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5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1

《广论奢摩他15》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09-28

闻法动机

我们前面念颂皈依跟发菩提心文,首先,皈依三宝的时候,内心要完全的信赖、寄托于三宝,来进行皈依,皈依之后要成办三宝内心的想法,如何去成办、如何去达成呢?就是我们内心产生菩提心,祂们内心的心意就可以说是达成了。后面还有一个菩提心,念诵菩提心文的时候,首先是前面皈依境坛城圣众内心的喜悦,接下来让后面所要进行的讲说跟听闻的善根,变成圆满菩提的一个原因,所以发菩提心就相当重要了。就发菩提心而言,积聚资粮也是靠它,作为烦恼的对治也是靠它,要忏除罪业也是靠它,所以像万灵丹一样有广大效果的,所以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此产生菩提心的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我们现在进行到正式说明观修、修法,首先在修安止的时候,有它的资粮要要先累积的,所以顺缘资粮的部分要先齐备,这是第一个项目。依于安止的资粮已经齐备之后,怎么样子来做实修?这是第二个段落。第二个段落里面也有加行跟正行的部分,加行的部分已经讲解完毕了。

首先第一个,前面所谈到这些的内容,每一个项目其实都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安止实修的前面,资粮要先齐备,资粮就是悦意之处所等等的六个项目,这六个都要齐备。资粮是作为资助的条件,如果作为资助的条件、作为帮助的顺缘不齐备的话,安止就不可能成功了,完全没指望了,所以前面资助的条件、资粮,一定要齐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资助的条件、资粮已经齐备之候,依于这些资粮,正式来进行安止的实修。正式来观修安止的时候,里面就要分为加行、正行、结行三段来做说明。这其中加行的部分就是动机的部分,动机的部分特别谈到的,就是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师在加行的段落,特别强调菩提心的观修极为重要,因为假设加行的段落,菩提心这部分没有的话,通常这个止跟观,世间外道也做如此的实修,可以说是一个共通的道路。

如果这个样子讲的话,我们的实修跟他(世间外道)又有什么差别吗?有啊!就靠加行动机、菩提心的部分来成为一个差别的,假设欠缺加行、动机菩提心这个部分,没有小心谨慎去做一个观修的话,后面所修的正行的段落,可能没办法成为大乘的法,可能也不会成为佛教的法,可能成为外道的法,这些都有可能发生的。这个危险不发生的话,就要靠菩提心的观修,所以在前面动机的部分,一定要观修菩提心。

所以这些危险会发生,是因为后面所做的实修,止跟观的这些部份有共通的道路之故,所以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师谈到的,第347页,「修如前说加行六法,尤应久修大菩提心。」菩提心要花一点时间常常的观修,「又应净修共中下士所缘自体(所缘的内容),为菩提心之支分。」这些是宗喀巴大师所谈到的。

就顺缘的部分,这些都齐备了,顺缘资粮的部分齐备了之后,进入加行、正行的实修。加行的部分,动机观修菩提心的部分,也都做到了之后,现在就谈到,正式要说明观修的方式。正式要说明观修的方式,里面又谈到了,身的威仪的部分怎么来进行,这就是我们上次解释完毕的部分。

接下来就要到今天的段落了,正式解释修行的次第,但是在正式解释修行次第的时候,至尊仁波切没有先说明大纲,他先对后面所要做说明的内容,先讲出它的法源根据,法源根据是根据拉梭瓦、功德称大师的主张来做解释的,所以有所根据。

大纲还没有讲之前,花了一页多的篇幅先说明,这个说明的法源根据从何而来?这些都解释清楚了,解释清楚了之后才开始说明大纲,再做一个讨论。正式解释修行次第里面就分为两项,此又分二: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我们现在就进行到这个段落。

我们如果把大纲看一看的话,引生无过等持之法,依彼能够引生住心的次第,这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里面的第二个,依此所引发出来的住心次第,是指在修安止的时候,要经过九个段落,这是九住心。首先得到等持之后,等持本身的安住的部分、住分这个部分,要让它不断的加强,不断的进步,因为进步之故,就会有不同的段落了,前后前后的段落,所以一共要经过九个段落。

九个段落里面要经过内住、续住、安住(补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境到最后一个平等住,这样子一共要经过九个阶段的,所以是九住心的段落。九住心这个段落还没有谈到之前,应该要先产生一个无过失的等持,无过失的等持产生了之后,然后让它更加进步,不断的进步,这样子才会到所谓的住心次第。所以无过失的等持产生了,才叫进入第一个次第、第二个次第、第三个次第,要不断不断这样进步的。

