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万善同归集卷第六
 
{返回 永明延寿大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17
万善同归集卷第六
  故华严论云。偏修理则滞寂。偏修智则无悲。偏修悲则染习便增。但发愿则有为情起。故菩萨以法融通。不去不取。圭峰禅师云。师资传授。须识药病。承上方便。皆须先开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禅。性不易悟多由执相。故欲显性先须破执。破执方便。须凡圣俱泯。功业齐祛。使心无所著。方可修禅。后学浅识。便执此言为究竟道。又以修习之门人多放逸故。后广说欣厌毁责贪嗔赞叹勤苦调身调息入道次第。后人闻此又迷本觉之用。便一向执相滞教违宗。又学浅之人。或秖知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故毁禅门即心是佛。或秖知自性清净性净解脱。故轻于教相持律坐禅调伏等行。不知必须顿悟自悟清净性净解脱。渐修令得圆满清净究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拥滞。又云。空宗但述遮诠。非凡非圣。一切不可得等。性宗有遮有表。今时人皆谓遮言为深。表言为浅。故惟重非心非佛。良由以遮非之辞为妙。不欲亲证自法体故如此也。如上所引。祖教了然。但以所非者破其执。离性之相而生常见。离相之性成其断灭。或有所赞者。乃是了即性之相用不离体。即相之性体不离用。故知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体。若欲赞性即是赞相。若欲毁相秖是毁性。云何妄起取舍之心。而生二见。若入一际法门。则毁赞都息。
  问如上问意。秖据今时多取理通。少从事习。皆称玄学。离物超尘。佛果尚鄙而不修。片善岂宗而当作。未审上古事总如然。请更决疑免坠邪网。答前贤往圣。志大心淳。究理而晷刻不忘。潜行而神灵罔测。晓夕如临深履薄。克证似然足救头。重实而不重虚。贵行而不贵说。涉有而不住有。行空而不证空。从小善而积殊功。仗微因而成大果。今时则劫浊时讹。志微根钝。我慢垢重懈怠障深。一行无成百非恒习。乘戒俱丧理事双亡。堕无知坑坐黑暗狱。不达即事即理之旨。空念破执破病之言。智者深嗟愚人仿效。既成途辙顿夺尤难。是以广引祖佛之深心。备彰经论之大意。希悛旧执庶改前非。同蹑先圣之遗踪。共禀觉王之慈敕。无亏本志免负四恩。齐登解脱之门。咸阐离生之道。成诸佛业满大菩提。塞邪径而辟正途。坚信根而拔疑刺。备波罗蜜之智楫。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置涅槃之大城。往返尘劳周旋五趣。不休不息无始无终。未来穷而不穷。虚空尽而无尽。仰惟佛眼证此微诚。普为群灵敬述兹集。
  问上上根人顿悟自心。还假万行助道熏修不。答圭峰禅师有四句料简。一渐修顿悟。如伐树片片渐斫一时顿倒。二顿修渐悟。如人学射。顿者箭箭直注意在的。渐者久久方中。三渐修渐悟。如登九层之台。足履渐高所见渐远。四顿悟顿修。如染一綟丝万条顿色。上四句多约证悟。惟顿悟渐修。此约解悟。如日顿出霜露渐消。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然后登地次第修证。若未悟而修。非真修也。惟此顿悟渐修。既合佛乘不违圆旨。如顿悟顿修。亦是多生渐修今生顿熟。此在当人。时中自验。若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言。量穷法界之边。心合虚空之理。八风不动三受寂然。种现双消根随俱尽。若约自利。则何假万行熏修。无病不应服药。若约利他。亦不可废。若不自作。争劝他人。故经云。若自持戒。劝他持戒。若自坐禅。劝他坐禅。智论云。如百岁翁翁舞。为教授儿孙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如或现行未断烦恼。习气又浓。寓目生情。触尘成滞。虽了无生之义。其力未充。不可执云我已悟了烦恼性空。若起心修却为颠倒。然则烦恼性虽空。能令受业。业果无性。亦作苦因。苦痛虽虚。秖么难忍。如遭重病。病亦全空。何求医人。遍服药饵。故知言行相违。虚实可验。但量根力不可自谩。察念防非切宜子细。
  问老子亦演行门。仲尼大兴善诱。云何偏赞佛教。而称独美乎。答老子则绝圣弃智。抱一守雌。以清虚憺泊为主。务善嫉恶为教。报应在一生之内。保持惟一身之命。此并寰中之近唱。非象外之遐谈。义乖兼济之道。而无惠利也。仲尼则行忠立孝。阐德垂仁。惟敷世善。未能忘言神解。故非大觉也。是以仲尼答季路曰。生与人事。汝尚未知。死与鬼神。余焉能事。此上二教。并未逾俗柱。犹局尘笼。岂能洞法界之玄宗。运无边之妙行乎。
