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6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25

《广论奢摩他26》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12-28

思惟要利益遍满虚空众生之故,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无上的果位究竟圆满的佛果珍贵宝。但是我们经常这样讲,为什么要得到它呢?因为要利益众生,要靠佛陀的果位,我要去做这一件事情。如果想要去利益众生,要靠佛陀的果位,自己要先成就佛果,要利益众生,安置众生得到佛果,首先自己要到达佛陀的果位,所以我要成佛。

假设我没有要安置众生得到佛果,那就是我不想去做佛陀所要作的事情,为什么我要成佛呢?成就佛果就是我要成为一尊佛,去做佛陀所作的事情,佛陀所作的事情是什么?纯粹只有利益众生,但是说成就佛果,可是佛陀所要作的事情我又不去做,就不需要成佛。为了要成佛,做佛陀所要作的事,只有利益众生。要有渴求想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事情上,佛陀的爱心,想要去利益众生的爱心完全毫无阻碍,利益众生时完全没有阻挡,能力毫无任何阻碍。

利益众生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完全了知的智慧毫无阻碍,悲智力三者完全没有阻碍,这种佛果是我要得到的,得到之后我才能利益众生,所以我要成就佛果。佛果是法色二身双运,悲智力三者完全没有阻碍。假设不是法色二身双运,佛陀本智遍及之处,身体又没有办法到达那里,怎么可能悲智力三者完全没有阻碍呢?那是不可能的。悲智力三者完全毫无阻碍,因为法色二身双运之故。

如果要得到二身双运的果位,主要要靠学道位的段落,要止观双运而作实修,逐渐进步增长增广,彻底究竟的时候,就形成二身双运。现在学习止观双运而作听闻思惟,未来能成就法色二身双运佛果,种下习气,它是非常殊胜的善根,靠这个善根,将来成就佛果的原因。想要利益众生成就佛果,不是只一个想法,还要去做,成就佛果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现在学习的段落,产生这种坚定信心,来听闻教法。

何种人要缘取何种对境?就净行所缘而言,什么人缘取什么对境;善巧所缘分几种类型,什么人缘取什么类型;就净惑所缘而言,什么人缘取什么类型;分成三个段落,(p355L4)已经进行到净惑所缘的段落。净惑所缘的段落,我们引用了《颉隶伐多请问经》:「若欲离开欲界的贪欲之心,这种人应缘取什么对境?要离开色界的贪欲之心,应观想什么对境?要离开坏聚见,这种人应缘取什么对境?也分三种人。」上次谈到这里。

分三种补特伽罗要配合前面来讲,谈到净惑所缘要分两种类型:(1)使烦恼的种子衰损,(2)将烦恼的种子连根拔灭。

(1)使烦恼的种子衰损减弱:应该缘取、当做所缘内容的,经里面谈到的二种人,想要离开欲界的贪欲之心;想要离开色界的贪恋之心,应该缘取什么?应该要缘取使种子衰损的那种实修方式来进行。

(2)使烦恼的种子连根拔灭:应该要缘取什么对境?经文谈到的第三种,对坏聚见产生忧虑之心,想要脱离的这种人,应当要观修使种子连根拔灭的所缘对境来做实修的。前面两种人要缘取使种子衰损的这种观修方式,离开欲界的贪恋,离开色界的贪恋。这两种类型里面我们上次谈到离开色界贪恋之心的这个段落。

离开色界的贪恋之心又分七种人:离开初静虑天的贪恋之心离开二静虑天的贪恋之心离开三静虑天的贪恋之心离开四静虑天的贪恋之心离开空无边处的贪恋之心离开识无边处的贪恋之心离开无所有处的贪恋之心。再上去就到有顶天,按照使种子衰损的方式观修,没有办法离开有顶天的贪恋之心,没有办法达成。因为前面所说实修的道路,想要使贪恋之心的种子衰损,没有办法办到。因为有顶天的贪恋之心,要把它断掉而言,前面所谈到的能断道路,世间的道路,不能断掉有顶天的贪恋之心。有顶天的贪恋之心不能断吗?可以。有顶天的贪恋之心,要用无我胜慧,出世间的道路,才有办法灭掉有顶天的贪恋之心。如果用世间的道路,不能把有顶天的贪恋之心断掉。