因此之故,首先要一个无过失的等持,这个要先产生,这个产生了之后要让它再进步,进步的时候就像楼梯一样,班级一样,它的威力会不断的强化,在强化的过程之中,就要经过九个阶段,所以就有第二个段落,九住心了。九住心得到之后,后面安止就会成功了,就得到了一个安止。

因此第二个段落谈到了,依彼引生住心次第,这个是指内心里面安住的量、安住的程度,到达什么样?表示说这个安住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安止,这是说在安止的前面,它要经过一个段落、一个段落,不断来进步,才能够得到安止的。因为安止不可能忽然间就得到了,突然间就成功了,不可能!所以首先有一个安住的量,这个安住的量不断进步,到最后终于到达安止、就得到安止了。

在还没有得到安止之前,要经过内心本身住分的威力,要不断的强化,这强化的过程一共要经过九个逻辑,就是九个段落的意思。所以九个住心的过程,必须都要是纯净的。它前面,一定要有它的因存在,如果它没有因的话,怎么突然会变成一个很纯净内心的安住呢?表示它前面有一个基础存在,这前面有一个基础,就是无过失的等持。无过失的等持要先产生,之后让这个无过失的等持,它安住的力量,更加纯净,威力更加增强,增强到第一个段落,增强到第二个段落,增强到第三个段落,不断的进步,就有九住心。这样子到彻底究竟的时候,终于得到安止了,安止成功了,所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们现在这个段落,进行到观修安止,安止的观修方式是什么?表示还没有得到安止,因为还没有得到安止,为了要得到安止之故才进行观修,所以讲到安止的观修方式。在观修方面而言,实修的时候,前前后后一定有顺序的,首先要得到一个无过失的等持。无过失的等持已经得到了之后,这个无过失的等持,让它的威力要加强,让它纯粹、纯净的程度还要再加强,加强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进步,这样要经过九个阶段,这个九个阶段已经彻底破掉了、结束了,得到了安止,安止成功了。

所以为什么这个大纲是这样排列的,就是首先引生无过的等持,用什么方法,如何引生无过等持之法?无过等持产生之后,依彼、依这个无过的等持,怎么样子让住心的次第又产生呢?分为两个大纲。

第376页,「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三. 我们从它的大纲里面来看,前面的第一段讲,引生无过等持之法,那段的篇幅很长的,之后「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第380页,「由修成办奢摩他之量」(由修成办等持的量),到这个地方为止,我们看看篇幅就相对很短了,有没有?由禅修之后成办的等持已经产生了,量怎么来解释,你看从第376页到第380页,篇幅只有这个样子。

前面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一些人一谈到修安止的时候,他马上就要开始直接学内住、续住,直接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认为应该很快的、直接的学习九住心。但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在九住心还没有学习的前面,应当要一个可以趣入的标准存在,资格要先得到。已经合乎资格了,你可以去学习九住心。是不是要先有一个标准、一个资格,达到了这个资格,可以去学习。这前面的资格是什么呢?如果说你这个资格已经符合了,去修九住心,很快就丝毫没有困难。所以表示前面还有一个资格、标准存在,就是无过等持这个部分要先产生。这个资格已经得到了,去学九住心,就很快也不会困难了。

我们如果看一下,「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到这篇讲完是在380页,从376页到380页,就是只有五面而已,是讲正式禅修的时候九住心的内容,就这么简单。可是这前面引生无过的等持呢,要从349页到376页,这中间将近快30页了,相对篇幅差距就很大了,就表示前面无过失的等持,是不是非常重要?为什么讲那么多呢,它实在是非常重要。

许多人想,现在是讲安止,要修安止,当然马上修安止,直接从内住、续住开始实修,不是这样子吗?不是的!因为在实修之前,应当先取得一个资格,合乎这个资格,取得这个资格之后,再去修九住心就容易多了。就表示前面的一些资格还没有得到的话,恐怕不太能够修,所以前面要有一个标准、要有一个资格要先得到的,这个部分非常重要,所以前面就要讲无过失的等持,内容就很多了。

大家要了解,这个篇幅很长、篇幅很多,内容都是还没有到达九住心之前、还没有进入九住心,在它的前面,要解释的内容是这么多,它差不多快达到30页,这么长的内容,都是要解释无过失的等持怎么产生?它的方式是什么?要做一个详细的说明。所以九住心都还没有达到,安止就根本不要讲了,安止还要更加后面呢!