  问佛行无上。众哲所尊。儒道二教。既尽钦风。云何后代之中。而有毁谤不信者何。答儒道先宗皆是菩萨。示劣扬化同赞佛乘。老子云。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列子云。商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任因时。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西方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吴书云。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以不。阚泽曰。若将孔老二家。比校远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言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大悦。用阚泽为太子太傅。起世界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测。遂使寡闻浅识起谤如烟。并是不了本宗。妄生愚执。事老君者。则飞符走印。炼石烧金。施醮祭之腥膻。习神仙之诳诞。入孔门者。志乖淳朴。意尚浮华。骋鹦鹉之狂才。擅蜘蛛之小巧。此皆违背先德。自失本宗。斯人不谤。焉显其深。下士不笑。宁成其道。是以佛法如海。无所不包。至理犹空。何门不入。众哲冥会千圣交归。真俗齐行愚智一照。开俗谛也则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绍。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不惟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敷真谛也则是非双泯。能所俱空。收万像为一真。会三乘归圆极。非二谛之所齐。岂百家之所及。
  问道无不在。真性匪移。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此即一体三宝。常现世间。何用金檀刻像。竹帛书经。剃发出尘。以为三宝。答上根玄解。何假相施。中下钝机。须凭事发。不睹正相。但染邪宗。秖如此土像教未来。惟兴外道。罔知真伪莫辨灵踪。伏自汉明梦现金身。吴帝瑞彰舍利。尔后国王长者。方知归敬之门。哲士明人。顿晓栖神之地。是知迹能显本。相可通真。因筌得鱼。理事无废。是以木母变色。金像舒光。道藉人弘。物由情感。能生净种。敬假像而开心。不结信缘。遇真仪而不见。是以迷之则本末咸丧。了之则真假俱通。若验斯文奚生取舍。或广兴供养发大志诚。意业功深修因力大。是以贫女献潘淀。而位登支佛。童子进土麨。而福受轮王。
  问因缘义空。自他无性。涅槃生死。一体无殊。如何行慈广垂摄化。答虽人法本空彼我虚寂。而众生迷如梦所得。都不觉知。菩萨兴悲而示真实。大般若经云。佛告善现。应知有情虽自性空远离众相。而有杂染清净可得。起信论云。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是以观缘起。而不住涅槃。了性空而不住生死。
  问西天九十六种外道。各立修行之门。勤苦兢兢非无善业。云何报尽还入轮回不得解脱。答未达无生正理。惟修生灭有因。起贪着之心。怀希望之意。以苦舍苦从迷积迷。匍匐升沉轮回莫已。蒸砂之喻足可明之。
  问非惟外道修善不得解脱。依内教修。亦有不得道者何耶。答皆为有我故不得断结。凡作之时皆云我能作。随境所得住着因果。若了二无我理。证解一心不动尘劳。当处解脱。
  问正作之时。云何了无我。答所作之时从缘而起。以有施为而无主宰。所出音声犹如风铎。随机转动惟似木人。但依业力所为。而无我性可得。四大聚散生灭随缘。乃至六趣受身。亦复如是。实无有人而能来往。华严经云。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论云。因缘故生天。因缘故堕地狱。若言是我非因缘者。作恶何不生天乃堕地狱耶。我岂爱彼地狱受苦耶。我既作恶而不受乐者。故知善恶感报惟是因缘非是我也。而众生于无我无作之中。妄认我作强为其主。不知是识所为决定无有作者。外道皆称执作悉有神我。若无神我谁为所作。智论破云。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烧物不假人。唯识论云。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思虑为无思虑。有思虑应是无常。非一切时有思虑故。无思虑如虚空。不能作业。亦不受果。故所执我理俱不成。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又无我者即是无性。性即是体。体是主质义。凡有一法皆从众缘所成。实无本体。以无体故空。是以众生于性空中执为实有。内则为我所羁。外则为尘所局。所以修行不出心境。及至得果不离所因。升降虽殊常系诸有。互为高下终始轮回。众患所生我为其本。
  问既万法无体。本来自空。云何复有诸法建立。答秖为空无体性。而从缘生。若有自体即不假缘生。既不从缘生。即万法有其定体。若立定相。即成常过。善恶不可改移。因果遂成错乱。为恶应生天。为善应沉渊。以无因故。作善应无福。作恶应无罪。以无果故。是以万法无体无定。但从缘现。以缘生故无性。诸法皆空。以无性故。缘生诸法建立故。华严经明。菩萨于无自性中。建立一切佛事。是以因空立有。有无自名。从有辨空。空无自体。
