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句经讲记(八)
 
{返回 传道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6

◎1997.5.29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八)

释传道主讲

<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释颂义及因缘 

15.戒闻俱善 二者孰贤  

方戒称闻 宜谛学行  

俱,音(居)ku1求居切  

二,音【字】ji7入忌切  

孰,音(俗)siok8时局切  

谛,音(帝)te3地计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戒」──德行与「闻」──闻法,对一个佛弟子而言,「俱」为重要且当「善」加修学。佛教,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而理智要透过对正法的闻、思、修,由悟解事理的真相而来。德行,虽然是各宗教、各民族、各时代都有,而为佛法共世间的;但佛化的道德,却是依正见(慧)作为基础,发为实践的愿欲(正志),而见诸言行。可以说,世出世间的一切道德善法,皆由闻法而来,故说『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1因为闻法,始知善恶、业报、三世、凡圣,乃至缘起、四谛等理,成贤成圣、解脱生死也才成为可能。  

闻法固然可得如许世出世法的饶益,但若仅仅多闻,却未将之落实在生活日用中,改变自己的言行气质,提升净化自己的生命,那亦不能称之为『闻』!而『戒』──德行,固然重于止恶防非,但若不是有正见、正志作其后盾,一旦顺逆境界当前,亦鲜少还能坚守不动者。诚然坚守道德者有其所以坚持的理由,但大抵不脱自我私欲及情见,或为成全自己的一世清誉,或为根深柢固的道德教条,或者更为一个被扩大的自我──国家民族、苍生群黎!至于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是否也尝有过几许的憾恨、犹豫与不确定呢?旁人或许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唯有佛法善恶有报、三世相续的业果观,才能给以一切合理的解释,而不致使道德的努力落了空!  

佛化的道德,是一般人生道德的深化而又广化,其特质就在于通达无我的般若空慧;唯有不从私我出发,而去促进自他人生的和谐、福乐与清净,才是佛弟子希求达致的真道德。而这,必由闻法,进修戒、定、慧而得。所以,相较而言,戒──德行与闻──闻法,「二者」究竟「孰」为「贤」善优胜呢?当(「方」,正好、正当)是见诸「戒」行──道德的闻,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闻」吧!且因为于佛法有闻,才使道德的实践更为积极,道德的意向更为明确,道德的动机更为纯净。所以佛弟子们啊!当「宜」审慎「谛」实地依着闻、思、修的进修次第且「学」且「行」,必能使自己的德慧日臻高明! 

16.学先护戒 关闭必固 

施而无受 力行勿卧 

先,音(仙)sian1时坚切 

关,音(官)koan1求官切 

闭,音【币】pe3边计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勿,音(物)but8文滑切 

卧,一音(饿)g7语号切 

一音(悟)ngo7

发心学佛,首应虔诚恭敬地归依三宝,这是尽形寿归向三宝,依止三宝而学习的誓愿,希望能得三宝的慈悲摄受。于归依时所说的:『从今日乃至命终,护生。』亦即自愿受戒的誓言,所以受了三归依,即等同受三归戒。  

戒,是宗本于慈悲的自通之法。护生──尊重生命,最根本的就是慈悲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过是护生的分别说明。所以「学」佛首「先」当善「护」应持的「戒」行──五戒、十善,备具得人身的基本资粮,才能进言出世解脱,乃至圆满菩提。  

厌苦求乐、好生恶死,本是一切众生之共欲,所以我不愿将自己之所不欲,加诸众生。更不愿将自己的好乐,建筑在众生的苦难之上;甚而愿意放弃自己的福乐,来成就众生的福乐,这种以己心度他情的慈悲,才是自愿受持戒行的动力来源。如不杀生,是因为我自己不愿被杀、被伤害,所以亦不杀众生,或令众生处于失去生命的恐惧。而且不但自己不杀,亦不教他杀,或见杀随喜。不仅仅不杀,亦不以刀杖器械等伤害众生,或威胁众生的生命。  

又如不偷盗──不与不取,是凡有主的一切物资,不论明夺暗取、侵占吞没,皆属犯戒恶行──不道德的行为;尽管以之供养父母师长,或布施他人,亦不能认为是正当!因为身外的物资,是众生所赖以资生之所系,一旦失却生活的凭借,或感受到失去的威胁,小则个人,大则家庭、团体的和乐善生,都会遭致严重的影响,所以不与不取,实亦对于众生生命──生存权的尊重!  