对有顶天的贪恋之心,用无我胜慧去对付,不只把种子衰损,而是连根灭掉。对有顶天的贪恋之心,不是只有把种子衰损,而是连根灭掉的方式。为什么是连根灭掉?因为对付的方式,是用无我胜慧,才有办法达成。用无我胜慧对付它,使烦恼衰损,暂时压制,种子还存在,这是不可能的,一定是连根灭掉。除了有顶天之外无所有处以下,世间道路可以把烦恼衰损,都可以达到种子衰损,还没灭掉。在无所有处以下,都可以达到种子衰损。

就有顶天而言,烦恼要灭除掉对治的方式,祇有无我慧,没有其他的方式。在其他的处所,使种子衰损,不需要连根拔灭,在无所有处以下都可以。为什么有顶天没有?在无所有处以下,不用无我慧,也有其他方法去对付烦恼。什么方法?在无所有处以下,不用无我胜慧去对付烦恼,它也有其他方式(粗静相道)。可以观想我现在所住的处所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处所、上界天是寂静的、功德的。透过观想,逐渐对这个处所的贪恋之心,使种子衰损,暂时把它灭掉(压伏),不让它出现,用这个方法都可以做得到,不必无我胜慧。

到了有顶天→最高的天,粗静相道的方法不能用,再观想我这个地方不好、粗糙,上面是功德、寂静,不能够用这个方法,有顶天上面没有了,已经是最高的天了,所以这个方法不能用。要对付有顶天的烦恼,只有用无我胜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用无我胜慧去对付烦恼,不是使种子衰损,而是烦恼种子连根拔灭掉。

这三种人里面的第一种人,离开欲界贪恋;第二种人,离开色界的贪恋→又分成七种人,合成来共八种人。净惑所缘分成二种頪型:(1)使种子衰损的所缘,(2)使种子连根拔灭的所缘。使种子衰损应该怎么来修?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的有八种人。

使种子衰损内共有八种人:从第一种来讲,观想欲界粗糙不好,初静虑天是寂静功德。再来初静虑天是粗糙,二静虑天是寂静功德,这样一直排到最后面,无所有处是粗糙,有顶天是寂静功德,这样加起来共八种人。这八种人的观修方式都一样,观想下一个处所是粗糙的,上面的一个处所是寂静,是好的,这样子作观想。这种观想方式以把它当作安止所缘,为什么这种观修方式是安止所缘呢?上个礼拜谈过这个问题,提到安止观想七种近分,最初作意→初业行者作意个别性相理解作意胜解作意大远离作意摄喜作意伺察作意最后是初静虑天的正行。

现在要去观察欲界它是不好的、粗糙的,上一个天界是初静虑天是好的、是寂静的,这样子作观修。前面七种作意,什么时候来作这样子观修?很明显从第个别性向理解作意才开始,得到第一个近分都还没开始,因为在最初作意,只有得到安止,得到最初作意,同时得到安止,同时发生。不够最初作意,仅仅得到安止而已,进入第个作意→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不是只有安止,它又得到相随顺的胜观。不是正式的胜观,正式胜观要到第胜解作意的时候,才得到真正的胜观。得到随顺胜观,无论如何它也是胜观,才可以作观修,观修底下的处所是粗糙,上面的处所是寂静、是好的,要从个别性相理解作意才开始,因为他已得到相随顺的胜观。得到相随顺的胜观,才能作这个观修,前面得到安止→最初作意时只得到安止,不能作这样子的观修,没有得安止前,当然也没有。要开始得到相随顺的胜观,要从第个作意→个别性相理解作意才开始。

为什么这里把它当安止所缘的对境?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还不能去做观察、分析,没有得到安止,更不用讲,也不能进行。把它当安止所缘不是为了得到安止,不是未得安止前,把它当安止所缘的观修这个类型。什么样子的安止所缘?已经得到安止之后,在安止上面,再进一步得到更殊胜的安止,去观修所缘的对境。不是为了得到安止,我去缘取这个对境,新得一个安止。是已经得到安止之后,再进一步得到更殊胜、特别的安止而观修。

此诸所缘,通于毗钵舍那思择修习,及奢摩他安住修习二种所缘,非唯奢摩他之所缘。然因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缘,有奢摩他生已胜进所缘,故于修止所缘中说。(p355倒六行)

未修前新得安止之所缘,有一种是已得安止,为了使安止更加进步、突飞猛进,也是缘取这个对境,共有两种情况,因此之故,在修止来讨论。这个问题,现在讨论安止所缘,不是只有把它当未得安止前,为了得到安止。这些所缘对境,有一些人是还没得到安止,来修安止;有一些已得安止,为了使安止更进步,也做这样子的缘取,因为这些都包含之故,在这里也可以讨论它。

观想欲界粗糙、初静虑天寂静;初静虑天粗糙、静虑天寂静,这样的所缘对境,就不是未得到安止,想新得到安止所修的对境,而是安止已得到,想要安止特别更加进步,而缘取这种对境。

问题:先学净行所缘,到什么程度才学净惑所缘?

