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圆满前行 第二章 听法 第二节 3 广大善巧的发心
 
{返回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86

第二节3:广大善巧的发心

在密续《三相灯论》里提到,「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金刚乘有很多累积资粮的善巧法门,可以在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意识和欲乐,不用作极度的苦行,也可以证果。所以,我们在听法或修法的时候,要依法如法观想,练习转换心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上师与弟子的心传

在金刚乘的传承中,从最原始清净的普贤王如来至今,上师和弟子心法相传的方式,略说有以下三种:

1.圣者意传

「圣者意传」是普贤王如来和弟子之间心法传承的方式。普贤王如来和他所有的弟子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同时证悟三轮体空,刹那一齐融入法界,上师和弟子间没有经过外在或中间的任何媒介,相互以他心通一起证悟成佛。

2.持明标传

「持明标传」中,上师与弟子之间,不需要很多的言语说明,只以象征性的方式一表达,弟子很快就顿悟解脱。例如上师对弟子见机作一个动作,敲打一下,或大声吼一下,弟子就体悟上师的意,和上师无二无别,上师有多少成就,弟子就成就多少,这类方式称为「持明标传」。莲花生大师传授大圆满的心要给二十五弟子以后,因众生福报的式微,这种方式已经慢慢消失了。

3.补特迦罗耳传

「补特迦罗耳传」,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是目前还保留得很好的传承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口耳传承」。比如现在大家先修好前行,经过上师的观察和认可,上师会直接亲口教授,直指心性的精华心要诀窍,我们经由亲耳听闻,思惟体悟而得解脱。「大圆满口传」,就是这种方式。

 

◎五圆满的观想

在金刚乘教法的传统上,听法者要具足「住处的圆满、上师的圆满、眷属的圆满、法的圆满、时间的圆满」等五种观想,不要将上师当作是一般凡夫,也不要将传法的所在,当作是世俗之地。在修法时,也都要具足这种五圆满的观想。以观想转化心识的发心,就是广大善巧的发心。

1.住处的圆满、上师的圆满、眷属的圆满

关于住处的圆满、上师的圆满、眷属的圆满,我们做以下观想:

普贤王如来观

我们可以观想身处在密严刹土;宣扬佛法的上师是圆满的法身佛——普贤王如来;自己和听法大众,自性是「圣者意传」或「持明标传」的勇父、勇母等男女本尊众。

莲师净土观

我们也可以将所处的地方,观想成莲花生大师的净土——吉祥铜色山莲花光宫殿;传法的上师是真实的莲花生大师;自己和听法大众自性是莲师的八大持明弟子、二十五位成就弟子,或是勇父和空行等眷属。

金刚萨埵净土观

我们也可以观想听法所在之地,是金刚萨埵的净土——东方的现喜世界;观想传法的上师是金刚萨埵;自己和听法大众自性是金刚部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净土观

如果我们很习惯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把现在所处的地方,观想成阿弥陀佛的净土;宣扬佛法的上师,是真实的阿弥陀佛;自己和听法大众自性是西方净土莲花部的菩萨或天人众。

2.正法的圆满

我们心中要明白,现在所听闻的法,是正法中的大乘教法,是正法上的圆满。

3.时间的圆满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认知,*轮本常转,时间永恒,相续不变,现在正在传法之中。这是时间上的圆满。

 

◎本体清净

观想就像是在心中先画好修行的蓝图一样,可以直接转变我们的业力,以上五圆满的观想,其实是一种善巧。

一般初学者不习惯观想,会认为现在所处的地方怎么可能是极乐世界?我们要明白,作这些净观,并不是勉强自己将不清净的一切,勉强观为清净的;也不是要我们硬生生地,强迫自己幻想出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世界。而是在根本上,认知诸法本性是清净的。自己所处的世俗地,本体上是佛的清净刹土;上师本体是真正的佛;我们凡夫身,自性本体也是本来清净的啊!

就像天上布满乌黑的云层,将太阳遮蔽了,太阳在乌云顶上还是一样光明灿烂,太阳不会因为我们看不见而不存在;当乌云散去以后,太阳还是一样向大地放射光芒;一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本具佛性,只因在二元对立的分别识中,被无明的客尘污染遮住了,无法理解本体自性,但不代表佛性不存在;如果我们业障完全净化了,了悟诸法实相,本来始终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时候,现前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心净国土净

佛经上说,同样的一杯水,天人看来是一杯甘露;凡人看来是多用途的水;旁生道的众生看来,只可以用来解渴洗身;饿鬼道的众生看来,是一杯化脓的血水;地狱道的众生看是炽热铜铁溶化成的浆汁。这都因众生不同的业力,不同的执着,而产生的错觉所致,并不是水的本身有什么变化。

有些人不明白《阿弥陀经》上,为什么形容西方极乐世界,要用珍贵的黄金七宝种种装饰来庄严呢?因为在世间上的人,最贪爱的就是金银珠宝,运用世人最执著的东西来吸引众生,前往可以成就的净土。其实,如果真的走在黄金铺地的大地上,说不定很刺眼呢!因此,西藏有一位著名的高僧根登琼佩说:「如果佛陀出生在西藏,可能会以好几丈高的酥油桶,来形容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因为西藏人认为酥油很珍贵嘛!