  问现见诸法发生。云何无性。答即生无生。所以无性。若云有生。为复自生。为他生。为共生。为无因生。若云自生。譬如自身。若非父母云何得生。故云此身即父母之遗体。以过去业为内因。托父母体为外缘。内外因缘和合而有。即非自生。或云他生者。若无宿业自因。终不托胎。皆从自业而有。譬如外具水土若无种子决定不生。若共生者。因假缘成。何有自体之用。缘从因起。而无外助之能。因缘各无。和合岂有。如一砂无油。和众砂而非有。一盲不见。聚群盲而岂观。若无因生者。即石女生儿。龟毛作拂。有因尚无。无因岂有。又从有因而立无因。有因既无。无因亦绝。但了自他两句无生。则四句皆破。既无自他。将谁作和合及以无因。有四句自然宴寂。是知无生之生。幻相宛尔。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故金刚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
  问既一切诸法。无性无生。云何众生执着境缘。而受实报。答秖为不了无性。迷为实有。所以受其实报。如达其性空。即不生贪着。既不耽着。任运施为不住其因。终不受果。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又云。一切惟心造。若心不起。外境常虚。了境性空。其心自寂。妄心既寂。幻相何生。心境俱冥。自然合道。华严经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又云。世间一切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问既受实报。云何言一切空。答分明云。众生自妄认为实。其性常空。虽受苦乐厌爱情生。人法俱空一无所得。犹如梦见好恶欣戚盈怀。及至觉来豁然无事。觉来非有。梦里非无。既习颠倒之因。不无虚妄之果。
  问妄心幻境。为复本无。从今日无。答心境本无。
  问既是本无。众生云何不得解脱。答本来无缚。云何称解。秖为不达本无。妄生今有。从无始际熏习之力。不觉不知随业而转。虽在业拘性常清净。
  问如何得究竟清净。答此有二义。一者了其本无。得自性清净。二者净其妄染。得离垢清净。本性既净妄念不生。二障双消三轮廓彻。契本冥源种现俱寂。
  问佛道遐昌凡圣同禀。何乃兴替不定。而有堕坏者乎。答夫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然不动。感通而化。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树。若众生福薄。则佛事冰消。若国土缘深。则梵刹云耸。在人自生得丧。非法而有盛衰。故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问既赞众善。报应非虚。云何有勤苦求者。全无克证。答修善之人。自有冥显二益。法华玄义四句料简。一冥机冥应。若过去善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此名为冥机。虽不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非觉非知。是名冥益。应身应是显应。法身应是冥应。二冥机显益。过去植善而冥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曾修行。诸佛照其宿机。自往度之。三显机显益。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四显机冥益。如人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矣。
  问或有一生修善。现萦恶报。终日造恶。目睹吉昌者何。答业通三世。生熟不定。又通三报。厚薄相倾。西天第十九祖师鸠摩罗多云。前生修功德。而致强半功。有少破坏故。回心修恶行。罪业少功德。亦死先受福。正受快活时。心似得安乐。忽降诸衰恼。其家渐残破。承彼先恶业。相续致于此。非是今修福。而招斯恶报。又曰。前世作恶业。其罪强半功。忽遇一智者。而教修福德。福德虽修已。其善未过彼。功德少于罪。亦死生贫穷。心不敬信佛。亦不重三宝。如是过半已。其家渐富有。资生多财帛。承彼先善业。相续致于此。非是今作恶。而招斯善报。论云。今我疾苦皆由过去。今生修福报在当来。若见喜杀长寿好施贫穷。能信斯言不生邪见。若不解此忧悔失理。谓徒功丧计。善恶无征。但修善之时一心不退。既不间断福果长新。秖虑中途自生遮障。识达贤士晓斯旨焉。