回答:目前阶段,烦恼的力量很大,必定是净行所缘部份而已,透过实修使烦恼力量减弱,才开始改变所缘对象。改变所缘对象要缘取什么呢?为使信心坚固,有必要缘取导师世尊圣像,缘取导师佛像,可列在善巧所缘之中,这时候对于佛陀功德,由不知道变成知道,对佛陀信心愈来愈增强。净惑所缘的类型,应该是得到安止之后,才能去缘取。顺序应该这样做的,首先净行所缘,之后善巧所缘。善巧所缘之中,主要缘取佛像,善巧所缘也可以缘取自己的蕴处界来观修,缘取自己身念处、受念处…四念处(身受心法)来修安止都可以。可是《广论》里面(引修次第中编)所谈到的是缘取佛像,一定有特别的必要性存在,才这样开示的,之后才进入净惑所缘,此时安止已经得到之后,才如此来缘取,目的可以去对付烦恼。我们现在的情况,还没到达这里。

我们在欲界处所,欲界处所之上有色界处所4个,无色界的处所4个。这些地方安止的观修方式,我们也要有所了解,我们处所的地方,是一个欲界者。色界、无色界的补特伽罗,一出生的时候,它的正行就得到了。举例而言,初静虑天的补特伽罗,当他投生到初静虑天的时候投生的同时初静虑的正行就得到了。二静虑天的补特伽罗,当他投生到二静虑天的时候投生的同时二静虑的正行就得到了。推理到无色界都是这样子,投生到的地方那地方的正行就得到了。色界、无色界都是这样子,出生的时候,它的正行就已经得到了,出生的时候,他的内心止观二者都已经有了。

欲界者出生的时候,安止完全都没有,欲界者安止要靠观修以后去新得到它。什么时候得到?在初静虑的正行,观修七种近分的最初作意→初业行者作意,得到最初作意的同时,就得到了安止。就欲界者而言,不是一开始就得到安止;出生的时候,安止完全都没有的,要靠后天的观想实修。就欲界者而言,没有安止的毛病一定有的,普遍存在一定有,本身就是这样子,要靠后天的努力观想实修、实修之后才得到,是由后天学习而得到,不是天生生下来就有。

我们要了解自己是欲界众生,这一句话讲起来有点丢脸不太好,因为欲界众生内心像疯子一样,内心安止的住分根本不存在;就欲界众生而言,天生就没有,安止的住分根本就没有。欲界众生投生后才要去努力,要努力去得到安止。要怎么得到它?在初静虑的正行,观修七个作意,一个一个慢慢上去,到初静虑的正行第一个近分的时候,才会得到安止,安止的力量才会产生。出生的时候,安止都没有,以后要慢慢努力,要经过观修七种近分,才会得到安止,得到初静虑的正行。初静虑者出生的时候,安止胜观二者都已经有了,止观二者全都有了,可是没有二静虑天的止观,完全没有。出生的时候只得到那一个天的止和观,上一层天的止和观都没有。

初静虑天、二静虑天的止和观,粗细、威力、大小都有差别。初静虑天者,为了要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才要观修努力二静虑天的正行七种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慢慢实修,之后才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二静虑天者,为了要得到三静虑天的正行,也是七个近分,也要去进行,得到第七个近分,才算得到三静虑天的正行。三静虑天者,为了要得到四静虑天的正行,也是七个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的。为了要得到上一层天的止和观,才要努力实修,实修七种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的,之后才得到上一层天的正行。初静虑天者,什么时候得到二静虑天的止和观,实修七种近分,第一个近分得到的时候,二静虑地所摄的止就得到了,一步一步慢慢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二静虑天者,要得到三静虑天的正行,也要靠这个观修,三静虑天正行所摄的七个近分,当他第一个近分得到的时候,就得到三静虑地所摄的止,一步一步做上去的,第七个近分得到的时候,得到了三静虑天的正行。