许多人想到说,我们现在是讲安止,总要讲到安止了吧?还没有呢!连安止前面的九住心都还没有!在九住心的前面还有资格要先取得,这个资格是无过失的等持,无过失的等持怎么产生的?就要用这么多篇幅去解释它,这里面所要讲的,都是无过失的等持怎么产生?它的观修的方式是什么?这里面要分成三项,引生无过三摩地法.分三:一.系心所缘先如何修.系心于所缘的时候前面要如何观修?.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已经安住于所缘的时候要如何观修?.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安住了之后要如何观修?这分成三个段落。

系心所缘的时候,前面先要如何修呢?这里面主要讲的,就是把懈怠消除的方法。因为我们在观修等持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勇悍精进、兴奋之心,这一定要有。通常是这个样子,在开始观修的时候,一种进取、兴奋的想法,大概不会产生,这是第一个段落。已经开始正式实修,要有一个坚定的毅力,让它继续维持下去,这个部分也没有。这两个都是懈怠的情况。

首先要把这种懈怠的情况,做一个认识,要把这个懈怠排除掉。为了把懈怠排除掉之故,因此应当对于等持观修的这个的方面,要有一个非常兴奋、勇悍的毅力,这个要产生。如果说这种勇悍的毅力要产生的话,应该先了解懈怠本身,它是一种很大的过失。其次要了解懈怠本身,它当然可以灭掉,它确实是可以灭掉,一定可以排除掉的。

因为相信这一点,懈怠它是不好的,它也可以灭掉的,因此之故,有了这种认知之后,去修等持的时候,勇悍的毅力会非常强烈,去修它会很有兴趣,很想持续,这力量会很强大。因此之故,在观修等持的时候,有这种强烈的勇气,相信等持会进步,禅修会修的非常好,这种内心有这种喜悦、兴奋,就可以用这种喜悦、兴奋去做实修了。

但是这种喜悦、兴奋要去实修的前面,要先知道,在进行等持的观修的时候,一开始有的人不想去做禅修,这种懈怠会产生,这个要先把它灭掉。就算已经正式开始了,也会不想继续做实修,没有办法持续进行做观修,这个也是懈怠,这种懈怠也是要把它灭掉。

譬如说一个食物,我们刚开始去吃它的时候,它很新鲜,啊!很兴奋!觉得滋味非常好,但是一吃再吃,又给这个食物,就变成乏善可陈、陈腔滥调一样,吃起来没有滋味了,不想去吃它。也有这种情况,对不对?这个也是懈怠,这些懈怠,都是要把它排除掉的。

如何把这些懈怠排除掉呢?不管是在禅修之前,不想去做实修的这一种懈怠;或者是禅修之后,没有办法持续,没有勇猛精进,想要使它持续的,这种懈怠。这些都要灭掉。心里面要知道,这些懈怠都是可以灭掉的。首先内心一定要有这种相信之心,这个懈怠,一定可以灭掉,这种信心一定要有,要相信是这个样子的。然后相信懈怠可以灭掉的话,就要知道在修等持的过程当中,懈怠它是怎么形成阻碍的,这个方式要了解。

因此之故,要相信懈怠确实可以排除掉的,而且相信我一定可以观修等持。我观修等持之后,安止一定可以得到,这种勇悍、兴奋之心就会产生。有这种认识的话,去观修等持的时候,毅力非常的坚决,修的时候勇悍毅力很强烈。

如果说,一开始心里面想着,修禅修,可能也是像食物一样,最初很新鲜、很好奇,吃、吃之后,常常每次都是一样的食物,就不会有兴趣了。所以现在修、修,可能后面我就提不起兴趣去修了。

如果一开始禅修的时候,内心总是有这种感觉、有这种想法。如果有这种想法的话,禅修的时候,一开始提不起劲,修的过程当中,又好像乏善可陈,也不想继续持续下去。一开始有这种想法的话,就非常不好了,禅修没有办法持续,而且,就算持续,懒懒散散最后也很难得到等持。

所以不要有这种想法,首先要相信,前面产生的懈怠,进行当中所产生的懈怠,这些懈怠都是可以排除掉的。它造成阻碍的方式是什么?先一个认识的了解,之后,这些懈怠是可以排除掉的,我的等持,一定可以禅修,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先有这种想法,禅修的时候,勇悍精进的毅力才会产生,所以怎么把这个懈怠灭掉,就是要讲灭除的方法。

这个时候等持都还没有进行,观修都还没有开始,所以这个段落的题目叫做系心所缘的前面,「先」就是前面,前面如何来做观修?就是前面要做什么样子的准备?这是指还没有观修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什么,就是在进行观修的时候,首先,有一个不想观修的想法,这是懈怠,这个懈怠,可以把它灭掉的。

如果把这个懈怠灭掉的话,观修的时候才有一个渴求,想要精进努力去观修,这种想要观修的想法才会产生。这个时候,这种兴奋喜悦,想要观修的想法要产生的话,要先知道等持的观修有什么利益,这些利益内心要完全相信。之后对等持的观修产生一个强烈的渴求,我要去观修,这个想法产生的话,观修前面所产生的懈怠、不想去修的这种懈怠,就可以把它排除掉,这一点一定要完全相信,懈怠它是可以除去的。