又如不邪淫,所谓『人伦肇端于夫妇』,因一男一女结合而孕育了生命,个人与种族的生存才获得繁衍。不邪淫就是除正当的夫妇关系之外,不作第三者去破坏他人家庭的感情,也不搞外遇而对自己的合法伴侣不忠实──这仍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来。  

在这个高度自由开放的现代社会,两性之间的接触、互动,是越来越频繁,且日益摆脱婚姻礼教的束缚,而走向物化与解放了。因此不邪淫戒的持守,在现时社会便显得益形重要了起来。正因我所爱的家庭不愿为人介入,而破坏了原有的幸福和乐,所以我亦不愿因为自己,而破坏了我的家庭,抑或另外一个家庭的幸福和乐。即使有一个相见恨晚的人出现,我都愿意与他(她)维持在公领域的社交,而不提供逾越雷池的机会与暗示,以忠于我的选择。  

凡夫,是迷情为本的,而且大多数是难以知足的。不巧男男女女间,又总有某些吸引彼此的微妙情愫,如果自己不能认清这一点,而小心谨慎地观照到内心那到处流窜的情意,并刻意回避或拒绝某种场合的邀约,恐怕一失神,情欲就泛滥成灾而不可收拾!『发乎情,止乎礼』,这就佛法来说是并不足够的,而应时时不忘自己的身分与责任,时时以佛法提升净化自己的情欲,才能在这个社交开放的社会里全身而退。这对抱持着『只要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哲学的现代人而言,应是一个颇待努力的课题。  

再讲到不妄语戒,这包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统而言之,是不因自己或自己亲友、团体的利益,而说不实的谎言以欺骗,不挑拨离间以坏人和合,不出言骂詈以伤人和气,并且不说诲盗诲淫的话语以使人难堪。之前也说过,语言系抒发个人的情感与思想,从而窥见其人格与修养。我们持守不妄语戒,不但是要求自己不出口以伤人,更要拒听这类虚假、无意义,且令人引生烦恼的话语。凡夫毕竟是烦恼相应的,有些人就是有本事成天东家长、西家短,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一根鹅毛都可以说成一只天鹅!另外有些人则专门发人隐私,一讲起是非来唱作俱佳,活脱脱像他亲眼所见,试问:我们为什么要任自己去听这些垃圾?为什么要任这些垃圾来污染我们的内心?难道我们自己的烦恼还不够多吗?为什么要提供别人拨弄是非的机会呢?  

烦恼还有一个特性:你越是想它,它就越是变本加厉。一个人生生气,是小烦恼,也许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对治它,但是专注在别的事情上,它也就渐渐淡化。但是我们却要投爷爷告奶奶,对人诉说自己有多委屈,对方有多可恼。于是对第二个人讲,他再加点油、添点醋,就成了中烦恼。我们会就此罢手吗?不,我们还要再对第三个人讲、第四个人讲,于是这个小烦恼,终于滚雪球似的,滚成了大烦恼!讽刺的是,事情还不一定如我们所『想象』的这般呢!甚至这整个事件,根本就是自己的错!但我们就是看不到自己。请告诉我,到底『谁』是烦恼的制造者!  

看到某些人一听佛法,就猛瞌睡,而一谈起是非,却是精神百倍、神气活现的,我真的只能说:这真是业深障重、可怜复可愍的愚痴众生!『物,以类聚』是一点都不会错的,喜好追求真理的,会与好追求真理的同伴相应,而益愈提升;喜好道人短长的,终究是与好道人短长者相应,而益趋下流!只看自己哪一日猛然醒觉而痛悟前非,那才可能开启转变的契机,否则这样的一生,就只能永在烦恼中讨生活!然后自己的烦恼,再加上别人的烦恼,不苦恼抑郁以终,那才叫没有因果!  