谈到安止的时候,安止粗和细类型太多了,欲界众生为了得到初静虑,慢慢观修得到初静虑天所摄的安止。初静虑天的众生,出生的时候,已得到初静虑的正行,但要得到二静虑天所摄的安止,二静虑天的安止都没有,才开始要去努力。二静虑天者出生的时候,已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不必修已经有了,还没有三静虑天的安止,才要开始要努力去实修。一样这种方式,四静虑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一直到有顶天。谈到安止的时候,以为安止只有一个,安止粗细的类型太多了。这么多安止的类型,最好最殊胜的类型,是缘空的安止,缘取空性所得到的安止。那么多胜观的类型,最好最殊胜的是缘空的胜观。

在第三种补特伽罗,对于萨迦耶产生忧虑、厌恶,因此之故,想要从这里得到解脱,这是第三种补特伽罗。这里谈到萨迦耶是坏聚,毁坏和聚集,这里是指坏聚见。我们平常谈到的坏聚见是什么意思?坏聚见是指我们内心想到一个「我」,首先是名言上存在的一个我,可是对于「名言上所存在的我」,把这个当所缘对境,缘取这个「名言上所存在的我」之后,我们却把它缘取成为自性相成立,这种执着的想法,称为坏见

我们平常谈到的坏见是什么意思?名言上存在一个我、或法,问题是缘取这个「名言上所存在的我」之后,缘取当作所缘,却把它缘取成为自性相成立,产生这种想法、这种执着,就称之为坏见。坏见是自己心续所形成的,缘取「名言上所存在的我」,之后执取它成为自性相成立,不是其他者的心续之中存在的,是我们自己心续之中所有的。缘取「名言上所存在的我」,缘取这个对象,仔细分析这个坏见是颠倒识,它要作一个抉择,作一个订正。因为他执着有一个「我」是自性相成立,这一个「我」是名言上的「我」,却执着为自性相成立,产生这种想法,称之为坏见。

所以,对于「名言上所存在的我」当所缘对象,缘取它之后,就把它执为「自性相成立的我」。所以,就所缘取的对境而言,是没有错误,因为名言上确实有一个「名言上存在的我」,这是一定有的。错是错在什么地方?是执取的方式错误,执取「名言上的我」是自相成立的。是执取的方式错误,缘取的对象,是没有错误,名言上确实有一个「我」存在。

「我」要成佛,有人成佛,成佛的那一个人是「我」啊!或说「我」在轮回里面,「我」在受苦。有一个轮回者、有一个受苦者,那一个都是「我」,是名言上所存在的「我」,在所知上确实是有的,这一部份没有错误。缘取这个对境之后,我们内心去缘取这个对境,去做了很多扭曲,作了很多的增添(增益),增添成自性相成立,把它增添上去了。这样会变成颠倒错乱的认知,因为把它执取成自性相成立,这个就错误了,这种颠倒的执着就称为坏见,是一种无明。

名言上的「我」区别非常的多;这辈子的「我」、今天的「我」、这个月的「我」、今年的「我」、出家人的「我」、人类里面的「我」,台湾人里面的「我」,这种想法很多。每一种想法里面,都有一个名言存在的「我」,依着各种状况,名言上存在「我」,执着它之后,把它执着为自性相成立,这种情形就很多,也可以说坏见非常多。

有人去大陆,就会谈起「我是台湾人」,我台湾来的,那时候,心里面想到台湾来的「我」,一个台湾人的「我」,坏见就产生了。谈到他不是佛教徒,「我是佛教徒」,这个想法里面,有一个佛教徒的「我」,名言上的「我」,这个「我」内心去想,把它执为这个「我」是自性相成立,这是坏见。谈到男生、女生,「我是一个女生」,一个女生的我,又一个「我」,这时又执着「我」是自性相成立,又是一个坏见。又譬如说「我是格鲁派」、「我学习广论」,又一个「我」。学习《广论》的「我」、格鲁派的「我」,这个想法里面的「我」,是名言上所承认的「我」,可是我们内心去想它时,去执取它时,却把执取成这个「我」是自性相成立,这又是一个坏见,坏见是非常多的。

又譬如现在居住在欲界的处所,欲界处所里面的一个「我」,又是一种「我」。初静虑天的「我」,二静虑天的「我」,一直到有顶天的「我」,这些都是名言上的「我」。所以名言上的「我」,各色界天、无色界天的「我」,这些名言上的「我」,列出来就是三界九地;欲、色、无色三界,欲界地、有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天,坏见分三界九地就有九种,遍及一切的坏聚见,一切都是坏见。一般来讲下层的「我」会比较周遍的,一切都是坏见,共通特色都执着「我」是自性相成立的。