第二种懈怠是已经开始了之后,已经进行了,进行了之后,譬如今天修、明天修、后天也禅修,每天都在禅修,就觉得好像力不从心,不想做禅修了。这个似经常吃的食物,不太想去吃它的,仁波切说小时后在印度,每天吃高丽菜,所以一看到高丽菜就生气,因为每天都吃一样的嘛!今天吃、明天吃、后天吃,每天都吃一样啊!所以后来看到高丽菜,不要说不想吃,心里还是会生气。所以今天观修、明天观修、后天观修,每天都在观修,当然后来就会产生有一点点厌恶、有一点点害怕,不想做实修,这种情况也会产生的。

所以会担心,这种情况不是也会产生吗?这种担心,担心将来不想做实修,这是对安止、禅修的一种障碍,这是懈怠,禅修进行当中的懈怠。这个懈怠也是可以除去的,这个懈怠去除要靠精进跟轻安。在观修正在进行的当时,不想持续作观修的这种懈怠,透过精进努力,透过轻安,就可以把它灭除掉的。因为有精进之故,所以内心都是在勇悍毅力之下来进行观修,而且因为有轻安之故,都在身心的喜乐增长、增广的情况下来进行观修。因此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相信,这个等持的观修,我一定可以进行,最后的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这种坚定的信心相信会非常的强烈。

因此以这些方式,把懈怠灭掉了,在禅修前面的懈怠,可以把它灭掉;在禅修过程进行当中的懈怠,也可以把它灭掉。透过精进、轻安,也可以把它灭掉。在禅修进行时,因为有精进的缘故,内心兴奋、勇悍的力量很强烈,有轻安的缘故,身心在喜乐之下来进行观修,当然观修过程当中的懈怠就可以灭掉了。这个时候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观修,最后的安止,一定可以达到,在这种情况、这种确信之下来进行观修。

这个是观修、在禅修过程当中勇悍的毅力要达到这个程度,就是已经开始禅修,禅修到最后彻底究竟,要有一个安止,这个过程,我一定可以达成,最后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这个想法如果在内心产生了的话,勇悍的毅力就达到标准了。

如果没有按照前面的方式去做好一个准备,这个勇悍的毅力程度不够,观修的时候,力气不是很大,这个观修很难彻底究竟。因此要达到标准的勇悍毅力,相信从观修到得到安止的中间,我一定可以达成,最后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这种勇悍的毅力要怎么样子产生呢?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一开始就不想做实修,这是前面的懈怠,也可以把它灭除掉的,这一点一定要了解。禅修之后,不想继续、持续做实修,这种懈怠,这是禅修之后的懈怠(已经开始了,禅修之后的懈怠),这个懈怠也是可以把它灭除掉的。

灭除方法,我们也要了解用什么方式?把这个前前后后的懈怠都灭掉。相信它可以灭掉,灭掉的方法也有,这些都知道的时候,就会相信,从观修开始到安止,我一定可以达成,这种信心也会产生,这种信心产生的话,勇悍毅力的程度,到达量了、到达一个标准了。如果不是这个样子的话,就表示勇悍毅力的程度不够。

我们接着要看广论的内容「若不能灭不乐修定,乐定障品所有懈怠,」若不能灭掉,不乐修定,这是一个。乐定的障碍品,这是第二个。所有的懈怠,跟它相关的这些懈怠,如果不能够灭掉的话,「初即于定不令趣入。」最初的阶段,即于等持(定)不令趣入,导致我们不想去修等持。

在修等持的时候,一开始就不想去修等持,最初不乐修定,不想、根本不喜欢、不高兴去修这个等持,这个首先就遇到了。还有就是乐定障品,让我们喜欢修等持,会遇到许多障碍阻碍我们,阻碍我们去喜欢禅修,阻碍就是懈怠了。

或者是喜欢跟别人讲话聊天,喜欢上网路看很多的新闻,这些都是世俗的杂事,这些杂事就是障碍品,让我们喜欢修等持的这些障碍品,会导致我们一开始就不能够趣入等持来做禅修。所以一开始让我们不能趣入的这种类型的懈怠,假设没有把它灭掉的话,首先我们不会去进行等持,受到这些障碍的影响,一开始就不会去进行等持的禅修。

就算勉强进行等持的禅修的话,「纵一获得」这个获得,不是获得九住心,因为现在还没有讨论到九住心,这个段落是无过失的等持,就算勉强获得无过失的等持,「亦不能相续,」相续是持续,所得到的无过失的等持,也不能够维持下去。因此「速当退失,」很快就衰损掉了。所以一开始对等持,让我们不喜欢去禅修它,还有这些障碍品也会导致我们,就算得到的无过失的等持,很容易就衰损掉。

