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堂讲话 附录:念佛与拜佛
 
{返回 道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732
附录:念佛与拜佛 —民国七十五年七月台北净宗莲社开示— 道源长老讲述 施旺坤记录 一、念佛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今天讲「念佛与拜佛」,先讲念佛,以前曾经讲过念佛的方法有高声念、低声念、默念三种。当我们在共修时,一定要高声念,要同声和板,听木鱼,大家念得一样。在自己家里念时,最好是低声念或默念,以免使不信佛者造口业。 那么每天应当念佛多少声?在佛经上讲,最少不能少过十声,念多久没有限制。根据《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最少要念十念、念十声,要是不能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不成佛。再根据《观无量寿佛经》(又名《十六观经》),前面教人观想念佛,到了第十六观教人持名念佛,经上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个人临命终时能够称佛的名号,念佛十声,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第十八大愿说:念十念往生,《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说:念十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是平常没有念佛,到临命终时念十念,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要想临命终时能够念佛,一定要平常有修持,不然临命终时怎么能念佛呢?所以平常念佛最少要念十声,你每天早起洗了脸,家里有佛堂,到佛堂念,没有佛堂就随便站在什么地方,合掌念十念。我主张用十个指头计数,一个指头念一声,十个指头念十声,念完以后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广度一切诸含识。」你要是念得多,就该用念珠,也就是以念珠计数,每天念一串珠一百零八声,算一百声,念十串,算一千声,念得越多越好。古德每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十万声怎么念?我在《佛堂讲话》中曾经提过,你要是专门念佛,每天可默念十六万声,念十万声绝对没有困难,对于古人每天念佛十万声,不要怀疑,以免造口业。但是现在不要说在家信徒每天要工作,就是出家人也有事情,不能整天念佛。据道源所知,现在每天念二万、三万声佛号的人很多,但是道源今天讲这段话,是希望大家念佛要诚心念,不要贪多。你们每天都要事做,规定自己每天要念二万、三万,如果被事务打闲岔没念完,心里好像欠债似的,想补却很难补起来,反而把心念乱了。所以如果自己定的是念二万声,那么能念到三万声,当然更好。 谈到念佛,现在最打闲岔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这是修行的魔,这个魔最厉害!过去看电影要到电影院去,我们可以不去,现在等于把电影院搬到家里来,自己如果不能作主,想念佛又想看电视,于是一面看电视,一面掐念珠,电视看完,佛也念完了,这样念佛,不能念到一心不乱。 古人有个念佛偈:「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从头念。」念佛是用功,用功一定要求一心不乱。我们每次念佛之前要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说: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念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乱,是因为你没有求一心不乱。再者,你念佛用念珠是计数用的,但把念佛移到念珠上,没有念到心里。嘴里在念,手在掐念珠,掏过一圈就算一百声,这样念佛,数过就好了,根本没有求一心不乱。所以古人这个偈,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念佛时手要掐念珠。有人说念佛要念到心里,不必掐念珠,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是凡夫,念佛要得手应心,不能将念珠去掉。如果你能真正念到一心不乱,不掐念珠可以,初念的人还是要拿念珠。当你有念珠,你嘴里念佛,手里掐念珠,同时耳朵要听到佛号的声音。默念也有声音,金刚念没有出声,嘴巴在动,只要静心听,还是有声音。念佛的声音要自己听到,要听到心里。也就是念佛要口里念,耳朵听,听到心里,心里念佛与手里掐念珠合一,这样用功就容易得心应手。 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就是要对治我们的妄想。