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五课
 
{返回 般若摄颂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21

第五十五课

    思考题

1.如何发放布施才叫布施度?这样布施有何功德?请以教证、理证说明。

2.布施时一切不执与提倡法布施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3.通过学习六波罗蜜多,相信你对大小乘的差别一定有清晰的认识,鉴于此,请你详细分析。

4.《般若摄颂》学习到此,坚信很多佛友都了解了般若度含摄其余五度或五度归般若的道理,既然如此,那就请你详细说明。

5.通过学习本经,有人有以下观点:①六度唯诠一心,般若讲体与相,其余五度讲用;②其余五度是检验与锤炼所证般若的方便,也就是说,看是否真正证悟了般若,并让之日臻圆满,不能离开后五度。③先讲般若后讲余五度,是佛陀以大慈大悲提醒我们,应恒时安住不住、无缘、无念的般若境界。对此你有何看法?并请详细阐述理由。如果你有不同认识,也请与道友们共同交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今天一直讲到本品结尾。

辛二(如何发放布施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功德。

壬一(真实宣说)分三: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

癸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

明智菩萨如此思,但愿依此而布施,

三有众生发放施。

前面已经讲了一些大乘菩萨布施的不共特点,这里说:具有善巧方便、利益众生的明智菩萨,在修持佛道的过程中,哪怕布施一口食物、一元钱、一枚硬币等非常微小的物品,也会以拔苦的大悲摄持,不会以炫耀的心态,也不会以好奇心和无所事事的态度,完全是以帮助、利益他人的心态布施的。在布施时他会想,即心里会这样默默思维:但愿以此布施(或财布施,或法布施,或无畏布施)而施予三有所有众生,(也就是说,明智菩萨在布施时不分种族、年龄、贵贱等。)愿所有三界轮回中的可怜众生暂时获得无罪的财富和二乘之果,究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进而发放布施。

所以,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中,遇到一些布施的对境而行施时,一定要想:以此因缘,暂时解除众生思想上和物质上的贫乏之苦,究竟让他们获得佛果。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会像现在极个别人一样——以好奇心或宣传自己、提升自己知名度等不良心态作布施。

一般来讲,凡夫人布施都是为自己,而菩萨有大悲心故恒为利益他众。汉地有一个《大丈夫论》(此论好像藏文当中没有),它广泛宣说了悲心行施之相状及功德,其中有一句话说:“众生垢心重,所施恒为己,菩萨悲心施,如灰去众秽。”其意是说,就像灰去掉了众秽一样,菩萨是以悲心摄持而为天下无边的群生类发放布施的,而大多数世间凡夫人,因为贪嗔痴特别严重,在垢染心驱使下,他们布施的目的恒时都是为了自己。有时候我们看到新闻媒体当中报道,或以其他途径了知,有些人的做善事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但菩萨跟凡夫人布施的目的完全不相同,从因发心方面讲,他们唯一想帮助众生;从果发心方面讲,不仅要解除众生的暂时痛苦,还要让他们获得最究竟的佛果。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哪怕给别人布施一元钱、一口饭,甚至讲一句佛法,作一点放生等,所有布施的目的就要愿众生获得真正的菩提果位,并如此作回向,因为唯一获得菩提果才能解决众生的大事。否则,我们只让没有衣服穿的人有衣服穿,没有食物的人有饭吃……他们仍会在轮回中不断感受痛苦,根本解决不了生死问题。如果我们能以这种发心帮助他们,让众生慢慢获得佛果,那就永远脱离了轮回苦海,这样一切大事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菩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即使在多生累劫中为了众生受苦也心甘情愿。《大乘庄严经论》里这样讲:“施一令得乐,多劫自受苦,尚舍为爱深,何况利翻彼。”其意是说,菩萨布施一个众生令其得到安乐,即使自己在多生累劫中感受穷苦也尚舍无吝,因为菩萨对众生特别耽著,深深地关爱他们,那更何况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舍施一切,自己不但不受痛苦反而趋入菩提正道获得快乐呢?其实,与凡夫人为自私自利感受痛苦相比,菩萨虽然行持苦行,却没有痛苦的感受,就像《入行论》里所讲的一样[1]。《入中论》中则讲[2]:菩萨一想到地狱的痛苦,即使自己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布施,也不会怯懦。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为了利益众生,菩萨愿意感受痛苦。