前面讲的这两种情况,就是一开始不愿意、不喜欢去趣入等持,这是懈怠,先了解这种情况。这些都是在系心于所缘之前我们内心的情况,内心的情况是这种内容。在系心于所缘之前,首先是不喜欢去禅修,这种懈怠,其次是许多的障碍品,因此之故,我们有这种的情况的话,这些全部先要把它排除掉的。

排除掉的方式应该先产生一个勇悍、喜悦的、快乐的想法,我要修这个等持。有一个很喜悦、很兴奋想要去禅修,在系心于所缘的前面,这些都先要做到的。这都是我们之前做的说明,就是要把前面的懈怠,在系心于所缘的前面先产生的懈怠,这个懈怠先要把它灭除掉,灭除掉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内心要先产生一个兴奋、喜悦的想法,相信懈怠它是可以灭除掉的。

在前面的时候产生的懈怠也是可以灭除掉,后面的时候产生的懈怠也可以灭除掉,既然懈怠可以灭除掉,安止我当然可以得到,这种信心要非常的强烈。如果一个喜悦、快乐之心去禅修,这些懈怠我都可以灭掉,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这种坚决的想法,坚决的确信产生了的话,去进行禅修的时候,勇悍毅力的量就达到了,程度就达到了。

后面要讲灭除懈怠的方式是什么?对等持来进行观修的时候,如果没有懈怠的话,在那种情况之下,内心勇悍毅力会非常的强烈。这个勇悍毅力,一个很强的勇悍毅力是怎么产生的?就是相信安止一定可以得到,坚决相信安止一定可以得到,懈怠一定可以灭掉,一个确信的相信,所以后面要讲的,「故灭懈怠为初切要。」最初的段落灭除懈怠是非常重要的。

但怎么把懈怠灭除掉呢?「若能获得身心轻安,喜乐增广,昼夜行善能无疲厌,懈怠尽除。」如果得到身心轻安的话,在做善行实修的时候,就很喜乐的情况下来进行,不会疲累的。因此之故,在实修、禅修的过程当中,不想持续去做禅修这种懈怠,前面讲的两种懈怠,这些懈怠,完全可以灭掉的,在得到轻安的时候,会把这些懈怠完全可以灭掉。

但是轻安当然不是立刻就产生,轻安也有它的原因,所以「然生轻安,须于能生轻安之因妙三摩地(无过的三摩地),恒发精进。」轻安是持续禅修而产生,当然也要精进做禅修,精进做禅修之后,会修到一个身心非常熟练,身心非常熟练才会产生轻安,表示前面先要有一个精进,所以要恒发精进。

「然生精进,须于正定具足恒常猛利希欲,」精进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对禅定的观修,有一个强烈的渴求之心、欲求之心。因为有强烈的欲求之故,所以去修禅定的时候,进行禅修的时候,就非常勇猛精进。因为勇猛精进之故,再三修、精进、常常修,变得非常熟练。因为熟练之故才产生身心的轻安,所以前面要有一个强力的欲求之心。

「欲乐之因,」欲求之心从何而来的呢?「须由观见正定功德生坚信心,故应先思正定功德,数修信心。」欲求之心是从了解等持的功德而来的,因为了解等持的功德,内心产生非常钦慕之心,相信等持真的好,我要得到,这种信心非常的强烈。

相信等持有这些功德,这种信心非常的强烈之后,就会产生一个欲求,就是我要得到,有这种强烈的欲求,我一定要得到,当然就精进努力去禅修,再三修,就会变成身心很熟练。身心很熟练的时候就产生轻安,轻安之后就会等持、安止就会得到了。

我们现在讲的段落,还没有产生轻安,轻安还没有得到,这是在系心于所缘的前面,观修还没有开始之前。这个段落不是说我们已经得到了,是在还没有观修,还没有禅修之前,我们要先了解这些内容的,了解什么内容?了解如果我只得到轻安的话,可以把懈怠完全的灭除掉,懈怠尽除。

如果产生轻安的话,可以把懈怠完全的灭掉,而且禅定的果,安止也可以得到,这个一定要先了解。如果了解这一点的话,内心去修等持的时候,相信我可以直接做实修,最后的果,安止我也可以得到,这种信心,相信之信非常强烈。在相信之下来进行观修的话,在观修的当时,观修的过程当中,当时勇悍的毅力就可以存在了,这个勇悍的毅力就可以达到一个标准,就会合乎标准的。