我们跟佛不同就是多了妄想,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妄想的,假如我们没有妄想,我们就是佛,还要念什么佛?我们就是因为多了妄想,要对治妄想,所以需要修行。净土法门用心念佛,就是要对治妄想,因为有了妄想,就有分别,心就不能归一。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妄想降伏,求得一心不乱,所以念佛的时侯,手里掐着念珠,口里在念,耳朵在听,心里再观想佛号,一句一句跟着念,不要让妄想走出来。念佛先不要贪多,先念一百声,九十九声一念差,打了一个妄想,这一百声念的都不算,重新再算,这样用功就可以得到一心。你能念一百声不打妄想,能一心不乱,再慢慢加上一百声、二百声、……一千声,慢慢的加多,以上是讲念佛。 二、拜佛 接着讲拜佛,拜佛本来叫礼佛,但是现在都说拜佛。拜佛要怎么拜呢?要身心虔诚,拜佛时身体要如法。怎么如法呢?就是身体要五体投地,拜下去时,两个膝盖着地,两个手肘着地,一个头挨地。礼佛时五体投地,叫「曲身礼」,这是第二种礼,把身体弯曲下去。第一种礼是倒身下拜,身体整个投到地上,这才是真正五体投地。目前我们没有用此种拜法,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教传进中国,例如《四十二章经》,翻译这部经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都是行五体投地的倒身下拜礼,为什么我们现在行曲身礼呢?第一、整个身体倒下去不利共修,空间不够,第二、遭外道毁谤,说我们佛教不是行礼,是在栽跟斗,说佛教不懂礼节。因为上面原因,过去祖师就问印度来的高僧,拜佛除了倒身下拜,还有什么方法?印度高僧说还有第二种曲身体,还是五体投地,这种拜法和中国儒教、道教的叩头差不多,外道就不再毁谤我们,同时共修不占空间,所以后来佛教采第二种曲身礼。现在有的人学密宗用倒身下拜,说我们的曲身礼不得真传,这都是好为人师的说法,好像只有他们得了真传,不晓得曲身礼是印度高僧传过来,因为考量上面讲的因素,才变更为第二种「曲身礼」,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第一种「倒身下拜」的礼佛方法。 那么拜佛时要恭敬,身体要五体投地,两只手要翻过掌来作什么呢?要知道那是要接佛的双足。我们拜佛要恭敬,怎样才叫最敬礼呢?人的身体最上是我们的头顶,最下是我们两只脚,我们拜佛时拿我们最上的头,顶礼佛最下的两只脚,这样叫做最敬礼。释迦佛在印度的时侯,四众弟子怎么拜佛?要用两只手接佛的脚,把自己的头趴到佛的脚上,这样叫最敬礼。现在佛不在世,我们供的佛像都在供桌上面,因为佛像比我们高,我们用手接佛的脚接不到,所以拜下去时两手翻过来,观想是接到佛的两脚,这叫做「接足礼」。比方我们用拜垫,一定要拜到垫上去,要是头不拜到地上或垫上,叫「我慢礼」。《六祖坛经》中有一位出家师父来拜六祖大师,顶礼时头不着地,六祖大师是大彻大悟的祖师,晓得这位师父心里有点我慢,就问:你这位师父来向我顶礼,头不着地,你一定心里有点功夫,请问你是用什么功呢?这位师父说:我每天念《法华经》一遍,已经念了三十年。就这点障碍他起了我慢,认为我了不得,所以拜六祖时头不着地,这是被我慢烦恼所障碍。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用礼敬诸佛来对治我慢烦恼。我们平时见人,绝对不肯随便向人顶礼,我们拜佛就是要对治我慢的心,必须要发恭敬心、虔诚心,才能把我慢烦恼对治下去。你们无论用什么功,念佛要用心念,拜佛也要用心拜。我们共修天天拜佛,人家拜佛一拜,你心里在打妄想,人家拜完,你也拜完,这样拜佛,根本心里没有观想,所以得不到拜佛的法益。因此大家拜佛一定要身心虔诚,一定要用心拜。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好好念佛吧! 上个星期曾经讲过,当我们念佛时,口里念佛,耳朵要听着佛号,心里要观想着,不要贪多,要求一心不乱。念佛不要念到念珠上,要念进心里,这样念下去就有功效。 讲到拜佛,要身心虔诚,身体要五体投地,两只手,两个膝盖、一个头顶,要拜到地上去,一定头要拜到地上才恭敬。心里还要观想着佛像,在《十六观经》前面十二种观想,讲佛像的高大不可思议,都是按恒河沙数的由旬来算的,但是观想佛像的身量无边,如恒河沙数由旬那么高,不是我们凡夫的心所可以做到的。所以《十六观经》第十三观就开方便,要我们改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就是一个应化身佛,像印度释迦牟尼佛的身量那么高,在佛住世时就是普通人的身量,我们拜佛时观想佛像,就观想现在的人这么高就可以。如果观想一个人高的佛像还观想不出来,再依《十六观经》第十三观的义理开方便,就是依自己佛堂供的佛像有多高,就观想那么高,能把自己供的佛像观想出来,再把佛像放大到一丈六尺高。能观想到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再尽量把它放大,放大到充满虚空那么大。因为《十六观经》前面说的佛像都是多少恒河沙数由旬,我们凡夫算恒河沙数究竟多少算不来,但我们尽量把它放大到充满虚空就可以了。 