当然,要让众生获得真正的利益,我认为必须依靠法布施来解除众生思想的贫苦。如果思想的贫苦得以解决,对众生来讲利益确实是无穷的。平时我们在世间中,无论对众生作多少次财物布施,也断绝不了生死轮回。如果他们的思想中真正获得了大乘佛法的饶益,那么乃至生生世世的大事就已经解决了。

正因为如此,佛陀在因地时就极为重视法布施。在《六度集经》里,有这样一个公案:当时佛陀是独生子,他从小就对三宝有信心,对众生有悲悯心。其所在地的国王性格恶劣,贪财、贪色,经常毁坏民众。后来国王觉得自己一生作了许多恶业,死后必定堕入恶趣,因而特别害怕。但国王比较愚笨,他想:我一定要积累财富,以后好对阎罗王贿赂。于是他下令全国上下所有人的黄金必须全部交给他,如果没有交付,就要以死刑惩罚。经过三年,整个国家所有黄金全部收集起来藏在国王的国库当中。

后来他想:可能还会有一些金子,我还要继续收集。于是他再次宣布:如果谁还有金子,我准备赐给他大奖励。那位独生子得知消息后对母亲说:父亲死后嘴里放有金子,(听说汉地也有这种现象,人死后嘴里放金子想给中阴法王贿赂。)如果把它挖出来供养给国王就会得到大的奖励。母亲同意后,他就把金子挖出来奉献给了国王。

国王问:它的来源是什么?他说:为了让父亲贿赂中阴狱卒,死后嘴里放有金子,我从他的棺材里把它拿出来供养给您。国王问:你父亲死了多少年?他说:死了11年了。国王说:这么长时间,难道你父亲还没有跟阎罗王碰上面而贿赂他吗?这时童子对国王说:“众圣之书,唯佛教真,佛经曰:‘为善福追,作恶祸随,祸之与福,犹影响焉。(意思是,作了善业福报就会追从,作了恶业痛苦灾祸就会跟随,祸与福就像人行走时的影子和空谷击掌的回声一样,与善恶形影不离,不能分开。)’”意思是说,国王您应该懂得,作善才能真正对您带来好处,而任何财富也不可能跟随着您;如果作恶,恶业就会追随,这样就会感受痛苦。他还说:国王啊!因为您前世作了布施等善事的原因,今生才变成国王。如果您现在能行持仁爱等善法,以后即使没有得到解脱,也会转生到人天当中享受快乐。听了这些教言后,国王心里很欢喜,于是他把关在监狱里的人统统释放,以前没收的金子也全部还给人们。

佛陀在讲完这则公案后说:为了救护国王和所有人们,当时我冒着生命危险。确实,在那样的情况下,给国王传授因果取舍之理是很危险的。不过这则公案主要是讲,对众生宣说真理非常重要。所以我想,我们以后在有机缘或各方面的因缘具足时,哪怕是讲一个故事,若能让领导、群众、亲朋好友等人,真正明白因果取舍的道理,那也是非常大的功德。

现在很多人都迷迷糊糊。大家都知道,城市里人山人海,到处都是人,但真正懂得真理的人却非常少。不要说乃至菩提果之间发大乘菩提心,连自己有没有前世后世都不懂。有时候看到这些人们,确实很容易生起悲心。可是我们很多人就像断臂的母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水冲走;对初发心者来讲,看见这些可怜众生时,要真正救度他们——用法布施来转变他们的思路,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佛陀在世时也没能让所有众生都趋入佛法,所以哪怕我们让一个众生的心转向善法——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懂得因果取舍,而不流于表面的形式,这也非常难得。

众生的根机不相同,有时候我们讲一个故事,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甚至以此就会改变他一生的命运。如果改变一生的命运,因为一生涉及许多生世,那生生世世的命运也改变了。所以,哪怕我们讲一次法,给别人宣说一点真理,也很有必要。

其实,所谓佛法就是真理。大家都知道,我们藏地《大藏经》里的内容,就是记载佛陀所说的话,以及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而它们讲的全是世间万物的真理,这种真理就称为佛法。所以,当我们发现身边的众生迷惑不解,恒时处于迷乱的状态时,就要尽量用佛法的明灯驱散他们心里的黑暗;而这就是所谓的转*轮,因为转*轮就是要解除众生的迷惑。对每个人来讲,大家都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能力和因缘,只不过范围不同而已。即使即生没有这种因缘,内心也要有这样的发心,其力量和功德也不可思议。