或许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不是谈到「若能获得身心轻安,喜乐增广,昼夜行善能无疲厌,」一般来讲,不是应当禅修很久才会产生轻安的吗?为什么在这里来讲呢?是啊!现在这不是说已经得到了轻安,是说在前面,要先对整体有一个了解,为什么要对整体有一个了解呢?因为我先了解,有了了解之后,我的内心会勇气百倍,我知道一切的懈怠都可以灭掉,而且我有能力持续做实修,禅定的果,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先有这种了解,产生一个勇气,在这个勇悍的勇气之下去进行禅修。所以这个不是说已经得到了,在得到之前,要先有一个这样的了解。

「此等次第,」我们前面谈到的内容有次第存在,这个次第首先有信心,之后产生一个企图、欲求的想法,之后精进,之后去得到一个轻安,有一个顺序存在,「修者观之极显决定,」禅修的人去看的话,就知道这个次第是存在的,非常明确的,有这四个次第存在,「故应认为最胜重要。」所以要了解这是最殊胜关键的重点。

这是按照前面讲的四个项目,它有次第存在,按照四个次第,可以把懈怠完全灭掉,所以应当当作是一个最为殊胜的关键重点,这个根据是什么呢?有根据呀!就是至尊仁波切后面引经据典来说明,说前面两个有来源出处的,来源出处就是《辨中边分别论》里面谈到的,辨中边论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所依之处。能依:是能依者,能依者依靠在所依之处的上面。然后,所因跟能果,「所依谓欲勤所依故,能依谓勤或名精进,欲因谓信深忍功德,勤果谓轻安。」「所依之处是欲求。「能依」靠的是安住在欲求上面的精进,以精进去安住在欲求上,强烈的去追求。「所因」是二者的因,就是所依跟能依的因,这二者的因就是信心。「能果」是这二者的果,就是欲求跟精进的果。欲求跟精进的果就是轻安,所以这是四个项目、四个次第。这是前面做的说明,后面引经据典,讲它的来源出处。

这都是在系心于所缘的前面要做的准备,系心于所缘前面要准备的是,当我去做观修的时候,勇悍毅力要非常的强烈,这当然非常有必要。可是勇悍的毅力如何产生呢?就要先知道懈怠完完全全可以灭掉,安止一定可以达成。靠着这个认识、这个了解。其次安止得到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吗?有啊!安止之后很多功德利益,这个功德利益也要了解,这两个了解。

在这两个了解之下,勇悍毅力会非常的强烈,所以再说明一下安止的功德、等持的功德是什么?这个都有必要要了解了,所以现在才会谈到:「此中所说正定功德,」现在谈到的段落是等持或者是安止,这里所要谈到的安止的功德是什么?底下就要说明了,「谓由获得奢摩他已,现法乐住身心喜乐。」因为得到安止之故,则现法、这一辈子安乐而住,身心都在安乐之中,放眼看去,现前可以看到它的情况,得到安止的话,内心也很快乐,身体也很快乐,身心都在快乐当中的,这个是首先的功德利益了。

「及由获得身心轻安,于善所缘心如欲转。」因为身心轻安已经得到之故,对于善所缘进行实修的时候,不会劳累。在中间禅修的过程当中,「心如欲转」是随心所欲,对安住在善所缘对境上面来做实修的时候,随心所欲,中间不必停下来吃饭,不想吃饭的,会继续,不想停下来,因为不会劳累嘛!所以继续做实修啊!这个是安止的功德了。能够乘心如愿,对善的所缘,随心所欲的不断的去做实修,不会劳累的,这是第一个功德。

「又由息灭于颠倒境散乱无主,」因此之故「则诸恶行皆不得生。」其次是因为得到安止之故,当我们进行善行实修的时候,散乱就可以排除掉,平常如果没有得到安止,做任何善行实修,都是一边做禅修、一边在胡思乱想,都在散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所做的善行实修,力量很薄弱,利益也很薄弱。所以《入菩萨行论》里面谈到了,课诵或者是禅修等等,在散乱之下来进行的话,是不可以的。

散乱之下来进行的话,利益也很薄弱,在《入菩萨行论》里面谈到了。如果在禅修的时候已经得到安止了,在安止的情况之下进行实修的时候,这个实修本身没有妄念的散乱,没有妄念的散乱的话,禅修的威力、利益将会非常的强大,这是一个功德利益。其次,「随所修善皆有强力。」因为没有散乱的缘故。「又止为能依,」依靠安止之故,「能引神通变化等德。」当我去利益众生的时候,要有许多神通变化的威力,这些神通变化的威力,也是要靠着安止就可以得到的。

「尤由依止,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尤是特别,特别是依靠安止,能生通达如所有性的毗钵舍那(胜观)。特别是了空慧,通达如所有性就是了空慧,如所有性是空性,尤其在得到了空慧这个部分,安止会有很大的帮助。透过安止之故,对如所有性能够了悟的这种了空慧,当然就很容易产生。「速疾能断生死根本。」速疾能断轮回的根本,因此有了了空慧,当然就能很快把轮回的根本灭掉。