以上说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种戒称为性戒,意思是说不管是否受戒,只要违犯了这四种,就是一种罪恶,而要接受国法的制裁;不过佛法要求得更为严格而已。至于不饮酒戒,依佛法的定义,凡是能够使人迷乱心性的,都涵盖在内,所以不仅含有酒精成分的饮料,连毒品亦包括在此范畴。酒,不只能乱性,还可能败众德,于佛法的修学更是大障碍,因此佛弟子亦应持守不饮酒戒,时时令自己的心智,保持在清明的状态,才能一步一步熏修福德智慧!  

有了戒行德性,其次还要守护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使之不为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所转,这就是佛法中『密护根门』的修习方法。六根,或译为六处、六入。根、处、入,皆有『生长门』的意涵,从能引生认识作用而得名。因眼、耳的见色、闻声等,内心始能认识外尘境界;然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原是因缘和合而实无自性的,可是一经六根的触受,而领纳至内心,却又会因为自我情见的好恶,而衍生诸多的烦恼:合于己意的,便起贪念而欲占有;不合己意的,便生瞋恨而予拒斥;而且多数时候,还是愚痴而不能正知的。凡夫众生就是这么随逐六尘境界,忽笑忽涕,或喜或悲,而造业轮回!  

所以,佛弟子应当善护根门,在根、境、识三和合触的当下,时时保持正念正知;就如同守门人一般,遇有窃贼闯了进来,就立刻察觉而予排拒驱逐。但这并不是就此麻木不仁、不见不闻;而是对于外来的境界,与触对外境而起的内心境界了了分明,清楚觉知其味着及过患,而能「关闭」自心的冲动,不与外境相应而造恶业。如此,「必」能牢「固」地防护六根而持戒清净,这可视为修习定学的前方便。  

为了实现人生世间的和乐共存,『克己以利他』的戒行固然十分重要;但若为了个人现生及来世的福乐,亦应重于布施福业。因为物质的资生之具,是达致人生福乐所必需的,而此资生之具的取得,又必依于布施福业而来,所以佛弟子应重于修集布「施」福,「而无」功利观念地求「受」对方的回报。有了基本的物质所需,修道方可能有成,否则『贫苦多怨,横结恶缘』2,恐怕亦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呢!  

综上所述,不论持戒也好、布施也罢,佛弟子均应精勤修集,「力行勿」怠,即令在床「卧」中,亦应保持警醒向道之心,一如流水之长流不息,力尽不止。有了这样的信念,才堪称是真正的精进。 

17.若人寿百岁 邪学志不善 

不如生一日 精进受正法 

百,音(逼)pek4边激切 

岁,音(税)soe3时【过】切  

「若」是有「人」,「寿」命长达「百岁」,却始终不曾听闻正法。终其一生,所亲近的都是「邪」师与极端的异「学」;所「志」向实践的,皆为偏邪「不善」之法。那委实「不如生一日」,而能「精进」地领「受正法」,依正法而行。  

生命的价值,并不在时间的短长;再长的寿命,也终有无常老死的一日。问题在于,活着的时候我们做了些什么,成就了些什么?我们是否利人利己,做过些有意义的事?抑或者我们竟然一任生命怅然虚度,而一无所成!当我们检视这一路已然走过的足迹,内心可曾有过一丝迷惘、几许遗憾?或者差堪告慰、满心的踏实?  

我们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吗?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吗?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3可见他也将真理的追求,列为人生的首要目标。但是,什么是真理呢?多少人将邪师外道,当成善知识在恭敬、在信仰;将偏邪恶法,当成真理在追求、在奉行,结果却落得自害害人、人财两失,甚至精神错乱、丧失生命的都有!所以在追求真理之前,信仰的抉择实在太重要了!  