  问恶能掩善。则祸起而福倾。善能排恶。则障消而道现。何乃或有从生积善反受余殃。及萧梁武帝归凭三宝。一朝困毙全无灵祐者何。举世咸疑请消余滞。答前明业通三世。事已昭然。今重决疑。有其三义。一者是诸佛菩萨示现施为。随顺世间同其苦乐。千变万化诱引劳生。或居安而忽危。示物极即反。或处荣而顿弊。现盛必有衰。令耽荣者悟世无常。使恃禄者知生有限。潜消贪垢巧洗情尘。示正示邪或逆或顺。斯乃密化之秘术。非凡小之所知。二者善恶无定。果报从缘。业力难思。势不可遏。故涅槃经云。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现受苦乐。二生报。今生作业。来生受果。三后报。或今生作业。过百千生方受其报。又经云。有业现苦有苦报。有业现苦有乐报。有业现乐有乐报。有业现乐有苦报。或余福未尽。恶不即加。或宿殃尚在。善缘便发。又若善多恶少则先受乐。而后受苦。则福尽祸生。或善少恶多。则先受苦。而后受乐。则灾消庆集。此皆并是后报善恶业熟。今生善力难排。断结证圣尚还宿债。如师子比丘一行禅师等。岂况业系凡夫。宁逃此患。三者或善根深厚。修进坚牢。决志无疑。誓过金石。则现受轻报能断深愆。故经云。今生作恶少为善多。则回地狱重。而现世轻。或作善少为恶多。则回现世轻。而地狱重。乃至纯善修行之人。现世暂时头痛。则灭百千万劫地狱之苦。是以菩萨发愿云。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受苦。作恶之人虽现安乐。果在阿鼻。积劫烧然受苦无间。又复修行力至将出轮回。临终之时虽受微苦。无始恶业一时还尽。如唐三藏法师。九世支那为僧。福德智慧常称第一。大弘圣教广演佛乘。利济无边殊功罕测。及至迁化之时。卧疾房中。瞻病僧明藏禅师。见有二人。各长一丈。共捧一白莲花至法师前云。师从无始已来。所有损恼有情诸有恶业。因今小疾并得消殄。应生欣庆。法师顾视合掌。遂右胁而卧。第子问云。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报云得生。言讫气息渐微。奄然神逝。若明如上三义。方为知因识果之人。或昧斯文终生疑谤。
  问夫修善应纯。云何造恶。既能造恶。何用善乎。若善恶齐行。恐虚功力。答若出家菩萨无诸障阂。应纯修善直至菩提。如在家菩萨。事业所拘未得纯净。傍兴善道以为对治。夫业难顿移。恶非全断。渐积功德以趣菩提。若更积恶不修。恶无有尽。须行善业以夺恶因。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出射猎还。过寺绕塔。为沙门作礼。群臣共笑之。王乃觉知问群臣曰。有金在釜。釜中汤沸。以手取金可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以冷水投中。可取得不。臣白王言。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猎所作如汤沸。烧香然灯绕塔。如持冷水投沸汤中。夫作王有善恶之行。何故但有恶无善乎。
  问在家菩萨。亦许纯修善不。答若志苦心坚。一向归命。如鹿在网。若火烧头。惟求出离之门。不顾人间之事。自古及今亦多此等。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大好道德。常行绕塔百匝未竟。边国王来征伐。欲夺其国。傍臣大恐怖。即白王言。置斯旋塔以攘重寇。王言。听使兵来。我终不止。心意如故。绕塔未竟。兵散罢去。夫人有一心定意。无所不消也。是以河岳不灵。惟人所感。但能志到。无往不从。至于冰池跃鳞寒林抽笋。故非神力志所为也。
  问若广修万善。皆奉慈门。但禀真诠有妨世谛。则处国废其治国。在家阙于成家。虽称利人未得全美。答佛法众善普润无边。力济存亡道含真俗。于国有善则国霸。于家有善则家肥。所利弘多为益不少。所以书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又云。行善降之百祥。为恶降之百殃。宋典文帝。以元嘉中问何侍中曰。范泰谢灵运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也。侍中对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传此风训已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也。是以包罗法界遍满虚空。一善所行无往不利。则是立身辅化匡国保家之要轨矣。若以此立身。无身不立。以此匡国。无国不匡。近福人天。远阶佛果。
  问所修万善。以何为根本乎。答一切理事。以心为本。约理者。经云。观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以真如观真实心为本。约事者。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此以心识观缘虑心为本。真实心为体。缘虑心为用。用即心生灭门。体即心真如门。约体用分二。惟是一心。即体之用。用不离体。即用之体。体不离用。开合虽殊真性不动。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道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如谷应声语高而响大。似镜鉴像形曲而影邪。以万行由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终不实。内细外终不粗。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踏云霞而饮甘露。