虽然我们观想不来那么大的佛像,但是要知道,佛像本来是充满虚空那么大,要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当我们见到那么大的佛像时,会以为那是魔。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念佛曾经三次看见佛像,最后那次佛像就是充满虚空那么大,在慧远大师传里有记载。 接着讲文殊菩萨礼佛观想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弥陀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第一句「能礼所体性空寂」,「能礼」是我们礼佛的人,「所礼」就是佛。能礼的人、所礼的佛,其性是空寂的。因为真空境界根本没有相存在,没有能礼的相,也没有所礼的相,其性本来空寂,第一句就是先修真空观。 第二句「感应道交难思议」,「感」在众生,「应」在佛,我们拜佛的人是「能感」,佛是「能应」,两个都是能。我们自己要虔诚,观想着佛像时要求「感」,那么佛就能够「应」众生的机。在真空观,能礼的人、所礼的佛,其性是空寂的,相都空了,性也是空的。真空观再换作妙有观,感应之道相交不可思议,能礼的人,还是礼佛的人;所礼的佛,还是所礼的佛,要观出那个相来,由「真空观」观想到「妙有观」。 第一句真空观,第二句妙有观,还是一个礼佛的人,所礼的还是一尊佛。第三句「我此道场如帝珠」,再把它观到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先讲「帝珠」这个名词,《阿弥陀经》前面天人众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欲界有六层天,第一层天「四天王天」,第二层天「忉利天」,忉利天的天主就是释提桓因,帝珠的「帝」,就是指释提桓因。他有一个讲堂叫善法堂,善法堂的天花板上,有一千颗宝珠穿在一个网上,叫「因陀罗网」,每一颗宝珠能够照出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境界就不可思议了,每颗宝珠含的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反射回去,反映到九百九十九颗宝珠里面。第一层境界,可以想象得到,但第二层颗颗宝珠再反射回去的境界就不可思议了。但不是到第二层为止,它是反射过来再反射过去,每一颗宝珠里的宝珠影子都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叫「互摄互融」。这一颗宝珠能够含摄那样多的宝珠,能融通那样多的宝珠,形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华严经》所讲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一多无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第三句「我此道场如帝珠」,是把这个道场观想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道场。 第四句「弥陀如来影现中」,我们拜哪一尊佛,就念哪一尊佛,我们拜释迦佛,释迦如来影现中;我们拜阿弥陀佛,弥陀如来影现中;我们拜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影现中。观想无量无边,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佛像,现到我这个无尽重重的道场里来。 第五句「我身影现如来前」,上面先观想这个道场的境界重重无尽,再观想佛像重重无尽,第五句再观想我们能礼佛的人。在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这个能礼的人,影现于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如来前。 第六句「头面接足归命礼」,把佛像观想成重重无尽的佛像,观想我能礼佛的人,也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而理不碍事,拜佛的时候还是头面接足,能礼佛的人的头和面接着佛的脚,行归命礼,用自己的生命来归依佛,叫归命顶礼。 这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我们亲身要证到很不容易。过去祖师有大智慧,用十面镜子庄严一个道场,十方即东、西、南、北四方,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角,及上面、下面各装一面镜子, 十方就有十面镜子,在道场中间供养一尊佛,不管你在哪一方向念佛,镜子照的佛像、你的像,都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过去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里面有一间房子,就是用十面镜子来庄严,中间供一个小宝塔,塔里面有一尊佛像。