真理,不因为某人或某宗教将它贴上标签,说它是真理,它便应该被认定为真理。真理,是一种宇宙人生的通遍法则,它既不是佛教所特有的,也不属于任何人;只不过释迦世尊从正觉中圆满地悟证了它,并且教导弟子,令弟子们也能觉证到此一真理而已。所以,『法』──真理,向被称为『法性、法住、法界』,而有着本然性、安定性与普遍性的。这样珍贵的法,是因为佛的成等正觉而始流行世间,所以才名为佛法。  

宗教的特质本在乎实践,而非仅止于理论。佛法较诸其他宗教殊胜之处,即在其修行方法能够领人抵达真理的奥秘处,而实现究竟解脱,这是佛法不共世间其他宗教与科哲学的一点。所以说「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设若有人在其有生之年,能够从善知识听闻正法,又能将听闻得来的法义如理思惟、如法修行,而用在平常。哪怕他只有短短一日的生命,哪怕他仅只受用了一法,都比那些长命百岁,却将邪说恶法奉为圭臬之人,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记得三十年前,一个信徒告诉我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经历,听得我十分感动!这个信徒开中药房,一天中午,正好没有客人上门,他就在店里打起瞌睡来。突然,一阵冷风迎面吹了过来,他睡眼惺忪地见到一个人,站在他面前,对他说:『我找你好久了!你知道吗?你已经连着好几世都当我的乩童了,这一生就再继续当我的乩童吧!』一听这话,他顿时清醒了不少,『不行啦!我已经归依三宝,也受过菩萨戒了,再也不当你的乩童了,你另外去找别人吧!』只见那人恶狠狠地回答他:『不行!』然后就消失不见了!  

他原本还自以为是幻觉呢!岂知那个鬼神就此开始作弄他,弄得他痛苦异常,于是他想到念佛、念法、念僧。系念三宝,鬼神的确是不敢上他的身,但是过了一会儿,就又发起乩来。一天里,发作个十几次是家常便饭,这个鬼神还对他说:『你如果愿意当我的乩童来救世,我保证你名利双收、人财两得!』但是这个信徒非常坚决地拒绝了他,他心想:『我不过当了你几世的乩童,就得生生世世奉事你,这个习气一旦养成,那我不就永远翻不了身了?不!我已经归依了三宝,就绝不再归依外道鬼神!』  

下定此决心之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个鬼神来上他身的次数,竟然就慢慢减少了,从一天十几次,到七、八次,五、六次,二、三次,到后来一天一次,再来一个星期一次,再来一个月一次,到最后完全不来,这样前后总共历经十年的长期抗战,才算永远摆脱了这个鬼神的控制!这种决心和毅力,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古德说:『宁可千生不悟,不愿一时着魔。』这真可谓最佳的写照!  

世间,诚然是秽恶的;人心,诚然是杂染的。可是,因为有佛法,这个秽恶的世间,才不致那般的难耐;因为有佛法,杂染的人心才有趣向净化的可能;生命,也才变得可贵。所以,请好好把握自己难得而有限的生命,来修学佛法吧!让我们生命里的每一日,都沐浴在正法的光明与喜悦中──那么,纵使长日将尽,又有何憾!(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闻法趣入章〉。

2.佛说八大人觉经》(大正17.715中)。

3.论语.里仁篇第四》。  


{返回 传道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句经讲记(七)
下一篇:法句经讲记(九)
 记一位平实的长老
 孽障的心愿
 法句经讲记(四十四)
 中观思想的实践(上)
 中观思想的实践(下)
 法句经讲记(二十三)
 法句经讲记(四)
 法句经讲记(三)
 法句经讲记(十一)
 法句经讲记(四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圆满心性自解脱论本颂[栏目:无垢光尊者]
 实在与知识(张尚德 译)[栏目:佛教思想研究]
 有的人说,我不念佛的时候很顺,我念佛了怎么就不顺了?[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二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楞严大义》见道之七[栏目:达照法师]
 橘花香[栏目:超然法师·岁月枯思]
 唯识小史(铂净)[栏目:唯识学研究]
 虚云老和尚戒律思想与实践初探(云池)[栏目:戒律学研究]
 圣者顶果钦则仁波切全集目录[栏目:顶果钦哲法王]
 丝竹管弦 曼舞轻歌——敦煌飞天礼赞[栏目:佛教与文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