癸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

利生回向大菩提。

发放布施的福德,也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界——我与一切众生皆现前大菩提而作回向。

所以,无论我们作任何善根,回向时都要愿自他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比如,在诵经、生起任何善妙之心以及做其他善事后,念《普贤行愿品》、《极乐愿文》和其他早晚课的回向文作回向时,就要观想全部善根回向给自他一切众生圆满获得佛果。而这就是所谓的大回向。《大丈夫论》里也讲:“大悲所起施,意愿成菩提。”意思是说,在大悲心驱使下所作的善根,要发愿或者回向让无量众生获得大菩提。当然,这也可以看作回向的定义。

以前我们经常引用寂天菩萨所讲有甚深意义的教言:“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意思是说,作为大乘菩萨,所作所为直接间接就是要利益众生,而且一切善根也要为了利益众生回向大菩提。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做到这样,那一切资粮都会快速圆满。故对修行好的人来讲,不一定非要闭关,也不一定非要做特别大的活动。若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发菩提心,每天晚上将当天所作的善根回向给大菩提,那就是很好的修行。哪怕是做非常平凡的事,比如在公司或单位上班,如果上班时发诚挚、清净的帮助他人的心,下班后将所作善根回向给众生,这就是很不错的修行。

为什么大乘经论里经常讲善巧方便,就是希望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在行持任何法时都要直接运用。比如说,为了养活自己的身体,平时要吃药、吃饭、做家务等,对有菩提心的人来讲,他会想:我这个身体生存下去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要为了众生而吃药、吃饭等。时时刻刻都把众生观在首位的话,这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善根。所以这里讲,所作善根皆要为利生回向大菩提。因此在座的道友,平时我们所行持的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等善法,一定要回向给众生获得大菩提。

现在做善事的人还是有一部分,但很多人做善事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是暂时的利益,根本不想菩提。为什么发菩提心时,一定要具备大悲缘众生和智慧缘佛果这两个条件,其原因也在这里。现在有些人虽然在学佛法,但根本不懂大乘佛教的教理,这很可惜!有的虽然学了很多年,但到头来还是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身体健康、为了家里发财。虽然我们在理论上已经讲过很多次,但实际修持时自己到底是怎么行持的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自己修的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或人天乘法。

当然,表面上也不一定看得出来。有些人口口声声都说“为了利益众生”,但心里从来都没有想过,如果这样,那还不能真正列入大乘的行列。若口头上没有说,心里哪怕作一点一滴的善根,也全部回向给众生——让所有众生获得佛果,善根就会迅速成熟。

有些人长年累月修了很长时间,但效果并不好,也即效率不高;而有些人修的时间很短,但在他的身口意中,很多境界都纷至沓来。其原因是什么呢?当然,这与前世的善恶业也有一些关系,但最关键的,就是即生自己是否懂得善巧方便的窍诀。有些人不但懂得,而且能日日夜夜运用,所以三门的功德很快就成熟起来了,即修行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反之,境界就不可能提升。希望大家能在这方面再三反思!

癸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

如此菩萨在发放布施后,内心对布施物不会有耽著,对自己获得什么样的暂时回报也不会有执著相。对他们来讲,布施完了就完了,不可能在口头上这样说,或在心里面这样想:我在十年前给你了十元钱……并没这样的执著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通达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境界。既然是在梦中布施,或一切全是梦幻泡影,那还有什么可提可想的呢?绝对没有。

其次,也不会求异熟果报。比如,今天布施能不能即生现前果报;即生实在不行,来世能不能让我获得快乐、财富……这样希求异熟果报的心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他们的行为绝对不像世间人一样:我给你半斤,你必须给我八两。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布施,而是一种交换。

佛陀在《文殊师利问经》里也说:“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意思是,日月的光芒照射到青白莲等花上,能让花盛开等有诸多饶益,可是日月并没有要它们报恩的想法;同样的道理,如来或菩萨虽然发放布施,但从来不求回报,因为他们无可取故。

所以我们自视佛教的布施跟世间的布施完全不相同,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世间的布施还是有一定的要求。虽然现在有些人也不求别人的回报,但我认为他们只不过不愿意露面而已,实际上并没大乘那么崇高的境界。

