是实践学习菩萨自利利他的精神吗!

  古来有许多修行者,因为持戒而感得殊胜的功德。在佛陀时代,有位精进无病最为第一的弟子薄拘罗尊者,在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灭后,曾发大慈悲心,要清净的持守不杀生戒,后来更施药给一位头痛的病僧,所以感得九十一劫生人天中,未曾有病苦。由此可知,清净的持守戒法,不仅不是束缚,反而是一种解脱。
修行学佛者,最终的目标就是成佛,而持戒就是成佛的基石。因为将心靠在戒法上,所有生起的念头,皆是利益众生的善念;更因为持守戒法,使得心念能够更专注,反而提升了做事的效率及品质;因为心念专注,所以能够时时保持清楚明白,善观察与人互动的应对进退,使做人处事更加圆融。如果俗谛圆满了,并且能够不执着,不断地在善法上努力、自我提升,就是步步向成佛的目标迈进。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斗笠下的僧人
下一篇:心之可畏
 智慧欢喜结善缘
 长远心
 苦海
 心之可畏
 从长远心看修行
 缘起观于生活中的助益
 心静自然凉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
 操之在己
 梦破方称出格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三部分 慧 第十五章 趋向无为[栏目:阿姜查禅师]
 无死的金刚心 第17章 游动的蝌蚪[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鱼山梵呗再评价[栏目:王志远教授]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般若经》之译出[栏目:厚观法师]
 怎样念佛[栏目:寂静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四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栏目:徐恒志居士]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栏目:圣严法师]
 水果肖像[栏目: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士志于“道”[栏目:论语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