譬如「台湾人的我」,这是名言上的「我」,欲界的「我」,初静虑天的「我」,二静虑天的「我」,这些「我」是不同方面、不同层面,不同想法很多。不同层面、不同想法想到的「我」,执着「我」自性相成立,去执取的方式完全一样,执着名言的「我」自性相成立。因此我们的内心里面,对于「我」,把「我」执着成自性相成立。坏见三界九种类型,这一切所有的坏见,「我」有一个想法,「我」要把这所有的坏见都断掉,产生这种想法,就是书本所提到的“若乐(想要)通达及乐(想要)解脱遍一切处萨迦耶事”。

在前面的段落,坏见都还存在,都还停在那里,从欲界天者到有顶天者,在那个阶段里,缘取让种子衰损的观修来进行的时候,都没有碰到坏见,因为坏见都还停留在那里,都没有从事去把它破坏掉,它一直放在那里。从这个阶段才想办法去对付坏见,才开始来进行,坏见执着一个「我」是自性相成立。内心想到「我」这种情况,从欲界到有顶天全部都有,从欲界、色界、无色三界,内心总会想到「我」,这个「我」从「三界九地」,这个想法都恒常存在,而且经常有。前面段落进行「把种子衰损」的联想,都没有碰到这点,也不能把它灭掉,这是世间的道路。

所以,世间的道路不能把坏见灭掉,要把它灭掉,要了悟无我,就是现在这个段落要进行的。若乐(想要)通达坏见的内容而且乐(想要)解脱遍一切处的坏见,应该要怎么做呢?这个观修就不是「把种子衰损」,是要把种子连根拔灭掉。应该要怎么观修呢?应于苦集灭道四谛安住其心,应该缘取四圣谛来做观修,这个观修目标放在彻底解脱轮回,才来进行观修,就有必要观修无我,而且有必要观修四谛无常十六行相,这些都要做的。烦恼分徧计和俱生两种,徧计部份要把它灭掉的时候,要观修四圣谛;俱生部份要把它灭掉,要观修无我。

就「得到解脱」而言,首先没有得到解脱,对「得到解脱」的取舍都是颠倒的了解,这一部份要先把它排除掉,之后会得到解脱。就「得到解脱」而言,应该要做的,变成我们「把它丢弃掉」,「应该要丢弃掉」变成我们去做了,都是颠倒错乱,对四圣谛内容不了解、颠倒错乱,因此才没办法得到解脱。

现在我要得到解脱,正确的道路,应该正确的取舍方式来做,现在情况是对于「得到解脱」的道路取舍的部份,完全误解颠倒错乱、不知道、无知,要把无知排除掉。不知道的无知,区别也有很多种,这些误解,譬如说不是苦,把它当做苦;不是苦的原因,把它当成苦的原因;不是快乐当做是快乐;不是快乐的原因,却把它当做是快乐的原因,这些都是对四谛的实相内容不了解。因此对四谛的内容本身不了解,就会变成解脱的道路上的障碍,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到旁门左道去了。为什么它变成解脱的道路上的障碍呢?对解脱的道路应该做和不应该做不了解,对取舍不知道。对取舍不知道这件事本身,当然是一个障碍。

问题是「对取舍不知道」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呢?是因为颠倒的解释形成的。怎么来的呢?宗义所作的解释→劣等宗义所作颠倒的解释。学了以后,对解脱的道路取舍,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之后,因为误解之故,没有走在正确的取舍道路上,当然不会得到解脱。因此之故,对于颠倒的解释,要把它排除掉,所以要去了解正确的道路是什么?正确的取舍是什么?要把它去除掉,颠倒的认识、误解,就是一种烦恼。烦恼的部份徧计和俱生:徧计的部份,有苦见道所应断集见道所应断灭见道所应断道见道所应断,「苦、集、灭、道」四谛是见道应该要断掉的,这是徧计烦恼部份。

俱生的部份没有这样分类,俱生部份是修道所应断,没有分「苦、集、灭、道」修道所应断;见道所应断分「苦、集、灭、道」是徧计烦恼的部份。这样观修,对四谛有正确的了解,把粗的了解抛掉,把取舍无知误解就可以排除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面,因此把取舍无知的部份→无知误解排除掉,对四谛有正确的了解。靠对四谛有正确的了解,徧计烦恼部份→「苦、集、灭、道」见道所应断的观修,排除掉是徧计烦恼的部份,来源是因为宗义上的毛病,宗义所形成,宗义所作错误的解释,列入一种烦恼。错误宗义的解释,让我们没走在解脱的道路上,走到别的地方,就不能解脱,当然把它列入一种烦恼。要把这部份排除,要对四谛内容有正确了解。

