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而不斜
文/见萨法师
子路在与敌国的征战中丧失了性命,临死之前,仍不忘将其冠帽扶正……阅读至此,脑中浮现出这一幕景象,想必不少人会为之动容。令人感动的,不是子路死得多么凄怆,而是他始终坚守的那份气节──身可亡,但节度不可不在。而节度的表现,仅仅从一个“正”字,便表露无遗。
古之圣贤,其人格操守往往从日常生活中便可看出,孔子也曾说过:“席不正不坐”,由此可知,“正”确实是相当重要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正”?“正”又表现在何处呢?首先,可由行仪举措来看。身行庠序,行住坐卧皆合乎礼仪、尺度,不歪斜、散漫,即合乎正。举止端正了,有威有仪,便能使人心生尊重。进一步,尚能摄受大众,令大众起而效之。马胜比丘即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尊者举手投足安详、从容,具足威仪,使舍利弗心生崇敬,继而愿意出家修行,可见行仪端正具足无边功德。
再者,“正”为不偏之意。不偏,即是心行平等,对一切事物无有拣择、好恶。一般人对于人事物,通常都会产生好恶,由好恶而生取舍,常使我们对事物的评断产生偏差,进而产生烦恼、障碍。假使行事能做到明是非、离好恶,就能以客观的态度处世,对人和善无私,如此自可免除烦恼,广结善缘。
第三,“正”是不斜。一切行为合乎仁、义、礼、智、信,处事认真,不投机取巧,即合乎“正”。有时,为了方便或节省时间,而在不该省略的地方轻率带过,或者草草了事,其实,这就是没有“对事以真”,有了苟且的想法,就是偷心。“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事情终究难以圆满。
“正”,可从身来落实,亦可从心来圆满。无论从身、从心,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切身行之,一旦身行、心行都能正而不斜,即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一切行事,自然都能圆满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