在做善事或慈善的人中,有些经常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前几年有一位“关先生”经常做好事,比如为老年人、孤儿、残疾人、希望小学等捐钱,但每次捐钱后他都不留自己的真实姓名,一直无条件地给他们提供帮助。据统计,他捐的钱已达百万元以上。因为接受他帮助过的大学生等很想当面表达感谢,后来《汕头电视台》、《汕头日报》、《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一直寻找,最后根据线索确定他住在汕头,虽然他接受了电话采访,但还是不愿意露面。

的确,在诸多赈灾救难的好人中,有很多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我想,可能很多都没有受过大乘佛教的教育,只不过自己不愿意出名而已,实际上不求果报,或愿众生得到暂时的解脱和究竟的佛果,这样的心态也不一定有。

对真正的大乘菩萨而言,在强烈大悲心的推动下,他会不停地布施,而且对今生来世的果报也没有希求。《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悲者以大悲,尽施及常施,应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意思是说,具足大悲的菩萨,他以大悲心的力量,一切都会布施,而且是长期不断地布施,不会今天作、明天不作,或小的布施作、大的布施不作,也不会求任何果报。

学习到此,相信大家都已了知大乘的布施、持戒、安忍等波罗蜜跟小乘的修法和境界有天壤之别。但有时我跟一些大乘佛教徒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虽然他们也在作,但心态、行为、方式方法跟大乘教义并不相应。不仅如此,社会中很多乐善好施和做义工的人,真正用大乘经论来衡量时都沾不到边。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现。

在《释尊广传》里,当菩萨把自己的财物、家人、身体等布施给众生后,帝释天或其他人往往会问:你这样布施有什么希求?菩萨总是回答:没有别的要求,只是帮助众生。可见,对真正的菩萨来讲,只要能帮助众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目的。他们不可能想:我现在帮助这个人,以后自己好得一点回报。

所以我可大胆地说:仅仅大乘佛教布施的精神,世间任何一个崇高学问当中也找不到。真的,完全牺牲自己、真正忘我的,这样的思想理念在任何一个学术或思想中都不可能找得出来。这是我站在非常公平正直的立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因为我是学大乘佛法的,所以要自吹自擂地赞叹——我们的思想如何高尚;如果不信,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花园里,你可任意品尝,看到底能不能找到佛教这样的精神。

壬二(彼之功德)分二:一、总功德;二、别功德。

癸一、总功德: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

前面已经叙述了,菩萨的布施具有善巧方便——利益众生、如理回向,而且对布施物和回报之事也无贪执,对异熟果报也没有贪著。若如是了知后如法舍施一切,即使作少量布施,比如对一个众生给一点点食物,也成了发放众多不可估量的布施,而且它的异熟果报也无有限量、不可思议。

正因为这是必然的规律,我们要想获得大的功德和果报,所作的善根就要以特别强大的发心摄持,或以特别殊胜的对境为缘。《大庄严论经》里面讲:“敬心施少水,果报过大海,一切诸众中,佛僧最第一。”如果用恭敬心来布施一点水,其果报也会超过大海,这样的对境是谁呢?那就是所有群体中最为第一的佛僧。这个因果大家都应知道,因为所有群体中,佛陀的僧众是最殊胜的对境。同样的道理,所有善心中菩提心为最,如果我们以菩提心摄持,即使做一个特别渺小的善事,所获得的功德也无法衡量。

所以在这里大家一定要了解,平时我们做任何一个善根都要以菩提心摄持。比如财布施,我只能给极少数众生布施,不可能给所有众生都布施;法布施的对境也是一样,可能只有一个两个、十个百个,不可能是所有众生。但若以菩提心摄持,众生得到的利益也会很大,自己得到的功德也无量无边。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癸二(别功德)分二: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

子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

三有无余诸众生,假设彼等无量劫,

供世间解佛罗汉,独觉而求声闻果。

善巧方便智菩萨,随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胜过诸群生。

如碔砆宝纵成堆,一琉璃宝能胜彼,

众生广大诸布施,随喜菩萨胜过彼。

三有中的所有众生一个都不剩下,假设他们在无量劫中供养世间解(指解脱世间,或了解世间)佛陀、声闻阿罗汉和独觉,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小乘声闻菩提的果位:这是第一个颂词的解释。