「痛苦由何而来?」→集谛的部份,来源的部份,还没接触、还没去灭掉,来源是集谛的部份、俱生部份。要想办法把集谛俱生的部份灭掉,因为没有因,就没有果,根拔灭掉,果→轮回就没有了,就得到解脱。

要把俱生烦恼灭掉,要观修什么?要观修无我,观修对面要灭掉集谛根本部份,是集谛的我执。要把对面根本部份,集谛的我执灭掉,能灭的方式和我执完全相反,一个完全相反的心、想法。当这种完全相反的内心想法产生时,才可以把对面的部份给灭掉。跟我执完全相反的想法是无我胜慧,用无我胜慧把俱生我执灭掉。连根拔灭之后,因没有,果就没有,没有了轮回,就完全得到解脱。

这里并没有特别说明补特伽罗无我观修的方式,这是因为在四圣谛之中,就已经有包括补特伽罗无我,因此不需要加以特别说明。在四圣谛中,谈到苦谛的时候,四谛十六行相四谛共有十六个特色。苦谛的特色,就包括了补特伽罗无我;道谛部份,本身就是无我的现证慧,这里当然就有无我了,补特伽罗无我在苦谛、道谛都出现了,就没有特别作说明。

后面一个问题,此诸所缘,三种所缘→净行善巧净惑所缘,此诸所缘通于毗婆舍那的思择修,和奢摩他的安住修两种。并不能说只是奢摩他的所缘,净行、善巧、净惑所缘三种,通于毗婆舍那胜观的对象,也是思择修的对象,也是安止、安住修的对象。这些所缘不仅是安止所缘的对象,为什么放在安止修的段落?然因为三种所缘,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缘,有的是奢摩他已产生,为了更加进步而去缘取,缘取此三种所缘来实修。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可以当作没有得到安止的人,为了得到安止之故,因此来缘取它而作观修,以这个观修,我新得到安止了。净惑所缘→是已得安止之后,我可以缘取作为观修对象来修安止,可以让安止更加突飞猛进,我就缘净惑所缘来作观修,也算安止所缘,所以都列在安止里面来讨论,并不是三种全是未得安止,为新得安止之故来讨论它,不是的。

问题:什么是自性相成立?

自性相成立是从应成派的角度来说明的,自续派以下宗义都认为「名言上存在的『我』是自性相成立」,这样的主张。但是应成派完全不承认,不承认「名言上存在的『我』是自性相成立的」。坏见解释「自性相成立」的执着,特别说明是应成派的宗义。

这边讨论安止,后面讨论胜观,都是用应成派宗义来作解释,是以应成派作基本架构而讨论,并指出下部宗义他们的毛病,在此「自性相不成立」是以应成派的观点,来作解释的。

问题:名言上的「我」,如果把它执着为「自性相成立」的话,有什么毛病?

毛病就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还在轮回里面,好处是「自性相不成立」了悟的心,了悟「自性相不成立」的心,慢慢进步、逐渐把「自性相成立」执着的心灭掉,最后坏见全部灭掉。它的果,它的成效就是将我们牵引入轮回的这些妄念也灭掉,烦恼也灭掉,所造作的业也灭掉了。将来它所形成出来的果,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也全部都灭掉,这是它的利益。

问题:何谓自性相成立?

自性相成立,是指对方某一个法它自己拥有它自己的性相、拥有它自己的自性、拥有它自己的本质。就应成派的看法而言,对方拥有它自己的自性、拥有它自己的本质,这是不可能的,应成派也不承认。

问题:为什么应成派不承认自性相成立?

这要解释整个宗义,不好解释。

问题:七种作意是五别境、心所的活动?

七种作意是五遍行的作意,因为七种近分、七种作意,作意的活动是心所的活动,是五遍行那个心所的活动只是作意的对象不同而已,是五遍行作意的活动。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7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6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远公大师与缁素结联社念佛的情况怎么样?[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田鸡索命[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五编《儒学通论》夏声说[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唱反调[栏目: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
 人生的本分(二)[栏目:仁焕法师]
 准提菩萨空中咒蔓的善巧启示[栏目:准提菩萨感应篇·心行]
 我有病了,要不要上医院看一看?要不要打针吃药?[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福德日记1月23日─长出信心的翅膀[栏目:福德日记]
 藏族猕猴崇拜[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杂宝藏经白话 差摩释子患目皈依三宝得眼净缘第七十五[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