非他所授。卧烟焰而啖脓血。皆自所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秖在最初一念。致此升沉。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可谓众妙之门。群灵之府。升降之本。祸福之源。但正自心何疑别境。经云。为善福随。履恶祸追。响之应声。善恶如音。非天龙鬼神所授。非先祢后裔所为。造之者惟心。成之者身口矣。佛说偈曰。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砾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华严经云。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云。何得无过失身口意业。乃至为上为无上。为等为无等等。文殊师利答言。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密严经云。如地无分别。庶物依以生。藏识亦如是。众境之依处。如人以己手。还自摩挃身。亦如象以鼻。取水自沾沐。复似诸婴儿。以口含其指。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是心之境界。普遍于三有。久修观行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间。一切惟心现。以此之言。岂止万善之本。乃至有情无情凡圣境界虚空万像。悉为其本。亦云。无住为本。本立道生。斯之谓矣。
  问万行之源以心为本。助道门内何法为先。答以其真实正直为先。慈悲摄化为道。以正直故果无迂曲行顺真如。以慈悲故不堕小乘功齐大觉。以此二门自他兼利。
  问前明先知正宗遍行助道。今万行门中以消疑滞。未审以何为宗旨。答佛法本无定旨。但随入处明见心性。权名为宗。
  问以何方便。而得悟入。答有方便门。应须自入。
  问岂无指示。答见性无方云何所指。实非见闻觉知境界。
  问既无所指。明见之时见何物。答见无物。
  问无物如何见。答无物即无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
  问若然如是。教中佛云何亦说见。答佛随世法。即是不见见。非同凡夫执为实见。究竟而论。见性非属有无。湛然常寂。
  问毕竟如何。答须亲省察。
  问前云心外无法。云何称有见即随尘。答一切色境。皆是第八识亲相分现量所得。实无外法。眼见色时未生分别。刹那转入明了意识分别形像作外量解。遂执成尘境。
  问此境何识所现。答尘以识所现。内识变起似尘而现。如镜中见自面像非他影现。唯识论云。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自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幻梦者幻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经云。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惟心。此由约事而论。说为识变。若深达真如。一切诸法本来不动。即心自性亦非待变。
  问此尘与识从何而立。答谓由名言熏习种子。而得建立。实无其体。而似有义。相貌显现。如幻物等。因名立法因法建名。名中无法法中无名。无体互成有相俱寂。
  问此识既不立。何识为宗。答诸识亦无毕竟所归。约极权论。惟一真性。此乱识为遣境故立。境消识谢能所俱亡。惟一真识。即是实性。三无性论云。先以乱识遣于外境。次阿摩罗识遣于乱识。究竟惟一净识。
  问理事无阂万事圆修。何教所宗何谛所摄。答法性融通随缘自在。随举一法万行圆收。即华严所宗。圆教所摄。若六度万行成佛度生。虽净缘起。皆世谛所收。若发明本宗深穷果海。则理智俱亡。言心路绝。
  问此集所陈。有何名目。答若问假名。数乃恒沙。今略而言之。总名万善同归。别开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
  问名因义立。义假名诠。既立假名。其义何述。答第一理事无阂者。理则无为。事则有为。终日为而未尝有为。终日不为而未尝无为。为与无为。非一非异。同法性源。等虚空界。若云是一。仁王经说。诸菩萨有为功德无为功德。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应说有二种功德。若云是异。般若经云。不得离有为说无为。不得离无为说有为。是以理事相即非断非常。起灭同时无阂双现。第二权实双行者。实则真际。权则化门。从真际而起化。实外无权。因事迹而得本。权外无实。常冥一旨无阂双行。遮照同时理量齐现。第三二谛并陈者。诸佛常依二谛说法。何以故。俗是真诠。了俗无性。即是真谛。故云。若不得俗谛。不得第一义。所以真不待立而常现。俗不待遣而自空。二谛双存如同波水。水穷波末波水同时。波彻水源动湿一际。第四性相融即者。