第二个颂词:如果某位精通大乘佛法,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在一刹那间随喜刚刚所讲那些众生所作的福德事,并且把这个善根(在一刹那间,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做下了这样的善事)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无上的大菩提佛果,那么仅仅依靠这样一种回向的心念,其善根也远远超过前者——一切群生所作的善根。

这个事情大家都应该知道。我们通俗一些说,比如所有地球上的人们,假设他们发心在很多万年中,以各种各样的供品供养世间上所有佛陀、声闻缘觉等圣者,目的都是为了自己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这个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还有一个人在一刹那间,或一分钟内,为了利益众生作随喜,或作布施等善法,并将这个善根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其功德也远远超过前面多生累劫积累的福德。这说明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差别确实很大。

第三颂以比喻说明:比如说,纵然有许许多多碔砆(表面上看起来是玉,其实是石)宝(假宝)堆在一起,可是一个琉璃(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宝(真宝)就远远胜过那堆碔砆宝。也就是说,假宝再多也值不了很多钱,如果是真宝,哪怕只有一个,它也胜过一切假宝。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大乘菩萨为众生所作的随喜、回向等功德,也远远超过前面所有众生行持的一切广大布施。

对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在学了《般若摄颂》后,大家都应该懂得大乘佛教的教义。我本人就从中得到了很多很多前所未知的东西,虽然以前自己已经学了很长时间,但这次也得到了很多非常好的窍诀性的比喻和教言。

《大丈夫论》里面讲:“虽名施一人,是为施一切,所以名一切,大悲心普故。”其意是说,虽然我们是布施给一个人,但发心是为这个人在内的天下无边一切众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这个布施就叫做“布施给一切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大悲心遍于一切之故。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窍诀。比如说,我今天将二十元钱布施给路上的乞丐,虽然是给他一个人,但我是用菩提心来摄持的——愿这个乞丐在内的天下无边众生得到无上圆满的佛果;虽然我的行为只遍于眼下这个乞丐,但我的心已经遍于所有众生,所以我能得到布施一切众生的利益。

在《大方广十轮经》里,也有一个很好的教证:“乃至施少分,皆为除众苦,不令受少果,应获上福田。”意思是说,乃至给众生布施非常少的东西,都要观想解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痛苦,若能如此而行,所得到的果报就不会少,应该获得无上福田的佛果。

所以我们在布施、发心的时候,都要想到众生。因为所有佛法窍诀性地归纳,就是断除自私自利的心而利益众生。对每一位佛教徒来讲,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如果要真正趋入大乘妙道,就必须以这个原则来衡量自己。若真正做到,行持善法就不会有困难。

我以前用过一个《华严经》的教证,这个偈颂我很喜欢,它说:“常观第一义,不求自利乐,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其意是说,要常观空性的意义,不求自己的利益,还要发愿利益众生,也就是说要观空性和修菩提心,以此庄严自心。若大乘修行人能如此庄严自己,那他不管到哪里,自己的意愿都会如愿以偿,护持白法的善神也会守护他。

在佛教历史上,对汉传律宗非常有贡献的道宣律师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他住在终南山,有一次窥基大师路过时去看他,(窥基大师是玄奘三藏门下,继承唯识为主的学说最主要的弟子。传说他叫“三车和尚”,其原因是这样的:玄奘三藏度他出家时,他要求一车美女、一车金银、一车书籍[3]相随,玄奘法师也答应了。当这三车来到大师寺院时,窥基大师因听到钟声而复苏了前世的习气,然后他把三车全部退回去,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出家生活。通过认真修学,他得到了法师的秘要,成为唯识宗第二代祖。)他想:应该让他看看我的修行成就。因为他日中一食,每天中午都有天人来送饭。结果当天天人并没来送饭,他饿了一下午。

到了晚上的时候,道宣律师一直夜不倒单地坐着,而窥基大师像一般人那样睡着。早上起来的时候,道宣律师说:你昨天一直打呼噜,吵得很。窥基大师说:你装模作样坐得还是很好,但从你身上扔出去的虱子哭了一晚,因为你把它的腿摔断了,也吵得不让我睡。