至于诸佛净土和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有什么分别呢?事实上,如果请阿弥陀佛住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一定会觉得和西方极乐净土一样清净。地藏王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为他已经成就了,以他的愿力和发心,他到地狱根本不会为地狱众苦所苦。对佛菩萨们来讲,他们所看到和感受的,完全是清净庄严的世界。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佛菩萨这样的境界呢?当然,就要靠修行了!修行,就是练习修心,净化无始以来所有的恶业,尽力累积福德与智慧资粮,这些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修练。在修习的过程中,观念和心识的转换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净土也好,娑婆世界也好,一切显现都是随着自己的业力而变化。

我们修行,就是要学会转化凡夫的意识和心态。因为我们已经熏染了娑婆世界中烦恼的业习,并且形成一种固着的习惯而不自觉。如果经过修行,将心识逐渐净化,转成佛菩萨的心时,自然会感受到诸佛净土的清净与庄严。所以,我们在听法或修法的时候,对住处、上师、眷属、法和时间,作此净观,功德才会圆满。

 

◎上师恩德高于佛

所以,无论是听法或修法的时候,我们要根深蒂固地清楚认知,传法上师是三宝(佛、法、僧)、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和三身(法身、报身、化身)的总集,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总集尊。

上师的意是佛陀,语是佛法,身是僧众。所以,上师的身、语、意,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

上师的身体外相是上师,语句所传达的法是本尊,意为空行,所以,上师也是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的总集;

上师的身体外相是化身,所传达的法音是报身,意则是法身,所以,上师也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

上师是过去诸佛的化身,现在诸佛的补处,未来诸佛的泉源,所以,上师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总集尊。

对我们来说,最殊胜的上师当然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但是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我们无法亲见,但我们可能曾经生在佛陀当时弘法的年代,所以现在还有机缘学习佛陀所传下来的教法。既然如此,可是,为什么当时没有被佛陀度走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累积足够的资粮,福报不具足,所以到现在还一直在轮回。而今,我们能依靠谁来度呢?那就是与我们有深厚因缘的上师。

佛陀涅槃以后,要了解佛陀传下来的法,唯有依赖上师的引导。没有上师的开示和传授,我们就听不到佛法,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修行,当然更无法深入佛法的心髓,无法超越生死,究竟解脱。在末法时代,对所有修行的人来讲,真正能度化我们,引领我们解脱证悟的上师,他的慈悲和恩德比佛陀还高啊!「上师是佛,上师是法,上师是僧,所有一切成就的来源为上师,上师是具德金刚持。」这是说明上师的尊贵与至高无上。

 

◎自性是佛

至于听法者的自己和听法大众,自性是佛,本具如来藏。我们现在不仅拥有暇满人身,还有好因缘,遇见具德的上师,听闻到正法,并能以大乘教法,如法修行,并将因此而成就,所以我们是未来佛。

虽然有情众生本来是佛,和已成就的佛有什么差别呢?在金刚乘经典《喜金刚——二品续》中提到:「诸有情即佛,然因客尘障,垢净即是佛。」一个是佛性还被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客尘所遮住的佛,一个是已经净化了客尘障,自性清净的佛。具有佛性的众生,烦恼杂染污垢还没有清净,当然和已经究竟圆满的佛,有很大的差别,必须障净垢除之后,真正的佛性才会显露。所以,虽然我们是未来佛,还是要不断修行,清净自身的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乃至阿赖耶识障,才可以圆满究竟的佛果。


{返回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圆满前行 第二章 听法 第二节 1 听法发心 2 广大意乐的菩提心
下一篇:大圆满前行 第二章 听法 第三节 1 听法行为 2 听法时不当的心行
 大圆满前行 第二章 听法 第二节 1 听法发心 2 广大意乐的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 第九章 皈依 第四节 2 观想皈依境 2
 大圆满前行 第六章 因果不虚 第一节 十不善业
 大圆满前行 第七章 六道轮回之苦 第二节 地狱道之苦
 大圆满前行 第二章 听法 第二节 3 广大善巧的发心
 大圆满前行 第十章 发殊胜菩提心 第一节 4 悲无量心
 大圆满前行 第一章 关于大圆满法 第二节 2 共同前行
 大圆满前行 自序
 大圆满前行 第一章 关于大圆满法 第一节 3 言教与证教
 大圆满前行 第六章 因果不虚 第四节 2 七种不善业的特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台世界 中级佛学 第一课 四威仪[栏目:基本佛学]
 人生哲学与佛学[栏目:其它]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4)[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真理往往是在少数人手里的[栏目:传喜法师]
 佛教小常识[栏目:其它]
 无染着的清净佛性[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五十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生死的省思——从生死的探索到现代生死学建构课题(慧开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一句阿弥陀佛要落在实处[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