诸如此类,前面所谈到的很多的功德,要把这些功德再三思惟,内心好好的观修,把这里面所谈到的项目、这些功德,再三观修,因为观修之故,了解了这些功德,对安止的禅修,勇悍的毅力就会产生了。

因此对前面所讲的这些功德要先了解,「若能思惟此诸功德,则于修定增长勇悍,」对这些功德,好好的了解,内心再三思惟、反复思惟,好好做一下观修,一个坚定的信心,在禅修的时候,勇悍毅力就会非常的强烈。

「生勇悍故恒乐修定,」因为勇悍毅力很强烈之故,勇悍毅力是属于自己的内心,不会有外面的人偷走它。因为勇悍毅力之故,去实修的时候,很喜欢,很快乐去修禅定。「极易获得胜三摩地,」因为禅修的时候很高兴、很快乐,勇悍毅力很强烈,实修之后,当然它后面的果、安止很容易得到。「得已不失能数修习。」而且安止得到了之后,等持得到了之后,也不容易丢掉的。

如果内心有了勇悍毅力,已经得到勇悍毅力的话,对自己的等持的禅修有一个很大的鼓动、鼓励的作用,在这个强力鼓励之下,当然等持很容易得到,安止很容易得到,而且等持得到了也不容易退失的。我们前面不是讲了吗?假设没有勇悍毅力的话,一开始不想做禅修,就算禅修之后偶而得到等持,等持很容易丢掉的,这是因为没有勇悍毅力之故。内心如果有了勇悍毅力的话,开始禅修的时候很喜悦、很快乐的作禅修,修的时候能够持续,所产生的等持也不会退失的。

更正一下,我们前面谈到的是,内心如果有了勇悍毅力的话,自己的等持禅修,自己就可以鼓励自己,因为这个勇悍毅力会鼓励自己不断的作禅修,不必靠别人鼓励,不必靠外在来鼓励我自己,因为自己内心已经有勇悍毅力,自己就可以鼓励自己持续的作实修。

前面谈到了安止,对于如所有性,所有法如所有实相的了悟的胜观,这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原因何在呢?一般来讲,如果得到安止的话,当然安止的时候把内心的散乱都去除掉了,内心如果散乱去除掉的话,我们内心的思绪就像箭的尖端一样。因为内心散乱去除掉了,所以内心所有思惟的思绪,全部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面,这个时候思惟胜慧的威力很强大,胜慧的威力会增长、增广,胜慧的威力增长、增广,要去分析对境的实相,分析的力道就很足够了,因为内心的思绪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的缘故,所以当然会有帮助的,这是第一个原因。

其次,我们内心的烦恼粗分、细分很多,在粗分的烦恼──妄念的覆盖之下,我们内心的根本无明部分,想要把它辨明清楚,就非常困难了。把内心的根本无明要辨明清楚很困难,是因为内心里面的烦恼粗分、细分很多,细分之中最微细的就是无明的部分,会被粗糙的烦恼把它盖住,所以当我们去看、分析,粗分的烦恼分析到了,把它辨明清楚了,在它覆盖底下,细分的烦恼我们还看不到!没有办法把它辨明清楚。

我们想想,内心的无明,微细的这个部分,不容易辨明清楚。我们想一想,因为它不容易辨明清楚之故,所以才有四部宗义。四部宗义都是对于无明的界定,辨明的内容,解释不一样。分成四部宗义,有小乘、有大乘,大乘里面有唯识、有中观,中观还有自续、应成,他们对于无明的界定都不一样的。

对于无明的界定,就会对涉及到实相的鉴定,对于实相的界定也不一样,就表示说要把它辨明清楚,多么的困难。对于它的辨明清楚进行很困难,就是因为它在粗分烦恼的覆盖之下。假设得到安止的话,内心这些粗分散乱全部灭掉了,粗分的妄念灭掉了,止息掉了,这个时候要去了解细分的内容,把细分的部分分辨清楚,就容易多了,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了。

一来,对细分的烦恼的这个部分─无明的这个部分,要把它辨明清楚比较容易进行了,如果得到安止的话。其次,在安止之下要去分析无明它所执取的方式,它如何进行执取?如何来进行执取的、执着的,这个时候要进行分析当然也容易多了。假设根本没有得到安止的话,这些都没有办法进行,很困难的。因此得到安止的话,对于了空慧当然就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系心于所缘的前面,应当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对想要进行等持的观修,对于这个观修,要有一个兴奋的勇悍毅力,这个要先产生,这是前面要达成的。前面这个已经达成之后,当然就进入禅修,就会系心于所缘,系心在所缘上的时候,又要做什么呢?这是第二段,「第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前面勇悍毅力已经产生了,当然就进入等持的观修了,进入等持观修的时候,当然心于所缘上面已经在进行了。