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真心。从一真心具不变随缘二义。不变是性。随缘是相。性是相之体。相是性之用。以不了根源。则妄生诤论。如今毁相者。是不识心之用。毁性者。是不识心之体。若能融通。取舍俱息。第五体用自在者。体即法性之理。用乃智应之事。举体全用。用即非一。举用全体。体即非异。即体之用不阂用。即用之体不失体。所以一味双分。自在无阂。第六空有相成者。且夫一切万法。本无定相。互成互坏相摄相资。空因有立。缘生故性空。有假空成。无性故缘起。因义显别随见成差。迷之则万状不同。悟之则三乘不异。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见是实色。初教观为幻有。终教则色空无阂。以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诸有故。顿教见一切色法无非真性。圆教见是无尽法界。若如是融通。即成真空妙有。有能显万德。空能成一切。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伴成主。无助即正终不圆。从主得伴。无正则助无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备。亦是止观双运隐显互兴。内外更资。乘戒兼急。第八同异一际者。同则据理不变。异则约事随缘。所以不变故乃能随缘。随缘故所以不变。秖为不异而成异事。不同而立同门。若异则坏于异。以失体故。若同则不成同。以无用故。所以同无同而异。异无异而同。各执即落断常。双融即成佛法。故经云。奇哉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性。非从观成。今显曰修。因智而现。由修显本有之性。因性发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性。修性无二。因缘似分。第十因果无差者。因从果起。果满则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圆则能立果。事分前后。理即同时。相助相酬。业用无失。
  问此集所申。当何等机得何等利。答自他兼利。顿渐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圆门。修行之玄镜。利他者。滞真之皎日。二见之良医。顿行者。不违性起之门能成法界之行。渐进者。免废方便之教。终归究竟之乘。若信之者。则禀佛言。若毁之者。则谤佛意。信毁交报。因果历然。略述教海之一尘。普施法界之含识。愿弘正道。用报佛恩。颂曰。
  菩提无发而发  佛道无求故求
  妙用无行而行  真智无作而作
  兴悲悟其同体  行慈深入无缘
  无所舍而行檀  无所持而具戒
  修进了无所起  习忍达无所伤
  般若悟境无生  禅定知心无住
  鉴无身而具相  证无说而谈诠
  建立水月道场  庄严性空世界
  罗列幻化供具  供养影响如来
  忏悔罪性本空  劝请法身常住
  回向了无所得  随喜福等真如
  赞叹彼我虚玄  发愿能所平等
  礼拜影现法会  行道足蹑虚空
  焚香妙达无生  诵经深通实相
  散华显诸无著  弹指以表去尘
  施为谷响度门  修习空华万行
  深入缘生性海  常游如幻法门
  誓断无染尘劳  愿生惟心净土
  履践实际理地  出入无得观门
  降伏镜像魔军  大作梦中佛事
  广度如化含识  同证寂灭菩提

{返回 永明延寿大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下一篇:万善同归集卷第五
 宗镜录卷第九十二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
 宗镜录卷第二十二
 宗镜录卷第九十五
 宗镜录卷第六十五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
 宗镜录卷第十九
 宗镜录卷第十五
 宗镜录卷第六十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生的本分(二)[栏目:仁焕法师]
 禅修手册 五根及平衡五根[栏目:禅修手册]
 前行讲记 第一百四十六讲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彼法因缘尽-中士道灭因的方式3[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第七 布喻经[栏目: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祈请发愿,与更高的力量相应[栏目:雪漠]
 在微细的爱里[栏目:依空法师]
 缘起咒的功德[栏目:藏传佛教•资料文集]
 看看你的念佛功夫(紫柏大师)[栏目:净土宗文集]
 身体端正是入道的基础[栏目:万行法师]
 远祸求福[栏目:佛网文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