早餐后窥基大师就离开了,中午天人依然前来送饭,道宣律师不高兴地问:为什么昨天不来?天人说:你昨天的客人是位大菩萨,他的护法神密密麻麻满山都是,我们根本进不来。这个时候他的傲慢就完全被摧毁了。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戒律很清净,修行非常精进,各方面都很了不起。但与真正的大乘菩萨一比较,自己的境界却差得很远。据说,从此之后道宣律师就认真学习大乘佛法,通过修行,终成一代祖师。

因此大家一定要了知,大乘发心和修行的功德非常广大。否则在短暂的人生中,自己虽然很苦行,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没有成为真正解脱之因,或利益天下无边众生的正因,那就很可惜。总之,通过这个公案和偈颂的学习,大家都应知道,以菩萨的善巧方便来作布施等善事,其功德无量无边。

子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

若菩萨于众生施,不执我所不惜事,

彼生善根增大力,犹如无云上弦月。

如果菩萨对一切众生作布施后,对布施的福德不执为我所,对所布施的事物也不吝惜,当然这必须远离我和我所,假设他这样一无所执、不惜一切地慷慨布施,而不分别众生可爱与不可爱,以及怨之与亲,(听说一个居士布施钱时,非要看见所施之人,如果可爱就给,不可爱或看不惯就不给。)而对所有众生平等布施的话,那这种布施所生的善根就具足断除障碍的大威力,而且其功德和智慧力与日俱增,就像万里无云、具足白光的上弦月一样,住于高空遣除一切众生的黑暗。

《入中论》中也说:“极喜犹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暗得尊胜。”《金刚经》亦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这样讲,菩萨布施的光芒能照亮整个世间众生的心灵,遣除他们吝啬、执著等深重黑暗,从而现见万法真理。

通过这次学习布施波罗蜜多,我相信很多人以后都知道应该怎样发放布施,如:不要耽著施物,也不要想通过布施让自己获得利益等。现在很多人是这样的:表面上虽说想利益他人,但实际上就想通过某个途径来炫耀或宣传自己;很多以捐钱、捐物等方式做慈善的人就有这样的目的,所以他们往往利用新闻媒体和其他人士,以让自己公司的名声提高,让许许多多人都了知自己的身份。当然,大菩萨为了达到利益众生的目标,暂时宣传自己,按照大乘经论的教义来讲,也未尝不可。

正因为大乘教法一再强调要断除自私自利的心,所以我们在有条件、有能力时,就要作财、法、无畏三种布施。而且在布施的过程中,也不要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功德,以及希望将来获得快乐等,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方面,我也再三提醒过大家——一定要愿众生获得佛果。比如放生,不仅要让它们解除屠刀下的痛苦,还要愿它们将来都获得佛菩提。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些众生耳边念诸佛菩萨的名号,还要为它们发愿、回向呢?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们结上善缘,真正在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这样的话,自他众生将来都会获得无上菩提。

的确,活在人间的时候,有许许多多善巧方便方法可以行持。比如,有些人没有条件作放生、传法、财布施等善事,但可经常在心里观想,比如随喜、回向等,以这样的大乘善巧方便就可利益众生。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学习过大乘佛法,以善巧方便的心态来摄持并不会很困难。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运用,否则我们所修的法很有可能堕入小乘。而这一点谁都不愿意,所以大家都要善巧方便而作。

就像社会有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变化那样——以前是农业时代,后来是工业时代,现在是信息时代;作为修行人,也需要以能让自他最方便、最快速地获得广大利益的善巧方便方法来摄持,这就是明智的选择。当然,从宗教的教义上讲,不可能有这样的改进和发展,也不需要。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入行论》云:“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2]《入中论》云:“由割自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重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

[3] 三车有不同说法,诸如:一车书籍,一车奴婢,一车酒肉;一车经书,一车美女,一车酒肉;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


{返回 般若摄颂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四课
下一篇: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六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一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七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九课
 般若摄颂释 第十七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六课
 般若摄颂释 第十二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四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八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栏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都是道场[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26.安忍度[栏目: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论开悟 第一讲 开场白[栏目:贾题韬居士]
 法界唯心造 The Dharma Realm Is Made from the Mind Alone[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印光大师法语 判教篇[栏目:印光法师]
 真的放下,当下即悟[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早晚课[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大方广佛华严经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栏目:白话佛经]
 观世音持验纪序(周克复)[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