在进行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就是「一.明心住之所缘.「明」要说明清楚系心所缘的对象它有什么内容。「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心怎么系念在这个所缘上面?给它做一个区分,怎么把心安住在对境上面?这个做一个解释。首先分为两个段落来做说明,初又分二:一.总建立所缘.所缘的内容总体做一个说明。首先整体的理论来讲的话,佛经里面所谈到的,所缘取的内容,所缘取的对象。总建立所缘,总体所缘的理论,这个部分是根据佛经来讲,佛陀、薄伽梵在佛经里面开示的,这一部分先做一个分析说明。

整体所缘,佛经里面怎么谈到的?做一个说明。之后「二.明此处之所缘。」此处所缘是《菩提道炬论》里面所谈到的,这是指为了要得到安止之故,得到安止作为为目标,在这个情况之下,你要缘取什么样的对象呢?这个部分来做一个说明,根据《菩提道炬论》里面来讲的。分成两个段落,总体跟个别的理论。

这个段落所要进行的,初又分三:总体的理论里面.正明所缘..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显示所缘异门。异门就是各种不同的类型。首先「正明所缘」,正式明白的来说明所缘,「如世尊言.如世尊、薄伽梵曾经开示过「修瑜伽师有四种所缘.四种所缘就是「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其中周徧所缘,复有四种,又分成四种不过谈到周徧所缘,「周徧」就是周徧一切万法,徧一切万法。徧一切万法的话,为什么它会周遍一切万法呢?我们可以这样做解释,譬如说以手表来做例子的话,当我们缘取手表去分析的时候,缘取手表世俗法的方面,或者是缘取手表实相的方面。从世俗方面来进行缘取,从实相的方面来进行缘取,都可以这样来进行。

一样的道理,每一个法,配合一切的万法,都从它的世俗的方面来进行缘取,从胜义的方面来进行缘取,都涉及它的世俗方面的理论,还有它的胜义方面的理论,这个就徧及一切的法。所以,以这个方式来进行缘取的话,是遍及一切万法都可以用的,这叫周徧所缘。

而且就一个对境而言,也可以安止来进行缘取,也可以用胜观来进行缘取。在一个对境上面,这种安止缘取的方式,跟胜观所缘取的方式,当然二者不相同。可是在对境上面,这两种形相都存在的,在一个对境上面,用安止的方式来进行缘取,这种所缘取的情形,在对境上面应该是存在。就是安止的话,不进行任何的分析,不进行任何分析的这种情况,在对境上面当然有,这是安止所缘取的情形。

其次,胜观所缘取的情形,是分析之下所缘取到的情形,这个情形在对境上面也有。所以,安止进行缘取的这种情况在对境上面也有,胜观以分析的方式来进行缘取,这种缘取的情形对境上面也存在。因此之故,在一切万法上面这两种情形都存在的,所以称之为周徧所缘,是因为这个缘故。就是安止所缘取的情形跟胜观所缘取的情形,在对境上都存在的,对境上面都会有的,所以把它称之为周徧所缘。

「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因此这里谈到叫做「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分别,就是妄念,在有妄念之下去缘取的影像,无妄念之下去缘取的影像,讲的就是安止跟胜观。止的时候没有分别妄念,观的时候以分别妄念去缘取它,所以讲的是这两种情形,是指安止所缘的情形,在对境上面存在,也有。胜观所缘的情形,在对境上面存在,也有,所以把它称之为周徧所缘。

在一一的法上面都存在二谛的情形,这存在二谛的情况就把它称之为「事边际性.所作成办。」这个「事,是实有法,每一个法,称之为事、实有法,这是事边际性。这前面谈到过了,一一的法上面都有二谛,都存在有二谛的情况的。一一的法上面所存在二谛的情况,都可以当做所缘的对象,进行缘取而来做观修,这是前面所谈到的,就是有分别影像,跟无分别影像。因此之故可以知道,每一个法上面都存在有二谛,每一个法存在有二谛的这个性质就把它称之为「事边际性」。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6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2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略谈显密宗的区别[栏目:佛法是种活法]
 忏与谶[栏目:白云禅师]
 如是因 如是果[栏目:宽运法师]
 学古文,比学外语重要[栏目:月悟法师]
 放生护生度有情[栏目:传喜法师]
 金刚经说什么 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栏目:南怀瑾居士]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6[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十一讲[栏目:大安法师]
 养生先养气,养气先养心[栏目:净慧禅语]
 壹壹 国盛教隆[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