我们进入房子,电灯一开,看见室内十方镜子,现出来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影子,佛像无量无边,我这个人也是无量无边。 如果我们要建造庄严出来这么一间佛堂,不简单,我自己有一个方便,我们可以找两面小镜子,在两面镜子中间,点上一根蜡烛,看看镜子里面蜡烛的影子有多少?我们预想会有两根蜡烛影子,因为一面镜子照出来一根蜡烛,两面镜子互相反射,可能有两根蜡烛。你们可以在家里试验一下,蜡烛在镜子里的影子,会多得无量无边,每一面镜子里面都有无数的蜡烛,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是互相反射,这一面镜子将这根蜡烛反射到对面镜子,变成两根蜡烛,再反射回来,两根蜡烛变成四根蜡烛,反射的次数越多,蜡烛影子就越多。到底是谁叫它反射呢?镜子并没有动,蜡烛的影子就自己反射过来、反射过去,照出来蜡烛影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再讲到帝释天宫里那一千颗宝珠,是吊在天花板上,它没有动就互相反映出来宝珠的影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再讲到我们作观想,是用心观想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心有光明,才能反映,所以我们观想道场像帝释天宫的宝珠一样,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就能观想出来佛无量无边,再观想到我礼佛的人也无量无边。这样拜一尊佛,就是拜无量的佛,功德也就无量无边。 礼佛一共有七种礼,第一种「唱和礼」,人家拜,你也跟着拜;人家不拜,你也不拜,根本没有存拜佛的心。第二种是拜下去头不着地,叫「我慢礼」,这两种礼佛要不得。而后面的五种礼拜,一种比一种高深,一种比一种玄妙,上面讲的文殊菩萨礼佛偈是五种礼佛中的一种。讲玄妙之理,理不碍事,我们还是要身心虔诚的礼佛,要把它观想到无尽重重、重重无尽的境界。如果不容易观想出来,那么我们拜一尊佛,一定要虔诚,拜一尊菩萨也要虔诚。不容易观想出来,说这个玄妙之理作什么呢?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真心,我们真心的境界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拜佛时要观想佛堂供的佛像,一尺高或三尺高,能观想出来功夫已不简单。再把佛像放大到充满虚空那么大,因为我们的真心是现现成成,只因被无明烦恼障蔽住了。当我们拜佛时虔诚的心现前,一时之间,无明烦恼歇落下去,真心现前了,忽然看见一个充满虚空的佛像。充满虚空的佛像很好,并不是魔境,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不然会以为遇到魔吓晕了。佛像为什么会充满虚空呢?佛像本来就充满虚空。所以拜佛要虔诚地拜,要恭敬地拜,拜下去最恭敬最虔诚,忽然无明烦恼落下去,真心就现前了,忽然看见因陀罗网的境界,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佛像都现出来,那是佛境还是魔境呢?是佛境,绝对不是魔境,因为佛经上早就告诉我们是那样的境界。 最后再归纳起来,照我们现在的境界来讲,念佛要恭敬,口里念佛,耳朵听着,心里观想着。拜佛要五体投地,心里要观想着佛,身心要恭敬虔诚,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念佛就这样念,礼佛就这样拜,「念佛一声,福增无量。」念佛一声,增福无量无边。「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灭自己的罪业,像恒河沙那么多。实际念佛、拜佛都是增福灭罪的,因为能把罪业灭掉,福报就增多起来。所以念佛能够增福,也容易灭罪;拜佛能够灭罪,也能够增福,方法就是要虔诚、要恭敬。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好好念佛吧!

{返回 道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下一篇:佛堂讲话 第六辑 七、善根福德,正助双修
 佛堂讲话 第五辑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
 佛堂讲话 第二辑 七、念佛与回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下)
 佛堂讲话 第一辑 三、念佛切勿起疑念
 佛堂讲话 第一辑 五、念佛必须认真念
 佛堂讲话 第一辑 一、念佛须知了生死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佛堂讲话 第六辑 二、念佛要为了生死
 佛堂讲话 第一辑 二、念佛当发菩提心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利益存亡品第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